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中国的气温》【学案】

【公开课】《中国的气温》【学案】
【公开课】《中国的气温》【学案】

《气候》第一课时——《中国的气温》导学案

班级姓名座号

一、学习目标

1、通过阅读我国1月、7月等温线分布图,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2、知道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二、重点、难点

1、掌握我国冬夏气温分布特点。

2、学会分析影响气温分布的因素。

三、学习过程

(一)等值线图判读方法(以“我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为例)

三步骤:一看二看三看

注:(1)若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是

若等温线大致与等高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是

若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是

(2)在温差一样的情况下,等温线越密集说明温差越,等温线越稀疏说明温差越。

(二)中国的气温

1、我国冬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特点:我国冬季南北_____ ______,越往北气温越。

原因:①纬度越高,气温越——因素(主要因素)。

②冬季风影响:北方离冬季风源地,深受冬季风影响,更加剧北方的寒冷,

越往南去,距冬季风源地,加之受山岭的重重阻挡,势力和频度都大

为减弱,使南北温差增大。

2、我国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影响因素

我国7月平均气温最低的地区是,黑龙江省7月平均气温大部分是℃,海南省7月平均气温大约是℃,东部南北温差约℃。

特点:除_______ ____外,全国。

原因:青藏高原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是因为海拔越高,气温越——因素。

四、练习

阅读“中国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思考下列问题:

(1)1月0℃等温线大致通过——一线。从图中看出:辽宁省1月平均气温 0℃(大于或小于),福建省1月平均气温 0℃(大于或小于)。(2)从图中看出:冬季我国气温自南向北,南北温差,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3)我国冬季最低气温出现在黑龙江的;而夏季最低气温出现在。

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

《超重和失重》教学设计 参赛学校:湖南省宜章县第一中学参赛教师:黄周喜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是学生学完牛顿运动定律后,知识的迁移和应用部分,因此本节是本章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典型的应用型知识点。表现其一:超重和失重产生原因的分析,要用到牛顿第二、第三定律,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巩固对定律的内容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二,这是一个贴近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学生熟悉,能亲身感受,而且充满惊奇和趣味,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这对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有着极其重要的引导作用,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资源。其三,超重和失重现象与航天技术紧密联系,让学生了解我国前沿科学,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想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对象分析 1.学生对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可能将超重、失重现象与牛顿运动定律割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结构,让学生体会到超重、失重只是牛顿运动定律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而已。 2.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利用了实验和理论探究的方法,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自己体验、分析、归纳、讨论、评价等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动手与合作能力,养成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物理意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4)知道超重、失重的实质。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重和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

等腰三角形 学案及习题

12.3.1 等腰三角形 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及判定。 2.运用性质及判定进行证明和计算。 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和判定的运用。 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判定的证明和灵活运用。 学习过程: 一、知识频道(交流与发现) 1、 想一想: ①重合图形的边是什么关系? ②如图: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沿虚线剪开,再把它展开,得到的ΔABC 有 什么特点? 2、 总一总: 上述过程中,剪过的两边是相等的,即AB=AC 。像这样有_______的三角形,叫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____,如上图中的边___和____,另一边叫____,如边____,两腰所夹的角叫______,如_____,底边与腰所夹的角叫_____,如____和_____. 3、思考? 上面剪出的等腰ΔABC 是轴对称图形吗?图形中重合的线段和重合的角分别是哪些? 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性质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简写成______________. 性质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可以理解为“三线合一”。 4、验证一下吧! ①如图:在ΔABC 中,AB=AC ,作底边BC 的中线AD. 在ΔABD 和ΔACD 中 ∵ AB=_____ BD=_____ AD=_____ ∴_____≌_______(_____) ∴ ∠B=∠C 如果把作中线该为作底边的高线可以吗?作顶角的平分线呢? ②自己证明性质2 (相信你一定行) 6、ΔABC 中 ∠B=∠C,作AD ⊥BC ∵AD ⊥BC ∴_____=_____=90o 在ΔABD 和ΔACD 中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 ∴AB=AC 7、新发现! 经过上面的推证,我们得到等腰三角形的判定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可以简写为________. 二、知识频道:(由解题理解知识) 1、例题在ΔABC 中AB=AC, ∠B=80°,∠C=____. (根据等边对等角得∠C= 80°) 试一试: 在ΔABC 中,AB=AC ∠A=50°则∠B=____,∠C=____. 2、例题 在ΔABC 中,AB=AC ,周长为30,AB=12,求BC 的长。 解:∵AB=AC AB=12∴AC=12 ∵周长为30∴BC=30-12-12=6 试一试: 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30,一边长是12,求另两边的长。 A C D C D C D

九年级上册《测量电功率》学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上册《测量电功率》学案教学设计 Teaching design of lesson plan for measuring electric power in Volume I of grade 9

