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第一诊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ICD-10:M30.301)

(二)诊断依据:根据《临床治疗指南—小儿内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诸福堂实用儿科学(第七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 病因:主要由于细菌、病毒及其毒素引起的感染,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或肠道炎症之后发病。(1)常见感染病原有柯萨其B病毒(病毒及其毒素经血循环到达回肠系膜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症);(2)链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也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这些化脓菌及其产物从原发病灶经血行或淋巴结途径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的急性感染,炎症通常较为剧烈);(3)肠道内的细菌及寄生虫,如沙门氏菌、耶尔森菌、血吸虫、阿米巴原虫等,可经肠壁直接侵入肠系膜淋巴结内,引起特殊性炎症,但临床上较少见。

2. 临床表现:

(1)主要症状: 腹部症状:腹部疼痛是患儿主要就医的原因。腹痛发生较急,常呈绞痛性及阵发性的特点。间歇期腹痛明显好转,或毫无不适,照常活动。腹痛部位常较广泛,疼痛可始于上腹、脐周或全腹,以后局限右下腹部。常伴有轻度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腹泻等。

(2)伴随症状: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近期内曾有低热、咽痛及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就医时正值上感期表现为腹痛的同时有发

热、头痛及咽痛等(占42.5%)。

(2)查体:浅表淋巴结肿大,颈侧表浅淋巴结可有反应性增大,触诊可及肿大伴有触痛的淋巴结,病愈后肿大的淋巴结可恢复正常。腹部压痛以右下腹部为主,但范围较广泛,压痛明显的部位,经常变化不恒定。左侧卧位时,压痛点也可移向左侧,腹肌紧张较轻或无,反跳痛常为阴性。部分患儿在右下腹可触及状伴压痛的肿块,很可能是肿大的肠系膜淋巴结。

(三)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ICD—10:M30.301编码;

2. 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治疗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1.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清淡易消化饮食,少食多餐;

2. 抗感染、降温、补液等治疗,需要时请外科会诊。

3. 局部治疗:可行腹部推拿理疗。

4. 对症、支持治疗:

(五)标准住院日为4-7天。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入院后第1天必需检查项目有血常规、尿常规、粪常规、肝肾电糖、CRP、PCT、抗链球菌溶血素、必检四项、血培养、咽试子培养胸片、心电图、腹部超声等。

(七)出院标准: 1. 发热、腹痛、呕吐等症状消失,精神食欲

好;2. 腹部无异常体征;3. 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恢复正常。

(八)变异及原因分析:伴有影响本病治疗效果的合并症或并发症,如命体征平稳,有急腹症,需要转外科进行相关诊断和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并发重症腹膜炎、感染性休克需住PICU治疗。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路径标准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ICD—10:M30.301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4-7天

(学习的目的是增长知识,提高能力,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努力就一定可以获得应有的回报)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思路和按摩方法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治疗思路和按摩方法! (2010-08-31 13:49:03) 转载 分类:小儿推拿 标签: 肚子痛 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推拿 求助。。。 老师。。。我是七岁栋栋宝的妈妈。。 自前学了推拿以后。一直以保健,增强抵抗力为目的在推拿。 有点小咳或小鼻塞。。立马也能见效。 最近碰到点难题了。。 最近一二个月里。宝宝经常会在半夜里腹部绞痛。已经有三次左右了。 每次持续个三分钟左右。还附带拉一点稀。但也只是一次性的。也不呈水状。 我在他痛的时候拿肚角和揉脐。。但是他痛得不让我动他。 后来我听别的妈妈会不会是回虫引起的。 昨天我带他去医院看了。 做了几个检查。 粪常规。。无异常。 血检查。。无异常。 b超。。。b超医生说发现淋巴结有点肿大。大约15mm。正常的是9mm 后来儿科医生说是病毒性的。 就象感冒会引起咽喉部的淋巴结肿大。引发咳呀什么的。 我家宝宝是肠胃里有炎症导致淋巴结肿大。 配了头包。 我记得老师说过。中医是指肠胃有垃圾了。 这个该以什么手法呢?这个头包还要吃吗? 我老公说,其实不去看,他自己本身也会好的。 谢谢栋栋宝妈妈抛砖引玉,我们来谈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问题。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近二、三年来在临床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发病有增长的趋势,好发年龄以2—6岁的患儿多见,其临床特点为脐周及小腹痛,其时间多发在2—5分钟左右,好发在活动后或晨起及饭后,饮食失节时。疼痛性质多为非痉挛性,锐痛,较难忍,其病多见于易感儿,反复发热者,素体痰热较重的患儿,多为恣食生冷、肥甘、鱼腥、油腻之品,少食蔬菜的肺胃积热的患儿。淋巴结是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一旦周围有感染,炎症就会激活淋巴结去工作,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临床路径(试行) 一、慢性阻塞性肺气肿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ICD-10:J44.001或J44.101) (二)诊断依据。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更新版)》 1.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病史; 2.出现超越日常状况的持续恶化,并需改变基础COPD的常规用药者; 3.通常在疾病过程中,患者短期内咳嗽、咳痰、气短和(或)喘息加 重,痰量增多,呈脓性或黏脓性,可伴发热等炎症明显加重的表现。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更新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1.一般治疗:吸氧,休息; 2.对症:止咳化痰、平喘; 3.抗生素; 4. 呼吸支持。 (四)标准住院日为10-14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疾病编码(ICD10 J44.101 或ICD10 J44.001);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入院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尿、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电解质、血气分析、BNP(心衰标记物)、凝血四项、D-二聚体(D-dimer)、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CRP)。 (3)痰涂片找细菌、真菌及抗酸杆菌,痰培养+药敏试验,结核抗体; (4)胸部CT、心电图; 2.根据患者病情选择: (1)心脏彩超; (2)腹部超声; (3)下肢血管超声; (4)呼出一氧化氮检查 (5)血型、输血前四项(梅毒、HIV、乙肝、丙肝); (6)肺功能+支气管舒张试验 (七)治疗方案。 1.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2. 控制性氧疗; 3. 抗生素、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治疗、止咳祛痰; 4. 机械通气(病情需要时);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制度 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指导我院 开展临床路径管理工作,根据卫生部《临床路径管理指导原则(试行)》,结合我院工作实际,制定本制度。 一、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管理委员会由医院院长和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分别担任正、副主任,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临床专家任成员,负责临床路径的全面管理工作。 二、成立我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指导评价小组由分管医疗工作的院领导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成员,负责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进行督导、检查、评比、考核并提供技术指导。 三、成立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各科室临床路径实施小 组由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任组长,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 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任成员,负责本科室临床路径的具体实施及管 理工作。 四、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各科室 具有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医师担任。 五、临床路径工作管理委员会应定期召开会议,对临床路径实 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并提出质量改进建议。 六、各科室临床路径工作实施小组每月上旬召开本科室临 床路径月度总结评估会议。 —1—

