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科学的哲学

自然科学的哲学
自然科学的哲学

科学:经验科学和非经验科学

经验科学: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

第二章科学研究:发明与检验---引言(主要考例子)

2.1 例子

赛麦尔维斯--产褥热

现象:同样的收治率,但第一产科的死亡率高很多

检验步骤:

1、从各种各样流行的解释中摒弃与公认事实不相符的解释,对其他检验付诸实际检验

例如:

第一个原因:流行性影响:宇宙-地球-大气变化。与流行病不具有选择性矛盾。并且即使在街边分娩这样不利的条件下,死亡率也没这么高。

第二个原因:过分拥挤。事实上第二医院更加拥挤。饮食与照顾不存在区别。

所以以上两个原因与事实发生冲突被排除了。

2、原因:第一医院所受训练的医科学生的粗暴检查所造成的创伤。

赛麦尔维斯的反驳:a、分娩过程所造成的创伤比检查所造成的更为广泛。b、与第二产科的检查方式相同。c、虽然学生和检查减少后,死亡率由短暂的下降,但最后却更高了

3、心理解释:教师和随从的出现引起的恐怖--间接的检验

检验:教士悄无声息的走过,但死亡率没有影响

4、分娩方式:分娩时期的姿势,仰卧、侧卧

检验:变换分娩方式,死亡率没有影响

5、传染性物质:尸体物质引起的血液中毒

检验:检查之前必须在漂白液里清洗,死亡率下降到与第二医院一样

进一步检验:第二医院由助理护士分娩,他们不需要解剖尸体

同样解释了:街道分娩死亡率低;新生儿的产褥热是在母亲分娩时候产生的

进一步临床经验--检查宫颈癌,未消毒,导致后来病人死于产褥热--产褥热不仅由尸体物质引起,而且也“从活的有机体产生的腐败物质”引起。

2.2 检验假说的基本步骤

?如果H(假说:指经受检验的任何陈述)是真,那么I(预期的可观察的事件)也是真,则说,I从H推论出,或为H所蕴涵,称I是假说H的检验蕴涵

?否定后件推理(modustollens)--例子3、4

在演绎上是正确的,即如果前提是真的,那结论也是真的,因此如果前提被得到证实,假

说H必须被摒弃

?肯定后件的谬误--例子5(开始猜测产褥热因为尸体物质的感染,但后拉发现有机体的腐败物也能引起产褥热)、水银柱和空气压的例子

在演绎上是无效的,也就是说即使前提是真的,结论也有可能是假的--因此,检验的

有力结果并不证明假说是真的,即使假说的许多蕴涵被证实,该假说人可能为假

2.3 归纳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演绎论证

-如果前提真,那么结论不可能不是真的(否定后件推理)

-从全称(涉及所有钠盐的前提)到特称(涉及特定岩盐碎片的结论)

?归纳推理

从涉及特定事例的前提到具有普遍规律和原则的性质的结论。

前提的真不能保证结论的真

?总结

归纳推理的前提蕴涵的结论只具有或高或低的概率,而演绎推理的前提蕴涵的结论觉有确定无疑性

?理想科学演的过程--

a)观察和记录全部实施

b)对这些事实进行分析和分类

c)从这些时事中用归纳推导出普遍性结论

d)进一步检验这些普遍性结论

作者认为以上是:科学研究的狭义归纳主义概念

原因:

不能顺利进行--不可能搜集到全部事实,所搜集的事实应参照假说而不是问题;事实可以有许多的方式分析和分类,没有标准;没有普遍和机械的归纳程序

资料的收集不是由研究的问题来决定的,而是由研究者在猜测与假说的形势下怀有某种试探性解答来决定的。

?归纳法:用可以机械的应用的规则,从观察到的事实中导出相应的普遍原理。

归纳推理的规则提供了科学发现的有效准则,归纳法是类似整数乘法运算的的机械程序,经过有限数量的预定的和机械的进行步骤导出相应的结果。

?广义的归纳:包含的假说是根据资料的,资料不提供在演绎上的决定性证据,只提供或强或弱的归纳支持的确证。

补充

?科学研究过程:发现问题(第一产科的产褥热死亡率高)--提出假说--检验假说?假说:可直接检验(拥挤、饮食、检查);不可直接检验(教士的出现、分娩姿势、尸体物质)

?假说的扩展:产褥热不仅由尸体物质引起,也由“从活的有机体产生的腐败物质”引起?检验假说的基本步骤:直接检验(是否与事实冲突)&间接检验[假设假说H为真,那么某种可观测的事件(如死亡率下降)在特定情况下(如教士不走过病房,或侧位分娩)就应该出现(I)]

?从资料过渡到理论要求有创造性的想象。科学假说和理论不是从观察事实中倒出的,而是为了说明观察事实发明出来的。

第三章假说的检验:它的逻辑及其力量---方法(什么是假设,各种假设)

3.1 实验检验与非实验检验

?检验蕴含式--条件语句或实质蕴涵

如果C类条件得到满足,那么E类事件就会发生

“如果...那么...”的条件句形式

?实验检验--实现条件C并核对E是否按照假说所设想的那样发生。

?非实验检验--找出或等待给定条件能自然而然地实现的情形,然后核实E是否确实发生过。

?实验作为一种检验方法(提出假说,后实验检验)--托里拆利的气压实验

?实验作为一种发现方法--函数中的参数值

3.2 辅助性假说的作用

?如果I是从H与一个或多个辅助性假说A中推导出,那么否定后件推理的格将变为因此,如果检验表明I为假,我们只能推断出,或者假说、或者A中所包含的辅助性假定中的某一个必定为假,所以检验并未给否定H提供定论性的根据。

3.3 判决性检验

?判决性检验

决定性地判决相互对立的两个假说或理论中的一个为“真”而另一个为“假”的实验。

设H1和H2是关于统一问题的两个相竞争的假说,并且到目前为止同样经受住了检验,现有的证据并非有利于他们之中的一个而不利于另一个。如果能够安排一次检验,对检验H1和H2预测的结果是矛盾的,即:如果对某个检验条件C,第一个假说得出“如果C那么E1”的检验蕴涵,第二个假说得出“如果C那么E2”的检验蕴涵,且E1和E2相互排斥,那么就可以从这两者中做出抉择。从而完成适当的检验,大概就可以驳倒其中的一个假说而支持另一个。

