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理论

智力理论
智力理论

智力理论

智力理论 一. 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智力理论 此阶段的智力理论主要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心理学家们用当时颇为流行的因素分析法去解析智力,通过因素分析探索智力的构成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 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这些智力理论, 都承认存在着一个一般的智力。 1.斯皮尔曼的二因论 斯皮尔曼的认为,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 (1)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 (2)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 2.桑代克的三因素论 桑代克反对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提出了“智力三因素论”,他认为可能有三种智力: (1)抽象智力(Abstract Intelligence); (2)具体智力(Concrete intelligence); (3)社会智力(Social intelligence)。 3.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瑟斯顿(L.L.Thurstone)认为,智力是由许多彼此不同、相互并列的原始能力因素组成。构成智力有七种主要的因素: (1)语词意义的理解 (2)词的流畅 (3)数字计算 (4)推理 (5)空间关系 (6)知觉速度 (7)记忆 4.吉尔福特的智力模型 吉尔福特从操作、内容、产物三个维度去划分智力结构。他又把每一个维度分成若干因素,每一个因素都是三个维度元素的组合。三个维度各个元素的组合可得出5×4×6=120种因素。 智力操作的过程:认知、记忆、分散思维、复合思维和评价。 智力加工的内容: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 智力加工的产物:智力活动的产品,包括单元、类别、系统、关系、转移和蕴含。 二.20世纪80年代后的新兴智力理论 随着对智力认识和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不满足于传统的智力学说,智力领域的研究重又出现繁荣景象,而且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取向,产生了一些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在各种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理论 您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吗?向自闭症儿童家长推荐这一理论,希望家长们能客观地理解我们的孩子。您也可根据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对照了解您孩子现有的发展 程度并据此提出干预训练的基点。 皮亚杰将儿童从出生后到15岁智力的发展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对于发展的阶段性,皮亚杰概括有三个特点:(1)阶段出现的先后顺序固定不变,不能跨越,也不能颠倒。它们经历不变的、恒常的顺序,并且所有的儿童都遵循这样的发展顺序,因而阶段具有普通性。任何一个特定阶段的出现不取决于年龄而取决于智力发展水平。皮亚杰在具体描述阶段时附上了大概的年龄只是为了表示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年龄范围。事实上由于社会文化不同,可文化相同但教育不同,各阶段出现的平均年龄有很大差别。(2)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认知结构,这些相对稳定的结构决定儿童行为的一般特点。儿童发展到某一阶段,就能从事水平相同的各种性质的活动。(3)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构造(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阶段的延伸,是在新水平上对前面阶段进行改组而形成新系统。每阶段的结构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它不是无关特性的并列和混合。前面阶段的结构是后面阶段结构的先决条件,并为后者取代。 (一)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左右) 自出生至2岁左右,是智力发展的感知运动阶段。在此阶段的初期即新生儿时期,婴儿所能做的只是为数不多的反射性动作。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感觉运动接触,即通过他加以客体的行动和这些行动所产生的结果来认识世界。也就是说婴儿仅*感觉和知觉动作的手段来适应外部环境。这一阶段的婴儿形成了动作格式的认知结构。皮亚杰将感知运动阶段根据不同特点再分为六个分阶段。从刚出生时婴儿仅有的诸如吸吮、哭叫、视听等反射性动作开始,随着大脑及机体的成熟,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到此阶段结束时,婴儿渐渐形成了随意有组织的活动。下面 简介六个分阶段。 1、第一分阶段(反射练习期,出生~一月) 婴儿出生后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适应环境,这些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决定的,主要有吸吮反射、吞咽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及哭叫、视听等动作。通过反复地练习,这些先天的反射得到发展和协调,发展与协调意味着同化与顺应的作用。皮亚杰详细观察了婴儿吸吮动作的发展,发现吸吮反射动作的变化和发展。例如母乳喂养的婴儿,如果又同时给予奶瓶喂养,可以发现婴儿吸吮橡皮奶头时的口腔运动截然不同于吸吮母新乳头的口腔运动。由于吸吮橡皮奶头较省力,婴儿会出现拒绝母乳喂养的现象,或是吸母乳时较为烦躁。在推广母乳喂养过程应避免给婴儿吸橡皮奶头可能正是这一原因。从中也可以看出婴儿在适应环境中的智力增长:他愿吸省 力的奶瓶而不愿吸费力的母乳。 2、第二分阶段(习惯动作和知觉形成时期1~41月) 在先天反射动作的基础上,通过机体的整合作用,婴儿渐将个别的动作联结起来,形成一些新的习惯。例如婴儿偶然有了一个新动作,便一再重复。如吸吮手指、手不断抓握与放开、寻找声源、用目光追随运动的物体或人等等。行为的重复和模式化表明动作正在同化作用中,并开始形成动作的结构,反射运动在向智慧行动过渡。由于行为并没有什么目的,只是由当前直接感性刺激来决定,所以还不能算作智慧行动。但是婴儿在与环境的相互适应过程中,顺应作用也

