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初步论文,浅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建筑思想及作品

建筑初步论文,浅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建筑思想及作品
建筑初步论文,浅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建筑思想及作品

浅论著名建筑师贝聿铭建筑思

想及作品

(建筑设计概论课程论文)

班级:

姓名:

学号:

二○一三年十二月

目录

一、引言.........................................................................................

二、贝聿铭生平及简介.................................................................

三、贝聿铭建筑作品欣赏.............................................................

四、贝聿铭:在文化缝隙中优雅摆渡.........................................

五、结论......................................................................................... 参考文献.........................................................................................

一、引言

他擅长表达抽象的力量,在才华变成建筑品质的神秘工作里,精致、抒情和美丽使他的建筑充满人性的光芒。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 年普利兹克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

■一位华人重修了法国最重要的建筑之一——卢浮宫

当时任法国总统密特朗邀请64 岁的贝聿铭到巴黎参加卢浮宫重建时,整个巴黎大吃一惊。贝聿铭儿子贝执中回忆:“法国人目瞪口呆、恼羞成怒,大叫‘怎么叫一个华人来修我们最重要的建筑’。”

二、贝聿铭生平及简介

贝聿铭(Ieoh Ming Pei)(汉语拼音:bei yu ming) 美籍华人建筑师,同济大学名誉教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的一段时光。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贝聿铭为苏州望族之后,出生于民初广东省广州市,父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也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生母姓庄,清廷国子监祭酒之后,于贝氏13岁时罹癌过世,继母蒋士云,为中华民国驻外使节之女。贝氏有一个姐姐,两个弟弟、两个妹妹,妻子卢淑华(Eileen Loo)为中国留美学生,他们育有3儿1女(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其中贝建中(Chien Chung (Didi/弟弟) Pei)与贝礼中(Li Chung (L.C.) (Sandi/三弟) Pei)皆是美国著名建筑师。贝聿铭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风景如画的苏州和高楼林立的上海度过的,从小立志要当一名建筑师。后来他留美学习建筑学,以超人的智慧多次完成复杂的设计任务,并在纽约开设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又成立了“贝聿铭设计公司”,专门承担工程的设计任务。

三、贝聿铭建筑作品欣赏

作品年表:

1949年 - 港湾石油公司办公楼,乔治兰州阿特兰大

1955年 - 丹佛美国国家办公楼(英里高中心),佛罗里达州丹佛

1956年 - 富兰克林国家银行,纽约州长岛明尼奥拉

罗斯福广场购物中心,纽约州长岛明尼奥拉

1960年 - 丹佛市希尔顿饭店,佛罗里达州丹佛

1956年 - 1963年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台湾台中市

1961年 - 1967年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科罗拉多州 Boulder

1962年 - Place Ville-Marie,加拿大蒙特利尔

1968年 - 1974年基督教科学中心,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1968年 - Everson Museum of Art,纽约州雪城

1969年 - Cleo Rogers Memorial Library,印第安纳州哥伦布

196诺斯州芝加哥

1971年 - Harbor Towers海港大楼,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

1972年 - 达拉斯市政厅,美国德州达拉斯

1973年 - 约翰逊艺术馆,康乃尔大学,纽约州Ithaca

1974年 - 1978年国家美术馆东馆,华盛顿

1976年 - 罗彻斯特大学Wilson Common,纽约州罗彻斯特(纽约时报选为当时全美最佳的前十大学生活动中心建筑)

1977年 - 汉考克大厦,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由于当时玻璃幕墙的技术不够成熟,大厦建成初期曾经出现过玻璃脱落的事故,后经过技术改进得以解决。)

1978年 - 1982年印第安纳大学美术馆,印第安纳州Bloomington

1979年 - 1986年 Javits Convention Center,纽约州纽约市

1979年 - 肯尼迪图书馆,波士顿

1981年 - JP摩根大楼,得克萨斯州休斯敦

1982年 - 香山饭店,中国北京(该饭店是中国改革开放后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也掀起了中国建筑界对中国传统建筑与现代主义相结合的大讨论。)

1982年 - 1990年中银大厦,香港(当时的香港第一高楼,建筑面积是诺曼·福斯特设计的香港汇丰银行的两倍,而造价不及其五分之一。)

1985年 - 威斯纳馆(Wiesner Building),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麻州波士顿

1989年 - 卢浮宫扩建工程,法国巴黎卢浮宫玻璃金字塔(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巴黎十大工程之一,也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竞赛而由法国总统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1990年 - 德国历史博物馆新翼 (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德国柏林

1995年 - 中国银行总行大厦,北京

1996年 - 1997年,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日本滋贺县甲贺市

1998年 - 摇滚音乐名人堂,俄亥俄州克利夫兰

2002年 - 2006年,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国江苏苏州(贝聿铭封笔之作)

2004年 - 中国驻美大使馆,华盛顿特区

2006年 - 澳门科学馆,中国澳门

2006至08年 - 伊斯兰艺术博物馆,卡塔尔多哈

2010年2月11日,伦敦将为一个人专门举行颁奖典礼——93岁的贝聿铭获英国皇家金质奖章。他偏爱石材、混凝土、玻璃和钢。他设计的建筑,一座都没倒。

代表作品欣赏:

肯尼迪图书馆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一九六四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

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激赏。她断言:“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于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

香山饭店

一九七九年,贝聿铭接受了香山饭店的设计工作。他以一贯的认真细致的作风,不但多次到香山勘察地形、攀登峰顶、俯览周围环境。而且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北京、南京、扬州、苏州、承德等地。考察当地的大建筑和园林。最后采取了建筑一系列不规则院落的布局方式,使它与周围的水光山色,参天古树融为一体。因此,这座新建的香山饭店,外貌似很普通,就像一个内秀的姑娘,初看似乎貌不惊人,但是愈看就愈会感到她轻妆淡抹的自然美。

