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

,。

1、这首诗描写的是季节(什么时间)诗人的所见所想。

2、“动客情”中的“情”主要指的是诗人的什么感情?

3、“夜书所见”中的“书”的意思是,从诗中我

们可以知道,诗人“见”到的事物有

4、解释字意:

萧萧:

挑:

促织:

篱落:

第三单元复习资料一、生词jīnɡxīn xīwànɡ yī rán fē

i wǔpīn mìnɡbēn pǎo dǒu d?nɡ(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抖动) dà jīnɡshīsa qiān hū wàn huàn x

ún zhǎo chuít?u sànɡq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寻找) (垂头丧气) m?fánɡjìxùqīnɡliánɡliúyìshàn zi yán ray?u piào (磨坊) (继续) (清凉) (留意) (扇子) (炎热) (邮票) liánɡshuǎnɡshìzi xiān zǐbōlu?q

ìwai xiānɡtián (凉爽) (柿子) (仙子) (菠萝) (气味) (香甜) liánɡshi jiājǐn y?u liànɡliànɡyánɡshùfēnɡshōu (粮食) (加紧) (油亮亮) (杨树) (丰收) 二、词语quacū

n zhuānɡchōnɡjǐnɡxiēxīyìm?i lízǐyào shi (冷却)(村庄)(憧憬)(歇息)(一枚)(梨子)(钥匙)chan zhe l

ǎ bɑwúcǎi bīn fēn xián lái yīshɑnɡ(趁着)(喇叭)(五彩缤纷)(衔来)(衣裳)三、多音字组词m

?(磨坊)fánɡ(磨坊)shān(扇风)磨

坊扇m?(磨刀)fānɡ(牌坊)shàn(扇子)四、课文理解《9古诗两首》 1、默写两首古诗。《夜

书所见》:萧萧,。知有儿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每逢。遥知,遍插。 2、词语解释萧萧:指风声。挑:捉。篱落:篱笆。九月九日:重阳节。山东:华

山以东,指王维的家乡。独:单独。异乡:他乡逢:遇到,碰到。倍:加倍。遥:遥远。3、古诗意思《夜书所见》:萧萧

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

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那应该是孩子们在捉蟋蟀。《九

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一个人客居异乡,每次遇到重阳佳节就加倍

思念家乡亲人。这时候,诗人想远方的弟兄们一定登上了高处,他们身上都佩带了茱萸,只是少了诗人一个人。《10风筝》1、课文里的“风筝”代表着什么,为什么孩子们要寻找飞走了的风筝?(因为风筝寄托着孩子们的快乐,寄托着他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2、课文的写作顺序(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3、学了本文,我感受到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做风筝时的憧憬和希望→放风筝时的快活→找风筝时的伤心和失望)

4、找出课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快乐精心快活大惊失色哭了垂头丧气)

5、抄写一些描写心情的词语(兴冲冲乐呵呵怒气冲天伤心失望……)《11秋天的雨》1、背诵全文 2、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写作,每段都是(先总写,后分说)。 3、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写秋雨的?(秋雨的色彩、气味、告诉小动物们冬天快要来了)4、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因为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告诉小动物们冬天快要来了)《12听听,秋的声音》1、我会读:手臂振动歌韵叮咛掠过歌吟辽阔音乐厅绽开匆匆2、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秋的声音?(大树抖动手臂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的声音、大雁暖暖的叮咛、秋风掠过田野的歌吟,还有每一片叶子、每一朵小花、每一滴汗水、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的声音)《语文园地三》1、习作:要学会用“总分总”和“先总后分”的结构方式来写作文。例文:《秋天的果园》。2、我的发现:会写表示颜色的词语(课文49页)ABB格式表示颜色的词语:红通通白茫茫白花花黑乎乎黑漆漆绿油油黄澄澄3、“的”和“地”的不同:“的”后面跟名词或者人物,“地”后面跟动作。比如,美丽的花朵,快活地唱歌。4、背诵和默写“读读背背”背诵《花鸭和彩霞》

一、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祝福永远是美好的

1祝福永远是美好的。

2记得当年每一位姐姐结婚,我都很难过。说实在的,我舍不得她们出嫁,可是,一旦她们披上了嫁衣,我便装出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并祝福他们

“”。(填一个词语)

3我奶奶早已年逾八十,明知道她不可能长生不老,可是,我在她每年生日都祝福她老人家“”。(填一句祝福的话)

4几位朋友合伙开了一间咖啡屋,明知道做生意会有亏本的可能,但在开张那天我还是真诚地祝福他们“祝你们生意兴隆!”

5我明白自己的话不是灵丹妙药,但每次去医院探病,总忘不了对病人说上一句“”。(填一句祝福的话)

6我明白人生不会万事如意,但每年春节去拜年,我都把一声声的“万事如意”送给我的亲戚朋友们。

7祝福永远是美好的。

8当然,我道一声“祝你幸福”,别人未必就能幸福;我道一声“祝你健康”,别人未必就能健康;我道一声“祝你成功”,被人未必就能成功。毕竟,祝福并不能改变现实中的什么,

但总可以令这个世界变得更温馨吧?我觉得别人永远需要我祝福,给别人一份祝福,便等于给别人一个希望,生活是离不开祝福的。

9我祝福别人,别人也常常祝福我:每年的节日和生日,我都收到无数的祝福,那些祝福来自一封封书信,来自一张张贺卡,来自一个个电话,来自一份份礼物。感谢朋友们的祝福给我的生活抹上一层缤纷的色彩。我想,假如没有祝福,多彩的节日就会变得(),热闹的生日将变得()。

10我愿把无尽的祝福献给我的朋友们和所有需要祝福的人,同时,我也需要你们的祝福。11只要天在、地在、人在,幸福便永在!

1.在文中的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语。

2.在文中的横线处,根据文意和要求,填上恰当的祝福语言。

3.文中说“我道一声‘祝你幸福’,别人未必就能幸福??????”将“未必”换成“并不”是不是可以?为什么?