智力理论

智力理论 智力的概念: 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智力理论: 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传统智力理论 此阶段的智力理论主要以心理测量学为基础。心理学家们用当时颇为流行的因素分析法去解析智力,通过因素分析探索智力的构成因素,进而认识智力的内核。 许多颇有影响力的智力理论,比如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桑代克的三因素论、瑟斯顿的群因素论、吉尔福特三维结构模型等,都从属于这一理论阵营。这些智力理论, 都承认存在着一个一般的智力。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1904) 关于智力结构的一种学说,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他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被试者的各类测验成绩时,发现有一个因素与各类工作均有关,称为普通智力因素(G);但有些人数学测验成绩较好,而语文测验成绩较差;另一些人则相反。他认为这些差别或特长提示另一种因素的存在,即特殊智力因素(S)。 理论: 1904年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评价: 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以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中国把发展教育置于重要地位,教心的研究有着十分广泛的前景。由单纯的学习心理向关注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心理转变,教学心理学兴起并成为教育心理学中最有活力的研究领域。 教心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已经获得了其独立性,并非只是普心的一种应用。因而,几乎所有当代重要的心理学思想,都对教心产生着影响。同时,现实生活与教育实践,也一再向教心提出要求,影响着教心研究课题的变化。由初期偏重于学习心理的研究和学习律的讨论,并且大多集中于智育方面的问题,随着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日益重视,越来越重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以及审美情感的培养。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三个方面来表达对当代教心研究与发展的理解:教心的独立性发展,教心的研究课题的变化以及心理学新理论的启发与影响。 一、教心的独立性发展:尽管交心是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应用分支出现的,但是历时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使得教心不再单纯是普心原理的一种应用,而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领域。对教心这种独立性发展的认识,是把握当今教心发展的一个基本点。实际上,教心的形成与发展,一直表现为一种过程而不仅仅是一种结果。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将更加关注教育教学实际中所存在的问题,逐步扩大研究的领域。我们认为未来的教育心理学除了继续关注教和学两方面的主要问题外,教育教学实际中的其他问题也必将引起教育心理学的关注。例如我国学者正在进行的而且还将继续进行的有关校本问题的研究,就有可能给教育心理学带来新的研究课题,扩大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和领域,推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2.教育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化。由于教育心理学兼具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理论学科和应用学科的特点,加之她只有不到百年的历史,因而教育心理学没有自身独特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教育经验总结法、个案法等等,都是借用其他学科的方法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稍加改动而形成的。尽管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使之在不到百年的时间内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制约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今后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把各有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和教育心理学正在使用的方法融合起

