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问题事关国家根本利益。从我国未来发展全局看,海洋对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海洋事业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发展海洋事业,努力建设海洋强国,着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的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一、机遇与挑战

我国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岸线长1.8万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6500多个,内水和领海主权海域面积38万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此外,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还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专属勘探开发区。

“十五”期间,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海洋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涉海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海洋维权执法、信息服务、海洋监测、海洋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升,海洋科技支撑作用有所增强,海洋人才队伍有所扩大,参与和处理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年均增长速度为13.6%,2005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18025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9.8%。“十一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布局将进一步向滨海地区集聚,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加深,国家利益的扩展使海洋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更加突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有序开发海洋资源,着力

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出了更高要求;综合国力的提高为国家加大对海洋事业的投入提供了保障;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要求海洋事业提供更好的指导、管理和服务;新技术的应用对海洋事业的支撑作用更为明显;沿海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迫切要求海洋事业提高监测预报、防灾减灾等公共服务能力。

但海洋事业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维护海洋权益、保障海洋安全的能力薄弱,海洋资源开发无序,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依然严峻,公共服务和科技创新能力不适应海洋事业发展的需要,海洋管理工作缺乏统筹,体制性、机制性矛盾依然突出。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应对和解决。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新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发展机遇,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统筹国家海洋事业发展,维护国家海洋权益,保障国家安全,加强海洋综合管理,规范海洋资源开发秩序,保护海洋生态环境,提高海洋公共服务水平,强化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的支撑能力,保障海洋事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统筹兼顾原则,深化海洋综合管理。依据内水、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公海、国际海底及极地区域的不同法律地位和自然属性,统筹协调涉海管理活动,实施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区域管理。

2.坚持权益优先原则,提高安全应对能力。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海洋安全观,以维护领海主权和海洋权益为核心,强化对管辖海域的监管,保障海上通道和交通安全;以海洋防灾减灾为目标,提高监测、预报、救助和应急处置能力。

3.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海洋环境整治与陆源污染控制相结合,近岸海域资源环境以保护为主,逐步向远海拓展,创新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发展模式。

4.坚持指导服务原则,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以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以加强海洋经济运行监测评估为手段,强化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指导和调节,促进海洋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为海洋经济发展的服务能力。

5.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发挥科技支撑作用。实现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拓展海洋公共服务领域;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整合海洋科技发展资源,健全海洋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提高科技对海洋事业发展的贡献率。

(三)发展目标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十一五”期间海洋事业发展努力实现以下目标:

——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继续完善。海洋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区域管理模式和海洋管理协调机制初步形成;内水和领海海域各类开发活动得到有效规范;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海域资源开发得到有效保障;参与国际海洋事务管理和海洋维权能力显著提高。

——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海洋开发趋于适度、有序,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海域使用规范合理,近岸海域污染恶化和生态破坏趋势得到基本遏制,重要生态系统得到有效监控。入海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陆源排污口、海上石油平台、海上人工设施等达标排放。

——海洋公益服务能力明显增强。海洋监测、预报、信息、应急处置和海上救助服务体系基本完善,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风暴潮灾害紧急警报提前6小时发布,海啸灾害紧急警

报提前30分钟发布,可移动养殖网箱规避赤潮率达到100%,主要海洋污染事故和生态灾害得到有效监控。

——海洋经济发展向又好又快方向转变,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201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1%以上;海洋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以上;年均新增涉海就业岗位100万以上;海洋经济核算体系进一步完善。

——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重大海洋技术自主研发实现新突破,科技对海洋管理、海洋经济、防灾减灾和国家安全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对海洋经济的贡献率达到50%。海水利用对沿海缺水地区的贡献率达到16~24%。海洋科技的国际竞争力明显加强。

到2020年,海洋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全民海洋意识普遍增强,海洋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监管立体化、执法规范化、管理信息化、反应快速化的综合管理体系基本形成。主要海洋产业和海洋科技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海洋权益、海洋安全得到有效维护和保障。初步实现数字海洋、生态海洋、安全海洋、和谐海洋,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三、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依法强化海域使用、海岛保护、矿产资源、港口及海上交通、海洋渔业等管理,加大海洋开发利用的执法监察力度,规范海洋开发秩序,使海洋开发利用的规模、强度与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促进海洋的可持续开发利用。

(一)海域使用管理

制定海域使用总体规划和海岸保护与利用规划,实行海洋功能区划动态管理和规划定期评估制度。根据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国家产业政策,适时适度调控海域使用方向和规模,强化海域使用审批管理,建立健全用海预审制度。实施海域使用动态监视监测和监督工程,开展重点海区海域使用专项整治。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严肃查处非法占用海域的开发行为。做好海

域管理基础性工作,编制1∶5万重点海域使用状况图,完成10万宗用海海籍台帐汇编。加强军事用海的管理。

(二)海岛开发保护

制定海岛保护与开发规划,统筹海岛的管理、开发、保护与建设。开展海岛资源调查和评价,基本摸清有居民海岛和重要无居民岛礁环境资源现状和潜力。加快有居民海岛的交通、能源、通讯、居民饮用水、卫生、基础教育、海防等设施建设。实施适合海岛特点的风能和太阳能利用等示范工程,支持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制定并颁布海岛保护目录,建立无居民海岛有偿使用制度,选划建立海岛特别保护区,开展重点海岛整治和修复。加强国家海岛开发与保护政策研究工作,推进海岛立法及配套法规建设进程。

(三)油气矿产资源管理

加强海洋油气、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探,强化海洋油气、矿产资源开发管理,重点加强海上探矿权和采矿权的管理;依法规范海洋矿产资源开发秩序,从严控制海滨砂矿的开采及规模,严肃查处各类违规开采行为,坚决制止非法采矿。编制海洋地质勘查规划,实施海洋地质保障工程,继续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的调查与评价工作。

(四)港口资源配置

根据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布局态势和沿海岸线资源状况,优化岸线资源配置,完善交通、渔业、旅游等港口布局,统筹协调各类港口的集疏运。完善国家、省级沿海港口布局规划。严格港口岸线使用审批制度,确保港口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序开发,加强港口岸线资源保护。在港口密集地区,突破行政区划界限,重点推进港口资源整合。沿海港口深水泊位总数增长57%,总通过能力增长84%。开展港口岸线资源有偿使用和资产化管理研究。

(五)海洋渔业资源养护

依法加强海洋渔业管理,巩固和完善伏季休渔制度,保护近海渔业资源,合理布设人工鱼礁,加强渔业种苗管理,继续开展人工放流;继续实施渔船控制、限额捕捞、渔船减船和报废制度,稳步实施渔民转产转业工程;加快渔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海洋渔业现代化进程。重点加强海洋水产品质量安全和海水养殖基地管理,完善海洋水产品质量检测、检疫和防疫体系。

四、海洋环境和生态保护

坚持海陆统筹、河海兼顾原则。重点海域以海定陆,实施以海洋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总量控制制度。严格海洋环境监督,加大海洋污染控制和治理力度。加强海洋生态的调查与评价,促进海洋生态自然恢复。

(一)海洋环境监督

统筹协调海洋环境的调查、监测、监视、评价和科学研究工作。加快建立海洋监测、监视、预警系统,进一步提高海洋环境监测、监督的覆盖率、时效性和反应能力。重点开展对大江大河入海口水质和入海排污口的监控工作,加强建设项目的海洋环境影响评价,对海洋工程、海岸工程、海洋倾废、船舶活动及港口环境开展跟踪监督,实施重点海域环境质量的预报警报。建立重大污染事件通报和海区关闭制度,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溢油处置和危险品管理。积极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监督海洋环境保护。

