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地产政策

香港住房政策演变及可借鉴的经验

香港住房政策演变及可借鉴的经验

来源:转载新筑网作者:编辑:边缘

1842年当《南京条约》将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时,香港不过是一个名不见传的小渔村。今天,这个面积虽只有1102平方公里,人口有680万的“弹丸之地”在金融、贸易物流等方面却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然而,人口密度高(每平方公里6946人),土地资源短缺,导致香港的房价高,购置一套70平方米的普通住宅也要上百万港元,店铺、商用楼的租金更是世界之最。高房价,一方面,抑制了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使人均GDP名列全球第24位香港住宅私有率仅为46%,人均居住面积、环境,也大大低于许多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另一方面,对住房的巨大需求也促进了建筑业、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1 住宅产业的发展及政策演变

香港住宅业的发展及政府的介入要追朔到20世纪50年代。其住房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除“房荒”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批难民的涌入使得香港人口在短短几年内从50万剧增至200万,1953年12月,一场大火将九龙半岛石峡尾本屋区烧成一片废墟,5.8万人流落街头,“房荒”可以说是困扰香港当时社会经济的首要问题,这迫使香港政府开始介入住房市场。 1953年,政府推出的公共房屋计划主要是为救助和安置木屋区遭受火灾的灾民和最贫困阶层的住房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些临时性房屋或公共屋村(即廉租屋)。兴建临时性安置所、中转房屋和公共屋村为无家可归者和低收入者提供了基本的住房保障。

第二阶段:住房条件改善阶段。随着战后香港经济的发展,政府财力的增强,1972年,港府推出了“十年建屋计划”,这是政府积极从供给方面入手,全面改善

港人住房品质的重大举措。计划的设计初衷是将住在贫民窟和木屋的居民迁移出来,让他们搬进永久性独立单元的公屋,更具体地说就是:(1)让香港每个家庭都住上独立的单元房;(2)每套住宅都应有完备的配套设施,如水、电、厨、厕。(3)人均的居住面积不少于3.25平方米。

为该计划的实施,港府于1973年成立“房屋委员会”,经过十年的努力,该计划兴建了22万套公共住宅,以较低的价格出售或出租,致使约有100多万人从中受益。这些由政府出资、承建商建造,并以优惠价格出租给符合扶持对象居民的公屋,对初步改善香港居住条件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第三阶段:推进“居者有其屋”阶段。进入二十世纪80年代,香港居民收入的增长带动购房需求的高涨,1976年,港府推出了“居者有其屋计划”,旨在帮助那些无支付能力在市场上购买私营楼宇,又不符合政府公屋扶持对象的中等和中等偏下收入居民购房置业。香港房屋委员会负责“居屋计划”的选址、设计、开发和出售,居屋通常以成本价(低于市价的1/3或1/2)出售给中等偏下收入者。为此政府设立了“居者有其屋计划”专项基金,同时,鼓励私营开发商积极参与政府的居屋计划。

1987年,港府真对老龄人推出了“长者住屋计划”,即年满60岁的老年人可申请、轮候、迁置有舍监服务的居所。

1988年,政府推出了“长远房屋战略”和自置居所贷款计划,目的是为所有港人提供一套设备齐全的住房。政府除继续修建公屋和居屋外,将政策扶持方式从供给方面转向需求方面,即通过提供优惠贷款帮助居民购买私人兴建的住房,逐步减轻政府提供公共住房的负担。此外,对房屋委员会进行了改组,主席由政府委任的非官方人士担任,从而有利吸引更多私人资本进入普通住宅市场。

经过政府多年的努力,香港已告别了昔日的房荒,但政府仍是租赁市场上的主导者,从增量上分析,政府兴建的出租公屋占每年竣工住宅的35—50%左右;但从存量上分析,政府供给的出租房和补贴出售的住房所占比重略低于私营部门;就人口的

分布来看,居住在公房和私房的人口各占一半,从而形成了公营与私营并存、相互补充,租与售平分秋色的市场格局。

2 公共房屋的管理及售租方式

在香港,由政府提供的住房占住房市场总量的 45%,这包括由政府出资兴建的出租住房、政府补贴出售的居屋、为老年人提供的长者房舍、为无家可归人提供了临时房屋和为单身贫民提供的丁屋等。政府对各类公共住房均实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分配和统一管理。

统一规划。政府依据市场的需求,特别是申请轮候公屋的人或家庭数量和土地供给状况来决定出租房屋的供给规划,包括五年、十年中长期计划。房屋局是制定和统筹公营和私营房屋政策的政府机构。房屋委员是负责统管公共住房事务的法定决策机构,主席由特区政府房屋科首长担任。房屋署是落实房委会决策具体的执行机构。

房屋策略咨询委员会是政府管理房地产的咨询机构,从事市场调研,向政府反映民意和为政府决策提供可行性研究的机构。房屋协会是积极参与政府公屋和居屋建设的非盈利组织。市区重建局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及有历史价格的建筑。各机构的相互协调,市场调研与发展规划的协调优化了政府在住宅市场上的职能。

统一建设。政府为公共住房划拨土地,资金保障和组织施工建设。这包括鼓励私营机构参与公共住房建设,特别是非盈利组织参与,如房屋协会就是于 1948年成立的、专门从事优质价廉住房建设的非盈利性组织,多年与政府部门合作推出了低租金住房、年长者住房、郊区公共住房和市区重建项目等。无论是私营还是非盈利组织参与公共住房兴建计划,必须遵守政府制定的公共住房建设标准,1950年的公屋人均居住面积只有3.2平方米,2005年已提高至11.7平方米。

统一分配。无论是房委员会还是房协或私营机构参与兴建的公共住房,都必须按政府制定的公共住房租赁和购置资格标准,由房屋署统一的分配。人们要想得到

公共住房,必须提交申请、接受资产审查和遵守轮候规则。

一般家庭申请公屋的条件:(1)申请人必须年满 18岁;(2)申请人及家庭成员必须现居香港并具有香港居留权,至少一半的家庭成员在香港住满七年并仍在香港居住;(3)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必须申报资产,包括:土地、房产、车辆、可转让的汽车牌照、独资合伙经营的业务、金融投资和金融资产等。家庭每月总收入及现时的总资产净值不得超过房委会规定的最高入息及总资产净值限额,此限额会按年修订。

(4)各项资助自置居所计划,例如居者有其屋计划、私人机构参建居屋计划、重建置业计划、可租可买计划、自置居所贷款计划和置业资助贷款计划等的前业主、联名业主或前借款人均不得申请公屋。(5)家有60岁以上的长者可享受优先配屋计划。

在对申请人进行资格审查后,依据申请登记的先后次序、申请人住房条件,选择的地区等,房屋署将公开轮候的编号,进行出租房的分配。对出售的居屋有时采取抽签的方式分配。公屋的轮候时间一般为三年,居屋的轮候时间可能要长达六年之久。

统一管理。房委会的政策的执行机构房屋署,对公屋的管理主要包括:物业管理和租务管理。物业管理主要包括:公共住房的小区环境卫生、房屋设备的维护保养等。租务管理包括:执行房屋条例、签订租约、收取租金、房屋调换和推行房屋政策等。2000年以后,政府为提高公共资源的使用效率,将物业管理与租务管理分开,将物业管理委托给私营物业公司,由物业公司负责公屋的清洁、保安服务、收租、小型保养/维修工程和改善工程等。

