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工程菌的发酵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

近年来,重组DNA技术(基因工程)已开始由实验室走向工业生产,走向实用。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为有效的菌种改良技术和手段,也为攻克医学上的疑难杂症——癌、遗传病及艾滋病的深入研究和最后的治愈提供了可能;为农业的第三次革命提供了基础;为深入探索生命的奥秘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现在由工程菌产生的珍稀药物,如胰岛素、干扰素、人生长激素、乙肝表面抗原等等部已先后面市,基因工程不仅保证了这些药物的来源,而且可使成本大大下降。但是从许多研究中发现,工程菌在保存过程中及发酵生产过程中表现出不稳定性,因而工程菌不稳定性的解决已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基因工程这一高技术成就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之一。

第一节工程菌的来源和应用

一、何谓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指在基因水平上,采用与工程设计十分类似的方法,根据人们的意愿,主要是在体外进行基因切割、拼接和重新组合,再转入生物体内,产生出人们所期望的产物,或创造出具有新的遗传特征的生物类型,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是DNA的重组技术。重组即利用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或人工合成的基因,经过体外或离体的限制酶切割后与适当的载体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分子,然后在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到受体细胞或受体生物构建转基因生物,该种生物就可以按人类事先设计好的蓝图表现出另外一种生物的某种性状。除DNA 重组技术外,基因工程还应包括基因的表达技术,基因的突变技术,基因的导入技术等。

基因工程一般分为4个步骤:

一是取得符合人们要求的DNA片段,这种DNA片段被称为“目的基因”;二是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或病毒DNA连接成重组DNA;三是把重组DNA引入某种细胞;四是把目的基因能表达的受体细胞挑选出来。DNA 分子很小,其直径只有20埃,约相当于五百万分之一厘米,在它们身上进行“手术”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基因工程实际上是一种“超级显微工程”,对DNA的切割、缝合与转运,必须有特殊的工具。要把目的基因从供体DNA长链中准确地剪切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68年,沃纳·阿尔伯博士、丹尼尔·内森斯博士和汉密尔·史密斯博士第一次从大肠杆菌中提取出了限制性内切酶,它能够在DNA上寻找特定的“切点”,认准后将DNA分子的

双链交错地切断。人们把这种限制性内切酶称为“分子剪刀”。这种“分子剪刀”可以完整地切下个别基因。自70年代以来,人们已经分离提取了400多种“分子剪刀”。有了形形色色的“分子剪刀”,人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DNA分子长链的切割了。DNA的分子链被切开后,还得缝接起来以完成基因的拼接。1976年,科学们在5个实验室里几乎同时发现并提取出一种酶,这种酶可以将两个DNA片段连接起来,修复好DNA链的断裂口。1974年以后,科学界正式肯定了这一发现,并把这种酶叫作DNA连接酶。从此,DNA连接酶就成了名符其实的“缝合”基因的“分子针线”。只要在用同一种“分子剪刀”剪切的两种DNA碎片中加上“分子针线”,就会把两种DNA片段重新连接起来。把“拼接”好的DNA分子运送到受体细胞中去,必须寻找一种分子小、能自由进出细胞,而且在装载了外来的DNA片段后仍能照样复制的运载体。理想的运载体是质粒,因为质粒能自由进出细菌细胞,应当用“分子剪刀”把它切开,再给它安装上一段外来的DNA片段后,它依然如故地能自我复制。有了限制性内切酶、连接酶及运载体,进行基因工程就可以如愿以偿了。运载体将目的基因运到受体细胞是基因工程的最后一步,目的基因的导入过程是肉眼看不到的。因此,要知道导入是否成功,事先应找到特定的标志。例如我们用一种经过改造的抗四环素质粒PSC100作载体,将一种基因移入自身无抗性的大肠杆菌时,如果基因移入后大肠杆菌不能被四环素杀死,就说明转入获得成功了。

二、工程菌的获得

1,确定目的产物。

2,找出产该产物的细胞。

3,将细胞破碎后提纯出全部信使RNA。这些信使中包含了该细胞内表达的所有蛋白质的合成信息。

4,利用基因扩增技术(PCR),找出所需的目的基因。

5,将目的基因连接到设计好的质粒载体,形成了重组DNA分子。

6,将重组后DNA分子引入到受体细胞内,然后选择合适的培养条件使细胞繁殖。根据选择性标记,从菌落中筛选出目的基因的重组(工程)菌。

三、工程菌应具备的条件

1,发酵产品是高浓度、高转化率和高产率的,同时是分泌型菌株。

2,菌株能利用常用的碳源,并可进行连续发酵。

3,菌株不是致病株,也不产内毒素。

4,代谢控制容易进行。

5,能进行适当的DNA重组,并且稳定,重组的DNA不易脱落。

四、工程菌的应用

1,基因药物

例如,红细胞生成素、胰岛素、干优素、乙肝疫苗、生长激素和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等。

2,其它发酵产品

例如酶制剂、氨基酸(苏氨酸、色氨酸)、抗生素等。

第二节工程菌的培养

就生产流程而言,从发酵到分离、纯化目标产物,工程菌和常规微生物并无太多的差异。但工程菌在保存过程中及发酵生产过程中表现出不稳定性,以及安全性等问题,使得工程菌的培养有着自身所特有的特点。

一、安全问题

关于基因工程的社会问题,必须提到它的潜在危险性。经过重组的菌和质粒一旦用于,工业化生产,就不可避免地进入自然界。这些菌能间接地危害人体健康,使治疗药物失去效用,污染环境等。因此,安全问题是极其重要的。

1974年,提出了DNA重组实验具有潜在生物危险性的问题。后来,美、日等国都制定了有关DNA重组实验的准则,即在试管内用酶等构建异种DNA的重组分子,并用它转入活细胞中的实验,以及使用重组体的实验应遵循的规程。其目的是保证实验的安全和推动重组DNA的研究。这些准则参照了防止病原微生物污染的措施,以及根据对实验安全度的评定,采用物理密封(P1~P4)和生物学密封(B1和B2)两种方法。

物理密封是将重组菌封闭于设备内,以防止传染给实验人员和向外界扩散。实验规模在20L以下时,物理密封由密封设施、实验室设计和实验注意事项组成。密封程度分为P1、P2、P3和P4级,数字越大,密封水平越高。生物学密封要求用只有在特殊培养条件下才能生存的宿主,同时用不能转移至其它活细胞的载体,通过这样组合的宿主载体系统,可以防止重组菌向外扩散。按密封程度分B1和B2级,B2级的密封要求最严格。

企业中进行重组菌培养时的设备标准有LS-1和LS-2。LS-2相当严格,工业生产起码应在LS-1的设备标准下培养。LS-1标准要点是:(1)使用防止重组菌体外漏,能在密闭状态下进行内部灭菌的培养装置;(2)培养装置的排气由除菌器排出;(3)

使用易产气溶胶的设备时,要安装可收集气溶胶的安全箱等。设计用于基因重组菌的培养装置时,不仅要考虑外部杂菌的侵入,还要防止重组菌的外漏。此外,培养后的菌体分离、破碎等处理也必须在安全柜内进行,或是采用密闭型的设备。

二、基因工程细胞培养特点

前已述及,基因工程细胞培养过程与培养方式与天然细胞培养过程或方式基本—致。但亦有其自身持点。实践表明,基因工程细胞工业化培养中,产物的产率往往比实验室培养规模为低。其原因主要与基因工程细胞特点有关,首先基因工程细胞的生长速率及表达率与其所载外源DNA的稳定性及产物分泌过程有关,其中重组DNA的稳定性尤为重要,重组DNA在宿主内表达方式有两种,其一是游离表达方式、其二是结合表达方式。因此,基因工程细胞培养过程,重组DNA的丢失方式亦有两种,其一是细胞培养过程,由于回复突变或分配作用致使DNA丢失.称为脱落性不稳定,其二是重组DNA中编码的结构基因在宿主内发生再重组过程产生突变,不再表达目的产物,此称加结构性不稳定。其次为提高基因工程细胞表达效率,需采取适当措施,提高重组DNA在宿主细胞内的拷贝数及促进表达产物自细胞内向细胞外分泌。此外,基因工程细胞的原宿主通常是某些培养物质(如某种氨基酸或维生素等)的缺陷型,有些基因工程细胞生产过程亦产生某些抑制细胞生长的代谢物。由此,在培养工程中应考虑控制培养液营养成分及其浓度,同时采取措施,消除抑制细胞生长的代谢物,以保证细胞正常生长。由此可见,在基因工程细胞培养过程,除—般培养条件外,必需考虑基因工程细胞的自身特点,确定最佳培养条件。

三、基因工程细胞的培养

前已述及,基因工程细胞的培养过程与一般需氧细胞培养基本一致,同时培养方式亦无差异,可采用各种分批培养方式,亦可采用连续培养、半连续培养及透析培养等方式。至于影响基因工程细胞培养的细胞生物量得率与产物量的因素及有关参数。亦可参照普通细胞相应培养方式求得。