(二)海洋污染控制和整治

健全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削减污染物入海总量。严格入海排污口监控和审批。加快滨海城市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垃圾处理率。控制海洋开发利用活动污染物排放和海洋倾废,提高港口船舶污染物处理能力。编制并实施《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加快建设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分解入海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落

实责任制,加快城市污水、垃圾、工业污染等设施建设,加强入海河流的污染控制。加快长江口及毗邻海域、珠江口及毗邻海域和重点海湾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三)海洋生态监控与评价

建设全国海洋生态监测网,继续加强18个海洋生态监控区工作,逐步增加海洋生态监控区的类型,扩大监控区范围,重点监督生态监控区内的开发活动,建立通报制度。开展近海生态健康和生物多样性状况调查和定期评价,推进黄海、东海和南海大海洋生态系的监测与评估。加强海洋生物物种的研究与保护,控制病毒和病害蔓延,防止外来海洋物种的侵害。(四)海洋生态保护与修复

加强海洋生物多样性、重要海洋生境和海洋景观的保护。重点实施红树林、海草床、珊瑚礁、滨海湿地等典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修复工程。海洋保护区总面积达到管辖海域面积的5%,推进海洋保护区网络建设。建立珍稀濒危物种监测救护网络和海洋生物基因库,开展典型海域水生生物和珍稀濒危物种的繁育与养护。制定海洋生态受损评估标准,开展海洋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关闭重要生态区的直接排污口。重点开展以预防维护和自然恢复为主的海洋生态修复。

五、海洋经济的统筹协调

海洋事业要加强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调控、指导和服务,提高海洋经济增长质量,壮大海洋经济规模,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加快海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海洋循环经济,提高海洋经济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

(一)海洋经济宏观调控

加强国家对海洋开发利用的宏观调控,将围填海总量控制作为重要手段,纳入国家年度指令性计划管理。严格控制各类园区围填海规模。按照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和环北部湾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统筹协调陆海区域功能定位,进一步构建各具特色的海

洋经济区,推动区域海洋产业集群的形成,促进海洋经济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完善海洋经济核算体系,加强海洋产业的调查、分析与动态评估,建立海洋经济运行监测与评估系统,加强跟踪分析,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二)海洋经济规划指导

国家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涉海行业规划要加强对相关海洋产业发展的指导。对《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开展中期评估,并适时进行滚动式修订,加强对沿海省级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的指导。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指导下,根据海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已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在海洋功能区划基础上,对我国管辖海域进行分析评价,明确各类海洋主体功能区的数量、位置、范围,以及每个主体功能区的定位、发展方向、开发时序、管制原则和政策措施等。适时启动重点区域海洋开发规划,指导沿海地区开发活动,实施动态管理。

(三)海洋循环经济培育引导

制定促进海洋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和措施,建立海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以海洋资源的节约与循环利用为目标,应用和推广循环经济技术,大力发展海洋资源的综合利用产业,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发挥产业集聚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充分利用生物技术,发掘和筛选一批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海水养殖新技术、选育一批海水养殖新品种,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加速产业化,推动海水养殖业发展;加快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纯化技术研究,支持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材料、海洋生物酶等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加快建设海洋能源、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等工程,建立海洋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产业园区。在滨海湿地、三角洲和海岛等特殊海洋生态区,发展高效生态经济。

六、海洋公益服务

加强海洋调查与测绘、海洋信息化、海洋防灾减灾和海洋标准计量等基础性工作。发展公益事业,完善海洋公益服务体系,扩大海洋公益服务范围,提高海洋公益服务质量和水平。(一)海洋调查与测绘

统筹协调海洋专项调查,编制海洋综合调查规划,推进我国近海海洋环境综合调查与评价。继续开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资源调查,深化外大陆架海域、重要渔业资源区等综合调查。抓紧补充、修订国家重要海洋基础数据,加快海洋与陆地无缝隙海图、海岛(岛礁)调查与测绘工作,进一步提高基本比例尺海图覆盖率,完善海洋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库,内水及领海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覆盖率达到80%以上。

(二)海洋观测监测

完善海洋岸基、海基、海床基和天基立体观测监测基础平台,构建海洋立体观测监测网,全面提升海洋环境观测监测能力和水平。稳步推进海洋水色、海洋动力环境和海洋监视监测系列卫星体系建设,发射海洋二号卫星,提高及时接收、处理和应用海洋相关卫星数据能力。统筹协调各专业观测监测站点,充分利用已有设施能力,优化海洋台站布局,增加重点区域观测台站。建立高频地波雷达监测网,建设完善海洋浮标、潜标和水下观测系统,加强海洋常规断面和志愿船监测。

(三)海洋信息化

加强海洋基础数据的统一管理,有序推进海洋信息共享,保障国家海洋信息安全。健全海洋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加快海洋数据、档案、文献等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和建设海洋监测、管理和服务数据安全传输与通信网络。以真实性检验为基础,深度开发环境仿真、科学视算、虚拟现实等海洋信息适用技术,促进海洋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健全信息发布制度,提高对海洋的认知能力。在国家安全、海洋管理、科学研究和公益服务等领域,开发海洋信息产品和业务化应用系统,重点建设海洋管理基础信息系统、重点海区环境保障基础信息系统、海

洋科学研究和公众服务基础信息系统。加快沿海地区各级政府海洋电子政务建设,统一构建国家海洋电子政务信息平台。

(四)海洋预报

完善海洋环境预报服务体系,形成国家预报中心——区域中心——沿海省市台站架构。增强预报精度和时效,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在风暴潮、赤潮等领域开展大范围、长时效、高精度的监测预报工作。开发和改进风暴潮灾害数值预报系统,建立预测预警业务平台。深化赤潮发生机理研究,对赤潮高发区实施长期监控。重点加强海洋地震、海啸成因研究与监测,开展大陆架断层探测,加强国际合作,建立海啸预警报系统。积极开展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淤积、滑坡、沉降等灾害的成因研究,加强海平面变化实时监测。建立信息发布制度,为沿海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五)海上交通安全保证

加强海上交通管理和海洋通道安全保障。严格船舶检验和登记,规范船舶航行、停泊和作业活动,加强危险货物检查、交通事故处置、打捞清除监督的管理。进一步完善通信和导航系统,建成连续覆盖我国沿海近岸水域的甚高频通信系统。加强船舶自动识别系统、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建设。海上交通安全监管与救助能力明显提高,布局监管综合救助基地,完善专业救助设施,监管和救助力量基本覆盖我国管辖水域和搜救责任区。在6级海况下实施救助,离岸50海里应急到达时间不超过150分钟。一次溢油性综合清除控制能力达到500吨,水下救援打捞深度达到300米。

(六)海洋防灾减灾

建立健全海洋灾害应急体系,完善海洋灾害应急机制。建立海洋灾害会商制度,强化海洋灾害的监测、监视、预警,制定和完善海啸、风暴潮、赤潮及化学品泄漏、油泄漏、核泄漏、海难、工程设施损毁等应急预案。核定适合不同海区沿岸状况和灾害特点的防御警戒标准,

