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东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东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东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

“十一五”规划

根据国家和黑龙江省战略发展需求,紧密围绕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定位,坚持“突出重点、发展特色、分层次建设”的方针,重点建设一流学科,注重发展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有发展潜力的学科;建设结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学位点体系;建设一流的导师队伍,注重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加强研究生教育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本着“制度规范、管理创新、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以加强研究生教育和促进学科建设为工作重点,特制订本规划。

一、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形势

在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下,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政策,积极推进“211工程”重点大学的建设,构建文明、和谐、平安校园。“十五”是东北农业大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5年,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学位点的申报成功,标志着我校向综合性农业大学又迈进了一大步。经过不懈的努力,实现并超额完成了“十五”制定的总体目标,为建设一流的农业大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取得的成绩

1.学科规模不断扩大,学位点建设成效显著

经过“十五”期间的建设,我校学科规模稳步扩大,多学科学位点体系基本形成,学科建设成绩突出,确定了我校在全国高校,尤其是农业高校中的地位。学校现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个,2个部级重点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16个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梯队,41个校级重点学科,已经形成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重点学科建设层次。

“十五”期间新增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15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3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硕士点。目前,我校拥有6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

研工作站、6个一级学科博士点、31个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专业博士点、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61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专业硕士点。学科建设覆盖了农、工、理、经、管、文、法、教育等学科门类,形成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位点体系。

在2003年国家一级学科点评估中兽医学、畜牧学、农业工程均排名全国同学科前列。2005年在国家博士后管委会对博士后流动站进行的评估中,我校参评的四个博士后流动站分别取得了“三个第一、一个第二”的好成绩。其中作物学、畜牧学和兽医学博士后流动站为全国同学科第一,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排名全国同学科第二,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称号,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获得全省“优秀博士后流动站”称号。

2.学术队伍实力日益增强、办学规模和办学效益明显提高

学校师资队伍结构合理,整体水平较高。现有专任教师1 006人,其中教授197人,副教授31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242人,博士生导师149人,硕士生导师413人。教师中有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龙江学者”特聘教授5人,讲座教授2人。“十五”期间,有4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者受聘担任省级和学校的特聘教授;袁隆平院士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受聘担任我校的兼职研究生指导教师,更加壮大了我校的研究生导师队伍。随着导师队伍数量和质量的提高,各学科梯队的学历、年龄、职称和学缘结构日趋合理,学术队伍整体实力日益增强,为我校的学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保证。

学校多层次办学,人才培养体系健全。现有全日制硕士研究生2 246人,博士研究生478人,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研究生665人。“十五”期间,共招收研究生3 019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 469名,博士研究生550名,在职人员攻读学位研究生678名,研究生招生规模是1990—2000年的2.6倍。仅2005年招收各类研究生1 286名,是1996年“211工程”立项之初的13倍。

随着研究生招生数量和培养质量的提高,办学效益明显提高。我校研究生“十五”期间共发表科研论文4 200余篇,80%的科研项目由研究生参与完成,

每年大批次的研究生、博士后深入基层,面向“三农”服务,连续十几年受到中央、省有关部门的表彰。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进程明显加快,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办学效益也明显提高,研究生教育已经成为学校发展和服务地方经济的重要保证。

3.条件支撑与保障更加完善,优势与特色日益明显

“十五”期间,学校重点建设了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研究)中心,4个农业科技园区,并设立了10个研究生创新基地,建立2万多平方米的研究生教育中心,并配备研究生专用的了公共实验室、语音室合多媒体教室。为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支撑与保障。

学校现有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科技园区和研究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中试到成果转化的研发体系,使学校具备了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和条件,为研究生教育提供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研究基地建设遵循“集中、公共、开放”的原则,实行科研项目对校内外公开招标,积极鼓励客座人员、访问学者投标并承担有关项目,争取出高水平的研究论文和高水平的科研成果。经过全校共同努力,已初步建设成为我国特别是北方寒地现代农业方面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解决重大农业科技问题的重要基地,学科水平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研水平进一步提高,产生了一批标志性成果,综合办学实力明显增强,为地方建设服务能力快速提升。

“十五”期间,学校提出了“建立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的建设目标。在各学科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大力加强学科群的建设,已经形成了具有东北亚和我国寒地区域现代农业特色的“种、养、加、管”4个学科群。经过近几年的建设,优势与特色日益明显,打造了我校鲜明的学科特色与品牌。目前,农学类学科、食品学科、生物学科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学科、科技园区、研究中心以及多个省部级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研究中心,同时也拥有许多在国际和国内知名的专家和学者。学校坚持对这些优势与特色学科进行提升

和整和,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4.经费投入大幅度增加、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从“九五”开始,学校将学科建设整体纳入“211工程”建设,并作为重点内容进行建设。“十五”期间,学校投入学科建设共计1.199亿元,其中投入重点实验室建设及仪器设备经费9 578万元;用于学术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及引进)经费2 409万元。

以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和创新基地等为依托,“十五”以来,我校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共919项,国家级项目132项,省部级项目285项。其中国家“863”项目3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5项,973项目2项,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项目2项,国家星火计划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项目54项,国际合作重点项目1项,总计获得科技经费约1.29亿元;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奖5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3项,二等奖23项,黑龙江省省长特别奖2项,获得授权专利32项,推广各类科研成果和适用技术100多项。2006年1月在第四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暨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李景富教授主持的《番茄高效育种技术及优质、多抗、丰产系列专用新品种选育与推广》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同时,在作物遗传育种与栽培、动物养殖、动物疫病防治、乳制品加工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

5.积极探索新时期研究生党建工作,研究生思想教育工作初见成效

研究生思想教育与日常管理工作是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的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我校非常重视研究生的党建工作,认真抓好研究生党支部建设,积极组织各种学习活动,为研究生党员的继续教育和入党积极分子的培养提供了组织上和思想上的保证。

研究生的学术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也是研究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校研究生科技服务小分队10多次受到省委宣传部、团省委表彰,5次受到团中央表彰,2004年8月13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以“博士生搞了村规划”为题报导了我校“三下乡”活动,研究生已成为我校

“科技之冬”活动的主力军。

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们感到做好研究生教育工作,不仅要搭好学科建设这个平台,还要对研究生进行全面的培养,不仅要树立其创新意识,培养其创造能力,而且更要激发其创业精神,注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增强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这也是我们长抓不懈的工作重点。

(二)面临的形势

国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教育优先发展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为高校的改革发展创造了更好的条件和环境;教育部积极推进“援疆学科建设”,为我校学科建设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为我校更好地“立足龙江、面向三农、发挥优势、积极服务”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十五”期间,我校学科建设和研究生教育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1.学科建设经费的投入满足不了学科快速发展的需要;

2.个别学科学术梯队存在断档问题,急需高层次人才的补充;

3.学科的创新能力,尤其是自主创新的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4.各学科间发展不均衡,部分新兴学科发展条件不足;

5.四大学科群需要进一步整合,以优化资源配置,突出整体实力;

6.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导致的研究生教育资源不足现象;

7.研究生生源结构与质量亟需改善;

8.研究生培养,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问题;

