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教育学第三章

一、单选题:

1.教育现象广泛存在于动物界,这是()的基本观点。

A.劳动起源论B,模仿起源论C.生物起源论D.心理起源论

答案:C

2.我国最早将“教”和“育”两个字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A.荀子B.许慎C.孔子D.孟子

答案:D

3.“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出自()。

A.《四书集注》B.《说文解字》C.《论语》D.《中庸》

答案:B

4.教育是生活的准备,如何经营完美的生活是教育应教导的一件大事,这是()的观点。

A.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B.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C.英国教育家斯宾塞D.美国教育家杜威

答案:C

5.教育是()。

A.生理现象B.社会想象、生物现象 C. 社会现象D.生物现象

答案:C

6.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

A.人类固有的B.教育本身固有的C.生物固有的D.社会固有的

答案:B

7.教育内容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客体B.主客体的统一C.受教育者的客体D.教育者的客体

答案:A

8.教师是()。

A.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B.教育内容的主体C.教育过程的主体D.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答案:D

二、多选题:

1.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A.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B.教育具有经济功能C.教育具有政治功能

D.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E.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答案:ADE

2.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A.复杂性B.意识性C.目的性D.社会性E.规律性

答案:BD

3.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因素有()

A.教育形式B.教育者C.教育环境D.教育内容E.受教育者

答案:BDE

4.在教育构成要素中,()

A.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B.受教育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C.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D.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复合主体

E.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

答案:ABCDE

5.学校教育和一般教育活动相比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

A.以提高效率为目的B.有一定的规章制度C.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和专职人员来承担实施

D.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最强E.有一定的作息时间

答案:CD

6.学校教育内容的特殊性主要是()

A.具有明显的系统性B.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C.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D.具有明显的目的性

E.具有明显的全面性

答案:ABCE

7.教育要素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为()

A.教师与社会的联系B.教育内容与社会的联系C.教的主体与学的主体间的联系

D.学生与社会的联系E.教育活动之主客体间的联系

答案:CE

8.教与学的矛盾两方面的同一性具体体现在()

A.它们互为存在的依据B.教是为了学,学的前提是有了教C.教与学在范围和程度上相同

D.它们互为存在的条件E.教与学有着共同的指向对象——教育内容

答案:ABD

9.将教与学的矛盾视为教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因为()

A.它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B.它是教育过程中其他矛盾发生的根源C.它是教育过程的全部内容

D.它是教育过程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力E.它对教育过程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答案:ABDE

10.在教与学构成的主要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因为()

A.教的主体对学的主体的活动具有决定性影响B.教的时间大于学的时间

C.教更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D.教的主体大于学的主体

E.教先行地理解和体现着社会的需要

答案:ACE

11.教育是以人为直接对象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这说明()。

A.教育不同于以人为直接对象但不是以传递社会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

B.教育不同于其他以精神产品为直接对象的活动C.教育不同于其他以物质产品为直接对象的活动

D.教育不同于向人以外的对象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E.以人为直接对象的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就是教育

答案:ABCD

12.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

A.知识内容的传授B.身体素质的锻炼C.意志行为的规范D.生命内涵的领悟

E.道德品质的培养

答案:ACD

13.动物虽然有类似于人类教育的现象,但本质上不同于人的教育,这是因为()。

A.动物没有意识,其“教育”是无明确目的和意图的

B.动物没有语言,是在无言语状态下进行的“教育”

C.动物的“教育”只是一种环境适应,不能对环境进行改造

D.动物对后代的爱护、照顾和抚育活动是出于一种本能,这与人类的教育不同

E.动物的“教育”只是一种实际行为

答案:ABCD

14.教与学的矛盾中,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

A.学是教的派生物B.教的一面更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C.教与学的空间首先为教所使用

D.教先行理解社会和人类生活发展和延续的要求

E.教对学具有决定性影响,要解决学,首先要解决教的问题

答案:BDE

三、名词解释:

1.教育(广义的):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改变人的身心素质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2.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的专职人员承担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系统性社会活动。

3.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以教为职责的人是教育者。从广义的角度看,教育者包括一切对他人施加有意识的教育影响的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教育者主要指教师。

4.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以学为职责的人被称为受教育者。从广义的角度看,受教育者包括所有为提高自身素质处于学习状态的人;从学校教育的角度看,受教育者特指教师“教”的对象一学生。

5.教育内容:是“教”“学”双方共同的客体,它是教育活动中教与学的主体间所传递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

6.教育的本质:就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指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属性。即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和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四、填空题

1.在讨论教育的特点时,需首先确定教育特点的____,这个参照系就是与教育活动处于同一层次的其他____。

答案:参照系社会活动

2.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在已有的教育事实的基础上对教育特性的____。

答案:抽象和概括

3.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____活动。

答案:有意识的社会

4.动物对后代的爱护、照顾和抚育是一种____的活动。

答案:本能

5.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____的活动。

答案:社会经验

6.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人类的教育活动具有____和____。

答案:社会性意识性

7.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____活动。

答案:社会实践

8.人类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方式是____。

答案:教育

9.在早期,人类传递社会经验主要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有人有意识地提供____或____,让另外的人模仿;其二是有人利用语言文字将____总结归纳出来,以浓缩化、集约化的方式提供给另外的人,让他们理解并掌握。

答案:行为模式活动模式知识经验

10.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方式和动物的____方式相比有极大的优越性。

答案:信息遗传

五、简答题:

