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分布

第三节  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分布
第三节  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分布

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分布

海洋生物资源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海洋渔业资源或海洋水产资源。

一、海洋生物资源分类

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其特点是通过生物个体种和种下群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使资源不断更新,种群不断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数量相对稳定。海洋生物资源按种类分为:①海洋鱼类资源,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88%。其中以中上层鱼类为多,约占海洋渔获量的70%,主要有鳀科、鲱科,鲭科、鲹科、竹刀鱼科、胡瓜鱼科和金枪鱼科等。底层鱼以鳕产量最大,次为鲆、鲽类。经济鱼类中,年渔获量超过100万吨的有:狭鳕(明太鱼)、大西洋鳕、毛鳞鱼、远东沙瑙鱼、美洲沙瑙鱼、鲐、智利竹荚鱼、秘鲁鳀、沙丁鱼和大西洋鲱等10种;②海洋软体动物资源,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7%,包括头足类(枪乌贼、乌贼、章鱼),双壳类(如牡蛎、扇贝、贻贝)及各种蛤类等;③海洋甲壳类动物资源,约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5%,以对虾类(如对虾、新对虾、鹰爪虾)和其它泳虾类(如褐虾、长额虾科)为主,并有蟹类、南极磷虾等;④海洋哺乳类动物,包括鲸目(各类鲸及海豚)、海牛目(儒艮、海牛)、鳍脚目(海豹、海象、海狮)及食肉目(海獭)等。其皮可制革、肉可食用,脂肪可提炼工业用油。其中鲸类年捕获量约2万头;⑤海洋植物,以各类海藻为主,主要有硅藻、红藻、蓝藻、褐藻、甲藻和绿藻等11门,其中近百种可食用,还可从中提取藻胶等多种化合物。

当前世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很不充分,捕捞对象仅限于少数几种,而大型海洋无脊椎动物、多种海藻及南极磷虾等资源均未很好开发利用;捕捞范围集中于沿岸地带,仅占世界海洋总面积7.4%的大陆架水域,却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90%以上。据估计,海洋中有机物平均单产为50克碳/米2·年,每年有200亿吨碳转化为植物;海洋每年可提供鱼产品约2亿吨,迄今仅利用1/3左右。海洋生物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途径为一开发远洋(如南大洋)和深海的鱼类及大型无脊椎动物,首先是水深200~2000米及更深处的资源。二开发海洋食物链级次较低的种类,如南极磷虾资源。三大力发展大陆架水域的海水养殖和增殖业(如放养鱼、贝类和虾等),实现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毛汉英)

1、海洋动物资源

1)鱼类资源分类:它是海洋生物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类,如1981年世界海洋渔业捕获量为6670万吨,鱼类为5757万吨,占 89%。

①依层次分:鱼类中以中上层种类为多,占鱼类捕获总量的70%左右。主要是鳀科(Engraulidae)、鲱科(Clupeidae)、鲭科(Scombridae)、鲹科(Carangidae)、

竹刀鱼科(Scomberesocidae)、胡瓜鱼科(Osmeridae)和金枪鱼科(Thunnidae)等的种类;底层鱼中,产量最大的是鳕科 (Gadidae),其次是鲆鲽类。

经济鱼类中年产量超过100万吨的约10种。这10种中,除狭鳕(明太鱼;Theragra chalcogramma)、大西洋鳕(Gadus morhua)为底层或近底层种外,其余8种都是上层鱼类,它们是远东沙瑙鱼(Sardinops melanosticta)、沙瑙鱼(S.sagax)、毛鳞鱼(Mallotus villosus)、鲐(Pneumatophorus japonicus)、智利竹?鱼(Trachu-rus murphi)、秘鲁鳀(Engraulis rigens)、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大西洋鲱(Clupea hareugus)。在1981年,这10种鱼的产量占海洋鱼类产量的三分之一,可见它们在渔业上的重要地位。

②从捕获鱼类的食物对象划分:以食海洋浮游生物的鱼类比例最大,约占75%(其中食浮游植物的鱼类约占19%);食海洋游泳生物的鱼类约占20%;食海洋底栖生物的鱼类约占4%;剩下的1%则食各种类群的生物。

海洋鱼类资源由于管理不当、利用不合理,有许多种的产量已出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如狭鳕、大西洋鳕、大西洋毛鳞鱼、太平洋的鲐鱼和秘鲁鳀等。这说明世界传统鱼类的资源开发已经比较充分,有些种的开发已经过度,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因此,要扩大鱼获量寄希望于发现和开发远洋、深海的鱼类资源。

2)、软体动物资源

是鱼类以外最重要的海洋动物资源。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世界海洋软体动物资源采捕量约为469万吨,占海洋渔业捕获量的7.0%。其中头足类(枪乌贼、乌贼和章鱼)的年产量约为130~150 万吨。头足类在大洋中(甚至近海区)常有极大的数量,能够形成良好的渔场。但因对其种群结构及栖息移动规律了解较少,资源尚未很好开发利用,仍有较大潜力。自70年代后期以来,双壳类的产量增长很快,仅牡蛎、扇贝、贻贝的年总产量就约200万吨,各种蛤类约120万吨。3)、甲壳动物资源

1981年其产量为 310万吨,在海洋渔业捕获量中仅占5%。但在经济上很重要,特别是对虾类(主要是对虾、新对虾、鹰爪虾等属)和其他游泳虾类(主要是褐虾和长额虾科),1980年的产量已达170万吨,比1976年的130万吨,增长三分之一。蟹类产量也稳步增长,1975年约为40万吨,1981年已超过80万吨。南极磷虾(Euphausia superba)为主的浮游甲壳类每年约产45万吨,可望有大的增长。虾、蟹的市场价格超过鱼类的很多倍,是目前颇受重视的一个类群。由于它们的寿命短,再生力强,因而已成为人工增养殖的对象。

4)、哺乳类动物

包括鲸目(各类鲸及海豚)、海牛目(儒艮、海牛)、鳍脚目(海豹、海象、海狮)及食肉目(海獭)等。其皮可制革、肉可食用,脂肪可提炼工业用油。其中鲸类年捕获量约2万头,也是不可忽视的海洋生物资源。但已捕捞过度,破坏严重。

2、海洋植物资源

以各类海藻为主,主要有硅藻、红藻、蓝藻、褐藻、甲藻和绿藻等11门,其中近百种可食用,还可从中提取藻胶等多种化合物。当前世界海洋生物资源利用很不充分,捕捞对象仅限于少数几种,而大型海洋无脊椎动物、多种海藻及南极磷虾等资源均未很好开发利用;捕捞范围集中于沿岸地带,仅占世界海洋总面积7.4%的大陆架水域,却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90%以上。据估计,海洋中有机物平均单产为50克碳/米2·年,每年有200亿吨碳转化为植物;海洋每年可提供鱼产品约2亿吨,迄今仅利用1/3左右。海洋生物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的途径为一开发远洋(如南大洋)和深海的鱼类及大型无脊椎动物,首先是水深200~2000米及更深处的资源。二开发海洋食物链级次较低的种类,如南极磷虾资源。三大力发展大陆架水域的海水养殖和增殖业(如放养鱼、贝类和虾等),实现海洋水产生产农牧化。

中国海洋捕捞业历史悠久,但直到20世纪40年代,全国水产量每年只有50多万吨。50年代有了较大提高,达200万吨,60年代超过200万吨,70年代增到350多万吨,但质量下降。渤海、黄海、东海的许多传统性捕捞对象(如真鲷、小黄鱼、大黄鱼、鳓鱼、鳕鱼、鲆鲽类等)资源已严重衰落,出现了与世界各海域传统渔场类似的情况。

二、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与资源量

海洋是生命的摇蓝。从第一个有生命力细胞诞生至今,仍有20多万种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其中海洋植物约10万种,海洋动物约16万种。从低等植物到高等植物,植食动物到肉食动物,加上海洋微生物,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海洋生态系统,蕴藏着巨大的生物资源。据估计,全球海洋浮游生物的年生产量(鲜重)为5000亿吨,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情况下,每年可向人类提供300亿人食用的水产品,这是一座极其诱人的人类未来食品库。

