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20 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两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论辩, 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理论的建设。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年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 (《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最早提出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胡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标准探索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分期问题,提出“三次革命高潮”理论, 进而引发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论战。戴逸、章开沅、荣孟源等人亦赞同以阶级斗争为标准进行中国近代史分期, 但他们的具体分期主张又意见相左。孙守任和范文澜。主张以近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为标准的分期法。金冲及主张以社会经济表征和阶级斗争表征结合为标准的分期法。还有刘大年主张以综合的标志为标准的分期法。

五六十年代中国近代史分期的论辩,如下几个论断:

1、“三次革命高潮”的论断。胡绳提出并为多数人接受的一种理论观点。胡绳指出:太平天国革命运动是第一个革命运动的高涨;甲午战争以后出现第二次革命运动的高涨;义和团失败后开始的第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涨归结为辛亥革命。强调中国近代史三个革命高涨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动摇了清王朝的统治基础。义和团运动彻底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辛亥革命则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强调中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2、中国近代史基本内容:所谓的八大事件, 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革命、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变法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这八件大事是中国近代史最重要的事件和内容。从反帝反封建的层面和阶级斗争的角度勾画出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社会主要矛盾的发展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阶级斗争的发展状况。

3、20世纪50年代以后编著的中国近代史教材和论著就其思想旨趣和体例内容而言都体现了“三次革命高潮”理论的特点。以阶级斗争为主线、以“三次革命高潮”为标志的学科理论的影响, 充分展示了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讨论所产生的实践意义。

学术局限:

五六十年代,史学界用“三次革命高潮”和“八件大事”去规范中国近代史,加强了对近代反帝反封建斗争史的研究,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阐明资产阶级不能使旧中国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事实 ,这些无疑都是十分必要的。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研究的不足。

八九十年代

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到了80年代再度兴起, 并以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为题展开讨论 ,一直持续到90年代末。

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各种理论观点得到了充分的表述。除了“三次革命高潮”说外, 还形成了“四个阶梯”说、“民族运动”说、“双线”说和“三个阶梯”说、“反帝反封建斗争过程”说、“独立的资本主义近代化”说、“新三次革命高潮”说、“两段论”说等。

真正引发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深入讨论的是1980 年《历史研究》第1期发表的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一文,这篇文章不同意以“三次革命高潮”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认为要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

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中国近代史的进程。1984 年李时岳又在《历史研究》第 2期发表《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一文, 系统阐述了他本人的学术观点,使论辩进一步展开。提出了中国近代史演变过程中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被称为“四个阶梯”论,这是近代史学者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其研究对象的标志性文章。

这一时期胡绳、章开沅、刘大年、戚其章、苏双碧、苑书义、荣孟源、胡滨、张海鹏、徐泰来、陈旭麓、汪敬虞、张耀美等人先后发表文章,阐发了自己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意见和主张 ,并参加了热烈的论辩, 形成了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几个重要的理论观念。

无论是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六十年代 ,还是新时期的八九十年代, 对中国近代史分期和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讨论都是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理论问题的探索, 这两个时期的研究有几点共同之处。

1、探索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实质是在探讨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和基本规律。

胡绳所揭示的三次革命运动的基本特征 ,是对中国近代史重要内容认同的结果 ,胡绳同时认为阶级斗争的发展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于中国近代史的始终 ,并通过三次革命运动的高涨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规律。胡绳是着眼于政治史, 是从政治史的角度来认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发展规律的。

李时岳提出了“四个阶梯”的论断。他认为四个阶梯恰恰是由中国近代史的重要内容反映的。李时岳在理解四个阶梯的基础上 ,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实质上存在着两个趋向:一是从独立国家变为半殖民地并向殖民地演化的趋向, 一是从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并向资本主义演化的趋向。前者是向下沉沦的趋向,后者是向上发展的趋向。“两个趋向”是李时岳探索近代史基本线索时对中国近代史基本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2、促进了中国近代史的学科建设。50 年代通过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促进和影响了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 ,上文已述。八九十年代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论辩 ,又促进了中国近代史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中国近代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现代化史兴起。

“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之争

新世纪以来,中国近代史学界围绕着范式问题展开了激烈讨论,出现了革

命史范式与现代化范式之间的争鸣。

“现代化范式”最早是蒋廷黻在1938年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中提出的。其基本观点是:近代化是近代中国的历史主题,中国近代化就是在与外部世界交往中,学习西方,摆脱中古的落后状态,全面地走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变革之路,完成民族复兴的使命。

