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部分 4 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史部分 4 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史部分 4 民族关系

中国古代的民族融合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

民族:中原的华夏民族;北方的匈奴和东胡;西方的戎;南方的越

形式:经济文化交流(最基本形式);频繁的战争(直接动力)

影响:为后来秦统一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民族关系方面:“华夷”观念削弱,华夏族与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征伐和生产中逐渐开始了融合【注释】春秋战国是我国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时期,同时也是民族融合的时期。在北方、东北方有肃慎、东胡、匈奴等草原游牧民族,在西部地区有乌孙、义渠、羌等民族,在西南地区有巴、蜀、夜郎等民族,在广大的南方生活着越族。这一时期,民族矛盾时而激化,长时间的接触和斗争,使矛盾化解,走向融合,形成了以东方的齐国、南方的楚国、北方的燕国、西方的秦国为主的民族融合中心,在这一过程中民族之间互相往来,互相渗透,互相吸收,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各民族逐步融合。这一融合兼并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二、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

【匈奴】匈奴之名,始见于战国时期。公元前3世纪(战国时期),匈奴兴起于我国阴山河套地区,其政治中心在头曼城(今内蒙古自治区五原县一带)。匈奴族包括荤粥xūn yù、鬼方、猃狁xianyun、戎、狄、胡在内所有活动于大漠南北的各族。

白登山之围表明西汉尚无力抗御匈奴,汉高祖刘邦采纳了娄敬提出的与匈奴“和亲”的建议,以宗室女嫁给匈奴单于,每年赠送大量的絮、缯、酒、食物等,并和匈奴约为兄弟,双方以长城为界。汉初的和亲政策以有限的牺牲换取了整顿内政、休养生息、发展经济、积蓄力量的时间。到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已经具备反击匈奴的条件。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三次北击匈奴。(河南之战(也叫漠南之战)公元前127、河西之战公元前121、漠北之战公元前119年)。经过这三次大规模的反击战,匈奴势力开始衰败,再无力南下侵扰汉朝边境,从此,“漠南无王庭”。西汉建国以来近百年的匈奴边患至此基本解决。

公元前85年,匈奴统治集团内部爆发了争夺权位的斗争,诸王纷纷自立,形成“五单于争立”的局面。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亲自入汉觐见汉帝,“赞谒称臣”,塞北与中原始归一统。

教师: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内迁到河套地区陕西、山西北部,同汉族杂居并开始向农耕定居生活过渡。北匈奴居住在蒙古高原,并控制着西域,它割断了西域与东汉的交通,还经常出兵进攻东汉北部郡县,掳掠南匈奴人和汉人。后西迁康居

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东汉已具备了反击北匈奴侵扰的军事力量。89年,朝廷派窦宪攻击北匈奴。90年,汉军再击北匈奴。91年,汉军又在金微山(今阿尔泰山)大破北匈奴。北匈奴单于出漠北地区,居住在东北的鲜卑族乘机占领了北匈奴控制的区域,居留在漠北地区的北匈奴后来融合于鲜卑。

【比较张骞通西域和班超经营西域】

“张骞在公元前127年发现西域,其当时对中国人的刺激,例1 [2010·重庆卷]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说:

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是一样的。”翦伯赞观点的正确性是因为其看到了() A.张骞开辟了通向西域的殖民道路

B.哥伦布发现美洲同张骞发现西域影响完全相同

C.张骞的行动对于以后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D.张骞来到西域完全是出于经济目的

C[解析]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分清张骞通西域与哥伦布发现美洲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材料是站在两者相同点上评论张骞通西域的,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再来看A、B、D三个选项,他们都把两者等同起来,没有区别异同是错误的。

【秦汉时期我国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原因和影响】

(1)民族关系发展的特点

①中央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如秦始皇平定南越后,设三郡进行管理;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设郡,西汉在西域设西域都护等。

②加快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如秦开发珠江流域,匈奴开发蒙古高原等。

③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和各民族间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如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互市兴旺起来,文化往来增多。张骞通西域密切了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

(2)民族关系发展的原因

①秦汉时期,国家统一,经济文化发展。

②统治者采取了有效政策,促进了民族关系的发展。

(3)民族关系发展的影响

①促进了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促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

②带动了对外关系的发展,如丝绸之路的开辟等。

【思维拓展】边疆各族在与中原民族的交往中发展了自己,开发了边疆,并与中原民族一起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例2汉武帝时,细君公主居乌孙作诗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你能从诗中获取的信息有()

①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政治联姻②细君公主对生活不习惯③细君公主远嫁异国,促进了两国经济往来④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②③

C[解析] 这是材料选择题,要最大限度地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吾家嫁我兮天一方”反映了细君公主远嫁乌孙政治联姻。“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反映了细君公主对生活不习惯。“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反映了当时西域的生产、生活情况。故③不符合题意,其他都符合。

三、隋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汉武帝和唐太宗处理民族关系的相似点】

(1)都打败了少数民族贵族的骚扰,稳定了北部边境。汉初,匈奴兵经常掠夺西汉北部边郡。汉武帝时,对匈奴进行猛烈反击,击败匈奴,稳定了北部边郡;唐初,东突厥不断发兵南下威胁唐朝,唐太宗大败东突厥。

(2)都重视加强各民族间的联系和友好往来。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西域各族同内地的联系;唐太宗派文成公主入藏,加强了汉藏两族的关系。

(3)都加强了对边境地区的管辖。汉武帝派人到少数民族地区,在西南地区建立郡县,加强了内地与西南地区的联系;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设置都督府。

【对比串联】分清唐太宗和唐玄宗在民族关系上的举措:

唐太宗:刚柔并济,一平突厥政策开明,二与吐蕃和亲。

唐玄宗:册封管辖,封回纥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封粟末靺鞨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加授忽汗州都督,册封南诏皮罗阁为云南王。

例 3 贞观后期,回纥各部请求开辟一条“参天可汗道”,即从唐朝通往回纥的大道,唐太宗应允,并在沿途设立驿站几十处。“参天可汗道”的历史作用不包括()

A.为民族间商旅往来提供了方便

B.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

C.加强了中央对边疆的控制,利于边疆开发

D.加强了与欧洲、非洲的往来

D[解析] “参天可汗道”是从唐朝通往回纥的大道,属于我国内部的道路,所以对加强与欧洲、非洲往来没有作用,故本题答案应为D。

【唐朝灵活处理同周边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

(1)设行政机构:唐初,唐太宗在东突厥旧地建都督府,任命突厥贵族为都督来管理;唐太宗和武则天时期在西突厥分别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这是唐朝在西域设置的最高统治机构;8世纪前期唐朝建黑水都督府。