1、具有一定的自发调节能力海洋生物资源与海水化学资源、海洋动力资源和大多数海底矿产资源不同,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生物个体和种下群(Subpopulation)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使资源不断更新,种群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达到数量上的相对稳定。在有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能迅速扩大;在不利条件下(包括不合理的捕捞),种群数量会急剧下降,资源趋于衰落。因为它是通过活的动植物体来繁殖发育,使资源以更新和补充,具有一定的自发调节能力,是一个动态的平衡过程。但是一旦其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就意味着海洋生物资源的破坏。

2、海洋植物是维持整个海洋生命的基础

藻类在海洋生物资源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它能够自力更生的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有机物质,为海洋动物提供充足的食物。同时,它在光合作用中还释放大量的氧气,总产量可达360亿吨(占地球大气含氧量的70%),为海洋动物甚至陆上生物提供必不可少的氧气。

到这里,还不能不提到一点的是,它是在最初地球大气转变为现代大气中的“功臣”,有了它们,才有了现代生机勃勃的生物界。所以,海洋植物是维持整个海洋生命的基础,是坚固的“金字塔基”。它们主要包括在水中随波逐流的浮游藻类和海底生长的大型藻类。前者如硅藻、绿藻等,它们个体微小,而形状各异,如圆形、方形、三角形、针形等。若仅从外表看上去,你绝想不到它们竟然是活生生的植物。

大型藻类有人们熟悉的紫菜、海带等。它们在海底构成“海底农场”,有森林,又有草原。有一种巨藻,堪称世界植物之最,从几十米,至上百米,最高可达500米高,重达180多公斤,生长速度之快,一年可长50余米,而且它的年龄可长达12年之久。海藻在工业、农业、食品及药用方面有很重要的价值,除食用外,可从中提取褐藻胶、琼脂、甘露醇、碘等,可作为一种新的生物能源。

3、人类食物的主要来源,鱼、虾、蟹

海洋生物中最重要、最活泼的当属动物资源,其中有1.5-4万种鱼类,对虾等壳类2万多种,贝壳等软体动物8万多种,还有鲸、海参、海豹、海象、海鸟等,构成了生机盎然的海洋世界,也构成了经济效益很好的海洋水产业,其中鱼类是水产品的主体,也最重要。

目前,全世界从海洋中捕捞的6000万吨水产品中,90%是鱼类,其余为鲸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等。鱼类种类较多,可供食用的就有1500多种。鱼类可谓全身是宝,营养经济价值很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味道鲜美。据说,吃鱼可使人大脑聪明,还有的具有医疗价值和作为精细化工业的贵重原料。

在水产上,鱼、虾、蟹总是相提并论的,它们不仅是席上珍馐,而且可从它们的甲壳中提取许多有用的东西——甲壳质,在工业上用途很广。其中生长在南极的一种磷虾被誉为“21世纪的流行食品”因为它有着极为惊人的资源量和很高的营养价值,在南极是鲸类吞食的对象,小小磷虾喂巨鲸,这也是一种奇闻吧。

4、有较高的经济价值

贝类种类繁多,遍布于各个海区,又比较容易找到,所以在过去,人们早已开始捕获它们,其中比较有经济价值的是鲍鱼、贻贝、扇贝、蛏子、牡蛎、乌贼、章鱼、鱿鱼等。它们都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的人们喜爱的食品。而且,有的贝壳可以从中取药,有的也有观赏价值,是贝雕的优良材料。我国特产的美术工艺品之一,大珠母贝座雕,其美丽精细,令人叹为观止。在贝类中,还有一点值得惊奇的是那就是珍珠,我国是珍珠发祥地,尤其是南海珍珠在世界上最负盛名,它主要是由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海区的珠母贝和珍珠贝生成的,那一粒粒晶莹皎洁的珍珠,是海洋引以为豪的结晶。

在海洋中,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就是海洋微生物,主要是细菌、放线菌、雪菌、酵母菌、病毒等,它们数量极大,分布不均。假设海洋中没有微生物存在,那么海洋中一切物质就不能循环,但它们的活动,也使渔业生产受到一定的损失。近

年来,研究表明,在海洋微生物中可以提取一些特殊的生物活性物质,对治疗疾病有奇效。

有一位美国作者提出:“下个世纪,谁来养活中国人”的问题: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有这样的能力,而海洋产业可以将这一任务分担起来,而传统的渔业已达到或超过它的再生能力,所以人们只有转向于研究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技术上来,巨大的海洋生物资源,等着开发时代的到来。

三、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规律

海洋生物资源十分丰富,但由于海洋自然环境的制约,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分布规律的了解很不充分。因此,探索海洋生物资源的分布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整个海洋水体环境比陆地环境更具有立体性,因而海洋生物的分布亦比陆生生物更具垂直分布的洋带性特点。海洋水体在200米深以下,海水温度、盐度等比较稳定,太阳光透射不到这个深度,也几乎不受气候环境的影响。从洋面到洋底,

1、海平面以下200米这个区域是海洋生物最丰富的洋带,

2、从200~1000米为海洋中层,主要有深海浮游动物,如章鱼、鲨鱼

等,

3、 1000~5000米为半深海层,这里有一些形体扁平的海洋鱼类,如琵琶

鱼、宽咽鱼、鳐鱼、叉齿鱼等,

4、 5000米以下为深海层,半深海层和深海层的鱼类大部分都有发光器

官,以帮助它们在黑暗无光的环境中觅食和行动。由于海水压力随深度而增加,因此,深海鱼类都对高水压具有适应性,一定的鱼类在一定深度范围内生活,不能在整个海洋深度范围内随意游动。深海的一些鱼类无法适应浅海区的低压力。反之,浅海区的一些鱼类亦不能适应深海区的高压力。某种鱼类只能通过调节体内的压力适应一定深度范围内的海水压力,即适应体内外压力的平衡。深海鱼类都属于冷水性鱼类。

在海平面以下200米这一范围内,由于水、陆、气三界直接接触,受大陆和大气的影响十分明显,这一范围内的水体变化、流动是最活跃的,也是海洋生物种类最繁杂,数量最丰富的区域。

在气候、洋流等因素的影响下,生物的分布具有一定的纬度洋带性和环状洋带性特点。

(1)纬度洋带性:由于太阳光因素的影响,海洋表面的海水温度和盐度是随纬度变化而变化的,从低纬度到高纬度,依次可大致分为暖水性海洋生物带,温水性海洋生物带和冷水性海洋生物带。在两个洋带之间的分界线不十分明显,有一个过渡带。这些洋带之间,往往一些种属生物逐渐减少,另一些则逐渐增加。一般来说,暖水性海洋生物种类繁多,但优势种不明显,温水性海洋生物种类较少,但由

于中纬度沿岸海区海水营养较丰富,因而产量高;冷水性海洋生物种类和数量也很可观。值得注意的是,海洋哺乳动物分布很广,但以南、北两极尤多,这可能是由于南、北两极恶劣的大陆自然环境迫使哺乳动物重返海洋,以获取食物和御寒。大型哺乳动物多分布在两极边缘地区,一方面由于海洋丰富的鱼类提供了充足的食源,另一方面因为体型大而更有利于抵御寒冷。在中高纬度的一些海洋鱼类,也有类似陆生动物迁徙那样的随季节洄游现象,冬季游向低纬度,夏季游向高纬度,这与觅食和适应水温有关。一些海鸟在追随鱼群洄游的过程中,也形成了迁徙现象。

(2)沿海岸环状洋带性:海岸线是水、陆、气三界的接触线。大陆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大气运动推动海浪搅动海水,阳光可直接照射到海底,因此沿海岸的海洋生物特别丰富。据80年代的有关统计,世界沿海大陆架水域面积仅占海洋面积的7.6%,但那里的捕鱼量却占世界海洋渔业总产量的80%。开发海洋生物资源首先应考虑沿海岸的海面开发。沿海岸生态系统类型多样,有珊瑚礁生态系统、红树林生态系统、藻场生态系统、草场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以及沿岸、内,湾生态系统等。