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 传统上,学校一直只强调学生在逻辑─数学和语文(主要是读和写)两方面的发展。但这并不是人类智能的全部。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智能组合,例如:建筑师及雕塑家的空间感(空间智能)比较强、运动员和芭蕾舞演员的体力(肢体运作智能)较强、公关的人际智能较强、作家的内省智能较强等。 根据加德纳的理论,学校在发展学生各方面智能的同时,必须留意每一个学生只会在某一、两方面的智能特别突出;而当学生未能在其他方面追上进度时,不要让学生因此而受到责罚。 他认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九种主要智能:语言智能、逻辑一数理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交往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存在智能。1.语言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及文字的能力,即指听说读写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能在作家、演说家、记者、编辑、节目主持人、播音员、律师等职业上有更加突出的表现。 2.逻辑数学智能 从事与数字有关工作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有效运用数字和推理的智能。他们学习时靠推理来进行思考,喜欢提出问题并执行实验以寻求答案,寻找事物的规律及逻辑顺序,对科学的新发展有兴趣。即使他人的言谈及行为也成了他们寻找逻辑缺陷的好地方,对可被测量、归类、分析的事物比较容易接受。 3.空间智能 空间智能强调人对色彩、线条、形状、形式、空间及它们之间关系的敏感性很高,感受、辨别、记忆、改变物体的空间关系并借此表达思想和情感的能力比较强,表现为对线条、形状、结构、色彩和空间关系的敏感以及通过平面图形和立体造型将他们表现出来的能力。能准确地感觉视觉空间,并把所知觉到的表现出来。这类人在学习时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的。 空间智能可以划分为形象的空间智能和抽象的空间智能两种能力。形象的空间智能为画家的特长。抽象的空间智能为几何学家特长。建筑学家形象和抽象的空间智能都擅长。 4.肢体运作智能 善于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的能力。这类人很难长时间坐着不动,喜欢动手建造东西,喜欢户外活动,与人谈话时常用手势或其它肢体语言。他们学习时是透过身体感觉来思考。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人调节身体运动及用巧妙的双手改变物体的技能。表现为能够较好地控制自己的身体,对事件能够做出恰当的身体反应以及善于利用身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运动员、舞蹈家、外科医生、手艺人都有这种智能优势。5.音乐智能 这种智能主要是指人敏感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能力,表现为个人对音乐节奏、音调、音色和旋律的敏感以及通过作曲、演奏和歌唱等表达音乐的能力。这种智能在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乐师、乐器制作者、音乐评论家等人员那里都有出色的表现。 6.人际智能 人际关系智能,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及其关系、及与人交往能力,包括四大

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 简述智力的二因素理论二因素理论是关于智力结构的一种学说。由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提出。 研究历程 他用因素分析方法,分析被试者的各类测验成绩时,发现有一个因素与各类工作均有关,称为普通智力因素(g);但有些人数学测验成绩较好,而语文测验成绩较差;另一些人则相反。他认为这些差别或特长提示另一种因素的存在,即特殊智力因素(s)。 1904年斯皮尔曼(c.spearman)提出了智力结构的“二因素说”,即‘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 具体含义 按二因论之要义,人类智力内涵,包括着两种因素:一为普通因素(general factor)简称g因素;另一为特殊因素(specific factor),简称s因素。按斯皮尔曼的解释,人的普通能力系得自先天遗传,主要表现在一般性生活活动上,从而显示个人能力的高低。 s因素代表的特殊能力,只与少数生活活动有关,是个人在某方面表现的异于别人的能力。一般智力测验所测量者,就是普通能力。 斯皮尔曼的这一理论是最早的智力理论之一,把这一理论放到当时流行的遗传决定论相比,无疑是对智力落后教育的一种鼓舞,智力落后儿童的一般智力低于正常儿童是绝对的,但是也有

些特殊儿童拥有一些特殊的能力,因此对智力落后儿童教育的可能性在理论上给予了支持。但是要指出的是该理论无疑过于简化和不成熟,因此又无法给智力落后教育带来更多的方法的改进和原则的探索。 智力的构成因素观察力 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并通过对现象的观察,提高对事物本质认识的能力。我们可以在学习训练中增加一些训练内容如观察和想像项目,通过训练来提高学员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注意力 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如我们好的学员能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地看书和研究课题等,而对其他无关游戏、活动等的兴趣大大降低,这就是注意力强的体现。 记忆力 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例如我们到老时也还记得父亲母亲年轻时的形象,少年时家庭的环境等一些场景,那就是人的记忆在起作用。 思维力 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他逐渐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他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想象力 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

