痔疮的中医辩证分型

痔疮的中医辩证分型
痔疮的中医辩证分型

痔疮的中医辩证分型

一、分类:

痔疮共分三类,即内痔、外痔、混合痔。

二、分型:

风伤肠络型:

症见便出血,血色鲜红,肛门发痒。大便不畅、全身不明显、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弦数或浮数。

湿热下注型:

症见肛门沿肿痛、口干、口苦,胃脘胀痛或不适,食欲不振,大便干燥或秘结,小便黄赤、便血滴血,舌质淡红,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滑。

气血两虚型:

症见头晕目眩,心悸耳鸣,盗汗、四肢乏力、睡少梦多、下肢肿胀、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细濡。

脾虚气陷型:

心跳气短,自汗,精神疲倦,四肢无力,纳差便秘,肛门下坠,便时痔脱出难以自纳、舌质淡,有齿痕,苔水滑、脉细弱或沉而无力。

痔病中医护理方案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滞血瘀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有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紫暗,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或局部有分泌物,便干或溏。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 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疼痛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 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 ”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避免肛周挤压、牵拉。便后清洗肛周,使用柔软纸巾蘸干,防止皮肤破损,保持清洁干燥。 3.遵医嘱物理治疗,中频理疗取内关、合谷、承山、长强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神门、大肠、直肠下段、肛门等穴。 5.遵医嘱中药熏洗。 6.遵医嘱中药药浴。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肛周肿胀 1.观察水肿程度、周围皮肤完整性,有无破损、出血等。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避免久坐、久站。 3.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4.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5.遵医嘱物理疗法。 6.遵医嘱中药熏洗。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便秘 1.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2.晨起饮温开水不少于500ml,无糖尿病患者可饮蜂蜜水,每日饮水量2000ml 以上。 3.腹部按摩。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大肠、小肠、直肠下段、三焦、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曲池、合谷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中医治疗痔疮

中医治疗痔疮 1、痔瘡形成主要成因?中醫如何解釋?( 成因) 、範疇? 痔瘡病因病機,古今多從人體的陰陽氣血盛衰,臟腑經絡的順逆交錯和內外病因的相互影響等方面去探討。主要歸結於體內調節機能失常,解剖生理上的缺陷,加上各式各樣的外在誘因如年齡、風俗、習慣、氣候、懷孕、飲食、先天稟賦、消化道疾病情況等,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它的病因病機是多方面的,也可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現。現分述如下: (1)臟腑本虛:《丹溪心法》指出:「痔者皆因臟腑本虛,外傷風濕,內蘊熱毒,醉飲交接,多欲自戕,以致氣血下墜,結聚肛門,宿滯不散,而沖突為痔者。」《竇氏外科全書》也載:「人生素不能飲酒亦患痔者,臟虛故也」《薛氏醫案》則有:「痔瘡之症或稟受胎毒……OJ 說明機體本身的結構弱點、生理特性或全身性變化,均是發生痔疾的基本因素。 (2)飲食不節:《素問?生氣通天論》云:「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j《瘡瘍經驗全書》指出:「飲食不節,醉飽無時,恣食肥膩,胡椒辛辣,炙煿醇酒,禽獸異物,任情醉飽,…… 乃生五痔。」飲食過飽,過多,食用肥膩炙煿的肉類,易生濕積熱;大量食用烈酒及辣椒、胡椒、薑、蔥、蒜、肉桂等熱性調味品,可刺激肛門直腸黏膜,使之充血灼痛,所以古人認為痔的發生與飲食有密切關係。 (3)便秘:歷代醫家都認為便秘是發生痔的病因之一,因長期便秘,糞便蓄積直腸,可使周圍血行受阻,瘀積成痔。《諸病源候論》曰: 「忍大便不出,久為氣痔。」竇漢卿指出:「恣意耽看,久忍大便,逐致陰陽不合,關格壅塞,風熱下沖,乃生五痔。」意即久忍大便,腸道失潤,致使大便乾燥,解時努掙耗氣,氣血下陷,擦破肛門,風熱下沖,造成痔疾。 (4)久瀉久痢:《備急千金要方》曰:「久下不止,多生此病。」《醫宗金鑒》亦曰:「有久瀉久痢而生痔者。」因久痢久泄使脾氣虧耗,肺氣也受影響,最後導致大腸之氣不足,於是氣血流注,濕濁聚於肛門。 (5)久坐久行,負力遠行:如《外科正宗》載:「夫痔者,乃素積濕熱,過食炙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 痔病(外痔)中医护理方案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气滞血瘀证: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有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紫暗,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或局部有分泌物,便干或溏。舌质红,苔黄腻。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疼痛 1.观察疼痛性质、程度,持续时间,做好疼痛评分,可应用疼痛自评工具“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记录具体分值。 2.避免肛周挤压、牵拉。便后清洗肛周,使用柔软纸巾蘸干,防止皮肤破损,保持清洁干燥。 3.遵医嘱物理治疗,中频理疗取内关、合谷、承山、长强等穴。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交感、神门、大肠、直肠下段、肛门等穴。 5.遵医嘱中药熏洗。 6.遵医嘱中药药浴。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二)肛周肿胀 1.观察水肿程度、周围皮肤完整性,有无破损、出血等。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避免久坐、久站。 . . 3.保持肛周皮肤清洁干燥。 4.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5.遵医嘱物理疗法。 6.遵医嘱中药熏洗。 7.遵医嘱中药湿敷。 8.遵医嘱中药外敷。 (三)便秘 1.保持大便畅通,排便时勿久蹲及努挣。 2.晨起饮温开水不少于500ml,无糖尿病患者可饮蜂蜜水,每日饮水量2000ml以上。 3.腹部按摩。 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肺、大肠、小肠、直肠下段、三焦、内分泌等穴。 5.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曲池、合谷等穴。 6.遵医嘱穴位贴敷。 三、中医特色治疗护理 (一)药物治疗 1.内服中药(详见附录1)。 2.注射给药(详见附录1)。

3.外用中药(详见附录1)。 (二)特色技术 . . 1.耳穴贴压(详见附录2)。 2.中药熏洗(详见附录2)。 3.中药药浴(详见附录2)。 4.中药湿敷(详见附录2)。 5.中药外敷(详见附录2)。 6.穴位按摩(详见附录2)。 7.穴位贴敷(详见附录2)。 8.腹部按摩(详见附录2)。 (三)围手术期的中医护理 1.遵医嘱中药熏洗。 2.排尿困难。 (1)协助患者采取舒适体位。 (2)热敷下腹部。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气海、关元、阴陵泉、三阴交等穴。(4)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脑、肾、膀胱、交感、神门、皮质下等穴。(5)遵医嘱药熨,取气海、关元、阴陵泉等穴。 (6)遵医嘱艾灸,取气海、关元、中极等穴。 (7)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神阙等穴。

