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超越

审美超越
审美超越

浅谈审美超越

摘要:审美超越是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目前我国文艺理论和美学共同面对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探析,有助于我们审视它的意义,反思其缺点,为中国当代美学理论丰富与发展提出新思路。同时,审美超越也有其独特的地方,那就是可以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这对于目前人们重物质利益追求,对内在精神追求日益贫乏的现状的改善,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有其现实意义。

关键词:审美超越自由理性

一、关于审美超越问题

审美超越问题并不是现在才被人们提出来,这个命题在西方可以算是源远流长。柏拉图就以可知不可见的理念超越现实世界,发出“没事难得”的感叹,提出:现实中没有真正的美。亚里士多德提出了“诗比历史更哲学”的超越途径。此后,西方文艺理论和美学从未停止关于审美超越问题的思考。

审美超越问题在中国也是备受关注。形成了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两大学派,后实践美学是在对实践美学的反思和批判中产生的,主要包括了杨春时的超越美学、潘知常的生命美学。这两大学派争论的一大焦点也是审美超越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物质生活也日益丰富,这就导致一个问题就是人们往往更加重视对物质利益追求,忽视精神世界的追求,人们的内在精神却日益贫乏,鉴于这种情况,重提审美超越问题是必要的,对今天建构精神世界有其现实意义。

二、何为审美超越

要知道审美超越是什么,那么,首先要对“超越”这个概念有所了解。“超越”问题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是极为重要的。所谓超越,就是对主客二分的关系的超越,因而也就是对“自我”的超越,是对个体生命的有限存在和有限意义的超越。这种超越是一种精神的超越。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暂时的存在。但是人在精神上有一种趋向无限、趋向永恒的要求,所以超越是人的本性。超越是超越“自我”的有限性。人只有超然于实践活动所特定的视界,才可能进入到审美

超越这个层面。

究竟什么是审美超越,很难给它下一个准确的定义。关于美学的许多文章中,“审美超越”可以算是一个高频词汇,但对于什么是审美超越,这个首要问题却往往被忽略掉了,或者说没有明确的进行说明,这对于开展研究是不利的。对概念混淆不明,会给研究带来诸多阻碍。就审美超越概念而言,很难明辨审美究竟是超越的目标还是超越的手段。如果我们将审美当作是超越的目标而存在的话,则审美超越研究的重点就应该是“审美超越是怎样的一种超越”,并进一步与其他诸多超越方式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分辨审美超越的不同之处。如果将审美作为超越的手段而存在的话,那么,审美超越研究的重点就应该放在“超越是如何实现的”上面,以什么的方式或者说途径实现超越。

审美超越可以使人获得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感和解放感。在主客二分关系中,人与外界相分裂,人局限在“自我”的牢笼中,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审美活动会超越“自我”,人在精神上就得到真正的自由。所以康德说:“诗使人的心灵感到自己的功能是自由的。”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

三、关于审美超越与其他理性超越方式的比较

超越性并不是审美活动所特有的,在这一点上往往被忽视。实际上,科学活动、哲学活动、宗教活动等都有超越性,而与此相对的超越形式就是科学超越、哲学超越、宗教超越。对它们进行一个比较,将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入认识审美超越。

一是科学超越。科学超越是借助人类纯粹理性、工具理性,以达到增强人们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进而实现超越。这里所说的纯粹理性主要任务就是认知。科学超越的是人们所学习到的经验知识,是一种认识论上的超越。但这种超越有两个缺点,一个是它的目光是“向外”的,不是发自内在心灵的。另一个是“科学不思”的。

二是哲学超越。哲学超越也是对经验的超越,但是它与科学超越有所不同,那就在于它是对人类精神完整性的抽象性概括,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对人的终极关怀的追求,崇尚理性化,所以哲学超越更偏重于理性思考,而缺乏感性思维、情感特征。

三是宗教超越。这是一种外在性的超越,强调以神性制导人性,以信仰支配

理智,个体内心自由屈从于神灵意志,个体内心自由屈从于神灵意志,所以这种超越在自由性上也会受到很大限制的,是一种虚幻性的超越。其信仰崇拜的外向性压制了自我心灵超越的内在性。与哲学超越相比,宗教超越具有强烈的情感特性。

审美超越,与宗教超越有相似和相通之处,都是一种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精神活动。但是,这二者又相区别,首先,二者超越对象不同。与宗教的不可言说相反,审美立足于言说,它超越的只是日常用语中的常规或者习惯性的状态。其次,超越的方式不同。宗教使个体全部力量投入到对神的理念的膜拜中,在路线上,是想向外的。审美则是使个体全部力量投入到对人的存在的关怀,体现的是一种人文关怀,在路线上是向内的。在宗教超越中,个体的自由和生命价值是被否定了的,而在审美活动中,个体的自由和生命价值是受到肯定和善待的。所以,可以说审美超越在精神上是自由的,而宗教超越并没有这种精神的自由。再次,超越的结果不同。宗教超越形成的神超脱一切的状态具有神秘性和权威性;审美超越形成的人生在世的状态具有形象性、亲切感。在宗教活动中人们通过塑造带有神秘色彩又令人信服的权威以获得心灵的解脱,超越日常生活。与此不同,审美活动却置身于现实世界之中,通过敞开自身的存在超越日常生活,是每个人都能亲身体验的。

通过对几种理性超越方式的梳理,可以看出,审美超越,其独特性在于从情感中追求心灵的无限自由。内心的无限自由使得人的审美超越成为一种远高于科学超越和哲学超越乃至宗教超越的一种超越形式。

四、审美超越理论的意义

审美超越是后实践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它的出现是对美学内涵的一种深化,面对不断变化着的社会现实,关注人的现实生存,从生存的角度对人们状况进行反思,给予理论说明。从整体上来讲,后实践美学的产生打破了实践美学一统天下的局面,繁荣和推动了中国当代美学理论的发展。它是在实践美学薄弱之处提出了新的理论,具有理论创新的意义。这种创新主要是来自对审美超越这一概念的创新。

对美学自身来说,审美超越理论的探析,是对美学理论的丰富、发展,这样能够使审美超越理论与变化了的现实社会更好的结合。审美超越的独特性质,就

在于开启人生内在的心灵自由,体现的是对个体生命的重视和关注,鼓励人们超越现实的局限和束缚,朝向未来和自由发展,追求人生愉悦和理想的最高境界。审美超越具有解放作用,它将人从物质束缚中解放出来,使片面畸形的人成为完满的、全面的人,使必然的人成为自由的人,所以,审美超越能够使人朝着全面和谐的人性发展,使社会朝着完美的方向发展。因而对审美超越问题的探析,对于当今社会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构建和谐、文明社会来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朱立元,刘阳.论审美超越[J].文艺研究,2007(04).

[2].曹秋月.审美超越浅论——后实践美学的思想要旨与西方当代哲学美学比较[D].山东大学.2008.

[3].王伟.审美:参与及超越[J].文艺争鸣,2012(01).

