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代码:030153

课程名称:农业昆虫学

英文名称:Agricultural Entomology

课程类别:专业课

学时:63

学分:2.5

适用对象: 植物保护系本科学生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普通昆虫学

二、课程简介

农业昆虫学是研究农业害虫及其环境、害虫防治的理论和技术,防、减虫灾的科学,是植物保护专业的必修理论课。农业昆虫学的教学内容是全面系统地讲授主要农作物及果树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害虫的种类及形态特征、害虫的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以及害虫种群及为害的监控、预测和防治技术。

A brief introduction of agricultural entomology Agricultural Entomology is a theoretical and technical discipline about agriculture insect pest and its environment, pest management, and insect damaging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It is a major course for plant protection. The course content of agricultural entomology is teaching principle and methods in control major crop and fruit insect pest systematically and comprehensively including identification of insect pest, their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living habit, occurrence, population monitoring, prediction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农业昆虫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能识别农作物及果树重要害虫的形态特征及其危害状,能采取适宜的措施和策略,控制农作物害虫的危害,达到维护生态平衡,控制害虫种群,防止虫害的发生或最大限度地减少虫害的损失;在保护环境和促进农业生产可持续性发展的同时,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以求得最大社会、经济效益。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绪论(2学时)

一、目的与要求

通过对人类防治害虫的历史和对害虫防治策略历史沿革过程的了解,认识进行害虫综合防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通过我国农

作物主要害虫种类发生为害概况及在害虫治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的了解,认识和理解学习农业昆虫学的目的和任务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农业昆虫学研究的内容及任务

1).我国农业昆虫学的发展

我国人民对昆虫的认识很早,养参蚕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养蜂有2000余年,五倍子和紫胶虫的利用有1000多年,白蜡虫的

利用在700年以上。

我国系统科学的昆虫学研究始于1911年。当时在北京的前中央农事试验场成立了病虫害科;1917年,江苏省成立了治螟考察

团;1921便江苏南汇成立了棉虫研究所;1922-1924年江苏、浙

江相继建立昆虫局;1924年以后,江西、湖南、广东、四川等省

建立了害虫研究专业机构。此后,一些省的农业改进所或试验场也

成立了病虫研究及防治部门,同时一些大学的农学院或农专建立了

病虫害系或组。以上工作对我国近代昆虫科学的建立和发展起到了

一定的启蒙和奠基的作用。但是就研究工作来讲,既缺乏统一的

领导,更谈不上全面的规划;培养的人才亦寥寥可数。

2).我国植物保护工作方针及其沿革

第二节、我国农业昆虫学的研究进展

1).早期的害虫防治

2).化学防治时期

3).综合防治的历史发展和趋势

第三节、我国植物保护工作的方针

20世纪50年代,我国先后提出了“防重于治”、“主要采用以农业

技术和化学药剂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办法

”和“有虫必治,……全面消灭,重点肃清”的植保方针,对严重为害的害虫要求限期消灭、彻底肃清。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些方针有一定积极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它们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滥用农药、害

虫产生抗性、杀伤天敌、污染环境等。1974年在“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学术讨论会”上,提出了“综合防治”的概念。1975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正式制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工作方针。“预防为主”是植保工作的指导思想,“综合防治”是病虫防治的具体作法。我国自第6个五年计划(1981—1985)以来,一直把农作物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研究列入国家科技攻关研究计划。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研究和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绩。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更深入的发展,我国的植保方针也将会具有新的内涵,从更新的理论高度指导我国的

植保工作。

三、基本概念和知识点

农业昆虫学——是研究为害农作物的昆虫和其它有害动物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有效防治措施,从而保证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科学

农业昆虫学的研究对象:

与农业有关的昆虫(包括害虫及其天敌)、少数螨类。

农业昆虫学的内容:

研究害虫的种类及动态特征;害虫的生活和发生规律;害虫与环境(包

括气候、食物、天敌等)的关系;害虫种群及为害的监控、预测和防治。

农业昆虫学的任务:

掌握农作物害虫发生、发展规律,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有效措施,将害

虫控制在允许的经济为害水平以下,从而保证农作物的高产、稳产和

高质。

1975年全国植保工作会议正式提出的植保工作方针: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植保工作方针强调:

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时因地制宜,合理运用化学、生物、物理等措施

达到安全、经济、有效控制病虫为害之目的。“预防为主”是植保工作

的指导思想, “综合防治”是植保工作的具体作法。

四、问题与应用(能力要求)

课堂提问:

1.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你对哪些农业昆虫有所了解?

2.在我国历史上有哪些害虫造成了虫灾?

课后思考(作业):

1.建国以来我们在害虫治理上取得了哪些巨大成就?

第二章害虫防治原理和方法(4学时)

一、目的与要求

建立农业昆虫学中的害虫防治是以生态学为理论依据的概念;充分认识到害虫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 IPM)在害虫防治工作中的主导作用;掌握各种防治法的性质、特点和应用,强调在害虫防治中应注意防治效果与环境的协调性。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害虫防治原理和理论依据

1).害虫发生的条件

1,虫源和侵入虫害的发生必须要有害虫的来源,即虫源。虫源包括本地虫源和外地迁入虫源。如当年水稻三化螟的初次虫源是当地的越冬种群即本地虫源。本地不能越冬的迁飞性害虫的初次虫源是外地迁入虫源,来源于虫源地,如我国多数稻区稻褐飞虱的虫源地主要虱东南半岛。虫害的发生害必须要有害虫对作物的侵入。一般来说,虫源基数越大,侵入的个体越多,发生虫灾的可能性就越大。

2,适宜害虫生存和种群发展的环境条件首先要有食物,如害虫喜食的作物。没有水稻就不会有三化螟螟害的发生。害虫对作物的生育期有严格的选择,如小麦吸浆虫在还为扬花的麦穗(危险生育期)上产卵为害,已经扬花的麦穗上不产卵为害。因此,害虫的发生与作物的危险盛誉期吻合的程度是虫害轻度的重要原因之一。适宜的气候条件和其他生态条件等对虫害的发生同样重要。亚热带及温带发生的虫害,在寒冷地区有的就不可能发生。如在我国北纬38以北就不会有三化螟的发生。

2).害虫防治的基本途径

1.阻断跟随链防止入侵害虫和作物的关系是长期协同进化过程中

形成的食物链关系,由此而产生了跟随现象。阻断这一跟随链防止害虫入侵是害虫防治的重要途径。植物检疫、套袋技术、沙网隔离、驱避剂的使用等是防止害虫入侵的重要措施。

2.生态控制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物理技术、信息技术和化学技术

直接杀死害虫或改造、控制害虫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最大限度地创造有利于作物生长的环境,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地恶化害虫生存和种群发展的环境,将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允许水平以下。综合智力或现代的以生态学为基础的害虫管理实质上都是依据虫害发生的根本原因,通过虫害防治的上述基本途径来防治害虫的具体体现。

第二节、害虫虫情调查取样方法

1). 害虫调查的内容和方法

A.种类调查。

种类调查是昆虫调查的基础,其目的是了解当地农作物的害虫及其田地的种类。重要的工作内容有标本的采集、保存、坚定和描述,并尽

可能详细地记载其生物、生态学特性。

B.害虫田间动态和为害调查。即田间虫情调查,是了解田间虫虫情的

重要手段。其内容包括:基本情况(农田的基本状况、栽培制度、作物

的品种、栽培方式、播种时期、作物生育期、管理水平等)调查,害虫

田间动态(虫害的发生、种群的消长、田地的控制能力等)调查,和虫

害的为害调查(也包括损失估计和防治效果等)。虫情调查常用的方法

有:

(1)灯诱

(2)网捕

(3)田间调查

2).昆虫的田间分布型

昆虫的田间分布型,即昆虫在田间的空间分布状况。最常见的有以

下几种:

A.随机分布个体在田间的分布是随机的,呈较为均匀的分布。取

样时每个个体被取中的机会是相近的,与同种别的个体的位置无

关,通常是稀疏的分布。统计分析时起平均数与方差相近相等,

如三化螟卵块在田间的分布。

B.核心分布。个体在田间的分布是不均匀的,呈现多个具核心的小

集团。核心处密度大,呈浓集分布,向四周辐射,密度逐渐减少。

其统计学特征是:方差叫大,方差与平均数之比在1.5-3之间。

取样时的一个取样单位中,一个或多个个体的存在,会影响其他

个体出现于同一取样单位的几率。但核心或小集团在田间的分布

是随机的。如密度小时三化螟幼虫在田间的分布,与之相关水稻

的受害株如枯心苗在田间的分布是核心分布。

C.嵌纹分布。又称二项分布,个体在田间的分布是不均匀发,疏

密相间,由多个具不同密度个体而个体间呈随机分布的不规则的

块或带混合而成。方差与平均数之比亦在1.5-3之间。取样时,

个体于各取样单位出现的机会不相等。通常是浓集的分布,如三

化螟幼虫在稻田虫口密度大时,多个核心互相接触,而形成嵌纹

分布。

3).田间调查常用取样方法。

A.取样单位取样的单位要根据虫种和作物类型来定。常用的有:面

积,适用于地下生活的害虫和秧田等;长度,适用于条播作用上的害虫调查,如小麦等;整株或整丛,适用于小型作物如水稻等,蜘蛛的一部分如叶、枝、花、果等,适用于大型作物,如果树等。有的则采用器械回时间作为取样单位,如稻飞虱调查时用全国统一规格的拍盘,叶蝉调查时用扫虫网,调查稻弄蝶有时用单位时间目测到蝶数来表示其发生量。储粮害虫的调查则用重量(kg)、体积作取样单位。

B.取样的数量调查时按不同环境、作物的不同品种、不同栽培类型

等取有代表性的田3-5块,作为取样对象田。在田块中抽样点和抽取样本的数量要根据田块的大小、虫害的分布型、害虫的发生程度、作物的特点来定。通常抽样点为5-20点,以整株为单位的抽取50-200株。水稻螟虫正常发生时抽样200丛,但初发时需抽样10001丛以上。一般抽样点越多,数据越精确,但费时费工。

C.常用取样方法有:

五点式、棋盘式、对角线式、“Z”字式和平行线式等

D.序贯抽样序贯抽样是采用随机抽样,预先不确定样数,能控制

抽样误差的一种抽样调查方法。它一般用于检验害虫的发生程度是否达到防治指标;多数情况下须了解其田间分布型,根据不同的分布型采用相应的序贯抽样公式。

4).常用田间调查及方法

A.越冬调查冬前(11月下旬)和翌年3月害虫开始活动前,于田

间和害虫其他越冬场所调查,记载越冬虫态和数量,折算成密度。越冬调查可以了解害虫的越冬基数÷越冬死亡率和翌年的虫源基数。

B.田间种群数量调查按上述田间调查取样方法进行,然后折算成

一定单位内的含虫量,如每公顷含虫量,(水稻)百丛含虫量等。

C.发育进度调查目的是了解害虫的田间发育进度。田间调查50

头虫以上,记载各虫态的数量。当相邻虫态中,后一虫态所占比率达16%时为该虫态的发生始盛期、50%为盛期、84%为盛末期。例如调查到某种害虫的幼虫和蛹占50%时,为该虫的蛹盛期。

D.系统调查在害虫的发生期,每隔一定的时间,如5天或7天等,

作一次田间调查。系统调查通常时定田或定点进行,根据需要可以是全年、也可以是某个重要阶段,以便系统了解害虫在田间的动态。

E.为害和损失调查通常以作物的受害百分率来表示害虫的为害程

度。如螟害造成的枯心率、枯鞘率,果树食心虫造成的蛀果率等。损失调查是在调查的基础上做出损失估计。

F.防治效果调查害虫防治的效果包括害虫防治的经济效果和技

术效果等。技术效果在害虫防治中的用得最为普遍,特别是在施行了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之后。方法是在防治起那进行一次虫口基数调查,防治后1天、3天或一个时间段后再进行几次调查,以了解防治效果或农药的残

效期。防治效果通常用害虫的减退率或死亡率来表示。

第三节、害虫防治主要方法

1).植物检疫定义:国家以法律手段与行政措施控制植物调运或转移,以防止病虫害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入与传播,它是整个植物保护事业中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预防措施。具体来说,就是为了保护本国(地区)范围内农、林、牧业生产的安全,防止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人为传播,国家以法律手段,制定出一整套的法律、法规,由专门机构执行,禁止或限制感染特定病、虫、草等危险性有害生物的植物及其产品再国际或国内地区间的调运。

特点:预防与铲除相结合,法规与技术相结合,把关于服务相结合,国际与国内相结合,是一项集法规、行政和技术于一体的害虫防治方法。

2).农业防治

(一)农业防治的理论基础农业防治是传统的防治方法。农业防治法就是根据农业生态系统中害虫(益虫)、作物、环境条件三者之间的关系,结合农作物整个生产过程中的一系列耕作、栽培管理技术措施,有目的地改变害虫生活

条件和环境条件,使之不利于害虫的发生发展,而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或是直接对害虫虫源和种群数量起到经常的抑制作用。随着农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发展,农业防治有了更充实的内容,在害虫综合治理中有着重要地位。

农业昆虫学重点总结

农业昆虫学重点总结 植保31201班 1、农业昆虫学:研究农田生态系中有害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种群数量变动与周围生物和非生物环境因子的关系,同时,又研究寄主受害后反应,包括经济损失、补偿能力和抗生机制,以及提出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综合防治策略和配套措施,以期达到控害、高产、优质和维护优良生态环境的目的的科学。(是研究农业害虫的发生、发展规律、预测预报及防治技术的科学) 2、昆虫防治方法: ●植物检疫:由国家颁布具有法律效力的植物检疫法规,并建立专门机构进行工作,目的在于禁止或限制危险性病、虫、杂草人为地从国外传入国内,或从国内传入国外,或传入以后限制在国内传播的一种措施。 ●农业防治:是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运用农业栽培管理措施,创造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和天敌的繁殖,而不利于某些虫害发生的环境条件,直接或间接地抑制虫害的发生与危害的方法。 ●生物防治:利用生物或生物代谢产物来控制害虫数量,以达到压低或消灭害虫(病害、杂草)的目的。 ●物理机械防治:应用各种物理因子和机械设备来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光学、电学、声学、力学、放射物理、航空、人造卫星、神舟飞船等 ●化学防治:利用化学药剂防治害虫的方法。包括辅助剂和增效剂,激素。 3、农业防治的优缺点 ①优点 ●主动措施,将害虫消灭在农田以外或为害之前; ●结合作物丰产栽培技术,不增加防治害虫的劳动力和成本; ●利用越冬期、抗虫品种、改变耕作制度和改造生态环境,对害虫彻底控制,其他方法无法达到; ●有利于天敌生存,无污染的环境。 ②缺点 ●某种措施对一些害虫有效,另一些害虫数量可能导致上升; ●措施有明显的地域性; ●不能作为应急措施,在害虫爆发时显得无能为力 4、生物防治的优缺点 优点:①有效控制害虫; ②减少环境污染; ③降低农业成本,增加农业收入 缺点:①控制不迅速,药效慢,难于对付爆发性害虫; ②制剂、天敌不易成批生产(相对化学农药),季节性强; ③使用方法不简便和效果不稳定。 5、化学防治的优缺点 ●优点:杀虫作用快,效果好,使用方便,不受季节性和地区的限制,适于搭面积机械化防治; ●缺点:保管不慎,会引起人畜中毒,污染环境,造成公害以及 3R 问题;即残留Residue、抗药性Resistance、再猖獗Resurgence。