4.第7段中“我觉得别人永远需要我的祝福”,结合本文,用两三句话谈谈你的理解。

5.这篇文章的中心是()。

A.第6段 B.第7段画线的句子 C.第9段 D.第10段

6.用“||”在原文上划分段落。

7.第8段的首句在上下文的作用是,与其作用相同的还有第段。

8.用恰当的关联词把下面两组的句子合并为一句。

(1)我明白人生不会万事如意。

每年春节去拜年,我都把一声声的“万事如意”送给我的亲戚朋友们。

(2)我祝福别人。

别人也常常祝福我。

二、把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填在括号里。

1.花丛里隐藏着珊瑚珠似的小红豆。()

2.蜜蜂在花丛中翩翩起舞,饱览春天的美丽。()

3.长城是一条巨龙:山海关是龙头,嘉峪关是龙尾,秦砖汉瓦构成它的脊梁。()

4.他家房间只有巴掌大。()

5.柳树姑娘在微风中点着头,树爷爷哈哈地笑着。()

6.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7.一棵棵洋槐树正茁壮成长,为辽阔的大地撑起一柄柄绿色的大伞。()

8.养花难道不是一种乐趣吗?()

9.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原来岛上没有小昆虫传授花粉。()

1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1.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小学年级

一、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爬起来再摔

一个人刚开始练摔跤,他一次次地被人摔倒在地,教练喊着:“爬起来,再摔!爬起来,再摔!”直到这个人不再轻易地被人摔倒,教练才露出了笑容:“你学会摔跤了,找比你更强的对手摔吧。”

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孩子,看到他一次次地摔倒,父母只能在一边心疼地看着,因为父母知道,他必须自己摔倒了自己爬起来,才能真正学会走路,否则,他就得永远靠别人扶着走。

这下我们都明白了,这个世上有许多事是必须自己做的,必须。摔倒了靠别人扶起来就永远没有自己走路的能力摔倒了索性不起来了就得永远趴在地上因为害怕摔跤也害怕走路害怕做事的人一生就被困在了一所特殊的监狱中

一切有出息的人,一切生活幸福的人,都是摔倒了自己爬起来的人。而有大出息的人,得到了大幸福的人,都是摔倒了能爬起来,而且还有能力有信心去找更强的对手去摔的人。摔倒了会受伤,摔伤了会很痛苦,可经历这种痛苦后会得到比痛苦多得多的幸福、快乐和满足。爬起来,再摔!人生还有比这更好的生存方式和得到幸福、成功、辉煌的方法吗?我想过去不会有,现在不会有,将来也不会有的。

1.给第三自然段的空白处加上标点符号。

2.你能为文中第三自然段中画线部分写上一个句子吗?联系上下文仔细想一想,你一定行的!

3.请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换个说法,但是意思不能够变。

4.文中画线句“这下我们都明白了??????”中的“这”是指

5.“爬起来,再摔!”这句话对我们的学习、生活有什么意义?请写下来。

二、重新排列下面一段话。

①一天,水仙抽出了一根花茎,花茎上生出三个形状像扁豆角一样的花骨朵儿。

②你看,白花花的花瓣儿,一层一层,中间是黄色的花蕊。

③又过了几天,整朵花全开了。

④闻一闻,清香醉人。

⑤水仙花长得很快,刚种下时,叶芽很小,不久,它就蹿得高高的了。

⑥春节时,爸爸买了一棵水仙花,放在盛满水的无眼花盆里。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

三、阅读下列文章,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爸爸错怪了我

语文课上,倪老师正在有感情的朗读《冬眠》。她的语调十分动人,我们班上的每一个同学都非常喜欢听,我还常常模仿她的语调朗读课文呢。忽然,我听到了倪老师吧惊蛰(zh?)的“蛰”读成了第四声。

“老师,您读错了。”我站起来说道。

倪老师先是愣了愣,看了看我,随即让我坐下。这时,前后左右的同学都向我瞪眼睛,歪鼻子??????

放学回家,我把语文课上发生的事告诉了爸爸,没想到爸爸发火了,他冲着我说到:“你还懂不懂礼貌?你这种行为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倪老师是你的长辈,乱提意见这还了得?““这是你的看法,我们老师可从来没这样说过”我嘟着嘴,只是轻轻地说了一句。

谁知爸爸听见了,走过来,朝我就是一巴掌,我委屈的哭了。

第二天,倪老师知道了,就到我家来访问,她对爸爸说:“昨天,刘刚同学向我指出了读错的字音,下课后,我查了查字典,刘刚的意见是正确的。”

倪老师又回过身来对我说:“刘刚,谢谢你向我指出了错误,希望你今后再向我提出更多的意见。”

我低着头,激动地说:“我不该不举手发言。??????”

倪老师走后,爸爸抚摸着我的头说:“是爸爸不好,爸爸错怪了你。”

1. 联系课文解释词语。

十全十美:

2. 用“||”将短文分成三段写出各段大意

二、阅读短文,完成下列问题。(1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猪想找个朋友玩。

这天早晨,它拎(līn lǐng)着一个大包出了门,碰见了小猴,就

从包里掏出一个桃子对小猴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猴

说:“我不吃你的桃子,也不跟你玩,因为你太懒惰了。”

小猪走啊走,又碰见了小牛。它从包里掏出一块麦饼说:“给你吃麦

饼,你跟我一起玩。”小牛说:“我不吃你的麦饼,也不跟你玩,因为你

做事不动脑筋。”

忽然,小猪看见小羊从桥上掉进河,它赶紧扔(rěn rēng)下大包,向河

边跑去。小猪跳进河里,很快把小羊救(jiùjioù)上了岸。小猴和小牛

跑来。大伙儿都喜欢和小猪做朋友了。小猪真高兴(xīn xìng)。

1、给短文加上标题,填在文前横线上。(2分)

2、划去文中带点字的不正确的读音。(3分)

3、在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3分)

勤劳------ 讨厌------ 伤心------

4、在文中横线的空白处填上恰当的语句。(2分)

5、因为小猪以前_________、_________,所以小猴和小牛都不愿和它做

朋友。(2分)

6、小猪做了一件什么事,大家才改变了对它的看法?(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了这篇短文,你明白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春华秋实;秋风瑟瑟;金风送爽

天高云淡;红衰翠减;霜天红叶;枫林尽染;

一叶知秋;霜叶知秋;丹枫迎秋;秋高气爽;秋高气肃;金桂飘香;稻谷飘香;

