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园艺植物病理学习题 按章节整理(含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园艺植物病理学习题 按章节整理(含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园艺植物病理学习题 按章节整理(含名词解释)

园艺植物病理学习题

第一章

一、概念题

1、植物病害:植物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由于遭受其它生物的侵染或不适宜的环境条件的影响,使它的营养、生长、生殖、发育受到显著障碍,导致产量降低、品质变劣、甚至死亡,并造成经济上的损失,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植物病害。

2、萎蔫:是指植物的整株或局部因脱水而枝叶下垂的现象。主要由于植物根部受害,水分吸收和运输困难或病原毒素的毒害、诱导的导管堵塞物造成。

3、病理过程:植物通过一系列的病变而逐渐表现出病态的过程则成为植物的病理过程(又成病理程序)

4、寄主:病原物依附的植物被称为寄主植物,简称寄主。

5、病原物: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病毒、寄生性种子植物、线虫等。

二、填空题

1、根据寄主种类,把植物病害划分成(大田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花卉病害)等。

2、植物病害的病状主要有(变色)、(坏死和腐烂)、(萎蔫)、(畸形)等。

3、植物病害的病症主要有(粉状物)、(锈状物)、(黑色小粒点)、(颗粒状物)、

(脓状物)等。

4、植物病害因病原不同可分为(侵染性病害或传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或非传染性病害)。

三、简答题

1、如何判断是否植物病害?

主要根据是否有病理过程以及是否带来经济上的损失来判断。

四、论述题

1、植物病害发生的基本因素有那些?举例说明他们之间相互关系。

引起植物病害的基本因素有病原、寄主以及环境条件等。病原是引起植物病害的直接原因。寄主对病原侵染进行积极的抵抗,寄主的抵抗力强于病原物的侵染力时病害不能发生。环境条件一方面影响寄主植物,另一方面也影响病原物,只有环境条件有利于病原物,而不利于寄主植物时病害才有可能发生。

植物病害要发生必须有病原、寄主以及环境条件三者,缺一不可。在每一具体病害中这三则中往往存在有一个决定性的因素,如苗木猝倒病来说,苗期本身非常感病、苗床地环境条件也非常适合病害发生,故病害发生与否常与病菌是否存在以及病原物的数量有直接关系;又如苹果腐烂病病害发生与否常与寄主抗病性强弱有关;再如银杏苗木茎腐病的发生与否常与是否出现大量伤口出现有关,而伤口的出现与阳光直射有直接的关系,只有有利于伤口出现的环境条件下才能病害大发生。因此,我们掌握这一主要因素对病害的预测预报以及防治等方面可以掌握主动权。

第二章

一、概念题

1、菌核:菌丝体纵横交织而成的卵形、圆形、角状等外坚硬,内松软的菌丝体,

如茯苓、苗木茎腐病的菌核等。菌核的作用在于休眠或适应不良环境,并在适宜条件下萌芽产生繁殖器官和孢子或直接萌发成新的菌丝体。

2、菌索:菌丝体纵横交织结成的绳索状物,可增强菌丝对不良环境的耐力及对

寄主的侵染力。如蜜环菌可借菌索的延伸侵染健康的树木。

3、隐症现象:环境条件有时对病毒病害的症状有抑制或增强作用。如病毒引起

的花叶症状,在高温条件下常受到抑制,而在强光照下则表现得更为明显。由于环境条件的关系,使病植物暂时不表现明显的症状,甚至原来已表现的症状也会暂时消失,这种现象称为隐症现象。

4、全寄生:指寄生性植物从寄主植物上获取它自身生活需要的所有营养物质,

包括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质,例如菟丝子、列当等。这些植物叶片退化,叶绿素消失,根系蜕变为吸根,在解剖学上表现为其吸根中的导管和筛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和筛管相连,并从中不断吸取各种营养物质。

5、带毒现象:有的植物受到病毒的侵染以后,病毒虽然也在体内繁殖,但寄主

一般不表现症状,这种现象称为带毒现象。带毒现象表示寄主对病原物的高度忍耐力,同植物的抗病性有关。

6、半寄生:槲寄生、桑寄生等本身具有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来合成有机

物质,但由于根系缺乏而需要从寄主植物中吸取水分和无机盐,在解剖学上表现为导管与寄主植物的导管相连。

7、子实体:在高等真菌中,无论是有性孢子或无性孢子都可能与其周围的菌丝

聚生成一个组织体,也就是真菌产生孢子的机构统称为子实体,类似于高等植物的果实。

二、填空题

1、真菌常见的无性孢子类型有(孢囊孢子)、(游动孢子)、(粉孢子)、(芽孢

子)、(分生孢子)、(厚垣孢子)等。

2、真菌繁殖分为(有性)和(无性)两种繁殖方式,各产生(有性)

和(无性)两种类型的孢子。

3、植物病原真菌引起植物病害的原因有(毒素)、(酶)、(激素)等有关。

4、植物病原细菌的形态为(杆状),主要(裂殖)的方式进行繁殖。

5、植物病原病毒是(细胞内)的(专性寄生菌)。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球

状)、(杆状)、(纤维状)等形状。

6、植物细菌病害的常见症状类型有(斑点)、(腐烂)、(枯萎)、(畸形)

等。

7、植物非侵染性病害发生的原因有(土壤营养条件部适宜)、(温度条件不

适宜)、(水分供应不均匀)、(有毒物质毒害)等。

8、菟丝子是(全寄生的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主要通过(种子)传播。

9、(砍处受害枝条)是防治槲寄生的唯一有效的方法。

10、线虫病害的防治方法有(植物检疫)、(轮作)、(间作)、(种子

消毒)、(土壤处理)等。

11、真菌能产生(有性)和(无性)孢子,前者在(渡过不良环

境)上有重要作用,后者在(真菌的扩大蔓延)上有重要作用。

12、真菌常见的有性孢子类型有(卵孢子)、(接合孢子)、(子囊孢子)、

(担孢子)等。

三、简答题

1、植物病原细菌的侵入途径、传播方式如何?

植物病原细菌的侵入途径为伤口和自然孔口侵入,主要通过雨水传播,植物病原细菌还可以由介体传播,主要传播介体是昆虫和线虫。有些细菌还可以通过农事操作传播。有些则随着种子、球根、苗木等繁殖材料的调运而远距离传播。

2、植物病原病毒的侵入途径、传播方式如何?

植物病源病毒的侵入途径为轻微的伤口侵入。传播途径为机械传播、种子和其他繁殖材料的传播、土壤传播、嫁接传播、昆虫及其他介体传播等。

3、鞭毛菌亚门和半知菌亚门有那些特点?

鞭毛菌亚门真菌特点:(1)营养体是发达的无隔多核菌丝体,细胞壁系纤维素组成;(2)无性繁殖形成游动孢子囊,其内产生双鞭毛的游动孢子;(3)有性生殖以异形配子囊结合产生卵孢子,所以称为卵菌。半知菌亚门真菌特点:(1)菌丝体发达;有隔膜:(2)无性繁殖产生各种类型的分生孢子;(3)有性阶段尚未发现。

4、植物病毒病的症状和防治方法有那些?

植物病毒病害的症状主要有变色、坏死、畸形等。植物病毒病只有明显的病状,不表现病症。

5、生物五界分类系统有那些界?