《植物保护学》学习指南

课程导学 一、预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微生物学、动物学。 二、学习对象: 植物生产类(农学、园艺、茶学、应用生物科学等专业)、生命科学类本科生。 三、授课内容与各知识点关系: 为了便于学生系统学习,现将植物保护学课程的知识点关系特作说明,具体见下图。 四、学习主要内容 植物保护学是围绕保护植物免受有害生物危害之目标,综合利用多学科知识,研究和探索经济有效治理技术和科学实施途径,提高植物生产的经济效益,维护生态环境,确保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综合性应用科学。本课程重点需要通过学习掌握下列主要内容或知识点:植物保护学各分支学科如植物病理学、昆虫学和杂草学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技术,以及有害生物的治理策略与技术;另方面,重点学习掌握粮食作物、杂粮、蔬菜、果树和茶树主要病虫害的危害特点、鉴别与诊断、发生发展规律及关键防治技术,以及农田常见杂草的识别与防治。

同时,通过对理论教学有关内容的学习,开展相对应的实验教学,以加强感性认识,学会基本实验技能如绘图技巧,以及鉴别昆虫、植物病原与杂草的技能。 五、学习方法 【课堂学习】课前根据教学日历安排对有关内容进行预习。课堂中认真听老师授课,并认真记录关键知识点的记笔。同时,在上课过程中遇到不明白或不懂的问题要及时提问或课后提问与交流。 【课后学习】根据上课内容、教师课件以及课程网站内容,及时整理笔记,使知识点与上课内容更系统。同时,根据老师布置的作业或者课程网站中有关训练题进行自我测试,既完成作业,也测试自我知识点掌握程度。 【查阅文献与课程论文写作】为了很好完成课外讨论,结合撰写课程论文,要学会和掌握如何利用学校图书馆等网络资源或文献数据库(如中国知网、Web of Science等),收集文献,并在此基础上参考科技论文写作要求与规范撰写课程论文,并制作PPT,以便开展课程论文报告与交流。 【实验课堂教学】按照实验内容事先进行预习,在老师讲解和指导的基础上认真观察各种实验保存标本,训练有关实验操作如解剖昆虫、制作标本等。有问题及时提问,以得到解答。认真完成有关实验报告。学会标本绘图技能。 【野外考察】在教师指导下,去教学实验农场采集各种有害生物标本,并进行现场识别。对难以识别的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定、识别。 【课外科研训练】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的执行,自觉主动与老师联系,申请有关科研训练项目,学会如何写申请报告、科研报告和科研论文等。 六、考核办法 考试形式多样,包括:期末闭卷考试占50%,课堂讨论与课程论文占20%,平时作业占10%,实验操作10%。另外,课外野外调查或科研活动,以及参加学术报告等,占10%。 七、教材及参考资料 (一)教材 1)叶恭银主编. 植物保护学. 杭州: 江大学出版社, 2006 2)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课程组编. 浙江大学《植物保护学实验指导书》(讲义)(第二版), 2007 (二)推荐参考书

(完整版)农业昆虫学试题及答案1

农业昆虫学试题及答案1 一、名词解释(20 分,每题2分) 1)附肢;2)雌雄二型现象;3)补充营养;4)开放式循环;5)神经元;6)世代交替;7) 通风作用; 8)突触传导;9)内激素;10)授精 二、单项选择题(20分,每题0.5 分) 1. 蝉的头式为○ ① 下口式② 前口式③ 后口式④ 上口式 2. 蓟马的口器属于○ ① 锉吸式口器② 咀嚼式口器③ 虹吸式口器④ 嚼吸式口器 3. 蚜虫的口器属于○ ① 双刺吸式② 刺吸式③ 刮吸式④ 锉吸式 4.螽斯的口器属于○ ①咀嚼式② 刺吸式③嚼吸式④虹吸式 5.蚊子的口器属于○ ①舐吸式② 虹吸式③刺吸式④嚼吸式 6.昆虫触角类型的变化多发生在○ ①柄节② 梗节③ 鞭节④ 索节 7.家蝇的口器属于○ ①舐吸式② 刺吸式③嚼吸式④虹吸式 8.蝗虫的头式为○ ①下口式② 前口式③后口式④上口式 9.蝉的触角为○触角 ① 丝状② 刚毛状③ 具芒状④ 羽状 10. 蜜蜂的口器属于○ ① 咀嚼式② 刺吸式③ 虹吸式④ 嚼吸式 11. 蝽象的口器属于○ ① 刺吸式② 锉吸式③ 舐吸式④ 咀嚼式 12. 粉蝶的口器属于○ ① 刺吸式② 舐吸式③ 虹吸式④ 嚼吸式 13. 蝼蛄的前足为○ ① 抱掘足② 开掘足③ 捕捉足④跳跃足 14. 枯叶蛾的连锁器是○ ① 翅轭型② 翅缰型③ 翅钩型④ 翅抱型 15. 鳞翅目昆虫后翅前缘基部发生的一根或几根硬鬃叫做○ ① 翅缰② 翅缰钩③ 安缰器④ 平衡棒 16. 翅面在有气管的部位加厚,这就是○ ① 脉序② 翅肋③ 翅脉④ 翅气管 17. 昆虫的盾间沟位于○上。 ① 头部② 背板③ 腹板④ 侧板 18. 把前脊沟与前盾沟之间的骨片叫○ ① 端骨片② 盾片③ 前盾片④ 后盾片 19. 在两条相邻的纵脉间,加插一些较细的纵脉。这种纵脉不是由原来的纵脉分出来的,而是游离的,或者仅以横脉与毗邻的纵脉相连,因此称这些脉为○

1340051《植物保护学》实验教学大纲

GDOU-B-11-213 《植物保护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简介 课程简介: 植物保护学是农业昆虫学和农业植物病理学两门课综合起来的一门课程。它包括昆虫基础知识和水稻、甘蔗、蔬菜和水果等害虫防治知识以及植物病害基础知识和多种农业植物病害防治知识。总学时90 理论60学时实验30学时。 课程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植物保护学是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主要介绍病虫害防治防治基础知识和各种病虫害防治方法。为学好植物科学与技术打下良好基础。 该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学好植物保护理论基础,掌握各种病虫害防治的方法。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通过理论讲授、实验和教学实习三个紧密联系的环节,使学生了解植物病虫害的基础知识和防治通过实验和实习,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要求学生采集昆虫标本50种以上,病害标本30种以上。 三、面向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 四、先修课程: 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学、遗传学、气象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植物保护学与植物学、植物生理生化学、遗传学等课程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学习植物保护学要有上面的课程的基础知识作依托。 六、实验名称与类别: 八、实验目的、内容与要求