中医治疗痔疮之心得体会

[中医治疗痔疮之心得体会] 冯某,老年男性,退休工人,因大便时带血,血色鲜红,肛门灼热疼痛,市级某医院诊断为痔疮(外痔),建议手术治疗,患者不愿接受手术,医院对其进行保守治疗一月余,主要采用栓剂塞肛,症状有增无减,心情烦躁,中医治疗痔疮之心得体会。因其邻居在我处曾治疗偏头痛,感觉效果不错,遂带领冯某来我处寻求中医药治疗。 余观其形体略胖,步履稳健,面色红润,双目有神,鼻尖处稍红,唇紫,呼吸均匀。听其谈吐清晰,思维活跃,偶干咳两声发自咽喉。询问得知其素有饮酒习惯,半年之前开始出现大便带血等症状。平素性格开朗,脾气略急,纳可,无饮食偏好,眠可但梦多,醒后不能记起,大便每日一行,质偏干,小便可。舌体略胖无齿痕,色淡红,苔薄黄,根部苔黄厚而腻。脉弦而有力,关脉尤甚。余断其为湿热深入下焦血络,络伤而动血。为其疏清利湿热,凉血止血,化瘀止痛之方。 炒双花6 焦山楂10 秦皮10 生地榆12 当归10 白头翁10 杏仁6 熟大黄6 槐米6 荆芥炭3 水煎服,日一剂,5剂 三七粉15 琥珀粉15 血余炭10(研粉),细研装胶囊,每服4枚,日两次,喝中药时服下,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心得体会《中医治疗痔疮之心得体会》。 患者服中药五剂及针灸治疗一次后,大便下血基本消失,肛门仍疼痛,但较前明显减轻。前方去荆芥炭加制没药3,又服三剂,冯某喜出望外而去。以后我又遇到多例痔疮病人,皆以此方加减,效果颇佳。若平素怕冷脉沉者,用伏龙肝100煮水煎药,若舌色赤红者,加生地15,生地榆改为15。

此方用炒双花,焦山楂实是借鉴孟河名医丁甘仁先生之高足,沪上名医黄文东先生之经验,白头翁秦皮为仲景先生白头翁汤之加减,当归乃仲景赤豆当归散之意,槐米荆芥炭又为许学士槐花散之加减。至于杏仁大黄,章次公先生常用,出处颇有意思,源于小说《镜花缘》,且暗含肺与大肠相表里之意。地榆用生者,朱良春先生论之甚详,学者可观之。自拟此方以来,余治之多人,取效皆佳,诚良方也。余不敢私密之,今公之于世,以济苍生,是吾之志也。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

混合痔中医护理方案(试行) 一、常见证候要点 (一)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舌质红,苔薄黄。 (二)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舌质红、苔黄腻。 (三)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紫,苔白。 (四)脾虚气陷证:肛门松弛,似有便意,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回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神疲自汗、纳少、便溏等。舌淡,苔薄白。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 (一)便血 1.观察出血的色、质、量及伴随症状。若出现面色苍白、脉搏加快、血压下降、头晕、心慌等,及时报告医师,协助处理。 2.指导患者卧床休息,改变体位时宜缓慢,避免剧烈活动。 3.保持肛门及会阴部清洁。 4.遵医嘱给予中药熏洗。 (二)疼痛 1.观察疼痛部位、性质、强度、伴随症状和持续时间。

2.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 3.指导患者采用放松疗法,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舒缓的音乐。 4.遵医嘱穴位按摩:取足三里、承山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肛门、直肠、神门等穴。 6.遵医嘱中药熏洗。 (三)肿物脱出 1.观察脱出物的大小、颜色,脱出的痔核表面有无糜烂、分泌物、坏死。 2.急性发作期宜采取侧卧位休息。 3.出现痔核轻微脱出时,指导患者手指涂抹润滑油,轻轻将其回纳,回纳后平卧休息20分钟;如发生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及时报告医生,协助处理。 4.遵医嘱中药熏洗。 5.遵医嘱中药外敷。 (四)便秘 1.观察排便的频次。 2.遵医嘱中药保留灌肠。 3.遵医嘱穴位按摩:取天枢、胃俞、足三里、中脘、支沟等穴。 4.遵医嘱艾灸:取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等穴。 5.遵医嘱耳穴贴压:取直肠、大肠、脾、胃、皮质下等穴。

痔疮的中医治疗方法详解

痔疮的中医治疗方法 厚氏的验方操作 第一个环节:买一块盖楼房用的红色粘土砖,目前的市场价可能也就一毛多钱,这是这个治疗方案唯一的花费!然后放在火上(煤气灶、木柴火均可)上约烧5-8分钟不等,温度能够达到用手取下即可,然后用一毛巾或方布包好,每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垫在屁股下面,不要把屁股烫伤为止; 第二个环节:默念这组数字:00100·800(零零壹零零——八零零);要注意的事项有:默念(嘴要动),中间顿点表示默念时稍停顿;随时随地均可默念,尤其屁股坐热砖时!要集中精神,睡觉前效果最好。 验证特征:坚持十五天痔疮会逐渐消失无踪。此法还可对男性前列腺炎以及妇科炎症具有明显的奇效。 痔疮的特效穴,按摩孔最穴(位于人体的前臂部位,前臂内侧,在太渊穴与尺泽穴连线的上4/9处。)和承山穴,在大肠经和后背督脉,膀胱经刮痧 治法清热利湿化瘀止血。以足太阳经及督脉穴为主 主穴次髎长强承山二白提托(脐下四寸旁开三寸) 龈交穴点刺,放出血,一般一次可愈(穴位于唇内上齿龈与唇系带连接处) 【治疗方法】 1.基本治疗 治则:气滞血瘀、湿热瘀滞者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只针不灸,泻法;脾虚气陷者健脾益气、升阳举陷,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长强会阳百会承山二白

