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运动对天气、气候的影响。

2、通过学生演示、画图、探求成因,培养学生的

思考与分析能力,能举例说明。

3、培养学生的探究、小组合作精神,建立对地理

学科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大家回想一下,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方式?地球是怎样运动的?请生表演。(板书课题)

讨论:地球自转、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现象?(填表)

二、新课:

(一)演示昼夜更替现象

1、生看书(P68)活动2请生演示

2、师补充:昼半球、夜半球、晨昏线的概念,并演示清晨→中午→晚上→子夜的变化,设问:你一天当中是怎样感受天气的变化的?

(二)用人体演示地球公转

1、生看图(P69)“地球公转示意图”,并着手准备。师巡回指导。

2、大家刚才都观察了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变化,能否在赤道、南北回归线的平面示意图上绘出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及移动方向呢?

3、从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4、讨论完成表格

5、观察图4-20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的交角是多少?

6、观察图4-19夏至日时北极圈内是昼还是夜?南极圈

内呢?冬至日时北极圈内是昼还是夜?南极圈内呢?

(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极昼”、“极夜”现象)

7、练习:P70第1、2、3题

小结:地球的公转产生了昼夜长短的变化(赤道地区除外),使各地获得的热量不同,在中纬度地带产生了明显的四季更替现象。

(生举例)

(三)地球上的五带

1、人们根据各地获得太阳光热的多少,是否有直射、“极昼”、

“极夜”现象,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五带”。

2、生完成P70第4、5、6、7题

三、小结:

地球的形状不同纬度带气温:低纬高、高纬低

地球的运动气候的差异降水:赤道多、两极少

质疑:我们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却看到太阳、星星每天东升西落,好像它们都在围绕地球转。你能解释这种现象吗?

附:板书设计

地球的运动与气候

一、演示昼夜更替现象

二、用人体演示地球公转

三、地球上的五带

第1页共1页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教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周期、方向;知道地球自转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 2、初步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用简单的工具演示地球公转,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介绍地球运动的形式和规律,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通过讲述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公转运动的基本特点及其所产生的地理现象。 教学难点 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 教学准备 地球仪、手电筒。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喜欢看姚明打篮球的同学请举手,哟!这么多球迷哇!你们是否有这样的感受:我们有时想看姚明在美国纽约的一场下午比赛现场实况转播,常常是等到晚上三四点钟呢?为什么两地的时间不一样?我们刚开学的时候,多数同学穿的是短袖,现在多数同学已穿长袖长裤了,而且每下一场雨我们就感觉一天比一天冷了?要回答这些问题,就与我们今天学习的地理知识有关了。 讲授新课: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1、绕转中心、方向、周期 教师:演示转动地球仪,并提问 (1)地球怎样自转?(绕地轴不停地旋转)

(2)观察并描述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师:板图讲解不同的投影图地球自传方向的表示 生:同桌的两位同学演示地球的自转。 师:提醒学生注意拨动地球仪的方向一定要自西向东(逆时针)。 (3)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每小时转多少度?(24小时,15°) 师: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转动? 生:讨论、回答。 (4)昼夜的形成 师:演示并讲解,教师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射到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 生:地球仪一半亮,一半暗。 师:为什么?如果地球仪是透明的,结果怎样? 生:答略 师:同样的道理,由于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因此,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我们叫它昼半球;未被照亮的半球是黑夜,我们叫它夜半球,昼夜就是这样形成的。

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学生回答。 【导入新课】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首先向同学们介绍每组桌前放置的地球仪和有支座的小红球。 地球仪底座上有一运动开关。地球仪的外面有一个黑白两色玻璃罩,白色的代表昼半球,是向着太阳的;黑色的代表夜半球,是背着太阳的。比地球仪要小得多的小红球代表太阳,当然实际中的太阳要比地球大得多。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学生观察、讨论。 【教师指导】使每个同学都亲自动手,学会操作、演示、使用,并得出结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现在我继续向同学们介绍你们桌前的仪器——地球公转轨道仪。它由地球仪、公转轨道、小红球代表的太阳三部分组成。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一些,请同学们再看地球仪的底座上和公转轨道仪上都分别对应有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的名称,地球仪上白色玻璃罩的中心有一个红点代表太阳直射点。 观察讨论二: 1.地球公转和自转的方向一样吗?公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公转的轨道是什么形状? 2.地球公转时,地轴是直着身子还是斜着身子?倾斜方向有无变化?地轴沿北极方向指向哪颗星学生演示、观察、讨论。 【教师小结】(边演示)地球公转方向也是自西向东,公转一周为一年,公转轨道形状是近似正圆的椭圆形。无论是自转或公转,地轴总是倾斜的,且方向不变,永远指向北极星那么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我们一起看投影。 观察讨论三: 1.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太阳分别直射哪条纬线?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

