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月考针对卷 含答案

12月月考针对卷  含答案
12月月考针对卷  含答案

十二月月考针对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随着海峡两岸交流的加深,两岸民众之间的通婚逐渐增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也因此被誉为“第四通”。通过问卷调查和走访座谈发现,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儒家思想中的“仁”“义”等,都是中华民族文化特有的瑰宝。其中部分人对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内涵以及国学等有着较深入的了解,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绝大部分的受访者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赞同“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优秀的民族”这一说法。但涉及国家身份,大部分受访者认为中国就是大陆,而台湾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台湾居民常以“台湾人”自称。

在采访和调查中发现,绝大部分受访者了解民族文化的渠道是电视或网络,希望去大陆感受体会,但当前大多以旅游的方式前往。大部分受访者对中华文化有着一定的了解,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但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对中华文化的践行存在着一定差异。在面对“是否有必要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的问题时,大部分受访者表示有必要,但是被问及“是否愿意主动践行”时,回答却是否定的。

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

(摘编自卢文刚《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民族文化认同研究》)材料二:

人的认同从来就是多重的。人首先有血缘族群的身份,而以血缘为基础的族群认同,总是与其社会关系的性质相关联。每个国家一般都包含着许多民族或族群,而且世界秩序要求主权国家的基本稳定,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

文化认同是人的社会属性的表现形式,它与族群相关,也与国家政治生活相关。作为中介认同形式,文化认同必须既与族群认同有交叠部分,也与国家认同有交叠部分。文化认同也与一定的地域相关,即使是同一个族群,在不同的地域也会形成不同的文化风格。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就是地域认同,这种认同不是族群的,而完全是文化性的和社会性的归属感。香港和澳门由于长期被西方国家殖民,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出现了比较特殊的情况。也就是说,即使在回归之后,有些人的地域认同与国家认同并不完全重叠。当然,随着内地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这种情况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越来越多的人既为是香港人或澳门人,也为是中国人感到骄傲。现在仍然存在认同危机的是台湾,这是由内战所造成的分治产生的。台湾与大陆之间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很多人虽认同中国,但对中国的表述出现多种形式;也有部分人采取“台独”的立场。

中国自古就有“天下一体”的理念,这种理念就是中国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为了国家统一,我们必须进一步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和精神家园,从而扩大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交叠内容。共同的语言、政治仪式、文化符号等是保障国家认同的重要构成性因素,会强化公民的归属感。

(摘编自韩震《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及文化认同——一种基于历史哲学的分

析与思考》)材料三:

每一个人都属于某一特定的民族,同时在现代民族国家当中,每一个人也一定属于这一国家。但从认同的特点来看,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要形成国家,就必须由具备族体意识的人开展积极行动,各种局部的、游离的族群认同对于国家认同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些局部性的民族认同本身不等于国家层面的国家认同,但是它们是国家认同的血肉,如果没有这些局部性的群体意识,国家认同就会形同空壳。

对于国家认同而言,多元文化主义往往强调血缘、文化传统特征等因素。例如,

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在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关注的是肯定“我们”的存在,而国家认同关注的是“我们”为什么存在。单纯的自我肯定的局限性反映在民族认同的被动性上,它使人的自我意识束缚在诸如血缘、语言、宗教或传统等实在因素之中。而要实现民族共同体的存在价值,就不能不考虑到“国家”这一体制的重要性,社会的整体利益只能借助主权国家的作用而得以实现。

(摘编自张宝成《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比较》)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

B.对多民族国家来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需保持平衡,如果国家认同过于强势,则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的局面。

C.尊重少数民族的文化特性,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没有共同的文化信念,就不能构成统一的国家。