正是由于有这样一套严密的组织管理体系,才有效保障各参与主体(政府与私营机构)权、责、利的分明;才有效避免了政府项目实施中,私营机构在设计、建设施工环节的偷工减料降低房屋质量,在出租出售对象与政府政策扶持目标不符,以及物业管理脏乱差等问题的发生。

3 香港的土地制度与住房土地政策

香港政府大规模的兴建公屋和居屋政策在一定程度与其独特的土地制度密切相关。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多实行政府、企业和个人多元化的土地所有制制度,但是在香港,土地制度最大特点是“两权分离”,即土地所有权从1841至1997年归英国王室外所有,香港回归后归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所有。政府负责管理、使用、开发和将土地使用权批租给个人、法人团体开发利用。这种土地批租制度可具体归纳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批租的方式。政府把土地使用权以一定的条件和期限批租给地产开发商和其他土地使用者,政府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批租土地,来调控房地产市场。通常,土地批租的方式有三种:公开拍卖、书面招标和协议批租。对商业性和竞争性强的土地,政府多采取公开拍卖的方式,拍卖前政府要公示竞拍地块的基本情况,包括土地的用途、建筑物的高度、容积率、绿地、停车场位、车辆进出口等,公开竞拍的结果多是价高者得。

但是,对政府扶持的公共住房项目,公共基础设施、学校、教堂、医院、福利设施和慈善事业用地,政府多采取协议批租的方式,并允许土地使用权在约定的期限内自由有偿转让、抵押、继承和赠送。

2.土地租约的期限。由于香港土地批租发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因此港岛、新界和九龙的土地使用的年限也有所不同。通常,租约期限有两种:(1)新界批租土地期限不超过去1997年6月30日。(2)港岛和九龙批租土地的期限有75年、99年和999年不等。土地批租的租约又分为可重新续租和不可续租两种。依据《中英联合声明》,香港回归后仍维持土地批租制度,1997年到期土地租约可延长至2047年,但每年要按应税不动产价值的3%支付租金。

3.土地批租的收入。通过土地批租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开发商和其他承租者需支付两笔费用:一是在签约的当天一次性支付地价款,即土地出让金。香港的土地出让金是与地价密切相关的,但香港的地价与土地私有制下的地价有所不同,前者是土地使用权买卖的价格,后者是土地所有权买卖的价格。二是每年承租者还要支付一定的租金,租金与土地的实际价值无关,只是明确香港政府土地所有权的一种象

征,无论土地用途、面积大小,一般每幅土地年租为1000港元。

在香港,土地批租和房地产相关税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具体包括:土地批租收入、差饷、房屋买卖利得税、物业税、增值税等。其中,差饷是对所有商业及住宅楼宇(不论空置,出租或自用)征收的房屋税,用于提供社会治安、水电供应等公共设施。物业税是对土地和房屋业主征收的税项,按实际租金减去20%的维修费,再按15%税率征缴。但政府物业、自住和空置楼宇、有限公司、团体和宗教物业免征。

为抑制土地投机,维护地产市场的稳定,依据《中英联合声明》,政府每年批租的土地不能超过50公顷,政府提供的公屋用地不在此限定之内。土地收入一半归港英政府所有,一半拨入土地基金。但从实施情况来看,在过度期每年实际批租的土地远远超过了此上限,这为1997年房地产泡沫埋下了隐患。

1997年特区成立后,土地基金将1970.72亿港元净资产,转交给特区政府所有,用于香港土地开发和公共工程。1997年7月1日至1998年10月31日间,土地基金大财政司司长指标下,由金管局以独立于外汇基金的组合形式来管理。1998年11月1日,约2114亿港元的土地基金资产并入外汇基金,并作为外汇基金投资组合的一部分来管理。合并使土地基金可享有与存放在外汇基金的财政储备相近的利润分配安排,因而取得较为理想及稳定的投资回报。且合并后仍然是一个独立的政府基金,并按与其他存放在外汇基金的财政储备完全相同的方式来管理。

4.土地征用和收回制度。依据《回收土地条例 (Crown Land Resumption Ordinance)》,政府因公共目的有权收回已批出的土地,但承租人有权申请获得必要的补偿。

政府对土地市场的管理主要手段:一是法律手段,依据城市规划条例,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提供指引,提高土地整体利用效率和优化空间布局。二是土地批租和租约的履行。土地契约对土地的地理位置、面积、使用期限、土地用途、限制条件(建

筑的高度、密度、式样等)都有明确的规定,未经规划部门许可,不能随意改变土地用途。三是房地产税收制度。政府对房地产征收差饷、物业税、印花税、遗产税、房地产买卖利得税等,来调控市场。

4 值得借鉴的经验

从香港住房政策的演变及制度建设的进程,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经验值得借鉴:

1.政府干预市场的职能不放弃。香港经济高度市场化,但住宅是特殊性,既是商品,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这使得香港政府积极干预住宅市场,并在住宅市场上始终保持不可或缺的职能。这与我国住宅商品化市场化进程中,政府一方面没有为中低收入者提供必要的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另一方面却最大程度上保留着垄断行业住宅福利形成了鲜明对比。

2.政府干预职能界定清晰。在住宅市场上,政府的职能就是市场缺什么,政府补什么。香港政府在住宅市场上的切入点,就是提供市场短缺的中小户型 (45—50平方米)、中低价位住房,只满足居民家庭基本的住房需求。且政府扶持的对象绝不是人人有份的“泛福利”,只提供给特定收入线以下。住房短缺的家庭,且有一套公开透明的收入和资产申报制度、轮候制度和退出机制,保障公屋分配的公开公正。而中国廉租房、经济适用房由于扶持对象不清,建筑标准过高、户型过大,分配管理环节上政府与企业职能界定不清,结果是让富人占了穷人的便宜,经济适用房成了投机炒作的对象。

3.政府干预手段的市场化和制度化。香港政府除直接投资兴建公屋以外,更多是利用市场化手段引导私营部门优化住房供给结构,鉴于香港土地资源短缺,政府利用优惠的土地政策(协议批租)、税收政策(税费减免)和金融政策等,鼓励非盈利组织和私营部门积极参与兴建居屋和可支付的小户型住宅,并通过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促进住宅市场发展。相比之下,中国在引进市场机制时,制度建设却严重滞后。我们在推进住宅商品化的进程中,对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制度、规范的市场秩序却没有建立起来。我们在推进土地交易市场化的进程中,对政府滥用权力却没有做出

限定,权力腐败扭曲了土地价格,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使用效率低下。我们在将银行推向信贷市场的同时,却没有从制度安排上为他们提供规避和防范金融风险工具和路径,金融基础设施(企业个人征信制度)不健全、抵押担保保险制度缺位、信托证券化创新滞后,均造成金融风险的集中和银行经营风险的难度。

简言之,我们需要住宅市场化,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住房需求;我们更需要强化政府制度建设和住房保障的职能,以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

中国房地产各阶段发展史(非常详细)