《地球的运动》初中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解释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交替。 3.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并说明再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的知识。 4.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时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教学准备:地球仪、地动仪、手电筒、《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课件、投影 教学方法:演示、观察、讨论、比较、归纳 学法:观察现象、结合生活实际、填表比较 课时: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导入] 当遇到一件不可能实现的事时,我们通常说:“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那么太阳有可能从西边出来吗?(太阳东升西落)那么真的是太阳在升落吗? 一.地球的自转

[学生演示]地球绕着地轴自西向东不停地旋转。 [小组讨论]地球自转的规律,填写下列表格有关自转规律的项目。 (表1) 自转公转 方向自西向东自西向东 周期24小时(一天)一年 旋转中心地轴太阳 转动特点地轴倾斜地轴倾斜,北极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 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交替和时差 四季的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 [学生结合实际说明] 太阳东升西落其实就是地球自转方向的证据 [设问]地球的自转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 [学生演示]一名学生用手电筒做光源,照在地球仪上; [反向思考]假定地球不自转,地球表面会产生什么现象?(有昼半球和夜半球,却不会有每24小时一次的昼夜交替) [演示]老师在地球仪上用红笔标出广州的位置,自西向东转动地球。。 [观察讨论] (1)广州在地球仪转动一周的时间里出现什么现象,说明什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 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 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完成下列表格的填写。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 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 ,再让学生观察: 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黑夜?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 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3)观察后,思考并解释太阳光的照射情况在一年中的变化规律。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书中“地球的五带图”,观察投影片,总结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个节气时,地球上五带内各带所接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状况和昼夜长短的变化。3、看书1.20图,说说我国大部分陆地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最新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1.3 地球的运动 1.3.1 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速度和周期。 3.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二、能力目标 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三、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树立科学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自转和公转的运动规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能够看懂“恒星日和太阳日示意图”,说出两者的差异及其原因 【教学媒体教具】 投影片、投影仪、吹塑圆片一个(圆片上系一红绳)、地球仪、彩色墨水、滴管、椭球仪、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纸模型。 教学过程 【设疑引入】毛泽东主席有一句著名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这种说法是否科学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是否相等呢? 【学生回答】是 【总结讲解】我认为这种说法要辨证的去对待,若位于赤道地区,说法很科学,但对于我们这个地区而言却不是很科学,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的夏半年和冬半年并不完全相等。这些主要是由于地球的运动造成的,这节课我们就解决这些问题。 【板书】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第一课时: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过渡】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两种形式,下面我们逐一学习。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1.方向 【提问】教室的东西南北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教师转动地球仪。 【提问】描述自转的方向。 【学生回答】略。 【演示】转换地球仪的观察角度,分别从北极和南极上方观察转动的地球仪。 【提问】描述从北极看和南极看到的地球自转状态。