9.学位论文质量有待加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需要突破;

这些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到2010年的5年时间里是我校全面建设、全面提升的重要时期。能否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能否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坚持“科教兴国”、“科教兴农”、“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在解决“三农”问题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中发挥我校的学科、科研、人才培养优势,为我们提出了严峻的考验。这些问题的解决对我校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增加

紧迫感。

二、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认真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政策,围绕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紧密结合国家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主动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以“十一五”“211工程”建设为契机,强化优势学科,支持重点学科,积极发展人文社会学科,培植新兴特色学科,促进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大学科资源整合力度,不断增强学科整体的创新能力,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加强学科群的建设。

坚持“促进交叉,发展新兴、突出重点,带动一般”的原则,整体审视学科的研究方向、学术队伍、实验室条件、科研工作、人才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从国家和黑龙江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出发,依据当今国内外学科发展的趋势和走向,加大对学科布局、学科结构和学科研究方向的调整力度。使学科结构更加优化、布局更加合理,构成与黑龙江省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学科体系。

“十一五”期间,学校研究生教育重点将从规模建设和扩招转到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坚持“稳定规模、调整结构”的发展思路,注重提高研究生的教育质量。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代表着学科的发展方向,因此,只有提高了我们的学科水平,提高了研究生教育质量,提高了办学水平,我们才能在今后激烈的办学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主要目标

通过“十一五”的建设,实现我校“建立以农科为优势,以生命科学和食品科学为特色,农、工、理、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的目标。稳定、培养和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和学科带头人,形成4大学科群和若干个国家级重点学科,使东北农业大学真正成为我国区域现代农业高级

专门人才培养教育基地,成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基地,成为东北亚地区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与开发基地,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科技成果孵化以及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基地,成为我国与东北亚地区和国际寒地国家科技、教育和文化的交流基地。确保全面实现把我校建成“国际知名、国内同类院校一流、具有我国北方现代农业特色的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和开放式大学”的总体建设目标。

具体讲,到2010年,学校具备4 000~5 000名研究生的培养能力,其中在校硕士生3 500~4 300人、博士生500~700人、专业研究生600~800人、专业博士30~50人、博士后研究人员80~100人左右。实现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1﹕3;争取申办研究生院成功。力争使我校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达到7~8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7~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达到40~45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12~1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达到70~80个;国家级重点学科达到4~6个;省部级重点学科(涵盖的二级学科数)达到28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实现零的突破;国际知名学者5名,国内著名学者和学科带头人2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500人左右,博士研究生导师200人左右;具有博士学位导师占导师队伍总数70%以上。建设一支业务水平高、素质精良、国际交流能力强的研究生导师队伍。

(三)主要任务

1.整合资源,突出特色,以学科群建设带动学校整体学科建设

我校在“十五”“211工程”建设期间对学科群建设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围绕“寒地作物遗传育种与生产”、“北方优质畜禽生产与疾病防制(治)”、“奶业与大豆加工工程”和“黑龙江省农村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4个学科群为重点学科建设项目,构建了具有东北亚地区和我国寒地区域现代农业特色的“种、养、加、管”4个学科群。学科群建设的实施加强了学科布局的结构调整和学科间的交叉渗透,有效的带动了学校整体实力的提高。

在“十一五”期间,学校将继续学科群建设之路,继续以重点实验室、研

究(工程)中心和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为载体,坚持“创新、特色、集成、开放”的建设思想,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构建学科群基地。调整后的学科结构和学科布局将打破过去学科独自运行,实验室各自使用的格局,形成物资和人才资源共享,实验室“集中、公共、开放”的局面。

2. 加强科学研究,推进创新团队建设

十五期间,随着科研项目、研究经费的增加,学校科研条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研究水平和创新能力还相对落后,基础研究条件薄弱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

“十一五”期间将通过整合现有基础条件的资源并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几个开放、共享和水平较高的创新研究平台。依靠高水平的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和学位点,把大家凝聚在一起,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团队。创新团队建设重点凝炼研究方向,经过长期选择形成相对稳定并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的研究方向。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在重要科研领域取得新突破。每个学科形成2-3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围绕着研究方向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基础性研究、高新技术研究和科技攻关。整合队伍,组成创新团队,争取重大课题,取得重大成果。在完成大项目的过程中锻炼队伍,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队伍。按照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学科建设为主线,结合学位点建设、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建设,分别建立不同类型的创新研究平台,大力吸引和培养优秀杰出人才,鼓励跨学院、跨学科组织研究队伍,鼓励团队创新。

3.深化培养体系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转变教育观念,优化研究生培养体系,不断丰富研究生教育内涵,是提高我校研究生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着力构建高水平的课程体系,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和论证,并从政策、制度上配套,狠抓落实。优化、更新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促进课程体系的多样化、弹性化,为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提供更加充足的空间;深化教学方式的改革,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和网络资源,增强教学效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完善学分

制和导师制。

改变现有的手工录入式教学管理方法,运行先进的教学管理系统,提高研究生教学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研发或购进研究生教务管理系统推进实施教学管理的网络化。

加大研究生教学督导工作力度,实施研究生创新培养计划,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设立各类奖学金,加强研究生科研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在校研究生积极参加各种创新和创业活动,引导研究生选择创新性强又富有挑战性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课题。同时,加强学风建设和师德建设,建立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考评制度。

4.建立合理的考评制度,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建设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大学功能的发挥、任务的实现,以及大学办学理念的实践、办学特色的体现、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最关键的还是要依靠具有创新能力的、治学严谨的教师。建设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对于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科技创新至关重要。

建立研究生导师考评制度,加强导师队伍的培训工作,导师要及时把握学科的研究前沿,了解有关研究生培养方面的要求和规定。以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为前提,严格规范导师招生数量,数量服从质量。

利用人才的“蓄水池”,充分发挥博士后对我校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作用。以加强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为重点,致力于建设一支数量适度、结构优化、素质良好、富有活力、适应我校现代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水平的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

5.加强研究生培养建设,创造良好研究生教育条件

加强研究生培养条件建设,是稳步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

抓好研究生多媒体教室和英语听力室的建设,保证研究生公共课教学效果。增加研究生教室数量,让研究生的课程能集中授课,以保证授课质量。

抓好研究生实验与研究平台的建设。加强对研究生公共实验室的投入,增加仪器设备,保障实验教学效果。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学二级管理模式,各学

院在一级学科内,以学院为主体,加强研究平台建设,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实验和研究条件。学院实验研究平台的建设既要突出重点,又要促进学科的协调、均衡、可持续发展,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交流、研究环境和浓厚的学术氛围。

6.大力加强国内、国际合作与交流

切实实施教育部的“援疆学科建设计划”,抓住难得的机遇,通过支援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做好对口塔里木大学的支援工作,进一步提升我校的影响力,扩大社会知名度。

