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态学论文

动物生态学论文
动物生态学论文

研究生课程论文

课程名称动物生态学

授课学期2010 年至2011 学年

第二学期

学院

专业

学号

姓名

任课教师

交稿日期

成绩

阅读教师签名

日期

桑树天牛的生物特性及防治方法的进展

摘要:桑树天牛是一类为害范围较广的害虫,它不仅养蚕业有很大的危害,还对果树栽培、园林绿化等带来危害。随着产业结构调整这些受危害行业的种植面积在不断扩大,其为害日趋严重,其已成为桑树、园林观赏植物、林木、果树等作物的重要害虫之一。桑树天牛是一类典型的钻蛀性害虫,主要以幼虫在枝干内部蛀食为害,常规农药防治难以达到防治目的,所以,此类害虫应强调综合防治。本文即是对目前桑树天牛及其防治的研究成果的一个综述。以便更有效的防治桑树天牛。

关键词:桑树天牛发生规律防治

天牛属鞘翅目(Coleop tera)天牛科(Cerambycidae)种类很多,全世界已知35 000多种,我国估计有3 000种以上[ 1 ] 。天牛类害虫是桑树常见的害虫。为害桑树的天牛种类很多,主要的有桑天牛、桑虎天牛和黄星天牛等。桑树被害后, 组织受损, 影响水分、养分的正常输导。轻者树势衰败, 重者枯竭死亡。

一.桑树天牛的生物特性及种类

1.1桑树天牛的生物特性

天牛属于昆虫纲,鞘翅目,多食来目,天牛科,是桑园的重要害虫。天牛种类繁多,生活隐蔽,防治困难。幼虫乳白色,无足,圆筒形,气门椭圆形,多数种类以幼虫蛀食木本植物的干茎、枝条和根部。幼虫孵化后一般先在树皮下取食韧皮部和形成层,2~3龄后蛀食进入树心,幼虫老熟后则在蛀道中筑蛹室并在其中化蛹。成虫体小至大型,触角多数长于身体,丝状或锯状,着生在触角窝的瘤上,复眼肾形半围触角基部。

成虫的危害主要是有些种类的成虫在羽化后需补充营养而取食嫩树皮、嫩枝条、嫩叶片等,以促进生殖器官的成熟、交配和产卵,一般不会造成大的影响。大量的产卵刻槽也会影响桑树的正常生长。

初孵幼虫自韧皮部垂直蛀入边材,并将粪便排出,悬吊于排粪孔处。在蛀入+毫米深时,沿枝干最外年轮的春材部分横向蛀食,然后又向内蛀食,第一年蛀入木质部深可达0.5~5.5厘米。次年.月上旬越冬幼虫开始活动,向内弯曲蛀食5~8厘米,当蛀食到髓心附近后,转而向上蛀食8~15厘米,然后再向外蛀食2.5~7厘米,蛀道呈“Z”字形。第三年.月上旬

开始排出木丝,.月中下旬老熟幼虫蛀食到韧皮部后,向外咬羽化孔,这时粪便很少排出体外,全填塞在树皮下的蛀道内,幼虫在蛀道内来回活动,用粪便将蛀道上端堵塞,下端咬些长木丝填实,做成长4~6厘米、宽1.5~2.5,厘米的蛹室化蛹。

蛹经20天后开始羽化为成虫,首先爬至树冠取食新梢嫩皮补充营养,不善飞翔,受惊吓极易落地。雌成虫于晚上)点钟以后爬至径粗-厘米以上枝条或树干产卵。产卵前,先沿树干下部爬行,寻找适宜的树皮裂缝,用口器将缝隙底部咬平,然后转身把尾部插入,分泌出草绿色糊状物并将卵产入其中,再用草绿色糊状物覆盖其上。雌成虫一生可多次交尾和产卵。1.2桑树天牛的种类

1.2.1桑天牛别名褐天牛、粒肩天牛、铁炮虫。寄主有桑、苹果、榆、梨、李、柑橘、无花果、枇杷、樱桃、花红、杏、桃、枣、柳、枫、杨、苦楝、槠、乌柏、樟、油桐、柞、刺槐、构树、核桃、松、槟沙果、海棠、山檀、菠萝蜜,分布于江苏、浙江、上海、山东、江西、安徽、福建、湖南、湖北、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广东、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台湾[ 2 ] 。据调查,桑天牛是危害桑树枝干的主要害虫,在各蚕区均有发生,桑天牛在整个桑园为害株数占30%左右,严重地影响了桑叶产量和质量[3 ] 。

1. 2.2黄星天牛别名黄星桑天牛、长角天牛、剥皮蛀。寄主有桑、无花果、苹果、油桐、枇把、柑橘、榕树、柳、杨、松、杉、核桃,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安徽、山东、福建、陕西、湖南、湖北、江西、河南、河北、北京、甘肃、四川、贵州、云南、广东、广西、海南、东北、台湾[ 2 ] 。桑树枝干害虫在四川省西充县桑园发生量大,危害严重,并逐年加重的趋势,近年来发生为害严重的枝干害虫主要是桑天牛、黄星天牛、桑介壳虫、桑蛀虫等[ 2 ] 。它们为害桑树枝干的木质部和皮层,影响桑树体内水分和养分的传输,造成枝条折断、干枯,树干上形成孔洞,从而引起桑树生长发育减弱、衰老,甚至死亡。

1. 2.3暗翅筒天牛别名黄天牛。寄主有桑、构树,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海南、福建、江西、湖南、河北、西藏、台湾[ 2 ] 。暗翅筒天牛是四川和重庆近年发生的一种主要桑树害虫,成虫取食桑叶叶脉,产卵时咬食枝条端部,幼虫蛀食枝条,亦危害构树、黄桷树、无花果、野梨、苎麻、长叶水麻。暗翅筒天牛危害桑树造成严重的产叶量损失,其被害枝产叶量损失率达41. 75%[ 4 ] 。

1. 2.4次黄筒天牛寄主有桑、桃、梨,分布于上海、浙江、江苏、江西、福建[ 2 ] 。近年来,在江苏太仓地区发生较普遍,幼虫蛀食桑树枝条,成虫取食嫩叶和叶脉。寄主除桑树外,还有构树。

1. 2.5点胸坡天牛寄主有桑,分布于江西、山东、河北、东北[ 2 ] 。该虫近年来在江西修水县新老桑园普遍发生,局部桑园为害严重。幼虫蛀害桑树枝杆,引起树势衰弱,枝叶细小、枯黄,甚至整枝或全株枯死,严重降低桑叶的产量和质量,给蚕桑生产带来较大影响[ 4 ] 。