九年级上册《测量电功率》学案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运动最一般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学科。作为自然科学的带头学科,物理学研究大至宇宙,小至基本粒子等一切物质最基本的运动形式和规律,因此成为其他各自然科学学科的研究基础。理论结构充分地运用数学作为自己的工作语言,以实验作为检验理论正确性的唯一标准,是当今最精密的一门自然科学学科。本教案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针对教学对象是初中生群体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并以启迪发展学生智力为根本目的。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 2、加深对电功率的理解; 3、巩固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操作技能。 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充分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制定实验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畏艰难、勇于探究的精神,通过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1、用实验的方法来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 、实际功率和额定功率的理解; 3、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教学难点】 1、实验方案的制定。 2、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正确使用。 【教学准备】 学生用器材:干电池若干、2.5v和3.8v小灯泡,灯座,开关,学生用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导线若干。(共8组,其中2.5v的4组,3.8v的4组)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交流讨论。 【教学过程】 一、怎样测量电功率 (一)、复习引入: (1)什么是电功率?电功率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电功率的公式是什么?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秀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必修教案《超重与失重》优 秀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高中物理课程应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索、勇于实验、勤于思考。”是《新课标》的要求。设计更多的探究性实验不仅符合课标中提出的“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也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生活实际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验,以此为基础,以探究为主线,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观察来认识物理现象,认知物理过程,让学生用生活化的语言表述观察到的超、失重现象,探究物理规律,再引导学生将生活语言转化成科学规范的物理语言阐述物理规律。通过实验让学生暴露错误的前概念,理解并掌握物理概念与规律。经过构建从而获得物理知识,形成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避免学生对概念的混淆,教学中不提出“实重”“视重”。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牛顿第二定律”的学习,学生对

解决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已有所了解,但对定律的运用还不是很熟练,很难从理论上自主地得到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学生在学习超重和失重现象时会受到一些前概念的影响,容易把生活中说的有些“超重”与物理学上的超重混为一谈,把物理学上的失重误认为是物体“失去重力”;容易把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与物体的运动方向相联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理解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和实质。 2.能运用牛顿第 二、三定律定量分析超重与失重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经过探究实验发现超重失重现象,通过引导、小组讨沦、再实验寻找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 2.用科学方法探究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及实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列举一些身边的超重失重例子和日常的小实验,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知道物理就在身边。 2.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激发成就感;养成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习惯;从探究中体验科学之美,体会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策略与手段】 以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现象为切入点,让物理学习更贴近生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利用弹簧秤和钩码自主探究如何测量物体的重力,并让学生明白弹簧秤的读数直接反映的是物体对弹簧秤的拉力;然后让学生“玩一玩”来发现弹簧秤的读数有时不等于物体的重力,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探究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动学特征。在演示自由下落的可乐瓶没有水柱喷出时,充分挖掘实验的内涵,让学生理解水的喷出是由水的压力引起。 通过放在台秤上的砝码在水平加速运动时读数不变实验,演示和例举一些并非超重失重实例,如磁铁吸引铁质的砝码弹簧秤读数变大实验,进一步从不同角度让学生理解,物体超重、失重现象的运

地理《澳大利亚》优质课教学设计

地理《澳大利亚》优质课教学设计 课程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初步说明澳大利亚的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知道澳大利亚自然环境的独特性。 2.能初步说明澳大利亚养羊业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有关澳大利亚的羊及其他生物的地理信息,通过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方式,对地理现象、事物进行分析,做出判断,并简单说明因果关系。 2.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学习的体会、看法和成果,并与别人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形成对地理的学习探究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地理审美情趣。 2.增强对生态保护的意识,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 1.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2.澳大利亚古老生物与独特环境的关系。 教学难点:

澳大利亚养羊业的分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教学用具:《澳大利亚》多媒体电脑课件 教学设计: 展示课件1:(澳大利亚大标题,悉尼奥运会主题曲等)教师: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国家──澳大利亚。谈到澳大利亚,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下面,先请同学们来谈一谈你们想到什么了。(找2~3位学生来讲述)教师:我们平常用的商品有澳大利亚产的吗? 学生:澳大利亚的羊毛衫等。 教师:澳大利亚的羊毛衫世界闻名;同学们谈的非常好,看来大家对澳大利亚很感兴趣。澳大利亚被称为“骑在羊背上的国家”,今天我们就从澳大利亚的羊入手,来进一步的了解澳大利亚,大家请看有关羊的资料片。 展示课件2:羊的视频 教师:看完资料,我们大家知道,澳大利亚的羊主要是什么羊呀?美利奴羊,它是绵羊的一种,这种羊的生活习性有什么特点呢? 展示课件3:美利奴羊的生活习性图片和资料(教师边讲述边演示) 教师:大家仔细看了,澳大利亚的美利奴羊具有耐渴、喜饮流水,厌恶湿热的特点,同时适宜于在干燥气候条件和开阔的地区生活。