[4].叶朗.美学原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问题:1.审美活动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的关系问题

2. 审美超越理论对当今重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指导意义。

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分析

恐怖电影的审美价值分析 恐怖虽自古有之,但成为审美形态却是在电影工业出现以后。大量恐怖电影的创制,表明人们开始主动地把恐怖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引言 近年来,在欧美和日本、韩国、泰国恐怖片大举侵占国内电影市场的同时,国产恐怖片市场表现的却是持续低迷,今年上映的国产恐怖电影,如午夜微博、枕边有张脸、笔仙2、咒丝,无一不是在“板砖与口水齐飞”的景象中落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输。 恐怖电影日渐浓厚的商业色彩和阴森可怖的镜头描述很容易让人忽视恐怖电影这一电影类型的美学价值。实际上,在从诞生至今的近百年时间中,恐怖片已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创作模式和观影群体,其美学层面的价值探索已成了当下影视领域里一个不可回避的研究课题。当下对于恐怖电影审美价值的文献分析多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对电影文本、镜头语言、故事结构等专业技巧分析;对电影主题所蕴含的社会人文价值分析;精神与心理层面的作用分析。 对于恐怖电影多角度的立体化的美学透视,可以让专业领域以外的人群对恐怖电影的独特魅力有一个更为直观的了解,而不是静止地停留于感官对于恐惧的肤浅感受。 主题 1.何谓恐怖电影 百度百科:恐怖电影是运用一系列表现手法,使生命受到威胁而引起人内心恐惧的电影。《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恐怖片的定义是:一种气氛阴森、题材可怖,通常包含一些暴力事件,立意使人毛骨悚然的影片。 新闻出版总署2008年2月份下发《关于查处“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的通知》,并对“恐怖灵异类”音像制品下了如下定义:以冤魂厉鬼、异性怪魔等异类非人为形象塑造,以奇异的幻想、离奇的梦魇谵妄为虚构手段,以恐怖骇人、惊悚阴森、离奇悬疑的超现实情节为故事题材,以追求惊惧恐怖的感官刺激效果为目的的音像制品。 2.恐怖电影的分类 在《纯艺术:恐怖电影》一书中,汪影将恐怖电影分为三个类别: 神怪恐怖片:包括吸血鬼影片、幽灵片、神鬼片、魔法片和僵尸恐怖片等,如《惊情四百年》、《第六感》。 心理惊悚片:此类恐怖片以恐怖气氛和悬念的营造为主要诉求手段,例如20世纪60年代由希区柯克执导的《精神病患者》、90年代的《沉默的羔羊》。 血腥砍杀恐怖片:这类影片中充斥着挥舞刀锯的杀人狂,他们让横流的鲜血铺染了整个屏幕,例如《德克萨斯链锯杀人狂》、《万圣节》等都是这个领域的典型作品。 3.恐怖电影的作用方式 恐怖片所呈现的视听图景主要诉诸于观影者的负面情绪,使观众在焦虑、恐惧、紧张等心理状态下获得观影的快感。 恐怖电影通常运用杀人狂、变态狂、吸血鬼、各种怪兽等让人触目惊心的角色形象,在血腥、黑暗、苍白色调的渲染下,营造出阴森诡异、寒气袭人、压抑窒息的恐怖意境。 虚实相生是恐怖电影进行意境描述的独特形式,色彩运用上的明暗对比、人物场景的跨时空调度、人物关系的捉摸不定、场景氛围的紧张晦暗,都形成了观众在视听与心理上的双重冲击,画内画外皆可有无尽的回味空间。 4.恐怖电影的美学分析

三大基本规律在诗歌审美特征中的体现

三大基本规律在诗歌审美特征中的体现 摘要: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是写作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它们是任何写作实践都不可回避和违背的。诗歌写作是无数写作实践中的一种,因而,三大规律在诗歌的审美特征中有广泛的运用和体现。 关键词: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诗歌的审美特征 写作学有三大基本规律,它们分别是:物我交融转化律、博而能一综合律、法而无法通变律。然而诗歌是一种抽象、是一种形象化概括而成的“纯形式”、是写作学最为特殊的部分,那么它的审美特征是不是也符合写作学的三大基本规律呢?下面笔者就对这个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物我交融转化律与主情艺术 “物我交融转化律是指物我交融之后,转化为文章的必然过程。所谓…物我交融?,是指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的相互作用与有机融合。所谓…转化?则是指经过物我交融,一个非物又非我的新的第三者的诞生,亦即…物?与…我?和二为一,构成了文章。”① 1.诗歌是一种高度概括地歌唱生活、抒发感情的文学体裁,是一种主情的艺术。纵观整个历史,我们便知道,诗要言志,但它不会抽象的抒情言志,而总是借助一定的客观的东西,也就是意象,来表情达意。诗歌的表现手法基本上有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虚实相生等,然而无论哪种表现手法都是将客观的事物与主观的情感相结合。 一方面,诗人对客观事物进行加工改造,逐渐使事物带上感情色彩,使事物被自己的主观意识所酿造;另一方面,诗人将自己的思想、感情、理想、愿望、情操等内在因素寄寓到

客体上,使写作客体在一定意义上成为自己的化身,也就是写作学上说的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这样,写作客体与写作主体相互作用、有机融合,便成了诗。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指出:“文学中有二原质,曰情,曰景。”②他在人间词乙稿序中,更加强调:“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其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苟却其一,不足以文学。” ③由此便可知,情与景、意与境、物与我是紧密结合、相互交融在一起的。 2.诗是一种主情的艺术。虽然叙事诗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要考虑情节、冲突等方面的因素,但是“情”依旧是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通过人、事、物的描绘,依旧表现了作者的情感。抒情诗则是着眼于“情”,以“情”去粘合一切,以“情”去融化一切,在抒情诗当中,诗人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一种被情感肢解了的人物和事件,乃至完全是一种情绪。意象派的压卷之作《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脸庞的浮现;湿漉漉、黑黝黝的树枝上的花瓣。”在这首诗中,庞德运用了意象叠加的方法,使人们感觉到了诗人感叹现代城市生活中美易消逝的情绪。借庞德自己的话来说,完全是“在一刹那的时间里表现出理智和情绪交合物的东西”。④意象的原来客体已完全不复存在,而是与诗人完全融合在一起,达到物非物、我非我,物我合一的境界。这是物我交融转化律在“诗是主情艺术”这一审美特征的最佳体现。 二、博而能一综合律与意象和精炼性 “…博?是对写作主体所具有的多方面的素质、修养和能力的一种高度的概括。…一?就是写作主体通过大脑的综合活动,成为一种有形或无形的思维定势。“博”是写作主体赖以生存的基础,…一?是写作主体进行综合的结果。”⑤ 诗具有高度的精炼性,除诗歌外,其他任何的形式艺术都不能像诗那样短小精炼,但是把意境、韵味、情感表现得妙不可言。就以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故人西辞黄鹤,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⑥中的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意思是老朋友要告别黄鹤楼向东远行了。因为黄鹤楼在广陵之西,所以说西辞,那么去的地方也就必然是在东面了;接着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扬州既广陵,由武汉乘船到扬州是由长江下行所以说“下扬州”。这句说孟浩然在阳春三月的时节去,那景如烟花的扬州。扬州本来就以风景美丽而著称,特别是春天花木繁盛,景色艳丽,所以李白用烟花来形容孟浩然即将去到的地方。仅从短短的2行,14个字就可以看出诗人在地理、