(2)战争:唐初与东突厥开战,大败东突厥,俘其首领,维护北部边境的安定。

(3)册封:唐玄宗先后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南诏首领皮罗阁为云南王等。

(4)和亲: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尺带珠丹与金城公主,唐蕃会盟。

【知识延伸】唐朝与吐蕃的关系:吐蕃在唐朝周边民族中地位特殊,它与唐朝是互不隶属的两个并立政权;吐蕃和唐朝的关系在政治上表现为和亲、册封与会盟,在经济上表现为经济文化交流。

例4 《新唐书》载:“是时,可汗上书恭甚,言:‘昔为兄弟,今婿,半子也。陛下若患西戎,子请以兵除之’。”从材料中能够得出的正确信息是()

A.唐朝与突厥关系紧张B.南诏接受唐朝领导

C.回纥与唐朝关系亲密D.唐政府与吐蕃

D[解析] “参天可汗道”是从唐朝通往回纥的大道,属于我国内部的道路,所以对加强与欧洲、非洲往来没有作用,故本题答案应为D。

四、两宋的民族关系

【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

北宋时,与之并立的政权有辽、西夏、大理等;与南宋并立的政权有西夏、金、蒙古、大理等。两宋时期的特殊形势,使民族关系呈现以下特点:

(1)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并立等。

(2)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

(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

(4)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元朝时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

【思维发散】要正确看待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有正义和非正义之分,但不能用侵略和反侵略的概念。凡是反抗民族压迫和掠夺的战争都是正义的战争,凡是意在掠夺其他民族的土地、财产和人口,施行民族压迫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战争。

例5 [2010·全国卷Ⅱ] 1170年,南宋范成大出使金朝,所撰《燕宾馆》诗中说:“苦寒不似东篱下,雪满西山把菊看。”自注:“至是适以重阳,虏重此节,以其日祭天,伴使把菊酌酒相劝。”从中可以得知() A.南方人不适应北方的气候

B.金朝对南宋使臣极为尊重

C.重阳节赏菊习俗源于女真

D.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

D[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知识。属于中等难度题。解答此题注意对材料的阅读理解问题,关键是自注部分:这个时候正是重阳节,女真族人重视这个节日,在当天举行盛大仪式祭天,身边的人拿着菊花端着酒杯给

我劝酒。说明女真族吸收了中原的文化,故选D。

【少数民族对中华民族文明的贡献】

(1)政治上:开发祖国边疆,扩大祖国疆域,推动祖国统一局面的形成。例如,匈奴对北方草原地区的统一,靺鞨对东北地区的开发,吐蕃对西藏地区的统一与开发,在蒙古族主导下实现了元朝的大统一。

(2)经济上:提供大量动植物特产,丰富中华文明的物质文明;接受并传播先进生产方式,实现本民族的封建化。例如,西域地区在汉朝时传入中原地区的葡萄、石榴、苜蓿、胡豆、胡麻、胡瓜等;鲜卑、契丹、女真等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生产方式,促进先进生产力的传播。

(3)民族关系上:以多种形式推动民族交流和融合,促成多民族国家格局的发展壮大。例如,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大融合,蒙古人和满洲人进入中原推动了民族大融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

(4)文化上:从多方面丰富了中华文明的文学、音乐、舞蹈等,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刚健、豪迈等富有生机的新元素。例如,北朝时期,汉族吸收胡服、胡食、胡乐、胡舞;唐朝时胡饼、胡服、胡酒更加流行。

【思维拓展】中华民族文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结果,少数民族的活动从整体上促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史的发展。

【全面认识元朝的历史地位】

(1)元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重新实现了国家大一统的局面。元朝统一后的有效管辖,使中国的疆域发展为历史上幅员最辽阔的时期。

(2)首创行省制度,这是历史上从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又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一项新的举措,对后世乃至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历史影响。

(3)民族融合出现又一次高峰,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4)对外贸易发达。大都成为闻名世界的商业大都市,每天不仅有大量商品涌入,而且来自亚、非、欧各国的商队和使节络绎不绝。泉州是元朝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六胜塔以实物见证了当年的贸易盛况。

(5)元代漕运海运规模空前。元世祖时,开凿了会通河、通惠河,漕运海运的开辟,是“南粮北调”的需要,是南方经济超过北方的结果,也为南北经济的交流准备了条件。

(6)元朝还推动了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发展。

【思维拓展】对统一的认识:①统一的历史时期,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稳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也有利于科技文化教育和艺术的繁荣发展。②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分裂是暂时的,是历史的支流。

例6[2011·黄冈模拟] “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合湖南、湖北为一,而洞庭之险失;合浙东、浙西为一,而钱塘之险失;……又合内江、外江为一,而蜀之险失。”该材料讲述的是中国某个封建王朝制定地方行政制度的原则,结合所学知识,该封建王朝应该是() A.秦朝B.汉朝

C.元朝D.明朝

C[解析] 本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王朝有把河南河北、江南江北、湖南湖北、浙东浙西等分别合为一个行政单位,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元朝在制定行省制度区划,所以答案应为C。

五、明清时期的民族关系

清朝前期面临的三大矛盾、解决措施及影响

例7 [2009·全国卷Ⅱ] 下图所示战役是() A.明朝与瓦剌之战

B.明朝与后金之战

C.清军反击噶尔丹之战

D.清军平定大小和卓之战

C[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通过图片中“克什克腾旗”可知是清朝的历史,再结合简单的地理知识可知在今天的内蒙古境内。因此C项符合题意。