中国房地产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理论突破与试点起步阶段(1978至1991年) 1978年理论界提出了住房商品化、土地产权等观点。 1980年9月北京市住房统建办公室率先挂牌,成立了北京市城市开发总公司,拉开了房地产综合开发的序幕。 1981年,在深圳、广州开始搞商品房开发试点,在此之前,国内只有房地产开发,没有商品房开发,事业单位或是企业单位造房子主要是用于内部职工福利分配。 1982年国务院在四个城市进行售房试点。 1984年广东、重庆开始征收土地使用费。 1987年11月26日,深圳市政府首次公开招标出让住房用地。 1990年上海市房改方案出台,开始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 1991年开始,国务院先后批复了24个省市的房改总体方案。 1987至1991年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起步阶段。 第二阶段:非理性炒作与调整推进阶段(1992至1997年)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深圳视察后发现特区市场经济之后变化很大,其中房地产开发相当成功,认为开发区的经验值得全国推广,于是他吹响了中国发地产开发号角,沿海城市一带开始展开,特别在海南、北海、广州、深圳等。 1992年房改全面启动,住房公积金制度全面推行。 1993年“安居工程”开始启动。1992年后,房地产业急剧快速增长,月投资最高增幅曾高达146.9%。房地产市场在局部地区一度呈现混乱局面,在个别地区出现较为明显的房地产泡沫。1993年朱镕基总理到海南视察,发现海南的房地产市场是已经失控,主要是土地市场形成了严重泡沫。于是下令停止银行贷款。政府开始第一轮紧缩性宏观调控,房地产泡沫破裂,造成了大量的烂尾楼和银行呆坏账。 1993年底紧缩性的调控政策落实,经济过热势头放缓,处在通货紧缩通道中,亚洲金融(行情,资讯,评论)危机爆发,日本、香港等地房地产泡沫破裂。房地产市场在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之后开始复苏。 第三阶段:相对稳定协调发展阶段(1998至2003年) 随着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房成为新的消费热点。1998年对中国房地产业来说是关键之年,分水岭就是上半年和下半年,很多开发商在1998年上半年都熬不下去了,把土地纷纷卖掉退出市场。但是到了1998年下半年,在6月份左右,政策面开始发生变化,出台了一系列的刺激房地产发展的政策,主要一个是取消福利分房,通过市场来解决住房问题,这种政策使得有效需求在短期内爆发,并大幅快速上升。还有价格政策,在这之前商品房的价格受到物价局的管制,不能随便涨价,是限价的。但是在这时候取消了这些管制,为后来开发商涨价提供可能,这以后开发商自己喜欢怎么定就怎么定,开始乱涨价。1998以后,随着住房实物分配制度的取消和按揭政策的实施,房地产投资进入平稳快速发展时期,房地产业成为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 1998 里程碑 5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倡导贷款买房。 7月3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停止住房收入分配,逐步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同时,"建立和完善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被确定为基本方向。

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

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 一、东莞市房地产发展状况 在东莞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的带动下,全市房地产业继续稳步、健康、持续发展,房地产立项数量、商品房施工面积、商品房竣工面积,实际投入资金、实际销售面积等较上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整个房地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然而当前房地产还处于买方市场,消费者的购房变得更加理性,因此研究购房者的需求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司进行了“东莞市住房消费状况研究”的市场调研活动,我们从东莞市常平镇的总体住房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对民众对住房需求特点以及置业特点等进行了较为分析和研究。以此作为我司常平项目下阶段销售的市场依据。 二、宏观规划对常平房地产的影响 1、高水平的城市化目标,常平房地产业成为仅次于制造、物流为主的第三大支柱产业。 东莞市政府关于常平(20XX~2020)经济发展战略预测:20XX年、20XX年和2020年常平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亿元、亿元、亿元;20XX年、20XX年和2020年城镇化水平分别为70%、75%和80%左右。 2、常平的城市定位及重心南移的决策,使镇区南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必将成为常平房地产市场的热

点。 根据常平镇新的城市规划城市性质为“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的铁路枢纽、客流、物流中心、东莞市东部经济、文化中心、华南商贸重镇”。规划常平镇20XX年、20XX年和2020年的城镇总人口分别为万人、52万人、60万人左右;20XX 年、20XX年和2020年基础设施配套人口分别按31万人、36万人和45万人计算。规划20XX年、20XX年和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31平方公里、36平方公里和54平方公里左右。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为主要向南,并适当向东发展,采取生活内聚、产业外延的拓展方式。 3、生态住宅将成为开发商及消费者共同关注的投资亮点。 常平镇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将其中2020年常平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小于5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为“一轴、两带、三心、五点”。规划常平城市景观体系为“一点十廊,五轴十六节点,三区七门户”,以“新城、碧水、绿脉”作为城市总体形象特征,将常平建设成为“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绿在阳光中,绿、水、城共生共融”的生态城市。 三、房地产市场分析 1、常平各个区域分析: 1) 常平中元街及中心地段

香港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特点(doc 9页)

香港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特点(doc 9页)

香港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特点与启示 2003-05-28 中国房地产金融作者:中国建设银行房地产金融业务香港培训班 2002年11月5日至12日,由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房地产金融业务部孙冰峰副总经理带队,建设银行总行和部分分行房地产金融业务部的有关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以及总行人力资源部人员共 30人在香港进行了房地产金融业务培训。培训的主要目的是通过了解香港住房按揭市场情况及按揭业务运作,吸取香港房地产与房地产金融市场发展的经验教训,引进香港银行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学习和借鉴有益的业务运作方式、操作流程、产品品种以及有关制度体系,以不断规范中国建设银行房地产金融业务运作,加快产品创新步伐,提高市场营销能力,促进业务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一、香港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与特点 1.1 香港房地产市场现状 1.房地产价格持续大幅下跌,“负资产”借款人大量增加 自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后,香港房地产价格一路暴跌,截至目前已经平均下降了6成半左右,而且房地产市场仍未摆脱低迷和萧条,没有止跌回升的迹象。由于香港居民采取购房形式的置业与投资意识非常强,购房支出在香港居民的消费和投资支出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因此,这次香港房价下跌持续时间之久、下跌幅度之大,给香港经济金融发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 “负资产”一词的流行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住房按揭是香港居民购买住房的主要手段,银行按揭贷款成数一般不超过房价的7成,但是由于房价的大幅暴跌,许多按揭借款人所购房屋的市价目前已远不及其按揭贷款的未偿还余额,成为“负资产”人士。根据香港金融管理局公布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的最新调查(28家认可机构提供的资料):截至 2002年9月底,负资产住宅贷款总宗数70112笔;未偿还总额1180亿港元,占按揭贷款未偿总额的比例达22%;按揭成数已达128%(如以原按揭成数为七成计算,再假设近几年已还一成本金,则表明房价下跌了68%);平均利率大幅下调,为最优惠利率减0.76厘(以前高于最优惠利率)。“负资产”人士和负资产按揭贷款的大量存在,不仅影响了社会和经济稳定,也大大增加了银行按揭业务的风险。 针对上述形势,香港政府推出了包括停售公屋(指廉租住房,见后描述)抑制房价下跌等一系列措施,香港金融管理局也放宽了利率限制 (由原“最优惠利率十利差”变为“最优惠利率-2.5%”),并鼓励新按揭产品的创新。银行纷纷下调利率,推出加按、140%超按、MortgageOne账户(见后描述)等新产品防范风险,争取业务。发展商也以低于市价一至两成出售新楼,并提供二按(见后描述),送印刷费、律师费和提供低价装修、低价出售家居等新措施招揽业务。 2、满足不同收入阶层需要的住房供应体系