通过与国外高校的联合,努力扩大国际合作与交流的规模和领域。

三、基本政策和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建立决策科学、运行高效的学科建设管理体制高水平的学科建设是展现学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学科的发展在于创新,学科创新是高等学校发展的永恒主题。加强学科创新是不断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培养高水平的人才;加强学科创新是不断提高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需要,要大力加强文理基础学科,不断用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学科,充分发挥学科包容和学科联合的优势,提升学科的综合实力和创新能力。要建立健全切实可行的学科建设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学校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和学科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的作用;建立学院学科建设科学、民主决策机制,落实学科建设的学术责任和行政责任。建立学科建设绩效评估与预警机制,形成与目标和效益相衔接的学科建设投入制度。建立学科首席专家岗位责任制,强化重要岗位专家的学科建设责任。

总之,学科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加强领导、科学决策,建立良好的政策与体制保障以及条件与经费支持。建立健全以人为本,物质手段和精神激励相匹配,奖励与惩罚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增强研究生培养质量意识,突出学术地位,努力建设规范化、民主化、现代化的学科建设管理制度和监督制度。

2.进一步加强学术队伍建设,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学术梯队

经过我校“十五”期间的建设,我校已经拥有了一支较高水平的学术队伍和学科梯队,但是距离我校学科建设“十一五”建设目标和2020年远景规划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今后我校要继续制订、实施和加大有关的人才政策,培养和造就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者,培养一大批中青年教学科研骨干。通过设置“特聘教授”等岗位,面向国内外公开招聘著名(或知名)专家和青年学者。设立各种专项基金,重点扶持青年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支持和激励他们尽快在国内外学术界脱颖而出;重点培养和引进博士和博士后,特别是重点支持学科急需的具有国际合作经验和背景的学术带头人;适应学科发展要求,要加大人文社科拔尖人才引进力度;要鼓励和支持以上人员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发表高水平论文和高水平专著和教材、申报国家级奖项、参与国际合作,扩大我校影响。总之,要不断克服部分学科严重缺乏后备人才的现象,不断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建立一支具有科学道德、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和学术梯队。

3.大力加强学科创新平台建设,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水平

多年的学科建设充分证明,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科技园区等平台建设是学科建设的有力支撑。因此要继续加强现有这些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等平台的建设,以各级重点学科和我校四大学科群为依托,着力整合资源,集成优势,分步实施,增加资金投入,争取组建国家级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学院中心实验室等四级学科创新支撑体系。同时大力发挥现有国家科技园区、国家和省部级研究中心以及学校基地的作用,构建多学科互容、重点人才与创新团队共荣、装备精良、功能强劲、运行高效的学科科技创新平台,促进和提升学科的整体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水平。通过这些工作为学科建设创建充分的平台和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将有力地保证我校的学科建设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4.努力构建三级重点学科体系,加大学科群建设,推进重点学科改造和升级

以“十一五”“211工程”建设为重点,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重点学科体系。按照“重点建设、积极发展、扶持促进”三个层次进行学科建设的原则,加大资金投入,以项目形式,加强现有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学科建设,重点解决人才培养和学科科学研究条件建设等;以奖励性资助方式加强对新增学科点学科条件建设,尤其是新增博士点和硕士点人才培养与引进、学科基础条件建设;继续加大以高新技术改造来提升传统学科的力度,使得优势学科更加明显,特色学科更具特色。尤其要应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学科群的建设,鼓励新兴学科和交叉、边缘学科的发展。学科体系建设过程中要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倾斜,以充分资金和政策做保障。形成学科建设的联动效应,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5.大力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教育对学校科技发展的贡献力

研究生教育是我校的强校之路,发展研究生教育是建设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和开放式大学的必然要求。要保持学校研究生教育规模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年均值,逐步缩小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特别是要加快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要改善研究生招生生缘结构,提高招生质量;要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把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博士研究生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建立研究生导师遴选、培训、评优和淘汰机制,积极发挥导师指导小组尤其是跨学科导师指导小组的作用,不断提高研究生导师的整体水平和指导能力;针对我校目前情况,要加强兼职研究生导师的管理;要认真贯彻2005年我校研究生教育会议形成的一系列文件精神,高度重视研究生论文产出和论文质量,形成鼓励、刺激研究生投身科技创新、产出高水平成果的机制和体制,不断提高学校学位授予质量和研究生教育对科技发展的贡献力,重奖那些有突出贡献的导师和研究生。

6.加强学科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提高学科的社会声誉和国际影响力

按照学校建设多科性、研究教学型和开放式大学的要求,学科建设也要瞄

准国际前沿,要有国际视野,努力扩大国际间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交流与合作,一方面要提升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国际性,培养有国际交流能力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另一方面,要站在国际的层面上定位优势、特色学科的发展,积极拓展学科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尤其要加强与国外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在研究生培养、互派访问学者、科技合作等方面有新的突破;要力争举办或者承办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高水平国际会议;要密切与产业、企业、行业以及政府等的联系,积极探索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建立联合培养人才和开展科技创新的新方式,形成产、学、研互动,有利于高层次人才培养、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新机制,有利于为“三农”的服务,不断扩大学校的社会知名度。

7.继续加大投入,建设一批高水平的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

“十一五”学校将“十五”“211工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对学科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建设好现有的国家级重点学科、2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以及10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并且争取建设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人”投入,重点培养25~30名“领军”人物。并且以人为核心,重点支持一批校内重大科研项目。力争多出人才、多出成果。

“十一五”期间,国家为研究生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我校充分利用在寒地作物、畜牧、兽医、乳品科学、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经济等方面的优势,吸引更多的优秀博士来我校做博士后。借助我校区位优势,充分发挥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创造性和能动性,建立一支高层次、高效率的科技队伍,投身于社会实践,逐步把我校建设成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科技成果的孵化基地和博士后研究人员的创业基地,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教育学-学科门类还是一级学科-

教育学:学科门类还是一级学科? 摘要:在我國学科目录当中,教育学既是学科门类,又是一级学科。这种制度安排导致教育学看起来很受重视(作为一个学科门类),实际上又非常不受重视(只有一个一级学科)。在人类的知识系统中,关于教育的知识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无论知识的生产者还是知识本身彼此间都存在显著差异。针对我國高校教育类院系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的实际情况,应该借鉴经济学、历史学和艺术学等学科发展与建设的有益经验,争取在下一次学科目录调整时,撤销教育学一级学科,增设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关的教育类一级学科。 关键词:学科门类;教育学;一级学科 中图分类号:G40-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59(2012)02-0005-05 学术分科是世界各國大学的通例,但将学科设置行政化则是我國的特色。在我國目录式的学科专业管理制度下,一级学科成为连接学科门类与二级学科(相当于专业)的重要环节。一级学科如何设置成为影响我國大学学术发展的重要制度因素。“当学科作为一种知识分类或一定科学领域的相对划分的时候,其分类或划分不会影响学科的发展。但当学科成为制度的一部分,演变成学科制度,特别是当其沦为一种行政化产物的时候,便成为影响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國

