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2《诗两首》再别康桥 诗歌欣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2《诗两首》再别康桥 诗歌欣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2《诗两首》再别康桥 诗歌欣赏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doc

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 1.2《诗两首》再别康桥诗歌欣赏素材新

人教版必修1

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中国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情丝,竟在招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高潮,正如康河之水,一波三折!而他在青草更青处,星辉斑斓里跣足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此时的沉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最后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槃过一次,又何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最好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

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假》)。

反观这首《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顿或三顿,不拘一格而又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岛瘦”的诗人气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王川)

读着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我仿佛看到一位失败英雄的在倒下的瞬间情景,有些悲壮、有些凄凉,又有些肃然起敬!

徐志摩和鲁迅、郭沫若一样是一个有志的文人,只是他选择的是资本主义的文学道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许是错的。可是,他的目的是一个----拯救中国。此时不妨回忆他第一次

去英国的情景,他居然说到:“康桥,我的故乡......”这话,可见他对英国西方文化的亲睐和衷情。当他发现自己的路错误时,他的理想和抱负不能得以实现的时候,那种失败的心情在“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这两句上表现的淋漓尽致。

是啊!现实是残酷的。我们可以看到游街眩众的英雄,我们可以看到跨马游众的状元,却看不到一个失败的人在众人面前去眩耀啊,此时此刻只有默默的消失在人群里、众人中。那几句已经清楚表达了他的痛苦、复杂的心情。

可是,他又真诚的热爱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他把那对英国的热爱寄托到了那从不起眼的金柳、波光、青荇......而他仅仅是一颗水草。他没写伦敦的学堂,没有写英国的伸士,没有写英国的文化,而是写了一些很普通的植物,我不难从中看到他对英国的眷恋。就好象周作人的《故乡的野菜》一样的表达出对故乡的热爱。

但是徐志摩就是徐志摩,他是智者。他发现他追求的救不了中国,可是他还是不改变他的初衷,不改变他的人生观。人是自由的个体,没有一至的思想。所以在此时最痛苦的时刻,他依旧潇洒,以“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拂去一切。

既然真正的英雄能得到敌人的尊重,那么我也要说一句就是:真正的枭雄同样让英雄敬重!我永远敬重徐志摩,也爱他的《再别康桥》!

终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了久别的康桥,这里还是那样的安静,还是那样的美丽。但是而今我又要离开这多年不见的母校了。

伸出双手作别这美丽的校园,黄昏是那样有诗情,河畔还是那样有画意。河边的柳树被这夕阳染成了金黄色,它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光彩夺目,那样的鲜艳。它就像是夕阳中的新娘,那样纯洁,那样美丽。它那美丽的金色头发撒了一地,似乎多了几分妩媚,多了几分姿色。小河里倒映着它那美艳的身躯,倒映着它那华丽而又不失以往的朴素的影子。我想此时也许是它最优雅的时候了吧。河中的水草,在水中舞动着自己柔软而又油绿的身子。水草啊请你尽情地舞蹈吧!把你最美丽的一面展示给我,展示给我——一个将要离开母校的人。你是那样的幸福,永远与母校在一起。而我,而渺小的我只能在远方守望着她——我亲爱的母校。我真想像你那样永远依偎在母校的身旁。不,要是我真的就是你——一根水草,那该多好啊!如果上帝给我一次选择当什么的机会,我会选择和你一样,当一根水草。

那榆树下的一团艳影是清凉的泉水吗?不,不是,那是天上的虹,在美丽的浮藻间粉碎了自己的形状,只剩下彩虹的梦幻。

追寻着我的梦,拿上那样令我熟悉的蒿,把船撑向哪儿?撑向那青草的更青处……星星眨了眨自己的小眼睛,凝望着我,凝望着我这个离校已久的人。船上载满了星星。我真想在这美丽的星辉斑斓的夜里放声高歌,以表达我此时的惆怅之情。但是我止住了,因为悄悄是离别最好的乐章。夏虫也失去了往日的喧闹,它们也安静了下来,也许今夜的康桥是沉默的康桥。

今夜无眠。当初我喜冲冲的来到这里——我的母校,我那难舍难分的母校,而今日我又要与她说再见了。悄悄的我就这样走了,任何东西都没有带走,我只是轻轻地挥了挥手臂,和我相伴多年的母校做最后一次道别:“再见了——母校!”