革命史范式最早是范文澜在《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中提出来的。范文澜著《中国近代史》、胡绳著《帝国主义与中国政治》、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第四册(实际上由刘大年负责)等著作的出版,逐渐形成了以这些著作所规范的中国近代史的认知框架、编写体例和叙述语言,中国近代史研究主要围绕着“一条线索、两个过程、三次高潮、八大事件”进行论述,铸成“革命史范式”。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世界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商务印书馆,2004年)对此揭示道:“最近大半个世纪中,中国史学界对近代中国社会变革的认识,都是以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压迫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两个过程’作为基本线索和

基本理论分析框架。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被革命史化,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历史研究的趋向性也是历史的现实运动的反映。近代中国被外国的侵略伤害得太厉害了,因此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两个过程’或许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最佳视角。

中国近代史中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即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其实就是两种不同的对中国近代史的解释体系,一种把中国近代史主要理解为革命的过程,而另一种则主要理解为现代化的过程。

两种范式的争论,实际上是对中国近代史两种解释体系的争论。范式之争背后展现的是人们对中国近代史基本问题认识的根本差异,而这种根本差异无疑来自研究视角、方法及解释框架的差异,来自对中国近代史重新审视后的认识差异。

革命史范式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在这个理论框架中,反帝反封建是中国近代的时代基调和主要内容。

现代化范式主要从现代化的视角重新审视中国近代史,对革命史范式提出了挑战。其内部可分两派,一是李泽厚为代表的“告别革命论”,这是支流;二是罗荣渠、章开沅、虞和平等人主张以“民族化、工业化、民主化”作为衡量标准的现代化范式,或称“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在这种范式下,洋务运动成为“近代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化运动”,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与变法派人士所作出的激进主义政治选择的失误有关,义和团运动“貌似爱国,实属误国、祸国”,辛亥革命的前提条件不足以成立,“完全是近代中国特殊历史条件下革命志士鼓吹、争取的结果”,等等。依照“新范式”对中国近代史进行重新审视,他们得出了“一百年来的中国近代史其实是一场现代化史”的总结论。

两种范式的关系:替代、包容还是并存

学术界关于新旧范式的关系主要有三种意见,一是以现代化范式取代革命史范式,即所谓“取代派”;二是用一种范式包纳另一种范式,即所谓“相容派”;三是提倡两种范式共存并立,认为不仅应当并存,而且应该倡导史学范式的多元并存,即所谓“并存派”。

“革命史范式”和“现代化范式”之间的争论,就“范式”竞争而言,形成交锋的主要有两点:第一,中国近代史是“一场革命史”还是“一场现代化史”;第二,应当以“革命包容现代化”还是以“现代化包括革命”。双方对于中国近代史的评价发生重大分歧,在“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民族独立与近代化的关系”、“改良与革命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上均曾引起激烈争论,近二三十年内,对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所有重要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在“如何评价”的问题上均发生过争论,观点截然不同。

中国近代史线索梳理

中国近代史线索梳理(1840年——1949年)列强的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产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国家开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主义世界世界反法西 侵华史(1760—1840)阶级统治需要巩固与加强(1870--1913)向帝国主义过渡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经济危机斯战争 (19世纪末20世纪初)(20世纪初)(1929-1933)(1939-1945) 中国: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边疆危机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局部)(全面) (1840-1842)(1856-1860)(1876--1878)(1894--1895)(1900--1901)(1931-1945)(1931-1937)(1937-1945) 中国人民的林则徐太平军抗击左宗棠收复邓世昌黄海义和团抗击局部抗战全面抗战:抗日战争 抗争史虎门销烟(1839)洋枪队(1851-1864)新疆(1878)大战(1894)八国联军(1898)抗日义勇军、游击队国共两党、各阶层 旧民主主义革命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资产阶级激进派 (1840-1919)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戊戌变法1898)(辛亥革命1911)(新文化运动1915) 先进中国人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27五四运动(1919)中国共产党成立(1921)黄埔军校(1924)北伐战争(1926) 的探索史(1919--1949)建党及国民大革命时期 无产阶级1927----1937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937---1945 抗日战争时期