2018中考历史总复习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含5年真题面对面)试题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湖南5年真题面对面(2013~2017) 1. (2015常德2)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经济重心,但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使长期以来南北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差距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了北方 B. 江南经济开发新局面已初步形成 C. 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江南的开发 D. 全国经济重心已转移至南方 2. (2013长沙15)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中原族体和文化为中心,周边边疆族体和文化不断与中原族体和文化交流汇聚,使中原文化不断丰富,族体不断壮大。下列改革中最能反映这一现象的是() A.商鞅变法 B.戊戌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戈尔巴乔夫改革 3. (2015长沙15)下列关于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共同点的表述中,正确的一项是() A. 都进行了迁都 B. 都推行了汉化政策 C. 都大大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D. 都是统治者自上而下的改革 备考实战演练 1. (2017毕节)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2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2. (2017长沙一模)“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不仅如此,“正朔服色”向来被视为国家根本之所系,是传统礼仪制度的重要内容……变易服饰,往往是古代社会制度和风俗习尚变迁的一个标志。下列哪位帝王的统治措施可以体现这一特点() A. 秦始皇 B. 汉武帝 C. 北魏孝文帝 D. 隋文帝 3. (2017长沙南雅中学月考)(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过秦论》 材料二孝文帝下令改革庙号,按“宗有功、祖有德”,推最先实现在中原进行统治的拓跋珪为太祖,不再为拓跋珪以前的祖先(即草原部落联盟时代的首领)设庙祭拜。因太祖拓跋珪以后只有五位皇帝去世,为了不违“天子七庙”这一儒家礼制,孝文帝甚至前无古人地在太庙中为自己虚设一庙。庙号改定后,孝文帝下令,“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公、侯、伯者,皆降一等。 ——据吕思勉《魏晋南北朝史》 材料三清在内地各省的汉族聚居区,把江南省分为江苏、安徽两省,把湖广省分为湖南、湖北两省。而在边疆民族地区则又分别采取不同的行政体制,在东北地区采取八旗将军管理下的军政合一体制为主,而辅以汉族郡县制的治理方法,在西藏地区则采取驻藏大臣与黄教领袖共同管理的行政体制。 ——潘向明《清史编年》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如何认识秦抗击匈奴的战争?(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孝文帝庙号改革的原则是什么?(1分)孝文帝将“非太祖子孙”及异姓封王等人的身份皆降一等的目的是什么?(2分)从民族关系发展的角度来看,孝文帝的最大贡献是什么?(2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中国古代史知识整理 第一部分先秦 【阶段特征】从170万年前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前是我国的先秦时期,包括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初步形成三个历史时期。由于原始社会的内容不列入高考范围,故本单元主要涉及从公元前2070年夏朝的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完成期间的历史变化。其间依据社会性质的变化,划分为两个时期,其特点有:1、夏朝、商朝和西周(公元前2070年──前771年)这是奴隶社会的形成、发展和强盛时期。夏朝实行王位世袭制,表明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商朝奴隶制文明有新的发展;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奴隶制国家走向强盛。2.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前221年)从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大变革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王室衰微。新兴地主阶级势力上升,展开广泛的变法,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B大国争霸。统一的封建国家在形成之中。C分封制瓦解。D 民族融合。(2)经济上: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使得私田扩大A 井田田制瓦解。B 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封建剥削制度得以确立,社会经济因之得到发展。C 封建经济初步繁荣。(3)文化上,社会思潮相当活跃,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也取得一系列成就。

第二部分秦汉【阶段特征】从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到公元220年曹丕建魏的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基本特征):1.政治上:A秦统一后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到西汉武帝时期,得到巩固,封建大一统局面出现了。B 封建中央和地方官制初步建立。C 统治思想:秦朝是法家思想,西汉初年是道家思想,至汉武帝时期用儒家思想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秦朝的措施和西汉的“王国问题”解决及东汉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E 选官制度的进步:废除世卿世实禄的制度。秦朝:按军功授爵;两汉是察举制和皇帝征召。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③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经济重心在北方);④对外贸易开始:丝绸之路。 ⑤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手工业、商业和城市。3.民族关系:A 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的版图大大开拓。B 中原与少数民族的关系:北方:主要是与匈奴的关系,以战争为主。西方:与西域的关系,开始发生密切的贸易关系和文化交流。南方和西南:主要是越族和西南夷,秦汉时期是我国古代对南方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初步开发和管辖的阶段。4.对外关系:A 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中国古代史一览

第1章: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基础知识掌握】 —、我国早期的人类: 1、元谋人:云南;170万;最早;长江 ①半坡氏族:陕西西安;5-6千;黄河; 特点:磨制石器;弓箭;粟、菜、麻、畜禽;彩陶;村落 三、炎帝、黄帝尧舜禹的传说:4000多年前 1、炎黄时期:黄河、黄帝;上游、炎帝;南方、蚩尤;华夏族;炎黄子孙 2、尧舜禹时期:禅让:部落联盟首领推选;禹治水;私有→阶级→国家(奴隶社会) 第2章: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基础知识掌握】 —、夏朝:(前2070——前1600) 1、夏朝建立:前2070;禹;启、世袭制;国家机器:军、法、狱、城;王 2、农业生产:木、石、蚌;水利;铜器(非农);(青铜出现) 3、夏朝灭亡:桀;前1600;黄河下游、商汤 二、商朝:(前1600——前1046) 1、商的统治区域:东:大海;西:陕西西部;东北:辽宁;南:长江流域 迁都:前1300;盘庚、殷(河南安阳); 2、殷墟和甲骨文:19世纪末;龟甲、兽骨;较成熟文字;信史 3、奴隶制度:刑、狱;人祭;人殉 4、农业、畜牧业:集体耕作;畜牧多 5、青铜器:铜、锡、铅;盛器、武器、工具;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6、天文历法:夏历;殷历:闰年;日月食;

7、商文化的世界地位:疆域;青铜;文字;天文 三、西周 第3章:春秋和战国时期 【基础知识掌握】 —、春秋时期奴隶制度的瓦解:(前770——前476) 1、春秋五霸:(图)齐、宋、晋、秦、楚;吴、越 2、齐桓公称霸:富庶大国 3、晋楚争霸:晋文公:生产、政治、军队;城濮之战 二、战国时期封建制的确立:(前475——前221) 1、战国七雄:(图)(西)秦、(东)齐、(南)楚、(北)燕、(中)赵魏韩 2、封建制的确立: 3、商鞅变法:前356:秦孝公 4、都江堰和郑国渠:(图)李冰,成都,“天府”;郑国,咸阳,400万,泾-洛 第4章:春秋战国文化