有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以及菌物界等5界,其中真菌属于菌物界。

四、论述题

1、绘图说明真菌典型的生活史

真菌的生活史分为有性和无性两个阶段。真菌一般在适合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无性繁殖,而不适合的环境条件下进行有性繁殖渡过不良的环境。并不是所有的真菌的生活史都有有性和无性两个阶段,担子菌亚门的蘑菇类等只有有性阶段,而半知菌亚门的真菌只有无性阶段,没有有性阶段。

第三章

一、概念题

1、寄生性:是指病原物从寄主获得活体营养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不同的病原物来讲是不同的,有的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和组织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而有的除营寄生生活外,还可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其生活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致病性:致病性是病原物所具有的破坏寄主而后引起病害的能力。

3、专性寄生物:它们的寄生能力最强,只能从活的寄主细胞和组织中获得营养,所以也称为活体寄生物。该类病原物包括所有的植物病毒、植原体、寄生性种子植物,霜霉、白粉和锈菌等部分真菌。它们对营养的要求比较复杂,一般不能在普通的人工培养基上培养。

4、弱寄生物:以营腐生生活为主,在特定的条件下,也能侵害活的植物。引起苗木猝到病的丝核菌和多种镰刀菌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它们很容易在人工培养基上生长。

5、强寄生物:通常以营寄生生活为主,但具有一定的腐生能力。在某种条件下,也可以营腐生生活。许多叶斑病菌也可以归入这一类型。它们对活组织有很强的寄生能力,但当病组织死亡后,还能以腐生的方式维持一段时间的生活。

6、免疫: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发病,或观察不到可见的症状。

7、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较轻。发病很轻的称为高抗。

8、感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较重,产量损失较大。发病很重的称为严重感病。

9、耐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较重,但产量损失较小。即外观上发病程度类似感病,但植物的忍耐性较高。对此有人称为抗损害性或耐害性。10、避病:指寄主在某种条件下避免发病或避免病害大发生的习性,寄主本身是感病的。如寄主感病期与病原物盛发期错开,从而避免病害大发生。

11、转主寄生现象:有些锈菌生长到一定阶段后,必须经过两种亲缘不同的寄主上寄生,才能完成其生活史。这种现象称为“转主寄生”。其中经济上主要的为寄主,次要的为转主寄主。

二、填空题

1、根据病原物的寄生性强弱,可以病原物划分为(专性寄生物)、(强寄生物)、(弱寄生物)、(腐生物)等。

2、只能在活的寄主植物上寄生的病原菌叫(专性寄生菌),常见的种类有(锈菌)、(白粉菌)、(霜霉病菌)等。

3、具有垂直抗性的品种一般表现为(高抗)或(免疫),但抗病性(不稳定)或(不持久)。在遗传学上水平抗性是(多基因)控制的,其遗传表现为(数量遗传)。

三、简述题

1、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之间关系如何?

首先寄生性是病原物表现致病性的前提。一般来讲,病原物的寄生性越强,其致病性相对越弱;病原物的寄生性越弱,其致病性相对越强。如植物病毒侵染,很少立即把植株杀死,这是因为它们的生存严格依赖寄主,没有了活寄主也就没有病毒存在的可能,这是病原—寄主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2、什么是生理小种?病原物为什么产生生理小种。

由于寄生专化性的原因,病原物的种或变种内在形态上相似,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致病力或其它特性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称为生理小种。

4、简述植物的抗病机制

①抗侵入。

②抗定殖和抗扩展。a植物组织的分化,使一些对组织选择性强的病原物扩展受到限制。b延缓病原物在寄主体内的扩展也是一种抗病表现。c植物细胞的生化特性,如细胞中某些营养物质和生长素含量、细胞汁液的酸度、渗透压和对病菌有毒物质的存在等与植物的抗病性都可能有一定的联系。

③植物的保卫反应。植物受到某些病原物的侵染刺激后,侵染点周围的组织、细胞往往产生过敏性反应迅速死亡,叫过敏性坏死反应。植物受侵染后,形成隔离组织,把病原物及有害产物与健康组织隔绝开来,就是组织木栓化保卫反应。

④获得免疫性。

第四章

一、概念题

1、初侵染:在一个生长季节开始后,病原物从其越冬(越夏)的场所散发出来引起的第一轮侵染叫初侵染。

2、再侵染:初侵染完成后,有的病原物在同一个生长季节中能进行第二轮、第三轮......的侵染,把初侵染后的各次侵染都称为再侵染。

3、局部侵染:大多数病原物在寄主体内扩展的范围限于侵入点附近,范围的大小因不同的病害而有差异,但总是有一定限制,这种现象称为局部侵染。叶斑病类是典型的局部侵染病害。

4、系统侵染:病原物自侵入点能扩展到整个植株或植株的绝大部分称为系统侵染。如病毒病、类菌质体病害以及侵入导管或筛管的真菌或细菌病害等。

5、病害流行:植物病害在一个地区和一个时期内普遍而严重地发生,称为病害流行。

6、病害预测:根据病害流行规律,结合对当地各种条件的分析,在病害发生之前运用科学方法正确推测今后一定时期内病害流行的可能性及其发展趋势,称为病害预测。

7、土壤寄居菌:是在土壤中随病株残体生存的病原物,当病残体腐败分解后它们即不能单独地在土壤中存活。多数强寄生的真菌、细菌属于这一类,如各种果树叶斑病菌、蔬菜软腐病菌等。

8、土壤习居菌:对土壤适应性强,可独立地在土壤中长期存活并能繁殖,如腐霉属、丝核菌属和镰孢霉属真菌等,均在土壤中广泛分布,常引起多种作物的幼苗死亡和植株萎蔫等症状。

二、填空题

1、植物病害的病原物主要靠外界力量传播,主要有(气流传播)、(雨水传播)、(昆虫传播)、(人为传播)等。

2.潜育期的长短主要决定于( 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 此外( 环境条件 )和( 寄主的抗病性 )也有一定的影响。

3、病毒的侵入途径为( 轻微的伤口 ),细菌的侵入途径为( 伤口 )、( 自然孔口 ),真菌的侵入途径为( 伤口 )、(自然孔口 ),(直接穿透表皮侵入 )。

4、植物病害流行的基本因素有(病原)、(寄主)、(环境条件)等。

5、初侵染来源于本田内,在田间有一个(发病中心),病害田间分布呈(核心分布)。初侵染源为外来菌源,病害初发时在田间一般是(随机分布)或(均匀分布)。

6、病害的预测可分为(长期预测)、(中期预测)、和(短期预测)。

7、侵染性病害的侵染过程划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发病)等四个时期。

三、简述题

1、病原物在何处越冬?了解病原物的越冬场所对防治植物病害有何意义?

病原物越冬场所主要有田间病株,病株残体,种子、苗木和其它无性繁殖材料、土壤和肥料等。了解病原物的越冬场所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治,如修剪病枝或处理病株等方法消灭田间病株上越冬的病菌;集中处理病株残体和药剂处理等方法消灭病株残体上越冬的病菌;种子、苗木和其它无性繁殖材料的消毒可以防治种子等传播的病害;土壤消毒和采用充分腐熟的有机肥等方法防治土壤土壤带菌现象。

2、绘出侵染性病害的侵染循环图。

3、植物病害预测的依据?

①病原物的生物学特性。②病害侵染过程和侵染循环的特点。③病害发生前寄主感病状况。④病原物的数量。⑤环境条件与病害发生的关系。⑥当地气象资料,包括气象历史资料和当年的气象预报资料。

四、论述植物病害流行的时间动态。

病害流行过程也是病原物数量积累的过程,不同病害的积累过程所需时间各异,大致可分为单年流行病害和积年流行病害2类。单年流行病害在一个生长季中就能完成数量积累过程,引起病害流行。积年流行病害需连续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该数量积累的过程。

单年流行病害大都是有再侵染的病害,故又称为多循环病害。其特点是:①潜育期短,再侵染频繁,一个生长季可繁殖多代;②多为气传、雨水传或昆虫传播的病害;③多为植株地上部分的叶斑病类;④病原物寿命不长,对环境敏感,⑤病害发生程度在年度之间波动大,大流行年之后,第二年可能发生轻微,轻病年之后又可能大流行。属于这一类的有许多作物的重要病害,如锈病、白粉病、马铃薯晚疫病、黄瓜霜霉病等。

积年流行病害又称单循环病害。其发生特点是:①无再侵染或再侵染次数很少,潜育期长或较长;②多为全株性或系统性病害,包括茎基部及根部病害;③多为种传或土传病害;④病原物休眠体往往是初侵染来源,对不良环境的抗性较强,寿命也长,侵入成功后受环境影响小,⑤病害在年度间波动小,上一年菌量影响下一年的病害发生数量。属于该类病害的有黑穗病、粒线虫病、多种果树根病等。

防治对策上的比较:单年流行病害不以消灭初始菌量为主攻方向,而主要用品种栽培、生物防治等降低流行速度,预测以流行速度的规律为重点;积年流行病害则以消灭初始菌量为主攻方向。

第五章

一、概念题

1、植物检疫:是指由国家颁布条例和法令,对植物及其产品,特别是苗木、接穗、插条、种子等繁殖材料进行管理和控制,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等人为传播蔓延的一项措施。