与过去设计的那些摩天大厦相比,香山饭店的规模不算大。但是贝聿铭说「香山饭店在我的设计生涯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我下的功夫比在国外设计有的建筑高出十倍」。他还说「我们不能每有新建筑都往外看,中国建筑的根还在,还可以发芽。当然,光寻历史的根还是不够的,还要现代化。有了好的根可以插枝,把新的东西,能用的东西,接到老根上。从香山饭店的设计,我企图探索一条新的道路:在一个现代化的建筑物上,体现出中国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在这位多产的建筑设计师的事务所只放着两个设计样子。一个是美国国家艺术馆东楼的设计,另一个就是北京香山饭店的设计。可见香山饭店的设计在他心目中确实占有重要的位置。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八十年代初,法国总统密特朗决定改建和扩建世界著名艺术宝库卢浮宫。为此,法国政府广泛征求设计方案。应征者都是法国及其它国家著名建筑师。最后由密特朗总统出面,邀请世界上十五个声誉卓著的博物馆馆长对应征的设计方案遴选抉择。结果,有十三位馆长选择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他设计用现代建筑材料在卢浮宫的拿破仑庭院内建造一座玻璃金字塔。不料此事一经公布,在法国引起了轩然大波。人们认为这样会破坏这座具有八百年历史的古建筑风格,「既毁了卢浮宫又毁了金字塔」。但是密特朗总统力排众议,还是采用了贝聿铭的设计方案。

贝聿铭设计建造的玻璃金字塔,高二十一米,底宽三十米,耸立在庭院中央。

它的四个侧面由六百七十三块菱形玻璃拼组而成。总平面面积约有二千平方米。塔身总重量为二百吨,其中玻璃净重一百零五吨,金属支架仅有九十五吨。换言之,支架的负荷超过了它自身的重量。因此行家们认为,这座玻璃金字塔不仅是体现现代艺术风格的佳作,也是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独特尝试。

在这座大型玻璃金字塔的南北东三面还有三座五米高的小玻璃金字塔作点缀,与七个三角形喷水池汇成平面与立体几何图形的奇特美景。人们不但不再指责他,而且称“卢浮宫院内飞来了一颗巨大的宝石”。

四、贝聿铭:在文化缝隙中优雅摆渡

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了贝聿铭一生的作品,如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设置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直至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只是更着重自然光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IBM 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

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以博取大众欢心,而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与历史负责。他持续地对形式、空间、建材与技术进行研究探讨,使作品更具多样性、更优秀。他从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从不自己执笔阐释解析作品观念,他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

在美国,移民一般都会迷失在不同的文化中,最后找不到真正的归宿,中国人却常常例外。贝聿铭是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他吸收西方最先锋的事物,同时又不放弃东方丰富的传统。就像在美国参加社交场合,他总是穿着在中国缝制的那套西服。

他的建筑像竹子,比如香港中国银行大厦,他自己也像竹子,再大的风雨,也只是弯弯腰而已。

五、结论

他以过人的智慧撑起了世界建筑史上灿烂的旗帜,他用他那双结实的双手托起了日月星辰,美与丑的幻影闪烁在他那清泉般的双眼里。他的荣耀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的魅力是华夏子孙绚丽的光彩。中国

传统的建筑艺术在贝聿铭的心中留有极其深刻的印象。苏州庭园的长廊曲径、假山水榭,尤其是建筑屋宇与周围自然景观相辅相成的格局,以及光影美学的运用,在他数十年的建筑设计生涯中都有轨可寻。而坐落在北京香山公园内新建的香山饭店,更是他将现代建筑艺术与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相结合的精心之作。

参考文献

[1]解放日报-2011年9月2日版-第020版—记者-顾学文

[2] 中国知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18407350.html,

[3]倪卫红编著:《科学巨匠.贝聿铭》,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11版

[4]廖小东编著:《贝聿铭传》,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8版

[5](德)波姆编著,林兵译《贝聿铭谈贝聿铭》,文汇出版社,2005版

[6] (美)朱迪狄欧等编著,李佳洁等译《贝聿铭全集》,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版

[7] 百度文库https://www.360docs.net/doc/518407350.html,/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

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篇首语建筑是一个美妙的东西,建筑反映的不只是建筑本身的造型和内部的空间关系。从建筑里你能解读到建筑大师的人生观和建筑说蕴涵的文化。从一个建筑看世界,你能从中领略到永恒。一、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二、世界著名建筑之夜景欣赏一、世界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简介(1)、Frank Lloyd Wright 赖特(2)、Le Corbusier 勒??柯布西耶(3)、Richard Meier 理查德??迈耶(1)、 Frank Lloyd Wright 赖特生平简介:※1867年6月8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里奇兰森特,(年代不详)在威斯康星大学攻读土木工程,但成绩平平,差3个月毕业时即离校。※ 1887年前往芝加哥寻找工作。在芝加哥建筑界深受建筑师 D.阿特勒(Adler)和L.沙利文 Louis Henry Sullivan 的影响。※ 1888年进入https://www.360docs.net/doc/518407350.html,建筑事务所。※ 1889年结婚与第一任妻室有六个孩子。1867(1869)年6月8日生于威斯康星州里奇兰森特※1893年开设事务所,直至去世,其间共设计出800 余座建筑物,其中建成的约 400处。※ 1905年到日本旅行。※ 1909年爱上一位顾客的妻子,与第一任妻室分居。同年赖特到欧洲与日本旅行,以躲避社会各界对其的指责。※ 1911年赖特回国居住在其家乡威斯康星州塔里埃森。※ 1914年赖特情人与他的孩子在塔里埃森被意外的大火烧死。※ 1959年4月9日于美国菲尼克斯逝世。主要作品概况:※ 1902年芝加哥威利茨住宅 Willitts House ※ 1904年纽约州布法罗市拉金公司办公楼(Larkin Building)※ 1907年伊利诺州罗伯茨住宅