八年级数学下册1.1.4 等腰三角形(4)导学案北师大版

1.1.4 等腰三角形(4) 本课时学习要点: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本课时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等边三角形的判定及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过程与方法】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思维的创造性和严谨性协调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深入思考能力和质疑精神。 本课时学习安排: 课前准备: 1、已知△ABC中,AB=AC=5cm,请增加一个条件使它变为等边三角形。 2、利用刻度尺两测量一下含300角的三角板的斜边和较短的直角边,与同伴比较结果,交 流其关系。 课中学习: 活动一:等边三角形的判定 等边三角形的定义:三边都是等边三角形。 定理1:三个角都相等的三角形是三角形。 定理2:有一个角的等腰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例1、如图,在△ABC中,D为AC边上的一点,DE⊥AB于点E,ED的延长线交BC的延长线于点F,CD=CF,且∠F=30°.求证:△ABC是等边三角形. 活动二:含30°角的直角三角形的性质 做一做:用两个含300角的全等三角尺,你能拼出一个怎样的三角形?能拼出一个等边三角形吗?由此你能发现什么结论?说说你的理由。 定理:在直角三角形中,300角所对直角边等于斜边的。 已知: 求证: 例2、已知:如图,△ABC中,BC⊥AC,DE⊥AC,点D是AB的中点,∠A=300,DE=1.8,

求AB的长。 课后巩固: ☆1、如图,在Rt△ABC中,∠ACB=900, ∠A =300, CD⊥AB,BD=1,则AB= 。 ☆2、在△ABC中,AB=AC,∠BAC=1200,D是BC的中点,DE⊥AC,则AE:EC= 。 ☆☆3、已知如图,△ABC是等边三角形,点D、E分别在AC、BC上, 且CD=BE,则∠AFD= . ☆☆4、如图,在等边三角形ABC中,点D,E分别在边BC,AC上,DE∥AB,过点E作 EF⊥DE,交BC的延长线于点F. (1)求∠F的度数;(2)若CD=2,求DF的长. ☆☆☆5、如图,已知∠AOB=60°,点P在边OA上,OP=12,点M,N在边OB上,PM=PN,若MN=2,求OM的长。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导学案

课题: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导学案 序号:11 姓名 班级 一、学习目标 1. 会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2、认识小灯泡电功率与电压、电流的变化规律。 3.知道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 二、学习方法:实验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三、快乐准备 1、 电灯泡上标着“220 60”的字样, “220”表示电灯的 ,“25”表示 电灯的 。 2、 电功率的计算公式:P= 。 3、一盏灯两端的电压是2V ,通过的电流是0.3A ,它的电功率是 。 4、由上面的公式可知:用 测出小灯泡两端的 ,用 测出流过小灯泡的 ,就可以计算出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个方法称为 法。 四、探究新知 1、伏安法测电功率 (1)实验原理: 。 (2)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小灯泡两端的 和通过小灯泡的 。 (3)需要的实验器材有小灯泡、电源、开关、导线、滑动变阻器、 和 。 (4)请画出实验电路图: 合作探究: 实验次数 电压U/V 电流I/A 电功率P/W 灯泡的亮度 1 3.8(2.5) 2 4.5(3) 3 2.5(1) 实额实 P 额,小灯泡 发光;(2)当U 实〉U 额时, P 实 P 额;小灯泡的亮度 ; (3)当U 实〈U 额时, P 实 P 额;小灯泡的亮度 。 (4)小灯泡只有在 电压下才能正常工作。 五、达标检测 1.在做“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实验时, (1)已知小灯泡的额定电压是3.8V ,额定功率小于2W ,如图1所示,请你在实物图上用笔画线代替导线连接好(要求正确选择电压表和电流表的量程)。 图1 (2)在正确连接电路并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如图乙所示,其读数为_______A ,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是_______W 。 2、电动吹风机标有“220V 1100W ”字样,正常工作10min ,消耗电能 J ,它的电阻为 Ω。标有“220V 2000W ”字样的电热水壶正常工作3min ,消耗电能 KW ·h 。 + C P D A B

济南一中高中物理 超重和失重学案

第 6 节 超重和失重
学习目标:
(1)认识超重(失重)现象; (2)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通过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发生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
引入新课:
演示 1:在纸带系挂一重物,现手拿纸带的一端,向上加速移动,观察现象。
演示 2:一同学站在体重秤上,观察示数,然后该同学下蹲,另一同学观察示数 有什么变化?
一、认识超重(失重)现象
观察实验: 1.用弹簧称测重力时要求是什么状态?
T
2.钩码受哪几个力?
3.这几个力是什么关系? 4.T'和 T 是什么关系?
T ' mg
5.弹簧称的示数代表哪个力?
6.如果是台秤,示数代表哪个力?
让弹簧秤由静止开始向上运动再停止(注意观察示数),思考以下问题: 7.向上运动分为哪几个过程?