(3)沿洋流环状洋带性:世界海洋的洋流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分别形成了低纬环流和高纬环流。在南大洋则形成了绕极环流。在洋流经过的海区和两侧,往往有较丰富的海洋生物分布,这样就形成了沿洋流的环状洋带性。通常,生活在暖流区的海洋生物属于暖水性海洋生物,或温水性海洋生物;生活于寒流区的海洋生物则属于冷水性或温水性海洋生物。生活于寒暖流交汇处的海洋生物最为丰富,既有冷水性海洋生物,又有暖水性海洋生物和温水性海洋生物。因此,寒暖流交汇处一般都成为较大的渔场。另外,上升流区亦是海洋生物丰富的洋区,形成独特的上升流生态系统。

(4)真光层垂直洋带性:阳光可直接照射到的浅层海水体,具有一定的垂直洋带性特点:海水表层是海洋浮游生物,中层是各种游泳生物,底层是底栖生物。在这一水层热带浮游生物种类多,每个种类的数量少,寒带浮游生物的种类少,每个种类的数量多,温带浮游生物介于两者之间,各类浮游生物一般还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依据“最适宜光度法则”昼沉夜浮,生活在光度对其生命活动最为适宜的水层里,而底栖生物一般较喜欢在黑暗环境下栖息、生活。

海洋生物除了上述具有洋带性分布的特征外,还有非洋带性的分布。如在岛屿周围,暗礁浅海区,深海平顶山顶部,火山岛附近,海底热泉、温泉附近等,由于有较丰富的养分和栖息地,往往形成海洋生物资源富集区。

由此可见,影响海洋生物分布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气候、环境、阳光、海水温度、盐度、养分、压力、洋流、栖息地等。

潮间带生物又称潮汐带生物。为栖息于有潮区的最高高潮线至最低低潮线之间的海岸带(潮间带)的一切动植物的总称。由于该带介于陆、海间,交替地受到空气和海水淹没的影响,且常有明显的昼夜、月和年度的周期性变化,因而其

生物具有:两栖性(表现为广温性、广盐性、耐干旱性和耐缺氧性等),节律性(一般生物的活动高峰与高潮期相一致),分带性(因不同生物适应的干湿条件不同而引起的分带分布现象)等生态特征。根据潮间带生物生存和分布的生活环境(生境)及其基底性质,分为:①岩礁海岸,为潮间带生物最繁茂的区域,主要有各种固着生物和不活动方式生物,如蓝藻、马尾藻、海带和墨角藻等海藻、多种海螺、小藤壶、贻贝、牡蛎、腹足类、软体动物和蟹;在热带海域广泛分布珊瑚礁;②沙质海岸,由于底质的不稳定性和缺乏合适的附着基质,生物种类较少,主要有虾、蟹、蛤类及软体动物等;③泥质海岸,大多形成广阔的泥滩,泥内富含有机质。其中潮上带在热带为红树林沼泽,温带为长有海草的盐沼滩;潮间带主要有软体动物(如泥蚶、乌蛤等);潮下带有多种虾类及甲壳动物等;④河口潮间带,生物具有广盐性、广温性、耐低氧性,并以碎屑食性为主。如美洲巨蛎、鳗鲡、锯缘青蟹及贻贝等。潮间带可发展海带、多种藻类、贝类的人工养殖场。(毛汉英)

○沿岸带生物又名沿海带生物或浅海区生物。生活在水深200米以内大陆浅滩底部和水层区的一切海洋动植物的总称。沿岸带光线充足,可透入底部,且大陆径流带来丰富的有机物质和营养盐,海洋动植物十分丰富。按其生存环境分为:①潮上带,又名浪击带,位于高潮线以上,因基本出露于海面,海洋生物生存环境恶劣,种类较少,只有盐碱植物和昆虫及与地衣一起附于岩石上的腹足类软体动物、蟹及端足类中的甲壳动物;②潮间带,自高潮带至水深40~60米,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出露于海面。环境特殊,变化较大,生物种类丰富(见“潮间带生物”);③潮下带,水深60~200米,有时可达400米,其界限常与大陆架边缘相一致。因受光线和水温条件制约,为藻类植物生存的最大深度。鱼类资源丰富,是洄游性底栖经济鱼类越冬、索饵场所,也是海洋渔业的主要捕捞海域。(毛汉英)

大洋带生物又称远洋带生物。指生活在沿岸带范围以外全部开阔大洋上层水区的生物。大洋带通常以阳光透入的最大深度(一般为200米)为下界,海水透明,光照充足,海水混合较均匀,盐度高,所含陆源性碎屑少,营养盐含量低,各种理化条件稳定。动植物种类和数量较沿岸带贫乏,生物量为0.01~5克/米2。主要有各种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的有孔虫和放射虫,以及水母类、桡足类、若干头足类软体动物、各种中上层鱼类(鲨鱼、鲭、鲐、箭鱼、金枪鱼、鲑等)、爬行类的海蛇和海龟及哺乳动物的鲸类和海豹等。大洋带虽占世界海洋总面积的90%,但其生产率较低,平均初级生产力为50克碳/米2·年,鱼类生产力0.005克/米2·年,仅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4%。(毛汉英)

○深海生物指生活在大洋带以下的生物。通常包括水深200米以下的全部水城,终年黑暗,阳光完全不能透入,盐度高,压力大,水温低而恒定,水生植物不能生长,动物种类和数量非常贫乏,且大多属碎屑性动物,只有少量肉食性动物,并随海水深度增加而不断减少。主要由棘皮动物海参、海胆、海百合、海星,甲壳动物虾、蟹和深海鱼类等组成。其生态特征为:嘴特大,牙齿尖锐,眼睛或触觉器官高度发达,身体柔软而有渗透性,以便与外界压力保持平衡,常有发光器官或发光组织,通常生活于水深200~2000米处的动物体色较鲜艳(红或紫红色),水深超过2000米时,色泽较暗淡(如灰白或黑色)。(毛汉英)

○海洋渔区为统计海洋渔获量的地理分布,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根据各海域的地理位置、鱼类分布特点及历史上形成的捕捞范围等,将世界海洋划分为19个渔区(见表),以太平洋西北部和大西洋东北部渔区渔获量最大,次为太平洋东南部和太平洋中西部渔区。上述四大渔区占世界大洋面积约1/4,渔获量占世界海洋渔获量近2/3。

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问题及其保护

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的威胁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生物资源的概念。 2 ?分析海洋生物资源多样性面临的各种威胁。 ?教学内容 海洋也称“蓝色国土”,有着广阔的空间的丰富的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生活在海洋的所有生命有机体,其中包括微生物、低等和高等植物、无脊椎动物、脊椎动物。 我国已知的海洋生物为2.6万种,占全球海洋已知物种数的10%,拥有河口红树林、珊瑚礁等种类多样的生态系统和具有国际意义的物种的生态环境。 活动: 调查舟山沿海或自己生活的附近的海洋 生物分布情况,与四五十年前的分布状况有 没有不同?并与全班同学交流调查结果,最后 得出本地目前的渔业资源结构。 当前,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着各种各样的威胁,主要可归纳为: 1人类对海洋资源的过度利用 人类对海洋生物及生态系统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和消耗,加之沿海和海洋工程项目的重大建设,都对典型的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严重威胁。人类为了从海洋及海岸获得食物、医药原材料等海洋物资,使得绝大多数具有商业价值的海洋生物在部分地区被开发利用。捕捞业不仅过度仅利用诸多鱼类和脊椎动物,同时许多非商业性的捕捞也捕杀了大量的海洋生物。

思考与讨论: 舟山传统的捕捞有哪些特点?你知道传统的四大鱼类吗?新兴的捕 捞方式有哪些优点? 2. 海洋污染较为严重 在一般情况下,病原生物或污染生物是导致海洋生物病害的根本原因。来自 城市生活和工业废弃物和农药的过量排放、航运业的排入、大规模的水产养殖以 及空气中传送的有害物质,都带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对海洋生态环境造成严重 污染。 海洋污染的特点 是,污染源多、持续性 强,扩散范围广,难以 控制。海洋污染造成的 海水浑浊严重影响海 洋植物(浮游植物和海 藻)的光合作用,从而 影响海域的生产力,对 鱼类也有危害。重金属 和有毒有机化合物等有毒物质在海域中累积,并通 过海洋生物的富集作用,对海 洋动物和以此为食的其他动物造成毒害。石油污染在海洋表面形成面积广大的油 膜,阻止空气中的氧气向海水中溶解,同时石油的分解也消耗水中的溶解氧,造 成海水缺氧,对海洋生物产生危害,并祸及海鸟和人类。由于好氧有机物污染引 起的赤潮(海水富营养化的结果),造成海水缺氧,导致海洋生物死亡。海洋污 染还会破坏海滨旅游资源。因此,海洋污染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约来约多的重视。 3. 生态环境的改变 人类填海造地,采伐红树林,海滩挖沙,采矿和开 采石油天然气等活动都严重改变了局部海域的自然环 境,使海洋生物承受巨大的环球压力,而所有这些人为 活动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损害作用又是多方面的。 在大 的河流上建设水库水电站、因 沿途截流和气候影响而连续的断流,都会对入海口 岸处及近海海域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破坏。40多年来我国沿海围海造地、开垦滩 思考与讨论: 你知道红树林有 哪些生态效益吗?

