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建设方案【模板】

XX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建设方案【模板】
XX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建设方案【模板】

**学校

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

2018年)

建设方案

2016年10月

根据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任务(项目)申报工作的通知”(陕教高办〔2016〕41号)文件要求,按照教育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教职成[2015]9号)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学校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建设方案。

一、工作基础

**学校的前身是西安电力学校,创建于1953年。1980年经国家教育部确立为全国重点中等专业学校。1994年3月升格为**学校。2007年在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2014年成为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学校隶属于国家电网公司陕西省电力公司。学校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所电力类高等职业院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德才兼备电力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责任和义务。五十多年来,学校坚持“重德育人、精严细实、产学结合、服务电力”的教育理念和“重德敬业、勤学强能”的校训,为国家电力事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和企业管理人才,享有“西北电力黄埔”的美誉。

学校一校四址办学,现有本部、南校区、灞桥校区和咸阳校区四个校区。学校设有6个教学系部,在校全日制大专学生2061名,教师281人,校区面积404.4亩。是一

所集大专学历教育、成人本科教育、职工培训、技能鉴定为一体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的公办全日制高等学校,主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

学校坚持“依托电网、面向社会、服务企业”的理念,按照服务电力发展、服务区域经济、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创建精品的思路,创新并形成了“三体现,五结合”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成了发电、供电、继电、输电、热动、集控等带有鲜明电力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各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开发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培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完善校企交融共育人的运行机制,彰显电力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根植电力,校企交融共育人”的办学特色。

五年来,学校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通过建立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创新“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工作质量稳步提高。8个专业被评为省级重点专业,6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3名教师被评为陕西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承担了4项陕西省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研究项目,学生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大赛、中澳合作办学技能竞赛等大赛中获得优异成绩。三年来学校招生第一志愿报考上线率平均超过238%,录取最低

分数线仅低于二本分数线,毕业生就业率平均超过93%;2015年毕业生目前就业率已达到80%,呈现了“招生、就业”两旺的良好局面。

五年来,学校承担陕西省教育厅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1个、企业委托项目20个,获得地市、厅局级科技一等奖2个、二等奖8个、三等奖35个,取得专利授权14项,发表学术论文157篇,取得省教育厅批准的科技创新团队3个。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各类竞赛,获得数学建模竞赛等国家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技能竞赛等省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6项,电子设计大赛等省部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0项、三等奖23项,体现了学校办学水平和学生综合能力。

二、主要目标

通过三年建设,使得学校整体实力显著增强,人才培养的结构更加合理、质量持续提高,服务电力行业的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显著提升。按照“依托电力、校企共建、注重内涵、教培融合、突出特色”的建设目标,不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办学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加大校企结合力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开发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完善实践教学设施,培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进一步完善校企交融共育

人的运行机制,彰显企业举办电力职业教育的鲜明特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依托电力

充分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依托电力,服务电力,在学校发展、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依托陕西省电力公司,强化学校服务企业、服务社会的职能,形成校企互动、资源共享的协调、统筹、持续的企业办学新机制。

2.校企共建

充分利用企业人力和财力资源,以校企共建师资队伍为抓手,校企共同组建专业建设委员会来指导专业建设和改革,共同研究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共同构建新型课程体系,共同建设教学培训相融合的实训基地,共同培养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形成“校企互动、资源共享”的长效机制。

3.注重内涵

加强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突出以就业为导向,以就业岗位知识、技能、素质需求为核心,构建“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新型课程体系,以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进行“做、学、教”一体化教学改革,建设特色鲜明、定位准确的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和精品课程。

4.教培融合

通过“共建师资队伍、共建实训基地、共同开发教学

资源”,实现校企资源共享,通过统一规划职前教育与职后培训体系,使企业对学校支持最大化,使学校对企业服务

最大化,实现教育与培训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共同发

展,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新模式。

5.突出特色

发挥企业办学的优势,促进校企共同进行人才培养,

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教学改革与建设、师资队伍建设、

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突出学校特色,更好的服务学生、

服务电力、服务社会。

三、总体规划

通过建设,将学校建成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稳定,培训教育与学历教育有机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先进,校企合作融洽,教学资源优质的人才培养基地。使学校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

1.控制规模,适度发展

学校在册学生规模达到2500人左右,其中:全日制高职在校生规模在2340人左右,年招生780人左右。除普通高考录取外,自2015年起,按照省教育厅要求,我校实施单独考试招生,录取比例为当年在陕计划数50%,以后逐年增加,2017年成为主渠道。自2015—2020年,国家电网公司为解

决艰苦偏远地区供电企业生产一线人才短缺的问题,开展艰苦偏远地区高校学生定向培养工作,我校承担80人左右的录取和培养工作。

2.优化专业结构,打造品牌专业

围绕省级重点专业以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优化专业布局,办精电力、动力类核心专业,保持信通、管理专业稳定发展,控制培训中心普通高职教育专业到12个左右(含中澳办学),积极申报新能源发电工程类新专业,开设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风力发电工程技术、风电系统运行与维护和生物质能应用技术等新专业。

3.加强课程改革,建设优质教学资源

研究和开展在线开放课程的建设,以原有的省级、校级精品课及相关课程资源为依托,打造一批是以"慕课"为代表的、课程应用与教学服务相融通的符合我校具体情况的优质在线开放课程。争取建成一到两门国家级在线开放课程,建成1-2个优质专业教学资源库。

4.加强就业指导,提升创业能力,提高就业水平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开拓并推进就业市场建设,开展学生创业培训。就业率达到90%以上。

5.规范国际合作办学机制,加强对外交流,促进教学改革与建设

依托中澳合作办学平台,加强与澳方及平台内院校的合作交流;合作办学在校生规模控制在300人左右,打造陕西高职教育国际合作办学品牌。

6.建立校企合作共同育人的长效机制

发挥企业办学优势,建立校企携手进行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的长效机制,建立顶岗实习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建立企业专家参与教学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作用。

7.完善教育教学管理标准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完善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的规范和流程,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教育教学标准化管理体系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提高管理水平,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研究当代学生心理、生理特点,分析当代学生思想状态和行为习惯,进一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实施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规范学生管理流程,提高学生管理水平。

8.加强素质拓展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开发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素质拓展教育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合格的职业人和社会人。

9.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将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教育

教学综合改革的突破口,树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大力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强化创新创业理念和意识,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建立创新创业教育激励机制,全面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10.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建设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

通过建设完善实训基地设施、提升基地管理水平和加强实训项目开发三个方面的持续工作,建设输配电实训基地、热力设备及辅助系统实训基地等8个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火电厂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变电仿真实训基地等3个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实训基地建设达到技术先进、覆盖面广、针对性强、实用性好、功能完善,满足教育和培训教需求,兼备技术研发功能,实现实训基地建设标准一流、实训基地设施运行管理规范、管理体系健全完善的目标。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特色鲜明、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全国同行业一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四、具体举措

