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九上捕蛇者说教案

语文版九上捕蛇者说教案
语文版九上捕蛇者说教案

捕蛇者说

教学目的

1.了解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经过及其历史意义。

2.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初步了解文言文中一词多义、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

重点难点

一教学重点是讲清大泽乡起义的原因和经过,了解人物对话的语气表达方式;

二教学难点是对多义词不同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中有关迷信活动的正确认识。

核心知识

关于“说”

“说”是一种文体,主要为了说明一个道理。本文是通过记事来说理,即通过对“捕蛇者”蒋氏的遭遇的述说说明“赋敛之毒”这个中心。

本文以记叙为主,结合适当议论、抒情。开头由蛇毒写到捕蛇,引出捕蛇者,然后详记捕蛇者的话,最后推出结论,提出题意。文章前两部分是记叙,后一部分的议论则是前面记叙的必然归结。

学习本文,默读课文的全部注释,扫清字词障碍,再默读一遍课文,了解课文概貌。

思考

1、文章开头,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强调“异蛇”之毒?

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笔,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

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

注意首句的省略句“触草木,尽死”,“尽死”前省去的主语应是“草木”,其余皆省去“毒蛇”。

小结:写“异蛇”剧毒,而“永之人争奔走焉”。

2、蒋氏的自述反映了什么?文章在这一段着重写什么?

如果说第1段是概述,从第2段开始便转入到具体的描述。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写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利”与“害”关系,跌宕有致。

3、作者是怎样描写蒋氏“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的?

文章通过对“捕蛇”、“赋敛”之间“利”与“害”的一系列对比,说明了“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

4、作者是怎样写捕蛇之“利”来反衬赋敛之毒,试分析是怎样进行对比的?

①六十年的变迁

┏非死则徙尔

“乡邻”与“蒋氏”之比┫

┗以捕蛇独存

②悍吏来乡逼税

┏哗然而骇

“乡邻”与“蒋氏”之比┫

┗弛然而卧

③平时的生活

┏旦旦有是哉

“乡邻”与“蒋氏”之比┫

┗其余,则熙熙而乐

5、结合课文内容分析,看看下面哪个句子是本文的主题。

苛政猛于虎也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是本文的主题,即作者的观点。

“苛政猛于虎也”是作者用来论证论点的一个论据,虽说与本文中心意思有关,但结合课文内容来看,它不是本文的主题。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是本文的写作意图,不是论点,也不是主题。

积累:

关于下列句中的“是”字的用法。

吾祖死于是(代词,代捕蛇这件事)

吾尝疑乎是(代词,代“苛政猛于虎”这句话)

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指示代词,这种)

自吾氏三世居是乡(指示代词,这个,代“永州之野”)

关于下列语句中的“之”各指代什么?

太医以王命聚之(代蛇)

问之(代蒋氏)

言之(代情况)

余悲之(代他的境遇)

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蒋氏自己)

谨食之(代蛇)

典型例题

1、根据提示或要求写出课文中相应的句子。

《捕蛇者说》的“吾尝疑乎是”一句中“是”字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文言语句的理解、默写

【分析】:本题难度较大。不但要能熟练背诵课文,而且还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及重点语句的含义,缺一不可。

答案为:苛政猛于虎也

2、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有误的一句是()

A、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练习及答案

《捕蛇者说》练习 一、阅读《捕蛇者说》的第一节和最后一节,回答下没问题。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 (1)然得而腊.之()(2)以俟.夫观人风者得 焉() (3)苛政猛于.虎也() 2、能统领第一段内容的一个词语是“异”。第二段作者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也”的目的是要说明:。 3、下列各句中“去”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⑴去死肌,杀三虫⑵登斯楼也,则有去国还乡⑶西蜀之去南海⑷挈妻子而去之走 A ⑵⑶ B ⑴⑵ C ⑶⑷ D ⑵⑷ 4、翻译句子(2分)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译 文: 二.阅读《捕蛇者说》第四节,完成下面题目 1.选出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A)悍吏之.来吾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B)殚其地之出.——出.郭相扶将 (C)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D)虽鸡狗不得宁焉.——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君将哀而生之乎?译 文: 3.用简明的语言说说蒋氏“汪然出涕”的原因。 答: 三.[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乙]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 1.写出加点字在文中的意