中外著名建筑师及代表作品

中外著名建筑师及代表作品 亨里克"彼图斯"伯拉吉(Henrik Petrus Berlage) 伯拉吉1856年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1934年在海牙逝世。在欧洲四处游历之后,他于19世纪70年代在苏黎士理工学院师从Gottfried Semper学习建筑, 80年代在荷兰与Theodore Sanders创立了事务所,并成为众多协会的会员。1911年的美国之旅,特别是理查森(Henry Hobson Richardson)、路易斯"沙利文(Louis H. Sullivan)和弗兰克"劳埃德"莱特(Frank Lloyd Wright)的木结构设计,对他的建筑理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伯拉吉50年的创作实践可以代表阿姆斯特丹学派探求简洁化的道路,他以佛兰德斯的罗马式和哥特式作为初始结构分析的参照。受塞帕尔和列"杜的影响,贝尔拉格用几何手法处理体积,物质性手法处理材质,两种手法自由整合使显露的功能产生新颖的效果。他在《建筑风格随想》和《建筑原理和演变》中阐明空间第一性原则,"大师的艺术手法是创造空间而不是勾划立面。墙作为形式创造者具有重要性,空间是通过墙的复杂性表现出来的"。他声称平滑的表面是墙体的本性,并且那些诸如柱子及柱头之类的结构部分都应隐藏其中。 作为荷兰的“现代建筑之父”,同时又是传统与现代之间承上启下的人物,他的理念对许多荷兰艺术团体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在1932年荣获英国皇家金质奖章(British Royal Gold Medal)。 性别:男 国家:荷兰 从事行业:建筑设计 资质等级:建筑大师 代表作品: 1:海曼斯住宅(Heymans House) 2:DEN HAAG办公楼 3:商品交易所(Commodities Exchange) 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 姓名:路易斯·巴拉干(Luis Barragan) 路易斯"巴拉干1902年出生于墨西哥瓜达拉哈拉(Guadalajara),1988年在墨西哥城逝世。1924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后,他遍游欧洲。他后来的设计观念深受西班牙南部摩尔建筑、地中海本土建筑、斐迪南"贝克的花园、弗雷徳里克"基斯勒的理论以及勒"柯布西耶的著作和理论的影响。

著名建筑师及其作品

奥地利 1、霍莱因:奥地利维也纳旅行社 2、路斯:斯坦纳住宅 3、奥别列去:路德维希展览馆分离派展览馆 4、瓦格纳:维也纳的邮政储蓄银行维也纳的地下铁道车站 5、蓝天设计组:屋顶加建汉堡天际线大楼 美国 1、艾森曼:(运用“解构关系”“符号集”进行形式表达,运用建筑的三度空间,运用线、面、体的几何学操作产生形体,被看作为晚期现代建筑(高技派)与结构主义代表人物) 辛辛那提大学设计、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大楼哥伦布会议中心 福斯特住宅住宅I,II,VII 2、盖里: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维特拉家具设计博物馆 布拉格尼德兰大厦巴黎美国中心航空宇宙博物馆 在圣·莫尼卡的自宅东京的鱼餐馆维斯曼艺术博物馆 3、格雷夫斯:(后现代主义,“纽约五人组”成员之一:彼得·艾森曼,约翰·海杜克,理查德·迈耶,查尔斯·格瓦斯梅)海豚旅馆与天鹅旅馆波特兰市市政厅休曼那大厦 4、哈里森:纽约联合国秘书处大厦匹兹堡美国钢铁公司大厦 纽约林肯文化中心大都会歌剧院 5、詹尼:第一莱特尔大厦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大楼 6、菲利浦·约翰逊:(古典主义)美国电话电报公司总部大楼 匹兹堡的PPG平板玻璃公司总部大厦共和银行中心大厦 谢尔顿艺术纪念馆休斯敦的特兰斯科塔楼纽约林肯文化中心舞蹈与轻歌剧剧院

7、路易斯·康:(主张感知建筑精神,作品中常有明显轴线,但其技术手段和材料都很新颖,注重光线、阴影和结构的表达力等)理查德医学研究楼索尔克生物研究所 8、理查德·迈耶:(白色派,雅典的建筑风格)盖蒂中心 亚特兰大的海伊艺术博物馆法兰克福艺术博物馆史密斯住宅 9、查尔斯·莫尔:美国新奥尔良意大利喷泉广场 10、贝聿铭:(通过运用抽象几何形体及混凝土、钢、玻璃等基本材料的娴熟技巧,形成简明建筑风格,强调雕塑感)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香山饭店 巴黎卢浮宫扩建香港中国银行 11、西萨·佩里:吉隆坡的双塔大厦米格林·贝特勒大厦 12、鲁道夫:雅加达的达摩拉办公楼耶鲁大学艺术与建筑学楼 13、斯通:(雅典主义)布鲁塞尔世界博览会美国馆美国驻新德里大使馆 14、沙里文:芝加哥C.P.S百货公司大厦布法罗信托银行大厦 15、文丘里:(后现代主义)宾州栗子山文丘里母亲住宅普林斯顿大学胡应湘堂 老年公寓《向拉斯维加斯学习》《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16、赖特:古根海姆美术馆东京帝国饭店罗伯茨住宅约翰逊公司总部 流水别墅拉金公司大楼罗比住宅西塔里埃 森威利茨住宅 《不可救药的城市》 17、雅马萨奇:(山崎石,新古典主义)麦格拉格纪念会议中心 西北国家人寿保险公司大楼圣路易斯航空站候机楼纽 约世界贸易中心 西雅图世界博览会的科学馆 18、斯蒂文霍尔 英国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