现行的学术分科制度中,教育学既是一个学科门类,又是一个一级学科。这种尴尬的局面持续了几十年,无形之中严重影响了教育学科的发展。本文从我國学科目录的调整切入,就教育学门类下设置“教育学”一级学科是否合适以及撤销教育学一级学科后应设哪些教育类一级学科展开讨论。 一、我國学科目录中一级学科设置的变迁 学科目录是中國特色学科专业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教育统计分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我國政府部门先后出台过四份学科专业目录。第一份是1983年3月國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决定公布试行的《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授予博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目录(试行草案)》。第二份是1990年10月國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正式批准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第三份是1997年國务院学位委员会、國家教育委员会联合发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第四份是2011年2月國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审议批准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 从表1可以看出,哲学、教育学门类的一级学科设置从1983年到2011年一直保持不变。管理学自1997年新增为门类并设5个一级学科后至今也保持不变。经济学一级学科在1997年被撤销,增设了2个一级学科,在新目录中保持不变。法学有小幅增加,增设了1个一级学科。历史学和文学在最新的目录中发生了较大变化。历史学一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

高等学校学科建设 摘要:学科建设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是一项关系学校发展的 综合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基础建设,是高校改革的主攻方向。在学科建设实践中,正确理解学科和学科建设的含义,把握学科建设内涵,以系统性、科学性、创新性和实效原则作指导,有助于理顺工作思路,分清主次,抓住关键,富有成效地开展学科建设工作。 关键词:学科高等教育学科建设 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我国高校的办学规模逐年扩大,办学方式也日趋多样化, 作为服务性产业的教育正在逐步走向市场,这既是一个事实,同时也是一个趋势。高校要在激烈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就必须加强学科建设。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产业等工作的基础和载体,是体现其办学水平、办学特色和社会知名度的主要标志,只有以高水平的学科建设为基础和支撑,才能

有效发挥高等教育的功能,提高办学质量和 效益。 一、学科的演进轨迹与学科建设 从古希腊到16世纪近代科学产生以前,是学科的朦胧意识时期。这一时期,人们视 哲学为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将各种科学知 识归属于哲学。从16世纪近代科学产生到 19世纪初叶,是学科分化时期。但这一时期 大学却异常保守和落后,神学凌驾于各科之上。柏林大学的创办使得大学中教学与研究开始相互结合,促进由软到硬的科学分化过程,从而大学系科、研究所建制和课程设置 转向以学科的特性为主要基础。在19世纪,学科结构的变革,使大量新兴学科涌入大学,与此同时,大学也有力地推动着学科结构的 分化和组合。从20世纪中叶开始至今,新学科、新理论、新方法大量涌现,跨学科研究、科技间渗透、学科间交叉成为大势所趋,整 个学科之林在剧烈地变化着。一般认为,学 科具有独立的特征,这种特征反映在它的研 究对象、语言系统和研究规范上。一个独立的学科应该拥有专业组织、独特的语言系统、

生物学专业毕业生实习总结

生物学专业毕业生实习总结 生物科学专业,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两个专业方向,这些专业学科主要培养学生学习生物科学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学生将受到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向。下面是为大家的生物学专业毕业生实习总结,欢迎大家阅读。 本人是xx届XX学院的毕业生,专业是生物科学,大学里主要学习了生物学和教育学相关的知识,自己对心理学也很感兴趣,对书法和一些球类(乒乓球、篮球)都很着迷,自身条件方面觉得自己很有耐心,办事也很细心。自从在中学实习当教师之后,对教师这个职业乃至教育都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我觉得当老师最为重要莫过于一颗爱心了。 一年的实习期马上就要结束了,通过一年的工作和学习,本人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打下了夯实的基础。通过向同事们请教学习,通过和学生逐步深入的接触,不断的体会到从事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以一颗热爱教育事业的心,把自己的激情倾注于光荣的教育事业。 在这个过程当中,本人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职业修养,加强自身的师德建设,树立起良好的教师的形象,通过自己的言谈举止,在潜移默化当中,让自己的学生受到教育,让学生懂得自己的责任。不但

要提高师德的水平,同时还要让自己的职业道德在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用自身的道德水平去影响学生。同时在和学生的接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工作的得失,注意发现自身存在的不足,针对自己的这些缺点,不断的加强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提高自身素质水平,在将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在工作中,本人积极的和同事交流,充分利用自己的时间多去听经验丰富的老教师的课,在听课中不断的向老教师学习请教,提高自身的素养,把教学理论在实际中灵活应用,不断的在工作中积累经验。在这一年的工作当中,和同学的感情是越来越深,工作开展的也是非常顺利,同时在各项活动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这是和同学们的努力和其他老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 不要努力成为一个成功的人,要努力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并不是反对不断追求自身幸福的人,相反,我认为的幸福应该是建立在为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基础上的。我学的师范专业,自己又这么热爱它,所以我决定做一名教师,希望我的努力是有意义的。 作为一名生物科学本科大学生,我还是有一定得自信的,毕竟像考入好的本科大学还是有一定得难度的。可是虽然我现在已经是本科生了,但是我却一点也没有自豪和骄傲的资本。现在的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了 ___了,我毕业后怎么样还不好说呢。

生物学一级学科

生物学一级学科 动物学(071002) 博士培养方案 培养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一、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动物学专业高级专门人才。在硕士研究生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和训练,能够全面地掌握本学科基础理论与熟练的实验技能,深入了解学科前沿进展,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能够独立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具体要求: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献身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在本学科研究领域做出创新性成果。 3、具有健康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不仅具有独立从事本专业教学及科研工作能力,,也可以从事高科技企业的开发与管理工作。 二、研究方向及简介 根据国家及我省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求,以及本学科的发展趋势,结合本单位导师专业特长等情况,本专业攻读博士学位设以下三个研究方向: 1、动物生化与分子生物学 应用先进的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思路与方法,从细胞和分子水平研究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主要研究内容为:昆虫生化与分子毒理学;害虫绿色防控新靶标的分子功能;昆虫分子进化与生态适应;昆虫-植物互作的分子机制。 2、动物细胞与分子生物学

应用现代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调控等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从个体、组织器官、细胞和分子等多个水平,研究动物的结构和功能。主要研究内容为:动物毒理学、动物免疫学、高级电镜技术、生化与分子毒理学;动物功能基因的分子功能;环境细胞生物学等。 3、分子生物学与害虫生物防治 采用现代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蚧虫和松毛虫等重大农林害虫人工强化的生物防治新途径。主要研究内容为:蚧虫的泌蜡化学、细胞生物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害虫-天敌之间的化学信息联系与基因调控;昆虫病原菌及其毒素的开发利用。 三、学习年限与学分 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3-6年;非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学习年限最低为4年;硕博连读生学习年限最低为6年(含硕士阶段)。 博士研究生最低学分要求为课程14学分,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各1学分。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以一年为准。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参见附表“教学进度表”) 五、培养方式与方法 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培养采用导师与导师组相结合,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研究生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要求做到以下几点: 1、导师应树立教书育人的思想,为人师表,关心研究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素质教育和身体、心理等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研究生的团结协作精神,使其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2、本专业博士研究生以科研为主,研究课题由导师组确定,要求学生参与导师所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能深入掌握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动态,,使研究工作接近国际同类水平。注重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个性发展,着重培养和提高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3、教学采用授课、讨论、自学、实验相结合的培养方法。在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注意吸收最新的科研成果来充实教学内容,应结合学科前沿进展,反映出学科发展的最新趋势。 4、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通过科研和教学实践,把学习理论知识和培养实践能力结合起来,做出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创新性科研成果。

