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教案

导言教案
导言教案

教学进程

【教学导入】

同学们,和大家一样,我最初接触语言学这门课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们学了好几种语言,想学哪门语言拿上教材学就行了,语言学又不是哪一门具体的语言,有必要还要学语言学吗?语言学这门课包括哪些内容?它和具体的一门语言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学好语言学有什么作用?疑问很多。带着这些疑问,首先,我们通过一个与语言学相关的问题来初步了解一下语言学,我们一起来打开语言学的迷宫。

引导学员思考问题:首先让大家看一个动画,展示动画,根据动画内容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然后再用动画讲解人的大脑的分工讲解。最后得出答案,由此引出语言学研究的对象之一。

过渡语:搞清了人的大脑分工的情况之后,对于刚才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因为人的大脑的左右半球分工各不相同,控制语言活动的大脑左半球掌管抽象的、概括的思维,右半球掌管不需要语言的感性直观思维。所以我们可以做出以下分析。课件显示:交通事故案例的分析内容。

过渡语:刚才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对了解了语言学研究对象的一个方面,但只是冰山一角而已,那么我们今天正是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

一、教学目的:

了解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语言学的发源地,理解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及其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二、教学内容:

1、语言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

2、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三、教学重点:

语言学的产生与发展及其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学导式教学并辅之以多媒体教学手段。

五、教学时间:1学时

【展开讲授】

一、语言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

(一)语言学的对象

板书或课件显示:语言学就是研究语言的科学。语言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

教学用语:语言就是语言学的研究对象,这句话说起来容易,但是很不具体,显得有些抽象,语言学研究语言的哪些方面还是没有说清楚,下面我们就能过几个事例来看看语言学具体都研究些什么。

教学用语:(同时演示图片)我们回顾一下:2013年我们开始做着“中国梦”;为了切实改进作风,党中央提出了“八项规定”;为了提高人们的节约意识,我们在提倡了“光盘行动”;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你所在的城市是否也遭遇了“十面霾伏”。

每年,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都会盘点并公布当年的新词语,那么,这些词语都有前所未有的,这些流行语真实映照了媒体视野中的世界万象与世态民心,客观记录了当下的社会温度和国民记忆。所以新词的产生和旧词的消亡是语言学研究的对象。

下面我们再看看四大古典名著中关于口的不同用法(展示课件)。这个例子说明了语言是发展变化,

刚才我们看的汉语的词语的发展变化,那么维吾尔语词汇中是否也有同样的现象呢?(展示课件)通过刚才汉语和维语的例子,说明了语言的发展变化也是值得研究的。可见,语言学

研究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这只是冰山一角。

(二)语言学的产生

我们知道,中央电视台有栏目叫做“百家讲坛”,这其中让我印象深刻是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对论语的感悟以及易中天教授品《三国》等。这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传承,更是用古人的智慧来诠释今天的生活。

(课件展示)在各个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古代文化典籍的传承成为文化发展延续的重要途径。这些政治、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等方面的经典要得到学习和继承,首先都需要语言方面的分析和解释,许多学者从事这样的研究工作。在许多有着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地区都出现了语文学研究,这是语文的系统研究的开始。中国、印度和希腊-罗马在传统语文学的研究上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是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

教学用语:提问;为什么这三个地方成为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而不是别的地方呢?这与这些地方的历史文化有关联吗?有怎样的关联呢?

在中国,文字和书面语很早就出现并成熟起来。先秦时期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文化典籍,它们所使用的古代书面语体被后人学习继承,称作文言文。

中国传统语文研究主要是抓住汉字,分析它的形体,探求它的古代读音和意义,形成了统称“小学”的文字、音韵、训诂之学,也就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

在印度,文化经典主要是宗教典籍,所用的语文是古代的梵语。最初这些经典是靠口耳相传,后来由文字记载下来。古印度的语文研究主要是对这些经典的解读。古代印度的学者在对语言一般性质的认识以及具体的语音和语法研究等方面,都有卓越建树,对世界其他地区的语文研究也产生了影响。

教学语言:为什么希腊-罗马在传统语文学的研究上能取取得辉煌的成就,而且为什么把希腊和罗马放在一起,二者有何关系?(播放视频)

在欧洲,古希腊是欧洲人为之骄傲的源头,古希腊有丰富的文化典籍,语文学非常发达,已经有了系统的语法研究成果。后来罗马人继承了古希腊的语文研究传统,形成了拉丁语的语法研究体系。后来随着语文研究越来越深入,逐渐形成了传统的西方语言学。

过渡语:那么在古代,语言学的研究是不是就很充分了呢?如果不完备,它有那些局限性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古代语言研究的局限。

(三)古代语言研究的局限

语文学时期的语文研究虽然成果巨大,但语文学研究所关注的,首先是反映在古代书面文献中的古代思想观念、政治制度等等,其直接目的大多是解读古典文献,而不是自觉地探索语文自身的规律,对同朝代活生生的口语更是完全不感兴趣。这必然会使人们对语文的认识受到限制。因此,语文学时期的语文研究还不是独立的学科。

过渡语:既然古代语言研究有局限,它又的怎样发展的呢?