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部分作品赏析 贝聿铭名言精选 建筑是有生命的,虽然它是凝固的,可在它上面蕴含着人文思想。 人类只是地球上的匆匆过客,唯有城市将永久存在。 让光线来设计。 “一个城市,并不等于就是一堆建筑物,相反的,是由那些被建 筑所围圈,所划分的空间构成。” 如果房间与自然隔绝的话,就无异于坟墓。 贝聿铭简介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17年4月26日生于广州。他的祖辈是苏州望族,他曾在家族拥有的苏州园林狮子林里度过了童年 的一段时光。其父是中国银行创始人之一------贝祖怡。10岁随父亲来到上海,1935年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大学和哈 佛大学学习建筑,于1955年建立建筑事务所,1990年退休。 作为最后一个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他被人描述成为一个注重 于抽象形式的建筑师。他喜好的材料只包括石材、混凝土、玻璃 和钢。

作为20世纪世界最成功的建筑师之一,贝聿铭设计了大量 的划时代建筑。贝聿铭属于实践型建筑师,作品很多,论著则较 少,他的工作对建筑理论的影响基本局限于其作品本身。 贝聿铭被称为“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最优秀的建筑家”。 1983年,他获得了建筑界的“诺贝尔奖”——普利兹克奖建筑 奖。 作品风格 在美国的许多大城市中,都有贝聿铭的“作品”。他设计的波士顿肯尼迪图书馆,被誉为美国建筑史上最杰出的作品之一。还 有丹佛市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纽约市的议会中心,也使很多人 为之倾倒。费城社交山大楼的设计,使贝聿铭获得了“人民建筑 师”的称号。 在贝聿铭设计的那么多的建筑物中,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大 厅最令人叹为观止。美国前总统卡特称赞说:“这座建筑物不仅 是首都华盛顿和谐而周全的一部分,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之间 日益增强联系的艺术象征。”贝聿铭的作品不仅遍布美国,而且 分布于全世界。我国北京西山有名的香山饭店,也是贝聿铭设计 的,它集中国古典园林建筑之大成,设计别具一格。1984年5月间,美国在凤凰城举行建筑学会年会,几百名建筑师和来宾,从500个候选建筑物中选出13个建筑物授予年度荣誉奖,贝聿 铭设计的香山饭店名列榜上。 贝聿铭还应法国总统密特朗的邀请,完成了法国巴黎拿破仑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

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贝聿铭与他的建筑作品论文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 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是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州研究部主任。他们合作了12年,这12年之久的合作,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 贝聿铭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早期贝聿铭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的是混凝土。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于是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应在手法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作品中,贝聿铭大胆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师的某种意图——重复之上的韵律和丰富。

浅谈贝聿铭建筑创作思想

浅谈贝聿铭建筑创作思想 在诸多国际上享有声誉的建筑大师中,我最先接触,也最喜欢的就是贝聿铭,或许是他那东方人的面空和华人的身份让我感觉到亲切吧。最近喜闻大师收官力作多哈伊斯兰艺术博 物馆落成,便忍不住找来资料瞻仰了一番,在为其建筑作品倾倒的同时,不禁心下暗自好奇,到底是什么样的建筑创作思想和理念指导他设计出如斯精品呢?回顾过往,贝老在世界各地留下了诸多作品,他的每件作品最终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堪称件件精品。 然而这样一位成功的实践型建筑师却从来不写书立作来阐述自己的建筑观点和理论,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他坚持认为矗立在那的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这为我们对他的解读增添了不少难度。本文他的一些话语结合其部分建筑作品加以简单的分析和总结,将他的建筑思想和观念归纳为以下几点: 1.建筑结合自然的空间观念 “建筑设计中有3点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对第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 视的。建筑结合自然的空间观念,主导贝聿铭一生的作品,他在设计中注重自然元素的运用,善于将水和光引入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

来,通过水的映照和光线的投射,使建筑主体与周围空间环境产生丰富的联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令建筑与环境融为一体。“让光线来做设计”更是贝氏的名言。其常用的形式就是内庭,通过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合与建筑。在全国大气 研究中心,伊弗森美术馆、狄莫伊艺术中心雕塑馆与康乃尔大学姜森美术馆等作品中都有体现,到晚期内庭依然是贝聿铭作品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唯在手法上更着重再自然光的的投入,使内庭成为光庭,如香山饭店的常春厅纽约阿孟科B M公司的入口大厅,香港中国银行的中庭,纽约赛奈医院古根汉馆,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与比华利山庄创意艺人经济中心等。在多哈伊斯兰艺术博物馆中,内庭依旧得到了巧妙的运用,步入博物馆,就是一个巨大的中庭,中庭穹窿足足有164英尺高。穹窿的顶部开口,像是一个天眼一般,让神秘的天光倾泻而下,与内部复杂的几个形体产生激烈的碰撞。设计简约却不失宏伟的中庭,几何图形的运用恰到好处,当人们走进它,整个构造的全部力量开始凸显,其造型更显壮观。中庭朝向海面的一侧,采用玻璃幕墙,将海面的风光引入到中庭。 2.注重历史根源,善于运用传统艺术,而又不拘泥于传统 “