【学生回答】略。 【板书】 记忆方法:右手——四指半握,大拇指代表 地轴指向北极星,四指为自转方向 【提问】 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学生回答】略。 【演示】 地球仪自转。 【提问】 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怎样知道地球自转了一周?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呢? 【学生回答】略。 【过渡】 刚才同学回答的很好,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随观测参照物的不同而不同。我们一般以太阳和天空中的恒星为参照物,相应的周期我们分别称之为太阳日和恒星日。 【演示和讲解】运用“太阳日和恒星日”(课本第13页)投影片分析“恒星日与太阳日图”中 注意交代:恒星(除太阳外)距离地 很遥远,不论地球公转到何处,所 到的恒星方位几乎不变 【同时用吹塑片演示】 (1)在黑板上框按一图钉代表太阳S ,将一个吹塑片上的红绳固定,让该吹塑片如课本插图中的E 1状态,在吹塑片和绳的交点上作记号P ,在黑板上描出红绳和地球的位置; (2)让该吹塑片以P 为参考点自转并绕日公转到E 2位置,作图。在黑板上用虚线连接太阳和E 2,P 点未在此线上,说明以太阳为参考点时,地球还未自转一周。在黑板上做E 2到P 的延长线,此线的上方为遥远的宇宙中的一颗恒星H ,该线与SPE 1线平行,以该恒星为参考点,则说明地球自转了一周。 (3)要保证以太阳为参考点的自转一周,地球必须继续向前公转到E 3点,使S 、P 、E 3三点一线。从图中可以看出,一个太阳日比一个恒星日多转出一个角度SE 3H 。 结论: 恒星日23h56 '4''(3600)——自转的真正周期 太阳日24h(360059')——昼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的内容是有两大部分组成,其一是地球自转及其地理意义,其二是地球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运动的特点是一个重要的基础理论,是引导学生理解昼夜长短变化、四季更替和五带划分的关键,对于认识和学习地理后续知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也都有着重要意义。 学生分析:但这节内容又涉及了很多学科的知识,综合性很强,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要求较高,内容涉及的空间概念又较多,很难直接感知,会使学生感到抽象,对于刚从小学毕业的初中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相当低,在学习时会感到很困难,不容易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积极运用一些直观教具,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观念、方向和周期;了解公转运动的特征、公转中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地理意义 2、通过演示地球运动和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动手、读图分析能力;和生活实际相联系,解释昼夜更替、四季变化等自然现象。 重点和难点: 重点: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带的名称和界限 3、公转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时间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4、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难点:1、自转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带的特征 教学准备:地球仪、手电筒、地球运行仪、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的四季变化,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然现象。那么大家知道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吗?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看课件,从图上可以看到地球在运动,他的运动方式是自转和公转。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一)、自传运动规律 1、概念 2、方向 3、周期 演示: 教师用手轻轻转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背景与意义分析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二、三章是从自然地理的角度让学生认识世界,反映地理学和社会发展的。 本节教材是讲述自然地理学最基本的知识——地球的自转、公转及其最基本的运动规律。本节教材位居《地球和地图》的第三节,通过对本节教材的学习,让学生对地球的运动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让学生对地球运动的基本状态建立初步的感性认识。 二、学习与导学目标 1、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并熟悉其基本的运动规律。 2、用简单的工具正确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利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食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用实例解释时差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具备时差的知识。 5、利用图说明五带的界限,并举例说明各自的特点。 三、障碍与生成关注 对教材中,四季的形成问题不容易理解,课堂教学中出现目标的偏离,不利于正确认识四季的形成。 四、学程与导程活动 教学准备:投影仪投影片 (一)、引入新课: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知道了地球是一个球体,下面请看---------(教师演示地球活动) 师:同学们观察到了什么? (二)、阅读书本,自主学习 1、地球运动的形式有哪些?方向是怎么样的? 3、请列举自然界中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 (三)、合作学习,分析成因 1、教师演示投影片,讲解昼夜形成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一是地球为不透明的球体,二是太阳光线是平行光。图中的虚线是昼夜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且与太阳光垂直的大圆圈。

提问:观察投影片,看此时除中国是白天,还有那些国家是白天,有哪些国家是黑夜? 2、教师将地球仪转动1800,再让学生观察:中国和美国分别处在白天还是 黑夜? 3、请学生上来用投影片来演示中国和美国昼夜交替的情况,思考昼夜更替的原因是什么? 4、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过多少时间?每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多少时间? 5、阅读书本第10页中“畅畅与姨妈的问候”,思考产生时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6、教师总结:可见,地球自转还使地球上位于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有兴趣的学生课后计算一下伦敦、北京、新加坡、东京、莫斯科等几个城市之间的时差各相差多少小时?经度每隔15度,时间相差1小时,计算时采用“东加西减”的方法) 1、教师提问: (1)在同一天中,早晨或傍晚与中午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得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教师用投影片演示阳光的直射和斜射) (2)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请结合我们的日常生活体验来说明。 教师演示地球的公转投影片,让学生完成表格