实验1 昆虫体躯的外部特征 实验目的:了解昆虫各部分构造和名称 实验内容:1。昆虫体躯的一般构造 2.观察口器构造与类型 3.观察昆虫的头式 4.观察昆虫触角、足和翅的类型。 实验要求:每个学生一台双目解剖镜按实验指导书观察每一顶内容。 实验2 昆虫的发育与变态 实验目的:了解昆虫的发育与变态的各种类型 实验内容:1。变态的主要类型 2.昆虫卵的类型 3.全变态类幼虫的类型 4.蛹的类型 实验要求:掌握昆虫的发育与变态类型。 实验3 昆虫目的分类 实验目的:1。初步学会用检索表鉴定昆虫的方法。 2.重点掌握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昆虫十个目的成虫特征,认识代表种类。实验内容:1。观察10个目昆虫的代表种类。 2.根据所列检索表,鉴定自己所采的标本属哪个目。 实验要求:根据提供昆虫的标本,完成实验作业。 实验 4 昆虫标本采集及一般制作方法 实验目的:1。掌握昆虫标本的采集与保存方法 2.了解昆虫标本的一般制作方法 实验内容:1。毒瓶的制作 2.野外采集保存 3.干标本的制作 4.浸渍标本的制作方法 实验要求:要求每个学生都亲自动手按实验内容认真去做。 实验 5 主要农作物害虫识别 实验目的:认识水稻、甘蔗、花生、甘薯、果树、蔬菜等作物主要害虫。 实验内容:1。甘蔗暝虫 2.水稻螟虫(三化螟、稻纵卷叶螟) 3.花生斜纹夜蛾 实验要求:根据提供的标本,用实验报告描述各种昆虫的主要特征。 实验 6 植物病害症状识别 实验目的:通过室外观察,认识植物病害的多样性。 实验内容:观察五大症状类型和各种病征。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耕作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耕作学学分:2.5总学时:40 理论学时40实验学时0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必修课 适用层次:本科开课学期:8适用专业:农学 先修课程:植物学、植物生理学、农业微生物学、基础生物化学、农业气象学、土壤学、农业昆虫学、农业经营管理、植物营养与肥料、植物病理学、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I、农业生态学 后续课程:种子生产学、试验数据的计算机处理、荒漠土壤培肥与改良、现代农业专题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1、课程性质: 耕作学以作物栽培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农业生态学、农业经济学、农业气象学等学科为基础,研究并阐明耕作制度形成、发展、演进和改革的规律,探讨气候、作物、土壤之间以及它们和农业技术措施之间的辨证关系,而达到既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好社会资源,提高农作物的单产,又积极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改善环境,培养地力,为作

物稳产提供良好的土壤、气候、环境的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本课程是农学专业必修课。 2、课程的地位: 耕作学把农业生产当作一个系统,从农业发展的全局研究综合的农业技术体系,解决农业生产在时间、空间上的优化问题,是一门综合性农业应用科学,主要培养学生具有现代化农业的总体战略观点和组织指导生产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辩证地、全面地认识和分析农业生产问题。因此本课程在农学专业的学生培养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3、课程的任务: 耕作学在性质上属于自然科学,但它与社会经济及相关学科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内容包括作物结构与布局、复种、间混套作、轮连作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提高土地生产力的对策,又属应用科学,有较强的技术性,同时也包含农业宏观决策管理等一些软科学内容。耕作学的任务就是在自然与社会条件下建立稳产、高产、优质、高效率和低成本的耕作制度。 二、教学目标及要求 耕作学是农学及其他相关农科专业的重要专业课,是一门生产性、综合性很强的应用科学。农学专业的学生在学习《耕作学》这一课程时应了解耕作学发展的阶段、耕作制度

农业昆虫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1.0学时) 第一节昆虫的多样性 一、昆虫纲的基本特征 二、昆虫纲在动物界中的地位 三、昆虫的多样性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二节关于农业昆虫学 一、农业昆虫学的性质和任务 二、农业昆虫学的内容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三、我国植保工作的方针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本章重点:昆虫纲的特征;农业昆虫学的性质、任务和内容;当前的植保方针。 难点:昆虫的多样性。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昆虫纲的特征、农业昆虫学的任务和内容及植保方针。了解昆虫的多样性和农业昆虫学的性质。 第二章昆虫外部形态(4.0学时) 第一节昆虫的头部 一、头部的基本构造 二、昆虫的触角 触角的基本构造;触角的12种类型;触角的功能;了解触角类型和功能在实践上的意义。 三、昆虫的眼 复眼的构造和物像的构成;复眼的功能。 四、昆虫的口器 咀嚼式口器;刺吸式口器;虹吸式口器。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二节昆虫的胸部 一、胸部的基本构造 二、胸足的基本构造和类型 三、昆虫的翅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三节昆虫的腹部 一、腹部的基本构造 二、外生殖器的构造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四节昆虫的体壁

一、体壁的功能 二、体壁的构造和特征 三、体壁的衍生物 四、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本章重点:昆虫的触角类型;昆虫的口器类型与构造;昆虫翅的变异;昆虫足的类型;昆虫雌性生殖器的构造;体壁的构造和特性;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难点: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昆虫的触角类型、昆虫的口器类型与构造、昆虫翅的变异、昆虫足的类型、昆虫雌性生殖器的构造、体壁的构造和特性和体壁与药剂防治的关系。 第三章昆虫生物学(3.0学时) 第一节生殖方式 一、两性生殖 二、孤性生殖 三、卵胎生 四、多胚生殖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二节昆虫的卵和胚胎发育 一、卵的类型和产卵方式 二、卵的结构 三、胚胎发育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 第三节昆虫的胚后发育 一、孵化 二、生长和脱皮 三、变态及其类型 四、幼(若)虫期 五、蛹期 六、成虫期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四节昆虫的世代和年生活史 世代生活史;一化性害虫;多化性害虫;局部世代;世代重叠。 教学基本要求:掌握。 第五节昆虫的休眠和滞育 一、休眠 二、滞育

农业昆虫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探讨,农业基础范文.doc

农业昆虫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探讨,农业 基础- 农业昆虫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探讨 ①孔海龙苏宏华杨国庆 (扬州大学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江苏扬州225009) 摘要:为了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需要,对农业昆虫学教学实行研究性教学改革很有必要。研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被国际社会广泛认可的一种课程教学模式。本文通过分析农业昆虫学课程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该课程研究性教学改革的措施,以期促进农科专业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的推广。 关键词:农业昆虫学研究性教学主要问题改革措施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1)10(b)-0035-02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仅是宽广的知识面,更重要的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只有学生具备了较强的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在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2005年1月7日教育部《关于进