(四)语言研究的发展

欧洲文艺复兴之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都有了发展变化。随着近代思想观念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对世界语言广泛的了解,语言研究的观念和方法也有了发展,研究不再局限在古代书面语,许多活的口头的语言也得到了客观的观察描写。

到了19世纪,语言的历史研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语言自身独自具有的发展规律被越来越多的认识到,形成了历史比较语言学,这标志着语言学不再是其他学科的附庸,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提出了存在于语言社团中的每个人头脑中的共同的语言形式结构是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为形成系统的现代语言学理论体系奠定了基础。语言学从此成为一门现代科学,语言整体的结构和发展得到了较全面地研究。

(五)语言学的分类

通常来说,语言系统大致可以分为语音、语法、语汇等几个子系统。语言研究可以分别描写语言每个子系统在某一个特定时期的共时状态和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这是共时语言学的研究角度。

语言研究也可以研究语言每个子系统在不同时期所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中不同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这是历史语言学的研究角度。

例如:维语的舌尖颤音的脱落,在察合台语中的“四”比现代维吾尔语中的“四”要多一个舌尖颤音。这是在历史的发过程中,语言语音系统的变化。

过渡语:刚才我们讲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它的三大发源地,研究的局限性和分类。那么语言学产生的历史如此悠久,它和其他学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二、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只是瞬间的事情,但却包含着一系列复杂的问题。如果借用信息论的术语来说,这一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

在整个语言交际过程中,语言学关心的核心是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它涉及对语言结构本体的研究,包含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语言形式和内容关系,是语言研究的最根本的问题。

要真正把语言交际的过程认识清楚,则不是语言学所能独立完成的,还需要各门学科的配合和协作。很多学科都从自己关心的角度来研究语言。

生理学的研究(加动画“人体发音器官”来说明研究语音的传播需要生理学的相关知识)物理学的研究(加动画“语音的感知”来说明研究语音的传播需要物理学的相关知识)

病理学的研究(加动画“大脑的分工”来说明研究语音的传播需要病理学的相关知识)

这些学科研究的目的不完全在于语言自身,但这些研究对于全面认识和把握语言的各个侧面和各种特性是必需的,有益于语言本体研究的深入。

语言研究首先和其他人文学科关系密切。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思想的进步,语言学和各个时代的自然科学思潮同样体现出密切的相关性。

无论从语言现象的特征看,还是从语言学的历史看,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都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可以说,语言学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联系的桥梁。

【小结扩展】

本课我们学习了语言学的对象、它的三大发源地、研究的局限性和分类,理解了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

【布置作业】

1.到图书馆查阅语言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2.借助网络,了解语言学的三大发源地的优秀文化传统,理解这三个地方之所以成为语言学的发源地与其悠久的历史文化的关联。

三、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语言学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历史上,语言研究曾为解读古代经典、继承传统文化提供了基本保证。文化传统的继承语言文字教学文化交流

2、语言学和其他学科间的密切关联体现出语言学在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计算语言学语言人类学

3、由于语言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有关语言的一些政策法规成为国家政府规划政策的一部分,比如民族共同语的确定和规范,文字的规范,各民族语在教育中的地位,等等。总之,语言学既有作为基础学科的魅力和学术价值,同时也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是一门既有悠久的历史又具有科学前沿性的充满活力的科学

【小结扩展】

本课我们学习了一、语言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语言学的

应用价值。通过学习大家了解了语言学的对象和学科性质,理解了语言学在科学体系中的地位,要学会分析语言学的应用价值。

【布置作业】

1.到图书馆查阅有关的资料。

2.学习现代汉语中的相关知识。

高一历史导言课教案设计

高一导言课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明确“历史”和“历史学”的概念。明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构架及高考的考试模式。 2.过程与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及学习中所体现出与历史学科有关的现象,提升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能够体会到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特色,以更有利于高中阶段的自我调节;通过生活中的事例,加强学生的合作与沟通能力。【重点难点】 重点:怎样学习历史 难点:学习历史的原因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自我介绍 二、历史是什么? “历”字的上古形体很有意思。甲骨文的上部是两棵“禾”,表示一行一行的庄稼,下部是一只脚(止),脚趾朝上,脚后根朝下,表示脚步从一行一行的庄稼中走过。金文的左上边增加了个“厂”字,表明在山崖之前种有一行行整整齐齐的庄稼。小篆把甲骨文和金文合并,虽然字形复杂了。但是表意更为全面,表示人的脚步从山崖前的庄稼田中一步一步地走过。楷书的形体是直接从小篆变来的。简化字,这就变成了一个外形(厂)内声(力)的新形声字了。“历”字的本义是“经过”,如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足历王庭。”也就是说:从匈奴君主的住处走过。由这个本义又可以引申为“逐个地”、“一件一件地”,如《汉书·艺文志》:“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大意是:一件一件地记载古今成败存亡祸福的道理。从这个意义出发,后世就产生了新叠音词“历历”了,如杜甫还曾以“历历”为题写了一首《历

