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

第七章  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
第七章  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

第七章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改革实践价值的实现。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精心安排下进行的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5教学与教育、课程、智育等概念有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的一般任务

1【教授】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实现整个教学任务的基础

2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3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a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把握了教学的根本和整体

b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

c要克服对教学过程的片面化理解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交往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认识需要教师的指导

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阶段

1、【引起】动机

(1)设法使学生在每个章节、每个课题前,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变社会教育要求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

(2)进行新颖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3)设置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

(4)培养学生独立进取的个性,使学生自我激励。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3、【巩固】知识

4、【运用】知识

5、【检查】知识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a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b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c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

3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相统一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a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

b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

c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

·依据

1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制定的

我国古代提出:以身作则、约之以礼、长善救失

2教学原则是依据教学规律制定的

3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学记: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长善救失。预(事先防止)、时(抓住时机教育)、孙(xun循序进行教育)、摩(相互学习)。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提出37条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

1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的原则

2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3【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4启发性原则

5巩固性原则

孔子要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

6循序渐进原则:(也称系统性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的【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是学生系统的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7因材施教原则

·【课程改革】是教学改革的核心。

【教学方法】的恰当运用是获得高效率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证。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为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

·教的方法

1讲授法

它可以具体分为【讲解】、【讲述】、【讲读】和【讲演】四种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

a讲授的内容要具有科学性、思想性

b讲授的内容要有系统性、逻辑性

c讲授要具有启发性

d讲授语言要有艺术性

e讲授要适当运用板书。教学板书分为【系统板书】与【辅助板书】两种。

3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

3谈话法(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以及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提出问题,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对话交流,引导学生获得或巩固知识并提升能力的方法。

运用的基本要求:(1)充分准备(2)设计高质量的启发性问题(3)面向全体(4)要做好归纳、小结或总结

4实验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或现象的产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培养学生技能的教学方法。

5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训练,以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作用:练习法能够应用、巩固知识,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的基本要求:(1)明确练习目的(2)加强变式练习(3)严格要求(4)及时检查练习

6讨论法:是在呈现教学内容后,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最后得出结论,从而掌握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

*J学习方法指导的内容

1、指导学生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2、指导学生课前预习和自学

3、指导学生学会观察

4、指导学生做好课堂笔记

5、指导学生及时复习

注意:(1)尝试回忆(2)阅读教科书(3)整理课堂笔记(4)记录个人学习的心得、见解等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及意义 学丽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一、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 中国古代的学校名称各异,有序、校、学、塾、成均、明堂、辟雍、伴宫、灵台等。西方学校school,schule源于拉丁语shola,这个词又源于希腊语skhole,意思是“闲暇”、“休息”,后用来表示学习的地方。学校即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专门场所。它是一个规范性的组织,也是一个公益性的组织。 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有如下几点: 1.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是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原始社会的教育是非形式化的:没有固定的校舍、教师等;虽有其公有平等的一面,但有很大的局限性。教育工作是附着在社会实践过程中进行的。随着生产斗争经验的积累,铜器、铁器代替石器而成为生产工具,农业和畜牧业代替采集和渔猎而成为主要的生产事业,从而使物质产品丰富了,除供人类消费之外,还有大量的剩余。由于铁制工具的使用,使生产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为社会的分工提供了最主要的条件,社会的分工又进一步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部落酋长利用他们的特殊地位,特别是利用他们手中的武装力量,把这些剩余果实据为己有,在社会中逐渐形成了阶级,产生了奴隶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奴隶主阶级,借助于国家机器对被统治的奴隶阶级进行管理,镇压他们的反抗,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以巩固其经济基础和社会秩序,而要做到这一切,需要有自己的各种国家机关和力量,如政府、军队、监狱等等,也就是社会的上层建筑,同时,也就需要论证这种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合理性的意识形态,这就需要有大量的官员、文士、僧侣和军人,这些专业人员都须经过专门的培养和训练,这使得无压迫、无剥削的社会不复存在。而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把一系列统治办法传给他们的后代,这就是古代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 2.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是学校教育产生的客观条件 随着社会的分工对生产力的影响,逐渐地,社会分工从单纯的生产劳动领域扩大到了整个社会,出现了体脑分工,使一部分人从直接的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

