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

如何认识和评价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无论从历史的角度还是从现代的角度看,其不仅在历史上的占据重要地位,而且对当今社会也有深刻影响。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并且在此基础上做出客观的评价,是对历史的负责人,同时也有利于我们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特征作整体把握,并且分析其中的一些关系,进而做出评价。

一、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她是我们的祖先传承下来的丰厚遗产,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她所蕴含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她一方面具有强烈的历史性、遗传性;另一方面又具有鲜活的现实性、变异性。她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今天的中国人,为我们开创新文化提供历史的根据和现实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的最主要特征是其支配地位长期被儒家伦理文化的价值取向占据着。上至华夏的原始民族,下至近代社会,上下五千年,儒家伦理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核心,而且至今仍然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除此以外,我们还能从以下几方面特征加以认识: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是封闭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的产物。是以汉族为主体,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创造的,这一特定区域特定人类圈的社会精神形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其次,中国传统文化是历时五千年形成的一个完整而庞大的体系,从哲学思想、思维方式到心理倾向,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十分丰富,具有内容的完整性。

第三,作为文化传统,世世代代传播延续下去,还将继续传承下去,无论是自然传承,还是选择传承,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不停止。教育的传承属于选择传承,即把优秀部分传承下去。因此,它具有永久的传承性。

第四,传统文化属于旧的时代,受着时代的局限,总是一分为二的,其中精华与糟粕并存,养料与毒素同在。对教育有正面的积极的影响,也有负面的消极的效应,具有影响的双重性。

二、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教育

中国传统教育是指中华民族长期形成的、已定型的教育遗产,是已经成为实际的教育历史实体,是中华民族文明进化过程的教育渊源。

由此,我们可以引出这样一种思考: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中的一些思想,终归还是思想,它可以是客观现实的反应,也可以是对理想状态的描述。但综观我国教育历史发展,其思想更偏向于是一种理想状态的描述,因为真能达到其描述的只占社会人群的少数。因此,如果站在社会现实的角度看,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一定程度上存在悖谬性。

首先,传统教育的培养目标,完全受制于社会政治需要。培养“圣王”、“君子”、“贤者”是儒家教育的最高理想。在教育目标的实施过程中,不是用道德理想转化为政治,而是通过其他一些途径取得政治权力以后,用政治来干预,歪曲学术,使“道统”变为统治者对人民进行思想控制的工具。这种观念,显然和儒家发扬人性精神的初衷相悖谬。而当前一系列教育上的顽症如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弊病之所以难以克服,是因为来自无意识的传统文化观念的干扰。又如传统文化中的“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14]就是把尊尊亲亲的道德伦理观念及个人品格扩大和延伸为政治的价值取向。在此,修身的最终目的已不是为了自善,齐家的最终目的也不是为了尊尊亲亲,而是为“治国”、“平天下”的最终价值。当人们对“道”的寻求最终集中于一个观念之下的时候,而且最终要以这个观念牺牲自我的时候,人也就丧失了自我存在的价值而成为被尊之为“道”的祭品。

其次,由于传统文化的悖谬渗透于我国民族文化的血液之中,产生了极端的群体文化心态,也导致了在教育目标上极端轻视个体意识的存在,个人的一切欲望、要求与发展都视作应该彻底消灭的“私欲”。如:“人怕出名,猪怕壮”的平均主义、中庸之道的民族意识,成为一种普遍的心理定势而影响拔尖人才的培养。这种片面强调群体性、共性发展的教育模式,也形成了我国教育目标中特有的消极面。由于它过分贬低甚至抹杀个体的价值,因此它培养出来的人往往缺乏一种独立的人格、个体的自主性,有较强的对群体对他人的依附性。最后,由于传统文化过分忽视个体自身的合理需要,把“灭人欲”作为教育特别道德教育的至上目标,最终培养出真诚的傻瓜。如朱熹所说:“学者须是革尽人欲,复尽天理,方始是学”。“圣贤千言万语,只是教人明天理,灭人欲”朱熹站在理学家、教育家的立场上,要求人们当自己有一点“私欲”冒头时,就应该象捉贼一样,把它抓住不放。他说:“有纤毫私欲,便能识破他。自来点检惯了,譬有贼来,便识得,便捉得。”这种忽视个体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合理需要,过分强调社会共同要求的内化,只注重共性的塑造,就必然会在相当程度上妨碍个体自主性和多样化的发展,从而也扼杀了个体创造性的发挥。

五、结论

在今天改革开放的时代,在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时期,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一个对传统文化的理性选择问题。当人们站在文明转折点的立交桥上重新审视这个文化世界的时候,既会有对未来的展望,又会有对过去的眷恋;既会有欢乐的憧憬,又会有痛苦的牺牲,历史的转折总是要付出代价的。世界现代化的百年之旅和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

程中的经验教训无一不在昭示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在于塑造一代新型人格,现代化的滞后也正缘于人的落后,而新型人格的塑造取决于教育的成败,教育本身又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这样,在教育目标的价值取向中,一方面要超越传统文化悖谬的历史魔圈,消除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劣质国民性。另一方面,要在传统文化的理性氛围中,注重受教育者能力的发展,知识的增长,品性的陶冶,体质的增强,以达到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与完善。这样才能走出传统文化悖谬的误区而通向辉煌的理性彼岸!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