?严格地说,科学中不可能有判决性实验,不存在驳倒性的或确证性的检验。但从不太严格或使用的意义上来说,一个实验可以是判决性的:它能揭示出两个相互抵触的理论中的一个是及不适当的,并可对与之对立的理论提供有力的支持;其结果,可以对以后的理论工作和实验方向施加决定性的影响。

3.4 特设性假设

?这种假定是特设性的引入的--为了挽救一个受到不利证据严重威胁的假说,它不要求其他发现,大体上说它不导致任何补充的检验蕴涵。

?为了避免理论被证伪而刻意设计出的辅助性假说

3.5 原则上的可检验性和经验意义

?原则上,任何陈述或任何一组陈述T得起客观经验检验,才能有意义的作为一个假说或理论提出。

?但如果一个陈述或一组陈述至少在原则上是不可检验的,也就是说它根本没有检验蕴涵,它就不能有意义的作为一个科学假说或科学理论提出或接受,因为没有任何经验性发现能够与它符合或抵触。在这种情况下,它与任何现象都没有关联,或说它缺少经验意义。?经验意义的判断:包含哪些辅助性假说;假说与辅助性假说相结合时是否产生新的检验蕴涵。

?伪假说--仅仅表面上是假说

?一个科学家说,一般情况下只有与一些适当的辅助性假设结合在一起时,才能产生检验蕴涵。

补充

?假说:经受检验的任何陈述

第四章确证的标准和可接受性---结果(怎么收集数据与分析,如何看待数据)在评价一个假说在科学上的可接受性和可信性时,最重要的因素是可得到的有关证据的范围和性质,以及它对假说支持的程度。

4.1 支持证据的量、种类和精确性

?在缺乏不利证据的情况下,一个假说的确证通常被认为是随有利检验结果的增加而增加的。但广义上说,由于新的有利事例产生确证的增量一般将随以前确认的有利事例数的增长而变小。如:已获得成千上万的确证事例,在家一个有利的发现对于确证就没有多少提高。

?假说的确证还依赖于有利证据的种类,种类越多,所获得的支持越有离。

?具有有利结果的重复检验会增加该假说的确证,但远不如包含种类更广泛的事例的检验所能达到的确证程度(证据的多样性)。

?有时,通过增加有关的观察和测量程序的精确性,可以做到检查更严格,它的结果更有分量。

4.2 用“新”的检验蕴涵确证

?当设计一个假说来解释某些已观察到的现象时,即使它蕴涵着那些现象的发生,因此,被解释的事实就组成假说的确证证据。如果一个假说又有“新”的证据(即指在假说提出时还不知道或未被考虑到的事实),那么可以增强它的确证。

?简单性概念

4.3 理论的支持

?对假说需要的支持不一定完全或部分由证实从假说推导出来的检验蕴涵的资料组成(归纳),也可以来自包含更广的假说或理论,它蕴涵已知的这个假说或理论,并拥有独立的证据支持(演绎)。

?如果假说与当时公认得到充分确证的假说和理论相冲突,那假说的可信性就受到不利的影响。

?一个在许多领域得到成功的重大理论已搬进当有一个更令人满意的替换理论时才会被抛弃4.4 简单性

?如果两个假说符合相同的数据,而且有关它们确证的其他方面没有不同,那么简单的假说更可接受。

?自然界的基本规律是简单的;科学应该经济而节约的描述世界;更简单的假说是更容易证伪的假说,也是更强有力的假说,因为他在逻辑上蕴涵着不那么简单的假说

?简单性原理无法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精确地表述和统一的证明

4.5 假说的概率

?在一特定时候,假说H的可信性严格地说是依赖于在这一时期整个科学知识的有关部分,包括与该假说和所有当时工人对他有影响的假说和理论有关的证据--某一假说相对于一定知识体系的可信性。

?对于任意假说H和任意陈述集K(当时科学所接受的所有的陈述组成的集合),H相对于K的可信程度c(H,K)--0=

指假说H受到在陈述K中表达的证据支持的程度。

?若两个逻辑上不相容的陈述H1和H2,则c(H1或H2,K)=c(H1,K)+c(H2,K)

第五章规律及其在科学解释中的作用---讨论

5.1 科学解释的两个基本要求

?解释相关要求和可检验性要求--提出一种与经验有清晰的、逻辑的联系的并且能进行客观检验的世界观念

?解释相关的要求:所引证的解释性知识提供了很好的理由来使人相信被解释的现象确实会发生或者真的已经发生过。

?可检验性要求:构成科学解释的陈述必须是能够经验检验的

?提出一个满足相关要求的解释,也就满足可检验性要求(反之则不然)。

5.2 演绎规律解释

?被解释现象:用某种解释所说明的现象

?被解释语句:描述被解释现象的语句

?被解释项:当前后文表明它的意思时,他们都被简称为~

?解释语句:起说明作用的解释性信息的语句

?演绎-定律论解释(D-N)或称为通过演绎包容在一般规律内的解释

L表示一般规律,C表示特定事实

?在科学解释中援引的规律,也可称为被解释现象的覆盖律,而解释性论证可说是将被解释项包容于这种覆盖律内

5.3 普遍规律和偶然概括

?普遍规律--演绎-定律论解释中所要求的规律,是一种普遍形式的陈述。广义的说,这类陈述断言在不同的经验现象之间或一种经验现象的不同方面之间有一种一致性联系。

即:只要有一类详细规定的条件F发生,则毫无例外地也一定有另一类条件G发生(并非所有的科学规律都是这种类型)

?定量的规律:它们断言在物理系统或物理过程的不同定量特征之间存在特定的数学联系。?偶然的概括:碰巧是这种情况的断言

?科学的规律不能合适的定义为真的普遍形式的陈述:这种特征描述对于我们正在讨论的规律是必要的条件但不是充分的条件

?区别真正的规律和偶然的概括:

a、规律能够支持与事实相反的条件语句,而偶然概括不能。

b、规律能够支持虚拟条件句,而偶然概括不能

c、一个规律能够用来作为某一解释的基础,而一个偶然概括则不能

?与事实相反的条件语句:“如果A是(曾经是)如此,则B也会是(曾经是)如此”,这里事实上A不是(不曾是)如此。

?虚拟条件句:“如果A会发生,则B也会发生”,这里不论A在事实上是否会发生。?经验的概括:在经验充分的确证但在理论上没有基础的普遍形式的陈述

?理论的相关:一种普遍形式的陈述,无论它是否已经得到经验确证,如果它为一个已被接受的理论所蕴涵,则有资格作为一个规律(这类陈述常被称为理论规律);但即使这种普遍形式的陈述在经验上得到充分确证,并在事实上大概也是真的,如果它排斥某些被人们接受的理论认为可能的假说性事件,则它没有资格当作一个规律。

