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税收史_课程大纲

中国税收史_课程大纲
中国税收史_课程大纲

《中国税收史》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90492B

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

□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

□学科基础课

总学时:32 讲课学时:16 实验(上机)学时:16

学分:2

适用对象:(专业名称)税收学

先修课程:无

一、教学目标(黑体,小四号字)

目标1:本课程以我国税收起源和发展沿革的历史脉络的讲解为主线,介绍我国说收从古代到近现代的重大税制改革事件、重要改革家及其税收思想,使得学生了解税收发展演进的历史,形成税收文化积淀,

目标2:引导学生探索税收发展的规律,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黑体,小四号字)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以税收的起源为起点,分朝代讲解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重大税制改革事件的前因后果、介绍著名改革人物的治税思想的历史影响,探索税制变革的经验和教训。要求学生以史明鉴,从中领悟税收与政治、经济的关系,探索税制改革的条件以及税制变革成功与失败的经验,从而把握税收及其改革的历史观发展规律。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本课程着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主动思考,在在课程讲授的基础上,适时给学生展示前几届学生拍摄的中国税收史的视频资料,以丰富的授课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以分组拍摄短片的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考核方式

平时考核采取提问、小论文等形式,运用分组查找资料拍摄短片的实践教学手段,期末采取开卷形式。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四)学习要求

要求学生在《中国税收史》的课程学习中,多阅读、多思考,尤其要思考重大税制改革和改革人物对当今社会的现实影响,还要学会探究现实税种的历史渊源,学会思考和总结税收发展的规律,真正做到:以史为鉴、展望未来。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

教学课时分配

四、教学内容(黑体,小四号字)

第一章远古时期税收的雏形及夏、商、周时期的赋税

第一节税收起源的政治、经济背景

1、税收的萌芽

2、税收起源的经济、社会、政治背景

第二节夏商西周时期的赋税

1、我国古代的田赋制度中的贡、助、彻

2、徭役

3、山泽之赋与关市之赋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税收起源的税收起源的经济、社会、政治背景,难点是夏商西周时期的税收思想。

课程的考核要求:把握税收起源的的基本事实和基本理论,熟悉夏商周时期赋税的特点,了解夏商周时期的税种。

复习思考题:

商助与夏贡相比,有何异同?有何优势或劣势?。

第二章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

第一节春秋战国时期的税制改革

1、春秋时期的主要税制改革

齐国的“相地衰征”改革;

鲁国的“初税亩”改革;

楚国的“量入修赋”改革。

2、战国时期的主要税制改革

商鞅变法

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的财税思想家

1、管子的财税思想

2、儒家学派的财税思想

3、墨家学派的财税思想

4、法家学派的财税思想

5、道家学派的财税思想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的赋税

1、田赋

2、徭役

3、工商业税收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税制改革评价,难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财税思想的现实影响。

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熟悉该时期的税制改革事件,尝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财税思想的现实传承。

复习思考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税制改革中,哪一个是你最感兴趣的改革?为什么?

2、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财税思想对税制改革的作用。

第三章秦汉时期的赋税

第一节秦代赋税

1、秦代赋税的特点

2、秦代税收收入

第二节汉代赋税

1、汉初予民休息的经济恢复政策

2、汉武帝扩边、固边时期的赋税改革

3、两汉时期的主要税种

第三节秦汉时期的税制改革人物

1、桑弘羊

2、王莽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秦汉时期税制改革的背景及后果,难点是秦汉时期财税思想的历史贡献。

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熟悉秦汉时期的税制改革事件及背景、成败原因,尝试分析评价桑弘羊、王莽在税收方面的历史贡献。

复习思考题:

1、对“告缗”的分析与评价。

2、王莽改革失败的教训。

第四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

第一节三国时期的赋税

1、田赋

2、徭役

3、工商杂税

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赋税

1、田赋

2、徭役

3、工商杂税

第三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税制改革人物

1、曹操

2、司马炎

3、北魏孝文帝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税制改革,难点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财税思想。

课程的考核要求:熟悉魏晋南北朝时期税制改革的背景及历史影响;熟悉该时期的重要财税思想。

复习思考题:

1、户调是一种新的赋税制度,其有哪些优缺点?

2、“屯田”制度的历史影响。

第五章隋唐五代时期的赋税

第一节隋代赋税

1、隋代赋税特征

2、隋代主要税种

第二节唐前期的赋税

1、租庸调制

2、地赋

3、户税

4、其他

第三节唐朝中后期的赋税

1、两税法

2、专卖税

3、工商各税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唐朝的两税法改革,难点是隋唐朝时期税收发展变化的规律。

课程的考核要求:对租庸调制和两税法改革做出评价。

复习思考题:

1、对租庸调制改革脉络的分析。

2、对两税法改革做出评价。

第六章两宋时期的赋税

第一节两宋时期的主要税种

1、田赋

2、徭役

3、工商各税及杂敛

第二节宋代重大的税制改革

1、范仲淹新政

2、王安石变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两宋时期的税种变化及税收的历史发展规律,难点是两宋时期的重大改革及影响。

课程的考核要求:熟悉两宋时期的主要税种,熟悉两宋时期的税制改革。

复习思考题:

1、赋税与专卖的作用比较。

2、税收预征制度的起源及影响。

3、对王安石变法中相关税收政策的评价。

第七章辽、金、元时期的赋税

第一节辽、金的赋税

1、辽国主要税种

2、金国主要税种

第二节元朝时期的赋税

1、田赋及附加

2、畜牧税

3、徭役

4、工商税及杂敛

5、违章处罚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元朝时期的主要税种,难点是元朝时期违章处罚规则。