落实海洋灾害应急响应,整合海洋应急力量,建设海洋应急科技支撑平台,加强应急处置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海洋灾害应急演练,规范海洋灾害新闻发布,强化海洋灾害后评估和恢复工作。

(七)海洋标准计量

建立健全国家海洋标准体系,全面推进海洋技术标准、产品标准、标准品标准、鉴定标准等制定工作。重点加强涉及维护权益、生态环境、食品安全、资源节约与利用等方面海洋标准的制定和检查,做好已发布标准的监督实施、效果评估和修编工作。建立健全海洋计量工作体系,推进海洋仪器设备的计量检定服务工作,加强海洋行业计量认证和质量监督。

七、海洋执法与权益维护

严格海上执法,加强巡航监视,保障国家海洋权益,维护海域使用者合法权益。加强维护海洋权益的能力建设和基础工作,提高国际海洋事务参与能力。

(一)海上巡航监视

形成基本覆盖我国管辖海域的立体化、全天候的海上监控能力,实施管辖海域定期巡航制度,强化巡航监视,提高发现、识别、监视、跟踪和驱离能力,实现对重点海域非法侵权事件的有效监管。建立和完善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管理协调机制,健全海洋维权应急工作体系。加强领海基点保护与管理,严格我国管辖海域无害通过、涉外海洋科研调查、专属经济区人工构造物、紧追和登临等制度管理。

(二)海洋行政执法

进一步强化海洋渔业、海上交通运输、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等的巡视、监察和处置力度。推进无居民海岛、海洋自然保护区和海洋特别保护区等的执法管理,提高对海岸工程、海洋工程、沿岸陆源排污的综合执法能力。切实维护海洋资源开发秩序,保障海洋开发利用者的合法权益。

(三)国家权益维护

制定、完善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好参与制定国际公约的政策储备,深化国际海洋法理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和区域海洋法律法规的修订和制定工作。倡导建立并积极参与地区性双边、多边海洋事务磋商机制。做好与周边国家划界和争端解决预案以及共同开发与合作方案。完善国家海洋权益维护信息与技术支撑系统。

八、国际海洋事务

持续开展国际海底区域勘查,发展深海技术,培育深海产业。进一步拓展极地考察空间,完善极地考察工作体系。在海洋科技、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加强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一)国际海底区域工作

积极勘探国际海底矿产资源,努力寻求战略资源可接替区。持续开展国际海底区域资源勘查与评价,圈定满足商业开发规模的富钴结壳资源区,圈定多金属硫化物资源远景区,兼顾多金属结核等其他深海资源的调查研究;大力发展深海资源勘查与开发技术,力争在深海资源勘查、开发技术和装备研制方面有所突破;积极推进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的调查与研究,加强深海地球科学与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以潜水勘查技术和深海生物基因资源研究成果转化为龙头,培育若干个具有商业开发前景的产品,带动深海产业的逐步形成;建设国家深海基地;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全面参与国际海底区域事务,争取国家权益。

(二)极地科学考察

加强南、北极科考工作,拓展极地考察空间,建设第三个南极站,开展南极保护区的研究与建设。加强极地考察的基础设施和支撑能力建设,形成南极内陆站运输支持体系、能源供应系统,建立极地基础研究共享平台和机制。加强极区气候和环境变化常规观测、监测体系的建设。开展南极内陆、极地海洋、极地空间和资源潜力等重点领域的研究,扩大极地科学考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三)扩大对外合作

加强《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等国际法的研究,提高国际公约的履约能力。推动国际海洋政策法律、海岸带综合管理、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双边和多边合作。在海洋环境与资源的调查、监测和海洋信息交流等领域,加强与海洋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海洋领域重大计划,在区域海洋研究计划中发挥主导作用。在打击海盗、海上缉私、海上救助以及维护海上通道安全等领域加强区域合作。

九、海洋科技与教育

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深化近海、拓展远洋、强化保障、支撑开发,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和关键技术,扎实推进基础研究,积极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实施科技兴海工程,加强海洋教育与科技普及,培养海洋人才,着力提高海洋科技的整体实力,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保障。

(一)海洋前沿技术

重点发展深海和远洋技术。加强深、远海海洋环境立体监测与实时监控技术、海底观测系统与网络技术、天然气水合物勘探开发技术、大洋矿产资源与深海基因资源探查和开发利用技术、深海运载和作业技术和海洋可再生能源技术等的研究开发,发展海洋信息处理与应用技术,为拓展海洋管理和海洋资源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提供战略性的技术储备。

(二)海洋关键技术

积极发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海洋油气高效利用技术、深海油气勘探开发技术、海洋能利用技术、海洋新材料技术、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技术和高效增养殖技术。加强海洋生态环境管理、监测、预报、保护、修复及海上污损事件应急处置等技术开发以及高技术应用。优先发展大型海洋工程技术与装备。加强远洋运输、远洋渔业、海洋科考和地质调查等

大型船舶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开发海啸、风暴潮、海岸带地质灾害等监测预警关键技术。开发保障海上生产安全、海洋食品安全、海洋生物安全等关键技术。

(三)海洋基础科学研究

加强海洋基本理论和基础学科建设,协调发展物理海洋学、海洋地质学、生物海洋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海洋生态学、海洋环境学和海洋工程学等学科。推进海洋科学与其它科学之间交叉研究,开拓海洋科学新领域。重点开展中国海及大洋环境变异规律、海洋地质过程与资源环境效应、海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与生态安全、深部生物圈与海洋极端环境生物、全球气候变化的区域海洋响应、环渤海地区复合污染、生态退化及其控制修复原理和海气相互作用与气候变化等研究。围绕海洋资源、环境、生态和权益问题,开展海洋战略、区域海洋管理、海洋权益维护、海洋经济等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和创新。

(四)海洋科技创新平台

按照整合、共享、完善、提高的原则,优化组合现有科技力量,集中配置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建设国家海洋科技实验室和海上试验场等研发平台;加强国家海洋生态环境和极端环境科学研究网络体系建设,完善海洋科学数据与信息共享平台;推进海洋微生物菌种、动植物种质、海洋地质样品、极地样品标本等海洋自然科技资源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融资体制创新,促进海洋科技服务平台和中试与产业化示范基地建设。

(五)科技兴海平台

开展海洋经济规划实施的科技兴海平台的建设与运行,以科技兴海,以知识兴海。围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和任务,以强化科技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和公共服务功能为主线,建设海洋公共技术应用服务平台、海洋经济活动的环境安全保障平台、科技兴海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海洋经济规划实施决策辅助平台等。通过科技推进平台的业务

化运行,合理配置海洋科技和信息资源,促使新兴产业得到快速发展,支撑和引领海洋经济转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区域协调型发展模式。

(六)海洋教育与科普

把普及海洋知识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开展海洋基础知识教育。加快海洋职业教育,培养海洋职业技术人才。紧密结合海洋事业和海洋经济发展需要,调整海洋教育学科结构,建设高水平的海洋师资队伍,努力办好海洋院校,提高海洋高等教育水平。加强国家海洋科普能力建设,制定海洋科普作品选题规划,扶持原创性海洋科普作品,出版高质量的海洋科普刊物和丛书,抓紧国家海洋博物馆等海洋科普场馆建设。

十、实施规划的措施

(一)加强海洋政策研究,健全管理协调机制

以实现海洋强国为目标,加强对战略性、前瞻性问题研究,制定新时期我国海洋政策和海洋开发战略,发布海洋事业发展报告。完善海洋规划体系,建立规划实施监督检查机制。推进海洋管理体制改革,建立海洋综合管理的高层次协调机制,强化涉海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各司其职,形成促进海洋事业发展的合力。