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捕蛇者说》 柳宗元 【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足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这是“说”的一大特点。《捕蛇者说》中就蕴含着柳宗元当时的悲愤之情。这篇文章在写法上独具特色,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研究这点。 【译文】 永州的郊野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皮质,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都要死掉;如果咬人,没有什么办法医治。然而捕捉到这种蛇,把它晒干用作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疯、手脚拳曲、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当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召募能够捕到这种蛇的人,让他捕蛇来抵他的租赋。永州的百姓争着干这差事。 有个姓蒋的,独自享受这捕蛇抵赋的好处已有三代人了。我问他,他却说:“我爷爷死在捕蛇抵赋这差事上,我父亲死在这差事上。现在我接着干这差事十二年了,有好几次差点儿死掉。”他说这些话时,脸色好像很悲哀。 我怜悯他,并且说道:“你怨恨干这差事吗?我打算去告诉主管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租赋,你看怎么样?” 他大为悲伤,眼泪汪汪,说道:“您想哀怜我,让我能够活下去吗?那么我告诉您,我干这差事遭受的不幸,是远不如恢复租赋遭受的不幸的。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住在这个地方,三代人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乡邻

《捕蛇者说》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捕蛇者说》阅读题阅读附答案 捕蛇者说 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常常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12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但是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但是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1.下面加点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蒋氏大戚 B.殚其地之出 亲戚畔之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C.吾恂恂而起 D.向吾不为斯役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缚者曷为者也 12.翻译下面句子。(2分) (1)谨食之,时而献焉。 (2)又安敢毒耶?

13.蒋氏把自己与乡邻的遭受做了对照,以捕蛇独存与乡邻的进行对照,以一岁之犯死者二焉与乡邻的进行对照,从而深入揭露了苛税对百姓的毒害。(2分) 14.文段表达了作者怎么的思想感情?(3分) [参考答案] 11.D(评分:3分) 12.(1)谨慎地豢养它,到规定的时间把它交上去。 (2)又怎么敢怨尤这件差事呢?(评分:2分。每小题1分) 13.非死则徒尔旦旦有是(评分:2分。每空1分,用自己的话回答也可) 14.对劳动人民悲惨遭受的同情;对统治阶级苛税的不满;但愿统治者能关切百姓疾苦。(评分:3分)

《捕蛇者说》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捕蛇者说》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篇一: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

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参考译文 永州的郊野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白色的花纹,接触过的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它的办法。但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可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恶性疾病;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一开始,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它的人,可以用蛇来抵他们的租税。永州的老百姓都争着去干这件差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受这种好处有三代了。我向他问起这件事,他说:“我祖父死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这件差事十二年了,有好几次差点死掉。”他说这些话时,神情很悲伤。 我怜悯他,并且说:“你怨恨干这差事吗?我打算去告诉主管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租赋,你看怎么样?” 姓蒋的更加悲伤,眼泪汪汪地说:“您想哀怜我,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告诉您,我干这差事遭受的不幸,是远不如恢复租赋遭受的不幸的。要是先前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住在这个村子,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这六十年间,乡邻们的生活

《捕蛇者说》——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捕蛇者说》——教案 (语文版九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一、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二、读,读懂内容 三、理解重点词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我们身边常见的毒蛇导入 二、检查预习作业 (一)查阅资料,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预设:柳宗元(773—819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河东人,人称柳河东,他的集子就叫《柳河东集>>。20岁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他积极参加主张改革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洲司马。在永洲,他亲眼看到由于繁重的苛捐杂税,广大劳动人民困苦不堪的生活状况,因而写了这篇《捕蛇者说》 (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啮(niè )腊(xī)饵(ěr )瘘(lòu)嗣(sì )莅(lì)蹙(cù)徙(xǐ)