房地产市场细分与定位报告

房地产市场细分与定位 操作程序第1 操作环节:房地产市场定位实战价值分析第2 操作环节:房地产市场定位误区及对策第3 操作环节:房地产市场定位概念精要第4 操作环节:房地产市场细分定位的具体策略第5 操作环节:房地产市场定位要点分析第6 操作环节:房地产市场定位实战流程设计使用指南 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锁定目标客户,是楼盘畅销的先决条件。卖点和定位是两回事,定位不清的卖点不能称之为真正的卖点。本手册对房地产市场细分提出了具体策略,并设计了市场定位的操作流程,是发展商重要的实战指引工具。 第1 操作环节:房地产市场定位实战价值分析分析A:楼盘畅销的先决条件 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从而锁定目标客户是楼盘畅销的先决条件。从近两年热销的国际文化大厦、星河明居、东方玫瑰园、万科四季花城等来看,无一不是以准确的市场定位最终取股市场获得买家的认同。国际文化教育大厦的目标客户是“创业新生化',星河明居、东方玫瑰园的目标客户是二次置业者,海悦华城、中海恰翠山庄的目标客户是香港人。位于皇岗中岸的海悦华城堪称为目 标客户度身订造的典范,二栋35层高的楼共520 个单位,不到二个月销售率为卯九楼卖得快价格也高,海悦华城的价格,比周边楼盘价格每平方米高出一二千五。分析海悦华城的目标客户十分明确,用发展商的话来说就是,以该项目所处的位置,深圳入不可能去买,它的对象只能是香港人,发展商别无选 B:明确定位的市场冲击力 择。因此,海悦华城可以说是为香港入度身计造。它的钻石

形结构、它的户型、它的阳台以及阳台上的栏杆、它的交楼标准等等,全部按港人的喜好以及港人 能够接受的方式设计,比如海悦华城没有生活阳台,在客厅只有一个一米宽的阳台,有一个透明的 有机玻璃群栏杆,这一点足以让港人从心里得到满足。因为在香港,这种只有一米宽带透明栏杆的 阳台只有富人才有可能享用。再如海悦华城只有四种产型,交房标准就是样板房的装修标准,包括 样板房所展示的洁具厨具及所有电器。在样板房还别出心裁地挂有承建商以及所用主要装修材料厂 商的资质证书,发展商的诚实和细致给购房者留下好印象。也就是说,一个楼盘很难做到既能外销 又能内销,让深圳人和香港人都满意。这一点也应该适合其它内销楼盘,即你的客户不可能既是富 豪,又是普通白领。 第2 操作环节:房地产市场定位误区及对策 误区A 市场定位=目标市场 这两者是市场营销的基础和根本,没有明确的目标市场和清晰的市场定位,一切的策划和营销 就会变得无的放矢和摇摆不定,就不能在营销大战中把握自我。但目前许多人包括一些营销策划人 员混淆和重复了这两个概念,认为目标市场即市场定位,市场定位即目标市场,两者混为一谈一。 其实两者在概念上和功能上都明显不同,目标市场是指企业对市场经过细分后,确定自己的产品所要进入的细分的领域;而市场定位则是指企业要把产品留在顾客心目中的位置和印象。比如,广东有两个着名的楼盘,碧枝园的目标市场是香港中下层居民和广州的部分富裕家庭;它的市场定位是度假、休闲(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丽江花园的目标市场是广州市的白领人士,它的市场定位是 文化丰富的和谐居家场所。市场定位不止局限在功能特征上,它还体现在档次上、情感上、个性上、 文化上、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上、或以上其中几种的混合上等等,它是项目充分张扬的起点和基础, 让楼盘“未成曲调先有情”。目标市场是市场定位的前提,市场定位是为目标市场服务,起一个点 睛的作用,若没有一个准确而生动的市场定位,整个房地产的策划和营销就显得呆板、苍白、缺乏 方向性,楼盘就缺乏活力和生机。 误区B:缺乏文进的权称定位 一些房地产项目的策划人员,经过一番讨论、研究筛选后,以为为楼盘找到了个漂亮的口号就 大功告成,而没去细心衡量这是否一个贴切有力的定位,即使设计了一个准确的定位,但没能够在 整个策划和营销中坚定不移地去执行和以此为策划的依据,只是把所设计的定位停留在吆喝的层

香港地产模式不适合中国内地

香港地产模式不适合中国内地 社科院易宪容 那种高房价、高地价、高公屋率的住房发展模式不适合中国。绝大多数民众的住房问题,只能在政府某种政策帮助下进入房地产市场来解决。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调整房地产市场产品结构,也得通过政策方式来调低房价。 在今年两会上,房地产问题成了代表们关注的热点。对此,不少代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希望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国内目前的高房价问题,解决中低收入民众的住房问题。在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对房地产问题也有更为详细的阐述。如,“继续把好土地、信贷两个闸门,坚持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持按照贷款条件和市场准入标准发放贷款。从严控制新开工项目。继续解决部分城市房地产投资规模过大和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要着力调整住房供应结构,严格控制高档房地产开发,重点发展普通商品房和经济适用房。建立健全廉租房制度和住房租赁制度。整顿规范房地产和建筑市场秩序”等。而把这些意见归结到一点,就是中国房地产市场采取何种发展模式以及中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如何来建立的问题。 政府目前对内地房地产发展之思路,很容易让我联想到香港的住房发展模式,即高地价、高房价、高公屋居住率。在这种模式下,政府以高价将土地出卖给开发商,房地产开发商以高房价在市场交易。在这种高房价下,6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占72%,90平方米以下的住房占90%,而近50%香港居民住政府供给的公屋。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尽管香港税收十分低,但是社会绝大多数财富通过房地产市场分别流向了政府(如政府庞大的土地基金)与房地产开发商(香港的最富有的人基本上都是通过房地产市场起家的),造成了严重的社会财富两极分化。

同时,由于房价过高、公屋率过高,整个香港居民的住房福利水平严重下降。这不仅表现的香港居民的住房面积过小,而且表现在香港绝大多数居民所住房子的周边环境恶劣。可以说,香港这种住房发展模式是香港特定条件下的产物。 政府目前对内地房地产发展之思路,处处似乎都表现出要仿照香港房地产的发展模式。比如,无论是去年中央政府关于宏观调控的文件,还是“十一五规划”关于房地产的发展概要,都是以稳定房价为目的,且都显示出中国的房地产市场发展正在走向香港模式。政府有这种思路,房地产开发商更是尽情地发挥了。比如,以高房价来带动高地价;再比如,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基本通过政府资助来解决(建立中国的住房保障体系,加大政府对经济适用房与廉租屋投入……)。然而,这种模式究竟适合中国吗?这种模式对谁最有利?最大的受害者又是谁? 作为一个处于转轨过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绝大多数民众目前仍处于中低收入水平的状态下,如果绝大多数民众的住房都要通过国家的住房保障体系来解决,政府的财政有这种承受能力吗?如果没有,中国住房保障体系的资金又从何而来?在目前的情况下,国家财政显然是没有这种能力建立香港那种庞大的公屋体系的。而且,即便是政府有能力来承担,那么又将通过何种方式来分配呢?如果这种分配体系不能够市场化,那么不就又退回到1998年货币化住房改革之前的老路上去了吗? 一些人之所以要把中低收入民众住房问题归结到政府责任上去,一方面是因为房地产开发商要把中国绝大多数民众赶出房地产市场,另一方面也是在为推高房价提供借口。当然,这和政府目前采取的这种模仿香港的住房发展模式也不无关系。

