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评课稿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评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学生学习数学运算定律中最早的两个,它们是学生今后进行简便运算的依据,因此,我觉得陶老师的目标定位非常合理,让学生经历这两个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明白在今后的运算中我们可以运用,而且更加明白为什么可以运用。对于本节课我个人认为这两个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是一个重点,让学生在经历充分观察以后,再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可以这样:观察——发现——概括——应用,这条线来进行,显然我们陶老师也是采用的是这样的方法。

一、多媒体出示演示

1、获得信息。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2、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列式自己口答。)

评: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这样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更加容易接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解决问题。

多媒体展示。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0里填什么?

跳绳的共有几人?

4、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你发现了什么?(黑板上写)

5、揭示规律。

①像这样的规律,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什么?(加法交换律)

②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③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④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课件出示字母表达式)

6、想想我们在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7、练习。

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300 + 600=()+()()+ 65 =()+ 35

25 +()= 75 + ()36+ ()= 64+()56+44=()+()a+()= 12 +()

评:这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举例——发现——归纳——验证——应用过程,让学生学习加法交换律,设计地非常合理,而且练习设计的层次分明,由浅入深,步步深入,练习的量也足,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加法交换律。

二、找信息,解决问题。

1、在参加这次跳绳比赛中,周老师记录了其中一个同学的下数,分别是,第一次:88下,第二次:104下,第三次:96下

学生列式解答:(学生自己在下面写)

那我们可以写成:88+104+96=88 + (104 +96)

2、(66+53)+47=? 66+(53+47)=?

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运算顺序不同,数字相同。

猜一猜这两个算式的得数相同吗?

3、再来观察这两组算式,66+53+47=66+(53+47)88+104+96=88 + (104 +96),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这样的规律,我们也给它一个名字叫加法结合律。(出示定义)

板书:加法结合律。可以用什么符号表示。(请问这里的a,b,c可以表示什么数?)评:这部分教学,教师通过学生找信息解决问题,观察相同点和不同点来得出加法结合律,虽然说教师让学生初步感知了运用加法结合律可以使我们的计算简便,但是教师没有明确地指出来,或者说没有明确地说出来运用加法结合律我们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使学生没有感觉到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只知道是老师让我们学的我们就学,这样不仅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够明确,而且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就不够高。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说课稿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说课稿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 任课教师:王丽娜 一、说教材: 1、说教材地位: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这节内容是在前面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及加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加法两个运算定律在实际生活的应用,同时也为后面进行简便计算打下一定的基础。教材中改变了改变了以往简便计算以介绍算法技巧为主的倾向,着力引导学生将简便计算应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借助于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和认识运算定律。同时注意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这对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它是在例2已经计算了李叔叔前3天所行路程和的基础上,给出李叔叔后四天的行程计划,让学生求4天计划行程的和。教材中设计的四个加数,其中两个可以凑成整百数,另两个可以凑成整十数,旨在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两条 加法运算定律,综合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中。 2、说教学目标: 简便算法这一小节是对学过的有关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在实际生活的应用,是小学数学中简便计算的根据,也是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因此,我制定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能够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能按照题目的具体情况选择简便的解答方法,发展思维的灵性性,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交流、合作、探究,体验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的

价值,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 (3).情感与态度:激发学生对学习简算技能、形成简算意识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有意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并最终养成简算习惯。 3、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二、说教法、学法 1、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促进学习的迁移。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主题图的作用,把运算定律迁移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体会到学数学就是为了在生活用数学。 2、体现算法多样化、个性化的数学改革精神,培养学生灵活、合理的选择算法的能力。对于小学生来说,运算定律的运用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对数学能力的要求较高。另一方面,运算定律的运用也为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在教学中,我注意让学生探究、尝试,让学生主动交流、质疑。老师也相应地发挥主导作用,当学生探究时,仔细揣摩学生的思路,酌情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给予启发指导。根据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特点,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以学生自主探究整理为主线,辅以讨论、交流等方法组织教学,使学生能在一个开放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口算: 25+75=100 123+177=300 48+52=100 201+399=600 85+115=200 284+116=400 235+115=350 103+97=200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评课稿