D.多民族国家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注点不同,只有民族认同上升到国家认同,才能实现民族共同体存在的价值。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A项,“‘仁’‘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作为多元文化的内核,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错,结合原文“在确立对‘中华民族’的国家认同中,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这些因素具有强大的纽带作用,强有力地缩小了各民族之间的心理距离,增强了亲和力,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观念”可知,有效地固化了“中华民族元体”的观念的是我们往往强调“中华儿女”“华夏民族礼仪之邦”等标识民族特征的因素,并非“仁”“义”。B项,“需保持平衡”错。根据原文“如果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在多民族国家就可能‘有离散之心,不能相和合’,危机就可能被某些预料不到的事件触发;如果国家认同强于族群认同,多民族国家就容易经历各种风雨变幻而保持统一”可知,容易爆发某些始料不及的危机,导致出现动荡不安局面是族群认同过于强势,并非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没有保持平衡。C项,“民族认同就会凌驾于国家认同之上”过于绝对。原文说“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可见二者并不矛盾。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部分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践行存在差异,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

B.材料一所做的调查反映出的问题,能印证材料二“台湾与大陆民族文化认同是基本重叠的,但是国家认同出现了复杂的现象”的观点。

C.材料二和材料三作者表述的要义虽有不同,但是都明确强调了文化认同对维系族群认同和国家认同关系的重要性。

D.中国谋求和平统一和发展,必须正确处理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形成国家认同。

2.A【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分析概括能力。A项,“只要知行合一,就能消除危机,促成国家和平统一”过于绝对。原文说“对这一群体展开民族文化认同的研究,对于加深两岸之间的交流、促进彼此了解、促进两岸关系的友好发展以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文化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有利于通过构建两岸的文化认同,形成两岸共有的价值观念和归属感,为促进两岸和平统一打下坚实基础”,可见只是“有着重要的意义”“打下坚实基础”。

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A.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成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打破两者之间的平衡。

B.在国家的政治统一中,共同的民族性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合法化作用,是意识形态动员的主要途径。

C.族群的相互承认与社会生活语境相联系,社会成员通过走向他们共同目标的构想,形成一个价值共同体。

D.在全球化和全球文化形成的过程中,多民族国家非常重视弘扬传统文化,夯实认同基础,以增强国家凝聚力。

3.A【解析】本题考查为文章选取论据的能力。A项,“巩固和不断强化的国家认同会对民族认同的发展形一成定程度的抑制作用”错,原文中提到“民族认同先于国家认同,是国家认同的基础和前提”,二者并非此消彼长的关系。

4.结合材料一,简要概括海峡两岸婚姻家庭子女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观点态度。(4

分)4.①对中华民族文化持有积极肯定的态度;②肯定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份子,并能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思想约束自身行为;③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能够认识到传承中华文化的意义;④不愿意践行在学校开设介绍中华民族文化相关课程。

5.请结合材料,试分析怎样加强香港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6分)

5.①通过多种方式,强化其文化认同,民族认同,提升公民归属感;②通过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加深香港市民对大陆近距离深层次了解;③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步伐,提升民族自豪感;④坚持“一国两制”,清除殖民思想,严厉打击“港独”势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看戏

侯发山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事情发生在1951年的秋天。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老乡,所以我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绝对没有添油加醋的成分。

听说郑州有唱大戏的,三个孩子嚷嚷着要去看戏。小玉不到7岁,小香5岁,嘉康3岁。看着这三个不谙世事的孩子,老张愁死了,甚至后悔把他们从西安的幼儿所接回来。

老张重重叹了口气,无奈地说:“孩子们,咱这里到郑州七八十里,远着呢,咋去?”嘉康扬着脸,天真地说:“姥爷,咱坐妈妈的汽车去。”

小玉嘟囔道:“咱妈把汽车卖了。”说到这里,小玉的小嘴撅得能拴头驴。

小香歪着小脑袋想了想,说:“姥爷,咱坐火车去。”