中国古代史明清部分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复习资料【精心整理】

中国古代史期末复习资料之 名词解释 《大札撒》札撒是古代蒙古部落对众人发布的命令。1219年确立,形成初步的成文法。它来源于蒙古社会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社会习惯或行为规范。为适应开疆拓土的需要,成吉思汗十分重视法律风纪的作用。《大札撤》即是成吉思汗召集制定的,其内容共65条,涉及国家制度、社会管理制度、役税制度、军事法、行为法、诉讼法准则等。作为蒙古部族初创期的法律规范,它既不完备也不系统。(大札撒》的特点之一是刑罚严酷,大量使用死刑,二是具有原始性,生活习惯与迷信禁忌在法律中占有重要地位,三维护贵族特权,取得贵族广泛支持。《怯薛》蒙古、元朝禁卫军的称谓。突厥、蒙古语,汉译为「宿卫」。1204年秋,铁木真建立怯薛,成为他亲自控制的精锐部队。蒙古见过蒙古建国后,成吉思汗(元太祖)加强怯薛的地位和实力,将数量由550人增加到1万人,挑选万、千、百户长及白身人中有技能,身体强健者为怯薛,负责大汗的保卫工作,作为大汗亲率部队参战。怯薛长由博尔忽、博尔术、木华黎、赤老温(四杰)家族世袭。元朝建立后,仍保留怯薛制,重要官员多由怯薛出身的人充任。五卫亲军建立后,替代怯薛守卫皇城。《郑和下西洋》郑和下西洋是指明朝初期郑和奉命出使7次下西洋的航海活动。郑和是明代著名航海家,1405年,明成祖为了追踪建文帝下落,扩大明朝影响,同时为了发给西洋各国诏书,以完成他构建一个理想和谐的世界秩序,即“天朝礼制体系”,遂派遣郑和下西洋。到1433年郑和先后7次下西洋,时间之长、规模之大、范围之广都是空前的。

它不仅在航海活动上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对发展中国与亚洲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友好关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郑和庞大的舰队对沿海海盗进行打击,扫清了海上交通。郑和等人的著作如《航海图》等,记载了所到各国的概况,增进了中国对这些国家各个方面的了解,是研究中外关系史和远洋航海史的重要资料。但是,明政府实行“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体制,导致“中国未至费亦不资”《站赤》驿站的译称,蒙语音译,本意为司驿者,即管理驿站的人,兼指站官及站户。元代以前,中国早就有了驿站制度,成吉思汗时已在境内开始设驿站,元代在全国交通线上都设臵了站赤,以便通达边情,布宣号令。忽必烈定都大都后,以大都为中心修筑了四通八达的驿道,驿站分陆路和水路。元政府为了维持驿站的运行,特设站户专门承担此役,站户固定在驿站上。乘驿凭证有圆牌(专为紧急军情用)、铺马圣旨和札子。元代了驿站制度对当时的波斯、俄罗斯、埃及和中亚、西亚诸国都产生了影响。 《王阳明》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浙江余姚人,人称“阳明先生”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王阳明生活在明朝中期人心弊坏的时代,但程朱理学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于是王阳明创立主观唯心主义“心学”作为维护明王朝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挽救明王朝的政治危机。王守仁的哲学思想,学术渊源来自宋代陆九渊的“心学”,故此一学术派别称为“陆王心学”。王守仁的思想有: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他认为“心之本体无

中考历史复习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四单元隋唐时期试题

第四单元隋唐时期 一、选择题 1.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武则天 D.唐玄宗 2.[2017·东营]一位中国作家评论道:此项工程的发起者隋炀帝“虽使他的朝代缩短了许多年,但给子孙万代却带来莫大的好处”。“此项工程”是( ) A.都江堰 B.灵渠 C.赵州桥 D.大运河 3.[2017·深圳]图示法是一种直观形象的学习方法。用图示法描绘隋朝大运河大致走向,贴切的是( )

A B C D 4.[2017·日照]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中这样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大运河开凿的最主要影响是( ) A.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B.激化社会矛盾导致隋朝灭亡 C.促进了南北交流和经济发展 D.奠定了唐朝盛世局面的基础 5.[2017·青岛]《贞观政要》记载:太宗谓侍臣曰:“守天下难易?”侍中魏征对曰:“甚难。”太宗曰:“任贤能、受谏诤,即可,何谓为难?”……(太宗)又谓(太子)曰:“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材料反映唐太宗的治国策略有( ) ①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②任用贤才 ③虚心纳谏④合并州县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6.[2017·聊城]“中书主出命,门下主封驳,尚书主奉行。”这段材料介绍的是( ) A.西周的分封制 B.唐朝的三省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明朝的廷杖制 7.[2017·济宁]“开元初,四方丰稔(丰收),城镇商铺林立,客商如云”所反映的经济发展盛况是在( ) A.唐太宗时期 B.武则天时期 C.唐玄宗前期 D.唐玄宗后期 8.[2017·赤峰]据史书记载,唐都长安有修造乐器商店、金银珠宝店、茶肆、客舍等。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手工业生产发展 B.对外贸易活跃 C.商业经济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 9.[2017·青岛]李庆新在《海上丝绸之路》中写道:“唐朝与海外发生官方关系的国家和地区有70余个。”由此可见,唐代对外交往比较活跃。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②政府鼓励各国商人到中国贸易③经济繁荣、文化辉煌④对外交通发达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2017·成都]高僧玄奘和鉴真不忘初心,克服千难万险,终于到达理想的彼岸。其“西行”和“东渡”的共同作用是( ) A.加强了边疆管理 B.开辟了丝绸之路 C.传播了中国文化 D.扩大了唐朝疆域 11.[2017·滨州]关于科举制度的表述,正确的是( )

中国古代史知识要点

中国古代史复习要点 第一学习主题中华文明的起源 考点1 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1、元谋人——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 (1)时间:距今约170万年 (2)地点:云南元谋县 2、北京人 (1)时间:距今约70万年——20万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打制);猎取动物,从事采集;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过着群居生活 (4)身体特征:具备了人类的基本特征,但保留了一些猿类的特点。 3、山顶洞人 (1)时间:距今约1万8千年 (2)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 (3)生产生活:使用旧石器,掌握了磨制和钻孔技术;人工取火;用兽皮缝制衣服;有爱美的意识;过着氏族公社生活。 考点2. 原始农耕文化的遗存 1、河姆渡遗址——长江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约7000年 (2)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3)工具:使用新石器(磨制),骨,木,陶质工具,(耒,耜,锄等) (4)生产:采集渔猎;原始农业(水稻);饲养家畜. (5)生活:居住在木头建造的房子里(干栏式) 2、半坡遗址——黄河流域原始农耕 (1)时间:距今6000多年 (2)地点:陕西西安半坡 (3)工具:广泛使用新石器 (4)生产:原始农业(种植粟,麻,蔬菜);畜牧业;制陶(彩陶),用麻纺织麻布。(5)生活: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 (6)文化:陶器上的刻画符号,是早期文字的雏形。 3、大汶口遗址 (1)时间:距今6000年——4000年