(完整版)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教案

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教案 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教案 [教材分析与思考] 这首诗内容上较为简单,学生很好理解。同时,这首诗没有那么深刻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就是简单的表达一种离愁别绪和眷念之情,很好理解。所以,本诗的学习打算通过以朗读来带动感悟,以感悟来指导朗读的方式来学习。主要是在朗读过程中以节次为单位来引导学生分析情感和朗读技巧。再者,这首诗是新月派诗歌,所以,对于闻一多“三美”主张做介绍,并在写作特色分析方面安排群学思考。 安排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来体悟诗歌情感; 2.注意本文的“三美”特色,并能分析出来; 3.自行体悟对于这种面对美好事物逝去我们无限怀念的普遍情感。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人生有七大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人生第六苦就是“爱别离”。别离是一种执着的苦。人生本来聚少离多,“多情自古伤离别”。冯至.

《别离》写道“我们招一招手,随着别离,我们的世界便分成两个。” 离别时是痛苦的。待到花落云散,冬雷震震夏雨雪之时,才惊觉昨天的生活已是今天的美梦,所爱的终究像手中的沙一般飘扬而去,午夜梦回之际,这“爱别离”的滋味,怎一个“苦”字了得。今天我们学习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一首别离诗《再别康桥》。 二、了解背景 1.那么,康桥是何?“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是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 2.作者为何要为康桥写一首别离诗呢?1920年,25岁的徐志摩“摆脱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衔的引诱”,到英国留学。第二年,进入剑桥大学王家学院。1922年学成回国。这一段的留学生活,特别是剑桥美丽的自然景色,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在1922年8月10日启程回国前夕,写下了《康桥再会罢》一诗,表达对康桥的眷恋。1928年,徐志摩重游英国。7月的一个傍晚,他一个人悄悄来到了久别的母校,漫步于寂静的校园,怀念逝去的美好岁月。但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没有人认识他,满腔的热情和对母校的眷恋之情无以倾诉。前来寻梦的诗人,怅然若失。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 这首诗。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 B、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教学重点: 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方法:诵读吟咏法,欣赏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顾小曼演唱的歌曲《再别康桥》导入) 二、解题: 自人类诞生以来,离别便是一把打开诗国大门的钥匙,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成为历代文人不断吟颂的对象。 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江淹《别赋》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的《赠汪伦》 《再别康桥》诗人避开了一般别离诗的告别对象。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天空转移,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钟情诗神缪斯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被胡适称为“情圣”和“诗圣”的诗人徐志摩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这节课让我们和徐志摩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追求爱、自由和美的诗意的内心。 三、诗人简介: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大、清华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大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介绍徐志摩与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的照片) 这位英年早逝的诗坛巨星的噩耗传来,震惊了海内外,胡适连呼:“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在他的许多朋友中,包括师辈的梁启超、同辈的郁达夫、陈西滢、刘海粟等,亦包括晚辈的陈梦家、沈从文等,没有一个不赞赏佩服他的才华和品行的。 茅盾说他既是中国布尔乔亚(资产阶级)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的新诗可称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

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使用:录音机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年诗人重游英国,在乘船归国途中,诗人挥笔写下了这首诗歌。1931年11月19日,诗人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胡适说,徐志摩的人生观里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的作品就是这种精神的融合与体现。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走进徐志摩的内心世界。 三、学生齐读。 四、整体构思与思路 1、提问: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一种怎样的感情? 依依惜别的感情,也就是《再》中的“别”。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2、刚才我们提到了很多关于别离的诗歌,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比较一下,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在历年教师考试里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经常不知道在深入研读环节如何进行提问,对于某些现代诗歌的知识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讲解,所以中公教师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再别康桥》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优化自己的试讲内容,以防于未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产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康桥的图片,并顺势导入新课《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2.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3.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二篇,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之前也有学习过一些现代诗歌,对于鉴赏现代诗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仍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所以,在深入研读的环节我会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且引导他们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啊