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元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熟悉元代的税种,熟悉元代税制中违章处罚的方式与类型。

复习思考题:

1、元代税制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2、元代税收处罚制度的方式、类型及影响。

第八章明代的赋税

第一节明代的主要税种

1、明代的经济与政治特征

2、明代的主要税种

第二节明代的税制改革及重要改革人物

1、一条鞭法改革

2、张居正改革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明代的主要税种,难点是明代税制改革的思想评析。

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明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熟悉明代的主要税种,熟悉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复习思考题:

1、明代税收的特征。

2、对一条鞭法改革的评价。

第九章清代赋税

第一节清代前期的税收制度

1、清代前期的主要税种

2、清代前期的工商杂税

第二节清待后期的赋税制度

1、清代后期的赋税特点

2、清代后期的主要税种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清代的主要税种,难点是清前后期税收政策变化的对比分析。

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清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熟悉清代主要税种。

复习思考题:

1、清代前期与后期的税制差异比较。

2、清代税制特点分析。

第十章北洋政府时期的赋税

第一节北洋政府时期的赋税特点

1、北洋政府时期的经济与政治特征

2、北洋政府时期的赋税特点

第二节北洋政府时期的主要税种

1、田赋、关税、盐税为主

2、开征的新税种

包括烟酒税、烟酒牌照税、矿税、印花税。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北洋政府时期的赋税特点,难点是北洋政府时期的主要税种。

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北洋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及赋税特点,熟悉北洋政府时期水中的设置和征管情况。

复习思考题:

北洋政府时期的赋税特征。

第十一章国民政府时期的赋税

第一节国民政府时期的赋税特征

1、国民政府时期的经济与政治特征

2、国民政府时期的赋税特点

第二节国民政府时期的税种与征收管理

1、主要税类及税种

2、征收管理规定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国民政府时期的赋税特点,难点是国民政府时期进行的主要税务管理规定。

课程的考核要求:了解国民政府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熟悉国民政府时期赋税的特点及税务管理规定。

复习思考题:

1、国民政府时期的赋税特征。

2、国民政府时期的税务管理手段。

五、考核方式、成绩评定(黑体,小四号字)

平时成绩采取提问、小论文等形式,运用分组查找资料拍摄短片的实践教学手段。期末考核采取开卷形式。

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50%。

六、主要参考书及其他内容(黑体,小四号字)

[1]孙翊刚.中国赋税史.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7年8月

[2]郑仲兵,孟繁华,周士元.中国古代赋税史料辑要〈纪事篇〉.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年4月

[3] 郑仲兵,孟繁华,周士元.中国古代赋税史料辑要〈言论篇〉.北京:中国税务出版社.2004年4月

[4] 付志宇.近代中国税收现代化进程的思想史考察.程度: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0年12月

执笔人:刘颖教研室主任:系教学主任审核签名: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书笔记

中国思想史张岂之读书笔记《中国思想史》的读 书笔记 今天起开始阅读钱穆先生的《中国思想史》一书(版本为九州出版社2011年5月第一版)。此书是1950年应张其昀之约而写,于1951年完稿,1952年出版,1977年作增添校订再版。 此书主要概述了中国历代主要思想家及其思想要义,时间上是从春秋中晚期到现代,分为44个条目。这本书只有280页,这对于整 个中国思想史而言,肯定是比较简略的,本书只做扼要提示和点拨。钱穆著作中可以作为本书参考书的,多达十多种。所以,要想进一 步研究中国思想史,就可以参考钱穆的其他专著,像《国史大纲》《国学概论》《先秦诸子系年》《四书释义》《墨子》《惠施公孙龙》《庄老通辨》《阳明学述要》《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以及 《中国文化史导论》《文化学大义》等书,而单篇论文则可参考 《中国学术思想史论丛》。这部《中国思想史》,仅仅是上述这些 著作的“赅括而综合的叙述”。 钱穆治学主张会通,所以研治思想史,他说应注意通史及文化史,故上述著作如果不能一时遍读,那就至少要读《国史大纲》和《中 国文化史导论》这两本书。另外,也要注意旁通西方思想。 本书的写作风格是,力求简易通俗,可是由此带来一个问题,就是对各家思想的博大精深之处,不容易快速了解。那怎么办呢?钱 先生给出建议,最重要的是“细心玩索”,不要着急,循序渐进,“明得一家是一家,明得一节是一节,明得一句是一句”。这看起 来不是太慢了吗?其实如果反复研究玩味思考,长期积累下来,自 然就会豁然贯通。这一点正是朱熹教人读书的方法:“近日看得后生,只是教他依本子识得训诂文义分明为急。自此反复不厌,日久 月深,自然心与理会,有得力处。” 钱先生认为,思想可不仅仅是文字,思想也不是凭空产生的,思想是有生命的。在例言中,钱先生说:“无思想之民族,决不能独