历》诗,诗中说:“历历开元事,分明在眼前。”这就是说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事情,一件件清晰分明地出现在眼前。成语“历历在目”,也正是由此而来。时间的推移是一月月一年年地前进的,所以表示历法、历书的“历”字,古人想得很周到,把“历”改为“曆”,以“日”代“止”,很有道理,如《日唐书·曆志一》:“玄宗召见,令造新曆。”这个“曆”字就是“曆法”的“曆”。由此可见,“曆”和“歷”的关系,是古今字的关系,“歷”是古字,“曆”是今字。现在都简化为“历”了。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凡史之属皆从史。即保持中正的态度用右手写字。但国学大师王国维考证:“中”在甲骨文中原始意义是盛放简策之器,后引申为伯书之意,史的字形,即手持薄书之人,则史之职,专以藏书、读书、作书为事。 材料一:历史不仅是指过去的事实本身,更是指人们对过去事实的有意识、有选择的记录。对于历史的专门性研究,就是历史学,简称史学。它不仅包括历史本身,还应该包括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研究和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总结研究历史的方法和理论。 ——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任)材料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的内容包罗万象,简单地说,它可以分成自然史与人类史两大块。自然史的内容小到一草一木、微观世界,大到太空、宇宙,而宇宙是无边无际、无时不在的。可以说,宇宙有多少年,历史也就有多长!与自然史相比较,人类史仅仅是历史长河里的沧海一粟,地球生存了46亿年,从无机物发展到有机物,从微生物进而演变到人。人类也才是区区几百万年的历史。而真正意义上的人的文明史只有区区几千年历史,这在人类史中又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多可怜的文明史!而我们中学阶段学习的历史,说到底,实际上仅仅是一部社会发展史,属于文明史里的一部分。 请同学们举例:家乡的风土人情、文物古迹、古籍宗谱和民间故事;采访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的历史见证者;“文革”有关的红本本、像章、教材、照片、邮票、口号、回忆录等,语文中的诗、句、联、谜,口头流传的故事、民间的风俗、服饰,家里的家具、装潢、摆设。 熊廷弼(1569~1625),明末兵部尚书,抗后金统帅,字飞白,号芝冈,谥襄愍,史称“明末三雄”、“江夏四贤”之一,江夏人,十九岁进秀才,二十九岁夺解元,三十岁中进士,三十一岁出任保定推官,以断案清明著称。万历三十六年(1608)首次巡按辽东,弹劾巡抚、总兵弃地驱民之一罪,对后金崛起,颇有警觉,兴办屯田,修堰建堡,主张以守为战,使辽东转乱为治。万历三十九年(1611),督学南京,为严明学风,不徇私情,而结怨权贵,被罢

初中历史导言课

初中历史导言课 设计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所以本课我采用这一设计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学生在交流与协作中自主获得知识。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学期导言课,是初一学生接触到的第一节历史课,本课的学习内容不多,也不复杂,学习内容有四:知道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的作用)怎样学习历史?初中历史学什么?掌握历史学习的六要素法和历史学习的基本思维方法,学会历史纪年法以及中国历史朝代歌。 学情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初一学生的特点是:新鲜感强,对新学校和新课程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课堂参与积极性高,同时也存在学习内容和方法上的困惑。面对一下子增多的新课程,在新鲜的同时也存在着缺乏有效学习的方法指导的困惑。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什么是历史,了解初中历史课程的框架结构,掌握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谈话法和问答法感知历史,学会历史学习的六要素法和历史学习的重要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知道学习历史的价值,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探究历史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历史的方法 难点:学习历史的价值 教学过程: 导入: 师:同学们,首先祝贺同学们升入初中,开始初中的学习。这节课是大家进入初中以来的第一堂历史课,我是大家的历史老师,我叫谢正燕。(黑板书写)好了,现在大家已经认识老师了,老师也希望能够尽快认识大家,希望大家在课堂上积极举手发言,这样,老师就能很快地认识各位了。?说到历史,大家并不陌生,我们在小学阶段学习过历史与社会,也知道一些历史故事,下面有谁愿意和大家分享一下你知道的历史知识和历史故事。 生:…… 一、什么是历史? 师:刚才已经有很多同学为大家分享了她知道的历史知识,通过刚才同学所叙述的历史故事,大家能不能告诉我,历史有什么特点?什么是历史? 生:思考,回答。? 过去的事情。?年代久远。?……?

高一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 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建立质点模型的意义和方法能根据具体情况将物体简化为质点,知道它是一种科学的抽象,知道科学抽象是一种普遍的研究方法。 2.理解参考系的选取在物理中的作用,会根据实际情况选定参考系。 3.认识一维直线坐标系,掌握坐标系的简单应用。 过程与方法 1.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理想化模型的方法。2.通过参考系的学习,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3.体会用坐标方法描述物体位置的优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 2.渗透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哲学思想。 3.渗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 1.理解质点概念以及初步建立质点要点所采用的抽象思维方法。 2.在研究具体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3.如何用数学上的坐标轴与实际的物理情景结合起来建立坐标系。 教学难点 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把物体看作质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知道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着,机械运动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运动形式,那么什么是机械运动呢?请列举几个运动物体的例子。 机械运动简称运动,指物体与物体间或物体的一部分和另一部分间相对位置随时间发生改变的过程。 新课教学 一、物体和质点 问题:选择以上一个较复杂的运动(例如鸟的飞行),我们如何描述它? 引导学生分析: 1.描述起来有什么困难? 2.我们能不能把它当作一个点来处理?