8.在每一过程,把弹簧秤示数与重力比较,有什么关系?示数表示物体对悬挂物 (弹簧)的拉力。
总结:超重现象: 失重现象:
二、出现超重(失重)的条件
实验器材:弹簧秤,钩码 (两人一组) 任务:分工协作,一个做,一个观察,交流感受并记录表格; 让弹簧秤悬挂钩码分别处于: 1、静止;2、向上运动(包括突然上升和上升突然停止);3、向下运动(包括 突然下降和下降突然停止)。 问题:向上运动要读几次数?
怎样判断加速度的方向?
钩码运动 状态
速度
加速度
方向
方向
视重与重 力比较
超失重 状态
加速上升
减速上升
加速下降
减速下降
三、超重(失重)现象的实质

福建省石狮市中考数学 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复习学案

三角形与等腰三角形复习案 【复习目标】 1.掌握三角形边、角关系和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判定,并会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 2.通过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体会数形结合和转化的思想。 3.体会几何语言的严密性,形成“用数学”的意识。 【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 【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的综合。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先用5分钟左右的时间复习,然后35分钟独立完成复习案,有疑惑的做好标记。 【考点链接】 一、三角形的分类: 1.三角形按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角形按边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角形的性质: 1.三角形中任意两边之和____第三边,两边之差_____第三边 2.三角形的内角和为_______,外角与内角的关系:___ _______________. 三、三角形中的主要线段: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叫三角形的中位线. 2.中位线的性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角形的中线、高线、角平分线都是____________.(线段、射线、直线) 四、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__________; 2.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______,底边上的________,顶角的_______,三线合一; 3.有两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__. 五.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与判定: 1. 等边三角形每个角都等于_______,同样具有“三线合一”的性质; 2. 三个角相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_,三边相等的三角形是_______,一个角等于60°的_______三角 导 学 案 装 订 线

等腰三角形——公开课教育教学设计

等腰三角形——公开课教学设计

————————————————————————————————作者:————————————————————————————————日期:

《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习水八中数学教师:李桂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具有的性质。 学习目标: 1.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2.能利用性质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垂直; 3.结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与证明过程,体会轴对称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感受解题方法的灵活美。 学习重点: 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中辅助线的添加,“三线合一”性质的理解。教学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积极展示; 教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问题解决”等。 教学用具: 教具:三角板、多媒体设备(ppt)、等腰三角形卡纸等; 学具:三角板、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做一做 师:如图所示,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 有什么特点? 生:按要求折剪三角形,说出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师:为什么这个图形是等三角形? 生:剪刀剪过的线段相等,根据等腰三角形定义可得。(或者其它不一定准确的回答) 二、小组合作讨论 师:仔细观察自己剪出的等腰三角形纸片,你能发现这个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吗? 生:迅速投入到小组讨论、探索中…… 三、展示成果 师:(讨论结束后)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小组的探究成果,请举手回答。 生:……(各小组代表说出了各自小组不完整的探究成果)…… 师:……(在学生展示成果过程中,鼓励和评价学生的探究成果,并有意识地将两条重要的特征归纳在白板上)……

测量电功率学案教案

第三节测量电功率 学习目标 1.经历“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过程,体会根据原理设计实验的方法。 2.体验实际功率跟实际电压的关系,领悟用电器正常工作的条件。 3.会用电能表测算家用电器的功率。 课前准备 复习课本P74页实验:测量灯泡工作时的电阻 1.说明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 2.画出电路图。 3.怎样正确地将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中 4.连接电路时要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检查你连接的电路是否能正常工作 预习记录 通过预习课文,你学会了什么,有哪些疑问,请简要记录下来: 合作探究 活动1:怎样知道用电器的电功率 说出你有哪些办法 1. ________________ ; 2. ________________ ; 3. ________________ 。 活动2: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 1.提出问题 如果给你额定电压分别为和的小灯泡各一只,你能测出它们的电功率吗说明: 从生活走向物理,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用一个活动复习并引入新课 说明:测量小灯泡电功率是九年

2.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思考、讨论: ①用 表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用 表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根据 就可以计算出小灯泡的功率。 ②你能画出测量的电路图吗 ③连接电路图时应注意哪些问题怎样根据灯泡是否发光,电流 表、电压表检查你连接的电路是否能正常工作 ④怎样测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3.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⑴额定电压为的小灯泡 ⑵额定电压为的小灯泡 级物理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在实验探究中,引导学生结合电功率的计算公式了解实验原理,知道实验必须测量的物理量,画出电路图,选择需要的器材,进而完善电路的设计。 指导学生利用电功率的计算公式制定出完整 的实验方案是本节的重点。引导学生与伏安法测电阻相对比,让学生明确测量的物理量,画出电路图, 伏安法测灯泡的电功率与伏安法测灯泡的电阻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如都是根据公式设计实验测量物理量,所测物理量、所用器材、电路图、连接电路的方法、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教学案例与评析:高一物理 超重和失重内容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l、知识与技能: (1)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2)知道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 (3)能够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分析超重和失重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超、失重现象。 (2)经历实验和理论探究过程,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生活中的超重和失重现象,生成“学以致用”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了解一些我国航天技术的成就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3)体验自主学习过程,养成乐于细心观察、勤于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学习习惯和合作精神。 二、重点难点 重点:什么是超重、失重及产生超重、失重现象的条件、实质。 难点:(1)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实质; (2)运用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对超重和失重现象 的实例分析。 三、教学策略与手段 “情景——问题——探究——结论”的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模式。