值得学习的香港房地产模式

值得学习的香港房地产模式 “香港经验”依然值得内地同仁借鉴内地房地产业的改革发展与香港回归的脚步基本是同步的,这是历史的巧合,也是历史的必然。作为中国内地对外交往的重要窗口,“香港经验”一直是内地改革开放的重要样板。作为房地产而言,内地与香港在房地产所要面对的境况具有太多的相似,香港的发展思路也就成了以深圳为代表的众多内地城市的发展模式。 回归10年,内地与香港在交流中相互促进,在发展中互相借鉴,共同促进了经济的繁荣和发展。在房地产行业,房地产市场的10年与香港回归的10年基本重合。10年来,内地房地产市场化的发展处处显示出“香港经验”的印记。10年后,这些“香港经验”仍然值得内地房地产行业继续学习和借鉴。 香港房地产的发展,至少三个方面的经验都是内地房地产业界必须认真学习、研讨的重点。一是香港房地产业的快速起步和发展历史,二是公屋(廉租房)制度,三是香港处理亚洲金融危机所导致的房地产泡沫破灭的经验和智慧。 香港房地产的快速起步和发展,得益于自由完善的市场环境和灵活多样的融资体制,以及不断创新的对购房者进行支持的金融产品。房地产是一个资金密集型行业,而在香港房地产起步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

代,无论是港府还是开发商资金都十分有限,楼花和按揭制度的创设和引入,使开发商能迅速回笼资金,大大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也引导了购房者的消费观念,而港府则通过土地招拍挂提高了财政收入。 这些措施对于起步阶段的香港房地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些制度也在改革开放后从深圳传入内地,促进了内地房地产的发展。随着时间的变迁,类似于预售制、招拍挂等内容也不断在实践中遇到问题,但是其基本思路,尤其是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方面的思路永远值得借鉴。 在内地,目前困扰房地产开发和银行系统的仍然是资金及其管理问题。由于投融资渠道单一,内地房地产开发资金70%左右直接和间接来自银行贷款,银行系统过多地承担了房地产金融风险,不仅为金融风险埋下隐患,而且使宏观调控处处掣肘。反观香港房地产,其融资渠道则顺畅得多,开发企业既可以从银行获得支持,也很容易通过发行股票和债券融资,而后者在内地基本属于起步阶段,仍然需要更多的政策支持。 香港的公屋制度起源于灾难性的“石硖尾大火”,公屋制度不仅包括政府出资建造建筑实体,还包括货币化的综援金制度。到1997年,在当时全港650万居民中,居住在出租公屋、政府补助出售单位的人口达331.38万,占全港人口的50.97%。公屋制度与香港的房地产大规模开发几乎同步,不仅解决了众多中低收入者的住房问题,还为香港节约

东莞市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

一、东莞市房地产发展状况在东莞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的带动下,全市房地产业继续稳步、健康、持续发展,房地产立项数量、商品房施工面积、商品房竣工面积,实际投入资金、实际销售面积等较上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整个房地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然而当前房地产还处于买方市场,消费者的购房变得更加理性,因此研究购房者的需求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司进行了“东莞市住房消费状况研究”的市场调研活动,我们从东莞市常平镇的总体住房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对民众对住房需求特点以及置业特点等进行了较为分析和研究。以此作为我司常平项目下阶段销售的市场依据。二、宏观规划对常平房地产的影响1、高水平的城市化目标,常平房地产业成为仅次于制造、物流为主的第三大支柱产业。东莞市政府关于常平(2001~2020)经济发展战略预测:2005年、2010年和2020年常平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82.16亿元、165.25亿元、428.61亿元;2005年、2010年和2020年城镇化水平分别为70%、75%和80%左右。 2、常平的城市定位及重心南移的决策,使镇区南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必将成为常平房地产市场的热点。根据常平镇新的城市规划城市性质为“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的铁路枢纽、客流、物流中心、东莞市东部经济、文化中心、华南商贸重镇”。规划常平镇2005年、2010年和2020年的城镇总人口分别为47.5万人、52万人、60万人左右;2005年、2010年和2020年基础设施配套人口分别按31万人、36万人和45万人计算。规划2005年、2010年和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31平方公里、36平方公里和54平方公里左右。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为主要向南,并适当向东发展,采取生活内聚、产业外延的拓展方式。 3、生态住宅将成为开发商及消费者共同关注的投资亮点。常平镇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将其中2020年常平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小于5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为“一轴、两带、三心、五点”。规划常平城市景观体系为“一点十廊,五轴十六节点,三区七门户”,以“新城、碧水、绿脉”作为城市总体形象特征,将常平建设成为“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绿在阳光中,绿、水、城共生共融”的生态城市。三、房地产市场分析 1、常平各个区域分析: 1) 常平中元街及中心地段沿中元街分布联邦大厦、星汇大厦、建汇大厦、好运广场、广裕中心,中心地段分布常阳花园、金地利、天鹅湖花园、丽景新园、明珠广场等,其座落于常平商圈区,整个区域以小户型,小面积为主,绿化率低,配套设施少,其成功销售的主要原因来自地段,地段决定它的价值,此区域楼盘极具投资性,投资价值高,回报快,出租率高,购买以香港本地投资客较多,部分买来住家,其交通购物方便,周边配套设施齐全,是常平最繁华的商业圈。 2) 西北面区域西北面零星分布金美花园、蓝月湾、豪苑广场,北面为碧湖花园,并期主要以外销为主,开发以大户为主,大面积。主要针对香港人,新楼盘蓝月湾前期目标客源定位以港人为主。一期销售总结,本地人购买占80%,本地人购房以三户为主,面积要求在大,对住户要求舒适、宽敞。作为住家,香港人以二房面积小购买较多,作为旅游渡假的落脚点,北面碧湖花园是居家、渡假的好去处,空气清新、环境污染小、配套设施齐全,注重环境,以中心湖为卖点,至力打造常平明星楼盘,该区域楼盘销售一直看好。 3) 常平南面,常黄公路沿线区域住宅空置严重,原有“外销”住宅的设计与需求日趋“内销”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南南零星分布金碧花园、紫荆花园、阳光山庄,产品有别墅,洋房售价不等,以中小户型为主,早期针对长香港业主,如紫荆花园购买者98%为香港人,其产品户型设计针对港人设计,目前港人购房所占比例仅仅20%左右,而阳光山庄2004年购房80%为内地人,常黄公路沿线区域销售很不乐观,目前处于滞销局面,目前购买客户向本地内地市场延伸,其产品已不适应消费者需求。 4) 常平东门区域,常平房地产的发展趋势向东门聚集,镇政府全力打造文化新城,一大批基础设施相继施工,如:铁路公园、广电中心、文化广场、中心广场、高尔夫球场、常平大剧院,因市场配套的大力支持,成为常平市场新地热点区域。加之政府全力扶植该区域的房地产,如东田丽园,旺角新城,04年一经推出就受消费者的相当大的关注,这与常平的规划是分不开的,成为常平打造文化新城的有力依托。 5) 丽城

香港房地产金融市场的发展特点与启示

香港房地产金融市场进展特点与启发 2003-05-28 中国房地产金融作者:中国建设银行房地产金融业务香港培训 班 2002年11月5日至12日,由中国建设银行总行房地产金融业务部孙冰峰副总经理带队,建设银行总行和部分分行房地产金融业务部的有关负责人和业务骨干以及总行人力资源部人员共 30人在香港进行了房地产金融业务培训。培训的要紧目的是通过了解香港住房按揭市场情况及按揭业务运作,吸取香港房地产与房地产金融市场进展的经验教训,引进香港银行业的经营治理理念,学习和借鉴有益的业务运作方式、操作流程、产品品种以及有关制度体系,以不断规范中国建设银行房地产金融业务运作,加快产品创新步伐,提高市场营销能力,促进业务的持续稳定健康进展。 一、香港房地产金融市场的进展与特点 1.1 香港房地产市场现状