方义:长强属督脉,会阳属足太阳经,为近部取穴,可疏导肛门瘀滞之气血;百会属督脉,位于巅顶,功擅升举下陷之气,亦是下病上取之意;足太阳经别自尻下别人肛门,取足太阳之承山穴清泻肛肠湿热、消肿止痛、凉血止血;二白为经外奇穴,是古今治疗痔疮的经验效穴(《玉龙歌》中曰:“痔痛之疾亦可憎,表里急重最难禁,或痛或痒或下血,二白穴在掌后寻”)。 加减:气滞血瘀加白环俞、膈俞疏通肠络、化瘀比痛;湿热瘀滞加三阴交、阴陵泉清热利湿;脾虚气陷加气海、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升阳固脱;肛门肿痛加秩边、飞扬行气止痛;便秘加大肠俞、上巨虚通调腑气;便后出血加孔最、膈俞清热止血。 操作:长强沿尾骶骨内壁进针1~1.5寸,会阳常规会针刺,均要求针感扩散至肛门周围;承山穴向上斜刺,使针感向上传导;百会可用艾条温和灸1O~15分钟。 2.其他疗法 ⑴三棱针:取龈交穴点刺出血。 ⑵挑治:在胸7至腰骶椎旁开1~1.5寸范围内寻找痔点(红色丘疹,l个或数个不等),用粗针逐一挑破,并挤出血或粘液。每周l 次。 ⑶耳针:取直肠、肛门、神门、皮质下、脾、三焦。每次选3~5穴,毫针中度刺激。 ⑷埋线:取一侧关元俞、大肠俞、承山。埋人羊肠线:20~30天1次。 【文献摘录】 1.《针灸资生经》:痔若未深,尾间骨下近谷道(肛门)灸,一穴七壮,大称其验。 2.《针灸大成》:脱肛久痔,二白、百会、精宫、长强……五痔,承山、委中、飞扬、阳辅、复溜、侠溪、气海、会阳、长强。 3.《类经图翼》:痔漏,命门、肾俞、长强(五痔便血最效,随年壮灸之)、三阴交(痔血)、承山(久痔)。 【按语】 1.针灸对本病疗效较好,可减轻痔疮疼痛和出血等症状。

痔疮中药治疗方法方剂

痔疮中药治疗方法方剂(一) 【辨证】风湿燥热进进入国境内袭击脏腑,阴阳掉调,气血纵横,经脉交错,浊气瘀血下注。【治法】清热解毒,除湿消肿,凉血散瘀。 【方名】治痔汤。 【组成】蒲公英30克,黄柏30克,赤芍30克,丹皮30克,桃仁儿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 【用法】水煎外用,每日1剂,日用2-3次,先加水2500-3500毫升,煮沸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平凡珐琅盆内,患者趁热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钟。 【出处】邹桃生方。 中药方儿剂(二) 【辨证】湿热内生,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瘀血浊气下注肛门。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化湿通路,软坚散结,收涩固脱,止血定痛。【方名】消痔汤。 【组成】酸梅10克,五倍子10克,苦参15克,射干10克,炮山甲10克,煅牡蛎30克,火麻仁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凌朝光方。 中药方儿剂(三) 【辨证】中焦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润肠止血。 【方名】甘旱蜜汤。 【组成】苋菜30克,生甘草10克,旱莲草30克,蜂蜜10毫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服时加蜜糖10毫升。1-2次煎液内服,第3次煎液外用熏洗肛门。 【出处】黄洪坤方。 中药方儿剂(四) 【辨证】血热毒火内盛,瘀血浊气下注。 【治法】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逐淤消痔。 【方名】槐花销痔汤。 【组成】槐花15克,槐角15克,生地12克,黄连10克,银花12克,黄柏10克,滑石15克,当归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枳壳6克,黄芩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蒲孝生方。 中药方儿剂(五) 【辨证】中焦湿热,下注挟寒湿。 【治法】清肠利湿,止血。 【方名】加味槐榆合剂。 【组成】槐花10克,地榆10克,仙鹤草15克,旱莲草15克,侧柏叶15克,枳壳10克,黄芩5克,胡麻仁15克,菜苋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另外可用此药煎液熏洗肛门。 无花果叶治痔疮 药物:鲜无花果叶用法:将无花果叶放入瓷盆中煮20分钟,趁热熏洗患处。每日3次。疗效:此方对外痔疗效特佳。 患有痔疮之人,应忌食下面所开列食物

混合痔的中医护理常规

混合痔的中医护理常规 概念:痔是直肠末端黏膜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团,向下滑脱成痔。以便血、肛门有肿物、坠胀、异物感或疼痛,伴有局部分泌物或瘙痒为主症。多因饮食不节,大便失调,久立久坐、负重远行、妊娠多产等所致。 临床表现: 1、风伤肠络证: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或有肛门瘙痒。舌红、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宜祛风润燥,清热凉血。 2、湿热下注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脱出,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舌红,舌苔薄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止血。 3、气滞血瘀证: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肛缘有血栓、消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红,舌苔白或黄,脉弦细涩。治宜理气、活血、化瘀。 4、脾虚气陷证:肛门坠胀,肛内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便血色红或淡红。可出现贫血,面色少华,头晕神疲,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治宜健脾升提。 护理评估 1、患者的职业、饮食、排泄习惯及诱发因素。 2、排便有无疼痛、便血,便后有无肿块脱出等。

3、直肠检查结果。 4、心理社会状况。 5、辨证: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瘀证、脾虚气陷证。一般护理: 1、按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2、外痔伴发感染,或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应卧床休息;严重感染的内痔或术后患者应取侧卧位,以免创面受压,加重病情。 3、保持肛门部清洁,便后坐浴;急性外痔于发病24小时内宜冷敷,24小时后改为热敷。 4、观察痔核大小、是否脱出、糜烂、坏死及出血的量和色泽。若发现患者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脉象虚大,为大出血征兆,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救治。 5、暂不手术者,遵医嘱中药坐浴每日l-2次,后涂塞痔疮膏或痔疮锭。 6、排便后清洗肛门,换药前先坐浴。 临证施护: 1、便血量多时,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做好输血准备。 2、痔核脱出时,应连续用中药热敷或25%硼酸甘油涂于肛门部,再加热敷,令其还纳。 3、气血瘀积疼痛者,可用艾灸肛周止痛。 4、便秘者可用甘油栓或开塞露塞肛,或遵医嘱予缓泻剂。 5、需手术的患者按肛肠科术前准备。 6、术后24小时后方可大便,排便时如痔核脱出,应及时还纳,

中医话痔疮(精)