电影《一一》的审美主题分析

电影《一一》的审美主题分析 [摘要]杨德昌创作的电影《一一》是一部反映现代都 市中上阶层家庭生活的影片。影片并不仅仅停留在展示现实生活的层面,而是通过影片的内容表达了创作者自身对于生活的认识与态度。以平静的影像描绘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状态,表面波澜不惊的画面却难以掩盖创作者表达赤子之心的强烈愿望,而从容面对生活的观念、多视角考察生活的启示以及杜绝恶的心灵是本片最鲜明的审美主题。影片也通过这三个方面表现出心如止水的人生审美理念。 [关键词]心如止水;人生;审美;态度;理念 人生就像是一个经历万事万物后最终回到起点的过程。生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恰如电影的名字,生命平静地一一到来又平静地一一归去。尘世间的人对于生活应具有凝神关注的生命精神,康德曾经说过美是道德的理念,美是无功利的生存凝视,影片中从容面对生活的人生观念以及杜绝恶之心灵的审美主题恰是这一理念的现象表达。这是一种只有对生命大彻大悟后方能达到的人生顿悟。一次心灵的沉静观照,往往会造就人的生命动向,由此,荣格曾经说过人恰恰是应该在他忽略或者不能认真感受的现象中才能达到对心灵的 精神观照,因此,电影中多视角考察生活的启示这一审美主

题恰恰做了最完美的回应。尼采曾指出:“魔变(Verzauberung)是一切艺术的前提。”[1]杨德昌则将这一魔变充分运用到了 电影中,使《一一》和生命做了静默的联系,开始了一次生命的回归之旅。 一、从容面对生活的观念 正如影片的名字一样,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在从容不迫中展开,任何事件都在一一进行。现实生活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可悲的,这种美好或者悲哀取决于内心对待生活的审美理念,从杨德昌的心灵表达层面来看,无论是坚持还是放弃都应该以一种心如止水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生活中充满了不可控因素,过多地干涉或者掌控欲太强往往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应,在心如止水的平面荡起阵阵涟漪以致造成心灵的动荡。影片以阿弟和小燕的婚礼开始,当亲人和朋友漫步在充满阳光的林荫大道上时,一切显得那么和谐与美好,然而剧情中云云的出现使得婚礼的美好气氛戛然而止,看似美好的事物在背后掩藏着氤氲的因素。果不其然,在以后的生活中阿弟与小燕的婚姻一次次走向了婚外情与生活裂隙的 边缘。阿弟经济困顿的时候仍然需要云云的帮助,在阿弟喜得贵子之际却受到了生意失败的干扰。举办宴会的过程中,云云的到来再一次使欢乐的气氛尴尬起来,充满“欢乐”的喜宴却是导致阿弟自杀的由头,自杀未遂的阿弟又遇到了自己的流年,不明不白地发了一笔横财,生活仿佛永远在悲喜

[美学,艺术设计,内涵]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内涵

浅析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内涵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近些年来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它涉及美学、哲学、建筑学、工程学、设计学等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科学的众多领域。改革开放以来,环境艺术设计为我国城市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美学特征是其重要的艺术灵魂。可以说,美学特征是环境艺术设计的“纲”,抓住纲,就能纲举目张。因此,系统地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进行科学分析和研究,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对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希望能给从事环境艺术设计的同仁们一些启示。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美学特征 一、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内涵 环境艺术设计是综合利用各种艺术手段和工程技术手段,为人们创作出具有科学的生存环境的一种艺术活动。它的美学内涵蕴藏在整个设计过程和设计空间之中。一个成功的环境艺术设计作品,能够创造出符合生态原则、适应人的行为需求、具有独特风格的空间特征和文化意蕴的和谐统一的空间艺术整体,可见环境艺术设计是审美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综合体。环境艺术设计分为室内设计和室外设计。我们在旅游时看到的许多风景,大部分是经过设计师在原景的基础上进行设计而得来的。环境艺术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系统的艺术设计来增加场景空间的美感。不管是室内设计还是室外设计,努力地使空间环境具有美的时代感是环境艺术设计所追求和奋斗的目标。人们运用环境艺术设计,通过设计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学特征来愉悦身心、美化生活。可以说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体现是设计作品成功的重要标志。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主要通过色彩、景物造型、特定的装饰等来体现环艺设计中的美感;通过不同颜色的相互融合、相互排斥、相互混合或者相互反射,从而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通过色彩引起人们的联想,使环境艺术设计达到有效、积极的心理审美反应。例如,绿色让人感觉清新,红色让人感觉热情,灰色让人感觉忧郁,橙色让人感觉明媚等等。所有这些,都为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增加了更多的人文色彩。不同的装饰能够突出不同的景物特点,增强设计的表现力,不管哪一种形式都能够表现出环境艺术设计不同的美学特征。只有充分地理解和把握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美学特征,才能够使环境艺术设计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完整性 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美学特征的表现具有完整性。“美者,合异类共成一体也。”环艺设计的重要核心理念就是环境整体意识的确立,通过整体意识的综合表现来展现环境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诸如景观设计、建筑外观设计、绿化设计、城市雕塑、商业用地环境规划等都是在社会的大背景下进行的,我们要求的美感是能突出各类空间的艺术特征,又能将其统一于环境艺术空间的整体之中。此处的“完整性”不但是指单个设计的完整性,还要求它能够与周围的环境达到高度的协调,每个设计构成建筑组群,同时又是作为该组群的一部分而存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整体总是大于它的各部分之和”,从美学的角度

艺术与审美试题答案

《艺术与审美》各章测试答案 绪论测试 1 【单选题】(20 分) 下面哪一项关于人生境界的说法不正确? D.一个人的人生境界,只会反映在超功利的人生层面上。 解析:一个人的人生境界会体现在日常生活、工作、审美等层面上,其中,前两者都是功利层面,只有最后一种是超功利层面。 2 【单选题】(20 分) 下列选项中,哪一项人物与其评语匹配错误? C.柳比歇夫——把科研成果进行商业开发的天才; 3 【单选题】(20 分) 美育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一种说法不 妥当? C.不仅智育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美育亦是; 解析:智育一般都是在理智的、逻辑的框架内进行的,而美育则培养想象力和直观洞察力。 4 【多选题】(20 分) 科学研究中新的发现不是靠逻辑推论,而是靠一种直觉和想象力,下面哪些言论能够证明这 一点? B.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C.彭加勒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5 【多选题】(20 分) 20 世纪最后二三十年,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和新的趋势。这些新的特 点和新趋势,要求我们的生产部门、流通部门、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以及各级政府官员要有: A.经济的头脑; B.技术的眼光; C.文化的头脑; D.美学的眼光。 第一章测试 1 【单选题】(10 分) 《艺术与错觉》一书的作者是? C.恩斯特· 贡布里希 解析:《艺术与错觉》的作者是英国艺术理论家恩斯特·贡布里希(学生如只回答贡布里希或 冈布里奇,也算对),出版于1960 年。该书是西方艺术理论界的名著之一。 2 【单选题】(10 分) 符合西方历史上的艺术理念论所主张的观念是? C.艺术呈现客观精神 解析:艺术理念论主张艺术来自对客观的理念或精神的表达,故符合此观念的表述只有C,而A、B、D 三项由于都指向主观的因素的表达,因而都是错误的。 3 【单选题】(10 分)