2020年继续教育答案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单选题 1.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包括()。(3.0分) A.体感交互 B.指纹识别 C.人脸识别 D.虹膜识别 我的答案:A √答对 2.立体视觉是()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目的在于重构场景的三维几何信息。( 3.0分) A.人机交互 B.虚拟现实 C.自然语言处理 D.计算机视觉 我的答案:D √答对 3.下列对人工智能芯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3.0分) A.一种专门用于处理人工智能应用中大量计算任务的芯片 B.能够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中大量矩阵运算 C.目前处于成熟高速发展阶段 D.相对于传统的CPU处理器,智能芯片具有很好的并行计算性能 我的答案:C √答对 4.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是()。(3.0分) A.步态识别 B.声纹识别 C.文本识别 D.虹膜识别 我的答案:C √答对

5.()是通过建立人工神经网络,用层次化机制来表示客观世界,并解释所获取的知识,例如图像、声音和文本。(3.0分) A.深度学习 B.机器学习 C.人机交互 D.智能芯片 我的答案:A √答对 6.关于专用人工智能与通用人工智能,下列表述不当的是()。(3.0分) A.人工智能的近期进展主要集中在专用智能领域 B.专用人工智能形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单点突破,在局部智能水平的单项测试中可以超越人类智能 C.通用人工智能可处理视觉、听觉、判断、推理、学习、思考、规划、设计等各类问题 D.真正意义上完备的人工智能系统应该是一个专用的智能系统 我的答案:D √答对 7.()是指直接通过肢体动作与周边数字设备和环境进行交互。(3.0分) A.体感交互 B.指纹识别 C.人脸识别 D.虹膜识别 我的答案:A √答对 8.()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主要方法,其应用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3.0分) A.深度学习 B.机器学习

第七章 智力理论的发展

第七章智力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传统智力理论 一、对智力的一般理解 (一)智力是一种一般能力、是一种认知能力。 具体包括: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及想象力。(记住) (二)智力是一种适应能力、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能力。 皮亚杰、斯腾伯格等。 二、有关智力结构的理论( (一)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理解) 他认为智力活动包括两个因素,一个是一般因素(g因素),另一个是特殊因素(s因素),g因素是所有智力活动所普遍共有的因素,而s因素是某一智力活动所特有的。 一般因素(g因素)即一般能力,如记忆力、想像力等;另一个是特殊因素(s因素),如音乐能力、这种能力在音乐课上特别重要,在上心理学等课程时并不是必须的。 (二)卡特尔的流体和晶体智力理论(名词解释) 社会文化经验而获得的智力。 (三)吉尔福特的智力理论 第二节近些年发展起来的几种智力理论 教学目标: 1、掌握多重智力理论 2、掌握情绪智力理论 教学时数:4课时 一、多元智能理论(简答) 1983年由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Howard Gardner)提出。他认为一个人的智能可以包括以下七个方面:

1、语言智能 2、数学逻辑智能 3、音乐智能 4、空间智能 5、身体运动智能 6、人际关系智能(理解他人的能力、移情能力) 7、认识自我的智能(理解自我的能力) 是一种深入自己内心世界的能力,即建立准确而真实的自我模式并在实际生活中有效地运用这一模式的能力。 教育上的启示 1、每个人的智能结构是不同的, 2、一个人职业的选择须把智能特点作为最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3、符合学生智能结构的教学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出学生的潜能。 4、学校评价应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建立起一套多元评价体系。 对于每个学生来说,只要在原有的基础和水平上有所发展,能够达到一个基本水准,并且在适宜其特点的方向上不断发展,有自己的特长,就是实现了全面发展。 二、情感智力理论(情绪智力、情商、EQ) emotional intelligence 马加爵杀人事件 徐力杀母事件 我们虽然不能说每个杀人或自杀的人他(她)们的情绪智力都很低,但可以肯定地说,他们中的许多人情绪智力是不够高的。

