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7江苏高考诗歌真题汇总

2015-2017江苏高考诗歌真题汇总
2015-2017江苏高考诗歌真题汇总

2005-2017年江苏省高考语文真题古诗词鉴赏一览表

2005年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

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

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白话译文

傍晚独坐被微风的响声惊动,临窗冥想思绪悠然远飘天外。

微风吹开院门又吹动了竹丛,让人怀疑是旧日的朋友到来。

枝叶上的露珠不时因风滴落,渐渐润泽了阶下暗生的青苔。

风什么时候能掀开窗帘进屋,为我拭去绿琴上久积的尘埃。

【赏析】

李益和苗发、司空曙,都列名“大历十才子”,彼此是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答:清冷、幽静

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为拂绿琴埃”

析:暗用俞伯牙、钟子期有关知音的的典故。伯牙的琴声只有钟子期能听懂,钟子

诗友。诗题曰《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诗中最活跃的形象便是傍晚骤来的一阵微风。“望风怀想,能不依依”(李陵《答苏武书》),因风而思故人,借风以寄思情,是古已有之的传统比兴。本诗亦然。这微风便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是盼望故人相见的寄托,也是结构全诗的线索。此诗成功地通过微风的形象,表现了诗人孤寂落寞的心情,抒发了思念故人的渴望。期是他的知音。钟子期不在,伯牙也就没有弹琴意绪。琴上为何积满尘埃?长期没弹。为何长期没弹?像伯牙一样没有知音欣赏。作者希望风拂去琴上尘埃就是希望朋友到来自己重新弹琴。什么时候故人真能如风来似的掀帘进来,我当重理丝弦,一奏绿琴,以慰知音,那有多么好啊!“何当”二字,既见出诗人依旧独坐室内,又表露不胜埋怨和渴望,双关风与故人,结出寄思的主题。

2006年12.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1],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

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1]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

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⑵“满林残照见旧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

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

法。

译文

去年妻子生日的时候自己还在家里,

现在却在天涯与之相望,

不能团聚,了一心的乡思 ,

两鬓的秋霜,山与水相连接 ,

水倒影着晚霞,看到归巢的乌鸦,

想起他什么时候可以农耕回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⑵“满林残照见旧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

【解析】太太生日,相望天涯的先生送上的是什么礼物?一首词,一首情真意切的家常小词。“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在这明白如话的笔墨中,洋溢着家的温暖,爱的馨逸。这是一首情真意切、明白晓畅的小令。总体而言,命题点角度不大,具体实在。

【考点】这道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易错点】不能结合原诗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备考指导】该题可先读题干,带着问题读材料,一时不能完全理解,可以考虑这首诗的类型,借助同类型作品尤其是教材中出现的作品加以分析。特别注意: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②赏析诗句时注意用词的巧妙、修辞手

儿女团圆一起品茶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见8种修辞)。③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

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④评价要恰当,

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

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2007年1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总体解说]江苏卷今年继续选用词作。去年是元代魏初的《鹧鸪天?室人降日》,谈不上是名家名篇,考生感到陌生;今年则是辛弃疾的作品,考生普遍感到亲切。这一首词作比较好理解,标题也直接暗示了词作的主旨。两道题目主要考查对内容的把握,也考查了对表现手法的鉴赏。试题难度与去年相当。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是诗词中常用的手法,考生应该能够回答出来。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注释】⑴唱彻《阳关》:唱完送别的歌曲。彻,完;《阳关》,琴歌《阳关三叠》。⑵馀,多余;加餐,多吃饭。

⑶无穷:无尽,无边。⑷今古,古往今来;般,种。

⑸只应,只以为,此处意为“岂只”。

⑹未是:还不是。⑺别有:更有。

【译文】

唱完了《阳关》曲泪却未干,视功名为馀事(志不在功名)而劝加餐。水天相连,好像将两岸的树木送向无穷的远方,乌云挟带着雨水,把重重的高山掩埋了一半。

古往今来使人愤恨的事情,何止千件万般,难道只有离别使人悲伤,聚会才使人欢颜?江头风高浪急,还不是十分险恶,而人间行路却是更艰难。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答案: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解说: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是中学语文学习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内容。

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两句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你读的本文来自张广祥的原创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2008年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

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3)"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注释】

⑴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据《江南通志》载:“凤凰台在江宁

府城内之西南隅,犹有陂陀,尚可登览。宋元嘉十六年,有三鸟翔

集山间,文彩五色,状如孔雀,音声谐和,众鸟群附,时人谓之凤

凰。起台于山,谓之凤凰山,里曰凤凰里。”

⑵江:长江。⑶吴宫:三国时孙吴曾于金陵建都筑宫。

【译文】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答案】(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错因】诗歌大意未能读懂,专业术语未能很好的掌握和使用。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

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

吴宫鲜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

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河流。

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长安望不见心中郁闷长怀愁。

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

2009年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

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

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⑴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译文】登楼远望中原,只见在一片荒烟笼罩下,仿佛有许多城郭。想当年啊!花多得遮住视线,柳多掩护着城墙,楼阁都是雕龙砌凤。万岁山前、蓬壶殿里,宫女成群,歌舞不断,一派富庶升平气象。而现在,胡虏铁骑却践踏包围着京师郊外,战乱频仍,风尘漫漫,形势如此险恶。士兵在哪里?他们血染沙场,鲜血滋润了兵刃。百姓在哪里?他们在战乱中丧生,尸首填满了溪谷。悲叹大好河山依如往昔,却田园荒芜,万户萧疏。何时能有杀敌报国的机会,率领精锐部队出兵北伐,挥鞭渡过长江,扫清横行“郊畿”的胡虏,收复中原。然后归来,重游黄鹤楼,以续今日之游兴。