1.简述分析教育特点的方法论。

答:第一,分析教育特点就是寻找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事物的特点是指事物所独有的不同于其他事物的特殊性。事物的特点必然是事物的性质,但是事物的性质不一定就是它的特性,教育的特点、特性就是指教育所独有的性质、特殊性。

第二,任何事物的特点或属性都是相对而言的。只有通过比较,才能真正认识教育的特点。教育作为社会活动之一,确定教育的特点就是确定教育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的区别。

2.为什么说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

答:所谓质,就是使该事物成为它自身而区别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内在规定性,质是由事物内部矛盾的特殊性决定的,而不是人为强加或由人的认识决定的。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也是由教育自身的矛盾特殊性决定的,它表现看教育独有的矛盾运动规律。教育的质的规定性不是意识所决定或规定的,而是教育这种社会活动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沉淀生成的。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在已有的教育事实基础上对教育特性的抽象和概括,是教育本身所固有的。

3.简述教育的质的规定性的具体表现。

答: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而不是动物界的一种普遍活动,人类的教育活动具有社会性和意识性。

第二,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人类利用语言文字将知识经验总结归纳出来,以浓缩化、集约化的方式传递给他人,这就是人类所特有的传递经验的方式——教育。

第三,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教育过程中传递社会经验的目的在于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的发展。

4.怎样理解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答: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而不是人作为动物所具有的生存活动。在动物界,虽然也存在着与人类社会的“教”和“学”相类似的现象或行为方式,然而那些现象或行为方式却不可与人类的教育等同视之。相似的现象表现着根本不同的本质。动物界的抚育、养护活动只是一种本能的活动,人的教育则是一种社会活动,具有社会性和意识性。社会性和意识性正是人的教育活动与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

5.为什么说动物界的养护、抚育活动不是教育?

答: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活动,动物界不存在这种活动,原因在于:

第一,动物对后代的爱护、照顾和抚育的活动是出于一种本能的需要,是一种本能的活动。人类的教育则是人作为主体所意识到的社会需要。

第二,动物没有语言,也不具备明确的意识,不能够将自身的经验积累起来向同类传授,也不能将个体的经验类化,变成共享的经验财富。人类则可以通过语言和其他物质形式,保存个体经验,并使之类化。

第三,所谓动物的“教育”,其最好的结果不过是使小动物适应环境,独立生存并维持

生命。人类的教育则不仅具有适应环境的价值,而么具有改造环境和发展自己的目的。

6.简述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教育方式优越于动物的信息遗传方式的表现。

答:第一,教育扩大了人的认识范围。人可以在教育过程中超越现实的局限,认识个体经验范围以外的种种现实。

第二,教育可以大大加速个体或全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教育把人类历史上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呈现在个体面前作为认识的基础,从而保证了人类社会认识能力的加速度发展。

第三,教育和学习过程的存在引起教育的生理基础、特别是大脑有了更快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人类自身不断得到完善和改造。

7.简述早期人类传递社会经验的两种主要方式。

答:第一种方式,是有意识地提供行为模式或活动模式,让另外的人模仿。

第二种方式,是利用语言文字将知识经验总结归纳出来,以浓缩化、集约化的方式提供给他人,使其理解并掌握。这种方式也就是教育。

8.简述《中国大百科全书》对教育的广义和狭义的解释。

答: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其含义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9.简述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答:第一,学校是培养人的专职机构,有专职人员来操纵和管理。学校教育是由专职机构——学校和专职人员——教师来承担实施的,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发展人的素质。

第二,学校教育是目的性、组织性、计划性最强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学校教育是系统化的教育活动,它谋求有明确目的而且系统的教育,以便更快、更好地改善人的素质。

10.简述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及其各要素在教育活动中的地位。

答: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

11.怎样理解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答:教育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教育者把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作为“教”的对象,以教育影响为手段,把引导和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发展变化

作为活动目的,力求使自己“教”的对象的身心发生合乎自己要求的变化。因此说,教育者作为教育活动中的人的因素,是教育实践活动的主体,更确切地说是“教”的主体。

12.怎样理解受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答:在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学习是一种有明确的、目的性的活动,并非盲目、自发的活动。受教育者以教育者和教育内容为“学”的对象,以接受教育影响为手段,力求达到自己的目的。因此,受教育者相对于学习对象来说,他处于认识和实践的主体地位。

13.简述学校教育内容的特殊性。

答:与其他教育活动相比,学校教育的内容呈现下列特殊性:

第一,学校的教育内容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学校对进入教育领域的内容进行严格的比较和筛选,选取最能体现社会性质、方向和水平,最能促进人的素质发展的内容。

第二,学校的教育内容具有更高的教育价值。学校总是选择对于人的身心发展能够产生积极作用的内容,而不仅仅看内容是否具有社会价值。

第三,学校的教育内容具有明显的全面性和系统性。学校在教育内容的择取和处理上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力求以全面广泛的内容来影响学生,力求体现内容的系统性。

14.为什么说教与学的矛盾是教育过程的主要矛盾?