目前关于动植物基因工程细胞培养工程的研究刚刚起步,有待进—步发展。这里仅对基因工程菌的营养控制、质粒稳定性、重组质粒拷贝数的控制及表达效率作简单讨论。

1,底物浓度的控制

在基因工程茵培养过程,至少要遵循P I级物理防护的规定,因此必需进行菌体的高密度培养。普通E.coli培养时最高干重菌体收率可达12.5%,酿酒酵母可得

14.5%,浙枯草杆菌仅可得2%左右。根据这些结果采用枯草杆菌不太合适,除非其具有产物的高效分泌系统。

从生物安全性考虑,培养的基因工程菌通常是维生素或氨基酸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培养过程细胞对维生素需求量甚微,在培养开始即加入必需量对细胞生长并无影响,但培养一开始即加入足够量氨基酸则可能因氨基酸浓度过大而抑制细胞生长。在此情况下,可采取培养过程中,在调节pH值同时补加氨基酸混合物和葡萄糖的方法,以便培养过程葡萄糖及氨基酸浓度的基本恒定,从而实现高密度培养,如E.coli C600株培养时可获得6%干菌体。但菌体对葡萄糖及氨基酸的收率因培养条件而异,如以葡萄糖及分别用苏氨酸、亮氨酸、组氨酸及色氨酸为底物时,则平均每克底物所获干菌体量分别为0.3、2.5、15、40及40g 。按每克干菌体成本计,应用苏氨酸成本最高,故应避免应用苏氨酸缺陷型菌株为宿主,最好选用维生素缺陷型菌株为宿主。

2、质粒稳定性

重组质粒上通常载有A p r基因,获得该类重组质粒的基因工程菌在含氨苄青霉素培养液中可以生长,而非基因工程菌不能生长。但在基因工程菌高密度培养时,外加的抗生素A P易于失活,影响培养。为此考虑采用抗生素依赖性变异法替代抗生素添加法。其方法是通过诱变使宿主成为某抗生素依赖性突变株(如链霉素依赖性S m d)。只有在S m存在下宿主才能生长,但重组质粒上含有S m非依赖性(S mid)基因,将重组质粒导入宿主细胞后,所获克隆菌可在不含抗生素培养基中生长,而丢失质粒菌株却不能生长。此法很有实用价值,但缺点是宿主细胞易产生回复突变,造成培养工程复杂化,产物产率下降。

为考察质粒稳定性,在此引入质粒保持率F n的概念,F n表示分批培养中细胞分裂n次后,培养液中基因工程细胞数与总细胞数的比值,即

假定在分批培养过程中,细胞在对数生长期每次分裂时,其质粒丢失率为P,则F n为:

式中α-质粒丢失菌株与质粒保持率菌株μ的比值;

n-细胞分裂次数

理论上基因工程菌载荷外源性基因,培养过程细胞大量合成外源性产物,其负荷大于质粒丢失菌株,故基因工程菌株比生长速率μ通常较质拉丢失菌株小,当然亦有变化不大者。根据以上方程计算结果,F n变化情况如图7-20所示。

由图7-20可知.假定P=1%,当α=0时,表明质粒丢失菌株不能生长,培养处于最理想的稳定状态,亦为质粒最稳定状态,此时F n接近于1.0;但在无选择压力下,α值越大,F n越低,即质粒稳定性越差。

在基因工程细胞的连续培养方式中,若无选择压力,迪常不能得到恒定的稳定状态。而在有选择压力下,则可获得稳定状态。但是培养基也与质粒稳定性有关,采用天然培养基培产时质粒稳定件较用合成培养基为高,在天然培养基中即使无选择压力亦可保持质粒的稳定性,因此,用天然培养基进行连续培养是获得质粒稳定性的良好方法。

3,表达效率及质粒拷贝数控制

在基因工程细胞培养工程中,表达效率与质粒拷贝数有关。在质粒稳定基础上,应尽可能提高细胞内质粒拷贝数。在工业生产中易于操作的方法是在培养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培养温度达到提高拷贝数目的,在前培养阶段采用低温,以减少细胞负荷,此时拷贝数较低,而比生长速率升高,在主培养中途升高温度,质粒拷贝数增加,目的基因产量提高。如图7-21所示,在25℃下,培养含有穿梭质粒pCP3的E.coli C600/pCI857至浊度为5。再将培养温度提高至37℃,则质粒拷贝数增加,

基因产物β-内酰胺酶活性增加37倍左右,但F n急剧下降。此外,利用λ噬菌体P L 启动子的温度敏感性,采用二级连续培养方式,第1罐于低温下培养以降低表达效率,第2罐高温培养,对提高表达效率亦是有效的。

此外,当质粒拷贝数与某些化合物有关时,亦可采取添加或去除相应化合物的双阶段连续过滤培养法以提高拷贝数和表达效率。如用含有在色氨酸启动子下游接有β-半乳糖苷酶基因的重组质粒pMCT98的基因工程菌进行单级连续培养,并结合0.2μm孔径陶瓷过滤器装置(图7-22),开始培养液含色氨酸,表达效率低,当生长浊度达到10时,进行交叉流动过滤,且供给不含色氨酸料液,结果如图7-23所示。过滤达15min后培养液中已测不出色氨酸,表达效率增加,β-半乳糖苷酶活力剧增。最终浊度达150(相当于含6%干细胞),β半乳糖苷酶约占总蛋白量8%。

由此可知,在基因工程细胞培养工程中,需根据其固有特点和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质粒稳定性,增加质粒拷贝数,实现培养条件优化,提高表达效率。

第三节工程菌分批培养动力学

对于质粒脱落性不稳定,细胞在分裂时丢失质粒的概率为p ,则

对于底物

对于产物

第四节 培养装置与产物的提取

工程菌的培养与普通微生物的培养方法类似。在进行以工业化为目的的DNA 重组实验,以及为生产异种基因产物而培养重组菌时,当然应采用简便易行的培养系统。现在多半使用大肠杆菌为宿主,而在一般的通气搅拌罐中大肠杆菌能生长良好。

一、培养装置

作为基因重组体的培养装置,与一直沿用的通气搅拌培养罐要有区别,即不仅要防止外部微生物侵入罐内,还必须采用不使培养物外漏的培养装置。按实验准则,可把这类密闭型通气搅拌式培养罐划分为操作液量20L 以上和20L 以下两种。

现今使用的微生物培养装置,按其灭菌法又可分两类。一是在高压灭菌器中进行培养基及培养罐的灭菌,罐本身通常是玻璃制的,容量在10L 以下的居多;另一类是20L 以上的培养罐,一般为不锈钢制品,多采用通新鲜蒸气进行灭菌。前者是可移动的台式,罐本身不能承受高压;后者,蒸汽、空气等供给是用固定管道连接的,一般不能移动;这两类罐要充分考虑不使微生物由罐外进入罐内的问题,但并不一定要解决防止罐内微生物的外漏问题。 因此,采用高压灭菌器灭菌的小型培养罐时应在安全柜内运转。但培养罐稍大,该法就难以使用了。

+

+++--+--+=X p p X X dX dX m m m μμμ)1(dt

dX Y dt dX Y dt dS -

-+++=-11+

+

+=X dt

dX dt dP βα

二、基因重组菌外漏的防范

首先应了解培养微生物在普通通气搅拌罐中可能发生外漏的部位和操作。归纳起来有:(1)排气,(2)机械密封,(3)接种,(4)取样,(5)培养后的灭菌(通入湿热蒸气),(6) 排液(输至下一工序)。针对这些均应采取一些措施以防菌体外漏。现分别说明如下。

1,排气

排出的气中含有大量气溶胶,在激烈起泡的培养时,培养液呈泡沫状。它们从排气口向外排出,重组菌也容易随之外漏。

以往培养病原菌时;为防止菌体外流,采取加药剂槽的方法,但效果如何尚有疑问。有人试验证明,排气中的微生物数量随着培养液中菌体浓度和通风速度等而变化。用5L培养罐(装液量2.5L),以搅拌速度400r/min,通气速度1:1(VVM),即2.5L/min(换算成罐内通气速度为11cm/min)来培养大肠杆菌,发现每毫升培养液中含109个菌体,每小时有150~400个菌随气排出;而培养酿酒酵母时,每小时从每毫升含108个菌体培养液的排气中检出30~70个。由此可见,虽然培养液中菌体浓度相差很大,但大肠杆菌和酵母菌仍以几乎相同程度从排气中漏出,并不取决于菌体个体的大小。再有,提高通气速度时,单位体积的排气中,大肠杆菌和酵母菌菌数都增加,通气速度与漏菌数之间也密切相关。总之,排气过程中含有相当多的菌。为此,在通用通气搅拌型培养罐上安装排气鼓泡器,以防止激烈起泡时泡沫直接外溢和外部微生物侵入污染,同时还能肉眼观察通气状态等(图11-8)。气体通过排气管到鼓泡瓶,再通过膜滤器。进而考察了该排气鼓泡瓶中加入药剂(如2mol/L NaOH)的效果。

另外,为了解加热能否对排气灭菌,进行了与上述类似的实验。图11-9的结果表明。用电热器对排气进行加热时,在电热器出口处的排气温度被控制在200°C左右。电热器之后附有冷凝器,旨在使高温的排气冷却,以防膜滤器烧毁。