2、生物防治:广义地说,一切利用生物手段来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统称为植物病害的生物防治。通常利用微生物的颉抗作用来控制病原物,达到防治植物病害的目的。

3、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通过热力、冷冻、干燥、电磁波、射线、机械阻隔等措施抑制、钝化或杀死病原物,达到控制植物病害为目的的一种方法。它无公害、不污染环境、成本低,对某些病害的效果好,是应该开发的途径。

4、交叉保护:在自然界中,许多病原物有强毒系和弱毒系存在。在寄主上接种病原物的弱毒系,可以限制强毒系的侵染,减轻强毒系的危害。这种现象称为交叉保护现象。

5、交叉抗性:病原物对某种药剂有抗性之后,对作用机制相同或毒性基团结构相似的药剂也有抗药性,而无论是否使用过这种药剂。如对多菌灵有抗性的病菌对甲基托布津也同样具有抗性。

6、化学防治:利用各种有毒的化学物质预防或直接防治植物病害的方法,称为植物病害化学防治方法。

7、保护作用:在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以前,使用化学药剂保护植物及其周围环境,杀死或阻止病菌侵入,从而起到防治病害的作用,称为植物病害化学防治作用。这种在病原物侵入寄主植物以前使用的药剂称为保护剂。

8、治疗作用:当病原物已经侵入植物或植物已经发病时,使用化学药剂处理植物,使体内的病原物被杀死或抑制,终止病害发展过程,使植物恢复健康的作用,称为化学治疗作用。用做化学治疗的药剂一般在病原菌侵入植物体后施用,此类药剂具有内吸传导作用,称为内吸治疗剂,简称内吸剂。

9、农药的剂型:将原药根据不同的要求按比例配进一定数量的辅助材料,如填料、湿润剂、溶剂、乳化剂等,经过加工后制成的符合一定规格要求的成品,所表现的不同形式,叫做农药剂型。

10、IPM :从生态学和系统理论的观点出发,针对整个农田生态系统,研究生物种群动态和相互联系的环境,采用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并充分发挥自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并使防治措施对农田生态系统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简称IPM。

二、填空题

1、常用的化学农药使用方法有(种苗处理)、(土壤处理)及(植株喷药)等。

2、常用的农药剂型有( 粉剂 )、(可湿性粉剂 )、(乳油 )、(水剂)等。

3、常用的物理防治方法有(种苗处理)、(土壤消毒)、(“外科手术”)等。

4、杀菌剂的杀菌原理主要有(化学保护作用)、(化学治疗作用)、(化学免疫作用)、(钝化作用)等。

5、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寄生)、(竞争)、(抗生物质的产生)、(交叉保护)等。

6、常用的农业防治措施有(无病留种田留种)、(搞好田园卫生)、(加强栽培管理)、(合理轮作)等。

7、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的方法有(引种)、(系统选育)、(杂交育种)、(人工诱变)、(遗传工程育种)等。

三、简述题

1、植物检疫对象应具备的条件有那些?

1.必须是局部地区发生的,

2.必须是主要通过人为因素进行远距离传播的,

3.必须是危险性的。

2、合理轮作能防治植物病害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①每一病原菌都有一定的寄主范围,轮作使有寄主专化性的病原物得不到适宜生长和繁殖的寄主植物,从而减少病原物的数量;②可以改变土壤中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并使它们对一些病原菌产生颉颃、抑制或杀死的效果;③合理的轮作还可以调节地力,为土壤提供更多的肥力。

3、病原物为什么产生抗药性?如何克服?

病原物产生抗药性的原因较多,但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连续使用一种农药,诱导病原物产生变异,出现了抗药的新类型;二是药剂杀灭了病原物中的敏感的类型,保留了抗药的类型,改变了病原物的群体组成,对病原物的自然突变起筛选作用。

不同药剂的混合使用和交替使用是防治病原物产生抗药性的主要措施。另外应开发克服抗药性的添加剂等,也应注意交叉抗性现象。

4、使用农药时应注意什么?

(1)正确选用农药种类

(2)防止产生药害

①药剂方面

②植物方面

③环境条件

④用药方法

(3)避免农药对环境和果品、蔬菜的污染

5、为什么要搞植物检疫?

由于受到地理条件如高山、海洋、沙漠的阻隔。植物病、虫、杂草的自然传播距离离有限,而人为的传播就不受以上条件的限制。特别是由于近代交通运输事业的发展;种苗和农产品交流的频繁,更增加了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机会,给农林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许多危险性病害一旦传入新的地区,倘若遇到适宜其发生和流行的气候和其他条件,往往招致比原产地更大的危害。这是由于新疫区的植物往往对新传入的病害没有抵抗力所致。植物位疫是履行国际义务,对保障本国农业生产上有重要的意义。

6、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化学防治的优点:化学防治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应用广泛、便于机械化,受地域性和季节性限制小,是人类与植物病害作斗争的重要手段。

化学防治的缺点:使用不当会引起人、畜中毒和植物药害,不具选择性能杀死其它有益生物,连续使用某种农药能使病菌产生抗药性,污染环境,造成公害,成本教高,仅仅在短期内减少病菌数量,不能从根本上控制病害的发生。

第六章

1、叙述黄瓜霜霉病、梨黑星病、苹果腐烂的典型症状及防治方法如何?

黄瓜霜霉病:

症状:

幼苗发病,子叶正面出现不均匀的黄化褪绿斑,然后变成不规则的枯萎斑。空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紫灰色的霉层。

成株期发病,多从下部老叶片开始,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浅绿色小斑点,并逐渐变为黄色,扩大后受叶脉限制而成多角形褐色斑块。潮湿时,叶背的病斑上长出紫灰色的霉层(孢囊梗和孢子囊),后期变成黑色霉层,病势由下而上逐渐蔓延。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2)加强栽培管理

(3)药剂防治苗床发病要及时用药,移栽前要带药下田,大田病害始发期要及时用药。常用的药剂是: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500倍液;80%大生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750倍液;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

(4)生态防治利用温室和大棚可以控制室内温湿度的条件,根据黄瓜与霜霉菌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不同要求,采用有利于黄瓜生长发育,不利于病菌侵染的生态条件,达到防治病害发生流行的目的。具体做法:上午日出后迅速使棚温提高到25~30℃,湿度在75%左右,控制温湿度,满足黄瓜光合作用的要求,增强抗病性,抑制发病。下午适当通风,使棚温度降至20~25℃。夜间温度限制在15—12℃,在拂晓温度降至最低,湿度达到饱和时进行放风,降低棚内湿度。

(5)高温焖棚在发病初期进行。选择晴天上午,大棚门窗关闭,使大棚黄瓜生长点附近温度升高到45℃,维持2h,然后放风降温。处理时要求棚内湿度高,若土壤干燥,可在前一天浇一次水,处理后适当追肥。每次处理间隔7~10天。棚内温度超过47℃,或棚内干燥,会引起生长点烤伤,应特别注意。

(6)药剂熏烟在发病初期每亩用45%百菌清烟雾剂(安全型)200~300g,密闭熏蒸1夜,次晨开窗通风。隔7天熏1次。

梨黑星病

症状:黑星病能危害果实、果梗、叶片、叶柄和新梢等部位。果实发病初生淡黄色圆形斑点,逐渐扩大病部稍凹陷、上生黑霉,后病斑木栓化,坚硬、凹陷并龟裂。幼果因病部生长受阻碍,变成畸形。果实成长期受害,则在果面生大小不等的圆形黑色病疤,病斑硬化,表面粗糙,果实不畸形。果梗受害,出现黑色椭圆形的凹斑,上长黑霉。叶片受害,初在叶背主、支脉之间呈现圆形、椭圆形或不整形的淡黄色斑,不久病斑上沿主脉边缘长出黑色的霉。危害严重时,许多病斑互相愈合,整个叶背布满黑色霉层。叶脉受害,常在中脉上形成长条状的黑色霉斑。叶柄上症状与果梗相似。

防治方法:

1、搞好果园卫生果园卫生措施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①清除落叶。带病落叶是该菌的越冬场所之一;应当加以清理。

②芽萌动时喷药。40%福星、12.5%特谱唑(速保利、烯唑醇)、12.5%腈菌唑等内吸性杀菌剂对梨黑星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③彻底摘除病梢、病叶及病果。