【考点】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

“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解析】这首词创作时代较耳熟能详的“怒民冲冠”词略早,写于岳飞出兵收复襄阳六州驻节鄂州时。全词采用散文化写法,层次分明。从篇首到“蓬壶殿里笙歌作”为第一段。写在黄鹤楼之上遥望北方失地,引起对故国往昔“繁华”的回忆。第二段由“到而今”字起笔(回应“想当年”),直到下片“千村寥落”句止。最后三句,作者乐观地想象胜利后的欢乐。眼前他虽然登黄鹤楼,作“汉阳游”,但心情是无法宁静的。或许他会暗诵“昔人已乘黄鹤去”的名篇而无限感慨。不过,待到得胜归来,“再续汉阳游”时,一切都会改变,那种快乐,唯恐只有骑鹤的神仙才可体会呢!词的末句“骑黄鹤”三字兼顾现实,深扣题面。表示今日“靖康耻,犹未雪”,未能尽游兴,“待重新收拾旧山河”后,定再驾乘黄鹤归来,重续今日之游以尽兴。乐观必胜的精神与信念洋溢字里行间。从“想当年”、“到而今”、“何日”说到“待归来”,以时间为序,结构严谨层次分明,语言简练明快。纵观全题:题目考点实实在在,考查难度适中适度。

2010年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

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

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

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注释】⑴魏二:作者友人。排行第二,名字及生平均不详。⑵

潇湘月:一作“湘江上”。潇湘:潇水在零陵县与湘水会合,称潇湘。

泛指今湖南一带。⑶清猿:即猿。因其啼声凄清,故称。南朝梁

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清猿与壶人争旦,缇幕与素濑交辉。”

【译文】

江楼上醉饮话别橘柚正飘香,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解析】(1)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延伸到其他篇目,难度较小。“橘柚香”具有时令特征,代表秋天,由此可联想到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之句。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答案】(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2)既为送别诗,又点出“别”,当有惜别之意,此为第一层。又因“醉”字,可推出“愁”情,即借酒消愁,此为第二层。“江风引雨”为景语,起烘托此刻悲凉心境的作用,此为第三层。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3)鉴赏类题型,包括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效果等部分。根据诗句内容和“代为之思”一句可知表达技巧为想象,然后结合情感分析将想象的内容具体化;“其情更远”意为将情感表达得更为深切,意思对即可。

江风吹洒细雨带给小船凄凉。

想象你独自远在潇湘明月下,

满怀愁绪梦里静听猿啼悠长。

【赏析】这首诗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第一、二两句写在一个空中飘散着橘柚清香的清秋的日子里,诗人在靠江的高楼上设宴为朋友送别,然后在秋风秋雨中送友人上船。这两句是写眼前实景。后两句诗人以“忆”为行人虚构了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场景:友人难以成眠,即使友人暂时入梦,两岸猿啼也会一声一声闯入梦境,使他摆不脱愁绪。这两句是虚拟,月夜泊舟已是幻景,梦中听猿,更是幻中有幻。这样整首诗虚实结合,借助想像,拓展了表现空间,扩大了意境,使诗更具朦胧之美,深化了主题,更有助于表现惆怅别情。通过造境,“道伊旅况愁寂而已,惜别之情自寓”(敖英评,《唐诗绝句类选》),“代为之思,其情更远”(陆时雍《诗镜总论》)。在艺术构思上是颇有特色的。

2011年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

⑵“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4分)

答:这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李白的浓浓思念之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

解析:这首诗如果考生没有学过,单凭注解做起来是很难的,因为现代考生没这个实践,也不会去想象。就拿教师而言,这两句有时也很难理解,所以估计答得不错的便是情景交融之类的套语了。如是理解这一联的,思想感情答“离愁别恨”,表现手法答“拟人”、“象征”、“对偶”也应算为正确。

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⑴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3分)

答:才思、诗风、诗品;卓异不凡。或“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

解析:这道题出得让人琢磨不透、一头雾水,似非要顺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来答题不可,这便是强行赶鸭上架之为。首先,“什么样的高度评价”本身就有问题,“高度”不就是“什么样的评价”吗?其次,从四句的关系上说,第一句为总括句,后三句是对第一句的进一步说明:第二句为“才思”,第三、四句为“诗风”,也不见有第三个方面呀?无奈之下,为迎合命题者,遂写上“诗品”二字,你敢说我答错?但这么答,还是有些忐忑,因为你不是迎合命题者的,于是思来想去,还是这样吧:“思不群”“比庾信”“比鲍熙”;“诗无敌”。但是觉得这么答又不合题,题目要求答出三个方面,那一定是概括性的名词,这“比庾信”“比鲍熙”可不是名词!权且这么招吧,只要尽力去答了,至于结果如何,就不管那么多了。

⑶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3分)

答:作者先从李白的诗歌才华写起,交待思念的缘由;而后顺理成章地抒写自己对李白的思念之情;为此而表达再次相逢论诗的愿望。层层铺垫,又环环相扣,情感真挚。

解析:回答这个问题,得先明确“构思脉络”的意思,它是行文的思路,也就是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这样的思路有什么好处,所以它往往对应着文章的层次以及题目所配给的分值。审好题,方能答好题。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此题应该是好答的。

【译文】

李白的作无人能敌,他那高超的才思也远远地超出一般人。

李白的诗作既有庾信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照作品那种俊逸之风。

如今,我在渭北独对着春日的树木,而你在江东远望那日暮薄云,天各一方,只能遥相思念。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同桌饮酒,再次仔细探讨我们的诗作呢?