图11-8和图11-9的结果如表11-4所示。表中数字为培养开始启12h中在膜滤器上捕集到的活菌数。结果表明,排气仅通过药剂还不能完全灭菌。使用药剂时若能在排气鼓泡瓶内进行搅拌、消泡的话,是会有效果的。用电热器将排气加热至200°C 时,均末在膜滤器上检出大肠杆菌和酵母菌。

图11-10是基因重组菌培养装置中普遍采用的排气除菌系统。为减少培养液的蒸发量和降低排气的相对湿度。在罐排气口外安装冷却冷凝器,其后才是加热器,排气气体经此加热至60~80°C。相对湿度降低可预防滤器上凝结水汽。除菌滤器与培养罐空气入口处的相同。

排气中的微生物(个)

菌种

鼓泡瓶 碱 电热器 大肠杆菌

酿酒酵母 980 71 611 40 0 0

除菌滤器有经多孔填料除菌的膜型滤器和深度型滤器。后者主要用于气体过滤,其原理与膜滤器不同,无筛网的效果,而是通过静电吸附、惯性冲撞等作用捕集气体中的粒子。无论使用哪种类型的滤器,都应对排气进行去湿处理。使用膜滤器时,因滤器表面凝结水汽,压力损失骤增,深度型滤器除菌效率也会因水汽凝结而下降。膜滤器原来多用于过滤液体,通过流水性滤器的开发,也能应用于气体过滤了。

2,机械密封

通气搅拌培养罐中贯穿罐的搅拌轴须与传动部连接。作为这部分的轴封使用的是机械密封,有单机械密封和双机械密封之分。前者由单密封面将罐与外界隔开。此密封部分因高速旋转产生摩擦热,故需冷却和润滑。这样一来,即便正常运转,培养液也会一点一点地渗入密封面,很有可能经此流出。同时,灭菌时的热膨胀差也会使流出量增加。这是培养结束后灭菌时最易外漏的所在。还有,机械密封受使

用寿命所限,在溢漏发生前就应定期更换。所以单机械密封的培养罐不宜用于基因重组菌的培养。

双机械密封是用高于罐内压的压力,将贮存于另一润滑液槽中的无菌水压入机械密封部,用作轴封润滑液。这时,上、下两部分即使有一部分的密封液渗漏,培养液也几乎无外漏危险。但上、下两方同时溢漏时,培养液亦有可能外漏了。因此,问题在于搅拌轴是由罐的上部还是下部通入。从培养装置的使用优点及搅拌轴长度等角度看,用下搅拌为好。但若考虑培养液外漏的情况,培养基因重组菌时,以用上部搅拌的双机械密封为好。

用磁力方法改变搅拌动力的传动就不必担心机械密封的外漏了。10L以下的培养装置以往一直是用磁力进行动力传动的,但罐一大,会出现磁力不足、轴承磨损等问题。目前大至90L培养罐,已能用强磁力进行动力传动。现时,基因重组菌的培养罐仍采用双机械密封的上搅拌方式为多,其次用双机械密封的下搅拌方式。

3,取样

普通培养罐的取样管道在取样时会流出样品。取样后对样品管道灭菌时,未灭菌的培养液污水被排至排水管内。对此,必须采取措施,如用取样工具进行取样(图11-11)。此法可在培养液不接触外界的条件下取样。用高压灭菌器使其灭菌或是连接后用蒸汽灭菌,灭菌结束后将样品从罐中取出送入样品管中。取完所需的样品,卸下之前对取样管道再次灭菌。卸下经灭菌的连结器,在安全柜中卸下样品管。取样中使用的排水管管道与废液灭菌贮罐相连,取样及灭菌时产生的排水一并贮存于罐内,经灭菌后排出。此外还设计了各种安全取样用的器具。例如,通过双层橡皮膜,用注射器取样;把可移动的完全密封型的球形箱与取样管连接,在此箱中取样等。

但是这些操作都由人工控制,操作中难免出错。为了减少操作人员接近工程菌的机会,尽量不用人工操作而采用自动取样装置最为安全。图11-12为自动取样装置的流程图。取样方法与人工取样程序大致相同。同时,取样过程因采用程序系统控制而易于变动。取出的样品保存于冷库内,冷库内的空气经滤器过滤,内部也可进行灭菌。

4,培养后的灭菌

培养后对培养液和管道等进行灭菌时,一开始流出的末灭菌排水有可能存在活的重组菌。取样、排液的管道中能产生这类排水,因此,一定要另行安装排水管并与废液灭菌贮槽等相连接,以便徘放污水。

5,接种

向罐内直接接种的方法是不安全的。简单的安全接种法是将种子瓶与培养罐以管相连接后,用无菌空气加压压入的方法。另一种方法是先把种子液在安全柜内移至供接种用的小罐内,再将其与培养罐连接,用蒸汽对连接部分灭菌后,把种子罐中的种子液接入培养罐内。

6,排液

培养后要将培养液输送至贮罐等下一道工序,这时也有可能产生气溶胶和重组菌的扩散。安全的方法是在培养开始前就将排液口与下段工序相连接并进行灭菌,这样培养于结束即可直接输送培养液。如果排液口未与下段工序相连那就应与连结废液灭菌罐的排水管道相接,这样就安全了。

三、培养罐的管道布局

图11-13表示重组菌培养罐(P2、P3级)的整体流程图。重组菌培养罐中,凡有可能外漏重组菌的部分都与排污管道相连。图中所示的管路能分离并排出污染重组菌的污水。

可是实际操作者必须小心谨慎,否则难以防止因疏忽而造成的重组菌的扩散。为减少操作误差和实验者接近重组菌的机会,应安装连锁装置,实现自动化操作,人可在别的室内进行监视。此外,必须设置警报系统监测培养罐压力,以免发生异常。

另外,培养后的后处理工序中也必须采取防污措施。例如,菌体的分离通常使用沙氏(Sharpres)型离心机;由于很可能产生气溶胶,故用膜分离法进行浓缩。

采取上述措施基本上就能避免培养罐中的基因重组菌外漏了。估计能达到大量培养重组菌实验准则中LS—1、LS-2等物理性密封试验的标准。

四、基因工程产品的提取和精制

传统的发酵产品和基因工程产品在提取和精制上的不同,主要表现在下列两方面:(1)传统发酵产品多为小分子(工业用酶除外,但它们对纯度要求不高,提取方法较简单),其理化性能,如平衡关系等数据都已知,因此放大比较有根据;相反,基因工程产品都是大分子,必要数据缺乏,放大多凭经验。(2)基因工程产品大多处于细胞内,提取前需将细胞破碎,增添了很多困难。由于第一代基因工程产品都以大肠杆菌作宿主,无生物传送系统,故产品处于胞内。而且发酵液中产物浓度也较稀,杂质又多,加上一般大分子较小分子不稳定(如对剪切力),故提取较困难,常需利用高分辨力的精制方法,如色层分离等。在其它方面,基因工程产品的提取方法与

传统发酵产品相似,详见下篇(下游加工过程)。

目前认为,基因工程产品的回收率达到30、40%就已相当不错。因此,尽量减少提取步骤是相当重要的。

另外,对于基因工程产品,还应注意生物安全(biosafety)问题,即要防止菌体扩散,特别对前面几步操作,一般要求在密封的环境下操作。例如用密封操作的离心机进行菌体分离时,整个机器处在密闭状态,在排气口装有一无菌过滤器,同时有一根空气回路以帮助平衡在排放固体时系统的压力,无菌过滤器用来排放过量的气体和空气,但不会使微生物排放到系统外。

基因工程菌的大规模培养及高密度发酵技术

生物工程下游技术实验模块实验一:基因工程菌的大规模培养及高密度发酵技术 创建人:时间:2013-04-17 【点击数: 482】 实验一:基因工程菌的大规模培养及高密度发酵技术 1.实验目的 (1)掌握工程菌大规模培养及高密度发酵技术的原理。 (2)学习工程菌高密度发酵的技术方法。 2.实验原理 重组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培养是增加重组蛋白产率的最有效的方法,高密度发酵在增加菌密度的同时提高蛋白的表达量,从而有利于简化下游的纯化操作。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培养受表达系统、培养基、培养方式、发酵条件控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需要对各种因素进行优化,建立最佳的发酵工艺。发酵工艺优化的研究可通过每次改变一个因素或同时改变几个参数来进行,然后运用统计学分析寻找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工程菌提高分裂速度的基本条件是必须满足其生长所需的营养物质,因此,培养基成分和浓度的选择就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在成分选择上,要尽量选取容易被工程菌利用的营养物质,例如,普通培养基中一般是以葡萄糖为碳源,而葡萄糖需经过氧化和磷酸化作用,生成1,3-二磷酸甘油醛,才能被微生物利用,即用甘油作为培养基的碳源可缩短工程菌的利用时间,增加分裂增殖的速度。目前,普遍采用6g/L的甘油作为高密度发酵培养基的碳源。另外,高密度发酵培养基中各组分的浓度也要比普通培养基高2~3倍,才能满足高密度发酵中工程菌对营养物质的需求。当然,培养基浓度也不可过高,因为过高会使渗透压增高,反而不利于工程菌的生长。 补料的流加方式直接影响着发酵的效果。分批补料培养的特点是,在培养过程中不断补充培养基,使菌体在较长时间里保持稳定的生长速率,从而达到高密度生长。但是在补料流加过程中既不能加入得过快,也不能加入得过慢。过慢则无法满足逐渐增加的菌体生长需要,同时也使培养过程中产生的抑制性副产物大量积累;而过快则使携带目的蛋白的质粒没有充裕的时间复制,降低目的蛋白的表达量;而且快速的细菌生长还易引发质粒的不稳定性。 高密度发酵是工程菌剧烈生长繁殖的过程,这期间对氧气的需求量也大大提高,这就需要及时调整通风量和搅拌速度,一般的高密度发酵通风速度达18L/min(20L发酵罐),搅拌速度达500r/min以上,需保持60%以上的溶氧饱和度。此外,还需要考虑通风速度和搅