科教版科学第四单元 地球的运动 教案讲解

第四单元地球的运动 1、昼夜交替现象 教学目的: 1、对昼夜交替现象能作出自己的解释。 2、和小组同学合作设计模拟实验,研究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 3、和小组同学分工协作,做好模拟实验。 4、在实验过程中实事求是,严谨认真。 5、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学重点:设计模拟实验验证假设。 教学难点:解释地球产生昼夜交替的现象的原理。 教学准备:小皮球(乒乓球)、手电筒(蜡烛)、白纸、水彩笔、小组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引入学习: 1、谈话:每天早上,太阳从东边冉冉升起,每天晚上,太阳又从西 边落下……就这样,白昼和黑夜交替出现。 2、思考: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昼夜为什么交替出现?关于昼 夜,你知道哪些?还有什么问题? 二、提出问题: 1、交流:地球上为什么会有昼夜现象?昼夜现象为什么交替出现? 2、解释:哪些情况可能出现昼夜交替?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④地球自转。 3、讨论: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我们怎样知道哪种解释是正确的 呢? 三、实验探究: 1、演示实验: (1)如果让乒乓球当作地球,手电筒当作太阳,被“太阳”照亮的一面相当于一天中的什么时间?(白昼),背着太阳的一面呢? (黑夜)。 (2)在“地球”上贴(或画)一个小纸人,怎样才能让小人在同一地点(例如贴小纸人的地方)出现昼夜交替现象?用实验的方法检验每一种假设。 2、学生分组实验。

(1)对以上四种假设进行模拟实验验证,看这四种假设能不能解释昼夜交替现象,并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2)小组分工合作进行模拟实验。 3、交流汇报。 分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4、讨论: 这些解释你赞同哪一种观点?为什么? 四、小结: 通过实验,我们发现很多情况都会使地球上发生昼夜交替的现象,昼夜交替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研究,同学们也可以查阅一下相关的资料,看看科学家是怎样研究得出结论的?把你们的资料和全班同学交流。 板书设计 昼夜交替现象 ①地球不动,太阳绕着地球转; ②太阳不动,地球围着太阳转; ③地球围着太阳转,同时自转; ④地球自转 教学反思: 2、人类认识地球及其运动的历史 教学目的: 1、知道“地心说”和“日心说”的观点及其内容。 2、认识到对同一种现象可能有许多不同的解释。科学的观点是建立 在证据的基础上。 3、对收集到的资料能进行批判和借鉴。 4、通过认识科学家对昼夜现象的解释,修正自己对昼夜现象的认 识。 教学重点: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两种观点。 教学难点:认识科学观点和证据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有关“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图片、课件及文本资料。教学过程: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范文 作为初中的地理老师,要怎么写好说课稿呢?下面是下面以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说课稿为例,为大家介绍其中的写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各位评委老师: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内容是初中地理《地球的运动》,我将从以下几点说起。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地球的运动》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册章第二节的课文,本节教材的内容有:①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②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③五带的划分及选学课文“四季的形成”。课文安排了三处“想一想”,两处“读一读”,一处“做一做”,还安排了11幅反映地球运动和五带划分的图片。教参建议上3课时,本节课为第1课时,讲授教材①②部分内容。 2、编排意图和前后联系 这节内容是继第1节“地球和地球仪”之后编排的,此时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知识,并且小学自然课中也学过了“太阳高度”、“昼夜和四季的成因”等知识。现在,对地球运动进行学习,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地理知识打