户外广告的审美价值分析

2011年5月1日 户外广告的审美价值分析 潘冰洁 西南大学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重庆 400715 摘要:户外广告不仅是一种商业话语手段,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户外广告通过装饰场景与空间达到突出产品和美化生活的目的,在美学方面具有综合美、功能美、静态美和动态美、和谐美和格调美等特性。而户外广告的审美特性在逐渐显现的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赋予户外广告更多的审美价值,包括扩大公共审美空间、引导日常生活的审美化、引导道德价值、塑造城市形象等。 关键词:户外广告;审美特性;审美价值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作为现代社会一种信息传播活动的方式,广告距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而户外广告的出现则是近百年的事了,它是伴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而快速发展的媒体,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无论是地铁、街道、车站、运动场无所不在。户外广告不仅是一种商业话语手段,也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艺术,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长期以来,人们把户外广告仅作为推销商品的渠道,叫卖的喉舌。如今的户外广告与大地艺术、街头艺术、公共艺术等艺术形式互相影响、互相结合,越来越走向艺术化、审美化。作为人们户外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媒体形式,户外广告的规模日益壮大,随着人们审美体验和欣赏水平的提升,对户外广告的审美要求也越来越高。 1.2 研究意义和思路 从1990年起,广告主花在户外广告上的广告费,就以每年25%的速度迅速增长[1],比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的增长速度还要快,户外广告在这个信息的时代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然而,由于国内的发展起步比较迟,视觉污染的现

象还很严重,面对户外广告这个复杂而宽泛的研究对象,学界研究的角度和深度都不够。因此,对户外广告的审美价值进行解析不仅在广告学、美学的开拓和结合方面具有理论意义,也在提升户外广告价值、丰富人们审美经验等方面具有实践意义。本文结合广告学、美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在典型案例研究的基础上分析户外广告的美学特性,并进一步阐释户外广告由此彰显的审美价值。 2 户外广告的审美特性 户外广告(outdoor advertising)简称OD广告,指在露天或公共场所运用室外装饰手段向消费者传递信息的广告形式,其类型可包括“路牌、海报、交通工具、灯箱、霓虹灯、电视墙、电子快播板、电脑显示板、电脑彩讯动画看板、烟幕广告、空中飞翔物、热气球广告、卫星广告等”[2]。户外广告通过装饰场景与空间达到突出产品和美化生活的目的,在美学方面具有综合美、功能美、静态美和动态美、和谐美和格调美等特征。 2.1 综合美 户外广告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是由社会、市场、文化、艺术和科学衍生出的综合体。从文化层面看,户外广告是极具个性的文化和艺术;从经济层面看,它又表现出商业的功利性;从科学层面看,它是电子科技应运而生的产物;而从形态上和意境上来说,户外广告也需要将两者完美结合,既具有造型设计的外在美,也具有情景交融的意境美,被人所感受和欣赏,引起共鸣、引发联想。 2.2 功能美 户外广告的设置要求整个环节必须严谨配套,需要考虑到多种因素,如风对楼幅悬挂的影响、单立柱是否安全牢固、霓虹灯白天和晚上是否效果统一等。因此户外广告格外注重功能性,除形式上的审美性外,功能上要具有安全性、连贯性和实用性。 2.3 静态美与动态美 静态的户外广告在媒体类型上通常表现为单立柱、大牌和街道媒体等,它们所表现出的静态美,能带给人们片刻的心理宁静。而户外广告的动态美则来自流动媒体,包括公交车、地铁、霓虹,还有户外影像如LED和投影、媒体的局部动