财政学研究生必读书目1

财政学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 一、中文书目 1. 曼昆,《经济学原理》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04出版。 2. 萨缪尔逊,《经济分析的基础》(第18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01出版。 3. 斯蒂格利茨,《经济学》(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6出版。 4. 亚当.斯密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2008-07出版。 5.凯恩斯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华夏出版社,2005-01出版。 6. 布坎南,阿罗,《公共选择理论》,商务印书馆,1979年出版。 7. 布伦南,布坎南,《宪政经济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 8. R.科斯等,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上海人民出版社。 9. 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公共部门经济学(第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5出版。 10.(英)哈耶克,哈耶克文选,江苏人民出版社,2007-04出版。 11. J.M.伍德里奇,计量经济学(第3版)(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10出版。 12. 卡梅伦(Cameron.R.)、尼尔(Neal.L.),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末(第4版),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07出版。 13. E.K.亨特,经济思想史:一种批判性的视角(第2版),上海财经大学,2007-03出版。14.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上下),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04出版。 15. 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上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09出版。 16. 项怀诚:中国财政通史,中国财经出版社,2006年。 17.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华东师大,2007-04出版。 18.哈维·S·罗森(Harvey.S.Rosen),财政学(第8版中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09出版。 20.哈维·S·罗森(Rosen.H.S),财政学(英文版)(第8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9出版。19.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财政理论与实践(第5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1.费雪:州和地方财政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2.刘明慧,外国财政制度,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8-03出版。 23.张馨,财政学科学出版社,2006-05出版。 24.孙开,公共支出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9-11出版。 25.安瓦·沙(Matthew Andrews),公共支出分析、任敏、张宇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04出版。 26.维托·坦齐、卢德格尔·舒克内希特,20世纪的公共支出,商务印书馆,2005-11出版。 27.杨志勇,比较财政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06出版。 28.马国贤,政府预算理论与绩效政策研究,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8-10出版。 29.安秀梅等,政府绩效评估体系研究:从政府公共支出的角度创设政府绩效评估体系,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2出版。 30.刘小川,中国分级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研究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0出版。 31.聂鸿杰、高培勇,撬动经济的杠杆:财政政策,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10出版。 32.伯纳德·萨拉尼(Bernard Salanie),税收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09出版。 33.张德志,宏观税负税收弹性企业负担相关性实证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8-10出版。 34.安体富,中国税收负担与税收政策研究中国税务,2006-01出版。 35.朱承斌,税收优惠的经济分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06出版。 36.梁朋,税收流失经济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7.邓子基等,税收支出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教学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教学目的 《中国文化概论》是江西师范大学通识教育人文与社会科学系列的课程。 本课程以学习和研究中华民族数千年所创造的灿烂文化为目的,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历史文化,提高人文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从而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二、与相关课程的衔接和联系 该课程内容十分丰富,涉及中国历史、地理、经济、政治、语言、文学、艺术、科技、教育、宗教、哲学等诸多领域,因为“文化”的内涵包罗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方方面面。因此本课程是对中国文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语言学等课程的概括与总结,尤其注重中国文化的特点的分析与总结。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教学,主要应培养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历史地和科学地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准确而深刻地认识中华民族、认识中国的国情,以理性态度和务实精神去继承传统,创造新的先进文化。 四、课程的教学媒体构成与主要内容 1、文字教材:《中国文化概论》,国家教委推荐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音像教材:与本课程相关的录音带或录像带,如“中国文学”、“中国古代史”等课程的录音、录像,经典作品录像等。 3、辅助教材:文、史、哲各类相关著作。 五、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及教法建议 1、教学重点(*)与难点(△)

“文化”的内涵,△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结构,*中国文化的类型和特点,△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向近代的转变。 2、教学法建议 由于本课程的内容博大精深,要求学生的知识面宽,所以必须强调要大量阅读文史哲等方面的书籍;在教学时尽量采用讨论,分析与总结的方法,采取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方法,将典型事例与理论紧密结合起来,将典籍研习与社会考察结合起来。 六、教学中要注意的问题 1、由于课时有限而课程的内容较多(包括绪论近二十章),一定要掌握和突出重点。 2、注意与已学过的课程相联系,如哲学、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课程,力求达到融会贯通。 七、教学总课时、学分及考核方式 本课程课内学时为36课时,2学分。平时成绩为总成绩的20%,期末采用开卷考试,占总成绩的80%。 八、各章节教学进度及安排 绪论(2课时) 掌握“文化”的内涵与界说,了解中国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认识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了解学习方法。 上编 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历史地理环境(2课时) 认识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的作用与影响,理解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的影响。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2课时)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特点,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及形态,研究中国资本主义萌芽迂缓的原因,掌握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文化依赖的社会政治结构(2课时)

中国古代文学3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中国古代文学3 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一、教材、参考书目 1.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下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 (3)鲁洪生、赵敏俐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下册,中华书局 (4)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金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二、必背篇目 欧阳修《踏莎行》 梅尧臣《鲁山山行》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及其雅号 林逋《山园小梅》 晏殊《浣溪沙》