那时,巩县有到郑州的火车,基本上都是货车,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铁路就从家门口过,每次路过的火车的车厢上,全都坐满了人,好像车厢是个磁铁,把他们牢牢地吸在上面。有一次,小玉问姥爷:“姥爷,火车跑来跑去,都去哪里啊?”老张说:“往东到郑州,往西到洛阳。”“姥爷,哪里是东啊?”“日头出来的地方就是东。落山的地方就是西。”

现在听说小香要扒火车出门,老张说:“就你们小屁孩?甭想。”

那一年老张的娘病了,老张到郑州买药,结果,车到许昌才停。几天后等老张把药拿回来,娘已经死了。邻居老周哥,从郑州回来,车到巩县不停,跳车时,一条大腿给摔断了,因没钱医治至今还瘸着。

忽然,小香“哇”地一声哭了。

老张忙拉过小香:“小香,好好的,哭啥呢?不看戏就不看戏呗?有恁委屈?”

小香止住哭泣,说:“姥爷,我,我想回家。”

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

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

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

一时间,老张束手无策。说实话,他也想闺女。可是,闺女在哪里,他也不知道。不过,道听途说了不少消息,今天这个说在新乡,明天那个说在广州,还有的说在武汉。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看着三个孩子一个个哭得跟没娘孩子似的,老张眼角的泪也止不住流起来。

老张这么一哭,三个孩子倒吸溜着鼻子,不哭了。

小玉到底年龄大一些,说:“姥爷,俺不想妈了,俺也不去郑州看戏了。”

小香说:“姥爷,您不哭,俺不坐火车了。”说罢,小香哭得更厉害了。

第二天早上,老张一觉醒来,忽然发现三个孩子不见了!他回过神来,才明白他们离家出走了。老张急忙起来寻找,先是在村里,后来到县城……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没有通讯工具,可以想象寻人的艰难。老张用脚步丈量着巩县的每一寸土地,见人就打听,遇到水井就趴在井口看……

就在老张在巩县疯一般找三个孩子的时候,他们已经到了郑州的街头。头天晚上老张扯起呼噜后,三个孩子就溜出了家门。他们不敢扒火车,害怕迷路,顺着铁路走。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

也能打听到。”

天黑漆漆的,路边的秋虫此起彼伏,还有不知名的夜鸟,冷不丁地怪叫一声,小香带着哭腔说道:“姐,我害怕。”嘉康“哇”地一声哭起来。小玉也害怕,但谁让她是姐姐呢,她说:“不怕,小香,咱唱吧。”

“中。”小香哽咽道。

嘉康记不住词,跟着两个姐姐也哼起来: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不如男,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妈妈在家的时候,三个孩子经常听她唱这一段。

这一走,就是一个晚上。他们的鞋子已经全都磨烂了,脚趾头都从里面露出来。脸上花花搭搭的,是汗水、泪水和尘土的混合物。小玉背着嘉康,小香搀扶着小玉,一步一趔趄。好心人还是多。以为他们是叫花子,有的给块馍,有的给碗水……

在路人的指点下,他们来到了演出的地方。幸好,小孩子是免票的。他们挤过人群,站在观众席的最前边。台上演出的是豫剧《花木兰》:“为从军比古人我好说好讲,为从军设妙计女扮男装,为从军与爹爹俺比剑较量,胆量好,武艺强,喜坏了高堂,他二老因此上才把心来放……”

三个孩子看傻了,高兴得跟着现场观众一起拍巴掌。

掌声未息,唱花木兰的演员快步走下台,上前抱住了三个孩子,一下子泪眼婆娑——那是他们的妈妈,常香玉。

后来的新闻是这样报道的:1951年8月,常香玉把房子和汽车都卖了,把孩子送到托儿所,然后带领剧社人员从西安出发,先后在开封、郑州、新乡、武汉、广州、长沙6个城市进行了半年的巡回义演,演出170多场,义演捐款达到15.2亿元旧币(相当于现在的4000多万元人民币)。常香玉和香玉剧社终于实现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飞机的愿望,飞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中国人民志愿军空军驾驶着“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朝鲜上空穿云破雾,同美军搏击,打击侵略者。