答:第一,这一矛盾贯穿于教育过程的始终,只要有教育活动就有教与学的矛盾运动存在。

第二,这一矛盾统括着教育过程中的其他矛盾。换言之,教育过程中的其他矛盾都可以在教与学的矛盾中找到生发的根源,都包容在教与学的矛盾之中。

第三,这一矛盾是教育过程产生、发展的根本动力。此矛盾的存在表明着教育活动的存在,其发展代表着教育活动的发展,其解决意味着教育任务的完成和教育活动的结束。

六、论述题:

1.怎样理解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答:第一,人类的存在不但表现为一种生存,而且表现为一种生活。这些复杂多样的生存方式和社会生活经验的代际传递或积累,单纯依靠遗传基因是不可能的,需要一种有效的方式来实现社会经验的传递。

第二,人具有意识性,能够理解自己的行为,能够认识到自己的经验所具有的价值。同时,人类有语言文字,从而能够将经验类化,使个体经验存在于个体意识之外,脱离个体而独立存在,并可以使类经验转化成为个体经验。于是,人们利用语言文字将知识经验总结归纳出来,以浓缩化、集约化的方式提供给他人,使其理解并掌握,这就是人类所特有的传递

经验的方式——教育。

第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社会经验的传递,教育活动本身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因此说,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2.怎样理解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答:第一,教育是人的活动,是以传递社会经验为主要内容的活动,因此教育的直接活动对象必然是人。与其他动物相比,人在出生时非常弱小,而且生长期特别漫长。人之所以能在发展过程中变得日益强大,是因为他发挥了大脑的优势,接受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类经验,而教育在这一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个生理意义上的人要成长为社会意义上的人,必须接受教育。

第二,教育是一种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但传递社会经验本身不是其目的。教育过程中传递社会经验是为了培养人,促进人的身心得到发展。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影响和发展人的身心。通过社会经验的传递使活动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素质发生改变,这是教育与其他社会生活的基本区别。因此,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

3.试论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之间的联系。

答: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分别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共同存在于统一的教育实践活动中,二者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密切联系。这种复杂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互为活动的主客体。在教的活动中,教育者是活动的承担者,受教育者是教育者认识、教导和’塑造的对象,是教的客体;在学的活动中,受教育者是活动的主体,而教育者成为其学习的对象或客体,教育者的人格精神、行为模式、知识技能等都成为受教育者学习的内容。

第二,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对象,即教育内容。教育者具体研究、处理、教授教育内容,使之为受教育者更好地把握或吸纳;而受教育者则学习、理解和掌握教育内容,使之内化于心,发展自身素质。

第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着共同的活动目的,即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无论是教的活动还是学的活动,其基本目的是发展受教育者的素质,进而满足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由此可知,在教育活动中,虽然作为“教的主体”的教育者与作为“学的主体”的受教育者各自所承担的任务不同,但是他们都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具体开展者,二者联合构成教育活动的主体。

4.试述教育活动的主客体关系。

答: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较为复杂。

第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内容在一定条件下都可以成为教育活动的客体,关键看

主体如何确定。

(1)相对于教育者这个活动主体来说,教育内容和受教育者都是他的活动所指向的对象。教育者既需要研究和把握教育内容,又要研究和了解受教育者,采取适当方法使教育内容为受教育者所掌握。

(2)相对于受教育者这个学习主体来说,教育者和教育内容所构成的复合客体是他学习的对象。这一复合客体回答了:向谁学”和“学分么”的问题。

第二,教育内容作为教育活动的客体,构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联系的中介。教育内容既体现教育者及其所代表的社会要求,同时,也体现受教育者的需要。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四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 教育目的的意义: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选择功能、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总体性的、高度概括的 培养目标——学校 教学目标——教师(课堂):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的教育理想; 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代表: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

洛齐、马斯洛、赫钦斯;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使人的本性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代表:孔子、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等;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要从社会需要出发。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杜威 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马克思辩证统一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本宗旨,重要使命。 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 德育:思想基础、灵魂、前提、保障、动力; 培养要求:政治方向:良好思想品德、道德品质 正确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品质 智育:智力基础、为其他各育奠定基础

教育学第三章教案

第周星期第节(课时)年月日 第1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课时2 第1节人的发展的含义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识记人的发展、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年龄特征的概念。 2.描述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阐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意义。 应用本章所学原理,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如何发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 理论课教学方法讲授、自由讨论、教案 主要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运用 第一节人的发展的含义 一、人的发展的一般概念 人的发展是指人类个体从出生到成年经衰老至死亡的 身心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 具体指人作为生命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 长,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知识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增 加而带来的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过程。生理方面,包括人 的各种组织器官和神经系统的发展及其机能的成熟;心 理方面,它包括各种心理(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 想象等)的发展,也包括个性的形成。 二、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发展的统一性 人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 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是相互影响,相互 作用的。身体的正常发展是心理发展的自然基础,特别 是大脑及神经系统的发展,制约着心理发展的过程;人 的心理的发展反过来也影响着身体的发展。 (二)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

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发展的过程和特点的出现具有一定的顺序。 第二节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人的发展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是一个多因素综合作用的过程。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遗传又称遗传素质,是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方面的生物特点。它包括神经系统特别是脑的结构与机能特征,运动器官、感觉器官、语言器官等方面的结构与机能,以及肌体结构、形态等方面的特征。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一)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物前提和物质基础 (二)遗传素质的生理成熟程度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及阶段 所谓生理成熟指的是个体受遗传素质制约的生理机能和构造的变化在一般的年龄阶段所 达到的一般程度。 (三)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不仅仅表现在为人的发展提供生物和物质基础,它在人的一生中都会持续发挥作用。人之间的遗传素质是有差别的,表现在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某些差异,感觉器官的结构和机能上的差别等。这些差别会对人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形成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围绕在个体周围的并对个体自发地发生影响的外部世界。 环境包括两种:一是社会环境;二是自然环境。 (一)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指人们所生活的一定社会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两种。宏观环境如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社会精神文化等等。微观环境如家庭、邻里、亲友、娱乐场所、工作单位等等。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其影响是非常广泛的,