(一)扩大优质教育资源

根据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专业建设为重点,提升教学质量、创新发展形式、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学校在电力行业和区域社会认可度。

1.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根据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对电力人才的需求,通过人才需求调研,与企业专家密切合作,以职业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以七项重点工作为手段,完成发电、供电、继电、输电、热动、集控、工自7个特色专业的建设任务。

特色专业建设要以专业综合改革为指导,凸显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实现在人才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持续改革与完善“三体现、五结合”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操作能力;深入推进课程建设,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翻转课堂试点和微课大赛等活动为载体,通过专业核心课程的突破引领课程建设与改革;加强示范性仿真实训基地建设,建设集实践训练、行业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项目开发于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组建精英教学团队,加强教学名师的培养,充分利用教学名师的引领作用提高整个教

学团队教师的综合素质;围绕专业建设,建立面向教学与生产一线的技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教育合作和技术技能培训功能;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发各类技能类大赛,“以赛代练”,持续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通过建设完善实训基地设施、提升基地管理水平和加强实训项目开发三个方面的持续工作,建设输配电实训基地、热力设备及辅助系统实训基地等8个校企共建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火电厂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变电仿真实训基地等

3个职业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将学校实训基地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齐全、特色鲜明、功能全面、技术先进、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全国同行业一流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通过专业建设,凝练专业方向、改善实训条件、深化教学改革,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提高专业的技术协同创新能力,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兴产业发展。

2.开展优质学校建设

学校坚持以示范建设引领发展,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幅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实质性扩大国际交流合作、培养杰出技术技能人才,增强专业教师和毕业生在行业企业的影响力,提升学校对产业发展的贡献度,争创国际先进水平。将学校建设成为办学定位准确、专业特色鲜明、社会服务能力强、综合办学水平领先、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契合度高、行业优势突出的优质专科高等职业院校。

通过开展优质学校建设,提升学校办学基本条件和学校综合治理水平,围绕电力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内涵建设、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坚持立德树人,加强校企文化融合,促进职业文化进校园、进课堂。积极开拓电力行业培训市场,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支持等服务,提升社会服务水平。

3.引进境外优质资源

学习和引进澳大利亚TAFE学院先进成熟适用的职业标准、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和数字化教育资源,联合开发课程,共建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建立教师交流、学生交换、学分互认等合作关系,举办高水平中澳合作办学项目。

学校通过消化、吸收、融合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资源,推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开发适合电力企业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的专业。按照澳大利亚TAFE模式开发发电厂电力系统专业和发电厂热能动力装置专业,开发适合电力企业全球能源互联网战略发展所需的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并在具体实施中确保人才培养的质量和目标。

学校与澳大利亚TAFE学院的合作过程中,引进澳大利亚的Training Package(培训包)和职业标准。在专业开发过程中,按照培训包由行业协会制定,随着行业标准的发展变化而实时调整,按照国内的行业标准,结合TAFE模式来开

发专业课程、教材体系、并用TAFE教育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评价体系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过程、学生的学习效果。

利用学校的行业特色和专业特点,引进国外行业课程体系,邀请高水平的外籍行业专家学者来授课或者做学术讲座,把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引进来”,扩大在校生国际化课程体系的受益面,通过合作办学项目,带动学校整体专业建设水平,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学校围绕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健全专任教师的培养和继续教育制度,与国网公司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探索“学历教育+企业实训”的培养办法,完善以老带新的青年教师培养机制,建立教师轮训制度,保证专业教师每五年企业实践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加强以专业技术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为主,主要承担专业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任务的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完善陕西省电力公司企业兼职师到校年度轮换制度,落实兼职教师在校的待遇经费,加强兼职教师的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与教学方法培训,严格年度考核,开展兼职教师牵头的教学研究项目、组织实施教学改革,兼职教师数按每学年授课160学时为1名教师计算。

截至2018年年底: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教师培养及激励制度健全,

完善现有5项制度,新建4项制度。培养2名省级教学名师,使省级教学名师达到6个,培养20名专业带头人和40名骨干教师;专业教师每5年企业实践不少于6个月,“双师型”教师达到60%以上。地市公司级以上专家人才达到20人,力争国网公司级专业领军人才零的突破。建成2个名师工作室。每年10名义上住校兼职师,工作时间不低于一年。

5.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应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促进泛在、移动、个性化学习方式的形成。在现场实习安排困难或危险性高的专业领域,开发替代性变电站虚拟仿真实训系统。针对教学中难以理解的复杂结构复杂运动等,开发火电仿真和电网仿真仿真教学软件。

推进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相关标准,加快职业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建设,消除信息孤岛,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评聘考核的重要依据,鼓励教师参加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

到2018年底,构建规范、安全、可靠的网络与信息化环境,全面实现系统的互联互通、信息的交换共享、大数据的分析应用,建成高效便捷的电子校务,为师生提供一站式信息化服务,为管理人员提供高效的信息化手段,为领导提供准确全面的决策支持,将**学校全面建成数字校园,初步建

成智慧校园,进一步实现与全省各高校建立学校公共基础数据库和数据交换平台的数据应用对接。

(二)增强院校办学活力

学校以外部体制创新、内部机制改革、功能拓展为抓手增强办学活力,提高学校对市场的适应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1.分类考试招生工作考试机制建设

在按照往年招生考试中参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成绩的基础上,改变理论考试的方式和类型,建立符合我校专业特点的考试机制,自行命题,加大专业技能测试的比重,保证生源质量,使得学生合理分流。建设招生管理系统,完善学生各项数据,与省招办无缝对接。

2.分类考试招生录取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机制建设

许多与我校专业对口的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原先的分类考试招生录取中不占优势,使得有电力专业基础的学生机会丧失。应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分类考试招生录取机制,充分考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衔接要求,以及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升学需求,合理确定招生规模,逐年过度,适当加大中专生源比例,在稳定生源质量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比重。

3.学生专升本机制建设

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进入应用型本科高校学习的渠道进一步拓宽,方式更加灵活,我省将继续稳步推进技能型

人才成长“立交桥”建设。我校要抓住时机,建立学生专升本机制,鼓励非电力类专业学生、就业压力较大、有更高学历需求的学生参加专升本考试。

4.拓宽分类招生渠道机制建设

立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发挥个性潜能提供多样化选择。学校拓宽分类考试招生渠道,学生自主选择、学校多元录取,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和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提供多样化入学形式。加强校企合作,在现有的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的基础上,加大市场开发,广泛联络常年合作的优质系统行业标杆企业,开拓订单培养市场。

5.招生录取工作的监督机制建设

在招生中实施"阳光工程"的各项要求,强化信息公开,完善监督机制,要加强试题保密、考务考场管理和阳光录取、平安录取,工作全过程受纪检部门的监督。

(三)加强技术技能积累

学校服务区域、产业发展和国家外交政策需要,紧密结合培养杰出人才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应用技术的传承应用研发能力,提高培养人才的水平和技术服务的附加值。