【部编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歌的三美,把握作者蕴含在诗歌中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 1、新诗的鉴赏。 2、分析理解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法、问答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入 上高中的第一天,我们好多同学离开了家。这就是离别。当然是暂时的离别。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都会经历更多更另人伤感的离别。由“离别”这个话题,历代诗人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时候我们学过的关于离别的诗歌有哪些。 (学生思考,发言。) 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关于“别”的诗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师:那么,我们今天要学的《再别康桥》,是谁别谁? 答:徐志摩别康桥 师:对。那么,这首诗展示的,又将是怎么样的“别”呢?我们都知道,感情越深,离别越难。诗人与康桥到底有着怎样的情分?我们来了解康桥与徐志摩。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同学先讲,老师补充)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剑桥就是诗歌中的康桥。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新月诗派的主要人物。1928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3)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一)教学指导思想和设计理念 以素质教育精神和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本课的特点,注重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本节课紧紧围绕“美”来建构课堂,以诵读贯穿始终,按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分析的认知规律,逐层推进教学环节,使学生学会如何感悟美,鉴赏美,理解美,进而表达美。 (二)教材分析 《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的第二首。 必修一体现了教材编排中“将审美教育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指导思想,第一单元所选的四首现代诗歌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上,都堪称典范。 “新月派”是现代诗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流派,在新诗创作上提出“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标准。《再别康桥》正是这一标准的范本,学好这首诗,对于了解新诗的特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有着重要的示范和推动作用。 (三)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是职中综合高中部高一级,基础不太好,甚至有些学生对语文缺乏兴趣,但他们的内心依然有着对美的追求与向往。前面的学习让他们有了一定的诗歌鉴赏基础,需要进一步引导和提高。另外,学生普遍自信心不足,不善于主动表达和交流,也需要老师多鼓励多引导。 (四)教法和学法 教法 1、诵读指导法: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诵读。 2、讨论与点拨结合法:师生平等对话,共同讨论,有助于培养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灵感,有利于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老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有利于学生更准确的理解诗歌,掌握方法。 3、情景创设法:灵活运用多媒体,展示图片、资料、背景音乐,结合老师优美诗意的语言,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高一语文上册《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华东师大

《再别康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习诗人用评议的彩笔向读者展现了康桥秀丽的风光,创造空灵、飘逸意境的写法; ⑵会这首诗章法整齐、韵律优美、意境深远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及蕴含的情感。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陶冶学生的性情,接受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1、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大致了解该诗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2、学生通过对具体字句的感悟能够把握作者感情的变化。 3、学生通过对文章情感的把握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这篇诗歌。 三、教学难点 1、对于“绘画美”的感悟。 2、对于文章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工具 多媒体 五、教学方法 对比鉴赏法、扩写法、美读法、分组讨论法 六、教学时间 二课时 七、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同学们在初中都学过哪些有关送别的诗?(学生答)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诗人笔下的赠别对象与我们以前学习的有何不同,诗人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流露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二)、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并于同年应父命与年仅16岁的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于婚外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3月与元配夫人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并相恋,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在此期间,徐志摩为了生计,往返于北平与上海之间疲于奔命,然而仍旧难以满足早已移情别恋的陆小曼,只是碍于旧情与面子,不好再次离异。他已陷于深深的痛苦中。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他的不少诗作,神秘、膘胧、感伤、颓废的倾向明显,但也不乏语言清新、比喻贴切,具有轻柔明丽风格的佳作。选自《猛虎集》的《再别康桥》就以音节和谐、意境优美,备受读者们的青睐。1931年11月19日,他搭“济南号”飞机从南京到北京,在距济南50里的党家庄,忽遇大雾,飞机触山着火,不幸遇难。“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再别康桥》中的诗句竟成了他的语。他真的化作一片“云彩”,时年仅36岁。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人教版普通高中教科书必修一第一单元主要学习诗歌,《再别康桥》选自第二课《诗两首》。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再次即将离别母校时的殷殷的眷念和深深的依恋。教学中可通过简介徐志摩以及他在康桥的生活,交待《再别康桥》的创作背景及创作意图;再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再别康桥》表达离别情感的方式比较独特,可引导学生感悟《再别康桥》独特韵味,感知徐志摩的个性风采。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对徐志摩有一定的了解,但比较单一,阅读《再别康桥》时,容易简单地理解其中的离别情感,而无法揣摩到徐志摩在与康桥离别时的复杂情怀。教学中应好好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特殊意象,并由此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作品。 这首诗歌的学习难度并不大,学生会感觉到它的美感,因此在教学中应该做一些更加深入的挖掘,引导学生个性阅读,体味出诗歌更为丰富的特色。 学生刚升入高中,对诗歌鉴赏的理解水平不高,应适当地引导他们从多角度去理解诗歌,有方法的鉴赏诗歌。 三、设计思路。 依据新课程教育教学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