(2)地点:山东泰安大汶口 (3)生产:种植粟,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4)经济:生产力发展,出现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 小结: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反映出的问题:第一,二者的共同特征:原始种植农业普遍.磨制石器的使用.制造陶器.定居村落;第二。他们反映出不同地域条件对经济发展特点的影响。河姆渡原始居民创造了长江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虽使用磨制石器,但主要用骨耜翻地耕种;半坡原始居民创造了黄河流域农耕经济的典型——以粟种植为主的旱地农业,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特别是广泛用于农业生产中;第三,从中可以看出原始农耕生产对家畜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业的带动作用,对定居生活的影响;第四,他们在发展原始农耕经济的同时还存在着渔猎经济。 考点3.远古的传说 1、炎帝.黄帝的传说 (1)时间.地域:4000多年前,炎帝.黄帝生活在黄河流域,蚩尤部落生活在东方。 (2)贡献:炎帝神农:制作耒耜,教民耕种;发明陶器;尝百草。 黄帝轩辕氏:创制历法;发明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发明铜器. 车船。 (3)黄帝在阪泉战败炎帝。黄炎联盟在涿鹿战败蚩尤,构成华夏族主干。 2、禅让的传说 (1)禅让:民主推选部落首领的办法 (2)顺序:尧舜禹 3、大禹治水的传说(疏导) 小结:“传说”与“史实”的区别与联系:在古代,“传说”与“史实”本来没有严格区别,近代科学思想的兴起,人们开始把被考古资料证实了的某个朝代称为“历史”,把这个朝代的文献称为该朝代“历史资料”,把这些“历史资料”记载的该朝代的事情称为“史实”。把尚未被考古资料证实的朝代称为“传说时代”,把有关这个时代的文献称为“传说资料”,把这些传说资料记载的事迹叫做“传说”。“传说”和“史实”的最终区别在于有没有地下发现的文字证据。 第二学习主题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 考点1 夏朝——我国的第一个王朝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2、统治中心: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

单元练习题(四)(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三、四单元)

中国历史第三册第三、四单元 单 元 练 习 题(四) 第Ⅰ卷 选择题 ”这是董必武在 C 、遵义会议 D 、中共七大 1936年长征取得胜利,这一历程说明 ②、中国革命的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④、中国革命需要正确的路路线、方针、政策 C 、③④ D 、①④ 、五四运动 C 、西安事变 D 、七七事变 ”这一充分反映学生爱国精神的事件是 、五四运动 C 、中国共产党成立 D 、南昌起义 “建军节”有直接关 B 、五四运动 中共成立 D 、公车上书 红军长征 年的北京城,街道上出现了大规模的游行示威。那么他们高喊的 B 、“要自由,要人权,要民主、要和平” D 、“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 C 、济南 D 、长沙 A 、缅怀先烈事迹 B 、弘扬爱国精神 C 、牢记历史知识 D 、追求民主自由 9、在历史知识竞赛上,主持人刚说完:“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召开的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人数虽然不多,但这次会议的召开预示着中国革命的面貌将焕然一新。”李明同学马上就知道了答案,应该是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二大 C 、中共三大 D 、八七会议 10、有人在旧报纸上发现右图所示漫画《工学商打倒曹、陆、章》, 请判断这张漫画出现在什么时期 A 、五四运动 B 、中共一大 C 、抗日战争 D 、北伐战争 11、在“重走长征路”的活动中,学生再现历史场景时不应该出现的是 A 、强渡大渡河 B 、四渡赤水河 C 、翻越大雪山 D 、会师井冈山 12、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要去实地考察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应该到 A 、吴起镇 B 、会宁 C 、西康 D 、西安 13、毛泽东在《七律·长征》中写道:“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你可知道“三军尽开颜”的时间是 A 、1934年10月 B 、1935年10月 C 、1936年10月 D 、1937年10月 14、历史证明,国共两党“合则两利,离则两伤”,在中国近代史上,国共两党曾两次携手合作,这两次合作分别是在 ①、北伐战争时期 ②、十年内战时期 ③、抗日战争时期 ④、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15、著名歌曲《松花江上》唱道“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那个悲惨的时候”是指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16、20世纪30——40年代,中国青年学生传唱着许多歌曲。这些歌曲有一个共同的主题是 A 、抗日救亡 B 、歌颂祖国 C 、追求理想 D 、抨击时政 A 、平型关大捷 B 、台儿庄战役 C 、百团大战 D 、凇沪会战 18、武汉中山公园有一幢建筑叫“受降堂”,是华中地区日军最高指挥官向中国军队举行投降仪式的地点。那么这一史实发生在 A 、1931年 B 、1937年 C 、1945年 D 、1946年