1. 2.6桑虎天牛别名桑脊虎天牛、虎斑天牛。寄主有桑、苹果、梨、柑橘、葡萄,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山东、江西、陕西、湖北、河北、四川、辽宁、广东、台湾[ 2 ] 。据报道,有的桑园虎天牛株危害率达60% ~80% ,重庆市北琣蚕种场对虎天牛危害重的桑园调查虫株率为74. 55%[ 5 ] 。近年来在我国北方桑园普遍发生,株被害率可高达80%以上。据调查, 1989河北省宽城县桑园桑虎天牛为害严重,株被害率达65. 42%。受害桑树仅春季损失桑叶量达1 481 g,与健株相比,损失率为31. 4%[ 5 ] 。

1. 2.7桑小枝天牛别名桑枝小天牛、亚洲长角天牛、降霜长须天牛。寄主有桑、柘,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四川、重庆、云南、广西、广东、海南、香港、台湾[ 2 ] 。1. 2.8云斑天牛别名白条天牛、核桃天牛、倒根虫。寄主有桑、无花果、核桃、板栗、苹果、梨、枇杷、山楂、乌桕、女贞、白蜡、悬铃木、泡桐、油桐、枫杨、桉树、杨、柳、榆、栎、桦、梓、榕、桤木、槠、油茶、银杏、漆、臭椿、油橄榄、山毛榉、苦檀、木麻黄,分布于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安徽、山东、山西、河北、河南、陕西、湖北、湖南江西、甘肃、吉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台湾[ 2 ] 。云斑天牛在嘉兴地区的桐乡、海宁、秀洲、秀城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一般桑树的株寄生率达1. 7% ~7. 3% ,个别老桑园寄生率达20%以上。据调查,云斑天牛的寄生率达 5. 6% ,高于桑天牛的 3. 2%、黄星天牛的2. 1% ,已成为桑园最主要的桑树枝干害虫之一[ 6 ] 。该虫分布于全国各地,四川以川东地区危害严重。据吴开明等对涪陵地区的普查,云斑天牛株危害率达17. 68%。

二.桑树天牛发生规律

2. 1 桑树天牛分布

桑天牛在我国北至辽宁,南至广东,东至东部沿海,西至四川、云南均发生;桑虎天牛和黄星天牛在全国大部分蚕区也有发生[7] ,而三种天牛都以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发生较重。2. 2 桑树天牛成虫、幼虫的危害

这几种天牛的成虫咬食桑树枝干皮层或直接食害桑叶成缺刻和孔洞。幼虫则进入枝干内部,蛀食枝干的韧皮部和木质部,并在蛀食枝干内每隔一定距离会向外蛀成不定向的排泄孔,用于通气和排粪,致使桑树枝干蛀空、枯死,甚至整株桑树生长不良或死亡。幼虫在桑树被蛀枝干内越冬,越冬场所安全,冬季死亡率极低,而且为来年春季越冬结束后继续蛀食

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2. 3 桑树天牛的繁殖周期

桑树天牛完成一个世代需1~2 年, 为害时间长。如桑天牛在江、浙一带2 年发生一代,成虫期达80 多天,产卵期33~40 天,发生时间从4~5 月到9~10 月份。幼虫在被蛀枝干内二次越冬,幼虫期长达300 多天[8]。由于成虫、幼虫活动时间长,为我们捕捉成虫和幼虫防治提供了较有利的条件。天牛产卵于枝干皮层或树缝、裂口等处,在产卵处可留下“U”字型或“T”字型产卵痕,这对我们调查卵和灭卵提供了便利条件。

三.防治方法

3.1.实行检疫

严禁从国外、省外、市县外通过原木、包装用木材和带虫树木等途径,传入危险性天牛。

3.2. 卵期防治

卵期防治可进行化学防治如:喷洒40%乐果乳油500 倍液,枝干上要喷周到;初龄幼虫可用敌敌畏或杀螟松等乳油10~20 倍液,涂抹产卵刻槽,杀虫效果较好[9]。也可进行物理防治即组织人力沿树干和枝条寻找由绿色糊状物构成的“产卵巢”,人工去除。

3.3. 幼虫期防治。

幼虫期的化学防治有以下几种方法:①4-10月份幼虫活动期,在排粪孔处用棉球蘸取.40%氧化乐果乳油5倍稀释液塞入虫孔,熏杀幼虫。②用注射器将+"#久效磷或甲胺磷乳油+倍稀液注入虫孔,利用药剂的内吸性毒杀幼虫。③用磷化铝或磷化锌制成的毒签插入虫孔,熏杀幼虫。④在-月中旬或&月上旬,在树干基部刮去表皮(宽10~30厘米)成环状带,用.40%氧化乐果原液或1倍稀释液涂带,毒杀初孵幼虫[10]。

幼虫期的物理防治可以用以下方法:①天牛卵孵化为幼虫后,先在皮层内为害,为害后有较明显的树液渗出淌下,即流下“酱油水”,此时可用刀具挑开皮层,杀死幼虫。②刺杀已蛀入木质部的幼虫。蛀食枝干的幼虫会有排泄物排出孔外,幼虫所在位置是在有新鲜排泄物的孔附近,据此可用钢丝钩或其他工具钩刺杀死幼虫,这种方法在整个幼虫活动期间都可采用,效果较好。

3.4. 成虫期防治

天牛的成虫期较长,成虫羽化后需取食补充营养,啃食嫩枝表皮或桑叶。所以,可在成虫期进行人工捕杀。或用绿色威雷触破式微胶囊剂树干喷雾,毒杀成虫。

3.5. 天敌防治

利用天敌昆虫、病原真菌、线虫和啄木鸟等对天牛类害虫进行防治。寄生天牛幼虫和蛹的花绒坚甲(D astarcus longulus)和管氏肿腿蜂( Sderoderm a guani) [11], 寄生天牛卵的长尾啮小蜂(Aprostocetus sp. ) 、天牛卵姬小蜂(Aprostocaus fukutai) 、啮蜂( Tarqstichus sp. )等对天牛种群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应用斑头徒盾茧蜂[O ntsirapalliatus(Cameron) ]、周氏啮小蜂、蛀姬蜂防治天牛等的技术,也得到一定的推广和应用,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线虫在被害植株的虫道中能主动寻找寄主,对天牛等钻蛀性害虫有独特作用。防治试验表明,线虫在应用上具有很大的潜力,招引、驯化鸟类如大斑啄木鸟[D endrolppos (Major) ]防治天牛的技术在生产中已有应用啄木鸟是啄食天牛幼虫和多种蛀干害虫的能手,一只成年啄木鸟可啄食天牛幼虫和其他害虫100多头/天。

参考文献:

1.华立中中国天牛科昆虫名录。中山大学印1982

2.蒋书楠等中国经济昆虫志第三十五册翅目天牛科(三),科学出版社,1985

3.蒋书楠,蒲富基,华立中. 中国经济昆虫志,鞘翅目,天牛科(三)[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5,1~189.

