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齿厚蜗杆是普通蜗杆的一种变形

变齿厚蜗杆是普通蜗杆的一种变形
变齿厚蜗杆是普通蜗杆的一种变形

变齿厚蜗杆是普通蜗杆的一种变形,由于左、左两部分的导程不相等,齿厚逐渐变小或变大,利用挂轮增大或减少导程的大小以形成不同齿厚的方法,根据其左、右侧导程Lf和Lr分别计算挂轮的齿数,调整机床分别进行加工,其它操作与普通蜗杆的车削方法基本相同.

双导程蜗轮蜗杆测绘与计算

曹可虎,王立娅,王娟,刘永红

摘要:盘环加工厂高速拉床12″分度盘精度降低,分解后发现蜗轮、蜗杆已磨损。通过测绘、计算,确定了设计参数采用旧件修复,以消除间隙为主的方法,使分度盘恢复定位精度功能。

关键词:双导程蜗轮副;测绘与计算;确定参数

中图分类号:TG57 文献标识码:B

分度盘分度精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蜗轮、蜗杆的加工精度和啮合间隙。经长期使用,蜗轮、蜗杆已磨损,精度降低的分度盘,必须对已磨损的蜗轮、蜗杆进行测绘、计算,确定蜗杆类型及设计参数,选用适当的刀具,加工蜗轮,配加工蜗杆,重新调整间隙,以恢复原有精度。

一、双导程蜗轮副的工作原理

双导程蜗轮副与普通蜗轮副的区别是,双导程蜗杆齿的左、右两侧面具有不同的导程,而同一侧的导程则是相等的。因为该蜗杆的齿

厚从蜗杆的一端向另一端均匀地逐渐增厚或减薄,所以双导程蜗杆又称变齿厚蜗杆。故可用轴向移动蜗杆的方法来消除或调整蜗轮副的啮合间隙。

双导程蜗轮副的啮合原理与一般蜗轮副的啮合原理相同。蜗杆的轴向截面相当于基本齿条,蜗轮则相当于与其啮合的齿轮。虽然蜗杆齿左右侧面具有不同的齿距(即不同的模数,),但因同一侧面的齿距相同,故没有破坏啮合条件,当轴向移动蜗杆后,也能保证良好啮合。

二、双导程蜗轮副的特点

1.优点

双导程蜗轮副在具有旋转进给运动或分度运动的数控机床上应用广泛,是因为其具有以下突出优点。

(1)啮合间隙可调整得很小。根据经验,侧隙可调整至

0.01~0.015mm,而普通蜗轮副一般只能达到0.03~0.08mm,再小就容易咬死。因此双导程蜗轮副能在较小的侧隙下工作,对提高数控转台的分度精度非常有利。

(2)普通蜗轮副是以蜗杆作径向移动来调整啮合侧隙,从而改变传动副的中心距,从啮合原理角度看,是不合理的因为改变中心距会引起齿面接触情况变差,甚至加剧磨损,不利于保持蜗轮副的精度。双导程蜗轮副则是用蜗杆轴向移动来调整啮合侧隙,不会改变中心距。

(3)双导程蜗杆是用修磨调整环来控制调整量,调整准确,方便

可靠;而普通蜗轮副的径向调整量较难掌握,调整时也容易产生蜗杆轴线歪斜。

(4)双导程蜗轮副的蜗杆支承在支座上,只需保证支承中心线与蜗轮中截面重合,中心距公差可略微放宽,装配时,用调整环来获得合适的啮合侧隙,这是普通蜗轮副无法办到的。

2.缺点

蜗杆加工比较麻烦,在车削和磨削蜗杆左右齿面时,螺纹传动链要选配不同的两套挂轮。这两种齿距(不是标准模数)往往是繁琐的小数,精确配算挂轮很费时。制造加工蜗轮的滚刀时,也存在同样的问题。由于双导程蜗杆左右齿面的齿距不同,螺旋升角也不同,与它啮合的蜗轮左右齿面也应同蜗杆相适应,才能保证正确啮合,因此,加工蜗轮的滚刀也应根据双导程蜗杆的参数来设计制造。

三、蜗轮、蜗杆副的测绘与计算

盘环加工厂的12″分度盘是1980年随高速拉床一起从英国引进的,已使用了20多年2005年时发现加工的钛合金小盘超差,不能满足生产工艺要求。经对分度盘分解检查发现,蜗轮蜗杆已磨损。由于国外订货周期太长,费用又高,必须先对旧分度盘进行修复,但蜗轮蜗杆的参数不好确定。

经反复测量,并查阅了有关资料及计算,确定蜗杆类型为阿基米德螺旋线,结构为双导程蜗轮蜗杆传动。图1为蜗杆示意图,图2为蜗轮示意图。

1.几何参数

蜗杆头数Z1=1,蜗轮齿数Z2=60;蜗杆齿顶圆直径

d a1=φ59.26~φ59.3mm,蜗轮齿顶喉圆直径d a2=φ261.56mm;蜗杆齿牙高度h=9.5~9.7mm;蜗杆齿轴向齿距P X见表1;蜗杆螺牙齿形角α=14°30′,取αz1=αy1=14°30′;蜗杆蜗轮啮合中心距

α=152.4mm。

由于该蜗杆的齿厚由一端到另一端是逐渐增厚的,初步用直尺测量左右齿面同侧齿距基本相等,而两侧不等,在螺距测量仪上测得左右齿面螺距数据见表1。

2.确定基本参数

(1)蜗杆类型阿基米德螺旋线。在20倍投影仪上放大蜗杆轴向切面上的齿形为直线。

(2)根据测量数据确定模数制、径节制或周节制

该蜗杆蜗轮应为径节制DP=6,对应模数为m=25.4÷6=4.233。

3.参数设计(单位:mm)

啮合中心距α=152.4;蜗杆公称轴向节距Px=13.299;蜗杆的公称模数m=4.233;蜗杆的特性系数q =12.006;蜗杆公称节圆直径

d1=50.8;蜗杆齿顶圆直径d a1=59.26;蜗杆公称导程T=13.299;蜗杆左齿面导程及模数,P bz=13.388,m z=4.262;蜗杆右齿面导程及模数P by=13.210,m y=4.205;蜗杆公称节圆上左齿面螺

旋线升角γz:

蜗杆公称节圆上右齿面螺旋升角γy:

Y r≈4°43′54″;蜗杆每单位轴向移动调节消除的侧隙η≈0.013;

蜗轮公称节圆直径d2=254;蜗轮喉圆直径d a2=262.45;蜗轮左齿面节圆压力角αz2 =αz1=14°30′;蜗轮右齿面节圆压力角αy2

=αy1=14°30′;蜗杆公称齿法向齿厚S x=π?m=6.649 7;蜗轮公称节圆齿厚S i=6.207。

测绘时,一定要选在蜗轮、蜗杆未磨损或磨损轻微的部位进行测量,多测几个点,取其平均值,这样可以缩小与原设计参数的误差。根据测绘的数值,经过计算,通过与标准模数、径节、周节进行比较,确定蜗轮、蜗杆类型及基本参数。双导程蜗轮副公称模数和普通蜗轮副的模数确定原则相同,所不同的是双导程蜗杆的公称模数用于计算公称螺距、公称节圆等参数,而实际螺距、节圆是用左、右齿面模数来计算的。公称模数是左右模数的计算基准,同时也是双导程蜗轮副公称齿厚的计算依据。

四、结论

测绘时,一定要注意测量记录每一组尺寸,详细查阅各国的蜗轮副标准,通过分析、计算,正确选择模数、导程、中心距等主要参数,才能使得新制作或修复的蜗轮副符合原始设计和分度精度的要求。此次通过测绘、分析和采用修复蜗轮,重做蜗杆的办法,不但使得分度盘的分度误差由原来的40多秒提高到15秒,而且降低了维修成本,解决了生产急需,并为其它采用双导程蜗轮副分度盘的测绘、修复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刘书华.数控机床与编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2]成大先.机械设计手册[K].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2.