七、建立多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医院相关科室和行政后勤部门要全力保障临床路径管理工作的实施,对医院临床路径工作指导评价小组和各临床科室提出的有关工作事项应优先办理。 八、建立临床路径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对临床路径管理实时监测。 九、奖惩 临床路径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纳入医疗质量检查考核体 系,与医院绩效考核挂钩。医院每月对各科室临床路径开展情况(包括开展例数、费用对比、数据上报、持续改进措施等方面) 进行评比,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好的科室或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对开展临床路径工作不力的科室或个人,医院将视情况提出批 评、处罚意见,重点追究有关科室主任的责任。 附: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二 O 一五年九月十六日 临床路径实施方案 —2—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求助。。。 老师。。。我是七岁栋栋宝的妈妈。。 自前学了推拿以后。一直以保健,增强抵抗力为目的在推拿。 有点小咳或小鼻塞。。立马也能见效。 最近碰到点难题了。。 最近一二个月里。宝宝经常会在半夜里腹部绞痛。已经有三次左右了。 每次持续个三分钟左右。还附带拉一点稀。但也只是一次性的。也不呈 水状。 我在他痛的时候拿肚角和揉脐。。但是他痛得不让我动他。 后来我听别的妈妈会不会是回虫引起的。 昨天我带他去医院看了。 做了几个检查。 粪常规。。无异常。 血检查。。无异常。 b超。。。b超医生说发现淋巴结有点肿大。大约15mm。正常的是9mm 后来儿科医生说是病毒性的。 就象感冒会引起咽喉部的淋巴结肿大。引发咳呀什么的。 我家宝宝是肠胃里有炎症导致淋巴结肿大。 配了头包。 我记得老师说过。中医是指肠胃有垃圾了。 这个该以什么手法呢?这个头包还要吃吗? 我老公说,其实不去看,他自己本身也会好的。 谢谢栋栋宝妈妈抛砖引玉,我们来谈谈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的问题。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近二、三年来在临床中的常见病及多发病。其发病有增长的趋势,好发年龄以2—6岁的患儿多见,其临床特点为脐周及小腹痛,其时间多发在2—5分钟左右,好发在活动后或晨起及饭后,饮食失节时。疼痛性质多为非痉挛性,锐痛,较难忍,其病多见于易感儿,反复发热者,素体痰热较重的患儿,多为恣食生冷、肥甘、鱼腥、油腻之品,少食蔬菜的肺胃积热的患儿。淋巴结是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一旦周围有感染,炎症就会激活淋巴结去工作,这时淋巴结会有所增大.那为什么会痛呢? 是因为淋巴结有自己的包膜,淋巴结大了,包膜就会变紧,神经末梢受到刺激就会引起痛感.可以想象吧? 西医的反思:由于近年来支原体感染的患儿较多,且反复使用红霉素、激素类药物从而增加了对胃肠道的刺激,减低自体免疫,导致淋巴免疫的激惹使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现象出现,促使肠淋巴结增生。但由于目前对肠系膜淋巴结炎的发病机理研究较少,不能断论,故此为愚之推论,有待于深入研究,仅供参考。系