1945——1949重庆谈判(1945.8)中共中央转战南北(1947)挺进大别山(1947.6)三大战役(1948.9—1949.1)解放战争时期渡江战役(1949.4)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 中国近代史分期和基本线索问题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理论问题之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出现过两次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和论辩,推动了中国近代史理论的建设。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954年胡绳《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历史研究》1954年第1期)最早提出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胡绳提出以阶级斗争为标准探索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和分期问题,提出“三次革命高潮”理论,进而引发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论战。戴逸、章开沅、荣孟源等人亦赞同以阶级斗争为标准进行中国近代史分期,但他们的具体分期主张又意见相左。孙守任和范文澜。主张以近代社会主要 还有 1 2 线索, 3、 , 论, ,还 说、“独立的资本主义近代化”说、“新三次革命高潮”说、“两段论”说等。 真正引发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深入讨论的是1980年《历史研究》第1期发表的李时岳《从洋务、维新到资产阶级革命》一文,这篇文章不同意以“三次革命高潮”为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认为要按照“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的线索来论述中国近代史的进程。1984年李时岳又在《历史研究》第2期发表《中国近代史主要线索及其标志之我见》一文,系统阐述了他本人的学术观点,使论辩进一步展开。提出了中国近代史演变过程中农民战争、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被称为“四个阶梯”论,这是近代史学者开始用不同的眼光看待其研究对象的标志性文章。 这一时期胡绳、章开沅、刘大年、戚其章、苏双碧、苑书义、荣孟源、胡滨、张海鹏、徐泰来、陈旭麓、汪敬虞、张耀美等人先后发表文章,阐发了自己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的意见和主张,并参加了热烈的论辩,形成了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几个重要的理论观念。

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及分期!

一、中国古代史:(170万年前—1840年) 二、中国近代史:(1840—1949)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1921—1949)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 (1)中共创建时期(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标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2)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4—1927)也称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也称国民大革命时期。 (3)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1927—1937)也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也称土地革命时期。(4)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也称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 (5)解放战争时期(1946——1949)又分为和谈阶段,战争阶段。 三、中国现代史:(1949—至今)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1)国民经济恢复发展时期(1949—1952)也称土地改革时期,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未完成的任务,新中国成立,推翻三座大山,所以这段时期亦称新民主主义社会。 (2)社会主义过渡时期(1953—1956年底)为完成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进行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完成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3)社会主义社会探索时期(1956——1966年前)中共八大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的开端,接下来的探索道路中出现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左”倾错误,探索时期特指中共八大到文革前的时期。 (4)文革时期(1966—1976)1966年由于毛泽东对当时国情的的错误估计,开始了大规模的阶级斗争,文革开始,1976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结束了这场内乱,文革结束。 (5)社会主义建设的徘徊时期(1976—1978)文革后,党的工作出现了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 (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1978—至今)也称改革开放时期;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党的工作在徘徊中前进的局面,开创了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

中国近代史线索

1.中国近代史(1840——1949) ①开端:1840年鸦片战争 ②结束:1949年新中国成立 ③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④四个政府|:晚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 ⑤分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840年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 2、中国近代史的三条主线 ①侵华史: 1840——1842年鸦片战争 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 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 1900——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37——1945年日本全面侵华战争 ②抗争史: 农民阶级的抗争——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1898——1900年义和团运动 资产阶级的抗争——1911年辛亥革命 无产阶级的抗争——1919年五四运动 1921年中共成立后领导的一系列斗争③探索史: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第一课鸦片战争 1.时间:1840——1842年 2.原因:(1)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扩大殖民地和海外市场 (2)直接原因(导火线):虎门销烟打击了因果的鸦片走私活动 3.道光帝支持林则徐禁烟的目的:维护清朝的统治 4.鸦片战争中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清政府的腐败 5.鸦片战争中的民族英雄:林则徐、关天培 6.鸦片战争的影响: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鸦片战争的教训:落后就要挨打 第二课知识点 一、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1860年 2.根本原因:西方列强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3.参加国:主凶——英国、法国 帮凶——美国、俄国 4.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的侵华罪行: ①.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 ②. 俄国割占我国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 5.近代割占领土最多的不平等条约——中俄《瑷珲条约》 6.两次鸦片战争的关系: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和扩大 二、太平天国运动 1.时间及领导人:1851——1864年洪秀全 2.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3.结果: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第三课收复新疆 1.原因:(1)中国东南、西北边疆出现危机 (2)清大臣李鸿章主张保东丢西,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清政府权衡利弊,决定收复新疆。 2. 策略:先北后南,缓进急战 3. 经过:(1)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军务。 (2)1876年,左宗棠兵分三路进入新疆,先后收复乌鲁木齐,吐鲁番和克什噶尔。阿古柏兵败身亡。 (3)1878年,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 (4)19世纪80年代,中俄两国签约,中国收回伊犁。