四、课前准备 媒体的设计与准备 分组实验:改进后的教具“记忆型”超重失重演示器(四人一组) 演示实验:多媒体设备一套,可乐瓶、水,纸带、钩码,神州5号发射和运行及回收过程剪辑录象,电梯内的超重失重录像片,人在体重计上下蹲与站立视频。 五、教学过程 (一)趣味实验 激发悬念 演示1:在纸带中间部位剪个小缺口,纸带的一端牵 挂一重物,重物另一端用手托住, 这时纸带没有断;然后向下匀速运动,纸带依然没有断; 提着重物向下加速运动,突然停住,纸带断裂! 问:纸带为什么会断,到底在什么时候断? (这个实验的设计简单而巧妙,做向下加速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让人直接体验了超重又有些意料不到。 ) 演示2:取一装有水的可乐瓶,在底面打一小孔,水从孔 中喷出,现让可乐瓶竖直向上抛。 问:此时,水还会不会再从小孔中喷出?(也可以师生共 同做抛接水瓶游戏) (将孔开在底部和做竖直抛起,增强思维冲突。这一问,还真不敢轻易下结论!实验前,可先让同学们猜测。) 教师:生活中有许多司空见惯的事,可是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会发现许多意想不到的、有趣的秘密。这节课我们来揭示此现象的秘密——引出主题:超重与失重。

“等腰三角形”培优学案

“等腰三角形” 判定一个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的基本方法是:从定义入手,证明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相等;从角入手,证明一个三角形的两个角相等, 实际解题中的一个常用技巧是,构造等腰三角形,进而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为解题服务,常用的构造方法有: 1.“角平分线+平行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2.“角平分线+垂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3.用“垂直平分线”构造等腰三角形; 4.用“三角形中角一个外角是不相邻内角的2倍关系”构造等腰三角形. 【例1】如图AOB是一钢架,且∠AOB=10°,为使钢架更加坚固,需在其内部添加一些钢管EF、FG、GH……添加的钢管长度都与OE相等,则最多能添加这样的钢管根.通过角度的计算,确定添加钢管数的最大值. 思路点拨 【例2】如图,若AB=AC,BG=BH,AK=KG,则∠BAC的度数为( ) A.30° D.32° C 36° D.40° 思路点拨图中有很多相关的角,用∠BAC的代 数式表示这些角,建立关于∠BAC的方程. 【例3】如图,在△ABC中,已知∠A=90°,AB=AC,D为AC上一点,AE⊥BD于E,延长AE交BC于F,问:当点D满足什么条件时,∠ADB=∠CDF,请说明理由. 思路点拨本例是探索条件的问题,可先假定结论成立,逐步逆推过去,找到相应的条件,若∠ADB=∠CDF,这一结论如何用?因∠ADB与∠CDF对应的三角形不全等,故需构造全等三角形,而作顶角的平分线或底边上的高(中线)是等腰三角形中一条常用辅助线. 【例4】如图,在△ABC中,AC=BC,∠ACB=90°, D是AC上一点,AE⊥BD交BD的延长线于E,且AE= BD.求证:BD是∠ABC的角平分线. 思路点拨 AE边上的高与∠ABC的平分线重合,联想到 等腰三角形,通过作辅助线构造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 注:若巳知图形中不存在证题所需的全等三角形,我们需要添加辅助战,构造全等三角形,使欲证的线段或角转移位置,最终使问题得以解决. 结论探索型、条件探索型、存在性判断是探索型问题的基本形式,相应的解题策略是:

等腰三角形1——公开课教学设计说明

《13.3.1 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 习水八中数学教师:桂福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研究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底边上的中线、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所具有的性质。 学习目标: 1.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 2.能利用性质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垂直; 3.结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与证明过程,体会轴对称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感受解题方法的灵活美。 学习重点: 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学习难点: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中辅助线的添加,“三线合一”性质的理解。教学方法: 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积极展示; 教师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问题解决”等。 教学用具: 教具:三角板、多媒体设备(ppt)、等腰三角形卡纸等; 学具:三角板、白纸、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动手做一做 师:如图所示,把一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并剪去阴影部分,再把它展开,得到的△ABC 有什么特点? 生:按要求折剪三角形,说出该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 师:为什么这个图形是等三角形? 生:剪刀剪过的线段相等,根据等腰三角形定义可得。(或者其它不一定准确的回答) 二、小组合作讨论 师:仔细观察自己剪出的等腰三角形纸片,你能发现这个等腰三角形有什么特征吗? 生:迅速投入到小组讨论、探索中…… 三、展示成果 师:(讨论结束后)现在请各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小组的探究成果,请举手回答。 生:……(各小组代表说出了各自小组不完整的探究成果)…… 师:……(在学生展示成果过程中,鼓励和评价学生的探究成果,并有意识地将两条重要的特征归纳在白板上)……