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腹股沟疝临床路径 (征求意见稿) 一、腹股沟疝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腹股沟疝(不伴有梗阻或坏疽者)(ICD-10: K43.9)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 补术。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有明确体征:腹股沟区可复性包(肿)块。患者一般无特殊不适。长时站立或出现包块较久时偶伴局部胀痛和牵涉痛。分为腹股沟斜疝与直疝。 2.腹股沟斜疝: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位于腹股沟韧带上内方,疝块外形呈梨形或椭 圆,经腹股沟管途径突出; 3.腹股沟直疝:多见于老年人,位于腹股沟韧带上方,疝块外形呈半球形,基地较宽, 由直疝三角突出; 4.排除鞘膜积液、腹股沟淋巴结等其他疾病。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成人腹股沟疝、股疝修补手术治疗方案(修订稿)》(中华外科分会疝与腹壁外科学组,2003年)。 1.一周岁以内婴儿,可暂不手术; 2?儿童腹股沟疝仅做疝囊高位结扎(可选择腹腔镜下修补); 3.成人腹股沟疝需使用人工材料行无张力疝修补术(开放式或腹腔镜)。 (四)标准住院日为56_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 K43.9腹股沟疝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时,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 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_2_天(指工作日)。 1.所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尿、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型,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 毒、艾滋病); (3)心电图及正位胸片; 2.必要时行肺功能、超声心动图、立位阴囊/腹股沟B超及CT检查。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诊疗常规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又称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acute nonspecific mesenteric lymphadenitis),由Brenneman(1921)首先提出,常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以发烧、急性腹痛为其临床特点,一般病例药物治疗有效,少数肠系膜淋巴结炎化脓后形成脓肿,则需外科治疗。 病因 主要由于细菌、病毒及其毒素引起的感染,多在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病。常见感染病原有: 1.柯萨基B病毒(Coxsackie B病毒) ?临床资料已证实,肠系膜淋巴结炎的主要致病因素是Coxsackie B病毒及其毒素,病毒及其产物经血循环到达回肠系膜引起淋巴结的急性炎症。 2.链球菌及金黄葡萄球菌 ?也是引起本病的重要因素,这些化脓菌及其产物从原发病灶经血行或淋巴途径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的急性感染,炎症通常较为剧烈。 3.肠道内的细菌及寄生虫 ?如沙门氏菌、耶尔森菌、血吸虫、等,可经肠壁直接侵入肠系膜淋巴结内,引起特殊性炎症,但临床上较少见。 发病机制 1.好发部位 ?非特异性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主要发生于回肠末端的 肠系膜淋巴结内,空肠系膜淋巴结也可发生急性炎症,但临床上少见。感染与下列因素有关。 (1)解剖因素:回肠末端肠壁各层内含有极为丰富的淋巴管网,末端回肠系膜内淋巴结,特别是中间群淋巴结的数量,远远多于空肠系膜的淋巴结,常成群分布,数目高达数百个,这是感染好发于此的基础。 (2)生理因素:由于回盲瓣的影响,食糜在回肠末端内停留的时间较长,这虽有利于消化和吸收,但是也增加了肠道病原体及其产物的吸收量和肠系膜淋巴结感染的机会。 2.病理特征 ?炎症的早期,可见肠系膜内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相互不粘连,触之尚软,可以活动。后期淋巴结逐渐变硬,灰白色外观,同时腹腔内可有少量浆液性渗出液。镜下主要发现为淋巴组织增生、充血及水肿。少数病例,淋巴结呈化脓性改变,可形成脓肿,甚至相互融合成较大的脓肿,溃破后导致化脓性腹膜炎。受肠系膜炎症的影响,回肠末端、盲肠及阑尾等均可伴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存在,一般情况下,腹腔渗出液及肿大淋巴结穿刺做细菌培养大多为阴性。 症状体征 1.上呼吸道感染 ?患者近期内曾有低热、咽痛及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或就医时正值上感期,表现为腹痛的同时有发热、头痛及咽部充血等(约占%)。 2.表浅??颈侧表浅淋巴结可有反应性增大,触诊可及肿大伴有压痛的淋巴结,病愈后肿大的淋巴结可恢复正常。 3.腹部症状与体征 ?腹部疼痛是患者主要就医的原因。

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合阳县医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各临床科室: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现制定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请各科认真组织实施。 一、组织原则 1、我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在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下设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指导评价小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指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承担指导评价小组的工作。 3、各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 4、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主任指定本科室医师担任,原则上要求为主治医师以上。 二、工作职责 (一)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三)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四)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3、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4、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三、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订 (一)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腔淋巴结肿大)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病理分析 肠系膜淋巴结炎于1921年首先由Brennemann报告,故亦称为Brennemann综合征。因本病的病因并未阐明,故亦有称为急性非特异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近年来,多数学者认为,本病系由柯萨奇B病毒或其它病毒所致,由于远端回肠的肠系膜淋巴引流十分丰富,回肠未端及升结肠部分区域淋巴结很多,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毒毒素可沿血循环到达该区域的淋巴结,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也有人认为,由于回盲瓣的关闭作用,使得肠内毒素或细菌分解代谢产物在回肠末端滞留的时间较长而易于吸收,是造成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回盲部的又一重要原因。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腹腔淋巴结肿大)原因 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是小儿常见病变,一般认为上呼吸道感染后,链球菌或病毒的血行感染(即伤风感冒后),也有认为与肠道炎症和寄生虫病有关。多见于回肠末端(临床表现右下腹、脐周痛等)。淋巴结呈多发性充血、肿大。腹腔内可有少量炎性渗液。镜下可见淋巴窦扩张,中性粒细胞由小血管进入淋巴窦内,吞噬细菌。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常与上呼吸道感染有联系。