1.优化院校布局、调整专业结构

学校按照“服务社会设专业,依照行业建专业,校企合作强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面向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迅速发展的电力建设、运行、维护等领域,全面优化专业结构,注重专业内涵建设,以保证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适应区域产业发展的需要,促进学校向内涵式发展的转型。

(1)制定专业建设规划,明确发展思路和攻坚方向

学校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高等职业教育思想,立足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制定了《**学校专业建设规划》和《**学校特色专业建设规划》,明确今后五年专业发展思路和专业内涵建设的攻坚方向,确定?“办精电力特色专业,拓展新能源专业”的专业建设思路,形成专业结构整体优化,特色鲜明的发电、供电、继电、输电、热动、集控等带有鲜明电力行业特色的品牌专业,探索开设新能源发电工程类新专业,使学校专业能更加主动地适应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2)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提升专业竞争力

学校将专业设置优化与调整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在专业建设、调整和优化过程中,针对企业办学的特点,学校坚持“依托电网、面向社会、服务企业”的办学理念,根据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结合学校办学实际,坚持以以电力专业群发展为主线和以适应性与前瞻性统一、

稳定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积极、稳妥的调整现有专业、办精已有专业、增设新专业、拓展专业方向,形成能主动适应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市场接轨,适合自身发展的专业调整与建设的思路。根据新能源建设、智能电网建设和能效管理等新技术发展方向,不断优化电力、动力类专业结构,调整专业发展重点,调整计算机通信、市场营销等专业服务电力方向,突出电力特色。

调整现有专业学校现有的发电、供电、继电、输电、热动、集控等八个专业都是具有电力特色的传统优势专业,为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的高技能专门人才。随着国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技术,全球能源互联网、智能电网、特高压技术和清洁能源技术等新知识和新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能更好的适应电力新技术发展的需要,在现有专业开始相应的课程,使学生在掌握所学专业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的基础上,学习紧跟电力行业发展前沿的知识,掌握电力新设备的操作技能,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新要求。

办精已有专业学校已有专业中有八个省级重点专业,其中生产过程自动化技术和火电厂集控运行专业近两年列为省级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综合改革专业。学校要以综合改革专业为引领,深化省级重点专业建设,办精办好已有的特色专业,体现学校的办学实力和专业特色。以学校“三体现五

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指导,优化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深入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课程体系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标准修订四项工作,修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精品资源共享课开发、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建设、翻转课堂试点和微课大赛等活动为载体,开发精品资源共享课;采取升级、改造、新建、校企合作等方式,加强各专业实训基地建设;以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和骨干教师培养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岗位技术培训为核心,加强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拓展专业方向学校现有专业中,计算机通信专业是通信类专业,市场营销专业是工商管理类专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是自动化类专业,根据专业规划,对这三个专业的专业方向进行调整,将计算机通信专业方向调整为电力通信方向,市场营销专业调整为电力营销方向,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调整为电厂自动化方向,培养电力通信、电力营销和电厂自动化方面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更好的适应电力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增设新专业随着全球对能源需求的加大和传统能源资源的快速消耗,新能源产业得以迅速发展。国家明确提出要大力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要积极发展风电、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利用、新一代生物质能源、海洋能、地热能、氢能、新一代核能、智能电网和储能系统等关键技术、

装备及系统。实施风力发电、高效太阳能、生物质能源、智能电网等科技产业化工程。与新能源产业的迅速发展,人才短缺的问题日趋明显,人才供给显得捉襟见肘。国有、民营及外资企业在风力发电、太阳能、生物智能等方面的人才需求将大幅放量。据估算,到2020年在风电领域的从业人员将会有几十万,其中包括几万名技术应用人员,负责开发、制造、安装、调试各类风电设备。对于快速发展的太阳能产业而言,人才供应同样面临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加大新能源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迫切的需求。根据学校实际,开展光伏发电技术与应用、风力发电工程技术、风电系统运行与维护和生物质能应用技术等新专业申报,开设新能源发电工程类新专业,培养掌握新能源应用的基础专业理论和知识,具备对新能源应用设备的认识能力、分析能力和熟练操作能力;能适应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应用产品的生产、管理与维护的能力,以及相关新能源设备的运行管理、调试维护维修等一线操作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较强的服务意识和敬业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

学校制订“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成立由校长担任组长的“**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创

中高职院校系部改革方案(上传版)

×××学校 系部管理改革实施方案 (试行稿) 为了切实提高高技能人才培养数量和质量,根据学校第三个五年(2016-2020)发展规划和高级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结合学校实际,现制定以下系部管理改革实施试行草案,呈报校委会研讨论证。 一、系部改革的意义 改革,代表创新;发展,激发活力;突破,示范引领。我校将改革、发展、创新、突破融入到学校的第三个五年发展战略中,围绕我市加快建设新型工业大市、现代农业强市、文化旅游名市的总体发展要求,坚持以培养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对接迫切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目标,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口,以提高学校学生就业能力、就业质量为出发点,以学校与当地骨干企业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主要形式,坚持走内涵发展和多元化办学之路,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模式改革,重点扩大高级技工学制教育招生规模,提升办学层次和质量,促进学校从当前“行政管理型”向今后“行政服务型”的转变,突出教育教学为中心,一切服务于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 二、系部建设架构图

三、教育教学中心职责 依据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校长专业标准》的通知[2015]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校校委会当前彰显教育教学为中心的指导思想,现拟定教育教学中心的职责如下: 1、熟悉国家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职业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制定的管理规章制度。——体现依法治校 2、掌握学校开设专业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标准,了解国内外职业学校改革和发展的基本趋势,熟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实施与评价的相关政策和知识。——体现终身学习能力 3、组织多方(含行业、企业专家)制订学校中长期发展目标,与经济社会需求紧密对接,确立学校第三个五年发展规划细则。 4、指导各校区、各系部制订学年、学期工作计划以及专业建设实施方案。 5、组织建立学校、行业、企业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对学校各专业系部建设的规划、常规、实训、实习实践等方面进行指导;对各系部的常规工作执行情况进行督查;以学分制为依托,建立各系部“行业企业专家进校、学生教育质量评价体系”; 6、根据各校区提出的改进意见,诊断学校教育教学发展规划实施状况,及时修正学校发展规划、调整各系部工作计划、修订专业建设方案等大政方针; 7、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与教育价值,树立育人品牌。 8、熟悉区域经济和行业、企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动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对接职业和岗位需求,在政府、行业、企业等指导下开展专业建设。 9、落实国家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合理设置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技能课,加强法治教育、安全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和青春期教育,推动核心课程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实施。落实综合实训、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国家制定的相关标准要求。 10、建立听课与评课制度,加强对课堂教学指导,每学期听评课