柳永《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 王安石《明妃曲》、《泊船瓜州》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老夫聊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及其雅号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黄庭坚《寄黄几复》、《登快阁》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陆游《钗头凤》、《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叶绍翁《游园不值》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中国思想史》题库及答案 一、填空题 1.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种美德合称。 2.西周的治国安民大纲是。 3.古代周朝的五种酷刑是指、、、、。 4.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 5.“师夷长技以制夷”是在一书中提出的。 6.《告子上》中写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这体现了孟子的价值原则。 7.阴阳五行中的“五行”是指、、、、。 8.禅宗真正形成为宗派,应从唐中叶(公元7世纪下半叶)算起,被推尊为禅宗六祖,是禅宗正式诞生的标志。 9.宋代理学朱陆之争指的是和两大思想家的斗争。 10.《明儒学案》的作者是。 11.战国末年的为法家思想的总结者。 12.“,社稷次之,君为轻”(《尽心下》)。这句话表现了孟子的思想 13.“尚贤”“尚同”思想是的思想主张。 14.邹衍的历史学说“五德终始说”,是一种神秘的历史循环观念。它以五德相生关系说明王朝更替,这五德的先后顺序为:、、、、。 15.“荆公新学”是北宋改革者的思想内容。 16.《周易》中八卦是指、坤、、、艮、、兑。 17.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等:、“斗筲之性”、。 18.《中说》的作者是唐代。 19.理学的认识论和道德修养论往往是不分的,这在二程表现得尤为明显,它反映在“格物致知”和

这两个命题上。“格物致知”一词源于。 二、名词解释 1.性恶说 2.“大宗师” 3.“参验说” 4.名辩思潮 5.正始之音 6.性善论 7.谶纬8.“言不尽意” 9.《五经正义》 10.经世致用 11.“反者道之动” 12.黄老学派 13.玄学 14.洛学学派 15.公羊三世说 16.“天人感应” 17.“效验”学说 18.鹅湖之会 19.“致良知” 20.中体西用 三、简答题 1.简答墨子的“尚贤”思想。 2.简要谈谈商鞅、慎到、申不害的法、势、术思想。 3.什么是陆九渊的心学体系? 4.法家韩非对朴素唯物主义的贡献是什么? 5.“本无”“即色”“心无”三宗的思想内涵是什么? 6.简答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思想。 7.如何评价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8.简答桓谭批判谶纬迷信的主要论点? 9.谈谈王夫之“继善成性”观点的主要内容。 10.墨子也把“兼爱”称为“仁”,谈谈他的“仁”与孔子有哪些不同? 11.《庄子注》的作者是谁?他们对《庄子》作了哪些解释发挥? 12.隋唐时期儒学变化的趋势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论述《易传》的思想体系。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一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单元提升(六)

单元提升(六) 1.隋朝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 史料隋初,国家与士族豪强之间对人口的争夺愈演愈烈。户籍制度是赋税制度的基础,户口疏漏严重侵蚀了国家的税源。为了加强对劳动人口的控制,进而保证政府有效集中全国财赋,进一步巩固和强化中央集权,隋政府进行了户籍改革,实行了“大索貌阅”和“输籍定样”之法。“大索貌阅”就是整顿户籍,核对户籍与本人貌龄,如有不实,里正、党长流配他乡,同时实行相互监督举报。通过

这次检括,效果斐然。在实行“大索貌阅”的同时,由官府根据民户所拥有的土地、财产及人丁多寡,划为上中下三等,注册造籍;再按户等高低及各自负担能力,从轻制定出每等户的应纳税额,称为“定样”。每年正月五日各县派员下乡巡视,以五百家或三百家为团,据册核实,防止吏员庇护作弊,故称“输籍法”。输籍法大幅度减轻了中下农户的负担,所以“浮客悉自归于编户”。 ——摘编自黄天华《中国税收制度史》【解读】史料阐述隋朝户籍制度改革的特点及作用。隋朝户籍改革兼具经济政治双重目的,全面清查人口,与赋税制度相结合。这一改革基本消除了当时隐匿人口的现象,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抑制了豪强势力,巩固了中央集权。 2.两宋时期居养院制度的特点及其影响 史料北宋哲宗颁布诏令,在淮东路设官房,居养鳏寡孤独、贫困不能自存者,月给口粮、病者给医药。宋徽宗时,赐名为“居养院”,并推广到全国各州府。居养人的口粮、日用钱、冬季柴炭钱政府也都有具体规定。据统计,当时全国每年所需费用约五百万贯左右,全由中央财政承担。大约占国家财政收入的5%。南宋时期,各州府基本上都设立一处居养院。居养院大多依靠地方官府拨款、绅商捐款筹备基金。收养设施的兴废与地方官的热情有着直接的关系,当对穷民收养设施具有热情的官员离任的时候,其财源则迅速地被侵占或掠夺。 ——摘编自《宋史》等【解读】史料反映了两宋时期居养院制度特点:政府设立专门救济机构(政府主导救济);从试点推广到全国各地;有明确的制度规定;生活保障比较全面;资金来源由国家和民间筹备;居养条件具有不稳定性。影响:一定程度上改善贫民生活,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儒学“仁爱”思想的践行和推广;对后世社会救济制度产生深远影响。但居养院制度缺乏持续稳定性,不能真正解决社会问题。 3.中世纪西欧城市与中国古代城市 史料西欧中世纪,城市是一种特殊的现象。在经济上,城市的经济活动不纳入

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初教

初等教育专业《中国文学史》教学大纲(专科) 课程编号:331231211 课程中文名称:中国文学史 课程英文名称: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总学时:64 总学分:4 适用专业:初等教育专业本专科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与任务 中国文学史课程是初等教育专业的基础课、必修课,既是培养初等教育师资的基本课程,也是学习中国文化、语言、文学,提升文化、人文修养的重要课程。 中国文学史课程教学分二个学期进行,分别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段、宋元明清及近代文学段,其中每段内容再进行详细划分。本课程以文学史为线,重点介绍重要作家作品的思想艺术特点及地位影响,突出作品鉴赏环节,强调人文素养的培养。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基本了解中国文学发展的脉络,熟悉代表性作家作品,对中国古典文学乃至古代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有较强的解读、鉴赏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本课程鼓励作分体文学教学等教学实验。 三、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 (1)本课程先修课程:无 (2)本课程的后续课程:中国古代文学相关选修课、古代汉语、中国文化史四、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安排 (一)第四学期: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学段(32学时) 第一编先秦文学(8学时) 总绪论及先秦文学概况:(0.5学时) 第一章上古文学(0.5学时) 【教学目标】了解原始诗歌的产生,理解上古神话借助幻想以征服自然力的本质特点,掌握并领会《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上古神话的基本内容