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研究性教学是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也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可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1]。农业昆虫学是一门园艺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必修的专业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传统教学实践过程中,我们发现“农业昆虫学”课程教学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为了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那么我们必须通过教学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下面以研究性教学作为指导思想,对“农业昆虫学”传统教学的问题及改进措施进行了初步探讨。 1农业昆虫学课程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教学观念陈旧 农业昆虫学课程传统教学活动中,存在着所谓的教学“三中心论”,即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2],以“填鸭式”和“满堂灌”教学为主[3],教师过分重视农业昆虫学基础知识、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的传授与知识体系的构建,忽视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运用的能力,把学生看作是灌输知识的容器,一味地以老师讲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几乎完全被动从属的地位。在这种教育观念下,学生缺乏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和批判,而是全盘的接受和遵从,结果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懒于思考、难以发现问题,这样其主观能动性几乎没有被发挥,更谈不上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难以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开展农业昆虫学的研究性教学,师生双方都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生观,真正确立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正确科学合理地引导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1.2教学内容覆盖面狭窄

新版海南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考研经验考研参考书目考研真题

考研已落下帷幕考研虽然已经结束好长时间,而它对于我来说,就像是昨天刚发生一样,清晰且深刻。 回首考研的这段经历,我收获了很多,也成长了许多。 开始基础复习的时候,是在网上找了一下教程视频,然后跟着教材进行学习,先是对基础知识进行了了解,在5月-7月的时候在基础上加深了理解,对于第二轮的复习,自己还根据课本讲义画了知识构架图,是自己更能一目了然的掌握知识点。 8月以后一直到临近考试的状态,开始认真的刷真题,并且对那些自己不熟悉的知识点反复的加深印象,这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过程。 考研一路走来,真的很辛苦,考研帮里学长学姐们分享的宝贵经验不仅能让我打起精神背水一战,还使我的复习有条不紊地进行。 初试成绩出来的这两天,酝酿了一下,我也想为将要参加下一届考研的的学弟学妹们写一篇文章,希望你们从复习的开始就运筹帷幄,明年的这个时候旗开得胜。 文章字数很多,大家有时间可以阅读,文末有真题和资料下载分享,谢谢大家。 海南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初试科目: (101)思想政治理论 (201)英语一 (314)数学(农)或(315)化学(农) (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或(415)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 参考书目:

《昆虫学通论》(第二版),北京农业大学,农业出版社; 《普通昆虫学》,彩万志,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普通昆虫学》,雷朝亮,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农业昆虫学》(第二版),华南农业大学,农业出版社; 《农业昆虫学》(南方本),李云瑞,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业昆虫学》,李云瑞,高等教育出版社; 《普通昆虫学》,许再福,科学出版社。 (414)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专业课复习 我是从三月份,也就是大三下学期开始,开始看视频网课,主要是根据视频内容理解教材,教材一定是要看的,考题都是出自教材的,你只背老师给的框架不看教材,甚至不理解框架的来龙去脉,到时候背诵也很困难。基础班视频就是看一遍,把框架记在本子上,最重要的就是理解教材内容,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弄明白,比如我自己就把植物那块单独整理了一下,会考植物学的解剖知识,以及植物生理学的知识,都是比较简单的知识点,但一定要把书看细,往往你认为不会考的知识点就真的是考点,比如比较初生生长与次生生长。书本的细胞那块的知识点也是重点;遗传分子那块也会考到,毕竟现在研究的都是基因分子相关的内容。普生一定要注意社会热点,今年就考了单独二胎政策,让你用生物学知识去解释这个。还有就是诺贝尔奖等等,13年考过。由于大三下学期有课,也有很多乱七八糟写的事情,所以每天都是抽空学习,时间也不多,花了一个学期看基础班。 强化班是从暑假开始的,也就是七月份。我感觉强化班跟基础班内容差不多,就是把教材又过一遍,这一遍比基础班深入的地方就是分了专题,把知识进行了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共7页文档

《农业昆虫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情况 1.课程名称:农业昆虫学 2.课程名城(英文):Agronomy entomology 3.课程编号:B01030 4.课程总学时:72学时(其中,讲课58学时,实验14学时,教学实习1周) 5.课程学分:3.5学分,教学实习1学分 6.课程分类:必修 7.开设学期:第六、七学期 8.适用专业:植物保护专业 9.先修课程:《植物学》、《普通昆虫学》、《昆虫研究法》、《昆虫生态及预测预报》、 《农业微生物》、《专业技能训练》 二、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本课程的性质:农业昆虫学是植保专业的重要专业课,它是培养我省中等职业教育师资和适应农业生产发展必须掌握的一门课程,是农业生产做好害虫调查、预测预报、合理用药、综合防治、减轻害虫危害的保证。以期达到农业丰产丰收。其先行课为植物学、普通昆虫学。 本课程的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害虫在自然界中的分类地位及其危害,给农业生产所造成的严重损失,掌握农业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准确预测预报害虫的发生程度,制定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主要农业害虫的种类,了解并掌握主要农业害虫的形态特征识别、发生规律、害虫发生与环境的关系、预测预报、综合防治害虫的方法与措施。 三、主要内容、重点及深度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地下害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目的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我省发生主要地下害虫种类,为害特点,外部形态特征识别,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 主要内容:地老虎类、蝼蛄类、金针虫类、蛴螬类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方法。 第 1 页

重点:地老虎类和金针虫类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 难点:地下害虫的识别 第二章麦类害虫发生规律与防治 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麦类害虫种类、形态特征识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主要内容:小麦蚜虫、麦蜘蛛、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重点:小麦蚜虫、小麦吸浆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难点:麦类害虫的识别。 第三章棉花害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棉花害虫种类、形态特征识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主要内容:棉铃虫、棉蚜、棉花红铃虫、棉花其它害虫发生与防治 重点:棉铃虫、棉红铃虫、棉蚜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难点:棉花害虫的特征识别。 第四章杂谷害虫发生规律与防治 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杂谷害虫种类、形态特征识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主要内容:粘虫、玉米螟;高粱条螟、粟灰螟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重点:粘虫及三种螟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难点:黏虫及三种螟虫的识别 第五章稻作害虫发生规律与防治 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稻作害虫种类、形态特征识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主要内容:稻飞虱、稻叶蝉、稻飞虱;稻叶蝉、稻纵卷叶螟、稻二化螟和三化螟、稻象甲与稻水象甲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重点:水稻主要害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 难点:稻象甲与稻水象甲的综合防治 第六章储粮害虫发生规律与防治 目的要求:了解和掌握储粮害虫种类、形态特征识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主要内容:米象及玉米象、豌豆象、蚕豆象、绿豆象的发生规律与防治 重点:仓贮害虫的防治 难点:仓贮害虫的识别

植物保护人才培养方案

植物保护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090103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植物保护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实践技能以及现代农业生物科学技术,具有农作物病虫草害的识别、流行监测、灾变预警及可持续控制等能力,能够在农业、林业、园艺、环保、商贸、农产品安全、生物技术和农药公司及各级植保站等相关领域或部门从事与植物保护科学有关的科研、技术推广、开发、经营和管理等工作,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农业生物科学、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发生规律及安全控制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主要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鉴定、测报和防控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植物病虫害流行监测、灾变预警及可持续控制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农产品安全检验、农药残留分析等基本知识,具有绿色农产品检验能力; 2、掌握农资营销、农药加工与管理企业运作的管理的基本知识,具有农药推广、农药加工与经营管理能力; 3、具备数学、化学、试验统计方法等基本理论知识,具有较强的继续学习和综合应用能力; 4、熟练掌握英语知识和计算机知识并达到国家规定的本科生外语水平和计算机水平,具有阅读和翻译外文资料和获取现代农业技术相关信息的基本能力。 5、熟悉植保、植检和农药管理等与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相关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作物学和生物科学的基本知识,具有作物生产的基本能力; 7、掌握植物保护的基本知识,具有主要农作物有害生物的诊断、鉴