基因工程菌发酵操作流程

基因工程菌发酵操作流程 1.检查发酵车间是否达到发酵要求(所以设备处于待用状态)。 2.通知蒸汽车间按时送符合要求蒸汽。 3.种子罐基础培养基的领料及定容配制。 4.种子罐的PH、DO电极的校正安装和补料口堵头更换。 5.种子罐进料,调PH。 6.种子罐基础培养基在位灭菌,同时灭移种管道上段。 7.种子罐冷却后可连接酸、碱、消泡剂补料瓶。 8.种子罐培养基温度、PH(需进一步校准)、罐压、消泡达到发酵条 件。通知菌种室准备菌种转接。 9.无菌操作将种子罐所需MgSO4、Amp转入菌种转换罐。 10.种子罐扩增培养发酵阶段需平稳控制罐压、PH、DO、温度、消泡。 11.大罐基础培养基领料及配制。 12.大罐PH、DO电极校正安装及补料口堵头的更换。 13.大罐进料、定容、调PH;碱罐碱液的配制。 14.大罐基础培养基在位灭菌,同时对移种管道、进料管道、补料管 道、碱罐及碱管道上段的灭菌。 15.大罐基础培养基温度降至发酵温度后再次校准PH、DO。连接补 料瓶调节至发酵条件。 16.无菌操作将大罐所需MgSO4、Amp转入菌种转换罐并转入种子罐。 17.利用压力差将种子罐里的种子液移接到大罐。 18.补碱时,将管道上阀门打开。程序设为自动,控制流量。

19.补料罐补料培养基的领料定容配制。 20.补料罐补料培养基在位灭菌,同时对管道上段灭菌。 21.补料时,将管道上阀门打开。程序设为自动,设置流量。 22.诱导剂领料,在配料罐中加水配制定容。 23.将诱导剂打入种子罐,灭菌后保持罐压。 24.利用压力差将种子罐里的诱导剂移接到大罐。 25.一段时间后,大罐的PH、DO呈上升形态即为发酵结束,可放罐 离心。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控制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控制 近年来,基因工程已开始由实验室走向工业生产,一些珍稀药物如胰岛素、干扰素、人生长激素等已先后面市,但从许多研究中发现,基因重组菌的培养与发酵有其自身的特点。从培养工程的角度应考虑诸如营养源浓度的控制(碳源、氮源等)、最适生长条件的控制等因素;从生物学上应考虑诸如质粒稳定性的控制、质粒拷贝数的控制、转录效率和翻译效率的提高及代谢产物向菌体外的分泌等主要因素。 1 、营养源浓度的控制 由于大多数基因重组菌不能把所需的基因产物分泌到胞外,而只能靠破碎细胞后提取,因此要获得基因产物,首先必须得到大量菌体。为此基因重组菌的发酵一般采用高浓度菌体培养的方法,如大肠杆菌培养时最高可达125g 干菌体/L 发酵液,酿酒酵母可达145g 干菌体/L 发酵液。但要得到高浓度菌体,必须要提供高浓度的营养物质,而营养源浓度过高,渗透压也就高,反过来又会抑制重组菌的生长。此外,许多基因重组菌常是维生素或氨基酸的营养缺陷型菌株,为维持菌体生长,也必须添加必需量的生长因子营养物。常采用在调节pH 的同时补加氨基酸混合液和葡萄糖的方法。使整个培养期间,葡萄糖和氨基酸的浓度几乎保持恒定,菌体持续以最高生长速度生长,得到高浓度菌体。 2 、质粒的不稳定性及其控制 在重组菌工业化生产过程中,质粒的不稳定性是一个极为重要而独特的问题。带有质粒的细胞生长较慢,生长速率与所带质粒的大小成反比。此外,高水平克隆基因产物的生成也会导致生长缓慢或生长异常(表达越高,生长越慢)。由于质粒的不稳定性,在繁殖传代过程中还会有一部分细胞部分甚至完全丢失质粒,导致所需产物的产量下降。 质粒不稳定包括分离性不稳定和结构性不稳定两种类型。前者是细胞分裂过程中质粒没有分配到子细胞中而导致整个质粒的丢失;后者是由于重组质粒DNA 发生缺失、插入或重排而引起的质粒结构变化。 为了在工业化生产时使质粒的丢失降低到最低程度,除了构建合适的重组菌外,还应对重组菌进行一系列发酵试验,选择最佳的发酵条件。 使质粒稳定的主要措施:首先是组建合适载体和选择适当宿主,关于这两项措施应在构建携带质粒工程菌时即应加以考虑。在发酵过程中可以: (1 )、施加选择压力 利用某些生长条件,只让那些具有一定遗传特性的细胞才能够生长。在重组菌发酵时,常采取这种方法来消除重组质粒的不稳定性,以提高菌体纯度和发酵生产率。

(完整word版)目的基因到工程菌的构建

目的基因到工程菌的构建 1基因工程的诞生 1972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学者首先在体外进行了DNA改造的研究,他们把SV40(一种猴病毒)的DNA分别切割,又将两者连接在一起,成功构建了第一个体外重组的人工DNA分子。1973年,Cohen等人首次在体外将重组的DNA分子导入大肠杆菌中,成功地进行了无性繁殖,从而完成了DNA体外重组和扩增的全过程。在这个的基础上,基因工程诞生了。 SV40病毒

第一个重组体的构建 1.1基因工程技术的三大理论基础 一是20世纪40年代Avery等人通过肺炎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而且证明了通过DNA可以把一个细菌的性状转移给另一个细菌。二是20世纪50年代Watson和Crick发现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及DNA的半保留复制机理。三是20世纪60年代关于遗传信 息中心法则的确立,即生物体中遗传信息是按DN A→RNA→蛋白质的方向

进行传递的。 1.2基因工程技术的三大技术基础 三大基本技术问题:一是如何从生物体庞大的双链DNA分子中将所需的基因片段切割下来;二是如何将切割下来的DNA片段进行繁殖扩增;三是如何将所获得的基因片段重新连接。20世纪70年代,由Smith等人发现的核酸限制性内切酶、DNA连接酶和可以作为基因工程载体的细菌质粒的发现,解决了上述三大问题。 1.2.1 限制性核酸内切酶 限制性内切酶不切割自身DNA是因为原核生物中不存在酶的识别序列或识别序列已经被修饰。 1.2.2 DNA连接酶 作用实质:将具有末端碱基互补的2个DNA片段连接在一起,形成重组DNA分子,其起作用时不需要模板。 1.2.3 基因工程的载体-质粒 基因载体的作用是运载目的基因进入宿主细胞,使之能得到复制和进行表达。也就是说,离开染色体的外源DNA不能复制,而而插入复制子DNA的外源DNA可作为复制子的一部分在受体菌中进行复制,这种复

酵母基因工程

酵母基因工程 一酵母基因工程的发展现状 1.酿酒酵母自身的改造 (1)将葡萄糖淀粉酶基因导入酿酒酵母 (2)将外源的蛋白水解酶基因导入酿酒酵母 (3)将β—葡聚糖酶基因导入酵母 (4)将ATP硫酸化酶和腺苷酰硫酸激酶基因在酿酒酵母体内表达 (5)将人血清清蛋白(HAS)的基因转化到酿酒酵母 2酵母表达异源蛋白 (1)表达水平 (2)表达质量 2酵母基因工程的发展趋势 (1)解决酵母基因工程中还存在的缺陷 (2)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应用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3)利用酵母基因工程筛选更多新药 (4)改造酿酒酵母自身,降低生产酒精的成本 (5)酵母的生理承受极限研究引起人们的关注 3发展历程 1.1974年rlarck—walker和Miklos发现在大多数酿酒酵母中存在质粒。 2.1978年Hmnen将来自一株酿酒酵母的leu 2基因导入另一株酿酒酵母,弥补 了后者的Leu2缺陷,标志着酵母表达系统的建立。 3.1981年Hinnen等用酵母基因表达系统表达了人干扰素。 4.我国也在1983年首次用酵母菌表达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基因。 5.1996年在全世界科学家的通力合作下,完成了第一个真核生物——酿酒酵母 全基因组的测序。 二.酵母基因工程的优点 1.安全无毒,不致病; 2.有较清楚的遗传背景,容易进行遗传操作; 3.容易进行载体DNA的导入。DNA转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优化,多数酵母菌可 以取得较高的转化率; 4.培养条件简单,容易进行高密度发酵; 5. 能将外源基因表达产物分泌到培养基中; 6.有类似高等真核生物的蛋白质翻译后的修饰功能 三.酵母表达系统 (1)酵母表达载体 ①载体的基本构架: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穿梭”质粒。 原核部分:大肠杆菌中复制的起点序列(ori)和抗生素抗性基因序列。 酵母部分: 1酵母菌中维持复制的元件:2μ质粒复制起点;自主复制序列(ARS); 整合型载体的整合介导区。 2营养缺陷型基因序列、抗生素抗性基因序列 3基因启动子和终止子序列 4信号肽序列