1.房地产价格持续大幅下跌,“负资产”借款人大量增加 自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后,香港房地产价格一路暴跌,截至目前差不多平均下降了6成半左右,而且房地产市场仍未摆脱低迷和萧条,没有止跌回升的迹象。由于香港居民采取购房形式的置业与投资意识特不强,购房支出在香港居民的消费和投资支出中占有相当高的比例,因此,这次香港房价下跌持续时刻之久、下跌幅度之大,给香港经济金融进展和社会稳定带来了专门大的不利阻碍。 “负资产”一词的流行以及由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确实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住房按揭是香港居民购买住房的要紧手段,银行按揭贷款成数一般不超过房价的7成,然而由于房价的大幅暴跌,许多按揭借款人所购房屋的市价目前已远不及其按揭贷款的未偿还余额,成为“负资产”人士。依照香港金融治理局公布负资产住宅按揭贷款的最新调查(28家认可机构提供的资料):截至2002年9月底,负资产住宅贷款总宗数70112笔;未偿还总额1180亿港元,占按揭贷款未偿总额的比例达22%;按揭成数已达128%(如以原按揭成数为七成计算,再假设近几年已还一成本金,则表明房价下跌了68%);平均利率大幅下调,为最优惠

房地产公司的商业模式概述

房地产公司的商业模式 中城房网轮值主席、万通集团董事局主席冯仑:近期以来,业界各种各样的研讨会关注的不外乎三个层面的问题,第一是行业问题,即市场趋势,行业进展;第二是项目问题,产品性能,科技进步;在这两者之外,还有一层即公司问题。公司治理经营渐成大伙儿关注的重点,你那个公司如何能办得不仅今天赚钞票,而且能够持久进展,比较好地保持竞争力。我们通过一段时刻的考虑和研究,提出了房地产公司的商业模式,分成了几种类型,每一种类型我们会提出一些案例和一些典型的公司。 开发公司模式 1、房屋开发模式 该模式又分三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为沃尔玛模式。比较典型的是万科模式,在不同城区的郊区大规模的拷贝,产品极其单一化,目标客户极其准确,体制上采取一个总部强势操纵,有打算地在郊区连锁开店,该模式经济增长特不快,万科今年营业额可能能够超过40亿元,会打破近五年来一个地产公司年销售额最高不超过30亿如此一个纪录。 第二种类型为百货公司模式。现在的华润置地是那个模式,即在同一个地域,各种产品同时做,产品多样化,像一个百货公司高中低档什么产品都有,商户、写字楼、住宅、酒店、公寓。这种百货公司模式比较多的见于过去城建系统转制过来的开发公司和国内专门多综合性的大型国营开发公司。

第三种类型为精品店模式。这是万通地产致力追求的模式,只在少数高端市场进行精品店经营,我可能卖的车是劳斯莱斯,一天卖不出几辆,然而每一辆的价格高,因此营业额较高。万通今年销售额会超过20亿元,要紧集中于高端产品。 2、土地开发模式 一种是陆家嘴模式,即一个整体公司以经营土地为主,通过规划,成片出让,同时与开发结合,要紧是综合金融、贸易、商业等业态。陆家嘴每年的营业额实际上专门少,但利润专门高,要紧是土地出让的收益特不大。 一种是天津开发区模式,即工业土地的开发模式,由于经营的土地要紧是工业区,都市机能较差,因此工业区土地价值的增值幅度和它收益情况比陆家嘴要差得多,但该模式也是国内惟一一个,甚至是要紧的一个靠土地经营的工业区赚钞票的一个企业。 3、混合开发模式 混合开发的模式又分成两种。一种是纵向重叠的混合开发模式,即现在传统的开发公司采取的模式,从拿地一直到物业治理纵向重叠起来,所有环节你自己都要做,如此功能上就不够专业化,公司内部治理上又互相重叠。在广东,甚至有相当多的企业还有自己的设计院、建材公司、施工建设公司。 另外一种,是交叉混合开发模式,典型案例是珠江和合生创展,该模式使拿土地和开发房子、建房子有适当的划分。珠江大片的拿地,然而合生创展几乎不自己拿地,只做房屋。如此交叉起来,同时又是一个老总,在北京、上海和广东有大量的开发,

香港物业管理的发展历程

香港物业管理的发展历程 小组成员及任务的完成情况: 李帅(902055140):整理物业发展资料 张国华(902055141):搜集资料 陶光森(902055143):整理物业产生资料 汪淑敏(902055145):重新整理全部资料,整合文章 李志敏(902055147):搜集图片 周丽琴(902055148):搜集资料 向阳(902055149):最后审稿,修改 一、香港物业管理的发展历程 从香港物业历史发展的进程考察,香港物业管理来源与英国,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又有所发展。英国物业管理专业产生于工业革命时期,1880-1886年间,有一位名叫奥克维娅·希尔的女士,在出租自己的物业后,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要求承租者严格遵守,从而改善了居住环境。 为此受到英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开始在国内普遍推行物业管理工作(一)、香港物业管理的兴起 香港物业管理专业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从60年代开始,民间发展商在香港兴建了多层房屋以单元形式出售。多层房屋管理大都交给即将退休老人负责看管。由于他们缺乏维修保养知识和防火知识,又体力不济,难以阻止某些无视公共道德的承租者对他人的干扰,致使楼宇设施缺乏保养,环境卫生恶劣,防火道被占,隐患很大,业主权益没有保障,住房安全存在危险,这些问题受到了人们和政府立法局的关注 由于对住房的需求量很大,单靠政府兴建大厦和屋村,缺房问题仍然严重,于是发展商也积极投资大型建筑。当第一个大型私人屋村向政府申请规划许

可证时,政府一方面乐意采纳这种建屋请求,另一方面担心人口如此密集的大型屋村一旦建成,倘无良好的管理,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在批准其发展计划时附上若干条件,要发展商承诺在批地契约后的全部前期内妥善管理该屋村。由此,也就出现了由发展商为私人屋村提供专业化管理的形式。 总之,60年代政府为公共屋村、发展商为私人屋村提供的专门管理,使新建楼宇有了前所未有的优良服务。 随着人口密度的增长,建筑高层和屋村规模的扩大,以及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日益提高,单靠政府或开发商提供管理服务难以适应,于是,发挥住户的自我管理、民主管理的作用,越来越显得必要。为此,香港政府于1970年制定了《多层建筑物条例》,确定业主可以“参与管理者”的身份,组织“业主立案法团”。“业户立案法团”由多数或半数以上的自主业主组成,是合法的管理组织,它可以收取管理费,可以雇用员工,也可以委任专业管理公司,为大厦提供多方面的服务。这样,就使楼宇和屋村的管理更臻完善,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管理的服务水平。 综上所述,香港的屋村多有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管理:而私人开发商零星开发大单憧大厦被个别住户一个个单位买去的物业则多由“业主立案法团”自己管理。前者中一些大型屋村,如“美孚新村”、“太古城”等,规模很大,还建有商场街市等公共设施。入伙之初即交专门物业管理人员管理,并有物业管理的策划与屋村的发展相配合。20余年来,其物业管理水平仍然为人称道。“9物业立案法团”推行虽然也20余年,但是在香港并不普遍,而且其中少有专门人才,因此,这种方式的效果并不太好。 (二)、香港物业管理的发展 进入80年代,香港政府倡导“良好大厦管理”,鼓励大厦小业主积极参与大厦的日常管理事务,使得管理服务更具活力、更加蓬勃发展。在这期间,成立了“私人大厦管理咨询委员会”和“香港物业管理公司协会”。“私人大厦管理咨询委员会”主要为多层大厦业主立案法团及大小业主提供咨询服务,1987年设立工作小组,向政府建立制定“公共契约指导”并推动修订“不公平公契” 等重点工作。1989年,成立了“香港物业管理公司协会”,主要的物业管理公司都是协会成员,协会可以代表物业管理人士发言,也可以对同业进行监督。这些组织的建立,使得香港物业管理更加全面、深入,更具有群众基础和权威性,更能适应不断增长的住房需求,因而成为人们公认的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里程碑。 从香港楼宇和屋村管理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考察,即清楚表明这种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反映露出这种管理正逐步走向专业化和民主化,而且将相互补充,不断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正如英国管理学会香港分会副主席莫志雄先生1991年1月在建设部房地产业司和深圳市房产管理局联合举办的“住宅小区及高层管理培训班”的讲课中所说:“在本港物业管理的未来发展,业主会进一步参与管理自己的楼宇,不过,我亦相信物业管理会变得越来越专业化,在为新楼宇的设计已比以前复杂多了,而人们对物业管理服务水准的期望也亦越来越高。我确信物业立案法团和物业管理公司可以同时存在,亦会继续并存,而且和谐地一起工作”。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为安置1953年石硖尾大火灾民而兴建徙置大厦开始至今已51个年头,其实,这漫长的历程与香港整个社会的经济、民生以至文化结构的转变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香港房地产政策