定、调查、监测、植物检疫、控制和综合防治的能力。 三、专业方向 1、植物保护方向 学习和掌握有害生物安全等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备生物安全与控制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合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农化企业以及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有害生物安全管理工作。 2、农产品安全方向 学习和掌握现代农产品安全与检验等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合在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农业企业以及教学、科研单位从事与农产品安全相关的技术开发、科学研究与教学等工作。 四、素质与能力分析表(表一)

农业昆虫学习题和参考答案 北方本

1植物检疫:依据国家法规,对调入和调出的植物及其产品等进行检疫和处理,以防止人为传播的危险性病、虫、杂草传播扩散的一带有强制性的防治措施。 1. 地下害虫:指活动为害期或主要为害虫态生活在土壤中,主要为害作物种子、地下根、茎等的一类害虫。 2. 两查两定:一般指查害虫发育进度(卵块孵化进度、虫龄或发蛾期等),定防治适期;查虫情(虫量、虫口密度)或苗情,定防治对象田。 3. “虫花”与“双连籽”:棉红铃虫幼虫为害棉花时,吐丝牵住花瓣,使花瓣不能张开,开成风车状“虫花”(或称“扭曲花”、“玫瑰花”);为害棉籽时,有时吐丝将两个棉籽连在一起,叫“双连籽”。 4. “红砂”与“垮杆”:朱砂叶螨在棉叶背面吸食,轻者造成红叶,称“红砂”;重者导致落叶形成光杆,称“垮杆”。 5. “花叶”与“排孔”:玉米螟初孵(1龄)幼虫啃食玉米心叶叶肉,留下表皮,使叶面呈现许多半透明斑,称“花叶”。2龄后咬穿纵卷的心叶,心叶展开后呈一横排圆孔,称“排孔”。 6. 世代交替:在生物的生活史中,有性世代和无性世代交替出现的现象。 7. “枯心”与“枯鞘”:水稻螟虫以幼虫蛀入稻株茎杆中取食,在苗期或分蘖期为害造成“枯心”;二化螟和大螟还可在叶鞘内蛀食,形成“枯鞘”。 8. “蚁螟”与“蝗蝻”:水稻螟虫的初孵幼虫称为蚁螟;蝗虫的若虫称为蝗蝻。 9. “丝囊”与“脱出孔”:大豆食心虫幼虫多从豆荚边缘合缝附近蛀入,先吐丝后结成细长白色薄丝网,于其中咬破荚皮,穿孔蛀入荚内,荚面丝网痕迹长期留存,可作为调查幼虫入荚数的依据。荚内幼虫老熟后在荚上咬一长椭圆形孔,从孔中脱荚入土,此孔为“脱出孔”。 10. “麦蚕”与“剃枝虫”:小麦粘虫幼虫背面有5条彩色纵线,叫五色虫;3龄后蚕食叶片成缺刻,俗称“麦蚕”;高龄幼虫常将叶片吃光,穗部咬断,似给小麦剃头,又叫“剃枝虫”。 11. 经济损失水平和经济阈值: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 ,简称ET)又称防治指标,是指害虫的某一密度,对此密度应采取防治措施,以防害虫达到经济危害水平(economic injury level ,简称EIL),即引起经济损失的最低虫口密度。 12. 稻田赶蛾:稻纵卷叶螟的测报方法之一,每天清晨用竹竿赶蛾,拨动稻株目测起飞蛾的数量,查出发蛾高峰日,结合发育历期,预报防治适期。 13. “杨树枝把诱蛾”:用来测报和防治棉铃虫、粘虫等的一种方法。在发蛾期,用70cm 左右的半萎蔫的杨树枝条,每10枝捆成一把,倒挂于木棍顶端,竖插在田间,每公顷105~150把,每天清晨用塑料袋套把,计数或捕杀成虫,6~7天更换1次树枝把。 14. “草把诱卵”:根据粘虫等具有趋向枯黄物产卵的习性,用稻草扎成小把,在成虫产卵盛期前定田定量插好,对粘虫进行发生期预测和防治。 学院: 专业班级: 姓名: 学号: 装 订 线

最新农业昆虫学实验课实验须知

农业昆虫学实验课实 验须知

农业昆虫学实验课实验须知 实验、实习的目的,在于验证、充实和加深理论教学,培养同学们独立思考、独立分析的工作能力,为将来指导生产打下基础。为此,同学们必须以严肃认真的态度,进行观察和操作,并以实战精神出发对待每次实验与实习。此点必须首先明确。为达此目的,提出如下要求和注意事项: 一、实验、实习课中的几点要求: 1.课前准备:实验课前按指定项目预习实验、实习指导书及有关课堂讲授内容,自备绘图纸、绘图铅笔(3H为宜)为笔记本等。 2.形态观察和描述,应根据实验指导书,对标本做详细认真的观察,不要仅观察作业的部分,忽略其他内容,描述时应用术语,并注意用词和标点符号的准确性。 3.绘图: ①仔细观察、求事求是:要认真观察标本的主要特征,严禁不仔细观察就绘图,甚至临摹别人或照书本绘图的作风。 ②绘图整齐,用具恰当:选用软硬适合的铅笔(3H为宜),统一的实验报告纸,绘图的布局在纸上要均匀美观。 ③绘图正确:绘图的各部分大小要合乎原标本比例,不能在整体中放大或缩小,为了突出局部特征,可另绘局部特征图。 ④绘图清晰:要求轮廓、纸条清晰、衬阴浓淡用点多少示之,切勿涂抹或艺术加工,也不要在点点上花很多时间。 ⑤注示:把图之特征用虚线引出,用文字说明,注释时力求文字明确简练,字体端正。

⑥检索表的制订,应根据害虫形态、生活习性及为害状中最突出而稳定的特征制订。 ⑦列表区别对比:表中所列的对比特征应突出、明显、文字简练、避免繁琐。 ⑧害虫生态观察:田间观察时应仔细认真按自己观察到的习性、特点,加以记载,但要抓重点,不要受实习指导书内容框框所限,才能有所发现。 ⑨调查、统计与分析:田间调查应选择代表性强的地块、用适合的取样方法、调查结果随时详细记载,所有数据要认真加以分析,再根据种种事实加以真实的总结说明。 二、实验、实习课中应注意的问题: 1.镜子使用:应按排号及操作规程(双目镜用法另附)使用,用前先检查是否有问题,如有问题应及时报告指导老师,并填写使用卡片;用后应将镜子整理好,放入镜箱中(放时应轻放,以免损坏)。 2.仪器使用:所用镊子、实验盘、放大镜、钢卷尺等仪器,应加爱护,仔细使用,避免损伤,如有损伤应报告指导教师,并填写仪器损失单。 3.标本使用:实验中非经许可,不得任意解剖标本,观察针插标本时,用手或镊子拿住虫针,不能直接触动虫体,观察浸渍标本时,应先将标本放在载玻片上,然后再放到镜子底座园盘上观察,在显微镜下观察玻片标本,应按显微镜操作规程进行,切勿压碎玻片,观察盒装标本时,不要打开标本盒,示范标本看后应立即送回原处,以免影响他人观察。 4.实验实习中的纪律:室内实验时,不要大声喧哗和行走,实验结束后,应将标本用具按原样放好,桌面清理整洁,按要求交实验作业,田间实验时,应注意爱惜农作物,不要乱折、乱拨、乱踏。