高等教育学总结

1 高等教育学是属于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学科 2 在古希腊时期,?柏拉图于公元前387年创办的学园被看作是雅典第一个永久性的高等 教育机构 3 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属于教养性教育 4 把学生培养成有知识能工作的公民进行科学研究,发展科学与文化把知识传播给广大民众,直接为本地社会与经济服务 5 美国的第一所大学哈佛大学 6 到20世纪初,美国基本完成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的建构。在这个体系中,层次上有二年制学院本科院校研究型大学 7 学完文学学科的学生,即可称学士 8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高等教育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 9 从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我国仿照苏联高等教育的模式,进行了2次大规模的“院系调整” 10 洋务学堂主要有三类,包括外国语学堂实业技术学堂军事学堂 11 将学术自由真正付诸实践的大学是柏林大学 12 从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来看,大学人特别看重学术研究层面的理念,把学术自由理念 称为大学的灵魂。 13 大学校长职业化理念中大学校长扮演募捐者管理专家政治家协调者 14 中国最着名的杜威思想的解读者是胡适 15 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有?杜威 16 属于理性主义主张的有在教育过程中强调教育的对象是人以人及个性的自由发展作为教育的最高原则在教育过程中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主张教育是生活的准备 17 在习俗方面,基本逻辑是“突出差异” 18 在特定情境方面,基本逻辑是“现存即合理” 19 高等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有硬件软件习俗特定情境 20 下列属于其他高等教育机构的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 21 20世纪50年度初期的院系调整之后,我国进入一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 22 20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开始进入多元化高等教育办学体制阶段 23 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进入了普及化高等教育阶段,其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分为政府非营利部门营利部门 24 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的典型类型之一的日本模式是政府和非营利部门“双主体”办学

学院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及办法

2009年-2010年学院学科建设总体目标及措施 一、建设目标及规划 1、总体目标 以计算机应用技术重点建设学科团队为依托,整合各个学术团队的研 究特色,发挥各研究方向的研究专长,本着“学科交融,相互促进”的原则, 力争在建设期内在学科建设方面达到如下目标: (1)建设年度内力争使二级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博士点列入甘肃省学 位点建设规划,为获得该学科的博士点奠定基础。 (2)加大力度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个一级学 科硕士点,保持该硕士点在甘肃省内的领先地位。 2、取得标志性成果 (1)围绕学科建设的总体目标,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0篇, SCI 、EI 、ISTP 索引论文50篇; (2)国家级资助的科研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获得批准1-2项; (3)企业资助的重大联合攻关项目取得重大突破(资助经费在100万元 以上的项目),获得企业资助的重大联合攻关项目1-2项; (4)获得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1-2项。 3、学位点规划及研究方向 (1)学位点建设规划 序号 规划类别 学科专业代码 学科专业名称 规划增列年度 1 二级博士点 081203 计算机应用技术 2008年 2 二级博士点 081002 信号与信息处理 2008年 3 二级硕士点 070120 信息计算科学 2008年 4 一级博士点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010年 5 二级博士点 081202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2010年 (2)研究方向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

①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主要研究领域: 生物信息处理与分析、图像理解与识别、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检测与估计、智能信息处理、机器视觉信息获取与处理、人工智能应用 ②计算理论主要研究领域: 算法及其复杂性、机器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数据库理论与系统、软件理论与软件方法学、理论计算机科学 ③信息系统集成及应用主要研究领域: 管理与决策支持系统的理论与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并行与分布式软件、知识发现与知识工程、智能交通系统 ④图形图像及模式识别主要研究领域: 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图像与视频处理、图像处理、多媒体与虚拟现实技术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技术、模式识别理论及应用 ⑤网络与信息安全主要研究领域: 现代密码学理论、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数据安全和信息检索、通信网络与通信系统安全 ⑥分布式计算主要研究领域: 高性能计算、嵌入式系统、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 ⑦通信与信息处理主要研究领域: 信息系统建模与仿真、计算机通信理论与系统、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传感器网络信息融合与处理、数字通信 二、拟采取的措施 1、引导研究方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设置是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为依据的,国家863计划、国家支撑计划、973计划项目及课题的设置是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的。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是以《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设置的,要争取项目,首先要了解国家、省科技发

生物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生物技术专业建设规划 一、我校生物技术专业目前基本状况 我校生物技术专业是2004年底申报设立的,2005年初教育部批准招生。同年,学校按照生物工程大类招生,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的学生一起接受基础课教育。在基础课末期,通过自愿报名和总体调控,分成生物技术和生物工程专业。到目前为止,已经招收了5届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按照生命学院机构设置,生物技术专业归于生物科学系,目前在编教师10人,副教授4人,高工1人,讲师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6人,留学回国人员2名。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计划经过3年的实践,已经初步建立。教材、图书资料、实验室、实习基地和教学经费等条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生物技术专业的背景、沿革及人才需求 生物技术与生物科学是生命科学的两个姊妹学科。生物科学重在探索生命本质与规律,侧重基础研究;生物技术重在应用基础与技术研究和应用,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基础,后者是前者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激活前者发展的重要因素,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生物技术专业是生物学领域一个新兴的本科专业。在适应高等教育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的形势下,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召开,“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少数部属高校经过专业调整,设置了生物技术专业并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挂牌招生,该专业的设立旨在适应培养应用研究型或技术型人才的需要,以服务于我国新兴生物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生物技术学科建设大多采取“以任务带学科,以科研带队伍”的发展模式,人才培养侧重面向教学与科学研究,及部分生物技术企业。1998年教育部将生物技术专业正式列入专业目录,隶属理科办学专业,培养应用型的专业技术人才。虽然我国生物技术专业的教育历史不长,但鉴于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和生物技术在国民经济领域的巨大潜力,因此,该专业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全国少数的理科热门专业之一。从2000年以后生物技术专业办学和招生规模迅速扩大。截止2005年全国生物技术专业本科办学点达到248个,在校生人数达62676人,年招生16792人,平均年增长9.8%。 回顾我国生物技术教育短暂的历史,可以得到一些生物技术教育发展规律的启迪: (1)生物技术教育的发展是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人才需求与时俱进的结果 生物技术产业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主导性产业,已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成为我国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实现后发优势和跨越式发展最有前途、最有希望的领域。适应这样的形势,一方面,对生物技术人才的培养应当适度超前,以确保人才源头供给;另一方面也要注意规模适度,切忌供过于求。 (2)充分认识生物技术专业的实践性特点生物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与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具有突出的 实践性特点,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理论,而且要受到严格的生物技术基本技能与研发能力的训练。 1

