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

中药:

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的药物,统称为中药。简而言之,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由于中药以植物药居多,故有“诸药以草为本”的说法。

中药化学:

中药化学是一门结合中医药基本理论和临床用药经验,主要运用化学的理论和方法及其他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等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学科。

内容:

主要介绍了中药成分的一般提取、分离方法,结构测定的一般程序。

提取方法:

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时,提取、分离、鉴定是必不可少的三个步骤。首先是把化学成分从药材中提取出来,其产物含多种成分,即为复杂的混合物,然后经过初步分离纯化及进一步分离得到达到一定纯度的单体成分,才能进行结构鉴定。

分离纯化:

将中药的提取液经浓缩(或不浓缩)后,较长时间放置,就可析出沉淀,再经重结晶可得单体成分,这是个别现象,如从槐米中提取

芦丁。如果要得到更多的成分,或者要系统地研究一味中药中的化学成分,则需经过比较复杂的过程,一般是经过初步分离纯化,得到某一类型的总成分(混合物),或者得到极性相近的一混合物,再经过进一步分离得到单体成分。分离方法有很多种。

测定方法:

中药化学成分特别是有效成分的结构鉴定(测定)是中药成分研究的重要步骤。如果不能鉴定结构,说明研究中药化学成分没有结果,更谈不上更进一步的研究,如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构改造等。

基本定义:

生物界除生物体必须的含氮化合物,以及低分子胺、胺基糖、核苷酸、核酸等外,其他所有的含氮有机化合物均可视为生物碱。

历史发展:

国外,最早于1803年由Derosne从鸦片中得到第一个生物碱那可汀(Narcotine)至今已从生物界分离得到一万多种生物碱。我国对生物碱的记载见于1765年《本草纲目拾遗》中。17世纪初在《白猿经》一书中有从乌头中提炼出砂糖样毒物作箭毒用,该物质应是乌头碱(aconitine),这比欧洲科学家早二百年左右。

虽然19世纪初提出不少生物碱,但当时并未确定结构式,直到19世纪后期,才首次搞清毒芹碱(coniine)的结构,对于复杂结构生物碱结构式的确定多在20世纪中期。现在由于分离及测定技术发展较快,一个化合物的结构已用不了多久便可确定。

当前,生物碱的全合成和半合成工作、构效关系的研究和结构改

造工作也发展迅速,如自美登木中提取的具有抗癌活性的极微量生物碱美登木碱(maytansine)是结构复杂的含氮大环化合物,目前已有全合成的报道,等等。

分布:

生物碱主要分布在高等植物中,低等植物只在蕨类、菌类的个别植物中存在生物碱,如麦角菌含有的麦角生物碱。

生物碱在植物体的各个器官均有存在,但对某一种植物来说,往往是集中在某一器官,如麻黄生物碱——髓部;防己生物碱——根部;黄柏生物碱——树皮部等等。

生物碱在植物中的含量差异很大,如金鸡纳树皮中生物碱的含量在1.5%以上。长春花中长春新碱的含量仅为百万分之一,美登木中美登木碱的含量仅为千万分之二。因此,生物碱含量达到千分之一以上就算比较高。生物碱含量的高低、有无还受生长环境、季节等因素的影响,如在欧洲生长的麻黄,麻黄碱的含量很低,而在我国生长的含量较高,尤其山西大同的麻黄含麻黄碱可高达1.6%,并且以秋末冬初采收的含量最高。

含生物碱的植物大多是数种或数十种共存,如长春花已知含70多种生物碱。由于同一种植物中的生物碱往往来源同一个前体,因此化学结构往往类似,同科同属植物中的生物碱也往往属于同一结构类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