作用,通过学生主体的积极思考、合作交流,在充分阅读文本的基础上,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解读文本。 作为诗歌教学,尽量“以读带讲”,通过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充分理解诗歌。从而让学生走近诗人,从而更深入地了解作者的人生经历乃至内心世界。 在教学中辅以多媒体,以提供更为全面更为广泛的相关信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解读作品。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体会诗歌的意象、意境,了解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欣赏诗歌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以及鉴赏方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朗读,集体诵读,个人表情朗读,揣摩诗歌情感表达。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以及抒发情感的独特方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解读意象去把握诗歌的主旨,理解诗人的情怀,培养正确生活态度,学会感恩和内心的释放。 五、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以及意象的组合,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2.通过品味语言,感受诗歌的情感,了解徐志摩的个性、特点。教学难点: 领悟徐志摩与母校的深厚情感,学习诗歌鉴赏的基本步骤以及方

高中语文部编版《再别康桥》教案

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康桥柔美秀丽的风光,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对康桥的情感。 2、体会诗歌中的意象美。 教学过程 一、导标明学(见上) 二、导入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伤心的是离别。“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深厚,“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写出了离别之情的悲壮,“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写出了离别的洒脱,“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写出了离别之情的苦涩。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离别诗《再别康桥》。 三、导航预学 1、作者介绍(请学生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1918—1920年,他先后就读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等。 2、了解背景康桥,即剑桥,英国剑桥大学的所在地。徐志摩留学英国两年,大部分时间在此度过。这是他一生最美好的时光。1925年和1928年,他出国途径英格兰,两次重返母校。本诗是他1928年故地重游以后,在归国的轮船上写的。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 3、欣赏剑桥大学图片。 4、扫清障碍(在书中标注好齐读两遍。形近字讲解一下) 青荇(xìng)长篙(gāo)(蒿、嵩)漫溯(sù)(朔)笙(shēng)箫满载(zài)斑斓(lán) 5、自由阅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初步把握诗歌的韵律,加点字是韵脚。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四、导问助学 1、把古人的离别诗和本诗比较一下,在送别对象上有何不同? 明确:一般别离诗告别的是人,这首诗告别的却不是人,是自然景物。 好处:诗人好似不食人间烟火,跳出了“执手相看泪眼”或寒暄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 2、诗人与康桥里的哪些景物作别? 明确: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笙箫、夏虫等。 诗人对康桥的一草一木、一波一潭都是有着特殊情感的,而这些日常所见的景一旦融入了诗人的情感,诗歌中常常提到的意象便产生了。 3、品读诗歌,看看诗人是怎样通过描写这些意象来表达他的情感的?又传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并试着把你体会出的情感融入到朗读之中。(小组为单位,选取意象,可从关键词语、修辞、意境等方面入手)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教案