《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评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学生学习数学运算定律中最早的两个,它们是学生今后进行简便运算的依据,因此,我觉得陶老师的目标定位非常合理,让学生经历这两个运算定律的推导过程,这样不仅使学生可以明白在今后的运算中我们可以运用,而且更加明白为什么可以运用。对于本节课我个人认为这两个运算定律的发现过程是一个重点,让学生在经历充分观察以后,再总结规律,运用规律。因此,我觉得本节课的设计思路可以这样:观察——发现——概括——应用,这条线来进行,显然我们陶老师也是采用的是这样的方法。 一、多媒体出示演示 1、获得信息。你从图中得到哪些信息? 2、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列式自己口答。) 评:教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引入课题,这样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更加容易接受,使学生自然而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3、解决问题。 多媒体展示。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0里填什么? 跳绳的共有几人? 4、你能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你发现了什么?(黑板上写) 5、揭示规律。 ①像这样的规律,我们给它一个名字叫什么?(加法交换律) ②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一说什么叫做加法交换律?(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③把加数换成其他任意的数,交换律还成立吗? ④怎样表示任意两数相加,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呢?请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吗?(课件出示字母表达式) 6、想想我们在哪些地方用到过加法交换律? 7、练习。 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300 + 600=()+()()+ 65 =()+ 35 25 +()= 75 + ()36+ ()= 64+()56+44=()+()a+()= 12 +() 评:这个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观察——举例——发现——归纳——验证——应用过程,让学生学习加法交换律,设计地非常合理,而且练习设计的层次分明,由浅入深,步步深入,练习的量也足,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加法交换律。 二、找信息,解决问题。 1、在参加这次跳绳比赛中,周老师记录了其中一个同学的下数,分别是,第一次:88下,第二次:104下,第三次:96下 学生列式解答:(学生自己在下面写) 那我们可以写成:88+104+96=88 + (104 +96) 2、(66+53)+47=? 66+(53+47)=? 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小结:运算顺序不同,数字相同。

小数4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说课稿

小数4下册《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第第2课时例3及相关练习下面我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设想,不妥之处,恳请各位教师指正。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教学内容地位作用与教学基础分析)——参考教学参考书 本部分教学内容属于“数与代数”领域中“数的运算”知识,是学生前面学习了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加法运算定律的实际应用,是学生正确、有据、合理、简洁运算的灵活思维素质的发展与培养,同时也为今后灵活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根据考评要求,可不说) 教学本节教学内容前一课,学生刚学了加法的交换律与结合律及初步简单应用,并且在以往的计算中初步形成了“凑整”思想方法。同时又存在个体差异,部分学生有所淡忘。因此教学中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尝试,但需适时质疑启发思考,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与思想方法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与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将拟将教学目标定位如下: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并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观察,收集数据,发现提出问题,通过实践操作、观察比较与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培养发展思维的灵活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数学兴趣与学习信心。 四.教学重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与理解,本课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运用定律进行简算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策略方法 让“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及“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数学课程的两大基本核心理念,同时教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因此,为把握重点,突破难点,有效达标,依据教材与现代建构主义学习论,结合学生学情,我拟将主要采用教学策略方法是: 1.温故奠基,以旧引新,激活新知生长点; 2. 注重和发挥情景作用,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教学情景和问题,激发兴趣动力; 3. 运用教具学具与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演示情景案例和问题,引导观察比较,丰富感知,促进意义构建与新知生长; 4.处理好师生角色地位的“两主一中心”关系,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和中心,把握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质疑启发引路,引导观察案例,启发问题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实践、合作交流、比较分析、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明白算理与优化思想。 六.教学过程 为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作用,依据教学内容与目标要求,结合学生学情,拟从以下五个环节组织开展本课教学活动: (一)温故奠基,以旧引新。根据新知教学基础,定位变式复习加法运算定律这一必要关键基础知识,巩固学生新知基础点(起点)与生长点,引入激活新知“最近发展区”。 1.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与结合律: 1)加法交换律:a+b=b+c;2)加法结合律:(a+b)+c=a+(b+c) 2)根据运算定律在方框“□”中填上恰当的数 (1)528+85+72=(528+□)+ □;(2)56+47+44=47+(□+□) 3)用语言叙述什么叫加法交换律?什么叫加法结合律?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评课稿