2012年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注释

①恨:离恨。

②天涯:天边。指思念的人在遥远的地方。

③摇曳:犹言摇荡、动荡。

译文

恨意千万如丝如缕,飘散到了遥远的天边。山间的明月不知

道我的心事。绿水清风中,鲜花独自摇落。花儿零落中,不

知不觉的明月早已经斜入碧云外。

这首词以意境取胜,通过描写思妇在孤单的月光下独自思念的情景,表现了其内心的悲戚和哀伤。“千万恨,恨极

在天涯。”首句直出“恨”字,“千万”直贯下句“极”字,

并点出原因在于所恨之人远“在天涯”,满腔怨恨喷薄而出。

说“恨”而有“千万”,足见恨之多与无穷,而且显得反复、

零乱,大有不胜枚举之概。虽有千头万绪之恨,但恨到极点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解析]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同

的事只有一桩,即远在天涯的那个人久不归来。这是对全词的主旨作正面描写。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评点]此诗鉴出得好,节省阅读时间,又包罗选修所学,学以致用,命题者实为有心人!

2013年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答案】用远古时期的宁静写出山中的幽静。

【解析】这句从写作对象上看,应是写“山”,写“山”的

静,因为有一“静”字紧跟其后,而且还像“太古”一样“静”,(2)“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一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心境?(4分)

【答案】表达了厌恶官场、追求恬淡的心境。

【解析】这两句明显写的是两方面的事,一句一事一心境:前句“门常掩”是因为“世味”,表明对“世味”的厌恶;后句“簟[竹席,见“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已便”是因为“时光”——正值盛夏时光——醉卧竹席,已是非常地适宜:给人的是一种闲适、恬淡之感。

【评点】这道题是简单而适合考生的,只要稍微体会一下,考生应该能体会出其中的意绪。

(3)《宋诗钞》中说唐庚的诗“芒焰在简淡之中”,即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试结合本诗作简要分析。(4分)

【答案】“门掩世味”“拈笔忘筌”暗含诗人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

之气;全诗却以“山”“馀花”“好鸟”等闲适悠远的意象,形成一种简朴

如果考生就把这句翻译一遍——山像太古一样静——那一定是能得分的。

【评点】这题有点难,一是“太古”给人以“静”感,考生是不大明白的。二是由于不知道“太古”之有“静”意,当然就不知道此句是拿“太古”来写“山”之“静”的。所以此题没有从考生的实际出发。的风格,意味平淡深长。

【解析】解答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审题,而且题目也已说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平淡的背后往往蕴藏着激烈情感。由此,考生答题时,就要形成这样的思路:哪些地方是“平淡”的,这“平淡”里蕴含着怎样的“激烈情感”,顺着这样的思路答下去,至少失分不是很严重。

【评点】所给答案有点答非所问——不是顺着这个思路来答的:“难忘世事,透露幽愤不平之气”不是从“山”“馀花”“好鸟”等这些闲适悠远的意象中得来,显然与题目所问有些出入。应该这么作答:醉于馀花、眠于好鸟之鸣中、不问世事、竹席醉眠、不闻世味、提笔忘言,表面则是悠闲恬淡,实则含有对世事的耿耿于怀、终不能忘的强烈意绪,其愈说闲淡,愈见其对世事的牵挂、谪居的怨愤。

2014年三、古诗词鉴赏(11 分)

10.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 分)

【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

【解析】第一首诗的结句,是前一句的原因,所以应结合前一句进行赏析;第二首诗的结句可有两种理解,既可理解为实写诗人自己,也可理解为续写所访隐者。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 (3 分)

【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解析】由“九日驱驰一日闲”中的“驱驰”可看出作者是“乘兴而往”;由“寻君不遇又空还”中的“不遇”和“空还”可看出作者是“怅惘不遇”;由“怪来诗思清人骨”中的“诗思清人骨”可看出作者是“欣赏叹慕”。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 分)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解析】由“城郭休过识者稀”可知此人“城里少有人知”;由“哀猿啼处有柴扉”中的“哀猿啼处”可知此人“家住深山”,由“有柴扉”可知此人“居室简陋”;由“沧江白石渔樵路”中的“渔樵路”可知此人“与渔樵为伍”。结合本题分值,答案可调整概括为三点:①城中识者甚少,②居

【评价】今年诗歌鉴赏题量仍是3道简答题,侧重考查情感和技法,这延续了以前的做法,但分值由10分增加了1分,文本由一首诗改为两首同主题的诗,这些变化还不能说是一种创新,愚以为既然用了两首诗,可设计一道比较阅读题以考查考生的思辨能力。

【译文】

奔波忙碌了九天,终于得到一日空闲;

我前去拜访你,可惜没有遇到,

只好空自回还;也难怪你诗歌的意境凉意彻骨——

你家的门扉正对着寒流,抬眼远望,积雪满山。

根本不需要到城郭去寻找,因为那里认识他的人很少;

在那猿猴哀啼的地方,他那所茅舍柴扉紧闭。

白天他去砍柴打渔,傍晚沿着沧江边的小路归来时,

雨水早已淋满了蓑衣。

室偏僻简陋,③混迹渔樵行列。

2015年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4分)

(2)选取景物,铺陈描摹(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移步换景,富有层次(由远及近、由外而内);虚实结合,寓情于景(通月朗、待春还)。

【解析】写景艺术,直话为“用了哪些方法来写景,有什么样的效果”;多样景物的叠合,便可称之为铺陈——这是一个难点,估计不少考生未能答出此艺术来。

【评价】此题考查表达技巧,正合了今年的考试说明,题虽好,但在答案设置上是不全的,应这样设置:“铺陈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等景物,写出了友人新居周围环境的优美闲适;由远及近、由外而内的角度,使得描写富有层次和立体感;由实而虚,由眼前的碧松想到“通月朗”,红药想到“待春还”,写出了一种悠闲自得的情趣。颔联与颈联情景交融,突出首联中的“爱”与“开颜”。”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冶的原因。(4分)

(1)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味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解析】“开颜”的原因,是诗中一定提到的,只要发现和加以概括便可,这就要善于捕捉信息了。题目中有“新居”,说明朋友刚刚乔迁新居;前三联写了新居周围的景色,要加以概括,不可一一俱到——新居周围景色迷人;前三联都是写景,景有衬心的作用——作者很是悠闲愉悦;最后一联是直写友人的,说房中堆满了书,无立足之地,但从中能看出友人来,说明友人是爱书的,是情调高雅的;诗人能对友人如此高的评价,心情又是如此的“开颜”,说明其二人是志同道合、心灵相通、爱好相同的。