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及平台建设方案V1.0

目录 第一部分前言 (3) 1.1建立本方案的背景 (3) 1.2制定本方案的目标 (3) 1.3制定本方案的意义 (4) 1.4制定本方案的过程 (4) 1.5本方案的适用范围 (5) 第二部分教育资源的类型及技术要求 (5) 2.1 教育资源类型 (5) 2.1.1 媒体素材 (5) 2.1.2 试题库 (5) 2.1.3 试卷 (5) 2.1.4 课件与网络课件 (5) 2.1.5 案例 (5) 2.1.6 文献资料 (6) 2.1.7 网络课程 (6) 2.1.8 常见问题解答 (6) 2.1.9 资源目录索引 (6) 2.2 教育资源的技术要求 (6) 2.3 教育资源的属性标注 (7) 2.3.1 必须的数据元素 (7) 2.3.2 可选的数据元素 (8) 2.4 专业教学资源的分类体系 (8) 第三部分建设方案 (10) 3.1 数字化学习体系构建 (10) 3.2 功能模块列表与用户角色 (11) 3.3 专业资源库的建设规范 (13) 3.3.1 专业资源库建设原则 (13) 3.3.2 运行环境要求 (13) 3.3.3 专业资源建设内容 (14) 3.3.4 专业资源库功能要求 (15) 3.3.5 性能要求 (18) 3.4 网络学习平台的建设规范 (19) 3.4.1. 运行环境要求 (19) 3.4.2. 网络学习平台建设内容 (19) 3.4.3. 网络学习平台功能要求 (19) 3.4.4. 性能要求 (21) 3.5 课程展示平台建设规范 (21) 3.5.1. 运行环境要求 (21) 3.5.2. 课程展示平台建设内容 (21) 3.5.3. 课程展示功能要求 (22) 3.5.4. 性能要求 (23) 3.6 专业资源库开放访问接口规范 (23) 3.6.1. 专业资源库提供接口场景说明 (23)

5-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拟立项建设单位申报材料

附件2 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 申报书 学校名称(盖章)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举办单位广东省教育厅 法人代表(签章)卢坤建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制 2016年

填写说明 1. 申报书的各项内容要实事求是,真实可靠。文字表达要明确、简 洁。学校应严格审核,对所填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2. 表中空格不够时,可另附页,但页码要清楚。 3. 除特别注明外,本表数据和材料截止时间为2016年7月15日。

1指综合、师范、民族类院校,工科类院校,农林类院校,医学类院校,财经、政法类院校以及体育、艺术类院校等。 2指学校独立设置并具有举办高等职业教育资格的时间。 3按培训量计算,1人每参加1天的培训计为1人日。 4指普高、中职以外的在校生类型或来源。 5“专任教师人均企业实践时间”=校内专任教师行业企业一线工作时间总数/专任教师数。 6“企业兼职教师专业课课时占比”=企业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课时总数/专业课课时总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 中的课程分为“纯理论课”(A类)、“实践+理论课”(B类)和“纯实践课”(C类)三种,此处的专业课课时为“纯实践课”(C类)课时与“实践+理论课”(B类)课时之和。 7指五年制高职中,前三年在中等职业学校、后两年在高等职业学校举办的教育形式。 8以省教育考试院网站公布为准。征集志愿和降分投档数,不包括在内。包括学校在各批次各类别的第一志愿投档人数。如广东省2014 年第三批专科A类文科普通类第一志愿投档情况,数据来源于 https://www.360docs.net/doc/516674166.html,/portal/bizdesk/ArticleAction.do?dispatch=view&ID=8a8048b34734567d0147ae54f14b001b&CHANNELNAME=考 试院公告。 9广东省新生普通高考分数指的是在广东实际录取的普通高考学生平均分数,不含通过3+证书考试、三二分段转段考核、五年一贯制、自主招生等特殊类型招生招收的学生。统计范围是:实际录取学生。 10以省教育厅公布数据为准。 11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平均起薪线=所有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起薪之和/应届毕业生总数。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目录第一部分一二第二部分 一指导思想 10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 10 第三部分 项目一重点专业建设 13 Ⅰ作物生产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13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 13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 15 三建设内容 16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 23 Ⅱ园艺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30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 30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 32 三建设内容 33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 44 Ⅲ林业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52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 52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 54 三建设内容 55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 65

Ⅳ园林技术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71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 71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 73 三建设内容 73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 85 Ⅴ畜牧兽医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 93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 93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 95 三建设内容 96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105 Ⅵ非中央财政支持项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群建设113 一行业背景与建设基础113 二建设目标与重点115 三建设内容116 四资金预算与预期成果124 项目二办学体制与教学管理社会服务第部分 一组织保障140 二资金保障141 三制度保障151 四防范风险危机153 第部分1作物生产教学工场建设经费预算2园林工程教学工场建设经费预算3园林植物栽培教学工场建设经费预算4畜牧教学工场建设经费预算5动物医院建设经费预算6植物保护实训中心建设经费预算7植物工厂化育苗技术实训中心建设经费预算8园林规划设计实训中心建设经费预算9动物疾病防控技术实训中心建设经费预算10食用菌生产教学工场建设经费预算表11生物技术综合实训中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建设方案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 一、学院概况与建设基础 (一)学院概况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是南宁市政府为适应南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于1999年创办的一所全日制高等学校,其前身南宁职业大学创建于1984年,是我国较早成立的高等职业院校,也是广西最早面向市场办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等学校。目前,学院总占地面积为2215.26亩,教职工 654人,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的比例为70.8% ,开设45个全日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在校生9100多人。学院自创建以来,始终坚持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以培养民族地区高技能人才为己任,走产学合作教育的之路,初步探索出适应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为地方经济建设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与进步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2001年,学院被国家教育部列为“国家示范性职业技术学院建设单位”,先后获得了“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广西高校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广西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22年的办学积累,使学院的整体办学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国色天香”(国家品质、特色办学、天之骄子、桃李生香)的教育品牌影响逐步扩大,社会声誉逐步提高,初步形成了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鲜明教育特色。 (二)建设基础 1.面向市场的“六化”开放办学理念先进 学院根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和低起点基础上办高等职业教育的现实,坚持“立足南宁、面向广西、服务东盟”的服务宗旨,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形成适合自身发展的“办学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资源社会化、产品精品化、手段现代化、服务高效化”的“六化”先进办学理念,并将之贯彻于整个办学过程中。 办学市场化:把学院办学活动纳入市场的大框架,以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需要,做到办学机制适应市场、专业建设围绕市场、课程改革跟踪市场、学生就业服务市场、学校发展依托市场。近年来,学院根据东盟国际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的新形势,以及产

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 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湖南石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5月

