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提纲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提纲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提纲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灵活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要研究根据教学内容和对象,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活动和方式,把有探索价值的并且学生有能力探索发现的内容,尽量让学生去探索与发现,而那些毫无探索价值与意义的内容,或者即使有探索价值,可学生根本无能力探索的内容,应考虑采用讲授法。要根据不同的课,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为学生创设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要注意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

教师首先必须要从数学结论的教学转变为数学过程的教学,把数学每一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充分展示给学生,让他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让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不是一堆死东西,而是由一个活生生的问题组成的。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解思考的全过程。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教学中:三、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便架设“认知桥梁”要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建构过程、不仅知其结果,还要了解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

四、要注意重视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深刻理解徐长青教育专家所倡导的,简约教学策略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它是“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启动器。如何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教育观念,是知识经济发展和世界全球化进程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是当然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二.营造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础

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练习题

小学一年级数学找规律练习题 一、填一填,算一算 ◇◇◇◇◇◇◇◇◇◇◇◇◇◇◇◇◇◇◇◇ ◇◇◇◇◇◇◇◇◇◇◇◇◇◇◇◇◇◇◇ ◇◇◇◇◇◇◇◇◇ 15 ()()() ―□―□―□ □□□□□□□□□□□□□□□□□□□□□□□□ □□□□□□□□□□□□□□□□□□□□□□ (3)(6)()()() ⊿⊿⊿⊿⊿⊿⊿⊿⊿⊿⊿⊿⊿⊿⊿⊿⊿⊿⊿⊿⊿⊿⊿⊿⊿⊿⊿⊿⊿⊿⊿⊿⊿⊿⊿⊿⊿⊿⊿⊿⊿⊿()()()()()()―□―□―□―□―□ 二、按规律填数。 (1)10、 9、、7、、、 4、、、。 (2)65 、、 55、 50、、 40、、、。 (3)38、35、32、、。 (4)40、 50、、、 80、、。 (5)22、 24、、20、、、、。 三、想一想,做一做。 (1)从右边数,●排在第()个。 (2)请把左边的3个珠子涂上色。

(3)请把右边的第3个珠子圈起来。 四、哪一行的规律与其他三得不一样,画“X”。 (1) 3, 4, 5, 6 ( ) (2) 2, 5, 7, 9 ( ) 7, 8, 9, 10 ( ) 1, 3, 5, 7 ( ) 1, 3, 2, 3 ( ) 2, 4, 6, 8 ( ) 1, 2, 3, 4 ( ) 5, 7, 9, 1l ( ) 五、按规律写时间。 六、接着摆。 ■■■■■■■■■ ■■■■■■■■■ △△△△△△ □□□□□□□□□□□□□ □□□□□□□□□□□ 七.找规律填空。 1. ( ), ( ), 55, ( ), ( )

2. 3, 5, 7,( ),( ),( ),15,17 3. 八、找规律接着画。 1、、 2、、 3、、、 4、、、 九、按规律画图。 (1) (2) (3) 十.按规律填数。 (1)5,15,( ),( ),( ),55,( ),( ) (2)95, 85,( ),( ),55,( ),( ),25,( ),( )