(选自《小说月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开头,交代“我”和主人公的关系等,以新闻报道内容结尾,赋予这篇小说很强的纪实性。

B.“老百姓去外地,没钱坐客车,都是扒火车”这个细节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同时也委婉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

C.小说中小玉问姥爷火车去哪里的这一情节,看似闲笔,实际不闲,是为后文写三个孩子沿着铁路去郑州找妈妈做了铺垫和伏笔。

D.提到女儿卖房,老张“没好气”,不知女儿在哪,埋怨女儿“就你中?就你能?”体现出老张觉悟不如女儿高。

6.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B项,“委婉批评了他们觉悟低、爱占小便宜”是错误的。这一细节描写说明当时百姓生活困难。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设计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明线是三个孩子找妈妈,暗线是常香玉带领剧团四处义演募捐,完成捐献飞机愿望,支援抗美援朝。

B.小说以白话口语为主,又夹杂方言,这样的语言带有地域特色,充满生活气息。祖孙之间的对话,既符合人物的身份,又凸显了浓浓祖孙情。

C.小说中唯一的一段景物描写”天黑漆漆的……冷不丁地怪叫一声”,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力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

D.小说结尾一段是补叙,补充交代常香玉卖车卖房,自己在外奔波的原因,丰富了常香玉的形象,增添了故事的真实性

7.C【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和鉴赏能力。C项,“有力地辅助了人物性格的塑造”是错误的。这一处环境描写渲染了阴森恐怖的气氛,有力烘托了孩子们路上的艰难。

8.老张对女儿的情感有哪些?请简要分析。(4分)

8.①对常香玉出去巡演和卖房的不理解和埋怨。②有对闺女卖了房子没地方住的担心和心疼。③长时间不见女儿,不知道女儿在哪里的想念和牵挂。

9.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

出,以草树写之。”这种手法在小说中也多见运用,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9.①这种手法叫烘托;②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常香玉,但大部分不从正面写,而是通过与之相关的人和事来表现她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③小说中起到烘托作用的具体有下面几个方面:通过父亲的埋怨烘托她深明大义;通过几个孩子对她的思念表现她的慈爱;通过她父亲的口吻和补叙新闻的方式表现她的豪情壮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艺术手法的分析的能力。“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先理解这句话里包含的手法,写山用烟霞,写春写草树,这是烘托手法,即通过侧面来反映事物。本文主要刻画的人物其实是常香玉,但最后一段才出现对她事迹的陈述,这一段用新闻报道说出,是侧面烘托;原文“小香不知道姥爷为什么生气了,哼唧道:‘姥爷,我,我想妈妈’”“小香这一说不当紧,嘉康的嘴一咧:‘姥爷,我也想妈。’说罢,咧着小嘴哭起来。几乎是同时,小香和小玉也哭起来”“小香说:‘姐,到郑州能找到妈妈吗?’小玉说:‘只要有唱戏的,找不到,也能打听到’”,通过孩子们想念她,去找她烘托她对孩子们的爱;原文“老张没好气地说:‘你妈把房子都卖了,哪还有家?’闺女真憨,好不容易在西安买了一套房子,却把房子卖了”“你说说,一个女娃,三十岁不到,出去疯啥呢?就你中,就你能”,可知老张对她的不理解、抱怨,侧面烘托出她义演募捐,为国出力的崇高爱国主义精神。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昔者越王勾践困于会稽之上,乃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称号“五霸”。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喟然而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①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

原宪不厌糟糠

..,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

..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

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日:“吾治生产,

犹伊尹、吕尚

..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白圭其有所试矣,能试有所长,非苟而已也。

(《史记·货殖②列传》,有删改) [注]①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②货殖:指商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B.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C.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D.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