中国古代史部分练习题

中国古代史部分练习题 1、(2006·广东卷)反映了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①参知政事的设置②丞相制度的废除③军机处的设立④三省六部制的创立 A、①②③④ B、④②③① C、②④①③ D、④①②③ 2、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时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 B、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C、北宋设立通判 D、元朝设立中书省 4、《元史。地理志》:“元东南所至不下汉唐,而西北过之,有难以里数限者矣。”为了对地方进行有效的管辖,元朝采取的措施是 A、推行郡县制度 B、设置刺史 C、实行三省制 D、实行行省制度 5、“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自雍正、乾隆后,百八十年,威命所寄,不于内阁,而于军机处,盖隐然执政之府矣。”材料中设立机构的实质是 A、中央在与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处于上风 B、全权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 C、皇权削弱,军机大臣权力上升 D、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6、在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曾出现过以下现象,正确的排列顺序是 ①分封制②郡国并行制③废除丞相制度④三省六部制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①④ D、④②①③ 7、使专制皇权得到不断加强的措施是 ①隋唐三省六部制的建立②元朝废三省,实行一省制③汉武帝时“中朝”的设置④清朝的军机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在下列机构中,其长官行使的职能与秦朝丞相相近的是 A、(唐)中书省 B、(元)中书省 C、(明)内阁 D、(清)军机处 9、下列人物对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产生或发展起过积极作用的是 ①韩非子②秦始皇③汉武帝④黄宗羲⑤商鞅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 10、西方一些社会学家在形容中华文明时,提出“西方的病,应用中药来治”,孔子思想是“中药之源”。其中“中药”含指孔子思想中的 A、民贵君轻,取信于民 B、和而不同,以和为贵 C、依法治国,以人为本 D、天下大同,见利思义 11、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下列对郡守、县令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是地方行政长官②由皇帝直接任免③可以制定、颁布法令④可以世袭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12、为了解决唐朝后期五代十国以来国家的割据分裂问题,北宋初期采取了一系列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的积极作用或影响有 ①铲除了藩镇割据的基础②维护了国家的统一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④有利于各级政府部门工作效率的提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13、明清时期引进、推广高产农作物玉米和甘薯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是 ①养活了众多人口②经济作物专业生产区域扩大③导致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④提高了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4、北魏、隋、唐的统治者实行均田制的直接目的是 A、发展农业生产 B、缓和阶级矛盾 C、保证赋税收入 D、使农民有土地生产 15、北宋取消对商业活动的限制,是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一个新转折,它发生的主要原因是 A、北宋政府对商业的重视 B、商人势力的强大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北宋城市规模的扩大 16、鸦片战争前夕,清政府实行的闭关政策的含义是 A、禁绝中国对外贸易 B、严格限制对外交往 C、一概排斥西方事物 D、封闭边界固守疆域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部编版)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第16课三国鼎立 三国鼎立的背景:东汉末年,各地出现许多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彼此长期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一、官渡之战 1、背景:东汉末年,北方军阀长期割据混战,社会生产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概况: (1)时间:公元200年(2)作战双方:袁绍与曹操(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军。 (4)影响: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3、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处于有利地位。(2)经济上: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 (3)军事上:官渡之战打败曹操 二、赤壁之战 1、背景:曹操基本上统一了北方,想要进一步统一全国。 2、概况: (1)时间:公元208年(2)作战双方:曹操与孙刘联军(3)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大败曹军。(4)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形成奠定了基础。 3、曹操失败的原因: (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水土不服;(2)曹操骄傲轻敌;(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启示:做人不能骄傲自满,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1)曹操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2)他广罗人才,统一了北方,结束了北方分裂割据的局面,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为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他的这些做法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的潮流。(3)但他有狡诈、多疑、滥杀无辜的残暴本性。如:杀华佗、孔融、杨修等,攻打陶謙时,杀男女数万口。 三、三国鼎立的形成 1、三国鼎立局面是怎样形成的? (1) 220 年,曹丕称帝,定城洛阳,魏国建立;(2) 221 年,刘备称帝,定城成

都,蜀国建立;(3) 222 年,孙权称王,定城建业(南京),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 形成局部性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西晋大一统创造了条件。 四、三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蜀国: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西南地区的开发; 吴国:造船业发达,吴国船队曾到达夷洲(现在的台湾) ★★从东汉的统一到三国鼎立(分裂)是历史的倒退还是进步? (1)东汉末年,军阀割据,连年混战,生产遭到严重破坏。 (2)三国鼎立形成后,各国统治者都很注重社会安定和经济发展,三国鼎立还消灭东汉末年的一些割据势力,为以后再次全国统一奠定基础。 ★★学习三国历史的启示: (1)骄兵必败,兵力的多少并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 (2)战争会给人民带来灾难,我们要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3)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4)历史上的人物是历史的真实,而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含有虚构的成分; (5)评价历史人物一定要客观公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要看他的主流,看他是否推动了社会历史的发展; (6)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分裂只是暂时的。天下大势是分久必合,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一、西晋的兴亡(三国灭亡顺序:蜀、魏、吴) 1、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西晋,定都洛阳。 2、统一:280,西晋灭吴,实现了统一。 3、政权特点:统治阶级在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腐化、奢侈。 4、衰落(转折点):晋惠帝时发生八王之乱,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5、灭亡:公元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 二、八王之乱 1、原因:○1分封同姓诸王,导致宗室诸王势力过大;○2晋惠帝昏庸无能。 2、爆发;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为了争夺中央政权,先后起兵,相互混战。 3、影响:西晋迅速走向衰落。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五胡内迁:匈奴、鲜卑、羯、氐、羌) 1、时期:东汉、魏、晋时期 2、路线:○1氐族和羌族,由西南东迁入陕西关中;○2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 ○3鲜卑族迁到辽宁、陕西及河套地区。 3、十六国: (1)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先后建立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称为十六国。 (2)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统一了黄河流域。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隋唐部分)