【评价】此题考查同2014年的第⑵小题,对诗歌信息进行捕捉和概括,是难得的好题。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3分)

(3)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志趣相同之感。

【解析】字里行间所透露的意味深长之“意”,是要好好体悟的,诗就像一块玉,需要仔细认真用心地把玩,方可领受其中的意味。

【评价】人物、情趣(理趣)、形象、技巧、思路应是诗鉴的常见的题型,亦属老题,做来并不陌生。

【总评】江苏诗鉴考查一向比较人性化,第一,不选偏涩难懂之诗歌;第二,不设置偏难奇魔之题。它就像喝惯了的老酒,淳而不醉,香而不迷,又仿佛旧曾相识。

【备考启示】不选偏难之诗歌,做好常规训练即可。

2016年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

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

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

短衣匹马随李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

效果?(5分)

【答案】上阕叙述了:①李广罢官闲居时同友人在田间饮酒

后回归,被势利的醉酒霸陵校尉呵止,只好在亭下止宿;

②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③李广劳苦而不得功勋,英

勇而反遭罢黜。这样的表达效果:①表现了作者对势利广骑曰:‘故李将军。’尉曰:‘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止广宿亭下。”这里特别突出“故将军”一语,表现了作者对势利的霸陵尉势的愤慨。同时,词中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了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史记》又载:“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射虎”二句即写此事。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李广如此健者而被废弃,又可见当时朝政之昏暗。《史记》又载::“自汉击匈奴,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邑者何也?”词中“落魄”二句即指此事。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进一步说明朝政之黑暗,作者只用数十字便勾画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生平主要事迹,且写得有声有色,生动传神。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下阕先以杜甫思慕李广之心,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盛赞晁、杨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一句,借汉言宋,感慨极深沉,讽刺极强烈。一是汉时开边拓境,健如李广者本不当投闲,然竟亦投闲,可见邪曲之害公、方正之不容,乃古今之通病,正不必为之怅恨;二是汉时征战不休,健如李广者尚且弃而不用,今日求和讳战,固当斥退一切勇夫,更不必为之嗟叹。这从反面立意,表达了作者痛恨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的心情。“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一语隐喻奸佞之人的阴险和卑劣,并以点明题语所云“夜读”情事。

【译文】秋日的一天,诗人长久喜爱街西悠闲的风景,来到窦员外新居之处突然喜笑颜开。清光门外,有一溪渠水缭绕着院子,从墙头望出去,可以看到远山的点点秋色。院子里种植着几棵松树,晚上可以欣赏明月松间照的美

小人的愤慨以及对李广朴实性格的赞赏;②表现李广胆气之壮和武功之强;③表现了朝政的昏暗。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此题,首先读懂诗句大意,然后再根据诗句意思归纳概括。本词上阕聊聊数语,约略叙述了李广的事迹。据《史记》载,李广罢官闲居时,“尝夜从一骑出,从人田间饮。还至霸陵亭。霸陵尉醉,呵止广。景,院子里还栽种了很多芍药,等到春天就可以欣赏芍药花开满园的美丽景色。不要说室内案牍堆积满地,我在此和你相识成为志趣相投的好朋友。

2017年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诗文后面的注解。对于本题,考生必须先关注诗人陆游所处的朝代和他的遭遇以及一贯的思想情感,然后再分析颔联和颈联所写的内容,圈出导致“愁”的内容,可以是国家朝代的状况,可以是个人的遭遇,可以是所见之景,也可能是所思之事,从本题中来看,主要是南宋的国运衰微、战事连连,是个人的壮志未酬、身体多病。

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11.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1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这是针对诗歌的尾联和尾句设题,是江苏卷的常考题型。首先分析“尾联”所使用的技巧,然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效果。“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尾联主要是写景,“明朝”说明这是想象之景,诗人想象自己明朝在烟雨之中于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6分)

10.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解析】

10.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

‘愁’的原因”,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诗歌的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桐江岸边把小船系在“枫树”上去垂钓,画面很悠闲,反映了作者的愿望——隐逸,但结合颔联和颈联可以知道,这一愿望是建立在国土沦丧、战事连年、自己壮志未酬又中年多病的基础之上,故这一愿望中就饱含无奈和苦闷之情,诗人寓情于景,借景抒怀,把一个中年多病、空有报国之志却无法施展的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呈现在读者的面前。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技巧。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技巧点拨】解答本题之前,应先审题,明确考查的方向,“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赏析”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尾联”又暗示了思考的方向。作为诗歌的尾联和尾句,一般有如下特点:直抒胸臆和以景结情,运用典故和想象(虚写)。明确方向之后再来看这个题目,目标非常明确。“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明朝”二字暗示考生,此句所写都为虚景,是诗人的想象;“烟雨桐江岸”是景,“占丹枫系钓舟”是人物的活动,在这样的情境之下看似非常悠闲自得,但结合颔联和颈联以及诗人“陆游”的平生经历来看,可见这想象的情景只是壮志难酬之下的无奈之举,问题迎刃而解。

2004-2019江苏高考诗歌真题总汇编

2004-2019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汇编 【2004年卷】1.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征人怨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①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意象,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②首句“岁岁金河复玉关”,这是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次句“朝朝马策与刀环”,这是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第三句“三春白雪归青冢”,这是怨气候酷寒;第四句“万里黄河绕黑山”则是怨景色单调。 【2005年卷】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益诗友。 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答: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 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滴在阶下青苔上) 尾联: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尘埃) 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⑵清冷、幽静孤单、寂寞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答:“为拂绿琴埃”。 【2006年卷】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注: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分) 【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1分)。“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1分) 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2分) 【答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1分)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1分)。 补充:前两句“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实写,后两句“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以虚为主,虚中有实。本题也可从实写、虚写角度作答。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2019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