④搞好幼树防治。彻底防治幼树上的黑星病,对附近结果大树来说,也是一项重要的果园卫生措施。2.生长期药剂防治使用有效药剂防治黑星病是目前控制黑星病的最有效、最经常应用的技术措施。用药时期、有效药剂及施药技术是提高防治效果的关键。

(1)用药时期及次数不同梨区、不同年份施药时期及次数不同。总体而言,药剂防治的关键时期有二:一是落花后30~45d内的幼叶幼果期。;二是采收前30~45d内的成果期,多数地区是7月下旬至9月中旬。

(2)有效药剂对黑星病有效的药剂种类较多,具体应用时应该根据发病情况、药剂性能、价格高低等因素合理选择,适当搭配,交替用药,避免或减缓抗药性风险。如:40%福星、10%世高、12.5%特谱唑、12.5%腈菌唑、40%博舒等。

苹果腐烂病

症状:腐烂病主要危害枝干。技干受害,致使皮层腐烂坏死,表现出2种症状类型—溃疡型和枝枯型。

溃疡型:主要发生在树体的主干和大枝上,在结果树主技与枝干分权处最多。发病初期,病班圆形或椭圆形,红褐色,永渍状,略隆起,边缘不清晰,逐渐组织松软,手指按压病都下陷,常有黄褐色汁液流出,以后皮层湿腐状,嗅之有酒糟味。病皮易剥离、内部组织呈红褐色。后期,病部失水凹陷、硬化,呈灰褐色至黑褐色,病部与健部裂开。病部产生很多黑色小粒点(病菌的分生抱子器)。天气潮湿时,小黑点吸水从孔口涌出橘黄色、胶质卷须状的孢子角。秋末,病都产生较大、颜色略深的黑色粒点(病菌的子囊壳)。发病严重时,病斑扩展环绕枝干一周,树体受害那位以上的枝干干枯死亡。

枝枯型:多发生发生在2~4年生的小枝条、果台、干桩等部位,以剪口处发生最多。病班形状不规则,红褐色,扩展迅速,很快环绕一周,造成全枝枯死。后期病部也出现黑色小粒点。在生长衰弱的村上,技枯型症状尤为明显,可致主枝或整株发病枯死。

防治方法:应采取以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村势、提高抗病力为主,结合搞好果园卫生、铲除潜伏病菌和病斑治疗的综合防治措施。

①加强栽培管理,壮树抗病。调节树负载量,克服大小年现象,大年疏花疏果,小年保花保果;采用配方施服,有机肥和化肥以及氛。磷、钾肥合理搭配;改善灌水条件,防止早春干旱和雨季积水;搞好果村防寒,减少冻伤口。加强对其它病虫害的防治,保持树势。

②搞好果国卫生,减少病菌。生长季经常检查,发现病班及时利除;冬剪、复剪、夏剪过程中,注意清除病枝、残桩、病果台;病残体时清除烧毁;剪锡口及其他伤口用煤焦油或油漆封闭,减少病菌侵染途径。

③药剂预防。早春村体萌动前,喷布杀菌刘进行保护,药剂有:40%福美肿可湿性粉剂50~100

倍液;石流合剂、菌毒清水剂50倍液等。5—6月份对大枝干涂刷药剂,可选用:4Q%福美肿可湿性汤剂石50~10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借液等。连续应用几年,对老病班的治疗、防止病疤复发、减少病菌侵人,均有明显效果。

④病疤治疗。对于症状明显的病斑及时治疗。

病斑刮治法:具体做法是,地面铺上塑料布,在病疤周围延出0.5cm用刀割一深达木质部的保护圈,然后将保护圈内的病皮和健皮彻底割除,刮掉在塑料布上的病组织集中烧毁。对已暴露的本质部用刀深割1~1.5 cm,最后徐药处理。药剂有:胂平液50倍液,5%菌毒清水剂50倍液,5%田安水剂5倍液、腐必清油乳剂2~5倍液等。

2、叙述辣椒疫病、梨锈病、瓜类枯萎病的侵染循环特点如何?

辣椒疫病:

病菌主要以卵孢子或厚垣孢子在病残体、土壤或种子中越冬,成为田间发病的初侵染源。翌年雨季来临时,卵孢子和厚垣孢子经雨水、灌溉水传播到寄主的茎基部或近地面果实上,引起田间初次侵染,形成发病中心或中心病株,在高湿或阴雨条件下病部产生大量孢子囊,孢子囊和所萌发的游动孢子又借风、雨传播,不断进行再侵染,病菌通过伤口或直接侵入。该病发病周期短,流行速度快。(——得2.5分)

发病条件:

辣椒疫病常发生在高温多湿的环境条件下,雨季来临的早晚、降雨量及雨日数是疫病发生及流行程度的决定因素。

露地栽培,平畦种植,地势低洼,大水漫灌,浇水过多,雨后积水,排水不良的连作地块常导致疫病暴发流行。

品种间存在着显著的抗性差异。辣椒的不同生育期抗病力也有所差异,苗期易感病,成株期较抗病。此外连作发病重,轮作发病轻。

梨锈病

病菌以多年生菌丝体在桧柏病部组织中越冬。一般在春季3月间开始显露冬孢子角,遇雨时,冬孢子角吸水膨胀,成为舌状胶质块。冬孢子萌发产生有隔膜的担子,并在上面形成担孢子。担孢子随风飞散,自梨树发芽展叶至花瓣凋落、幼果形成的这段时间,担孢子散落在嫩叶、新梢、幼果上,在适宜条件下萌发,产生侵染丝,直接从表皮细胞侵人,也可以从气孔侵入。侵入过程约需数小时。

梨树自展叶开始直至展叶后20天容易感染,展叶25天以上,叶片一般不再受感染。

病菌侵人经潜育期后,在叶面呈现橙黄色的病斑,接着在病斑上长出性孢子器。性孢子由孔口随蜜汁溢出,经昆虫传带至异性的性孢子器的受精丝上。性孢子与受精丝互相结合,其雄核进入受精丝内完成受精作用。形成双核菌丝体。双核菌丝体向叶的背面发展,形成锈子器。在锈子器中产生锈孢子,这种锈孢子不能再危害梨树,转而侵害转主寄主桧柏的嫩叶或新梢,并在桧柏上越夏和越冬,至翌年春再度形成冬孢子角。

瓜类枯萎病

尖镰孢菌为土壤习居菌,可以厚垣孢子、菌核在土中或病残体中存活5~6年,其菌丝和分生孢子也可在病株残体中越冬,并可营腐生生活,厚垣孢子和菌核通过牲畜消化道后仍能存活,越冬病菌成为第2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在幼根表面萌发,产生菌丝,主要通过根部伤口和侧根枝处的裂缝和茎基部裂口处侵入,除菌丝生长扩展外,病菌还可随导管液流扩展至植株各部位。黄瓜枯萎病菌具有潜伏侵染现象,幼苗带菌常不表现症状,多数到开花结果时才表现症状。

病菌在田间主要靠农事操作、雨水、地下害虫和线虫等传播,该病是一种积年流行病害,其发生程度决定于当年初侵染菌量,一般当年不进行再侵染,即使有也不起主导作用。

连作地块连作土壤中枯萎病菌积累多,病害往往严重,并且连作作物生长不良,更易加重病害。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耕作粗放,土层瘦薄,不利作物根系生长发育,往往病重。地下害虫和线虫多,易造成伤口,有利病菌侵入,线虫危害还可加重病害。

第七章

1、根癌细菌引起根部肿瘤的机制及其应用

该病菌的致病机制是,病菌通过伤口侵入寄主后,将其诱癌质粒上的一段产生植物生长激素的T-DNA整合到植物的染色体DNA上,随着植物本身的生长代谢,刺激植物细胞异常分裂;和增生,形成癌瘤,而病原细菌的菌体并不进人植物的细胞。这一特点说明根癌菌具有非常特殊的致病机制,一旦有根癌症状出现,就证明细菌的T-DNA已经整合到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上,再用杀细菌剂杀细菌已无法抑制植物细胞的增生,也无法使癌瘤症状消失,同样也不能阻止癌瘤的发展和增大。从病菌侵入到显现癌瘤所需的时间,一般要经几周至一年以上。

该特性可以应用稀缺资源的扩大培养上使用。

第八章

1、番茄花叶病毒、条纹病毒、蕨叶病毒的简称、传播途径如何?