昆虫研究法课程教学大纲

《昆虫研究法》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 课程代码:030058 课程名称:昆虫研究法 英文名称:Insect Technology and Methodology 课程类别:专业选修课 学时:27 学分:2.5 适用对象:本科生 考核方式:考试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 先修课程:普通昆虫学、农业昆虫学、昆虫生态学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为植保专业开设的专业选修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了解以下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昆虫标本的采集和处理; 观察昆虫的设备及其使用; 昆虫形态特征的描述和绘图,昆虫的饲养;昆虫学重要文献及其检索; 科学试验的设计与科技论文的写作等有关植保研究原理与方法。 三、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通过课程的讲授,要求学生较系统地学习和较全面地掌握昆虫学研究的原理与常用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热爱专业的思想 四、教学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昆虫学重要文献及其检索方法 (一)目的与要求 1.了解科技文献的历史、作用、类型,熟悉昆虫学重要文献,掌握昆虫学一般文献检索方法。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科技文献概说。 1.主要内容:科技文献的历史、作用、类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科技期刊、专利文献、、科技图书、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 3.问题与应用:1、科技文献的作用。 2按照加工深度划分的科技文献类型。 第二节昆虫学重要文献

1.主要内容:介绍常用昆虫学重要著作、期刊、评述文献、会议文献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生物学文摘、昆虫学重要著作。 3.问题与应用:1了解著名的昆虫学者及其研究方向。 2重要的昆虫学文献有哪些。 第三节、昆虫学文献检索方法 1.主要内容:昆虫学文献检索方法。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直接法、倒查法、追查法、综合法、中国图书分 类法。 3.问题与应用:查找相关的昆虫学文献。 (三)实践环节:就学生毕业论文方向查阅有关资料。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课堂讨论及社会实践。 第二章饲养昆虫的方法与技术 (一)目的与要求:了解昆虫饲养的目的与意义,熟悉昆虫饲养的类型, 掌握昆虫饲养的一般程序和环节。 (二)教学内容 第一节昆虫饲养的目的与意义 1主要内容:昆虫饲养的目的与意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昆虫饲养意义 3问题与应用:昆虫饲养意义 第二节饲养昆虫的类型 1、主要内容:饲养昆虫的类型。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室外饲养、实验室饲养、大规模饲养、单种饲养。 3、问题与应用:各种饲养类型要求及注意事项。 第三节饲养的一般程序和主要环节 1主要内容:饲养的一般程序和主要环节包括(1)采集与引进虫源。(2) 选用饲料,途径:天然饲料、人工饲料、天然与人工饲料配合。(3)不同虫 态的饲养,包括卵的外理、幼虫的饲养、蛹的收集与管理、成虫的饲养。(4) 控制饲养条件:温度、光照、温度、小气候、卫生等。 2基本概念和知识点:天然饲料、人工饲料、天然与人工饲料配合、饲养 主要环节和要点。 3问题与应用:(1)如何控制饲养条件。。 (2)各种虫态饲养的要点。 第四节饲养设备和器具 1主要内容:饲养设备和器具(1)昆虫饲养箱(2)饲养笼(3)饲养罩(4)地下昆虫饲养器等类型

农业昆虫学复习题

1、比较各组害虫的为害症状的异同答:(1)三化螟、二化螟和大螟

(2)稻纵卷叶螟和直纹稻苞虫 (3)稻瘿蚊和稻秆蝇 (4)稻飞虱和稻叶蝉

2、在蛀螟类预测方法中,防治枯心苗和防治白穗的“两查两定”的内容是什么? 答:防枯心苗的“两查两定”: (1)查苗情、虫情,定防治对象田。根据蛾盛发期和高峰期后,田间卵密度和水稻长势,特别注意长势旺、叶色嫩绿的稻田,具体确定普治对象田和捉枯心团对象田。 (2)查卵孵化进度,定防治日期。决定普治1次的对象田,在田间卵孵化高峰期用药。普治两次的于孵化始盛期用第一次药。“捉枯心团”的在新枯心刚出现时用药。 防治白穗的“两查两定”: (1)查孕穗情况,定防治对象田。螟卵盛孵期内大肚超过10%,抽穗不足80%的田块是重点防治对象。按品种和水稻生育期划分类型,每类型查2~3块,用对角线取样,每点查5丛。

(2)查破口露穗情况,定用药日期。每天或隔天检查1次对象田的破口露穗情况,逐田落实施药日期。凡破口已超过50%,而抽穗不足80%,以及在盛孵末期破口不足50%而大肚已超过10%的田块,均应立即施药。 3、如何确定一种害虫有迁飞特性? 答:可通过对害虫越冬和同期突发现象的分析,结合高山网捕,飞机和海洋捕捉,标记释放回收,卵巢系统解剖等调查研究,证实害虫是否具有迁飞性。 与非迁飞性害虫相比,迁飞性害虫有其独特的特性: (1)种群数量长期具有季节性“突增”、“突减”现象,并使上下两代间发生数量十分悬殊 (2)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种群有“同期突发”现象 (3)种群上下两代间的发育进度不符合 (4)成虫发生期间,雌虫卵巢发育有不连续现象 (5)在高空用高山网或飞机捕捉,海面航捕,可捕到大量有季节性活动的虫源 4、如何进行稻飞虱的田间系统调查? 答:本田从返青期开始至黄熟期结束,选各类型稻田2块,采用平行多点跳跃法或随机分散取样法,定田不定点,逢五逢十调查。分蘖期每田查25点,每点查4丛,共100丛;孕穗至黄熟期,每田查10~20点,每点查1~2丛,共20~40丛。迁入初期,须增加调查次数和样点,以掌握迁入始期和第一次迁入盛期。初期主要调查迁入量,可用目测法。其他时期用盘拍法,即统一用33cm*45cm长方形白磁盘,内涂一层薄粘虫胶或煤油、轻轻柴油,置稻丛下部,重拍稻株2~3下,稻虱

植保农药方向教学计划

植物保护专业(农药方向)本科培养方案 一、业务培养目标 培养具备化学、农药交叉科学方面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在农药、化工、检测、管理等部门从事农药等化工产品的生产、科技开发、应用研究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二、业务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农业生物科学、生态科学、农业病、虫、草、鼠等有害生物的发生为害与综合治理技术和农药化学、农药剂型与加工、农药毒理学、农药残留检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专业技能,具备从事农药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设计和技术应用与推广等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备扎实的农科高等数学、物理和化学等基本理论知识;掌握生物科学和农业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农业生产与植物保护学科的科学前沿和发展趋势; 2.较系统、扎实地掌握植物保护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专业技能和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3.掌握农药化学、农药剂型与加工、农药毒理学、农药残留检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农药交叉学科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农药制剂方面的理论前沿,了解新工艺、新技术与新设备的发展动态,初步具备对农药新资源、新产品、新工艺进行研究、开发和设计的能力; 4.掌握常用农药的合成方法、作用机理、农药的应用、销售、管理;农产品中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等; 5.熟悉国家关于农药等化工产品的生产、设计、研究与开发,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有较强的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相关知识、信息处理的基本能力;初步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及科学创新精神。