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新思考

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新思考 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应该尽量客观科学,但由于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历史十分屈辱的一页,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也掺杂了太多名族情感,传统的中国近代史分期显得不够客观科学,因此积极探究站在历史发展角度思考的中国近代史分期十分重要。 1.中国近代史分期依据新思考 八十年代时期,中国近代史分期分歧最大的问题是中国近代两个阶段具体划分时间。传统的观点将鸦片战争看做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他们认为,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自此开始,因此鸦片战争应该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关于中国近代史两个阶段的具体划分问题的主流观点是基于中国的半封建社会性质思考的,以毛主席所说的一段话为主要依据。毛泽东说: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主义相结合,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过程。从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戊戌政变、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直至现在的抗日战争,都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顽强的反抗精神。毛主席还说到: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国。 本文所阐述的近代史分期观点将中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思想体制变革作为近代史两个阶段划分的主要线索。义和团一直都被视为中国近代史分期中的重要历史事件,然而李时岳对中国近代史分期的新思考认为义和团运动的思想相对陈旧,没有打破中国封建思想的禁锢,因首先否定了义和团运动应当作为中国近代史分期中的一个重点历史事件这一观点。中国封建体制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影响很大,其在中国人民的心中早已根深蒂固。中国封建体制本身没有错误,中国刚刚进入封建社会时,中国的这种封建政治体制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中国封建政治体制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其也在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然而随着中国经济与文化的不断发展,中国封建政治体制已经不适应当时的社会经济需求了,中国封建体制与群众的矛盾在逐渐积累加深,到中国近代时期,国际政治及经济局势重新洗牌,中国封建体制本已经是危楼高筑,在国际局势的影响之下,封建体制变得摇摇欲坠,国人也开始认识中国封建体制的落后并不段引进新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封建政治体制从中国历史的舞台退出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中国的半封建化过程中,封建体制的落后导致国内统治者的主动或被动改革,以及有识人士为国家强盛做出的一系列努力,再加之封建体制落后导致的中国国力的衰退,列强膨胀的资本输出需求迅速瞄准地大物博但毫无反抗之力的中国,在众多因素之下,中国屈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悄然而至,中国近代史的序幕也由此拉开。中国的半封建化发展是封建社会落后的必然后果,因此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不应该局限于中国的半封建化或者是中国的半殖民化,而应该从历史发展及中国社会的整体发展角度来看,以物竞天择,推陈致新的思想看待中国近代的变化。本着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依据就不再是某一历史事件发生改变了中国的政治格局,而应该从历史事件发生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更新角度对中国近代史进行分期。传统的中国近代史分期思想中掺杂了太多名族情节,但对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应该是对历史的发展过程进行客观的探索,而不是以名族价值观对中国近代的发展过程进行价值及意义的评价。 2.中国近代史分期 鸦片战争是否作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在学术界也有很大的争议,但本文主要针对中国近代史两个阶段的划分进行探究。首先,中国近代史整个过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事件有很多,根据历史事件对中国近代近代史产生的影响不同,持不同中国近代史分期思想的学者对中国近代史两个阶段的具体划分就不同,本文从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更新及

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

人民日报/2009年/11月/20日/第007版 理论 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问题 中国史学会会长张海鹏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准确地说是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换言之,究竟是以191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还是以1949年作为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界线?数十年来,这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 一 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以前,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对于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没有明确区分,也就是说没有形成有关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概念。那时候的学者基本上认为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是同一个含义。这种状况明显地说明了那时候中国近代史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学科。 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1954年在《历史研究》创刊号上发表《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一文,引起了近代史学者的强烈关注和热烈讨论。1957年,《历史研究》编辑部汇集了3年来学者们的讨论文章予以出版。这次讨论,对于中国近代史学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学习唯物史观、认识近代中国历史的基本线索等问题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但这次讨论的主题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分期问题。所谓中国近代史,胡绳的文章非常明确地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这一主张在这次讨论中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从这时开始,中国历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此后,学术界往往把自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称作中国现代史,而把1919年上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的这段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换句话说,是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而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称作中国现代史。 当时学术界虽然有这样的认识,但也有许多学者明确表达过不同意见。范文澜、刘大年、荣孟源、李新、林敦奎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来划分历史时期。根据这种观点,1840—1949年的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范文澜是这一主张的最初提出者。他于1947年在华北新华书店出版的《中国近代史》上编第一分册前言和目录,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都划作近代中国的历史时期。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无论是教学、研究或者撰著中国近代历史,都是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的。这是那时的时代条件使然。 二 进入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又一次出现了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坚持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界线的学者,主要以旧民主主义革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区别为根据。他们为了突出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性,坚持主张中国近代史结束于1919年。但是,这种主张忽视了以社会性质作为区别历史分期标志的意见,忽视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里,无论是旧民主主义革命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是民主革命的性质,都是反帝反封建,区别只是领导力量的不同、革命前途的不同。因此,主张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1840—1949年为中国近代史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赓续20世纪50年代的主张,再次明确宣布以1840—1949年的中国历史作为近代史研究所的研究对象。李侃、陈旭麓、胡绳、张海鹏等先后发表文章,阐述了对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的认识,并逐步形成共识。 人们可以看到,1998年以前出版的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出版物,包括通史类性质的学术著作、