小学教育学第三章大纲

第三章小学学生第一节小学生概述 一、小学生的概念 (一)定义:小学生专指用专门时间在小学校里从事专门学习活动的人。 (二)地位:小学生是小学教育的主体和中心,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小学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本依据。 (三)构成:一是按学习阶段划分,小学生可分为低年段(1~2年级)学生、中年段(3~4年级)学生和高年段(5~6年级)学生。二是按学习水平划分,小学生可分为学习困难生、学习中等生和学习优秀生。 二、多维视野中的儿童观 (一)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 社会法规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国际组织或国家政府提出的对儿童应有的观念,通常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予以表达。 (二)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 学术理论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哲学、心理学、教育学、人类学等领域的学者所持的儿童观,通常以学术理论的形式予以表达。主要有如下四种: 1.遗传决定论的儿童观 2.环境决定论的儿童观 3.辐合论的儿童观 4.后现代理论的儿童观 (三)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 大众意识形态的儿童观,是指广大社会成员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它渗透于日常生活之中,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待儿童的态度与行为方式,通常以“隐喻”的形式表现出来。主要有儿童是“花朵”和“小天使”等。 第二节小学生的基本特征 一、小学生的入学特征 (一)学生入学特征的六大要素 环境、已有知识、认知风格、志向与期望、学习动机以及学习情绪与情感 (二)小学生入学特征的两大状态 一是入学准备不足; 二是入学准备充分。 二、小学生的发展特征 (一)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特征 一是体质发展特征。 二是认知发展特征。主要表现在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发展水平和方式。 三是人格发展特征。主要包括兴趣与动机、情感、意志和自我意识等方面的发展。 (二)小学生学习心理发展的具体特征 一是小学生的学习感受; 二是小学生的学习策略; 三是小学生的学习逆反心理。 (三)了解小学生特征的有效策略 确定学生特征指标 三大类指标:第一类是学生的入学特征;第二类是学生的发展特征;第三类是灵活设置的特征指标。 入学前的资料搜集 有效方法主要有:查看档案、家访、前任教师访问、学生作品搜集。 入学后的日常调查 有效方法主要有:现场观察、平时交谈、访问调查、作品分析。 形成学生特征概念图 精心搜集、调查和分析学生三大类特征指标的基础上,教师需要明确归纳出每一个学生的具体特征,形成相应的概念图,进而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学生特征概念图,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意欲达到的归宿所在或所预期实现的结果。他是教育活动的出发和归宿。本身就反映着办教育的主体对教育活动在努力方向、社会倾向性、和人的培养规格标准等方面的要求和指向。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关系: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 联系:它们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其性质和方向上不得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教育方针所含的内容较多,它不仅包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还包括“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而教育方针则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样办教育”方面更为突出。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三、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除意识性、意欲性、可能性和预期性外,还有以下两方面。1.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一是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一般而言,一个国家的教育目的总体上都内在地含有对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的基本规定;二是对教育对象的发展具有质的规定性,既规定了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也规定了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2.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四、教育目的的类型 1.价值性教育目的和功用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教育在人的价值倾向性发展上意欲达到的目的,内含对人的价值观、生活馆、道义观、审美观、社会观、世界观等方面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反应教育在建构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认为情感、人格品行、审美意识、生活态度、社会倾向等方面所要达到的结果。 功用性教育目的:教育在发展人从事或作用于各种事物的活动性能方面所预期的结果,内含对人的公用性发展的指向和要求,在教育实践中以能力、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呈现出来。 应使二者一致,并在实践中统一。 2.终极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极性教育目的(理想的教育目的):指具有终极结果的教育目的,表示各种教育及其活动在人的培养上最终要实现的结果,它蕴含着人发展的那种最为理想的要求。 发展性教育目的(现实的教育目的):指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表示教育及其活动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所要实现的各种结果,表明对人的培养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前后具有衔接性的各种要求。 前者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后者是实现前者的必由之路。 3.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被社会一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所属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循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指蕴含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它不是被社会一定的权力机构正式确立而存在的,而是借助一定的理论主张和社会根基而存在的。 二者为互为依据的关系。 4.内在教育目的和外在教育目的 内在教育目的:具体教育过程要实现的直接目的,是对具体教育活动预期结果的直接指向,内含对学习者情意品行、知识认知、行为技能等方面发展变化预期的结果,通过某门课程及其教学目标或某一单元、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体现出来的可预期的具体结果。 外在教育目的:指教育目的领域位次较高的教育目的,它体现一个国家的教育在人的培养上所预期达到的总的目标和结果,是一个国家对所属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普遍的原则要求。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练习题与参考答案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世界最早得一部教育专著就是我国得( )。 A、《论语》 B、《学记》 C、《中庸》 D、《大学》 2.古罗马昆体良得教育著作就是( )。 A、《论演说家得教育》 B、《理想国》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 3.英国教育家洛克得教育著作就是( )。 A、《教育论》 B、《教育漫话》 C、《大教学论》 D、《爱弥尔》 4.《普通教育学》得作者就是( )。 A、夸美纽斯 B、赫尔巴特 C、卢梭 D、斯宾塞 5.《民主主义与教育》得作者就是( )。 A、杜威 B、斯宾塞 C、布鲁纳 D、克鲁普斯卡娅 6.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观点阐述教育问题得著作就是杨贤江得( )。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新教育大纲》 D、《民主主义与教育》 7.提出结构教学理论与发现法得教育家就是( )。 A、赞科夫 B、布鲁纳 C、根舍因 D、杜威 8.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主编得教育学著作就是( )。 A、《教育学》 B、《论共产主义教育》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论》 9.最早对课堂教学从理论上加以阐述得教育著作就是( ?)。 A、斯宾塞得《教育论》B、洛克得《教育漫话》 C、马卡连柯得《教育诗篇》D、夸美纽斯得《大教学论》 10.标志着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诞生得《教育学》专著得主编就是( )。