(二)强化海洋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

建立健全海洋管理法律法规,尽快完善海域使用管理法、海洋环境保护法、海上交通安全法、渔业法等的配套法规,深化领海及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的配套制度研究。全面推进海洋管理依法行政,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建立健全海洋管理行政复议、听证制度,推进海洋管理行政执法责任制建设,强化海洋行政监督。积极开展海洋普法工作。

(三)实施海洋人才战略,提高人员综合素质

制定跨部门、跨行业的海洋人才发展战略。建设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作风扎实、清正廉洁的公务员队伍和专业人才队伍。结合海洋事业重大工程、重大专项和重点学

科建设,实施“海洋学者计划”和“新世纪海洋双百人才工程”,积极引进优秀人才,加快培养学科技术带头人和优秀管理人才。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开展大规模干部培训工作,提高干部执政能力和水平。

(四)推进海洋重大专项,强化基础能力建设

抓紧制定规划落实的相关政策措施,做好规划的实施计划,通过海洋重大专项的实施,促进规划目标的全面实现。实施“数字海洋”工程,开展海洋数字图书馆和档案馆建设。发展海洋系列卫星。建设国家深海基地。加强科技兴海平台建设。加快建设海水利用重点工程。加强海监、渔政、海事等执法能力建设,及时更新和建造一批执法和科学考察船舶。适时启动海洋安全保障系统建设。抓紧制定和实施《渤海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加快重点海域和河口环境整治规划的前期工作。实施海洋地质保障工程,促进全国地质保障勘查。对规划涉及的项目,要按照区别轻重缓急、突出重点的原则,在经过必要性和可行性论证后,按建设程序申报。项目所需资金视年度投资可能逐步安排。

(五)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各级政府对发展海洋事业要有紧迫感和忧患意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计划和财政预算中要把海洋事业发展放在重要地位,加大对海洋事业发展、基础设施、重大专项等的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海洋事业投入的绩效考评机制,加强监督和稽查。建立、完善重大专项和基本建设项目的验收制度,对国家投入海洋事业所形成的各类资产实施有效管理。(六)增强全民海洋意识,大力弘扬海洋文化

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海洋对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和意义,努力把增强全民海洋意识与爱护生存环境、拓展发展空间结合起来,把构建海洋强国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把弘扬海洋文化与建设文明社会结合起来。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海洋文化活动和海洋警示教

育。加强海洋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挖掘,开展海洋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和宣传渠道的作用。建立和完善海洋管理的公众参与机制。

《三亚市海洋旅游发展规划(2012-2022)》简介

《三亚市海洋旅游发展规划(2012-2022)》简介 一、规划范围 三亚境内海岸线258.649公里的滨海区域(包括港湾,沙滩,河流入海口等)及周边地区,海域面积3500平方公里。以三亚市为中心,联动海南全岛,北部湾等,并向南中国海延伸。 三亚市地处海南岛南端,海岸线长258.649公里,海域宽广,大小港湾20个,大小岛屿岛礁70个,生长了多种珊瑚群。境内海水、沙滩、阳光、气候、动物、植物、岩洞、温泉、森林等海洋度假休闲资源丰厚,具备成为国际性海洋旅游目的地的先天条件。海洋是三亚旅游核心产品的聚集地,以滨海度假、邮轮、游艇、潜水、水上娱乐活动为代表的海洋旅游产品发展迅速。 二、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12-2022年,其中近期为2012-2016年、中期为2017-2021年、远期为2022年以后。其中2012年至2016年为重点规划阶段。 三、发展定位

国际性热带海洋旅游目的地。依托三亚独特的热带海洋性气候和海水、沙滩、珊瑚、礁石、岛屿优势资源,整合温泉、森林、田园、文化,构建环境优美、宜居快乐、活动丰富、设施完善、服务优质的国际性热带海洋旅游目的地。 南海旅游的服务基地。面向全省,面向南海,加强周边区域合作,提升三亚成为南海开发、南海旅游的集散中心、交通枢纽与服务基地。 我国海洋旅游的创新实验区。利用海南建设国际旅游岛、全国低空开放、国家海洋战略等的战略机遇,争取和制定免签、落地签证、免税等促进海洋旅游发展的创新政策,占据全国海洋旅游的制高点,打造我国海洋旅游的创新实验区,为全国海洋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模板和示范。 四、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 按照“立足三亚,开发南中国海洋旅游”的思路,整体构建“一心服务、一带支撑、三组团集聚、三区域联动、三空间拓展”的空间战略发展格局。 一心服务:海洋旅游中心城市(中心城区)。 一带支撑:滨海旅游带。 三组团集聚:海棠湾—亚龙湾高端度假旅游组团、榆林湾—三亚湾休闲度假旅游组团、红塘湾—崖洲湾海洋文化旅游组团 三区域联动:腹地、滨海、海洋。 三空间拓展:低空、海平面、海底。

对中国海洋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认识

对中国海洋和海洋经济发展的认识 中共中央在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党中央首次提出“海洋强国”的概念。我国是一个拥有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1.8万公里海岸线的大国,建设海洋强国、维护海洋权益是发展之要、民生之需,也是中国海洋权益维护和拓展的题中之意。 所谓海洋强国是指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家。以“和平发展、和谐共赢、强而不霸”为指导,打破“国强必霸”模式,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形成以“海洋强国”为轴心,开发、利用、保护和管控海洋为轴的发展战略。 首先,认知海洋。 探索认知海洋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认识海洋,一是要强化海洋科学研究,如通过财政政策支持,加大对海洋及海洋经济研究的拨款,进一步加大对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等公益事业领域的支持力度,成立专项课题小组,研究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新能源开发、海洋工程装备设计、深海资源勘探开发、海洋药物与生物制品研发、海水养殖、远洋渔业、海洋产业节能减排、海洋环境保护等。二是要强化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可以成立海洋特色学校,提高师资水平,加大财政补助,鼓励学生和引导学生学习。三是要强化全民族的海洋意识。拍摄与海洋有关的纪录片,普及海洋知识;举办海洋文化节,宣传海洋;继续举办全国大学生海洋知识竞赛,鼓励学生了解海洋。 另外还需要政策扶持,加强海洋经济宏观指导,主要包括强化海洋经济规划指导,加强海洋经济监测评估,健全海洋经济统计制度,推进国家、省(自治区、直辖市)、市海洋经济核算工作,完善海洋经济核算体系,推进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 其次,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 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利用海洋,一是要强化规划和区划的引领作用,二是要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三是要提升海洋调查评价能力。 现如今我国共有三个海洋经济圈:北部海洋经济圈、东部海洋经济圈、南部海洋经济学。其中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海洋经济发展基础雄厚,海洋科研教育优势突出,是我国北方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全国科技创新与技术研发基地。 东部海洋经济圈由江苏、上海、浙江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港口航运体系完善,海洋经济外向型程度高,是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门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 南部海洋经济圈由福建、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海南岛沿岸及海域组成。该区域海域辽阔、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是我国对外开放和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区域,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基地,也是我国保护开发南海资源、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的重要基地。 因地制宜,发挥各地的特色,坚持陆海统筹,以陆带海,以海带陆,海路相互促进,多层次多样式的发展模式。形成以首都圈为核心,以山东半岛、辽中南地区为两翼,提升和拓展环渤海经济圈;以两岸交流合作的深化、国务院关于长三角地区进一步改革发展意见的实施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为契机,加速形成东海经济圈;以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设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为引擎,加速形成南海经济圈;同时大力发展三个内地极化核心经济带,即:以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成渝地区、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纲要 我国是海洋大国,海洋问题事关国家根本利益。从我国未来发展全局看,海洋对保障国家安全、缓解资源和环境的瓶颈制约、拓展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空间,将起到更加重要的作用。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把海洋事业摆在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加快发展海洋事业,努力建设海洋强国,着力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是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本规划的海洋事业涵盖海洋资源、环境、生态、经济、权益和安全等方面的综合管理和公共服务活动。规划期限为2006-2010年,远景展望到2020年。 一、机遇与挑战 我国濒临西北太平洋,大陆岸线长1.8万公里,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6500多个,内水和领海主权海域面积38万平方公里。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有关规定和我国的主张,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公里。此外,我国在国际海底区域还获得了7.5万平方公里专属勘探开发区。 “十五”期间,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海洋事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涉海法律法规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高,海洋维权执法、信息服务、海洋监测、海洋防灾减灾能力逐步提升,海洋科技支撑作用有所增强,海洋人才队伍有所扩大,参与和处理国际海洋事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海洋经济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年均增长速度为13.6%,2005年海洋经济生产总值达18025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9.8%。 “十一五”是我国海洋事业加快发展的重要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经济布局将进一步向滨海地区集聚,与世界经济的联系日益加深,国家利益的扩展使海洋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更加突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有序开发海洋资源,