5.4 概率性解释:基本原理

?概率性解释:“前提”(解释项)使“结论”(被解释项)具有或大或小的概率;概率的程度

由方括号内的标记给出,表示语句之间的关系。

?概率性解释与演绎-定律论的区别

a.现象和解释项都是用规律联系起来的。但是在演绎定律论中的规律是普遍性的,而在

概率性解释中的规律是概率形式的。

b.演绎解释表明:根据在解释项中所包含的信息,可以用“演绎的确定性”来预期被解

释项

c.归纳的解释表明:根据解释项所包含的信息,只能用概率或者“实用的确定性”来预

期被解释项。

5.5 统计概率和概率性规律

?要求在概念定义中涉及基本选择必需是“等可能的”或“等概率的”

?相对频率:即实例的比例

?概率:有时被定义为随着演示次数的无限增加,相对频率向其收敛的数学极限。

?概率的统计解释:指在一长系列的随机试验R的演示中,结果O事例的比例几乎确定的接近于r

?p(O,R)=r

?统计概率陈述句形式的科学假说的确证是根据假说概率与被观察的频率之间的一致接近度来加以判定的。

?两种错误:a、摒弃真的假说;b、接受假的假说

?普遍形式的规律与概率形式的规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a.普通形式的规律:在所有场合,只要F累的不条件出现G类条件也同样实现

b.概率形式的规律:在某些构成随机试验R的演示条件下,某种结果将会一般粉笔出

现。两类逻辑不同

c.概率性规律同样具有预见力和解释力

5.6 概率性解释的归纳性质

?归纳推理:

a.从涉及特定事例的前提到具有普遍规律和原则的性质的结论的推理过程;

b.归纳推理的前提蕴涵的结论只具有或高或低的概率

?当一个事件用概率性规律解释时,则解释项赋予被解释项的支只是或强或弱的归纳支持?演绎-定律论解释是通过演绎得以包含在普遍形式的规律内,概率性解释是通过归纳得以包含在概率形式的规律内。

第六章理论和理论的解释

6.1 理论的一般特征

6.2 内在原理和连接原理

?内在原理:表征理论诉诸的基本实体和过程及假定和这些基本实体和过程相适应的规律。?连接原理:指理论所设想的这些过程是怎样与我们所已经熟悉的并理论能解释、遇见和后顾的经验现象相联系。

?预先得到的或浅理论的术语:这些术语的采用先于这个理论而引进并能独立于这个理论。?没有连接原理,一个理论的内在原理不会产生任何检验蕴涵,从而就会违反可检验性要求6.3 理论的理解

6.4 理论实体的地位

6.5 解释与“还原为熟悉的东西”

第七章概念的形成

7.1 定义

?描述性定义:陈述或描述某个已在使用的术语的已被承认的意义。

陈述形式--**具有与**相同的意义。

被定义项填在左边,起下定义的表述或定义项填在右边

分析类描述性定义目的:分析某个术语已被承认的意义并用别的术语来描述它

非分析类描述性定义:规定某个术语的应用范围或外延而不是它的意义或内涵

?规定性意义:通过规定,赋予某个给定的术语特定意义,这个术语可能是个新造的词语或符号,或是以某一特定技术意义来使用的“旧”术语

陈述形式--规定**具有与**相同的意义或对于**我们把它理解为是与**相同的事物

不可能被认为是真的或假的

?“=Df”符号表示“与**有相同的意义”

?原术语:这些术语在这个系统中无需定义,而且被用来作为定义所有其他术语的基础。?解释语句:指能借助某个给定理论先前得到的或前理论的词汇来规定该理论的纯理论术语的或“特有术语”的意义的陈述。

7.2 操作定义

?操作主义的中心思想:每个科学术语的意义一定可以通过指明一种确定的检验操作来规定,这种检验操作为术语的运用提供了一个标准。这种标准常被看作是“操作定义”。?操作定义被认为是在特定的情况下为确定所给量的数值规定了一个程序:操作定义具有度量规则的性质。

7.3 科学概念的经验意义和系统意义

?一致性要求:每当两种不同的程序都适用时,它们必须产生相同的结果

?科学的系统户,要求根据定律或理论原理在经验世界的不同方面建立多种多样的联系,这些联系可以用科学概念来表征。

7.4 论“操作上无意义”的问题

7.5 诠释语句的性质

?语境定义:完全的规定有某个给定术语的特定语境意义的陈述

第八章理论的还原

8.1 机械论和活力论的争论

新活力论:认为生命系统的某些特征(包括他们适应性的和自我调节的特点)不能单用物理学和化学原理来解释,而必须用一种在物理科学中不知道的新因素即生长原则或活力来加以说明。

机械论:认为生命有机体只不过是非常复杂的物理-化学系统

8.2 术语的还原

外延定义:不要求定义项与被定义项有相同的意思或内涵,只要求它们有相同的外延或应用范围。

形式--**与**有相同的外延

8.3 规律的还原

8.4 再论机械论

8.5 心理学的还原:行为主义

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要研究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二者的定义。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综上所述,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二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研究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但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首先要了解哲学的起源。早期的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是如何从本原产生变化而成的。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物质和精神等问题的显现,急待解决,哲学家后期放弃了对自然的研究,把注意力转向政治和有益于人类美德的问题。研究人的内心活动,研究人的观念和意志力,

人生事务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是人和社会,探讨的是什么是正义以及国家与法律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目的是更好的认识人和社会。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哲学最先是被判断成自然科学的,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自然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家许多都是哲学家。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例如: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虽然来自长期的经验积累,但并没有像其他经验科学而被科学实验方法所淘汰,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医学理论充满了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哲学为自然科学提供逻辑范畴。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答:(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基本问题及内容? 答:在哲学研究的众多问题中,有一个重大的基本问题,那就是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二是,精神和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人们能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在这个问题上,哲学史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辩证法的观点,他把世界看作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世界,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各自孤立、静止不变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是不会发展的,有变化也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认为这种变化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 怎样区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精神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即谁先谁后,谁决定谁,谁是世界的本质、本原,也就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也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唯物主义;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唯心主义。精神和物质有无同一性问题:即世界的状况是怎么样的——是划分辩证法的观点和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标准。辩证法的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和永恒发展的过程,一切事物都是由内部矛盾推动而不断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着;另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观点,它把世界的各种现象看作是孤立、静止、片面的东西,认为世界是没有矛盾的,变化只是事物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是纯外力的结果。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明确地规定自己的研究对象是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它的任务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普遍本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从内容上看):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它是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是唯物辨证的自然观和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从特征、特点上看):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实践性是根本特征。4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理论。 小结: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一切哲学有着本质的区别,它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2)从研究对象上说,它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3)从内容上说,它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4)从作用上来说,它是指导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说明物质与运动的相互关系? 答: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运动的物质,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以自己特定的形式在不断地运动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世界上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第三,离开物质讲运动,否认物质是运动的主休,是唯心主义;离开运动讲物质,否认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是形而上学。