北雁南飞:雁是侯鸟,北方进人深秋时,雁便往温暖的南方飞去。

寒蝉凄切:天冷蝉不再叫或低声叫,发出的声音凄凉悲切,象征着深秋季节。

金风送爽:金风,秋风。秋风送来凉爽,是仲秋以前的气候。金,秋风吹拂过的树叶都

逐渐呈现出金黄色,继而脱落、飘零。所以用“金”来形容秋风。

秋风瑟瑟:瑟瑟,风吹物的声音。秋凤吹物发出瑟瑟的响声,借此表示秋天的景象。

秋高气爽:秋天空气清新,天也显得很高很蓝。这是秋天的特有景色。也常说成

“天高气爽”。

例:“秋高气爽,牛羊肥壮。”

天高云淡:云淡,指天空晴朗、少云。天空晴朗,云彩很少。这是秋天特有的景色。

梧桐叶落:古代传说人秋第一天梧桐有落叶,叫一叶知秋。所以用此表示秋天来临。

玉露生寒:晶莹的露珠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也是秋天特有的景色。

《欢乐的歌》三年级阅读和答案

浪花唱着欢乐的歌,给人们送来雪白的贝壳、青青的小虾。

小鸟唱着欢乐的歌,给人们带来美丽的春天、艳丽的花朵。

落叶唱着欢乐的歌,给人们带来丰收的果实、快乐的酒窝(jiǔwō)。

雪花唱着欢乐的歌,给人们带来银(yín)白的世界、美好的心愿(yuàn)。

1.按文章内容填空。

欢乐的( ) 青青的( ) 雪白的() 快乐的()

银白的() 美丽的() 美好的() 丰收的()

2.用“——”画出你喜欢的词。

3.你还听过谁在唱歌,给人们又带来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唱着欢乐的歌,给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唱着欢乐的歌,给人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歌小虾贝壳酒窝世界春天心愿果实…点此查看三年级上册阅读训练参考答案(本文答案在第10页)…3.示例:小鸟唱着欢乐的歌,给人们带来美丽的春天、艳丽的花朵。落叶唱着欢乐的歌,给人们带来丰收的果实、快乐的酒窝。

《我爱花城》阅读训练二附答案

我刚到花城,便陶醉在花的海洋里……

春天,那昂立枝头的木棉花,色彩鲜艳,给人以坚定、朴实、凝重的感觉。怪不得市民们选它为市花呢。

夏天,花城是白兰花的天地。我漫步在白兰花盛开的树下,陶醉在白兰花浓郁的清香里。吸

引我的不仅是它狭长的枝叶和洁白无暇的花朵,还有它清幽、淡雅的香味。继白兰花之后,最美的要数凤凰花了。它的花似红云,像彩霞,一枝枝,一片片,开满了枝头,看上去一片火红,像一团燃烧的火焰。

秋风飒飒,菊花成了花中的姣姣者。当我走进菊花园中,不禁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瞧,菊花有红的、白的、黄的、紫的,还有黑里透红、白里掺黄的……色彩各异,五彩缤纷。菊花的姿态更美——有的彬彬有礼,有的盛气凌人,有的羞羞答答,有的昂首怒放,有的倒挂枝头,有的一枝独秀,有的千朵成群,有的孤芳自赏……真是千姿百态啊!

一阵北风过后,百花凋零。这时,在每家的阳台上,放着一盆盆盛开的水仙花。它亭亭玉立,碧绿的叶子衬托着白黄色的小花,散发着芬芳,十分惹人喜爱。

啊,我爱花城,我爱花城一年四季的花,我更爱把花城打扮得如此绚丽的人们。

(1)认真读短文,然后填空。

这篇短文是按_____ 顺序写的,它分别从_____四个不同季节写了花城的美丽。其中写了春天开__________ ;夏天开白兰花和凤凰花;秋天开___________ ;冬天开_____________ 。

(2)哪句话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用横线在文中划出来。

(3)在文中找出两个自己喜欢的成语抄写下来。

(4)请你分别用文中的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下面几种花的特点。

木棉花:_________凤凰花:________ 菊花:_______

(5)读句子,用加点的词语再写一句话。

菊花的姿态更美——有的彬彬有礼,有的盛气凌人……

吸引我的不仅是它狭长的枝叶和洁白无暇的花朵,还有它清幽、淡雅的香味。

参考答案:

(1)5分时间春夏秋冬木棉花菊花水仙花…点此查看三年级上册阅读训练参考答案(本文答案在第10页)…(4)3分木棉花:色彩鲜艳凤凰花:似红云(像彩霞)菊花:五彩缤纷

夜书所见古诗的意思注释

夜书所见 [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秋风吹来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一点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注释】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所作,抒发了羁旅之愁和深挚的思乡之情。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江上秋风瑟瑟寒,梧叶萧萧吹心冷。诗中一个“送”字令人仿佛听到寒气砭骨之声。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

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第二句方点出“秋风”。“月寒江风起”,来自江上的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诗歌流露出留恋童年生活之情。儿童夜捉促织,勾起诗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夜书所见》 教学目的: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3、用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激发学习古诗兴趣。 教学准备: 教师: 学生:预习课文,读《静夜思》(李白)。 一、师生对话,引发兴趣 师:同学们到外地去作过客吗?在别人家里作客的心情怎么样?谁来说说? 生:(作客,主人招待好,但时间久了,总觉得不对劲,总是想家。) 师:为什么总是想家? 生:(在别人家里不方便、不习惯。自己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有我喜欢的小伙伴,玩游戏,说说笑笑,那才开心呢!) 师:刚才,他说的在人家家里作客的心情,大家都有过吗? 生(齐答):有过。 师:好。这就叫:作客的心情。下面,我们学一首古诗(板书:夜书所见叶绍翁)看看诗人在外作客时怎么想念家乡和亲人的。先一齐读题目。 生:(读题目)。

师:“书“字有如下几种意思 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 信: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文件:证书。说明书。 写字或写的字:书法。书写。书桌。书案。书画。 写文章:大书特书。罄竹难书。 字体:草书。隶书。楷书。 古书名,《尚书》的简称(亦称“书经”)。 某些曲艺形式的通称:说书。听书。 师:“书字把它用在题目里,和前后的词连接起来,特别是和“所见”连接,想想看,是哪种意思?谁说? 生2:写! 师:说得太对了,说明你肯动脑筋!再想想,“所见”,联系前面“夜书”来理解,是什么意思? 生2:看见到的,就是诗人夜里写下他看见的那些情况。 师:很好。你把题目的意思说得完整、清楚。再齐读一遍题目。 生(齐读题目)。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师:诗人究竟写了些什么?我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打开书,自由默读,注意有拼音的字。 生:(默读)。 师:(出示生字卡:萧(xiāo)萧梧(wú)叶促(cù)织)谁来拼拼音? 生:(拼音,师相机正音,全班跟着拼音)。 生:(“书空”生字,然后本子上默写,同桌互相检查)。