A、凯洛夫B、赞可夫C、马卡连科D、苏霍姆林斯基 11、以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得各门教育学科总体,就是我们所称得( )。 A、教育学 B、教育科学 C、普通教育学 D、教育原 理 12、产生教育得最具基础性得条件就是( ) A、人类学会制造工具 B、人类生产劳动得进行 C、语言得形成 D、教育起源于劳动 13、在一定意义上,教育就是人类一种特殊得( ) A、生产劳动 B、家庭活动 C、交往活动 D、社会现 象 14、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得、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得学校教育,这就是( ) A、学校教育 B、义务教育 C、学年教育 D、基础教 育 15、孔子就是中国古代最伟大得教育家与教育思想家,她得思想集中体现在( ) A、《大学》 B、《中庸》 C、《论语》 D、《孟子》 16、《学记》反对死记硬背,主张启发式教学,其中主张得开导学生但不要牵着学生走就就是( ) A、博学于文 B、开而弗达 C、强而弗抑 D、道而弗 牵 17、注意到儿童心理发展得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得第一人就是( ) A、柏拉图 B、亚里士多德 C、夸美纽斯 D、赫拉克 利特 18、最早提出教育得目得在于按照自然得法则全面地、与谐地发展儿童得一切天赋力量得教育学家就是( ) A、裴斯泰洛奇 B、康德 C、杜威 D、夸美纽斯 19、认为根据社会要求加给儿童得教育就是坏教育,让儿童在自然中顺其自然发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2.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3.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7.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填空题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____ 。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____ ,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____ 3.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____ 。 4. ____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____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6.教育目的是____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7.马克思主义关于____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8.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____ 相对而言的。 9.全面发展的人是____ 、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10. ____ 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1.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____ 的教育。 12.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____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3.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____ 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____ 的教育。 15.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____ ,是一种精神状态。 三、简答题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 2.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3.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班级管理 【名师视频讲解本节考点出题】 内容简介 本章主要考查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要求考生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和材料分析题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第一节班级与班级管理 高频考点提要 1.班集体的发展阶段;2.班集体的基本特征;3.班级管理的内容;4.班级管理的模式;5.班级管理的原则;6.班级管理的方法;7.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8.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高频考点速记 一、班级的概念 班级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在学校进行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学习、生活、发展的直接环境,同时也是其实现社会化发展的重要场所。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埃拉斯莫斯。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发展 (一)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班集体从其初步形成到巩固成熟是一个连续的、动态的过程,一个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一般要经过如下过程: 1.组建阶段 这一阶段学生初进学校,全体学生尽管在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班集体靠教师组织指挥,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班集体的目的任务都来自教师个体自身要求。 2.形成阶段 这一阶段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但是,班级离不开班主任的组织指挥,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也尚未形成。 3.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不仅学生干部,多数学生也能互相严格要求。教育要求已转化为集体成员的自觉需要,也无需外在监督,已能自我管理和教育。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大家勤奋学习,各项活动表现良好。 4.成熟阶段 这一阶段是班集体趋向成熟的时期,集体的特征得到充分的体现,并为集体成员所内化,全班已成为一个组织制度健全的有机整体,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

师范生教育学基础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一节人的身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及特征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内涵 1. 教育面对的是人的个体,每个个体人都是共同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共同性体现在个体性上,包括人的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2. 人的发展,就个体而言,包括身体和心理两个方面。 A.身体的发展指向个体身体素质的发展和生理机能的完善 B.心理的发展指向个体认识、情感、意志、个性方面的发展和完善。 3. 教育学视域中的个体发展,是指个体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各自内部及其整体性结构所发生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尤其指学校教育阶段,个体身心成长发育成熟的过程。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特征 1. 顺序性:个体生命发展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过程。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2. 阶段性:个体在身心发展某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的、一般的特征。阶段性要求教育合适不同年龄阶段,不可“凌节而施”。 3. 差异性:每个个体因独特而不同,表现出差异性。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适合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4. 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教育必须抓住关键期、敏感期,及时而教。 5. 互补性:身心发展的机能之间互补,协同发挥作用。 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人的身心发展是多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不确定的。但不管有多少因素,这些因素都是相互联系,共同影响人的身心发展。所以,单一因素的决定论是错误的。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大致有三类: 1. 个体自身的因素 2. 外部的环境因素和实践活动。 3.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和教育万能论都是错误的。 (一)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个体因素 1. 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2. 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3. 后天获得性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4. 自我意识和自觉能动性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外部环境因素 环境有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大环境和小环境之分。 1.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 2. 环境对人的影响方式有自发和自觉,影响的性质有积极和消极。 3. 环境对人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也与个体的发展水平有关。 (三)实践活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实践活动是个体发展的现实力量,是个体发展从可能状态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决定因素。 1. 人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 2. 活动是人的潜在的、可能的因素转化为现实性的力量 3. 活动对人的发展的有效影响取决于活动的组织程度和人的自觉性 三、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独特价值 (一)学校教育的特殊性 学校是有目的设计的,是特殊的主体在特殊的环境中进行的特殊教育活动。