《诗两首》教案 【教学设想】 本课所选的两首诗均为温婉、沉静的抒情诗,在艺术手法、思想情感等方面有很多相同和不同之处,因此本文先将两首诗分别处理,之后再加一节课综合处理本课,以使学生从各个角度对两首诗进行对比分析。相对而言,《再别康桥》所表达的感情更加单纯、明朗,而《雨巷》所传达的感情则更加朦胧、复杂,因此,也可以考虑先处理《再别康桥》。 【教学目标】&【教学重点】 1、通过意象、联想、反复朗读等方式体会两首诗作者所表现的情感。 《雨巷》:着重体会雨巷、丁香和姑娘这两个主要意象,体会诗作中哀怨、朦胧、落寞、惆怅,以及怀着一丝微茫的希望情感。 《再别康桥》:依依别情、悠悠深情、宁静、温柔、细腻 2、欣赏两首诗的艺术特点 共同点:回环、复沓、音乐美、绘画美 《雨巷》:虚实难辨、象征手法 《再别康桥》:建筑美 【教学难点】 两首诗,尤其是《雨巷》,所表达的情感比较微漠、朦胧,甚至复杂,不像《沁园春?长沙》一般张扬、喷薄,因此需要通过反复的诵读及联想才能体会、捕捉到作者的情感。与此同时,因其朦胧,不同的人诗歌就有着不同的理解,是故在引导学生恰当体会诗作情感的同时,保持自己的独特见解是本课的难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雨巷》 一、导入 导入语: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大家可以感受到他的诗词充满豪情、催人奋进,有一种博大雄浑的美感。文学作品中的美所显现出的形式是多样的;不只是让人愉悦的东西才美,那哀婉、凄美、感伤,能够深深打动人心的东西同样具有美的力量。今天,我们就来欣赏《雨巷》,从中体会诗歌给我们带来的另一种美感。 提问: 提到雨、江南和小巷,你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 每个人,因其经历、情感状态的不同,在相同的环境下,所感受到的东西也都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来看一看,诗人戴望舒在雨巷中看到、想到以及写下了些什么。首先请几个同学试着有感情地朗读《雨巷》。其它同学在听的同时,也要注意感受作者的情感,画出你最喜欢的句子。

人教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1、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3、学会朗读 教学重点 1、诗人情感的把握; 2、学会朗读 教学方法 诵读吟咏法、比较法、自我感悟法、小组讨论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自古写离别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如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启发如果我们把这些诗歌和徐志摩的这首诗一下,在送别的对象上有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纷纷发言教师明确)一般离别诗离别的是人,这首诗离别的却不是人,是“西天的云彩”,告别对象由人间向自然景物转移,跳出了寒喧叮咛的俗套,给人清新飘逸之感。这也是徐志摩这首诗的亮点。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二朗诵《再别康桥》 二.先叫一名学生朗读,点出生字生词 河畔(pàn) 青荇(xìng) 长蒿(gāo) 漫溯(sù) 笙箫(xiāo) 载①zǎi一年半载②zài载歌载舞装载登载斑斓(澜、阑) 老师配乐朗读学生自由读全班齐读 三、介绍志摩其人及写作背景

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新月派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志摩的诗》《猛虎集》《云游集》等。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徐志摩邂逅了林徽音,度过了一段美好的留学时光。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康桥,即剑桥,英国著名剑桥大学所在地。康桥的一切,早就给他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如今又要和它告别了,千缕柔情、万种感触涌上心头。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激情,于是便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四、教师分章节指导学生赏析诗歌。(分组讨论) 方式每组学生自己找出最喜欢的一句或一节诗歌,赏析,老师点拨并进行朗读指导。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第一节: 三个”轻轻地”:难舍难分,奠定全文基调:轻柔缠绵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_0

《再别康桥》教案(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一、导入新课:1、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

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比如我希望陈文思同学以后是以自身的魅力,内在的修养去吸引别人眼球,而不是靠大声说话引人注意。 老师补充介绍徐志摩。这个新诗坛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众情人”。 二、讲授新课 (一)朗读指导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

