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新闻导语和主体

三、新闻导语和主体
三、新闻导语和主体

第三讲导语和主体

第一节导语概述

一、导语的含义及理解

“导”有先导、导引的意思。顾名思义,导语是一篇消息在开头位置用以导引读者阅读的那段文字。导语用最精粹的文字,简明扼要地把最重要、最新鲜的事实及其意义表达出来,是消息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理解导语:

⑴导语是位于“消息头”之后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文字。

先解释一下“消息头”。在每篇消息正文的前面,都有“本报讯”、“本报消息”、“本报××(地名)消息”、“××社××(地名)×日×时电”、“××社晚报专电”、“××社供本报特稿”等字样,这就是“消息头”,它交代新闻从何时何地传来,由哪个新闻机构提供。“消息头”是消息的标志。

如果消息很短,只有一个自然段,通常第一句话就是它的导语。

如果消息不止一个自然段,一般第一个自然段是它的导语。也有前两三个自然段都是导语的,但比较少见。

⑵导语是消息的精华,它表达的是消息中最为新鲜、最为重要的内容。

⑶导语短小精悍,用最少的语言传达尽可能丰富的信息。

二、导语的产生和发展*

(一)导语的诞生

早期的不成熟的新闻,没有形成自身的体式,也谈不上有什么导语。

据说,导语的雏形诞生于1865年的美国。

当时,正是美国的南北战争时期,人们对这场战争非常关心。为了迅

速地向人们报道战争的情况,记者们纷纷采用1844年才发明出来的电报技术来传送新闻稿。可是,当时的电报技术还很不完善,一篇新闻常常只传了一半甚至一个开头,就因技术原因中断了,影响了新闻的迅速传递。于是记者们采取对策:将最重要的新闻事实写在前头,略显次要的随后再介绍。这样,即使电报中断,也有可能将新闻的核心内容传递出去。

这样做被认为是快捷有效的。1865年4月14日,林肯总统遇刺,美联社驻华盛顿的一名记者迅速拍发了一条只有12个英语单词的消息:“总统今晚在剧院遇刺重伤”,简明快捷,受到人们的肯定。以后,一些媒体要求自己的记者如法炮制,这样,导语就诞生了。

(二)导语的发展**

1889年3月30日,美联社记者约翰·唐宁在他所发的一则消息中写了这样一段导语:

萨莫亚〃阿庇亚3月30日电南太平洋沿岸有史以来最猛烈、破坏性最大的风暴,于3月16日、17日横扫萨莫亚群岛。结果,有6条战舰和10条其它船只要么被掀到港口附近的珊瑚礁上摔得粉身碎骨,要么被掀到阿庇亚小城的海滩上搁了浅。与此同时,美国和德国的143名海军官兵有的葬身珊瑚礁上,有的则在远离家乡万里之外的无名墓地上,为自己找到了永远安息的场所。

这个导语由于“五个W和一个H”完全具备,马上被奉为导语的楷模。

19世纪末,美联社总经理梅尔维尔·E·斯通要求美联社记者所写的每条消息的导语中,都要“新闻六要素”俱全。这样的导语被称为第一代导语。

我国在20世纪20年代初,也从西方学来了这样的导语写法。任白涛

在1922年出版的《实用新闻学》一书中,称导语为“冒头”,认为“冒头”是一篇新闻的“事件要纲”,作用是“诱起读者读欲”。

在随后的写作实践中,人们又发现了第一代导语种种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于是纷纷改造创新,出现了“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导语。

“第二代”导语的特点是不再要求“六要素”俱全,比第一代简明扼要。“第一代”导语强调整体性和完整性,字数多,段落长。“第二代”导语则只选择最重要的、最能激起读者兴趣的两三个要素写进导语,其余要素放到主体中再作表述。

“第三代”导语也强调精短,号称“一句话导语”,但它以“非一律化”为基本特征。

目前流行的“第四代导语”,强调自由化和吸引力,写得流畅、生动。但它不注意对新闻事实的完整概括,不讲究精炼扼要,还没有得到普遍的承认。

第二节导语的类型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麦尔文·曼切尔把导语简明地分为两种类型:直接导语和延缓性导语。