测量小灯泡电功率学案

《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学案 歇马中学梁遗志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验探究加深电功率概念的理解。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根据探究内容设计实验、完成实验,分析、处理数据,得出实验初步结论。并在实验过程中加深电功率概念的理解,体验额定功率与实际功率的区别。 (2)根据电功率公式自行设计“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的实验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能力,增强合作意识,提高效率。 【学习重点】用伏安法测定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不在额定电压下的功率。 【学习难点】额定功率、实际功率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多媒体演示。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引入新课 1、回顾上一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的实验,并画出测小灯泡电阻的电路图。 实验原理:电路图: 实验方法: 2、提出问题:根据以上方法,回顾电功率的计算,你能想办法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吗?从而引出课题。 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互学) 活动一: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1、教师投影出示该实验要求,学生阅读教材96页第一部分内容。 2、讨论实验原理、实验器材,并尝试画出实验电路图,讨论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活动二:动手操作根据你的实验方案利用桌上的器材正确连接电路并进行实验 1、尝试完成:(1)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____状态。(2)测额定电压是2.5伏的小灯泡的电 功率时,至少要选节___干电池串联作电源。(3)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起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 2、学生按照设计的实验方案进 行实验,教师巡回指导。 (1)根据电路图连接实物图。 (2)检查电路无误后闭合开关, 注意观察电压表的示数,然 后缓慢移动变阻器滑片的位 置,使电压表的读数分别等 于、低于和高于额定电压, 记录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观察小灯泡发光的亮度,并填写在表格中。 3、根据测得的数据,计算出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低于或高于额定电压时的实际功率。 活动三:讨论交流针对试验情况解决下列问题 1、把你测量的实际功率与小灯泡的额定功率进行比较,它们是否一定相等? 2、在不同的实际功率下,灯泡亮度一样吗? 你认为小灯泡的亮暗是由什么决定的? 3、伏安法测电阻也是要求测三次,和这个实验中的测三次目的一样吗?能否依据三次测量数据计算 小灯泡的平均功率,为什么? 4、你在实验中出现了哪些故障?是怎样解决的? 活动四:交流展示观察数据分析灯泡亮暗及功率大小之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1、小灯泡两端的实际电压只有___额定电压时才能正常发光,此时的实际功率____额定功 率。即U实____U额时,P实____P额。 2、当U实____U额时,小灯泡实际消耗的功率实际功率P实____P额。 3、当U实____U额时,小灯泡实际消耗的功率实际功率P实____P额。 结论:可见用电器的实际功率随其工作电压的变化而变化。小灯泡的亮度取决于___(填P实还是P额)P实越大灯泡越___,P实越小灯泡越___ 三、我的收获: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自己小结) 四、拓展训练,能力提升(评学) 1.测小电灯功率的实验中,实验原理是____,用____测出小灯泡两端的电压,用____测出通过小灯泡的电流,然后根据公式算出相应的功率;要测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可以用_____调节灯泡两端的电压,使电压表的示数刚好为小灯泡的额定电压,读出此时的电流表的示数,就可以算出额定功率,此时灯泡____(正常或不正常)发光。 2.小宇连接好测小灯泡的电功率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亮,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指针不动。则故障可能是。 3. 在“测定小灯泡额定功率“的实验中,小 灯泡的额定电压为3.8V,电阻为10Ω,图中是某 同学为做这个实验连好的电路,请指出下图中存 在的错误: (1)________;(2)_________ 4.完成《全能学案》中的习题。 实验要求两端的 电压/V 通过的 电流/A 电功 率/W 发光 情况 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低于额定电压 2 小灯泡在额定电压 下工作 2.5 小灯泡两端的电压 是额定电压的1.2 倍 3