《再别康桥》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重庆市渝北中学校高级教师刘祖平 点评:重庆市渝北区教科所副所长、研究员余国源 多媒体展示:两卷新诗,廿年老友,相逢同是天涯,只为佳人难再得;一声河满,九点齐 烟,化鹤重归华表,应愁高处不胜寒。 师:这是一副挽联,所挽对象为新月诗派代表人物徐志摩。“两卷新诗”,指的是徐志摩的诗集《志摩的诗》、《猛虎集》。而“九点齐烟”是济南郊区九座小山的总称,此借指徐之遇难地。他是1931年因飞机失事遇难的,时年35岁。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人,走进他的 代表作——《再别康桥》,去感受他对母校的一片赤子之情。(多媒体展示课题和作者) 师:请张君同学试读一遍好吗? 生:读(背景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第三节“青荇”的“荇” 应该读xìng 而不是xíng,课文注释已有说明。 师:请听录音朗诵,看看专家是怎么朗读的。 师: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那么从文章的眼睛推断,这首诗抒发的大致是什么情感? 生:离别之情。 师:离别何处?它是个怎样的地方? 生:离别康桥。关于康桥,注释①有简单的介绍,我读一下。 师:展示相关图片做补充。 师:临别之际,诗人向康桥的哪些对象一一做了道别? 生: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等。 师:抒写离别之情的诗歌,可谓数不胜数。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但离别的对象一般都是人,而《再别康桥》却由人间向“云彩”“金柳”“青荇”和“潭水”等自然物转移,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脱俗的清新感,这是其构思新颖之处。 金柳”“青荇”和“潭水”等物象寄托着诗人对师:写入诗中借以寄情的物象称作意象。“云彩”“ 康桥怎样的情感呢?我们先看第二节,这一节写“柳”。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什么柳?其“影”又是什么影呢?为什么? 生:柳在“夕阳中”,被镀上了一层金色,所以柳是“金柳”,影是“艳影”。 师:“金柳”为什么像“新娘”? 生:“金柳”有新娘色彩光泽鲜艳好看的特点。 生:“金柳”有新娘的柔美。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无非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扎下了根,难以忘怀,表达了诗 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第三节写“青荇”。这一物象又寄托了诗人对康桥什么样的情感呢?模仿第二节的分析 方法,前后四个同学为一组,交换意见。 生:在诗人的眼里,“泥”是“软泥”,“波”是“柔波”,草是“油油的”。这些描写都寄托着诗人对康桥的喜爱。 生:“招摇”的意思本来是故意张大声势,引人注意。“招摇撞骗”“招摇过市”中的“招摇”都是这个意思。这里的意思应该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

语文版-语文-高一-人教版新课标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4

再别康桥教学案例(人教版高一) 2012-02-10 导入:亲爱的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诗词,但是,在两首诗词里面,我们研究朗诵的切入点都是不一样的,《沁园春、长沙》的研读,是从诗歌的表达方式角度入手再结合领字的读法共同完成的,而《雨巷》这首诗歌的研读,我们则是从诗歌的意象入手挖掘其象征意义,从而实现对是本身意境的把握来完成的。那么,今天的这首《再别康桥》,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完成对它的朗诵呢? 解题:从诗题来看,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第一次离别时间是1922年8月,对康桥,徐志摩深信,此去身虽万里,梦魂必常绕汝左右,他下决心还要回来。8月10日,他写诗《康桥,再会吧》就说:“任地中海疾风东指,我亦必纡道西回,瞻望颜色”。他在诗的结尾写道:“我今去了,记好明春新杨梅/上市时节,盼我含笑归来,/再见吧,我爱的康桥!”可见,康桥是为徐志摩的精神依恋之乡”。用徐志摩自己的话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1928年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终于回来了,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翻飞展现。面对精神依恋之乡,再次别离的徐志摩离愁满怀。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吧 同学们:刚才你们读书的声调,看起来非常平缓,用一个图来描绘的话就是这样,1 2 3 4 5 6 7 板书 那么这篇文章是不是该这样读呢?首先请看第一段。 第一段:开门见山,直呈主题。表达作者对康桥的依依不舍,但有个问题需要细想——这是母校,作者为什么偏偏与云彩作别呢?——借代指康桥美好的一切。用康桥太直接,这样更诗意,比之车水马龙等更能表现康桥的优美宁静。当年粉黛,何处笙箫。——《哀江南》。在二三段:作者的将眼光投向了金柳和水里的行草,为什么作者选择这两个意象,在作者眼里,他们有着怎样的魅力拴住了徐志摩的心呢? 柳的意象解读:杨柳。它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杨柳的依依之态和惜别的依依之情融合在一起。“柳”与“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以至许多文人用它来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春夜洛城闻笛》 关于荇菜:诗经?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两个意象都是中国特有的,具有浓郁东方情味的意象,诗人通过柳,荇菜,寄寓了作者对于康桥深深地依恋之情,可见,作者在游览过程中,情感在慢慢深入。 第四节:作者为什么说那潭不是清泉,请同学们讨论——这是一种移情的手法, 《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苏轼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再别康桥》获奖教案