请下载支持! 2011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训练题汇编 东海高级中学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池鹤 白居易 高竹笼前无伴侣,乱鸡群里有风标①。低头乍恐丹砂落,晒翅常疑白雪销。转觉鸬鹚毛色下,苦嫌鹦鹉语声娇。临风一唳思何事,怅望青田云水遥。 注:①风标,风度节操。 (1)诗歌里出现的乱鸡、鸬鹚、鹦鹉等形象,对塑造池鹤形象有什么作用,请作具体说明。(5分) 参考答案:这些形象起对比和衬托的作用。(2分)乱鸡形象凸显了池鹤的风度和节操;鸬鹚的毛色污浊,和池鹤的毛白如雪对照,突出池鹤形象和品格的高洁;鹦鹉的娇弱和学舌无主见,突显了池鹤的自标高格和铮铮傲骨。(3分) (2)尾联“思何事”三字耐人寻味,你认为池鹤所思应为何事?本诗托物言志,据此理解,这一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参考答案:丹顶鹤所思是自己何时(是否)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在遥不可及的云水之乡。(2分)尾联借丹顶鹤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了诗人对自由自在的能施展自己才华的生活境界的向往,也隐含了保持自己孤高的品格和非凡的气质才华,将来能鹤唳云端,展翅冲天的愿望,同时又表达了对自己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苦闷。(3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引① 王安石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②,庾楼月③,宛如昨。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①此词是王安石推行新法失败后的晚年作品。②楚台风:宋玉《风赋》中说,楚王游于兰台,有风飒然而至,王乃披襟而当之曰:“快哉此风!”③庾楼月:《世说新语·容止》中说:庾亮在武昌,与诸佐吏殷浩之徒上南楼赏月,据胡床咏谑。 ⑴请概括说明这首词的上片是如何写景的,表达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心情,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5分) ⑵这首词的下片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词作简要说明。(5分) 参考答案:⑴从听觉和视觉两个角度写出了一幅凄清哀婉、岑寂冷隽的秋光图。(2分,只要答出两个角度即给2分)表现了久客异乡、思盼归家但又身不由己的思绪。(2分)反衬或对比。(1分)。⑵①倦意官场(或被名利所缚),寄寓人在旅途的感叹;②对无拘无束的百姓生活的留恋与向往之情;③历经沧桑后欲寄情山水(或:心归自然)而不得的痛苦之情。(一点2分,三点全答到得5分,意思对即可)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啰唝曲 刘采春 其一其二 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莫做商人妇,金钗当纸钱。 载儿夫婿去,经岁又经年。朝朝江口望,错认几人船。 ⑴这两首诗在内容和表达上有什么共同之处?(5分) ⑵“不喜秦淮水,生憎江上船”看似无理却又在情理之中,请做简要分析。(5分) 参考答案:⑴这两首诗均写出丈夫外出久而不归,家中妻子天天思念的情形,在感情的表达上,不直抒相思之苦,而从人物的心理变化及动作的描写上显露其情深,笔法新颖别致。 ⑵“不喜”“生憎”的对象从事理上看是 毫无道理,但它又有必然的联系。因当初就是“秦淮水”和“江上船”把她的夫婿载走的,至今还没把他载回来,主人公怎能不怨恨这水和船呢?寥寥几笔,从其天真地埋怨水和船的心理变化刻画中,增强了感情的表达力量,这种埋怨之情正是强烈思念之情的外化,因而它又是在情理之中的。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除夜宿石头驿 戴叔伦 旅馆谁相问?寒灯独可亲。 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 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 愁颜与衰鬓,明日又逢春。 (1)诗歌的首联运用了什么写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3分) (2)“一年将尽夜,万里未归人”历来为人激赏,称其为“客中除夜之绝唱”(《诗薮》),请你说说其妙处。(3分) (3)“寥落悲前事,支离笑此身”一句中既写到“悲”又提及“笑”,这样写是否矛盾?请结合诗歌内容作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1)“谁相问”,用设问的语气,交代诗人的处境。这两句写出诗人长夜枯坐,举目无亲的孤独,这样写更能鲜明突出诗人除夕之夜的凄苦、寂寞之情。(3分) (2)这两句形象地写出诗人身处异地,与家人远隔万里的难堪处境。其中“一年将尽”、“万里未归”,构成对仗,把悠远的时间性、广漠的空间感,对照并列在一起,自有一种意绪茫茫、百感交集的情思。(3分) (3)不矛盾。前事可悲,今复可笑。诗人“悲”的是往事不堪回首,而这“笑”字包含着对自我的嘲笑,也包含着对现实无奈的苦笑,其中含蕴着多少对不合理现实的愤慨不平。这一“悲”一“笑”极为伤感。(4分) 三、古诗鉴赏(10分) ⒐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长得看来 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暝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更忆帝乡 千万树①,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长安多杏树。 ⑴请说明这首诗的首联有怎样的表达特色。(4分) ⑵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⑴(4分)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2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2分)(乐景的介绍为1分,作者的感受为1分) 【注】如果考生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⑵(6分)①惜春之情(1分)。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1分);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1分)。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1分)。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1分);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1分)。 ③故国之思(1分)。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心忆念着的长安生活(1分),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1分),点出了自己的愁怀所在。(三点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给6分,但每点必须附带分析。具体到每点,答出情感给1分,分析给2分)

江苏高考语文近十年古诗词鉴赏真题版

古诗鉴赏高考真题特训(2008—2017) 三、古诗鉴赏(8分) 2008年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①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2009年 ⒐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2010年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高考新课标全国卷诗歌鉴赏真题及解析