双导程蜗杆传动

双导程蜗杆传动

双导程蜗杆传动具有改变啮合侧隙的特点,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啮合关系;并且结构紧凑,调整方便,因而在要求连续精确分度的结构中被采用,以便调整啮合侧隙到最小程度。

双导程蜗杆副啮合原理与一般的蜗杆副啮合原理相同,蜗杆的轴向截面仍相当于基本齿条,蜗轮则相当于同它啮合的齿轮。双导程蜗杆齿的左、右两侧面具有不同的齿距 ( 导程 ) 或者说齿的左、右两侧面具有不同的模数 m(m=t /π ) ,但同一侧齿距则是相等的,因此,该蜗杆的齿厚从一端到另一端均匀地逐渐增厚或减薄,故又称变齿厚蜗杆,可用轴向移动蜗杆的方法来消除或调整啮合间隙。因为同一侧面齿距相同,没有破坏啮合条件,所以当轴向移动蜗杆后,也能保证良好的啮合。

……

1 .公称模数

双导程蜗杆传动的公称模数 m 可看成普通蜗杆副的轴向模数,用强度计算方法求得,并选取标准值,它一般等于左、右齿面模数的平均值。

当公称模数确定后,公称齿距也随之而确定。从图 5-36 可知

2 .齿厚增量系数

……

3 .齿厚调整量

齿厚调整量ΔS 是为了补偿制造误差和蜗轮的最大允许磨损量所形成的侧隙而选取的。一般推荐ΔS=0.3~ 0.5mm 。对于数控回转工作台,ΔS 值应偏小。当传递动力时,ΔS 也可选为π mk 。

4 .模数差与节距差

……

双导程蜗杆的优点是:啮合间隙可调整得很小,根据实际经验,侧隙调整可以小至.01~ .015mm ,而普通蜗轮副一般只能达 0.03 ~0.08mm ,因此,双导程蜗杆副能在较小的侧隙下工作,这对提高数控回转工作台的分度精度非常有利。由于普通蜗杆是用蜗杆沿蜗轮径向移动来调整啮合侧隙,因而改变了传动副的中心距 ( 中心距的改变会引起齿面接触情况变差,甚至加剧磨损,不利于保持蜗轮副的精度 ) ;而双导程蜗杆是用蜗杆轴向移动来调整啮合侧隙,不会改变传动副的中心距,可避免上述缺点。双导程蜗杆是用修磨调整环来控制调整量,调整准确,方便可靠;而普通蜗轮副的径向调整量较难掌握,调整时也容易产生蜗杆轴线歪斜。

双导程蜗杆的缺点是:蜗杆加工比较麻烦,在车削和磨削蜗杆左、

右齿面时,螺纹传动链要选配不同的两套挂轮,而这两种蜗距往往是

烦琐的小数,对于精确配算挂轮很费时;同样,在制造加工蜗轮的滚

刀时,应根据双导程蜗杆的参数设计制造,通用性差。

( 三 ) 双导程蜗杆传动

双导程蜗杆传动具有改变啮合侧隙的特点,能够始终保持正确的啮合关系;并且结构紧

凑,调整方便,因而在要求连续精确分度的结构中被采用,以便调整啮合侧隙到最小程度。

双导程蜗杆副啮合原理与一般的蜗杆副啮合原理相同,蜗杆的轴向截面仍相当于基本齿条,蜗轮则相当于同它啮合的齿轮。双导程蜗杆齿的左、右两侧面具有不同的齿距 ( 导程 ) 或者说齿的左、右两侧面具有不同的模数 m(m=t /

π ) ,但同一侧齿距则是相等的,因此,该蜗杆的齿厚从一端到另一端均匀地逐渐增厚或减薄,故又称变齿厚蜗杆,可用轴向移动蜗杆的方法来消除或调整啮合间隙。因为同一侧面齿距相同,没有破坏啮合条件,所以当轴向移动蜗杆后,也能保证良好的啮合。

双导程蜗杆的齿形如图 5-36 所示,图中,、分别为蜗杆左、右侧面

轴向齿距;为公称轴向齿矩;、分别为蜗杆左、右侧面齿形角; S 为

齿厚; C 为齿槽宽。下面介绍双导程蜗杆传动的特殊参数的选择。

图 5-36 双导程蜗杆齿形

1 .公称模数

双导程蜗杆传动的公称模数 m 可看成普通蜗杆副的轴向模数,用强度计算方法求得,并选取标准值,它一般等于左、右齿面模数的平均值。

当公称模数确定后,公称齿距也随之而确定。从图 5-36 可知

(5-9)

2 .齿厚增量系数

齿厚增量系数值为蜗杆轴向移动单位长度内的轴向齿厚变化量,即

(5-10)

值与 m 值一样,是确定其他参数的原始数据,因而在设计中首先要确定值。

选择值时应考虑以下问题:

(1) 为了补偿一定的侧隙,蜗杆轴向移动长度与成反比。值大,可使

蜗杆轴向尺寸紧凑;但值过大,则使啮合区过分偏移,同时齿顶变尖,齿槽

变窄,从而使蜗轮轮齿 ( 大模数值时 ) 发生根切, ( 小模数值时 ) 齿顶变尖。而值过小,则会增大传动机构的轴向尺寸。

(2) 值与啮合节点有一定的关系,由图 5-37 看出,大模数齿面节点向

蜗杆的齿根方向偏移,而小模数齿面节点向蜗杆的齿顶方向偏移,节点偏移

量与的关系为

(5-11)

式中,为蜗轮齿数。

为了保证啮合质量,点不应超出蜗轮的齿顶高,点不应超出蜗杆的齿

顶高,即

式中,为齿顶高系数。

因此,根据式 (5-11) 和式 (5-12) 得

3 .齿厚调整量

齿厚调整量ΔS 是为了补偿制造误差和蜗轮的最大允许磨损量所形成的侧隙而选取的。一般推荐ΔS=0.3~ 0.5mm 。对于数控回转工作台,ΔS 值应偏小。当传递动力时,ΔS 也可选为π mk 。

4 .模数差与节距差

模数差Δm 值为左、右齿面模数与公称模数 m 之差的绝对值。

当已知 m 和值时,有

(5-14)

因而

(5-15)

(5

-16)

同样,节距差Δt 值、左面和右面齿距分别为

(5-17)

设计双导程蜗杆时,还要对齿槽变窄、齿顶变尖、蜗轮根切进行验算。

双导程蜗杆的优点是:啮合间隙可调整得很小,根据实际经验,侧隙调整可以小至 0.01~ 0.015mm ,而普通蜗轮副一般只能达 0.03 ~ 0.08mm ,因此,双导程蜗杆副能在较小的侧隙下工作,这对提高数控回转工作台的分度精度非常有利。由于普通蜗杆是用蜗杆沿蜗轮径向移动来调整啮合侧隙,因而改变了传动副的中心距 ( 中心距的改变会引起齿面接触情况变差,甚至加剧磨损,不利于保持蜗轮副的精度 ) ;而双导程蜗杆是用蜗杆轴向移动来调整啮合侧隙,不会改变传动副的中心距,可避免上述缺点。双导程蜗杆是用修磨调整环来控制调整量,调整准确,方便可靠;而普通蜗轮副的径向调整量较难掌握,调整时也容易产生蜗杆轴线歪斜。