及其体现的奋斗精神。 【重点与难点】上古神话故事是重点,理解神话的特征是难点。 【学习篇目】《弹歌》、《蜡辞》、《女娲补天》、《鲧禹治水》、《精卫填海》、《黄帝战蚩尤》。 【参考书目】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版);钟敬文《中国神话故事论集》(民间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王钟陵《论神话思维的特征》(《中国社会科学》1992年)。 第二章《诗经》(1.5学时) 【教学目标】掌握《诗经》产生的时代、地域,理解《诗经》“风、雅、颂”的传统分类以及“赋、比、兴”的诗歌艺术手法,了解各类题材的代表篇目及其大致内容、基本风格。 【重点与难点】国风中反映爱情婚姻和征役生活的诗作是重点,雅颂篇章涉及的社会背景是难点。 【学习篇目】《关雎》、《柏舟》、《静女》、《氓》、《君子于役》、《溱洧》、《蒹葭》、《七月》、《东山》、《采薇》、《生民》。 【参考书目】朱熹《诗集传》;陈子展《诗经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夏传才《思无邪斋诗经论稿》(学苑出版社2000年版);洪湛侯《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一至第六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第一至第七辑《诗经研究丛刊》(北京学苑出版社2004年等)。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2学时) 【教学目标】体会先秦历史散文具有文史相兼的性质,了解编年体、国别体的不同形式,掌握《左传》记事为主、擅长叙述战争、《国语》记言为主、《战国策》善于刻画人物形象的基本特点。 【重点与难点】《左传》《战国策》是重点,《周易》《尚书》等早期文献是难点。【学习篇目】《左传》:《重耳出亡》、《城濮之战》、《烛之武退秦师》、《郑子产相国》;《国语》:《召公谏弭谤》;《战国策》:《苏秦以连横说秦》、《冯谖客孟尝君》、《触詟说赵太后》。 【参考书目】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郑杰文《战国策文新论》(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中国通史参考书目

中国通史参考书目(1): 《中国古代文明十讲》李学勤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中国青铜时代》张光直著,三联书店。 秦汉史[专著] / 田昌五, 安作璋主编.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年 秦汉历史文化论稿[专著] / 黄留珠著. - 西安: 三秦出版社, 2002 秦汉魏晋史探微 / 田余庆著. - 北京: 中华书局, 1993.11 秦汉法制史研究 / (日)大庭修著; 林剑鸣等译.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1.3 秦汉史 / 林剑鸣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10 秦汉官制史稿[专著]·上册 / 安作璋, 熊铁基著. - 济南: 齐鲁书社, 1984年1月 三国史研究 / 张大可著. - 兰州: 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8.9 三国两晋南北朝简史 / 钱念文编著. - 北京: 海洋出版社, 1991 三国史话[专著] / 吕思勉著. - 沈阳: 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1 113页; 19cm. - (新世纪万有文库; 第5辑·近世文化书系) 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探讨[专著] / 高敏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87年1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专著]·第四卷, 魏晋南北朝 / 白钢主编; 黄惠贤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两晋南北朝史[专著] / 吕思勉著. -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8月 东晋门阀政治[专著] / 田余庆著. -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9年1月 隋唐帝国与东亚[专著] / (日)堀敏一著; 韩昇编; 韩昇,刘建英译. -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2 17,163页; 21cm. - (欧亚历史文化名著译丛) 唐代的外来文明[专著] / (美)谢弗著; 吴玉贵译. -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唐代财政史新编 / 陈明光著. - 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1.9 唐朝文化史[专著] / 徐连达著. -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3 唐代城市史研究初篇[专著] / 程存洁著. - 北京: 中华书局, 2003 中国经济通史[专著]·宋代经济卷 / 漆侠著. - 北京: 经济日报出版社, 1999 宋代经济史[专著]·上卷 / 漆侠著. -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7年2月 宋代中央政治制度[专著] / 杨树藩著. - 台北: 商务印书馆, 1977年0月 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专著]·第六卷, 宋代 / 白钢主编; 朱瑞熙著.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6 宋代海外贸易[专著] / 黄纯艳著. -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3 中华帝国晚期的城市/施坚雅. 中华书局. 2000.

中国古代的政治与文化 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 一、基本目的 在中国古代史的纷繁事象之中,本课程选择若干专题,着重从政治与文化两个视角,对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阐述和分析。通过各种类型的问题,如位阶安排、诸子治道、士族阶层、民族统治、官僚选拔、重要帝王、都城地理、中外交流等方面,增加学生的历史知识,强化历史感,初步理解历史分析的基本方法、相关视角,把握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与发展趋势。 二、内容提要 第01讲从爵本位到官本位 一、周代贵族政治 封建和宗法·世卿和采邑·爵:贵族身份尺度 二、战国选贤任能 选贤任能·军功爵制·禄秩和官人百吏 三、秦汉以吏治天下 布衣将相和军功阶层·禄秩与以吏治天下·封爵和赐爵 【思考题】 1. 周代封建体制与战国秦汉的集权官僚体制的区别何在?