高中物理_超重与失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情景问题→实验探究→理论分析→应用巩固”的思路设计本课。由情景引入,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究超重和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在探究过程中同时也提高学生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方法是:以超重与失重现象为主线,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使他们带着疑问进行探究活动。通过录像呈现的情景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分析,讨论,归纳,探究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条件;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推导,明确为什么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从而加深理解超重失重的概念。 本设计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把探究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重视学生知识形成的过程,使学生通过探究,体验知识形成和获取的过程、完成对知识的构建,体现理论联系实际,使同学对学习有兴趣、有成就感! 本设计的特色是分阶段、有层次地开展探究活动,为了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设计了“表格”进行指导。另一个特色是充分整合信息技术,不仅组织学生观看录像,而且应用力的传感器把受力的瞬间问题轻松解决。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教学难点:探究超重与失重现象产生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演示法,探究法,发现法 四器材 (1)多媒体网络教室 (2)自制powerpoint课件 (3)录像片段 (4)自制超重失重演示仪 (5)力的传感器 五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 观看录像《航天员在太空之旅面临多重考验》 航天员在太空中处于失重状态,其实宇航员在航天飞行时还要承受超重的考验,而就在我们身边也随时会出现超重和失重现象!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学习)新课教学 提出问题: (板书)一究竟什么是超重现象?什么是失重现象? 取悬挂钩码的弹簧秤:弹簧秤的读数:反映的是钩码对它拉力的大小。 当把砝码往下拉时:有时拉力大于砝码的重力 有时拉力小于砝码的重力 提出问题:难道钩码的重力会发生变化吗?

公开课-印度-澳大利亚-巴西-复习教案

基于学生综合思维的专题训练 ——国家专题 一、导入 同学们:国际研学夏令营网上开营仪式又开始了,现在进行第三个项目,请各国朋友们介绍自己的国家,(出示幻灯片) 这三个小朋友的介绍的都一样啊,如何区分他们的国家呢你能知道这三个国家是哪三个么(学生回答)你是如何区分的谁还有其他方法进行区分吗对!其中用海陆位置来介绍就比较准确,下面我们就来观察这些国家的海陆位置和他们的纬度位置: 二、复习过程 (一)请同学们在世界地图中找出印度、澳大利亚、巴西这三个国家,观察这三个国家的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并完成下表: 比较项目印度澳大利亚巴西 海陆位置 位于亚洲南部,印度 洋北岸,东面孟加拉 湾、西侧阿拉伯海, 三面临海, 西北与亚洲相邻,东 临太平洋,西临印度 洋,南与南极洲相望, 是独自占有一个大陆 的国家。 位于南美洲东部,东 临大西洋,是一个临 海国。

海陆共同点:都是临海国 纬度位置 大部分地区地处热带 和亚热带。 南回归线横穿澳大利 亚的中部,位于五带 中的热带和南温带。 大部分国土位于南回 归线和赤道之间,地 处热带,是一个热带 国家。 纬度共同特点: 海陆位置:都临海; 纬度位置:都有回归线穿过,大部分处于热带地区。 方法点拨: 海陆位置描述方式:位于大洲部位,侧是海洋; 纬度位置描述方式:介于纬线之间(或者纬线穿过其部位),处于温度带。我们知道海陆位置和纬度位置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那么这些国家的气候情况又如何呢(二)根据纬度位置判断气候特征 思考并合作探究:都世界气候分布图,根据纬度位置判断其气候类型及特征。 比较项目印度澳大利亚巴西 气候类型 以热带季风气 候为主。 气候以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 沙漠气候为主 热带雨林气候和 热带草原气候 气候特征 全年高温,分旱 雨两季 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分 干湿两季; 热带沙漠气候:全年炎热干 燥。 热带雨林气候:全 年高温多雨; 热带草原气候:全 年高温,分干湿两 季。

公开课教案(等腰三角形)

12.3.1 等腰三角形 第1课时 花地中学古瑜青 教学内容 本节主要内容是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观察、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感受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索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过程,掌握其应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感悟等腰三角形的实际应用价值,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重、难点与关键 1.重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2.难点: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的应用. 3.关键:借助轴对称变换来研究等腰三角形. 教具准备 剪刀、长方形纸片.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探究”式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操作观察,探索新知 【问题探究】 教师叙述:请同学们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对折(如课本图14.3─1)剪去一个角,再把它展开,得到的三角形有什么特点? 【学生活动】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和剪刀,动手操作,然后观察得出结论:“剪刀剪过的两条边是相等的.”

【师生共识】有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相等的两边叫做腰,另一条边叫做底,两腰所夹的角叫做顶角,底边与腰的夹角叫做底角. 【媒体使用】投影显示课本图12.3─1和图1. 【教学形式】操作引入,师生互动. 【继续探究】 上面剪出的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把剪出的等腰三角形ABC沿折痕对折,找出其中重合的线段和角,填入下表: 重合的线段 你能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吗?说一说你的猜想.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提出探究的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发现. 【学生活动】动手操作、观察,发现重合的线段是AB=AC,BD=CD,底边上的高、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重合.重合的角是∠B=∠C,∠BAD=∠CAD.?∠ADB=?∠ADC=90°.【媒体使用】投影显示“思考题”和图2. 【形成性质】 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成“等边对等角”); 重合的角

超重与失重(导学案)