踣(bó )藉(jiè )隳(huī)恂(xún)缶 (fǒu )驰(chí )俟(sì ) 孪(luán)几(jī)死者数(shuò ) (三)写出下列词语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余将告于莅事者(向) 吾祖死于是(在)当其租入(他的) 于:积于今六十岁矣(到)其:专其利三世矣(这种) 苛政猛于虎也(比)视其缶(那)貌若甚戚者(好像)已:可以已大风(治愈) 更若役(你的)则久已病矣(已经) 若: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比得上) 若毒之乎(你)毒:若毒之乎(怨恨) 孰知赋敛之毒(毒害) 食:谨食之(同饲,喂养)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吃) 今以蒋氏观之(介词,从)

可以已大风(介词,用来)赋:岁赋其二(征收) 以:以啮人(连词,如果)复若赋(赋税) 以为饵(介词,把) 以捕蛇独存(介词,凭,靠)悲:余悲之(同情) 太医以王命聚之(介词,用)余闻而愈悲者(悲痛) (四)指出下列“之”的用法及意义 1、余悲之(代词,指蒋氏者)2、君将哀而生之乎(代词,我) 3、则吾斯役之不幸(助词,的)4、吾嗣为之(代词,指捕蛇代租这件事) 5、言之(代词,代说的话)6、募有能捕之者(代词,代蛇) 7、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8、悍吏之来吾乡(助词,介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在意义) (五)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

文言文阅读:《捕蛇者说》

文言文阅读:《捕蛇者说》 1原文 [唐]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1],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2],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3],去死肌,杀三虫[4]。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5],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6]。”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7],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8],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9];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籍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而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10],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11],

视其缶[12],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13]。”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4]。 ——选自中华书局校点本《柳宗元集》 2注释 [1]啮(niè聂):咬。 [2]腊(xī西):干肉。这里作动词,有“风干”之意。[3]大风:麻疯病。挛踠(luánwǎn峦宛):一种手脚拳曲不能伸直的病。瘘:颈部肿烂流脓。疠:恶疮。[4]三虫:古时道家迷信的说法,认为人的脑、胸、腹三部分有“三尸虫”,此虫作崇,有关部分即得病。 [5]太医:唐代设太医署,有令二人,其下医师为皇室治病。 [6]数(shuò朔):多次。 [7]莅(lì利)事者:管这事的官吏。 [8]向:从前。这里有假使的意思。 [9]顿:劳累。踣(bó薄):倒毙。 [10]隳(huī 灰)突:骚扰。

捕蛇者说翻译

柳宗元《捕蛇者说》知识点归纳 审核:初三语文组 本文是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谪居永州时所作。其时政治腐败,苛捐杂税繁多,贪官污吏横征暴敛,使人民陷于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作者通过捕蛇人蒋氏口述悲惨身世,反映民不聊生的境况,刻画悍吏的凶暴,描绘捕蛇人的心态,最后点出“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主题思想。学习这篇文章,对于我们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认识封建社会残酷的剥削和人民遭受的苦难,是有帮助的。 “捕蛇者说”这个题目的意思是:说说捕蛇人的事。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议论,可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异蛇的性状和永州人冒死争捕这种蛇的原因。可分为两层。 1.永州之野产异蛇,( 异蛇)黑质而白章;( 异蛇) 触草木,( 草木)尽死;(异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 产:产出,天然生长质:质地,底子章:花纹异:奇异,特别以:假设连词,如果啮:咬御:抵御“无御之着”中的“之”: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译文:永州的野外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蛇毒的方法。 2.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腊:干肉。这里作动词,意思是把蛇晾干。得:得到,这里指捉到。以为:在这里是“把……制成”的意思。饵:糕饼,这里指药饵可,可以以:用来已:止,这里指治好(病)。死肌:死肉,腐肉 译文:然而捕捉到这种蛇,把它晒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愈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脖子肿病和恶疮,除去坏死的肌肉,杀死各种寄生虫。 以上第一层,从外形、毒性、医疗效用三方面写蛇的“异”,并由此引出下文。 3.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 其始:起初岁:每年赋:征收募:招募当:抵挡入:交纳。 译文: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到这种蛇的人,(准许用蛇)抵他的赋税。 4.永之人争奔走焉。 奔走:指忙着做某件事焉:指捕蛇这个差事,有语气词兼代词的作用。 永州的老百姓都争先恐后去干(捕蛇)这个差事。 以上第二层,写永州人争捕毒蛇的原因。“争”字很关键。既然蛇有剧毒,为什么还“争”着去捕蛇?是为了免受苛征重税之苦。一个“争”字反映出赋敛之毒比蛇的毒还要厉害。“永之人争奔走焉”这句话,在结构上承上启下。 第二部分(第2----4段):通过蒋氏自诉悲惨遭遇,写出赋敛之毒,揭露苛捐重赋给农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5.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专:独占利:好处三世:三代。父子相承为世。 有个姓蒋的人,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纳税)好处已经三代了。