艺术设计审美分析

艺术设计审美分析 发表时间:2012-08-30T15:15:09.670Z 来源:《时代报告》2012年第6期作者:牛艳君 [导读] 这一层面的审美来自用户维度的评价,是产品的基础审美,是产品最先应该达到的。 牛艳君(新密市园林局;河南工业大学,河南新密 452370) 中图分类号:J5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6-0109-02 摘要:艺术设计作为一种有目的的、有设计的造型活动,不只是技术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的心里过程。无论是设计者的美学构思和创作,还是接受者的审美感受和鉴赏,都是感知、想象、情感和理解的多种心里矛盾的统一体。对于艺术设计的审美创作和鉴赏者而言,就不仅需要具备上述四种审美心理因素,还缺少不了艺术设计的审美需要、动机和个性等心理要素。 关键词:感知;想象;情感;理解;个性;设计 一、工业产品:The Light Drop(水滴灯) 设计师:Rafael Morgan(巴西) 品质卓越的工业产品固然是好的,而具备一定艺术设计感的工业产品更是能使产品本身在实现其使用价值的基础上产生趣味性的升华,因此各类工业产品在设计规划、实施生产和服务运营的过程中,亦是需要诉求艺术美感以达到由内至外的卓越。 总体来说,工业产品的审美包括以下三个层面: 1.直观评价和直接感受的审美。是根据产品外观,或者用户交流体验产生的审美。这一层面的审美来自用户维度的评价,是产品的基础审美,是产品最先应该达到的。 2.深刻理性的审美。是在产品的设计和工程现实允许的情况下,实现产品的各功能细节和配置的平衡之美。这个审美来自设计师的科学技术和工程水准的客观评价。 3.设计理念的审美。是产品的社会责任的体现,也是最有力和最值得尊敬的产品诉求和真正价值的体现。一个具备卓越品质符合科学理性的产品,在是否尊重人性、体现社会责任、蕴藏文化内涵的方面,同样不可或缺。 下面就通过这三个层面对“水滴灯”进行审美分析。 1.外观审美。 按照风格的差异,可以简单地把灯具分为欧式灯、中式灯、美式灯、现代灯。根据资料介绍,这款“水滴灯”即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现代灯具。水龙头和水滴在日常生活中本是平平常常不惊不奇的,但设计师把这些普通的元素组合在一起并且赋予其新的表意和功能,整个物件就变得不再普通,甚至是令人啧啧称奇的。 另一方面,根据产品的外观特征,造型可分为三类:模仿;变形;抽象。由此看来,此款“水滴灯”只是套用了水龙头的自然造型,对水滴进行了简单的变形再加以组合,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独特灯具。其外观造型虽并无过多奇异变化,却使人眼前一亮,散发着足够的彰显力和震撼感。 2.理性审美。 想必看到这款“水滴灯”的人们都能猜到,其照明开关配置应该是在水龙头上,事实也正是如此。就和水龙头能够通过不同方向的旋转取水停水一样,这款“水滴灯”也是通过对其水龙头造型的开关进行旋转以实现开灯灭灯的命令。由此可见,其操作性非常符合人们的潜意识习惯,令人能够使用自如。 3.理念审美。 “水滴灯”的设计师Rafael Morgan在官网里针对这款灯具如是说:“The Light Drop is supposed to make people think about how we are dealing with our natural resources,in this particular case,the water,which is the main source of energy for every living organism in this fantastic world。Water is energy indeed。I really hope that people really get my message。” 其大意就是希望人们在使用这款灯的时候,能够由于他直白的外观表意产生一种环境资源缺失的危机感,从而使自己产生节约用水的行为。这何尝不是一种奇妙的潜在联系,由发自内心的设计所带来的神秘力量。 二、视觉艺术:Animals’Eyes(摄影) 摄影是光的艺术,用光线、线条、影像有机地组合,通过画面把空间感、立体感、质感、运动感、节奏感表达出来。镜头是摄影师交流的武器,是自己身体的一种延伸。 摄影师:Suren Manvelyan(亚美尼亚) 世界摄影史是摄影摆脱绘画,形成独立的艺术手段的斗争过程。摄影发展到今天,无论从摄影器材、参与人数、摄影技术、画面风格来说,都已经进入了一个比较辉煌的时期。由于拍摄器材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技术支持,因此除了人们所熟知的人物、风景、纪实等摄影类别,当今又有一种另类的摄影风潮悄然兴起——微距摄影。 微距摄影是近距离捕捉画面的技术,专门从事这项技术的人通常还会使用特殊的镜头,这些镜头擅于捕捉微小动物或物体的细节。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这些微小的细节常常被肉眼所忽视,但得益于微距摄影技术,我们可以欣赏到更多的细节画面。 Suren Manvelyan是一名出色的摄影师,他曾推出过一组惊人的人眼超近距离摄影《你美丽的眼睛》。Suren发布的《动物的眼睛》这组作品,由于其超近距离的拍摄角度令人感到逼迫和震撼。一方面,它们有力地说明了最自然即是最美丽,另一方面,Suren也是通过这些美得让人瞠目的眼睛告诫人们动物需要更加安全、自然地存在。 三、室内设计:anzas(舞蹈工作室)为例 室内设计是建筑设计的“延伸”,也是建筑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了生活、科学和艺术三方面的内容。一间尚未装修的毛坯房在室内设计师的手中就如同一张白纸,铺墨着色后,或体现着业主的风格,或透着设计师的风格。 室内艺术设计是艺术文化知识与室内设计之间的融会贯通,一般需遵循以下原则: 1.功能性设计原则:满足使用者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以及整个室内空间功能设计必须层次分明、统一协调、简单实用、朴素而又不过分奢华; 2.室内空间的整体性设计原则:做室内设计规划时,必须了解使用者的文化与社会背景,选择适合他们的社会身份的艺术设计风格。

《木兰诗》的音乐审美价值浅析

《木兰诗》的音乐审美价值浅析 杜国庆学号:201011217115 (成都大学艺术学院2010级音乐表演声乐专业,成都,636600) [摘要]:《木兰诗》是一首著名的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虽然是叙事诗,但给读者的感受却是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在该诗篇中,繁与简各得其宜,各显其妙,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意义。此外,《木兰诗》极富语言艺术,既有民歌的口头语和严格的诗化语,也完美的做到了长短句的结合。本文试图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对《木兰诗》的美学价值进行分析,以期对现代诗歌创作的艺术性提供借鉴。 [关键词]:乐府民歌;《木兰诗》;美学价值 北朝民歌《木兰诗》(又名《木兰辞》)以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女英雄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伟大传奇故事,塑造了一位勇敢机智,纯真善良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明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作品问世以来千古传诵,女主人公木兰人人喜爱,深刻地表达了古代民众的思想感情。《木兰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既是对女性潜力的伟大发现,也是对诗歌音乐审美价值的伟大发现。 在中国文学史上,《木兰诗》与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经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木兰诗》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对现代诗歌创作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叙述与抒情相结合。 从体裁上来看,《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但给读者的感受却是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字字句句娓娓道来,感染力丰富。全文通过细腻的描述,蕴情感于其中,情感表现深刻,贴合东方艺术特征,深得含蓄、形象之艺术感。“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开篇便平铺直叙,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木兰忧心忡忡的原因,通过平淡的叙述突出地表现了木兰对父母的真挚之爱。“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在这一段中,同样是叙述,却很好地表现了木兰对父母及其家人的深切之情。从文字上看,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木兰的心情,却比直接描写更深刻,更让人感动。蕴含在描写中的抒情,虽含蓄婉转,却