第7章 基因工程菌大规模培养

第7章基因工程菌的培养 7.1 工程菌的稳定性 一、工程菌不稳定的表现 工程菌的不稳定实际上包括质粒的不稳定及其表达产物的不稳定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质粒的丢失、重组质粒发生DNA片段脱落和表达产物的不稳定。 二、引起工程菌不稳定的一些因素及对策 工程菌稳定与否,取决于质粒本身的分子组成、宿主细胞的生理和遗传特性及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工程菌不稳定的因素:控制基因的过量表达,菌体的比生长速率,培养温度,培养基的组成 1、培养基的组成 质粒在丰富培养基比在低限培养基中更加不稳定。合成培养基往往有利于宿主细胞的生长,但不利于外源基因的表达。 2、培养温度 进行工程菌培养时必须探索其最佳培养温度。通常低温有利于重组质粒的稳定遗传。 3、菌体的比生长速率 如果宿主菌的比生长速率比工程菌的大,质粒将严重丢失,导致工业上倒罐;如果宿主菌的比生长速率比工程菌小,大量繁殖时因竟争性利用基质,宿主细胞将会受到抑制,对发酵影响不大。 4、控制基因的过量表达 外源基因表达水平越高,重组质粒就越不稳定。可以采用两阶段培养法,即在发酵前期控制外源基因不过量表达,使质粒稳定遗传,到后期通过提高质粒的拷贝数和转录、转译效率使外源基因高效表达。 控制外源基因过量表达的方法: 1)如构建含可诱导启动子的工程菌,这种工程菌发酵生产时,可选择培养条件使启动子受阻遏制一定时间, 在此期间质粒稳定遗传,然后通过去阻遏(诱导)使质粒高效表达; 2)采用温度敏感型质粒,温度较低时质粒拷贝数少,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时质粒大量复制、拷贝数剧增。 7.2 高密度培养 为了大量获得基因工程产品,通常采用高密度培养技术,即提高菌体的发酵密度,最终提高产物的比生产率(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产物的产量)的一种培养技术,通常指分批补料发酵技术。这样不仅可减少培养体积、强化下游分离提取,还可缩短生产周期、减少设备投资,最终降低生产成本。 一、重组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培养 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成功的关键是补料策略,即根据工程菌的生长特点及产物的表达方式采取合理的营养流加方案。在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中,合理流加碳源降低“葡萄糖效应”是成功的关键。常见的流加技术有:恒速流加、变速流加、指数流加和反馈流加。 1、恒速流加 限制性基质以恒定流速流加进入发酵罐中供细胞生长和代谢用的一种培养技术。通常以补料前的耗糖速率作为流加补料速率。 特点: 1)相对于发酵罐中的菌体来说,营养物的浓度逐渐降低; 2)比生长速率也慢慢降低; 3)菌体密度呈线性增加。 2、变速流加 限制性基质以变速或梯度增加流速流加进入发酵罐中供细胞生长和代谢用的一种培养技术。 特点: 1)这样可以克服恒速流加中营养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的缺陷,菌体在较高密度下通过流加更多营养物 质来促进菌体的生长,并对产物的表达有利。 2)比生长速率不断改变。

大肠杆菌基因工程菌常用类型

1、大肠杆菌DH5a菌株 DH5a是世界上最常用的基因工程菌株之一。由于DH5α是DNA酶缺陷型菌株,有利于基因克隆,保存质粒,但该菌株的蛋白酶没有缺陷,表达的蛋白容易被降解,因此通常不作为表达菌株。E.coli DH5a在使用pUC系列质粒载体转化时,可与载体编码的β-半乳糖苷酶氨基端实现α-互补。可用于蓝白斑筛选鉴别重组菌株。 基因型:F-,φ80dlacZΔM15,Δ(lacZYA-argF)U169,deoR,recA1,endA1,hsdR17(rk-,mk+),phoA,supE44,λ-,thi-1,gyrA96,relA1 2、大肠杆菌BL21(DE3) 菌株 该菌株用于高效表达克隆于含有噬菌体T7启动子的表达载体(如pET系列)的基因。T7噬菌体RNA聚合酶位于λ噬菌体DE3区,该区整合于BL21的染色体上。该菌适合表达非毒性蛋白。 基因型:F-,ompT,hsdS(rBB-mB-),gal,dcm(DE3) 3、大肠杆菌BL21(DE3) pLysS菌株 该菌株含有质粒pLysS,因此具有氯霉素抗性。PLysS含有表达T7溶菌酶的基因,能够降低目的基因的背景表达水平,但不干扰目的蛋白的表达。该菌适合表达毒性蛋白和非毒性蛋白。 基因型:F-,ompThsdS(rBB-mB-),gal,dcm(DE3,pLysS,Camr 4、大肠杆菌JM109菌株 该菌株在使用pUC系列质粒载体进行DNA转化或用M13 phage载体进行转染时,由于载体DNA产生的LacZa多肽和JM09编码的LacZΔM15进行α-互补,从而显示β-半乳糖苷酶活性,由此很容易鉴别重组体菌株。 基因型:recA1,endA1,gyrA96,thi-1,hsdR17,supE44,relA1,Δ(lac-proAB)/F’[traD36,proAB+,lacIq,lacZΔM15] 5、大肠杆菌TOP10菌株 该菌株适用于高效的DNA克隆和质粒扩增,能保证高拷贝质粒的稳定遗传。 基因型:F- ,mcrAΔ(mrr-hsd RMS-mcrBC),φ80 ,lacZΔM15,△lacⅩ74,recA1 ,araΔ139Δ(ara-leu)7697,galU,galK,rps,(Strr) endA1,nupG 6、大肠杆菌HB101菌株 该菌株遗传性能稳定,使用方便,适用于各种基因重组实验。 基因型:supE44,hsdS20(rB-mB-),recA13,ara-14,proA2,lacY1,galK2,rpsL20,xyl-5,mtl-1,leuB6,thi-1 7.XL10-Gold菌株:所制备的感受态细胞是目前转化效率最高的感受态细胞,缺失几乎所有已知的限制酶切系统;同时缺失核酸内切酶(endA),提高了质粒DNA的产量和质量;重组酶缺陷型(recA)减少插入片段的同源重组概率,保证了插入DNA的稳定性,提高感受态转化效率及大质粒转化能力的宿主菌基因型。

基因工程菌大规模培养

第7章基因工程菌的培养 工程菌的稳定性 一、工程菌不稳定的表现 工程菌的不稳定实际上包括质粒的不稳定及其表达产物的不稳定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质粒的丢失、重组质粒发生DNA片段脱落和表达产物的不稳定。 二、引起工程菌不稳定的一些因素及对策 工程菌稳定与否,取决于质粒本身的分子组成、宿主细胞的生理和遗传特性及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工程菌不稳定的因素:控制基因的过量表达,菌体的比生长速率,培养温度,培养基的组成 1、培养基的组成 质粒在丰富培养基比在低限培养基中更加不稳定。合成培养基往往有利于宿主细胞的生长,但不利于外源基因的表达。 2、培养温度 进行工程菌培养时必须探索其最佳培养温度。通常低温有利于重组质粒的稳定遗传。 3、菌体的比生长速率 如果宿主菌的比生长速率比工程菌的大,质粒将严重丢失,导致工业上倒罐;如果宿主菌的比生长速率比工程菌小,大量繁殖时因竟争性利用基质,宿主细胞将会受到抑制,对发酵影响不大。 4、控制基因的过量表达 外源基因表达水平越高,重组质粒就越不稳定。可以采用两阶段培养法,即在发酵前期控制外源基因不过量表达,使质粒稳定遗传,到后期通过提高质粒的拷贝数和转录、转译效率使外源基因高效表达。 控制外源基因过量表达的方法: 1)如构建含可诱导启动子的工程菌,这种工程菌发酵生产时,可选择培养条件使启动子受阻遏制一定时间, 在此期间质粒稳定遗传,然后通过去阻遏(诱导)使质粒高效表达; 2)采用温度敏感型质粒,温度较低时质粒拷贝数少,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时质粒大量复制、拷贝数剧增。 高密度培养 为了大量获得基因工程产品,通常采用高密度培养技术,即提高菌体的发酵密度,最终提高产物的比生产率(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产物的产量)的一种培养技术,通常指分批补料发酵技术。这样不仅可减少培养体积、强化下游分离提取,还可缩短生产周期、减少设备投资,最终降低生产成本。 一、重组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培养 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成功的关键是补料策略,即根据工程菌的生长特点及产物的表达方式采取合理的营养流加方案。在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中,合理流加碳源降低“葡萄糖效应”是成功的关键。常见的流加技术有:恒速流加、变速流加、指数流加和反馈流加。 1、恒速流加 限制性基质以恒定流速流加进入发酵罐中供细胞生长和代谢用的一种培养技术。通常以补料前的耗糖速率作为流加补料速率。 特点: 1)相对于发酵罐中的菌体来说,营养物的浓度逐渐降低; 2)比生长速率也慢慢降低; 3)菌体密度呈线性增加。 2、变速流加 限制性基质以变速或梯度增加流速流加进入发酵罐中供细胞生长和代谢用的一种培养技术。 特点: 1)这样可以克服恒速流加中营养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的缺陷,菌体在较高密度下通过流加更多营养物 质来促进菌体的生长,并对产物的表达有利。 2)比生长速率不断改变。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