最新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针,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接任C122班一年,我发现学生变化很大,虽然调皮但单纯可爱,虽然基础差,但上课善思维,爱发言。从八年级期末检测考试成绩来看,进步很大,由原来的倒数第二一跃为顺数第二,很多同学对语文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是部分同学的潜力还没开发出来,良好的语文习惯如课外阅读、利用工具书、主动积累素材、写日记等尚未养成,所以初三任重道远,但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师生共同努力,学生的语文素养会越来越高,来期的中考成绩也会不错的! 三、教材分析: 九年级上册在整个新课程教材体系中属于第五阶段,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准确地说,是肩负着提高学生文学欣赏能力的重任。本册教材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诗歌、小说为主,安排了一个单元的议论文,继续集中学习文言文。 本册教材仍按照“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新课程理念选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的人文性、多样性、探究性、开放性,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特别是文学欣赏能力的提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造精神、合作意识与知识的整合能力。 全册内容分为六个版块,即: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课外古诗词背诵、名著导读、附录,有的课文后还有补白。全册共编排了25篇课文,其中教读课文13篇,自读课文12篇,共分为六个单元,每个单元一个主题。下面,分单元进行具体分析。 第一单元:“诗海徜佯”。本单元编选的五首诗歌内容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美,是诗人用心灵弹奏出的自然的乐音。教学诗歌,不宜多讲,更不宜偏重理性分析,要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想像和联想,感受知诗歌的形象和意象,理解诗歌。要让学生熟读诗歌,最好能背诵。在朗读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情感美、意境美和韵律美。 第二单元:“思想风采”。本单元所选课文哲理性较强,注重从多方面给学生以人生的启示,并丰富他们的生活经验;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注意文体特点:演讲的口语性较强,书信书面色彩较浓厚。 第三单元:“少年生活”。注意小说的体裁特点,了解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注意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的创造能力,阅读小说,既是接受的过程,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的作品本身是首要的,但是得出自己的见解(可以和大家相同,也可以是独创的)也是很重要的;注意揣摩小说的语言,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积累,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九年级语文上《捕蛇者说》教案人教版.doc

一. 本周教学内容: 《捕蛇者说》 二. 学习目的: 1. 了解“说”的特点; 2. 理解本文衬托、对比写法; 3. 掌握积累本文的文言词语(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 4. 认识柳宗元同情人民、痛恨苛敛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 简介 1. 课文 《捕蛇者说》以独特的写法(衬托、对比)尖锐、深刻地揭露了封建统治下赋税的苛酷,揭示了广大人民遭受的苦难不幸,表现了作者对劳苦大众的深切同情,对残暴统治的强烈愤恨。 2. 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这种文章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或因事发论,或抒发感触,行文较为自由灵活。“说以感动为先”(李善),文中蕴含着感情。“说”这种文体后来变为因事因理而述说,“与论无大异”,我们比喻它是“杂文”。本篇的特点是在末了点明主旨,即所谓“卒显其志”。 3. 作者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作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如取消巧立名目的额外赋税,查办贪官污吏等等,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被任命为礼部员外郎(官阶相当于副司长)这年他32岁。这次革新很快就遭到失败。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死时才46岁。《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 二. 思考 1. 柳宗元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2. 《捕蛇者说》的文体有什么特点? 3. 在课文中作者发表了什么观点? 4. 学习这篇文言文,我们要掌握哪些字、词? 三. 分析本文的结构 全文共5段,可归纳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

