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师说》教案2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2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师说》教案2 苏教版必修1

师说

教学目标 1、古为今用,树立尊师重教的思想,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2、掌握积累“师、传、从、道、惑、受、贱、孰、贻、圣、愚、群、足、攻、

经”等常用实词;学习“之、其”两个文言虚词,了解“也、则、于、乎、所

以”这些文言虚词;

3、掌握文中出现的通假、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的字、词,掌握文中出现的特殊

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等;

4、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5、了解有关“说”的文体知识,了解古文特点及韩愈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教学重点 1、理解《师说》中关于从师学习的论述,抓住对比手法分析课文,体会作者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2、背诵全文,掌握文中的语法知识;

3、认清本文的层次结构,同时培养阅读语感。

教学方法诵读发、导读法

布置预习:1、熟读课文,掌握生字的读音;

2、初步理解课文;

3、参考注释翻译课文,不会译的用红笔把原句抄上。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这一堂课着重掌握课文重点字词句,背诵课文

一、导入课文

1、同学们,你们觉得教师应该受尊敬吗?

说明:从文革中的“臭老九”到今天“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的地位一天天升高,可是在教师倍受尊敬的同时,也有很多人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教师已经越来越职业化,跟一般的职业没什么两样,因此不需要特别尊敬。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的先人早在一千多年前就有了精彩的论说,虽然针对的情况不一样,但有些道理是千古不变的,尊师重教的风气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二、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阳人,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称之为韩昌黎、韩文公,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了“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写作背景

本文是韩愈借给学生李蟠赠文的机会,抨击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的士大夫们“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结果文章使他困窘不堪,社会上的人对他指指点点,并且添油加醋地污蔑韩愈。韩愈也因此落得个疯子的名声。结果住在长安,常常连饭都没煮熟,就被赶走了。所以说有的时候维护真理是需要很大的勇气的。

四、解题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的意思。“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初中学过的《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等都属“说”一类文体。“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

的道理”来理解。所以《师说》,即“说师”,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刚才说过,当时社会风气不重视从师之道,认为从师学习是可耻之事。韩愈写这篇文章赠给他

的学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击时弊,宣扬从师的道理。

五、分析课文

(一)、读准下列一字多音或形近字的读音:

(二)、疏通文意

1、请同学翻译课文,遇到重点字词句或译错的地方插进去讲

(三)、讨论重点文言词的意义和用法

1、师

课文中出现26次,它的含义和用法如下:

⑴作名词,有两种情况。

①、作“老师”讲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作“专门技艺人”讲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作动词,有三种情况。(名词作动词)

①、作“学习、效法”讲。吾师道也(“师道”,动宾关系)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②、作“从师”讲。或师焉,或不焉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道”,偏正关系)

③、做“以……为师”讲。(意动用法,下面专讲)

2、之

课文中出现25次,它的用法如下:

⑴、作代词,有两种情况

①、指代人或事物择师而教之

②、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类”、“这些”

郯子之徒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⑵、作助词,有四种情况

①、放在定语与中心词之间古之学者

②、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③、表示宾语前置句读之不知

④、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足音节,无意义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⑶、以前学过的课文中还有三种情况

①、作代词,指代自己君将哀而生之乎

②、作助词表示定语后置蚓无爪牙之利

③、作动词,“到”、“往”吾欲之南海

3、其

课文中出现17次,用法如下:

⑴、作代词,有四种情况

①、在主谓短语中作主语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他)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那些)

②、复指,作主语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他们)

③、作兼语余嘉其能行古道(他)

④、作定语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他们的)

⑵、作语气副词,有两种情况

①、表猜测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大概)

②、表感叹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欲(多么)

(四)、学习古今异义

古之学者

..必有师古:求学的人今:有专门学问的人

句读

..之不知古:句子停顿的地方今:看字发出声音

小学

..而大遗古:小的方面学习今:专门的一个求学阶段

师者,所以

..传道受业解惑也古:特殊的指示代词,相当于“用来……的”

今: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吾从而

..师之古:是两个词,从:跟随;而:而且

今:连词,表结果、目的等。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古:无论今:常用义为“没有”。

今之众人

..古:一般人、普通人今:常指许多人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不一定今:用不着,不需要(五)、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

(“师”作动词的三种情况,前面已讲。)

2、意动用法

①、吾从而师.之名词以……为师

②、渔人甚异.之形容词以……为奇异

③、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名词以……为师

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动词以相师为耻

3、形容词作名词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放在动词“解”后面作宾语,意为

疑惑的问题。

②、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和“愚”处于主语的位置上,意为圣

人、愚人。

③、小.学而大.遗小的问题,大的问题

(六)、通假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通“授”

或师焉,或不焉“不”通“否”

(七)、特殊句式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两句均为判断句

2、不拘于时“于”表被动,被动句

3、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由“之”作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