(2015年)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 8-9 题。 发临洮将赴北亭留别① 岑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厲县.在今新鲁木齐。 8.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相比,本诗描写塞外景物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5分)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直接描写,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直接描写了“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壮美;《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则是间接描写,如“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描写了连年见雪飞的恶劣环境。 9.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6 分) 尾联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抒发有点染和升华的作用。报效祖国当然不能因为距离遥远、环境恶劣而有所报怨,但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却难以控制。 (2014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 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徊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2013年)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逢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4 江苏卷)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05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三、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2007江苏卷) 鹧鸪天送 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 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江苏省2010-2019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

2010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1)找出诗中点明送别季节的词语。由送别季节可以联想到柳永《雨霖铃》中直抒离别之 情的哪两个句子?(2分) (2)一、二两句诗中“醉别”、“江风引雨”表达了惜别深情,请作简要说明。(4分) (3)三、四两句诗,明人陆时雍《诗镜总论》云:“代为之思,其情更远。”请作具体分析。(4分) 【答案】(1)橘柚香。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惜别知音,借酒浇愁;凄凄风雨烘托悲凉的心情。 (3)由眼前情景转为设想对方抵达后的孤寂与愁苦,通过想象拓展意境,使主客双 方惜别深情表达得更为深远。 2011年 三、(2011?江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①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②渭北、 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③论文: 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 手法? (3)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参考答案: (1)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 俊逸. (2)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作者思念友人李白,想象李白也在思念 自己.用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的表现手法. (3)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 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2012 三、古诗词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 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曳碧云斜。 (1)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2)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3)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9.(1)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2)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3)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 现心情的低沉。 2013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醉眠 唐庚 山静似太古,日长如小年。 馀花犹可醉,好鸟不妨眠。 世味门常掩,时光簟已便。 梦中频得句,拈笔又忘筌。 注:唐庚,北宋文学家,此诗为其谪居惠州时所作。 (1)说明“山静似太古”一句的含意。(2分)

2014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与翻译赏析详解汇编详解

2014年高考诗歌阅读真题与赏析资料汇编 一、(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试题答案】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 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试题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结构作用 【试题解析】词的上阕主要在写景,描写的是凄凉的景象场面:丝丝细雨被和暖的春风吹送着, 飘洒在繁花落尽的树枝上。满地落花被雨水浇湿,再也飞舞不起来了。池塘里碧绿的水面上随风荡 起微微的波纹。雨晴了,一轮斜阳依旧出现在西方的天空上。在“哀”的暮春景色中,抒发的是一 种“哀”情,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试题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 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试题考点】分析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 【试题解析】下阕写当主人公在百无聊赖中卷起珠帘,恰恰看到燕子成双成对地飞来飞去。这更加勾起了女主人公的一怀愁绪。这种愁绪实在难以排遣,满心想加以掩饰,无奈却在紧蹙的双眉 中显露出来。于是只好强打精神,翻身起来,继续下那盘没有下完的棋。岂料应劫之际,她竟然举 棋不定,沉吟半晌,难以落子。最后两句借续下残棋的动作来表达自己难以排遣的愁情。 【《阮郎归》诗歌赏析】“春风”二句起调低沉,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春风吹雨已 自凄凉,而花枝已凋残矣,风雨仍依旧吹打不舍,景象更为惨淡。“落花无可飞”,写残红满地, 沾泥不起,比雨绕残枝,又进一层,表面上写景,实际上渗透着悲伤情绪。两句为全篇奠定了哀婉 的基调。 三、四句写雨霁天晴,按理色调应该转为明朗,情绪应该转为欢快。可是不然,词的感情旋律 仍旧脱离不了低调。盖风雨虽停,而红日却已西沉。因此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 了一层暮色。 词的下阕,由写景转入抒情,仍从景物引起。“帘半卷,燕双归”,开帘待燕,亦闺中常事, 而引起下句如许之愁,无他,“双燕”的“双”字作怪耳。其中燕归又与前面的花落相互映衬。花 落已引起红颜易老的悲哀;燕归来,则又勾起不见所欢的惆怅。燕双人独。怎能不令人触景生愁, 于是迸出“讳愁无奈眉”。 一个警句。所谓“讳愁”,并不是说明她想控制自己的感情,掩抑内心的愁绪,而是言“愁” 的一种巧妙的写法。“讳愁无奈眉”,就是对双眉奈何不得,双眉紧锁,竟也不能自主地露出愁容,语似无理,却比直接说“愁上眉尖”艺术性高多了。 结尾二句,紧承“讳愁”句来。因为愁词无法排遣,所以她转过身来,整顿局上残棋,又从而 着之,借以移情,可是着棋以后,又因心事重重,落子迟缓,难以应敌。这个结尾通过词中人物自 身的动作,生动而又准确地反映了纷乱的愁绪。 二、(新课标卷II)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 [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1

历届江苏高考诗歌鉴赏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汇总 三、古诗词鉴赏(11 秋兴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①,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1. 迫;逼迫。邻舍比里,共相压迮。――《后汉书·陈忠传》2. 压;榨。例:迮取汁,如饴饧。――《齐民要术》 3. 狭窄。通"窄"。 4. 仓促。仓猝例:今若是迮而与季子国,季子犹不受也。――《公羊传·襄公二十九年》 5. 姓。 1、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 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参考答案 1、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 2、以丹凤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 三、古诗词鉴赏(1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0-11题。 八声甘州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②。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②杜甫《曲江三章》其三:“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幸有桑麻田,故将移住南山边。短衣匹马随李

广,看射猛虎终残年。 甚:为何,为什么。 离亭赋得折杨柳二首李商隐 暂凭尊酒送无憀,莫损愁眉与细腰。? 人世死前惟有别,春风争拟惜长条? 10.本词上阙选取了李广的哪些事迹这样选材有什么表达效果(5分) 11.下阙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10.第一问:霸陵受辱亭尉,射虎中石,功高难封侯。第二问:通过对这些事迹的提炼铺陈,营造了英雄晚景落魄的氛围,暗寓了作者有相似的境遇。学科&网 11.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的高风;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的不满;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