浅析科学技术进步与哲学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

浅析科学技术进步与哲学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题目太大,如果要写此题目,可以分四个部分,科技对哲学的促进,科技对哲学的阻碍,哲学对科技的促进,哲学对科技的阻碍等四个方面;如果是想写一个方面的话,比如就写科技对哲 学的积极作用等》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经济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实现了科学技术领域一个又一个的突破;同时,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又会影响人类社会的发展,或是起到促进作用,让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极大的便利,同时,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技术也是一柄双刃剑,同样会阻碍社会的进步,甚至会破坏社会的发展。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哲学;辩证统一 引言: 人类发展繁衍了上千年,科学技术的出现一次又一次的改写了人类的历史,不断推进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进步;科学技术的出现,也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了人们对待这个世界,这个宇宙的看法,让人们的观念也发生着变化,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科学技术带来的哲学上的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的跨越,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与哲学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同时也是如何正确看待科学技术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中的作用,是促进或者阻碍,或是破坏。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哲学观也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正是二者之间关系的精彩之处。 一、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双刃剑”效果 邓小平曾说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尽管科学技术不用任何人来标榜其重要的程度,但是正是由领袖人物对其重要性的阐述,更是凸显出科学技术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一个民族创新力的体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的基础,是一个国家立于世界之林的有力武器,因此,各个国家无一不对科学技术表现出高度的重视。毋庸置疑,科学技术的进步带给我们生活的进步,以及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入,这正是科学技术的魅力。但与此同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科学技术对我们带来的危害:早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让很多国家的人民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或者身患绝症,或是为此付出了生命。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说英国多年前的雾霾天气,日

人文主义与自然科学发展的关系

论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人说“近代自然科学是人文主义的女儿”,真的这般吗?那整个自然科学的发展与人文主义的联系又在哪里?带着辨证的思想探索这个问题。那么现在我便浅析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 人文主义是指社会价值取向倾向于对人的个性的关怀,注重强调维护人性尊严,提倡宽容,反对暴力,主张自由平等和自我价值体现的一种哲学思潮与世界观。人文主义以人,尤其是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文主义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容忍、无暴力和思想自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原则。 而自然科学通常试着解释世界是依照自然程序而运作,而非经由神性的方式。自然科学一词也是用来定位“科学”,是遵守科学方法的一个学科。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而论人文主义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方面来进行阐述,从人文主义的特点,自然科学的发展历程以及自然科学发展过程理论依据的来源等。 人文主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神学观点把人看成是神的秩序的一部分,科学观点把人看成是自

然秩序的一部分,两者都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而与此相反,人文主义集中焦点在人的身上,从人经验开始。我们的全部知识都是人的思想从人的经验中得出的。 二、每个人在他或她自己的身上都是有价值的,一切价值的根源和人权的根源就是彼此的尊重。这一尊重的基础是人的潜在能力,那就是创造和交往的能力(语言、艺术、科学、制度),观察自己,进行推测、想像和辩理的能力。 三、它始终对思想十分重视,它一方面认为,思想不能孤立于它们的社会和历史背景来形成和加以理解,另一方面也不能把它们简单地归结为替个人经济利益或阶级利益或者性的方面或其他方面的本能冲动作辩解。 而自然科学的发展拥有比较悠久的过程,从古老的天文学、数学、生物学、化学然后一直到近代的物理学,这一切的艰辛过程都是里不开人文主义思想的指导。纵观近代以来的文明史,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推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近代社会,正是达.芬奇、莎士比亚等大师在人文领域主体性、创造性的讴歌,才产生了哥白尼、伽利略在宇宙观上对宗教神学的反叛;有了牛顿的“力学体系”,达尔文的“进化理论”,才有伏尔泰的“启蒙运动”和尼采等人的“上帝死了”的宣言。正是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完美结合,才会出现象爱因斯坦这样优秀的哲人科学家。大家知道,爱因斯坦是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是科学精神的化身,同时,他对开放的世界主义、战斗的和平主义、自由的民主主义、人道的社会主义的向往,以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浅谈自然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自然科学是研究无机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属性在内的有机自然界的各门科学的总称。认识的对象是整个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质的各种类型、状态、属性及运动形式。认识的任务在于揭示自然界发生的现象以及自然现象发生过程的实质,进而把握这些现象和过程的规律性,以便解读它们,并预见新的现象和过程,为在社会实践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规律开辟各种可能的途径。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综上所述,自然科学与哲学是的关系是具体和一般,实践和理论的关系。二者是互为联系,互相促进。研究自然科学离不开哲学的思维、判断、与逻辑,研究哲学也要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二者是不同的学科,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第一、自然科学是哲学发展的基础。首先要了解哲学的起源。源出希腊语philosophia,意即“热爱智慧”。早期的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自然,探讨的问题是什么是万物的本原,宇宙万物是如

何从本原产生变化而成的。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与动物、社会与自然、主题和课题、物质和精神等问题的显现,亟待解决,后期放弃了对自然的研究,哲学家把注意力转向政治和有益于人类美德的问题。研究人的内心活动,研究人的观念和意志力,人生事务和社会问题。研究的是人和社会,探讨的是什么是正义以及国家与法律是如何产生的问题,目的是更好的认识人和社会。 哲学在以前是人们为了研究自然科学而分离出来的。哲学最先是被判断成自然科学的,但是由于科学的发展,逐渐被自然科学分离出来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所以,以前西方的自然科学家许多都是哲学家。 第二、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都离不开哲学.必然受着哲学思想的支配和制约。特别是古代社会,哲学与自然科学尚未彻底分开之时,显得尤为密切。中医学属于古代自然科学范畴,其理论体系始终没有脱离古代自然哲学。中医学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五行学说构建其理论体系。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不仅为中医学提供了朴素的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生命观,并确立了中医学的整体的研究方法,使中医学以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去认识自然、认识生命,借以阐明人与自然、生命本质、健康与疾病等。中医学运用哲学的概念和范畴,去观察事物,借以阐明中医学中的一系列问题,并贯穿于中医学理论