下了基础。 教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把课文分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进述。应该指出的是地球绕轴自转和绕日公转是不能分割的,分开来讲是为了教学上的方便。 “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一段课文,内容较简单,为了使学生能获得感性知识,教材安排了演示地球自转的小实验和一段阅读材料。“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段课文,涉及的地球基础知识是比较多的,但这里抓住了一点,即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66.5°夹角,且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的倾斜方向始终不变,然后从现象入手,得出规律。 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理解地球上的昼夜交替现象。 ②使学生掌握地球公转的含义、方向和周期,记住地轴倾斜的方向和角度,知道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情况,昼夜长短的 周年变化及四季是如何形成的。 能力目标:①使学生学会用地球仪和光源演示地球的自转。 ②使学生初步学会画一幅简单的地球公转示意图。 德育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是不断运动着的,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和对比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等基本特征;(2)理解黄赤交角的形式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3)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观察、理解、想象和创新的思维能力2.过程与方法 (1)学会运用地球仪演示或者通过播放地球的自转与公转现象的视频,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概括能力,形成空间想象能力。 (2)运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知识,从中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宇宙是运动的,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宇宙观。(2)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地球运动基本形式的一般特点 教学难点: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引起的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观察法、演示法、绘图法 四、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二 1、黄赤交角:23°26′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规律——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移动 本设计是一节新授课的说课设计,本课板书直观、简洁、鲜明,既提炼了要点,也突出了重点、难点,揭示了本节知识的内在联系,便于学生掌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明确,在教学重点内容的处理上,采用了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分层次讲授法,使学生仔细观察教师的情景演示,积极思考,主动回答,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过程中用一个表格小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使地球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形成鲜明的对比,一目了然,方便学生记忆理解。 六、教学反思 (1)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地球仪还有亲自制作的地理模型,演示地球运动的基本特征,把抽象的知识点直观化,化难为易,并且采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地球运动的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征,清晰易懂。 通过设疑导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老师演示模型分析原理,学生亲身体验演示地球运动过程,观察多媒体课件,读图等活动,达到了优化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2)本节课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具体问题: 问题一:学生的知识面较窄,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较差,如:几何数学和物理课里就对角速度和线速度有一定的描述,但较少同学能独立运用所学知识来推理这节课的知识,对于学过的知识,比较模糊,只停留在印象层度上,如解释开普勒定律时,要用到扇形公式,但是没有几个学生是可以回忆起扇形公式的,这些都会影响教学的进度,还有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程度。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运动》教案

《地球的运动》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及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2.认识地球公转的特点,如绕转中心、方向、周期和地轴倾斜方向、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观察地球的公转过程,理解中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白昼和黑夜时间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五带的划分等地理现象与地球公转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运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现象,学生能够准确地画出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2.能根据"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示意图"分析全球各地的昼夜长短状况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分析同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和不同纬度地区相同季节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宇宙观,宇宙中所有的天体都在不断地运动。 2.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理解事物之间是联系的、发展变化的。 【重点与难点】 1.认识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的特点。 2.用地理现象说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3.二分二至日,太阳直射点移动引起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创设情景法、读图分析法、总结归纳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朝辉夕照,日月轮回。你知道为什么太阳每天都是东升西落的吗? 地球上的昼夜更替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 今天,我们就先来熟悉一下地球运动的一些情况,学习《地球的运动》。 二、新课讲解 第一课时 (一)地球运动的认识过程 1.托勒密与“地心说” 2.哥白尼与“日心说” 3.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明确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公转。 (二)地球的自转 1.读图1.4 昼与夜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讲解):地球自转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自转。 地球自转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南极上空看,顺时针)。 地球自转现象:昼夜更替(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黑夜); 时间差异(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上不同经度地方,相对位置 偏东地点,要比位置偏西地点先看到日出,就出现了时间差异)。 2.动画页:播放视频《地球的自转》 3.活动:了解地球的自转(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导学):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讲解):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此时纽约已位于夜半球,而北京位于晨线东边的昼半球。 第二课时 (三)地球的公转 1.读图1.18 地球公转示意(图中二分二至日均指北半球) (导学):认识地球自转的特点。

高中地理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中图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地球公转的概念、运动的方向、周期、速度。 2.使学生理解黄赤交角的概念及由其产生的太阳直射点移动,并能正确画图表示。 教学重点 1.公转的运动规律。 2.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教学难点 黄赤交角和太阳直射点移动。 教学媒体 投影仪、投影片、小地球仪(描出回归线)每组学生四个,教师两个,黄道面及支架每组一个,灯泡和试管架各一个、黄赤交角模型。 教学过程 【复习】(1)学生演示自转,同时说出自转周期。 (2)自转的地理意义。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地球运动的形式——自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另一种运动形式——公转。 【演示】教师利用一个小地球仪演示公转,学生观察地球运动的方向、地轴的方向是否变化。 学生观察、讨论。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学生看书中第31页图,讨论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