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

10.D【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贫交疏昆弟”做“再分散”的宾语,故二者不可断开,排除A、C两项;“好”是动词,喜好,“行其德”做它的宾语,不能断开,排除B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糟糠,原指酒糟谷皮等粗劣食物。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

B.束帛,将帛捆成一束,作为聘问、婚丧相馈赠的礼品,帛一束为五匹。

C.分庭抗礼,指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表示平等相待。

D.吕尚,姓姜,名尚,字子牙。其先祖曾封于吕,故以吕为氏,又称“吕尚”。

11.A【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项,“文中指曾经与自己共患难的妻子”表述错误。糟糠是指酒糟、米糠等粗劣食物,旧时穷人用来充饥的食物,借指共过患难的妻子;但是在此文中,“原宪不厌糟糠”应该解释为“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货殖生利,要洞悉“时”“用”。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

B.谋财兴家,应择地、择时。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行仁德之事。

C.子贡经商有道,善于贱买贵卖,故能家财饶益,平交诸侯。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扬于天下。

D.白圭擅长捕捉商机,随机应变,且能节欲修身,果敢决断,正确取舍,坚持原则,其经商之道常被后人效法。

12.C【解析】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有关内容要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C项,“子贡与他的老师孔子相得益彰,先后都名扬于天下”表述错误。“相得益彰”指互相帮助,互相补充,更能显出好处。文中只讲“孔子得以名扬天下的原因,是由于有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他”,即“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却并无有关孔子帮助子贡的交代;且“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的意思是“这就是所谓(孔子)得到形势之助而使名声更加显著吧?”该选项属于曲解文意。

13.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l)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2)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13. (1)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称霸的愿望。既然施用于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于治家。

(2)他能够不讲究吃喝,抑制嗜欲,节俭衣服,和手下奴仆同甘共苦,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像猛兽猛禽猎取食物那样突发迅猛。

14. 请根据文意概述勾践能够灭吴称霸的原因。(3分)

14. ①采用计然之策,治国理政。②坚持十年,使国家富强。③重赏士兵,使士兵勇于作战。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概括文本内容的能力。该段主要讲了如下几个意思:(1)勾践任用范蠡和计然,计然为勾践出谋划策,制定富国之计,比如“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就是讲如何经营货物,为打仗做好准备;(2)勾践施用计然的经济策略,国力逐渐变得雄厚,“修之十年,国富”;(3)越国有了强大的经济后盾,才有可以充分支配的财资,用来用于奖励猛士杀敌报国,“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这样,水到渠成,自然就可以一雪前耻,灭吴称霸了。

【参考译文】

从前,越王勾践被围困在会稽山上,于是任用范蠡、计然。计然说:“知道会争斗,就要做准备;知道按时使用就要了解物品,这两样清楚了那么各种货物的情况就可以掌握看出了。干旱时,就要备船以待涝;水涝时,就要备车以待旱,这样做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积贮的道理,一定要积贮完备的货物,不要滞积的钱币。用货物相贸易,容易腐败被蚀的物品不要留,不敢囤积以求高价。研究商品过剩或短缺的情况,就会懂得物价涨跌的道理。物价贵到极点,就会返归于贱;物价贱到极点,就要返归于贵。当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视同粪土;当货物贱到极点时,要及时购进,视同珠宝。货物钱币的流通周转要如同流水那样。”治国十年,越国富有了,厚赏战士,战士们冒着箭矢飞石前进,就像口渴时得到水一样,终于向

强大的吴国报了仇,又在中原地区检阅军队,号称“五霸”之一。

范蠡已经洗雪了会稽被困的耻辱,便慨然长叹道:“计然的策略有七条,越国只用了其中五条,就实现了雪耻称霸的愿望。既然施用于治国很有效,我要把它用于治家。”于是,他便乘坐小船漂泊江湖,改名换姓,到齐国改名叫鸱夷子皮,到了陶地改名叫朱公。朱公认为陶地居于天下中心,与各地诸侯国四通八达,交流货物十分便利。于是就治理产业,囤积居奇,随机应变,与时逐利,而不责求他人。所以,善于经营致富的人,要能择用贤人并把握时机。十九年之中三次赚到千金钱财,两次分散给贫贱的朋友和远房的兄弟。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富裕了就喜好施行仁德的人。后来年老力衰而听任子孙,子孙治理产业使它生息发展,于是达到亿万家产。所以人们谈论富翁时都称说陶朱公。