建筑师及作品整理

阿道夫·路斯(Adolf Loos)(1870年 12月10日于布尔诺,捷克——1933年8月23日于维也纳)为奥地利建筑师与建筑理论家,在欧洲建筑领域中,为现代主义建筑的先驱者。他提出著名的“装饰就是罪恶”的口号。他主张建筑以实用与舒适为主,认为建筑“不是依靠装饰而是以形体自身之美为美”,强调建筑物作为立方体的组合同墙面和窗子的比例关系。代表作品是1910年在维也纳建造的斯坦纳住宅(Steiner House)。. 阿道夫·路斯(1870-1933)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建筑师之一,然而,在中国,人们对他作品与思想的了解常常止于“装饰就是罪恶”,这与其在国际建筑界的重要地位形成很大反差,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路斯对现代建筑最大的贡献之一——“空间体量设计(Raumplan)”思想,促进了现代建筑话语从“体量”与“装饰”向“空间”的转换;作为一种建筑设计的方法论原则,它不仅仅包括路斯对建筑本身的思考,而且与路斯对文化、社会、艺术、历史、传统等多个问题的思考密切相关。 路易·沙利文,Louis Henry Sullivan(1850~1924),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美国著名建筑师,他是芝加哥学派的一个得力的支柱,他早年在麻省理工学院学过建筑,1873年到芝加哥,曾在詹尼建筑事务所工作。后来去巴黎,再返回芝加哥开业。沙利文是一位非常重实际的人,在当时时代影响下,他最先提出“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为功能主义建筑设计思想开辟了道路。他的代表作是1899~1904年建造的芝加哥百货公司大厦。引言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芝加哥是一个充满了机遇和创造力的地方,随着新技术和新观点的引入,建筑界围绕着什么是适宜于当时建筑形式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沙利文(LoUis 日enriSullivan)和当时在芝加哥的建筑师们一道,为了满足新的社会需求,对新的建筑结构及艺术形式进行了探索。该时期当地的一系列建筑实践活动和与之相结合的建筑技术、建筑理论以及代表建筑师被称为“芝加哥学派”。沙利文作为该时期建筑界最重要的人物之一,其建筑理论为当时致力于高层建筑设计的建筑师和工程师的活动提供了重要支持,其建筑设计大胆地抛弃了先辈公认的惯例,利用当时的材料与技术,创造出新颖的、符合项目功能需求的设计方案。他的理论和实践为“芝加哥学派”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时间上看,芝加哥学派的出现早于欧洲任何现代建筑探索的先锋运动,可以说是美国现代建筑的奠基石。1991年,詹姆斯·戈尔曼《James「·0’Gorman)在《三位美国建筑师》一书

建筑大师贝聿铭个人简介及作品

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1983年普利兹克 奖得主,被誉为“现代建筑的最后大师”。贝聿铭为 苏州望族之后,1917年出生于广东省广州市,父 亲贝祖贻曾任中华民国中央银行总裁,1935年赴 美国哈佛大学建筑系学习师从建筑大师格罗皮乌 斯和布鲁尔。贝聿铭作品以公共建筑、文教建筑为 主,被归类为现代主义建筑,善用钢材、混凝土、 玻璃与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国华盛顿特区国家艺廊 东厢、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 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要对社会历史负责。

中国情缘 贝聿铭一九三五年赴美国求学,之后在大洋彼岸成家立业,功成名就,至今已整整七十八个年头。但他对中国的一片深情,依然萦系于怀。他祖籍苏州,生于广州,所以他常对人称“我是苏州人”、“我是广州人”。他的夫人卢爱玲曾在美国卫斯理学院念书,后来在哈佛大学攻造园设计。夫妇俩至今仍能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广州话、上海话和苏州话。平时的衣着打扮、家庭布置与生活习惯依然保持着中国的传统特色。他们有三子一女,三个儿子的名字都有一个“中”字。依次是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女儿叫贝莲,也是典型的中国化的名字。七十年代初,贝聿铭首次回到阔别近四十年的中国探亲观光。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以后他又多次来到中国。他在海外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根在中国,中国对我的牵引非常大,所以我不论哪一次回去,都觉得像是回到了自己的家。”“多变的是我的建筑设计,不变的是我的中国心。”

