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调整规划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调整规划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调整规划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调整规划

规划内容介绍

(一)概况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位于武汉市汉阳区西南,蔡甸区境内,四周分别为南太子湖、三角湖、后官湖、珠山湖、烂泥湖、西北湖、汤湖、万家湖及长江、东荆河所环绕。规划范围内总用地面积为90.7平方公里。距汉阳中心区钟家村约14公里,距汉阳十里铺约8公里,是武汉市西南门户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经过13年的开发和建设,已基本建成以汽车及汽车零部件为主导,电子信息、电气机械、造纸印刷包装、食品饮料、生物医药等多元产业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工业新区,成为武汉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对外开放的窗口及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先行区,有力的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增长。

(二)调整思路

1、适当增加开发区建设用地特别是产业用地

考虑开发区现状建设用地特别是产业用地不足的现实,对开发区用地进行建设适宜性评价和不影响开发区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适当调减非建设用地比例,增加建设用地特别是产业用地比例。

2、妥善处理违背规划开发的建设用地

对侵占绿化违背规划开发的建设用地,在规划中将根据实际情况甄别处理。对于根据相关法规已办理清查补办手续的项目用地,在此次规划中将根据项目用地类型进行相应调整。对于未办理相关手续,对规划用地布局和开发区环境具有较大影响的项目,此次规划将不作调整。

(三)规划结构

本次规划调整综合考虑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都市发展区轴向拓展要求,在空间布局结构上依然遵循原规划“中心主轴线+综合组团”的格局,以开发区主导产业基地和开发区的行政商务中心区为核心,各功能组团沿主要交通轴线向周边展开,组团之间布局绿化带。

(四)主要调整内容

本次对用地的调整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设用地增量调整,即适当调减生态农田、蔬菜基地等非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二是建设用地内部结构调整。

规划调整后,建设用地净增加408.04公顷,主要来源于蔬菜基地和生态农田;其中工业、绿地、教育科研用地分别增加了449.75公顷、48.05公顷、42.51公顷;居住、商业金融、文化娱乐用地分别减少了58.17公顷、59.36公顷、15.13公顷。

《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程序》

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程序 目录 1、总则 (2) 2、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编制内容 (4) 3、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编制内容 (6) 4、附件 (11)

1、总则 1.1为提高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加强城市规划的执行力,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实现规划编制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7年)及《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结合武汉市城市发展和规划管理要求,制定本规程。 1.2本规程适用于武汉市都市发展区及远城区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市域其它地区可参照执行。 1.3 为保障规划的可操作性,合理衔接规划管理工作,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按照“分级编制、分级审批、分级管理、分级调整”的原则,以《武汉市城市规划地域划分及编码规则》确定的控规编制单元和控规管理单元两层地域划分为载体,形成控制性详细规划导则(以下简称控规导则)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细则(以下简称控规细则)两级规划控制体系。 控规导则是以落实武汉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为目标,以控规编制单元为载体,对区域功能、土地利用、人口分布、市、区级公共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等作出进一步规划控制、直接指导控规细则的编制;控规细则以落实控规导则为目标,以控制管理单元为载体,对单元内主导属性、整体控制指标、居住区级各类设施进行控制,直接指导规划咨询编制,满足规划管理的要求。 1.4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满足规划管理需求为导向,合理解决规划刚性和弹性,控规导则和控规细则的控制内容均分为强制性内容和指导性内容两部分。强制性内容是刚性内容,审批、调整必须符合法定程序,可以直接指导规划管理的内容;指导性内容是弹性内容,必须经过进一步规划论证才能指导规划管理,调整必须符合规划合理性的内容。 1.5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采取实线控制和虚线控制的方式进行用地控制。 实线控制是指进行实线控制的用地,在法定文件附图中用实线划定,对地块的位置、边界形状、建设规模、设施要求均不得作出更改。 虚线控制是指进行虚线控制的用地,对地块的位置、规模及设施要求不得作出更改,但其边界形状可根据具体方案略作调整。 1.6武汉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应符合本规程以及国家、地方有关标准和