教育学重点学科建设可行性论证报告

教育学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一二年三月

目录 一、项目概况 (1) (一)项目基本情况 (1)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目标 (1) 二、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9) (一)背景分析 (9) (二)存在的问题与影响分析 (10) (三)预期效益及持久性分析 (12) 三、实施条件 (14) (一)人员条件 (14) (二)资金条件 (18) (三)基础条件 (19) 四、实施可行性 (21) (一)项目基础 (21) (二)预算方案的合理性 (23) (三)主要工作思路与设想 (24) (四)进度与计划安排 (25) 五、风险与不确定性分析 (27) 六、主要结论 (28)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教育学重点学科建设 项目类别: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教学试验平台建设项目 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公共服务体建设项目 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项目实施周期:三年 (二)项目建设内容与目标 1.建设目标 根据“省教育厅关于选择部分学科为湖北省重点(培育)学科的通知”【鄂学位[2010]1号】的要求,三年内将教

育学学科建设成为湖北省重点学科。 省级重点学科是高校进行高层次人才培养、开展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平台。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将教育学科建成湖北省重点学科,结合本学科已有的平台和优势,特拟定发展目标如下: 第一、明确重点建设的学科方向。根据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育学科的历史积淀和比较优势,我们凝炼五个学科方向:课程教学论、教育学原理(以班主任研究为重点)、成人教育(教师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包括高等教育)。这次重点学科培育的学科方向有两个共同特点,一是重视应用研究,如课程教学论重视学科教学研究,教育学原理重视班主任研究,成人教育重视教师教育职前与职后沟通等;二是指向基础教育,基本上覆盖了学校的主要工作,如课程教学论指向学科教学,教育学原理指向班主任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指向学生心理咨询,成人教育指向教师专业成长。

生物学科组总结

2018-2019学年生物教研组工作总结 郧阳区二中:生物组 一学期来, 生物组全体教师在学校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学校“343”教学,结合生物教研组的工作计划,进一步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团结协作、努力学习、敬业乐教,以教书育人为本,积极投身教研教改活动中, 在学校提倡的有效教学、有效教研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一、教研组建设是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根本保障。 目前,我们生物教研组共有教师9名,可以说我们生物组的教师经验丰富、功底深厚,知识全新,是一支团结向上、业务精良的教师队伍。团结协作,注重发挥群体效应是我们通河一中生物组的特色。我们组教师善学习、不保守、不保留,平时总是将自己的教学心得与体会及时分享,并尽自己的所能相互帮助,促进专业发展。在平常教学之余,同事之间进行问题咨询、课程对话、教学探究、学术探讨等,我们的教研活动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无人不在。我们还打破每周一次教研活动时间上的局限,只要发现问题或者有什么心得体会,借助网络随时切磋,交换意见,共同研讨,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即获得了经验,同时业务水平也得到提高。 在平日的工作中: 1.、严格落实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益。在细节上下功夫,养成学生良好规范的学习习惯,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益的目的。 2.、加强集体备课。备课组做到统一进度、研究教案、统一练习、统一测试等,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提高集体备课的质量。 3.、加强测试管理与研究成果。认真组织完成各次“诊断”性测试,做好阅卷工作,认真作好测试后的情况分析,根据情况对教学作及时的调整,并拿出相应的措施和办法进行弥补。 4.、加强实验教学,按要求完成实验,对教材中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设计,以达到理想的实验效果。 二、教研活动的有效性是教研组工作开展的根本措施。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教育能唤醒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

生物科学专业发展规划

生物科学专业发展规划 生物科学专业是我院在专科生物教育的基础上办学水平和层次的提高。为了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对专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现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关于制订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的意见》,结合学院专业发展规划精神和本专业现有的状况和特点,特制定生物科学专业建设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教学为中心,以育人为根本,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以就业为导向,以培育特色和创建品牌为重点。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管理,重点建设,科学发展。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建设定位 立足皖东,面向安徽,融入“长三角”,服务全国。 三、建设目标与规划 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发展的需要,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主体,以专业基地建设为依托,以“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有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为宗旨,加强专业建设,使生物科学专业成为合格以上本科专业,各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教育部所规定的要求。 1、人才培养数量与质量 根据学校办学条件,生物科学专业每届学生为60-80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全面扎实的生物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能在农、林、渔、环境保护、医药卫生、生物高新、食品、生物工程等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和学校、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育教学和科技管理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本专业毕业生在攻读研究生或就业应聘中具有显著的竞争力。 2、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加大投入,内培外引,进一步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并努力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促进快速成长。五年后,生物科学专业师资队伍学历和职称结构达标,

教育学学科

提高认识、创新机制,努力促进教育学学科建设上台阶 一、教育学学科的基本情况 我院教育学原理学科、应用心理学学科分别于2008年被学校立项为重点扶持学科进行建设,学科带头人分别是彭寿清教授和廖全明教授,每年分别投入建设经费3万元。从2009年6月开始进行教育学重点学科申报前期工作,2010年6月被长江师范学院评为立项建设学科,学科下设课程与教学论、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和教师教育4个学科方向,教育专业硕士学位点建设4个专业方向,分别是心理健康教育、小学教育和学科教学(语文)、学科教学(思想政治教育)。 二、学科建设已经取得的成就 (一)在研究探索中逐步形成了相对固定的研究方向 课程与教学论学科方向主要围绕课程教学模式、英语教学论、学生学习态度等具体研究方向展开。包括3项市级教改课题项目、3项校级教改项目,《教师科学文化素养》(于海洪主编)、《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王道福主编)2部教材与专著,在《教育评论》等刊物上发表核心期刊论文6篇。包括主持市教委教改课题“高师公共心理学实用性与活动性教学模式研究”、“教师教育类专业科学素养系列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于海洪)、“审美化英语教学方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邱德雄)等3项教改课题(10年新项目),校级教改课题“高校通选教育学课程:基于学生的教学研究”(杨晓峰)、“师范生礼仪教育研究”(吴春玲)、“我校师范生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学习与语言使用的影响”(刘湘涛)等3项目(10年新项目)紧紧围绕高校公共基础课以及公共选修课教学进行研究;产生了《教师科学文化素养》(于海洪主编)、《教师教学基本功的新修炼》(王道福主编)2部教材与专著;在《教育评论》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6篇。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学科方向主要形成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学德育等3个方向,近1年来产生了1项教育部项目、3个校级科研项目,发表了11篇论文,其中核心期刊有4篇。成果包括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现状及对策研究”(廖全明)、校级项目“价值多元化时代中小学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刘国华)、“大学生择业效能/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刘永贤)、“校园心理剧在普通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周静)等3个;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国学校卫生》等刊物发表论文11篇,题目如《4-5岁儿童行为问题调查及干预研究》、《中学生心理健康态度量表的编制》、《建立中国本土化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服务方法体系的对策》等,内容与学科方向紧密相关。 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学科方向,主要围绕民族地区教育改革、教师队伍改革、农村学校布局3个方向展开,包括1项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的春晖计划项目、2项市级科研项目,在《中国教育学刊》发表了相应代表性成果。成果包括:彭寿清主持的社科基金项目“教育公平与乌江流域民族教育发展研究”已顺利结题,这是本方向在本年度与本月度取得的标志性成果;教育部春晖计划项目“西部地区中小学教师教学观念与教育环境互适性研究”(蔡其勇教授)、“西部农村地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策略研究”(于海洪),校级课题“关于教师、学生和家长对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的态度的调查与分析—以重庆市涪陵区为例”(贺芬);本方向产生的标志性论文成果是雷继红教授发表的《教育公平视野下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以乌江流域民族地区为例》(2010年第7期),还包括寿清教授在《长江师范学院学报》发表“统筹城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创建城乡师资多元互动的合作机制”等论文5篇。