4.彩万志. 普通昆虫学[M]. 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1.

5.楼普灿高祖纵, 桑天牛的为害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蚕桑通报,(4):43,1986

6.生物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M]. 北京·上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

7.曾爱国, 防治为害桑树的天牛, 陕西蚕业,1981

8.蔡玉根, 张剑锋, 陈月茂. 桑云斑天牛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措施[J]. 蚕桑通报, 2001,(02)

9.焦荣斌. 核桃云斑天牛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J]. 河北农业科技, 2003,(05)

10.李广兴. 蛀干害虫的防治[J]. 河南林业, 2003,(05)

11.袁虹, 汪有奎, 杨全生. 林木蛀干害虫防治措施[J]. 中国林业, 2009,(11)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1): 129-138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7647907.html,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editor@https://www.360docs.net/doc/5217647907.html, 基金项目: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12CB95610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12CB417000);科技部基础性工作专项项目(2006FY110600) 作者简介:胡成龙(1988年生),男,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研究。E-mail: longxiangyu222@https://www.360docs.net/doc/5217647907.html, *通信作者:蔡永久(1985年生),男,助理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底栖动物生态学及水生态健康评价研究。E-mail :caiyj@https://www.360docs.net/doc/5217647907.html, 收稿日期:2013-08-17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 胡成龙1 ,姜加虎2 ,陈宇炜2 ,李金轩1 ,蔡永久 2,3* 1. 东华理工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2.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08;3.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29 摘要:大型底栖动物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底栖动物具有生命周期长、迁移能力较弱、对环境变化反应敏感等特点,可有效指示湖泊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湖北省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湖泊总面积为3025 km 2。近年来,伴随着工农业、养殖业及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富营养化已成为本地区湖泊面临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并可能直接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目前关于本地区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研究还较少,为此本研究对湖北省27个浅水湖泊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对水质状况进行生物学评价。共采集到底栖动物40种,隶属于4门7纲18科,其中寡毛类5种,摇蚊幼虫16种,软体动物双壳类4种、腹足类8种。霍甫水丝蚓(Limnodrilus hoffmeisteri )、苏氏尾鳃蚓(Branchiura sowerbyi )、花翅前突摇蚊(Procladius choreus )、中国长足摇蚊(Tanypus chinensis )、多巴小摇蚊(Microchironomus tabarui )及铜锈环棱螺(Bellamya aeruginosa )是本地区湖泊最常见的种类。所调查湖泊底栖动物平均密度为32~1243 ind·m -2,其中12个湖泊密度低于200 ind·m -2,摇蚊幼虫和寡毛类对密度的贡献较大,以摇蚊幼虫占优势的湖泊有19个。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0.034~460.7 g·m -2,生物量低于50 g·m -2的湖泊数量最多(19个),软体动物占优势的湖泊有16个,摇蚊幼虫和寡毛类占优势的湖泊数量共11个。各湖泊底栖动物物种数为3~14种,Margalef 指数为0.71~2.33,Simpson 指数为0.69~0.85,Shannon-Wiener 为0.78~2.13,Spearman 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物种丰富度和三种多样性指数与湖泊面积呈显著正相关。BI (Hilsenhoff 生物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共11个湖泊为一般和轻度污染(6.01~7.44),中度污染湖泊数量为13个(7.57~8.47),长湖(8.52)、上津湖(8.65)和玉湖(8.50)处于重污染状态。 关键词:浅水湖泊;富营养化;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生物评价 中图分类号:Q145; Q1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4)01-0129-10 引用格式:胡成龙, 姜加虎,陈宇炜, 李金轩, 蔡永久. 湖北省湖泊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水质生物学评价[J]. 生态环境学报, 2014, 23(1): 129-138. HU Chenglong, JIANG Jiahu, CHEN Yuwei, LI Jinxuan, CAI Yongjiu. Macrozoobenthic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bioassessment of water quality of shallow lakes in Hubei Province [J].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2014, 23(1): 129-138. 湖北省位于长江中游地区,地势西高东低,中部低平并向南敞开,地貌复杂多样(张毅等,2010)。湖北省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丰沛,年均降水量800~1600 mm 。湖北省素有“千湖之省”之称,在长江、汉江两岸的冲积平原上,分布着众多的大小湖泊,是我国淡水湖泊分布最密集的区域之一(高如泰等,2011)。据清末、民国初年调查统计,湖北省水域面积在100亩(6.67 hm 2)以上的湖泊有2000余个,水域面积约为 2.6×104 km 2(姜加虎等,2009) ,到2005年湖泊总面积为3025 km 2,仅为百年前的11.64%。20世纪50年代以来湖泊变化迅速,湖泊面积由50 年代的约8503 km 2减小至80年代的约2977 km 2,发生在60—80年代的围垦是造成湖泊萎缩的主要原因(张毅等,2010)。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湖泊水体污染日趋严重,成为一个严重的环境问题。(严平川等,2004)对全省29个主要湖泊的研究表明,全年期水体质量评价为Ⅰ–Ⅲ类的湖泊共13个,Ⅳ类湖泊6个,Ⅴ类和劣Ⅴ类共10个。富营养评价结果显示,全年期评价为中营养型的湖泊16个,富营养湖泊12个。 水环境的恶化会对湖泊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类群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弄清主要生物类群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多样性及时空格局等特征,对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潮流计算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 摘要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研究电力系统稳态运行情况的一种重要的分析计算,它根据给定的运行条件及系统接线情况确定整个电力系统各部分的运行状态:各母线的电压,各元件中流过的功率,系统的功率损耗。所以,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进行电力系统故障计算,继电保护整定,安全分析的必要工具。 本文介绍了基于MATLAB软件的牛顿-拉夫逊法和P-Q分解法潮流计算的程序,该程序用于计算中小型电力网络的潮流。在本文中,采用的是一个5节点的算例进行分析,并对仿真结果进行比较,算例的结果验证了程序的正确性和迭代法的有效性。

关键词:电力系统潮流计算;MATLAB;牛顿-拉夫逊法;P-Q分解法;