三江港新区开发建设的战略分析

三江港位于长江中游南岸、阳逻港下游约20公里,是武汉新港核心港区,武汉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重要基地,是以集装箱运输和综合保税物流为主导的综合性港区。根据《鄂州市三江港新区总体规划》,三江港新区总体规划面积80平方公里,规划为武汉城市圈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重要的现代化临港新城。新区将以三江港为依托,按照“港、产、城”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实现产城一体,形成融合发展的临港产业新城、宜居新城、生态新城。 一、三江港新区开发建设的战略机遇 2009年2月,交通运输部和湖北省政府联合发文批复《武汉新港总体规划》。三江港被纳入总体规划,并被确定为武汉新港的核心港区。武汉新港建设将为三江港新区开发建设带来重要机遇。 2011年1月21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关于加快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标志着长江等内河水运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作为我国内河水运主力军的长江航运迎来了加快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武汉将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三江港作为武汉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重要基地,将迎来新的战略机遇。 今年4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重庆主持召开座谈会,研究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和长江经济带区域协调发展已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覆盖11个省市,武汉在长江经济带处于中心位置,拥有内河航运的先天优势,又有京广铁路,陆路交通便捷,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无疑将为武汉和三江港新区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 三江港新区是鄂州市重点发展的七个新城之一,鄂州市作为湖北省“一改两化”(综合改革、新型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试验区,这些都将为三江港新区开发建设带来重大机遇。 二、三江港新区的发展优势 1.优越的地理区位 三江港位于长江黄金水道中游,距离武汉阳逻港、花山港约20公里,上通川渝,下抵苏沪,通江达海,距离武汉仅为45公里,距离鄂州主城区17公里。 2.良好的港口资源 三江港拥有岸线总长度12.3公里(自黄冈长江大桥上游1公里至下游樊口大闸之间),常年水深-6米以上,涨水季节水深约-12米,可布置5000吨级泊位112个,拥有9110万吨散货和集装箱320万标箱的吞吐能力。可常年通航8000吨级船舶,丰水期可停泊万吨巨轮。 3.齐备的交通网络 经过三江港新区的高速公路有3条—— —武黄高速、汉鄂高速、鄂黄高速,铁路3条—— —武鄂黄城际铁路、武鄂冈城际铁路、武九铁路。现有城际铁路华容东站、华容南站,武 三江港新区开发建设的战略分析 周平 (鄂州市葛店经济开发区城建环保局湖北鄂州436000) 摘要:三江港是武汉新港核心港区,武汉建设长江中游航运中心的重要基地。以港口为依托开发建设三 江港新区,形成港、产、城融合发展的临港产业新城,对推动我国港城一体化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在 分析三江港新区发展优势和规划布局的基础上,为其下一步的开发建设提供了的战略性建议,以供建设决策 者参考。 关键词:三江港新区;开发建设;战略分析 28 港口经济2014.8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 获奖年份: 2000 所获奖项:一等奖 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武汉市位于湖北省东部。1998 年全市下辖七个中心城区和市郊六区,93 个街道, 34 个乡, 59 个建制镇。市域土地面积8467.11 平方公里,总人口 731.79 万,按非农业人口比重计,城市化水平达到58.55%。 武汉是我国最大的内河港口城市,重要交通通信综合枢纽,国家重要的工业基地,也是华中地区最 大的内外贸、科研和教育中心。 武汉历史悠久,名胜古迹众多,城市建设依托特殊的地域环境,形成了“两江交汇、三镇鼎立,山 水相间,河湖密布”的独特空间形态。 规划期限: 1996 年至 2020 年,近期为2000 年,中期为2010 年,对若干重大问题展望到下世纪中 叶。 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城镇地区和主城三个层次,城市规划区以规划的外环公路为基本界线,并包 括市域内其他重点规划发展的地区,面积为 3086 平方公里。 城市性质:湖北省省会,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讯枢纽。 城市发展目标:建设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 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城市,为进一步把武汉建成为城 乡一体化、开放型、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奠定坚实的基础。 城市发展规模:规划在分析未来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运用区域动态人口模型,预测到2020年,武汉市市域常住人口将增加到970 万,而全市耕地只能容纳200 万农业人口,因此需要容纳的城市 常住人口将达到770 万,全市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80%以上,其中,至2010 年,全市城市化水平将提 高到 70%。 至 2020 年,规划主城城市实际居住人口由1996 年的 355 万人增加到505 万人,其中,至2010 年为 415 万人。按照国家城市建设用地标准,并执行适当偏紧的政策,规划至2020 年,主城用地规模由1996 年的 264 平方公里增加到427.5 平方公里,其中,至2010 年为 343.3 平方公里。 城市总体布局:为满足规划期内人口、社会、经济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规划突出建设现代化生 态城市和高效能城市的目标,综合考虑产业布局的调整、人口分布的优化、交通体系的完善、生态框架的建 立、园林绿地建设、环境保护、空间景观环境控制等城市发展的主要内容,对自然和人文环境实施综合调控, 建立一个开放型、充分体现滨水城市特点的城市总体空间构架和相适应的自然生态构架。 年份城市常住人口(万人)城市实际居住人口(万人)城市建设用地( Km2)人均城市建设用 地( m2/人) 1996年 355 379 264.02 69.6 2000年 365 395 281.2 71.2 2005年 390 426 311 73 2010年 415 458 343.374.9 2015年 435 488 390.480 2020年 450 505 427.584.7 一、合理拓展城市的发展空间 在规划期内,严格控制主城人口规模,适度扩展主城用地范围,积极促进小城镇的发展,强化建设 以主城为核心,由阳逻、北湖、宋家岗、蔡甸、常福、纸坊、金口等7 个重点镇为支撑的武汉城镇地区。 二、建立灵活均衡的主城布局结构 主城按照三镇均衡发展战略,采取“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以江河湖山等生态走廊为主的分