2014年高考全国各地试卷诗歌鉴赏及

2013年高考全国各地试卷诗歌鉴赏及 博文收藏 2013-07-31 21:10 2013年高考全国各地试卷诗歌鉴赏及名篇名句默写试题汇编 一、2013年新课标I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 陆游 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 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 赐与! 【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②占断占尽。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看空缺部分。(6分)

(1)足蒸暑土气,,,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2)五步一楼,十步一阁;,檐牙高啄;,勾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苏轼《赤壁赋》) 【参考答案】 8.(5分)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封侯拜将,而自己只能做一个闲散的江边渔翁。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和牢骚。9.(6分)用来含蓄地表达对统治者的不屑和愤慨之情。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让皇帝来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有稀罕你皇帝的恩赐! 10.(6分)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廊腰缦回,各抱地势。山川相繆,郁乎苍苍。 二、2013年天津卷 14.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①

2019年江苏省中考诗歌鉴赏试题汇编

诗歌鉴赏 一(2015·江苏宿迁市) 19.阅读古诗,回答问题。(5分)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①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②有梅花便不同。 [注释]①竹炉:指用竹篾套子套着的火炉。②才:仅。 (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一、二句的情景。(2分) (2)试从“梅花”这个意象來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3分)19.(1)冬天的夜晚,来了客人,用茶当酒,吩咐小童煮茗,(1分)火炉中的火苗开始红起来了,水在壶里沸腾着,屋子里暖烘烘的。(1分)(2)“梅花”有高洁的志趣,(1分)诗人写梅固然有赞叹梅花高洁的意思,更多的是在暗赞来客,(1分)写出了诗人的热情,表明自己和客人一样志同道合,具有高洁的志趣。(1分)解析(1)此题考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想象要从诗歌描写的意境人手,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情景,可适当使用一些修辞手法。(2)此题考查探究诗歌意象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指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解答时要结合“梅花”这一物象本身的特点,再根据具体的情境,联系诗人的主观情思进行分析。 二(2015·江苏常州市)(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5——6题。(3分)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5.“乾坤日夜浮”一句中的“浮”字,表现了洞庭湖什么特点?(1分) 答: 6.阅读全诗,概括“凭轩涕泗流”一句蕴含了哪些情感。(2分) 答: 5.“浮”有动态感,表现了洞庭湖宏大壮阔、气势磅礴的特点(1分);解析:此题考査古诗的炼字。解答时不仅要注意字面意思,还要联系词语在诗歌中的意思和表达效果。6.亲人离散,漂泊无依的孤独感,(1分)对国家多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伤心(1分)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蕴含的感情。解答时要联系全诗内容和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 三(2015·江苏扬州市)(一)阅读诗歌,完成第9题。(6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权德舆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9.⑴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之情。(2分) ⑵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4分) ▲ ▲ 9.⑴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⑵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考点:本题是对古诗词鉴赏能力的考查。 思路点拨:第⑴题是体会诗人情感,这首诗前两句中,“十年曾一别”极言分别时间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历年真题解析总结

2012?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梦江南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⑴词中“恨极在天涯”的“恨”是指什么?(2分) 答案:“恨”是指思妇对于远在天涯的丈夫的思念。由于丈夫久远不归,思妇这思念便上升为一种怨恨,越怨恨,越见思妇思念之深之切。 标准答案:思念远隔天涯的心上人的怅恨之情。 ⑵词中三、四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悲戚哀伤、愁思难遣、孤独寂寞、青春流逝的主人公形象。主人公夜深望月寄相思,而山月无情,全然不懂主人公一腔心事,自然也就无从传递相思情了;眼前百花白白飘落,水风全然不知也不觉更无怜,却依然催落一地华英,暗喻主人公的青春消逝却无人怜的哀怨。情景交融,委婉含蓄。 标准答案:主人公满腹哀怨,对月怀远,月却不解;临水看花,花自飘零,无人怜惜。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又自哀自怜的主人公形象。 ⑶请简要赏析这首词的结句。(4分) 答案:碧云在空中飘忽不定,最终消沉在天边,结句利用象征的手法,用“碧云斜”象征人的心情消沉;用碧云的飘忽不定象征人的心神不宁。以景结词,委婉含蓄,蕴味悠长,而又情景交融。 标准答案:借景抒情。把天涯之思投向无边天际,以碧云摇曳表现心绪的不宁,以碧云斜落表现心情的低沉。 此词属于小令,短小精悍,完全解读得细细品味其中每个字。同时得注意其中的中学课本常遇见的“天涯”(“天涯共此时”)“山月”(“不知乘月几人归”)“落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碧云”(“碧云天,黄叶地”)等意象以及情景交融的诗句、词句。 此诗鉴出得好,节省阅读时间,又包罗选修所学,学以致用,命题者实为有心人! (2011?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 (1)这首诗的开头四句从哪三个方面对李白的诗作出了什么样的高度评价? 答: 【解析】本题考查对思想内容的把握能力。该诗是一首律诗,前四句是杜甫对李白诗歌的高度评价,第一句整体评价李白诗的地位无人能比,二、三、四句进一步评价,从“思不群”、“清新”、“俊逸”三个词语可以推断评价的角度应该是思想情趣和风格两个方面。 参考答案:①诗坛地位,无人可比;②诗的思想情趣,洒脱不凡;③诗歌风格,清新、俊逸。(2)“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