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方法 发表时间:2019-11-28T10:39:57.657Z 来源:《素质教育》2020年2月总第334期作者:汪妮[导读] 获取基础知识和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实际情况出发,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山东省青岛莱西市院上镇海尔希望小学266609 摘要:在教学中,要想使学生不仅学会数学知识,而且爱学数学,就应当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积极学习,为每个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从实际情况出发,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方法创新意识 一、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 我们先来分析其范围,小学数学教学,固然小学生是它的主体。所以,我们应该把小学生放在首位,认真研究,从而找出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进而推出本文的主题——概念引入的方法。小学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体,所有的教学工作都是围绕着小学生来进行的,但是由于小学生自身年龄小,心理思维不成熟,对数学学习认知不够,如果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也不采取补救措施的话,就会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热情,从而影响数学教学,影响学生今后的学习。所以,教师在教授小学数学时,应该时刻注意小学生的心理思维发展特点,适时地加入一点生动化的教学手段,以引起小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教学效果。还有就是小学数学教学时,也应该注意小学数学的特点。小学数学有它本身严密的逻辑性和严谨性的特点,但是小学数学的教材编辑也有考虑到小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在教材中加入了具有趣味性的图画和例子,让学生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快乐,所以,教师在教授小学数学时,可以利用这一点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概念引入的重要性 小学数学的概念引入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环节,这不仅是因为它的对象的特殊性,还因为数学这门学科本身的特殊性,接下来我们来分析一下概念引入的重要性。概念引入,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时运用某种方法手段来引入概念,以便于教学对象更容易理解。小学数学教学的对象就是小学生,而小学生有他自身的特殊性,他们心里思维发展不稳定、不成熟,对周围的事物总是有着无限的好奇心,总想着一探究竟。而教师就应该把握这个时期的机会,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起对数学概念的认识,以便于学生往后的数学学习。所以,一个良好的概念引入,不仅能够把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中来,还能够对学生现在和往后的学习产生一个很重要的影响。另一个就是能够帮助教师提高教学效率。事物总有两面性,数学教学也影响着两个人,一个是学生,一个是教师。概念引入不仅对学生产生影响,对教师也有很大的影响。良好的概念引入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对教学效果也有很大的助力。 三、概念引入的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有对概念的解释,但有的过于形式化,有的解释得不容易让小学生理解,有的解释得不够到位。这就需要教师发挥概念引入的作用,用正确的方法方式引入概念,使学生更易于理解。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下概念引入的方法吧。首先,设置疑问,创设情境,吸引学生注意。这个方法如今已经是比较普遍的方法了,好多数学老师都会在教学时,设置疑问,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学生带入数学学习的氛围中。其实,教师可以在数学教学概念引入时,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兴趣来寻找学生喜欢的点,进而导入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就必须面对小学生,面对他们的一切,包括他们的思维特点。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比较形象,在概念引入时,可以创立比较形象、比较有趣的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接受不是很好懂的概念。这不仅帮助学生学习数学,也帮助教师的数学教学。其次,简单的概念直接导入,复杂的概念就剖析引入。对于比较简单的概念,我们可以直接引入,开门见山的解释说明。不需要太多的手段方式去解释,解释的多了可能对小学生来说会产生反作用。对于复杂的概念,我们就可以带着学生一起来研究,一起对这个概念进行深入的分析,但是也要注意主次关系,尽量抓主要意思,抓关键点,以便于小学生的理解。最后就是抽象的概念可以通过图解的方法来引入,规律概念就可以通过归纳的方法来引入。数学本身就有抽象性,而这对于年龄比较小的小学生来说并不是很简单,所以我们可以利用图解的方法来引入概念。这也符合小学生的心理思维特征。对于规律概念,我们就可以跟着学生一起从最开始来一步步的归纳,慢慢地得出规律,帮助学生理解。 概念引入一直都是数学中备受关注的问题,而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更是一件很重要的教学过程。好的概念引入的方法不仅仅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数学,还能够给教师省出教学时间去进行更多更精彩的活动,同时还能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我们应该着重注意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概念引入的方法,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数学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做教师的要通过多条渠道,采取灵活多变的方法,激励学生的求异思维。同时,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真正交给学生,使他们切实掌握解答应用题的技能技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使思维更加新颖、敏捷。 在师生观上,小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是课堂活动的观察者、交流者;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更多的学习空间、学习权利、学习时间还给小学生,把学习的欢乐还给小学生。师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成长,“双主”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导学案 第三单元 探索规律

探索规律(一) 学习内容: 教科书第66~67页例1、例2及课堂活动。 学习目标: 1.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情景,让学生体验到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联系,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2.通过活动,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激发探索规律的欲望,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从具体事物中体验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是有规律的。 学习准备: 1.课件、题卡。 2.课前准备:各小组用几种颜色的花设计一个布置花台的方案,可选一种或几种颜色,让学生自由发挥。 3.回家收集爸爸或妈妈的年龄。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教师:“五一”节快到了,为了增添节日的喜庆,小朋友设计了布置花台的方案,现在就请各小组展示你们的设计,其他小朋友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小朋友的设计都挺棒,我们看得出来这些花的排列都很有规律。确实,生活中有规律的现象是很多的,你们愿意和老师一起来探索生活中的一些规律吗?(板书:探索规律) 二、探索新知,自主建构 1.教学例1 教师:小朋友喜欢旅行吗?假如“五一”到了,你和爸爸妈妈去旅游,从重庆出发,去大约300千米远的成都。 多媒体出示地图,动画演示出行的过程。 再在电脑上出示:

重庆到成都大约300千米 已行路程(千米)100剩下路程(千米) 教师:已行100千米,剩下多少千米?怎样填? 将教科书例1出示 已行路程(千米)100150250 剩下路程(千米)200〖4〗100 让学生完成书上第66页例1填表,可独立填,也可讨论合作填。 学生展示自己填好的表格,并谈一谈自己的填法。 教师:根据自己填写的已行路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自由汇报自己的发现。 教师:说得好,已行的路程不断增多,剩下的路程就不断减少。 2.教学例2 教师:小朋友旅行得真快,下面老师给小朋友讲一个笑话。 小明今年8岁,小华今年9岁。小华对小明说:“我比你大。”小明不服气地说:“有什么了不起。我明年满9岁,就和你一样大,后年就比你大了。” 教师:小朋友,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他们说的实际上是有关年龄的规律,下面我们探索年龄的规律。请小朋友将收集到的爸爸、妈妈和自己的年龄填在题卡上。今年5年后10年后()年后父(母)(岁)学生(岁)相差(岁)(1)让学生分组讨论,这个表格怎样填,说说这样填表的道理,展示填的结果。 (2)观察所填表格,你发现了什么? 教学例3 (1)动手操作,探索发现规律。 (2)课件出示例3。 教师:同学们,你们看这3个图都是由几个正方形摆成的?我们能用6个正方形依次摆出每一个图形吗?动手摆一摆吧! 学生动手摆图,摆完后请一位同学在投影仪上摆,边摆边说是怎么摆的。 教师:观察这3个图,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可能说:

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教案

3.5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在对日历的探究的活动中,学习如何用字母代替数,学习如何用代数式表示规律,反映日历中数与数之间变化的奥秘,增强学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2.通过观察日历,发现日历中横列、竖列的三个数以及3×3方框里九个数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对不同月份是否也成立等问题,并对其进行分析、探究、验证。在这一实践活动中,经历学会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和已有的数学知识去解决新的数学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培养“学新知识”,而是“生长新知识”。 3.探索日历中数学规律的学习方式是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思考,小组共同探索解决一个又一个的问题。 教学重点:培养探索、创新的能力。 教学难点:探索日历中的数学规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1。 引导学生观察日历,启发他们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探索日历中三个相邻日期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 展示2005年某一个月的日历图片。老师提问:“日历中相邻三个日期数的关系和变化规律是什么?”然后依次用多媒体显示横列、竖列、对角线上三个相邻日期数。最后总结出结论。 1.横列三个相邻的日期数。 规律一:后者比前者多1。 【不急于将规律告诉学生,让学生亲自进行这一探索,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间,让学生去发现、认识、归纳出这一规律。】 2.竖列三个相邻的日期数。 规律二:下者比上者多7。

【同上。】 3.右对角线上相邻的日期数。 规律三:下一个比上一个多8。 【同上。】 4.左对角线上相邻的日期数。 规律四:下一个比上一个多6。 【同上。】 提出问题: (1)一个数列上三个数之间有什么相等关系。(用多媒体再次显示这样的三个数。) (2)能用数学符号表示出这个规律吗?(探索出规律五。) 规律五:无论位置怎样的相邻三个数,中间的数是其余两个数的平均数。 应用规律填空:当知道方框中的一个a时,请填上其余空格中的日期数。 (电脑依次闪烁一个a。) 【字母所在位置不同,其余两数列式也不同。从中让学生学会文字语言与数学语言的互化。】 二、创设情境2。 电脑显示日历,组织学生四人小组做猜日期游戏。 教师给出四个方框,每个方框共有九个日期,请组长在方框中任意填出一个日期数,叫其余同伴猜出另外的几个日期数,并说明理由。最后一个方框中每一个日期都猜出了吗?为什么?

小学数学教学常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必须运用课本、手册、挂图、幻灯、直观教具等手段,运用讲解、演示、练习等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地思考,使学生逐步地理解、掌握学习知识的一系列方法。学生要学,也必须运用课本、练习册、学具等手段,采取观察、操作、听讲等方式进行探索、理解。由于数学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有抽象的概念,有带规律性的法则、公式、定律,有丰富的几何图形,综合运用知识解答的应用题等等,这些内容,从教的角度来看,包含着很多因素。有传授知识的因素,也有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的因素和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从学的角度来看,包含着已知的因素。为此,决定了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长期以来,广大的数学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总结了许许多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下面就把老师们过去和现在常用的教学方法做一个系统整理介绍,以方便广大教师在教学时选用。 一、谈话法 谈话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教师讲,学生也讲。 我们来看一教师在教××比××多(或少)的概念时师生的一段对话。 师问:图上有什么(见图15)? 生答:图上有一排三角形;一排圆形。 师问:有几个三角形?有几个圆形? 生答:有3个三角形,5个圆形。 师问:题目要求我们做什么? 生答:要我们比一比三角形和圆形的多少。说一说三角形和圆形谁多,谁少。 师:应该说比一比三角形和圆形个数的多少。 师问:谁能说一说? 生1:圆形比三角形多,三角形比圆形少。 师纠正:圆形个数比三角形多,三角形个数比圆形少。 生2:圆形的个数比三角形多2个,三角形的个数比圆形少2个。

一年级找规律练习题集汇总

找规律练习卷 班级:姓名: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一、找规律填空。 1.10、13、、、22、25 2.5,7,9,,,,17,19 3. 二.找规律涂一涂,画一画。 三、按图形的排列规律接着画。 四、找规律填数。 七、涂一涂 自己涂出有规律的颜色 1、★★☆★★☆☆☆☆☆☆☆ 2、◇◇◆◇◇◆◇◇◆◇◇◇ 3、○○●○○●○○○○○○ 八、画一画。 1、