【讲述】地球位于近日点和远日点的时间和运动速度的规律。 【板书】 【演示讲解】利用黄赤交角模型讲解黄赤交角的概念。 指导学生计算黄赤交角的度数。 【板书】 【讲解】地球上的光热来自太阳,冷热的变化也与接收到的太阳光热密切联系。地球比太阳小得多,因此我们一般把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线看成是一组平行光。 【投影片】平行光照射球体时直射点的图形特征 【提问】地球表面有几个直射点,在示意图上如何表示? 学生观察回答。 【小结】球面上只有一个直射点。在图上表示的这条直射光线恰好可以把圆心和直射点相连。 【演示】演示步骤: (1)一个小地球仪在灯泡照射下,高光(最亮)点就是直射点; (2)在小地球仪相对位置摆放另一个地球仪,利用指图杆连接两个小地球仪的直射点,指图杆恰好通过光源中心位置,三点一条直线; (3)旋转指图杆一周,说明所有直射光线都在一个平面上。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地球和地图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资源拓展试题新版新人教版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知识能力 1.(2018 黑龙江齐齐哈尔中考)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 ) A.昼夜交替 B.四季变化 C.昼夜长短变化 D.五带划分 下图示意小红用铁丝和乒乓球制作的地球仪。读图完成 2—4 题。 2.(2017 广西梧州中考)给地球仪上的赤道标注纬度,应标注 ( ) A.23.5°S B.0° C.23.5°N D.90°N 3.(2017 广西梧州中考)作为地轴的铁丝ab 与地球仪的水平底座的夹角是( ) A.23.5° B.30° C.66.5° D.90° 4.(2017 广西梧州中考)地球的自转方向是( ) A.自西向东 B.自东向西 C.自南向北 D.自北向南 5.(2019 重庆万州期中)如图,地球公转至d 位置时,北半球的节气是( ) A.春分 B.夏至 C.秋分 D.冬至 下图为“地球运动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为黑夜),读图,完成 6—7 题。

6.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图示时间只能是春分日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上 C.内蒙古可能多沙尘天气 D.图示范围大部分地区属于东半球 7.A 点几小时后进入黑夜( ) A.6 小时 B.8 小时 C.12 小时 D.24 小时 读“地球公转示意图”,回答 8—9 题。 8.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这一天北半球的节气是( ) A.夏至 B.秋分 C.冬至 D.春分 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地球公转到丁位置时,日期为 9 月23 日前后 B.地球公转到乙、丁位置时,太阳直射赤道 C.6 月初,地球位于乙和丙之间 D.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每年受到一次太阳直射 读图,回答 10—12 题。 10.地球公转的周期为( ) A.12 小时 B.1 天 C.1 个月 D.1 年 11.图中四个位置,泉港白天最长、黑夜最短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2.泉港的小蓉同学在图中四个位置观察了正午身影长短的变化,下列哪个图最接近丁位置的情境示意( ) 13.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七年级地理上册 第一章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材习题解析 新人教版

《地球的运动》 自转活动 1.在暗室里,用手电筒或蜡烛等作为光源,照射地球仪。自西向东缓缓拨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布。 【答案】本题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通过实验来验证昼夜交替的现象。 演示要领:左手拿地球仪底座,右手向外(右)拨动(自西向东)地球仪。 演示口诀:左手持球右外拨,自西向东细琢磨;不同角度定方向,北逆南顺不用说。 演示结果:多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并现象记录下来:从赤道上空看,为自西向东;从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方向。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说说一天中,人们的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答案】我们自古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即日出开始了白天活动,日落时应结束劳作回来休息,通过一晚的体力恢复,以备第二天的劳作。这反映出人们在顺应与遵循着地球自转的运动规律。昼半球时提供光和热,利于人们活动、工作;夜半球时人们活动因黑暗受限。由此可知,人们的生活、工作及学校的作息时间安排都与地球的自转现象息息相关。