双导程蜗杆的缺点是:蜗杆加工比较麻烦,在车削和磨削蜗杆左、右齿面时,螺纹传动链要选配不同的两套挂轮,而这两种蜗距往往是烦琐的小数,对于精确配算挂轮很费时;同样,在制造加工蜗轮的滚刀时,应根据双导程蜗杆的参数设计制造,通用性差。

三角函数公式推导过程

三角函数公式推导过程 万能公式推导 sin2α=2sinαcosα=2sinαcosα/(cos^2(α)+sin^2(α)) (因为cos^2(α)+sin^2(α)=1) 再把*分式上下同除cos^2(α),可得sin2α=2tanα/(1+tan^2(α)) 然后用α/2代替α即可。 同理可推导余弦的万能公式。正切的万能公式可通过正弦比余弦得到。 三倍角公式推导 tan3α=sin3α/cos3α =(sin2αcosα+cos2αsinα)/(cos2αcosα-sin2αsinα) =(2sinαcos^2(α)+cos^2(α)sinα-sin^3(α))/(cos^3(α)-cosαsin^2(α)-2s in^2(α)cosα) 上下同除以cos^3(α),得: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sin3α=sin(2α+α)=sin2αcosα+cos2αsinα =2sinαcos^2(α)+(1-2sin^2(α))sinα =2sinα-2sin^3(α)+sinα-2sin^3(α) =3sinα-4sin^3(α) cos3α=cos(2α+α)=cos2αcosα-sin2αsinα =(2cos^2(α)-1)cosα-2cosαsin^2(α) =2cos^3(α)-cosα+(2cosα-2cos^3(α)) =4cos^3(α)-3cosα 即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和差化积公式推导 首先,我们知道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b)=sina*cosb-cosa*sinb 我们把两式相加就得到sin(a+b)+sin(a-b)=2sina*cosb 所以,sina*cosb=(sin(a+b)+sin(a-b))/2 同理,若把两式相减,就得到cosa*sinb=(sin(a+b)-sin(a-b))/2 同样的,我们还知道cos(a+b)=cosa*cosb-sina*sinb,cos(a-b)=cosa*cosb+sina*sinb 所以,把两式相加,我们就可以得到cos(a+b)+cos(a-b)=2cosa*cosb 所以我们就得到,cosa*cosb=(cos(a+b)+cos(a-b))/2 同理,两式相减我们就得到sina*sinb=-(cos(a+b)-cos(a-b))/2

蜗轮蜗杆(常见普通)的规格及尺寸

例:蜗杆传动,已知模数m=4.蜗杆头数z1=1,蜗轮齿数z2=50,特性系数q=10。求传动中心距a=?变位系数0时: 中心距a=(蜗杆分度圆+蜗轮分度圆)/2=(特性系数q*模数m+蜗轮齿数Z2*模数m)/2=(10*4+50*4)/2=120 特性系数:蜗杆的分度圆直径与模数的比值称为蜗杆特性系数。 加工蜗轮时,因为是直径和形状与蜗杆相同的滚刀来切制,由上式可看出,在同一模数下由于Z1和λ0的变化,将有很多不同的蜗杆直径,也就是说需要配备很多加工蜗轮的滚刀。为了减少滚刀的数目,便于刀具标准化,不但要规定标准模数,同时还必须规定对应于一定模数的Z1/tgλ0值,这个值用q表示,称之为蜗杆特性系数。 圆柱蜗轮、蜗杆设计参数选择 蜗轮和蜗杆通常用于垂直交叉的两轴之间的传动(图1)。蜗轮和蜗杆的齿向是螺旋形的,蜗轮的轮齿顶面常制成环面。在蜗轮蜗杆传动中,蜗杆是主动件,蜗轮是从动件。蜗杆轴向剖面类是梯形螺纹的轴向剖面,有单头和多头之分。若为单头,则蜗杆转一圈蜗轮只转一个齿,因此可以得到较高速比。计算速比(i)的公式如下: i=蜗杆转速n1 蜗轮转速n2 = 蜗轮齿数z2蜗杆头数z1 1、蜗轮蜗杆主要参数与尺寸计算 主要参数有:模数(m)、蜗杆分度圆直径(d1)、导程角(r)、中心距(a)、蜗杆头数(或线数z1)、蜗轮齿数(z2)等,根据上述参数可决定蜗杆与蜗轮的基本尺寸,其中z1、z2由传动要求选定。 (1)模数m 为设计和加工方便,规定以蜗杆轴项目数mx和蜗轮的断面模数mt为标准模数。对啮合的蜗轮蜗杆,其模数应相等,及标准模数m=mx=mt。

标准模数可有表A查的,需要注意的是,蜗轮蜗杆的标准模数值与齿轮的标准模数值并不相同。 表A

蜗轮蜗杆(常见普通)的规格及尺寸

常见普通蜗轮蜗杆的规格及尺寸 例:蜗杆传动,已知模数m=4.蜗杆头数z1=1,蜗轮齿数z2=50,特性系数q=10。求传动中心距a=? 变位系数0时: 中心距a=(蜗杆分度圆+蜗轮分度圆)/2=(特性系数q*模数m+蜗轮齿数Z2*模数m)/2=(10*4+50*4)/2=120 特性系数:蜗杆的分度圆直径与模数的比值称为蜗杆特性系数。 加工蜗轮时,因为是直径和形状与蜗杆相同的滚刀来切制,由上式可看出,在同一模数下由于Z1和λ0的变化,将有很多不同的蜗杆直径,也就是说需要配备很多加工蜗轮的滚刀。为了减少滚刀的数目,便于刀具标准化,不但要规定标准模数,同时还必须规定对应于一定模数的Z1/tgλ0值,这个值用q表示,称之为蜗杆特性系数。

圆柱蜗轮、蜗杆设计参数选择 蜗轮和蜗杆通常用于垂直交叉的两轴之间的传动(图1)。蜗轮和蜗杆的齿向是螺旋形的,蜗轮的轮齿顶面常制成环面。在蜗轮蜗杆传动中,蜗杆是主动件,蜗轮是从动件。蜗杆轴向剖面类是梯形螺纹的轴向剖面,有单头和多头之分。若为单头,则蜗杆转一圈蜗轮只转一个齿,因此可以得到较高速比。计算速比(i)的公式如下: i=蜗杆转速n1 蜗轮转速n2 = 蜗轮齿数z2蜗杆头数z1 1、蜗轮蜗杆主要参数与尺寸计算 主要参数有:模数(m)、蜗杆分度圆直径(d1)、导程角(r)、中心距(a)、蜗杆头数(或线数z1)、蜗轮齿数(z2)等,根据上述参数可决定蜗杆与蜗轮的基本尺寸,其中z1、z2由传动要求选定。 (1)模数m 为设计和加工方便,规定以蜗杆轴项目数mx和蜗轮的断面模数mt为标准模数。对啮合的蜗轮蜗杆,其模数应相等,及标准模数m=mx=mt。 标准模数可有表A查的,需要注意的是,蜗轮蜗杆的标准模数值与齿轮的标准模数值并不相同。 表A