武汉市中医医院异地扩建项目

武汉市中医医院异地扩建项目环境阻碍报告书简本 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 2018年1月

前言 三和集团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管桩生产商之一,全国五百强建材企业,其主导产品“三和牌管桩”2006年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成为管桩行业最具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知名品牌。 湖北三和管桩是三和企业集团在国内建设的第十家生产基地,公司位于鄂州市华容区临江乡。临江乡有长江黄金水道依境而过,境内长江岸线长10多公里,多处可建深水良港。项目所在地距三江码头3公里,距年货运能力300万吨的华容火车站5公里,距高速公路庙岭站26公里,交通较为便利。 湖北三和管桩项目建设要紧包括3条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生产线、综合区、辅助车间、物流运输和码头。其中,码头工程拟建设1个500DWT散货进口临时泊位和1个3000DWT综合泊位。 拟建码头为湖北三和管桩专用码头,该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18年10月由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完成,码头货种要紧为:原料砂石料进口52.5万吨/年,预应力水泥桩出口18万吨/年。 依照《环境阻碍评判法》和《建设项目环境阻碍评判分类治理名录》,该项目应编制环境阻碍报告书。2009年8月20日受湖北三和管桩托付,由我院承担湖北三和管桩码头工程项目环境阻碍评判工作。

1 总论 1.1 评判依据 1.1.1 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爱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阻碍评判法》,2002年10月28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治理法》,1998年8月; (9)《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爱护法》,1988年11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爱护条例》,1996年9月; (11)《土地复垦规定》(国务院令第19号);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29日;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2003年6月28日;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29日;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治理条例》(2001.11.19) ;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治理条例》(2002.6.9);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爱护治理条例》; (18)国家环保总局(2002)第14号令《建设项目环境爱护分类治理名录》; (19)国家环保总局(2006)第28号令《环境阻碍评判公众参与暂行方法》; (20)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2000年7月27日公布的7号令“当前国家重点鼓舞进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名目”(2000年修订); (21)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95]56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交通部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摘要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总体规划摘要-8 武汉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重点工程 一、三镇绿岛建设工程 建设范围:武汉主城区(三镇规划建成区)。 建设目标:在进一步完善建设现有森林绿地的基础上,在主城区新建市内公园48处,新建公园的绿地布局适度集中,以乔木树种为主,形成森林小片林;结合旧城改造和社区建设,对主城区的学校、机关单位和厂区进行系统的绿地规划和布局,在繁华街区、居民区大力发展垂直绿化、屋顶绿化。这样与主城区向外辐射的八条出口公路两侧森林景观绿化带建设相结合,将主城区的森林绿地连成一体,形成“绿岛镶三镇、绿带连两江”的格局,实现“绿满三镇、城在林中”的基本目标,从而全面提升主城区森林绿地的生态和景观功能。 建设内容 1、继续完善九峰城市森林保护区、东湖风景区及解放公园、中山公园等18个城中公园的绿化建设,在保护好现有森林植被的基础上,通过补植和改造进行树种调整,以进一步丰富森林植被类型,全面提高其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使其成为“三镇绿岛”的主体。 2、新(续)建后湖、汉水等48个公园(广场),规划建设面积共2689.76公顷。其中汉口城区12处,计619.63公顷;汉阳及武汉经济开发区13处,计1111.74公顷;武昌及东湖开发区23处,计958.39公顷。在园内增设体育、文化设施,为居民提供具有绿色掩映的生态休闲空间。 3、新建城中森林小片林11处,建设小森林面积25.25公顷。 二、两江四岸风光带及堤防林建设工程 建设范围:长江、汉江两江四岸及其支流堤岸(含支流)。 建设目标: 1、两江四岸风光带:两江四岸是武汉主城区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带,也是最有江城特色的地段,特规划在穿越主城区的长江和汉水的两江四岸建设绿色风光带,通过建设以绿色植被为主体的江滩风景林和防护林,使主城区两江堤岸得到更好的保护、江岸景观得到改善,从而为两江四岸构筑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为主城区居民提供休憩游乐的空间和观赏两江风光的窗口。 2、远城区堤防林:武汉市全境都属长江流域,长江、汉水及其在市境内的一级支流堤岸

武汉新港白浒山港区左岭作业区煤码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长江航道局【定稿】)