3.读图1.17,在同一时刻,姨妈和畅畅互致问候时,为什么会有时间的差异? 【答案】由图可知,两人是以对方的实际时刻互致问候的。纽约与北京的经度相差很大,处于相对的两半球,昼夜和晨昏变化相反,图示时刻纽约已位于黄昏后,即将转入夜半球;而北京则位于晨昏线东边,旭日升起,处在昼半球范围内。 公转活动 演示地球公转,说明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1.参照图1.20,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 【答案】演示要领 (1)演示时,保证地轴总是指向北极星方向。(2)演示时,确保地球仪的转动方向自西向东转动(逆时针转动)。(3)演示时,在光源固定的情况下,地球仪要围绕光源在同一平面上进行移动。(4)注意观察,及时记录直射点(最亮点)的位置。以上实验选在暗室或晚上进行效果最好。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回答下列问题。 (1)一年中什么季节中午太阳升得高一些?什么季节比较低?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教案新人教版

第一章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教学思路 新课程改革的特点之一是培养学生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探究为基础的“探究式”学习方式,改变过去的死记硬背、机械接受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节课程设计特别注意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抓住学生对地球和地球仪的好奇心理,让其在自觉的“动手”和“动口”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在“发现”中获得地理兴趣从而不断地主动学习。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说出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昼夜更替与时间差异现象。 2.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公转,说出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并能够解释所产生的季节变化与热量差异现象。 3.结合当地的季节变化与日常生活实例,说明其与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关系。 4.利用地球上的五带分布图,说出五带划分的界限,并能够举例说明各带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地球仪、手电筒等教具,让学生通过实验,讨论总结地球公转自转的相关信息。 2.让学生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初步具自己动手实践、证实的意识,并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定义、方向、周期和地理意义。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五带的划分及特征。 教学难点: 1.由于地球的自转所产生的地方时差。 2.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 3.四季的形成。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地球仪若干、手电筒若干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媒体演示法、启发式教学法 六、教学课时 2课时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播放王力宏《公转自转》问题:1.王力宏在歌曲中,他把自己比喻成什么?他把他喜欢的女孩子比喻成什么? 2.为什么王力宏的心情会有黑夜白天差别?学习本节内容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展示]课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太阳东升西落视觉图两幅图片。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地球是绕什么在不停地自转?地球自转的方向怎样?为什么每天的太阳总是东升西落?(地轴。自西向东)(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加以归纳,并讲述自转的方向、周期) [教师]这有一个地球仪,哪位同学能上来给大家演示地球的自转?(请2-3名学生上讲台演示)同时运用谷歌地球更直观的给学生演示。 [提问]日出日落现象是怎样产生的?日月星辰为什么不西升东落?(由于地转的自转;因为自转是自西向东) [演示]教师用手电筒照射地球仪,演示昼夜的产生,并讲解产生的原因;然后再转动地球仪,演示昼夜更替,并讲解产生的原因。(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在任何时刻,太阳光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被太阳照亮的半球是白昼,未被照亮的半球则是黑夜。由于地球不停的自西向东自转,昼夜也就不断的更替。) [提问]地球自转一周,地球表面就完成一个昼夜交替,其经历的时间是多少?(大约是24小时) [活动]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每组一个地球仪,一个手电筒,完成: ①正确演示地球的自转,注意昼夜是怎样交替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观察能力) ②在图上找到中国北京、美国纽约、日本东京,并在地球仪上作好记号。 [讨论] ①当北京是白天时,纽约、东京哪个是黑夜,哪个是白天?(纽约是黑夜,东京是白天)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 (第1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原因; 3.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4.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等属性 2.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等属性 【教学难点】 1.地球运动方向的确定 2.地球运动图示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方法】讲授法、启发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地球上,你有没有发现地球在运动呢?(同学有不同的回答)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家看到或亲身感受到许多现象――如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昼夜的更替;当世界杯足球赛在欧洲国家举办时,我们需要后半夜起床看球;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夏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大,冬天太阳照射地面时的角度小;冬寒、夏热、春秋温和等,这些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在后面的四节课中来认识这些现象产生的道理。 (讲授新课) 我们先请一名同学读教材提供的关于天体运动的阅读材料。 (问)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请谈谈你的感想?(同学回答) 请同学们记住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哥白尼,学习他勇敢的科学精神。 (布置自学内容)请同学自读教材关于地球自转的两段文字和地球公转的相关文字,看看能否自己填出下列表格内容,填完后请同学回答:

(老师指导学生画图) (学生讨论)学生4人一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地球公转分别产生哪些现象? 两个组同学回答,其他各组补充,老师在黑板上板书。 投影展示填表内容(或由学生回答,老师将内容填在黑板上的表格中),填完后教师进行总结。 【板书设计】 第二节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现象的产生原因; 3.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4.激发学习地理的兴趣,学会辩证地看待事物的思想 【教学重点】 1.自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等属性 2.公转的概念、运动方向、周期等属性 【教学难点】 1.地球运动方向的确定 2.地球运动图示的认识和理解

人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1第2节地球的运动word教案(7)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第1课时地球的自转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让学生利用地球仪正确演示地球自转,并从各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特点。 能力目标 利用灯泡或手电当太阳,让学生观察并体会地球自转时各地昼夜有什么变化,从而理解各地时差,初步学会利用简易工具换算时间。 教学重难点 体会从不同角度看地球自转方向,理解时差产生的原因。 教学方法 实验操作,观察总结,讨论合作。 教学用具教师:地球仪、三球仪、灯泡、简单的课件,学生:彩色不干胶条、手电。 教学过程 地球的自转 1.你观察到的太阳、月亮、星星从哪个方向升起,又从哪个方向落下? 2.小时候你认为是天转还是地转?现在呢? 3.你知道地球是怎么转的吗? 4.你知道地球的自转对地球人有何影响吗? 这里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回答问题,并引入两个专题(怎么转和影响)的教学。 (1)是天动还是地动,这还是个问题呢,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家哥白尼“日心说”的故事,鼓励学生为追求真理而努力。 (2)那么,地球是怎么转的呢? 活动一:演示地球自转运动。 第一步:请3个学生到台前来演示,大家评判谁演示的正确。(注意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具有代表性,观察后就明朗了) 第二步:小组内每个同学演示一遍,组员负责指正,要求人人会演示。 第三步:在地球仪上贴一彩色不干胶条,从3个角度观察地球自转方向:赤道上空看;北极上空看;南极上空看,最后总结得出结论。 总结:地球自转方向:从赤道上空看,自西向东;北极上空看,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看,顺时针方向。 屏幕给出三幅地图:A.面向赤道;B.面向北极;C.面向南极,要求学生标出地球自转方向(化演示为图示,增强实战能力)并告诉学生:记住极地地球自转方向将是以后解决以极地为中心的习题的关键! 地球自转一圈的时间(周期):一天,也是昼夜交替的周期。

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得出并记住地球自转的方向、周期,公转的轨道、方向和周期;通过观察讨论理解昼夜更替的原因;通过观察讨论知道地轴倾斜的方向和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初步学会运用地球仪和太阳模型演示地球的自转,并说明昼夜更替现象;初步学会运用地球公转轨道仪演示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了解四季变化的原因。 3.通过观察地球的运动,初步了解许多地理现象都与地球的.运动有关,说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及周期,公转的轨道。 [教学难点]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1)南北半球的分界线是哪条纬线?

(2)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穿过地心的轴叫什么? 前几节课,我们从静态角度认识了地球。事实上,地球如同宇宙中的所有物质一样,一刻不停地运动着。你知道地球运动有哪两种基本形式吗?这节课我们就来通过观察和讨论,从动态龟度去认识地球。 第二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的自转和昼夜更替 观察讨论一: 1.地球沿什么方向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多长时间?在北极上空俯视,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还是呈逆时针方向旋转?若在南极上空俯视呢? 2.地球是不透明的球体,假定它是静止的,地球表面向着太阳的一面和背着太阳的一面各有什么现象?而地球自转又会产生什么地理现象呢? (边演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自转,自转一周是一天。在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在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时,地球表面转到向着太阳的一面就是白昼,转到背着太阳的一面就是黑夜,由此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 日复一日,日有昼夜更替,这是地球自转的结果。年复一年,年有春、夏、秋、冬四季变化,你能说出这又是什么原因吗? 二、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