夜书所见的教案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设计意图] (一)出示秋天的图片,为学生创设情境,感受秋天,自然导入新课。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小学古诗:《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所见》 清代: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译文】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 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 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 像洒落许多的星星。 【注释】 孤光:孤零零的灯光。 簇:拥起。 【赏析】 这首诗好像一幅速写,作者抓住了那倒映在水中的渔火化作满天 星星的片刻,几笔勾勒,立即捕捉住了这转瞬即逝的景物。这首诗又 好像一幅木刻,在漆黑的背景之上,亮出一点渔火,黑白对比,反差 特别鲜明。 前两句是静态描写,把暗色和亮色联系在一起,显得形象鲜明。 第一句“月黑见渔灯”中“月黑”指的是月亮没有出来,天特别黑,不是说月亮是黑的。见(读xiàn),显现。孤光,孤单的亮光。萤,萤火虫,光亮微弱。意思说:一个没有月亮的晚上,天是那样黑。

只有渔船上一盏围灯,孤零零闪着萤火虫一样微弱的光。第一句用 “月黑”突出“渔灯”。 第二句“孤光一点萤”,写如豆灯光像江岸边一点萤火,是意中 之象,描写渔灯的形象。河面幽黑,只有孤零零的一点灯光闪耀着, 仿佛是一只萤火虫在原野里发出微弱的光。“孤”表现了环境的寂寞、单调,寄寓着一定的感情色彩。一种茫然无奈的情感袭上诗人的心头。 后两句为动态描写。不难想象,当诗人见到微风腾起细浪,灯影 由一点散作千万这动人一幕的时候,心情是何等地兴奋。 第三句“微微风簇浪”簇,拥簇,簇动。风儿微微吹来,水面拥 起细细的波浪,再看那倒映在水中的“孤光”,四下散乱开了,顿时 化作满河的星星,闪耀不定,令人眼花缭乱。这两句由静入动,描绘 出一个十分生动神奇的画面。风簇细浪,浪散灯光,灯光化星,层层 展开,引人入胜。“簇”字用得准确形象,既写出了风微,又刻划了 浪动。 第四句“散作满河星”犹如天外奇峰,劈空而来。那如萤的孤光,刹那间似乎变成万船灯火,点缀河中,又如风吹云散,满天明星,倒 映水中,使这静谧的黑夜,单调的河面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壮观。风吹 浪起,簇起的每朵浪花,都把那如萤般的灯光摄进水中,有多少浪花,就有多少灯光。同时此句的描写为诗词增添了画面感,使枯燥无趣的 文字能幻化出漂亮浪漫带有一丝丝的安逸宁静的景象,使诗人流连其中。 诗人细腻的观看是由上到下,由静到动的,写来又是那样井然有序,明暗互衬,静动相间,用字传神,联想奇特,构成一幅独特而又 令人神往的舟夜渔火图,使读者得到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扩展阅读: 主要成就 查慎行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他的诗文创作和对诗歌理论的研究上。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

2018年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之《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夜书所见》描绘了秋天夜景图,表现诗人孤身在外孤独、寂寞的心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诗文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促、深、忆、萧、梧”五个生字,会写“促、深、忆”三个生字。 (2)朗读、背诵诗文。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深切思念,让我们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重难点、关键: 1. 体会诗文的意境,体味诗人的感情。 2. 朗读诗文做到“字字有情,句句含情”,在读中有所感悟。 教具准备: 课文挂图。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美图导入,营造诗境 1. 出示挂图,请学生说出挂图中的景物、人物,然后互相交流,根据自己的想像创编小故事。 2. “同学们的故事很精彩,老师真是佩服呢!这样美的画面写成诗也一定会很精彩!来,我们一起走进《夜书所见》! (从形象直观的图画入手,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通过图片营造诗文意境并在此基础上创编故事,一是为了训练口语表达的能力,二是为了有一个轻松的开始,创造自由的学习氛围。在老师的引导下提高同学们的阅读期待,预热课堂。) 二、初读诗文,感知诗情 1. 理解“书”、“所见”的意思,近而解题。 2. 齐读题目。 3. 根据拼音、注释同桌互读诗文,要求读通、读顺。

夜书所见

一、教材简说 《夜书所见》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9课《古诗两首》其中一首。《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客游在外,因秋风落叶,感到孤独郁闷,由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小孩在捉蟋蟀,不禁回忆起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的生活,于是那种郁闷之情又被一种亲切之感所代替。 二、设计理念 努力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重视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在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理解诗中的词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并注重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积累。另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内容和情感的理解感悟,领略古诗的意境,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三、教学目标 (一)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三)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习古诗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 (一)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二)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五、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六、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今天老师带来了许多图片让大家看看,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欣赏完图片后谈谈你的感受。 3.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夜书所见)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的呢?(作者是叶绍翁,南宋诗人,他是江湖派诗人,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写景抒情,字句精丽,长于白描。有的写江南水乡景色,颇具风味,有的写田家的生活片段,平易含蓄,词谈意远,耐人寻味。) (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 [设计意图]