《毛中特》知识点总结:近现代史上”社会主要矛盾线索“

《毛中特》知识点总结:近现代史上”社会主要矛盾线索“ 近现代史上“路线、道路、纲领”线索 1.新民主主义革命 路线: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基本内容。1948年,他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内容: 这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纲领: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 他在党的七大所作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指新民主主义国家的阶级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其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内容。“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题中应有之义。没收官僚资本,包含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保护民族工商业”,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极具特色的一项内容。 (3)新民主主义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文化中居于指导地位的是共产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文化是民族的,就其内容说是反对帝国主义压迫,主张中华民族的尊严和独立的;就其形式说是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形式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要有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新民主主义文化是科学的,是反对一切封建思想迷信思想,主张实事求是、客观真理及理论和实践的一致性。对于封建时代创造的文化,应该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新民主主义文化是为全民族中90%以上的工农大众服务的,是人民大众的文化,也就是民主的文化。文化工作者要用革命文化教育和武装人民大众,使他们成为人民大众的有力思想武器;同时又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作为创作的源泉,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 道路:中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 依据:首先,这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其次,近代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是无产阶级可靠的同盟军和革命的主力军。最后,中国革命的敌人虽然建立了庞大的反革命军队,并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农村则是其统治的薄弱环节。 现实可能性:第一,近代中国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国。这是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第二,国民革命的影响及良好的群众基础。第三,全国革命形势继续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 上传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 本课我们需要解决的是:中国近现代史历史阶段如何划分?有何基本线索?每条线索下涵盖了教材上哪些具体知识点? 自主学习篇 一、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共110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 【思考探究】1.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思考探究】2.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思考探究】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否相同?两者有何本质区别? 「教师点拨」性质相同:都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本质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思考探究】4.根据教材编排,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国民党一大召开-1927、7、1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1937、7七七事变前夕 抗日战争时期:1937、7七七事变爆发-1945、9日本投降 解放战争时期:1945、9抗战胜利后-1949、9新中国成立前夕 另外要注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3临时政府迁都北京-1928年底东北易帜 【思考探究】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有过两次合作。两次国共合作时期分别是指哪一时期? 【思考探究】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发生过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分别是指哪一时期? 二、中国现代史历史分期 【思考探究】7.根据教材编排,中国现代史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1、过渡时期:1949、10新中国成立-1956、12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

评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评述20世纪50年代中期学界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09级人文教育陈俊良 0939108 一段屈辱的、悲壮的历史已经在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宣告结束,等待着的是另一段轰轰烈烈的崭新的历史。那么,中国近代史应该是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的110年的历史,为了更好更全面的去了解和认识这段历史发展过程,也为了方便学科建设和教学工作顺利开展,中国的历史学家们对此展开了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即上限下限的分界问题的热烈讨论。 这场讨论是以1954年《历史研究》创刊号中,胡绳首先提出中国近代史的分期问题为开端的。解释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关系到如何分清近代史体系问题,并且胡绳把分期问题的讨论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文革前(1954年—1957年)以分期问题为讨论主题,另一个是文革后以基本线索为讨论主题。对于近代史的分期问题,许多历史学家提出了不同的分期标准,从而也就产生了各异的分期的划分阶段。 胡绳提出“基本上用阶级斗争的表现来作为划分的标准”,他提出的以中国近代史上的太平天国运动、戊戌维新和义和团运动及辛亥革命为“三次革命高潮”。并且他还提出了具体的七个历史阶段:1840-1850年,中国由封建社会转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64—189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形成时期;1895-1900年,近代史的第二次革命高涨时期;1901-1905年,资产阶级同盟团体开始革命;1905-1912年,政权让位给袁世凯(第三次革命高涨时期);1912-1919年,资产阶级革命(旧民主主义革