2、□△□△□△ 3 4、♀♂♀♂♀♂ 5、○○□○○□○○□ 6 7 1.(探究题)哪一行的规律与其他三得不一样,画“X”。 (1) 3,4,5, 6 ( ) (2) 2,5,7,9 ( ) 7,8,9,10 ( ) 1,3,5,7 ( ) 1,3,2, 3 ( ) 2,4,6,8 ( ) 1,2,3, 4 ( ) 5,7,9,1l ( ) 2.(挑战题)按规律接着画。 3.(拓展题)在六组横格中涂画出不同规律的图案。 13、15、17、19、( )、( ) 、( )、( ) 22、24、26、28、( )、( ) 、( )、( ) 35、38、41、44、( )、( ) 、( )、( ) 55、50、45、40、( )、( ) 、( )、( ) 66、60、54、48、( )、( ) 、( )、( ) 21、18、15、12、( )、( ) 、( )、( )

1、2、1、2、1、2、1、2、( )、( ) 、( )、( ) 1、2、4、7、( )、( ) 、( )、( ) 找规律2 、4 、7、11 、( )、( ) 、( )、( ) 找规律3、 4、 7 、11 、( )、 ( ) 、( )、 ( ) 一、找规律画图 (1)———— (2—————— (3—————— ——— —————— 二、涂色 (1) (2) (3) 三、请你涂出有规律的颜色。 (1)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优化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得优化 张秀云 小学数学就是小学教学中得重要学科,具有一定得逻辑性与抽象性,数学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并且常用于解决 日常生活中得很多问题。可以说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既就是一门艺术,也就是一门学问。因此,在数学教学当中,教师为了提高教学效率,使教学方法做到与时俱进,应该学会在原有 教学方法上做出改进与创新,丰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使其多元化,促进学生更全面地发展。本文现对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得优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一、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究竟应该处于一个什么样得位置,这就是我们一直在探讨得问题,教师积极地教导学生,在她们已知领域上深化知识,在她们未知领域上培养其好奇心,教会她们更多得知识,希望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数学得道路上慢慢成长,可以使她们通过对数学得接触对这门学科有一个新得认识,所以,教师通常会给学生定制很多学习任务,留了很多作业,但就是仔细思考,在教学改革得今天,我们要做得不就是以教师教学为主,而应该给予学生更多得发展空间,我们要做一个引路人,在学生学习这门课程得时候引导 她们学会自我学习,使她们对这门学科真正感兴趣,从而主

动接触,主动地提问。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数学得求知欲,创造一切有利于学生自我学习得空间,促进她们 萌发对学习得欲望,使她们可以自主参与到学习得过程中来,培养她们善于探索得精神。 比如,在小学数学教学关于除数就是小数得除法时,在 进行新课导入得时候,教师可以首先提出两个问题:150÷15与150÷1、5,在对这两个题进行解答得时候,学生通常会出现什么样得状态呢?在进行第一题解答得时候,大部分学生都可以很顺利地解答出来,但就是到了第二个题得时候,学 生都会被卡住,学生反映说:除数就是小数得除法怎么算 呢?面对学生得疑虑,教师应积极地对其进行引导:大家想 一想,我们能不能把它进行转换呢?除数就是小数得除法可不可以化成除数就是整数再来进行计算呢?可以根据什么 样得性质把这种思路进行转换呢?这一环节因为这个疑问 所产生出来得认知上得冲突,引发了学生对此类问题得兴趣,使教学可以围绕这些问题进行进一步得展开,引发学生进一步探索学习,培养学生得主动探究能力。 二、尊重学生得个体差异 在教学过程中,传统一刀切得教学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得小学数学教学,学生对数学得学习本来就存在很多方面得差异,统一得教学方式,容易导致同一教学内容有得学生“吃

六年级数学探索规律题练习卷(含解析)

小学生规律探索题(二) 1.如图,摆一个△用3根小棒,摆2个△用5根小棒,摆3个△用7根小棒.照这样,摆5个△用多少根小棒?用21根小棒可以摆多少△? 2.现有若干圆环,它的外直径5厘米,环宽0.5厘米,将它们(如图)扣在一起,拉紧后测其长度. (1)根据规律,则2个圆环拉紧后的长度是多少厘米?10个圆环拉紧后的长度是多少厘米? (2)若拉紧后的长度是77厘米,它由多少个环扣成的? (3)设环的个数为a,拉紧后总长为S,请你用一个关系式表示你发现的规律。 3.甲种茶叶每千克40元,乙种茶叶每千克24元,按3:2的比例混合后共80千克,求混合后的茶叶每千克至少要卖多少元? 4.某省原来用电收费标准统一为每度电0.65元.但由于当前物价上涨,省物价局决定,从2012年6月1日起,全省

5.“学雷锋见行动”活动中,六年级部分学生为社区服务,其中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比是2:3.后来又有3名男生参加,有3名女生有事离开,这时男生人数是女生的75%.原来参加社区服务的男、女生各有多少人? 6.(2014?荔波县模拟)有A、B两个容器,如图先把A装满水,然后倒入B中,B中水的深度是多少厘米? 7.一件商品打九折后,现在的价格是990元,仍可获利10%.这件商品的成本价是多少元?这件商品的原来的价格是多少元? 8.一个边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从如图示挖掉一侧面为正方形(边长为2厘米)的长方体,求剩余部分的表面积.