三角形面积公式5种推导方法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五种推导方法 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教材上是这样安排的:一、明确目标;二、用数格的方式不能确定三角形的面积;三、能否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四、拿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以前学习过的学习过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五、验证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否也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六、三次试验确定所有类型的三角形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两者的关系是“等底等高,面积一半”;七、总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我们在多次的课堂教学实践和课下辅导过程中,发现上面的几个“环节”有些地方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步没什么问题,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导入新课的方式。 第二步也没有什么: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用的是“数格”的方式。学习平行四边形时用的是切割再组合的方式,就是所谓的“转化”。在大部分学生对面积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十分透彻的情况下,面对三角形,学生们的首选方法就是“数格”。因为这是学生学习有关面积计算的第一经验,第一印象,第一个技巧。也是最简单,最直接(当然也是最麻烦)的方法。 关于第三步:教材上只有一句话: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这是化未知为已知的思维方式,我们常给初中学生提起这些认知策略,但它的基础却在小学阶段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教材把这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一笔带过,把挖掘其内涵,为学生建立辩证观念的重任留给了老师。但很多老师并不特别重视这句话,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过渡句,当成进入下面环节的引言。 第四步。转化是一定的。但是,转化成什么?怎么转化?把三角形转化成“能计算的图形”大致有五种情况。教材推荐的是第五种(如图)。教材上的引导方式只有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位置。 前面提到,学生计算三角形面积的首选方法是数格,那么次选方法是什么?他们的第二方案应该还是在自己的经验中寻找帮助。这些经验当中,与计算面积有关的直接、简单、容易操作的内容就是在前面的几节课刚学过的“切割平行四边形成长方形”的方法。他们对“切割”这个动作记忆犹新。因为:一、这个技巧刚刚学过;二、切割是个动作,但这个动作能把不规则变规则,所以印象深刻;三、这个简单的动作能完成面积计算的任务。所以他们的下一步动作会是模仿上一节课的做法,想办法切割三角形的某一角移动填补另一角,变三角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按这个说法,学生在寻找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时,他首先会在他手中所拿的三角形卡片上琢磨,对这个三角形进行加工处理。在不得要领,或是找到了办法,问题解决了,但心有余味,继续探索下去时才会考虑到利用其他内容扩展思考空间,再找一个一样的三角形牵线搭桥,把思路引到问题的外面。

蜗轮蜗杆的画法

(二)蜗杆蜗轮的画法 1、蜗杆的画法 蜗杆一般选用一个视图,其齿顶线、齿根线和分度线的画法与圆柱齿轮相同,如图9-62所示。图中以细实线表示的齿根线也可省略。齿形可用局部剖视或局部放大图表示。 图9-62 蜗杆的主要尺寸和画法 2、蜗轮的画法 蜗轮的画法与圆柱齿轮相似,如图9-63所示。 (1)在投影为非圆的视图中常用全剖视或半剖视,并在与其相啮合的蜗杆轴线位置画出细点画线圆和对称中心线,以标注有关尺寸和中心距。 (2)在投影为圆的视图中,只画出最大的顶圆和分度圆,喉圆和齿根圆省略不画。投影为圆的视图也可用表达键槽轴孔的局部视图取代。 3、蜗杆蜗轮啮合的画法 蜗杆蜗轮啮合有画成外形图和剖视图两种形式,其画法如图9-64所示。在蜗轮投影为圆的视图中,蜗轮的节圆与蜗杆的节线相切。

图9-63 蜗轮的画法和主要尺寸 图9-64 蜗杆蜗轮啮合画法 蜗轮蜗杆传动 蜗杆蜗轮用于两交叉轴间的传动,交叉角一般为 90°。通常蜗杆主动,蜗轮从动,用作减速装置获 得较大的传动比。除此之外,蜗杆传动往往具有反 向自锁功能,即只能由蜗杆带动蜗轮,而蜗轮不能 带动蜗杆,故它常用于起重或其它需要自锁的场合。 (蜗杆蜗轮动画演示)

◆蜗杆蜗轮的主要参数与尺寸计算

蜗杆蜗轮的主要参数有:模数m、蜗杆分度圆直径d、导程角γ、、中心距a、蜗杆头数z1、蜗轮齿数z2等,根据上述参数可决定蜗杆与蜗轮的基本尺寸,其中z1、z2由传动要求选定。几何尺寸计算如下表所示。 ◆蜗杆蜗轮的画法 蜗杆一般选用一个视图,其齿顶线、齿根线和分度线的画法与圆柱齿轮相同,如下图所示。图中以细实线表示的齿根线也可省略。齿形可用局部剖视或局部放大图表示。 ◆蜗轮的画法 (1)在投影为非圆的视图中常用全剖视或半剖视,并在与其相啮合的蜗杆线位置画出细点画线圆和对称中心线,以标注有关尺寸和中心距。 (2)在投影为圆的视图中,只画出最大的顶圆和分度圆,喉圆和齿根圆省略不画。投影为圆的视图也可用表达键槽轴孔的局部视图取代。

蜗轮蜗杆常见普通的规格及尺寸

蜗轮蜗杆常见普通的规 格及尺寸 Document number:BGCG-0857-BTDO-0089-2022

常见普通蜗轮蜗杆的规格及尺寸 例:蜗杆传动,已知模数m=4.蜗杆头数z1=1,蜗轮齿数z2=50,特性系数q=10。求传动中心距a=? 0时: 中心距a=(+蜗轮)/2=(特性系数q*m+蜗轮齿数Z2*模数m)/2=(10*4+50*4)/2=120 特性系数:蜗杆的与模数的比值称为蜗杆特性系数。 加工蜗轮时,因为是直径和形状与蜗杆相同的滚刀来切制,由上式可看出,在同一下由于Z1和λ0的变化,将有很多不同的蜗杆直径,也就是说需要配备很多加工蜗轮的滚刀。为了减少滚刀的数目,便于刀具标准化,不但要规定标准模数,同时还必须规定对应于一定模数的Z1/tgλ0值,这个值用q表示,称之为蜗杆特性系数。 圆柱蜗轮、蜗杆设计参数选择 蜗轮和蜗杆通常用于垂直交叉的两轴之间的传动(图1)。蜗轮和蜗杆的齿向是螺旋形的,蜗轮的轮齿顶面常制成环面。在蜗轮蜗杆传动中,蜗杆是主动件,蜗轮是从动件。蜗杆轴向剖面类是梯形螺纹的轴向剖面,有单头和多头之分。若为单头,则蜗杆转一圈蜗轮只转一个齿,因此可以得到较高速比。计算速比(i)的公式如下: i=蜗杆转速n1 蜗轮转速n2 = 蜗轮齿数z2 蜗杆头数z1 1、蜗轮蜗杆主要参数与尺寸计算 主要参数有:模数(m)、蜗杆分度圆直径(d1)、导程角(r)、中心距(a)、蜗杆头数(或线数z1)、蜗轮齿数(z2)等,根据上述参数可决定蜗杆与蜗轮的基本尺寸,其中z1、z2由传动要求选定。

(1)模数m 为设计和加工方便,规定以蜗杆轴项目数mx和蜗轮的断面模数mt 为标准模数。对啮合的蜗轮蜗杆,其模数应相等,及标准模数m=mx=mt。 标准模数可有表A查的,需要注意的是,蜗轮蜗杆的标准模数值与齿轮的标准模数值并不相同。 表A