阅读材料3-4: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阅读材料3-4: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一九九八年五月·北京 前言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的71%,是全球生命支持系统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也是资源的宝库,环境的重要调节器。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会越来越多地依赖海洋。 即将到来的二十一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的新世纪。维护《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确定的国际海洋法律原则,维护海洋健康,保护海洋环境,确保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海上安全,已成为人类共同遵守的准则和共同担负的使命。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中国高度重视海洋的开发和保护,把发展海洋事业作为国家发展战略,加强海洋综合管理,不断完善海洋法律制度,积极发展海洋科学技术和教育。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系统的海洋事务,推进国家间和地区性海洋领域的合作,并认真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为全球海洋开发和保护事业作出了积极贡献。 1998年是联合国确定的国际海洋年,中国政府愿借此机会介绍中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情况。 一、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 中国有12亿多人口,陆地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根据中国有关方面的统计: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国土,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有0.008平方公里,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公里的水平;全国近年来年平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中国陆地矿产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人均量的一半。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沿海大国,国民经济要持续发展,必须把海洋的开发和保护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 中国拥有大陆岸线18000多公里,以及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5000多个,岛屿岸线14000多公里;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中国还对广阔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行使主权权利和管辖权;中国的海域处在中、低纬度地带,自然环境和资源条件比较优越。中国海域海洋生物物种繁多,已鉴定的达20278种。中国海域已经开发的渔场面积达81.8万平方海里。中国有浅海、滩涂总面积约1333万公顷,按现有的科学水平,可进行人工养殖的水面有260万公顷,已经开发利用的有93.8万公顷。中国海域有30多个沉积盆地,面积近70万平方公里,石油资源量约250亿吨,天然气资源量约8.4万亿立方米。中国沿海共

中国海洋现状

中国海洋现状 ——论中国海权 “海权是什么?说到底,就是海洋空间行动自由权。 中国为什么需要海权?简言之,就是和平崛起的需要,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需要,也是为世界人民做更多贡献的需要。” ——张世平《中国海权》在人类生存的地球上,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2007年美国《二十一世纪海上力量合作战略》报告的扉页上用大字印着一句话“世界上百分之九十的商业运输通过海洋,世界上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离海岸几百英里的地方,这颗星球有近四分之三被水覆盖。”同样用大字赫然写着的还有“保护海权,美国的生存之道。”海洋不仅是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财富和最后空间,也是国际政治博弈的重要舞台。伴随着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加速调整以及人类对资源需求的大幅增长,海权竞争再度成为国际焦点,态势渐趋激烈。中国是个地理大国,同时也是个海洋大国,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以及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面积。中华民族的崛起,必然是一个呼唤海权的时代过程。 一、边疆告急·呼唤海权 中国的海区由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组成,总面积473万平方公里。中国管辖的海域总面积大约为300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中国现有陆地面积的1/3。然而,目前除了渤海是中国的内水外其他三个海域都存在一定的主权争议。尤其是东海和南海,争议之大,持续时间

之长,都是世界上所不多见得。即所谓的“三海”问题。 “三海”问题主要包括管辖海域划分、岛屿归属、大陆架划分三大问题。其中面临安全威胁的岛屿,一个是钓鱼岛,一个是南沙群岛,一个是黄岩岛,还有西沙群岛。 钓鱼岛列岛位于东海,仅有20万平方公里的陆地,由5个岛屿和三块礁石组成。日本之所以侵占钓鱼岛,有它政治、经济、军事三方面的企图。如果日本占领了钓鱼岛,就意味着中国东海海域将有74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被日本窃据,钓鱼岛海域所蕴藏的800亿桶海底石油和油气将被日本据为己有,日本在钓鱼岛设置雷达就可以监视方圆400公里至600公里的海域和空域,对中国安全构成威胁。 南沙群岛是南海的一部分,位于南海的最南端,由230多个岛、礁、滩和沙洲组成。南海总面积为350万平方公里,是中国渔业资源最为丰富的海区,也是世界四大海洋油气聚集中心之一。不仅具有“第二个波斯湾”的称号,资源丰富,而且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太平洋至印度洋海上交通要冲,为东亚通往南亚、中东、非洲、欧洲必经的国际重要航道。目前,南沙群岛中已有45个岛礁被邻国所占。这些国家为使其所侵占的岛礁及海域“合法”化,把制造驱赶、抓扣我正常作业的渔船渔民,作为宣誓其所谓“主权”、维护其既得利益的主要手段。 对于中国来说,南海问题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首先,丰富的资源尤其是能源是中国崛起的重要保障;其次,地处“两洋”接合部对中国走向世界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再次,南海方向是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具体包括哪些领域和行业

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有哪些呢,具体内容如下: 一、电子信息技术(主要包括:软件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广播电视技术,新型电子元器件,信息安全技术,智能交通技术等) 二、生物与新医药技术(主要包括:医药生物技术,中药、天然药物,化学药等创新药物以及中药新品种的开发,新剂型及制剂技术,医疗仪器技术、设备与医学专用软件,轻工和化工生物技术,现代农业技术等生物医药科研技术) 三、航空航天技术(主要包括:民用飞机技术,空中管制系统,新一代民用航空运行保障系统,卫星通信应用系统,卫星导航应用服务系统德国、那个航空航天科技) 四、新材料技术(主要包括:金属材料深加工等创新型技术以及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精细化学品的新材料技术) 五、高技术服务业(主要包括: 1、共性技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面向行业特定需求的共性技术,包括:行业共性技术标准研究、制定与推广业务,专利分析等。 2、现代物流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物流管理系统或平台技术;具备自主知识产权的供应链管理系统或平台技术等。 3、集成电路基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产品专有设计技术,业务流程外包(BPO),文化创意产业支撑技术,公共服务,技术咨询服务等) 六、新能源及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核能及氢能,新型高效能量转换与储存技术) 七、资源与环境技术(主要包括:水污染控制技术,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环境监测技术,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技术,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技术,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技术) 八、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主要包括:工业生产过程控制系统,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先进制造技术,新型机械,电力系统信息化与自动化技术,汽车行业相关技术)