施工组织设计 目录

第一章工程概括 一、编制依据 (一)《武汉新港白浒山港区左岭作业区煤码头工程施工招标文件》(招标编号:HBNYGG-2012030)、招标图纸和招标文件澄清函; (二)我单位工程现场踏勘资料及咨询调查信息。 (三)执行国家、交通部现行的施工技术规范、质量检验评定标准以及建筑法和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条例。本工程主要引用并遵循的国家及有关部门颁发的标准、规范、规程有: (1)《高桩码头设计与施工规范》(JTS167-1-2010); (2)《港口工程桩基规范》(JTJ254-98); (3)《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S202-2011); (4)《水运工程混凝土试验规程》(JTJ270-98); (5)《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S147-1-2010); (6)《水运工程质量检验标准》(JTS257-2008); (7)《港口工程桩基动力检测规程》(JTJ249-2001); (8)《水运工程混凝土质量控制标准》(JTS202-2-2011); (9)《水运工程测量质量检验标准》(JTS258-2008); (10)《公路路基施工规范规程》JTGF10-2006; (11)《钢筋焊接及验收规程》JGJ 18; (1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 T F50-2011; (13)交通部及国家其它现行标准和规范。 二、工程概况 (一)基本概况 1、工程名称:武汉新港白浒山港区左岭作业区煤码头工程 2、建设单位:湖北能源集团鄂州发电有限公司 3、建设地点:湖北省鄂州市

工程规模:建设5000DWT煤炭泊位1个(码头结构兼顾10000DWT货船)及相应的配套设施,设计年吞吐量为进口150万吨。 5、工程主要内容及主要结构型式 本次工程招标施工范围包括码头平台、引桥、变电所平台、污水处理站平台、抛石护岸等内容。 其中码头平台长度153m,宽度为22m。码头平台排架基础采用Φ1200预制型芯柱嵌岩钢管桩,每榀排架设3根直桩和1对6:1叉桩。码头面以下设三层钢系缆平台,平台之间高差约 4.0m。码头上部结构由横梁、前边梁、后边梁、轨道梁、纵梁、迭合面板、钢系缆平台和钢靠船构件等组成。引桥分三段布置,均为高桩排架结构,排架基础分别采用3根Φ1000预制型芯柱嵌岩钢管桩或Φ1000灌注桩组成。引桥上部结构由现浇钢筋砼横梁、预应力砼空心板、现浇钢筋砼实心板及面层组成。 6、工期和工程质量要求 工期:本招标工程计划工期10个月,预计2012年10月开工,具体开工时间按实际情况,经甲乙双方确认后为准。 质量要求:符合国家工程验收规范,质量合格。 (二)自然条件 本工程地理位置、水域地质条件、自然条件、气象条件、水文及地形、地貌等详见招标文件。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 总则 一、编制背景 1.《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对武汉市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主要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为落实新时期党中央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建设部批准,武汉市人民政府组织编制了《武汉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总体规划)。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2.总体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抓住国际国内制造业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和区域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战略机遇,全面落实“五个统筹”和湖北省委省政府关于武汉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最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 3.总体规划本着延续历史,面向未来,立足武汉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新格局和新挑战,突出按照“战略性、科学性、协调性、法制性和可操作性”的规划原则,确定规划的主要任务是: (1)突出城市发展重点和方向,拉开城市空间发展框架,调整优化主城区空间布局,建立开放式城市空间结构体系。 (2)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积极促进工业化发展,提高城市综合实力。 (3)培育和提升金融商贸、科教文化、交通物流和通信信息产业功能,形成系统完整、特色突出、集聚力强、辐射面广的现代服务功能体系,增强中心城市多元化服务能力。 (4)建设城市快速道路系统和轨道交通系统,构建现代化的城市交通体系和高效便捷的区域一体化交通网络,进一步提高市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xxxx-2020).doc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课题委托单位: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课题主持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课题参加单位: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 华中师范大学 1.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纲要 前言 《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在罗清泉省长、周坚卫、李春明两位副省长的直接过问与指导下进行的。2004 年7 月,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罗清泉省长的批示,成立了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牵头,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湖北省发展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参加的联合课题组。 《规划》的具体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由湖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及武汉城市圈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规划》的集中调研工作从2005 年4 月中旬开始,至5 月底结束。2005 年7月1日,省政府主要领导听取了课题组工作汇报,并对《规划》提出了具体要求和希望。2005 年10 月初,课题组对各单位承担的《规划》初稿进行了认真的讨论,并提出了修改方案。2005 年11 月~12 月,城市圈办公室

将修改后的《规划》总报告第二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3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征求意见。2006 年1~2 月,课题组根据反馈意见进行了认真的修改,并于3 月初再次将修改稿分送城市圈9 市和20 多个省直有关部门进一步征求意见。在此基础上,于2006 年4 月进行了第三次较大的修改。2006 年5 月15 日,在湖北省黄冈召开的“湖北省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扩大)会议”上,罗清泉省长、周坚卫常务副省长、李春明副省长及省政府所属的30 多个厅、委、局负责同志和武汉城市圈所属9 市市长,听取了课题组长所作的《规划》要点汇报。省领导对《规划》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希望抓紧进一步完善和组织专家论证评审,及时报省政府常务会议讨论。2006 年7 月29 日,由湖北省人民政府主持,邀请由吴良镛院士、吴传钧院士、邹德慈院士、叶大年院士及陆大道院士等15 位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进行了评审,最终结论为:“《规划》基础工作扎实,图文并茂,思路清晰,创新性强,是一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高水平规划研究成果。为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评审专家们一致通过评审。” 《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根据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总体要求,突出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发展、市场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五个一体化”,并通过整合、协调,以及