3.在什么条件下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来处理? 小结 1.只有质量,没有形状和大小的点叫做质点。 2.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一一种理想化的模型,这种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因素(质量)的处理方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 3.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4.一个物体能否被看成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问题的性质,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问题中,有的能被看作质点,有的却不能被看成质点。 学生讨论:1。是不是只有很小的物体才能看作质点? 2.地球的自转和转动的车轮能否被看作质点? 3.物理中的“质点”和几何中的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二、参考系 导入 坐在教室里的同学看到其他同学都是静止的,却不知道他们都在绕着太阳在高速运动着,这里面蕴含了什么问题呢? 学生活动 让学生观察图1.1-3和1.1-4,阅读图右文字,回答以下问题 1.得出什么结论? 2.就图1.1-4能否提出一些问题?(例如为什么跳伞者总是在飞机的正下方)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提取有用知识的能力。 小结 1.参考系是参照物的科学名称,是假定不动的物体。 2.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 3.参考系的选择是任意的,一般选择地面或相对地面静止的物体。 学生讨论:1。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 2.月亮在莲花般的云朵里穿行 3.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在上述三例中,各个物体的运动分别是以什么物体为参考系的。 三、坐标系 创设实例:从一中到冶浦桥的公交车或刘翔的110m栏。 提出问题:怎样定量(准确)地描述车或刘翔所在的位置。 教师提示:你的描述必须能反映物体(或人)的运动特点(直线)、运动方向、各点之间的距离等因素。 学生讨论 教师总结 1.为了定量描述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这个坐标系应该包含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2.对于质点的直线运动,一般选取质点的运动轨迹为坐标轴,质点运动的方向为坐标轴的正方向,选取计时起点为坐标轴的原点。单位长度的选定要根据具体情况。 3.位置的表示方法,例:x=5m。 学生讨论:如果物体在平面上运动(例如滑冰运动员),我们应如何建立坐标系? 小结

夏辉辉:高中历史导言课教学设计

夏辉辉:高中历史导言课教学设计 设计者:东莞市东华高级中学夏辉辉课时:1—2课时学科:历 史年级:高中一年级 教学设计思路 1、高中历史导言课的教育价值 回想读书时代,最令人感兴趣和期待的往往是一个老师上的第一堂课。学生是否热爱历史课,同教师对导言课的设计有直接关系。一堂好的导言课,可以影响一个学期、一个学年,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导言课是整个中学历史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课。高一历史导言课尤其重要,一堂好的高中历史导言课,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的概念,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介绍学习历史的方法,明了高中历史课程的大致结构,这是历史教学的重大课题。 点击因特网,我们会发现,近年来,许多高中历史老师已经把对导言课的研究与探索做为历史教学良好开端的重要工作,关于导言课的形式、结构、内容等都是大家讨论与研究的范围,说明一线教师已充分重视导言课,并富予了其丰富的内涵,让导言课从简单的“见面课”上升到对历史学科的正确认识与历史教学目的的明确。 2、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高中阶段,思维从感性逐步向理性发展,刚刚入学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对高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教师有新的认识,并在新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和学习壮态;虽然初中已学了三年历史,但大部分同学对于历史学习的功能还不清楚,有的学校对历史学科不重视,使得学生认为历史学科可有可无。初中的历史学习已让一些学生对历史产生了一定的误解,要么以为是背书课,要么以为是故事课,没有把它当成一门科学来看待,更谈不上对初中历史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和方法。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使学生明确“历史”和“历史科学”的概念。明了高中历史课程的构架。 过程与方法: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使学生实现初中到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了解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能够体会到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特色,以更有利于高中阶段的自我调节。

高一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复习) ★新课标要求 1、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如何建立运动中的相关概念,并体会用概念去描述相关质点运动的方法。了解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意义。 2、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学会用计时器测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3、通过学习思考及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中模型和工具的特点,体会其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重要作用。如质点的抽象、参考系的选择、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等。 4、体会物理学中,相关条件的特征及作用,科学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的意义,如瞬时速度、图象等。 ★复习重点 位移、速度、加速度三个基本概念,及对这三个概念的应用。 (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1、知识框架图 2、基本概念图解

(二)本章专题剖析 [ 例1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大,则速度也大 B. 速度的变化量越大,则加速度也越大 C.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就越大 D. 速度的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解析: 对于A 选项来说,由于速度和加速度无必然联系,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因此A 错误。B 选项,t v a ??= ,速度变化量越大,有可能t ?更大,a 不一定大,B 也错。

C 选项,加速度a 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越快,a 越大,所以C 对。 D 选项, t v ??称为速度变化率,t v a ??=,故有速度的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所以D 对。故答案应选C 、D 。 点拨:本题往往会误将A 、B 选项作为正确选项而选择,原因是没有弄清楚a 与v 、v ?的关系。而D 选项部分同学却认为不正确而漏选,其原因是没有把握好加速度定义式 t v a ??= 所包含的本质意义,造成错解。 [ 例2 ]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x-t 图象如图1所示,以甲的出发点为原点, 出发时刻为计时起点则从图象可以看出( ) A .甲乙同时出发 B .乙比甲先出发 C .甲开始运动时,乙在甲前面x 0处 D .甲在中途停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追上了乙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x-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出发时物体离原点的距离。当直线与t 轴平行时表示物体位置不变,处于静止,两直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离原点距离相等。 答案ACD 拓展思考:有人作出了如图2所示的x-t 图象,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同一时间不能对应两个位移) [例3]如图所示为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试分析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特点。 分析:开始计时时,物体沿着与规定正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初速度v 0= -20m/s ,并且是减速的,加速度a 是正的,大小为a =10m/s 2,经2秒钟,物体的速度减到零,然后又沿着规定的正方向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一直不变。