第七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多边互动活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教与学作为教学系统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二者共居于教学的统一体中,各方都以对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脱离对方,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存在和发展。教有对象,离开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将失去其存在的依据和价值,因此,教以学为依据并体现于学。学有师承,离开教,学不能经济有效地进行,因此,学生只有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学习。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教学永远包括教与学,二者是有机结合或辩证统一的。在教学活动中,一方得到发展,则必然会影响并促进对方的发展,即教师的教影响学生的学,学生的学也影响教师的教。 在现代社会,由于各种媒体的普及和信息交流的日益广泛,教师与教师之间学习与交流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习与交流的互动,如角色扮演、游戏、讨论等,使学校教学活动日益呈现多方互动交流的多重色彩,形成了一个信息交流的立体网络。 (二) 教学和教育 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两个概念。从逻辑的角度看,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是个大概念,包括学校培养人的全部工作,而教学只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等途径对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 也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教学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而智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智育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但教学却不是实现智育的唯一途径,把教学与智育等同,容易导致对智育途径和教学功能的片面认识。(三)教学的意义 ⒈教学是学校的特殊职能,是学校的中心工作。 为一定社会培养人才并为一定社会服务,这是社会赋予学校的特殊职能。在学校的各项工作中,教学所占时间最多,涉及的知识面最广,对学生的影响最大,直接关系到学校教育质量的高低。 在基础教育阶段,正是青少年长知识、长身体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坚持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认真搞好教学,才能保证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智力和体力的发展以及正确思想观念和道德观念的形成,进而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并不意味着以智育为主,更不是教学唯一 ⒉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是实施智育的基本途径。它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用较少的精力获得人类需要漫长岁月才积累起来的大量的知识和技能,它突破了智育实施在时空

第三章 学校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第三章学校治理结构与运行机制 十一条学校实行校长负责制,校长是学校的法定代表人。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中国共产党学校基层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教职工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副校长协助校长分管某一方面工作。 校长依法行使下列主要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以及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决定和指示; (二)组织起草学校章程、发展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 (三)组织制定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并负责组织实施、检查和评价; (四)拟定校内组织机构的设置方案,聘任和解聘中层干部; (五)负责学校日常事务管理,主持校长办公会议审议重大事项; (六)负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七)负责教职工队伍建设,不断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八)依照法律和学校规定对教职工和学生实施奖励或者处分; (九)拟定和执行年度经费预算方案,管理、使用校舍设施和经费; (十)负责学校安全工作; (十一)协调学校与政府、社区、家庭等方面的关系,为学校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第十二条学校党组织在学校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加强对学校教师的教育、管理,监督教育方针的全面贯彻执行,保障学校工作的健康运行。 第十三条学校依据规定设立校长室、书记室、办公室(信息中心)、教学处、教科室、德育处(少先队大队部)、总务处等职能处室,分别承担相应的管理职能。 第十四条学校议事的主要形式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 (一)学校议事的主要形式: 1、学校行政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学校行政会议,参加人员为中层及以上干部,会议由校长主持。行政会议主要任务是针对学校日常

行政事务加强各部门沟通交流、协商合作与决策。 2、校长办公会议制度。校长办公会议负责研究、决策、处理学校重大行政事务,党支部书记列席校长办公会议。 3、学校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学校党政联席会议是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其成员由校长、副校长、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工会主席(副主席)、办公室主任、党支部委员组成,可视需要增补有关人员参加,由校长主持。根据管理权限和职权,党政联席会议讨论的有关重大问题,或报上级有关部门批准,或经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或经公示方可实施。 4、学术委员会制度。学术委员会是学术研究、学术评估、师资培养,负责全镇教师职务、职称评、聘的专业组织,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参谋。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充分体现先进性、权威性、群众性和代表性,兼顾学科平衡。人员产生原则上由教研组推荐,校长办公会议审核讨论决定。 5、教育协作议事会制度。学校成立由政府相关部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专业人士代表、教师代表等组成的教育协作议事会,议事会按照章程参与学校工作,作为学校的咨询、协调机构。 6、信息公开制度。学校实行校务公开,切实保障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7、档案管理制度。学校每年度(或学年)做好文书及业务资料的整理建档工作。 (二)重大事项决策程序: 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需要充分听取工会、民主党派、教职工的意见,在学校行政会上认真讨论,提出方案,交学校党政联席会议研究,做出决策,并提交学校教代会,提请审议通过后,组织实施。 第十五条学校建立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保障教职工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进行民主监督。 教职工代表大会行使审议建议权、审议通过权和评议监督权。凡与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福利和校内分配实施方案以及有关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的办法,须经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形成