语文三年级上册课外阅读专项 参考答案

课外阅读专项训练答案(人教三上) 一、1.点拨:仔细阅读短文第一自然段,可以找出相应的词语。答案:灿烂清新湿润 2.点拨:通过阅读短文的前两段,可以知道清晨我在溪边读书,中午也要到溪边站一会儿。答案:读书到溪边站一会儿 3.点拨:从短文的每一段的第一个词,可以知道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答案:时间清晨中午晚上 4.点拨:仔细阅读短文最后一自然段,可以找到答案。答案:晚上,月影躺在水底,星星眨眼睛,云彩也高兴地跑进来,用拟人的手法将作者带入到了一个完全不同的童话般美丽的世界。 二、1.点拨:仔细阅读第二段和第三段就可以找出答案。答案:龙、森林、仙鹤、太乙真人、哪吒 1.点拨:文中的“出神”,表示看呆了。答案:(1)×(2)√(3)√ 2.这是动画片《哪吒闹海》中的师傅—太乙真人。 4.点拨:文中有很多好词好句,值得学习积累。示例:词语:上游下窜吞云吐雾枝繁叶茂句子:红红的太阳落山了,它收起余晖,只剩下一个柔和、鲜艳的火球,颜色金黄透亮,就是技艺高超的画家也难以描绘。 三、1. 点拨:根据古诗上面的标注或自己的知识积累回答。 答案:唐王维唐刘禹锡 2. 点拨:对比《山行》和《夜书所见》来回答。 答案:杜牧霜叶风声夜书所见萧萧梧叶送寒声 3. 点拨:熟读古诗,抓住重点词语理解。答案:(1)白石粼粼无边的浓翠(2)秋风思乡 四、1.点拨:近义词是指词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语,如“美好”和“美妙”“懒惰”和“怠惰”“枯萎”和“干枯”“宽敞”和“宽阔”。答案:出现辛苦 2.点拨:联系上下文可以知道这两个词的意思。答案:(1)好听。(2)这里起来,那里落下,表示连续不断。 3.点拨: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拟人句就是把某件东西比喻成有人的动作,而不是像童话形式。答案:秋天里,盛开的菊花,衬托着红红的枫叶,像一幅美丽的图画。 金黄色的稻穗弯了腰,轻吻着大地。 4.点拨:仔细阅读短文,就能找出这些动植物。答案:菊花枫叶稻穗谷子鸟青蛙萤火虫虫儿 五、1.点拨:第一组是写出“ABB”式的词语,第二组是写出象声词。 答案:例如:绿油油美滋滋胖乎乎叽叽叽咯咯咯嘎嘎嘎 2.点拨:这道题是把反问句改为陈述句,但是句子的意思不能改变。 答案:可人们只夸蜜蜂,不称赞我们,真是太偏心了。 3.点拨:仔细阅读选文倒数第二段,小蜜蜂的话语里就包含有答案。 答案:不是,是因为蚂蚁的勤劳是为了自己,蜜蜂的勤劳却上为了他人。 4.点拨:仔细阅读童话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总结明白的道理。 答案:只有为他人服务才能获得他人的尊重。 六、1.点拨:仔细阅读选文第三自然段,可以找出相应的词语。答案:ACE 2.点拨:画眉在唱歌、衣服和舞姿方面都胜过啄木鸟,但是啄木鸟对保护森林的贡献大。答案:画眉画眉画眉啄木鸟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赏析

三年级上册古诗《夜书所见》赏析 其古诗全文如下: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前言】 《夜书所见》这首诗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写。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 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 乡的孤寂无奈。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 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注释】 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翻译】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 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①作者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 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 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 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 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 切感油不过生。 ②诗歌抒发了作者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 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蟀, 兴致勃动,忘记了瑟瑟秋风、阵阵寒意,忽略了落木纷纷、秋江冷冷,深更半夜了,还津津有味地抓蟋蟀。那份专注痴迷,那份谨慎小心, 那份起落不定的敏感,全在一举手一投足的举止中展露无遗。这种欢 快有趣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勾起诗人对自己童年生活的追亿、留恋。 一二两句也能够作这样的理解,萧萧寒声、梧叶摇落的秋景,流露出 一种漂泊不定、愁绪莫名的感觉,更反衬出诗人客居他乡对童年无忧 无虑生活的留恋、思念。

《舟夜书所见》教案

《舟夜书所见》教案 教学目的: 1、学习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3、能通过阅读和想象,感情诗的意境、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 朗读、感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 体味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解题知作者 1、今天,余老师和大家学习一首古诗,相信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能够得到进步和提高。 2、这首诗就是——(板书:舟夜书所见)请同学们齐读诗题,感谢同学们嘹亮的嗓童,请看看余老师的手势再读一遍诗题。(手势突出“舟夜“和”书“,以及”书“和”所见“之间的停顿。) 3、读了诗题,聪明的小朋友能不能从中了解到一些诗的内容呢?(在教师的手势提醒下,学生回答:一夜晚,诗人在船上把看到的景色写了下来。只有可能学生对“书”的意思产生联系,教师以“书写”一词引导学生理解。)突出“所见”一词,并在课题下的“所见”一词下划横线。 4、那首诗的作者是谁呢?请大家把书翻到89页,谁来告诉大家?(可以由经常读课外书,识字多的同学说出“棵”、“慎”、“行”的字音。实在不会就查字

典)(教师板书:查慎行)诗人棵慎行,同学们认识吗?这样吧,我们这儿有一段关于诗人查慎行的介绍,咱们来看一看。(出示课件,你知道了什么?) [点评:导题快慢,运用激励性评价激发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依照读题情况,用手势点拨,领悟了题意,丰富了语感,进而自主了解作者。] 二、整体感知,读正确读流利。 1、在学习古诗前,让我们回忆一下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对学生学情地及时把握) 2、那咱们就来读读这首古诗吧。把字音读准,把古诗读流利,自由读,开始吧! 3、(出示课件)指名读。(评价:感谢学生们地大胆朗读) 4、正音: 1)见:xian。回忆《敕勒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xian)牛羊。“读字。再读一读这行诗,(指名:多读,再齐读。) 2)萤:(ying)后鼻音,保(cu)平舌音,读字,再分读一读这两行诗。(渗透节奏感。) 5、邀上你的好伙伴读。(评价:感谢好伙伴地友情朗读,善于捕捉诗的节奏美,) 6、读(评价、感谢同学们正确流利地朗读) 7、教师指着“所见”一词,诗人看见了什么?学生自由交流,重在对古诗 地了解和感受。)(评价学生有自己的感受) [点评:关注真实地学情,落实“实”字。把新的学习,建立在自己的学习和方法上。不走过场,生字正音。带入每一行诗,再读,教师的角色正确定位于“平等者的首席”,抓住题眼“所见”一词,引导学生整体感情。] 三、精读品味,有方法指导的想象体验。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教案(附板书)

(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叶绍翁《夜书所见》优秀 教案(附板书) 第一课时:学习《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会写“促、深”两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挑”。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1.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提问:在二年级的时候,我们学过一首杜牧的关于秋天的诗,同学们还记不记得? 全班背诵杜牧的《山行》(注意“行”的读音) 2.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也是一首与秋天有关的诗,请同学们打开书。 板书课题:夜书所见