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评课稿 这是一篇有关小学数学课堂的评课稿,主要探讨“加法交 换律和结合律”这一学习内容在教学中的实践情况和提升方式。通过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反思,我会讨论这一课程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一些改进方案。 一、总体评价 在课堂中,学生们对于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这两个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他们能够实际运用这些规律完成算数运算。课程中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了学生们所接受的知识。对于不同的学生,老师可以以不同的方式展开教学,例如,可以在视觉上以图示的方式呈现,而对于更偏向于实践的学生,则可以采用独立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加法交换律 加法交换律是指a+b=b+a,即交换加数的位置不会改变结果。在课堂中,掌握了这个课程的学生,一定对其中的概念有所了解并掌握。但是,从我的教学经验来看,很多学生仅仅是口头掌握这种规律而不是真正理解和掌握它。许多学生习惯于使用计算器,从而不会感到很困难,但是这不利于他们真正了解概念。因此,推荐在课堂上使用较少的计算器,使得学生们能够自己手算,从而熟悉这个规律的含义和用法。 三、加法结合律

加法结合律是指:(a+b)+c=a+(b+c),即不管加哪两个数,结果都是相同的。这种规律适用于范围广泛的数学问题,因此也非常重要。不过,在课程中,我观察到一些学生尚未理解这种规律的重要性。一个简单的例子是:2+5+7,可以单独加起 来得14,也可以拆成2+5再加7,同样得到14。学生需要明白这个规律的应用,才能真正掌握这个知识点。 四、教学改进 课程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加多样化。为了帮助学生真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技巧,使用演算法或其他连续练习的方式也是很重要的。不同学生需要不同的教学方法,因此,老师可以通过探索各种不同的方法来帮助学生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不仅可以强调规律和公式的应用,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具体实例,尝试通过实践的方式来理解知识点,例如购物和收银的情境,结合实际问题进行引导和举例,相信能够更容易让学生们理解数学的应用。 总之,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初等数学 概念,而教学也必须要能够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掌握这些知识点。有关加法交换律、结合律的课程可以运用多种教学技巧,包括演算法以及语境创设有效地传达这些重要概念,并使学生们习得这些规律。因此,为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精益求精,这样才能够真正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袁雅萍-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评课稿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评课稿 -----袁雅萍《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的内容是小学六年制数学第八册课本116页例5以及相应的习题,学习的是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目标定位明确:(1)知识目标:知道整数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对于小数加法同样适用的,能运用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简算。(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提高计算的技巧,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3)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做事认真,讲求方法,注重实效。 教学过程安排合理:1.创设情景,尝试自学。具体做法是:让学生先尝试探索,教师引导。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教学的生命线。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应贯串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本课创设买文具的情景,把教学内容放到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情景中,学生通过尝试计算,自觉地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迁移到小数加法运算当中,从比较中得出简算方法。这样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2.课堂练习层次明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自主选择题目,进行相关的练习,达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教师从中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概括简算的步骤。当学生学完新知,让学生根据出简算的步骤,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结构的学习方法,同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3.拓展练习。包括两个小题。(1)、判断能不能简算。主要强化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计算时能根据题目灵活应变,防止学生陷入思维定势,误以为学了简算,就什么题目都要用简算。(2)、开放题。为学生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有利于让各类学生都得到发展。 《新课标》指出:必须让每个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数学的内容必须来自于学生的实际背景,让学生从生活中提炼出数学模型。本课的教学从胆抛弃教材那枯燥无味的数字,而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提炼出数学知识,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教学时,教师利用旧知进行迁移,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但开放题时,对于5.38-1.66-( )时,括号里的数有的学生填1.66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为何填1.66不能达到简便计算,引导时可以留点时间让学生先进行试算一下,学生便可以较清楚地发现:1.66与1.66不能凑成整数,从而解决这个难点。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评课稿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评 课稿(总2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整数加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他评稿 (2016--2017学年度第二学期) 评课教师:邢建红 在教学本课时,白老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迁移的认知规律,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和简单的多媒体,创设贴近儿童生活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 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白老师采用了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 1、教学时,白老师创设了整数简便计算的情景,通过有激励性的四项技能竞赛情境导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使学生自觉地进行小数加减简便算法的探索活动,融入新知识的学习中。 2、白老师结合学生原来的生活经验,大胆放手,给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学生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在学生独立自行计算,发展学生的个性的基础上,再让学生从求选手总成绩不同的算法中比较、悟出整数加法定律在小数计算中同样适用。通过情境中特设计的两道都能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一道不能简便计算的数据,使学生在有限个例证中证实了初步构建的数学模型,懂得能否凑成整数是判断小数加减算式能不能进行简便计算的依据。 3、练习设计层次性。课堂练习是学生学习内容的重复反应或拓展,课堂练习能及时反馈不同层次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本课让学生通过基础知识的巩固练习、新知的应用、开放题思维训练使三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所获、有所悟,并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学生学习信心。 4、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与缺陷: 如本课教学内容有数字的特殊性,如何根据学生生活创设趣味性、有效性、真实性的最佳的教学情境; 计算课应怎样驾驭课堂既体现自主学习,又不枯燥乏味; 在独立探索中有困难的学生应怎样及时引导和帮助,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抛砖引玉,提升自我教学能力,是白老师本节课的目的。 教海无涯,又因本人水平有限,本课堂教学难免存在着许多不足与问题。 2