学校教育制度及其形成 一、什么是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用以指称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培养目标、入学条件、修业年限、管理体制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关系等。其中的“各级”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小学、中学、大学等不同阶段;其中的“各类”除普通学校外还有各种专业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业余学校等不同类型。它们构成了纵横交错的学校教育系统。可见,学校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教育制度体系中最严密、最有效的基本制度,是通过立法作出规定而建立起来的,从而保证一个国家学制的统一性、稳定性和完整性。或者说,学校教育制度是国家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制度保证,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需要明确的是,学制是由国家政权机关制定并颁布实施的,制定学制不能凭主观意志,因为任何一种学制,都要受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制约。 二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 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⑴前制度化教育 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教育实体的出现,意味着教学形态已趋于定型。教育实体的产生式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一般认为,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的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学校是其重要的标志。奴隶社会初期,生产力的发展已经到了时一部分人有可能摆脱直接的物质生产体力劳动,专门从事精神活动或智力活动,社会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于是教育活动开始从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单独的专门事业。具体条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剩余产品的出现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的前提条件;二是社会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丰富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内容;三是文字的形成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教育媒介。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据目前可查证的史料记载,最早的学校出现在约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古埃及,欧洲最早出现的学校约在公元前8≈前7世纪古希腊的雅典。在我国的史料记载中,夏朝就有学校,但尚未完全确认,公元前1700年左右的殷有学校已从甲骨文的研究中找到证明。学校的产生,意味着教育活动的专门化,教育形态趋于定型。教

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最新资料推荐------------------------------------------------------ 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第六章教学一、选择题 1、中小学实施quot;双基quot;教学,其中quot;双基quot;包括( A )。 A.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B.基本理论,基本技能 C.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D.基础理论,基本原理 2、在我国,教学的基础是( A )。 A.知识的授受 B.技能的训练 C.品德的发展 D.个性的完善 3、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 D )人。 A.有个性的 B.有特长的 C.片面发展的 D.全面发展的 4、学校进行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B )。 A.课外活动 B.教学活动 C.班主任活动 D.实践活动 5、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是( C )。 A.练习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讲演法 6、分组教学的类型主要有( A ) 。 A.外部分组,内部分组 B.知识分组,能力分组 C.年龄分组,性别分组 D.学科分组,兴趣分组 7、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等编组称( B )。 A.外部分组 B.内部分组 C.跨学科能力分组 D.学科能力分组 8、以某种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一定的教学实践为基础形成的,教学活动的各个组成部分按照一定的要求和程序整合而成 1 / 3

的、比较固定的和具有典型性的教学实践形式是( B )。 A.教学方案 B.教学模式 C.教学方法 D.教学手段 9、在各种教学组织形式中,有利于高效率,大面积培养学生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C )。 A.个别教学 B.分组教学 C.班级教学 D.设计教学 10、首先提出普及教育的思想,并详细论证班级上课制的教育著作是( B )。 A.昆体良的《雄辩术原理》》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D.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11、衡量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质量的标准是( B )。 A.教学计划 B.教学大纲 C.教科书 D.考试成绩 12、制定教学计划的首要问题是( A )。 A.课程设置 B.学科顺序 C.课时分配 D.学年编制 13、不是根据教学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划分课的种类的是( A )。 A.新授课 B.实验课 C.练习课 D.演示课 14、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 D )。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思想政治教育 C.课外活动 D.教学 15、对学生的研究通常包括: 一是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的现状;二是了解学生的兴趣和差异;三是了解( C ) 。