(完整版)教育学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所给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 1.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 ( ) A.达尔文 B.布厄迪尔 C.勒图尔诺 D.孟禄【精析】C 由教育理论可知,勒图尔诺(利托尔诺)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 2.为了更好地选用天下人才,隋唐后建立了 ( ) A.聘任制度 B.科举制 C.录用制 D.任免制【精析】B隋唐建立科举制。 3.国际上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 ( ) A.主体教育观 B.精英主义价值观 C.知识主义价值观 D.多元主义价值观【精析】D 国际理解教育实质是在教育中贯穿多元主义价值观。 4.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关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的主张,称为 ( ) A.白板说 B.做中学 C.儿童中心主义 D.实质教育派【精析】C杜威主张儿童是教学过程的中心。 5.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精析】A孔子是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提出者,题干中的话反映的正是这一教育思想。 6.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下列哪部教育论著 ( ) A.《学记》 B.《普通教育学》 C.《大教学论》

D.《教育论》【精析】C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7.现代的学校教育不再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而是日益走向 ( ) A.社会化 B.民主化 C.大众化 D.自由化【精析】C教育大众化表明有更多的人接受到学校教育。 8.古代中国的教学学思想中主张“道法自然”的是 ( ) A.道家 B.发家 C.墨家 D.儒家【精析】A道家主张“道法自然”。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 9.明确提出“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为近代教育学的创立作出贡献的是( ) A.康德 B.裴斯秦洛齐 C.洛克 D.夸美纽斯【精析】B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明确提出了“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 二、填空题(在下列各题的空格中填入正确的内容) 1.瑞士教育家__________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裴斯泰洛齐 2.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甚至摆脱社会影响而发展的教育家是法国的 __________。卢梭 3.古代印度宗教权威至高无上,教育控制在__________和佛教手中。婆罗门教 4.制度化教育或正规教育形成的主要标志是近代__________教育。学校教育 5.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__________教育。制度化 6. __________是现代教育的重要标志,是教育民主化的根本保证,是国家干预和管理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教育立法 7.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是__________教育的重要体现。非制度化 8.《教育漫画》是英国近代教育家__________的代表作。洛克 三、简答题 1.古代学校教育具体体现为哪些特征?

教育学第三章学生

《教育学》第三章学生 识记: 三种主要的儿童发展观: 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辐和论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儿童的发展是以发展主体的自我调节为节制的自我演变过程。儿童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演变的建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主体的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他的贡献,在于明确地提示了儿童主体协调机制在连接刺激与反应过程中的关键性作用,突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儿童的主体地位和作用。 杜威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发展的主体,儿童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和体验是影响其发展尤其是社会性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他主张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去设计教育活动,尽量去除教育过程中各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儿童兴趣的内容与形式,使学生的发展更适合儿童的个性需求,更贴近社会的现实生活。从强调儿童的主体性地位出发,他提出了“教育即生长”的论断。教育的根本点在于儿童的成长与发展,教育就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围绕儿童的兴趣、需要等进行组织,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处于教育活动的中心地位。他则在肯定儿童主体重要性的同时,指出了环境条件的特点对于儿童主体发展的意义,提出对环境,尤其是对教育这一特殊的儿童生活环境的改造与控制,使其能适应儿童发展的倾向,满足儿童发展的需求。 儿童个体发展的定义 儿童的个体发展是指儿童有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渐成熟与社会生活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生理和心理不断提高的变化过程。 领会: 不同的儿童发展观对教育的影响 一、遗传决定论 在这一类思想中,有代表性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一)基督教的“原罪说”

教育学基础 第一章 练习答案

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的理解 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从社会角度定义教育 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无论这种影响是显性的,还是潜在的,以外在的因素促进了个体内在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2)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 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学习方式一般应使学习者能通过所学的知识表现自己的个性,并将所学的知识灵活地应用到学习时自己从未考虑过的境遇和问题中去。定义的出发点和基础是“学习”和“学习者”,而不是社会的一般要求,侧重于教育过程中个体各种心理需要的满足及心理品质的发展。 (3)对教育的综合定义 从社会角度和个体角度对教育的定义出发,将教育的个体化和社会化结合在一起,提出了综合性的定义,认为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将教育看作是某一类型的实践活动,而不是纯粹的理念或在某种理念支配下的一套规则。教育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之间的耦合过程,教育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促进或加速的作用。同时还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 总之,教育的定义是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社会的发展进步,对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得到进一步的扩展,更能顺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应该和教育实际情况结合在一起。 1.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作为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即从事教育活动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意图或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教育者意味着一种资格,是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的人。教育者不仅仅是对从事教育职业的人的总称,更是对他们内在态度和外在行为的一种规定。 (2)学习者,即教育的对象。学习者有其自身的特征: 第一,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目的,即使两个人在学习目的的表述方面相同,也未必有着同样的理解和同样的理由;

现代教育学第三章练习(1)

《现代教育学》练习三: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一、单项选择题 1、“满堂灌”、“题海战术”、“节假日补课加班”违背了现代教育的( A )。 A、人道性原则 B、个性原则 C、创造性原则 D、活动性原则 2、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是( C )。 A、教育系统与经济发展的矛盾 B、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的矛盾 C、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D、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矛盾 3、将“稳重”、“规矩”视为成熟懂事而倍加推崇,将“出格”“异想天开”视为不成熟、不懂事而加以排斥,忽视了教育的( B )。 A、人道性原则 B、个性原则 C、创造性原则 D、活动性原则 4、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了( C ) A、人道性原则 B、创造性原则 C、民主性原则 D、个性原则 5、教育艺术与其他艺术相比,最突出的特点是( B ) A、情感性 B、双边性 C、创造性 D、审美性 6、( A )是创新的开端,是创新活动最原始、最有力、最持久的内驱力。 A、好奇心 B、求知欲 C、惯性 D、宽容的氛围 7、( D )是客观存在的教育必然性。 A、教育原则 B、教育艺术 C、教育目的 D、教育规律 8、下列属于教育的表层结构的是( C )