2.“爵本位”与“官本位”的区别何在? 【推荐阅读】 阎步克:《波峰与波谷:秦汉魏晋南北朝的政治文明》,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章“爵禄与吏禄” 阎步克:《品位与职位》,中华书局2002年版,第1章第5节“传统官阶制的五段分期” 阎步克:《从爵本位到官本位》,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2章 西嶋定生:《二十等爵制》,中国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第02讲此起彼伏:战国秦汉的法道儒 一、先秦儒法道的治国主张 儒家的德治法家的法治道家的无为而治 二、秦政与法术 秦国的法治·二世而亡 三、休养生息与黄老无为 休养生息·黄老无为·儒道互绌 四、独尊儒术与霸王道杂之 从黄老到儒术·霸王道杂之 五、新莽奉天法古 奉天复古思潮·新莽制礼作乐 六、东汉儒法合流 经术与吏化·儒法合流 【思考题】 1. 儒、法、道的历史观、人性论,与其治国之道是什么关系? 2. 战国秦汉间法、道、儒在政治上此起彼伏的原因是什么? 3. 如何理解新莽改制?

中国历代赋税制度

汉代赋税制度 汉初还有所谓“口赋”,也就是人“人头税”。这是专指对7岁至14岁未成年人所征赋税。原规定:不分男女,每人每年缴纳“口赋”20钱。汉武帝时,将起征年限改为3岁,20钱改为23钱。汉元帝时,又将起征年限改为7岁。 汉代还有所谓“算赋”,这是对成年人年征“人头税”。高祖四年(前203)开始征收,凡年15以上至56岁,不分男女,每人每年征112钱,谓之“一算”。对于商人与奴婢则加倍征收。 汉代由于采取“轻徭薄赋”和“与民休息”政策,调动了广大农民生产积极性,经过70余年经营,神州大地出现了所谓“文景之治”盛世。《史记·平准书》中对此有极为生动描述:“汉兴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这是中国历史上值得大书篇章。 曹魏赋税制度 据《三国志·魏志·武帝记》记载,曹魏赋税制度是:“其收田租亩四升,户出绢二匹、绵二斤而已,他不得擅兴发。郡国守相,明检察之,无令强民有所隐藏,而弱民兼赋也。”曹魏赋税制度,与汉代比较有两个特点:(1)汉代土地税是按土地收获量分成征收,如“什伍税一”、“三十税一”等。而曹魏土地税则是按亩计算,亩收四升。(2)汉代户口税是按人口征收钱币,而曹魏户口税是按户出绢二匹、绵二斤,也就是将征收钱币改为征收实物。 西晋“户调法” 南朝赋税制度 南朝宋齐赋税制度,大体上沿袭东晋成例,采用“户调法”,即按户征收赋税,民户缴纳调粟和调布。由于南朝产麻多,桑蚕少,民间织布多,织绢少,所以改征调布。丁男调布绢各二丈、丝三两、绵八两、禄绢八尺、禄绵三两二分、租米五石、禄米二石。丁女减半。 南朝梁陈户调法与宋齐不同,宋齐是按民户资产定租调,而梁陈则是按人丁定租调。 南朝除了正常户调田租两税以外,还有许多杂税和杂调。 北朝赋税制度

2019财政学考研最全最详细解读

2019财政学考研最全最详细解读 1.财政学专业简介 财政学专业属于应用经济学科,它主要研究政府部门在资金筹集和使用方面的理论、制度和管理方法,同时也研究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税收问题。财政学专业的主要课程有国际经济学、财政学、国家预算、税收管理、国际税收等;培养具备财政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业务技能,能在经济管理部门等从事相关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2.财政学考研研究方向 (1)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具有扎实专业基础,具有较强动手能力,能在财政、税务及其他经济管理的政府部门和企业、社会中介机构从事财经业务和管理工作的实用型人才。 (2)培养要求: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财政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处理财政税收业务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有关财政、税收以及财务会计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本学科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及开拓创新的精神,具备从事本专业业务工作和适应相邻专业业务工怍的基本能力与素质。 (3)专业课程:金融学、经济学、投资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国民经济管理贸易经济保险金融工程信用管理网络经济学体育经济投资学环境资源与发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与估计统计学国际文化贸易税务税收. 3.财政学考研初试考试科目 财政学各专业方向如下: ①财政政策理论②国有资产管理③国家税收 ④宏观调控与财政⑤投资与财政⑥税收征管信息化 以上方向的初试科目是一样的,具体是:①101政治 ②201英语(一)或202俄语或203日语③303数学三④801经济学综合 其中,经济学综合:包括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等。各方向复试科目如下: ①财政政策理论财政理论、财政政策

中国近现代文化史教学大纲

教学内容纲目 绪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回顾和思考 (一)近现代文化史研究的三个阶段 (二)重要研究成果述评 (三)新研究范式的尝试 二、中国近现代文化的特点 (一)中学新教材中关于中国近现代文化特点的论述 1、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2、中国现代文化的特点 (二)龚书铎等人的论述 1、龚书铎论中国近代文化的特点 2、首次全国性的中国近代文化史学术讨论会 (三)近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第一编中国近现代文化发展的历程 第一章物质层面文化变革 第一节学术回顾 一、1997年前国内的研究概况 二、1997年以后的研究概况 第二节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 一、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原因 (一)近代中西文化的差异 (二)大炮与西学 (三)体用之争 二、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兴起与深化 (一)四个群体 (二)四个内容 三、物质层面的文化变革的评价 第二章制度层面文化变革 第一节戊戌维新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研究的分期 (二)21世纪以来 (三)研究的思考 二、维新派的文化主张 (一)原因 (二)理论基础 (三)文化主张 三、变革的评价 (一)性质 (二)地位 (三)传承 (四)失败的原因