教育学发展史(二)学校产生的条件

(二)学校的产生 1、学校产生的条件 2、人类最早的学校 (1)生产力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 产劳动过程而专门从事教育活动。(即生产力的发展使脑体分工成为可能)(2)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日益复杂。使原来那种融于劳动之中的,以口耳相授为主 要方式的,自发的教育不能满足人类社会传递生产和生活经验的需要,学校的产生便成为必要。 1、学校产生的条件 (3)文字的出现。世界上最早的文字是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的楔形文字,它为学校教育提供了可能,使知识有了载体,使师生之间的传授有了依托。 现在一般认为专门的学校教育是进入奴隶社会以后才出现的。如我国早在夏代(前21—16C)就出现了学校的雏形“庠”。《孟子·公孙丑上》,“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2、人类最早的学校 而世界最早的学校则是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的宫廷学校。我国最早的正式学校的产生是在商朝。 结论:教育是与人类社会同时产生的一种社会现象,而学校则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二、教育的历史发展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二)工业社会的教育 (三)信息社会的教育 特点: 1、古代学校的出现和发展。 2、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和强化。 3、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 (一)农业社会的教育

(1)奴隶社会: 夏:“庠、序、校” 孔子:“有教无类” 教育内容:“六艺”是基本 教育目的:“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国 (2)封建社会: 春秋战国:私学兴起,学术下移,出现了“士”阶层,打破了学在官府的统一局面。 秦:焚书坑儒,实行文化专制。 汉: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学在我国古代教育中的独尊地位。 在选仕制度上,采用“察举制”,始设太学,官学体制比较完善。 两晋:佛、道、儒并立。 南北朝:延续,儒学地位提高。 隋:儒学地位进一步提高,开始实行科举取士(607年开始,至1902年废除,在 中国历史上延续1300年之久)。 唐:儒学地位得到巩固,科举制进一步完善,出现了书院,官学发达。六学二馆:国子学(三品)、太学(五品)、四门学(七品)、律学、书学、算学(八品);崇文馆、弘文馆(宰相大臣、皇亲国戚)。 教育内容主要是“四书五经” 科举考试:抓住教育的主导权。 学成文武艺,售于帝王家。 人生四大喜: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他乡遇故知、久旱逢甘雨。范进中举。宋:书院发展达到高峰,最后书院也渐渐被纳入科举的行列。 元、明、清:延续前朝,明代“八股文”取士,科举制进一步模式化 中国农业社会教育特征 ①鲜明的阶级性;(原因:唯官有书,而民无书;唯官有器,而民无器;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②官学、私学并存;

2020年教资考试: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教资考试中学《综合素质》考点总结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是教师资格考试中学《综合素质》重要内容,对于考生理解和掌握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运用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文都教育就对这一重要知识进行梳理和总结。 学校教育中开展素质教育主要有五个途径,分别是: 1、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树立素质教育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2、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必须做到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校管理。 3、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素质教育对课堂教学的最基本要求是把教育目的的实现落实到每一堂课,乃至教学的每一个环节。现在的课堂教学不能仅仅注重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一般的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需要的满足、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态度的端正,这些都要渗透到教学的目标要求中,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堂课,乃至每一个环节。 4、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新课程改革当中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5、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作者:旧在几 作品编号:2254487796631145587263GF24000022 时间:2020.12.13

教育学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个方面活动组成;(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同性与多样性的统一。3.(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教学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8.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9.智力是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人们在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 10智力主要包括:注意力、想像力、记忆力、思维力、观察力等,其中思维力是核心。

第一节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1. 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2.教学是的基本途径,它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它包括有:(1); (2);(3)。 3.(教学的意义)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内居于中心地位。 4.教学的主要作用:(1); (2); (3)。 5.学校工作应坚持以为主。 6.教学任务的决定,要受、、、等因素的制约。 7.教学的一般任务有: (1);(2);(3);(4)。 8.一般来说,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 9.智力是: 10智力主要包括:、、、、等,其中是核心。