A、教育目标 B、教学 C、教育体制D教育思想 9、( D )是教育民主性原则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体现,也是激励教师的教育民主观念的重要途径。 A、因材施教 B、长善救失 C、抓住关键期 D、启发式教育 10、( B )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基本形式和人的发展的基本前提。 A、民主 B、活动 C、创新 D、幸福 二、多项选择 1、自主性包括(ABC )三个方面。 A、独立思考 B、自主选择 C、承担责任 D、自由 2、在教育上,所谓尊重个性,是指(AB ) A、一是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性和独特性 B、二是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C、个人有做自己愿意做事情权利 D、发展个人特长 3、运用系统的方法,可以把教育规律系统划分为(ABC ) A、教育结构规律 B、教育功能规律 C、教育发展规律 D、教育活动规律 4、教育的深层结构包括(ACD ) A、教育目标 B、教育形式 C、教育思想 D、教学 5、教育的民主性原则提出的主要依据有(ABCD ) A、受教育权是每一个公民法定的基本权利 B、培养民主精神的需要 C、师生关系民主化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前提 D、教育民主化已成为世界潮流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教育学基础》(第3版)课后习题答案_第一章 1、结合从事教育工作或接受教育的实际,谈一谈对“教育”概念解。 答:在教育学界,关于“教育”的定义多种多样。对教育的定义始终围绕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一核心,将教育的范围扩大或者缩小,从不同的聚焦角度形成了教育的不同概念。 (1)社会:从社会的角度来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外在客体对个体产生的影响。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①广义的教育是指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 动; ②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 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将其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③更狭义的教育是指思想教育活动,强调社会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把教育看成是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承担着一定的社会功能。 (2)个体:从个体角度定义教育,将教育看作是个体内在的发展历程,看重个体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教育等同于个体的学习或发展过程,教育是指成功地学习知识、技能与正确态度的过程。 (3)综合定义: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强调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之间的联系,体现出教育的社会性特征。总之,教育的定义是不断发展的,和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发展结合在一起的。 2、结合实际,谈谈对教育三要素时代内涵的认识。 答:教育是一种相对独立的社会子系统,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教育这个系统应该包括三种基本要素,即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 (1)教育者 ①从广义上说,教育者就是从事教育活动的人; ②从教育综合性的定义出发,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 体社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 (2)学习者学习者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对象,以其接受教育影响后发生合乎目的的变化来体现教育过程的完成。不同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学习背景或基础、在学习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与困难、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均不同。 (3)教育影响教育影响即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或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这三个要素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系统,缺一不可。教育是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系统,是上述三个基本要素的有机结合。

教育学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一、内容提要 本章节介绍了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和特殊性。内发论和外烁论的代表人物及其基本观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二、考点指南 识记: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及其相关概念 领会: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应用:运用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的作用的基本原理,分析普通中学教育在促进青少年发展中的特殊作用。 知识点梳理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概述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和特殊性 1、概念:个体身心发展是指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身心不断发生积极变化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生理: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的发展 心理:认知(感知、记忆、思维等)和意向(兴趣、情感、意志)的发展 2、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1)人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的。 (2)人的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原因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 孟子-----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 弗洛伊德-----性本能 威尔逊-----基因复制 格赛尔-----成熟机制 2、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等。代表人物: 我国古代的荀子 英国洛克(“白板说”) 美国毕生 外铄论者一般都注重教育的价值,他们关注的重点是人的学习。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教育学基础 整理 第一章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异:如果片面强调个体社会化一面,强调个体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无条件一致,忽视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培养,就会出现机械的灌输 日常家庭生活中的抚养养育行为多是在自然状态下发生的,在个体和社会的关系方面起不到一种引导促进和加速的作用 教育虽然包含着学习但不是所有的学习都是教育例如完全独立自主的自学就很难说是教育同:以上概念的基本要素都是以青少年及幼儿为主体,都是个体社会化实践活动。 3.教育的三要素: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 教育者是指能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1)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其在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使命(2)能够根据自己对个体身心发展及社会发展状况或趋势的认识来引导,促进规范个体发展。因此,教育者这个概念是对其内在的态度和外在的行为的一种规定。 学习者,使用学习者这个概念的原因,(1)受教育者将教育对象看做是被动的存在,在实践中是有害的;跟“学生”比学习者更能概括多种教育对象。 学习者的特征:(1)不同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这是提出因材施教或个性化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基础);不同的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的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 教育影响: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作用于学习者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了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了信息选择、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同一。 从内容上说,主要是教育内容、教育材料和教科书;从形式上说,主要是教育收到、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 三者关系: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规定,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系统。没有教育者,教育活动就不能展开,学习者也不可能得到有效的指导;没有学习者,教育活动就失去了对象,无的放矢;没有教育影响,教育活动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再好的教育意图再好的发展目标也就无法实现。 三要素当代的新特征:(1)越来越多的师范类院校,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具有专业性质的教育者;时代的进步对教育者也不断有新的要求,促进教育者不断更新知识,时刻关注个人及社会发展需求。(2)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知识社会和终身教育时代的来临,教育对象已经从青少年扩大到成人乃至所有社会公民,学习者的年龄扩大逐渐增大;学习者对教育者职业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细化和提高。(3)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使得教育手段、教学方法、教育组织形式有了巨大的改变,使得教育影响更加多样化 4.教育形态的划分:(1)按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可分为非制度化教育与制度化教育(2)根据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可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3)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时间标准,可分为农业社会的教育、工业社会的教育与信息社会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人类学校产生以前的教育就属于这种非制度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形态。具有组织化、制度化和仪式化的特点。