香港住房政策演变及可借鉴的经验 香港住房政策演变及可借鉴的经验 来源:转载新筑网作者:编辑:边缘 1842年当《南京条约》将香港沦为英国的殖民地时,香港不过是一个名不见传的小渔村。今天,这个面积虽只有1102平方公里,人口有680万的“弹丸之地”在金融、贸易物流等方面却创造了许多“世界第一”。然而,人口密度高(每平方公里6946人),土地资源短缺,导致香港的房价高,购置一套70平方米的普通住宅也要上百万港元,店铺、商用楼的租金更是世界之最。高房价,一方面,抑制了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使人均GDP名列全球第24位香港住宅私有率仅为46%,人均居住面积、环境,也大大低于许多同等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另一方面,对住房的巨大需求也促进了建筑业、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1 住宅产业的发展及政策演变 香港住宅业的发展及政府的介入要追朔到20世纪50年代。其住房政策的演变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除“房荒”阶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大批难民的涌入使得香港人口在短短几年内从50万剧增至200万,1953年12月,一场大火将九龙半岛石峡尾本屋区烧成一片废墟,5.8万人流落街头,“房荒”可以说是困扰香港当时社会经济的首要问题,这迫使香港政府开始介入住房市场。 1953年,政府推出的公共房屋计划主要是为救助和安置木屋区遭受火灾的灾民和最贫困阶层的住房问题,为他们提供一些临时性房屋或公共屋村(即廉租屋)。兴建临时性安置所、中转房屋和公共屋村为无家可归者和低收入者提供了基本的住房保障。 第二阶段:住房条件改善阶段。随着战后香港经济的发展,政府财力的增强,1972年,港府推出了“十年建屋计划”,这是政府积极从供给方面入手,全面改善

国内外房地产公司盈利模式及适用条件研究

国内外房地产公司盈利模式及适用条件研究 【摘要】盈利模式是指房地产企业从思考收入来源问题开始,围绕价值创造、传递和实现而形成的一种逻辑。笔者试图分析国内外房地产公司的土地升值、产品建设、产品开发销、物业经营等盈利模式,从而探讨出其有利的适用条件。 1.房地产公司盈利模式定义 1.1盈利模式从历史来看,盈利模式问题是因为互联网企业缺乏收入来源而引发的,而不是经营不善缺乏效率导致没有利润引发的。具体到房地产行业,盈利模式是指房地产企业从思考收入来源问题开始,围绕价值创造、传递和实现而形成的一种逻辑。这种逻辑体现为企业选择自身价值网络中的地位就是选择价值传递和实现的方式;这种逻辑最终体现在企业对自身战略、结构和能力的选择上,并因此之故企业获得利润。 所以,在以下对房地产公司盈利模式的归纳、分析依据就是根据行业的价值链。 2.国内外房地产公司的盈利模式分析 2.1土地升值模式过去,开发商通过协议的方式,往往能够以比较低的价格取得土地的使用权,而在这种方式下,“关系”这种非市场化因素就成为取得土地的重要因素,在开发建设环节不必太操心,即便是粗放型的开发和管理,在项目建成之后,也能依靠土地升值而获取超额利润。 在这种盈利模式下,房地产企业通过利用“关系”资源以及当时的政策缺陷,在收入和其他支出一定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土地获得成本,实现粗放式的盈利。

2.2地产商模式地产商模式的特点是其经营的产品不是房屋,而是土地本身。产先,开发商通过土地招、拍、挂等方式取得土地的开发使用权;第二步,房地产开发商对得到的土地进行拆迁、平整、做好“三通一个平”为基础工作,持有土地一段时间或对上地周边进行开发使土地增值;第三步,房地产开发商把地块再转让给别的开发商,实现土地增值。 2.3产品建设模式房地产开发商从事房屋的建设,实现房地产开发的真实增值。有的房地产开发企业是专业以房屋建设为主要业务,实现企业的盈利;有的房地产开发商除了充实房屋的建设,还从事一定的城市基础设计建设,体现企业更多的盈利点。 2.4产品开发销售模式这是一会儿房地产企业的盈利模式,即通过对房屋的开发,通过销售出让产权,快速收回资金,最终实现盈利。房地产开发商从事商品房的销售,是实现房地产企业专门从事商品房的销售活动,包括二手房的销售,以此实现企业盈利。

房地产市场调查报告范文

房地产市场调研报告范文 来源:网络 | 作者:未知 | 2009-12-08| 编辑: jjzhang 在东莞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的带动下,全市房地产业继续稳步、健康、持续发展,房地产立项数量、商品房施工面积、商品房竣工面积,实际投入资金、实际销售面积等较上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整个房地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一、东莞市房地产发展状况 在东莞新一轮城市建设高潮的带动下,全市房地产业继续稳步、健康、持续发展,房地产立项数量、商品房施工面积、商品房竣工面积,实际投入资金、实际销售面积等较上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整个房地产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态势。 然而当前房地产还处于买方市场,消费者的购房变得更加理性,因此研究购房者的需求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为此,我司进行了“东莞市住房消费状况研究”的市场调研活动,我们从东莞市常平镇的总体住房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对民众对住房需求特点以及置业特点等进行了较为分析和研究。以此作为我司常平项目下阶段销售的市场依据。 二、宏观规划对常平房地产的影响 1、高水平的城市化目标,常平房地产业成为仅次于制造、物流为主的第三大支柱产业。东莞市政府关于常平(2001~2020)经济发展战略预测:2005年、2010年和2020年常平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82.16亿元、165.25亿元、428.61亿元;2005年、2010年和2020年城镇化水平分别为70%、75%和80%左右。 2、常平的城市定位及重心南移的决策,使镇区南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必将成为常平房地产市场的热点。 根据常平镇新的城市规划城市性质为“珠江三角洲东部地区的铁路枢纽、客流、物流中心、东莞市东部经济、文化中心、华南商贸重镇”。规划常平镇2005年、2010年和2020 年的城镇总人口分别为47.5万人、52万人、60万人左右;2005年、2010年和2020年基础设施配套人口分别按31万人、36万人和45万人计算。规划2005年、2010年和2020年城镇建设用地规模分别为31平方公里、36平方公里和54平方公里左右。城市建设用地发展方向为主要向南,并适当向东发展,采取生活内聚、产业外延的拓展方式。 3、生态住宅将成为开发商及消费者共同关注的投资亮点。 常平镇城市绿地景观规划将其中2020年常平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不小于50%,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2平方米以上,城市绿地系统结构为“一轴、两带、三心、五点”。规划常平城市景观体系为“一点十廊,五轴十六节点,三区七门户”,以“新城、碧水、绿脉”作为城市总体形象特征,将常平建设成为“水在城中,城在绿中,绿在阳光中,绿、水、城共生共融”的生态城市。 三、房地产市场分析 1、常平各个区域分析: 1)常平中元街及中心地段 沿中元街分布联邦大厦、星汇大厦、建汇大厦、好运广场、广裕中心,中心地段分布常阳花园、金地利、天鹅湖花园、丽景新园、明珠广场等,其座落于常平商圈区,整个区域以小户型,小面积为主,绿化率低,配套设施少,其成功销售的主要原因来自地段,地段决定它的价值,此区域楼盘极具投资性,投资价值高,回报快,出租率高,购买以香港本地投资客较多,部分买来住家,其交通购物方便,周边配套设施齐全,是常平最繁华的商业圈。 2)西北面区域 3)常平南面,常黄公路沿线区域 住宅空置严重,原有“外销”住宅的设计与需求日趋“内销”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南南零星分布金碧花园、紫荆花园、阳光山庄,产品有别墅,洋房售价不等,以中小户型为主,早期针对长香港业主,如紫荆花园购买者98%为香港人,其产品户型设计针对港人设计,目前港人购房所占比例仅仅20%左右,而阳光山庄2004年购房80%为内地人,常黄公路沿线区域销售很