中医话痔疮 1、痔疮形成主要成因 ? 中医如何解释 ? (成因、范畴 ? 痔疮病因病机 ,古今多从人体的阴阳气血盛衰 ,脏腑经络的顺逆交错和内外病因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去探讨。主要归结于体内调节机能失常 ,解剖生理上的缺陷 ,加上各式各样的外在诱因如年龄、风俗、习惯、气候、怀孕、饮食、先天禀赋、消化道疾病情况等 ,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它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 , 也可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现分述如下 : (1脏腑本虚 :《丹溪心法》指出 :「痔者皆因脏腑本虚 , 外伤风湿 , 内蕴热毒 ,醉饮交接 ,多欲自戕 ,以致气血下坠 ,结聚肛门 ,宿滞不散 , 而冲突为痔者。」《窦氏外科全书》也载 :「人生素不能饮酒亦患痔者 , 脏虚故也」。《薛氏医案》则有 :「痔疮之症或禀受胎毒…… 。」说明机体本身的结构弱点、生理特性或全身性变化 ,均是发生痔疾的基本因素。 (2饮食不节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 :「因而饱食 ,筋脉横解 ,肠澼为痔。」《疮疡经验全书》指出 :「饮食不节 , 醉饱无时 , 恣食肥腻 , 胡椒辛辣 , 炙煿醇酒 , 禽兽异物 , 任情醉饱, …… 乃生五痔。」饮食过饱 ,过多 ,食用肥腻炙煿的肉类 ,易生湿积热 ;大量食用烈酒及辣椒、胡椒、姜、葱、蒜、肉桂等热性调味品 , 可刺激肛门直肠黏膜 , 使之充血灼痛 , 所以古人认为痔的发生与饮食有密切关系。 (3便秘 :历代医家都认为便秘是发生痔的病因之一 , 因长期便秘 , 粪便蓄积直肠 , 可使周围血行受阻 , 瘀积成痔。《诸病源候论》曰 :「忍大便不出 ,久为气痔。」窦汉卿指出 :「恣意耽看 ,久忍大便 ,逐

中医话痔疮学习资料

中医话痔疮

中医话痔疮 1、痔疮形成主要成因?中医如何解释?(成因)、范畴? 2、 3、痔疮病因病机,古今多从人体的阴阳气血盛衰,脏腑经络的顺逆交错和内外病因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去探讨。主要归结于体内调节机能失常,解剖生理上的缺陷,加上各式各样的外在诱因如年龄、风俗、习惯、气候、怀孕、饮食、先天禀赋、消化道疾病情况等,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它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也可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 4、现分述如下: 5、(1)脏腑本虚:《丹溪心法》指出:「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醉饮交接,多欲自戕,以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者。」《窦氏外科全书》也载:「人生素不能饮酒亦患痔者,脏虚故也」。《薛氏医案》则有:「痔疮之症或禀受胎 毒……。」说明机体本身的结构弱点、生理特性或全身性变化,均是发生痔疾的基本因素。 6、(2)饮食不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疮疡经验全书》指出:「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胡椒辛辣,炙煿醇酒,禽兽异物,任情醉饱,……乃生五痔。」饮食过饱,过多,食用肥腻炙煿的肉类,易生湿积热;大量食用烈酒及辣椒、胡椒、姜、葱、蒜、肉桂等热性调味品,可刺激肛门直肠黏膜,使之充血灼痛,所以古人认为痔的发生与饮食有密切关系。 7、(3)便秘:历代医家都认为便秘是发生痔的病因之一,因长期便秘,粪便蓄积直肠,可使周围血行受阻,瘀积成痔。《诸病源候论》曰:「忍大便不出,久为气痔。」窦汉卿指出:「恣意耽看,久忍大便,逐致阴

阳不合,关格壅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意即久忍大便,肠道失润,致使大便干燥,解时努挣耗气,气血下陷,擦破肛门,风热下冲,造成痔疾。 8、(4)久泻久痢:《备急千金要方》曰:「久下不止,多生此病。」《医宗金鉴》亦曰:「有久泻久痢而生痔者。」因久痢久泄使脾气亏耗,肺气也受影响,最后导致大肠之气不足,于是气血流注,湿浊聚于肛门。 9、(5)久坐久行,负力远行:如《外科正宗》载:「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煿,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又因七情而过伤生冷。以及担轻负重,竭力远行,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以致浊气郁血流注肛门,具能发痔。」久坐久站使气血不和,负重远行则耗气而虚,均使气血邪毒瘀积于肛门。 10、(6)妊娠及月经失调:如《外科启玄》曰:「痔曰肠澼是也。妇女因产难久坐,或经行时气怒伤冷受湿,余血渗入肛门边而生。」《薛氏医案》有:「妇人因经后伤冷,月事伤风,余血在心经,血流于大肠,则生痔」;《医宗金鉴》有:「又有产后用力太过而生痔者。」 11、(7)房事过度及忍精不射:如《诸病源候论》有:「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醉饱合阴阳,致劳扰血气,而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古今医统大全》有:「忍精不泄而成痔漏。」 12、(8)情志失调:《薛氏医案》曰:「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喜怒无常,气血侵入大肠致谷道无出路,结积成块,生血生乳,各有形相。」13、(9)遗传因素:如《疮疡经验全书》有:「亦有父子相传者,母血父精而成。」 14、 15、 16、2、临床主要表现症状?常见族群?

痔疮护理常规

痔疮护理常规 痔是直肠末端粘膜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向下滑脱成痔。以便血、肛门有肿物、坠胀感、异物感或疼痛、伴有局部分泌物或瘙痒为主证。多因饮食不节,大便失调、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妊娠多产等所致。临床辨证分为风伤肠络、湿热下注、脾虚气陷、气滞血瘀等证型。根据痔发部位分为内痔、外痔、混合痔。 1、按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2、外痔伴发感染,或嵌顿、或突发血栓外痔应卧床休息;严重感染的内痔或术后患者应取侧卧位,以免创面受压,加重病情。 3、保持肛门部清洁,便后坐浴;急性外痔于发病24小时内宜冷敷,24小时后改为热敷。 4、观察痔核大小、是否脱出、糜烂、坏死及出血的量和色泽。若发现患者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脉象虚大,为大出血征兆,应立即报告医师,并配合救治。 5、暂不手术者,遵医嘱中药坐浴每日l-2次,后涂塞痔疮膏或痔疮锭。 6、排便后清洗肛门,换药前先坐浴。 7、临证施护: (1)便血量多时,及时建立静脉通道,做好输血准备。 (2)痔核脱出时,应连续用中药热敷或25 %硼酸甘油涂于肛