子贡曾在孔子那里学成后,回到卫国做官,闲居时在曹国、鲁国之间买卖货物,孔子的七十位高徒之中,端木赐最为富有。

原宪穷得连糟糠都吃不饱,隐居在偏僻的小巷子里。子贡车马相连,带着束帛重礼去聘问、进献诸侯,所到之处,国君与他只行宾主之礼,不行君臣之礼。使孔子的名声传扬天下,是子贡在人前人后辅助的结果。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得势而更加显赫吧?

白圭是周人。当魏文侯在位时,白圭却喜欢观察时机变化,所以用别人放弃我收取,别人收取我给与的办法。他能够不讲究吃喝,抑制嗜欲,节俭衣服,和手下奴仆同甘共苦,捕捉赚钱的时机就像猛兽猛禽猎取食物那样突发迅猛。所以说:“我经营生产,就像伊尹、吕尚施行谋略,像孙子、吴起用兵,像商鞅推行变法那样。因此一个人的智慧不足以随机应变,勇气不足以决断,仁德不能够正确取舍,坚强不能够有所保守,即使想学习我的方法术,我终究不会告诉他的。”因此天下的人说到经商之术都效法白圭。白圭大概是有所尝试吧,能够尝试而又有所特长,并不是随便就能做到的。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注]

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注]辛弃疾在淳熙十二年(1185)前后,约为45岁,贬官为民,闲居带湖。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四句描绘夜宿王氏茅屋中的实景,声色形神兼绘,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

B.“鼠”是“饥”的,可见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蝙蝠翻舞,形象逼真地写出了眼中所见。屋外狂风暴雨,窗纸破烂,瑟瑟自语,用拟人手法写出

了耳中所闻。

C.下片抒写词人心理活动和无限感慨。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浮想联翩,焦急万分,怎不更加衰老呢?

D.本词语言平淡,纯用白描,笔墨干练,真切自然,别具一格,生动感人。

15.B【解析】本题考查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A项,“声色形神兼绘”错。这四句写夜出觅食的饥鼠绕床爬行,蝙蝠居然也到室内围灯翻飞,而屋外却正逢风雨交加,破裂的糊窗纸也在响,并没有描绘色彩。C项,“动物猖獗,秋风凉薄,不能安然入睡”错。由“眼前万里江山”可知,作者不能入睡的原因是忧虑国事,而非“动物猖獗,秋风凉薄”。D项,“纯用白描”错。如“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运用的是侧面烘托的手法,并非白描。

16.本词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意境?全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思?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16.诗人用饥鼠、蝙蝠、风雨、窗纸等意象,描写了一幅萧瑟破败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平生为了国事操劳奔走,终老时却落得罢官闲居,壮志未酬的辛酸;他半夜惊觉,梦中和现实落差之大,表现出诗人志在千里的理想和崇高的报国热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描绘的是萧瑟的自然画面,表现出萧瑟破败的意境。“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突出诗人为国事操劳但没有落得个好的下场;“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两句表现出诗人内

心的崇高理想和报国情怀。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两年前,妻心血来潮换了家常用的竹筷子改用银光闪闪的不锈钢筷子。不因夹菜的滑溜、碰碗的当当声我嫌弃,我实在难以适应生活中无竹。生活中很多关于竹子的似乎都廉价了,用不上了。可是我心中有多少不会。因为我知道沙发没有竹椅清凉,席梦思没有竹榻能让人更有一副好身板。在我的数次抵制下,妻换回了竹筷地说:“还是竹筷实在。”那时,不知不觉我对竹也有了偏爱。