第七章教学内容

第七章国际收支及国际投资头寸核算 第一节对外经济核算的基本问题 一、常住性的识别 (一)识别住户的常住性 1.基本原则 (1)住户的常住性取决于它的住所所在地,而不是工作所在地。 (2)一个住户的所有成员必须是同一个国家的常住单位。 2.例外 (1)一国驻国外政府机构工作的本国官员及其家属属于该国的常住单位。 (2)留学生和在国外就医的病人被视为其祖国的常住单位。 (二)识别企业的常住性 1.判断企业常住性的主要依据是该企业在哪个国家范围内长期从事经济活动,而不是该企业的财产所有关系属于哪个国家。 2.对于一国常住单位所拥有的经营流动设备的单位,如果这些单位长期在其他国家境内经营,且被所在国税务和工商部门认可,那么该单位就是东道国的常住单位。如果这些单位在国际水域或空间经营,则仍属于所属国的常住单位。 (三)政府单位的常住性 一国的中央政府和各级地方政府所拥有的部门、机关,以及驻外使领馆、军事单位或其他政府实体都属于该国的常住单位,而外国政府和国际组织设在该国的使领馆、军事单位或其他政府实体则应视为该国的非常住单位。 二、对外经济活动与对外经济核算 (一)对外经济活动的定义 一国的常住机构单位与国外单位之间发生的各种经济活动。 (二)对外经济活动的类型 1.对外贸易活动,包括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 2.对外投资活动,包括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 3.对外收入分配活动,包括投资收益分配和劳动收入分配。 4.对外转移活动,包括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 (三)对外经济活动的形式 1.交换与转移。 2.交易与其他对外经济流量。 (四)对外经济核算 1.核算形式 国际收支平衡表:记录国际交易流量 国际投资头寸表:记录核算期期初和期末时点的对外资产负债状况及其当期变动。

第七章 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

第七章教学——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上)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最直接、最集中地反映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改革实践价值的实现。 ·教学是教育目的的规范下,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是在教师的科学引导和精心安排下进行的 4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5教学与教育、课程、智育等概念有着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的一般任务 1【教授】学生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实现整个教学任务的基础 2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的发展 3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a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把握了教学的根本和整体 b把教学过程看做一种认识过程,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方法论意义 c要克服对教学过程的片面化理解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a认识的间接性 b认识的交往性 c认识的教育性 d认识需要教师的指导 3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的阶段 1、【引起】动机 (1)设法使学生在每个章节、每个课题前,明确学习的目的、意义,变社会教育要求为学生自己的学习需要。 (2)进行新颖生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趣味性,使学生对学习本身产生兴趣。 (3)设置中等难度的学习目标,让学生体验成功。 (4)培养学生独立进取的个性,使学生自我激励。 2、【领会】知识——这是教学的中心环节

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习题答案

第三章教育与社会习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ABCDB ABCBC DBACC DBBAC CDABC DBADB 二、辨析题: 1.这种说法正确。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具体而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2.这种说法正确。文化影响与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目的,即影响着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内容上,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定的内涵,不同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不同的教育;文化传统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文化观念制约着人们的教育观念,文化模式制约着教育模式。另一方面,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又依赖于教育,依赖于教育的文化功能的发挥,主要包括教育的文化传递和保存功能、活化文化功能、文化选择功能、文化批评功能、文化交流和融合功能以及文化更新与创造功能。 三、简答题: 1.(1)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本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人力资本是相对物质资本而言,它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 (2)筛选理论不同意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能提高人的生产能力的观点,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个筛子,是用来区别不同人的能力的手段 (3)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不同意人力资本理论关于教育与工资收入正相关的论断,认为一个人的工资水平主要取决于他在主要调力市场还是次要劳动力市场工作,而与教育程度本身并不直接相关,教育只是决定一个人在哪一个劳动力市场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2.生产力是整个针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必然影响和制约着教育的发展。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教育的结构、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都要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1)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3)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思想、政治方向和为谁服务的问题。( 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3)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 (4)政治经济制度还对教育制度产生影响和制约。 4.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与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文化传统影响着教育目的,即影响着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 (2)文化传统制约着教育内容上:文化传统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定的内涵,不同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不同的教育。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