哲学和科学关系

【作者简介】李醒民,中国科学院《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教授,主要从事科学哲学、科学思想史、科学文化研究。 关于科学与哲学的关系,其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总归起来,不外乎两种看法:无关或有关。在谈到现代哲学对科学的反映时,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认为,第一种态度的表现有两种方式:其一是把哲学的所有课题让与其他科学,而哲学尚可保留有关自身的历史知识,也就是退缩到哲学史上;其二是把哲学的论点尽量变得合乎科学,成为一种具有科学性基础的学问,如数理逻辑等。第二种态度与第一种相反。他们认为哲学自有其他天地,和科学无关。 基伯格持有无关的见解:“哲学是人文学科之一,科学就是科学……我们在这里有截然不同的文化,它们的居民罕见能够完全相互交流。人文学科聚焦于人的成果、历史、观念的游戏;科学聚焦于世界、事实、新的和切实的知识积累。” 蔡元培却不作如是观。他论及科学、哲学、文学三者的关系时说:“治文学者,恒蔑视科学,而不知近世文学,全以科学为基础……治自然科学者,局守一门,而不稍涉哲学,而不知哲学即科学之归宿,其中如自然哲学一部,尤为科学家需要;治哲学者,以能读懂古书为足用,不耐烦于科学之实验,而不知哲学之基础不外科学,即最超然之玄学,亦不能与科学全无关。”[3] 科学(Science)即指其本来的含义自然科学(Natural science)。哲学(Philosophy)就是通常意义上所谓的哲学。 一、科学与哲学在特征上的不同之处 王星拱:(1)哲学与科学之范围不同而其方法亦不同:哲学是研究本体的,科学是研究现象的;哲学是研究知识的,科学是研究事实的;哲学是研究形式的,科学是研究实质的。由此言之,研究科学须用经验,研究哲学须用理性。唯其要用经验,所以要在观察试验上做工夫。唯其要用理性,所以注重纯粹的推论。(2)哲学与科学之范围相同而其方法不同:哲学在前而科学在后,即先有哲学做急先锋,探险于未知之疆域,然后有科学一步一步地切实布置起来;科学在前而哲学在后,即它俩也是以全世界为领土,但是科学先从局部方面详细考察,把局部研究所得的结果,聚在一处,于是哲学集其大成,组织一个系统起来,安置于一个普遍的原理之下;哲学是全部的,科学是局部的,即哲学立原理以统事实,科学就事实以求原理。他进而表明:“哲学是偏重理论的,科学是偏重事实的;哲学是偏重思想的,科学是偏重试验的;哲学家多用脑,科学家多用手。”[4 王平陵举:(1)哲学以实有的全体性及直接性为对象,所以它的原理是具体的、根本的。科学则以实有之部分性及间接性为对象,所以它的原理是抽象的、表面的、假定的。(2)哲学的目标,在创造其规范和价值;科学的目标,在说明或运用其法则与事实。(3)哲学的机能,为人格的基本性性质,而科学的机能,则为理知作用。(4)哲学之统一原理,对于实有为内在的,故哲学为“自我之学”,或“主观之学”;科学之统一原理,对于实有为外在的,故科学为“非我之学”,或“客观之学”。(5)哲学以解决根本疑问,满足根本要求为职能,科学则以解决实际疑问,满足实用要求为职能。 吴怡指出,哲学和科学的分歧在于:(1)科学追求事物的真相,哲学探索事物的意义和价值。(2)科学考察的对象是局部的对象,哲学的对象是整体的概念。(3)科学重视客观的分析,哲学重视主观的反省。(4)科学把握的是量度,哲学把握的是生命[6]。 二、科学与哲学在特征上的相同之处 科学在历史上与哲学关系密切:科学脱胎于哲学母体,而且在17世纪科学革命后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还被称为自然哲学。在词源上,二者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乃至科学本来就是哲学的一部分。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现代科学技术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爱因斯坦曾说过:“科学的目的一方面是尽可能完备的理解全部感觉的经验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最小个数的原始概念和原始关系的使用来达到目的”。由此可以看出,自然科学在推进人类文明方面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的进步标志着生产力的进步,生产力的改变标志着社会的进步,所以科技能推动社会进步,从而改变人类的物质生活,当人类的物质生活达到一定得水平,人们才能考虑精神文化生活,进而去改变我们的精神生活,那么科学技术又是如何去改变人类精神生活的呢 一.科学技术推动着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是一切知识的基础”。人们为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在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的长期实践中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科学技术知识,是整个人类知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类在发展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开发锻炼了自己的认识能力,提高了自己的智力水平。这既包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包括对整个世界的认识,又提供了新的起点和新的手段。自然科学的进步不仅意味着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起步,而且也为社会科学对社会的认识,思维科学对思维的认识提供了知识的基础和科学的方法。现代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方法,正在越来越广泛地渗透到自然科学以外的各门科学中,并在这些科学领域获得了日益重要和卓有成效的应用。技术的进步不仅为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提供了更加有力的工具,而且也为一切科学认识的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强大的研究手段。正是这些技术手段以其日益增强的信息获取,传递和处理功能,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使人类的感官和大脑得以延长,使人类的认识能力终于突破自身生理条件的局限得以不断提高和扩大,从而推进了整个人类认识的发展。 二.科学技术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哲学作为时代精神的精华必然把当代的自然科学成就荟萃于其中,每个时代的哲学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有那个时代的自然科学发展水平所决定的。恩格斯说过:“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每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唯物主义必然要改变自己的形式。”历史上唯物主义哲学的三种发展形态,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17到18世纪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中叶诞生的辩证唯物主义,都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现代自然科学的一系列新发现和新突破,一方面更加深刻地揭示出自然界的物质本性和辩证性质,为辩证唯物主义确证提供了一系列新的哲学问题和新的科学材料,为辩证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和更加牢固的科学基石。宗教迷信和唯心主义哲学也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水平有关,它们是人们对自然界认识不足的一种反面表现,是基于这种认识不足而发生的惶恐和迷

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研究(定稿)