2016年资源昆虫学实验讲义

实验一昆虫的采集 一、目的要求: 要求同学能学会采集昆虫标本的一般方法。 二、材料和用具: 80%敌敌畏乳油、毒瓶、采集袋、捕虫网,大小指形管、标签、小刀、小铲、镊子、扩大镜。 三、方法 初学采集昆虫时,往往无从下手,跑了一天也采集不到多少种昆虫,或只能采到易采的,不易采的会漏掉,要学会运用一般的采集方法。 (一)观察法:采集昆虫时,首先要找到昆虫的生活场所,因此,要随时用耳听、目看。如蝉、蝈蝈凭发出的声音找到它。有的有踪迹,凡经常有咀嚼式口器昆虫为害的植物叶片上常有被啃食过食迹,地上留有吃过食物后排泄的粪便。蛀干害虫,可见有排粪孔,排出粪便及食物碎屑。 (二)搜索法:依据观察法,已经看到昆虫存在的迹象,但有时采不到,或是因虫体较小不易找到,这时,便可用搜索的方法。在发现虫子存在迹象附近的植物上、砖石下、泥土中、腐烂植物下、树皮上、树洞中、动物的尸体下、粪便下,以及昆虫可能栖息的地方,可以搜索到很多类的昆虫,如泥土中可采到蛴螬,树干内有天牛幼虫。 (三)击落法:震击是很好的采集方法,是根据许多昆虫有假死性的特点,猛然震击寄主植物,使其自行落下采到它们。有些昆虫虽无假死性,但趁早上或晚上温度较低,昆虫不甚活动,或当昆虫专心取食时,趁其不备,猛然震动寄主植物,也会被击落下来,有的经震击会暴露目标。 (四)引诱法:如灯光诱虫、马粪诱是常用方法之一。 (五)网捕法:是采集时最普通而常用的方法。捕捉飞翔中或停止的昆虫,下网的迅速程度,要视所捕昆虫的动态而定,然后用网迎头一兜,急将网口转折过来,使网底叠到网口上方,入网昆虫便不会跑掉。昆虫既经采入网中,便可用一只手握住网底上方。另一只手揭开毒瓶盖,将毒瓶送入网底,使所采到的昆虫进入瓶中,随即将毒瓶口紧贴网袋取出,盖上瓶盖,毒死后装入三角包中,写好标签。 (六)采集时间:采集的时间也要根据不同的昆虫种类而定。一般白天活动的昆虫,多自上午10时至下午3时活动最盛,有些喜夜间活动的昆虫,就必须在太阳下山后或太阳初升前才能采到,因此有些昆虫只有在它活动的时间才容易被发现。在温暖晴朗的天气采集收获大,在阴冷有风的天气,昆虫大多蛰伏不动,便不易采到它们。 (七)采集昆虫的注意事项:首先采集时不要只采成虫,如果遇到昆虫的卵、幼虫、蛹,必须全部采集。一般采集时常把个体较小、形态丑陋、不易采到的单个标本,或在野外粗放观察似乎是同一类的,或目前并不严重危害的昆虫忽略掉,这是采集昆虫时应特别小心的,

第4章 小麦害虫

https://www.360docs.net/doc/519766616.html,/good/nykchx/jiaoan/4.htm 第四章 小麦害虫 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尤其是北方为我国小麦的主产区。由于我国种植小麦面积大,历史悠久,小麦害虫种类多,危害重,常因虫害而造成严重的损失。因此,有效的防治小麦害虫的为害对于小麦的保产增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我国小麦上发生的害虫约237种,分属11目57科,由于小麦产区地域辽阔,自然地理、农业环境、种植制度各不相同,害虫的种类、发生为害特点及为害也有差异。我省所属全国小麦害虫害区的地方: 1.北方冬麦虫害区:陇东、陇南主要害虫有蝼蛄、沟金针虫、宽背金针虫、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条斑叶蝉、灰飞虱等(灌区及平原)。 2.西北冬麦混播虫害区:中西部地区。主要害虫有小麦黄、红吸浆虫、麦二叉蚜、麦无网蚜、大黑鳃金龟、暗黑鳃金龟、宽背金针虫、麦杆蝇、麦鞘毛眼水蝇、麦茎蜂、麦穗金龟等。 小麦害虫之所以重要,首先是为害直接造成减产损失。一般为害小麦减产损失约10-20%,为害严重的达30-50%,甚至绝产。 第二:小麦生育期长,在冬麦区是唯一的越冬禾谷类作物,大量多食性害虫常在麦田越冬,成为其它作物虫害的发源地。 第三:刺吸式害虫不仅直接危害而且还可传播植物病毒,造成远比吸食为害大数十倍、百倍的灾害。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耕作制度的改革,土地的充分利用,高产品种的推产,近几年,小麦吸浆虫、东亚飞蝗又有回生和蔓延。麦蚜、粘虫、地下害虫等为害有加重趋势,有待与深入研究和解决。 第一节 麦 蚜 麦蚜属同翅目,蚜科。我国为害麦类作物的蚜虫主要有: 麦长管蚜 Macrosiphum avenae (F) 麦二叉蚜 Schizaphis graminum (Rond) 禾谷缢蚜 Rhopalosipum Padi (L) 麦无网蚜 Acyrthosiphon dirhodum (walker) 一、分布与为害 分布:以上几种麦蚜在我国产麦区都有分布,大多地区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但也有部分成灾。麦蚜成灾区大致有以下5类区: 1.麦二叉蚜常灾区:河西地区。特点:气候干燥,年降雨量在250毫米以下,年平均温10摄氏度左右,一

农学专业简介

农学专业简介 一、培养目标 1. 学历层次 四年本科,农学学士。 2. 掌握的知识 自然科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作物栽培与耕作、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生产等现代作物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原理、技术和方法; 作物生产产业化所需的经营管理和技术推广知识; 农作物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和安全的意识和基本知识; 现代生物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上应用的理论; 了解国家关于农业的方针、政策、标准和法规,具备现代农业理念; 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原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3. 具备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宏观决策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 独立获取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独立从事作物育种系统和作物生产系统的设计与实施的能力,对

现代作物育种和作物生产过程进行模拟计算和过程优化、对现有育种和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及对作物新品种、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进行合作开发与设计的基本能力; 运用一门外语阅读专业书刊和进行一般业务交流。 4. 优势或特色 2007年农学专业批准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 拥有国家作物学一级学科点,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作物遗传育种学两个二级学科点,招收相关专业的研究生。拥有一个山东省旱作农业技术重点实验室。现有“泰山学者”岗位一名,国家级和省级农业行业技术体系科学家5名。本专业图书资源丰富,专业实验室和实验田等教学设施完善,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为培养我国农学专门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1年建校伊始就设立了农学专业,已经累计毕业5000余人。其中杰出人物的两位代表分别为:世界著名玉米育种专家李登海和原农业部长现吉林省委书孙政才。 在水浇地冬小麦、旱地小麦、花生和夏玉米等农作物栽培理论与实践研究上不断创新和突破,先后创出4项全国高产记录。在玉米、小麦和花生等作物遗传与育种研究上,先后培育出玉米品种鲁玉8、10、14、16,莱农14,LN3,莱农糯10号、莱农糯7823、青农105、青农201等;小麦品种鲁麦17、莱农8834、青麦7号、青麦7号等;花生品种鲁花11、青花6 号、青花7 号等优良作物新品种。 二、学习经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