小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期,机体免疫系统活跃,免疫功能旺盛,淋巴滤泡生发中心明显;而另一方面,由于儿童机体发育尚不完善,各种肠道细菌、病毒、毒素等都可能透过肠粘膜引起肠系膜淋巴结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临床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肿大临床诊断) 由于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好发于回肠末端,故临床上诊断本病相对困难,易误诊。目前诊断本病主要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及血常规检查。超声的应用为本病的诊断开辟了新的检查途径。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超声表现具有特征性,即回、结肠区域肠系膜淋巴结数目增多,径线增大,呈椭圆形,结构类似靶样或内呈均匀低回声,无融合,可根据这些特征做出定性诊断。 1、与急性肠系膜淋巴结核鉴别:急性肠系膜淋巴结核在超声上表现为肠系膜淋巴结呈圆形或椭圆形肿大,包膜可不完整,可有融合,内部回声不均,晚期可出现散在的液化区以及伴声影的强光团或光点出现,可合并大量腹水,肠管粘连等改变,与本病不同。 2、与恶性淋巴瘤鉴别:肠系膜恶性淋巴瘤在超声上表现为肿大淋巴结趋向圆形,纵横比<2,累及节段较长,可有融合,中心坏死,点状钙化,与本病有明显区别。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脑出血恢复期康复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脑出血,已行手术治疗或无手术治疗指征,生命体征稳定。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临床诊疗指南-神经病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 (1)意识障碍 (2)运动功能障碍 (3)感觉功能障碍 (4)言语功能障碍 (5)吞咽功能障碍 (6)认知功能障碍 (7)精神、情感、心理障碍 (8)膀胱及直肠功能障碍 (9)日常生活功能障碍 (10)脑神经麻痹 2.影像检查:CT或MRI等影像学检查发现脑出血表现。 (三)康复评定。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脑外伤、脑出血术后和脑卒中早期康复诊疗原则》(卫办医政发〔2013〕25号) 1.一般情况。包括生命体征,饮食、睡眠和大小便等基本情况。 2.康复专科评定。入院后3天内进行初期评定,住院期间根据功能变化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定(大约住院2周左右),出院前进行末期评定。 (1)意识状态的评定 (2)运动功能的评定 (3)感觉功能的评定 (4)言语功能的评定 (5)吞咽功能的评定 (6)认知功能的评定 (7)精神、情感、心理状态的评定 (8)膀胱及直肠功能的评定 (9)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评定 (四)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根据《临床诊疗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康复医学(第5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常规治疗

2.康复治疗 (1)体位摆放与处理 (2)意识障碍处理 (3)运动治疗 (4)作业治疗 (5)物理因子治疗 (6)认知功能训练 (7)言语治疗 (8)吞咽治疗 (9)矫形器具及其他辅助器具装配与训练(10)心理行为治疗 (11)中医治疗 (12)痉挛处理 3.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1)感染的治疗 (2)深静脉血栓的治疗 (3)压疮的治疗 (4)异位骨化的治疗 (5)其它:如骨质疏松、关节挛缩。(五)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六)进入临床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脑出血。

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 合阳县医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各临床科室: 为进一步规范临床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现制定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请各科认真组织实施。 一、组织原则 1、我院临床路径工作实施方案在临床路径与单病种管理委员会领导下开展工作。 2、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下设临床路径与单病种指导评价小组,结合我院实际情况,指定医疗质量管理委员会成员承担指导评价小组的工作。 3、各临床科室成立临床路径实施小组,组长为实施临床路径的临床科室主任或负责人,成员为该临床科室医疗、护理人员和相关科室人员, 4、实施小组设立个案管理员,由临床科室主任指定本科室医师担任,原则上要求为主治医师以上。 二、工作职责(一)临床路径管理委员会履行以下职责: 1、制订本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的规划和相关制度; 2、协调临床路径开发与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3、确定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4、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5、组织临床路径相关的培训工作; 6、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与改进措施。 (二)临床路径指导评价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对临床路径的开发、实施进行技术指导; 2、制订临床路径的评价指标和评价程序; 3、对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和分析; 4、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临床路径管理的改进措施。 (三)临床路径实施小组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临床路径相关资料的收集、记录和整理; 2、负责提出科室临床路径病种选择建议,会同药学、临床检验、影像及财务等部门制订临床路径文本; 3、结合临床路径实施情况,提出临床路径文本的修订建议;