①花叶病。该病主要由烟草花叶病毒(TMV)侵染引起。烟草花叶病毒的土壤传播是以土中残存的病毒通过植物、茎、叶的伤口直接侵人的接触传播为特点。

②条纹病。该病主要由番茄花叶病毒(ToMV)侵染所致。该病毒属于烟草花叶病毒属(Tobamovirus),该病毒的传播也接触传播为主。

③蕨叶病。该病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CMV)侵染引起。黄瓜花叶病毒由蚜虫传播,如桃蚜、棉蚜等多种蚜虫都可传染,但以桃蚜为主。

心理学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 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观察法:指在自然情境中对人的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系统观察并记录,然后对所作记录进行分析,以期发现心理活动变化的规律的方法。 测验法:指使用特定的量表为工具,对个体的心理特征进行间接了解,并作出量化结论的研究方法。 调查法:指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自己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群体的态度和心理特征的方法。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意识: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知觉。 不随意注意: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随意后注意: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同时具有随意注意和不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它和自觉的目的、任务联系在一起,但它不需要意志的努力。 生物节律:指有机体生理功能的周期性变化。 催眠:是一种类似睡眠又实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是在一种特殊情境下,由催眠师诱导形成的。 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不同的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感觉阈限: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 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 的临界值。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 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属性 的整体的反映,它是在感觉的基 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 合和解释。 社会知觉: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 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 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 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 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 的现象。 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保存和 提取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学习:指通过主题客观的星湖作 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 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 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 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思维:是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 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地反 映。 聚合思维:指根据已知的信息, 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的思维 方式,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 有条理的思维方式。 发散思维:指人们根据当前问题 给定的信息和记忆系统中存储的 信息,沿着不用的方向和角度思 考,从多方面寻求多样性答案的 一种思维活动。 概念:在心理学上指的是反映客 观事物共同特点与本质属性的 思维形式,是高级认知活动的基 本单元,以一个符号,就是词的 形式来表现。 推理:指从一组具体食物经过分析 综合得出一般规律,或者从一般原 理演出新的具体结论的思维活动。 心理定势:指坚持使用原有的已证 明有效的方法解决新问题的心理倾 向。 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 德纳提出。加德纳认为智力的内涵 是多元的,它是由7种相对独立的 智力成分所构成。每种智力都是一 个单独的功能系统,这些系统可以 相互作用,产生外显的智力行为。 智力结构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 福特提出。他认为,智力活动可以 区分出三个维度,即内容、操作和 产物,这三个维度的各个成分可以 组成为一个三维结构模型。 动机:指为激发、维持、调节人们 从事某种活动,并引导活动朝向某 一目标的内部心理过程或内在动 力。 本能理论:是最早被提出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有机体生来即具有一 些特定的先天倾向,这些倾向是维 持生存所不可缺少的,人们的行为 是受这些本能力量所驱动的。 匮乏动机:指个体试图恢复自己生 理和心理平衡状态的动机,在需要 得到满足之后便趋于消失。 情绪情感: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 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心境:是一种具有感染性的、比较 平稳而持久的情绪状态。 激情:是一种爆发快、强烈而短暂 的情绪体验。 应激:是指在意外的紧急情况下所 产生的情绪体验。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 答题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一、名词解释 1.病状:植物得病后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征: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现出的特征性结构体。 症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 2.喷菌现象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bacteria exudation,BE) 。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病害和其它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3.钝化温度(Thermal lnactivation Point,TIP) 将病组织汁液处理10min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用摄氏度表示。 4.病害循环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也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 5.整体产果(Holocarpic)。低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全部转为繁殖体时叫整体产果 分体产果(Eucarpic)。高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部分转为繁殖体时叫分体产果。 6.系统侵染: 7.综合防治综合防治(综合治理 IPM)(植物病害管理 PDM):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要把防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8.局部侵染 : 系统侵染 : 9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指在种内或变种内或专化型内,在形态上没有差异,但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9.单分体病毒 ; 10侵染性病害 :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由植物自身及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11、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出的雌雄性器官能交配,自身亲合,如卵菌。 异宗配合 : 异宗配合:同一菌株上生出的雌雄性器官不能交配,必须和另一 有亲和力菌株上的才能交配,担子菌以此为主(接合、子囊两种方式都有)。 12病毒内含体 13. 担子果:高等担子菌的担子着生在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结构上形成子实层,这种担子菌的产孢结构叫担子果(basidiocarp)。常见的各种蘑菇、木耳、银耳、灵芝等,都是担子菌的担子果。 14.越冬和越夏 15.子实体真菌的产孢机构无论是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均叫子实体(fruit-body). 16.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者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及外观上表现出异常,最终表现为产量下降,品质低劣,甚至死亡,这种现象就叫做植物病害 17、.稀释限点(Dilution End Point,DEP) 病组织汁液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用10—1,10—2,……表示。 18单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的病害。 多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可以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少循环病害:病害的初侵染为主,有再侵染但次数很少。 19.革兰氏染色反应:将细菌制成涂片后,用结晶紫染色,用碘液处理,然后用95%酒精洗脱,如不能脱色,则为革兰氏阳性菌G+,能脱色则为革兰氏阴性菌G-。植物病原细菌大多G-,少数是G+。

……心理学名词解释

第三章发展心理学 横断研究设计: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同时对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比较的方法 纵向研究设计:对同一研究对象在不同的时间或阶段内进行长期的反复观察测量的方法,故也叫追踪研究设计 聚合交叉设计:将横断研究设计和纵向研究设计融合在一起的研究方法。选择不同的年龄群体为研究对象,在短时间内观察这些研究对象 双生子设计:通过比较双生子在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对其心理发展造成的影响,来研究先天和环境教育发生作用的阶段和影响因素 本我:基本机能,寻求机体满足,遵循快乐原则 自我:人格的执行者,遵循现实原则,寻找一种现实的途径来满足本能的需要 超我:人格的法官,人格中内化了的道德标准,服从于道德原则 心理生物性紊乱:青春期心理生物性紊乱主要表现于主体对自己身体机能的异常关注及对某些正常疾患的过分夸大。在初中生中,常存在心理生物性紊乱的情况 染色体:是遗传的物质载体,其功能是存储和传递遗传信息 基因:是DNA分子中的一段能表现生理功能的序列,一个基因就代表一个遗传信息,它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 格式:一种动态的心理结构,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格式日益复杂化,不同格式日渐融合的过程 同化:格式对外部刺激加以选择和改造,使其能够被纳入到现有格式中 顺应:为了更好的加工外在刺激,个体对格式进行一定的调整以适应外部环境的过程 记忆:就是一个信息输入、编码、存储、检索和提取的过程 工作记忆:指在短时记忆过程中,把新输入的信息和记忆中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的记忆 自传式记忆:指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回忆 记忆策略: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 元记忆:就是关于记忆过程的知识或认知活动

2007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试题精选

2007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试题精选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

态。 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的,自动化了的动作活动方式或智力活动方式。 智力技能(又称心智技能):是反映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中以完善、合理的程序进行的并近于自动化了的智力活动方式。 学习迁移:是指学习一种知识、技能对学习另一种知识、技能产生某种影响 正迁移:是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积极的影响,即起促进作用。 负迁移:指一种知识、技能对另一种知识、技能的掌握产生消极影响,即干扰作用。 思维定势:指过去思维活动的经验使当前思维活动处于一种准备状态。 逆向迁移:是指后学习的知识、技能对先前学习的知识,技能产生影响。 学习策略:学习者对学习目的的认识、学习方法的采用以及对学习过程的调控过程。 元认知:指对认知的认知。 元认知体验:是个体伴随认知活动而产生的认知体验或情感体验。 元认知监控:指个体在认知活动进行过程中,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积极进行监控,并相应地进行调节,以达到预定目的。 记忆策略:指在元认知的作用下,具体调节记忆方法的策略。 规则的发现学习:指在教学情境中,教师先呈现规则的若干例证,然后,让学生在例证中概括出一般规则的学习方式。