二、新授 (一)了解作者及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 2.课前老师让同学们查查有关叶绍翁的资料,谁能把你查到的资料跟大叫说一下? 3.解诗题 提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 “书”是“书写”的意思,“夜书所见”是指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古诗,正音。(教师相机教授多音字“挑”。) 3.全班齐读。 (三)再读古诗 1.请同学们快速的读古诗,用笔把诗中描写的景物、事物及人物勾画下来。 2.指名回答,板书。 梧叶 江秋风 儿童促织

篱落灯 3.将诗中意象进行归纳。 4.理解“注释” a.同学们仔细看古诗,除了文字,你还看到什么? 诗中的①②③④与下面注释中的①②③④是相对应的,注释是帮助我们读懂诗句用的。 b.学生利用注释解释诗中词语。 (四)理解古诗诗意,体会诗人感情 1.全班朗读第一句古诗 “萧萧”指风声,“梧叶”是梧桐树的树叶。萧萧的秋风把梧桐树的树叶吹落了,给人送来了一种寒冷的感觉。 2.全班朗读第二句古诗 a.这里的“客”指的是谁? b.为什么诗人要成自己是“客”?(远离他乡,孤身在外,就像在他乡作客一样) 江上的秋风让叶绍翁觉得格外的寒冷,孤身在外的他不由得想起了家乡的亲人。 3.前两句诗中诗人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学生思考,教师引导。(思念家乡,心情愁闷孤独。) 4.全班朗读第三、四句古诗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3篇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3篇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所作的七言古诗。诗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1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学习借助注释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设计理念: 1、感受诗的韵律美,培养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熟读成诵。 教学难、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中的感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挂图,课文朗读磁带。 2、生字卡片:《夜书所见》诗句字条。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 1、学生自由背诵已学过的或课外读过的古诗。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中的“书”是什么意思。 二、指导看图,感知图意。 出示挂图,观察图画,说说所看到的情景。 三、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互查。 3、出示生字卡片检查学生认读生字的情况,有重点地指导识记。 4、指名朗读,先指导读准字音,再读准节奏,让学生体会古诗朗读的特点。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深夜/篱落/一灯明。 5、借助字典和诗后注释,理解诗中词语意思,并圈出不理解之处。 6、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尝试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视指导。 四、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 (1)引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

《夜书所见》教案

4 古诗两首 夜书所见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有关叶绍翁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秋天的景色的一些图片让学生欣赏。 2.让学生谈谈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3.老师导入:秋天是美丽的季节,但同时也是容易引起人们愁思的季节,古代的诗人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读一读题目。板书课题《夜书所见》,学生齐读课题两遍。 4.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你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了解他吗?他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

首诗的呢?(学生将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老师可适当进行补充。)(2)现在我们再读一读题目(学生读),那么,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A.“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 B.“所见”呢?(所看到的)。 C.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多媒体出示古诗: 过渡:诗人在秋天的一个夜晚把自己所看到的东西写下来,那么他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古诗,边读边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和“? ”画下来。 (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可以借助工具书,看插图,看注释等方法弄懂诗意,不懂的地方作下记号。) 2.老师:刚才看见同学们认真的神情感动了我,相信你们一定能学好这首诗。谁来说说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3.学生汇报。(老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寒声) 4.刚才所画的这些词语有没有读懂的呀? 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师生帮助解决。(结合注释解词,并教会学生看注释解释词语。)(理解“促织”时,出示图片,了解蟋蟀。) 5.学习生字(萧、梧、促) (1)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认真听,纠正不准确的发音。 (2)找出难记的字,互相交流,学习识记方法。(学生自由讲识字方法)(3)教师范写,学生书空、描红、仿写词语。 6.生字能读好了,现在老师将生字放进古诗里,看看你们能否把古诗读好。(课件出示全诗) 7.现在让我们先听一听录音朗读。同学们听得真认真!那么,谁能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自由读,齐读。) 三、品读赏析,感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下面我们来更深入地学习这首古诗,先来看看前两行诗。

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

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 导读:《夜书所见》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下面一起来欣赏欣赏古诗夜书所见的诗句吧。 yè shū suǒ jiàn 《夜书所见》sòng yè shàíng 。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①萧萧:风声。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用细长的东西拨动。 ④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⑤篱落:篱笆。 译文: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游子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诗人简介叶绍翁,南宋中期的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 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著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

句最佳,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创作背景:江上的秋风吹过来,梧桐树沙沙作响,使人感受到了寒意。秋风的声音,最能触动在外的人的思乡之情。夜已深了,还有儿童点着灯,在篱笆边找并捉蟋蟀。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①诗人抒发了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 诗中一、二两句写梧叶飘飞,寒声阵阵,秋风瑟瑟,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三、四两句描写儿童挑灯夜游、捉弄蟋蟀的生活场景,自然容易引发诗人的联想。他会想起自己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浪漫,开心有趣;他会想起故土家园的温馨美好;他会想起亲人朋友的音容笑貌,一种如归故里,如返童年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②诗歌抒发了诗人客居他乡、归无定所的孤寂落寞之感。 一二两句写景,借落叶飘飞、秋风瑟瑟、寒气袭人烘托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的凄凉之感。一江秋水,满天黑暗,触耳寒声,诗人彻夜难眠必定是心有郁结,意有不顺。三四两句写儿童夜捉蟋蟀,兴致高昂,巧妙地反衬悲情,更显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 ③诗歌抒发了诗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留恋的思想感情。 通观全诗,整体而论,三、四两句写诗人客舟所见。儿童夜捉蟋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题及答案

三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题及答案 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上课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大家一起读课文,那声音真好听!这时候,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最有趣的是,跑来了几只猴子。这些山林里的朋友,是那样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⑴这句话从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三个方面写出窗外十分安静。 ⑵小学生们在教室里上课,窗外有好多山里的朋友,它们是鸟儿、蝴蝶和猴子,它们在好奇地听着同学们读课文。 ⑶在同一间教室里学习的小学生们,他们可能是傣族、景颇、族、阿昌族、纳西族或白族的小朋友,大家都是一家人。⑷摘录这句话里表示动作的词(学习、读、摇、叫、停、跑、听) 2、有一天,我起得很早去钓鱼,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而是绿色的。中午回家的时候,我看见草地是金色的。傍晚的时候,草地又变绿了。这是为什么呢?我来到草地上,仔细观察,发现蒲公英的花瓣是合拢的。原来,蒲公英的花