元? (2)小文乘出租车从家到外婆家,共付费22.6元,小文家到外婆家相距多少千米? 10.张华中心小学为了增强学生体质打算买60个足球,现有三个超市可以选择,三个超市足球的价格都是25元,但各

小学数学五步六动探究式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小学数学五步六动探究式教学法的心得体会 ——李亚奇 课堂教学是实施创新教学的主阵地。为打造以学生为主的高效课堂,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敢于提问,勇于质疑,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运用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法,把教学的立足点转到指导学生、点拨学生上,让学生发挥潜能,敢于参与,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促进学生学习的主渠道。我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探究式五步教学法,即:导入新课—自主探索—验证探究—评价体验—布置作业。以探究为主体、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思想,始终把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的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动手、动脑、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放在教学的首位,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能真正得以体现。 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值得我反思的东西。 课改中,我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认真思考,把课堂教学落到实处,收到明显的成效。 (一)素质得到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课改推动和促进了我们的成长。在数学知识的发现和发展中,基本上蕴含着这样两个部分——探究思维部分和复现思维部分。在我们的教学中,

很多时候把宝贵的探究思维部分太轻率地转化为常规的复现思维部分。复现思维部分的教学是显现的,是可以用步骤来传授的,而探究思维部分的教学主要是靠启迪,而不是靠传授,越传授的一清二楚,学生就越不需要思维,即使传授的东西是典范的,也只是增加了知识性的储存。在课改实施中,我常有一种感受,我和我的学生一起成长。数学教学中最可贵的就是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意识、毅力和能力在课程改革中,在新旧理念的不断碰撞中,我和我的同行们走上了一条“问题——设计——行动——反思”的旅程。一个个的问题和需求,激发教师“我要学,我要改,我要做”的参与意识。新课程的实施促进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个性化教学提供发展的空间,提高了教师的素质,使我们从普通的教书匠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设计者。 (二)课堂教学发生可喜变化 课改使学生开阔了思维,丰富了语言,课堂上再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局面,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课堂真正成了孩子们的天地。课堂教学凸显: 1、创设良好教学氛围。良好的教学氛围对促进学生学习乃至知、情、意、行的全面协调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在教学中注意创设平等和谐、合作交流、求知进取的良好的教学氛围。

小学一年级数学规律题大全

1、按规律填数。 (1)1、4、9、16、()、36、()。 (2)1、6、16、31、()、()。 (3)5、6、8、11、()、()。 2、想一想,算一算。 (1)1+3+5+7+9=() (2)7+8+9+11+12+13=() (3)11+13+15+17+19=() 3、猜一猜,每个算式中的汉字各表示几? 4爱爱=()3好好=() +数2+朋8 70数=()8友朋=() -2学-好6 45学=()27友=() 4、1个西瓜的重量=3个菠萝的重量。 一个菠萝的重量=3个梨的重量, 1个西瓜的重量=()个梨的重量。 5、14个小朋友玩捉迷藏,已经捉住了4个小朋友,还藏着()个小朋友。 小学数学奥林匹克一年级练习卷二 1、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相加,和是12的两位数有()个。 2、小动物举行运动会,小兔、小鹿参加50米的赛跑。小兔用12秒,小鹿用8秒。()跑得快,快()秒。 3、9个小朋友做运球游戏,第一个小朋友从东边运到西边,第二个小朋友接着从西边运回东西,第三个小朋友又接下去……最后球是在()边,如果有12个小朋友做这个游戏,最后球在()边。 4、8名女同学站成一排,每隔2名女同学插进3名男同学,共插进()名男同学。 5、妈妈从家到单位上班,要经过电影院。从家到电影院有2条路,从电影院到单位有3条路。妈妈从家到单位有()种走法。 6、一辆自行车有2个轮子,一辆三轮车有3个轮子,车棚里放着自行车和三轮车共8辆,共20个轮子。自行车()辆,三轮车()辆。 7、爸爸今年40岁,妈妈今年38岁,当爸爸妈妈两人的岁数合起来是82岁时,爸爸()岁,妈妈()岁。 8、小朋友排队看电影,从排头数起,小华是第18个,从排尾数起,小兰是第28个。已知小华的前三个是小兰。这队共有()人。