植物病理学试题及答案.doc

植物病理学试题及答案 【篇一:植物病理学试卷 a 及答案】 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植物病理学(a) 一、名词解释(每题 5 分,共20 分) 1、植物病害: 2、病状: 3、病症: 4、病害三角: 二、填空(每空 1 分,共20 分) 1.引起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分为( 2.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侵染性病害分为()( ()()等。 3.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 ()五大类型。 4.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 ()五种类型。 5.()()( 素。 三、选择(每题 2 分,共16 分) 1.植物细菌病害的病症是()。 a.脓状物 b. 霉状物 c. 粉状物 d. 颗粒状物 2.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 a. 霜霉病 b. 晚疫病 c. 猝倒病 d. 缺素症 3.引起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 a. 缺素症 b. 高温 c. 病原菌 d. 遗传因素 )()两大类。)())())())构成病害发生的三要 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4.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 a. 缺素症 b. 真菌 c. 线虫 d. 原核生物 5.植物生病后表现下列病症,()是真菌性病害的病症。 a. 霉状物 b. 粉状物 c. 脓状物 d. 颗粒状物

6.()是植物病害的病状。 a. 霉状物 b. 坏死 c. 脓状物 d. 腐烂 7.属于侵染性病害的是()。 a. 霜霉病 b. 晚疫病 c. 猝倒病 d. 缺素症 8.()是植物病害的病症。 a. 霉状物 b. 坏死 c. 脓状物 d. 腐烂 四、判断对错(每题 2 分,共16 分) 1.病害的三角关系指病原、植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2.植物病害引起的萎蔫可以恢复。() 3.植物病毒病没有病症。() 4.非侵染性病害无病症,侵染性病害都有病症。() 5.环境条件不仅本身可以引起非侵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 的重要诱因。( 6.病症是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7.脓状物是细菌性病害的特有病症。() 8.霉状物、粉状物等是真菌性病害的病症。() 五、简答题(每题8 分,共16 分) 1.简析病害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 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2.什么是病症和病状?都包括哪些类型? 六、论述题(12 分) 1.什么是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各由哪些因素引起? 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装订线注:装订线内禁止答题,装订线外禁止有姓名和其他标记。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植物病害:植物在生长发育、储藏运输过程中,在一定外界环境 影响下,受到病原生物或非生物的持续干扰,超越了它能忍受的范围,致使在生理上、组织上、及形态上发生一系列的变化,生长发 育不正常,表现出一些特有的外部症状及内部病理变化,病因此造 成产量下降、质量变坏、颗粒无收,降低了对人类的经济价值。 2、病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3、病症:病原物在植物发病部位形成的有一定特点的结构。

普通植物病理学试题套

普通植物病理学 测试题一 一、名词解释(5×3=15分) 真菌的营养体病原生物内含体营养体亲和性垂直抗病性 二、问答题(4×10=40分) 1. 植物病害的防治措施按照原理有哪些?每一类列举2~3种具体的办法。 2. 当前在农作物抗病品种选育和使用方面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应采取哪些改进措施? 3. 植物侵染性病害发生和流行的基本因素各有什么不同? 4. 何谓病害循环?为什么说它是制订防治措施的重要依据? 三、写出下列拉丁学名的中文含义,并编制它们的分类检索表。(15分) Uncinula Phyllactinia Pseudoperonospora Plasmopara Peronospora Puccinia Uromyces Fusarium Exserohilum Macrophoma 四、选择填空(10分) 1. 植物病毒的核酸类型主要为()。 A . +ssRNA B. -ssRNA C. dsRNA D. dsDNA 2. 蠕传病毒属的传播介体为()。 A. 叶蝉 B.飞虱 C. 蚜虫 D 线虫 3. 烟草花叶病毒常简称() A. TMV B. CMV C. PVY D.SBMV 4.()病害通过喷菌现象可进行简易鉴别。 A. 真菌 B.病毒 C. 线虫 D.细菌 5. 下列()属于真菌的营养体。

A. 菌核 B. 假根 C. 双核菌丝 D. 菌索 6. 有些真菌在完成其生活史的过程中需要两种亲缘关系相距较远的寄主,这种现象称为()。 A. 专化型 B. 专性寄生 C. 单主寄生 D. 转主寄生 7. 下列担子菌中属于裸果型的是()。 A. 锈菌 B. 木耳 C. 黑粉菌 D. 香菇 8. 有些病原物侵入寄主后常具有潜伏侵染特性,这类病原物最可能是()。 A. 弱性寄生物 B. 专性寄生物 C. 腐生物 D. 活体寄生物 9.病原物侵入寄主后产生对寄主有害的代谢产物而致病,一种瘤肿症状可能是由于病原物分泌()所致。 A. 酶 B. 生长调节物质 C. 植保素 D. 毒素 10. 发病部位出现的霉状物是()。 A. 线虫 B. 病毒 C. 真菌 D. 细菌? 五、填空题(共20分) 1. 植物病原真菌的五个亚门分别是。 2. 子囊菌分纲的依据是。 3. 植物病害根据病原的性质分为和。 4. 初侵染源主要有。 5. 植物线虫病害的症状特点为。 6. 植物病毒的鉴定方法主要有。 7. 病原菌的生理小种指。 8. 真菌病害的病征主要有。 9. 植物病毒的非介体传播方式有。 10. 真菌产子囊孢子的子实体有。 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 真菌的营养体:指真菌营养生长阶段所形成的结构。 2. 病原生物:引起植物发生病害的有害生物。 3. 内含体:指植物感染病毒后,有些产物会与病毒的核酸、寄主的蛋白等物质聚集起来,形成的具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2、心理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3、观察法——观察,旨在自然条件下,人们为一定目的而对事物所进行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观察法就是以感官活动为先决条件,与积极的思维相结合,系统地运用感官对客观事物进行感知、考察和描述的一种研究方法。 4、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5、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6、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7、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8、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9、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10、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1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 1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13、第一信号系统——是具体刺激物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4、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语作为条件刺激物而引起的条件反射系统 15、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 16、有意注意——是指具有预定目的,需作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17、无意注意——是一种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的注意。 18、有意后注意——是指既有目的性,又不需作较大意志努力的注意。 19、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特征。 20、注意的转移——是根据新的需要,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特性。 2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2、知觉——是人脑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3、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叫感受性。 24、感觉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持续一段时间的刺激量。 25、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包括传入神经和传出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26、适应——由于刺激物的持续作用而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叫做适应。 27、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 28、记忆表象——被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它的形象仍能在头脑中呈现出来,这个现象叫记忆表象。 29、识记——就是通过反复感知从而识别、记住某种事物,并在头脑中留下映象的过程。 30、保持——是识记过的材料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人脑的保持量是相当大的。 31、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前摄抑制. 32、倒摄抑制——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心理学》练习题库新及参考答案

《心理学》练习测试题库一、名词解释 1.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3.个性倾向性 4.观察法 5.实验法 6.反射 7.第一信号系统 8.第二信号系统 9.个性 10.需要 11.动机 12.兴趣 13.注意 14.有意注意 15.有意后注意 16、无意注意 二、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________ A.人的心理现象B.人的行为C.人的想法D.人的思维2.个性心理特征的核心是________ A.气质B.性格C.能力D.智力 3.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________ A.兴奋B.反射C.抑制D.操作 4.动力定型不具备哪一种特点________ A.定型化B.自动化C.概括化D.简约化 5.________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 A.兴趣B.理想C.需要D.爱好

6.________是人类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 A.社会性需要B.生理性需要C.精神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7.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最高级别的需要是________ 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尊重需要D.自我实现需要 8.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_______ A.兴趣B.需要C.爱好D.理想 9.兴趣发展的最高水平是_______ A.志趣B.有趣C.乐趣D.无趣 10.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___________ A.心理现象B.心理C.心理过程D.个性倾向性 11.______是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它对心理活动具有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功能。 A、注意 B、记忆 C、表象 D、想象 12.人在注意看一个物体时,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即所谓“举目凝视”属于注意外部表现的______。 A.无关运动的静止B.呼吸运动的变化C.适应性运动D.调节 13.没有事先预定目的,也无需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______。 A.有意注意B.有意后注意C.无意注意D.无意后注意 14.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把握对象的数量是注意的______。 A.稳定性B.分配C.转移D.广度 15.______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 A.记忆B.感觉C.知觉D.思维 16.听觉的适宜刺激是频率为______的音波。 A.16—20000次/秒(赫兹)B.20—20000次/秒(赫兹) C.15—15000次/秒(赫兹)D.16—16000次/秒(赫兹) 17.“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_______。 A.味觉刺激B.听觉适应C.触觉刺激D.嗅觉适应 18.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是_______。 A.幻觉B.联觉C.错觉D.感觉 19.在_______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约为0.25—2秒。