第二节清末新政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改革开放以前 (二)改革开放以来 二、清末新政的原因 (一)帝国主义对中国侵略的加深 (二)慈禧太后的作用 (三)中国近代化运动演化的必然结果 三、清末新政的内容 (一)1901-1905年的“新政” (二)清末预备立宪的主要内容 四、清末新政的评价 (一)清朝预备立宪的评价 (二)对资政院、咨议局新的评价 (三)失败的原因 第三节辛亥革命 一、学术的回顾 (一)阶级基础 (二)性质与实质 (三)胜利与失败 (四)革命与现代化 (五)历史地位 (六)总体评价 (七)研究的思考 二、革命代替改良 (一)原因 (二)文化争论 第三章观念层面的文化变革 第一节“新文化运动”研究 一、学术回顾 (一)关于新文化运运产生的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性质 (三)新文化运动中“民主”与“科学”的含义 (四)关于新文化运动的意义 (五)关于新文化运动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问题 (六)关于新文化运动的缺点 二、关于新文化运动研究的思考 (一)五四时期评孔思潮研究述评 (二)五四文化启蒙运动的文化思考 三、文化层面的文化变革 (一)文化变革的阵地 (二)文化变革的内容 第二节、东西文化之争 一、学术回顾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书

《中国文化概论》参考文献目录 1.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人民出版社,1959 2.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人民出版社,1986 3.李泽厚:《华夏美学》,中外文化出版公司,1989 4.钱穆:《中国文化导言》,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 5.顾颉刚:《中国史入门》,北京出版社,2002 6.柳诒徵:《中国文化史》,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8 7.谭其骧:《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1992 8.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9.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研究》,三联书店 1979 10.林甘泉、宁可主编:《中国经济通史》,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9 11.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 12.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13.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14.赵朴初:《中国佛教常识问答》,北京出版社,2002 15.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三联书店,1957、1987 16.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17.[法]艾田浦著.许钧等译:《中国之欧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 18.武斌:《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辽宁教育出版社,1993 19.王力:《汉语史稿》,《王力文集》第九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20.罗常培:《语言与文化》,北京:语文出版社,1989 21.王宁主编:《汉字学概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2.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3.程千帆:《唐诗的历程》,《程千帆全集》第八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4.何其芳:《论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5.彭吉象主编:《中国艺术学》(上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26.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上海书店出版社,2002

论语导读教学大纲

论语导读教学大纲 《论语导读》教学大纲 学时:18 学分:1 课程类型:任选考查方式:考查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任务: 《论语导读》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任选专题课,是一门传统文化普及课。本课程提倡阅读经典原文,引导学生以客观的态度解读孔子的思想,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深入、具体的认识。此外,本课程力图使学生增强独立人格意识,对中国的传统和未来有理性的思考。 二、课程主要内容概括及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介绍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孔子的生平;通过阅读《论语》原文,使学生全面掌握孔子的思想;进而结合现实,讨论儒学的现代意义。要求学生熟读《论语》,以“了解之同情”的态度认识孔子的思想,以“知行合一”的理念学习儒家传统文化。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孔子的生平 第一节儒学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周代的礼乐制度 (二)礼崩乐坏与私学的兴起 (三)鲁国的历史及传统 第二节孔子的生平及《论语》 (一)孔子的先世和生平 (二)《论语》的成书、体例及传播 第二章孔子的思想

第一节孔子的政治论 (一) 先富后教 (二) 礼刑并用 (三) “道之以德” (四) 举贤人 1 第二节孔子的人生论 (一)仁与礼 (二)义与利 (三)君子人格的养成 第三节孔子的教育论 (一) 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二) 教学的态度和方法 第三章儒学的演变与现代意义第一节儒学的演变 (一)先秦原始儒学 (二)两汉经学 (三)程、朱理学 (四)陆、王心学 (五)新儒学 第二节儒学的现代意义 (一)民本与民主、人治与法治 (二)士与知识分子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阅读《论语》原文,全面认识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人生论)。教学难点在于古文阅读和孔子思想的归纳。 五、参考书目: (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1996 (清)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1990 钱穆《论语新解》,三联书店,2005 毛子水《论语今注今译》,台湾商务印书馆,1979 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05 2 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南怀瑾《论语别裁》,复旦大学出版社,1990 钱穆《孔子传》,三联书店,2002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李幼蒸《仁学解释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美)本杰明?史华兹《古代中国的思想世界》,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美)赫伯特?芬格莱特《孔子——即凡而圣》,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 徐复观《中国人性论史》(先秦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李泽厚《实用理性与乐感文化》,三联书店,2005 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三联书店,1996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三联书 店,2003 葛兆光《中国思想史——七世纪前中国的知识思想和信仰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 钱逊《先秦儒学》,辽宁教育出版社,1991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赋税制度的沿革 ①春秋初税亩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 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 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 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圭寸建经济的发展。 ④唐中后期两税法。 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 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 施两税法。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内容:A、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B、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 C、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 D、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 E、征课原则:量岀以制入。”两税法提岀,国家根据财政支岀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岀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 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这次改革的基本精神是改税丁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中国文化史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史课程编号:051004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学时学分:72/4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5 课程简介:本课程结合文化学的一般知识,介绍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特点、价值取向、基本精神及历代哲学、宗教、伦理道德、礼仪制度、婚丧嫁娶、衣食住行、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教育科举等,并就传统文化的各个侧面做出评析,对中西文化的差异做出比较。旨在通过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讲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更好地继承、创新和发展成就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 第一章绪论(12学时) 第一节文化概论 一、文化的本义与定义(重点、难点) 二、文化的构成与分类(重点、难点) 三、文化的特征与功能 第二节中国传统文化概论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界定与定义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环境与条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类型与特点(重点) 四、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与基本精神(难点) 五、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中国传统哲学(4学时学) 第一节中国传统哲学的发展演进 一、哲学是文化的核心 二、历代哲学思想 第二节中国传统哲学民族精神(重点、难点) 一、天人协调精神 二、入世济世精神 三、理想主义精神 第三章中国传统宗教(6学时) 第一节中国原始宗教 一、自然崇拜 二、祖先崇拜 三、生殖崇拜 四、上帝崇拜