中国海洋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_韩增林

收稿时间:2015-08-19;修回时间:2015-11-25基金项目:部省共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4JJD790038)作者简介:韩增林(1956—),男,山东商河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规划、交通运输地理及海洋经济地理等。E-mail:hzl@https://www.360docs.net/doc/5210832801.html, 。 中国海洋产业研究进展与展望 韩增林1,胡伟1,李彬1,刘天宝2,胡渊1 (1.辽宁师范大学海洋经济与可持续发展中心,中国辽宁大连116029; 2.辽宁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辽宁大连 116029) 摘要: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地理学研究的核心领域,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研究成果日益增多,相关文献主要是在 海洋经济地理和海洋经济的范畴下去回顾中国海洋产业的研究进展,缺乏从整个海洋产业全局的角度对中国海洋产业研究进行科学系统的梳理。科学认识和总结中国海洋产业研究取得的成就、发展过程和特点是推进学科发展的前提。基于CiteSpace 知识图谱和Excel 数据统计对31年来我国海洋产业研究总体特征进行了梳理和总结。从论文的发表数量上看,海洋产业相关研究逐步成为研究热点。同时,海洋产业的研究团队逐渐扩充,研究领域逐步扩大,研究深度也日益加深。海洋产业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海洋产业结构、海洋产业布局、海洋产业集聚与集群、海洋产业竞争力等方面,海洋产业贡献度、海洋产业安全、海洋产业碳排放测度等正成为新兴研究热点。但国内海洋产业研究还存在不足,未来研究应进一步完善海洋产业理论体系,注重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研究,同时加强对国外海洋产业研究的借鉴与比较,并将海洋环境问题作为研究重点。关键词:海洋产业;CiteSpace 知识图谱;研究特点;展望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462(2016)01-0089-08DOI :10.15957/https://www.360docs.net/doc/5210832801.html,ki.jjdl.2016.01.013 Progress and Prospect on the Research of Marine Industry in China HAN Zeng -lin 1,HU Wei 1,LI Bin 1,LIU Tian -bao 2,HU Yuan 1 (1.Research Center for Marine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 Liaoning ,China ;2.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29,Liaoning ,China )Abstract:Marine industry is the core in the research field of Marine economic geography.Domestic literature related marine industry have been increasing since the 21st century.The existing Chinese literatures on maritime industry mainly review the progress of marine industry from marine economy and marine economic geography category.Domestic literature related marine industry lack systematic research from a entire perspective.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and summary about achievements and process will promote the research of maritime industry.Based on map of CiteSpace knowledge and Excel data statistics for 31years in China ,this paper review and summarize the overal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arine industry research.Look from the quantity of published papers ,the research of marine industry is becoming a research focus.At the same time ,the research teams of marine industry are growing ,the research field is expanding and the research depth is increasing.The main research field of marine industry includes the structure of marine industries ,the layout of marine industries ,the marine industrial cluster ,the competitiveness of Marine Industries ,etc.The contribution of marine industry ,marine industry security and the measurement of carbon emissions about marine industry are becoming new research hotspots.However ,domestic marine industry research is not enough.Future research should perfect the theory system of marine industry,emphasize marine strategic emerging industries,and strengthen the reference and comparison of the foreign marine industry research.More research will focus on marine environment problems. Key words:marine industry;knowledge map of CiteSpace;study characteristics;prospect 第36卷第1期经济地理Vol.36,No.12016年1月ECONOMIC GEOGRAPHY Jan.,2016

中国高新技术产业

中国的高新技术产业 一、设计思路 在这节课中,我舍弃了自己搜索图片视频等资料,而是引导学生自己运用网络,通过自己动手,合作探究、总结展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习地理知识,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学习目标 1、理解高技术产业的主要特点。 2、通过举例让学生掌握高技术产业在工农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3、掌握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 4、了解我国高技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未来变化趋势。 学习重点: 我国高技术产业的特点、高技术产业分布的特点。 学习难点: 掌握我国高技术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特点及未来变化趋势。 学习方法: 上网搜索、合作探究,调查报告 三、学习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现在的学习条件与过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媒体,投影仪、录像设备等都已进入教室。轻点鼠标,就可以纵览天下大事,深入知识的海洋,探索我们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是高新技术产业带给我们的便利。今天,我们将地理课安排在我们的多媒体教室,就是让同学们通过切身体验,来点击感受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和魅力。 活动过程: 为了完成这堂课的学习任务,老师拟定了一份调查报告,需要各小组的同学互相合作,共同完成。希望各位同学按照要求,合理分工,认真准备。让我们比一比,在成果展示中,看哪个小组完成的最好。 展示调查报告,小组合作探究:

四、小组展示、点评总结

五、教学反思: 1、注重了引导学生自己运用网络,自主、合作、探究,在自身体验中解决问题,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在学习中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直观可感的教学氛围中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增强能力。 3、利用了现代化的设备进行教学。但课堂掌控不够,有少数几个学生不能正确的认识和做到真正让网络为学习服务。 《滔滔黄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知道黄河的源流概况和各段的自然特征。 2、理解黄河“地上河”的成因,探讨黄河的开发和治理措施,树立忧患和责任意识。 3、认识黄河对中华民族的伟大贡献。 学习重难点:黄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以及黄河的综合治理。 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 学法指导:学习一条河流的一般思路: 河流概况:1、发源地、流经地、注入地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世界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战略 发布时间:2011-11-2信息来源: 导读: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海洋经济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早在1960年,法国总统戴高乐就提出“向海洋进军”。1967年法国政府成立海洋部,统管全国的海洋事务。1980年代美国就预言:“ 21世纪将是海洋开发的世纪”。这个预言已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发展的主要态势。尤其在人类社会面临地球表面“资源日趋枯竭、环境日益恶化和人口不断增加”三大威胁的今天,随着各国海洋战略意识的增强和现代海洋科学技术的发展,各沿海国都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新世纪的战略重点,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一个具有巨大开发潜力的蓝色经济领域。 辽阔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生物、矿物、化学、能源等各种自然资源,堪称是地球上一座巨大的“蓝色资源宝库”。据科学家估算,全球海洋中约拥有50万种动物,其中仅鱼类就有2万余种,生物资源总量达26万亿吨,海洋储存着相当陆地上全部农产品1000倍的食物。目前世界近海陆架区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450亿吨,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45%;天然气地质储量43万亿立方米,占世界天然气总储量的1/3。上世纪90年代中以来,海洋油气勘探向深水(>300米)陆坡区推进,不断有新的大油气田发现。新旧世纪之交,世界海洋经济产值已从1998年的1万亿美元快速增加至2002年的1.3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4%。 世界上75%的大城市、70%的工业资本和人口集中在距海岸100公里的海岸带地区。随着海洋科学和海洋工程的发展,沿海各国开发利用海洋的规模日益扩大。美国海洋经济产值在上世纪70年代初仅约300亿美元,80年代投资了1000亿美元开发海洋经济,到90年代初海洋经济产值已达3500亿美元,占世界海洋经济产值近三分之一;挪威通过开发海洋石油,一举摘掉了穷国的帽子,成为北欧富国之一,目前70%的国家财政来自海洋的开发利用。海洋经济已成为许多沿海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并成为沿海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 中国濒临太平洋西岸,拥有18000公里的大陆海岸线,14000公里的海岛岸线,岛屿6500多个。这片面积达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是中华民族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海岸带、滩涂面积两亿余亩,相当于全国耕地面积的13%,目前已开发只占其中很少的部分,浅海养殖潜力巨大。优越的自然环境形成了许多天然良港,宜于建设中等以上的泊位和港址有160多处。生物种类多,已记录的物种数达2万种,渔场面积281万平方公里。油气、矿床、再生能源、海上旅游等资源十分丰富。 1、全球海洋经济发展状况及中国的发展水平 传统意义上的海洋资源包括“航行、捕鱼、制盐”,现在一般认为的海洋资源则包括旅游、可再生能源、油气、渔业、港口和海水六大类。按照普遍的划分方式,海洋三大产业中的第一产业包括海洋渔业(捕捞和养殖);第二产业包括海洋油气工业、海盐业、滨海砂矿业;第三产业包括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娱乐业。从整个国际发展态势看,海洋经济在从传统的第一产业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中长期发展规划 2012年2月