目次 1 绪论 (1) 1.1背景及意义 (1) 1.2相关理论 (1) 1.3本文的主要工作 (2) 2 潮流计算的基本理论 (3) 2.1节点的分类 (3) 2.2基本功率方程式(极坐标下) (3) 2.3本章小结 (4) 3 潮流计算的两种算法 (5) 3.1牛顿—拉夫逊算法 (5) 3.2PQ分解算法 (10) 3.3本章小结 (15) 4 算例 (16) 4.1系统模型 (16) 4.2结果分析 (16) 4.3本章小结 (19) 结论 (20) 参考文献 (21) 附录 (22)

1 绪论 1.1背景及意义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是研究电力系统运行和规划方案最重要和最基本的手段。电力系统稳态分析根据给定的发电运行方式和系统接线方式来确定系统的稳态运行状态,其中潮流计算针对电力系统的各种正常的运行方式进行稳态分析。 潮流计算是根据给定的电网结构、参数和发电机、负荷等元件的运行条件,确定电力系统各部分稳态运行状态参数的计算。通常给定的运行条件有系统中各电源和负荷点的功率、枢纽点电压、平衡点的电压和相位角。待求的运行状态参量包括电网各母线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角,以及各支路的功率分布、网络的功率损耗等。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问题在数学上是一组多元非线性方程式求解问题,其解法都离不开迭代。潮流计算方法的改进过程中,经历了高斯-赛德尔迭代法、阻抗法、分块阻抗法、牛顿-拉夫逊法、改进牛顿法、P-Q分解法等。现在比较常用的方法就是牛顿-拉夫逊法和P-Q分解法。对潮流计算的要求可以归纳为下面几点: (1)计算方法的可靠性或收敛性; (2)对计算机内存量的要求; (3)计算速度; (4)计算的方便性和灵活性。 1.2 相关理论 所谓潮流计算,就是已知电网的接线方式与参数及运行条件,计算电力系统稳态运行各母线电压、各支路电流与功率及网损。对于正在运行的电力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可以判断电网母线电压、支路电流和功率是否越限,如果有越限,就应采取措施,调整运行方式。对于正在规划的电力系统,通过潮流计算,可以为选择电网供电方案和电气设备提供依据。潮流计算还可以为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定整计算、电力系统故障计算和稳定计算等提供原始数据。 在运行方式管理中,潮流是确定电网运行方式的基本出发点;在规划领域,需要进行潮流分析验证规划方案的合理性;在实时运行环境,调度员潮流提供了

生态学知识点总结

包括非生环境和生物环境。 (3)相互关系一相互作用:①有机体与非生物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②有机 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同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种内竞争:异种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种间竞争、捕 食、寄生、共生。 2.环境: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 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的分类:①按性质分: 自然环境、非自然环境、社会 环境 ②按范围分: 宇宙环境(空间环境)、地球环境(地理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③按 主体分: 人类环境、 (生物) 环境 ④按影响分: 原生环境、次生环境 4.环境因子 :生物有机体以外的 一切环境要素称为环境因子。环境因子分类:①按环境因子特点: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 ②按对环 境的反应: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 5.生态因子 :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 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6.区别: 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子;而环境因子则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7生态因子的分类:①按生命特征:生物因子、非生物 因子;②按性质: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③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 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④按利用方式: 条件、资源;⑤ 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稳定因 子、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8.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对生物的生存、生长、 繁殖或扩散等起限制作用的因子;当生态因子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这个因子成为该生物限制 因子。 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元素,这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元 素称最小因。 10.耐受性定律: 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 ,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 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两定律异同: 都是对生态因子数量的法则,但是前 者是决定植物的生长,最小因子增加有利于其生长,而后者生态因子的增加会使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1.限制因子定律 生态因子处于低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小量和高于生物正常生长所需的最大量时, 都对生物具有限制性影响。。 12.生态幅: 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 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 (或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 )之间的范围称生态幅或生态价。 13.适应方式 :形态适应、行为适应、生理适应、营养适应。 性和1.生态学 :是研究有机体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1)有机体:包括生命的各组织层次 2)环境: 14. 适应: 生物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特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结

生态学重要知识点归纳总 结 Revised by Hanlin on 10 January 202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综合,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物环境:A大环境: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宇宙环境)/a大气候:离地面以上的气候,由大范围因素决定。B小环境: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领接环境/b小气候:生物所处的局域地区的气候 大环境直接影响小环境影响生物,生物反作用环境。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CO2 、H2O 、食、天敌……)分类:A性质:1气候因子 2土壤因子 3地形因子 4生物因子 5人为因子B有无生命特征:1生物因子 2非生物因子C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的变动作用:1密度制约因子(食物,天地) 2非密度制约因子(气候,降水)D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作用特点:1稳定因子(引力,光强)2变动因子{周期性变动因子(四季,潮汐)非周期性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代替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或间接作用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态环境)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地域某种生物余姚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碍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之歌因素称为限制因子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上的最高点和最低点,在最高点和最低的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光质的生态作用:尽管生物生活在日光全光谱下,但不同的光质对生物的作用是不同的,生物对光质也产生了选择性适应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够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 波长的辐能,这个带对应于辐射能流的最大节 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植物物种间对光照强度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异,是已进化的两类值物间的差异:1阳地植物 2阴地植物 动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1昼行动物 2夜行动物自然条件下,动物每天开始活动的时间常常是由光照强度决定的,当光照强度达到某一水平时,动物才开始活动,因此不同季节随着日出日落的时间差异,动物活动时间也有变化 生物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毛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植物的光周期现象:1 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2 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 3 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才能开花的植物 4 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照长度影响的植物 动物的光周期现象:A繁殖的光周期1 长日照动物 2 短日照动物 B昆虫滞育的光周期现象 C换卖鱼换羽毛的光周期现象 D动物迁徙的光周期现象