一、直接导语

直接导语就是直接叙述新闻事实的导语。它在新闻写作实践中被广泛运用,是导语的主要形式。

直接导语的特点是简捷明了。例如人民日报2006年11月2日刊登《曾培炎会见英特尔公司懂事长》的导语:

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1日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了英特尔公司懂事长巴雷特一行。

直接导语叙述的事实,一般是非常单纯的,只包含一个明确具体的新闻事件,如:

集歌舞娱乐健身功能于一体的鞍山?皇家不夜城?开业不到7天即被责令关闭,目前仍在停业中。鞍山市委、市政府对此的解释是:它位于鞍山烈士纪念馆一层,?不能容忍在烈士头上跳舞?。——1996年3月25日《工人日报》

直接导语也可以将两个新闻事实合并在一起叙述出来,但这两个事实必须有紧密的关联,如:

准备出国访问的我省两个外访代表团日前被省政府取消,元月6日,程安东省长在总结前不久政府代表团访欧工作时,说明取消两团的根本原因是其不符合?高效率、快节奏、办实事?原则。——1996年1月11日《陕西日报》

广州医学院疫苗科研工作取得了两项成果。一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新药和一种预防幼儿肝炎病毒的疫苗相继研制成功,为癌症和肝病患者带来了福音。——1999年11月8日《粤港信息日报》

这两则导语,所叙述的都不止一件事情,具有复合性。直接导语也可以是综合性的——概括叙述一种普遍现象。例如:

农业领域有巨大的投资空间和发展机会,正逐渐成为越来越多的大中型企业的共识。一批先期进入农业的企业奋斗经年,已经硕果累累,更多的大中型企业正陆续制定计划、筹措资金启动项目,准备全方位参与农业的深层次开发。——1996年1月14日《人民日报》

二、延缓性导语

相对于直接导语,延缓性导语又可称为间接导语。它不直接叙述新闻事实,而是通过描绘场面、渲染气氛、解释概念、介绍背景、引用典故等方法,先作铺垫,然后再说出新闻事实来。这样写的目的是增强阅读的趣味性。麦尔文·曼切尔举了一些例子来说明直接导语和延缓性导语的区别,我们不妨照录如下:

直接导语:

国家主席胡锦涛1日在人民大会堂同正在中国进行国事访问并将出席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几内亚比绍总统维埃拉举行会谈。双方就发展长期稳定、全面合作的双边关系达成重要共实。——2006年11月2日《人民日报》

华盛顿2月2日讯丹尼尔〃莫伊尼汉今天辞去了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的职务。

——《纽约时报》

延续性导语:

直到最后一刻,丹尼尔〃莫伊尼汉还在说,他不知道是否应该辞去美国驻联合国大使的职务。他说:?我下了30次决心?,?就像马克〃吐温讲的‘戒烟容易得很,我已经戒了一千次’?。上周,莫伊尼汉最后下了决心:辞职。——《时代》杂志

本报讯(记者张虹红)在人们印象中,联合国是个开会的地方,很少有人知道,联合国也是个蕴藏巨大商机的市场。联合国及其附属机构近日公布了4月份在全球的采购招标计划,面对一系列科技含量并不高的商品,本市众多企业却无动于衷,任商机从身边溜走。(第14届中国新闻奖2等奖消息作品《面对商机,为何无动于衷?》的导语)

直接导语与延缓性导语的区别:

直接导语开门见山,直奔要害,延缓性导语则要么兜一些圈子,引逗起读者的兴趣来;要么采用比喻、暗示的方法,间接揭示新闻事实。

在应用中,要注意直接导语和间接导语的不同适用范围。

1、直接导语适用于时效性强的新闻和硬新闻,延缓性导语适用于时效性较弱的新闻和软新闻——快新闻和硬新闻无暇迂回,最好是直截了当,较慢的新闻和软新闻则可以从容地曲径通幽。