专业建设项目概述 按照“对接产业设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的思路,紧紧围绕炼油、化工生产、销售产业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以石化技术为龙头、石化装备为辅助、石化管理为补充,能全面满足石化行业岗位群需要的专业体系。专业建设整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即,健全一个机制:健全适应产业实际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两支队伍: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做优三个专业集群:石油化工生产技术、石油化工装备工程、石油化工管理工程三个专业集群。 一、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1、建设目标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2、建设思路 以订单培养和企业培训为切入点深度融入企业,以企业反馈和共性需求为着力点深入引导专业,以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为基本点深度促进就业,以就业数量就业质量为关键点全面检验专业。为每个专业群遴选2-3家综合实力雄厚、经营管理规范、用工及员工培训需求迫切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在校企联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体系。从企业调研入手,从石油化工行业需求出发,紧跟石油化工扩能和技术改造升级的要求,适应区域石化产业的新技术新岗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建设内容 (1)建立主要由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岗位能手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新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专业建设工作小组会议1-2次,每2年更新一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确保建设委员会的结构合理和指导作用。 (2)健全专业动态化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 建立不间断跟踪培养过程、随市场需求调整培养规格的工作机制。经常性进行市场调研,建立紧跟石油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瞄准产业技术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先进、最关键技术,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

高职院校十三五规划

高职院校十三五规划 为了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精神,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相适应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我市职业教育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满足我市产业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结合我市实际,特提出如下贯彻实施意见。 一、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思路 以十八大精神为指导,围绕我市经济发展建设目标,以服务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宗旨,加快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突出特色、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强活力,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逐步构建职业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劳动就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各类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衔接、普职融通、升学和就业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二、加快职业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一是优化教育结构,扩大职业教育办学规模。要把统筹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工作纳入考核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目标任务,努力扩大中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力争用3到5年时间使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在校生规模基本相当。同时要有效衔接全市的中、高等职业教育,通过政策引导和校际合作,使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达到一定办学规模。

二是加强重点职业院校建设。十三五期间,我市2所中等职业学校(凉城和前旗职业学校)要晋升为自治区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2所中等职业学校(察右中旗和化德职业学校)要晋升为国家级重点学校;3所中等职业学校(市高级技工学校、市民族艺术学校和商都职业学校)要进入全国中等职业特色学校行列。同时市技工学校要建成技师学院;市民族艺术学校要力争晋升成为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已建成为国家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的卓资职业学校要加强内涵建设,发挥其在中等职业学校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我市2所高等职业院校(乌兰察布职业学院和医专)要争创自治区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并向国家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目标奋斗。 三是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各职业学校实训基地建设要与实际生产相结合,在满足学生实训需求的同时对外承揽业务,实现实训基地的企业化运作。 从现在开始,要以高职院校和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为依托,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要求建设几个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需求的、以学生实习、社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多功能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提升职业学校开展实践教学的水平和支撑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能力。乌兰察布职业学院要面向一、二产业高技能人才需求为主,重点建设以马铃薯、花卉园艺为主的种植基地,以肉牛肉羊为主的养殖基地,以及机电、

江苏省高职院校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

第一部分整体功能结构 (3) 第二部分课程资源的类型及技术要求 (5) 2.1 课程资源类型 (5) 2.1.1 媒体素材 (5) 2.1.3 课件与网络课件 (5) 2.1.4 案例 (5) 2.1.5 文献资料 (5) 2.1.6 网络课程 (5) 2.1.7 常见问题解答 (5) 2.1.8 资源目录索引 (5) 2.2 课程资源的技术要求 (5) 2.3 专业教学资源的分类体系 (6) 2.4 网站视图的版块 (8) 2.5 PC端界面需求参考图 (8) 2.5.1资源平台首页参考图 (8) 2.5.2个人学习平台页面参考图 (8) 第三部分 (10) 3.1 功能模块列表与用户角色 (10) 3.2 专业资源库的建设需求 (11)

3.2.1 专业资源库建设原则 (11) 3.2.2 运行环境要求 (12) 3.2.3 专业资源建设内容 (12) 3.2.4 专业资源库功能要求 (14) 3.2.5 性能要求 (16) 3.3 个人学习平台的建设需求 (16) 3.3.1. 运行环境要求 (16) 3.3.2. 个人学习平台建设内容 (17) 3.3.3. 个人学习平台功能要求 (17) 3.3.4. 性能要求 (18) 3.4 课程展示平台建设需求 (18) 3.4.1. 运行环境要求 (18) 3.4.2. 课程展示平台建设内容 (18) 3.4.3. 课程展示功能要求 (19) 3.4.4. 性能要求 (20) 3.5 专业资源库开放访问接口需求 (20) 第一部分整体功能结构 1.1本附件的适用范围 本附件适用于我院教学资源库硬件环境和平台软件搭建、资源库和个人学习平台和专业课程建设工作。

中高职院校校园创客空间建设方案

中高职院校校园创客空间建设方案 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 东莞市铭洋三维科技有限公司

一:3D打印专业背景概述 1行业发展背景 2国家政策背景 3人才需求背景 二:3D打印专业人才培养 1:人才培养定位 2:专业建设意义 3:就业岗位分析 三:3D打印专业实训室建设 1:3D打印专业实训室建设规划,区域划分 2:3D打印专业实训室项目实训内容 四:3D打印专业实训室硬件配置方案 五:3D打印专业课程建设 1:3D打印专业课程教学课程内容 六:3D打印专业师资建设 1:四类人才培养

一:专业背景概述 1:行业发展背景 经济: 面对发达国家的”再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的低成本优势的压力,中国急需加快发展3 D打印,重建中国工业新优势。 社会: 从2012年全球掀起3 D打印技术热潮以来,媒体和市场关注度持续上升,3D打印知名度得到快速提升,促进了3D打印应用市场的培育。 技术:核心专利到期及成熟技术团队推动3D打印的发展,核心基础专利的到期加速中国3D 打印行业的快速扩展,行业将进入百花争鸣的时代。 政策: 国家相继出台推进措施。2015年8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 2:国家政策背景 ◎2013年4月,科技部公布最新《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863计划)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制造领域2014年度备选项目征集指南》,首次将3D打印产业纳入其中。 ◎2015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国家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推进计划(2015-2016年) 》。 ◎2015年5月,国务院公布《中国制造2025》,推动三维( 3D ) 打印等领域取得新突破。◎2015年8月,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了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 ◎国内各个地方政府纷纷出台相关政策法规推动3D打印行业的发展. 例如,青岛印发《巨联网工业发展行动方案》. 3:人才需求背景 ◎市场迅速扩张,人才需求凸显 中国3D打印技术产业联盟执行理事长罗军表示,目前3D打印人才需求非常旺盛,联盟3D打印印会员企业和用户企业的需求至少有5万人的缺口。 ◎城市制造业发展,急需人才支撑 根据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未来2~3年时间内,东莞3D打印市场人才需求将至少保持47%左右的年均增速。东莞制造业的发展客观上对3D打印技术有强烈的需求,2016年东莞3D打印人才需求总量为4000人左右。 ◎专业教育缺乏,人才供不应求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建设方案