怎样探索小学数学教学

怎样探索小学数学教学 发表时间:2016-06-16T11:30:35.07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6年6月总第244期作者:钟金兰 [导读] 欲增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课堂就一定要改革,用创新式的教学方法来替换传统的教学形式。 南康区逸夫小学江西赣州341400 摘要:新课改后要求一堂课要有质量,这也是所有老师的追求,但是这一点往往很难做到,劳心劳力效果却并不是很好。究其原因,其实就是教学方法问题。就我这么多年的小学数学教学经验来看,欲增强小学数学教学质量,课堂就一定要改革,用创新式的教学方法来替换传统的教学形式。那么这种高效率的教学方式怎样去实施呢?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生课堂改革 一、精心创造教学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 传统教学中,学生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基本都是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已经设计好了的,机械化地提问学生,但是学生也不能理解这个问题到底该怎么解决,或者说怎样去寻找解决这个问题的价值,只是被动地被教师牵着走,然后乖乖地去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时间久了,学生就会把发现问题的意识能力丧失掉,更别说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发展创新能力。有人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来的重要。”确实,问题是探索的出发点,缺少对问题的发现就没办法把问题的探索进展下去。而大多数问题往往都和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时,应该让学生可以融入进情境中探索和学习,这一点显得更重要。设计教学情境还要注意和教学内容的结合,然后结合生活实际,创造出启发性和挑战性。情境创设的形式要多样性,可以和生活情境相互结合起来、利用多媒体来创造情境、让学生现场进行演示情境等等。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问题设计对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以及探索动力有着很大的作用。比如在教学“余数”这一课时,可以这样创设情境:教师让各个小组长分别领取8根铅笔和9根铅笔,再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要把这些礼物分给小组的每个成员(每组成员3个人),你会怎样分?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探索,最后解决问题。学生还可以根据已有的知识列出相应的算式,并且探究为什么这样列算式以及怎样产生余数的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理解了余数的意义。用这种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增强了数学和生活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了“数学即生活、生活即数学”的趣味性。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展思维能力 “学习数学是唯一正确方法的实行的再创造”,这是一位数学家说的。教师的任务应该以引导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不是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把固定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强制性地让他吸收。 在过去的传统教学模式中,很多老师为了急于求成,只是用一些简单的方式让学生跟着教师已经设计好的数学问题以及信息去达到知识的目的,这样做法的最终结果就是牺牲了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从而获得你认为的教学目的。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其实就是在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让学生行成一种知识提升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得到一种理性的认识,让学生从“迷惑”的知识中得到“解决”,达到思维发展的目的。所以学生在探索知识时,要运用自己的思维能力去发现知识、解决问题,然后进行创造。比如我在教学“能被5整除数的特点”这一课时,先让学生用0、2、5三张数字卡分别摆出能被5整除以及能被2整除的三位数之后,再进行数学提问:能被2整出的数有什么特点?能被5整除的数又有什么特点?让全体学生进行分小组讨论,因为思维定势的影响,很多学生都是从10以内的数去观察,但是猜想还是不能被认可,因为10以内的数任何一个都可能会被2整除或者不能被整除。这时候学生就会陷入一种困境,百思不得其解。最后有些学生胆子比较大,敢于去探索,寻找各个数字之和的特点。经过学生大胆的探讨和猜测,最后论证,得到了正确结论,这时学生就会因为问题的解决而开心。在学生亲身经历了知识的探索和思考之后,小组完成了各自的猜想并且论证了自己的猜想是正确的,教师也就达到了知识的再拓展,掌握了数学思想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个知识探索的过程中小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失败的滋味,也感受到了成功解决问题的喜悦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在探索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探索生活中的数学,还要培养小学生将学到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探索数学知识的前因后果。教师还要对学生所学数学知识进行查缺补漏,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探索数学知识。比如在探索三角形特征时,让学生自己选择解决的办法,比如自己制作三角形进行剪、折,然后思考观察三角形角的关系、边的关系,让小学生在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体会到同一个问题其实有很多种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让每个学生都可以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分析总结,给孩子们提供一个充分自由的发展空间。 三、发展数学思维,培养解决数学问题的创新精神 新课改指出,让学生解决数学问题其实就是一个探索新知识的过程,有效果的探索不仅仅是简单地回答问题,也不只是追求一个答案,探索新知识意味着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下发展探究能力,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拥有良好习惯的前提下不断地寻求知识、探索真理。比如在认识长方形后设计练习:如果长方形的长为5厘米,宽为3厘米,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学生通过计算能得出三种方法:1.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也就是(3+5)×2=16(厘米);2.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也就是5×2+3×2=16(厘米);3.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也就是3+3+5+5=16(厘米)。通过计算学生就能得出结论,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有三种,而且每一种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最后答案还是会一样。这个结论不就是学生经过认真探索和发现,最后得出结论的结果么?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灵活的教学方法 良好的方法能使我们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则可能阻碍才能的发挥。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必须要研究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更要研究根据教学内容与对象,为学生选择恰当的学习活动与方式,把有探索价值的并且学生有能力探索发现的内容,尽量让学生去探索与发现,而那些毫无探索价值与意义的内容,或者即使有探索价值,可学生根本无能力探索的内容,应考虑采用讲授法。要根据不同的课,不同的年级,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为学生创设灵活的教学方法。 二、要注意重视学生的参与活动 教师首先必须要从数学结论的教学转变为数学过程的教学,把数学每一知识的发生与发展过程充分展示给学生,让她们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让她们感受到数学知识不就是一堆死东西,而就是由一个活生生的问题组成的。让学生了解所学知识的现实背景,感知知识的发生过程,掌握解决问题的思路,了解思考的全过程。为了让小学生更好地参与获取知识的整个过程,教学中: 三、要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以便架设“认知桥梁”要让学生展现自己的建构过程、不仅知其结果,还要了解自己得出结论的过程。 四、要注意重视学生已有的数学基础。深刻理解徐长青教育专家所倡导的,