小型底栖动物_Meiofauna_研究概况

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 )研究概况 吴昌文 李志国 夏武强 (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 中国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 邮编:315731 【提要】 本文系统的总结了国内外各学者对小型底栖动物在底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的研究概况,认为小型底栖动物是构成 底栖小食物网的基本环节。由于它们种类繁多、丰度极大、生活周期短,因而它们的代谢活动直接关系着系统内物质的代谢和营养元素的再生。同时也总结了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以及各种环境因子对其影响的研究现状,结果表明沉积物粒度参数(中值粒径和粘土百分比含量)和叶绿素a含量是小型底栖动物数量分布的主要影响因子,而影响两大类群线虫和桡足类的环境因子有所不同,同时也对其中的主要类群线虫和桡足类的分类学研究作了介绍;此外对线虫和桡足类的密度比值在环境污染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吴昌文等,2008。小型底栖动物(Meiofauna)研究概况,《现代渔业信息》杂志,23(3):9-12。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 丰度 生物量 作者简介:吴昌文,男,1981年出生,毕业于宁波大学生命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水产养殖系,目前在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水产养殖技术推广站工作。主要从事水产养殖技术推广服务以及水产动物病害测报等工作。 1 小型底栖动物在底栖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小型底栖动物通常包括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底栖桡足类、介形类等,它们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已有许多论证(蔡立哲等,2000)。小型底栖动物由于其细小的个体和比较高的周转率,在底栖生态系统小食物网的能量研究中,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郭玉清等,2002),也是仔、稚、幼鱼和虾蟹等经济动物的重要饵料(慕芳红等,2001)。对于其所具有作用,Mcintyre (1969),Tenore (1977)等,Montagnapa 和Bauer J.E (1995)等经过研究得出它有刺激微生物生产,加速有机物降解,促进营养物质再循环,以及补充新生生产力对氮的要求等多方面的作用。小型底栖动物是底栖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成底栖小食物网的基本环节,由于它们种类繁多、丰度极大、生活周期 短,因而它们的代谢活动直接关系着系统内物质的代谢和营养元素的再生。 2 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和分类学研究 2.1 小型底栖动物的生态学 目前我国郭玉清(Guo Y et al ,2001;Guo Y Q et al ,2001;Guo Yu qing ,2000)等对小型底栖动物分类学和生态学进行了研究。例如,郭玉清(2002)等人对渤海小型底栖动物的类群的丰度、分布格局及其与沉积环境因子间相互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型底栖动物中,线虫是 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类群,桡足类位于第2位,处在第 3位的类群在两个航次中有所不同,在1998年航次,双壳类幼体的数量位于第3位;1999年航次,多毛类的数量位于第3位。慕芳红(2001)等人对渤海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鉴定出的14个小型底栖生物类群中,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丰度占绝对优势,桡足类丰度居第2位,这两个类群总和占小型底栖生物总丰度的 94.8% ~ 97.5%。在生物量中所占比例列前4位的类群依次为线虫、多毛类、桡足类、双壳类,加起来超过小型底栖生物总生物量的 80%。小型底栖生物的 74%分布于 2 cm 以浅表层中;张志南(2001)等人对胶州湾小型底栖生物的丰度和生物量的研究结果表明:此次共鉴定出的 14个小型生物类群:自由生活的海洋线虫占总数量的86.6%,底栖桡足类居第2位, 文稿收到日期: 2008-01-25 第 23 卷 第 3 期2008 年 3 月现 代 渔 业 信 息 MODERN FISHERIES INFORMATION Vol.23 No.3 Mar., 2008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论文

电力系统稳态分析 01510425 10继电二班靳鹰 作为一个结构复杂而庞大的系统,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对于保障国民经济的安全运营意义重大。 一、电力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意义 电力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基础。近些年,随着大规模联合电力系统的出现,系统的结构和运行方式越来越复杂,特别是在很多远距离大功率输电线路和系统中间,增加了发生系统性事故和导致大面积停电的概率,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都带来了较大的不便和损失。 因此,在现代化电力系统中,保证电力系统稳定性成为电力系统正常运行的首要问题。 二、电力系统稳定性的基本概念 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就是当系统在某一正常运行状态下受到干扰后,能否经过一定的时间恢复到原来的状态或进入下一个状态。 通常,根据动态过程的特征和参与动作的原件以及控制系统,将稳定性的研究划分为静态稳定,暂态稳定和动态稳定。在本文中,我们只讨论静态稳定和暂态稳定。 1、静态稳定 静态稳定,即电力系统受到小干扰后,不发生非周期性失步,自动恢复到其实运行状态的能力。进行静态分析,就是要应用相应的判据,确定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输电线的输电线的输送功率极限,检验在给定方式下的稳定储备。 一般情况下,对于大电源送出线、跨大区或省网间联络线、网络中薄弱断面等,需要进行静态分析。而在进行静态分析时,经常用到的一个概念是功角稳定。在电力系统中,功角特性和功角曲线,是描述发电机有功功率和功角之间关系的方程和曲线。 功角是发电机电压与系统电势的相角差,其特性是,当有功输出恒定时,功角大小保持不变。功角稳定,即指系统受到扰动后,功角能恢复到原值,或稳定到一个新的值。而当功角变化时,电流和电压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当功角持续变化时,将导致电流,节点电压,输出功率的持续变化。 功角变化,则意味着失步。失步分为周期性失步和非周期性失步。当发生周期性失步的时候,功角会在某点附近震荡,直到稳定于某个值;而发生非周期性失步时,功角会不断增大,同时引起系统电压电流大幅度震荡。 2、暂态稳定 暂态稳定,是指电力系统在某个运行情况下突然受到大的扰动后,能否经过暂态过程达到新的稳态运行状态或者恢复到原来的状态。要进行暂态稳定分析的目的,是要在规定运行方式和故障形态下,对系统稳定想进行校验,并对继电保护和自动装置以及各种措施提出相应的要求。 那么,如何判断一个系统是否暂态稳定?暂态稳定的判据是,电网遭受每一次大扰动后,引起电力系统各机组之间功角相对增加,在经过第一个和第二个正