学科建设的内容与目标

学科建设的容与目标 学科建设状态及指标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外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 学科建设主要包括: 一、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发展层次); 二、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 三、科学研究; 四、人才培养; 五、学科基地(实验室,重点学科,设备等); 六、学科管理。 它包含三个要素:1、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2、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3、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

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指在学科定位、学科队伍、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学科管理等方面形成的特色,到达的培养层次和质量,学科平台环境,管理水平以及预期取得的成效。 大学学科建设的涵: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所以,学科建设是大学的基础性建设,牵涉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大学的一切工作都与学科建设有关,笔者认为,从学科建设的涵出发来考虑大学学科建设的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学科布局 学科布局是指学科在大学的分布状况,它不仅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学科结构,而且决定了大学的功能、特色,影响着学科水平的提升。因此,大学进行学科建设,首先要着手学科布局的调整。 第一,要进行科学定位。所谓定位,就是锁定目标的位置。通常情况下,每个组织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关键是不清楚目标所在的位置。大学也是如此。每所大学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但往往不清楚自己要培养什么层次、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人才,发展什么学科以及在什么水平上发展这些学科,怎样服

务社会和在什么领域、通过什么方式服务社会。所以,在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上,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大、全”,相互模仿、缺乏个性的问题。如综合性、多科性,国际化、开放式,研究型、高水平,世界一流、世界知名、国一流等,成为学科建设定位上流行的术语。这表明,学科建设如不能正确定位,学科布局的调整就只能是盲从或无所适从。 第二,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所谓综合化的学科体系,是指能够促进不同学科的文化、精神、制度和思维方式交叉融合的学科布局。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是科学发展以综合为主的规律的要求,是社会服务的需要。当然,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并不是说学科布局越全越好,因为学科综合化也有程度、层次和水平之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学科实际,有选择地调整学科布局。但不论什么学校,要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布局上都应涵盖文科、理科和工科三大学科领域。这里的文科、理科和工科,分别指的是人文社会艺术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和应用科学。中外著名大学的办学实践证明:办大学,没有文科,办不出氛围;没有理科,办不出水平;没有工科,办不出效益。 当前,我国大学在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上存在着一个误区,即认为学科综合化就是指学科门类齐全。其实,综合化并不等于学科门类齐全。世界著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

生物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生物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乔守怡(?)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上海,200433 摘要:本文围绕专业设置的沿革与发展、生物学教学规模的现状与趋势、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定位这三个方面的 内容,阐述了生物学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现状。提出了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等专业面临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和教学改革趋势。同时,也对国内综合性大学、工科院校、农林院校以及师范类院校的生物类专业的招生规模和毕业去向的作了现状分析。关键词:专业设置,人才培养,学校定位 The Analysis of Biology Talents Education QIAO Shou-yi (?) School of Life Sciences,Fudan University,Shanghai 200433,China 生物学科是近20年以来发展非常迅猛的学科,人类对于生命本质的认识和试图改变生物为人类服务的意识越来越强。生物技术已经被公认为是21世纪初最活跃的科学领域。随着学科的发展,生物学科人才培养领域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这些改变主要表现在专业设置、专业人才培养规模、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其总的发展方向是与学科的发展、与人才培养和社会的需求相适应的。但是,在2002年全国性的大学招生扩招以后,生物学同其他学科一样,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教育资源配置不及时,师资队伍不够整齐等问题,因而发生了教学质量不能全面提高,甚至部分下滑的现象。尽管期间造成的影响一直波及到了现在,但是下滑现象已经开始得到控制,规模与效果逐步得到优化。 1专业设置的沿革与发展 教育部关于专业设置一直实行着严格控制和从严审核的管理制度。规范和科学的管理对于全国的专业教育起到了合理和有序发展的调控作用。但是过于同 质化的管理和制约,也限制了凸显学校特色和优势的发展。所以,多年来,教育部对于专业设置也实行了分类指导和授权的管理形式。从全国生物学专业设置的历史来看,这个发展是有效和合理的。1991年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专业目录》)涉及专业900多种,其中与生物学相关的有生物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遗传学、生物物理学等。当时中国被称为国际上专业设置数目最多的国家。当时许多专业设置过细、过窄,不符合学科的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教育部依据宽口径、厚基础的教育理念,调整专业目录(1998年),合并缩减专业数量为635种。生物学科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基础和技术应用角度,设置了生物科学、生物技术专业。同时,由于生物科学领域的影响和飞速发展,也吸引了一批在发酵工程、食品、农学等领域有特长的不同类型的院校,设置了生物工程专业。但是生物工程专业属于工学,毕竟属于生物类学科,所以生物科学、生物技术、生物工程同属于生物科学与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1998年以来,三个生物类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等领域的建设与发展,一直都是该教学指导委员会的职责所在。2012年,教育部根据学科发展与研究生培养衔接的 通讯作者:乔守怡,E-mail:syqiao@https://www.360docs.net/doc/519637172.html, DOI 10.3868/j.issn 2095-1574.2012.03.014 高校生物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2年9月,2(3):3–6ISSN 2095-1574CN 11-9307/R https://www.360docs.net/doc/519637172.html, 专题

学科建设的意义

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高等学校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学科建设的状态体现高等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学术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可以在以下五个方面对高校的发展起到带动作用: 1.通过学科建设,可以促进学校的特色和优势学科的发展 学科建设的具体做法根据不同层次、不同学科有所不同,但基本上是选拔一些条件好、有特色、与地方或全国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学科,投入经费进行重点建设。通过建设,促进了该学科科学研究、人才梯队和实验基地的建设,提升了该学科的水平。同时,重点学科的建设又带动了相关学科的同步发展。通过努力,有望在校内逐步形成在社会上有一定声誉和影响力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 2.通过学科建设,可以促进学科带头人的成长,改善学科梯队的结构 学科建设的成效之一就是科研条件的改善,这是吸引高水平的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因为吸引高水平的人才不能仅仅靠高工资、高待遇,更主要的要靠好的工作环境,即所谓事业留人。新建本科院校之所以很难吸引国内大师级人才,不光是学校知名度低,更主要原因是没有很好的科研条件。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即使现有人才也可能逐渐流失。学科建设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在这当中可以促进学科带头人的迅速成长,同时学科建设也有助于改善学科梯队的结构,使师资队伍的学术水平得到提高。 3.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改善学校的实验基地建设 在学科建设中很强调基地建设,比如研究中心、工程中心等。学科建设的内容也包括改善学科的科研条件,也就是基地建设。学科建设经费可以弥补教学科研经费在购买大型仪器设备方面的不足。所以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改善学校的实验基地建设,提高实验手段的现代化程度。 4.通过学科建设,可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并推动硕士学位点的建设 要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要创造好的教学、科研条件,要吸引、培养老师,就一定要抓学科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并推动学校硕士学位点的建设。争创硕士学位点,这是任何一所本科院校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要积极考虑的。只有通过学科建设,才能使该学科的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人才梯队结构更趋于合理、实验基地条件大大改善,若干年后该学科的学位点才可能水到渠成。 5.通过学科建设,对深化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材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学科建设把教育质量纳入学科建设的目标和规划之中。学科建设改善了实验基地条件,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学科建设提高了科研水平,促进了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学科建设改善了师资队伍结构,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所以,抓学科建设可以进一步带动教学工作,提高教育质量。对深化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材质量起到积极作用。 总之,通过抓学科建设,可以促进教学改革、科研和产业的发展,以及教师队伍的建设,进而带动和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科研水平及整体实力的提高。所以说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根本性建设,是不断增强学校办学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的基础,它影响并决定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和特色。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学科建设已成为提高学校办