2、直接导语适用于广播、日报等快捷的媒体,延缓性导语适用于周刊、杂志等出版周期较长的刊物——因为出版周期长,报道的新闻一般都落在别的媒体的后面,就必须靠加强趣味性来赢得读者了。

第三节导语写作手法

消息导语的写作手法,多种多样,不拘一格。现在我介绍几种常用的

手法:

一、叙述情节简练生动

将导语情节化,也就是把新闻事件浓缩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精短小故事写出来做导语。请看下列例子:

一个名叫品托的小男孩在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城公共汽车上打了一个喷嚏,三天之后,坐在他旁边座位上的健壮的劳动者厄瓜多病倒了——他患的是可怕的曼谷型流行感冒。——法新社曼谷1980年1月15日电

美联社加利福尼亚州克洛维斯1975年5月29日电当达雷尔〃迪特里希看到一个老年妇女的房子摇摇欲坠时,他吃一惊。于是,他发动大伙前去修理房子。

这两则导语虽不长,但情节相对完整,像一个微型小故事,生动,有魅力。

二、略作描写有形有神

消息是一种多用叙述、少有描写的文体,在导语中更不能展开精雕细刻的描写。但用三言两语,或者一两个生动传神的词汇略作勾勒,不违背简练务实的原则,又达到生动传神的目的,对于导语来说不失为一种可取的写法。

请看两则导语:

今天下午,记者终开见到了陆蓓英。撩开门帘进来的,是一个身材瘦小的年轻妇女。她一头披耳短发,遮住了瘦削的脸庞,只有两只眼睛透出神采

来。(2002年7月8日《文汇报》)

这条导语用“身材瘦斜,“瘦削的脸庞”,“只有两只眼睛透出神采来”,来描写被拐卖妇女陆蓓英的外在形象是最富有特色的,因而让人读之便欲罢不能。可见,描写并不一定要运用铺张的文字。

新华社华东1948年10月10日电 9月28日上午8时,在胶济路北侧寿光县境内弥河上的张剑桥头,我寿光公安局盘查扣留了一个穿着黑色旧棉袍,用毛巾蒙着脸,躺在一辆大车上呻吟的?商人?。这就是从济南逃出来的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王耀武。

活捉王耀武一段导语,有对王耀武的肖像描写(穿着黑色旧棉袍)和行动描写(用毛巾蒙着脸,躺在一辆大车上呻吟),但也只用了20余字。

三、提出问题启发引导

在导语中提出问题,可以对新闻事实起到强调的作用,同时启发读者的思考。但是导语不能只单纯地提问题,问题必须和新闻事件结合起来。或者先用问题引起读者的兴趣,紧接着叙述新闻事实;或者先叙述新闻事实,接着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促使读者思考新闻事实的根源和意义。

材料一:

美联社纽约电 (记者:克里斯〃安吉罗)假如你经营一家旅馆,你怎样使房客把房间里的电灯自动关掉同时并不少收他的钱?

常驻新加坡的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专家奥芬〃巴尔发明了一种节省能源的装置。他说,你可以让房客把钥匙放到一个特别的锁孔里,就能达到节省电的目的。这个锁孔实际上是与房间里的电气系统联结在一起的一个小

盒子……

材料二:

据哈尔滨市石油公司反映:目前全市有私人轻便摩托车5300多辆,而上半年到石油公司来买汽油的还不到70户,那么,天天在街上跑的5000多辆?轻骑?都烧谁的油呢?