高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发展 建设方案

目录 一、专业建设基础 (3) (一)专业建设背景 (3) 1.现代电子制造业的发展需要SMT的支撑 (3) 2.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提升现代电子制造业技术水平 (3) 3.区域经济需要培养SMT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4) 4.学院的持续发展需要重点建设SMT专业 (5) (二)合理的专业定位 (5) (三)专业建设优势 (7) 1.师资队伍实力雄厚 (7) 2.实训资源配置合理 (11) 3.校企合作深度融合 (13) 4. 课程改革卓然有效 (16) 5.社会服务成效显著 (21) 6.培养质量稳步提升 (22) (四)问题与思考 (24) 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 (25) (一)完善专业教学资源辐射专业群,夯实学生核心技能 (25) (二)引入符合企业标准的课程体系,进行专业课程研发 (25) (三)依托三星企业学院,完善“双师”结构 (26) (四)立足企业需求,开展SMT职业资格认证培训 (26) (五)依托“研发中心”和“三星学院”,开展“研修”性教学 (27) (六)密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完善第三方人才质量评价体系 (27) 三、建设内容 (27) (一)深化校企融合,完善“学院+企业”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推进系统培养 (27) (二)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的制度和形式 (28) (三)依据SMT岗位工作任务,科学设计课程体系 (28) (四)面向SMT岗位需求,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29) (五)依托现代电子制造业,构建卓越“双师”队伍 (30) (六)密切联系现代电子制造企业,共同开发职业资格认证 (31) (七)加强专业服务能力,培养SMT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1) 1.培养SMT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31) 2.培养培训中高职骨干教师 (32) 3.注重发挥市场机制,产学研紧密结合 (32) (八)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实行第三方人才评价体系改革 (32)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项目遴选管理 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项目管理,保证“双高计划”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育部、财政部(简称两部)联合组织管理,地方(包括项目学校举办方,下同)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学校具体实施。 第三条项目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 第四条“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重点支持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两部负责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主要职责包括:

(一)项目设计、审核立项、过程监管、绩效管理; (二)规划阶段重点任务,统筹安排中央财政资金; (三)组建项目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简称“专委会”); (四)审定项目遴选和考核标准; (五)指导省级教育和财政部门管理区域绩效; (六)委托第三方评价项目绩效。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承担“双高计划”日常工作。 第六条专委会由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受两部委托主要承担以下工作:(一)研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遴选标准和考核标准; (二)评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 (三)为项目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第七条省级教育和财政部门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根据遴选条件,开展项目预审和推荐工作; (二)指导监督本区域项目建设,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三)落实项目学校的相关支持政策和建设资金,并对项目实施监管。 第八条项目学校举办方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持,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 (二)指导项目建设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方案编制要求

附件1 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方案 编制要求 一、建设背景 二、建设基础 学校在全国的综合实力排名情况,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社会认可度,现有的人才培养条件(基本办学条件、师资队伍、实践教学条件等),学校建设的主要经验、办学特色等。 三、建设目标 围绕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目标,通过自我剖析和与境内外标杆学校的比较,明确全国一流高职院校建设的关键问题和建设的重点领域,确定: 1.总体建设目标。(1)综合实力、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达到全国一流的量化指标,要求:原则上不少于15个;(2)建设期满后、预计产出的标志性成果。原则上,不少于20个国家级标志性成果、40个省级标志性成果。1 2.具体建设目标。 四、建设内容 11.标志性成果须是政府部门组织开展、经评审产生的项目和颁发的奖励或业内公认的成果。2. 政府部门认定或非竞争性评审产生的标志性成果,须在建设期内验收通过,才能计算在内。3.同一项目多次立项或奖 励的,只计算一次;同一项目获得国家和省双重立项或奖励的,只计算国家级。4.同一专业内,同一种标 志性成果多次立项或奖励的,只计算一次。

(一)综合改革项目。1.试点二级学院。选取1个以上院系开展试点。2.人事制度改革。绩效工资制度改革。3.学分制改革。 (二)教师队伍建设项目。 (三)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高水平专业数原则上不能超过9个。高水平专业的建设方案制定、实施、验收与管理参照一类品牌专业管理办法、实施工作通知等有关文件执行。 (四)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建设项目。 (五)自选项目。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在体制机制改革、校企合作、国际化、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等领域,选取1-2个需要重点建设的项目开展建设。 五、建设措施 进度安排,经费预算,保障措施,预期效益等。 附:1.行业企业分析报告(包括学校服务面向的区域、行业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及对高职人才的需求分析 等) 2.标杆院校分析报告(包括与境内外各1-3所标杆院 校的差距分析等) 3.综合改革、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分析报告(包括现状、 差距分析等) 4.毕业生跟踪调查报告

示范性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总体方案

省示性(骨干)高职院校建设项目专业建设总体案 油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2012年5月

专业建设项目概述 按照“对接产业设专业、办好专业促就业”的思路,紧紧围绕炼油、化工生产、销售产业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形成以化技术为龙头、化装备为辅助、化管理为补充,能全面满足化行业岗位群需要的专业体系。专业建设整体思路可以概括为“一二三“,即,健全一个机制:健全适应产业实际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强化两支队伍:专任教师队伍;兼职教师队伍。做优三个专业集群:油化工生产技术、油化工装备工程、油化工管理工程三个专业集群。 一、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1、建设目标 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创新“行业急需、企业对口、动态调整”的专业调整机制。 2、建设思路 以订单培养和企业培训为切入点深度融入企业,以企业反馈和共性需求为着力点深入引导专业,以专业共建人才共育为基本点深度促进就业,以就业数量就业质量为关键点全面检验专业。为每个专业群遴选2-3家综合实力雄厚、经营管理规、用工及员工培训需求迫切的企业作为合作对象,在校企联合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形成闭环管理、持续改进的专业建设体系。从企业调研入手,从油化工行业需求出发,紧跟油化工扩能和技术改造升级的要求,适应区域化产业的新技术新岗位的需求,及时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增强人才培养工作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3、建设容 (1)建立主要由企业专家、技术人员、岗位能手及专业教师组成的新一届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每年召开专业建设工作小组会议1-2次,每2年更新一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确保建设委员会的结构合理和指导作用。 (2)健全专业动态化调整机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案 建立不间断跟踪培养过程、随市场需求调整培养规格的工作机制。经常性进行市场调研,建立紧跟油化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需求,瞄准产业技术岗位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及时关注与专业相关产业的新岗位、新要求,实时跟踪最前沿、最先进、最关键技术,调整修订专业人才培养