《捕蛇者说》《礼记·檀弓》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 【甲】捕蛇者说(节选)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日:“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徒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坨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听之,使子路②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③。”而曰:“然。昔者吾舅④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⑤识(zhi)之,苛政猛于虎也!”(选自《礼记·檀弓》) 注释:①[式]同“轼”,这里作动词用,扶着车轼。②[子路]孔子的学生。③[壹似重有忧者]好像有很悲伤的事情。④[吾舅]我的公公。⑤[小子]长辈对晚辈的称呼,这里指子路。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而乡邻之生日蹙(窘迫) B.以尽吾齿(牙齿) C.又安敢毒耶(怨恨) D.何为不去也(离开) 1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其它三项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悍吏之来吾乡 B.今以蒋氏观之 C.谨食之 D.使子路问之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甲】文“蒋氏大戚”的原因是作者说要“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蒋氏的乡邻“号呼而转徙”的原因是“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B.【乙】文“妇人哭于墓者而哀”的直接原因是妇人之舅、夫、子均死于“猛于虎”的苛政。 C.【甲】文引用孔子“苛政猛于虎也”的目的是为了突出蒋氏遭遇的社会意义,说明“苛政”害民不是一时一地的现象,而是从来如此。 D.【乙】文中妇人一家有三口人被老虎吃掉却不搬家的原因在于“苛政猛于虎也”。 13向子翻译(6分) (1)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2)小子识之,苛政猛子虎也 答案: 10.B(齿:年龄) 11.A(A悍吏之来吾乡,“之”: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有舒缓语气,协调音节的作用,可不译;B今以蒋氏观之,“之”:代词,代上文孔子说的“苛政猛于虎也”这句话;C谨食之,“之”:代词,它,代蛇;D使子路问之,“之”:代妇人。) 12. B(因为妇人的舅、夫、子都被老虎吃了) 13.(1)(3分)(假使)从前我不做(干)这个差事,就早已经困苦不堪了。(“向”“病”各1分,句子通顺1分)

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捕蛇者说原文及翻译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捕蛇者说 柳宗元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参考译文 永州的郊野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黑色的皮肤,白色的花纹,接触过的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它的办法。但把它捉了来,风干以后制成药饵,可以治愈大风、挛踠、瘘、疠等恶性疾病;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寄生虫。一开始,太医用皇

《捕蛇者说》练习题以及答案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叫嚣()2.隳突()3.日蹙()4.谨食之()5.腊( )之以饵( )6.募有能捕之者()7.貌若甚戚者()8.熙熙而乐()9.孰知赋敛之毒()10.以俟夫观人风者()11.呼嘘毒疠()12.号呼而转徙()13.吾恂恂而起()14.视其缶()15.则弛然而卧()16.悍吏之来吾乡()17.鸡狗不得宁焉()18.哗然而骇者()19.当其租入()20.吾嗣为之十二年()21.往往而死者相藉也()22.几死者数矣()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1.当其租入()2.貌若甚戚者()3.谨食之()4.吾嗣为之十二年()5.募有能捕之者()6.往往而死者相藉也()7.以俟夫观人风者()8.更若役()9.黑质而白章()10.曩与吾祖居者()11.积于今六十岁矣()12.殚其地之出()13.则弛然而卧()14.犯寒暑() 三.区别下列多义词的不同含义。 1.【已】①可以已大风()②则久已病矣()③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2.【若】①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②更若役()③貌若甚戚者()④若毒之乎() 3.【食】①谨食之()②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4.【焉】①永之人争奔走焉。()②今其室十无二三焉。()③时而献焉()5.【以】①固国不以山溪之险()②而吾以捕蛇独存()③以尽吾齿。()④以啮人() 6.【乎】①若毒之乎()②叫嚣乎东西() 7.【居】①居十日()②曩与吾祖居者()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8.【毒】①若毒之乎()②赋敛之毒有甚是蛇() 9. 【赋】①岁赋其二()②复若赋() 10.【而】①黑质而白章()②得而腊之以为饵()③恂恂而起()④时而献焉() 11.【之】①悍吏之来吾乡()②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③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④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⑤君将哀而生之乎()⑥太医以王命聚之() ⑦言之,貌若甚戚者()⑧若毒之乎() 12.【是】①吾祖死于是()②吾尝疑乎是()③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 13.【于】①余将告于莅事者()②积于今六十岁矣()③吾祖死于是()④苛政猛于虎() 14.【生】①而乡邻之生日蹙()②君将哀而生之乎() 15.【夫】①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②夫大国难测也()③荷担者三夫()16.【其】①当其租入()②专其利三世矣()③视其缶()17.【自】①自吾氏三世居是乡()②自三峡七百里中()③一板已自布字()④其印自落() 18.【为】①然得而腊之以为饵()②今吾嗣为之十二年()③故为之说()19.【疠】①可以……瘘疠()②呼嘘毒疠() 20.【入】①当其租入()②竭其庐之入() 21.【岁】①岁赋其二()②积于今六十岁矣()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及译文