武汉新港港口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

双方企业自身运作特点,制定并购方案、设定风险管理目标、设定可以初步接受的并购风险种类与性质,并对其进行识别、测度、处理,同时监督并购风险发展状况等,以谋求并购风险管理的优化。 物流企业并购方根据其内外部系统风险、并购目标及自身相关信息,同时结合并购双方的企业战略、经营政策等多方面的信息,根据尽可能搜集到的并购双方的相关信息,运用多种风险识别技术,进行并购风险的识别并判断潜在并购风险的性质及其影响,同时关注物流企业并购中遇到的政策风险、体制风险、产业风险及法律风险,进而根据所获取的全面并购风险信息制定并购风险管理目标。针对已经识别出来的各种风险,参照风险测度规则,运用物流企业并购风险测度技术来评估此次并购风险的危害强度,若测评出的风险危害程度远远高于预期并购风险管理目标,同时又不具有较好的可控性,则应当明智地选择放弃风险管理进程, 终止此次并购交易。 若风险测度的结果在并购可接受的风险强度之内,即可运用风险处理技术,实施风险处理方案,将风险处理结果与预期风险管理目标进行比较。若风险处理结果明显不符合预期要求,同时不存在较好的弥补方案,则应当放弃风险管理进程,终止此项并购;尽管结果不符合预期要求,但通过修订并购方案等措施可以改变风险状况,则按照修订后的并购方案重新搜集并购信息,继续下一个循环的风险识别、测度和处理管理。另外,在物流企业并购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上,都应当监督风险发展状况。 4 结语 综上所述,物流企业的并购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活动,企业无论是在并购战略制定中、并购交易过程中以及并购后的整合阶段 武汉新港港口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 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经管院 王红双 王加青 张欣蕾 摘 要:港口物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之一。本文对武汉新港港口物流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行了SWOT分析,在分析基础上得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对武汉新港港口物流产业发展有一定指导意义。关键词:武汉新港 港口物流 SWOT分析中图分类号:F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00(2010)08(c)-123-02港口物流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新的经济增长极之一。港口物流服务涉及国民经济的多个方面,是一个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具有强大的经济渗透力。 发展港口物流业可以帮助港口企业最终实现规模经济。因此,港口物流业的发展,势必对周边地区的相关产业和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带动作用。在阳逻港二期扩建工程附近,华中钢铁物流基地、煤炭物流配送中心的专用码头正热火朝天地建设。招商物流、国家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也初露端倪,这些项目每个投资都超过了20亿元,这些将有效地促进武汉新港港口物流业的形成和发展。 1 武汉新港港口物流发展的SWOT分析 长江黄金水道,武汉拥水而优,省、市政府作出建设“武汉新 港”决策,有利于缓解能源、土地、环保等资源问题,是运用市场经济和政府引导双重手段,建设“两型社会”的重大探索。 武汉新港,规划2025年建成,吞吐总量1.636亿吨。武汉新港规划范围,左岸从黄陂区窑头至黄冈市蔡胡廖,岸线 全长59720米;右岸从青山区武钢运河口至鄂州市长港出口,岸线全长71310米,形成武汉、黄冈、鄂州三地部分港口组的组合港区。1.1 武汉新港港口物流发展现状 1.1.1 关键内部因素(1)优势 优良深水岸线。被纳入武汉新港规划建设范围的鄂州港区,自然岸线全长46.4千米,深水岸线长达29千米,现有泊位84个,年综合通过能力约400万。鄂州港三江港区丰富的港口岸线资源可满足未来30年以上的需要。纱帽港区岸线总长43717米,港区范围内拥有武汉港上游较为优良的深水岸线资源。葛店港区上自葛店镇猴子矶,下至段店镇,岸线全长18公里,其中深水岸线达5.6公里,港区功能规划以杂货运输为主。 武汉新港集疏运网络规划提出,要构筑多层次互补的综合交通服务体系。东部,由“六纵三横六联”的公路和5条沿江铁路通道都要强调风险理念,并且能够有效地识别和管理风险,并购失败的可能性才会大大降低。本文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 (1)物流企业战略并购风险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要以并购风险管理战略为核心,建立健全并购风险管理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培育并购风险管理文化,依托并购风险管理方法,规 范并购风险管理流程, 实现全面的、全过程的和全员参与的全面并购风险管理。 (2)各个子系统在整个物流企业并购风险管理过程中起到不同的重要作用,物流企业并购风险管理战略是指导方针和方向,是并购风险管理的核心,并购风险管理组织是并购风险管理任务的承担者,并购风险管理制度是并购风险管理活动的行为规范,是系统得以正常运转的保障,并购风险管理技术是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总之,基于战略视角的物流企业并购风险管理认为应以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为基础,以整体风险概念原则和全过程管理原则为指导,将风险管理理念渗透到每一个阶段。利用科学系统的方法,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企业决策科学化、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管理和处置各种风险,做好风险损失的防范工作。 参考文献 [1] 阎达五,杨有红.内部控制框架的构建[J].会计研究,2001,(2):9~14. [2] 张宜霞.企业内部控制:内涵与框架体系[J].东北财经大学学 报,2004,(1):74~76. [3] 冯均科.关于COSO 报告内部控制框架的一种理论修正[J].中国软 科学,2002,(8):114~117. [4] 韩瑞宾.基于风险导向的物流企业内部控制新机制构建[J].商业 时代,2009,(19):63~64. 123 Logistics 物流商论 《中国商贸》 CHINA BUSINESS&TRADE