教育学第三章

一、单选题: 1.教育现象广泛存在于动物界,这是()的基本观点。 A.劳动起源论B,模仿起源论C.生物起源论D.心理起源论 答案:C 2.我国最早将“教”和“育”两个字连起来使用的人是()。 A.荀子B.许慎C.孔子D.孟子 答案:D 3.“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出自()。 A.《四书集注》B.《说文解字》C.《论语》D.《中庸》 答案:B 4.教育是生活的准备,如何经营完美的生活是教育应教导的一件大事,这是()的观点。 A.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B.德国思想家雅斯贝尔斯C.英国教育家斯宾塞D.美国教育家杜威 答案:C 5.教育是()。 A.生理现象B.社会想象、生物现象 C. 社会现象D.生物现象 答案:C 6.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是()。 A.人类固有的B.教育本身固有的C.生物固有的D.社会固有的 答案:B 7.教育内容是()。 A.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共同客体B.主客体的统一C.受教育者的客体D.教育者的客体

答案:A 8.教师是()。 A.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B.教育内容的主体C.教育过程的主体D.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 答案:D 二、多选题: 1.教育的具体而实在的规定性主要体现在() A.教育是人类有意识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B.教育具有经济功能C.教育具有政治功能 D.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E.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答案:ADE 2.人的教育活动和动物的“教育”活动的本质区别是() A.复杂性B.意识性C.目的性D.社会性E.规律性 答案:BD 3.构成教育活动最基本的因素有() A.教育形式B.教育者C.教育环境D.教育内容E.受教育者 答案:BDE 4.在教育构成要素中,() A.受教育者既是教育的主体,又是教育的客体B.受教育是教育过程中“学”的主体 C.教育者是教育过程中“教”的主体D.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复合主体 E.教育内容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的客体 答案:ABCDE

教育学自测资料之第三章 学生(含答案)

第三章学生 一、名词解释 遗传决定论:认为人性个体的的差异是由个体的遗传素质或人的自然素质中的某些特点决定的,这种主张被称之为遗传决定论. 环境决定论:认为真正在儿童的发展中起着绝对影响作用的力量,是儿童生活环境和后天所获得的教育引导. 辐合论:也称为二因素论.这种儿童发展观肯定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环境两种因素对儿童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二者的作用各不相同,不能互相代替. 儿童发展:是指儿童在其成长过程中,伴随着生理的逐步成熟与社会经验增长的相互影响,其心理和生理能力不断提高和变化的过程. 二、填空题 1、在遗传决定论这一思想中,有代表的观点包括基督教的“原罪说”、柏拉图的人分三等论和中国古代的儿童观. 2、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教育家洛克和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3、与皮亚杰的心理学比起来,杜威的儿童发展观在注重儿童作为发展的主体地位同时,更强调环境条件,尤其是教育情况对儿童发展的影响作用.

4、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主要应包括以下几点: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之中和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5、儿童的发展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 6、儿童发展表现出如下五种普遍特点:顺序性、不平衡性、阶段性、个别差异性和分化与互补的协调性. 7、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要遵循如下几项基本原则:尊重儿童的选择、尊重儿童的感受和鼓励学生的创造. 8、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 三、选择题 1、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生来会打洞.体现的是(⑵)观点. ①教育万能论②遗传决定论③中国古代儿童发展观 2、“给我一打健全的儿童,更给我一个特殊的环境,我可以运用特殊的方法,把他们加以任意改变,或者使他们成为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家或者使他们成为乞丐和盗贼”体现的是(⑶)观点. ①二因素论②遗传决定论③环境决定论 3、遗传与环境因素只是儿童发展的必要条件,儿童的主体活动是第一性的,是发展的根本原因.这是(⑶)的结论. ①洛克②华生③皮亚杰④杜威 4、“教育即增长”、“做中学”、“教育即经验的改造”这是(⑷)的理论. ①柏拉图②华生③皮亚杰④杜威

国开电大教育学第一章自测

一、单选题 题目1 不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0.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在中国,最早把“教”与“育”连起来使用的是_____________。 A. 老子的《道德经》 B. 孔子的《论语》 C. 庄子的《庄子》 D. 许慎的《说文解字》 E. 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反馈 正确答案是: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题目2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我国最早对教育的涵作出揭示的是东汉_____________:“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A. 许慎的《说文解字》 恭喜你,答对啦 B. 老子的《道德经》

C. 孔子的《论语》 D. 孟子的《孟子:尽心上》 E. 庄子的《庄子》 反馈 正确答案是:许慎的《说文解字》 题目3 不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0.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普通教育学在教育科学体系中,属于下面哪个学科()。 A. 基础学科 B. 基本学科 C. 应用学科 D. 交叉学科 E. 分类学科 反馈 正确答案是:基本学科 题目4 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1.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_____________。 A. 生物起源论 B. 生物进化论 C. 环境起源论 D. 心理起源论 E. 劳动起源论 恭喜你,答对啦 反馈 正确答案是:劳动起源论 题目5 不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0.00分 标记题目 题干 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 A. 《普通教育学》 B. 《教育漫话》 C. 《学记》 D. 《大教学论》 E. 《教育论》 反馈 正确答案是:《学记》 题目6 不正确 获得1.00分中的0.00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