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被字句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分析及教学建议
摘要:本文主要从“被”字句的语法、语义、语用教学以及教学的基本原则几个方面简述了“被”字句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分析了两点教学难点,一是教学知识的难点——“被”字句的基本类型。二是教学技能的难点——留学生受母语负迁移产生学习失误的纠正与根除。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共提出了五点教学建议,用以指导“被”字句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
关键词:被字句教学内容;教学难点;“被”字句基本类型;教学建议
“被”字句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是专家学者热议的焦点。近些年来,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相对较多,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专家学者。如擅长专著的李珊(1994),金允经(1996);专章、专节较出彩的李临定(1986)、陈建民(1986);论文比较著名的王还(1983),吕文化(1994)。但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实施及成果相对来说任然有些差强人意。因此上我们要更加重视“被”字句的教学研究。那作为对外汉语教学最难啃的一块骨头,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被字句的教学应该教什么?教的难点在哪?又如何去处理这些难点?接下来我们就这些问题做一些讨论。
1.“被”字句的教学内容
1.1“被”字句
“被”字句也称为被字句式,是以“被”为被动形式标志的特定句式。古代汉语的被字句最早大约出现在战国末年,到唐代以后,被字句才逐渐被广泛运用。当时的“被”字句运用范围比较狭隘,它主要表示主语不希望、不如意的事情。到“五·四”以后,受欧洲语言语法的影响,范围才逐渐扩大。不再仅仅只表示受事主语不愉快、不希望、不如意的事情。还可以表示对受事主语具有褒义或者是中义的语义色彩。现在我们通常是这样定义“被”字句的,“它是依靠介词‘被’引进谓语动词的动作主体于动词前作状语而把动作涉及的对象置于句首的句式,有时‘被’字所介引的主体也可以不出现。‘叫’、‘让’、‘给’等词在表示被动意义时也有同样的作用。它是受事主语的一种。”[1]
1·2“被”字句的语法教学
“被”字句的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分为有标志的被动句和无标志的被动句,也称“被”字句和意义上的被动句。留学生在学习“被”字句时容易将母语中的被动句等同于汉语中“被”字句划上等号,甚至个别教师在教学的时候为方便学生理解,也有这样教的,教给学生汉语中的“被”和英语中的“by”是一样,只不过它们的位置不一样,但这明显是错误的。汉语中的被动句是只有表示被动意义的时候才会用。那么这时候,“被动

意义”的解释、被动句的标志、什么时候用“被”字句?便是“被”字句语法教学的主要内容。本文主线不在此处,不再做深入解释。
1.3“被”字句的语义教学
“被”字句自身有着不可替代的特殊语义,它通常是指谓语动词作用于受事主语,使受事主语发生变化或者产生影响,表示已经完成事情或者状态。其实“被”字句的语义关系不仅仅是只可以表示为施事与受事的关系,也可以表示为因果关系。例如:
(1)朱丽叶:你看起来怎么不太高兴的样子?
罗密欧:今天早上考试,我作弊的时候被老师发现了,得要接受处分。
(2)马克:你的自行车轮胎怎么了?