:学校教育是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学校能否健康持续发展,关键看一所学校的教师素质。因此,教育部门一直把教师的培训工作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尤其是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培训,国家更是倾注了巨大心力。教学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传承知识、陶冶道德和训练技能的实践活动。在这一活动中,教师的个性风格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个人教学风格更多的凸显了教师自身丰厚的文化素养、精湛的教学艺术、独特的教学魅力、高超的教学方法以及优异的教学效果,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老师,必须潜心锤炼彰显个人特点的教学风格。 (根据相关材料整理)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中说的一句话:“教师,这是学生智力生活中第一盏、继而也是主要的一盏指路灯;是他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会他们尊重科学、文化和教育。” 这句话足以道出了教师的重要性。这不仅因为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更因为教师在青少年心目中的形象与师生关系的好坏,对于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生活目标的确定、身心健康的状况都具有深远影响。老师们都说,做一名教师容易,可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却非常之难。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对教师提出几点希望:希望教师志存高远,爱国敬业,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并特别强调:“教师富有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创新人才。”,的确,因为做一名优秀教师必须拥有比普通教师更高的要求。在此,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素质及条件: 1、教师要做到心中有爱。 教师的基本职责是“热爱学生,教书育人”。温总理讲过,“无论是做教师,还是做人,都应该有一颗同情心、一颗爱心。同情和爱心是道德的基础。”教师的爱心,既是激励学生成长、学习的催化剂,更是一颗种子,把同样的爱心播撒、扎根在每个学生的心中。同样,只有充满爱心的人,才会懂得教师存在的价值,乐于做教师并享受教师生活的乐趣。只有热爱学生,接近学生,了解学生,学生才乐于接受教师的教育,“亲其师,信其道”就是这个道理。作为老师不仅要爱那些优等生,更要偏爱那些差生,让每位同学都体会到老师的爱不仅是无私的,更是公平的。所以,老师的爱,将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更是培养一个良好的班

第七章 教学(上)

第七章教学(上) 一、本章教学目的: 1.理解教学概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2、了解教学过程理论的发展 3、重点掌握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的有关内容(传授/接受教学中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问题/探究教学中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阶段) 二、讲授第一节:教学概述 思考:什么是教学? ㈠教学的概念 广义的教学: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的教学:指在一定的教育目的规范下,学校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 思考: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智育、教学与自学关系如何? 教学与教育: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只是学校进行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除教学外,学校还通过课外活动、生产劳动、社会活动等途径向学生进行教育。 教学与智育: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作为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智育,即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发展学生的智力,主要是通过教学进行的。但不能把两者等同。一方面,教学也是德育、美育、体育、劳动技术教育的途径,另一方面智育也需要通过课外流动等才能全面实现,把教学等同于智育将阻碍全面发挥教学的作用。 教学与自学: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教学由教与两方面组成,其中,学既包括学生在教师的直接教授下的学习,也包括学生为配合教师上课而进行的预习、独立作业等自学活动,而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能独立自主地自学。但是教学与学生在教学之外独立进行的自学有严格的区别,后者是学生独立自主进行的学习,根本不同于教学中的预习、复习和作业。教学不包括这种学生自主进行的自学。 ㈡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思考2:一个学期的学校工作就要结束了,甲学校的领导班子决定:为了照顾大家的积极性,从饭堂工人到教师,奖金一律平均分配;而乙学校的领导班子则决定:奖金有比例地向教师倾斜。你赞同哪一种做法?为什么? ⒈教学的地位 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处于主导地位。

第七章语言的教与学

第七章语言的教与学 第一节第一语言习得 学生自学教材第十章。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 学生自学教材第十一章。 第三节国外的外语教学 外语教学的方法可以分为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两大类。传统方法一般包括语法—翻译法和直接法两种;现代教学方法指20世纪中叶以来出现的诸如听说法、视听法、情景法、功能法、交际法、自然法等新的教学方法。 一、两种传统 自有外语教学以来, 就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一种是代表着学校教育正规性的语法—翻译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 其特点是突出书面语言文字的教学和语言之间的对比与翻译, 强调语言学习的正规性和学术性。一种是起源于民间的直接法(the Direct Method), 突出口语教学, 旨在解决实际语言需要。作为学校外语教学的主要方法, 使用语法—翻译法教授现代语言的鼎盛时期是19世纪40年代到本世纪30年代这100年期间; 直接法始于19世纪80年代, 到本世纪20年代开始衰退。 传统的语文学(philology) 研究集中于书面语言的语法和修辞, 语法—翻译法的出现实际上最早用于教授古典语言(古希腊语和拉丁语), 后来随着现代语言学习的需要被引入现代语言的课堂。直接法在中世纪法语作为欧洲上层社会交际共同语时期就用于法语教学。到了19世纪, 倡导在学校中使用直接法的人物主要是法国人和英国人。19世纪末语音学建立, 语音学家加入这一行列。当时的语音学家如英国的Henry Sweet、德国的Wilhelm Vi?e?tor 和法国的Paul Passy 等都是参加教