蜗轮蜗杆设计参数选择

圆柱蜗轮、蜗杆设计参数选择 蜗轮和蜗杆通常用于垂直交叉的两轴之间的传动(图1)。蜗轮和蜗杆的齿向是螺旋形的,蜗轮的轮齿顶面常制成环面。在蜗轮蜗杆传动中,蜗杆是主动件,蜗轮是从动件。蜗杆轴向剖面类是梯形螺纹的轴向剖面,有单头和多头之分。若为单头,则蜗杆转一圈蜗轮只转一个齿,因此可以得到较高速比。计算速比(i)的公式如下: i=蜗杆转速n1 蜗轮转速n2 = 蜗轮齿数z2 蜗杆头数z1 1、蜗轮蜗杆主要参数与尺寸计算 主要参数有:模数(m)、蜗杆分度圆直径(d1)、导程角(r)、中心距(a)、蜗杆头数(或线数z1)、蜗轮齿数(z2)等,根据上述参数可决定蜗杆与蜗轮的基本尺寸,其中z1、z2由传动要求选定。 (1)模数m 为设计和加工方便,规定以蜗杆轴项目数mx和蜗轮的断面模数mt 为标准模数。对啮合的蜗轮蜗杆,其模数应相等,及标准模数m=mx=mt。 标准模数可有表A查的,需要注意的是,蜗轮蜗杆的标准模数值与齿轮的标准模数值并不相同。 表A

图1 图2 (2)蜗杆分度圆直径d1 再制造蜗轮时,最理想的是用尺寸、形状与蜗杆完全相同的蜗轮滚刀来进行切削加工。但由于同一模数蜗杆,其直径可以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每一种模数对应有相当数量直径不同的滚刀,才能满足蜗轮加工需求。为了减少蜗轮滚刀数目,在规定标准模数的同时,对蜗杆分度圆直径亦实行了标准化,且与m 有一定的匹配。蜗杆分度圆直径d1与轴向模数mx之比为一标准值,称蜗杆的直径系数。即

q= 蜗杆分度圆直径 模数 = d1 m d1=mq 有关标准模数m与标准分度圆直径d1的搭配值及对应的蜗杆直径系数参照表A (3)蜗杆导程角r 当蜗杆的q和z1选定后,在蜗杆圆柱上的导程角即被确定。为导程角、导程和分度圆直径的关系。 tan r= 导程 分度圆周长 = 蜗杆头数x轴向齿距 分度圆周长 = z1px d1π = z1πm πm q = z1 q 相互啮合的蜗轮蜗杆,其导程角的大小与方向应相同。 (4)中心距a 蜗轮与蜗杆两轴中心距a与模数m、蜗杆直径系数q以及蜗轮齿数z2间的关系式如下: a=d1+d2 2 = m q (q+z2) 蜗杆各部尺寸如表B 蜗轮各部尺寸如表C 2、蜗轮蜗杆的画法 (1) 蜗杆的规定画法参照图1图2 (2)蜗轮的规定画法参照图1图2 (3)蜗轮蜗杆啮合画法参照图1图 2.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五种推导方法数学论文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教材上是这样安排的:一、明确目标; 二、用数格的方式不能确定三角形的面积;三、能否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四、拿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以前学习过的学习过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五、验证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否也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六、三次试验确定所有类型的三角形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两者的关系是“等底等高,面积一半”;七、总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在多次的课堂教学实践和课下辅导过程中,发现上面的几个“环节”有些地方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具体分析一下:第一步没什么问题,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导入新课的方式。第二步也没有什么: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用的是“数格”的方式。学习平行四边形时用的是切割再组合的方式,就是所谓的“转化”。在大部分学生对面积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十分透彻的情况下,面对三角形,学生们的首选方法就是“数格”。因为这是学生学习有关面积计算的第一经验,第一印象,第一个技巧。也是最简单,最直接(当然也是最麻烦)的方法。关于第三步:教材上只有一句话: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这是化未知为已知的思维方式,我们常给初中学生提起这些认知策略,但它的基础却在小学阶段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教材把这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一笔带过,把挖掘其内涵,为学生建立辩证观念的重任留给了老师。但很多老师并不特别重视这句话,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过渡句,当成进入下面环节的引言。第四步。转化是一定的。但是,转化成什么?怎么转化?把三角形转化成“能计算的图形”大致有五种情况。教材推荐的是第五种(如图)。教材上的引导方式只有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位置。前面提到,学生计算三角形面积的首选方法是数格,那么次选方法是什么?他们的第二方案应该还是在自己的经验中寻找帮助。这些经验当中,与计算面积有关的直接、简单、容易操作的内容就是在前面的几节课刚学过的“切割平行四边形成长方形”的方法。他们对“切割”这个动作记忆犹新。因为:一、这个技巧刚刚学过;二、切割是个动作,但这个动作能把不规则变规则,所以印象深刻;三、这个简单的动作能完成面积计算的任务。所以他们的下一步动作会是模仿上一节课的做法,想办法切割三角形的某一角移动填补另一角,变三角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按这个说法,学生在寻找计算三角形面积的方法时,他首先会在他手中所拿的三角形卡片上琢磨,对这个三角形进行加工处理。在不得要领,或是找到了办法,问题解决了,但心有余味,继续探索下去时才会考虑到利用其他内容扩展思考空间,再找一个一样的三角形牵线搭桥,把思路引到问题的外面。教材中还有一点缺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两个“全等”三角形进行拼接时,是一个尝试的过程。教材举例说:小华拼出了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小林拼出了两个三角形——一个人拼的全是能利用的,一个人拼的全是不能用的,两个人的对比太大。我们想这不是教材的疏漏,是为了突出教学任务和目标。另外,教材举的例子是两个三角形能拼成一个长方形和一个平行四边形。但实际上能拼成两个平行四边形,加上长方形就是有三个图形是已经学习过的,都能用来推算三角形面积。教材忽略这个没有列出的平行四边形,我们猜可能是因为它的倾斜度过大,在视觉上有一种要“倒”的感觉。如果学生受视觉效果的影响,注意力分散,会影响到他们分析两种图形的底、高和面积的关系。也可能是基于简单化原则,有两个就够了,何必要三个。但是按这个说法,要一个就够了,何必两个。按照教材设定的思路,我们可以设想:学生手拿三角形,听老师布置完任务。怎么拼,能拼出什么都不太清楚,只能先随便的拼一下试试。如果运气好或者预想能力较强,可能直接拼出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学生在试验时,会发现不等边拼接没有后续效果,因为这些组合图形都不规则,不能把握。然后,学生会把注意力放在那些特殊图形上。一类是那些中心对称的平行四边形,这是学习过的内容;一类是那些左右对称的凸多边形,这是好奇心驱使,随后即会放弃。学生的试验,开始可能是无序状态,随着注意的集中,目标一个一个的出现,学生的意识中必定会对自己刚才的所有拼接进行回顾(很多时候这个回顾是无意识的),找到拼出所有图形的方法得出两个全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学活动设计 一、活动主题的提出 数学实践活动是教师结合学生相关数学方面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的方式,展开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教材是通过拼的方法探究计算方法的,从表面上看,学生动手操作了,也探究了公式的形成过程,但实际上学生仅仅机械地拼了一拼,做了一次“操作工”,他们并没有自己的猜想和创造,没有真正参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缺乏思维含量,缺少挑战性,学生体会不到思考的乐趣,思维得不到充分发展,为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水平,促动学生探究的有效性,特安排主题活动“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二、活动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培养学生应用已有知识解决新问题的水平。 2.使学生经历操作、观察、讨论、归纳等数学活动,进一步体会转化方法的价值,发展学生的空间观点和初步的推理水平。 3.在探索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积极地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乐趣,体会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前准备 1.分组:每4人为一小组。 2.每人准备3张正方形纸片。 3.每位同学准备尺子、剪刀、铅笔。 四、时间:一课时(不包括活动前的准备) 五、活动过程 1.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情况。 2.揭示课题 师:三角形的面积能够怎样计算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板书课题: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3.探究操作 师:(先每4人一小组分好小组)每人拿出一张正方形纸片,在上面剪一刀,要求剪下一个三角形。当然你用笔和尺子把想剪的三角形在正方形上画出来,不剪也能够。(学生剪、画) 汇报展示。(选择如下三种图) ①②③ 师:这三种剪法中哪种剪法剪下的三角形面积你能计算?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观察、思考、分析、推理、小组讨论、汇报。 第三种(图③)剪法剪下的三角形面积能计算,三角形面积正好是这个正方形面积的一半,只要把剪下的两个三角形重叠在一起,就能够发现他们完全一样(形状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五种推导方法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五种 推导方法 Document number【AA80KGB-AA98YT-AAT8CB-2A6UT-A18GG】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五种推导方法 摘自:《小学数学网》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教材上是这样安排的:一、明确目标;二、用数格的方式不能确定三角形的面积;三、能否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四、拿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以前学习过的学习过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五、验证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否也能拼成平行四边形;六、三次试验确定所有类型的三角形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两者的关系是“等底等高,面积一半”;七、总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我们在多次的课堂教学实践和课下辅导过程中,发现上面的几个“环节”有些地方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步没什么问题,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导入新课的方式。 第二步也没有什么: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用的是“数格”的方式。学习平行四边形时用的是切割再组合的方式,就是所谓的“转化”。在大部分学生对面积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十分透彻的情况下,面对三角形,学生们的首选方法就是“数格”。因为这是学生学习有关面积计算的第一经验,第一印象,第一个技巧。也是最简单,最直接(当然也是最麻烦)的方法。关于第三步:教材上只有一句话: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这是化未知为已知的思维方式,我们常给初中学生提起这些认知策略,但它的基础却在小学阶段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教材把这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一笔带过,把挖掘其内涵,为学生建立辩证观念的重任留给了老师。但很多老师并不特别重视这句话,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过渡句,当成进入下面环节的引言。