高中高一历史导言课教案

【教学课题】:导言课:走近历史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的概念,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构架,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过程与方法:师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自主思考,使学生实现初中到高中历史学习的衔接,了解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和要求。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够被新教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吸引,产生对历史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欢迎大家来到X中学习,X中是一所人才辈出的百年老校,从这里走出了十六位两院院士、四十余位教授、二十余位科技精英、五位驻外大使、一大批闻名海内外的作家、书画家和艺术家……在做的各位将来也是各行各业的精英。所以,能在这样一所环境幽雅,充满希望的学校给在坐的各位上历史课,我感到无比荣幸。 说到“历史”,似乎是一个谁都会用的概念。比如我们会说"自己的历史要靠自己书写",或者说"写下了历史的新篇章"、"这已经成为历史"等等。"'历史'究竟是什么意思?今天这节课,让我们一同走近历史。 一、历史是什么? "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学习了历史,能不能告诉我历史是什么呢? 我们通常使用的历史,实际上不止一种意思。历史”一词大致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是指历史”一词大致有三种意思,第一种是指过去的事,第二种指对过去的事的记载,第三种是人们意识中的过去。 (1)历史是过去的事(史实)。这个“历史”是本来的历史,客观存在的真实的历史。任何事物都有他的历史。大到宇宙、生物的起源。人类社会的发展,或一个国家的历史。小至我们我们一中也有建立,发展的历史。即使你们个人也有16、17年成长的历史。 (2)对过去的事的记载(史料)。过去的历史已经不存在了,过去的东西是无法还原的,。我们该如何了解那个真实的、客观存在的、本来的历史的?只有通过对过去的事情的记载。第一,我们说的历史记载,不仅包括文字,也应包括图象和语言,如口头叙述、录音、图画、照片、电影、电视、光盘、数码等等。第二,历史记述之外,还有实物,即留存下来的过去的遗物。如遗址、墓葬、建筑、器物等等。 过去历史的“载体”。史料不等于真实的、本来的历史,他有真有假,但它总是一种客观存在,是我们认识历史的凭借。例如,过去有关于鬼神的记载,并不能证明鬼神的存在,但这种记载却可以让我们认识过去人们的信仰、心态、生活。 (3)人的历史认识 我们正是通过这种史料,了解那一去不返的客观存在的历史,形成了我们的历史认识。 历史是一种“过去”。历史是一种“记忆”。历史是一种“解释”。“过去”其实很难再现。“记忆”总有个人色彩。“解释”同样很难客观。回望历史,最为需要的是辨认和思索 二、历史有什么用? ①可以增加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增强我们的爱国心。 我们学习历史,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如诸多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成就等,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我们学习历史,可以体会近现代志士仁人酷爱自由,争取民族独立富强的壮志情怀,如虎门销烟的林则徐、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宁死不吃美国救济粮的朱自清、拒绝为侵略者和汉奸演出蓄须明志的梅兰芳等。学习这些,可以增

高中化学_全册精品教案_新人教版必修1

化学必修1全册精品教案全集 教案编号:1 课题:初中知识复习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巩固初中学习的基本操作 2、复习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能力目标】掌握各种基本操作技能 【道德情感目标】建立从实验学化学的观点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难点】巩固过滤、蒸发、蒸馏、萃取基本操作及注意事项 三、教学器材 四、教学方法与过程 [归纳整理]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填上分离的物质及应用举例及二、离子的检验。并交流答案。 [板书] 一、混合物分离与提纯 [投影] [讲述] 物质的分离是把混合物中各物质经过物理(或化学)变化,将其彼此分开的 过程,分开后各物质要恢复到原来的状态;物质的提纯是把混合物中的杂质除去,以得到纯物质的过程。 [ 思考] 物质的分离与提纯常用的物理方法。 [提问]过滤、蒸馏注意事项 [投影] [讲述]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如图:

①“一贴”:折叠后的滤纸放入漏斗后,用食指按住,加入少量蒸馏水润湿,使之紧贴在漏斗内壁,赶走纸和壁之间的气泡。 ②“二低”:滤纸边缘应略低于漏斗边缘;加入漏斗中液体的液面应略低于滤纸的边缘(略低约 1cm),以防止未过滤的液体外溢。 ③“三接触”:漏斗颈末端与承接滤液的烧杯内壁相接触;使滤液沿烧杯内壁流下;向漏斗中倾倒液体时,要使玻璃棒一端与滤纸三折部分轻轻接触;承接液体的烧杯嘴和玻璃棒接触,使欲过滤的液体在玻棒的引流下流向漏斗。过滤后如果溶液仍然浑浊,应重新过滤一遍。如果滤液对滤纸有腐蚀作用,一般可用石棉或玻璃丝代替滤纸。如果过滤是为了得到洁净的沉淀物,则需对沉淀物进行洗涤,方法是:向过滤器里加入适量蒸馏水,使水面浸没沉淀物,待水滤去后,再加水洗涤,连续洗几次,直至沉淀物洗净为止。[板书] 1、过滤操作应注意做到“一贴、二低、三接触” [投影] [讲述并板书]2、蒸馏操作应注意的事项,如图: ①蒸馏烧瓶中所盛液体不能超过其容积的2/3,也不能少于1/3; ②温度计水银球部分应置于蒸馏烧瓶支管口下方约0.5cm处; ③冷凝管中冷却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④为防止爆沸可在蒸馏烧瓶中加入适量碎瓷片; ⑤蒸馏烧瓶的支管和伸入接液管的冷凝管必须穿过橡皮塞,以防止馏出液混入杂质; ⑥加热温度不能超过混合物中沸点最高物质的沸点。 [思考与讨论] 蒸馏与蒸发的区别 [提问]蒸馏与蒸发的区别:加热是为了获得溶液的残留物(浓缩后的浓溶液或蒸干后的固体物质)时,要用蒸发;加热是为了收集蒸气的冷凝液体时,要用蒸馏。 [讲述]蒸发操作应注意的事项:注意蒸发皿的溶液不超过蒸发皿容积的2/3;加热过程中要不断搅拌,以免溶液溅出;如果蒸干,当析出大量晶体时就应熄灭酒精灯,利用余热蒸发至干。 [投影] [讲述并板书]3、萃取的操作方法如下: ①用普通漏斗把待萃取的溶液注入分液漏斗,再注入足量萃取液; ②随即振荡,使溶质充分转移到萃取剂中。振荡的方法是用右手压住上口玻璃塞,左手握住活塞部分,反复倒转漏斗并用力振荡; ③然后将分液漏斗置于铁架台的铁环上静置,待分层后进行分液; ④蒸发萃取剂即可得到纯净的溶质。为把溶质分离干净,一般需多次萃取。 (6)分液的操作方法: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全套 Last revision date: 13 December 2020.

『高中数学·必修1』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 课题:§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 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 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 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 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 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 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 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 P-P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 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 也简称集。 ——————————————第 1 页(共 70页)——————————————

高一英语上册 教学案全套 新人教版必修1

必修一 Unit 1 Friendship 单元要点预览(旨在让同学整体了解本单元要点) Ⅰ.词语辨析(旨在提供完形填空所需材料)

Ⅱ.词性变化(旨在提供语法填空所需材料)

Ⅲ.重点词汇(旨在提供综合运用所需材料) 1. upset adj. 心烦意乱的,不安的;不适的vt. (upset, upset) [典例] 1). Our arrangements for the weekend were upset by her visit. 她一来把我们周末的安排给打乱了。 2). Don't upset yourself -- no harm has been done. 不要难过--并没有造成伤害。 3). He was horribly upset over her illness. 他为她的病而忧心忡忡。 4). The students really upset her. 学生们着实让她烦恼。 [重点用法] be ups et by… 被…… 打乱 upset oneself about sth 为某事烦恼 [练习] 用upset的适当形式填空 1). Is it ______ you, dear? 2). She felt rather ______ on hearing the news. 3). Is it an ______ message? 4). Don’t be ______. It will be OK. 答案: 1). upsetting 2). upset 3). upsetting 4).upset 2. concern v.担忧; 涉及; 关系到 n. 担心,关注;(利害)关系 [典例] 1). The news concerns your brother. 这消息与你兄弟有关。 2). The boy's poor health concerned his parents. 那男孩健康状况不佳,使他的父母亲忧虑。 3). That's no concern of mine. 那不关我的事。 [重点用法] as / so far as … be concerned 关于;至于;就……而言 be concerned about 关心 be concerned at / over sth. 为某事忧虑 be concerned in sth. 牵涉到,与……有关,参与 [练习] 用concern的适当形式填空 1). There is an article that _______ the rise of the prices. 2). The children are rather _____ about their mother’s health. 3). Officials should ______ themselves _______ public affairs.

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教案

人教版历史必修1全册教案 愿逐月华流照君发表于2007-8-23 16:47:00 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通史概要: 中国古代史始于170万年前,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前,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距今约170万年前,中国就有人类居住,进入原始社会。公元前21世纪,中国进入奴隶社会,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经过商朝的发展,西周时期,我国的奴隶社会进入繁荣阶段。春秋战国是社会大变革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和多民族中央集权和封建国家,并开创了一系列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汉代封建制度得到进一步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是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时期。隋朝统一结束长期分裂割据,隋唐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呈现繁荣的局面,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制度有新的建树。五代辽宋夏金元,中国的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明清之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日益加强,中国封建社会渐趋衰落。 初中新课标中和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主要在七年级(上)、(下)册。初中新课标简单涉及本章内容相关联的内容有:世袭制,商鞅变法,秦朝的皇帝制、郡县制和秦朝的疆域,西汉王国问题的解决,元朝的行省制度,清朝的内阁、六部、议政王大臣会议和军机处;初中新课标没有涉及但高中新课标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如下:西周的宗法制,秦朝的中央政权组织和地方政治制度,魏晋南北朝时的政治制度,隋唐时的三省六部制,宋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废丞相设三司、设内阁,清朝君主专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课标要求: 了解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基本内容,认识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早期国家的出现与特征,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西周分封制的内容及作用,西周宗法制的内容、特点及其深远影响,西周的礼乐文化。 (2)、过程与方法:学会分析图表,史料解读,问题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国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古代的早期国家政治制度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形成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政治制度体