基因工程菌的发酵 近年来,重组DNA技术(基因工程)已开始由实验室走向工业生产,走向实用。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为有效的菌种改良技术和手段,也为攻克医学上的疑难杂症——癌、遗传病及艾滋病的深入研究和最后的治愈提供了可能;为农业的第三次革命提供了基础;为深入探索生命的奥秘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现在由工程菌产生的珍稀药物,如胰岛素、干扰素、人生长激素、乙肝表面抗原等等部已先后面市,基因工程不仅保证了这些药物的来源,而且可使成本大大下降。但是从许多研究中发现,工程菌在保存过程中及发酵生产过程中表现出不稳定性,因而工程菌不稳定性的解决已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基因工程这一高技术成就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之一。 第一节工程菌的来源和应用 一、何谓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指在基因水平上,采用与工程设计十分类似的方法,根据人们的意愿,主要是在体外进行基因切割、拼接和重新组合,再转入生物体内,产生出人们所期望的产物,或创造出具有新的遗传特征的生物类型,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是DNA的重组技术。重组即利用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或人工合成的基因,经过体外或离体的限制酶切割后与适当的载体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分子,然后在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到受体细胞或受体生物构建转基因生物,该种生物就可以按人类事先设计好的蓝图表现出另外一种生物的某种性状。除DNA 重组技术外,基因工程还应包括基因的表达技术,基因的突变技术,基因的导入技术等。 基因工程一般分为4个步骤: 一是取得符合人们要求的DNA片段,这种DNA片段被称为“目的基因”;二是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或病毒DNA连接成重组DNA;三是把重组DNA引入某种细胞;四是把目的基因能表达的受体细胞挑选出来。DNA 分子很小,其直径只有20埃,约相当于五百万分之一厘米,在它们身上进行“手术”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基因工程实际上是一种“超级显微工程”,对DNA的切割、缝合与转运,必须有特殊的工具。要把目的基因从供体DNA长链中准确地剪切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68年,沃纳·阿尔伯博士、丹尼尔·内森斯博士和汉密尔·史密斯博士第一次从大肠杆菌中提取出了限制性内切酶,它能够在DNA上寻找特定的“切点”,认准后将DNA分子的

发酵工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生物制药方向) (1)

《发酵工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生物制药方向) 课程名称(中文)发酵工程 课程编号04118 课程性质独立设课课程属性专业课 教材及实验指导书名称《发酵工程实验》 学时学分:总学时60 总学分 3 实验学时36 实验学分 2 应开实验学期三年级四~五学期 适用专业制药工程 先修课程微生物学、生物化学、化工原理 一、课程简介及基本要求 发酵工程是整个生物工程的核心,是工业微生物实现实验室与工厂化生产的具体操作,是生物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的原理及方法的一部分,是基因工程及酶工程等生物技术工业化的过程与方法。因此,通过对《发酵工程》的学习,不仅掌握发酵工程原理及发酵优化控制过程,而且对系统了解生物技术及其工业化应用都具有深远的意义。 通过《发酵工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系统了解发酵工程从培养基配制到发酵罐生产,产品工程放大等一系列的操作原理及过程。 二、课程实验目的要求(100字左右) 发酵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工程学科,需要一定学时的实验教学实践,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通过《发酵工程》实验学习,不仅能够掌握发酵工艺操作的具体过程及反应过程控制方法,而且进一步了解目前发酵行业的具体产品生产工艺,对发酵生产能够进行指导与分析。 三、适用专业 制药工程(生物制药方向)。 四、主要仪器设备 操净工作台,摇床,7L和50L不锈钢通风发酵罐、离心机、生化培养箱 五、实验方式与基本要求 1.本课程以实验为主,为单独设课,所以开课后,任课教师需向学生讲清课程的性质、任务、要求、课程安排和进度、平时考核内容、期末考试办法、实验守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等。 2.该课以设计性实验为主,教材中只给出设计题目,实验前学生必须进行预习,设计报告经教师批阅后,方可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 3.实验4人1组,在规定的时间内,由学生独立完成,出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不得包办代替。

酵母基因工程综述

酵母基因工程综述 姓名:张衡学号:060509215 班级:生工092 酵母菌是一类群体庞大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种类繁多,至少包括80个属,600多种,1000多菌株。它有完整的亚细胞结构和严谨的基因表达调控机制,它既能通过有丝分裂进行无性繁殖,也可以通过减数分裂实现有性繁殖。酵母菌作为单细胞真核生物,既具有细菌生长迅速、操作简单的特点,又具有真核细胞对翻译后蛋白的加工及修饰的能力,它是表达外源基因的理想宿主。因此利用酵母基因工程成功的生产了人类、动物、植物或微生物来源的异源蛋白,在医药生物技术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酵母基因工程的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 酵母既具有原核生物生长快、遗传操作简单的特点,又有哺乳类细胞的翻译后加工和修饰功能,如二硫键的正确形成、糖基化作用等,用来生产来源于真核生物的生物活性蛋白有很多优点。目前在酵母基因工程中发展和应用的较多的酵母有酿酒酵母、乳酸克鲁维酵母、巴斯德毕赤酵母等,其应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造酵母本身用以提高发酵性能;二是利用酵母作为宿主表达异源蛋白。1、酿酒酵母自身的改造:a、将葡萄糖淀粉酶基因导入酿酒酵母;b、将外源的蛋白水解酶基因导入酿酒酵母;c、将β—葡聚糖酶基因导入酵母; d、将ATP硫酸化酶和腺苷酰硫酸激酶基因在酿酒酵母体内表达; e、将人血清清蛋白(HAS)的基因转化到酿酒酵母。2、酵母表达异源蛋白:a、表达水平;b、表达质量。 对于酵母基因工程,在构建各种表达载体、建立新的表达系统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酵母基因工程的研究将逐步转移到完善现有的表达系统、解决存在的缺陷、扩大应用领域等方面。对酵母自身的改造集中体现在如何通过转基因技术使酿酒酵母能利用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可再生物质来生产廉价的酒精,缓解能源紧张。1、解决酵母基因工程中还存在的缺陷;2、在人类基因组计划中的应用研究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3、利用酵母基因工程筛选更多的新药;4、改造酿酒酵母自身,降低生产酒精的成本;5、酵母的生理承受极限研究将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酵母表达系统 酵母菌作为单细胞真核生物,既具有细菌生长迅速、操作简单的特点,又具有真核细胞对翻译后蛋白的加工及修饰的能力,所以是表达外源基因的理想宿主。1、酵母表达载体:a、载体的基本构架典型的酵母表达载体均为大肠杆菌和酵母菌的"穿梭"质粒。它是由来自酵母的部分基因序列和细菌的部分基因序列所组成。其原核部分主要包括可以再大肠杆菌中复制的起点序列(ori)和特定的抗生素抗性基因序列。2、载体的复制形式酵母表达系统的载体主要分为附加型载体和整合型载体两种。附加型载体在酵母宿主中的拷贝数量大,但是在传代过程中易丢失,影响重组菌的稳定性和表达量:整合型载体导入酵母宿主细胞后与酵母细胞染色体基因组DNA整合,稳定性高,但是基因的拷贝数量低。2、宿主能够发展成基因表达系统的宿主应该具备一定的条件:a、安全无毒,不致病;b、遗传背景清楚,容易进行遗传操作;c、构建的载体DNA容易进入,转化频率较高;d、发酵周期短,培养条件简单,容易进行高密度发酵;e、蛋白质分泌能力好。3、酵母的DNA转化:a、原生质体法;b、离子溶液法;c、一步法;d、PEG1000法;e、电穿孔法和粒子轰击法。4酵母分泌外源蛋白的糖基化不同酵母细胞对分泌蛋白的糖基化方式和程度不同,加到分泌蛋白上的碳水化合物