动物地理学知识点总结

动物地理学 绪论: 一、全球陆地动物可分为八个动物群 (1)热带森林动物地理群 (2)热带草原地带动物群 (3)亚热带森林地带动物群 (4)亚热带和温带荒漠地带动物群 (5)温带森林地带动物群 (6)温带草原地带动物群 (7)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动物群 (8)寒带苔原地带动物群 二、动物地理学的基本任务 阐明地球上动物分布的基本规律,为保护与合理利用野生动物资源、恢复与定向改变动物群提供科学依据。 (1)研究各自然带及景观中动物群的组成与结构特征; (2)动物群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和相互影响; (3)动物群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 (4)野生动物资源的分布及其评价; (5)人类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6)濒危动物种的保护; (7)动物种和类群的分布范围与分布图的编制; (8)动物种的分布型、动物区系分析及分类; (9)动物种和类群分布的自然历史; (10)地理环境变迁与动物区系分化以及动物地理区划等。 三、动物地理学的研究方向 (1)区系历史方向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动物分布区和动物区系及其区域分异 从历史的观点比较、探索动物的同源性,研究动物种和类群的分布特征与规律,进行动物区系的划分; (2)生态地理方向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动物生态地理群, 从生态学观点比较、探索动物的同功性, 研究动物分布的内在因素与外界条件的相互关系及地理变化,进行动物生态地理群的区分(3)景观动物地理学 研究的主要对象是地球上景观带、景观区和景观中的动物群。 研究不同景观带、景观区和景观中动物群的种类组成和数量状况 阐明优势种、常见种和稀有种的动物种; 研究他们彼此间以及与地理环境其他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浙江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农业资源与环境 浙江六横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潮间带又称海滩,是高低潮之间的地带,高潮时被水淹没,低潮时露出水面。潮间带就是介于高潮线和低潮线之间的区域。潮间带的幅度、随潮差的大小、地区及坡度而异,潮间带可以缓冲海浪直接冲击陆地的力量,如果潮间带太窄太小,大浪将对陆地造成大破坏。潮间带是海洋和陆地生态系统的生态交错带,海边丰富的生物,也是自然教育最佳教室,但也是受人类干扰最为敏感的生态区域之一。 底栖生物是海洋生物中的一个大的生态类群,是栖息在海洋沉积物表层附近,及不能长时间在水中游动的各类生物所组成,它们几乎包括所有无脊椎动物。 底栖生物不仅组成复杂,而且生活性也多种多样,包括爬行、葡萄、附着、攀缘、穴居和暂时游动等各种生活方式。这是底栖生物的一个重要特点。但底栖生物与浮游生物及自游生物在某些情况下也难于划分清楚。 水底环境,特别是沿岸水域,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不仅有光线、温度、波浪、潮汐、水流、氧气状况和盐度等理化因素千差万别,也还有水底本身的性质,如岩石、石块、砾石、沙滩和滩涂的区别,这样就使水底环境及栖息者的形态构造、生活习性复杂化了。 根据《普通动物学》一书,按空间分布将底栖生物划分为: 潮间带底栖生物——这类生物主要栖息在潮间带,它们的特点是能够耐受较大的温度和盐度变化,有一定耐受干旱的能力。 潮下带生物——这类生物包括从潮下带生物边缘到水深200m之间的水域,这个区域大都是沿海地区,有机质丰富,环境相对稳定,这里底栖生物的种类和数量都远较潮间带丰富,它们主要是多毛类、双壳类,蛇尾类及一些底栖甲壳类。 深海底栖生物——生活在200m以上的底质中的底栖生活,这里环境黑暗、压力大,有机质少,底质多为原生动物和浮游植物死亡后形成的沉积软泥,较缺氧,所以这里种类和数量都远不及潮下带和潮间带。 潮间带底栖生物主要栖息在潮间带,它们的特点是能够耐受较大的温度和盐度变化,有一定耐受干旱的能力,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是潮间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VAILLANT 及STEPHENSON研创潮间带生态学研究领域以来,国内外已对潮间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