卢浮宫玻璃金字塔

东馆

苏州博物馆

世界十大著名建筑师及作品

转载自:姜飞宏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贝聿铭建筑思想分析

贝聿铭建筑思想分析 贝聿铭的成就及其对当今建筑业的影响自然是不必言说的,他的作品遍及世界各地。但是这样一个顶级建筑大师却从不写书立作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和理论,不为自己的设计辩说,他坚持认为建筑物本身就是最佳的宣言,所以对他的解读往往要依赖于他浩瀚而精致的作品,而对于建筑的解读又偏偏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以至于我们对这位大师的看法和观点莫衷一是。这对于我们来讲多少有点遗憾和失落,不过我们也并非无法捕捉这位大师内心深处对建筑的看法和观点。在贝聿铭的一生当中,他在很多公共场合也留下了只言片语,成为我们的宝贵资料,如果结合他一生的经历和创作历程,慢慢我们就可以发现一个富有开创精神的大师。 一、关于建筑理论与建筑设计 贝聿铭先生曾经说过:“历来建筑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心致志研究理论著书立说的,另一类是埋头苦干承担实际设计任务的。但是两类建筑师的工作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从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到帕拉第奥的《四卷关于建筑的书》,从柯布西耶的《走向新建筑》到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这些建筑理论著作不仅记录了建筑发展的过程,探讨了建筑自身的内在发展规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各个时期人们对建筑本质的研究和认识。就像古希腊刻在石头上的铭文“认识你自己”一样,建筑也需要通过自我反省来发现自身的内涵。人作为主体通过对自己的不断反省可以从肤浅、幼稚的自我认识逐渐走向深入,而对于建筑而言,我们只有通过建筑师这个特殊的主体对建筑坚持不懈的思考和反思才会使我们对建筑的认识越来越接近建筑的本质。所以,从古至今,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建立都是一项十分重要而艰难的工作,它需要建筑师付出巨大的心血和经历痛苦的求索过程。 但是从另一方面讲,建筑理论的研究却必须依赖于被打上时代烙印的建筑。如果没有这些建筑,理论的研究和建立根本就是一个天方夜谭的幻想。而现实情况恰恰是大部分建筑师都在从事实际建筑的建造,从国际大都市的城市规划到单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生平及作品介绍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优秀作品集锦

世界十大最著名建筑师优秀作品集锦(上) 本文展示了在当今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优秀作品。让我们静下心,感受世界最著名建筑大师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感受他们或生动明快,或朴素清新,或标新立异的经典设计之作。从中学习,有所感悟! 1、创新建筑师代表: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 创新建筑师代表: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

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巴伦西亚科学城 巴伦西亚科学城

巴伦西亚科学城 2、追求内外协调统一:贝聿铭

贝聿铭,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 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 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于华盛顿市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为世界建筑史留下经典杰作。1999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是贝聿铭建筑设汁生涯中的最后一项大型建筑设计项目,耗时七年,大楼的—砖一木,—水—石皆凝聚着他的心血。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园内水池中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到。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在他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在设计时他对空间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种探求,赋予它们既能适应其内容又不相互雷同的建筑风貌。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使他设计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另外,他的设计还具有强烈生动的雕塑性和明快活跃的时代感。以及被绘画、雕塑作品加强的艺术性。 1988年建成的卢浮宫扩建工程是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的重要作品。贝氏将扩建的部分放置在卢浮宫地下,避开了场地狭窄的困难和新旧建筑矛盾的冲突。

贝聿铭经典建筑一览

贝聿铭经典建筑一览 建筑结构与抗震加固 2010-09-17 11:30:36 作者:SystemMaster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肯尼迪图书馆 真正使贝聿铭声名远扬,跻身于世界级建筑大师行列的是对约翰?肯尼迪图书馆的设计和建造。一九六四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一座永久性建筑物--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起初,肯尼迪家族在一大群应选的一流建筑师中没有太注意贝聿铭这位「初生之犊」,但当他生动地 描述了根据建筑场地所作的设计、建筑材料的选用、以及如何赋予这座建筑物以特 殊的目的和意义之后,深深地获得了肯尼迪遗孀杰奎林的激赏。她断言,「贝聿铭 的唯美世界无人可与之相比,我再三考虑后选择了他。这座建造了十五年之久。于 一九七九年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技术高超,在美国建筑界引 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一九七九年是「贝 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 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 其实,在约翰?肯尼迪图书馆建成的前一年--一九七八年,华盛顿国家艺术馆

东馆的设计建造成功,便已奠定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了。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在「东馆」的开幕仪式上称,“它不但是华盛顿市和谐而周全的一部份,而且是公众生活与艺术情趣之间日益增强联系的象征。”称贝聿铭是“不可多得的杰出建筑师”。 「东馆」的地理位置十分显要。它东望国会大厦,西望 白宫。而它所占有的地形却是使建筑师们颇难处理的不规则四边形。为了使这座建筑物能够同周围环境构成高度谐调的景色,贝聿铭精心构思,创造性地把不同高度,不同形状的平台、楼梯、斜坡和廊柱交错相连,给人以变幻莫测的感觉。阳光透过蜘蛛网似的天窗,从不同的角度射入,自成一幅美丽的图画。这座费时十年,耗资近亿美元建成的「东馆」,被誉为“现代艺术与建筑充满创意的结合”。 建筑界人士普遍认为贝聿铭的建筑设计有三个特色:一是建筑造型与所处环境自然融化。二是空间处理独具匠心。三是建筑材料考究和建筑内部设计精巧。这些特色在「东馆」的设计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几十年来,贝聿铭在美国各地负责设计过许多博物馆、学院、商业中心、摩天大厦,也在加拿大、法国、澳洲、新加坡、伊朗和北京、香港、台湾等地设计过不少大型建筑。他是当之无愧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 据粗略统计,将近半个世纪以来,贝聿铭设计的大型建筑在百项以上,获奖五