门部,再加热敷,令其还纳。 (3)气血瘀积疼痛者,可用艾灸肛周止痛。 (4)便秘者可用甘油栓或开塞露塞肛,或遵医嘱予缓泻剂。 (5)需手术的患者按肛肠科术前准备。 (6)术后24小时后方可大便,排便时如痔核脱出,应及时还纳,发生嵌顿者,及时报告医师处理。 (7)施行注射疗法后当日忌下蹲,排大便时避免时间过长,勿过多活动。 (8)结扎术后勿拖拉留于肛门外之结扎线残端,以免引起出血。注意观察有无便后出血,有出血者应检查扎线是否牢固或过紧。痔核脱落过早而出现伤口渗血,可用止血粉纱条塞人肛门压迫止血,遵医嘱肌注止血药。若痔核脱落后,出现动脉波动性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师,行紧急救治。 (9)术后出现大便出血呈喷射状,或患者感下腹胀痛、有便意、头晕乏力、心悸口渴、面色胱白、额上汗出、脉细数而弱者,为有术后大出血。应立即报告医师,同时作好抢救准备。(10)术后排尿困难者,下腹部热敷、或按摩、或诱导法促其排尿,非局麻者平卧6小时后采用患者习惯的姿势排尿,或行导尿术。 8、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为宜,忌辛辣香燥等刺激食品,戒烟酒,多食新鲜水果、蔬菜。气滞血瘀者给补中益气温阳之品;脾虚气陷者忌酸冷食物,宜进食温补食物。

100%治愈痔疮的神奇秘方三则

100%治愈痔疮的神奇秘方三则 方药一: 槐花20g 穿山甲(土炒)10g 僵蚕(炒)10g 石决明(煅)10g 胡黄连10g熟大黄10g 金银花10g 蒲公英10g 效果:一副药后部分病人可有大便时肛门坠胀疼痛,可隔一日再服,第二付药一般肿消痛止。 按:痔疮虽有内外轻重之分,总不外湿热伤血,热淤血滞,郁久化毒所致。本方槐花味苦性凉,如大肠血分驱风止痒,为治痔要药;山甲活血通经,消肿排脓;僵蚕祛风止痛,解毒散结;石决明平肝潜阳;胡黄连清下焦湿热;熟大黄从血分引血下行;加双花,公英以消退毒火;综合各药效专力宏。缺点:病人需长期禁食辛辣食品。对肛瘘,肛裂效果差些 痔疮,中医认为是由于湿热而成,虽有内、外痔之别,理则一也。用白芷等活血化瘀之药外洗,内外痔同治,痔消无形。方用:白芷川芎青黛红花。 白芷,味辛,可外治各疮痈痔漏,消毒生肌; 川芎,味辛,功专补血。凡吐血、衄血、溺血、便血、崩血,俱能治之。 青黛,味苦,气寒。能消赤肿疔毒。 红花,活血。 以上诸药各等份(各20克可以)煎水坐浴外洗,内外痔均

可治,屡用屡效。 外痔洗方1:马齿苋30g 鱼腥草30g 枯矾9g 五倍子9g . 外痔熏洗方2: 芥9克防风9克马钱子6克土茯苓9克皮硝120克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外痔肿痛 用法:将上药置沙锅内加水煮沸,后将药汁倒入盆中先熏局部,待温外洗患处,每晚一次 疗效:治疗100 余例经2-5次熏洗后均获痊愈(疼痛水肿消除) 禁忌:服虾蟹之类 方药二: 痔疮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民间素有“十人九痔”之说,可见这类疾病是非常普遍的,痔疮的发病,以成人居多,发病与久坐、久立、少活动、便秘、腹泻、排便时间过长、饮酒、嗜好辛辣饮食有关,发病率女性高于男性。近年来,由于饮食结构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发病率明显上升。 得过痔疮的朋友,应该都有深深体会,那种让你坐卧不硬,疼痛难忍的感觉让你哭都哭不出来!我在06夏天得了外痔,开始是长了一下小肉蛋,有点痛,于是就买了一外用涂抹药"斗痔",用

根治痔疮的中药药方

根治痔疮的中药药方 医学所指痔疮包括内痔、外痔、混合痔,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 通常当排便时持续用力,造成此处静脉内压力反复升高,静脉就会肿大。妇女在妊娠期,由于盆腔静脉受压迫,妨碍血液循环常会发生痔疮,许多肥胖的人也会罹患痔疮。如果患有痔疮,肛门内肿大扭曲的静脉壁就会变得很薄,因此排便时极易破裂。内痔是长在肛门管起始处的痔,如果膨胀的静脉位于更下方,几乎是在肛管口上,这种曲张的静脉就叫外痔。外痔有时会脱出或突现于肛管口外。但这种情形只有在排便时才会发生,排便后它又会缩回原来的位置。无论内痔还是外痔,都可能发生血栓。在发生血栓时,痔中的血液凝结成块,从而引起疼痛。下面5则中药偏方卓有成效,不妨试试! 中药方剂(一) 【辨证】风湿燥热侵袭脏腑,阴阳失调,气血纵横,经脉交错,浊气瘀血下注。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消肿,凉血散瘀。 【方名】治痔汤。 【组成】蒲公英30克,黄柏30克,赤芍300克,丹皮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 【用法】水煎外用,每日1剂,日用2-3次,先加水2500-3500毫升,煮沸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普通搪瓷盆内,患者趁热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钟。 【出处】邹桃生方。 中药方剂(二) 【辨证】湿热内生,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瘀血浊气下注肛门。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化湿通路,软坚散结,收涩固脱,止血定痛。【方名】消痔汤。 【组成】乌梅10克,五倍子10克,苦参15克,射干10克,炮山甲10克,煅牡蛎30克,火麻仁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凌朝光方。 中药方剂(三) 【辨证】中焦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润肠止血。 【方名】甘旱蜜汤。 【组成】苋菜30克,生甘草10克,旱莲草30克,蜂蜜10毫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服时加蜜糖10毫升。1-2次煎液内服,第3次煎液外用熏洗肛门。 【出处】黄洪坤方。 中药方剂(四) 【辨证】血热毒火内盛,瘀血浊气下注。 【治法】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逐淤消痔。 【方名】槐花消痔汤。 【组成】槐花15克,槐角15克,生地12克,黄连10克,银花12克,黄柏10克,滑石15克,当归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枳壳6克,黄芩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治疗痔疮的中成药