基础生态学重点总结材料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境:非生物环境——温度,可利用水,风; 生物环境——同种或异种其他有机体。 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 (2)主导因子作用。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2 光合有效辐射:光合作用系统只能利用太阳光谱的一个有限带即380-710nm波长的辐射能。黄化现象:光是叶绿素形成的主要因素。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子发黄。 光合能力:当传入的辐射能是饱和的,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大气中的CO2和O2的浓度正常时的光合作用速率。 光周期现象:植物的开花结果,落叶及休眠,动物的繁殖,冬眠,迁徙和换毛换羽等,是对日照长短的规律性变化的反应。 内温动物: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 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来调节体温,如鱼类,两栖类,爬行类。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 春化:很多植物在发芽之前都需要一个寒冷期或冰冻期,这种由低温诱导的开花称为春化。驯化:内温动物经过低温的锻炼后,其代谢产热水平会比在温暖环境中高,这些变化是由实验诱导的称为驯化。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生物对低温的适应:(1)形态:植物的芽和叶片常有油脂类物质保护,树干粗短,树皮坚厚 状;内温动物出现贝格曼规律和阿伦规律的变化。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大连海区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研究 1. 立项依据 多年来,底栖动物生态学家对群落水平的问题一直特别感兴趣。不仅因为底栖动物群落取样、研究方便,更为重要的是底栖动物群落与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生态过程关系密切,尤其是在河口海岸生态系统表现最为明显(格雷,1987)。随着对河口海岸底栖动物群落研究的深入,不断揭示出群落生态学领域那些备受关注的问题,如生态位的独特性与特征取代,多样性与稳定性,群落结构的控制因子等。 底栖动物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底的水生动物类群,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通常的研究中,一般将不能通过0.5mm孔径筛网的底栖动物个体称为大型底栖动物,主要由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及其幼虫等构成。在大部分水体中,大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在底栖动物中超过90%,因此,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对象多以大型底栖动物为主。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是大连潮间带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着该湿地生态系统的许多重要生态过程。大型底栖动物主要是通过其摄食、掘穴和建管等扰动活动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所在的这一生态系统。在湿地食物链中很多种类能促进有机质分解、营养物质的转化、污染物的代谢,及能量的流转和加速自净过程等,并参与对植物落叶的粉碎细化及部分分解作用。是湿地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键组成部分。底栖动物群落和其周围的环境关系密切,而且对环境因素的变化非常敏感,人为干扰、植被变化、水盐变化等都直接影响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及空间分布,作为生境变化的一个指示者,可以利用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监测环境污染和人类干扰,反映出土壤理化性质、水文条件、植被情况、气候条件等。 大连海区位于黄海西部,年水温变化在25%以上,是典型的温带海区,一 年中随着水温变化,海区潮间带中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组成、结构及物种多样性 等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关于大连海区潮间带的研究,仅见于底栖藻类,如曾呈奎 等(1964)确定了大连潮间带分布80种底栖藻类,后李熙宜(1984)报道发现大连沿 海新记录32种;许多学者还进行了大连潮间带底栖海藻群落特征随季节变化的 研究(熊韶峻,1993;邵魁双等,2000)。而对于大型底栖动物的研究甚少,基于国 内外学者对不同河口海区的滩涂、潮间带等湿地生态系统的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 的研究情况,有必要开展大连潮间带底栖动物群落的生态学研究。通过调查所选 样地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特征、多样性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的关系,可为完善大连潮间带生态系统结构成分,进一步探讨底栖动物在湿地生态系统中 的功能,对湿地生态系统的持续利用、生态修复等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甚 至对滩涂、海洋、湖泊的环境评价和开发利用以及农业水产养殖都具有十分重要 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常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基础生态学(第二版)常考基础知识点总结 绪论 * 学习生态学的三条原则: 1、扎实的博物学知识基础; 2、把生物作为生态学研究的基本单位; 3、进化论思想在生态学研究中具有核心地位。 当代生物进化论的三大理论来源及其发展 * 当代生物进化论学派林立,但都来自三个不同而又相互关联的基本学说:拉马克学说、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和孟德尔遗传理论。 1.新拉马克主义 * 拉马克是第一个从科学角度提出进化论的学者,主要观点:①在生物演化的动力上,尽管他们也承认自然选择的作用,但认为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意义更大;②生物演化有内因(遗传、变异)与外因(环境),两者相比,他们更强调环境的作用; ③生物的身体结构与其生理功能是协调一致的,但在因果关系上,即他们认为生理功能决定了结构特征,最典型的例子是对长颈鹿的脖子的解释。 2.孟德尔遗传理论 孟是奥地理利学者,1843年因生活所迫进入修道院,自不成才,1849年任大学预科的代课教师,1851年入维也纳大学深造,1856年开始了豌豆杂交试验,他的颗粒遗传理论与达尔文1859年的《物种起源》几乎同时完成,但却没人理解他为遗传学和进化论做出的杰出贡献。1884年,在达尔文去逝不到两年,孟与世长辞。直到1900年他的遗传学成果才被科学界重新发现,并概括为―孟德尔定律‖。 3.达尔文学说 (1)新达尔文主义:传统的达尔文主义缺乏遗传学基础,孟德尔遗传理论的创立,为新达尔文主义发展提供了契机。 其贡献主要是提出了遗传基因的概念,还证实了基因存在于染色体上;提出了突变论,认为非连续变异的突变可以形成新种;提出了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将孟德尔遗传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如连锁遗传定律。 * 其局限性是:研究生物演化主要局限于个体水平,实际上进化是一种在群体范畴内发生的过程;忽视了自然选择作用在进化中的地位,因而难以正确解释进化的过程。 (2)现代达尔文主义(或称现代综合进化论):是现代进化理论中影响最大的一个学派,是达尔文自然选择理论与新达尔文主义遗传理论的有机结合。如1908年英国数学家哈迪和德国医生温伯格分别证明了―哈迪—温伯格定律‖,创立了群体遗传学理论。其要点:①主张共享一个基因库的群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因而进化机制研究应属于群体遗传学的范围。②主张物种形成的生物进化的机制应包括突变、自然选择和隔离三个方面。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动物(人类)、植物、微生物 环境:非生物环境(无机因素-温度、阳光、水等)和生物环境(包括种认为分子生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217647907.html, 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进展 作者:马骏付荣恕 来源:《山东农业科学》2010年第02期 摘要:大型底栖动物生活在水域环境的“底栖区”,是污染检测领域研究的焦点。文中论述了大型底栖动物在水域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及水层-底栖耦合中的作用,环境对底栖动物的影响及底栖动物与其它生物的相互关系也进行了概述。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水层-底栖耦合;环境 中图分类号:Q958.885.3文献标识号:A文章编号:1001-4942(2010)02-0078-04 随着对水体生态系统研究的深入,底栖动物的作用愈显重要,目前国内对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等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工作[1]。为了研究的方便,可按底栖动物个体大小,将其划分为大型底栖动物(macrozoobenthos或macroinvertebrate)、中型底栖动物(mesozoobenthos)和小型底栖动物(microzoobenthos)。一般将个体体长≥1 mm、不能通过0.5 mm(约40目)孔径筛网的无脊椎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主要包括扁形动物(涡虫)、部分环节动物(寡毛类和水蛭)、部分线形动物(线虫)、软体动物和甲壳动物;中型底栖动物体长介于0.5~1 mm,主要由部分个体较小的寡毛类(如仙女虫科的毛腹虫属)、自由生活的线虫(free-living Nemotoda)和部分甲壳类(Crustacea)等组成;小型底栖动物指个体≤0.5 mm的动物,如营底栖生活的原生动物(Protozoa)、轮虫(Rotifera)、枝角类(Cladocera)和桡足类(Copepoda)等[2]。 大型底栖动物同人类的关系十分密切,许多大型底栖动物可供食用,是渔业采捕和养殖的对象,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更多的大型底栖动物是经济鱼类、虾类的天然饵料,是碎屑食物链的关键一环。下面就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的进展进行综述。 1 大型底栖动物在能流、物流中的作用 大型底栖动物是海洋环境中一个重要的生态类群,它在水体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中占有 十分重要的地位。 大型底栖动物可分为底上动物(epifauna)和底内动物(infauna)。底上动物以捕食者和杂食者居多,而底内动物一般是沉积食性者和滤食食性者,另外还有一部分则表现为这两种食性兼而有

动物生态学知识点汇总

绪论 一、动物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动物的生活方式,动物与动物间及动物与生活 环境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二、动物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经典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为: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近代生态学研究的对象为:分子,景观,生物圈。 动物生态学研究的内容:①对生态因子的研究,②对不同层次动物的研究③,实验方法和数学模型的研究。 三、生态因子研究——火的生态意义 作用双重性:火对生态系统具有破坏性;它能够促进生物更新,增加生物多样性。有益影响和作用的火: ①小面积火,火烧面积不大而且维护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利于植被恢复;②低强度,火烧强度小且持续时间短,对生态系统破坏程度小,使其仍可维持原有水平; ③计划用火,在人为控制下,有计划、有目的用火,安全可靠而且效果显著。 四、动物生态学研究的热点 ①种群生态学的研究。种群动态研究是国内外对种群生态研究的核心和前沿领域。研究种群动态的规律性,对种群数量进行预测和实施控制,是当前种群动态研究的主要任务。引入现代系统科学研究种群的动态预测和动态控制是近代种群生态学发展的重要趋势。复合种群:由于栖息地破碎化后,在 相对独立地理区域内,各小生境上局域种群的复合。各局域种群通过一定程度的个体迁移而成为一个整体。 ②动物行为生态学的研究。多种动物行为中,觅食行为、领域行为、社群行为、利他行为以及通讯行为是生存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其表现形式、作用机制及其给其他动物带来的好处和损失一直是行为生态学领域的热点。 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境破碎化的研究。生境破碎化是由于人为因素或环境变化而导致景观中面积较大的自然栖息地不断被分隔破碎或生态功能降低而形成的,其严重影响了动物的生存和繁衍。 ④生物入侵的研究。造成的危害:生态系统破坏和巨大经济损失。 ⑤分子生态学方法的研究。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技术,从DNA水平来研究生物的生态和群落。主要利用探针、引物和序列等三类检测生物种群DNA序列多态性的方法。是当前动物生态学发展的一个趋势。 第一章动物生态学的研究方法 一、动物野外调查的基本方法(了解) 昆虫:网捕,采集→处理制成标本→分类鉴定 鸟类:形态特征、羽毛颜色、活动姿态、鸣声以及巢穴特征来识别种类 兽类:活动时留下的足迹、采食痕迹和粪便等进行识别;皮毛收购调查