加法运算定律评课稿

评课稿 校名古小班级402 科目数学执教周敏飞日期 3.12 课题《加法运算定律》第 1 教时 评课内容 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是在学生经过较长时间的四则运算学习,对四则运算已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实例,学习加法的运算律。在理解的基础上概括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并能用文字和字母表示。 这节课周敏飞老师从情境出发,让学生列出两个加法算式,在比较加法算式中感悟运算的规律,自发提出关于规律的猜想,在例子中体验、验证猜想,坚定猜想的正确性,从结论形成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研究问题的态度与方法。 从课堂的引入几位老师就以最贴近生活的实际为题,一下子激起了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很自然的进入了后面的学习。在学生提出一些列的数学问题并列出算式之后,教师开始引导学生比较和分析这两道算式之间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可以用等号连接吗?问:观察黑板上的这三道等式,你发现了什么规律?问:是不是其他的数之间也存在这种规律呢?请你再举一个这样的例子验证验证。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你找到规律了吗?这个规律用语言叙述比较长,你能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这个规律简单明了地表达出来吗?(生口述,教师板书)在这样一个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举例、验证,表达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也让学生感受到了发现规律的一般过程,从而达到经历过程,讨论提升,归纳概括的目的。结合律的教学过程则更多的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索,推导,验证的一个完整过程。 最后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本节课使学生在单一到综合、由简单应用到灵活应用的练习过程中掌握了本节课的基本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里我思考着这样几个问题:①本节课老师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那学习的最终目标有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②其实在有部分小组合作展示过程中,已经有其中一个组的成员非常好的对加法结合律这个定律进行了总结并解释,老师为什么没有抓住这个契机? 当然每节课都有值得探究的地方,上述几点是我对本节课的看法。 评课者:叶飞

四年级数学《运用运算定律》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运用运算定律》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运用运算定律》评课稿 评课是指评者对照课堂教学目标,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以及由此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的判断。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了四年级数学《运用运算定律》评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四年级数学《运用运算定律》评课稿篇1 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是教学中的一个重点问题,也是一个难点。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能正确合理的计算,还要掌握灵活的计算方法,何老师这节课正是在学生掌握了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灵活运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我觉得这节课有一大特点:就是实。 “实”体现在: 1、课前复习扎实有效。因为数学课的课前复习很重要,它可以为新课做充分的铺垫与衔接,把前面零散的认知集中一点,便于学生在新课中类比活应用。 2、课中首先将所有运算法则一一复习,再在复习过后通过练习巩固,加深印象。 3、课堂中的学生自主学习具有时效性,让学生在独立完成作业后进行汇报,通过自己与别人的进行对比,达到互相补足,达到了人人参与的目的。 不足之处在于: 1、教师对于“班班通”的运用不是很熟悉; 2、我感觉教师出示的计算题的计算量相对有点大; 3、教师对于后面习题的讲解不够细致。 改进建议: 在此,我提出一些自己不成熟的建议: 1、我觉得教师在计算题讲解过程中,可以出示计算过程; 2、可以适当的减少计算题的题目,让所有学生能完成练习。