治疗痔疮的中成药 治疗痔疮的中成药;痔疮是肛肠疾患中的一种常见病,约占肛肠疾患中的87.25%。任何年龄的人都可能患痔疮,但年龄越大得痔疮的几率就越大。中医对于痔疮的研究源远流长,如果手术治疗加上中药调理能够加快恢复健康,减少痔疮对身体造成的伤害。【上海中潭肛肠医院】的“PPH”和“HCPT”两种微创疗法能够有效的治疗痔疮,加上中药调理,日常注意定能让痔疮不再复发。 那么,治疗痔疮的中成药: 痔康片:具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消肿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主治痔疮肿痛、便血、肛门灼热下坠、大便秘结等。每次服3片,每日2次,7天为1疗程。部分患者服用此药后有轻度腹泻,减少服药量即可缓解,孕妇禁用。 痔疮内消丸:本品又名舒痔丸,具有清热消肿、凉血止痛的功效,主治痔疮肿痛、肛门坠胀、大便秘结、出血不止等。每次服15~20粒,每日2次,忌食辛辣燥热之物,孕妇禁用。 化痔丸:具有清热消肿、凉血止血的功效,主治内痔出血、肛裂出血、肛门坠胀疼痛等。每次服1丸,每日3次。 地榆槐角丸: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痔疮出血、血色鲜红、肛门肿痛或痒痛、局部红赤、大便干燥、便时有灼热感等。每次服1丸,每日2次,忌食辛辣燥热之物,孕妇禁用。 槐角丸:本品清肠疏风,以止血、凉血功效为着。临床应用于:肠风便血、各类痔疮出血,肛痛,溃疡性结肠炎,直肠肛管及周围感染性疾病有出血肿痛等症状。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或水蜜丸每次6克,每日2次。 那么,中成药的使用注意事项: 1、便秘、胃肠虚寒者不宜服用,证属虚寒者勿用。 2、脏连丸:具有清热利湿、凉血止血之功效,主治内痔及肛裂出血,症见排便时或排便后,血液由肛门流出,早期仅带几条血丝或几滴血,以后逐渐加重及大量出血。每次服1丸,每日2次,忌食辛辣燥热之物。 3、麝香痔疮膏:具有清热解毒、止血生肌、消肿止痛的功效,主治内痔、外痔、混合痔而出现患处肿痛、出血、肛裂、肛周溃疡、大便燥结等。每日早晚及大便后用温水洗净患处,若是内痔者,可先挤出少许药膏润滑胶木射管,然后插入肛门,挤出药膏,直射患处;若是外痔者,可将此药膏直接涂敷患处。 4、化痔栓: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及止血收敛的功效,主治痔疮出血、

痔疮的中医治疗方法详解

痔疮的中医治疗方法 厚氏的验方操作 第一个环节:买一块盖楼房用的红色粘土砖,目前的市场价可能也就一 毛多钱,这是这个治疗方案唯一的花费!然后放在火上(煤气灶、木柴 火均可)上约烧5-8分钟不等,温度能够达到用手取下即可,然后用一 毛巾或方布包好,每天晚上看电视的时候,垫在屁股下面,不要把屁股 烫伤为止; 第二个环节:默念这组数字:00100 ?800 (零零壹零零一一八零零); 要注意的事项有:默念(嘴要动),中间顿点表示默念时稍停顿;随时随 地均可默念,尤其屁股坐热砖时!要集中精神,睡觉前效果最好。 以及妇科炎症具有明显的奇效。 痔疮的特效穴,按摩孔最穴(位于人体的前臂部位,前臂内侧,在太渊穴与尺泽 穴连线的上4/9处。)和承山穴,在大肠经和后背督脉,膀胱经刮痧 治法 清热利湿化瘀止血。 主穴 次醪长强 龈交穴点 刺,放出血, 【治疗方法】 1. 基本治疗 湿热瘀滞者行气活血、清热利湿,只针不灸,泻法;脾虚 气陷者健脾 益气、升阳举陷,针灸并用,补法。 处方:以督脉和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长强会阳百会承山二白 方义:长强属督脉,会阳属足太阳经,为近部取穴,可疏导肛门瘀滞之气血; 百会属督脉,位于巅顶,功擅升举下陷之气,亦是下病上取之意;足太阳经别自 尻下别人肛门,取足太阳之承山穴清泻肛肠湿热、消肿止痛、凉血止血;二白为 经外奇穴,是古今治疗痔疮的经验效穴(《玉龙歌》中曰:“痔痛之疾亦可憎,表 里急重最难禁,或痛或痒或下血,二白穴在掌后寻” 加减:气滞血瘀加白环俞、膈俞疏通肠络、化瘀比痛;湿热瘀滞加三阴交、 阴陵泉清热利湿;脾虚气陷加气海、脾俞、足三里补中益气、升阳固脱;肛门肿 痛加秩边、飞扬行气止痛;便秘加大肠俞、上巨虚通调腑气;便后出血加孔最、 膈俞清热止血。 验证特征:坚持十五天痔疮会逐渐消失无踪。 此法还可对男性前列腺炎 以足太阳经及督脉穴为主 承山 二白 提托(脐下四寸旁开三寸) 一般一次可愈(穴位于唇内上齿龈与唇系带连接处) 治则:气滞血瘀、

痔病护理常规

肛肠科 痔病护理常规 以间歇性便血、便后颗粒状肿物脱垂、肛门不适感为主要临床表现。辩证分型为风伤肠络证、湿热下注证、气滞血淤证、脾虚气陷证。西医的内痔,、外痔和混合痔参照本病护理。 一.执行肛肠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执行肛肠科手术一般护理常规 三.术前护理 1.了解既往有无反复腹内压增高的冈素,生活饮食习惯,肛周感染病史。 2.了解排便有无疼痛,便血以及便后有无肿块脱出等情况。 3.血栓性外痔患者指导中药熏洗坐浴、局部清凉膏外敷,微波照射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 4.了解肛门指检、镜检等检查结果。 5.术前禁食12小时、禁水4小时。 6.术前行皮肤清洁、肠道准备、行耳穴埋籽促进睡眠。 7.术前嘱患者排空膀胱。 四.术后护理 1.根据麻醉方式执行麻醉后护理。 2.病情观察: (1)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记录。 (2)观察术后伤口有无出血、肛门坠胀、疼痛程度等情况。 (3)观察患者腹痛、腹胀、小便是否畅解,术后排便情况。 3.用药护理:遵医嘱指导中药熏洗、坐浴。 4.饮食护理: (1)宜多饮水,多食蔬菜、水果及纤维素的食物,忌烟、酒、辛辣刺激之品。 (2)风伤肠络者宜食鸭肉、莲藕。 (3)气滞血淤者宜食红薯、柑橘。 (4)湿热下注耆宜食绿豆、苦瓜、冬瓜。 (5)脾虚气陷者宜食薏仁、黄芪粥。 5.临证(症)及并发症护理: (1)行混合痔外切内扎术者,术后7~9天为痔核坏死脱落阶段,宜减少活动。 (2)术后伤口少量渗血时予以更换外敷料;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 出血量较多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做好手术准备。 (3)尿潴留者:可选择予以耳穴埋籽、穴位贴敷、艾灸等,促进小便自解; 留置尿管者,做好会阴护理。 (4)排便困难者,指导帮助排便,并观察有无肛门狭窄等情况。 6.情志护理:消除负性情绪,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五.健康指导 1.忌久坐、久立或久蹲,宜坐软坐垫。 2.养成定时排便习惯,避免排便时间过长,做好便后清洁。 3.掌握提肛运动,临睡前可自我按摩尾骶部。 4.适当进行慢跑、散步、练气功等运动,增强体质。 5.按时换药,定期复诊,如有不适及时就诊。