贝聿铭与他的建筑作品论文

贝聿铭和他的建筑作品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中国广州,是苏州望族之后,美籍华人建筑师1935年贝聿铭远赴美国留学,先后在麻省理工学院和哈佛大学学习建筑。1948年贝聿铭从纯学术的象牙之塔进入实际的建筑领域,纽约市极有眼光和魄力的房地产开发富商威廉柴根道夫打破美国建筑界的惯例,首次聘用中国人贝聿铭为建筑师,担任他创办的韦伯纳普建筑公司的建州研究部主任。他们合作了12年,这12年之久的合作,使贝聿铭在美国建筑界初露头角,奠定了他此后数十年的事业。 贝聿铭善用钢材、混凝土、玻璃和石材。早期贝聿铭的作品有密斯的影子,不过他不像密斯以玻璃为主要建材,贝聿铭采用的是混凝土。1964年,为纪念已故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政府决定在波士顿港口建造约翰·肯尼迪图书馆。这座建造时间长达十五年,于1979年才落成的图书馆,由于设计新颖、造型大胆、在美国建筑界引起轰动,被公认是美国建筑史上最佳杰作之一。美国建筑界宣布1979年为“贝聿铭年”,授予他该年度的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而于此前一年落成的华盛顿国家艺术馆东馆的设计,已经奠定了贝聿铭作为世界级建筑大师的地位。从1990年开始,贝聿铭不那么在乎建筑物的造型了。设计一个独特的建筑造型对贝聿铭不再是件难事。于是贝聿铭开始研究各种文明,这也为苏州博物馆和伊斯兰艺术博物馆的设计做好了准备。 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是贝聿铭在中国的第一件作品,这座350个房间的酒店以中国庭院式风格建成。它的屋顶采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轮廓,大堂像一个中国庭院。在香山饭店,西方现代建筑原则与中国传统的应在手法巧妙的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气质的建筑空间。作品中,贝聿铭大胆地重复使用两种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正方形和圆形,大门、窗、空窗、漏窗,窗两侧和漏窗的花格、墙面上的砖饰,壁灯,宫灯都是正方形,连道路脚灯的楼梯栏杆灯都是正立方体,又巧妙地与圆组织在一起,圆则用在月洞门、灯具、茶几、宴会厅前廊墙面装饰,南北立面上的漏窗也是由四个圆相交构成的,连房间门上的分区号也用一个圆套起来,这种处理手法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深藏着设计师的某种意图——重复之上的韵律和丰富。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

全球著名十大建筑设计师及作品介绍一:创新建筑师代表: 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

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当代全世界著名建筑师的优秀作品

当代全世界著名建筑师的优秀作品中国风景园林网讯:本文展示了在当今世界处于领先地位的十大最著名建筑师的优秀作品。让我们静下心,感受世界最著名建筑大师不寻常的人生经历,感受他们或生动明快,或朴素清新,或标新立异的经典设计之作。从中学习,有所感悟! 1、创新建筑师代表: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 创新建筑师代表:卡拉特拉瓦(Santiago Calatrava )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 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巴伦西亚科学城 巴伦西亚科学城

巴伦西亚科学城 2、追求内外协调统一:贝聿铭 贝聿铭,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 贝聿铭,美籍华人,世界著名建筑设计师,他为我国设计了北京香山饭店、中国银行总部大厦,香港的中国银行大厦等。 他设计的许多大型建筑遍布世界各地,其中位于华盛顿市的美国国家美术馆东馆、法国巴黎卢浮宫扩建工程、中国银行香港分行大厦等作品为世界建筑史留下经典杰作。1999年在北京建成的中国银行总部大厦是贝聿铭建筑设汁生涯中的最后一项大型建筑设计项目,耗时七年,大楼的—砖一木,—水—石皆凝聚着他的心血。该大厦楼内有园,似北京四合院,园内水池中自云南石林采来的黑石分布有致,两侧竹丛相映成趣,在空间组织上将中国传统设计手法运用得十分精到。 贝聿铭认为:“建筑是—种社会艺术的形式。”在他的任何设计中都不会放松协调、纯化、升华这种关系的努力。在设计时他对空间和形式常常都做多种探求,赋予它们既能适应其内容又不相互雷同的建筑风貌。贝聿铭具有统观全局的设计思想,他说:“建筑设计中有三点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是建筑与其环境的结合;其次是空间与形式的处理;第三是为使用者着想,解决好功能问题。……正是这一点,前辈大师们是不够重视的。” 贝聿铭的设计创造出了承前启后的建筑风格,他注意纯化建筑物的体型、尽可能去掉那些中间的、过渡的、几何特性不确定的组成部分。使他设计的空间形象具有鲜明的属性。另外,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贝聿铭部分经典作品分析 一、艺术特点 贝聿铭光线特点 光是建筑的色彩,“让光线来作设计”是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光与空间的结合,使得空间变化万端,巴黎卢浮宫金字塔的入口把大量的光线引入死气沉沉的博物馆,让过去的历史晒晒今天的太阳。透过透明的玻璃,投射在空间与墙体、地面上,形成光的庭院。“光 很重要。没有了光的变幻,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光是贝聿铭在开始一项 建筑时首先考虑的问题。 贝聿铭玻璃钢材 由于玻璃自身的特性——透明、反射,并且玻璃透明不至于遮挡减损原建筑物的立面,不仅符合贝氏对阳光的追求,更能够从视觉上以及空间原理上使得原有的建筑群不会被削弱,并且能使设计者的建筑思想得到充分表现,加上光线和人的运动,整个空间被赋予了活力。自然光线穿过透明的玻璃材料倾泻到室内,给室内的一切带来温暖和灵动之感,网状钢材不仅起到了支撑、承载的作用。 贝聿铭巧用混凝 贝氏注重于混凝土的研究, 挖掘它的受力特征与视觉表现力, 在建筑设计中将结构与 装饰融为一体, 忠实于材料的质感表现力, 从而将对混凝土的应用推到一个新的高度。在作品中, 时常可以看到其充分利用混凝土可塑性的特点, 做出富有雕塑感的螺旋楼梯。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伊弗森美术馆内庭的螺旋梯,我们完全可以将之视为一座可以供人上下行走的 雕塑。贝还在埃佛森美术馆、达拉斯市政厅建筑中充分展示了混凝土适于悬挑的力学性能。 贝聿铭几何构造 贝聿铭在发展现代主义建筑的几何构成上作出了不朽的贡献。如果说密斯、柯布西耶在提炼几何性上作出了成绩的话, 那么贝聿铭则在继承现代主义建筑师的基础上丰富了几何构成, 从而为流于僵化的现代主义建筑开拓了新的道路。贝以他丰富多彩的建筑作品, 向人们表明, 现代主义仍是有活力的, 它决不是一种机械主义, 而是同样可以呈现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 身为现代主义建筑大师,贝聿铭的建筑物四十余年来始终秉持著现代建筑的传统,贝聿铭坚信建筑不是流行风尚,不可能时刻变化招取宠,建筑是千秋大业,

贝聿铭建筑作品集

按鍵換頁音樂:What a Wonderful World!