科学与哲学相互关系的研究 (黄黎) (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武汉 430063 ) 摘要:人类认识活动中普遍理性和具体感性的联系是哲学与科学内在统一的最终根据;科学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哲学发展的历史,二者相辅相成,对立统一,因此研究两者的关系意义重大。 关键词:科学哲学相互关系 中图分类法: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Huang Li)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chool of politics and Administration Wuhan430063) Abstract: Mankind is generally rational and specific emotional connections are Philosophy and science of the intrinsic unity according to the final. Science is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some extent. They exist side by side and unity of opposites, so 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 in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nd Philosophy Key word: Science Philosophy Relationship 一科学与哲学概述 科学是人类活动的一个范畴,它的职能是总结关于客观世界的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科学’这个概念本身不仅包括获得新知识的活动,而且还包括这个活动的结果。 哲学探讨具体事物背后的抽象本质,是一门反思性与前瞻性并存的学科。最早的哲学家是古希腊时期的自然派哲学家,这些哲学家是以理性辅佐证据的方式归纳出自然界的道理。 对于自然的探讨可以在自然科学和哲学这样两个不同的层次上来进行 ,这就必然会引出一个问题:这两个层次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 这个问题 ,通常被称为“科学与哲学的相互发展关系问题”。 二科学与哲学的逻辑关联 哲学追寻普遍理性。哲学可以和具体科学相互脱离的力图超越感性的性质 ,使人们往往

浅谈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人类发展进程中有着密切的关系,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改变。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 科学与哲学从古至今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古希腊时代,二者处于原始的一体化时期。从根本上说,二者是同源的。历史发展中,经历了宗教与反宗教时期,科学不断从哲学中独立分化出来。科学与哲学的高度分化又萌发出相互结合、相互渗透的关系。直至今日,科学与哲学高度综合,再次呈现新的一体化特征。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 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一种社会建制。其任务就是要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而哲学,是人类的自我理解、自我反思、自我意识的一种理论形态。哲学所关心、表达的并非一定就是世界的真正本质或规律,而是人自己的生存状态或存在方式。 2、科学与哲学的相互作用 科学影响着哲学的发展,哲学也影响着科学的探索,两者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科学需要哲学的帮助才能更加进步,而哲学往往是建立在对具体科学的总结、概括、抽象的基础之上的。科学与哲学之间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 科学是推动哲学前进的根本动力,是哲学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源泉。科学的发展指引人们想的进步,更加清晰的认识事物,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但是科学的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也使一些人歪曲理解,形成错误的认识,只为发展,不计后果。例如破坏环境,食品添加剂的应用,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等,无不警示着我们科学是有双重作用的。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家进行具体科学的研究都是在某种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的,比如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进行食品科学的研究,就是把食品科学的理论运用于科学研究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食品科学的理论。假如缺乏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甚至陷入混乱和失败。可见,哲学对科学的指导作用其实具有双重性,其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是相互交织,难以剥离的。 总之,在现时代科学与哲学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在对事物的研究过程中,必定是科学方法与哲学思维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的认知。 三、科学技术与哲学之关系的未来发展趋势 科学与哲学关系发展的轨迹是合→分→更高层次的融合。科学与哲学正处于这种更高层次的融合中,具体表现在: 第一, 科学越发展, 科学哲学化趋势越明显。科学将越来越渗透着哲学精神、哲学理念。以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来发展科学,促进社会进步。 第二, 哲学科学化趋势增强, 哲学将变为科学的升华。哲学家将更关注科学的前沿,会出现一旦新的科学成果诞生,那么哲学就会发生深刻的变革,以适应发展。 总之, 科学与哲学关系的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科学哲学化、哲学科学化,最终科学哲学一体化,即科学与哲学达到更高层次的融合。

自然科学、哲学、佛教:在认知方式上的统一

自然科学、哲学、佛教:在认知方式上的统一一、缘起:自然科学、哲学、佛教:三种知识和信仰的现实印象 近几年来,在中国出现了一种被称为科学主义的思潮。这种思潮影响所及,就是形成了一种科学至高无上的观念,形成了某种科学霸权现象。杨振宁的炮轰《易经》,几年来的讨伐中医,均是科学霸权的表现。 至于现实人们对哲学的印象,则是各种各样。有人认为哲学的地位与层次比科学高,是用于指导科学的;有认为哲学不如科学,应当用科学方法去研究哲学问题,等等。总之过去有多少哲学流派,现在就有多少类似的主张。 至于对宗教,人们却有一个共同的观点:科学和哲学都比宗教科学,宗教不要理性,只追求没有事实与科学依据的虚无缥缈的信仰。 对科学、哲学、宗教的态度与观点,当然还有另类。但既数量不多,且又不成气候,处于思想界的边缘地带。 以上就是现今社会人们对三种知识与信仰的大致态度。 本文的目的,就是要对三种学问与宗教,作一些深入的对比研究:看看到底是什么样的情况。 二、三种知识与信仰的认知方式研究 第一,自然科学的认知模式:观察+理性思考+直觉+假说理论模型+实验验证。对于自然科学认知世界的方式,建立假说模型,然后用实验去验证,这是最标准通用的方法了。其中的直觉,常常参与模型重建过程。 第二是哲学认知模式:观察+理性思考+直觉+假说理论模型+思辨验证。哲学在上述建立假说模型和进行思辨验证过程中,不是一次性的完成模型构建和思辨验证的,而是边思辨验证,边修改与重建假说模型的,而且往往在这一反馈与修改过程中有直觉参与其中。与科学相比,哲学理论模型是框架型的,比自然科学模型粗糙得多,哲学往往不过问细节。例如叔本华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意志的表象。他论证了人

哲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 李芳明 摘要: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是西方哲学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对“哲学是什么”的不懈探问, 在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中, 几乎总是和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思考交织在一起。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的问题史考察表明, 这一问题的思考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形态建构具有前提性和规导性的意义。而反过来, 以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的考察为切人点, 也为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尤其是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 关键词西方哲学科学问题史 对于“哲学是什么” , 即哲学的研究领域、研究方式、理论特质和理论旨趣的不懈探问, 换言之, 哲学的自我反思的自觉, 是西方哲学在其历史演进中所呈现出来的一个基本特征。哲学的自我反思和哲学观的创新, 也是西方哲学历史演进中理论形态更新和理论转向的基本前导因素和推动力。而在思考“哲学是什么”这一问题时, 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总是不可避免地要追问“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问题” , 对后一问题的追问和思考成为哲学家进人前一问题和思考前一问题的切人点, 并在理路的展开过程中相互交织。那么何以会如此呢?哲学与科学的关系何以会成为一个问题?它何以会成为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个非常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该问题对于康德以来的西方主流哲学的自我理解、理论定位和理论建构具有什么样的理论意义?该问题是否以及如何内在地规范和制约着康德以来的西方主要哲学范型的构想、更替及其理论特质? 诸如