中医辨证治疗痔疮的方法有哪些

中医辨证治疗痔疮的方法有哪些 有一句俗语叫做“十人九痔”可见痔疮的发病率之高,尤其是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办公族,每天都在办公室坐着,造成了痔疮的发病率更高,那么如何治疗痔疮呢?下面分享痔疮的中医治疗和偏方。 中医辨证治疗痔疮 (1)气滞血瘀 主证:肛缘肿胀,隐见紫瘀,内痔脱出,表面紫暗糜烂,疼痛剧烈,肛管紧缩,便秘溲黄。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或黄,脉弦或涩。治法:行气化瘀,消肿解毒止痛。方药:止痛如神汤。 方解:方中以熟大黄主泻火解毒,活血行瘀;辅以黄柏、枳实清热燥湿,泻热通便;皂角刺消肿排脓;归尾、秦艽养血祛风;苍术、防风、泽泻、槟榔以祛风利湿,降气止痛。诸药合用,共奏解毒消肿,行气化瘀止痛之功。 (2)风伤肠络 主证:便血色鲜红,滴血或射血,或有肛门瘙痒,口燥咽干。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治法:清热凉血祛风。方药:凉血地黄汤。 方解:方中以生地黄、当归尾、赤芍凉血和血;黄芩、黄连、天花粉清热泻火;地榆、槐角能清大肠之火而凉血止血,配以升麻、甘草等以清热解毒;荆芥祛风解表,凉血止血。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凉血之功。 (3)脾虚气陷 主证:痔核脱出,不易复位,肛门下坠感,便血色淡,伴气短懒言,纳呆便溏,神疲乏力,面色无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芤。治法:补中益气,固脱止血。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 方解:方中黄耆补中益气,升阳固表;党参、白术、炙甘草甘温益气;脾虚则运化失司,易致气滞,故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协同参、耆以升举清阳,使下陷之气得以提升;血生于气,气虚则血弱,故用当归补血和营;赤石脂涩肠固脱止血。诸药合用,具有补中益气,升阳固脱止血的作用。 (4)湿热下注 主证: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或脱出物渗出液较多,黏膜糜烂,或伴大便黏滞不爽,肛门灼热,潮湿不适。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法:清热渗湿止血。方药:脏连丸合萆薢渗湿汤。

治疗痔疮的中医偏方有哪些

治疗痔疮的中医偏方有哪些 痔疮偏方是中医治疗痔疮中的一大宝典,今天小编就提炼出一些内容,来跟大家进行一些分享,希望看到的朋友能够很好的利用好这些内容,当然小编也是希望广大朋友可以很好的利用,最好跟医生进行过一些沟通后在进行食用。 中药方剂(一) 【辨证】风湿燥热侵袭脏腑,阴阳失调,气血纵横,经脉交错,浊气瘀血下注。 【治法】清热解毒,除湿消肿,凉血散瘀。 【方名】治痔汤。 【组成】蒲公英30克,黄柏30克,赤芍30克,丹皮30克,桃仁20克,土茯苓30克,白芷15克。 【用法】水煎外用,每日1剂,日用2~3次,先加水2500~3500毫升,煮沸后过滤去渣,将药液倒入普通搪瓷盆内,患者趁热先熏后洗,每次15~30分钟。 【出处】邹桃生方。 中药方剂(二) 【辨证】湿热内生,气血运行不畅,经络阻滞,瘀血浊气下注肛门。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化湿通路,软坚散结,收涩固脱,止血定痛,适用于痔疮。 【方名】消痔汤。 【组成】乌梅10克,五倍子10克,苦参15克,射干10克,炮山甲10克,煅牡蛎30克,火麻仁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出处】凌朝光方。 中药方剂(三)

【辨证】中焦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利湿,润肠止血。 【方名】甘旱蜜汤。 【组成】苋菜30克,生甘草10克,旱莲草30克,蜂蜜10毫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服时加蜜糖10毫升。1~2次煎液内服,第3次煎液外用熏洗肛门。 【出处】黄洪坤方。 中药方剂(四) 【辨证】血热毒火内盛,瘀血浊气下注。 【治法】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活血止痛,逐淤消痔。 【方名】槐花消痔汤。 【组成】槐花15克,槐角15克,生地12克,黄连10克,银花12克,黄柏10克,滑石15克,当归12克,升麻6克,柴胡6克,枳壳6克,黄芩10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中药方剂(五) 【辨证】中焦湿热,下注挟寒湿。 【治法】清肠利湿,止血,适用于痔疮。 【方名】加味槐榆合剂。 【组成】槐花10克,地榆10克,仙鹤草15克,旱莲草15克,侧柏叶15克,枳壳10克,黄芩5克,胡麻仁15克,菜苋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另外可用此药煎液熏洗肛门。 【出处】黄洪坤方。 中药方剂(六)