?貝聿銘建築師 ?貝聿銘(英文名:Ieoh Ming Pei,署名:I. M. Pei,1917年4月26日-),美籍華人建築師,1983年普利茲克獎得主,被譽為「現代主義建築的最後大師」(the last master of high modernist architecture)。 ?貝聿銘為蘇州望族之後,出生於民初廣東省廣州市,父親貝祖貽曾任中華民國中央銀行總裁,也是中國銀行創始人之一,生母姓莊, 清廷國子監祭酒之後,於貝氏13歲時罹癌過世,繼母蔣士雲,為中華民國駐外使節之女。貝氏有一個姐姐,兩個弟弟、兩個妹妹,妻 子盧淑華(Eileen Loo)為中國留美學生,他們育有3兒1女(貝定中/貝 建中/貝禮中),其中貝建中(Chien Chung (Didi/弟弟) Pei)與貝禮中(Li Chung (L.C.) (Sandi/三弟) Pei)皆是美國著名建築師。[1]?貝聿銘作品以公共建築、文教建築為主,被歸類為現代主義建築,善用鋼材、混凝土、玻璃與石材,代表作品有美國華盛頓特區國家 藝廊東廂、法國巴黎羅浮宮擴建工程、中國香港中國銀行大廈、 1970年日本萬國博覽會中華民國館,近期作品有卡達多哈伊斯蘭藝術博物館。

?民國初年,貝聿銘之父貝祖貽參與籌組中國銀行。民國四年(1915年),貝祖貽調任中國銀行廣東分行,攜妻女離開故鄉蘇州,遷往廣州市,兩年後(1917年)的4月26日,貝聿銘於廣州出生。 ?民國七年(1918年),貝祖貽為逃避政爭,舉家移居香港[2],設立中國銀行香港分行,出任總經理,貝聿銘的弟妹皆在香港出生,他在香港度過童年,入讀聖保羅書院。 ?民國十六年(1927年)貝祖貽獲政府諒解,出任中國銀行上海分行經理,一家人就搬到上海。貝聿銘初中就讀上海青年會中學,高中畢業自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應祖父貝理泰要求,貝聿銘每年暑假會回蘇州,入住祖宅獅子林。蘇州園林的生活經驗,影響到貝聿銘日後的設計哲學:「人與自然共存」、「家庭的真正含義:內聚力和歷史」。 ?貝祖貽公務繁忙,貝聿銘與姊弟妹主要由母親負責照顧教養。貝祖貽之母是虔誠的佛教徒,待人熱情,交友廣闊,貝聿銘深受其影響。民國十八年(1930年)貝聿銘13歲時,母親罹癌過世,對他及其家人帶來重大打擊,其父為忘亡妻傷痛遠走歐洲,後奉派出任中華民國駐義大利公使。?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18歲的貝聿銘負笈美國,先在賓州大學攻讀建築學,後轉往麻省理工學院,1940年取得麻省理工學院建築學士學位,1946年取得哈佛大學建築碩士學位,1954年成為美國公民。

世界十大知名建筑师及作品

世界十大知名建筑师及作品 一:创新建筑师代表:Santiago Calatrava (卡拉特拉瓦) Santiago Calatrava 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创新建筑师之一,也是备受争议的建筑师。Santiago Calatrava以桥梁结构设计与艺术建筑闻名于世,他设计了威尼斯、都柏林、曼彻斯特以及巴塞罗那的桥梁,也设计了里昂、里斯本、苏黎世的火车站。最近的作品就是著名的2004年雅典奥运会主场馆。 由于Calatrava 拥有建筑师和工程师的双重身份,他对结构和建筑美学之间的互动有着准绳的掌握。他认为美态能够由力学的工程设计表达出来,而大自然之中,林木虫鸟的形态美观,同时亦有着惊人的力学效率。所以,他常常以大自然作为他设计时启发灵感的泉源。他设计的桥梁以纯粹结构形成的优雅动态而举世闻名,展现出技术理性所能呈现的逻辑的美,而又仿佛超越了地心引力和结构法则的束缚。 有的时候,他的设计难免会让人想起外星来客,极其突兀的技术美似乎全然出乎地球人的常规预料。这当然是得益于他在结构工程专业上的特长。早自20世纪初以来,桥梁的设计一直被托付给了路桥结构工程师,建筑师退避三舍好像已成习惯。由于有了卡拉特拉瓦,全世界的建筑师们才忽然发现了新的课题,在90年代前后爆发了对桥梁进行建筑设计的热潮,从一个新的角度重新开始塑造城市中的这类元素,进而影响到城市的面貌。2001年,卡拉特拉瓦在美国的第一个作品建成,是威斯康星州密尔沃基的美术博物馆扩建工程。此地原有一个旧馆,是在1957年由当地的建筑师事务所设计的,这一次卡拉特拉瓦加建的Quadracci展厅,名号不大,其实却造成了绝对喧宾夺主的局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