命)过渡到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一些反对他的人认为,胡绳提出这“三次革命高潮”是以1840-1919年为限,如果把中国近代史的下限放到1949年即1840-1949年,他的这个观点就不符合实际了,因为后来还发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等革命高潮。 而孙守仁提出“以某个时期矛盾性质的某些变化”作为分期的标准,与胡绳不同的是,孙守仁把中国近代史分为四个不同的历史阶段:1840-1864年,国内矛盾处于主导地位时期,即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为主的时期;1864-1894年,中外和好稳定状态时期,也就是发生以地主阶级为领导的洋务运动时期,此时主要是中国向外国列强学习时期;1894-1905年,中外矛盾激化时期,以中日甲午战争和义和团运动为主的动乱时期;1905-1919年,中外关系温和时期,主要是指辛亥革命时期。 关于其他的分期标准还有金冲及提出的“以生产方式的表征和阶级斗争的表征相结合作为分期标准”;李荣华提出的“通过对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行全面考察,以其表现出的特点作为分期的标准”等等。这些问题的讨论,到了现在,还有不少学者提出不同的分期标准。 以上这些,是关于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标准及划分阶段的讨论,主要代表就是胡绳、孙守仁、金冲及等人物。在他们的带动下,五十年代期间,展开的中国近代史分期问题的讨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体现出某些局限性。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沦”与“上升”诸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的分期及其“沉 沦”与“上升”诸问题 (一) 最近,胡绳同志在对《近代史研究》创刊100期表示祝贺时重提一个建议:“把1919年以前的八十年和这以后的三十年,视为一个整体,总称之为‘中国近代史’,是比较合适的。这样,中国近代史就成为一部完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历史,有头有尾。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可以称为‘中国现代史’,不需要在说到1840-1949年的历史时称之为‘中国近现代历史’。”胡绳同志这个建议非常重要。事实上早在50年代,如荣孟源、李新、刘大年等,就讲过这个意见。但是由于那时的时代背景,这样的意见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二) 在中国历史学界,对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概念,至今仍有很不相同的认识。一般来说,是把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历史称作中国现代史,而把由此上溯到鸦片战争的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大学历史系一般以1919年为界限,分设中国近代史教研室、中国现代史教研室,学生们关于中国近代史、现代史的知识,大约以此为依据。十几年前,史学界成立了一个学术团体叫中国现代史学会,聚集在它周围的大多是以五四运动为中国现代史起点的学者。中国现代史的下限在哪里?学者们的意见可能不尽相同,有些人可能把1949年后的某一时期也算在内。有关中国近代史的出版物,包括学术著作和教科书以及通俗读物,大多数都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下限;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出版物,绝大多数以1919年为上限,有的则起于辛亥革命(台湾有关中国现代史的出版物,都以辛亥革命为上限)。 有一派学者有不同见解。他们认为,应该把1840-1949年这个时期的历史都称作中国近代史。明确中国近代史这一概念的科学定义,其理论依据在于,要阐明中国近代史所涵盖的那个社会的社会性质是什么?他们认为,1840年鸦片战争发生在清朝的道光年间,在那以前,中国是一个与外部世界来往不多的、独立发展的封建社会。从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签定以后,中国的国家地位和主权受到很大损害,而且随着此后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这种损害变得越来越巨大。在帝国主义的侵略压迫下,中国从一个独立的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发展,往往要打上帝国主义侵略的烙印。看起来中国是独立的,但国家主权却受到帝国主义的严重侵害。中国的这个社会性质,不仅在道光以后的晚清社会没有改变,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没有改变,就是在国民党在南京建立全国统一的中央政府—国民政府以后,也没有改变。只是在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才根本改变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才改变成为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往后更发展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社会。这个国家是一个主权在民的、人民

中国近现代史时间线索--时间问题的解决方案

时间题目的解决方案(中国近现代史时间线索)时间题目的解决方案(中国近现代史时间线索) 2014年10月12日22:03 1、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①1840年,鸦片战争。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 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因为如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1842年8月29日,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 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②19世纪60年代初,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洋务运动,成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为了培养通晓洋务的人才,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 ③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甲午战争以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其原因是一方面,中华民族的各阶级、各阶层普遍产生了亡国灭种的危机感;另一方面,甲午战争后,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1894年,孙中山在檀香山组织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组织——兴中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为革命纲领,决心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政权。高举民主革命旗帜,并选择了以武装起义推翻清王朝统治的斗争方式。这也是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与改良派的根本不同之处。 ④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其政治纲领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这是近代中国第一