此类的问题, 在研究康德以来的西方哲学时就进人了我们的视野。 一、问题的历史发生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作为一个问题凸显出来, 这一点始于康德。那么, 哲学与科学之关系为什么直到康德才成为一个问题呢?原因在于哲学与科学之关系要成为一个问题, 没有较为成熟的哲学与科学形态, 没有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 没有作为一门不同于各门具体科学的科学或学科的哲学观念, 是根本不可能的。而在西方哲学与科学的历史发展中, 哲学与科学之间观念层面的分化和明确区分, 恰恰是从康德开始的。在康德以前, “哲学”与“科学”的概念虽早已出现, “哲学”与“科学”的理论特性等虽然也被系统地探究过, 但是, 在此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理论阐发和理解中, “哲学”一直是一个总括性的概念, 它指称的是各门科学的总体:与此相联系, 在康德之前的“哲学家”和科学家的心目中, 并不存在区别于各门具体科学的一门独立的哲学学科:实际上, 我们只有从康德以来的作为一门独立于各门具体科学的学科的哲学观念出发, 回溯看待此前西方“哲学”(作为科学知识之总体)的历史发展, 才可能谈论康德以前的西方哲学, 才可能研究此前的西方哲学的历史发展。 康德在观念层面对哲学与科学的明确区分, 是“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化的逻辑前提;而反过来, 我们对“哲学与科学之关系问题”的历史发生的探究, 又是以康德对哲学与科学的区分及其理解为基点的.那么,康德又是如何来理解哲学的呢。在康德看来, 哲学即形而卜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科学与哲学的关系 一、科学与哲学关系史 哲学与科学的渊源关系可以追溯至古希腊。“最早的希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柏拉图曾经说,“在古希腊人看来,哲学科学一而二,二而一,初无区别。笛卡尔曾说过:知识好比是大树,哲学是树根,科学则是树枝。海德格尔认为“科学的基础是哲学”,并强调“这一点适合于任何一门科学”。而马克思则在肯定了科学于历史变革中的推进作用的同时指出了只有哲学才是批判现实世界的“思想武器”。哲学对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科学只有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才能健康的发展。马克思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唯物论。 由此可见,哲学与科学不是对立、水火不容的。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则推动了哲学的发展,两者相辅相成,在任何时候都不可偏废。甚至有人曾断言:哲学与科学必然是统一的,如果始终不能统一和沟通,那么,不是哲学有谬误,就是科学有虚假。 二、科学技术与哲学的相互关系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揭示的是整个世界的普遍本质和一般规律;而科学作为对客观世界某一领域的认识,揭示的是客观事物的具体本质和个别规律,哲学与科学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哲学与科学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1:科学与哲学的区别与联系 我们必须认识到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它同自然科学的关系是辩证的,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 首先要清楚什么是哲学?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它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的定义一直存有争议,这个领域随着历史而不断地扩张,且根据不同的时代对不同的问题兴趣而改变着。一般认同哲学是一种方法,而不是一套主张、命题或理论。哲学的研究是基于理性的思考,寻求能做出经过审视的假设且不跳脱信念或者只是纯粹的类推。 现代人们对哲学的定义: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然后还要搞清楚什么是科学?科学是关于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知识体系,它是适应人们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 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的区别:二者对象不同,哲学的对象是自然、社会、思维发展的一般或普遍规律。具体科学的对象是世界的某一方面、某一领域的特殊规律。

自然科学哲学复习总结

自然科学哲学复习提纲 注:专题一至专题八必考,专题九会涉及,专题十、十一、十二选一个考。 专题一:科学与哲学 1.科学的内涵? 首先,科学是一种反映客观事实和规律的系统化、理论化知识体系; 其次,科学是一种生产知识的特殊的认识活动; 再次,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2.科学的本质特征? 客观性:科学具有客观性包含了科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结论以及对科学事实与理论的评价都具有客观性。 普遍性:科学具有无地方性、无国界性;自然科学是一个可以用世界通用性语言进行表述和普遍交流的。 可重复性:科学的结论可以被重复检验,科学陈述的一些事实与现象也可以通过某种手段使其重复出现。 3.哲学的内涵? 哲学是爱智之学,哲学是问题之学,哲学是超越之学。 4.哲学的本质特征? 1.抽象性:哲学的概念一般具有最大的普遍性,它与直接经验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必须通过许多中间层次和环节的过渡才能达到,这种间接性也就是哲学思维的抽象性。 2.反思性:哲学的认识方法是一种反思,反思,就是思想以自身为对象反过来而思之,显然,反思的对象就是思想。 3.批判性:哲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批判是哲学的根本精神,批判性是哲学思维的根本特性。 5.哲学思维的特征? 抽象性,反思性,批判性 6.哲学对科学研究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 为科学研究提供自然图景; 为科学研究提供思维方式; 为科学研究提供价值导向; 为科学研究提供路径指引。 专题二:科学与哲学关系的历史演变 1.如何理解“主客二分”? “主客二分”的思想最早产生于柏拉图哲学。柏拉图把人类的知识看成是对客观对象的一种认识,亚里士多德批判地继承了柏拉图的这一思想,他把主体和客体看作是相互独立的存在,这种“主客二分”传统贯穿于整个西方哲学史,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客体是不依赖于主体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近代自然科学的特征

浅谈我对科学技术哲学的认识

浅谈我对科学技术哲学的认识 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萌芽,演变,成熟的历史,科学技术哲学也不例外。当代科学技术哲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中叶创立的自然辩证法演变发展而来的,并与近年来学术界崛起的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新型领域——科学技术学有着密切的关联。科学技术哲学既是自然辩证法的当代范式,又是科学技术学的哲学基础,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进行哲学反思。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原本是19世纪中叶恩格斯在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最新成果,尤其是物理学的两次重大的理论综合(能量守恒于转化定律和电磁转化理论)和生物学的两次重大理论综合(细胞学和生物进化论),批判的汲取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和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在黑格尔的辩证法的思想的基础上创立的一种自然哲学理论。二十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辉煌发展,它被拓展为包括现代自然观,科学技术方法论,科学技术观,科学思想史,自然哲学,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学,科学技术史,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等在内的一门综合性的交叉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哲学。需要说明的是,在1995年,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将有授予学位权的“自然辩证法”学科专业更名为“科学技术哲学”。这标志着科学技术