导言课教案-部编版(2016)七年级历史上册

初中历史导言课教学设计(学科:历史年级:七年级)导言课单元课题开学第一课——导言课来源学科网依据 导言课的意义 九年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的第一课,是把通常所说的导言课 纳入教科书课文总体内容的系列之中,同时,又作为独立的一部分 出现。我想通过导言课我想告诉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 史——走过的人生道路,我们要善于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得意时 保持清醒,不顺时不要气馁。一个人是如此,大而言之,一个民族、 一个国家,都应当从历史中赢得未来。 部编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P1中“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 而深刻的变化,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 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 发展的要求。这对义务教育阶段历史课程的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来源学科网Z.X.X.K] 导言课的重中之重是——“为什么学习历史”,即课题下方框 里的一段话,是画龙点睛的睛,以纲带目的纲,是要让学生懂得学 习历史的意义。古人说鉴往知来,就是审察以往、可推知未来。我 希望同学们每个人都学会做自己的历史学家,长大以后,在建设我 们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过程中,也要当一个参与国家发展的历史 参谋,所以我在同学们中学时代第一节历史课上,就要告诉大家, 无论你将来从事什么工作,从中学历史课学到的知识、本领都将呈 现出不可缺少的意义。 部编版《2011年版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P1中“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有着重要的作用。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 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 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 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1

高中历史导言课教案

高一历史导言课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个部分。所以本课我采用这一设计理念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情景,学生在交流与协作中自主获得知识。 学习内容分析: 本课是学期导言课,是高一学生的第一节历史课,本课的学习内容很多,也不复杂,学习内容有四:知道什么是历史?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历史的作用)怎样学习历史?高中历史学什么?掌握高中历史学习的方法和历史学习的价值。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进入高中,刚刚入学的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渴望对高中历史课程和高中历史教师有新的认识,并在新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状态,虽然初中已学了三年历史,但大部分学生对于历史学习的价值还不清楚,初中常见的历史学习是死记硬背,学生缺乏好的学习历史的方法,学习方法单一,同时学生对历史综合运用能力也非常薄弱,这无疑给高中的教学工作带来巨大困难。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了解什么是历史,了解高中历史课程的框架结构,掌握学习高中历史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看多媒体资料,结合自身的体验,讨论学习历史的价值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课,知道学习历史的价值,激发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探究历史的动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历史的方法 在初中时学生学习历史的方法单一,因此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十分必要 难点:学习历史的价值 学生只有感到学习历史是对自己的人生是有用的,才会保持学习历史的兴趣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新的学期开始了,首先老师在这里祝贺大家升入了高中,正式开始高中课程的学习。老师姓谢,名正燕。诶,同学们注意了,一听老师的名字是不是有矛盾的地方呀,花谢了又艳?其实不是这样子滴,老师的名字是燕子的燕,而不是花开正浓的艳,想来老师的爸妈在取名字的时候也是考虑到矛盾这一点而没有选择这个“艳”。那么在接下来的高中历史课程就将由我来带领大家共同来学习完成。同学们在初中的时候就学习过历史,对历史有了一些了解,现在进入高中了要学习高中的历史课程了,那么相信同学们都想知道高中的历史是怎么样的,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来解决的问题了,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历史?在同学们眼中历史什么呢? 一、什么是历史?你所理解的历史是什么? 生:…… 展示名人眼中的历史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

高中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运用以实验为基础的实证研究方法。 2.树立安全意识,能识别化学品安全使用标识,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 3.掌握物质过滤、蒸发操作的方法,能根据常见物质的性质设计除杂质方案。 情感目标: 1.树立绿色化学思想,形成环境保护的意识。 2.能发现学习和生产、生活中有意义的化学问题,并进行实验探究 教学重点难点:过滤、蒸发操作的掌握及应用。 实验准备:(4人一组)烧杯(15)、玻璃棒(15)、过滤装置(15)、蒸发装置(15)、试管4×15、稀硝酸、氯化钡。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将P2及P3化学家做实验及实验室投影到教室前面,引导学生从思想意识中进入化学世界。

[讲述]故事:1774年,拉瓦锡在发现氧的著名实验中,经过科学分析得出了反应事物本质的结论:空气是有两种气体组成的。拉瓦锡通过严谨的化学实验拭净了蒙在氮元素上的尘土,人们终于科学的认识了空气的基本组成。 [引言]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科学规律是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发现、探究和反复验证形成的。化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实验方法,所以学习化学离不开实验,掌握实验方法以及完成实验所必须的技能,是学好化学的关键。 [板书]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 第一节化学实验基本方法 [问题]回顾初中我们所学习的化学基本实验操作有哪些? [学生讨论、回答]固体、液体的取用、物质的加热、以及基本仪器的使用。 [问题]一般情况下,怎样取用固体、液体? [学生回答] 固体盖住试管低、液体1~2ml。 [讲解]为了完成更多的实验,我们还需进一步学习一些基本的实验方法和基本操作。[板书]一、化学实验安全 [投影]以下图片,请同学们想一下在哪些地方见过?你知道什么意义吗?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1全册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 第一单元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 【课标内容】 .知道化学是在分子层次上认识物质和合成新物质的一门科学;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质的关系;认识化学变化的本质。 2.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 3.认识并欣赏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4.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按不同的方法对物质进行分类。 5.知道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6.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 7.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赞赏化学科学对个人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课标解读】从不同角度研究物质的分类和转化,