海洋生物学实验讲义

海洋生物学实验讲义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海洋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 巩宁 2011.10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海洋生物学是海洋科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为海洋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的必修课。共安排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二个教学环节,通过实验环节的系统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初步的分析相关问题和实验研究的能力,为将来的相关工作和进一步深造奠定良好的海洋生物学基础。 二、课程简介 本课程是高等学校海洋科学、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专业本科三年级的学位课——“海洋生物学”的实验环节。与理论课内容同时或在其后开设。通过实验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深入理解和应用“海洋生物学”课程的概念、理论,并能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指导实验。培养学生仔细观察进而分析判断实验现象的能力,能正确诚实记录实验现象与结果;在分析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能正确地、独立地撰写实验报告;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实验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掌握海洋生物活体标本和固定标本的制作和观察方法,能够识别常见的海洋生物并对其生态适应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初步的分析。

目录 实验一海洋生物的显微镜观察 附显微镜基本知识 (4) 实验二海洋浮游植物形态观察 (10) 实验三海洋浮游动物形态观察 (15) 实验四海洋浮游生物调查方法 (19) 实验五潮间带实习及底栖海藻采集 (23) 实验六底栖海藻标本制作与保存 (25) 实验七底栖海藻形态观察 (27) 实验八海洋底栖动物形态观察 (33) 实验九海洋游泳动物形态观察 (36) 实验十海洋微生物宏基因组提取 (39) 附录 大连沿海常见底栖海藻蜡叶标本图片 (42)

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教案

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教案 一、我国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广阔的海域面积、复杂的地形、变化多样的理化条件,使中国海呈现出很高的生物多样性。经过几十年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已在我国管辖海域记录到了20278种海洋生物,约占全世界海洋生物总种数的10%。 我国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水域海洋生物和滩涂海洋生物两大类。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鱼类、头足类(例如我们常吃的乌贼,也叫墨鱼)和虾、蟹类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鱼类的品种最多,数量最大,构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体。分布在我国滩涂上的海洋生物种类共有1580多种。其中以软体动物(如贝类等)最多,有513种,其次是海藻358种,甲壳类(主要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虾、蟹)308种,其他类群种类很少。 我国的海洋生物种类具有以下特点: 1.海洋生物种类比淡水多,比陆地少。例如,中国已经记录3802种鱼,海洋就占了3014种,淡水仅752种,两种生境共有的18种。 2.海洋生物种类(无论是水域海洋生物还是滩涂海洋生物)分布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如在黄海共记录海洋生物1140种,东海4167种,南海5613种。 3.海洋生物种类以暖水种居多,广分布种和暖温种其次,冷温种很少。

二、舟山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舟山海域地处亚热带,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南北多种水系和海流的交汇处,海水温度盐度及其它理化因子非常适于各种海洋生物生长繁殖,也孕育出了闻名全球的舟山渔场。海域中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尤其多种水产资源的蕴藏量、生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1.鱼类资源:共有鱼类365种,蕴藏量为全国之冠,其中经济价值较高和常见的有30~40种。主要鱼种大体可分以下4种生态类型: (1)回游性鱼类:传统的高经济价值的种类,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鲳鱼、鳓鱼、鲥鱼、鳗鱼、 2 马面鲀等。 (2)近岸性鱼类:一生栖息于海岛近岸浅海水域,如沙丁鱼等。 (3)河口性鱼类:常年栖息于河口附近的浅盐海域,如鲈鱼、梭鱼、黄枯鱼等。 (4)岩礁性和底栖性鱼类:栖息于岛礁周围或海底,如真鲷、石斑鱼、鳐类等。 2.虾蟹资源:有虾类69种,蟹类11种。经济价值较高的有中国毛虾(俗称糯米饭虾)、哈氏仿对虾(俗称滑皮虾)、鹰爪虾(俗称沙虾)、日本对虾(俗称竹节虾)和三疣梭子蟹等。

水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研究室介绍-广东海洋大学

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 水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研究室介绍 一、研究室名称及功能区划 中文名称:水产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研究室 英文名称:Laboratory of Multiplication & Culture for Aquatic Economic Invertebrates 功能区划:养殖生态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细胞免疫实验室、水质分析实验室、研究生工作室、教师工作室、学术会议室等。 二、研究室简介 研究室主要从事南海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理论与技术的研究 及开发,同时承担学校各项相关教学任务,科研与教学藕合联动;研究方向包括:(1)甲壳类遗传育种及养殖理论与技术、(2)贝类遗传育种及养殖理论与技术、(3)珍稀种类人工繁育及养殖理论与技术;研究内容涵盖分类、形态、生理、生态、人工繁育、遗传育种、工厂化养殖、池塘养殖、浅海与滩涂增养殖、养殖容量与养殖环境修复等;研究重点为遗传育种、养殖技术、生态修复;研究特色为“以南海经济及珍稀无脊椎动物为研究对象;以基础理论与应用技术研究藕合为研究手段;以研究成果与社会效益挂钩为研究宗旨”;研究室定位为“南海经济无脊椎动物增养殖理论与技术研究及推广中心”。 研究室技术力量雄厚,拥有研究人员12名,包括教授2名、副教授7名、讲师1名,硕士毕业生2名(团队聘用)。其中博士4名,在读博士3名,另指导研究生21名。近期承担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4项,研究经费400多万;近三年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市厅级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发表论文120多篇;主编、副主编及参编著作5部;对虾、墨西哥湾扇贝、东风螺等科研成果推广遍及华南三省,创经济效益120多亿元,解决50多万人就业,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奋斗目标 (一)近期目标(头两年) 1、组建2个教学团队(甲壳动物团队、贝类团队),为精品课 程建设打基础; 2、创校级精品课程1门;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概况(精)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概况 我国拥有4.7×106km2的海域,海洋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其中鱼类、头足类和虾蟹类是主要的生物资源。 鱼类资源据《全国渔业资源调查和区划》统计,我国海洋鱼类有1 694种,其中硬骨鱼类有1 519种,占89.7%;软骨鱼类有175种,占10.3%。 在我国整个海域,鱼类种数的分布呈南多北少的趋势,南海种类最多,黄、渤海种类最少。 黄、渤海区的鱼类约有291种,其中常见的鱼类159种,主要经济鱼类约50种,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鳓鱼、鲅鱼、鲐鱼、鲳鱼、棱鱼、鳀鱼、鲆鱼、鲽鱼、鲱鱼、鳕鱼、真鲷、白姑鱼、黄姑鱼、东方鲀、鲈鱼、鳐鱼、鲻鱼等。 东海大陆架海区的鱼类有727种,主要经济鱼类有近百种,如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马面鲀、银鲳、鲐鱼、鳀鱼、海鳗、鲍鱼、鲽鱼、鲻鱼、灯笼鱼、石斑鱼、蓝圆鲹、金色小沙丁鱼等。 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其中经济鱼类有125种,如大黄鱼、带鱼、蓝圆鲹、竹荚鱼、金线鱼、鳗鱼、鲱鲤、蛇鲻、鲐鱼、石斑鱼、金枪鱼等。 南海大陆坡海域的鱼类有205种,南海诸岛海域的鱼类有523种。主要种类有短鳍拟飞鱼、鲣鱼、鲔鱼、旗鱼、金枪鱼、箭鱼、鲨鱼以及众多的珊瑚礁鱼类。 头足类资源我国海域的头足类有91种。头足类资源在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中所占比例较小,约占全国海洋渔业产量的2.2%。主要种类有针乌贼、太平洋丛柔鱼、短蛸、长蛸、日本枪乌贼、长枪乌贼、双喙耳乌贼、金乌贼、曼氏无针乌贼等。