四年级数学《运用运算定律》评课稿篇2 计算教学是当今数学教学的'基本点,也是一个难点。许多人在做着艰苦而有意义的工作,努力探索一条计算教学的新路子。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能够正确、合理地计算,还要能够灵活地掌握计算方法。在明晰算理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关注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的思维过程,体现解决问题策略多样化已成为我们的一线教师贯彻新课标理念,探索时下计算课教学的行动指南。听了我校陶执教的《加法运算定律的运用》让我感悟很深刻,对我的启发很大。 陶在教学中利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知算法多样化。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有权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数学课程标准》特别倡导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本节课,陶@#打破了以往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并充分发挥小组长的作用。组长为组内同学分工,组织他们独立操作、合作交流。通过交流,学生感受到:同是一道题,计算方法却多种多样。我对学生不同的算法、不同的思维方式,及时给予肯定,并尊重他们的选择。学生通过交流,体会出哪种算法更适合自已。在课堂上,学生在汇报小组讨论结果时,大多数学生都说”我们小组有两种算法”,“我们小组的另一种做法”等。这就证明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已经初步形成了合作的意识。 但我个人认为一节新授课,完成的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习题要有针对性、和代表性,如在拓展练习时,把本节课学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利用交换律、结合律完成两三道习题。比如:115+132+118+85= 学生只有通过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哪两个数结合在一起,才能使计算简便。这样既不耽搁很多时间,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灵活掌握知识的能力。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学生学得还是很深动,教师教得也很轻松,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评课稿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评课稿 评课是促进课堂教学改进和教师成长提高的主要途径之一。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评课稿,希望能帮到大家。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评课稿篇1 听了张老师的《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的这节数学课,我又有了心的收获,张老师那清晰的教学思路,有层次的教学设计,亲切和蔼的娇态,简洁的语言,对我启发很大。 对于小学生来说,计算教学是数学教学的基础,也是一个难点。在计算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能正确合理的计算,还要掌握灵活的计算方法,张老师这节课正是在学生掌握了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这些定律使计算简便。 张老师这节课很成功,我觉得这节课有三大特点:一是实,二是放,三是活。 “实”体现在: 1、课前复习扎实有效。因为数学课的课前复习很重要,它可以为新课做充分的铺垫与衔接,吧前面零散的认知集中一点,便于学生在新课中类比活应用。 2、选择贴近生活实际的信息创设情境,充分利用上节课王叔叔骑自行车这一故事的延续,引出新课,生成一个连贯的情境,让学生在感知上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自然进入学习状态。 3、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具有时效性,在合作中充分给学生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倾听,互相补足,达到了人人参与的目的。 “放”体现在: 1、教师大胆放手,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老师让学生在自主探索选择自己的计算方法,然后再交流中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灵活化,合理化。比如例题中学生们一共想出了6种计算方法。然后通过对比,学生自己就可以找到简便的计算方法,也达到了这节课运用定律的教学目的。在这节课最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是,张老师在学生自

主探究合作时能细致观察,耐心倾听,洞察学生的真实想法,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讲清算理,也让其他学生听的明白。 本节可通过放手,让学生经历了学习的过程,体验了学习的快乐,也互相学习了各自的思维方法。 开放性的练习题,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和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活”体现在: 1、这节课虽然是计算教学,可是学生都动起来了,通过动脑,动手,动口等一系列活动,把知识进行了理解和升华,知道了如何运用定律使计算更简便更快捷。 通过普通计算方法和运用定律方法的对比,学生会眼前一亮,使枯燥的数学活起来,孩子会发现,数字交换位置合并起来会如此的简便快捷,都想想出不同于其他同学的算法,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学的很开心。 2、习题设计活性化。比如,第一题是基础练习,具有针对性,目的性。第2、3题选择和找朋友,具有多样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总之,整节课教学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学的轻松愉快。 建议:课堂中完成的习题不在于多,而在于精,应该有代表性,层次性。 《加法运算定律的应用》评课稿篇2 今天盛老师的课让我收获颇丰。我认为,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以下特色: 一、精心安排,自主学习 课堂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去计算,让学生去观察,让学生去比较,让学生去举例验证,让学生去逐步抽象,培养学生用符号表示举不完的例子,让学生体会不完全归纳的思想,体会数学符号感。注重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我们的课堂只有引导学生不断的去思考,静静的思考,然后交流,让学生在思维能力得到提高,这种学习才有意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反过来,学了本节的新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教学时,充分利用了主题图的故事性,逐步形成连贯的情境、后续的问题,使本节的教学形成一个连贯的整体。 1、在情境中初步感知规律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处处有数学,用学生身边事情引入新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交流中提取有用的信息,为下而面的探究呈现素材。 2、在例举中验证规律 教师充分让学生自主活动,规律发现的过程。一方面组织学生写出类似的等式,帮助了学生积累感性材料,另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表象,进一步感知了加法交换律。学生在充分感知个性创造的基础上,构建了简单的数学模型,从用符号表示规律和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规律,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整个探索过程与“交换律”相似,唯一不同的是由于学生已有了探索前面例子的经验,在这里教师可以完全放手,稍加点拨便于引导学生完成探索过程。抓住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内在联系,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把加法交换律的学习,迁移类推到加法结合律的学习中来。学生在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下,逐步从观察——感知——理解,充分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这里主要通过学生讨论、交流、汇报等环节,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由于“运算律”属于理性的总结和