前一段导语是先提出问题来,再由问题引出新闻事实。后一段导语则是先说出事实来,再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思考。

四、运用对比突出价值

把有明显差异的事物、行为或评价组织在一个导语之中,这样,彼此之间就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本报讯(记者孙凯) 35岁的回族中医马牧西现在在兰州可算是一个新闻人物。有人说他胆大胡整,给病人所下的药量之大像是治牲口,可是更多病人又是那么信服他——整夜整夜排队挂他的号。——1992年3月14日《中国青年报》

解:这个导语采用否定——肯定的对比,写了人们对新闻主体人物的不同的评价和态度,并间接表明了作者的态度;

本报讯鲁山县辛集乡由于盖房材料匮乏,多数农户不得不用土坯和麦秸垛成简陋的草房。然而,在160米的地下,地质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新型轻质建筑材料——石膏。——1985年6月3 日《河南日报》

解:现实——前景的对比,现代科学技术将帮助人们从简陋的土坯房搬进新型住房;

合众国际社伦敦1979年5 月15日电(记者:格兰〃布莱克蒙) 阿瑟〃弗洛莫过去以?5美元一天?的价格组织游客游览欧洲发了大财。而今天,一般游客在欧洲每天至少花费10倍的钱。

弗洛莫公司现在组织欧洲旅游,每天收费130美元。

解:今昔对比,通过巨大反差来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这些对比都有效地强化了新闻事实的价值和意义,比单纯从一个方面落笔效果好。

五、引用原话真实可信

消息写作中对采访对象的话语,可以转述——作者用自己的语言把对方所说的大致意思表达出来;也可以直接引用——加引号将对方的语言原原本本地重述一遍。这里所说的引用原话,是指后一种情况。所引的原话,或者是对新闻事件的描述和介绍,或者是对新闻事件的认识和态度,或者是与新闻事件密切相关的富有个性的情感流露。

市委书记×××今天在视察××乡××村的时候说:?一个一千多人的大村子,十几年来没有发生过一起刑事案件,应把这里普法教育的经验推广出去。

6个月前到南朝鲜的俄亥俄州人、美国一等兵杰弗里〃默多克说:?呆在这里保护仇恨我们的人,真没意思。?

前一段导语既有对事实的介绍,又有对事实的评价;后一段导语是借一个与事实密切相关的人物之口,用富于个性的语言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新闻事实。

六、巧借典故引出事实

巧借一段与新闻事件有关的历史典故或传说故事,可以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下面两则导语就很有可读性:

《史记〃项羽本纪》对?鸿门宴?有一段精彩的描写,其中那位无畏的勇士樊哙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史记》说樊哙在发迹前?以屠狗为业?,现在,他的77代孙樊宪涛凭借祖上传下的精湛技艺成就了一番大事业,被人称为?中国狗王?。

山西古典蒲剧《蝴蝶杯》中,描写男主角田玉川有传家之宝?蝴蝶杯?,非常神奇,只要斟酒入杯,就有五彩缤纷的蝴蝶在杯中翩翩起舞,杯中酒干,蝴蝶也隐去。这种蝴蝶杯最近由山西侯马市陶瓷厂试制成功,第一批近二千只已销一空。

由历史人物、典故或民间故事引出新闻,饶有趣味。

七、比喻起兴富有文彩

如果在导语中用一点文学手法,只要不违背简洁清楚的原则,不故弄玄虚、因文害意,也是值得提倡的。不过,这样的导语写起来不容易,在

实践中也不太常见。下面是一个较成功的例子:

听说上海一东一西镶有两块玉,西边是快?汉白玉?,即波光粼粼的淀山湖;东边是块?祖母绿?,那就是满园覆翠的?森林公园?……

这个导语是“既比且兴”的写法。把淀山湖比作“汉白玉”,把森林公园比作“祖母绿”,这是“比”。用淀山湖引出真正要写的森林公园,这种“先言他物引出所咏之辞”(宋代朱熹语)的写法就是“兴”。

八、略加评议点示主旨

作者一般不对事实直接发表见解,但是,在适当的时候作些议论来点示主旨,也是有益无害的。例如:

新中国成立以来长江上游的最大洪峰,今天凌晨顺利通过葛洲坝水利工程,我国这座最大的水利工程成功地承受了考验。

最后一句,就是点示主旨的议论。

导语写作的手法当然不会仅限于以上几种,而且在具体运用的时候,往往几种手法会同时出现,不像我们举例时那么单纯。因此,我们不提倡死板的套用,有法而又不拘泥于法,才是正确的态度。