植物病理学考试复习资料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 植物病害:植物活体在生长或储藏过程中由于所处的环境条件恶劣。 寄生物: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生物。 寄主:被寄生的生物。 病原物:任何诱发病害的因素无论是生物还是非生物的统称为病原物。 植物病害的症状:植物生病后所表现的病态。 共生现象:两种不同的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寄生现象:一种生物与另一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并从中吸取食物的现象。 致病性:异养生物能诱发病害的能力。 活体营养食物:在自然间,只能从活的植物细胞或组织中获得营养的寄生物。在实验室里不能培养。 死体营养食物:除寄生于或的植物组织上外,还可以在死的植物组织上生活或者以死的有机质作为营养物质的寄生物。 腐生物:只能从死的有机物上获得营养物质的异养生物。 半寄生种子植物:有叶绿素能够自制养分,但必须从寄主植物上吸取水分和无机盐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全寄生种子植物:没有根或叶,或者茎叶具有很少的叶绿素,不能活仅能极有限地用无机物制造养分,因而必须从寄主植物体内吸收全部或大部分养分和水分的寄生性种子植物。 相继病原学:先入的病原物先侵染寄主,后入的病原物随之进入寄主,最终可以形成复合病害的综合症。 相伴病原学:两种或更多的病原物同时侵染寄主,引起的病害比单独的病原物引起的症状更重。 生理小种:在病原物的种内,在形态上相同,但在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征上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致病性:是病原物诱发病害的能力的总称,一般是用来描述对不同种寄主的致病力。 毒性:是指病原物诱发病害的相对能力,用来衡量和表示致病力的差异。 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 免疫: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发病的称为免疫。 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轻的称为抗病。 感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重的称为感病。 高度抗病:寄主对病原物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发病很轻的称为高度抗病。 耐病:发病情况类似高度感病品种,但受害的影响比感病品种的小。 垂直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有特异的相互作用,即某品种对病原物的某些生理小种能抵抗,但对另一些则不能抵抗,即抗性是小种专化的。在遗传上,抗性是由个别主效其因控制的。在生产上,这种抗性虽表现为高度抗病或免疫,但很容易因小种发生变化而表现为感病,因而抗病性是不稳定和不能持久的。 水平抗性:寄主和病原物之间没有特异的相互作用,一个品种对所有小种的反应是一致的,即非小种化的。在遗传上,抗性是由多个微基因控制的,也由单个基因控制的。这种抗性表现为中度抗病,是稳定和持久的。 基因对基因假说:在进化过程中,在寄主群体中有一控制抗病性的基因,在病原物群体中就

植物病理学名词解释,简答题

一、名词解释 1.病状:植物得病后本身所表现的病态。 病征: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表现出的特征性结构体。 症状: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病原:引起植物发病的原因。 2.喷菌现象在徒手切片中看到有大量细菌从病部喷出,这种现象称为喷菌现象(bacteria exudation,BE) 。为细菌病害所特有,是区分细菌病害和其它病害的最简便的手段之一。 3.钝化温度(Thermal lnactivation Point,TIP) 将病组织汁液处理10min使病毒丧失活性的最低温度,用摄氏度表示。 4.病害循环病害循环(disease cycle) 也称作侵染循环(infection cycle): 5.整体产果(Holocarpic)。低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全部转为繁殖体时叫整体产果 分体产果(Eucarpic)。高等真菌繁殖时, 营养体部分转为繁殖体时叫分体产果。 6.系统侵染: 7.综合防治综合防治(综合治理IPM)(植物病害管理PDM):从农业生产的全局和农业生态系的总体观念出发,根据有害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发挥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地协调应用生物的、物理的、化学的等必要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损害允许水平之下,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同时要把防治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有害副作用减少到最低限度。 8.局部侵染: 系统侵染: 9生理小种(Physiological race) :指在种内或变种内或专化型内,在形态上没有差异,但生理特性(培养性状、生理生化、病理、致病力或其他特性)有差异的生物型或生物型群。

9.单分体病毒; 10侵染性病害:病原生物侵染植物引起的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由植物自身及非生物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 11、同宗配合:单个菌株生出的雌雄性器官能交配,自身亲合,如卵菌。 异宗配合: 异宗配合:同一菌株上生出的雌雄性器官不能交配,必须和另一 有亲和力菌株上的才能交配,担子菌以此为主(接合、子囊两种方式都有)。 12病毒内含体 13. 担子果:高等担子菌的担子着生在具有高度组织化的结构上形成子实层,这种担子菌的产孢结构叫担子果(basidiocarp)。常见的各种蘑菇、木耳、银耳、灵芝等,都是担子菌的担子果。 14.越冬和越夏 15.子实体真菌的产孢机构无论是无性繁殖或有性繁殖均叫子实体(fruit-body). 16.植物病害:植物受到病原生物的侵染或者不良环境条件的持续干扰,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受到严重影响,在生理及外观上表现出异常,最终表现为产量下降,品质低劣,甚至死亡,这种现象就叫做植物病害 17、.稀释限点(Dilution End Point,DEP) 病组织汁液保持病毒侵染力的最高稀释度,用10—1,10—2,……表示。 18单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只有初侵染而无再侵染的病害。 多循环病害: 在一个生长季节中,可以发生多次再侵染的病害。 少循环病害:病害的初侵染为主,有再侵染但次数很少。 19.革兰氏染色反应:将细菌制成涂片后,用结晶紫染色,用碘液处理,然后用95%酒精洗

教育学心理学名词解释大全整理

教师威信—— 是指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望和信誉。是教师具有的一种使学生感到尊敬和信服的精神感召力量,是一种可以使教师对学生施加的影响产生积极效果的感召力和震撼力。 教育——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所有活动。 狭义: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人的活动。 教育功能—— 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教育媒介对受教育者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影响和作用。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义务教育—— 国家用法律形式规定的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带有强制性的国民教育。 教育终生化:与人的生命共同外延并以扩展到社会各个方面的连续性教育。 教育多元化:是对教育单一性和统一性的否定,它是世界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应。 校园文化:就是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 教育现代化:就是基于传统教育,积极的吸收国外优秀教育成果,创造适应大工业生产和社会化生活方式的教育的历史变化。 个体身心发展: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朝着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遗传素质:通过遗传获得上一代的解剖生理特征,包括机体的构造、形态、感官和神经类型的特征等 教育目的: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人的总的要求,他规定着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质量规格和标准要求。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它是结合教育目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制定的各级各类教育的培养人得特殊要求。 教学目标: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预期的特定要求或产生预期的变化。 教育方针:国家根据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教育目的所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 体育:使学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和体制的教育。 美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素质教育: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发展的长远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教师的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调节教师工作职权与职责关系的思想武器,是为人师表的行为准则。 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 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资本理论是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创立的,其核心概念是"人力资本",它指的是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的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它是资本的形态,体现在人身上,属于人的一部分。 课程——广义:学生在学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学校开设科目的总和以及他们之间的开设顺序和时间比例关系。

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教师资格考试心理学题库名词解释篇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数量。 注意分散:也叫分心。 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P46 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成熟:是指个体生理方面的发展,包括个体的各种生理组织结构和机能以及本能行为,也即个体的生物学方面的发展。