概括,比较抽象,学生并不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多引导学生独立发现,思考、解答,有利于学生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两个运算律都是从学生熟悉的实际问题的解答引入,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先后用符号和字母表示出发现的规律,抽象、概括出运算律。 本节课的教学,应该说学生经历了探索、发现、反思的过程,对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有了充分的认识和自己的理解。关于两种运算定律的特点,虽然在教学中让学生进行了观察和描述,但并未将两者放在一起对比,致使一部分学生在运用时出现模糊现象。在学完两种运算定律后,应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比较两种运算定律的区别,加深学生的理性认识,促进学生思维灵活性的发展。 《加法运算律》教学反思2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对于这句话,我深感体会。在教学《加法运算律》这节课,我的感想如下。 1、自主学习时,让学生举例验证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出现学生直接写等式而实际并未真正进行有效的验证,这就反映出学生对“什么是猜想?怎样去验证?”这一问题的模糊。该怎样让学生明确呢?可不可以在猜想提出后,就问学生“你打算怎样验证呢?”让学生充分地呈现自己的验证构想,可能会有学生说写一个加法算式,再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加上等号;也会有学生意识到应该先算一算两个算式的和是否相等,才能添上这一等号。教师在让学生

《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篇1 对于加法的交换律学生很容易理解,但是在三个或三个以上加数相加时,他们分辨不清是该交换律还是结合律了。通过本节运用课,我发现孩子们对结合律掌握得不太好。尤其是在交换律和结合律同时使用时,他们有简便的意识,却对定律的辨析不够清晰,缺少明晰的步骤。 如:在解决115+132+118+85这一题时,学生们都知道将115+85相加、另外两个加数相加,但是他们缺少这一交换和结合的步骤,而是直接在第一步就写道200+250,还有部分同学直接在横式上加括号。这一现象表明:学生们对于简便的计算方法、加法的运算定律只是初步理解了,有简便的意识,但练习还缺少规范性。 面对学生的错误,我又觉得有些矛盾:我们的教学应该是为了让学生会用,而不是将重心盯在让学生辨别是交换律,还是结合律之上,我们都知道:会用才是目的。但是没有规范的要求,他们仅将简便的过程藏在心里,无疑显露出他们对简便运算与定律掌握不太牢固,运用时缺少足够的信心,还未能理清晰计算过程,表现力尚为缺乏。所以学生们尚需走稳每一步,看似简单的内容也得扎实的理解、熟练地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教学反思篇2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 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

小学数学_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并能够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2、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进行举例、观察、发现、验证并概括出运算律。 3、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能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结合律和交换律的过程,发现并概括运算律。 教学流程 一、故事激趣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有趣的动画,我们来一起看看吧。(师生观看动画片:《朝三暮四》) 师: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想说的?(学生畅所欲言) 二、合作探究 1、加法交换律 (1)引出等式: 师:早上3个,晚上4个,一天吃的是3+4=7个,早上4个,晚上3个,一天吃的是4+3=7个,它们的结果一样,我们就可以用什么符号把这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3+4=4+3 (学生齐读等式) (2)学生举例: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教师板书——检查正误 (3)观察发现:观察这些等式,你发现了什么? 独立思考——同桌交流——学生汇报 (4)进行验证:你们的发现正确吗?请举例验证。 小结:通过举例、观察、发现、验证,我们发现“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和不变”这个规