《捕蛇者说》阅读答案及译文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节选自《捕蛇者说》) 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君将哀而生之乎②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B.①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②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C.①叫嚣呼东西②从流飘落,任意东西 D.①谨食之②日食饮得无衰乎 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用法不同的一项是()。(2分) A.①饥渴而顿踣②潭西南而望 B.①时而献焉②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C.①吾尝疑乎是②苍颜鹤发,颓然乎其间者 D.①故为之说②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2分) 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谨食之,时而献焉。 11.我们现在对税收与作者对“赋”的认识有何不同?(2分)1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蒋氏上交捕来的蛇是为了抵充税赋。 B.上文写出了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的现实。 C.凶残的官吏把乡里搅得鸡犬不宁。 D.蒋氏的生活态度是随遇而安。 参考答案 ⑻A ⑼D ⑽谁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比这毒蛇更厉害呢! (我)小心地喂养那些毒蛇,到了手册献蛇的时间我就把蛇献上去。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复习教案2

九年级语文上册全册复习教案2 教学设计案学科语文授课年级初三授课教师课题九上第三单元复习教案授课日期教学目标学习议论文,;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及相关知识点重难点分析1、了解驳论文的特点。2、领悟作者抓住生活中的某一现象,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独特间接的方法。3、体会驳论文犀利的语言。4、体会驳论文论证严密、联想丰富的特点。5、学习辩论技巧,、训练论辩能力。教学策略分析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过程与手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媒体设计意图导入导学二、积土成山①生字:1. 丰富的字词慨玄渺仆摧抹搽诓宰诬刎篡蓟稽诏晏泮②生词:玄虚渺茫诓骗慨叹地大物博怀古伤今埋头苦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前仆后继诬蔑脂粉抹杀自欺欺人死心塌地中兴典籍殊不知无稽祠堂造次爵士玲珑势必仆役下马威前呼后拥疏忽脆弱深奥疑虑2、精彩的句子①人人走桥,未必想到是什么桥。人人知道故事,未必想到里面有什么道理。品析:这两句话提醒人们要善于思考、勤于思考,只有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人,才真正能够从平常的事物或故事中找出道理。语句排列整齐,含义深刻,耐人寻味。②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品析: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一开始就揭示对方的论点及其论据。指出这种悲观论的要害是“以偏概全”。“总自夸”“只希望”“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是事实”“也是事 实”“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等语句,极富有嘲讽意味,极其简练地勾勒出三种形象,三种脸谱,始而妄自尊大,继而仰人鼻息,最后竟至乞灵于泥塑木雕的偶像。三者相互映衬,又从变化中显出悲观论者精神节节败退,每况愈下。③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品析: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是一个真理。他们充满自信力,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奋斗不息,他们才是中华民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 (2)