再别康桥 徐志摩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 2、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3、通过教师的分析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等方面入手赏析诗歌。(二)、过程与方法 学生诵读感受诗歌三美。教师指导学生讨论诗歌意象蕴含的情感。(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教学重点: 1、诗人独具特色的意象选择; 2、《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教学难点 赏析现代诗的方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堂教学设计 一,导语: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明确: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李白的《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二、读诗 大家知道,诗歌是用最简洁的语言传达最丰富的情感,学习诗歌时最重要的方法是什么? 明确:读 下面老师叫七位同学,每人一节把这首生诗朗读一遍,读时声音要洪亮,情感要丰富。其余的同学认真听并思考读这首诗歌时用什么样的语调最合适? 明确:轻柔、舒缓 是什么内容决定了要这么读?叫学生说他独处的内容 明确:别离诗 请同学们带着作者依依不舍之情再读这首诗 师生齐读,正音正字

三、讲诗 1、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提问: (1)本文在意象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意象分别是哪些? 明确:云彩,金柳,柔波,青荇,青草,星辉等自然景物。 (2)学生讨论:选择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明确:诗人告别康桥时,避开送行的人,周围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等平常物象,而选取云彩等自然景物,这就避开了人间烟火,造出一种清新感。如把河畔的金柳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动,温润可人。柳树倒映在康河里的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欢喜和眷恋的感情。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2、从诗歌的形式入手赏析诗歌。 《再别康桥》在形式上具有三美: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 (1)绘画美,是指诗的语言多选用有色彩的词语。全诗中选用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等词语,给读者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全诗共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河畔的金柳倒映在康河里摇曳多姿;康河水底的水草在招摇着似乎有话对诗人说……作者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招摇”“揉碎”“漫溯”“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都富有流动的画面美,给人以立体感。 (2)音乐美,是对诗歌的音节而言,朗朗上口,错落有致,都是音乐美的表现。 A、押韵,韵脚为:来,彩;娘,漾;摇,草;虹,梦;溯,歌;箫,桥;来,彩。 B、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C、回环复沓。首节和末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3)建筑美,是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再别康桥》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看,也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点拨:在诗歌的形式美赏析方面,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所以作这三方面的点拨。教师重点讲析绘画美,学生讨论音乐美和建筑美,最后教师总结。) 四、知人论世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案例分析 【案例题旨】 《再别康桥》是20世纪中国最出色的一首别离诗,它犹如一首轻柔优美的小夜曲,诗人的自由天性、潇洒飘逸的风格与康桥宁静优美的自然风景融会成了别具一格诗境之美。一直吸引着无数的读者,让人感慨,引人沉思。本案例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1.教学条件下的诗歌教学应该让学生得到什么?如何得到? 2.教师在学生学习体悟过程中起什么作用?运用教学策略的基本途径有哪些?教学策略对于学生自主学习具有何种意义? 3.如何让学生有效地学习知识? 【案例背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运用诗歌的意象和象征这一鉴赏诗歌的入门方法,研究、探讨现代诗歌,体会诗歌的意境之美。本课学习目标则定为:1感知《再别康桥》的诗意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2学会新诗的鉴赏方法。A通过教师的指导朗读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B通过教师的指导赏析,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诗歌。 优秀文学作品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宝贵结晶。文学欣赏活动是欣赏主客体相互呼唤、适应、契合的结果,一方面欣赏主体有某种精神需求,另一方面欣赏客体对主体具有吸引力。教学条件下的文学欣赏活动有其特殊性,首先是要认识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基础及知识背景。高二学生已具备相当的鉴赏能力。读解文本的“语表层”几无困难。但正是由于对内容的“粗知”,而容易使他们产生满足感,失去进一步鉴赏的兴趣与动力。因此教学设计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强化并保持学生对鉴赏活动的需求。教学策略之一是使教学内容“陌生化”,即拉开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产生少知感甚至未知感,生疑生惑,从而,让距离去调动学生。让学生在鉴赏过程中不断探究并发现文本的魅力。 据此,本案例设计以学生的自我鉴赏为起点,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组织教学内容。以诵读为主,以课件贯穿始终,集音乐、画面、相片、朗诵等视听手段为一体,充分感受诗歌的优美境界。让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文本意义,建构知识,最终实现提高鉴赏能力并获得整体发展的目的。课时目标、内容如下:

人教版-语文-高一-人教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69

人教必修一《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两课时) 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目标:了解新文人诗内涵。 2.思想教育目标:志摩感情方式与个人的体验。 3.能力培养目标:新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重点:新诗的鉴赏。 教学难点:诗的欣赏方法。 教学方法:诵读欣赏。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再别康桥 一、导入新课:1、大家有没有看过《人间四月天》?能不能介绍一下。(它有哪些内容,徐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在中国,有钱往往意味着为所欲为,意味着挥霍无度,所以中国多的是有钱人但缺少的是贵族。真正贵族出身的人举止与其他人是不一样的,更有教养,更亲近艺术而远离金钱。所以中国的社会风气要想好转,要想变成受人尊敬的国家,必须有自己的贵族群落,在西方,贵族影响着整个社会风尚。东欧巨变之后,俄罗斯一度陷入困境,人民生活非常困难,但在和中国接壤的俄罗斯小城,人们看到的却是井然有序,彬彬有礼,(与中国的抢购风对照)照样进歌剧院,照样看书,这,就是文化的作用。 古人有一句话:温饱足而知礼仪。马斯洛有一个需要层次论,满足口舌之欲是人最起码的追求,在温饱与安全感得到满足后,人还有归属的需要,还有尊严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只为了追求生理需要,有人称之为“猪栏的理想”,人还应该有更高层次的追求。有时候,在庸俗与高尚之间,在堕落与追求之间,我们必须有所选择。所以,我觉得,每一个人都应该竭力培养自己的贵族气质。这种贵族气质不是傲慢,而是谦逊,不是粗野,而是文明,不是放荡不羁,而是遵守规则。流氓大亨黄金荣大热天把衣服从小到下扣得紧紧的,为什么?他不想做流氓了,想要做绅士。泰坦尼克号上的那些绅士,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依然保持做人的尊严,把生机留给老人与妇女,而乐队也照样在庄严地演奏,这就是绅士。比如我希望陈文思同学以后是以自身的魅力,内在的修养去吸引别人眼球,而不是靠大声说话引人注意。老师补充介绍徐志摩。这个新诗坛的美男子,竟成了北平少女界的“大众情人”。 二、讲授新课 (一)朗读指导 1、现在大家先听一首歌曲。然后自己在下面读一遍。呆会儿哪个同学给大家读一遍。 指导朗诵:徐志摩是属于新月派的,新月派主张三美,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要读出音乐美,断句就很重要。自自己读,然后体会三美。 一个同学读,另一个同学评。如此反复。 2、第一节应该怎么来断句?应该怎样来读? 3、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为什么诗人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是“我轻轻地走了”,后者更符合语法规范啊。他后面连用了两个轻轻的,都在“我”之后。 说明:前面讲过调整语序的作用,一个是强调,一个是音韵的需要。这里主要是强调,而且这样一写,音韵上感觉也好一些。诗人以轻轻的告别突出了宁静的基调,连用三个,突出地表现了自己对康河的爱和依依惜别的情感。康河给诗人留下的最美的印象,就是她的宁静与和谐,诗人不忍心惊动她的宁静,打破她这种美。(竹林里:某某某到此一游) 4、诗一共分了七节,是不是每一节语调的处理都一样?一般高潮的时候我们会读得重一些

高中语文_再别康桥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再别康桥》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产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康桥的图片,并顺势导入新课《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2.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3.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二篇,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之前也有学习过一些现代诗歌,对于鉴赏现代诗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仍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所以,在深入研读的环节我会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且引导他们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再别康桥》评测练习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层面:体会全诗巧妙的构思,初步掌握通过意象分析鉴赏新诗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层面:朗读、设问、启发、讲解相结合。 3.情感与价值观层面:领会诗人的惜别深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