律在数学上叫做“加法交换律”,也就是今天学习的“加法运算定律”中的一个重要定律。板书课题。 (5)读书之悟:找出关键字。 (6)字母表示 用语言描述加法交换律比较麻烦,怎么表示既简单又清楚,试一试,用你喜欢的符号表示两个加数,用一个式子表示加法交换律。 学生要求:独立写——组内展示——全班展示 师:在数学上通常用字母来表示加法交换律:a+b=b+a(齐读一遍) 想一想:a、b可以是什么数?(所有数) (7)试一试:运用加法交换律填上合适的数 300+600=()+()()+ 65=()+35 0+15 =()+()a+ 80 = 80 +() 2、加法结合律 两个数相加,发现了加法交换律,三个数相加,又能发现什么呢?请看大屏幕 (1)出示例2,独立思考。 (2)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3)生板书不同计算方法并讲解计算思路(师及时引导) 小结:三天骑了多少千米,可以先算第一天和第二天,也可以先算第二天和第三天,结果一样。这两个算式可以用等号连接起来。适时板书:(88+104)+96 = 88+(104+96)(4)猜想:三个数相加,改变了计算顺序,但结果一样。是不是所有的三个加数,计算顺序改变,结果都相等呢? (5)探究:请看这两组算式,对照学习要求自主探究 (69+172)+28 ○69+(172+28) 155+(145+207)○(155+145)+207 ⊙计算比较 ⊙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小组内交流你的发现。 学生汇报,师小结:这个规律就是加法的结合律: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举例验证。

运算定律评课稿

运算定律评课稿 运算定律评课稿 引言: 运算定律是数学中重要的基本原则,它们为我们进行数学运算提供了准则和规范。在本次评课中,我将对运算定律进行详细的评析,探讨其应用和意义。 一、加法运算定律 加法运算定律包括交换律和结合律。交换律指的是加法运算中,两个数的顺序不影响最终的和。结合律指的是无论数的顺序如何分组,最终的和都是一样的。 交换律的应用十分广泛,例如在代数中,我们可以对多项式的加法进行重排,从而更方便地进行计算。结合律则能帮助我们对多个数进行加法运算时,更有效地确定计算顺序。 二、乘法运算定律 乘法运算定律包括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交换律指的是乘法运算中,两个数的顺序不影响最终的积。结合律指的是无论数的顺序如何分组,最终的积都是一样的。分配律则是乘法对于加法的分配规律。

乘法运算定律在代数中应用广泛。利用交换律和结合律,我们可以对多项式进行重排和分组,从而简化计算。而分配律则可以帮助我们在进行多项式的乘法运算时,将之分解为更小的计算步骤,提高计算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其他运算定律 除了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数学中还存在其他一些重要的运算定律。例如,指数运算定律包括指数相乘、相除和指数的零次和一次幂等规则。这些定律在求解指数运算问题中,帮助我们简化计算和推导。 另外,还有除法运算定律、减法运算定律等。这些定律在数学中的应用较为广泛,能够帮助我们更快速、准确地进行数学运算。 总结: 运算定律是数学中的基本法则,对于学习和应用数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加法和乘法运算定律以及其他相关定律为我们提供了数学运算的规范和准则,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通过熟练掌握运算定律,我们能够更高效地解决数学问题,培养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对运算定律的讲解和应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数学思维和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_加法运算定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7、18页的内容及练习。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尝试解决实际问题,观察、比较,发现并概括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 2、初步学习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简便计算意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初步感知加法运算率的价值,发展应用意识。 2、使学生经历质疑、猜想、例证、观察、交流、归纳的完整、真实的过程,感悟数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使学生在学习用符号、字母表示自己发现的运算率的过程中,初步发展符号感,让学生掌握学习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归纳方法、推理方法,初步渗透代数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数的运算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根据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合理灵活地使用运算率,体验运算率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2、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难点: 会用个性化的符号或字母表示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引入,呈现问题