虾、蟹类资源我国海域的虾类有300多种,磷虾类有42种,蟹类有600 多种。我国海域中虾和蟹的种数从北向南依次增加。 渤海和黄海的主要虾、蟹类有中国对虾、中国毛虾、周氏新对虾、脊尾白虾、口虾蛄、三疣梭子蟹、泥足隆背蟹等。 东海的虾类有100多种,主要经济虾类有中国毛虾、须赤虾、鹰爪糙对虾、哈氏仿对虾、中华管鞭虾等。东海的蟹类以梭子蟹数量最多。 南海北部的虾类有200多种,主要种类有刀额新对虾、短沟对虾、日本对虾、墨吉对虾、长毛对虾、须赤虾、中华管鞭虾等。南海北部海域仅梭子蟹就有40多种,如三疣梭子蟹、远海梭子蟹、珠脊梭子蟹等。

海洋生物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海洋生物资源现状与可持续利用 班级: 学号: 姓名

目录 1. 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 1.1 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1) 1.2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 1.3 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2) 1.3.1我国海洋生物资源现状及特点 (2) 1.3.2我国海洋生物资源与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2) 2 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发展对策分析 (3) 2.1 加强依法治海,完善海洋生物管理法规 (3) 2.2 严格控制污染排放,治理旧的污染源,防止新的污染源.. 4 2.3 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的科技含量 (4) 2.4 加强渔业资源研究,制定合理捕捞量定额 (4) 3 结语 (4)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三大问题的严峻挑战,寻找新的发展空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日趋极限及陆地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威胁,人们便将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寄托于海洋,海洋也因此将成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第二疆土。70年代以来,向海洋进军,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已被列入许多国家的发展计划,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是最主要的内容之一。我国人口预计到2030年将达到16亿,人均占有陆地面积仅0.008平方千米,远低于世界人均0.3平方千米的水平[1],且陆地资源日益匮乏,环境状况令人堪忧。为满足十几亿人口日益增长的对食物、海洋药物和其他海洋生物制品的需求,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运用海洋生物技术等现代高新技术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是未来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必由之路。 1. 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1.1 海洋环境与生物多样性 阳光、水、空气、矿物等构成了地球生命的基础物质。生活在海洋这一水体环境中的海洋生物具有特殊的新陈代谢机制,使得海洋生物最终将日光转换为化学能量和各种特殊的细胞产物。海洋生态环境赋予了海洋生物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化学成分多样性、食物网的复杂性、整体性和脆弱性。与陆地环境相比,海洋生态环境有如下几个特点:(1)立体空间:水生环境由全球海洋构成一个运动的、相互连通的立体空间,并形成海洋——陆地——大气三位一体相互影响的地球生命系统;(2)互相制约因素:水生环境使生物间关系更加密切,使一种生物同周围其它生物间产生了一种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特殊关系;(3)食物链和食物网关系:每种海洋生物都处在相互交错的食物链中,在捕食和被捕食中相互依存,循环往复,形成复杂的食物网;(4)其它因素:防卫、洄游、生殖、捕捞因素等[1]。这些因素影响着海洋生物的种群结构、繁衍和补充。海洋特殊的生态环境赋予海洋生物有别于陆生生物的显著特点。海洋生物体内形成了特殊的生化机制,生物间又形成了相互影响的生化体系,整个海洋生物圈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巨大的共轭生态化学系统。 1.2 世界海洋生物资源状况 占地球面积71%的海洋,蕴藏着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其中地球上80%的生物生活在海洋中。海洋生物资源通过生物个体或种群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不断更新,种群也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数量上的相对稳定。整个地球每年生产的生物总量相当于1.5×1010t有机碳,而海洋生物就占了87%。已知海洋生物资源蕴藏量约3.4×1010t,有约20万种海洋生物。目前,海洋每年向世界人类提供9.0×107t以上的渔产品——高质量的蛋白食品。据估算,每年仅海洋鱼类的生长量多达6.0×108t,在不破坏资源的前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

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教学目标 1.舟山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2.舟山渔场资源面临枯竭成因分析。 3.可持续开发利用海洋渔业资源。 ◆教学内容 渔业对于国民的食品健康以及国家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其中,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则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概述 所谓可持续发展,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不要以牺牲后代人的利益为代价来满足当人的利益。 可持续发展注重社会、经济、文化、资源、环境、生活等各方面协调“发展”,要求这些方面的各项指标组成的向量的变化呈现单调增态势(强可持续性发展),至少其总的变化趋势不是单调减态势(弱可持续性发展)。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重视协调的原则,以海洋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推进渔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人与自然海洋的和谐,重视解决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坚持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 也就是说,可持续发展就是建立在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和共同发展的基础上的一种发展,其宗旨是既能相对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对后代人的发展构成危害。舟山渔场作为中国最大的渔场,在发展渔业经济的同时又应怎样满足可持续发展呢? 二、舟山渔场 舟山渔场是中国最大的近海渔场,是浙江省、江苏省、福建省和上海市3省1市渔民的传统作业区域。舟山市位于中国大陆海岸线的中部,北纬29°32'~31°04',东经121°30'~123°25',素有“东海鱼仓”和“中国渔都”之美誉。全市区域总面积为5.3万平方公里,其中大部分海域处在机轮拖网禁渔区线以内,有1390个岛屿,海岸线2448公里,约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是全国唯一的群岛型地级市。 渔民习惯按各作业海域,把舟山渔场划分为大戢渔场、嵊山渔场、浪岗渔场、黄泽渔场、岱衢渔场、中街山渔场、洋鞍渔场和金塘渔场,渔场的中心基地位于嵊山。舟山渔场自开发以来,一直为沿海渔民共同捕捞场所。是众多的经济鱼虾类的产卵、索饵场所,中国沿海冬季群众渔业规模最大、产量最多的带鱼渔场,是底拖网作业的良好区域,成为全国最著名的渔场。尤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墨鱼

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最新整理)

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及其特点。 2.知道舟山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3.尝试进行海洋生物标本的制作。 ◆教学内容 一、我国海洋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广阔的海域面积、复杂的地形、变化多样的理化条件,使中国海呈现出很高的生物多样性。经过几十年来海洋科技工作者的调查研究,已在我国管辖海域记录到了20278 种海洋生物,约占全世界海洋生物总种数的10 %。 我国海域的海洋生物,按照分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水域海洋生物和滩涂海洋生物两大类。在水域海洋生物中,鱼类、头足类(例如我们常吃的乌贼,也叫墨鱼)和虾、蟹类是最主要的海洋生物。其中以鱼类的品种最多,数量最大,构成了水域海洋生物的主体。分布在我国滩涂上的海洋生物种类共有1580多种。其中以软体动物(如贝类等)最多,有513种,其次是海藻358种,甲壳类(主要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虾、蟹)308种,其他类群种类很少。 .海洋生物种类比淡水多,比陆地少。例如,中国已经记录3802种鱼,海.海洋生物种类(无论是水域海洋生物还是滩涂海洋生物)分布由北向南逐种,南海5613种。大海曾是生命的摇篮,孕育了地球上最初的生 命,诞生了最原始的细胞;海洋也是生物进化的主要 场所,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化,发展成了“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生物世界;海洋又是一个用之不 尽的天然生物资源宝库。 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富饶的中国海,走入生长于斯 的舟山海域,去探寻那绚彩的海洋生物…… 300多位科学家,参与进行了一项名为国际海洋生物普查的合作计划,旨在为所有的海洋生物进行鉴定和编写名录。万种。待普查工作完成后,海