职业学院优质校建设方案--一流专业建设

职业学院优质校建设方案--建设内容 一流专业建设 一、建设目标与思路 以立德树人,培养职业素养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为中心,按照“对接产业,全面规划、合理布局、追求品质”的建设思路,建立高效的专业设置及动态调整机制,专业设置紧跟产业调整升级的步伐,大力发展药品、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等与健康产业相关的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建设健康服务、药品制造、药品管理、医疗器械四个专业群,培育由老年保健与管理、健康管理、护理三个专业组成的康养专业群,强化办学特色,整体提升专业发展水平,示范引领全省乃至全国同类专业建设发展。 三年建设期,取得一批标志性成果: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国家在线开放课程1门,主持建成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项目1个、子项目2个,获得国家级技能大赛二等奖及以上等21项;省级教学名师4名、省级青年技能名师2名、省级名师工作室3个;省级品牌专业群4个,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2门;国家级现代学徒制试点项目1个、省级学徒制试点项目4个,中高职贯通专业6个,专本贯通专业2个;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专业项目1个等标志性成果。将药品制造、药品管理专业群建成国内一流专业群,将健康服务、医疗器械专业群建成省内一流专业群,将群内药物制剂技术、药品质量与安全、药品经营与管理、中药学、食品营养与检测、医疗器械维护与管理六个专业建成国内一流专业,以一流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专业群协同发展,充分发挥专业群特色和优势,以特色求发展,以特色创品牌。

二、建设内容与措施 (一)服务区域经济,布局一流专业群 立足食品药品行业,对接XX省创建全国医养结合示范省,威海市打造“四季威海、康养福地”品牌,学院以优质校建设为契机,以产业链为依托,分链组群,打造药品制造、药品管理、健康服务、医疗器械四个专业群,培育由老年保健与管理、健康管理与护理(拟增)三个专业组成的康养专业群,各专业群求同存异,共建共享教学资源,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发展型技术技能人才,满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为XX乃至全国健康产业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专业技术技能人才。 1.药品制造专业群 本专业群由药物制剂技术、化学制药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和药品质量与安全四个专业组成,牵头专业为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专业群四个专业同属于食品药品粮食大类药品制造类专业,与药品生产岗位群“化学原料药生产、生物药生产、制剂生产及药品质量控制”紧密对接,人才培养方向和服务面向一致,专业特色鲜明。专业群各专业具有共同的专业基础课程和基本技能要求,专业核心课程、拓展课程可以互相选修,师资、实验实训条件等教学资源可以共享,实践教学能在同一实训体系中完成。组建该专业群可以更好地整合、优化专业教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学生岗位迁移能力的培养,为XX省乃至全国医药行业发展提供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药品管理专业群 本专业群由药品经营与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物流管理3个专业组成。面向医药行业,培养从事药品购销、药品储存管理、药品运输配送、药品质量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岗位面向与服务面向相近,课程体系相通,教学资源互补。以省级特色专业药品经营与管理专业为龙头,带动食品药品监督管理专业、物流管理两个专业实现集群发展。 3.健康服务专业群 本专业群由中药学、药学和食品营养与检测三个专业组成。本专业群以“药食同源、中西结合、服务健康”为理念,进行课程及教学资源整合,打造XX省

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规划方案.docx

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 决定》(国发〔 2014〕19 号)精神,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完善技术技能 人才培养模式,根据《职业院校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教职成〔2015〕9号)有关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 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推进产教融合、适应需求、提 高质量为目标,以学生技术技能培养为核心,以校企深度合作和教师、师傅联合传授为支撑,全面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和职业素养,推进职业教育体制机制创新、 招生制度、管理制度、教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制度改革,特别是促进职 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由学校主导向校企双主体育人过渡,建立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度,进一步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能力和促进 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二、工作目标 积极探索建立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育人的长效机制,深化招生制度改革,完善学徒培养的教学文件、管理制度及相关标准,推进专兼结合、校 企互聘互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效运行“学院、企业、系部、学生” 四位一体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切实提升学生岗位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的专业对口率。到2020 年,以政府为主导,建立行业参与、社会支持、企业和职 业院校双主体育人的现代学徒制。 三、主要任务 (一)探索校企双主体协同育人机制。由学校主导与企业签订实施现代学徒制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完善校企联 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

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任务书

附件2 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任务书 院校名称(盖章) 举办单位 法人代表(签章) 填表日期 广东省教育厅广东省财政厅制

填写要求 一、依据批准立项的广东省一流高职院校建设计划建设方案,如实填写; 二、各项目进度须明确年度目标、可监测指标及经费预算; 三、按照本任务书格式填写,其中表3A、3B、4A、4B、5、6A、6B、7A、7B须按照立项项目逐项填写,分项分页; 四、本任务书包括综合改革项目、教师队伍建设项目、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仅资金投入预算表,建设进度表见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任务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建设项目、自选项目。一流高职院校建设涉及到的量化指标、标志性成果等内容,学校可根据实际另行制定任务书。 五、用A3纸打印。 1

目录 1.项目基本情况 (3) 2.项目建设综合进度表 (8) 3A.综合改革项目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表 (14) 3B.综合改革项目建设进度表 (15) 4A.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表 (16) 4B.教师队伍建设项目建设进度表 (17) 5.高水平专业建设项目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表 (18) 6A.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建设项目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表 (19) 6B.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建设项目建设进度表 (20) 7A.自选项目建设资金投入预算表 (21) 7B.自选项目建设进度表 (22) 8.资金投入预算汇总表 (23) 9.专家论证意见 (24) 10.院校举办方承诺 (25) 2

1.项目基本情况 3

4

1学校应围绕“建设全国一流、世界有影响高职院校”的总体目标,在综合实力、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选取反映学校建设水平的量化指标。项目建设结束后,各指标必须达到全国一流水平,由学校自行证明是否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全国一流水平的判断依据一般为:达到标杆院校(应为境内外一流高职院校),超过全国示范性(含骨干)高职院校平均水平,超过国家规定的合格或优秀标准,各大排行榜排在前列等。全国示范性(含骨干)高职院校平均水平,如无数据,可不用填写。 2“基础”部分,除特别说明外,年度数据指的是2016年数据,学年数据指的是2015-2016学年数据,质量年报数据指的是质量年报(2017)数据。下同。 3“2018年8月预期目标”部分,除特别说明外,年度数据指的是2018年数据,学年数据指的是2017-2018学年数据,质量年报数据指的是质量年报(2019)数据。下同。 4“2020年8月预期目标”部分,除特别说明外,年度数据指的是2020年数据,学年数据指的是2019-2020学年数据,质量年报数据指的是质量年报(2021)数据。下同。 5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 项目遴选管理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简称“双高计划”)项目管理,保证“双高计划”顺利实施,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教育部、财政部(简称两部)联合组织管理,地方(包括项目学校举办方,下同)统筹推进项目建设,学校具体实施。 第三条项目资金包括中央财政资金、地方财政资金和学校自筹资金。 第四条“双高计划”每五年一个支持周期,2019年启动第一轮建设。实行总量控制、动态管理,年度评价、期满考核,有进有出、优胜劣汰。重点支持建设50所左右高水平高职学校和150个左右高水平专业群。 第二章职责分工 第五条两部负责总体规划、协调推进等重大事项的决策,主要职责包括: (一)项目设计、审核立项、过程监管、绩效管理;