中国古代史名词解释(隋唐部分) 2007-07-25 13:36 隋代三省六部 隋文帝即位后,废除北周六官制,建立三省六部的中央官制。朝廷的主要职掌在三省六部。三省即尚书、门下、内史;六部则指尚书省下设的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后改刑部)、度支(后改户部)、工部共六个朝政机构。三省的长官相当于宰相,彼此各有所职,分掌国家大政。内史长官为内史令,副长官为内史侍郎;门下省长官为纳言,副长官为门下侍郎。内史、门下二省设在宫内,主管皇帝生活起居和宫廷保卫,其亦有谏诤及匡正皇帝过失之责。尚书省的长官为左右仆射,是朝政的总管。尚书省六部的长官为尚书,分别掌管国家曰常行政,并参议朝政。除此以外,中央官制内另有较次要的秘书省、内侍省分掌政务,另又有御史台作为朝廷的监察机构。此外还有十一寺作为朝廷事务的执行机构。隋唐以后各朝官制名称虽有所变化,但基本上仍沿隋制。 隋代科举制 为隋代通过考试选拔人材的制度。魏晋以来,均以「九品中正制」选拔、任用人材,由是导致门阀世族垄断朝政。隋代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打击门阀世袭,故在开皇末年实行科举制,规定六品以下官吏须由尚书省吏部铨举,废除了传统的州郡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隋代的考试制度,除有秀才、明经科外,炀帝时又加了进士科;进士只试策,明经除试策外还试经。这两种科目都适应了一般士绅的要求,通过考试,即可入仕。由是就算是一般庶族寒门,只要有才就有机会跻身掌权的统治阶层中。后来唐代进一步完善科举制,起到奖拔寒庶、抑制门阀的重要作用。 《唐律疏议》 唐高祖时开始制订唐律,太宗时修订完成,高宗时又命长孙无忌等人对律文逐条加以解释,叫做“律疏”。律疏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疏与律统称为《永徽律疏》,后世称为《唐律疏议》。《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最完整的一部封建法典。 牛李党争 从宪宗至宣宗的四十余年间,朝臣中分成以李德裕为首的世族官僚,及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首的寒门官僚两大集团。他们各自结党、相互倾轧,为祸甚烈,史称「牛李党争」或「朋党之争」。原来宪宗元和年间,李德裕之父李吉甫为相,主张对藩镇用兵。庶族出身的进士牛僧孺、李宗闵等应试策,反对对藩镇过分强硬,李吉甫怒而加以排斥,牛李二党由是交恶。后来李德裕任翰林学士,因恶中书舍人李宗闵曾讥其父吉甫,指责牛僧孺等藉科举营私舞弊,贬李宗闵为剑州刺史,连带被贬者共十余人。到牛僧孺等得势,又反过来贬逐李德裕一派。于是牛、李便各自交结宦官,党同伐异,作意气之争,使国乏诤臣、朝政荒废,加速了唐之衰亡。 南衙北司之争 宦官掌握了中央禁军军权后,地位更加巩固,权势愈加膨胀,以至操纵官员的任命,掌握废立皇帝乃至生杀皇帝之大权。宦官专权的局面就形成了。当时固然多数官员屈服于宦官的权势,看他们的眼色行事。但是也有奋起抗争者。唐制,朝官的衙门多在皇城,宦官则居宫城,皇城在宦官衙门(在宫城)的南面,因此,便以南衙代指朝官,北司代指宦官。南衙北司之争,就是朝官和宦官的冲突与斗争。宦官专权既威胁到了皇权,也引起朝臣的反对,因此,当皇帝和朝臣想有所作为时,势必与宦官展开斗争。其突出事件有“二王八司马”事件(永贞改新)和“甘露之变”。 庄田 亦指隋唐时期的封建皇室、贵族、官僚、地主及寺院道观所占有的以土地为主的产业。又称田庄、

一问一答(中国古代史部分)

原始社会 答: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 地点:北京周口店山洞 半坡人、河姆渡人:磨制石器、耒耜耕地 春秋战国 唐朝:曲辕犁和筒车 答:天然火 答:功绩:造出宫室、发明舟车制、作衣裳、教人挖井。 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 答:长江流域 水稻 干栏式 通风防潮 答:黄河流域 粟 半地穴式 周朝考点: — 答:分封制 答:西周:分封制 商鞅:县制 秦:郡县制

答:①大动荡②大变革 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答:百家争鸣,思想大解放 答: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 答:奖励耕战 答: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答:孔子 政治思想——“仁”“爱人”,“为政以德”。(统治者爱护百姓,反对苛政) 答:其学说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 答:孟子,董仲舒 答:道家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互转化。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 答:庄子 答:墨子

答:韩非子 答:孙子 秦朝: 中考考点:①中央集权制度 ②巩固统一的措施 答:封建 专制主义 中央集权 答:统一文字 答:黄帝让仓颉发明文字;先小篆后隶书;王羲之 《兰亭序》 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思想,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 正统思想;兴办太学,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教材。 明清:八股取士,束缚读书人的思想 清朝大兴文字狱

答:修长城 派卫青、霍去病大败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区 答:秦始皇汉武帝隋炀帝 汉: 中考考点:①汉武帝、②丝綢之路 答:大一统 答:汉武帝和唐玄宗 答:张骞 答:是东西方交流的桥梁;是我国南北方交流的桥梁 答:长安(今西安);大秦(欧洲或古罗马) 长安(今西安)——河西走廊——新疆——西亚——欧洲 主观原因:宋朝统治者鼓励海外贸易 客观原因: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 港口:广州、泉州 清朝 三国 中考考点:三国鼎立 答:官渡之战 答:赤壁之战; 曹操VS孙刘联军

4.部编历史中考复习之教材知识梳理古代史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一部分教材知识梳理 模块一中国古代史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2020备考好题精练 选择题 1. (2020原创)据《资治通鉴》记载:“刘备、周瑜水陆并进,追操至南郡。时操军兼以饥疫,死者大半。操乃留征南将军曹仁、横野将军徐晃守江陵,折冲将军乐进守襄阳,引军北还。”材料所反映的战役()A. 奠定了曹操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 B. 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 C. 奠定了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基础 D. 奠定了东晋与前秦并立的基础 2. (2019北京闭卷)以下示意图反映出() A.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 B. 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C. 统一趋势不断加强 D. 魏晋时期政权并立 3. (2019铁一中滨河校区二模)两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水稻由原来的直播变成育秧移栽,普遍实行麦稻兼作,还发展种桑养蚕、培植果树、种植药材等。这表明() A. 南方赋轻役稀,社会相对安定 B. 南方商业活跃,城市经济繁荣 C. 江南开发加速,农业多种经营 D. 经济重心南移,租佃关系发展 4. (2020原创)《晋书·食货志》记载东晋后期南方的情形:“天下无事,时和年丰,百姓乐业,谷帛殷阜,几乎家给人足矣。”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 B. 国家的统一安定 C. 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 D. 筒车的广泛应用 5. 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 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 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C. 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D. 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6. (2019铁一中滨河校区二模)(公元499年,魏孝文帝自邺城返回洛阳)又引见王公卿士,责留京之官曰:“昨望见妇女之服,仍为夹领小袖。我徂(cú,往)东山,虽不三年,既离寒暑,卿等何为而违前诏?”上述材料中可以提取的有效信息有() ①洛阳仍然有许多人穿鲜卑服饰①留京官员执行改革措施不力①旧的风俗习惯难以彻底地改变①孝文帝力主改革的决心很强