哲学学科在中国的真正确立。其实这些变化都是有其时代背景的,一方面,20世纪中叶以来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进了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作为人与自然的中介的科学技术已不单纯是认识和改造自然的工具,而成了社会中的科学技术。于是需要我们除了从哲学的视角,也从历史和社会学等不同侧面对科学技术进行研究,即从主要研究科学技术的概念,理论,方法等方面的问题转向对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另一方面,由于社会日趋科学技术化,我们需要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对社会本身进行研究,考察社会是如何在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中发展到当代水平的,探索如何让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人类与社会。 那么作为科学技术学的哲学基础的科学技术哲学呢?科学技术学以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领域。科学技术哲学是从哲学的维度上研究科学与技术,是对科学技术及其发展的哲学反思。它从科学技术本体论,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技术认识论和方法论,科学技术与社会论,科学技术价值论五个方面为科学技术学提供重要的哲学基础。 以上是从科学技术哲学的学科性质和内容讨论什么是科学技术哲学,下面从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历史来认识科学技术哲学。 其实在西方是没有科学技术哲学的,西方只有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科学哲学,顾名思义是以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而且在西方主要是以自然科学为研究对象的哲学。西方科学哲学最早萌芽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哲学,不过当时只是作为认识论的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位课程论文(2012 ---- 2013学年第1学期) 学院(中心、所): 专业名称: 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 论文题目: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授课教师(职称): 研究生姓名: 年级: 学号: 成绩: 评阅日期: 山西大学研究生学院 2014年月日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自然辩证法已不再是单纯理论的研究,它对于自然科学研究者有着不容忽视的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是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科学技术的纽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密不可分。本文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的两大内容,即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举例说明了这两大内容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二者与科学发展不可分割的关系。 关键词:自然观自然科学观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自然科学观的反映。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认识论、方法论的统一,构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两大方面:一是自然观,即对自然界辩证法的研究;二是自然科学观,即对自然科学辩证法的研究,两个方面的研究密切相联,不可分割。 1、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观 这方面的研究,要求不断地概括和运用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发展和更新人们关于自然界辩证发展的总图景和对自然界的总观点,其中包括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信息观、系统观、规律观以及自然发展史和自然界各种运动形态的划分、联系、交错、转化等等;要求探讨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在自然界各种过程中的丰富多样的表现及运用,使人们对辩证法规律和范畴的理解不断充实和深化,在许多方面进一步清晰化、准确化和精细化,并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把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提高到同自然科学的新发展、新思想相适应的现代水平。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对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古代中国有数不清的如四大发明这样为世界科技作出卓越贡献的成就。但是如果按学科来看,古代中国的主要科学成就都集中在应用领域,例如制造业、建筑业等;而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成就相对贫乏。一本介绍数学发展历史的书中说,对数学贡献最大的是欧洲人,同时,书中也介绍了巴比伦、埃及、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数学成就,却对中国的数学成就只字未提。想来也有一定道理,古代中国鲜有数学成就,能登大雅之堂的就更少了。还有一个例子,汉代刘徽在修订《九章算术》时,发现了其中的多处错误,如计算弓形面积的公式、计算球体体积的公式等。这些公式被用来计算建筑用料已有100多年了,期间应当有很多人发现过实际用料与预期不同,却从来没人想过这些公式是对是错。 中国人匮乏的数学天份正是受自然观影响的一个结果。由于中国人对现有的自然界颇为满足,也就失去了改造自然的兴趣和动力。这种思维方式蔓延开来,就造成了中国人普遍满足于问题在表面上得以解决,而对于隐藏于表象之下的事物内因缺乏兴趣,懒于对问题刨根追底。所以古代中国对于自然界的研究始终都只停留在肤浅的客观观察阶段,极少有人把观察结果抽象总结成理论,更不要提用理论来指导改造自然了。数学作为一个最基础,最抽象的学科,受害也最深。 2、自然辩证法中的自然科学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 * 王 伟 光马克思主义哲学和自然科学具有密切的辩证联系,同时二者之间又具有相互不可替代的特点。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和发展的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则对自然科学的发展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意义。自然科学不能离开和排斥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作用,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也不能取代自然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工作者必须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自然科学工作者应该自觉地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辩证关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它依靠理论论证和逻辑分析系统地回答关于世界的最一般的问题。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和社会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离不开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发展。自然科学是探索自然规律的认识活动和认识成果,它离不开理论思维,离不开世界观的指导。所以,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取代和排斥自然科学的哲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哲学的发展依靠对自然科学成果的吸取和概括。正确的哲学思想推动自然科学前进,错误的哲学思想对自然科学起阻碍作用。哲学和自然科学互相促进,这是哲学和自然科学共同发展的一个客观规律。 哲学和自然科学的关系是普遍和特殊的辩证关系,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我们既不能把哲学问题和自然科学问题混为一谈,又不能把哲学问题和自然科学问题完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首先,从社会意识形态系统的层次上来说,哲学和自然科学处于不同的层次。哲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结晶,在社会意识形态系统里属于最高层次,自然科学(例如力学、数学、化学、医学、农学、林学等)则相对属于低一层次。这种层次差别的意义在于:第一,从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深度来看,哲学和自然科学虽然都是对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的概括,但它们的抽象程度、系统化程度和理论化的深度是不同的。自然科学是对自然界中某种具体规律的抽象,它反映的客观世界的本质和规律较为具体。而哲学则是以自然科学为中介而进行的最高级、最深刻的本质抽象,是对自然科学知识再抽象的结果;它凝聚了自然科学的成果,是对客观世界本质和规律的最高层次的理论抽象。第二,从哲学和自然科学与客观世界的距离来看,自然科学与客观世界较近,它是直接对自然界的科学抽象,而哲学不可能直接去反映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它必须通过自然科学的中介环节才能真正地、深刻地反映自然界的本质和规律,因而哲学距自然界较自然科学为远,所反映的自然界具有间接性。上述两层意思正好说明哲学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系统的最高层次,比自然科学更高级、更深刻。 3 *本文是作者上世纪80年代初写的读书笔记,这次发表做了必要删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