心理学 名词解释大全

名词解释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的科学。 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动态过程,是人脑客观现实的反应过程。指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识记、想象和思维)、情绪和情感过程及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指表现在一个人身上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综合,是一个人总的精神面貌,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稳定的差异特征。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的正常的情况下,根据预定的计划,有意识地引起或创造所要研究的现象。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成语谈虎色变,是人类特有的,是人类和动物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元:又称为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单位,一般分为细胞体、树突和轴突三个部分。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应刺激的感觉能力的不同觉感受性。 分析器:是一种复杂的神经装置。由感觉器官。传导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区域三部分组成。 反射:是有机体借助于中枢神经系统而实现的对体内外刺激所做出的规律性的应答活动。 反射弧:是实现反射的生理结构。它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反馈和效应器。 无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生来就有的不需要学习就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后天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经过学习而形成的反射 兴奋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相对休息状态转向活动状态. 抑制过程:是指有关大脑皮层区及相应器官的机能由活动状态转向相对休息状态 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当大脑皮层的某部位产生兴奋或抑制时,并不是停留在原发点不动,而是向周围的神经细胞传布开来,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后,又向原发点聚集,这就是兴奋和抑制的集中。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是指一种神经过程能引起与它相反的神经过程的增强、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地情绪状态。 道德感:道德情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准则去评价别人的思想,意图和行为时产生的情感体验。 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对认识活动成就进行评价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美感:是人们按照一定的审美标准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 行动:在意志支配下进行的活动。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外部感觉:是指感受外部刺激,主要分为听觉,视觉,味觉,嗅觉和肤觉五类。 内部感觉:是指感受内部刺激,反映机体的内部变化的感觉,主要分为机体觉(内脏感觉)平衡觉和运动觉。 感觉阙值: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或差别感觉的刺激量。 晕轮效应:也称光环效应,当我们认为某人具有某种特征时,就会对他的其他特征做相似判断。

精选-植物病理学试卷A及答案

东北农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考试题签 植物病理学(A)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0分) 1、植物病害: 2、病状: 3、病症: 4、病害三角: 二、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引起病害的病原种类很多,依据性质不同分为()()两大类。 2.根据病原生物的类别侵染性病害分为()()()()()等。 3.植物病害的病状分为()()()()()五大类型。 () () 4.植物病害的病征分为() () ()五种类型。 5.()()()构成病害发生的三要素。 三、选择(每题2分,共16分) 1.植物细菌病害的病症是()。 a.脓状物 b.霉状物 c. 粉状物 d. 颗粒状物 2.属于非侵染性病害的是()。 a. 霜霉病 b. 晚疫病 c. 猝倒病 d. 缺素症 3.引起植物非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 a. 缺素症 b. 高温 c. 病原菌 d. 遗传因素 4.引起植物侵染性病害的因素有()。

a. 缺素症 b. 真菌 c. 线虫 d. 原核生物 5.植物生病后表现下列病症,()是真菌性病害的病症。 a. 霉状物 b. 粉状物 c. 脓状物 d. 颗粒状物 6.()是植物病害的病状。 a. 霉状物 b. 坏死 c. 脓状物 d. 腐烂 7.属于侵染性病害的是()。 a. 霜霉病 b. 晚疫病 c. 猝倒病 d. 缺素症 8.()是植物病害的病症。 a. 霉状物 b. 坏死 c. 脓状物 d. 腐烂 四、判断对错(每题2分,共16分) 1.病害的三角关系指病原、植物和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 2.植物病害引起的萎蔫可以恢复。() 3.植物病毒病没有病症。() 4.非侵染性病害无病症,侵染性病害都有病症。() 5.环境条件不仅本身可以引起非侵染性病害,同时又是传染性病害的重要诱因。() 6.病症是植物生病后的不正常表现。() 7.脓状物是细菌性病害的特有病症。() 8.霉状物、粉状物等是真菌性病害的病症。() 五、简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简析病害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植物病理学试题和答案

《植物病理学》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1 分,共10 分) 1、症状:植物生病后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的状态。 2、致病性:是指病原物对寄主植物的致病和破坏能力。 3、无隔菌丝:菌丝体有分枝、无隔膜、为单细胞。 4、无性繁殖:是否经过性器和性细胞的结合,直接从营养体上产生孢子。 5、游动孢子囊:菌丝顶端形成囊状结构,其内产生游动孢子。 6、分生孢子:菌丝分化具有一定形状的分生孢子梗,其顶端形成外生的孢子。 7、子囊果:着生子囊和子囊孢子的结构体。 8、质粒:在有些细菌中,独立于核质之外呈环状结构的遗传因子。 9、多分体病毒:病毒内几种大小或形状不同的粒体所组成,只有当这几种粒体同时存在时才能表现该病毒的全部性状。 10、全寄生性种子植物:无叶片或叶片退化或鳞生化,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它们完全依靠从寄主植物上吸取营养。 1、病征:植物感病后,由病原物在病部构成的特征。 2、寄生性:指一种生物依附于其他生物而生存的能力。 3、菌核:由菌丝紧密交织而成的一种较坚硬的颗粒装物。 4、有性生殖:是通过性细胞或性器官结合而进行的一种繁殖方式。 5、卵孢子:由两个异型配子囊(藏卵器和雄器)结合而形成的有性孢子。 6、转主寄生:病原菌需要寄生两种不同植物上,才能完成其生活史的现象。 7、荚膜:细菌细胞外比较厚而稳定的粘质层。 8、交互保护作用:先侵染植物的病毒可以保护植物不受另一种病毒的侵染。 9、稀释限点:把病株组织的榨取液稀释,超过一定限度时便失去侵染力,这稀释限度即为稀释限点。 10、卫星病毒:有些RAN病毒伴随有低分子量的小粒体病毒,这种小粒体病毒称卫星病毒。 1、专性寄生物:只能从活体的寄主细胞或组织中吸取营养而生存,寄主细胞亡便终止寄生关系。 2、初生菌丝:由担孢子萌发形成的单核菌丝。 3、厚垣孢子:菌丝顶端或中间个别细胞膨大,原生质浓缩,细胞壁加厚形成休眠孢子。 4、准性生殖:菌丝形成异核体,通过核配,有丝分裂、染色体交换,最后形单倍体细胞核的过程。 5、同宗结合:单个菌株自行交配完成有性生殖。 6、分生孢子器:球形或瓶形有孔口的容器,其内着生分生孢子。 7、极鞭:着生在细菌菌体一端或两端的鞭毛。 8、持久性病毒:病毒在昆虫体内转移时间长,并能进行增殖,然后才能传毒。 9、卫星RNA有些RNA病毒伴随小分子星的RAN它与辅助病毒RAN无同源性单独不能侵染,要依赖辅助病毒才能侵染和增殖。这些小分子量RAN即为卫星RAN 10、系统侵染:病原物侵入植株后沿生长点或维管束蔓延至主株的侵染方式。 1、非侵染性病害:由不适宜的环境因素引起的植物病害,这类病害不能传染。 2、子实体:真菌具有一定形状并着生孢子的结构体。 3、接合孢子:由两个同型配子囊结合而成的一种厚壁有性孢子。 4、吸器:菌丝在寄生细胞内长出侧枝形成球状、丝状、指状等形状用以吸收养分的特殊结 5、次生菌丝:初生菌丝交配后形成的双核菌丝。 6、原核生物:遗体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没有固定的细胞核的单细胞生物。

心理学名词解释汇总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规律的科学。 2、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属于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活动, 3、在心理学上的称谓。 4、心理过程: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统称为心理过程。 5、个性差异:人们之间的个性差异主要体现在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包 括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等。 6、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的外在表现,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7、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 基本特点。 8、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和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 9、注意的广度:(又叫注意的范围)指在同一时间内人所能清楚地觉察到对象的 数量。 10、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个体属性的反映。 11、知觉:是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12、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 13、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14、发散思维:又叫辐射思维或求异思维) 15、动机水平:指对问题解决的迫切程度,它决定于被主体解决问题的需要所诱发的情绪状态。 16、原型:在解决问题时,对于新假设的提出有启发作用的那些事物。 17、迁移作用:指原有的知识经验在新情况新问题中的应用。(正迁移、负迁移) 18、定势:指人在进行心理操作活动中的一种准备状态。 19、想像:是人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幻想、理想、空想 20、意志:(意志过程):是人自觉地确立目的,并根据目的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 克服各种困难的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21、个性: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22、需要:是对客观事物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3、动机:是直接推动人进行活动,达到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也是激励人行为的原因,是以需要为基础的,但动机产生还必须有外部刺激的作用。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 24、能力: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使活动顺利完成的必备的个性心理特征。 25、气质:指受先天因素影响较大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动力方面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26、气质的动力性特征:指心理活动发生的速度,强度和指向性。 27、性格:是人对现实的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 28、角色冲突:指围绕角色目标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相互防碍的斗争。 29、心理调适:就是在冲突中减轻压力,保持正常反映状态的心理过程。 30、学习:广义上:是人和动物凭借经验引起的倾向或能力的相对持久性的变化 过程。狭义上,是人类的学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