经典导语点评

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攻击之下,千余里国民党长江防线全部崩溃,南京国民党反动卖国政府已于昨日宣告灭亡。毛泽东:《南京国民党反动政府宣告灭亡》

南京国民党政府的灭亡,无疑是解放战争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新鲜的事实,

不但全国人民关注,世界各国也关注。这一事实的重要程度是战役前后的其他任何事件不可比拟的,最振奋人心,最有意义。因此,将它写在最前面的导语里,是最吸引读者的。

本报武汉专电3月下午,武汉市江岸区发生一起液氨泄漏事故,造成数十人不同程度受伤。(2003年4月5日《湖南日报》)

这条导语只有一句话,31个字,它把新闻事实中的时间、事件、结果三要素十分清楚地作了交待,没有一个多余的字眼,让人一目了然,明白无误。可谓简明扼要,言简意赅。

新华社7月16日电鲜花、翠柏丛中,安放着中国共产党员金山同志的遗像。千余名群众今天默默走进首都剧场,悼念这位人民的艺术家。(2002年7月16日《人民日报》)

这则导语构思奇特,打破了追悼会消息的传统格式。追悼会消息的导语,过去往往是“某月某日某人追悼会在某地召开”,几乎是千篇一律,刻板至极。这条导语则一反常规,一开始就把读者的视线引向“鲜花、翠柏丛中”,“金山同志的遗像”,让读者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耳目一新。

第四节消息的主体

在消息中,导语以后、结尾以前的文字,都属于主体部分。也有人把主体称为正文。主体是消息的躯干,所占文字最多,是消息写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

一、主体的功能

消息的主体与其它文章的主体是有区别的。一般的文章,标题和开头

都可以不真正涉及核心的、重要的内容,主要的内容都在主体中展开。而消息的导语却已经将最重要的事实作了表述,那么它的主体是不是就不重要了呢?如果说消息的主体也是重要的,它又具有哪些功能呢?

综合各家学说,我们把消息主体的功能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为导语展开丰富的材料

导语总是简明扼要的,它虽然叙述了主要的新闻事实,但是十分简略,不会提供事件的全部过程,不会把涉及的方方面面都一一讲到,更不会提供翔实的数据和丰富的细节。

主体的最明显的作用,就是为导语中已经表达过的主干事实提供较为丰富的材料。对于消息而言,材料主要是指具体过程、数据、细节和当事人的语言等等。

(二)解释证明导语中提出的观点

威廉·梅茨的看法是:“消息的主体则进一步展开、阐述和解释导语,导语中的任何陈述均须由下面段落中的事实予以支持,尤其是在导语中写到了引起争论的因素时更应如此。”威廉·梅茨:《怎样写新闻》,新华出版社1983年版,第63页。

导语中提出来的观点,要在主体中得到充分的证明。导语中可能引起疑问的地方,在主体中要有充分的解释。

(三)满足读者了解新闻详细内容的欲求

读者如果对某一新闻感兴趣,他就不会满足于导语所提供的那些简单介绍,作者有责任在主体中向读者提供详细的内容。“从读者对象说,新闻主体需要满足读者了解新闻翔实内容的欲求,而这种新闻欲求则往往由吸引读者的导语激发出来。”姚里军:《新闻写作艺术与技巧》,中国广播电

视出版社出版,第86页。姚里军这段话揭示了消息主体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主体的写作要求

(一)与导语相辅相成

导语是主体的提要和浓缩,主体是导语的展开和深化,一篇消息的导语和主体,必须是互相支持、互相扶助的、互相印证、互相参照的。如果导语和主体在题材和观点上出现互相脱离、互相抵牾的现象,那将是一个重大的失误。因此,主体要按照导语规定了的方向行文,像哈瑞斯所说的那样:“支持导语中提出的内容。”