蜗杆、蜗轮画法

左右手螺旋法则(蜗轮蜗杆旋向判断) 教学科研 2009-03-05 08:41:57 阅读1605 评论3 字号:大中小订阅左右手螺旋法则: 右图所示为蜗杆 蜗轮传动,其轴交角 一般为90°,蜗杆与 蜗轮的旋向必相同, 图示为右旋。设已 知蜗杆的转向,欲求 蜗轮转向,可应用螺 旋运动法则确定:若 为左旋,则将左手握 拳,其四指表示蜗杆 了转向,拇指指向应 进方向,但蜗杆1 的 轴向位置已固定,则 蜗轮2必朝相反方向 运动,按此即可确定 其转向;如为右旋, 就改用右手按上述 同样方法判断。 例如右下图所示 的蜗杆蜗轮传动中, 蜗杆是左旋,且转动 方向是由内向外(垂 直观察),根据螺旋 法则,用左手判断,

四指应指向纸面的 外面来握持蜗杆,这 时拇指指向纸面的 左侧,所以在啮合点 处蜗轮的速度方向 是指向纸面的右侧。 在蜗杆蜗轮传动 中,如已知蜗轮、和 蜗杆的转向,要判断 蜗杆蜗轮的旋向,上 述螺旋运动法则仍 蜗轮转向,欲确定其 旋向,可假定为右旋 (或左旋) 按蜗杆1 转向求蜗轮2转向, 如该转向与实际转 向相符,说明假定正 确;如不符,则蜗轩 蜗轮的旋向应与假 定的旋向相反。 你就全当蜗杆是一条螺栓,蜗轮是一螺母固定不动,手顺时针旋动蜗杆,蜗杆前进则为右旋,蜗杆向后则为左旋,与左旋与右旋螺纹一个道理,这是我自己总结的.如果是课本上,则会教 你右手定则或左手定则的方法判断.

该标准规定了机械图样中链轮的画法。 该标准参照采用国际标准ISO2203-1973《技术制图——链轮的规定画法》。 1.链轮、齿条、蜗杆、蜗轮及链轮的画法 ①轮齿的绘制 轮齿部分一般按图1-111~1-117的规定绘绘制。 a.齿顶圆和齿顶线用粗实绘制。 b.分度圆和分度线用点划线绘制。 c.齿根圆和齿根线用细实线绘制,可省略不画;在剖视图中,齿根线用粗实线绘制。 ②链轮、蜗轮一般用两个视图,或者用一个视图和一个局部视图(图1-111~1-113)。 ③在剖视图中,当剖切平面通过链轮的轴线时,轮齿一律按不剖处理(图1-111、1-112、1-113、1-114、1-117)。 ④如需表明齿形,可在图形中用粗实线画出一个或两个齿;或用适当比例的局部放大图表示(图1-114、1-117)。 ⑤当需要表示齿线的形状时,可用三条与齿线方向一致的细实线表示(图1-116、1-118)。直齿则不需表示。 ⑥如需要注出齿条的长度时,可在画出齿形的图中注出,并在另一视图中用粗实线画出其范围线(图1-114)。 ⑦圆弧链轮的画法见图1-116。?

三角函数公式推导过程

三角函数公式推导过程 万能公式推导: sin2α=2sinαcosα=2sinαcosα/(cos^2(α)+sin^2(α))......*, (因为cos^2(α)+sin^2(α)=1) 再把*分式上下同除cos^2(α),可得 sin2α=2tanα/(1+tan^2(α)) 然后用α/2代替α即可。 同理可推导余弦的万能公式。正切的万能公式可通过正弦比余弦得到。 三倍角公式推导: tan3α=sin3α/cos3α =(sin2αcosα+cos2αsinα)/(cos2αcosα-sin2αsinα) =(2sinαcos^2(α)+cos^2(α)sinα-sin^3(α))/(cos^3(α)-cosαsin^2(α)-2sin^2(α)cosα) 上下同除以cos^3(α),得: tan3α=(3tanα-tan^3(α))/(1-3tan^2(α)) sin3α=sin(2α+α)=sin2αcosα+cos2αsinα =2sinαcos^2(α)+(1-2sin^2(α))sinα =2sinα-2sin^3(α)+sinα-2sin^3(α) =3sinα-4sin^3(α) cos3α=cos(2α+α)=cos2αcosα-sin2αsinα =(2cos^2(α)-1)cosα-2cosαsin^2(α) =2cos^3(α)-cosα+(2cosα-2cos^3(α)) =4cos^3(α)-3cosα 即 sin3α=3sinα-4sin^3(α) cos3α=4cos^3(α)-3cosα 和差化积公式推导: 首先,我们知道sin(a+b)=sina*cosb+cosa*sinb,sin(a- b)=sina*cosb-cosa*sinb 我们把两式相加就得到sin(a+b)+sin(a-b)=2sina*cosb 所以,sina*cosb=(sin(a+b)+sin(a-b))/2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另类推导方法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另类推导方法 在讲单位换算时时常强调,一平方米即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的面积。转而又想,能否以此定义为基础,导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呢?仔细想想,确实可行。 过三角形A的两个顶点作各自对边的平行线,可得一与之全等的三角形和一由此两全等三角形组成的平行四边形B。显然,平行四边形B的面积是三角形A的面积的两倍。 过平行四边形B的任一边的两个顶点作其对边的高,可得一矩形C。由这两条高与各自的邻边所围成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可推知矩形C与平行四边形B的面积相等。这样,三角形A的面积就等于矩形C的一半。因此,问题也就转化为证明矩形的面积等于两邻边边长的乘积。 若矩形C的两邻边的边长分别是单位长一米的m与n倍(注:m、n与下文中的p、q均为自然数),则将此两条邻边分别均分m 与n等份。过这两条邻边的这些等分点作各自对边的垂线。显然,这些垂线将矩形C分成mn个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由一平方米的定义可推知,矩形C的面积等于两邻边边长的乘积。 若矩形C的两相邻边边长分别为一米的m与n分之一,则可将边长为一米的正方形的两邻边分别均分为m与n等份。过这两条邻边的这些等分点作各自对边的垂线。显然,这些垂线将此正方形分成mn个小矩形,所有的小矩形都与矩形C全等。这样,矩形C的面积就等于一平方米的mn分之一,因而也就等于矩形C的两相邻邻边边长的乘积。 将上述两种情形结合起来,不难导出两邻边边长分别为单位长一米的m/p与n/q倍的矩形C的面积计算公式。具体地讲,先将矩