(word完整版)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附有高清大图)

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 2012-12-12 来源:市局 前言 土地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基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必须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根据《湖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5~2020年)》,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制定《武汉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立足于武汉市土地资源供需状况和未来15年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确定全市 2006~2020年土地利用主要目标和控制指标,统筹安排各类各业各地区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明确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心城区土地利用的管控要求,布局和安排土地整治工程和重点建设项目,提出统筹区域土地利用的调控政策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2006~2020年为规划期,2010年为近期目标年,2020年为远期目标年。 《规划》是指导全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的纲领性文件,是落实土地宏观调控和土地用途管制、规划城乡建设和统筹各项土地利用活动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加快中西部发展和武汉城市圈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的战略机遇,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根本指导方针,统筹区域、城乡、近远期的用地需求,协调保障发展、保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关系,为加快建设中部地区龙头城市和生态宜居滨江城市提供用地保障。 (二)基本原则 1、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立足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盘活存量、严控增量,提高建设用地利用效率。 3、统筹各类各业土地利用,引导人口、产业和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 4、协调土地利用和生态建设,按照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加强自然景观、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建设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生态文明城市。

武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武汉项目可行性研 究报告 1 2020年4月19日

武汉阳逻新港航运服务中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武汉阳逻新港航运服务中心(以下简称”航服中心”)项目。 (二)承办单位概况 武汉阳逻港口服务有限公司由武汉市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与湖北爱特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于 3月9日在武汉市新洲区工商行政管理局登记注册成立,注册资本为人民币壹仟万元,注册号为 4 ,具体构成如下:。 公司矢志成为一家为众多货运代理及进出口企业提供畅通信息交流的综合服务企业。我们将坚持"诚信服务,和谐共赢"的经营理念,以”尽心尽力为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作为目标,提高市场竞争力。计划在几年内,将公司发展为武汉阳逻新港重要的信息联动平台。 (三)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1、<武汉港口总体规划>( ,送审稿); 2、武汉阳逻经济开发区规划土地管理分局<建设项目选址意见

书>(阳规选字[ ]004号); 3、武汉交通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关于武汉新港大厦用地的报告>(武交投字[]68号); (四)项目建设背景 近年来,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促进国内运输需求的迅速增长,铁路、公路等主要运输方式的建设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仍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瓶颈制约效应日益显著。作为大宗商品长途运输的水运行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与其它运输方式相比,水路运输具有占地少、运能大、能耗低、污染小、成本低的天然优势,被誉称为”绿色航运”。 武汉位居长江经济带的中心位置,是兼具经济腹地和中转型的长江港口城市。武汉铁路、公路运输四通八达,水运通江达海,天河国际机场是华中地区最大的航空港,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武汉具有承东启西、接南转北、吸引四面、辐射八方的重要作用。长江水系水运量当前已占到全国内河水运总量的80%。 在长江中游北岸以阳逻为中心,左岸从武汉黄陂区到黄冈市蔡胡廖,右岸从武汉青山区至鄂州市长港,这片长80公里的带状区域,形成武汉城市圈核心地带,未来十五年,这里将成为中部崛起、湖北及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阳逻港区位于阳逻经济开发区,上距武汉关27.4km,紧临汉施路、平江路,阳大、阳四公路直通鄂东、皖西和豫南,下游的阳逻长江大桥为外环线的组成部分,经过外环线可与京珠、沪蓉高速公路相连,阳逻电厂铁路专用线与京广铁路相接,对外交通条件十分优越。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城市发展战略规划集锦 武汉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战略目标 聚焦中部崛起,打造中国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创造更具凝聚力的资源环境和更好的创新氛围,建设区域性的国际化大都市。 战略导向找回武汉,重塑江城。抓住国家交通体系重构、国际产业转移和有利的政策环境等三大机遇,重点解决三大关键问题:一是如何打破区域封闭,领导区域发展;二是如何确立城市中心,再现中心城市辉煌;三是如何完善体系,找寻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机制。 战略选择 战略之一——“都市内核,国际中枢”,建设整合武汉三镇的中央都市核心空间(UC,即Urban Core),引导武汉快速建立起华中金融、贸易、产业服务和现代物流的区域精密控制内核,作为武汉迈向国际化的载体。 战略之二——“智力先导,产城一体”,提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为导向的“十字型”产业空间布局构想。 战略之三——“滨江而展,一带多心”,突破当前城市圈层构架,构筑沿长江两岸的综合城市发展走廊,通过带形的跳跃式增长提供城市持续的发展框架。 战略之四——“破环成带,轴向拉伸”,强化滨江道路交通建设,形成区域式组团发展构架。战略之五——“以江为脊,连湖成网”,充分发挥武汉水优势,打响“百湖江城”全球品牌的思路。 战略之六——“产业整合,价值链接”,以研发销售为核心,实现武汉区域“1+8”产业和区域契合发展,构成主导产业加工为依托的新城发展模式; 战略之七——“近展双翼,远视三极”,向东连接,武汉城市圈沿京广线和沿京九线两个带状区域,近期横跨京九京广的武汉都市走廊,未来构筑武汉、长沙和南昌为基点的三角经济区,继而形成中国的第四极三角经济区的目标。 战略之八——“多元并蓄,文化凝聚”,把汉正街为代表的汉味市民文化等传统型文化和UC新都市文化、高科技文化等提升型核心文化转化为具有鲜明地缘识别性的城市形象。 场景分析