SHMT基因工程菌的构建方案设计

SHMT基因工程菌的构建 第四组 一、实验相关知识 1、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是丝氨酸合成中的关键酶,能催化甘氨酸和丝氨酸的相互转化,具体的催化反应如下: SHMT 甘氨酸+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L-丝氨酸+四氢叶酸 在丝氨酸羟甲基转移酶(SHMT)作用下,甘氨酸同亚甲基四氢叶酸反应生成L-丝氨酸。该反应需要5-磷酸吡哆醛作为辅酶。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上亚甲基可以来自于甘氨酸、甲醛、甲酸、蛋氨酸、胆碱和肌氨酸,它们同四氢叶酸反应生成N5,N10-亚甲基四氢叶酸。本实验以甘氨酸和甲醇为前体物发酵生产L-丝氨酸时,菌体积累L-丝氨酸与菌体含有的SHMT的活性直接相关,但由于SHMT的催化作用理论上是双向的,有必要了解在相同的培养条件或者在本文所用的菌株SHMT是否具有双向催化作用。 2、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又称基因拼接技术和DNA重组技术,是以分子遗传学为理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和微生物学的现代方法为手段,将不同来源的基因按预先设计的蓝图,在体外构建杂种DNA分子,然后导入活细胞,以改变生物原有的遗传特性、获得新品种、生产新产品。基因工程技术为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手段。

基因工程是生物工程的一个重要分支,它和细胞工程、酶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微生物工程共同组成了生物工程。所谓基因工程是在分子水平上对基因进行操作的复杂技术。它是用人为的方法将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用适当的工具酶进行切割后,把它与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与载体一起导入某一更易生长、繁殖的受体细胞中,以让外源物质在其中“安家落户”,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新物种的一种崭新技术。它克服了远缘杂交的不亲和障碍。 3、丝氨酸是一种非必需氨基酸,它在脂肪和脂肪酸的新代谢及肌肉的生长中发挥着作用,因为它有助于免疫血球素和抗体的产生,维持健康的免疫系统也需要丝氨酸。丝氨酸在细胞膜的制造加工、肌肉组织和包围神经细胞的鞘的合成中都发挥着作用。 [大肠杆菌] 细菌染色体DNA 的制备(预习方案)一.实训目的 .学习并掌握细菌基因组的基本知识和提取方法 二.实训原理及相关知识 1.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革兰氏阴性短杆菌,大小 0.5×1~3微米。周身鞭毛,能运动,无芽孢。能发酵多种糖 类产酸、产气,是人和动物肠道中的正常栖居菌,婴儿出生后 即随哺乳进入肠道,与人终身相伴,几占粪便干重的1/3。国 家规定,每升饮用水肠杆菌数不应超过3个大肠杆菌的抗原成

基因工程菌发酵生产L-苯丙氨酸工艺优化

基因工程菌发酵生产L-苯丙氨酸工艺优化 时间:2005-5-17 10:56:24 作者:不详来源:中国发酵工业网点击数: 本站另注:L-苯丙氨酸已在国内江苏部分厂家有发酵工业规模化生产,但仍然推荐此文供大家研究参考,了解工艺配方和分析方法。 L-苯丙氨酸(L-phe)是人和动物体内不能合成的8种氨基酸之一,人们称其为必须氨基酸。L-phe在生物体内是转化成L-酪氨酸的原料,因而L-phe成为一些氨基酸输液和氨基酸饮膳所必须的成分。而且,L-phe是合成药物麦角胺、抗生物质和维生素B6的重要原料。同时,L-phe也是合成一些抗癌药物的中间体[1]。在食品工业中,L-phe最主要的用途是合成二肽甜味剂,俗称蛋白糖。基于L-phe广泛的应用前景,近年来L-phe成为氨基酸行业单品中产量增长最快的一种。目前,L-phe的生产方法有酶法、发酵法等,直接发酵法具有可利用廉价原料直接生产L-phe的优点,发酵法生产 L-phe,国外报道产酸率为2.8%,L-phe在我国还未实现规模生产[2]。本实验对构建的重组L-phe基因工程菌 E.coLiHB101. 进行发酵实验,研究了其发酵工艺条件及营养物质的流加对产物L-phe积累的影响。 1实验材料与方法 1.1发酵用菌株基因重组工程菌E.coLiHB101. 。 1.2培养基 1.2.1种子培养基蛋白胨1%;氯化钠1%;酵母粉0.5%;葡萄糖2%;调pH=7.5;抗菌素Km(硫酸卡那霉素)。 1.2.2发酵培养基Na2HPO4·12H2O20g/L;Na-citrate6g/L;Na-gLutamat e0.4g/L;酪氨酸0.6g/L;葡萄糖 20g/L;Km40mg/L。 1.2.3补料培养基CaCL2·2H2O0.6g/L;酪氨酸500mg/L;葡萄糖500g/L;MgSO4·7H2O1g/L;VB1500mg/L;氨水28%。 1.3培养方法1.3.1摇瓶培养250mL锥形瓶内装LB培养基25mL,接种菌种斜面后,于旋转摇床上,在37℃培养12h。 1.3.2深层培养 在2L自控发酵罐(美国进口)中装入1L发酵培养基。灭菌后接入5%的摇瓶种子。通气量为1000L/L·min时,于38.5℃下搅拌培养。搅拌转速根据溶氧(DO)调节;使用28%的氨水调节pH=7.0±0.2;采用流加葡萄糖工艺补料,补料速率由测定葡萄糖来控制。 1.4测定方法 1.4.1菌体浓度 通过测定培养液或其稀释液在波长660nm处的吸光度OD660确定菌体浓度。一个OD660单位相当于 0.267g/L(菌体干重)。当OD660<0.3时,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1.4.2残糖浓度 用费林试剂法测定[3]。 1.4.3发酵液中L-phe浓度分析 用荧光法进行测定[4]。 2结果与讨论 2.1生长因子对苯丙氨酸积累的影响 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酪氨酸,实验由图1示出:随着酪氨酸添加量的增加,产酸率提高,从发酵成本和产酸率两方面分析,得出酪氨酸的最适添加量为1.0~1.2g/L,既可得高产酸率3.68%,又可使成本不致过高。

放线菌抗生素的发酵及目的产物的提取实验报告

放线菌抗生素的发酵及目的产物的提取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掌握土壤中分离抗生素及培养方法 2、了解和掌握种子制备和摇瓶发酵技术和方法 3、了解抗生素发酵的一般规律和代调控理论 4、了解小型发酵罐的基本结构 5、熟悉掌握小型发酵罐的使用方法和保养 6.掌握抗生素生物效价测定的原理和方法; 7. 掌握管碟法测定抗生素生物效价相关的操作方法。 8.掌握放线菌次级代物的初步纯化及牛津杯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术 二、实验原理 ①发酵罐是进行液体发酵的特殊设备。生产上使用的发酵罐容积大,均用钢板或不锈钢板制成;供实验室使用的小型发酵罐,其容积可从约lL至数百升或稍大些。一般来说,5L以下是用耐压玻璃制作罐体,5L以上用不锈钢板或钢板制作罐体。发酵罐配备有控制器和各种电极,可以自动地调控试验所需要的培养条件,是微生物学、遗传工程、医药工业等科学研究所必需的设备。 ②抗生素(antibiotics)是由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属)或高等动植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它活性的一类次级代产物,能干扰其他生活细胞发育功能的化学物质。现临

床常用的抗生素有转基因工程菌培养液液中提取物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或半合成的化合物。 ③放线菌发酵结束后,次级代物可能与菌体结合,工业上常采用草酸或磷酸等酸化剂处理,释放与菌体结合的次级代物,并采用加热发酵液70 ℃,2 min使蛋白凝固,所得酸性滤液,在经碱处理,进一步去除蛋白。 抗生素的效价常采用微生物学方法测定,它是利用抗生素对特定的微生物具有抗菌活性的原理来测定抗生素效价的方法,如管碟法。管碟法是目前抗生素效价测定的国际通用方法,我国药典也采用此法。管碟法是根据抗生素在琼脂平板培养基中的扩散渗透作用,比较标准品和检品两者对试验菌的抑菌圈大小来测定供试品的效价。管碟法的基本原理是在含有高度敏感性试验菌的琼脂平板上放置小钢管(径6.0±0.l mm,外径8.0±0.l mm,高10±0. lmm),管放人标准品和检品的溶液,经16~18小时恒温培养,当抗生素在菌层培养基中扩散时,会形成抗生素浓度由高到低的自然梯度,即扩散中心浓度高而边缘浓度低。因此,当抗生素浓度达到或高于MIC(最低抑制浓度)时,试验菌就被抑制而不能繁殖,从而呈现透明的无菌生长的区域,常呈圆形,称为抑菌圈。根据扩散定律的推导,抗生素总量的对数值与抑菌圈直径的平方成线性关系,比较抗生素标准品与检品的抑菌圈大小,可计算出抗生素的效价。 常用的管碟法有:一剂量法、二剂量法、三剂量法。后二法已经列入药典。二剂量法系将抗生素标准品和供试品各稀释成一定浓度比

基因工程大实验报告 (终稿)

内蒙古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系本科生基因工程实验论文 分类号: Q78编号: 本科生基因工程实验论文 纳豆激酶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在 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指导教师: X X X 学生: X X 专业:生物科学 年级:2009 2012 年8 月24 日