中国现代史分期

中国现代史分期 详细内容: 关于中国现代史始于何时,国内外史学界有3种主要见解:(1)应始于1911年的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2)应始于1919年“五四”运动;(3)应始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当前,国内史学界较多的学者,主张把1840年至1949年的中国历史,都称作中国近代史,而以“五四”运动为标志,把中国近代史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因为从1840年至1949年,中国社会性质始终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才进入现代化的行程。但是,高等院校历史系的课程表,仍沿袭近几十年的习惯,把1840年至1919年的中国历史称作“中国近代史”,1919年至1949的中国历史称作“中国现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史,有的把它归入“中国现代史”,有的单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中国现代史学科尚未形成比较完整、统一的体系。从学科概念来说,中国现代史和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的研究对象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应该形成各自的学科体系。中共党史是指中国共产党自身发生和发展的历史,应当以党的理论和实践作为直接研究对象。中国革命史是指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者和本国反动势力的历史,应当以这一斗争的理论、实践和过程为直接研究对象。而中国现代史,应以1919年到1949年的中国社会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为研究对象。 关于中国现代史的内容体系,史学界普通认为中国现代史的体系应该能够反映出中国现代社会的全貌,勾画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如果用“结构”这个词,那么中国现代史的体系应是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等等,即应是社会结构整体的历史反映。但是,具体说来,关于中国现代史的体系,什么是中国现代史的主要线索、主要内容,中共党史和中国革命史在中国现代史中所占地位及其比重等等问题,史学界仍然有较大的分歧,主要有3种意见;(1)中国现代史“是中国通史的1919至1949年部分”,它所叙述的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进行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史,力求反映这一历史时期的全国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思想的概貌。(2)中国现代史(1919—1949)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历史。它应该反映这一历史时期全国经济、政治和文化思想的全貌,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则是它的主要内容。(3)不赞成“核心论”或“主线论”的提法,认为既然党史、革命史是现代史的“核心”、“主线”,其他的内容只好作为叙述党史、革命史的背景和陪衬,甚至被排除在外,这就不能全面地反映中国现代历史的过程和规律。在中国现代史上,除了党的活动和人民革命斗争这条线外,还有帝国主义侵略这条线军阀地主官僚买办统治这条线、民族资产阶级活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2)

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线索 一、1840年—1919年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主要矛盾: 此时中国的主要矛盾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这就决定了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共同富裕。为此,农民阶级进行了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地主阶级的先进分子进行了洋务运动,而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了维新运动,资产阶级革命派进行了辛亥革命,这些斗争虽然从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但客观上由于敌人力量的强大,主观上各革命阶级的局限性的影响,这些斗争最终都走向失败。 注意:农民阶级——小生产者的局限性;地主阶级——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民族资产阶级——软弱性导致的两面性(革命性与妥协性)。 重要时间节点及周年纪念 1841年 三元里人民抗英,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 1842年 签订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同时签订了中英《虎门条约》《五口通商章程》,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这样一批不平等条约。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革命任务也发生了变化,中国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由此,阶级与阶级关系发生了变化,产生了新的阶级即工人阶级和中国资产阶级。 1851年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 1853年 《天朝田亩制度》,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内容的革命纲领,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 1859年 《资政新篇》,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比较系统的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1865年 洋务运动创办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885年 冯子材指挥清军取得镇南关大捷,但最终以“中国不败而败,法国不胜而胜”而告结束。说明中国腐败的社会制度是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屡遭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 1894年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达到高潮。 1895年 1、中日《马关条约》签订,中国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岛屿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2、《马关条约》规定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办工厂,标志着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到资本输出的转变。 3、瓜分中国狂潮由此开始,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4、甲午战争一役,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洋务运动的失败。