武汉新港纱帽港区湖北汉南港实业有限公司商品汽车滚装码头工程

武汉新港纱帽港区湖北汉南港实业有限公司商品汽车滚装码头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1 工程概况 作为长江黄金水道的中游节点,长江主枢纽港之一,武汉新港在我国商品汽车水上运输“T”形布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武汉新港建设商品汽车滚装码头,对促进我国商品汽车水上滚装运输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为此,湖北汉南港实业有限公司拟建设武汉新港纱帽港区卓尔汽车物流码头工程。 武汉新港纱帽港区湖北汉南港实业有限公司商品汽车滚装码头工程位于长江中游水洪口水道左岸,陆路下距武汉市汉南区邓南镇约4km,占用岸线长度169.50m,设置3000GT (江轮)商品汽车滚装泊位1个。建设浮码头一座,设置一艘钢质趸船、一座滚装平台,水工建筑物最大靠泊能力为3000GT(海轮),设计吞吐量10万辆/年。 2 产业政策、法规和规划相符性 2.1 产业政策 根据《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本工程属于第一类鼓励类项目中“二十五、水运”分类中的“深水泊位(沿海万吨级、内河千吨级)建设”。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2.2 相关规划 武汉新港总体规划:拟建工程位于水洪口-煤炭洲段预留港口岸线。考虑汉南区经济社会发展,腹地内商品汽车及载重汽车水运需求量迅速增长,需提前利用该段预留岸线。 武汉新港总体规划环评:拟建工程不涉及饮用水源一、二级保护区,不属于“纱帽港区的预留岸线中需调整的岸线”,符合规划环评“不得在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范围规划或预留岸线”的要求。 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2010-2020年):拟建工程不涉及各类保护区及控制区,不属于市域建设禁建区及限建区,属于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中远景预留港区。 3 环境现状 3.1 生态环境 ⑴水生生物资源 ①评价区域江段浮游植物密度为4.7×104ind./L,平均生物量为0.03mg/L。浮游植物种类不多,常见的藻类分属硅藻(Bacillariophyta)、绿藻(Chlorophyta)、蓝藻(Cyanophyta)、黄藻(Xanthophyta)、裸藻(Euglenophyta)、隐藻(Cryptophyta)、甲藻(Pyrrophyta)等7个门,共29个种属;藻类平均密度约为3×104~1.3×106ind./L;

(发展战略)武汉市城镇发展规划

第三章城市的发展规划 3.1城市规划性质 根据国务院对武汉市总体规划的批复,武汉市是我国中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交通、通信枢纽。武汉市的城市建设与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城市功能,发挥中心城市作用,把武汉市建设成为经济实力雄厚、科学教育发达、服务体系完备、城市布局合理、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良好、社会高度文明并具有滨江、滨湖城市特色的现代化城市。 3.2 城市发展目标 1、社会经济发展目标是:建立起一个第三产业发达,第二产业主导优势明显,第一产业结构合理,与我国中部地区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现代化经济体系,逐步形成以主城为核心,由内向外的第三、二、一产业圈层式布局结构。 2、城市建设发展目标是:加快城市建设现代化进程;普遍提高人民居住水平,创造高质量的居住生活环境;合理布局各类功能用地,保障城市协调发展;建立层次多样、网点均衡的现代化商业、文化、游憩设施体系;建成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增强城市交通辐射能力;加强城市综合防灾体系和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绿化水平,严格保护自然环境,改善城市生态,构成合理的生态框架,逐步把武汉建设成为富有滨水城市特色的现代化生态城市。 3.3 城市规模 根据武汉市城市总体规划,预计武汉市城市人口规模如下: 3.4 城市用地布局规划