第二节中国传统佛教 一、佛教原始教义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流布(重点) 三、佛教组织与佛教习俗 第三节中国传统道教 一、道教的形成(难点) 二、道教的发展演变 三、道教信仰 四、伊斯兰教 五、民间秘密宗教 第四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4学时) 第一节中国传统伦理思想 一、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基本内容 二、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中国传统道德规范(重点) 一、仁、义、礼 二、忠孝、诚信 三、三纲五常、三从四德 第三节中国传统修身之道与理想人格 一、传统修身之道 二、传统理想人格 第五章中国传统礼仪制度(8学时) 第一节中国传统五礼 一、吉礼 二、嘉礼 三、宾礼 四、军礼 五、军礼 第二节中国传统婚姻习俗 一、中国古代婚姻形态的嬗变 二、一夫一妻制下的婚姻形式(重点、难点) 三、历代婚姻礼俗(重点、难点) 四、关于离婚问题 第三节中国传统丧葬习俗(重点、难点)

(完整版)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化---归纳相当完整

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 (1)赋税制度的沿革 ①春秋初税亩 从春秋末齐国管仲的“相地而衰征”、鲁国开始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井田)和私田,一律按实际亩数征税。这是我国征收土地税的开始。它承认私田合法,这就承认了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②秦汉赋税:编户制度 政府把农民编入户籍(称为编户),实行按编户征收租赋和征收徭役、兵役的制度。是国家征收赋税和征发徭役、兵役的依据。编户齐民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负担有四项:田租(土地税)、算赋和口赋(人头税)、徭役、兵役。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轻徭薄赋,但汉朝田租轻而人头税重。两汉赋税制的主要内容是“租”和“赋”两项。租是土地征收的税额,赋以丁计,包括算赋、口赋。算赋是对成年人征收的人头税,口赋是专对儿童征收的人头税。 影响:A汉代统治者轻徭薄赋,迅速恢复发展了社会生产;B加剧了土地兼并,引发了阶级矛盾和社会危机;C少地或无地的农民为逃避难以负担的赋役,或托庇豪门,加强了豪强地主的势力,或沦为流民,成为社会动荡不安的重要因素。D大量的编户齐民从政府的户籍中消失。加剧了国家的财政危机。 ③隋唐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开始实行于隋朝,唐朝进一步加以完善。 目的:缓和阶级矛盾,保证封建剥削,巩固封建统治 指导思想:轻徭薄赋 内容:租是田租(成年男子每年向官府交纳定量的谷物);调是人头税(交纳定量的绢或布);庸是纳绢代役(指服徭役的期限内,不去服役的也可以纳绢或布代役,隋有年龄限制,唐无年龄限制,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 特征:“庸”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作用:A以庸代役,一方面农业生产时间较有保证,另一方面劳动者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劳动积极性也相应提高。B农民负担相对减轻,有利于社会经济稳定发展。唐前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历时一百年繁荣局面的出现,正是实行租庸调制和均田制的结果。同时也促使开垦荒地;C保障了政府赋税收入,巩固了府兵制。D由租调制到租庸调制的转变,标志着对劳役地租这种最落后的赋税形式的否定,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④唐中后期两税法。 原因:唐朝后期,由于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手里无地可分,均田制遭到破坏,租庸调制也无法维持,国家财政收入减少。唐德宗即位后,宰相杨炎建议改革赋税制度。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颁布两税令,实施两税法。 目的:政府为解决财政困难增加税收,改行两税法。 内容:A课税对象:由过去的主户扩大到客户,并对商人重新规定税率。客户纳税,反映了其地位由非法到合法的变化及其人身依附关系的相对减轻。 B征课内容:将各种名目的赋税统一并到户税和地税这两税中。 C课税标准:每户按资产交纳户税,按田亩交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杂税、杂役。D征课时间:分为夏秋两季,相对集中并节省了征收时间。 F征课原则:“量出以制入。”两税法提出,国家根据财政支出确立每年全国总税额,然后摊派各地征收。这种量出为入的原则可以说是创我国预算原则之先。特点:以资产和土地的多少作为纳税标准,即以资产税取代自战国以来的人丁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