底栖动物

底栖动物栖动物是指水蚯蚓、螺类和蚌类等无脊椎动物,多生活于水体底层,是生物链的重要环节。中俄西伯利亚联合科学考察队队员、中科院水生生物所王洪铸研究员介绍说,这类动物多为初级消费者,以有机碎屑和藻类等为食,同时又是鱼类等水生经济动物的食物。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 底栖动物 英文名称: zoobenthos 定义1: 生活在水底(底内或底表)的动物。 所属学科: 海洋科技(一级学科) ;海洋科学(二级学科) ;海洋生物学(三级学科) 定义2: 生活史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底的无脊椎动物。 所属学科: 生态学(一级学科) ;水域生态学(二级学科) 定义3: 生活在水域底表或潜栖在底泥中的水生动物。 所属学科: 水产学(一级学科) ;水产基础科学(二级学科) 定义4: 生活繁衍在各类水体底部的动物的总称。 所属学科: 资源科技(一级学科) ;动物资源学(二级学科) 基本信息 底栖动物benth(on)ic animal 底栖生物中的动物的总称。底栖动物是生活在水体底部的肉眼可见的动物群落。底栖动物(zoobenthos或benthic animal)是指生活史的全部或大部分时间生活于水体底部的水生动物群。 除定居和活动生活的以外,栖息的形式多为固着于岩石等坚硬的基体上和埋没于泥沙等松软的基底中。此外还有附着于植物或其他底栖动物的体表的,以及栖息在潮间带的底栖种类。在摄食方法上,以悬浮物摄食(suspension fe-eding)和沉积物摄食(deposit feeding)居多。 底栖动物是一个庞杂的生态类群,其所包括的种类及其生活方式较浮游动物复杂

得多,常见的底栖动物有水蚯蚓、摇蚊幼虫、螺、蚌、河蚬、虾、蟹和水蛭等。主要包括水栖寡毛类、软体动物和水生昆虫幼虫等。 多数底栖动物长期生活在底泥中,具有区域性强,迁移能力弱等特点,对于环境污染及变化通常少有回避能力,其群落的破坏和重建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且多数种类个体较大,易于辨认。同时,不同种类底栖动物对环境条件的适应性及对污染等不利因素的耐受力和敏感程度不同;根据上述特点,利用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优势种类、数量等参量可以确切反应水体的质量状况。 [编辑本段] 研究分类 1.根据研究的需要可分 (1) 原生底栖动物(primary zoobenthos),是能直接利用水中溶解氧的种类,包括常见的蠕虫、底栖甲壳类、双壳类软体动物等。 (2)次生底栖动物(secondary zoobenthos),是由陆地生活的祖先在系统发生过程中重新适应水中生活的动物,主要包括各类水生昆虫、软体动物中的肺螺类(Pul mata)如椎实螺Lymnea等。 2.为了研究方便,可分 (1)将不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的动物称为大型底栖动物(marofauna)。 (2)能通过500μm孔径筛网但不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为小型底栖动物(m eiofauna)。 (3)能通过42μm孔径筛网的动物为微型底栖动物(nanofauna)。 [编辑本段] 生活方式 3.按其生活方式,可分为五种类型 (1)固着型--固着在水底或水中物体上生活,如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管栖多毛类、苔藓动物等。 (2)底埋型--埋在水底泥中生活,如大部分多毛类、双壳类的蛤和蚌、穴居的蟹、棘皮动物的海蛇尾等。 (3)钻蚀型--钻入木石、土岸或水生植物茎叶中生活的动物,如软体动物的海笋、船蛆和甲壳类的蛀木水虱。 (4)底栖型--在水底土壤表面生活,稍能活动,如腹足类软体动物、海胆、海参及海星等棘皮动物。

动物生态学复习题(两套)

动物生态学习题之一 一 . 名词解释: 1. 食物链 2. DO 3. 平流层 4 .TSP 5. 苯并(a)芘 6. LEq 7. 辐射逆温8. 土地处理系统 9. 生物多样性 10. 赤潮 二问答题: 1.试论述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2. 根据生态学原理,简述生态农场的特点,并设计一生态农场的循环模式; 3. 中国水资源的特点是什么?对中国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请阐述你的观点; 4. 什么是" 温室效应"?试从国际合作和具体的技术措施两方面论述如何防治。请阐述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的类别与种类; 5. 简述噪声控制的原理及途径. ─、名词解释: 环境容量群落食物链 COD 富营养化 A声级逆温层二次污染物光化学烟雾不可再生资源 二、问答题: 1 城市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2 当前世界及中国人口状况的特点是什么? 3 试分析各类常规能源开发利用对环境的影响; 4 请详细叙述空气污染源、空气污染物的类别与种类,并举例说明; 5 试分析说明"酸雨"的形成机制,并从国际合作和具体措施两个方面,论述如何防治 "酸雨"? 6 设有三个噪声,其声压级分别为Lpl、Lp2和Lp3,问叠加后的声压级 Lpl+2+3是多少?并计算三个噪声95dB,95dB,98dB叠加后的声压级。 7 中国环境问题变化的趋势如何?试阐述你对人类未来环境的观点 ? 动物生态学复习题之二

一、名词解释(说明概念并举例) 1.生物圈(Biosphere) 2.生态学(Ecology) 3.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Shelford's law of tolerance) 4. 伯格曼定律( Bergman's law ) 5. 阿冷定律(Allen's law) 6. 小气候(microclimate) 7. 生态因子(ecological factors) 8. 光周期现象(photoperiodicity) 9. 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s) 10. 适应(adaptation) 11.贝格曼定律(Bergman's law) 12. 驯化(acclimation and accimatization) 13. 等渗动物、变渗动物、低渗动物 14.滞育(diapause) 15.最大出生率与实际出生率 16.动态生命表(特定年龄生命表;同生群生命表;水平生命表) 17.静态生命表(特定时间生命表;垂直生命表) 18.内禀增长率 19.r-选择(r-selection) 20.K-选择(K-selection) 21.适应辐射(adaptive radiation) 22.领域(territory)与领域行为(territorial behavior)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