中国近现代史线索图

初中历史线索图:中国近现代史 列强侵略 : 工业革命后, 英国、法国主凶美国、俄国帮凶 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侵略扩张道路 为镇压义和团运动 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1840年—1842年 1856年—1862 年 1865年 1894年-1895年 1900年八国联军:英法美德俄意日奥 倾销产品,掠夺原料 鸦片战争 阿古柏入侵新疆 甲午中日战争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839年虎门销烟 除伊犁外,新疆回归 林则徐 结果: 签订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年在新疆设立行省 左宗棠收复新疆 《马关条约》 《辛丑条约》 《南京条约》 俄国侵占我国150多万平方千米的领土 1895年 1901年 1842年 中国近代史开端,开始沦为 大大加深 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人民反抗: 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 抗击洋枪队 黄海战役(邓世昌) 义和团运动扶(扶清灭洋) 抗日战争:1931年 1936年12月12日 1937年7月7日 1937年12月 1938年 1940年8月 1945年4月 1945年8月15日 九一八事变 西安事变 卢沟桥事变 南京大屠杀 台儿庄战役 百团大战 中共七大 日本投降、抗战胜利 蒋介石不抵抗日本占领东北 张学良杨虎城 (七七事变) 李宗仁 八路军 彭德怀 延安、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实现、中国的光 明前途准备条件 局部抗战开始 和平解决(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全民族抗战开始 抗战以来重大胜利 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最大规模战役 解放战争:国民党假谈判 全面内战爆发 国民政府覆灭 1978年 1945年10月10日 1946年6月 1947年3月 1947年夏 重庆谈判 进攻中原解放区 转战陕北 挺进大别山 三大战役 渡江战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十一届三中全会 共产党真和平 转入战略进攻 1948.9-1949.1 1949.4 1949.10.1 对内改革 改革开放 对外开放:开放“特区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 一、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共110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1-2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 【思考探究】1.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 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思考探究】2.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 1)19世纪40-60年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年代-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3-6题。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思考探究】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否相同?两者有何本质区别? 「教师点拨」性质相同:都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本质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思考探究】4.根据教材编排,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 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前夕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国民党一大召开-1927、7、1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七一五反革命政变后-1937、7七七事变前夕 抗日战争时期:1937、七七事变爆发-1945、9日本投降 解放战争时期:1945、抗战胜利后-1949、9新中国成立前夕 另外要注意,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3临时政府迁都北京-1928年底东北易帜 【思考探究】5.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国共有过两次合作。两次国共合作时期分别是指哪一时期? 【思考探究】6.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曾发生过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分别是指哪一时期? 二、中国现代史历史分期 【自主学习】翻阅中国近现代史下册教材,完成“思考探究”第7题。 【思考探究】7.根据教材编排,中国现代史可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2019年中考历史中国近代史通史详细复习提纲

精编初中历史中国近代史总复习资料 概况 1. 三条线索 (1)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 ①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双半社会开始形成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双半程度进一步的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双半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双半社会最终形成 ⑤1901-1949 中国双半社会性质不断深化 (2)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 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洋务派 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 ④无产阶级:领导了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3)走进近代社会 2. 分期:前期:1840-1919 旧民主主义革命后期:1919-1949 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反帝反封建) 晚清:1840-1912 封建君主专制 民国:1912-1949 南京临时政府(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府) 北洋军阀政府:1912-1927 (大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官僚 南京国民政府:1927-1949 资产阶级;封建地主阶级)

3. 近代化内容 ①1840-1919 发展资本主义经济,追求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为主要内容 ②1919-1949 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4. 必须解决的两大问题 ①民族独立——是前提和基础②国家的繁荣富强——是保障和目的 5. 近代化特点 ①发展缓慢,艰难曲折(原因“两半”社会,受多种势力阻挠,三座大山为主要代表) ②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相互交叉,同步进行 ③地区上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城市 ④集中在工业领域——轻工业,农村农业没发生深刻变化, ⑤欧风美雨的产物,受外来因素影响 6. 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不利条件 ①先天不利:资金不足——没有资本原始积累 技术不足——缺乏科学技术 人才不足——传统的教育方式和培养封建官僚 思想准备不足——传统思想根深蒂固 ②三大障碍:官僚主义、封建主义、帝国主义 ③缺乏安定的环境(客观) 7. 近代列强对华经济侵略阶段性特征及后果 ①1840以前 特征:走私鸦片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

中国近现代史历史分期及基本线索(一) 一、中国近代史历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起于1840年鸦片战争,止于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共110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1-2题。 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大致可分为: 【思考探究】1.以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演变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又称旧民主主 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时期,又称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发展时期,又称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时期。 【思考探究】2.以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旧民主主义革命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1)19世纪40-60年代: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时期。 2)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资产阶级改良运动高涨时期。 3)20世纪初-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 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自主学习】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思考探究”第3-6题。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指出:“所谓新民主主义革命,就是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思考探究】3.新、旧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是否相同?两者有何本质区别? 「教师点拨」性质相同:都是反封建反侵略的民主革命;本质区别:领导阶级不同。 【思考探究】4.根据教材编排,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历程为标准,可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划分为哪几个阶段? 「教师点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始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 召开前夕 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国民党一大召开-1927、7、15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