学法改革的代表人物。1886年国际语音协会(the International Phonetic Association) 成立, 目标是建立一个能够记录全世界语言的音标体系, 使语言教学成为一件简单易行的事。1882年Vie tor发表《语言教学必须从头开始》(Der Sprachunterricht muss umkehren) 一文, 批判语法—翻译法的弊端, 强调对于教师要进行语音学的培训。1899年Sweet发表《实用语言教学》(The Practical Study of Languages)一书, 首次提出语言教学的4个原则, 即: 严格筛选教学内容、严格控制教学内容、分项培养听说读写、循序渐进编排材料。 二、结构主义—行为主义的趋向 在一度作为外语教学大国的美国, 直接法占统治地位达50年之久, 直到1929年Coleman报告提出当务之急要解决阅读问题, 教学方法一度以阅读法取胜。后又因美国卷入世界大战的需要出现了“军队法(the Army Method)”, 并在战后演变为听说法, 即我们所熟悉的“听说领先”的原则。 本世纪40年代以后至70年代期间, 听说法(Audiolingual Method)和视听法(Audiovisual Approach)(又称口语法[Oral Approach]或情景法[Situational Language Teaching]) 分别统领美英两大外语教学强国。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格局发生了变化, 英语成为世界第一通用语言, 英语教学成为美英两国的一大“产业”。同时也由于语言学、心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为英语作为外语教学提供了理论和物质上的保证, 这两种教学方法比以往更强烈地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语言学方面,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为听说法提供了大量的句型研究成果, 使教学中出现了句型训练的方法。在心理学方面, 行为主义为之提供了重复操练、语言即习惯等理论依据。在科学技术方面, 录音机的出现带来了语言实验室的诞生, 句型操练成为一种高度机械的练习。欧洲的描写语法为英语提供了比以往更为详尽的语言的用法描写, 为视听法进行词汇控制和语法控制提供了可靠保证。英国人更是充分利用典型的英国式幽默为教材配制了精美的漫画和幻灯片, 使外语学习成为一种享受。听说法把学生当做动物, 机械地进行习惯形成的操练, 常被人们批评为不人道。相比之下, 视听法更具人情味儿, 因此这一派的代表教材如《核心英语》(Kernel Lessons) 和《新概念英语》(New Concept English) 一被介绍到我国就大受欢迎, 经久不衰, 大大超过了人们对于《英语900句》(English 900) 的狂热程度。 三、社会—心理趋向 60年代以后, 随着语言学的不断发展, 特别是人们对于语言的交际目的和交际功能的认识逐渐加深, 不断进取的英国应用语言学家又在探索新的教学途径。这主

第三章 高等学校学制

第三章高等学校学制 第一节高等学校的学制 一、学制概念及其演变 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的体系及其管理原则。两方面: 一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体系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 学制建立的基本依据: 第一、经济因素; 第二、政治因素; 第三、文化因素; 第四、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和发展水平; 第五、教育制度传统以及对国外教育制度积极的学习和借鉴等。 高等学校的学制即指各类各层次高等学校的系统。它是一国整个学校制度的组成部分。包括有哪些种类的高等学校,这些学校由谁来主办和管理,学校的性质和任务是什么,实际的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各类各层次学校的关系如何等。狭义的高等学校的学制指高等学校的修业年限。 二、高等学校的学制概况 (一)世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宏观特征 (1)单一公立系统,单一部门管理(意大利) (2)单一公立系统,多重部门管理(法国) (3)多重公立系统,多重部门管理(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 (4)私立和公立系统,多重部门管理(日本、美国) 总括起来,世界各国高等学校的学制宏观上表现为两大特征,即公立和私立高校两大系统并存,办学层次阶梯式分布。 (二)各国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状况——学校层次特征 (1)初级学院和短期大学 (2)大学和专门学院(主要层次) (3)研究生院 世界普通高等学校系统的微观特征 1、发达国家高校入学条件较宽松; 2、高校办学水平存在差异,既有大众化特征,也有精英教育特征; 3、学生就读形式具有一定灵活性和弹性;