4.7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问题(二)(导学案) 编写人:丁士亮 审核人:姜万和 班级 姓名 一、超重与失重 【学习目标】 1、理解超重与失重概念; 2、知道怎样判断物体是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 3、理解视重概念,知道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实际重量不变。 【自主学习】 做一做:体会什么是超重与失重 如图,用手掌托着一叠较重的书,先让手缓缓上下移动,体会一下书对手掌的压力,跟静止时是否相同?然后手突然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再体会一下,手掌受到的压力与静止时有什么不同? 实验探究:观察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如图,在测力计下端挂一钩码,仔细观察测力计静止时、缓慢上升和缓慢下降时、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测力计示数的变化。 分析论证:从理论的角度分析测力计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示数的变化 提示:设物体的质量为m ,重力加速度为g ,突然上升和突然下降时的加速度大小为a ,求出这两种情况下的弹簧弹力F ,并将其与重力比较。 总结:如图,电梯里放着一个台秤,一个人站在台秤上,按照以下思路,填写空白处内容。 一、超重与失重 1、视重:指物体对台秤的压力或台秤对物体的支持力大小。 (1)匀速上升或下降 mg N = 视重mg N N ==' =a mg N

(2)加速上升或减速下降 ma mg N =- )(a g m N += 视重mg N N >=' (3)减速上升或加速下降 ma N mg =- ()N m g a =- 视重mg N N <=' 。当g a =,视重为0。 2、概念 (1)超重: (2)失重: 3、判断方法 (1)加速度方向 (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物体处于超重状态; (2)加速度方向 (填“竖直向上”或“竖直向下”),物体处于失重状态; (3)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g a =,物体处于完全失重状态。 4、注意 (1)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与物体的速度方向 (填“有关”或“无关”); (2)物体处于超重或失重状态时,物体的实际重力 (填“不变”或“变化”); 例1、如图所示,电梯与水平面的夹角为0 37θ=,电梯向上做加速运动,加速度大小为 21/a m s =。已知某同学相对电梯静止,其质量为50m kg =,重力加速度210/g m s =, 求该同学受到电梯对他的支持力N 和摩擦力f 分别是多大。 思考:同学,如果仅将电梯的加速度方向改为向下,你能将该人受到的支持力N 和摩擦力f 求出来吗? (3)物体有竖直方向的分加速度时,也可以发生超重或失重现象。 a mg N a mg N a θ

新北师大版八年级下1.1等腰三角形(二)教学设计

第一章三角形的证明 1. 等腰三角形(二) 一、学生知识状况分析 在八年级上册第七章《平行线的证明》,学生已经感受了证明的必要性,并通过平行线有关命题的证明过程,习得了一些基本的证明方法和基本规范,积累了一定的证明经验;在七年级下,学生也已经探索得到了有关三角形全等和等腰三角形的有关命题;而前一课时,学生刚刚证明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这为本课时拓展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研究等要三角形的判定定理都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将利用前一课时所证明的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进一步研究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特殊性质,探索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为此,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①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体会证明的必要性; 2.能力目标: ①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证明是探索活动的自然延续和必要发展,发展学生的初步的演绎逻辑推理的能力; ②在命题的变式中,发展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拓展命题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③在图形的观察中,揭示等腰三角形的本质:对称性,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觉; 3.情感与价值观要求 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②体验数学活动中的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的严谨性. 4.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探索——发现一一猜想——证明”的过程,能够用综合法证明有关三角形和等腰三角形的一些结论. 三、教学过程分析

本节课设计了六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第二环节:自主探究;第三环节:经典例题变式练习;第四环节:拓展延伸、探索等边三角形性质;第五环节:随堂练习及时巩固;第六环节:探讨收获课时小结。 第一环节: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活动内容:在回忆上节课等腰三角形性质的基础上,提出问题: 在等腰三角形中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你能发现其中一些相等的线段吗?你能证明你的结论吗? 活动目的:回顾性质,既为后续研究判定提供了基础;同时,直接提出新的问题,过渡自然,引入本课研究内容,而新的问题是原有性质的一个自然拓广,有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第二环节:自主探究 活动内容:在等腰三角形中自主作出一些线段(如角平分线、中线、高等),观察其中有哪些相等的线段,并尝试给出证明。 活动目的:让学生再次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并进行证明,从中进一步体会证明过程,感受证明方法的多样性。 活动效果与注意事项:活动中,教师应注意给予适度的引导,如可以渐次提出问题:你可能得到哪些相等的线段? 你如何验证你的猜测? 你能证明你的猜测吗?试作图,写出已知、求证和证明过程; 还可以有哪些证明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同伴的交流,学生一般都能在直观猜测、测量验证的基础上探究出: 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的平分线相等;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高相等; 等腰三角形腰上的中线相等. 并对这些命题给予多样的证明。 如对于“等腰三角形两底角的平分线相等”,学生得到了下面的证明方法: 已知:如图,在△ABC中,AB=AC,BD、CE是△ABC的角平分线. 求证:BD=C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