目录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1)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3) (一)指导思想 (3) (二)发展原则 (3) (三)发展目标 (4) 三、主要任务 (6) (一)加快提升产业规模 (6) (二)加强产业技术创新 (7) (三)提高设备配套能力 (9) (四)构筑海工装备现代制造体系 (10) (五)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11) (六)实施重大创新工程 (11) 四、政策措施 (12) (一)积极培育装备市场 (12) (二)规范和引导社会投入 (12) (三)完善财税和金融支持政策 (13) (四)加大科研开发支持力度 (13) (五)推动建立产业联盟 (14)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4)

海洋工程装备是人类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活动中使用的各类装备的总称,是海洋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处于海洋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向,具有知识技术密集、物资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性产业。 浩瀚的海洋蕴藏着丰富的资源,主要包括海洋矿产资源、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和海洋空间资源等五大类1。紧密围绕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海洋、提高海洋产业综合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建设海洋强国、推进国民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发(2010)32号)、《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和《高端装备制造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20年。 一、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以海洋油气资源为代表的海洋矿产资源是当前世界海洋资源开发的重点和热点,技术相对成熟,装备种类多,数量规模较 1海洋矿产资源包括石油和天然气、天然气水合物、海底金属矿产、滨海矿砂;海洋可再生能源包括海上 太阳能、海上风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潮流)能、海水温差能、海水盐差能、海洋生物质能;海洋化学资源包括海水本身、海水溶解物;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植物资源、动物资源和微生物资源;海洋空间资源包括生产空间、贮藏空间、通道空间、生活休闲娱乐空间及军事战略空间资源。

现代海洋产业及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思考

现代海洋产业及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思考 摘要: 21世纪是海洋世纪, 海洋对各国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海洋产业迅速发展,海洋大国纷纷制定了自己的海洋战略。中国作为正在崛起中的大国, 海洋更是具有战略性意义。然而, 中国海洋权益却遭受到严重侵犯, 岛屿主权被侵占, 海洋资源被掠夺, 海洋运输安全受到威胁。加强海洋意识,规划海洋战略,充分利用优越的海洋资源发展中国强大的海洋经济,已经刻不容缓! 关键词: 海洋资源海洋产业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布局 一、海洋产业的构成及其分析 根据中国国家海洋局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所认定的海洋产业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所进行的生产和服务活动,包括海洋渔业、海洋油气业、海洋矿业、海洋盐业、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电力业、海水利用业、海洋船舶工业、海洋工程建筑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主要海洋产业及其海洋相关产业,以及海洋科研教育管理服务业。 据2004年世界著名市场调查公司英国坎特伯雷Douglas-Westwood 公司有关海洋科技报告,2020年前,全球海洋产业年均增长率将为3%。海洋经济主要增长领域在海洋石油和天然气、海洋水产、海底电缆、海洋安全业、海洋生物技术、水下交通工具、海洋信息技术、海洋娱乐休闲业、海洋服务和海洋新能源等。 在我国,海洋经济较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滞后大约10年,但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发展很快。海洋经济保持了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水平。2008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29662 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87%,比上年提高了0.13 个百分点,占沿海地区生产总值的15.8%。2008年我国海洋经济产业增加值排名前三的依次是: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海洋渔业,三产业相加总增加值占77.79%的比重,但从增长率来看它们的发展潜力却是有限的。比较来看,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是海洋电力业、海洋船舶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水利用业与海洋矿业。从海洋各产业角度看,比较劳动生产率和结构偏离度最高的行业依次为海洋石油天然气、海洋生物医药、海洋交通运输、海洋电力和海水利用、滨海旅游、海洋化工。其中,海洋石油与天然气和海洋化工行业比较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说明该行业比较优势愈发突出,随着海洋石油与天然气业的进一步发展,该行业具备吸纳更多就业人员的空间。

国家海洋局发布2010中国海洋发展报告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封面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首发仪式5月11日在北京举行。摄影:人民网军事记者李 杨洋 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高之国致辞 5月11日,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今日上午9时在北京举行《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首发仪式。 《报告》由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课题组编制,分别以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境、海洋法律与海洋权益、海洋经济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资源开发和海洋政策

与海洋管理等五大部分,全面总结和分析了中国海洋发展的国内外宏观环境、海洋事业发展的形势和现状。 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高之国介绍,自2008年以来,课题组以每个自然年度为基本时间节点,有重点地介绍和评述该年度海洋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及问题,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重点问题予以专门的论述,在此基础上,对公众关注的一些海洋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评论和报道。《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根据目前国内外海洋发展的现状,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的问题,选择一个主题进行介绍与评述,力求达到客观反映世界海洋发展的现状和趋势,全面总结我国年度海洋发展的进程和成就,科学分析当前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预测未来发展的方向和领域。 附《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五部分概要: 第一部分:中国海洋发展的宏观环境 该部分从国际、地区、国内三个层面,介绍并分析海洋的发展进程、热点问题等。 在全球范围内,海洋发展的趋势是国际社会将加强和改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实施计划》的海洋规划的实施,遏制海洋资源衰竭和生态健康状况恶化,开拓海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国家层面,海洋发展的趋势是促进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海洋和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以整合各行业、各部门的涉海规划和活动,实现以生态系统为基础的海洋和海岸带管理。 中国海洋的发展与周边海洋的政治、经济、环境和生态等方面联系紧密。2009年,中国与海上周边地区既存在经济依存度增大、利于海上局势稳定,同时也面临一些周边国家争夺海洋权益和外部势力介入的挑战,周边海洋开发活动所引发的环境和资源保护问题凸显。 中国的自然地理位置和地缘政治条件决定了中国是一个海陆兼备,快速发展中的沿海大国。发展海洋事业是中国和平崛起进程中一项不可或缺的战略任务。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带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与腾飞、推动科学技术创新与进步的过程中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陆东部沿海地区11个省级行政区划,用约占全国12.4%土地面积承载着约占全国36%的人口。东部沿海地区仍然担负着拉动全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快速发展的重任,也面临着环境、生态和自然资源的压力与挑战。中国海洋事业和沿海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极大地依赖于转变现有的生产方式和开发利用模式。 第二部分:海洋法律与海洋权益 国际海洋法随着人类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提高、对海洋开发程度的加深而发展。国际社会积极实践《公约》,促进了《公约》的普遍性。《公约》缔约国大会为有关国家在《公约》框架下讨论海洋法问题提供了舞台。当前国际海洋法实践的重点领域之一是200海里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确定问题。中国等国家倡议并在第18届缔约国大会上通过的关于200海里外大陆架“初步信息”的决议,为促进大陆架制度的实践做出了贡献。至2009年8月10日,沿海国共提交了51份划界案和44份“初步信息”,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结部分划界案并提