根据武汉市总体规划,至2020年,武汉市将逐步形成以主城为基础,以阳逻、常福、蔡甸、纸坊、宋家岗、金口、北湖七个新城为支柱,由内向外的第三、二、一产业圈层式布局,实现生态平衡、城乡一体化的城市格局。 武汉主城被长江、汉水分隔成汉口、汉阳、武昌相对独立的三镇。利用江、河、湖、山等自然条件分隔,建设江北、江南两个核心区,在核心区周围布局10个中心区片,在主城边缘布局10个综合组团,核心区、中心区片、综合组团之间以轨道交通线、快速路及主次干道相联系,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的布局结构。 核心区要集中体现现代化国际性城市和中国中部地区中心城市的职能,重点布局以商业、金融、贸易、办公、信息咨询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用地。其中江北(汉口)核心区规划范围为东至大智路、兰陵路,南至长江、汉水,西至武胜路,北至京汉大道,面积6.35km2;江南(武昌)核心区规划范围为东至武青三干道,南至中山路,西至长江,北至规划的武车路过江隧道,面积3.50km2。各中心区片重点布局行政、文化、娱乐、体育、商业等公共设施及居住用地。各综合组团重点布局大中型工业区、居住区、大型对外交通设施、市级商业副中心、教育科研设施、博览中心、体育中心和全国性、区域性大型市场用地。 主城三镇规划结构、职能分工和人口分布为: 汉口地区包括江北核心区,二七、三阳、新华、宝丰4个中心区片,古田、常青、后湖3个综合组团,总用地118.27km2。主要承担金融贸易、商业服务和市级行政中心等职能。规划常住总人口为170万人,其中核心区15万人,中心区片58万人,综合组团97万人。 汉阳地区包括晴川片和十升、四新、沌口3个综合组团及墨水湖、龙阳湖风景区,总用地88.55km2,重点发展汽车工业、港口和旅游等职能。规划常住总人口为76万人,其中中心区片14万人,综合组团62万人。 武昌地区包括江南核心区,首义、晒湖、中南、徐东、杨园5个中心区片,青山、关山、白沙、南湖4个综合组团和东湖、南湖风景区,总用地205.25km2,重点发展金融贸易、省级行政中心、教育科研、钢铁、机电、高科技产业及旅游等职能。规划常住总人口为204万人,其中核心区为4万人,中心区片为80万人,综合组团为120万人。 3.5 城市道路路网规划 2010年主城路网密度达到7.0km/km2,道路面积率达到12%,人均道路面积9m2。 2020年主城路网密度达到7.3km/km2,道路面积率达到17%,人均道路面积16m2。 2020年主城道路技术指标汇总表

武汉市中医医院异地扩建项目

湖北三和管桩有限公司码头工程项目 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 中煤国际工程集团武汉设计研究院 2010年1月 前言 三和集团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实力最雄厚的管桩生产商之一,全国五百强建材企业,其主导产品“三和牌管桩”2006年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成为管桩行业最具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知名品牌。 湖北三和管桩有限公司是三和企业集团在国内建设的第十家生产基地,公司位于鄂州市华容区临江乡。临江乡有长江黄金水道依境而过,境内长江岸线长10多公里,多处可建深水良港。项目所在地距三江码头3公里,距年货运能力300万吨的华容火车站5公里,距高速公路庙岭站26公里,交通较为便捷。 湖北三和管桩有限公司项目建设主要包括3条预应力高强度混凝土管桩生产线、综合区、辅助车间、物流运输和码头。其中,码头工程拟建设1个500DWT散货进口临时泊位和1个3000DWT综合泊位。 拟建码头为湖北三和管桩有限公司专用码头,该项目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9年10月由中交武汉港湾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完成,码头货种主要为:原料砂石料进口万吨/年,预应力水泥桩出口18万吨/年。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法》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该项目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2009年8月20日受湖北三和管桩有限公司委托,由我院承担湖北三和管桩有限公司码头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1 总论 评价依据 法律法规与部门规章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26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02年10月28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00年4月修订;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6年10月29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4年12月修订; (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年6月29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 (9)《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11月; (10)《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植物保护条例》,1996年9月; (11)《土地复垦规定》(国务院令第19号); (12)《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8月29日;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港口法》,2003年6月28日; (14)《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6月29日; (15)《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 (16)《中华人民共和国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 (1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1998)第253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 (18)国家环保总局(2002)第14号令《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分类管理名录》; (19)国家环保总局(2006)第28号令《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 (20)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2000年7月27日发布的7号令“当前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2000年修订); (21)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95]56号《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计委、交通部关于加强港口建设宏观管理意见的通知》; (22)交通部2003年第5号令《交通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办法》; (23)交通部2005年第11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治船舶污染内河水域环境管理规定》; (24)《湖北省环境保护条例》(修正)(); (25)《湖北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 (26)湖北省环境保护局鄂环字[1998]第5号文《湖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实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