海洋生物包括海洋植物、海洋动物和海洋微生物。下表为海洋植物、海洋动物所下辖的主要类群的物种数。 3.海洋生物种类以暖水种居多,广分布种和暖温种其次,冷温种很少。二、舟山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 舟山海域地处亚热带,位于我国东南沿海,是南北多种水系和海流的交汇处,海水温度盐度及其它理化因子非常适于各种海洋生物生长繁殖,也孕育出了闻名全球的舟山渔场。海域中海洋生物资源丰富,尤其多种水产资源的蕴藏量、生产量均居全国首位。 1.鱼类资源:共有鱼类365种,蕴藏量为全国之冠, 其中经济价值较高和常见的有30~40种。主要鱼种大 体可分以下4种生态类型: (1)回游性鱼类:传统的高经济价值的种类,如 大黄鱼、小黄鱼、带鱼、鲳鱼、鳓鱼、鲥鱼、鳗鱼、 马面鲀等。 (2)近岸性鱼类:一生栖息于海岛近岸浅海水域,如沙丁鱼等。 (3)河口性鱼类:常年栖息于河口附近的浅盐海域,如鲈鱼、梭鱼、黄枯鱼等。 (4)岩礁性和底栖性鱼类:栖息于岛礁周围或海底,如真鲷、石斑鱼、鳐类 阅

海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海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摘要:大海是生命的起源。海洋与人类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体现在能源、生物、危机、经济等各个方面,人类的举动都会影响着海洋,当然海洋也会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要想实现共同发展,就必须了解海洋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关键词:能源,生物,危机,经济 正文: 一、海洋能源与人类生活关系 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我们所赖以生存的这个地球上的陆上资源越来越缺乏,尤其是能源短缺将成为下一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因此,向广阔的海洋索取能源已迫在眉睫。【1】众所周知,海洋里蕴藏着丰富的能源,这与当今能源短缺的人类生活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海洋能包括温度差能、波浪能、潮汐与潮流能、海流能、盐度差能、岸外风能、海洋生物能和海洋地热能等8种。【1】人们可以把这些海洋能以各种手段。转换成电能、机械能或其它形式的能供人类使用以便让海洋对今天能源日益短缺人类生活做出更大的贡献。 电在当今人类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一种能源,而现如今发电主要依托火力发电。随着火力发电所带来的污染和煤炭资源的短缺,发电不得不寻求新的途径,而由于风力发电良好的经济和环境效益,风力发电在人类生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海洋中永远吹着的风则是我们最好的风能能源,海洋正以它的风吹进我们的人类生活。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其他能源的发电技术也正悄然兴起,潮汐发电、波浪发电等等,海洋的能源正以电能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海洋的这些能源大部分来源于太阳辐射能,较小部分来源于天体与地球相对运动中的万有引力。因此蕴藏于海水中的海洋能是十分巨大的,是可再生的。因此海洋在未来中一定会担负起能源供应的责任,造福于人类生活。 二、海洋生物与人类生活关系 地球上的生命起源于海洋,在这个孕育了生命的地方,生活着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据粗略统计,世界海洋生物物种的数量有20多万种。【2】这些生物分布在海洋的各个角落,影响着人类的生活。 随着世界人口的不断增长,陆地资源的日益匮乏,人类逐渐将目光转向海洋。海洋鱼类、无脊椎动物和藻类成为人类重要的食物来源。据统计,海洋已成为世界上动物蛋白的最大源泉。【2】海上养殖也正高速的发展,丰富的海洋生物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开发利用前景。 海洋生物还可以用于养殖过程中的饲料。如秘鲁大量使用鳀鱼制造鱼粉,这种鱼粉在世界各地被广泛用作饲料添加剂和肥料;人类利用海洋生物作为药物的历史悠久,在海洋生物中发现可作为药物和制药原料的已达千余种,从个体微小的微生物到体重上吨重的鲸类都含有珍贵的海洋活性物质;海洋生物还可用作工业材料,很多岛屿国家都利用活珊瑚、珊瑚石、珊瑚沙作为重要的建筑材料。 由上可知,海洋生物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人类的生活,从吃到用都有海洋生物的身影,而正是海洋生物对人类生活影响巨大,海洋渔业经久不衰。 海水养殖和海洋捕捞是海洋渔业中最常见的两种形式。海水养殖是人工通过养殖生物来获得生物,海洋捕捞则是通过拖网、围网、延绳钓、杆钓等方式在海洋中获取自然野生生物。 正是有海洋渔业,海岸边的人们才会由此得到生存和发展的机会。因此海洋正以它丰富的生物来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同样的正是由于人类的过度捕捞,海洋的生物也正逐渐的减少,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 摘要:近几年来,过度的海洋开发及海洋环境的严重污染,使海洋生物资源减少,有些种类甚至灭绝。所以,对海洋生物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或海洋渔业资源。我国是一个海洋资源大国。根据世界海洋法规定,中国拥有的海洋国土面积是299.7万平方公里,包括内水、领海及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在如此巨大的海洋宝库中,我们有着丰富的资源。同时,随着世界科技文明的发展,海洋资源的利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世界的关注。 关键词:海洋资源保护 引言:海洋资源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它们与海水化学资源、海洋动力资源和大多数海底矿产资源不同,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生物个体和种下群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使资源不断更新,种群不断获得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而达到数量上的相对稳定。在有利条件下,种群数量能迅速扩大;在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急剧

下降,资源趋于衰落。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措施和方法具体如下: 1、加强海洋环境的保护,发展持续渔业。环境恶化和污染的加剧都会对海洋生物资源的质量和数量产生巨大的、消极的影响,尤其是一些污染物在海洋生物身体中通过食物链富集,最终会传递到人类身上,危害人体健康。因此,在海洋开发的同时,必须重视保护海洋环境,综合防治海洋污染,要考虑海洋开发的经济、生态和社会的综合效益。 2、加强法律保障力度。我国已经颁布了《海洋环境保护法》和《海域使用管理法》等 多部法律和法规。今后应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强立法步伐,制定海洋立法规划,并且严格打击破坏海洋生物资源的人和事,为海洋生物资源建立一个坚固的法律屏障。海洋立法是沿海国家管理海上活动包括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活动的基本措施,我国加强海洋立法的建设也是与世界接轨共同保护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举措。 3、认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海洋生物资源虽然具有可再生性和多样性,使得海洋生物资源可以不断地繁衍下去,但是海洋生物资源同样很脆弱,如果遭到不合理、不科学的开采,就会使得其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甚至会使一种生物灭绝并产生连锁反应。因此,我们需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保持海洋生物资源的多样性,这样才能有力地保护海洋生物资源。 4、加强科技水平,利用高新技术保护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生物资源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海洋生物资源又称海洋水产资源。指海洋中蕴藏的经济动物和植物的群体数量,是有生命、能自行增殖和不断更新的海洋资源。其特点是通过生物个体种和种下群的繁殖、发育、生长和新老替代,使资源不断更新,种群不断补充,并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达到数量相对稳定。 自古以来,海洋生物资源就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近数十年来,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有了很大增长。在20世纪70年代,人类所利用的总动物蛋白质(包括饲料用的鱼粉)中,约有~20% (鲜品计算)来源于海洋生物资源。世界海洋水产品总产量,由1938年的1880万吨增加到1980年的6458万吨,增长倍。1978年世界海洋渔业总产值为283亿美元。 海洋生物资源还提供了重要的医药原料和工业原料。海龙、海马、石决明、珍珠粉、龙延香、鹧鸪菜、羊栖菜、昆布等,很早便是中国的名贵药材。当前,海洋生物药物已在提取蛋白质及氨基酸、维生素、麻醉剂、抗菌素等方面取得进展。以贝壳制造工艺品已在中国成为一种行业,一些珊瑚是很受欢迎的艺术品。海鸟粪含磷达20%,是极好的天然肥料。鲸油既可食用又是重要化工原料,抹香鲸头部的油是精密仪器的高级润滑油。海藻的提取物,特别是褐藻胶和琼胶在工业上也有广泛的用途。 而我们生活的地球表面,海洋面积约亿平方公里,海洋中含有十三亿五千多万立方千米的水,约占地球上总水量的97%。海洋中有着大量的海洋生物,其中蕴藏的资源量约×1010t,海洋植物×109t海洋生物每年可生产×1011t有机碳,并在生态平衡允许的情况下,每年可提供3×109t水产品。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0%,海洋空间极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大的待开发领域。人类从海洋取得的食物只占1%,但它提供了人类动物蛋白的22%,海底石油占地球总储量的45%,天然气占地球总储量的50%。因此,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会成为新世纪的主要目标。 那么海洋生物资源有哪些可以开发利用的呢 人类目前可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包括以下几类: 鱼类资源是海洋生物资源中最重要的一类鱼类是脊椎动物中最为低级的一个类群。在我国海域里,目前已记录到海洋鱼类3023种,其中软骨鱼类237种、硬骨鱼类2786种,约占我国全部海洋生物种类的1/7左右。因此,海洋鱼类构成了我国海洋水产品的重要基础。从海域分布来看,太平洋是世界各大洋中渔获量最高的海域,占世界海洋总渔获量的%,在世界各海洋中居第1位。这里有著名的秘鲁渔场,盛产秘鲁鳀鱼;日本北海道渔场,其盛产的鲑、带鱼、太平洋鲱、大黄鱼、小黄鱼等,产量非常丰富。大西洋的渔获量在世界各海洋中居第2位,主要有北海渔场和纽芬兰渔场等,盛产鳕鱼、鲱鱼、毛鳞鱼等,印度洋的渔获量较少仅占世界海洋渔获量的6%。 鱼肉中含蛋白质、氨基酸很高,对促进智力发育、降低胆固醇和血液黏稠度、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具有明显的作用。因此,经常吃鱼对健康有好处。 海洋软体动物是重要的生物资源。很多种类分布广,数量大,肉味鲜美,又易捕捞和养殖,是人类的渔业对象。可供捕捞的主要种类是头足类的鱿鱼、乌贼等。还有很多种类既可采捕,又能进行人工养殖,如双壳类的牡蛎、贻贝、蛏、蚶。据统计世界海洋软体动物的产量每年约为560万吨,其中鲍、干贝(扇贝的闭壳肌)等都是珍贵的海产食品。