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

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 中文系2005级4班杨有福指导教师:郭昭第 【摘要】中国诗歌以抒情性最为见长。中国诗歌的抒情性审美特征主要体现在诗歌意境的审美意蕴、诗歌抒情的审美情感以及诗歌语言的审美特质等方面。这三个方面分别对应着韵味、情味、滋味等古代诗论中的理论形态。“韵味”是对中国诗歌审美意蕴的概括,分为生活、人格、生命三个层次;“情味”是对中国诗歌抒情性审美情感的艺术表达,体现为具有崇高性质的审美快感、审美痛感以及具有诙谐性的审美谐感;“滋味”是对中国诗歌语言审美特质的挖掘,表现在诗歌语言的预设与情性、含蕴与情理以及音效与情韵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诗歌抒情韵味情味滋味 [Abstract]The most salient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poetry is its lyricism,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which are reflected primarily in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poetic conception, the aesthetic sentiment of poetic expression and the aesthetic quality of poetic language. These three aspects correspond to theoretical forms of classical poetics, namely metrical charm, sentimental flavor and poetic taste, respectively. ‘Metrical charm’ is th e summary of the aesthetic significance of Chinese poetry, and can be divided into a trio of subsistence, character and life. ‘Sentimental flavor’ refers to the artistic expression of the aesthetic sentiment found in Chinese poetry, and is appreciable thro ugh a sublime sense of aesthetic exaltation, pain and humor. ‘Poetic taste’ refers to the exploration of the aesthetic qualities found in the language of Chinese poetry. It is evident in the language of poem’s presupposition and feelings, its subtlety and reason, as well as its acoustic effect and emotional affect. Designed to aid in the reading of poetry, this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exposition of these literary concepts. [Key Words] Chinese poetry lyricism metrical charm sentimental flavor poetic taste 中国诗歌以独特的抒情性而在世界文学之林别具一格,中国诗学则以独特性“辨于味而言诗”的审美方式自成特征。也就是说,“情”与“味”的关系是探索中国诗学审美特征之核心。尽管中国诗歌自身的本质特征是注重抒情地,而且读者把握情感的方式是“辨于味言诗”,然而遗憾的是在中国并未形成以探讨情感为特征、以“辨味”为方式的理论体系。正如清代何文焕在《历代诗话》序言中所言:“诗话于何昉乎?赓歌纪于虞书,六义详于古序,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审美分析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审美分析 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概念,实际也就是哲学上的后现代社会。这个时代在审美上的最大特点就是出现了社会美这一概念,将整个社会作为了一个审美对象,从现实走向了虚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之下,人们通过移动互联网审美,也通过移动互联网参与美的创造。在一种看似通过审美获得最大公平与自由的假象之下,是审美化社会对人们审美感悟力与创造力的扼制。 标签:后现代社会;解释;平均美 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网络及媒体技术的发展,人类逐步进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移动互联网时代是一个基于科技的概念,但是它所产生的影响已经超出了单纯的科技领域。它的主要特点是移动化、社交化、碎片化,基于这些特点移动互联网开始显著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这样一个时代,不同的学科看到不同的侧面,但是又体现出共同的特点。经济学家将其称为之消费社会,社会学家称之为大众社会,政治学家称之为民主社会,从科学技术的角度称之为信息社会,从哲学的角度称之为后现代社会。从美学的角度,今天的社会称之为审美化的社会。无论从哪一个学科角度看这个时代,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个体参与程度极高,并且在参与的同时价值看似多元实则缺乏独立思考。 从美学的角度,今天的社会称之为审美化的社会。社会现实本身变成了美的商品,社会大众都可以享受美的生活。审美化是一种普遍的大众现象,是消费社会的一种基本特征。它的美学产物就是社会美,“是社会生活领域中的意象世界”。[ 叶朗:《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03页。]社会美可以分为许多不同的层面,比较直观如个人美容、家居服饰、城市景观;比较隐晦的如经济生活中符号价值的凸显、新闻媒体对社会现实的改造、科学技术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分析哲学从本体转到语言,用“解释”取代“事实”。当然从人类审美的历史可以知道,诸如个人美容、家居服饰、城市景观等这些直观的社会美早已存在,然而后现代社会的社会美和历史上的类似现象已经有了本质上的区别。这种区别就是上文所说的,这种社会美是后现代社会的独特产物,整个社会现实变成了审美的商品,变成了人们创造的艺术对象,变成了虚拟的对象。 从柏拉图以来,艺术就被认为是一种模仿,是一种想象的虚构的对象。这种虚拟当然来源于现实世界,但是两个还是界限分明。然而后现代社会,艺术与现实的边界已经模糊。什么是现实?现实就是人们虚拟出来的产品。在消费领域,产品的符号价值超越了实用价值,人们对名牌趋之若鹜。在新闻领域,媒体的报道取代了事件的真实性。这些生活中的现象看似难以理解,其背后的根源正是在于整个社会的审美化。 了解了这样的大环境,我们再回到移动互联网的小环境,这种审美化就变得更加具体,娛乐成为这个小环境之下的关键词,娱乐的内涵和外延在发生着迅速的变化。一些原本不属于娱乐范畴的事物也开始变得具有娱乐性,比如社会事件。传统意义对社会事件的评判出发点是伦理性质的,通过还原事件真相判定其是非

西南财经大学艺术修养与审美体验 期末考试半开卷必备(蒋丽萨)