简约教学策略的应用。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就是指在一定的情境中,个体善于发现问题,并驱动其运用已有知识积极探究问题的心理状态。它就是“问题解决”的前提与条件。问题就是数学的心脏,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就是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启动器。如何结合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呢? 一、转变教学观念就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前提 树立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教育观念,就是知识经济发展与世界全球化进程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小学数学《课标》指出:“学生就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就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数学课程的一切都要围绕学生的发展展开,所以学生就是当然的“主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把学生推到主体位置。首先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角色转换。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瞧待每个学生的提问。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就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异想天开,爱护与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她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与个性差异。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要“以知识为本”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教学生学会”转向“教学生会学”,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介绍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介绍 1 、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2 、谈话法谈话法是通过师生的交谈来传播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方法。其特点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巩固、检查已学的知识。 3 、讨论法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全班或小组围绕某一种中心问题通过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共同研讨,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 4 、演示法演示法是教师把实物或实物的模象展示给学生观察,或通过示范性的实验,通过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获得知识更新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辅助的教学方法,经常与讲授、谈话、讨论等方法配合一起使用。 5 、练习法练习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巩固知识和培养各种学习技能垢基本方法,也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的实践活动。 6 、实验法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一定的设备和材料,通过操作,引起实验对象的某些变化,并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新知识或验证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也是自然科学学科常用的一种方法。 7 、实习法(或称实习作业法) 实习法是学生利用一定实习场所,参加一定实习工作,以掌握一定的技能和有关的直接知识,或验证间接知识,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另: 自主探索式学习 ---------- 重点在于学生亲自体验学习过程 其价值与其说是学生发现结论, 不如说更看重学生的探索过程。自主探索式学习重视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 再创 造”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获得了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还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有所了解, 特别是体验和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和数学的价值。 合作学习 ------- 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被采用的形式。但目

小学数学《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一、教材解读 《探索周期规律》这一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北京版一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教材中,主要呈现了图形的颜色、形状等学生熟悉的素材,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简单的周期规律,初步感知规律的含义。 二、学情分析 人本主义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有句名言:熟悉的未必熟知。由此,引发了我的思考,这些看似熟悉的规律,学生真的熟知吗?于是,我对执教的2个班的学生进行了学情调研。 调研结果: 通过对调研结果的分析,我欣喜的发现所有学生都能够在简单的情境中直观感知规律,但是只有少数学生能够发现规律中“以组为单位重复出现”这一特点,同时学生在表达规律上也是存在困难的。看来,对于看似“熟悉”的规律,学生并不完全“熟知”。那么,怎样帮助学生从“熟悉”到“熟知”呢?通过对此问题的不断思考,我寻找到了答案。 三、学习目标 1.在观察、操作、猜想等活动的过程中,发现简单的周期规律,初步感知规律的含义,并能用语言、符号等表达规律。 2.在发现规律、表达规律以及简单应用规律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感受规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欣赏数学的规律美,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点:初步感知规律的含义,并能用语言、符号等表达规律。 教学难点:能用语言、符号等表达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简单问题。 五、教学过程

一、引发质疑,激起兴趣 问:同学们,我给你们带来了一本数学绘本,书的名字叫《寻找消失的宝石王冠》,我们一起仔细观察这本书的封面,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 预设:宝石王冠是怎么消失的?“规律”和消失的宝石王冠有什么关系?封面上的人是干什么的? 就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还有你们会观察的眼睛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中,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对绘本封面的提问,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激发起学生探索规律的兴趣。】 二、阅读绘本,探索规律 (一)从颜色和形状的角度观察 1.绘本情境:某一天,大鼻子侦探和他的助手迷糊虫来到博物馆参观,大鼻子侦探教育迷糊虫说:“要想当一名出色的侦探,得有敏锐的观察力和预知力,因为犯人的行动通常是有某种规律的。说着说着,大鼻子侦探看到了一顶王冠,然后突然指着王冠大喊“这顶王冠是假的!” 糊涂虫好奇的问:你怎么知道王冠是假的呢? 大鼻子侦探说“这顶王冠之所以有名,就是它每一层的宝石都是有规律的。” 2.问:你们能看出这个王冠上的宝石有什么规律吗?你能在题纸上圈一圈,让我们一眼就能看出你发现的规律吗?