中国古代史邓小南老师部分

中国古代史(下)整理——邓小南 名词解释:律令格式、完颜亮、通惠河、考成法、天地会 简答:比较唐宋科举制度演变、比较明清时期北方蒙古的压力并分析两朝的对策 名词解释:三省六部制、古文运动、支移、怯薛、鱼鳞图册、万历三大征 问答:简要分析唐代后期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背景及其大致情形、评述雍正帝对于清朝历史的影响 一名词解释:府兵制通惠河逃人法更名田 二问答:1 简述宋代史学成就。 2 明朝科举制与唐宋的主要不同,并分析其得失。 “隋富唐强” 统一/改革 东汉覆亡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局面(中经西晋短暂统合),至隋重归统一。隋唐上承南北朝,下启宋辽金元。无论是在中国古代社会发展方面,还是在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方面,都处在一个承先启后的重要时期。 关中本位政策 「关中本位政策」,是学者陈寅恪唐史研究的重要见解,主要用来分析唐初政治势力的兴衰与消长。李唐以关陇地区起家,唐初大部分功臣亦出身自关中及陇西,形成一个以陇西地区为根据地的胡汉揉杂的集团,称「关陇集团」。而陇西李氏(李唐皇室)就是关陇集团的核心。此集团由李渊起兵至武后以前,一直是支持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唐初,唯一有能力与关陇集团相抗的是「山东士族」,因此自唐太宗开始,一面压抑山东士族(命高士廉修〈氏族志〉,压清河崔氏为第三等姓),一面又授予官职,引为己用。 「关中本位政策」,指西魏宇文泰以来,为巩固关中统治而采用的政策。这个政策更可溯源自北魏末年。在六镇兵变后,北魏分裂,宇文泰带着一群六镇军民进入关中,但势力薄弱,于是建立府兵制,以求巩固西魏(北周)政权。后来隋及唐代,都凭借「关中本位政策」建立起来的军事力量,统一全国。 「关中本位政策」的概念是:透过府兵制,把全国三分之二的兵力集于关中,使地方无法与中央对抗,因此只有操持关中主权的政府,可控制全国。唐代初年,关中本位政策未受破坏,因此只有中央革命能获成功,如武后夺权。然而,玄宗时代,在沿边设立十大兵镇,关中本位政策受到破坏,终致安史之乱爆发,以及后来庞勋之乱、黄巢之乱等地方革命的出现,促成了唐代衰亡。由此可见,关中本位政策对唐代的重要作用。 杨隋代周的历史文化评价 杨隋代周是政权由关陇集团一个家族转到另一家族手中,但其意义决不止于宫廷政变,不是简单的家族兴衰。 关陇军事贵族集团的内部组合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力量,已由鲜卑贵族变为汉人贵族。尽管这些汉人贵族往往具有双重血统,但他们却自我标举为中原汉文化的代表。 杨隋代周,实际上建立了以关陇汉人贵族为本位的新政权。新政权以继承汉人传统政治文化为号召,打以武将为主体的北周政治体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01中国历史第一册

炎黄尧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一统,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中国历史第一册 一、我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云南的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 2、北京人生活的时间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隶制王朝 1、约公元前21世纪,禹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这表明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通过推举选出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叫禅让制)。 2、约公元前16世纪,汤灭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时盘庚迁都至殷并使统治稳定下来。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青铜器。(记熟书P12的司母戊鼎图)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4、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发兵灭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时期,分封制开始瓦解。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被郡县制取代。秦时实行中央集权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机构:中央实行一省制:元朝废除三省,设中书省,为最高行政机构,设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同时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地方实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

三、春秋战国(东周) 春秋时期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时期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70年开始到公元前476年结束。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时期第一个称霸的诸侯是齐国的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相,改革内政,使国家日益强大。最后一个霸主是越王勾践。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3、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有齐、楚、秦、燕、赵、魏、韩,史称“战国七雄”(各主要诸侯国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东齐、上中下是赵魏韩)。赵、魏、韩是由春秋时期的晋国分裂而来的。 4、秦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主要原因是实行商鞅变法,战国时,地处最西边的诸侯是秦国。 5、我国最早的音乐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现铁农具的时期是春秋时期 6、战国时,秦国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变成“水汗从人,不知饥馑”,有“天府之国”美称。 7、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汉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时期,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称钟鼎文。雕塑艺术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商朝。 8、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朴素辩证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经》里;庄子是战国时道家学派的继承人物。 9、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诗经》,编订了《春秋》,其言行记载在《论语》中;战国时期的孟子是孔子学说的继承人物,他们主张实行“仁政”,认为“民为贵,君为轻”,反对连年不断的兼并战争。 10、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墨子,他主张“兼爱”、“非攻”、反对不义战争。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韩非,他主张权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现实需要进行改革,以法治国。 12、孙武是春秋晚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著《孙子兵法》一书;战国时杰出的军事家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3、战国时,许多思想家对社会变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书立说,宣传自己的主张,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2016尔雅中国古代史课后作业答案

1 历朝历代延续的重本抑末,“末”是指()。 A、农业 B、牧业 C、工商业 D、官宦仕途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耕者之所获,一夫百亩。百亩之粪,上农夫食九人。”语出()。 A、孔子 B、荀子 C、墨子 D、孟子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 战国时期的变法加强了所有贵族们的权力。()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战国时期最早进行的制度变法,最著名的是李悝在燕国实施的。()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战国时代的西部地区主要是()。 A、羌系民族 B、胡系民族 C、蜀人 D、越人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2 下列关于荀子思想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人要行善 B、性善论 C、重视人自身的能力 D、主张法制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在春秋战国时代,各民族根据不同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已经出现了非常清晰的划分。()我的答案:√得分:0.0分 4 《尽地力之教》是变法家商鞅的作品。()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1

下列不属于秦朝统治思想的是()。 A、主张专制 B、中央垂直领导 C、刚柔并济 D、受法家思想影响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三公九卿”中的“三公”是指()。 A、丞相、太尉、奉常 B、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丞相、卫尉、奉常 D、太仆、太尉、奉常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依赖于法家思想的“法术势”,秦始皇用军事战争建立国家,但力图通过实施仁政来建设国家。()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4 游牧民族由于人们骁勇善战,所以其国家基础比农耕国家更为实在和牢固。() 我的答案:√得分:0.0分 1 秦朝对思想文化自由发展的禁锢的典型事件是()。 A、焚书坑儒 B、独尊儒术 C、广泛纳谏 D、收缴兵器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2 下列不属于秦朝统治内容的是()。 A、书同文 B、车同轨 C、统一货币 D、设置三省六部制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3 秦始皇时期将全国文字统一为()。 A、楷书 B、隶书 C、大篆 D、小篆 我的答案:D 得分:25.0分 4 秦朝实施的刚性统治的积极性是在比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建立起一个强大的帝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