形C的两邻边各自均分m与n等份,再过各自的等分点作对边的垂线。这些垂线将矩形C分为mn个邻边边长分别为单位长一米的p 与q分之一小矩形。由于小矩形的面积等于一平方米的pq分之一,故矩形C的面积为一平方米的mn/pq倍。这样,矩形C的面积也就等于其两相邻邻边边长的乘积。 若矩形C的两相邻邻边之一或两者的长度均为单位长一米的无理数倍,则由任何一个无理数都可用一组有理数无限逼近可推知,矩形C也可用一组边长为单位长一米的有理数倍的矩形逼近。这样,矩形C的面积也就也等于其两相邻邻边边长的乘积。 后记: 物理学是建立在测量的基础上的。测量是将待测量与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测量结果的含义即为待测量是标准量的多少倍。与之相类似,数学也应可建立在度量的基础上。基于这样的一种想法,我就试着以面积的度量单位为基础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在导出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后,我想依此类推应当可以导出锥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在推导锥体体积的过程中,突然想起了祖暅原理。运用比例相关的知识与祖暅原理,不难导出锥体体积公式。 进一步将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与祖暅原理对照起来看,发现在某种意义上讲,前者可视作二维情形下祖暅原理的一个推论。将任一三角形与一与之等底等高的直角三角形放在一起,使它们的底边处在同一直线上。过直角三角形斜边上的任一点作底边的平行线,由比例知识可知,此线被上述的两个三角形所切割得的两线段相等。由祖暅原理可知,上述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相等。这样,就可由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导出一般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由三角形面积公式含系数1/2,三维锥体体积公式含系数1/3,

蜗轮蜗杆加工图画法及图例(优.选)

蜗轮蜗杆加工图画法及图例 蜗杆图样上应注明的尺寸数据 3.1需要在图样上标注的一般尺寸数据 3.1.1齿顶圆直径d a1及其公差 3.1.2分度圆直径d1 3.1.3齿宽b1 3.1.4轴(孔)径及其公差 3.1.5定位面及其要求 3.1.6蜗杆轮齿表面粗糙度 3.2需要用表格列出的数据 3.2.1蜗杆类型(ZA、ZN、ZI、ZK和ZC) 3.2.2模数m 3.2.3齿数Z1 3.2.4基本齿廓(符合GB10087时,仅注明齿形角α1),否则应以图样——轴向剖视或法向剖视详述其特征。)注:1)对不同的蜗杆类型,应分别注明法向齿形角αn或轴向齿形角αx、刀具齿形角α0。 3.2.5齿顶高系数h a1* 3.2.6螺旋方向:右或左 3.2.7导程P Z 3.2.8导程角γ 3.2.9齿厚S1及其上下偏差(或量柱测量距M1及其偏差,或测量的弦齿厚及其偏差。相应应注明量柱直径 d M或测量弦齿高。) 3.2.10精度等级 3.2.11配对蜗轮的图号及齿数Z3 3.2.12检验项目代号及其公差(或极限偏差) 4蜗轮图样上应注明的尺寸数据 4.1需要在图样上标注的一般尺寸数据 4.1.1蜗轮顶圆直径d e2及其公差 4.1.2蜗轮喉圆直径d a2及其公差 4.1.3咽喉母圆半径γg2 4.1.4蜗轮齿宽b2 4.1.5孔(轴)径及公差 4.1.6定位面及其要求 4.1.7蜗轮中间平面与基准面的距离及公差 4.1.8蜗轮轮齿表面粗糙度 4.1.9咽喉母圆中心到蜗轮轴线距离 4.1.10配对蜗杆分度圆直径d1 4.2需要用表格列出的数据 4.2.1模数m 4.2.2齿数Z2 4.2.3分度圆直径d2 4.2.4变位系数x2 4.2.5齿顶高系数h a2* 4.2.6分度圆齿厚s2及其上下、偏差(或双啮中心距及其偏差,或测量的弦齿厚及其偏差,相应应注明测量弦齿高。)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五种推导方法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五种推导方法 摘自:《小学数学网》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节,教材上是这样安排的:一、明确目标; 二、用数格的方式不能确定三角形的面积;三、能否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图形进行计算?四、拿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以前学习过的学习过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直角三角形的面积是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五、验证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是否也能拼成平行四边形; 六、三次试验确定所有类型的三角形能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两者的关系是“等底等高,面积一半”; 七、总结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我们在多次的课堂教学实践和课下辅导过程中,发现上面的几个“环节”有些地方不太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具体分析一下: 第一步没什么问题,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导入新课的方式。 第二步也没有什么:学生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用的是“数格”的方式。学习平行四边形时用的是切割再组合的方式,就是所谓的“转化”。在大部分学生对面积这个概念的理解还不十分透彻的情况下,面对三角形,学生们的首选方法就是“数格”。因为这是学生学习有关面积计算的第一经验,第一印象,第一个技巧。也是最简单,最直接(当然也是最麻烦)的方法。关于第三步:教材上只有一句话: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再计算面积。这是化未知为已知的思维方式,我们常给初中学生提起这些认知策略,但它的基础却在小学阶段和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中。教材把这个重要的数学思想一笔带过,把挖掘其涵,为学生建立辩证观念的重任留给了老师。但很多老师并不特别重视这句话,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过渡句,当成进入下面环节的引言。 第四步。转化是一定的。但是,转化成什么?怎么转化?把三角形转化成“能计算的图形”大致有五种情况。教材推荐的是第五种(如图)。教材上的引导方式只有教师的主导性,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位置。 前面提到,学生计算三角形面积的首选方法是数格,那么次选方法是什么?他们的第二方案应该还是在自己的经验中寻找帮助。这些经验当中,与计算面积有关的直接、简单、容易操作的容就是在前面的几节课刚学过的“切割平行四边形成长方形”的方法。他们对“切割”这个动作记忆犹新。因为:一、这个技巧刚刚学过;二、切割是个动作,但这个动作能把不规则变规则,所以印象深刻;三、这个简单的动作能完成面积计算的任务。所以他们的下一步动作会是模仿上一节课的做法,想办法切割三角形的某一角移动填补另一角,变三角形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几种推导方法