(二)主题集中明确

一篇消息,或直接、或间接,总要表达一定的思想、见解或态度,这就是消息的主题。消息的主题,要写得集中、明确。

所谓集中,就是消息要围绕一个主题来写,不管有多长的篇幅、多丰富的材料,都只能有一个中心,要围绕这个中心选择材料、使用材料。

所谓明确,就是说消息的主题即使不能一目了然,也应该让人在稍加思索之后就霍然顿悟。不能像文学作品的主题那样,含蓄、隐蔽,有着某种程度的不确定性,读者看过之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材料典型充分

所谓典型材料,就是那些有广泛的代表性、强大的说服力的材料。生活中的现象往往是琐屑的、不典型的,但我们在消息主体中使用的那些材料,是从浩如烟海的现实生活中及时发现的精华,它们不但能表达某一种现象,还要能揭示这一现象的本质。

主体中的材料还不能贫乏干瘪,即使是一篇短小的消息,也要写得丰富多彩。第七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山西人民广播电台1996年11月18日播出的消息《西沟村贴出“安官告示”》,全文只有500字左右,却不但写了西沟村党支部贴出一张上级来的干部“一律吃派饭,标准是一菜一汤,不备烟酒,每顿饭交饭费一元五角”的“安官告示”这个核心事实,还分别引用了支部书记的解释、市委书记的评价,并提供了市人大主任来调查研究在一户村民家吃家常便饭的延伸性事件。材料不但典型,也很丰富。

(四)结构层次分明

消息虽然篇幅短小,主体部分也要有不同的层次,而且要做到层次分明。各层意思之间,或者是并列关系、或者是递进关系,要有很强的逻辑性。这些在“消息的结构形态”一章中会有详细介绍,此处从略。

(五)写法勇于创新

作为记叙文,写法本是无一定之规的。不过,消息由于篇幅短小,体式规范性强,在写作手法上就有许多承袭来的、模式化的东西,如概括叙述的表达方式,直接写实的表现手法等。即使如此,它的写法也不是完全公式化的,还应体现“大体须有,定体则无”的文法基本规律。这就要求作者要勇于创新,大胆尝试新的技巧。

以上是对主体写作的理论介绍,下面我们通过一篇范文来认识消息主体的功能和写作要求。

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美联社1949年8月14日电)日本投降了!

杜鲁门总统今晚7时宣布,日本已无条件投降,造成历史上空前巨大

破坏的战争随之结束。盟国陆、海军已停止攻势。

总统说,日本是遵照7月26日三强致日本的最话通牒所规定的条款无条件投降的。这项最后通牒,是三强柏林会议期间发出的。

8天以前,日本遭到有史以来第一枚原子弹____一种威力最大的炸弹____的轰炸;两天以前,俄国宣布对日作战。在这种情况下,日本被迫于本星期五宣布接受最后通牒中包括的全部条款,但要求继续保留天皇制。

次日,美、英、俄、中四国对此作出答复;声称如天皇接受盟军最高司令部的命令,则可继续在位。

杜鲁门总统今天还宣布,道格拉斯〃麦克阿瑟将军已被任命为占领日本的盟军武装部队总司令。

杜鲁门总统说:“现在正在作出安排,以便尽早举行接受日本投降的正式签字仪式。”

他说,英国、俄国和中华民国也将派出高级将领,代表各自的国家在受降书上签字。

这则消息的第一自然段是直接导语,说明了“何事”,其余七个自然段都是主体部分。其中,第二自然段是注释导语中的事实,是“何事”要素的展开。第三自然段继续注释导语中的事实,是“如何”要素的展开。第四自然段继续注释导语中的事实,是“为何”要素的展开。如果记者到此搁笔,这条消息也可以发出。但对细心的受众,还没有完全提供他们想知道的事实。比如:战胜国对保留天皇制度怎样答复?盟军将派谁去统帅占领日本的军队?日本投降正式签字仪式何日举行?届时有哪几个国家在受降书上签字?这些,消息的五、六、七、八自然段分别作出了交待,这就是主体对导语的补充。这则消息也是典型的倒金字塔式结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