是啊!竹没有树的高大伟岸,(①),(②)。可我却偏爱,偏爱它挺拔清秀,偏爱它经春雨、夏日、秋霜、冬雪四季不改色——苍翠浓绿,管它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竹不能像树,孤单一棵还玉树临风。竹总是成丛成簇成片成林成海地生长。我喜欢它的生长,在土里在地下悄无声息盘旋蜿蜒一节一节地曲折孕育新生,新生的竹笋破土而出一节一节拔节向上,毫不含糊清脆嘎巴笔直向上一天天向上,管它风吹雨打,艳阳高照!

在城里,在闹市我也常看到竹子,不过是成片的搭建得很高的脚手架,青黄相接,楼多高它多高,四平八稳,游走在上面的是我的兄弟姐妹;成丛成簇的都是景观绿化,它们装扮着公园、广场,美化着沿街的拐角、小区的旮旯,是钢筋混凝土的城市一道朴素无华的亮丽风景线!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四季不改色——苍翠浓绿”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看你的性情好像没大改,——鲁贵像是个很不老实的人。

B.“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有见他这么慌过!”

C.醉心阅读使我得到了报偿——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起,我便常常跃居全班之冠。

D.“咪——咿——咿——咿——,吗——啊——啊——啊——”仿佛歌唱家在练声似的。

18.C【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四季不改色——苍翠浓绿”中“苍翠浓绿”是对“不改色”的具体解释说明。A项,破折号的作用是意思转换。B项,表语意的停顿。C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解释说明,“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写作文起,我便常常跃居全班之冠”是对“报偿”的具体解释说明。D项,破折号的作用是表声音的延长。

19.“它们分布在公园、广场、沿街的拐角、小区的旮旯”语义上看与原文画波浪线处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19.①“分布”一词只是客观陈述,原文说竹子具有“装扮”“美化”的功效,生动形象地传达出我对竹子的喜爱之情。②整散结合,长短句错落有致,增强了句子感染力。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原句“装扮”“美化”来表明竹子的分布情况,与用“分布”客观地陈述事实,在感情表达上有明显差别,“装扮”“美化”能够表达出我对竹子的喜爱之情。也可以从句式的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原句整散句结合,有感染力。

20.请根据前后文内容,仿照画横线的句子,在括号处将这段话补充完整,使句子语意连贯通畅。(4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①也没有花的千娇百媚②还没有果实的芳香甘甜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句子的能力。本题根据前一句“竹没有树的高大伟岸”可知,仿写的句式为“也没有……”“还没有……”,然后再从语义的角度考虑,找出和竹子相比有突出之处的植物,确保语义通顺即可。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4分)

①长期以来,各级各类学校坚持劳动教育与生活生产相结合,②在提高青少年勤俭精神方面取得明显成效。③但也要看到,当代青少年普遍出生在物质生活比较

丰富的时代,④容易形成大手大脚的习惯、滋生攀比享乐的心理,勤俭精神有所缺失。⑤厉行勤俭必须在青少年抓起。⑥针对青少年普遍缺乏对艰苦生活的感受、缺少节约观念,⑦各级各类学校要把勤俭精神的培育和践行融入进劳动教育中,⑧营造崇尚勤俭的文化氛围,⑨引导青少年自觉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⑩树立健康文明的消费观念。

21.②“提高”改为“培养”。⑤“在”改为“从”。⑥“观念”后添加“的情况”或其他宾语与“针对”相搭配。⑦删除“入”或“进”。

【解析】本题考查文段修改能力。第②句中,“提高”与“精神”搭配不当,应将“提高”改为“培养”。第⑤句中,介词使用错误,应将“在”改为“从”。第⑥句中,“针对”残缺宾语,可在“观念”后添加“的情况”。第⑦句中,“入”与“进”重复累赘,应删去其一。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