杰森:刚才在街上被一个钉子扎了,把轮胎扎没气了。
在上面的两个例子中,例(1)“作弊被发现”是原因,“要接受处分”是结果。前者是后者的原因。例(2)“车胎被扎了”是原因,“车胎没气了”是产生的影响。前者直接导致后者产生影响。这两个例句清楚的表现了“被”字句的因果语义关系。通过这种方式的练习,也可以让留学生更容易掌握“被”字句的语义关系。
1.4“被”字句语用教学
“被”字句的语用功能被很多专家学者认为是重难点,原因是以往的研究不够紧致和深入,而新的理论成果有可能还没有应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但在我看来,并非如此。我认为它的语用主要有四种。第一种,“被”字句的传统用法,主要用于表示不愉快、不如意的语义色彩。第二种,表示中性的语义色彩。第三种,表示褒义色彩。第四种,根据个人的主观感受判断语义色彩。例如:
(1)那个小偷今天早上被逮捕了。
“小偷被逮捕了”,对于小偷来说是不如意、不愉快的语义色彩,但是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是褒义的色彩。所以,语用教学要特别注意语境和个体感受。要让学生在语境中具体的去体验。
1.5“被”字句教学的基本原则
我们一般认为“被”字句教学的基本原则是“运用功能教学法,遵循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一般原则”。这一方面主要是教学过程中,注意知识传授的渐进性。强调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
“被”字句的教学内容基本上就是以上的几点,其中有一点没有提出,就是“被”字句的基本类型。它与另一个点是本人认为“被”字句教学的主要难点,下面我们接着继续讨论。
2.“被”字句教学难点分析
我把教学的难点分为两种,一种是知识上的教学困难,称为教学知识难点。一种是教学过程上的困难,称为教学技能难点。
2.1教学知识难点——“被”字句的基本类型
留学生在学习“被”字句时,最头疼的问题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用“被”字句,好不容易

有了一定知识或者语感,觉得某处应该使用“被”字句,但这时候出现了另一座高山。,摆在他眼前的“被”字句不止一种。在掌握每一种“被”字句过程中,本身理解、熟知、运用就存在很大的困难。何况“被”字句种类繁多,稍有不慎,还易混淆,增加学习难度。
有很多位学者对“被”字句进行过分类,“被”字句分法最细致的是李临定,他分了有32种,但是他的分法不适合第二语言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比较通行的是刘月华的分法,分为四类。“1)介词“被”后有宾语;2)“被”字后无宾语;3)“被……所……”式;4)“被……给……式;”[2]本文所采取的分法是据“基于语料库的外国学生‘被’字句习得研究”分析得出六分法。1)句式Ⅰ:N1+被+N2+V,动词后不带任何成分;2)句式Ⅱ:N1+被+N2+V+N3,动词后带宾语;3)句式Ⅲ:N1+被+N2+V+C,动词后带补语;4)句式Ⅳ:N1+被+V,‘被’后无宾语,动词后无成分。5)句式Ⅴ:N1+被+V+N2,‘被’后无宾语,动词后有宾语;6)句式Ⅵ:N1+被+V+C,‘被’后无宾语,动词后有补语。”[3]从上述的分法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特征。这六种分类,有的是有施事的,比如句式Ⅰ、Ⅱ、Ⅲ。有的是没有施事的,比如句式Ⅳ、Ⅴ、Ⅵ。那么这时候留学生就遇到一系列难题,为什么有的有施事,有的没施事?在自己造句的时候,又该加不加施事,什么时候能加施事?针对这几个问题,本人总结出两点原因:
(1)根据陈述者的意愿,有的着重强调动作、结果或者是受到的影响,有的是强调动作的发出者。例如:
①小李:他刚进去医院了,是怎么了?
小王:他被打了。
②小李:被打的怎么样?
小王:被打断了腿。
③小李:他是被谁打的?
小王:他是被小张打的。
上面的三个例子中,例①“他被打了”中的“打”强调动作。例②“被打断了腿”强调的是结果。例③“他是被小张打的”强调的是动作的发出者,也就是我们的施事。所以针对前面那几个问题的第一个回答就是看陈述者的主观意愿要强调什么。
(2)陈述者不知道施事的时候,没有施事。例如:
①小红:快来人啊,这儿有一个人被咬伤了。
小明:他是被什么东西咬伤的?
小红:我也是刚来看到的,我也不知道啊。
在这个例句中,小红没有强调是什么施事咬伤了人,原因是后面她说的,她也不知道。所以这是对于前面问题的第二种回答。通过这两种回答也就顺便解决了什么时候加施事,什么时候不加施事。那就是根据你想强调的部分,决定加或不加。或者当你不知道施事的时候,就可以不加。
2.2教学技

能难点——留学生受母语负迁移产生的学习失误难以纠正和根除
2.2.2常见的学习失误
(1)用错“被”。
将意念被动句误用为“被”字句。关于误用“被”的这一点与鲁健骥的看法想通。鲁健骥在《外国人学汉语的语法偏误分析》一文中指出:“‘被’字句只适用于一部分表示使动意义的词,汉语中有为数不少的动词,表被动意义时不能用‘被’。” [4]但是留学生容易受母语的影响,把本来不应该用“被”的被动句都理解成需要加“被”的被字句。