中医话痔疮

中医话痔疮 1、痔疮形成主要成因中医如何解释(成因)、范畴? 2、 3、痔疮病因病机,古今多从人体的阴阳气血盛衰,脏腑经络的顺逆交错和内外病因的相互影响等方面去探讨。主要归结于体内调节机能失常,解剖生理上的缺陷,加上各式各样的外在诱因如年龄、风俗、习惯、气候、怀孕、饮食、先天禀赋、消化道疾病情况等,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它的病因病机是多方面的,也可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 4、现分述如下: 5、(1)脏腑本虚:《丹溪心法》指出:「痔者皆因脏腑本虚,外伤风湿,内蕴热毒,醉饮交接,多欲自戕,以致气血下坠,结聚肛门,宿滞不散,而冲突为痔者。」《窦氏外科全书》也载:「人生素不能饮酒亦患痔者,脏虚故也」。《薛氏医案》则有:「痔疮之症或禀受胎毒……。」说明机体本身的结构弱点、生理特性或全身性变化,均是发生痔疾的基本因素。 6、(2)饮食不节:《素问?生气通天论》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疮疡经验全书》指出:「饮食不节,醉饱无时,恣食肥腻,胡椒辛辣,炙煿醇酒,禽兽异物,任情醉饱,……乃生五痔。」饮食过饱,过多,食用肥腻炙煿的肉类,易生湿积热;大量食用烈酒及辣椒、胡椒、姜、葱、蒜、肉桂等热性调味品,可刺激肛门直肠黏膜,使之充血灼痛,所以古人认为痔的发生与饮食有密切关系。 7、(3)便秘:历代医家都认为便秘是发生痔的病因之一,因长期便秘,粪便蓄积直肠,可使周围血行受阻,瘀积成痔。《诸病源候论》曰:「忍大便不出,久为气痔。」窦汉卿指出:「恣意耽看,久忍大便,逐致阴阳不合,关格壅塞,风热下冲,乃生五痔。」意即久忍大便,肠

道失润,致使大便干燥,解时努挣耗气,气血下陷,擦破肛门,风热下冲,造成痔疾。 8、(4)久泻久痢:《备急千金要方》曰:「久下不止,多生此病。」《医宗金鉴》亦曰:「有久泻久痢而生痔者。」因久痢久泄使脾气亏耗,肺气也受影响,最后导致大肠之气不足,于是气血流注,湿浊聚于肛门。 9、(5)久坐久行,负力远行:如《外科正宗》载:「夫痔者,乃素积湿热,过食炙煿,或因久坐而血脉不行,又因七情而过伤生冷。以及担轻负重,竭力远行,气血纵横,经络交错,……以致浊气郁血流注肛门,具能发痔。」久坐久站使气血不和,负重远行则耗气而虚,均使气血邪毒瘀积于肛门。 10、(6)妊娠及月经失调:如《外科启玄》曰:「痔曰肠澼是也。妇女因产难久坐,或经行时气怒伤冷受湿,余血渗入肛门边而生。」《薛氏医案》有:「妇人因经后伤冷,月事伤风,余血在心经,血流于大肠,则生痔」;《医宗金鉴》有:「又有产后用力太过而生痔者。」 11、(7)房事过度及忍精不射:如《诸病源候论》有:「诸痔皆由伤风,房室不慎,醉饱合阴阳,致劳扰血气,而经脉流溢,渗漏肠间,冲发下部。」《古今医统大全》有:「忍精不泄而成痔漏。」 12、(8)情志失调:《薛氏医案》曰:「喜则伤心,怒则伤肝,喜怒无常,气血侵入大肠致谷道无出路,结积成块,生血生乳,各有形相。」13、(9)遗传因素:如《疮疡经验全书》有:「亦有父子相传者,母血父精而成。」 14、 15、 16、2、临床主要表现症状常见族群? 17、 18、痔疮好发于二十至五十岁的人身上,其临床症状有: 19、(1)便血:便血是痔疮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其特点是:呈间歇性,

治疗痔疮的中药方

治疗痔疮的中药方 中医痔疮理论 两千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云:“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说明痔疮是血管及经脉的病变,其形成与饮食不节、起居不时、感受湿热等有关。后世历代医家对痔疮的病因病机不断发展和完善,认为痔疮的形成与人体脏腑虚弱有关,再加上外受风湿,内蕴热毒,以致气血下坠,集结于肛门所致;又因饮食不节,燥热内生,下迫大肠,以及久坐、负重等。因此,中医治疗痔疮,即针对引起该病的风、热、湿、燥等原因采取清热凉血、利湿解毒、益气活血等针对性措施。 痔疮是肛门直肠底部及肛门粘膜的静脉丛发生曲张而形成的一个或多个柔软的静脉团的一种慢性疾病。通常当排便时持续用力,造成此处静脉内压力反复升高,静脉就会肿大。妇女在妊娠期,由于盆腔受压迫,阻碍血液循环常会发生痔疮,许多肥胖的人也会罹患痔疮 病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目前主要有以下学说。 1、肛垫下移学说:在肛管的粘膜下有一层环状的有静脉(或称静脉窦)、平滑肌、弹性组织和结缔组织组成的肛管血管垫,简称“肛垫”。起闭合肛管、节制排便作用。正常情况下,肛垫疏松地附着在肛管肌上,排便时主要受到向下的压力被推向下,排便后借其自身的收缩作用,缩回到肛管内。弹性回缩作用减弱后,肛垫则充血、下移形成痔。 2、静脉曲张学说:从解剖学上看,肛门静脉系统及其分支直肠静脉都无静脉瓣,血液易于淤积而使静脉扩张,加之直肠上、下静脉丛壁薄、位浅、抵抗力低,末端直肠粘膜下组织又松弛,都有利于静脉扩张,若加上各种静脉回流受阻的因素,如经常便秘、妊娠、前列腺肥大及盆腔内巨大肿瘤等,都可使直肠静脉回流发生障碍而扩张弯曲成痔。肛门腺及肛周感染也可引起静脉周围炎,静脉失去弹性而扩张成痔。 3、遗传学说:痔疮是否会遗传,目前无确切证据,痔疮患者常有家族史,可能与食物、排便习惯及环境有关。多数人相信发展中的国家痔的发病率低,如在非洲农村患痔者少见,可能与高纤维食物饮食有关。目前,在发达国家多食高纤维饮食,除了预防大肠癌的发生,也可减低痔的发病率。 痔疮症状 症状一、大便出血:无痛性、间歇性便后有鲜红色血是其特点,也是内痔或混合痔早期常见症状。出血一般发生在便前或者便后,有单纯的便血,也会与大便混合而下。血色鲜红,其出血时呈喷射状、点滴状、擦拭带血等。 症状二、大便疼痛:大便时出血肛周疼痛现象。因为肛周的神经系统比较发达和敏锐,受到刺激后很容易发生疼痛。一般表现为轻微疼痛、刺痛、灼痛、胀痛等。 症状三、直肠坠痛:肛门直肠坠痛主要是外痔的症状。如果内痔被感染、嵌顿、出现绞窄性坏死,这样会导致剧烈的坠痛。轻者有胀满下坠感,重者则会出现重坠痛苦。 症状四、肿物脱出:肛门内部出现肿物脱出,这主要是中晚期内痔的症状。随着内痔痔核的不断增大,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