2014年高考语文高考真题汇编:诗歌鉴赏

2014 年高考各省市试题分类汇编:诗歌鉴赏 一、[2014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8?9题。 阮郎归西湖春暮 [南宋]马子严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番腾①妆束闹苏堤,留春春怎知 花褪雨,絮沾泥。凌波②寸不移。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 【注】①番腾:同“翻腾”。②凌波:这里指女子步履。曹植《洛神赋》:“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8.这首词通过人物动作神态表现了西湖游人的不同情感,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 分) [答案]翻腾妆束,闹春苏堤,爱春之心;步履迟迟,驻足流连,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唤船离去,叹春之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作者表达的情感,如“番腾妆束闹苏堤” 有爱春之情;“ 留春春怎知”“ 凌波寸不移” 含惜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人归春也归”表达叹春归去之情。 9.这首词描写了暮春之景,请从点面结合的角度做简要赏析。(4 分) [答案]香红渐稀,是面的描写;花褪雨,絮沾泥,则是点的刻画。勾勒写意,细节传神,点面结合,相互映衬;以景起情,丰富了词作情感内涵。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具体的诗句中分析出诗句所运用的技巧,如“ 香红渐渐稀” 是面,而“花褪雨”“ 絮沾泥” 则是点,也是细节描写,由此归纳出点面结合、细节传神等要点。此外还可从诗句中分析出“ 以景起情” 或“景中寓情” 的表达 方式。 二、[2014北京卷]“月”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本题与“月”的意象相关。完成①? ③题。 ①有些诗句无“明月”二字,却写出“明月”之景。下列不.具.有.这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 .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B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C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D .皓魄当空宝镜开,云间仙籁寂无声。 ②“秦时明月汉时关”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 。下列与这一表现手法相同的一项 是(2分)() A .烟笼寒水月笼沙 B .明月楼高休独倚C. 一夜飞度镜湖月D .夜吟应觉月光寒 ③《红楼梦》中,两位才女中秋月下联诗,其中一位被称作“多病西施”,她所吟的“冷月 葬花魂”诗句,正是其诗意而悲剧的人生的写照。此才女是(2分)() A .史湘云 B .林黛玉C.薛宝钗D .妙玉 7 .①B [解析]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能力。“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 花” 中未涉及“月亮” 。 ②A [解析]本题考查常见修辞方法的运用。“秦时明月汉时关”采用了互文的手法,“烟笼寒水月笼沙”也一样,其他三项均未使用这一手法。 ③B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涉及名着的具体内容,比过去的死记硬背多了一点推断与趣味。题中诗句是《红楼梦》第76回中黛玉与湘云联诗时黛玉之语,湘云出句为“寒塘渡鹤 影” ,黛玉对曰“ 冷月葬花魂” 。而且从题干中“多病西施”“ 人生的写照”等词语也可 将答案确定为林黛玉,因为黛玉体弱多病。在高中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中就有描写。 三、[2014北京卷]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③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4 江苏卷)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2005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三、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江苏卷) 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 *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2007江苏卷)

鹧鸪天送人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 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 (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9 江苏卷) 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 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 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答案及详解

(完整版)江苏高考语文诗歌鉴赏与阅读理解答题技巧(最新)

诗歌鉴赏和答题技巧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 答题步骤: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 (3)此手法怎样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答题步骤: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模式:①用一两个词或一两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答题步骤: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答题步骤: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 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 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

2014年全国高考语文古诗鉴赏题汇总 (新课标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阮郎归无名氏① 春风吹雨绕残枝,落花无可飞。小池寒渌欲生漪,雨晴还日西。 帘半卷,燕双归。讳愁无奈眉②。翻身整顿着残棋,沉吟应劫迟③。 [注]①作者一作秦观。②讳愁:隐瞒内心的痛苦。③劫:围棋术语。 8.词上半阕的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了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分析。(5分) 9.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6分) 参考答案 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 【答案】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新课标卷II)(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含山店梦觉作[唐]韦庄 曾为流离惯别家,等闲挥袂客天涯。灯前一觉江南梦,惆怅起来山月斜。 宿渔家[宋]郭震 几代生涯傍海涯,两三间屋盖芦花。灯前笑说归来夜,明月随船送到家。 [注] ①韦庄(约836-910):字端己,长安杜陵人(今陕西西安东南)人。曾流离吴越等地。②郭震:字希声,成都人。生卒年生平不详。 8.韦庄在诗中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感情的?请简要分析。(5分) 9.两首诗都写到“灯前”,这两处“灯前”各自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8.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9.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浙江卷)(二)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21-22题。(7分)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 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 三峡吟(宋)徐照 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2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来写愁。(2分) 22.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5分)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历年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全解析 一、全国卷Ⅰ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咏素蝶诗 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 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 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 (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参考答案: (1)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映衬日光腾起,顺着风势返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 (2)这首诗通过对素蝶活动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最后两句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赏析: 这首《咏素蝶诗》是南朝齐梁之际有?神童?兼?彭城才子?之誉的刘孝绰所作。此诗在形式上采用了白描手法描写蝴蝶在风中、花中的飞舞的情况,同时运用了对比手法,以及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将蝴蝶飞舞的姿态描写得十分形象和逼真。诗人仅仅用了四十字就把蝴蝶的性格、姿态、情感表现出来,让人如于风和日丽之时,见蝴蝶随着蜂儿转于绿蕙丛中,时而避雀隐,时而浴日舞,令人叹为观止。 联系刘孝绰虽然自负才华自视甚高,但一生仅做到秘书监,一直得不到提拔的遭遇,可知诗中蕴含着期盼得遇明主之意。?嘉树欲相依?为全诗主旨。素蝶即白蝶,诗首联写蝴蝶为了躲避天敌(?蜂?、?雀?)时而绕着草花飞,时而躲藏在草花丛中。颔联写蝴蝶在阳光照射下随风翩翩起舞。颈联写出蝴蝶在花草树木间出没。诗的前三联采用白描的手法,使红花、绿草、白蝶、阳光、嘉树,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画卷,充满了无限生机。最后写出蝴蝶的期盼:希望这些提供蝴蝶栖息的花草树木能够永远存在。这首咏物诗传达了古人朴素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愿望。 二、全国卷Ⅱ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梦中作①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③无奈客思家。 注:①本诗约作于皇祐元年(1049),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谪到颍州,②传说晋时有一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在下棋,于是臵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③酒阑:酒尽。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