师:老师来做一个小调查:喜欢骑自行车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举手 师:这么多啊!你们知道吗,骑车也是一项有益健康的运动,这不,有位李叔叔正在骑车旅行呢!(多媒体演示:李叔叔骑车旅行的场景) 2、获得信息 问:从这幅图中你可以得到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得到的信息(上午骑了40千米,下午骑了56千米),同时出示线段图 3、提出问题 根据得到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一共骑了多少千米? 4、解决问题 问:你能列式计算解决这个问题吗? (学生自己列式并口答) 二、自主探究,寻找规律 1、加法交换律 (1)解决例1的问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40+56=96(km)请学生说说思路,并演示过程。 56+40=96(km)请学生说说思路,同样演示过程。 问:两个算式都表示什么?得数怎样?○里填什么符号? 40+56○56+40 (2)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3)你能照样子再举出几个这样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师板书 (4)小组讨论:现在请同学们观察这几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小组内说说! (5)从这些实例可以得出什么规律,请用最简洁的话概括出来。(指名学生多说) (6) 举例验证规律。通过这几组算式我们发现了加法交换律,是不是任意两个数相加都有这种规律呢?请同学们先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举几个例子验证一下。 (6)教师举例 1+0=0+1 1/3+2/3=2/3+1/3 0.1+0.2=0.2+0.1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加法的运算定律》是一节概念课,由于四年级的学生认知和思维水平还比较低,抽象思维比较弱,对于他们来说规律的理解历来是教学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难点,我做了以下的努力:1.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寻规律。英国教育家斯宾塞说过:“应引导学生进行探寻,自己去推论,对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一些,而引导让他们说出自己的发现应该尽量多一些。”在初步认识了28+17=17+28这样的等式以后,我问:这样的等式你还能举些例子吗?(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接着,我启发道:这样的等式有很多,你可以用你们喜欢的方式来表示。这一开放性问题的出现,学生兴趣盎然,课堂气氛十分的活跃。经过一番合作,学生的探究结果出来了,主要有这样几种:甲数+乙数=乙数+甲数;△+○=○+△;a+b=b+a 等等。我追问,如果一直这样说下去,能说完吗?(学生马上回答我:不能。)这时我又让他们用文字叙述这一规律。然后我小结:在很平常的一些四则运算中包含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这些规律叫做运算定律。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然后指着板书,有学生说叫“加法交换律”。我追问道:为什么?(生答:因为这是两个数相加,只交换位置)。接着,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探究加法结合律。整个过程教师都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样的设计,紧密围绕并运用好问题情境,师生之间积极互动,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并学会用多种方法表示,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然后引导学生运用前面的研究方法开展研究,由扶到放,初步培养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能力。2、加法结合律的教学的看法在加法结合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延续了加法交换律的教学方式,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得出等式;再给出两组式子,通过计算得到也能用等于号连接;然后学生自己举例。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感受加法结合律的特点:加数位置没有改变,运算顺序改变了,和没变。这样的教学显得顺畅,但是新意不够,学生投入的激情不够。所以我们还在探索、反思是否有更好的题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5篇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5篇 《加法运算定律》教学反思1 加法运算定律是四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内容,是在加法及验算、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新知识在以前的数学学习中都有相应的认知基础,学习本节知识又可以促进学生,更深入认识原来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在教学加法运算律的过程中,我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谈谈我在课后的反思: 一、通过回顾验算的方法来完成学生新旧知识的迁移,验算就是交换;通过摘苹果来暗示学生凑整可以使运算简便,为学习结合律以及简便运算打下基础。结合成语故事朝三暮四导入新课,寓教于乐,可以更直观的让学生感受加法交换律,并加深学生的印象,并让学生由特定的两个加数延伸到任意两个加数,从而引出加法的交换律。 二、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发现和归纳出运算定律。学生虽然在此前的学习中,对四则运算中的一些性质和规律有感性的认识,为新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节课毕竟是属于理性的总结和概括,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因此,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让学生独立解答,然后引导学生分析、比较不同的方法,并通过学生自己的举例发现规律,概括出相应的运算律。 三、教学中,运算定律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分析,找到实际问题不同解法之间的共同特点,初步感受运算规律。然后让学生根据对运算定律的初步感知举出更多的例子,进一步分析、比较,发现规律,并叙述所发现的规律。再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规律,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统一用字母来表示。这样实现了运算律的抽象内化,一方面有利于符号感的培养,方便记忆;另一方面提高了知识的抽象概括程度,也为以后正式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打下初步的基础。同时,使学生体会到符号的简洁性,从而发展了学生的符号感。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