是化学家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研究化学物质的一般方法,又可以让学生从分子层次上对化学物质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本单元教材以“物质的分类及转化”、“物质的量”、“物质的聚集状态”、“物质的分散系”等化学物质的一般属性为主线进行编写的。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的变化;物质的量是将微观粒子与宏观质量相联系的基本物理量,帮助实现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定量研究;物质聚集状态的变化实质是分子等微观粒子间相互作用的变化和分子间距离的变化,同时很自然地引出了“气体摩尔体积”的基本概念;物质的分散系也涉及分子等微观粒子。所以本单元内容实质上是在引导学生以化学的眼光、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使学生认识到宏观和微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 这样编写一方面可以与初中化学进行合理衔接,另一方面又为高中化学后续内容的学习准备必要的基础知识。在初中化学的学习中,学生已掌握了一些化学反应,知道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和物质转化的一些实例,但初中化学中没有系统学习和研究有关酸、碱、盐、氧化物等物质之间的转化规律,没有对这些物质的转化反应进行整理总结。本单元中关于物质的分类和转化内容正好可对初中化学中学习过的化学反应进行总结和归纳,并进行适当的拓展和提高,帮

2019整理人教新课标英语必修1全册精品教案(U5).docx

人教新标英语必修 1 全册精品教案( U) UnitNelsnandela —adernherPartne:TeahingDesignPerid1:Asapleplanfrread ingAisTtalabutpeple ’squalitiesTreadabutenablepeple ’slifestrTstudTheAttributivelauseTlearntritelettersP reduresIaringuparingupbdesribingBsandgirls,thisrnin ge ’lltaeupUnitinhihe ’lllearntdesribepepleNlet ’sdesribeurselvesfirstThequestinsinthearinguppartill helpufinduthatqualitiesuhaveThentellehatindfapersnd uthinuareDuthinuhavethequalitiestbeagreatpersn?hatq ualitiesduthineshuldfindinagreatpersn?a Givethestudentsneinutetanserthequestinsb Assestudentsttalabuttheirnqualitiesardingttheiranse rs Haveadisussiniththehlelassandhelpthetsuupthequaliti esthatagreatpersnhasaringupbbrainstringBsandgirls,i nUniteilltalabutNelsnandela,agreatleaderhfightsfrth erightsftheblapeplehentalingabutapersn,hatadetivesa nuthinftdesribehisrherqualities?hatarethequalitiesu

人教版必修高一数学教案全套打包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精品教案(整套) 课题: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2)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3)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 东西的全体,人们

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 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称集。 3.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 由: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2)我国的小河流; (3)非负奇数; (4)方程210 x+=的解; (5)某校2007级新生; (6)血压很高的人; (7)著名的数学家; (8)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9)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 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

翱翔在历史的天空——我的历史导言课设计

遨游在历史的天空 ——我的导言课设计 赵成梁巴蜀中学历史教研室 一、设计原由: 古希腊伟大学者柏拉图曾经说过:“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时下人们也总是在说:“第一印象决定成败!”所以教师,特别是新教师的第一堂课对学生影响是很大的,学生是否喜欢你,学生是否爱上历史课,第一堂课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高一历史导言课,可以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历史的概念,向学生展示丰富多彩的历史世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介绍学习历史的方法等等。同时,可以真诚地和学生沟通,真正地走进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 二、学情分析: 虽然初中已学了三年历史,但大部分同学对于历史学科还不清楚,认为历史学科是一门副科,可有可无。历史课只是由老师根据经验划出题目,学生背诵即可。因此初中的历史学习已让一些学生对历史产生了一定的误解,要么认为是背书课,要么认为是故事课,根本没有把它当成一门科学来看待,更谈不上从历史中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和方法。而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后,开始形成以理性思维为主的思维类型,对一些事件的发展有了一定的模糊认识。这样我们应该利用他们在进入高中阶段初期的强烈的求知欲,激发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状态;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真诚和学生交流,让学生了解老师; (2)使学生理解“历史”的概念。 (3)明确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利用趣味游戏导入,环环相扣,文史结合,在老师生动而富有激情的讲解下完成教学目标。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明确学习历史的目的,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教学过程:(详细教案) 第一部分: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欢迎大家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在这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向心中的象牙塔发起冲击。今天是咱们新学期第一堂历史课,咱们先来历史的天空中遨游一翻。 首先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开心猜猜看,请同学们先来猜猜老师的“历史”。猜对有奖哦! 课件展示: 1.甲子年出生; 2.家乡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地方,所在的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有“风花雪月”之称;金庸老先生的一部著名的小说中曾多次提到。 3.我的姓名:请猜字谜“宋太祖迁都古魏都” 4.我的大学:“千湖之省”中的一所重点师范院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