教学情况通报

教学情况通报中国药科大学教务处编 2019年第6期2019年10月8日2019年8月26日-9月30日,校领导、校院教学工作负责人和校教学督导通过现场巡查、听课、与师生交流等方式对我校教学情况进行了常规检查。根据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控所掌握的情况,现将这一阶段听课、调停课、教师授课情况,学生集中反映的教学类意见建议公布如下: 一、听课次数汇总 序号姓名职务听课次数 1 金能明党委书记 6 2 来茂德校长、党委副书记 1 3 戴建君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1 4 陆涛副校长 1 5 孔令义副校长 1 6 王正华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1 7 袁浩副校长 1 8 郝海平副校长 4 9 于广琮副校长 1 10 唐伟方教务处处长 4 11 胡春蕾教务处副处长 4 12 胡育筑校教学督导21 13 钱之玉校教学督导19 14 祁公任校教学督导16 15 季晖校教学督导19 16 庄正风校教学督导16 17 陈曙校教学督导(兼职) 5 18 严拯宇校教学督导(兼职) 8 19 王旭红校教学督导(兼职) 8

序号姓名职务听课次数 20 芦金荣校教学督导(兼职) 11 21 李运曼校教学督导(兼职) 10 22 褚淑贞校教学督导(兼职) 9 23 李志裕药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 4 24 刘煜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 4 25 杜鼎理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 4 26 于锋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副院长 (分管教学) 4 27 王志祥工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14 28 明广奇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 6 29 丁锦希国际医药商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 4 30 史志祥外国语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 4 31 董高伟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分管教学)8 32 陈定炫体育部副主任(分管教学) 4 二、调停课情况统计 本学期开学至9月30日,各学院调停课情况如下表所示: 序号学年学期院系名称调课 人次 调课 学时 总学时调课率 1 2019-2020-1 药学院 5 10 10264 0.01% 2 2019-2020-1 中药学院17 57 10860 0.52% 3 2019-2020-1 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3 7 605 4 0.12% 4 2019-2020-1 国际医药商学院 2 6 5873 0.10% 5 2019-2020-1 理学院11 6 6 18158 0.36% 6 2019-2020-1 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5 10 3561 0.28% 7 2019-2020-1 马克思主义学院 4 8 2466 0.32% 8 2019-2020-1 外国语学院///0 9 2019-2020-1 工学院 5 15 7743 0.19% 10 2019-2020-1 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 4 11 6470 0.17% 11 2019-2020-1 体育部 6 12 7390 0.16% 根据《中国药科大学本专科教学课程运行管理规定》(药大教[2016]96

海洋生物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

海洋生物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 1、 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 在自然界中一切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要素就是自然资源,海洋生物资源属于自然资源中的生物圈资源,其重要特征是具有可更新性,反映出这种资源有生命,有自然更新能力。在适宜的自然环境中,如果合理利用,便可以保持生物资源的生态平衡,不断更新繁衍,被人类持续利用。否则,则日趋衰退,崩溃灭绝。 所谓合理利用,就是根据海洋生物资源分布的区域性特点,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按照海洋生物资源的特点和规律进行开发和利用。滥捕和捕捞过度,是引起许多重要海洋生物资源下降的原因。世界上许多传统性经济鱼类,都因过度捕捞而日趋衰竭。20多年来,中国近海渔业资源也遭受到严重的破坏,特别是近海渔业资源从60年代后期起就开始衰退。带鱼从年产量一百多万吨降到50万吨左右,小黄鱼几乎不见,大黄鱼产量不足 3×104t。由于大规模搞底拖网,且网孔越来越小,把大量幼鱼都捕捞上来了。后果是渔获物中成鱼减少,幼鱼增多;优质鱼比例下降,劣质鱼比例大幅度上升。现在,黄海的带鱼和小黄鱼,已形不成渔汛。东海的大黄鱼和带鱼,产量大幅度下降。 保护海洋生物资源,使人类可持续利用。一方面,必须加强海洋渔业环境保护,尽量预防和消除海洋环境污染;另一方面,就是做到合理捕捞,既要使人类捕捞的产量达到最大,又要使海洋生物资源有所增长。每一种海洋生物资源,每年都要因疾病死亡、被捕食或被捕捞而损失一部分,同时每年又因个体生长和幼体补充而增加一部分。补充量与损失量之差,就是每年适宜捕捞的数量。若捕捞量大于这个差,则超过该种海洋生物的补充能力,资源就要减少。当每年的最高捕捞数量可使该种海洋生物的资源量仍得以保持稳定时,这个量就叫最大持续产量,也就是合理的捕捞数量。要达到最大持续产量,最好的办法就是多捕较大的鱼,不捕小鱼。为了保护渔业资源,许多国家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包括禁渔区,禁渔期,最小捕捞长度,禁止捕捞亲鱼和幼鱼,还规定最小网目、规格、捕捞工具,最适捕捞量等,并建立相应的监督管理机构和管理队伍。 2、 实现海洋农牧化 所谓海洋农牧化就是像陆地农业种植庄稼、放牧牲畜那样在海洋中开展海洋生物的养殖和增殖。这是开发海洋生物资源的一种新途径。 目前,全世界已养的贝类约有近100种,主要有牡蛎、贻贝、扇贝、蛤、鲍等。这也是中国当前的主要养殖品种,且中国可养殖的贝类资源更为丰富。在鱼类养殖方面,目前世界已养殖的鱼类约100种,但能形成规模化的仅20种左右。中国已具有多种经济鱼类人工繁育苗种和网箱养殖、人工增殖的经验和技术。虾类和藻类的养殖在世界上占较大的比重,也是中国的主要养殖品种。全世界目前有50个国家和地区在养殖虾类近30种,但形成商品仅10余种,世界虾类养殖产量80%集中在中国和东南亚一带。世界藻类养殖产量1991年为359.3×104t,主要品种有海

海洋生物分类

海洋生物的分类 原核生物界MONERA共234种 细菌门放线菌 蓝菌(藻)门色球藻目石囊藻科(Entophysalidaceae) 蓝柄藻科 色球藻科(Chroococcaceae)、色球藻属 粘球藻属 粘杆藻属(Gloeothece)、 束球藻属(Gomphosphaeria)、 腔球藻属(Coelosphaerium)、 平裂藻属(Merismopedia)、 隐球藻属(Aphanocapsa)、 隐杆藻属(Aphanothece) 宽球藻目(Pleurocapsales)蓝枝藻科(Hyellaceae) 宽球藻科(Pleurocapsaceae) 管胞藻目(Chamaesiphonales) 念珠藻目(Nostocales)念珠藻科(Nostocaceae) 念珠藻属(Nostoc Vauch.) 微毛藻科(Microchaetaceae)、 胶须藻科(Rivulariaceae)、 伪枝藻科(Scytonemataceae 颤藻科(Oscillatoriaceae)。 真枝藻目(Stigonemales) 原绿藻门原绿藻