4、参与临床路径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价与分析,并根据临床路径实施的实际情况对科室医疗资源进行合理调整。 (四)个案管理员履行以下职责: 1、负责实施小组与管理委员会、指导评价小组的日常联络; 2、牵头临床路径文本的起草工作; 3、指导每日临床路径诊疗项目的实施,指导经治医师分析、处理患者变异,加强与患者的沟通; 4、根据临床路径实施情况,定期汇总、分析本科室医护人员对临床路径修订的建议,并向实施小组报告。 三、临床路径的开发与制订(一)选择实施临床路径的病种: 1、常见病、多发病; 2、治疗方案相对明确,技术相对成熟,诊疗费用相对稳定,疾病诊疗过程中变异相对较少; 3、优先选择卫生行政部门已经制定临床路径推荐参考文本的病种。 (二)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医嘱类项目医嘱类项目应当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发布或相关专业学会(协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包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路径 (2016年版) 一、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阻塞性睡眠呼吸低通气暂停综合征(非危重)(ICD-G47.3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 1.症状:睡眠时打鼾、反复呼吸暂停及觉醒,或自觉憋气,夜尿增多,晨起头痛,口干,醒后疲惫,可伴有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反应迟钝、阳萎,性欲减退、夜间心绞痛等。严重者可出现心理、智力、行为异常。

2.体征:肥胖(BMI≧28Kg/m2),颈粗短、小颌畸型、下颌后缩,鼻甲肥大和鼻息肉、鼻中隔偏曲,口咽部阻塞、悬雍垂肥大、扁桃体和腺样体肥大、舌体肥大等。 3.多导睡眠监测(PSG) 满足以下任一项OSAHS诊断即成立:①临床有典型的夜间睡眠打鼾伴呼吸暂停,ESS评分≧9分等症状,查体可见上气道任何部位狭窄及阻塞,AHI≧5次/h; ②日间嗜睡不明显,ESS评分<9分,AHI≧10次/h;③ESS评分<9分,AHI≧5次/h,存在认知功能障碍、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II型糖尿病、和失眠等1项或1项以上OSAHS并发症。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依据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2011年修订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睡眠呼吸障碍学组)。 1. 内科治疗 ①无创持续正压通气治疗(CPAP):单水平持续正压

(CPAP),自动调压(AutoCPAP),双水平正压(BiPAP)呼吸机。符合下列一个或几个条件的OSAHS患者可考虑CPAP治疗 1、年龄超过50岁者; 2、AHI≥20者; 3、AHI≤20,但自觉症状明显(尤其白天嗜睡症状明显者),问卷评分高者; 4、OSAHS患者经手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或术后复查AHI仍较高,低氧血症严重; 5、重叠综合征患者; 6、肥胖,BMI≥28,颈围≥40cm的患者; 7、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合并心、脑、肺血管疾病者及II型糖尿病者; 8、鼾症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不愿或不能接受手术治疗者。 ②口腔矫正器治疗: 适合单纯打鼾和轻-中度OSAHS患者,特别有下颌后缩

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例模板

入 院 记 录 姓名: 病区: 内科病区 性别: 男 出生地: 年龄: 2岁 住址: 民族: 汉族 入院日期: 2014-03-10 16:00 婚姻: 已婚 记录日期: 2014-03-10 20:17 职业: 农民 病史陈述者: 患者本人 主 诉:腹痛1天。 现病史:患儿于1天前无明显原因的出现腹痛,呈阵发性发作,无恶心及呕吐,无腹泻。无咳嗽及咳痰,无头痛及发热。在家口服消炎药物,效果不佳,为求进一步治疗,于近日来我院门诊就治,门诊以“肠系膜淋巴结炎”收治入院。自发病以来,患儿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急慢性传染病史,无外伤史,无手术史,无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进行。 个人史:出于原籍,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疫区疫水等密切接触史,父母非近亲婚配,母亲孕期健康,营养良好。 家族史:无家族传染性、遗传倾向性疾病史。 体 格 检 查 T 36.1 ℃,P 90 次/分,R 20 次/分,BP / mmHg,体 重 14 Kg 男性儿童,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精神一般,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皮肤未见出血点、瘀斑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外形正常,无畸形、无肿块。睑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 ,调节对光反射灵敏。双耳粗测听力正常,外耳道通畅,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无畸形,通气差 ,有分泌物,各鼻副窦均无压痛。口唇无发绀,齿龈无出血、 无溢脓。口腔粘膜无出血点、无溃疡,伸舌居中,咽充血,扁桃

体Ⅰ度肿大。颈软、无抵抗,无颈静脉怒张、无异常搏动,甲状腺正常,气管居中。双侧胸廓对称无畸形,无局部突出、无凹陷,无胸壁静脉曲张。两侧呼吸动度相等,肋间隙无增宽、无变窄。胸骨及胸壁无明显压痛,两侧语音震颤相等,无胸膜摩擦感。两肺叩诊音清,听诊双肺呼吸 音清,未闻及干性啰音。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心尖搏动点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线内0.5cm,触无震颤,心率90次/分,心律整齐。心脏各瓣膜区无病理性杂音。腹平坦,对称,腹壁静脉无怒张,无皮疹、无瘢痕、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柔软,无压痛、无反跳痛,麦氏点无压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无振水音。腹部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外生殖器未查,肛门未查。脊柱弯曲度正常,无畸形,活动自如。无压痛、无叩击痛。四肢其余各关节无红肿,无肌肉萎缩,活动自如。无水肿,双膝腱及跟腱反射存在。 辅助检查 时间项目结果 2014-03-11 血分析WBC7.6×109/L RBC5.05×1012/L LY41.2% GR44.9% HGB123g/L PLT235×109/L 2014-03-11 CRP全血正常 2014-03-11 B超肠系膜淋巴结炎 初步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 医师签名:

临床路径管理实施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作者:————————————————————————————————日期:

衡东县人民医院 临床路径管理实施方案 为适应医改,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降低医疗成本、规范医疗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合理控制收费,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结合我院实际,特制订我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实施方案。 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s,CP)是医护专家针对无并发症单纯性疾病制定的,以患者及其疾病(或手术)为中心、以时间作为横轴,以入院、诊断、检查、用药、治疗、护理、饮食、教育、出院等技术与服务的提供作为纵轴所做的最适当的、有顺序性、有时限要求的整体医疗计划和服务程序。 一、实施临床路径管理的意义 临床路径是一种诊疗标准化方法,以缩短平均住院日、合理使用医疗费用为特征,按病种设计最佳的医疗和护理方案,根据病情合理安排住院时间和费用。它不仅可以规范诊疗过程,减少一些不必要、不合理的诊疗行为,而且还可以规范诊疗行为的时间等,增强诊疗活动的计划性。在提倡高效率、高品质、低费用的医疗服务改革下,临床路径提供了多专业协作的工作模式,保证医疗护理等措施在既定时间内实现,并达到预期的医疗效果,促使了医疗资源的有效利用。同时,通过使用患者版的临床路径,帮助患者及家属了解医护详细过程和时间安排,使患方能积极配合和监督医院的工作,促进医患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医院的医疗服务质量得到不断提高。 二、临床路径的组织管理 (一)成立医院临床路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张海元 副组长:彭光华、吴小平、颜迪平、肖易波、刘中林 组员:胡峰生、秦湘梅、周日贵、蒋斌、张志英、金秀萍、康华佳、刘朝晖、曾白洋职责: 1.建立以临床路径为指导的单病种限价管理模式,制定单病种限价管理有关制度、规定; 2.组织全院科主任、护士长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培训教育; 3.审核临床路径文本; 4.协调相关部门和人员,提供推行与实施临床路径所需要的帮助; 5.审核临床路径的评价结果和改进措施;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与表单完全版

取内固定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患者 一、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骨折内固定术后() 行内固定拆除术() (二)诊断依据。 参照《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着,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 1.病史: 明确外伤骨折后进行手术内置物植入病史; 2.主要症状及体征:患者患处无明显症状,局部见明显手术疤痕,无红肿、溃疡及窦道形成,局部无压痛叩击痛。 3.X线摄片检查可见:钢板内置物存在,无断裂松动剂脱落,见 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通过。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术后目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2.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3.首选拆除内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治疗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编码TCD:BGG000、骨折内固定术后();

2.明确外伤骨折后进行手术内置物植入病史; 3.钢板内置物存在,无断裂松动剂脱落,见骨折处连续性骨痂通过。 4.除外以下情况: 1)并发严重感染骨髓炎形成者; 2)内置物因外院器械不和或时间久远不能取出者; 3)合并其他的疾病(如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癫痫)等严重影响第一诊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者。 5.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 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电解质检查、肝功能测定、肾功能测定、凝血功能检查、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 (3)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CT检查、肌电图、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时间。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例

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例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入院记录 姓 名: 病区:内科病区 性 别: 男出生地: 年 龄: 2岁住址: 民 族: 汉族入院日期:2014-03-1016:00婚姻:已婚记录日期:2014-03-1020:17 职业:农民病史陈述 者: 患者本人 主诉:腹痛1天。 现病史:患儿于1天前无明显原因的出现腹痛,呈阵发性发作,无恶心及呕吐,无腹泻。无咳嗽及咳痰,无头痛及发热。在家口服消炎药物,效果不佳,为求进一步治疗,于近日来我院门诊就治,门诊以“肠系膜淋巴结炎”收治入院。自发病以来,患儿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急慢性传染病史,无外伤史,无手术史,无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进行。 个人史:出于原籍,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疫区疫水等密切接触史,父母非近亲婚配,母亲孕期健康,营养良好。 家族史:无家族传染性、遗传倾向性疾病史。 体格检查 T 36. 1 ℃, P90 次/ 分,R20 次/ 分,BP/ mmHg,体 重14Kg