智力及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

智力及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 一、智力的概述 (1)就智力的具体含义,心理学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 西方历史上才曾有过对智力的两次大讨论,一次在1921年,美国《教育心理学》邀请当时知名的智力专家以“智力及其测量”为题对智力进行定义。一次在1986年斯滕伯格在自己的《什么是智力?关于智力的本质及定义的当代观点》的书中收集了当代心理学家对智力本质的认识。但两次讨论都没有产生一个统一的认识。 一些观念: “智力指认识方面的能力,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 “智力是在某种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问题或生产创造时所需的能力。” “智力是直接指向个体生活有关的、有目的的适应选择和塑造现实世界环境的活动,智力行为时因背景而异的。” (2)有关智力的研究趋向 智力本质的研究,即智力理论研究,关注核心是智力是什么。智力发展各阶段的年龄特征问题。 (3)智力的构成因素

1、观察力:是指大脑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如通过观察发现新奇的事物等,在观察过程对声音、气味、温度等有一个新的认识。我们可以在学习训练中增加一些训练内容如观察和想像项目,通过训练来提高学员的观察力和想像力。 2、注意力:是指人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种事物的能力。如我们好的学员能全神贯注地长时间地看书和研究课题等,而对其他无关游戏、活动等的兴趣大大降低,这就是注意力强的体现。 3、记忆力:是识记、保持、再认识和重现客观事物所反映的内容和经验的能力。如我们到老时也还记得父亲母亲年轻时的形象,少年时家庭的环境等一些场景,那就是人的记忆在起作用。 4、思维力: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能力。当人们在学会观察事物之后,他逐渐会把各种不同的物品、事件、经验分类归纳,不同的类型他都能通过思维进行概括。 5、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像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二、智力理论的比较和学习 1、传统智力模型 传统的智力理论认为,人类的智力核心是思维能力,主要表现为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同时认为人类的认知是一元的、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智力结构理论 吉尔福特认为,人的智力是由120个智力因子组成,这120个智力因子分别负责着人类不同领域的智力活动,智力活动的水平是由这些智力因子的发展水平来决定的。而影响这些智力因子发展水平的是思维内容、思维操作过程和思维结果。 思维内容是指输入我们头脑中的信息内容,我们把这些信息归为四大类: 图形类、符号类、语义类和行为类;思维过程是指我们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对信息加工的方式有多种,它们是认知、记忆、评价、集中思维(也称聚敛思维)和发散思维;思维结果是指我们对信息加工后的结果,这些结果的形式包括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和推衍。 思维内容 每天通过我们的感官系统输入到我们头脑中的信息非常多,我们将这些信息划分为图形类、符号类、语义类和行为类信息。 1.图形类:我们可以直接看到、听到或触摸到的具体信息。如图形、形状、简单的声音或一个具体的“东西”等。 2.符号类:指具有代表特性的抽象信息,如标志、字母、数字、音符电话号码、乐曲、统计表格等。 3.语义类:指信息的概念和意义。如“树”在中文中用“树”来表示,在英文中用 “tree”来表示,但它们都是指“树”这个词所代表的意义和概念。 4.行为类:指那些非语言信息,是人类交往中的感受、想法、愿望、情绪、情感、意图以及行为的信息,是通过非语言线索获得的信息。 思维操作我们对输入到头脑中的各类信息会进行加工, 加工的方式有认知、记忆、评价、聚敛思维和发散思维。 1.认知:发现、吸收新信息和认识以前接触过的信息的能力。可视同为“理解能力”。 2.记忆:储存和再现信息的能力。 3.评价:按一定的标准进行比较的过程。在实际生活中指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能力。可视同为“判断能力”。 4.聚敛思维:根据给定信息,找到一个解决方案或确定的答案的能力。可视同为“解决问题能力”。 5.发散思维:找到符合问题要求的多种答案的能力。可视同为“创造性思维能力”。 思维结果 在头脑中加工后的信息(思维结果)有不同的生成形式,我们归类为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换、推衍的形式。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