【一】艺术起源与发展 [Ⅰ]艺术审美 1、艺术定义:①中:艺,种植;术,某种技能技巧方法。艺人的工作②西:广义艺术→自由艺术→美的艺术③内涵:社会现象、实践活动、完整艺术活动要素(艺术家艺术品欣赏者)、具有某种目的性。 2、美:对象的形式符合审美主体目的而产生的愉悦感。 审美:人类的一种认识观照体验感受的心理活动、精神活动。 3、美的形态: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人类审美高级形式)。 艺术与审美的异同:①分属人类不同的活动方式②审美范围大于艺术范围③艺术品具有永恒的价值性。 ◆◇[Ⅱ]艺术起源:(5种) 一、“模仿”是古希腊普遍流行的观点。对于原始艺术来说,模仿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但是不是目的。肯定了来源于客观的自然界和社会现实,包含朴素唯物主义,进步合理。但是只是触及表面,没有揭示本质。未说清产生的根本原因。 二、“游戏”19C-20C德国哲学家席勒-英国哲学家斯宾塞理论。人类不为基本物质生活所迫有剩余精力从事“游戏”。认为艺术活动或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的游戏本能;只有通过“游戏”,人才能实现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的和谐统一。但是动物的游戏可以归结为过剩精力的发泄,人类则是为了精神需要的满足。此说法脱离实际。 三、“表现”19C后期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俄国列夫托尔斯泰认为艺术起源于传达情感的需要、美国苏珊朗格。仅仅归结为表现,导致艺术脱离社会生活、实践,容易将将精神心理作为艺术产生第一性原因。未能科学阐明艺术起源。 四、“巫术”19C末20C初兴起。英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最早提出。另一人类学家弗雷泽在《金枝》中认为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想用巫术控制自然姐,办不到有创立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被证明无效时创立各门科学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考古发现,早期的造型艺术确实与巫术有关。黑暗洞穴深处画画显然不是为了欣赏而是带有巫术目的。原始歌舞与艺术密切联系。我们认为,艺术的产生最初确实与巫术有密切联系,但由此断言起源尚欠依据。原始的艺术活动具有明显的巫术动机或目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物质生产活动,因此关于起源于巫术的理论还应与人类的实践联系起来考证。 五、“劳动”新中国文艺理论界的主导理论。俄国普列汉诺夫系统的提出此观点。从艺术发生学的观点,生产劳动显然是艺术起源的根本原因。 艺术起源多元决定论。法国结构主义者阿尔都塞,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多元决定的。文化现象,艺术的产生多种复杂原因。希尔恩艺术本身是一种综合现象,产生不限定于几种理由。 [Ⅲ]艺术发展:动因①他律性(社会因素)②自律性(自身原因) 1、黑格尔理论:艺术(精神即心灵的创造物)的发展过程(精神超越和脱离物质)经历了象征艺术(人类艺术最初阶段)、古典艺术(精神物质完美结合)、浪漫艺术(精脱离物回到自身)。 2、宏观文化视角:①石器文化(旧石器艺术形式洞穴壁画、人体雕像、饰品;新时期岩画、陶文化及艺术、巨石艺术)②青铜文化③铁器文化(艺术特点:服务于政治、受宗教影响、文学成其重要门类、民族民间艺术相应发展)④工业与科技文化(现代艺术:领域不断扩大,充分利用工业、科技的积极成果;艺术家真正成为社会一种独立高尚的职业、地位提升艺术实践又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普遍内容;题材、内容、技巧、表现手法发生了根本性改变,流派林立,思想标新) 3、微观风格流派(考察艺术发展的标志):①艺术风格:艺术家的一些显著特点,通过自己的艺术作品显现出来。②艺术流派:艺术思想、艺术主张、创作方法、艺术风格相同或近似的艺术家们组成的艺术群体。 【二】艺术的本质 [Ⅰ]两种传统西方艺术本质论: 1、艺术再现论(20c前)①柏拉图的批评(单纯的再现)②亚里士多德现实主义再现原则③文艺复兴自然主义风格 ◆◇④古典主义——莱辛与温克尔曼的争论(影响欧洲17~18C艺术的主要思潮)基本理念是效法古代的经典作品和理论,使之发扬光大。法国17C形成并达到高潮。原因在于法国社会的历史背景还与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爱好倡导和庇护艺术有很大关系。 古典主义法则是“模仿自然”“崇尚理性”这本身是古希腊哲学和艺术对的基本精神,但法国古典主义却深受笛卡尔唯物主义的影响。 之前学习古典一般借助对史诗和悲剧的分析,从亚里士多德《诗学》贺拉斯《诗艺》朗吉努斯《论崇高》等古人残篇找寻。温克尔曼和莱辛抛弃了因循守旧的方法,转而直接研究古代造型艺术的作品一发掘古典精神1506年出土的希腊化时期的雕塑《拉奥孔》是争论的导因。温克尔曼采取纵向分期的方式研究不同时期的艺术风格和变迁。对古代造型艺术作品作具体的分析,通过真实的作品才能知道制造者的生活,从而接近真正的艺术理论。拉奥孔面部之所以没有出现诗人维吉尔所描述的极度痛苦的表情,原因在于希腊雕塑要显示伟大而肃穆的心灵,是“崇高”,扭曲的面孔会破坏这种崇高,故作者避免这种极度痛苦的造型;莱辛:认为艺术始终是对自然,即现实的模仿和描写,但不同的艺术形式,其模仿的特征和方法有本质的不同。反对诗画相同。诗的最高原则是真,而画的是美,在诗中拉奥孔的放声大哭是肉体痛苦的自然表现,诗人不能因哀哭不美而放弃真实,正因为描写的真实才让人感到诗的美。而画与雕塑的最高原则是美,则作者千方百计要塑造一个美的形象,如“拉奥孔”则要将痛苦的表情淡化一避免扭曲人物的面部,但不是如温克尔曼所谓的服从于伟大的静穆的统一原则。 温克尔曼的错误在于混淆了不同种类的艺术应有不同的模仿方式和创作特点。莱辛的缺点过分地在古典中寻找典范必然束缚了其思想。未能认识到古希腊的艺术是在不同于现代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将古人的作品作为一种永恒的、普遍的标准来要求现代艺术是缺乏历史观的。 2、艺术表现论(20c后,强调艺术的主观因素,≠表现主义)①历史概述(古希腊柏拉图|特征:艺术家的主观作用;重形式而轻内容题材)②克罗齐直觉说(颠覆再现论)③艺术是本能冲动的升华(精神分析,弗洛伊德等创立的心理学理论,论及艺术的发生源于人的潜意识层)④艺术是情感的形式。 [Ⅱ]特征与艺术的作用:1、艺术特征:形象性(基本)、创造性、情感性、非功利性; ◆◇2、艺术的作用:(一)艺术的认识作用:①艺术家通过创作活动来认识世界。每一个人都会有自己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的观点和方法,我们称之为世界观。只是平凡人也许永远按社会的习惯跟在别人后面看世界,智者哲人则以创新的角度看世界,并将自己的信息传递给后人。艺术家看世界的视角和方式有些与众不同,他们看到的东西也许是人们看到但又视而不见的。艺术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将生活中的素材按艺术的要求重新组合来让人们认识,故给我们的印象是“似曾相识”。伟大的艺术作品一定埋藏着深厚的哲理和丰富的意蕴。例:《清明上河图》不亚于《东京梦华录》中的北宋现实,恩格斯称《人间喜剧》法国上层社会卓越的现实主义历史。 ②艺术家通过创作活动来认识自我。认识自我是一种人生观,它在中国传统艺术思想和在表现论艺术家的理论中尤为突出。“天人合一”,认识的核心是人不是天。鲁迅认为艺术品就是艺术家人格的写照。恩格斯说“风格就是人”。艺术品既然包含着深厚的内涵,观众通过艺术鉴赏就可能得到丰富的知识。 艺术品的鉴赏是一个反复认识理解的过程。有三个特点:一是观众要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二是艺术品的内容不是外露在形式之后而是潜藏在形式之中,三是同一艺术品,不同观众的认识不同,即“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它说明艺术鉴赏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 (二)艺术的审美作用。①艺术最根本的特性是审美性。反之,艺术的最主要功能和作用就是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关于审美,是人类的一种感性活动,其特征是情感的愉悦和兴趣的满足。艺术从生活中独立出现后,它便成为审美的最高和最集中的形式②从原发功能上带有极大的娱乐性。艺术的审美作用有高低之分,通俗艺术与高雅艺术。它们都能满足人们的审美,又不同于自然和生活中的美。 (三)艺术的教育作用。不是艺术的原发性的功能,而是社会对它的一种附加。因为艺术作为社会的一种文化符号,能很好的传递思想和情感,故获得教育、宣传的社会作用。