六年级数学下册探索规律

六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执教:龙岭学校黄庆喜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87~89页《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探索数与数之间的规律 2、探索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 3、探求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索数与数之间、图形与图形之间的规律,验证规律的过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体会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培养面对挑战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 学习热情。 【教学重点】探索数之间、图形之间、实际生活中蕴涵的规律,会用恰当的方式刻画所发现的规律。 【教学难点】拓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板书) 学生(找一找生活中的数学规律,如运算,数、图形的规律、生活中的规律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感知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课件出示记忆力PK题。学生快速浏览数据,教师指名回答,师生谈话,初步体验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

教师小结:要赢得比赛,不光比记忆力,发现规律尤为重要。今天黄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探索数学中的规律。板书课题:探索规律 【设计说明】通过PK赛,引导学生通过对比感知简单周期现象中的排列规律,导入新课。 二、实践探究,发现数字中的规律。 (1)、分小组合作学习,完成乘法表并找一找其中的规律。 a.填表。 师:(课件出示)老师这里有一个没有完成的乘法表,其实在这个乘法表中就蕴涵着许多规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吧。 师: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翻到87页的乘法表,请把表格填写完整。(填完后与老师对照) b.探寻表中的规律 师:请大家认真观察乘法表,分小组找一找数字之间或者它们构成的图像之间有什么规律,请看活动要求。(课件出示——活动要求:每个同学先独立探索其中的规律,并记录下来,然后在小组内交流,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交流。) (学生分小组按要求活动,教师巡视指导。在指导时,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他是用哪些方法发现规律的,引导学生有序的进行观察。) c.小组讨论结束后,分小组汇报。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发现的规律?” 学生可能会发现的规律: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整个教学领域的深入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广大的小学数学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一方面对我国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大胆的完善与改造,一方面积极地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使我国新的教学方法,如雨后春笋,竞相涌现。 一、小学数学新教学方法介绍 (一)发现法 发现法是由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认知心理学家布鲁纳50年代至60年代初所倡导的一种教学方法。 1、发现法的基本含义及特点 发现法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现成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教师和教科书提供的课题与材料,积极主动地思考,独立地发现相应的问题和法则的一种教学方法。 发现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较,有以下几个特点: (1)发现法强调学生是发现者,让学生自己去独立发现、去认识,自己求出问题的答案,而不是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提供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被动的吸收者。 (2)发现法强调学生内在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他们对所学课程具有内在的兴趣。发现法符合儿童好玩、好动、好问和喜欢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遇到新奇、复杂的问题,他们就会积极地去探索。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利用新奇、疑难和矛盾等引发学生的思维冲突,促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主动地去探究和解决问题,改变了以往传统教学法仅利用外来刺激促发学生学习的做法。 (3)发现法使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为潜在的、间接的。由于该法是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教师提供的各种学习材料、直观教具等,自己去观察,用头脑去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亲自去发现事物的本质规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是潜在的、间接的。

冀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6.1 探索规律教学设计

《探索规律》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例,经历探索事物中隐含规律的过程。 2.能发现事物中的规律,并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3.对身边有规律的事物具有好奇心,培养探索规律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发现事物中的规律,并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探索复杂问题中隐含规律。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讲一个数学家的故事,他的名字叫做高斯,是德国有名数学家,还是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有着“数学王子”的美称。他从小就特别聪明,有一次上课老师给同学们出了一道数学题,让大家从1开始加2加3一直加到100等于多少?老师刚说完他很快便算出了答案。同学们你们知道他是怎么算出来的吗?指生说一说:把1和100相加等于101,2和99相加等于101,这样就得到50个101,用乘法计算:101×50=5050。正是因而高斯找到了其中的规律才使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化,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规律!揭示课题,板书。 二、探究新知: (一)探索活动1:摆三角形

1、这里有一些图形,请你仔细观察每幅图中三角形的个数和需要的小棒根数来填表。 填完学生汇报结果:第一个三角形用了3根小棒,第二个三角形用了5根小棒,第三个三角形用了7根小棒……. 2、你发现了什么规律?指生说一说。 每组中的小棒根数后一个总比前一个多2根。 师:谁能具体说一说每组中的小棒的根数是2的几倍多几根? 生:第一个三角形的小棒根数是2的1倍多1根,第二个三角形的小棒根数是2的2倍多1根,第三个三角形的小棒根数是2的3倍多1 根…… 师:按这样的规律继续摆下,第n个图形需要多少根小棒?2n+1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2n+1”表示什么呢? 学生可能会说:表示任意一个图形的小棒的根数都是图号的2倍加1。n可以表示任何数。 学生只要表述的意思对,就给予肯定,并板书:2n+1。 3、根据字母式子计算,摆第11幅图需要多少根小棒? (二)探索活动2插彩旗 引入:有了这个关系式,我们就能求出任意一个三角形需要的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