九年级语文上学期教案

范进中举 本期第37 38课时教学目的: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体会运用对比和夸张进行讽刺的方法。 教学重点:体会通过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新的认识 教学方法:讨论法直观法 教学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如果说《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孽,反映了整个社会的世态炎凉。那么今天,当我们认识又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原来也是个下层知识分子,年近半百终于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我们学习从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中节选的课文《范进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①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②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孔乙己沦为乞丐,可范进中举了“老爷”,两个人的命运相反,为什么说《范进中举》一文也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毒害? 明确: (两个人思想本质是一样的。在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凭科举道路而改变社会地位的只是极少数,若范进考不中,命运也将是凄惨的。所以写范进中举后而发疯正是从另一个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4.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第二课时 (一)讨论: 1.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待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用胡屠户的语言、行动说明) 2.胡屠户是怎样一个人? 3.张乡绅为什么对范进又送银子又送房? 4.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 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二)学习、讨论作品写作特点 1.你认为这篇课文中哪儿的描写特别精彩?(启发学生充分发表见解) 2.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 ①指导学生讨论练习五,体会夸张的讽刺效果。 ②“不想胡屠户虽然大着胆子打了一下,……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这段文字中是怎样运用夸张的,有何作用? ③文中还有何处是夸张? 3.本文的讽刺与《孔乙己》一文的讽刺有什么不同?

初三九年级语文上文言文总结(全)

九上文言文总结 陈涉世家司马迁《史记》通假字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发配去守边。 为天下唱唱通“倡”,倡导。 固以怪之矣以通“已”,已经。 卜者知其指意指通“旨”意图。 将军身被坚执锐被通“披”,穿着。 古今异义 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或古有的人亡古逃跑 今或者,也许今死亡 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豪杰古有声望地位的人会计古聚会商议 今英雄今职业 旦日,卒中往往语 往往古到处 今常常 一词多义 之去,往辍耕之垄上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形尾怅恨久之 动尾皆下之 代词然足下卜之鬼乎(代起义) 活用现象 常与人佣耕佣被动被雇佣 若为佣耕佣被动被雇佣 耕动作名耕地的人 皆次当行次被动被编次 会天大雨大雨名作动下大雨 法皆斩法名作状依法 上使外将兵外名作状在外 将名作动统率 此叫我先威众耳威使动使威服 狐鸣狐名作状像狐狸一样 陈胜王王名作动称王 夜篝火夜名作状在夜里 篝名作动用笼子罩 丹书帛丹名作状用朱砂

固以怪之矣怪意动以为怪 置人所罾鱼腹中罾名作动用鱼网捕 卒皆夜惊恐夜名作状在夜里 往往语语名作动谈论 忿恚尉忿恚使动使恼怒 尉果笞广笞名作动用竹板打 皆指目陈胜指目名作动用手指,用眼睛看 为坛而盟盟名作动结盟,盟誓 蕲下下被动被攻下 将兵徇蕲以东徇使动使人降服 功宜为王功名作状论功 号为张楚号名作动定国号 皆刑其长吏刑名作动惩罚 句式 被动 常与人佣耕 若为佣耕 皆次当行 蕲下 士卒多为用者 借第令毋斩 天下苦秦久矣 苦秦吏者 宾前 苟富贵,无相忘 介后 屯于大泽乡 卜之(于)鬼乎【省略】 丹书(于)帛【省略】 独守丞与战谯门中【省略】 祭以尉首 借代 将军身被坚执锐坚锐亲自作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燕雀见识短浅的人 鸿鹄有远大抱负的人 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闾左贫者人民 皆次当行行军队 社稷社稷国家(补:社土地神;稷谷神;若海神;操蛇之神山神)重点词句

捕蛇者说的阅读答案

捕蛇者说的阅读答案 导读:【甲】 ①蒋氏大戚,汪然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徒,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②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乙】 段太尉①在泾州为营田官②。泾大将焦令谌③取人田,自占数十顷,给与农,曰:且熟,归我半。是岁大旱,野无草,农以告谌。谌曰:我知入数而已,不知旱也。督责益急,农且饥死,无以偿,即告太尉。太尉判状,辞甚巽④,使人求谕谌。谌盛怒,召农者曰:我畏