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花朵张开时,它是金色的,草地也是金色的;花朵合拢时,金色的花瓣被包住,草地就变成绿色的了。 ⑴我知道,草地的颜色会变,这是因为:蒲公英的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也会合上。 ⑵早晨,蒲公英的花是绿色的,草地是绿色的;中午,花朵张开,草地是金色的;傍晚,花朵合拢,草地是绿色的。 3、公园里有一棵高大的白桦树□,树上有三只灰雀:□两只胸脯是粉红的,一只胸脯是深红的。□它们在树枝间来回跳动,婉转地歌唱,非常惹人喜爱。 ⑴在“□”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⑵你喜欢灰雀吗?这段话中是怎样描写灰雀的?读一读,写一写。灰雀生活的地方:(白桦树)灰雀的数量:( 3 只)灰雀的颜色:(粉红深红)灰雀的活动:(来回跳动歌唱)灰雀的声音:(婉转)灰雀给人的感觉:(惹人喜爱) 5、男孩说:“没……我没看见。”我从“……”里体会到男孩没有勇气讲出真相,想说不敢说。“一定会飞回来!”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舟夜书①所见 (清)查(zhā)慎行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②。 微微风簇浪③,散作满河星。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1650—1727),原名嗣连,清初著名诗人。清立国后,文化思想斗争尖锐,文人多结社以诗文寄托怀念故国情绪。随着清政权渐趋巩固,清政府也逐渐加强文化统治,大兴文字狱。以严刑酷法对知识分子实行镇压,焚书灭族成为常事,查慎行一生就处于这样一个动辄得咎的时代,处于这样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他曾受学于黄宗羲,早年从军西南,遍游南北,诗作多以地方风物、人民生活、山川形势为题材,诗名很高。康熙皇帝东巡时,查因诗名被召见,后供奉内廷,虽然他学宋人诗风能“得宋人之长而不染其弊”,但多应制赋诗,题材狭隘。即使作者一生谨慎,多赋山水,不言现实,却也没能逃脱文字狱恶运。雍正五年(1727)其弟嗣庭因文字得咎,全家被捕,嗣庭死于狱中,另一弟嗣瑮流放关西而死,慎行虽获释,但高龄遭此巨大打击,当年即告辞人世。 查慎行描写自然景物多有佳构,此即为其中一首。 这首绝句题为“舟夜书所见”,明确地告诉读者地点在船上,时间为夜里,作者记下了在此时看到的景物。看到了什么?映入眼帘是黑沉沉的夜,这时渔灯就分外醒目。“月黑”是极重要的背景交代,只有无月的黑夜,才能衬出下文灯光及其一系列变化。“渔灯”是全诗描写的中心事物,首句就把主要场景展示出来。次句既是首句的补笔,又对首句加以发展。“孤光”着意在“孤”,说明渔灯仅此一盏,是极重要的一笔,既衬托夜色更加浓黑,又是可以生发铺开的点,为下文张本。“一点萤”是比喻,萤光已小,又仅是“一点”,极写灯光幽暗,若有若无,而萤光又是飞动的,这就赋予静止的灯光以一点闪烁,使静止的画面生出点活气,孤寂中显出微微希望。

夜书所见赏析

夜书所见赏析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 叶绍翁《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①萧萧:风声。梧:梧桐树。 ②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③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④篱落:篱笆。 [解说]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 译文: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 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 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鉴赏: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

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叶绍翁《夜书所见》全诗翻译与赏析】。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最后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微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韦应物《秋夜南宫寄沣上弟及诸生》诗:“况兹风雨夜,萧条梧叶秋。”就采用了这一艺术手法。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 二句接以“江上秋风”四字,既点明秋风的起处,又进一步烘托出了寒凉的气氛。秋风已至,而人客居他乡未归,因此触动了思乡之念。一个“送”字和一个“动”字,都用得十分传神,前者写“惊”秋之意,,后者抒“悲”秋之情。 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此诗作者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 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跨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 “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朓《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情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 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断:“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镃《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寓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尤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对《夜书所见》的赏析