深入解读:如何以公司名义购买香港房产

深入解读:如何以公司名义购买香港房产 离岸公司,特别是在香港注册的公司,通常用作购买和持有房地产的工具。通过香港公司来实现购买和持有房产,除了便捷的操作外,还有许多优点。 不管投资者是否希望投资于商业还是住宅地产,都希望在处置房产的时候,能够非常的灵活方便。而香港公司持有房产时只需要处置香港公司的股份,将会使资产处置变得非常容易。 举个例子,如果A先生欠B先生300万,想把名下的房产过户抵债。这时候,不管是出售或变更所有权,都涉及到各种税务、手续费以及复杂的流程。但如果是用香港公司持有,A 先生通过公司来进行操作,可以节省不少费用和手续。 首先,我们需要知晓,除非你拥有香港永久居民身份,否则无论是通过香港公司购买房产还是以香港非永久居民身份购买房产向香港政府缴纳的税收都是一样的,所以对于一个香港非永久居民的买家而言通过香港公司购买房产并没有增加其持有房产的成本。明白这个前提之后,我们再来了解一下香港房产的处置方式。 所通过连线香港某大型房地产负责人了解到香港房产其实存在两种处置方式。 转让股份 这种情况适用于用公司持有房产的情况,比如用香港公司或者香港公司来持有房产,然后需要转让房产的时候,直接就转让公司股权。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香港公司直接持有房产,转让该香港公司股权的情况下,香港政府会根据房价的0.25%征收一个股东变更费用;但是如果是通过香港公司持有房产,转让香港公司股权的情况下,就跟香港政府没有关系了,在香港的公司注册处直接办理股份变更手续就行,而且手续费很低,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房产就通过股份转让的方式被间接处置了。 直接出售 此种处置方式,无论房屋的持有人是公司还是个人,其处置的资产都只有房产本身,不涉及股权的变更,这种情况下会根据买家的身份是否为香港永久居民以及购买的房产是住宅还是商业地产的不同,香港政府征收的税率也会不一样。 据我们了解,如果购买该房屋的买主为香港非永久居民,则买家需向香港政府缴纳30%的印花税,但如果通过上述受让香港公司股权的方式来购买房产,则此部分税收完全可以不用缴纳。所以通过转让香港公司股权的方式来处置房产对于卖家而言非常方便,不需要直接办理过户登记手续,只需要通过香港公司的代理机构协助办理股权变更手续就可以,对于买家而言不仅仅只是方便,而且还能节省不少的税收。

近期香港上市房地产的回顾和特点分析

近期香港上市房地产的回顾和特点分析 以下是德意志银行中国区董事总经理陈丹华的精彩观点: 【主持人陈劲松】:融资是一个过程,实际上房产企业IPO作为直接手段对抗银行信贷变化越来越重要,否则信贷一收房企就开始缺水资金链断裂,08年是非常悲惨的,挺过来的人现在就是首富,这个过程显然直接融资是房地产企业很重要的手段,不仅是集资手段、融资手段,而且是定价机制,下面我们请德意志银行中国区董事总经理北京代表处首先代表陈丹华总经理。 【陈丹华】:今天对近期香港上市房地产企业做一下回顾,然后分析一下特点,什么是投资者关心的上市房地产公司,最后讲两三个案例分析。 近期香港上市房地产的回顾和特点分析 【陈丹华】:上市融资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过去房地产企业过多依靠银行贷款,这其实是两个不同融资工具,一个是债一个是股,房地产公司一直背债下去,这次次贷发生都是负债率偏高,所以过分依赖于负债是非常危险的,上市发行是股本募集的一条路。 刚才周忻董事长提到有很多投资机会,过去两三个月房地产市场也真是给大家带来非常多的投资机会,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还是要出来融资?就是因为现在在国内融资手段太有限、太缺乏,一旦有了海外上市平台,在未来可以由很多不同融资工具,可以是可转债可以发公司债等等,近期上市的一些房地产从恒盛、华南城等等PE都在个位数,都在5—8倍中间,以前在EP投资阶段上市前能够拿到这个倍数,是非常低的,净资产折扣很多都是在50—60%左右。现在不能一味地看房地产公司表现,有的表现很不错,有的的确是不尽人意,除了一些比较大的以外,大多数中小型表现现在还比较有挑战,尤其过去一两个月出来的,早一点的公司当时定价比较贵,后来就有所下调,由于定价很吸引人,上市以后后市表现还是不错的。从卖出去的比例来看机构和零售也是一个非常合理的布局,大概有百分之七八十个人投资者,所以在上市以前已经通过企业帐目管理员把一些主要定单拿下,就为了把抵押保住。这样一种情况下,就是亲戚朋友股,令他后市相对比较好一些,但是大的都发在机构投资者手里。 【陈丹华】:这些房地产公司基石投资者都是什么人,恒盛地产有上石、南方基金,宝龙有AP,龙湖有平安、中国银行,投资者质量非常高,品牌非常大。从认购率来讲,恒盛地产超过50倍认购,恒大46倍,花样年超额认购达到160多倍,这说明现在市场上企业投资者和一些零售投资者对房地产行业还是非常愿意投资的。虽然说在价格上比过去更敏感一点,其实这是很正常的供求关系带来的,其实未必是房地产,如果十几、二十家公司这么短时间出来,一定在股指上面受到打压,集中在一个时间爆发也有两个原因,一些房地产老板说后有追兵前有围堵,现在出来的很多是二进宫的,重新到联交所交表申请。在金融危机之前国内调控政策很厉害,有一两年融资需求都被压抑下来,这个时候市场一开都出来了。前有围堵是2010年看不好,万一加息怎么办?还不如现在融资成本稍微高一点、估指低一点但是赶快把钱拿到,一上了以后拍地胆子就大一点、出手就阔一点,这段时间看就特别集中。 哪些房地产公司上市值得关注,资本市场比较看好什么样房地产公司? 【陈丹华】:到了09年底之前还会有一些房地产行业出来比如说龙创、香江国际,明年还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