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几种推导方法 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勐阿中学 赵艳 学生在学习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时候,已学习了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三角形相关知识,在前面特殊四边形性质的探索过程中,也体会了转化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所以具备了进一步学习的基础。随着几何知识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解决几何问题的方法,本节课需要用到图形转化,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探索,需要学生结合图形发现规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推导多边形内角和公式的方法是将多边形分割为多个三角形,将多边形的内角和转化为我们所熟知的三角形内角和来解决。下面介绍几种推导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常用的方法。 方法(一):如(图七)所示,取多边形上任意一个 顶点,连接除相邻的两点,则多边形的内角和可转化为 三角形内角和之间的关系,即六边形ABCDEF 的内角和 等于4个三角形内角和之和:4×1800 ,从而边数为6的多边形内角和为(6-2)×1800 =4×1800 ,再列举 其它多边形可以归纳总结出n 边形内角和为(n-2)× 1800 。 方法(二):如(图八)所示,在多边形内任意找一 点O ,连接各个点,则多边形的内角和可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之间的关系,即八边形ABCDEFGH 的内角和等于 8个三角形内角和减去一个周角的度数:8×1800 -3600=8×1800 -2×1800 =(8-2)×1800 ,再列举其它 多边形可以归纳总结出n 边形内角和为(n-2)×1800 。 方法(三):如(图九)所示,在多边形的一条边上 任意取一点P ,连接这点与各顶点的线段,把六边形 ABCDEF 分成了五个三角形,所以此六边形的内角和等 于五个三角形的内角和减去一个平角的度数,即:5× 1800 -1800=4×1800 ,归纳之后得到n 边形的内角和为 (n-2)×1800 。 方法(四):如(图十)所示,在多边形外取一点 (图七)F E D C B A O H G (图八)F E D C B A (图九)F E D P C B A (图十)F E D P C B A

三角形面积的推导3种方法

三角形面积的推导3种方法 在认识三角形特征的基础上,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可以更好的理解三角形面积公式,也能提升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我们来看看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常用三种方法: (1)将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 采用这种方法,同学们可以动手实践,先准备一张长方形纸,事先量出它的长和宽,并计算出面积。用剪刀沿长方形的对角线剪开,形成两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 如图: 通过剪完后的观察,我们可以找出长方形的长相当于三角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三角形的高,而长方形面积则等于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由此推导出公式: S长方形=长X 宽=> S三角形= 地X 高÷ 2 同理,也可以将两个全等的等腰三角形转化成正方形进行推导。 (2)将两个全等的锐角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这是一种通常的推导三角形面积的方法。先剪出两个全等的锐角三角形,将这两个三角形一正一反地组成平行四边形。然后对照进行推导。 如图:

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后,可以观察到:平行四边形的底与三角形的底一样,平行四边形的高与三角形的高也一样,由于平行四边形是两个全等三角形组成,因此,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两个三角形面积。由此可推导出公式: S平行四边形=底X 高=> S三角形= 底X 高÷ 2 也可以将两个全等的锐角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推导。 如图: 由图中看到:长方形的长和宽所对应的是三角形的底和高,长方形面积相当于两个全等三角形面积。其公式推导同(1)。 (3)将一个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 把一个三角形的底边各处,向上划一线,线的终端与三角形的上角的 顶点处于同一水平线上,通过割、补即可将这个三角形转化成长方形。 如图: 这种图形割补的演示方法,也可以动手实践进行剪拼。 从图形割补可观察到:三角形转化为长方形后,面积大小没有任何改变,长方形的长相当于三角形的高,长方形的宽相当于三角形底的一半(已割去两个,还剩下)。至此,用长方形面积公式即可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长方形面积= 长× 宽=>三角形高× 三角形底的一半 三角形面积= 高× 底÷2

Pro E涡轮蜗杆的画法

3.4 蜗轮的创建 3.4.1蜗轮的建模分析 建模分析(如图3-188所示): (1)创建齿轮基本圆 (2)创建齿廓曲线 (3)创建扫引轨迹 (4)创建圆柱 (5)变截面扫描生成第一个轮齿 (6)阵列创建轮齿 (7)蜗轮的修整 图3-188 建模分析 3.4.2蜗轮的建模过程 1.创建齿轮基本圆 (1)在工具栏中单击按钮,在对话框内输入worm_wheel.prt,单击; (2)绘制蜗轮基本圆曲线。在工具栏内单击按钮,弹出“草绘”对话框,选择“FRONT”面作为草绘平面,选取“RIGHT”面作为参考平面,参考方向为向“右”,如图3-189所示;单击【草绘】进入草绘环境;

图3-189 定义草绘平面 (3)绘制如图3-190所示草图,在工具栏内单击按钮,完成草图的绘制。 图3-190 绘制二维草图 2.创建齿廓曲线 (1)创建渐开线。在工具栏内单击按钮,弹出“曲线选项”对话框,如图3-191所示。 图3-191“曲线选项”菜单管理器 (2)在“曲线选项”对话框内依次单击“从方程”→“完成”。弹出“得到坐标系”对话框,单击选取基准坐标系PRT_CSYS_DEF作为参照。系统弹出“设置坐类型”菜单管理器,单击“笛卡尔”。在系统弹出的记事本窗口中输入曲线方程为:

(3)在“曲线”定义对话框内,单击完成渐开线的创建,如图3-192所示 图3-192 创建渐开线 (4) 镜像渐开线。在工具栏内单击按钮,创建分度圆曲线与渐开线的交点,如图3-193所示。 图3-193 创建基准点 (5)在工具栏内单击按钮,弹出“基准轴”对话框,按如图3-194所示设置创建基准轴。

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一、温故孕新渗透转化 教师提问:谁能说一说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学生口述,教师利用课件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再现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重温将“未知”转化为“已知”的过程,为进一步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做好思维上的准备) 三、动手操作发现规律 1、情境引入 师:少先队建队日到了,学校要给新加入少先队的小队员们定做红领巾,你们能 帮大队辅导员老师计算一下一条领巾需要多少布料吗? (屏幕出示红领巾图片) 师:你想怎么做? 生:红领巾是三角形,要算出三角形的面积。 师:(三角形)你们会算三角形的面积吗?这节课我们一起研究、探索这个问题。(板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熟悉的红领巾实物,以及帮学校计算要用多少布这样的事例,激起了学生想知道怎样去求三角形面积的欲望,从而将“教”的目标转化为学生“学”的目标。) 2、玩游戏,小组内交流问题。 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请听好要求:同学拿出小组里面准备好的学具,观察一下,说说有什么发现? 生:1、有两个锐角三角形、两个钝角三角形、两个直角三角形。 2、形状、大小完全一样。 师:用这几个形状大小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一拼,看你能发现了什么?同时要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课件出示以下问题) A、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什么图形? B、拼成图形的面积你会算吗? C、拼成的图形与原来每一个三角形有什么联系? 教师行为:教师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在操作和讨论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学困生:你是怎样拼的?能说一说你的拼法吗? (学生在小组里动手拼一拼,并相互交流以上问题) (设计意图:给学生留出足够的空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合作精神自主探索三角形的面积的公式。在操作、观察、分析、推理、概括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代表上台演示汇报 A:用2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长方形,三角形的一条直角边(底)相当于长方形的长,另一条直角边(高)相当于长方形的宽,三角形面积相当于长方形的面积的一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