对《夜书所见》的赏析: 珠海市斗门区新青小学李桂良 《夜书所见》是南宋诗人叶绍翁的作品。古诗主要抒发作者一种思乡念亲、怀想故园的感情。诗中一、二两句“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写所见所闻,秋风瑟瑟,梧叶飘飞,寒声阵阵,江船漂泊,有力地烘托出诗人客居他乡、辗转漂泊的凄凉心境和触发思乡情绪,从而引出下文所说想念家中亲人的温馨画面。三、四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抒写意想故园小童挑灯夜戏、着迷斗蟀的生活场景。全诗交织诗人的凄情暖意、欢怀忧心,可从八方面赏析。 ①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一二两句写自然环境,落木萧萧,寒声阵阵,秋风秋江,传达漂泊不定、凄怆落寞之感;三四两句写思忆之情,挑灯夜戏,挑逗斗蟀,儿童欢悦,流露忘乎所以、得鱼忘筌之意。以景入情,情景交融,相互映衬,构思神妙。 ②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秋叶、秋风、秋声、秋江、秋舟、孤灯、顽童、斗蟀,均是写动景,动得有声有色、有光有影;篱落小屋,幽深夜晚,漆黑无边,这是写静景,静得凄神寒骨,令人惆怅满怀。哪落叶片片,萧萧风声,却又引动诗人在幽静的深秋半夜挂念家中亲人思绪。 ③悲欢交织,以欢掩悲。一二句写悲景,秋风扫落叶,长天送寒意;三四句叙欢情,深夜挑促织,异地思欢情。一悲一喜,悲喜交潜,以欢掩悲,更显游子流浪天涯的孤寂无奈、强烈思亲之情。 ④虚实相益,以实映虚。全诗四句中一、二句写所见实景:叶落声寒,水动风凉;三、四句写引发想象:黑夜明灯,童观蟋斗。所见所闻,或明或暗,虚实相映。满耳秋声,满目秋夜,满怀乡情。实中有虚,寓虚于实,言寥寥而意无尽! ⑤冷暖两分,“寒”“挑”传神。“寒”字一语双关,既有秋风袭来寒凉逼人之感,更有落泊天涯心神凄清之意。“挑”字于细节逼真见妙趣。写出儿童的专注嬉戏、轻挑细拨、忽屏息观斗、忽乍喜兴呼的斗蟋蟀场面,全在一“挑”。“挑”出了性格,“挑”出了神韵,“挑”出了思忆亲人温暖之情! ⑥“动”“知”连气,一气呵成。诗歌以落叶“送”寒,寒声“动”情,情牵亲人,思亲慰寂,一气连成。“动”为诗骨,“知(思)”为诗心,诗中的“动”字,做好了承前启后作用,使全诗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益、悲欢交织。由此看“动”字更为诗歌的主心骨,它使全诗更显落落得体,容光焕发。 ⑦传情达意,暗用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这也是后人常说“秋上心来便成愁”,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⑧拟人通感,更添光彩。“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一“送”一“动”,寓情于物,赋予梧叶、秋风以人的情态思绪。这些物态声情的诗文,已把读者带进了一种风送寒凉、情动秋江的意境之中,痴迷难返,惆怅满怀。“萧萧梧叶送寒声”妙用通感,以萧萧之声催动凄凉心境,用听觉形象沟通触觉感受,意味深长。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原创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背诵默写两首古诗。 2、正确、工整的书写“促、深、忆、异、逢、佳、倍、遥、遍、插”10个生字。 3、通过理解词语,整体理解诗意。并通过联想与想象,呈现诗中画面。 教学重点: 1.背诵、默写古诗,并指导学生正确、工整、熟练地书写10个生字。 2、理解诗中词语,整体理解诗意,学会联想与想象,呈现诗中画面。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5分钟经典阅读: 课本32页“日积月累”读读背背。 二、学习第三组: 1.阅读单元提示,了解本组内容,明确本组要求。 2.朗读较好的句子,勾画重要的词语。 3.了解本组课文,通过阅读文题,整体感知内容。 三、板书课题,学习新课: 1、齐读课题,两()古诗 学习叶绍翁《夜书所见》 一、投影呈现,指导朗诵: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指导学生正确划分朗读节奏:可共研一二句,学生自探三四句。之后引导学生按照节奏朗读古诗。 二、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诗意;展开联想与想象,呈现画面。 学习前两句: 1、题目:书:什么意思?写什么?何时所书?题目什么意思? 导入:诗人在夜晚看到了什么啊?就让我们阅读古诗看一看。 2.萧萧:什么意思?梧叶指什么啊?江上,点名在哪里?秋风,点名了是什么季节啊?把“江上、秋风、萧萧、梧叶”连起来,你能想到一幅怎样的画面啊? 3、学生想象描述之后,投影呈现画面。 4、声:读第一、二句,写了哪些声音啊?听到这种声音,诗人什么感受啊?第二句中:客,什么意思啊?为什么是客啊?客情是什么情啊?动,什么意思啊? 5、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什么意思? 6、应该读出怎样的感情啊?怎么读?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前两句。 学习三、四句: 1、挑:什么意思?促织,是什么?儿童挑促织呢?什么意思? 2、夜深,什么意思啊?篱落,指什么?一灯明,什么意思?说说这句是的意思:夜 深了,诗人看到了什么啊?由此诗人想到了什么啊?知有儿童挑促织。 3、说说三四句的意思:诗人在深夜里看到了什么啊?由此想到了什么? 三、整体感知: 1.这首诗写于什么季节?什么时间啊?在什么地方啊?诗人听到了什么啊?有什么感受啊?看到了什么啊?想到了什么啊? 2.概括这首诗的意思: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啊?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啊? 四、学写生字:萧梧挑促织篱落 五、背诵默写古诗《夜书所见》 六、预习:自读理解《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夜书所见》

9.夜书所见(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认会写“促、深、”两个生字 2 、朗读、背诵诗文。通过朗读诗文,体会诗中的感情,背诵诗文。 教学重点:会写本课的两个生字。感情朗读,理解诗意,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悟出诗情。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关于秋天的古诗。请同学们齐读题目。 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 1、题目中的“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写)“所见”呢?(所看到的)。 题目“夜书所见”是什么意思呢?谁来说一下?(在夜里把自己所看到的景物写下来)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了解他吗?他在什么情况下写下这首诗?(秋天,离开家乡) 三、初读古诗,学习生字 1、师带读古诗。诗人在在夜晚看见了什么?听到什么?把诗人所看到的、所听到的分别用 “—”和“===”画下来。 2、学生汇报。(师随机板书:见:梧叶促织一灯明听:萧萧、寒声) 四、品读赏析,领悟诗意. 1、赏析第一、二行诗 (1)男生读一读这两行诗。梧桐树的叶子在秋风的吹动下,发出了什么声音呢?(萧萧)结合注释解词。第二行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说诗人是“客”?(因为他身在异乡)请大家想想,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在外地作客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想起什么?(思乡)(2)带着思乡之情读一读这两句诗。

(3)通过你的朗读,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你也非常想家!看到这样的秋景,很容易触动了我的思乡之情,这就叫做什么呀?(板书:动客情) (4)小组赛读这两行诗,看看哪组最能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再指名读,齐读。 (5)谁可以结合词语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沉沉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想起自己的家乡。) 2、赏析三、四行诗 (1)女生读,指名汇报看到了什么。读到这里,你们有不懂的地方吗? (2)师也可提出疑问:在这里想问一问:“知”字是什么意思呢?:你想一想,诗人是在深夜从远处看见篱笆底下有灯火,他真的能看见那么小的蟋蟀吗?(不能)那是作者的什么呢?(是作者想到的,猜到的,料想的)所以这个“知”字是料想的意思。 (3)请同学们发挥想象,你还能猜想孩子在玩些什么呢?是的,他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的时候,就越会想到了什么呢?(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板书:思乡之情)(4)诗人看到孩子们高兴的情景,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他那孤独的心,顿时变得亲切了。 下面,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吗?(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5)指名读诗,齐读,读出诗人当时的心情。 五、深入朗读,感悟诗情朗读和背诵。 六、布置作业,默写《夜书所见》。 七、板书设计,突出主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看:梧叶、儿童、一灯明 听:萧萧、寒声思乡之情 想:动客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