男性儿童,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精神一般,自主体位,查体 合作。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皮肤未见出血点、瘀斑及皮疹,浅表淋巴 结无肿大。头颅外形正常,无畸形、无肿块。睑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 染,两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3mm,调节对光反射灵敏。双耳粗测听力正 常,外耳道通畅,无异常分泌物,乳突无压痛。鼻无畸形,通气差,有 分泌物,各鼻副窦均无压痛。口唇无发绀,齿龈无出血、无溢脓。口腔 粘膜无出血点、无溃疡,伸舌居中,咽充血,扁桃体Ⅰ度肿大。颈软、 无抵抗,无颈静脉怒张、无异常搏动,甲状腺正常,气管居中。双侧胸 廓对称无畸形,无局部突出、无凹陷,无胸壁静脉曲张。两侧呼吸动度 相等,肋间隙无增宽、无变窄。胸骨及胸壁无明显压痛,两侧语音震颤 相等,无胸膜摩擦感。两肺叩诊音清,听诊双肺呼吸 音清,未闻及干性啰音。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心尖搏动点位于第五肋间 左锁骨中线内0.5cm,触无震颤,心率90次/分,心律整齐。心脏各瓣膜 区无病理性杂音。腹平坦,对称,腹壁静脉无怒张,无皮疹、无瘢痕、 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柔软,无压痛、无反跳痛,麦氏点无压痛, 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无振水音。腹部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 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外生殖器未查,肛门未查。脊柱弯曲度正 常,无畸形,活动自如。无压痛、无叩击痛。四肢其余各关节无红肿, 无肌肉萎缩,活动自如。无水肿,双膝腱及跟腱反射存在。 辅助检查 时间项目结果 2014-03-11血分析WBC7.6×109/LRBC5.05×1012/L LY41.2%GR44.9%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事项解读

临床路径管理工作事项解读临床路径诊疗项目包括医嘱类项目和非医嘱类项目。 医嘱类医疗服务项目应遵循循证医学原则,同时参考卫生部发布,以及组织相关学会(协会)和临床标准组织制定的疾病诊疗常规和技术操作规范,包括饮食、护理、检验、检查、处置、用药、手术等。 非医嘱类服务项目包括健康教育指导和心理支持等项目。 (工作任务:头颈外科、腹部外科分别就甲状腺癌、胃癌和结肠癌的临床路径诊疗项目提供具体医嘱类和非医嘱类项目清单。)推行临床路径管理的临床科室应根据实际情况,遵循循证医学原则,确定完成临床路径标准诊疗流程需要的时间,包括总时间和主要诊疗阶段的时间范围。 循证医学的运用应基于实证依据,缺乏实证依据时,应基于专家(专业团体)共识。制定临床路径的专家必须讨论并评估证据的质量和如何运用于关键环节控制。 (工作任务:头颈外科、腹部外科分别就甲状腺癌、胃癌和结肠癌的临床路径标准诊疗流程拟定时间范围和评估医疗质量以及关键环节控制的方式、方法。) 临床路径文本包括医师版临床路径表、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和临床路径变异记录单。 (一)医师版临床路径表

医师版临床路径表是以时间为横轴、诊疗项目为纵轴的表格,将临床路径确定的诊疗任务依时间顺序以表格清单的形式罗列出来。 (二)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 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是用于向患者告知其需要接受的诊疗服务过程的表单。 (三)临床路径变异记录单 变异记录单是用于记录和分析临床路径实施过程中的变异情况的表单。 (工作任务:头颈外科、腹部外科分别就甲状腺癌、胃癌和结肠癌所需临床路径文本拟定医师版临床路径表、患者版临床路径告知单,预计可能出现的变异情况。) 实施临床路径应具备以下前提条件: (一)具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标准; (二)临床路径文本中所列项目中医疗技术服务可及性、连续性有保障; (三)相关科室有良好的流程管理文本和训练; (四)关键环节具有质控保障; (五)紧急情况处置和警告值报告制度能力评估。 (工作任务:头颈外科、腹部外科分别就甲状腺癌、胃癌和结肠癌实施临床路径的条件进行评估,需要跨科室部门协调的部分报请医务处。) 临床路径实施前应当进行相关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

肠系膜淋巴结炎病例模板

入 院 记 录 姓名: 病区: 内科病区 性别: 男 出生地: 年龄: 2岁 住址: 民族: 汉族 入院日期: 2014-03-10 16:00 婚姻: 已婚 记录日期: 2014-03-10 20:17 职业: 农民 病史陈述者: 患者本人 主 诉:腹痛1天。 现病史:患儿于1天前无明显原因的出现腹痛,呈阵发性发作,无恶心及呕 吐,无腹泻。无咳嗽及咳痰,无头痛及发热。在家口服消炎药物,效果不佳,为 求进一步治疗,于近日来我院门诊就治,门诊以“肠系膜淋巴结炎”收治入院。自 发病以来,患儿饮食睡眠可,大小便正常,体重无明显改变。 既往史:既往体健,无急慢性传染病史,无外伤史,无手术史,无输血史, 无药物过敏史,无食物过敏史。预防接种史随当地进行。 个人史:出于原籍,无长期外地居住史。无疫区疫水等密切接触史,父母非 近亲婚配,母亲孕期健康,营养良好。 家族史:无家族传染性、遗传倾向性疾病史。 体 格 检 查 T 36.1 ℃,P 90 次/ 分,R 20 次/分,BP / mmHg,体重 14 Kg 男性儿童,发育正常,营养良好,神志清,精神一般,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皮肤未见出血点、瘀斑及皮疹,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头颅 外形正常,无畸形、无肿块。睑结膜无充血,巩膜无黄染,两侧瞳孔等大等圆, 直径3mm ,调节对光反射灵敏。双耳粗测听力正常,外耳道通畅,无异常分泌物, 乳突无压痛。鼻无畸形,通气差 ,有分泌物,各鼻副窦均无压痛。口唇无发绀, 齿龈无出血、 无溢脓。口腔粘膜无出血点、无溃疡,伸舌居中,咽充血,扁桃