孔子作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家,充分利用了艺术审美手段来推行自己的教育理念。革命文艺的巨大作用与艺术的教育作用分不开。艺术“寓教于乐”,有利于说教,易被接受;艺术形象直观生动,既可以歌颂美又可以鞭挞丑;由于与情感因素结合在一起,具有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Ⅲ]本质分析: 1、多视角一般描述:社会现象、人类实践活动、人类生命力的显现、价值符号; 2、多视角重点描述:马克思关于人本质的两段论述(人与动物类的本质区别在于人的活动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人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艺术是人自由创造本质的对象化显现、在艺术活动中达到“直观自身”; 3、在文化中的位置:与哲学(认识世界的方式)、与宗教(类似)、与道德(价值目标、真善美统一、艺术推广道德)、与科学(科供艺物质基础技术手段、艺助科扩大视野寻找灵感、都体现人的自由创造) 【三】艺术家与艺术品 [Ⅰ]艺术家(专门从事艺术实践活动的社会群体及其成员)1、定义:①艺术家是艺术实践活动的主体,是艺术品的创造者和生产者②艺术家是社会环境的产物③艺术天赋是成为艺术家的重要条件④献身精神是艺术家优秀品质。3、艺术家的分类:(一次性、多次性、综合性)艺术生产的艺术家。 ◆◇2、艺术家必备的修养和能力:①正确的世界观和深邃的审美观。正确的世界观左右着艺术家的人生理想、对艺术的根本态度以及基本创作原则和创作方法。艺术创作中光有思想而不深刻就会流于肤浅,只认识生活表层而不触及生活的里层会导致作品的平庸。真正的艺术家不应只是照搬生活,而是要揭示生活由表及里的本质和规律。只有具备正确的世界观和深邃的审美观才能有力的揭示生活的本质,从而发人深省。②丰富的生活积累。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作品的内容是客观存在的社会生活的反应,是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评价和态度,是客观现实与主观动机的有机统一体。意蕴是作者在有了丰富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积累后,对人生真谛刻骨铭心的体验。丰富的生活积累、人生百味的真切感受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和意蕴的基础。③深厚的文化底蕴是艺术家创作和发展的精神基础,一个成功的艺术家必须掌握广博的知识。社会的各类学科和知识是相通的,艺术家掌握的知识越多,他的艺术作品越有多维立体感和深刻表现力。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的艺术殿堂建立在广博的知识的基础上,它才能闪光和辉煌④超常的艺术思维能力和丰富的艺术情感。敏锐的观察力,独到的感知力,丰富的想像力、创造力是艺术家必备的。没有想像力就没有艺术。情感是整个艺术活动的心理动因。艺术是以情动人。艺术家的创作欲望和动机是情感体验激发起的。艺术家所具有的情感主要是艺术情感。⑤精湛的专业技能技巧。任何劳动都需要相应的技能技巧才能完成,作为精神生产的艺术创作也不例外。技能技巧是艺术家的基本功,是实现艺术作品的必要手段。精湛的技能技巧是艺术家成熟与否的标志,也是艺术家专业与否的标准。 [Ⅱ]艺术品(艺术家创造的作品)1、定义(模糊、多义、开放):①是劳动产品而非自然物品,主要由艺术家创造②为满足人们精神需要而生产存在,与欣赏者相关联。 2、◆◇艺术品与工艺品的区别:①二者的性质不一样(艺术品是纯精神产品,它没有实用价值虽然以物质为载体,但物质不过是表现精神的手段;工艺品的性质首先是实用性,虽然它具有很大的审美性和装饰性,但是没有更深刻的艺术意蕴。例如,人们可能穿上印有装饰图案或艺术画面的T恤衫,但绝不会有人将一幅画整天挂在自己的脖子上)②二者生产的目的不一样(简单的讲。工艺品的生产目的是满足现实生活的需要,按商品的生产规律来生产和操作。如果不赢利,人们就不会去生产。工序复杂,技术性强,耗时多的产品市场价格就高;艺术品创作目的首先不是商业性而是自我的显现,可能在市场经济中要受“商品化”的影响,但是艺术家真正看重的不是价格而是价值)③二者生产的过程不一样(工艺品的生产按不同的工序由许多人分工协作来完成,每道工序都需要熟练而精湛的技能技巧,并重复地生产出若干相同的半成品。但艺术品的生产则完全不同。首先,艺术家使用的除必要的物质资料外,主要还是如语言、音响、点、线、面、光、色、情感、想象等艺术符号。其次,创作往往由艺术家独自承担,作品就是某人的作品,准备,构思,创作都可能是漫长艰苦的过程。所以艺术品是唯一的,不可再生的,真品只有一个。这是艺术品珍贵之所在,也是艺术品和工艺品最重要的区别)。 3、内容与形式:①内容:艺术品所要表达的东西,即艺术品或艺术的内涵(规定性: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和反映;艺术高于生活)②形式:艺术语言符号/艺术符号、结构形式(艺符组织运用的规律方式)。 4、价值:①存在的意义(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个性与共性评价的统一)②文化价值(艺术品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和地位)<审美价值:艺术品自身的定性,即其具有的魅力;社会文化内容积淀成艺术品的历史价值,艺术品是文化历史的载体>③商业价值(不是商品但有商业价值;其市场价格由市场供需决定)。 [Ⅲ]艺术创作 1、艺术体验(准备阶段,深入生活,激发动机,储备材料,酝酿感情)的因素:①创作动机的激发(创作原动力、意志力)②创作素材收集储备(物质、精神); 2、艺术构思(中心环节):①审美意象的形成②艺术构思的实质:一种认识活动、艺术典型化的过程; 3、艺术传达(创作完成)①艺术意象的物化(作品化)②表演艺术(形象传达给观众)<特点:直面观众、表演在虚拟空间中进行、在时间中进行>; 【四】艺术心理[Ⅰ]一般描述: 1、含义:审美心理的分支,以心理为出发点,研究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心理活动的过程和规律,从而揭示艺术活动的本质内涵。 2、内容:艺术创作的诸心理因素、艺术欣赏发生方式途径、审美愉悦性的性质内涵。 3、艺术美感(审美愉悦性)的特征:①既是感官的舒适又是心灵的快乐②其核心是情感活动。 4、艺术心理理论:布洛心理距离说、完形心理学(格式塔心理学) [Ⅱ]艺术创作和欣赏中的心理因素 1、创作心理:艺术想象、直觉与艺术直觉、艺术中的无意识艺术灵感。 2、欣赏心理:注意、感知(一种积极主动的感知活动、感知能力源于艺术经验、错觉在艺术中的意义)、联想、理解(对艺术品形式内涵的理解,对艺术品内容、思想、情感的理解,对艺术品意义的理解)。 【五】雕塑(雕刻塑形,圆雕浮雕,静态、立体造型艺术) √中西方雕塑异同:①在材料的使用上,中国雕塑较之西方尤为丰富,如土木石玉铜等,其中以与自然密不可分的土和木属多;②在表现内容题材上,中国人始终保持着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关系,而西方则在征服自然过程中突出了人的意志;③在审美趣味上,西方以再现、模仿、写实取胜,中国则以表现、抒情、写意见长。 [Ⅰ]一般概念1、材料(不同,表现力不同):雕,青铜、大理石;塑,泥。2、对象(人自身):通过人体造型表现人;把人体作为对象,但它要唤起的却是人类的一些普遍精神。 3、表现运动的重要原理:艺术家必须选择“那一顷刻”来造型。 4、与环境的关系:①其立体形象迫使人们的视觉直接感知它的存在②体积的意义(视觉心理压迫感)③安放位置(自然视觉的中心,即应醒目) [Ⅱ]古希腊——人类童年的辉煌艺术 1、社会环境:①历史分为早期、古典时期、希腊化三个阶段,社会现实残酷,人人关心城邦安危和政治大事,勇于打仗②地理环境不理想,多山地丘陵,土地贫瘠。 2、◆◇古希腊雕塑繁荣的原因: 社会背景:社会中贫富悬殊不大,政治上公正平等。导致希腊人除了关心政治和战争外更将自己的空余时间用于艺术爱好以及思想上对于个性和自由的追求,从而造就了希腊社会精神生活的高水平和丰富性。 ①健美人体的崇拜(奴隶社会的古希腊,对于每一个城邦而言,战争都是征服异邦保存自己的主要手段。那时决定战争的胜负主要不是靠武器的先进而是靠体魄。战士健全的体魄成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这就造成了全希腊对健壮人体的崇拜。战士接受训练,最著名的要属斯巴达的军事奴隶制:“优生优育”政策和艰苦的战斗训练,导致全希腊崇尚运动,崇尚人体。这种对自然人体的崇拜和迷恋是历史上其他民族不曾有过的,也为艺术家提供了无数创作的素材和模特。而对人体模仿造型的最佳艺术形式就是雕塑)②对奴隶主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崇尚(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是古希腊城邦存在和生存斗争必须提倡的,它是社会的精神支柱和城邦公民的传统和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