学科建设的内容与目标

学科建设的内容与目标 学科建设状态及指标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 学科建设主要包括: 一、学科定位(学科方向,发展层次); 二、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学科梯队); 三、科学研究; 四、人才培养; 五、学科基地(实验室,重点学科,设备等); 六、学科管理。 它包含三个要素:1、构成科学学术体系的各个分支;2、在一定研究领域生成的专门知识;3、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专门的人员队伍和设施。

学科建设的目标是指在学科定位、学科队伍、学科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基地、学科管理等方面形成的特色,到达的培养层次和质量,学科平台环境,管理水平以及预期取得的成效。 大学学科建设的内涵: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所以,学科建设是大学的基础性建设,牵涉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大学的一切工作都与学科建设有关,笔者认为,从学科建设的内涵出发来考虑大学学科建设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调整学科布局 学科布局是指学科在大学的分布状况,它不仅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学科结构,而且决定了大学的功能、特色,影响着学科水平的提升。因此,大学进行学科建设,首先要着手学科布局的调整。 第一,要进行科学定位。所谓定位,就是锁定目标的位置。通常情况下,每个组织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关键是不清楚目标所在的位置。大学也是如此。每所大学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发展科

学、服务社会,但往往不清楚自己要培养什么层次、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人才,发展什么学科以及在什么水平上发展这些学科,怎样服务社会和在什么领域、通过什么方式服务社会。所以,在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上,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大、全”,相互模仿、缺乏个性的问题。如综合性、多科性,国际化、开放式,研究型、高水平,世界一流、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等,成为学科建设定位上流行的术语。这表明,学科建设如不能正确定位,学科布局的调整就只能是盲从或无所适从。 第二,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所谓综合化的学科体系,是指能够促进不同学科的文化、精神、制度和思维方式交叉融合的学科布局。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是科学发展以综合为主的规律的要求,是社会服务的需要。当然,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并不是说学科布局越全越好,因为学科综合化也有程度、层次和水平之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学科实际,有选择地调整学科布局。但不论什么学校,要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布局上都应涵盖文科、理科和工科三大学科领域。这里的文科、理科和工科,分别指的是人文社会艺术科学、自然科学学科

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

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 培养方案 二零一八年九月

新乡医学院 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710) 为加强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计划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确保培养质量,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并进一步贯彻落实《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意见》(教研[2013]1号)文件精神,提高我校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质量,同时突出生物学学科优势和特色,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培养方案(总则)。 一、培养目标 生物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必须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原则,具体要求是:(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掌握本学科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有新见解。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文献资料。 (四)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 目前,在生物学一级学科下设有微生物学、发育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3个二级学科,形成合成生物学、干细胞分化及应用、纳米生物医用材料和应用神经科学4个稳定的培养方向。 (1)合成生物学方向 本培养方向以合成生物学改造工程与应用为导向,着眼于来解决人类健康关切中的重大问题。主要致力于两个重点领域的研究:①恶性肿瘤的合成生物学精准治疗研究;②功能寡糖的合成生物学制造与医学用途研究。 (2)干细胞分化及应用方向

本培养方向以干细胞基础及应用研究为导向,主要开展:①干细胞向功能细胞诱导分化及机制研究;②体内微环境对干细胞分化的影响、作用和机制;③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及机制;④细胞治疗技术及产品的开发及临床应用。 (3)纳米生物医用材料方向 本培养方向以纳米生物医用材料为导向,主要开展:①功能/智能生物材料;②增材制造与个性化治疗和精准医疗;③组织工程与干细胞技术;④纳米技术和控制释放药物体系等。 (4)应用神经科学方向 本培养方向以低温保护的分子机制和冷休克蛋白在神经损伤治疗中的应用为导向,主要开展:①冷休克蛋白对神经细胞的保护机制;②转录因子、少突胶质前体细胞在神经损伤修复中的作用;③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试剂系统的研制; ④新型神经修复材料的研制。 三、学习年限及时间安排 生物学学术型全日制研究生学习年限一般为三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五年。 基础理论课学习时间为半年,专业理论、实践技能、科学研究(含论文写作)为两年半。 四、课程设置 研究生课程分为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选修课、专业课、专业英语、学术活动和必读书目。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总学分25 学分以上,详见附表各二级学科课程体系总体框架表。 (一)公共必修课 课程名称学时学分 自然辩证法18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36 2 英语100 6

重点扶持学科教育学原理建设实施方案

重点扶持学科“教育学原理”建设实施方案 一、学科建设意义 “教育学原理”学科建设分“教育现代化研究”、“教师教育研究”和“教育心理研究”三个研究方向,以“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服务地方”为指导思想,立足于广东省教师教育实际和粤北地区基础教育现状,紧密围绕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和打造优质教育的目标,充分发挥地方高校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基础教育教师成长提供专业引领和示范效应。通过重点学科建设,使本二级学科点成为广东省在该领域实力较强的教学科研中心、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基地和服务教师专业发展的优质平台。从根本上改变粤北教师教育现状,加大教育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优化和提升粤北教师教育水平及服务能力,缓解粤北高水平师资紧张的压力,推动地方教育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同时辐射影响广东同类地区,加快广东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二、学科建设目标与内容 (一)学科建设目标 通过四年建设,能够达到学校关于重点扶持学科建设的各项指标,具备申报重点学科和教育硕士点的基本条件,具体建设目标是: 1.学科队伍建设方面。在建设期内通过引进或培养教授、博士,资助学科成员进修或访学等多途径培养,力争有3位以上成员晋升高一级职称,引进或培养5名左右的具有博士学位(含在读)的教师,使整个学科团队在学术上均有建树,在职称和学历上有所提升,以优化学科队伍职称和学历结构,使整个学科队伍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比例达到70%以上,副高以上职称教师比例65%以上,其中教授、博士人数分别能够达到6名左右,为本学科的建设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 2.科研方面。在建设期内,做到学科组成员平均每人每年至少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篇以上,三年中学科成员发表论文的总数达到45篇以上,并力争有10篇左右的论文发表在CSSCI学术期刊直至权威期刊上发表;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2-3项,国家级科研课题1-2项;获得省级及以上各类平台或基地1-2个;各级教科研项目所获得资助经费总额在25万元左右。 3.人才培养方面。建设期内,获得省级及以上质量工程6-10项、教改项目3-4项;建设1-3门开放课程;出版省精品教材1部以上;指导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