目录 摘要 ...................................................................................................................... .2 绪论 .. (3) 材料与方法 (4) 1材料 (4) 1.1试剂及仪器 (4) 1.2菌种 (5) 1.3质粒 (5) 1.4常用溶液的配制 (5) 2方法 (6) 2.1引物的设计 (6) 2.2 NK基因的PCR扩增 (7) 2.3 DH5a和BL21(DE3)感受态的制备 (7) 2.4 pMD19-T-NK的构建及转化和鉴定 (8) 2.5 pET-trx、pET-NK、pUC-Nk的酶切与回收 (9) 2.6 pET-trx-NK的构建及转化和检测 (11) 2.7 pET-trx-NK的诱导表达 (12) 2.8 pET-trx-NK表达的SDS-PAGE检测 (13) 结果 (15) 1. NK基因的PCR扩增 (15) 2. pMD19-T-trx的构建与鉴定 (16) 3. pET-trx、pET-NK、pUC-Nk的酶切与回收 (16) 4. pET-trx-NK的构建与检测 (18) 5. pET-trx-NK的诱导表达与SDS-PAGE检测 (19) 讨论 (20) 参考文献 (21) 致谢 (21) 感想 (22)

第7章基因工程菌大规模培养

第7章基因工程菌大规模 培养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第7章基因工程菌的培养 工程菌的稳定性 一、工程菌不稳定的表现 工程菌的不稳定实际上包括质粒的不稳定及其表达产物的不稳定两个方面。具体表现为:质粒的丢失、重组质粒发生DNA片段脱落和表达产物的不稳定。 二、引起工程菌不稳定的一些因素及对策 工程菌稳定与否,取决于质粒本身的分子组成、宿主细胞的生理和遗传特性及环境条件等三个方面 工程菌不稳定的因素:控制基因的过量表达,菌体的比生长速率,培养温度,培养基的组成 1、培养基的组成 质粒在丰富培养基比在低限培养基中更加不稳定。合成培养基往往有利于宿主细胞的生长,但不利于外源基因的表达。 2、培养温度 进行工程菌培养时必须探索其最佳培养温度。通常低温有利于重组质粒的稳定遗传。 3、菌体的比生长速率 如果宿主菌的比生长速率比工程菌的大,质粒将严重丢失,导致工业上倒罐;如果宿主菌的比生长速率比工程菌小,大量繁殖时因竟争性利用基质,宿主细胞将会受到抑制,对发酵影响不大。 4、控制基因的过量表达 外源基因表达水平越高,重组质粒就越不稳定。可以采用两阶段培养法,即在发酵前期控制外源基因不过量表达,使质粒稳定遗传,到后期通过提高质粒的拷贝数和转录、转译效率使外源基因高效表达。 控制外源基因过量表达的方法: 1)如构建含可诱导启动子的工程菌,这种工程菌发酵生产时,可选择培养条件使启动子受阻遏制一定时 间,在此期间质粒稳定遗传,然后通过去阻遏(诱导)使质粒高效表达; 2)采用温度敏感型质粒,温度较低时质粒拷贝数少,当温度升高到一定时质粒大量复制、拷贝数剧增。 高密度培养 为了大量获得基因工程产品,通常采用高密度培养技术,即提高菌体的发酵密度,最终提高产物的比生产率(单位体积单位时间内产物的产量)的一种培养技术,通常指分批补料发酵技术。这样不仅可减少培养体积、强化下游分离提取,还可缩短生产周期、减少设备投资,最终降低生产成本。 一、重组大肠杆菌的高密度培养 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成功的关键是补料策略,即根据工程菌的生长特点及产物的表达方式采取合理的营养流加方案。在重组大肠杆菌高密度发酵中,合理流加碳源降低“葡萄糖效应”是成功的关键。常见的流加技术有:恒速流加、变速流加、指数流加和反馈流加。 1、恒速流加 限制性基质以恒定流速流加进入发酵罐中供细胞生长和代谢用的一种培养技术。通常以补料前的耗糖速率作为流加补料速率。 特点: 1)相对于发酵罐中的菌体来说,营养物的浓度逐渐降低; 2)比生长速率也慢慢降低; 3)菌体密度呈线性增加。 2、变速流加 限制性基质以变速或梯度增加流速流加进入发酵罐中供细胞生长和代谢用的一种培养技术。 特点: 1)这样可以克服恒速流加中营养物的浓度逐渐降低的缺陷,菌体在较高密度下通过流加更多营养物 质来促进菌体的生长,并对产物的表达有利。 2)比生长速率不断改变。

14基因工程菌的发酵-第十三章基因工程菌的发酵

第十三章基因工程菌的发酵 近年来,重组DNA技术(基因工程)已开始由实验室走向工业生产,走向实用。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极为有效的菌种改良技术和手段,也为攻克医学上的疑难杂症——癌、遗传病及艾滋病的深入研究和最后的治愈提供了可能;为农业的第三次革命提供了基础;为深入探索生命的奥秘提供了有力的手段。现在由工程菌产生的珍稀药物,如胰岛素、干扰素、人生长激素、乙肝表面抗原等等部已先后面市,基因工程不仅保证了这些药物的来源,而且可使成本大大下降。但是从许多研究中发现,工程菌在保存过程中及发酵生产过程中表现出不稳定性,因而工程菌不稳定性的解决已日益受到重视并成为基因工程这一高技术成就转化为生产力的关键之一。 第一节工程菌的来源和应用 一、何谓基因工程 基因工程(genetic engineering)是指在基因水平上,采用与工程设计十分类似的方法,根据人们的意愿,主要是在体外进行基因切割、拼接和重新组合,再转入生物体内,产生出人们所期望的产物,或创造出具有新的遗传特征的生物类型,并能使之稳定地遗传给后代。 基因工程的核心技术是DNA的重组技术。重组即利用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或人工合成的基因,经过体外或离体的限制酶切割后与适当的载体连接起来形成重组DNA分子,然后在将重组DNA分子导入到受体细胞或受体生物构建转基因生物,该种生物就可以按人类事先设计好的蓝图表现出另外一种生物的某种性状。除DNA重组技术外,基因工程还应包括基因的表达技术,基因的突变技术,基因的导入技术等。 基因工程一般分为4个步骤: 一是取得符合人们要求的DNA片段,这种DNA片段被称为“目的基因”;二是将目的基因与质粒或病毒DNA连接成重组 DNA;三是把重组DNA引入某种细胞;四是把目的基因能表达的受体细胞挑选出来。 DNA 分子很小,其直径只有20埃,约相当于五百万分之一厘米,在它们身上进行“手术”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基因工程实际上是一种“超级显微工程”,对 DNA的切割、缝合与转运,必须有特殊的工具。要把目的基因从供体 DNA长链中准确地剪切下来,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968年,沃纳·阿尔伯博士、丹尼尔·内森斯博士和汉密尔·史密斯博士第一次从大肠杆菌中提取出了限制性内切酶,它能够在DNA上寻找特定的“切点”,认准后将DNA分

基因工程实验报告(终)华南理工大学

分子生物学实验报告 (2011 -2012 学年第一学期) 实验内容:基因工程综合实验 实验时间:2012.10.28-2012.11.2 提交日期:2012 年11 月 5 日

实验目的 大肠杆菌表达包涵体蛋白的基因工程实验以一个目的基因片段的获得,表达和纯化和活性分析为主线,抓住蛋白和核酸两大主题,建立一个综合型和研究性的大实验教学体系,重视各项技术的衔接。综合性实验旨在启迪严谨的科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对实验方法和实验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具体到每个实验的实验目的如下: 1.掌握SDS碱裂解法小量制备质粒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高速离心机、微量移液器等常规仪器的正确使用。 3. 掌握分光光度法估算样品中DNA的浓度和纯度。 4. 熟悉紫外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 5.学习掌握DNA的琼脂糖凝胶电泳的原理和方法及其运用。 6.掌握用CTAB法小量制备大肠杆菌基因组DNA 7.了解基因组DNA的其它提取方法 8.了解酶切原理。 9.掌握酶切体系的建立原则。 10. 熟悉基因工程所用限制性内切酶的特点。 11.学习掌握外源DNA与质粒载体的重组连接技术 12.掌握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转化的方法及技术。 13.熟练掌握用重组DNA转化感受态细胞的技术,为基因克隆打好基础 14.学习掌握PCR技术的原理及基本操作 15.学习考马斯亮蓝(Coomassie Brilliant Blue)法测定蛋白质浓度的原理和方法。 16.掌握蛋白质的SDS-PAGE电泳原理和操作技术及应用。

实验流程 具体每日实验流程 1、 10月28日,利用双酶切,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胶回收,双酶切目的基因和载体连接过夜。 2、10月29日下午,大肠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与转化,涂平板和培养,先正放置半小时,再倒置培养过夜。 3、10月30日下午,挑阳性(含抗性基因)菌落,菌落PCR ,转板和液体培养菌体。 4、10月31日上午,转接培养,诱导表达,晚上,离心菌体,去上清,冰箱放置保存。 5、11月1日下午,离心菌体,提质粒,跑电泳进行鉴定,培养菌体。 6、11月2日下午,跑SDS 蛋白质电泳 。 双酶切 PCR DNA 琼脂糖电泳 PCR 产物回收 质粒的提取 Southern 杂交 pcr 抗性菌的筛选 蛋白质的提取分离 SDS-GAGE 蛋白质检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