(二)规划阶段重点任务,统筹安排中央财政资金; (三)组建项目建设咨询专家委员会(简称“专委会”); (四)审定项目遴选和考核标准; (五)指导省级教育和财政部门管理区域绩效; (六)委托第三方评价项目绩效。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承担“双高计划”日常工作。 第六条专委会由有关行业主管部门、学校、科研机构、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受两部委托主要承担以下工作:(一)研制“双高计划”建设单位遴选标准和考核标准; (二)评审建设方案和任务书; (三)为项目建设提供咨询服务。 第七条省级教育和财政部门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根据遴选条件,开展项目预审和推荐工作; (二)指导监督本区域项目建设,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三)落实项目学校的相关支持政策和建设资金,并对项目实施监管。 第八条项目学校举办方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发挥办学主体作用,在政策、资金、资源等方面提供支持,营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 (二)指导项目建设工作,协调解决有关问题。 第九条项目学校主要履行以下职责: (一)编制报送项目建设方案和任务书;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实施方案

基础教学部 “学风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学风是学校生存发展的根本支柱,它体现了一所学校的精神风貌、管理水平和人才培养的质量。对学生而言,学风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风气,还是教师和学生思想道德、行为规范的集中表现。因此,学风建设对学院工作而言有着更广、更深层的意义。 基础教学部均为中职低年级的学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初中的底子没有打好,在学校不服从管教。思想上表现为理想信念淡漠,追求享受,不肯吃苦;行为上表现为自由散漫,行为习惯不好,不良社会风气抵御能力差;学习态度不端正,缺乏组织纪律性。因此,促进学风建设,帮助学生明确人生目标,提高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养成良好的行为和学习习惯势在必行。 根据学院党政联席会议精神,结合迎评促建工作,为进一步强化教育教学质量,创建优良的教风、学风和校风,基础教学部决定开展“学风建设”活动,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一、活动主题 统一思想、明确目标、围绕中心、建设优良教风; 广泛发动、师生参与、提高学生工作整体水平。 二、活动月时间 2012年10月22日——2013年元月20日 三、建设目标 1. 引导广大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学观念,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严谨治学,精心施教,育人为先。 2.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做到:上好每一堂课、带好每一个班、争当优秀教师、争创优秀教研组,课堂教学效果满意率高。 3.使学生明确人生目标和学生行业习惯的养成;自觉遵守校纪校规;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做事;讲团结、树正气,进一步促进优良班风、校风的形成,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四、组织机构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五、活动安排 共分三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宣传动员(2012年10月22日——10月31日) 教师:通过动员大会、教研室业务学习、宣传标语等,在师生中广泛宣传学风建设月活动。 学生:召开学风建设动员大会、主题班会、利用校园广播、横幅或宣传展板的形式宣传本次活动;召集各班班长、团支书、学习委员宣传和部署学风建设活动。 第二阶段:组织实施阶段(2012年11月1日——2012年12月15日) 教学方面学风建设具体实施安排: 一、常规教学工作检查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方案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 建设方案 (应用电子技术专业) 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二○一○年八月

目录 第一部分项目建设意义 (1) 一、建设背景 (1) 二、项目建设意义 (2) 第二部分项目建设基础 (4) 一、项目建设单位地理、行业布局合理,现有优势明显 (4) 二、项目建设主持单位具有较高引领水平 (5) 三、项目建设单位现有资源丰富 (9) 四、项目建设单位师资队伍雄厚,具有强劲后续建设能力 (16) 第三部分项目团队 (18) 一、特邀顾问组 (18) 二、项目建设指导小组 (19) 三、项目建设核心组 (19) 四、项目开发团队 (20) 第四部分项目建设目标 (21) 一、总体目标 (21) 二、具体目标 (21) 第五部分建设思路 (23) 一、集思广益,共建共享,协同发展 (23) 二、先进理念指导,运用科学方法与成功经验,高起点开发教学资源 (24) 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重点,稳步推进 (24) 四、以区域特色为依托,建设特色课程 (24) 第六部分建设项目与内容 (24) 一、教学资源库总体框架 (24) 二、教学资源建设 (26) 三、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构建 (27) 第七部分建设进度与资金安排 (28) 一、人才需求调研与完成专业规范Ⅱ (28)

二、整合联合单位现有资源,集成为有机系统资源 (28) 三、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以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29) 四、区域特色课程建设及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建设 (29) 五、社会服务资源库建设 (29) 六、教学资源管理平台构建 (29) 七、投入使用并推广 (29) 八、经费预算 (32) 第八部分预期目标 (33) 一、辐射全国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普适性与个性化兼具 (33) 二、教学资源数量和质量国内领先,引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教学改革 (33) 三、带动高职院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34) 四、高职院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社会影响力增强 (34) 第九部分措施保障 (35) 一、项目建设组织机构保障 (35) 二、实行项目建设负责制 (35) 三、知识产权保护 (35) 四、联合单位的财务保障 (36) 五、牵头院校机制保障 (36)

高职院校装配式建筑1+x建设方案

宣化职业技术学院 装配式建筑1+x 试点建设方案

一、适用专业: 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 二、面向职业岗位(群) 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主要针对装配式建筑构件设计、生产、施工、建设管理等岗位群,面向土木工程领域,按技能难度等级从事不同的装配式建筑相关操作、技术与管理等工作。 三、申报职业技能等级 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初级):主要面向各装配式混凝土构件生产和施工企业,在构件生产与施工等岗位,根据操作流程的规定,完成构件制作和主体结构、围护墙及内隔墙施工等作业。 四、申报条件 (一)具备办学许可的法人单位,已经开设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对应的相关专业,且该专业近 3 年连续招生,有 3 年以上相关专业学历教育与职业培训经验。(符合要求) (二)具有相应培训能力的专兼职师资团队,团队成员不少于 6 人(其中“双师型”教 师不少于 3 人),具有相应工作领域项目经验的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占比不少于 30%。 (不符合要求,建议引进或培训具有装配式培训能力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围绕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对应的专业,已开发了较为成熟的课程体系和专业教学资源。(符合要求) (四)具有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的专业理论和实践教学场地,能同时满足 40 人进行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不符合要求,需进行相应建设) (五)组织机构完善,具有满足装配式建筑构件制作与安装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需求的管理团队,能够充分调动资源,提供培训所需的保障条件。 (不符合要求,需进行相应建设) 五、现有师资情况 装配式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8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人,副高级职称3人,讲师或工程 师9人,助教5人。“双师型”教师17人,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6人;具有4名一级建造师、1 名二级建造师、2名一级测量员、1名二级测量员、1名中级工程师。 六、现有实训场地情况 (1)校内实验实训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