变形菌门α-变形菌纲立克次氏目立克次氏科立克次氏属立式立克次体立克次氏体支原体门支原体 衣原体门(Chlamydiae)衣原体目、衣原体科衣原体属(Chlamydia)衣原体鹦鹉热衣原体、沙眼衣原体肺炎衣原体 原生生物界PROTISTA共5474种 原生生物界 根足门(Amoebozoa) 叶足亚纲(Lobosia) 裸变总目(Gymnamoebidea) 变形目(Amoebida) 裂芡目(Schizopyrenida) 泥生目(Pelobiontida) 壳叶总目(Testacealobosidea) 表壳目(Arcellinida) 毛片目(Trichosida) 微胶丝亚纲(Acarpomyxia) 细胶丝目(Leptomyxida) 坚胶丝目(Stereomyxida) 混胶丝亚纲(Acrasia) 胶丝目(Acrasida) 真胶丝亚纲(Eumycetozoia) 原星总目(Protosteliidea) 原星目(Protosteliida) 网星总目(Dictyosteliidea) 网星目(Dictyosteliida) 胶胚总目(Myxogastridea) 棘柱目(Echinosteliida) 无丝目(Liceida) 有丝目(Trichüda) 有钙目(Stemonitida) 无钙目(Physarida) 原质亚纲(Plasmodiophoria) 原质目(Plasmodiophorida) 丝足亚纲(Filosia) 无壳目(Aconchulinida) 网足目(Gromiida) 粒网亚纲(Granuloreticulosia)

海洋生物资源论文

蔡菲菲 201200191003 电气工程学院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12级5班

目录 摘要 (3) (一)引言 (4) (二)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现状 (5) 1.近海水体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污染范围不断扩大 (5) 2.近海水域污染严重,生态环境破坏加剧 (5) 3.污染严重,引发赤潮,渔业资源破坏严重 (5) (三)海洋生态环境的污染源 (5) 1.陆源污染物 (5) 1)工业污水排海 (6) 2)城市生活污水排海 (6) 3)农药、化肥污水排海 (6) 4)海洋石油运输和海洋石油勘探开发造成的海上溢油事故频发 (6) 2.船舶排放的污染物 (6) 3.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 (6) 4.人工倾倒废物污染 (6) (四)我国海洋环境污染的原因 (6) 1.把经济发展速度作为考核的主要指标 (6) 2.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不够 (7) (五)防治海洋环境污染的对策 (7) 1.提高民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7)

2.加强监管和加大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 (8) 3.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 (8) 4.科学开发海洋资源 (8) 5.建立统一和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 (9) (六)结论 (9) (七)参考文献 (10) 浅谈中国海洋生态环境污染 摘要 近十年来,全国特别是沿海发达地区,临港、临岸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不少企业治污净化设施没有同步跟上,污水向河道和入海口无度排放,污染了海洋。还有的甚至在“先污染后治理”的思想支配下,企业长期不安装治污设施,任其自然排放,使得海洋这块蓝色宝地受到日趋严重的污染。部分海湾和近海海面污染已经相当严重,而且呈日益加剧的趋势。当前,污染和损害中国海洋环境的因素主要有:陆源污染物、船舶排放的污染物、海洋石油勘探开发的污染、人工倾倒废物污染、不合理的海洋工程的兴建和海洋开发,使一些深水港和航道淤积,局部海域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等。目前海洋生态环境污染已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物资源造成了巨大影响,而且海洋环境与陆上不同,一旦被污染,即使采取措施,其危害也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因为治理海域污染比治理陆上污染所化费的时间要长,技术上要复杂,难度要大,投资也高,而且还不易收到良好效果。所以保护海洋环境,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主要对策有:提高民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加强监管和加大对海洋环保的执法力度、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法律体系、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建立统一和多职能的海上执法队伍等。治理污染刻不容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海洋生态环境。 关键词:海洋污染;因素;防治措施;科学开发

高中地理第二单元开发海洋资源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开发自我小测鲁教版选修211092145

第三节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开发 自我小测 夯基达标 1.自1996年6月1日起,我国在南海海域实施为期60天的伏季休渔,在南海海域不得有任何渔船作业。选择在6、7月两个月休渔的原因是() A.这一时段多发台风,确保渔民安全 B.这一时段海水温度高,蒸发强,海水盐度大,鱼类少 C.这一时段南海幼鱼比例最大,为了保护渔业资源 D.这一时段多有赤潮发生,影响渔业生产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北海道渔场是由日本暖流与加利福尼亚寒流交汇形成的 B.纽芬兰渔场是由北大西洋暖流与拉布拉多寒流交汇形成的 C.东南大西洋渔场是由秘鲁寒流上升形成的 D.东北大西洋渔场是由东格陵兰寒流与北大西洋暖流交汇形成的 3.下列四图中,有世界著名渔场分布的海域、盐度最高的海域分别是()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4.海洋水域占地球表面积70%以上,海洋中蕴藏着丰富的生物资源。随着世界人口的增加,人类加速了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假如开发过度,将会导致海洋生物资源的枯竭。 (1)海洋生态系统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 A.藻类 B.虾类 C.鱼类 D.哺乳类 (2)要使海洋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就必须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对一个平衡的生

态系统来说,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B.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保持动态平衡 C.植物与动物的数量相等 D.生物成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 5.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 A.大洋底部 B.热带洋面 C.沿海大陆架海域 D.高纬度大洋中部 近年来,我国海洋渔获量大幅度下降,且捕上来的多是鱼子鱼孙。据此完成6~8题。 6.这种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水温升高 B.石油泄漏污染了海洋 C.修建人工岛和海港等设施 D.过度捕捞使渔业资源严重衰退 7.上述行为违背了可持续发展的()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协调性原则 8.对此我国采取的主要对策是() A.对部分海域实行季节性的“休渔” B.改革渔具,加密渔网眼 C.推进海洋农牧业生产 D.控制各种废弃物的排放量 9.下列海洋生物中人类食用量最大的是() A.鱼类 B.虾蟹类

生物学一级学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生物学一级学科(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 一、培养目标 本学科培养的研究生,要热爱祖国,崇尚科学,诚实守信;应能较好地掌握辨证唯物主义的原理与方法,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合作精神,学风严谨,谦虚、进取、敬业,有较强的事业心和社会责任感;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本学科研究生应掌握扎实宽广的生物学基础理论和系统的各自相关的专业知识与实验科研技能,掌握一门外语(一般为英语);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毕业后可从事生命学科及相关学科的科研、教学、环境保护及科技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二级学科各专业及研究方向 1. 植物学 2. 动物学 3. 微生物学 4. 遗传学 5. 发育生物学 6. 细胞生物学 7.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8. 海洋生物学 9. 生物物理学

三、学制与学习年限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学制为3年,在校学习期限为2-4年。3年制硕士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最长提前时间不能超过一年。成绩优秀,提前完成论文、且在SCI刊物上发表与毕业论文有关的研究论文者,硕士论文经学位委员会指定的3人以上指导小组预答辩,推荐进行硕士论文答辩方可向学校申请。 四、培养方式 1.根据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本学科按生物学一级学科招收硕士研究生,按一级学科开设专业基础课程,在学生进入到实验室后,由导师或导师组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完成相应的专业学习。 2.本学科鼓励开展硕士研究生的“三种经历”工作,即海外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和社会实践经历,在海外学习经历、第二校园经历中实行双导师合作培养。 五、应修总学分数 硕士生的课程学习一般为一年,应修总学分不少于30学分,其中必修课不少于22学分(含前沿讲座与社会实践),选修课不少于8学分;具体课程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六、课程的类别及设置 硕士研究生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具体课程见课程设置一览表。 1、必修课22学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