海洋经济战略

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获批山东海洋经济战略开启来源:人民网??作者:徐锦庚马跃峰 人民网济南1月6日电(记者徐锦庚、马跃峰)1月4日,国务院批复《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十二五”开局之年第一个获批的国家发展战略,也是我国第一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区域发展战略。 《规划》的批复实施,是我国区域发展从陆域经济延伸到海洋经济、积极推进陆海统筹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着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进入实施阶段,也标志着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成为国家海洋发展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半岛是我国最大的半岛,濒临渤海与黄海,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西连黄河中下游地区,南接长三角地区,北临京津冀都市圈,是环渤海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结合部、黄河流域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规划主体区范围包括山东全部海域和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等六市及滨州市的无棣、沾化2个沿海县所属陆域,海域面积15.95万平方公里,陆域面积6.4万平方公里。该区域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科教力量集中,海洋产业基础较好,开放条件优越。2009年,区内总人口3291.8万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50138元。

国务院批复指出,建设好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规划》实施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部署,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优化海洋经济结构,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海洋科教支撑能力,创新体制机制,推动海陆联动发展,推进海洋综合管理,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海洋经济改革发展示范区和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为实施海洋强国战略和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依据《规划》,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战略定位是: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科技教育核心区、国家海洋经济改革开放先行区和全国重要的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规划》明确了发展的近期和远期目标:到2015年,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基本建立,综合经济实力显着增强,海洋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海陆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海洋经济对外开放格局不断完善,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2020年,建成海洋经济发达、产业结构优化、人与自然和谐的蓝色经济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坚持陆海统筹,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对此,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宁吉喆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形势及任务

高新企业发展状况 高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先导产业,是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简称科技规划)强调以支撑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大力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并把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放在了重要位置,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客观要求。 一、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依靠科技创新,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冲击,取得了新成绩,上了新台阶。 产业规模位居世界前列。“十一五”期间,我国高技术产业保持快速发展,高技术制造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7.3%,2010年达到7.62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达到4924亿美元,是2005年的2.3倍,居世界第一位。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电子商务、研发设计服务等高技术服务业快速发展,信息、生物等高技术广泛应用与渗透,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作出了重要贡献。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服务业、生物、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等一批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信息产业“一枝独秀”的局面逐步得到改变,占高技术产业的比例由2005年的80%调整到2010年的69%。一批高技术产业基地初具规模,93家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8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27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58个国家科技兴贸创新基地等已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进一步向高端延伸,中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产业空间的合理格局逐步形成。 产业技术创新实力明显增强。产业的研发投入稳步提高,2009年达到892亿元,是2005年的2.5倍,年均增长25.2%。产业的发明专利拥有量大幅增长,2009年达到41170件,是2005年的6.2倍,年均增长 57.7%。在信息、生物、新能源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夯实。高速铁路、超级计算机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并实现产业化。涌现出华为、联想等一批具有较强创新活力的企业,营业收入过百亿元的高技术企业超过40家,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 产业国际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十一五”期间,高技术产业的国际化步伐不断加快,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28.6%提高到2010年的31.2%,我国成为世界重要的高技术产品生产制造基地。随着产业创新能力的不断增强,高技术产业出口开始由简单的加工贸易出口向资本、技术输出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转变,在国际分工中的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转载) 中国海洋石油工业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海洋石油事业发端于南海,早在1957年,有关部门即开始在海南岛南面莺歌海岸外组织作业,追索海面油苗显示,后由于60年代越美战事终止。1958年,则在渤海湾荣城至大沽口一段沿海地带调查油气苗;1959年,开展并完成了渤海海域及其邻近陆地的小比例尺航空磁测,资料初步揭示渤海是华北拗陷区的一个组成部分。1960年5月,开展海上地震、重力、电法的物探试验;随后完成了渤海全海区的地震概查和安排了远景较好的辽东湾海域的普查和重力调查。资料进一步证实,渤海是陆地各拗陷向海域延伸的部分。这期间,也在渤海进行了地质观测、测量海底地形,底质取样以及部分海底重力工作。

从渊源上讲,在石油企业改革之前,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各大油田均归口石油部管辖,改革后中石油占有了大部分的油田,中石化则包揽大多数炼厂,中海油则在石油需求强劲的背景下逐渐崛起。中国陆上油田基本被中石油,中石化包揽,同样海上的有利区块也都被中海油注册,虽然也有关于中海油上陆,中石化,中石油下海的说法,但中石油、中石化与中海油依然缺乏互动。而经过40多年的开发,中国陆上石油资源,尤其是东部油田油气资源已成日益递减状态,海上石油的发展将有力缓和这一状况。在几年内渤海油田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产地,中海油也将超越中石化成为中国第二大油气生产商。 1961年、1964年分别对黄海海域进行地震初查,以了解南黄海与苏北盆地的地质构造关系,并着手对其含油前景的摸底工作。海上油气勘查的逐步展开渤海油气勘查取得了突破,发现了海上油田。1967年6月,海1井试获日产30t的原油,成为我国海域第一口出油井。 南海北部湾油气勘查的突破。从60年代安排了区域性调查后。直到1973年初,美、越签订《巴黎协定》结束越南战争,南海海域恢复平静之后,中国燃料工业部才再一次成立了南海石油勘探筹备处,恢复南海石油勘探。到1973年,基本完成了综合地质、地球物理调查,预测北部湾是一个有良好前景的含油气拗陷。此后几年,由于国内又出现其它原因,南海海域的石油勘探开发一直处于停滞状态。1977年8月,石油、地质两部技术人员共同分析地震成果资料,选定的涠西南一号构造带湾1井,1977年9月试获日产原油20t,天然气9 490m3。 开辟珠江口盆地勘查。1974年,区域研究工作认为,珠江口外海域是值得注意的地区,建议作为今后油气勘查的主要战场。1975年进行的区域概查和综合性地球物理普查,证实珠江口外存在一个沉积厚度大、由几个拗陷组成、面积约15万km2的沉积盆地。1975年12月,确定为石油普查重点工区。1977年开始钻探。 评价、探索南黄海。1967年6月~1970年,在浅水部分地球物理试验基础上,对南黄海进行了地震大剖面测量。从1974年开始,利用我国自行设计、改装的双体钻井船,施工钻井7口,取得了重要的地质资料,但未能获得工业油气的发现。 改革开放后,根据国务院确定的开发海洋石油采取对外合作与自营相结合的“两条腿走路”的方针,1979~1980年,采用双边谈判方式与外国公司签订南海、黄海的南部地球物理勘探协议和渤海、北部湾石油勘探开发合同。1979年8月,南海珠江口盆地珠5井首次突破工业油流关,引起中外各方的关注。1982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海洋石油资源条例》,1982年2月15日,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成立,负责对外合作业务,享有合作海区内进行勘探、开发、生产和销售的专营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