段某耶?何敢言我!取判⑤铺背上,以大杖击二十,垂死,舆⑥来庭中。太尉大泣曰:乃我困汝!即自取水洗去血,裂裳衣⑦疮,手注善药,旦夕自哺农者,然后食。取骑马卖,市谷代偿,使勿知。 【注释】①段太尉:即段秀实,唐朝名臣,死后追究赠太尉,谥忠烈。②营田官:掌管屯垦的官员。③焦令谌(chén):人名。④巽(xùn):同逊,这里指委婉。⑤判:状纸。⑥舆:抬。⑦衣:包扎。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2分) (1)汪然出涕曰涕: (2)竭其庐之入入: (3)谨食之,时而献焉食: (4)太尉判状,辞甚巽辞: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而:而乡邻之生日蹙/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B.乎:叫嚣乎东西/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 C.也:我知入数耳,不知早也/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D.以:以大杖击二十/先帝不以臣卑鄙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第①段画横线的句子。(2分) 君将哀而生之乎? 译文: 4、【甲】文第①段采用对比手法,反映了百姓的痛苦生活。请根据提示,用自己的'话概括文中相关内容并填在ABC三处。(要求:每空不超过10个字)(3分) 乡邻蒋氏

古诗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翻译赏析

古诗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翻译赏析“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出自文言文《捕蛇者说》,其含义如下: 【原文】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饿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即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

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于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翻译】 永州的野外生长一种奇特的蛇,黑色的身子上有白色的花纹;它碰到草木,草木全都枯死;如果咬了人,没有抵御蛇毒的办法。然而捉住它,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好麻风病、手脚弯曲不能伸展的病、肿脖子病和恶疮,除去坏死的肌肉,杀死各种寄生虫。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够捕蛇的人,(准许用蛇)抵他的赋税。永州的老百姓都争先恐后去干(捕蛇)这个差事了。 有个姓蒋的人,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纳税)的好处已经三代了。问他,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上,我的父亲也死在捕蛇上,现在我接替干这件事已有十二年,险些送命也有好几次了。”他说这些话,脸上好像很忧伤的样子。我同情他,并且说:“你怨恨这个差事吗?我打算告诉管政事的地方官,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那怎么样呢?” 姓蒋的人十分悲伤,眼泪汪汪,夺眶而出,说道:“你要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然而我干这个差事的不幸,还比不上恢复我赋税不幸那么厉害呢。假使我不干这个差事,就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在这个乡里,一年一年算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是乡邻们的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13课《捕蛇者说》教案 长春版

第13课《捕蛇者说》教案 教学目标 1. 了解柳宗元。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能借助工具书疏通文义。 2. 在了解文章内容的前提下,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在熟悉文章的主要内容的前提下,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重点 1. 掌握文中的重点实词。 2. 理解对比、衬托手法的运用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 1. 理解文中“而”等虚词的用法和含义。 2. 正确评价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毒蛇”在我们心目中是什么样的形象?提起了蛇,同学们就联想到了“凶狠”“恐怖”这些词语,就感到恐惧。那你们想知道天天面对这种毒蛇,而且以捕蛇作为自己职业的人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吗?今天我们就来看看一千多年前永州人的捕蛇的奇特生活。(通过学生对毒蛇的认识,引导他们体会捕蛇者的艰辛,一方面能使学生对主题有更好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介绍作者及“说”这种文体。 请同学们交流收集到的资料,教师强调重点内容。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早年曾在朝中做官,政治上有抱负,有理想。唐顺宗永贞元年(805),王叔文执掌朝政,采取了一些改革政治的措施,史称“永贞革新”。柳宗元积极参加这次革新,是核心人物之一。但这次革新很快就失败了。王叔文被杀,参与者都被惩处,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十年后,柳宗元又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任刺史。最后死在柳州。《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时写的。他擅长写散文,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文由刘禹锡编为《柳河东集》。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我们曾经学习过《马说》。这种文体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