教育概论试卷答案

仅供参考 整理的过于仓促,有些方面内容不足,请大家自行完善,谢谢!! 解析题: 1. 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 (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的产生和知识的记载与整理达到了一定程度,使人类的间接经验得以传递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2. 马克思主义的人全面发展学说?(P63) 认为人全面发展,应该是体力和智力统一发展的,而且还包括精神上、道德上、情感上的全面发展,还应包括全体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总的来说,个体和社会全体成员以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协调发展为目标的精神、道德、情感等各方面的全面和谐发展的理论。 3. 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有哪些?(一个人的成长需要的条件) 1、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骨骼、肌肉、心脏等)的发展及其机能的增长,是人生理方面的发展;心理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等方面的发展、是精神方面的发展。人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是紧密相连。 2、在众多的教育者研究表明,人的发展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归纳起来主要是遗传、环境、教育和人的主观能动性这四个方面因素,这四个因素互相关系,互为条件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4. 我国现行学制的结构?义务教育制度是?(P196—P197) (1)我国现行学制包括:1、幼儿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2)义务教育制度是国家依据法律规定实施的强制国民基础教育,是传统的学校教育制度的核心; 现代义务教育是具有强迫性、普及性、免费性。

德育的主要途径

德育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 学校德育工作要能真正体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进一步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寓德育于各学科教育中……讲究实效,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思想,各级德育管理者必须重视对德育途径的研究,充分发挥各种途径的作用。 一、学校德育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堂教学,这是学校向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特别是小学思想品德课和中学政治课居于特殊的重要地位。 (二)班主任工作、年级活动、班级活动是进行日常思想品德教育和指导学生成长的重要途径。 (三)共青团、学生会活动是德育工作最有生气,最能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途径。 (四)课外活动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 (五)生活劳动和其它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素质不可缺少的途径。 (六)学校管理和校园文化环境是德育工作一条不可忽视的潜形途径。 各德育途径有各自的功能,缺一不可,也不能互相代替,它们之间互相联系,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 当然,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也是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与学校教育形成三结合教育网络,增强了德育的实效。 二、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要途径 (一)学校以教学为主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和主要任务,它是学校教育工作中一项最经常、最基本的工作。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由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是育人的主要渠道,是德育的主要途径。 (二)教学所用时间最多 德育目标的实施受一定时间、空间的限制,我们的学生特别是高中生,每周30多节课时,占学生在校时间的80%以上,其中政治课、校会、班会、团会活动共只有4节至5节,德育课与文化课的时间比例是1:7。同时从教师人数上分析,班主任、政治教师、德育干部与其他任课教师的比例是1:4左右。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施德育工作最经常、最基本的途径。德育工作如果脱离了占学校工作中绝大部分时间、空间和任教人数最多的课堂教学,单靠少数班主任、政治教师、团队干部是完不成全面教育学生的任务的。 (三)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 我们现行的教材,是根据各学科特点和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特征编写的,其中蕴含着相当多的直接或间接的德育因素。我国古代许多教育家早已认识到智与德是统一的,指出教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人做人,“传道”与“授业”相结合,即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是结合在一起的。前苏联

第7章 教学上

第七章教学(上) 一、教学工作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包含以下几方面含义: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由教和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的基本途径,在学校整个教育系统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是: 1、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2、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3、教学是教育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学校工作应坚持以教学为主,但是教学必须与其他教育形式结合,与生活实践加强联系才能充发挥作用。因此,应妥善地安排教学与其他教育活动,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教学任务受教育目的、学生年龄特征、学科的特性以及教学的时空条件等因素制约。教学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教学的一般任务如下: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一般来说,知识的掌握是形成技能、技巧的基础,而技能、技巧的形成又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2、发展学生能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智力,一般是指人们的认识的能力,即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是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那些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像力,其中思维力是核心。体力,主要指身体的正常发育成长与身体各个器官的活动能力。学生的创造才能主要是指他们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智能去探索、发现和掌握未知晓的知识的能力。它是学生个人的求知欲望、进取心和首创精神、意志力与自我实现信心的综合体现。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二、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