①作业被写完了。
作业写完了。
②衣服被洗干净了。
衣服洗干净了。
③毕业典礼前天被举行了。
毕业典礼前天举行了。
如果受事主语不可能发出后面的动作,同时不需要指明或根本无法指明动作的施事者的时候,一般用意念被动句(又叫受事主语句)。第二语言学习者受母语的影响,容易把所有被动含义的句子都说成“被”字句。[5]
(2)漏了“被”
①从它买回家的那天开始,张晓从来没有写过一次作业。
从它被买回家那天开始,张晓从来没有写过一次作业。
上面的句子应该属于“被”字句,但是因为缺少“被”字没有表明施受关系而造成了歧义。
(3)状语放错了顺序
①中国科学家被大家非常欢迎。
中国科学家非常被大家欢迎。
在现代汉语中,被字句通常是将状语放在“被”之前。一般情况下,教师在教学生副词时,怕学生混淆,因此不会特地强调副词在“被”字句中的具体位置。所以,学习者在遇到这一情况时,要特别注意这一点。要将副词置于“被”之前。
(4)忘了“了”
“被”字句有表示影响、结果的成分。在“被”字句的结构特点中,动词后要有动态助词“了”,如果忘了“了”,就不能表现出完整的被动,就好像说话说了半截一样。eg:
①她被群众打动。
她被群众打动了。
②窗子被我打开。
窗子被我打开了。
“了”在这里即有语气助词的作用,同时也有表示被动完成的作用。
2.2.2学习失误范围广,种类多
母语负迁移因人而异,世界各国在学习汉语时由于不同的母语影响会遇到不同的困难。以日本为例,在学习被字句的过程中,日本学生会出现异于其他国家学生的偏误。日本留学生通常会直接把母语翻译成汉语。“据(赞井唯允,2001)的统计,日语中出现的被动句中,有70%是不容易或者不能译成汉语的“被”字句的;而汉语的“被”字句,也约有20%不能译成日语的被动句,这就造成了大量母语负迁移的偏误。”[6]另外,日本留学生通常会把有标志的“被”字句用于所有的被动句。例:(1)我被这部影片给予生活的希望。
“给予”是形式动词,它在日语中有

被动态。
(2)只要你努力,你就一定被成功。
“成功”在日语中可用于间接被动句中。
(3)她的事情被我们很同情。
“同情”日语中有被动态,可构成直接和间接被动句。
再以欧美留学生为例,欧美留学生会由于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容易将被字句泛化,虽然句子本身存在被动意义,但是对于留学生来说“被”字句和无标记被动句的区别仍然是一个学习的难点。比如说:
①饭被煮好了。
②工作被做的很好。
其实这两个句子不用加“被”字也表被动。是无标记被动句。但是欧美留学生无法区分,认为加上“被”字才可以表示所谓的被动意义。
此外,欧美留学生还会受母语影响产生主语偏误。汉语中的被字句是特定的,也就是说在不说明的情况下谈话双方都知道,这是相对于泛指而言的。而在英语被动句中,主语的有定和无定没有区分得那么明显,英语被动句中主语前常用冠词修饰,这就造成以英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常因英汉语法的差异在汉语被动句中把不定冠词加在有定主语前,造成偏误。如:
①一个西瓜被我吃了。
②一个小偷被警察逮捕了。
正常情况下,在汉语中,这两个被字句是不用数量词“一个”修饰的。
3.“被”字句教学建议
“被”字句的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难点,对于这种语法难度较高的项目,教师要有一定的策略去应对。赵金铭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三个阶段及其教学主旨》一文中指出:对外汉语教学应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每个阶段教学主旨各有侧重,初级阶段只需教最基本的语法形式,使习得者具备区分正误的能力;中级阶段侧重语义语法的教学,使习得者具备区别语言形式异同的能力;高级阶段侧重语用功能的教学,使习得者具备区别语言形式之高下的能力。[7]针对以上说法,我们应该制定一定的计划,。具体有以下几点建议。
3.1按“被”字句教学原则设置教学方案
在教授“被”字句时,教师应按照“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布置教学顺序。而不是一次“抛售”所有被字句的结构、用法。它是一个慢慢提升的的过程。好比我们学习英语,最开始我们从“my name is xxx”这种最基础的句型学习,慢慢到主系表,宾语从句,状语从句,定状补等。所以教师在教授被字句时,最好用最基本的结构,像“①被②+③”。表示①被③做了一个动作。还可以用英语“by”来辅助。因为英语中的“by”后面常跟的就是我们汉语中说的施事。这样更容易帮助留学生们入门。然后再随着学习时间的增长,可以慢慢加强“被”字句的教学难度,包括结构、形式、类型等。
3.2先教“被”字句短语,再教被字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