体Ⅰ度肿大。颈软、无抵抗,无颈静脉怒张、无异常搏动,甲状腺正常,气管 居中。双侧胸廓对称无畸形,无局部突出、无凹陷,无胸壁静脉曲张。两侧呼 吸动度相等,肋间隙无增宽、无变窄。胸骨及胸壁无明显压痛,两侧语音震颤 相等,无胸膜摩擦感。两肺叩诊音清,听诊双肺呼吸 音清,未闻及干性啰音。心前区无异常隆起,心尖搏动点位于第五肋间左锁骨中 线内0.5cm,触无震颤,心率90次/分,心律整齐。心脏各瓣膜区无病理性杂 音。腹平坦,对称,腹壁静脉无怒张,无皮疹、无瘢痕、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柔软,无压痛、无反跳痛,麦氏点无压痛,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及,无 振水音。腹部叩鼓音,移动性浊音阴性,肝肾区无叩痛。肠鸣音正常。外生殖器 未查,肛门未查。脊柱弯曲度正常,无畸形,活动自如。无压痛、无叩击痛。 四肢其余各关节无红肿,无肌肉萎缩,活动自如。无水肿,双膝腱及跟腱反射 存在。 辅助检查 时间项目结果 2014-03-11 血分析WBC7.6×109/L RBC5.05×1012/L LY41.2% GR44.9% HGB123g/L PLT235×109/L 2014-03-11 CRP全血正常 2014-03-11 B超肠系膜淋巴结炎 初步诊断:肠系膜淋巴结炎 医师签名:

小儿腹痛(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

小儿腹痛(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炎)中医诊疗方案 (2018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1)患儿可有外感风邪、乳食不节或不洁、情志不畅等病史或诱因。 (2)临床表现:疼痛部位:可发生在任何部位,但以脐周及右下腹为主;疼痛性质:隐痛、钝痛、胀痛、刺痛、掣痛;疼痛特点:时作时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发作后自行缓解;伴随症状:部分患者可伴发热、呕吐、腹胀、便秘或腹泻、啼哭不宁等。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8版,江载芳、申昆玲、沈颖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中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1)多见于7岁以下小儿,好发于冬春季节。 (2)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肠道感染史。 (3)典型症状:发热、腹痛、呕吐,有时伴腹泻或便秘等症状。 腹痛可在任何部位,以脐周或右下腹最常见,腹痛性质不固定,可表现为隐痛或痉挛性疼痛。压痛部位靠近中线或偏高,无固定位置,少有反跳痛及腹肌紧张。偶可在右下腹扪及具有压痛的小结节样肿物。 (4)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升高。 (5)腹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提示多发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在同一区域肠系膜上有2个以上淋巴结显像,长轴(最长直径)≥10 mm或短轴(最短直径)≥5 mm,纵横比>2),或淋巴结成集簇状排列、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显示淋巴结内血流信号丰富者。较重者可见腹腔积液。 (二)证候诊断 参照《中医儿科学》(新世纪第4版,马融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6年)。 (1)腹部中寒证:腹部疼痛,拘急疼痛,得温则舒,遇寒痛甚,痛处喜暖,面色苍白,痛甚者额冷汗出,唇色紫黯,肢冷不温,或兼吐泻,小便清长,舌淡、苔白滑,脉沉弦紧,指纹红。 (2)乳食积滞证:脘腹胀满,按之痛甚,嗳腐吞酸,不思乳食,腹痛欲泻,

颈椎病脊髓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颈椎病脊髓型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颈椎病(脊髓型)(ICD-10:M47.1↑ G99.2*)行颈前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后路减压植骨固定、颈前后联合入路减压植骨固定术(ICD-9-CM-3:81.02-81.03)。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等。 1.病史:有颈脊髓压迫的临床症状。 2.体征:出现颈脊髓压迫的阳性体征。 3.影像学检查发现颈椎间盘组织退变及其引起的继发改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技术操作规范-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军医出版社),《外科学(第一版)》(北京大学医学

出版社)等。 1.脊髓型颈椎病。 2.严格正规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时选择手术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47.1↑G99.2*颈椎病(脊髓型)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3-4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血糖、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3)胸片X线平片、心电图; (4)颈椎正侧伸屈位片、CT和/或MRI。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肺功能、超声心动图(老年人或既往有相关病史者)、双下肢深静脉彩超、C反应蛋白; (2)术前可能根据需要检肌电图、诱发电位、CTM等;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应科室会诊。 (七)选择用药。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 ②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史者慎用; ③使用本药前须进行皮试。 (2)推荐头孢呋辛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75g-1.5g/次,一日三次; ②肾功能不全患者按照肌酐清除率制订给药方案:肌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