多元智力理论:传统智力观的超越一、传统智力测验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自从1905 来,传槐的鲁力现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帚田。传统的替力观认为,各力具有单一的性质,通过纸笔测验就可以测出人的智力的高低,如果某种能力无法测出,这 of Multiple Intelligences)。 二、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人同时拥有七种基本智力,1998年和1999年他又提出了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这样,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同时拥有以下九种基本智力。

1.言语/语言智力指的是人对语言的掌握和灵活运用的能力。作家、诗人、记者、演说家、新闻播报员都是语言智力高的人。 2.逻辑/数理智力指的是对逻辑结构关系的理解、推理能力。科学家、数学家、会计师、电脑程序设计师都表现出很高的逻辑/数理智力。 3.视觉/空间有力指的是人对色彩、形状、空间位置等要素的准确感受和表达的能力。航海家、飞行员、雕塑家、画家和建筑师是视觉/空间智力高的 9.存在智力指的是陈述、思考有关生与死、身体与心理世界的最终命运等的倾向性。哲学家、天文学家在这方面尤为突出。 加德纳认为,九种基本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间的智力差异,人们可以根据各自的智力倾向去发展这些智力。智力并非像传统智力定义所说的那样是以语言、数理或逻辑推理等能力为核心的,而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和创

造出社会所需要的有效的产品的能力为核心的。因此,智力是人类在解决难题与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为一种或数种文化环境所珍视的那种能力。 三、多元智力理论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为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教学改革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鲜活力,为变革传统教育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多元的切入点。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把多元智力理沦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托。 评 多元智力理论的两位代表人物_加德纳和斯腾伯格 一、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 (一)、加德纳简介(刘志芹收集) 加德纳(1943- )出生在美国宾西法尼亚州斯克兰顿(Scranton)市,自幼

发展幼儿语言智力——加德纳第一种智力理论_英语论文

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经过长期研究后发表了著名的多元智力(MI)理论,对智商的单向智力理论提出挑战,引起教育界的关注,近+多年来被广泛认可和应用,它在教育方面起着“减少失败增加成功”的作用。 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的教育模式已相继出现,真如他自己预言的那样:为了帮助个体,我研究出-种以多元智力理论为基础的框架,它可运用到任何教育情境中去!”加德纳教授明确指出: 人类具有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七种智力。 他认为,通常人们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并将此喻为:“智力演奏音会在七种智力中,他将语言智力列为第一种智力,是因为“语言是最广泛最公平地在人类中得到分享的一种智力”。语言智力是指读、写和言语交流的能力,在人类社会中有四个方面作用:一是口头运用,即说服别的个体而使之从事某项行为的能力; 二是记忆潜能,帮助记忆信息; 三是解释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描述、说明、解释; 四是解释自己活动的功能。一个人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语言的音韵、句法、语义、实效四要素,他在世界上便不可能获得成功。 那么,如何开发幼儿的语言智力呢?根据儿童学习语言的特点和规律,心理、教育学家们有以下建议: (一)保持幼儿对语言的好奇 语言智力高的人有一个突出特征:对语言的好奇心,他们喜欢语言,表现出极好的语感和对语言的鉴赏力。而事实上,出生几个月的婴儿就对话音刺激十分敏感,当亲人对他说话时,会以微笑、手脚活动等作出积极的反应。语言智力高的幼儿表现出对话音、节奏、语调反应灵敏;爱涂鸦;喜欢听、读、说故事;说话清晰有条理。家长若对这些语言智力品质给予关注和引导,便能使幼儿保持对语言的好奇和敏感。 (二)语言智力开发越早越好 一个出生时只会啼哭的新生儿,为什么在短短的两三年内学会了母语,掌握了结构如此复杂而严密的语言?可见语言作为一种智力与潜能。越早开发越好。胎教工作者甚至主张在怀孕5个月听觉出现时就与胎儿说话,呼唤他的名字。而早期教育工作者则建议从婴儿出生第一天起,就将语言交流融合于生活照料中,如喂奶时讲“宝宝饿了,要吃奶了’,洗澡时讲“这是宝宝的手、腿、身体……”虽然这似乎是“对牛弹琴”,却有极重要的潜在作用,3-5个月婴儿“交谈”时让他作出口部及出声反应。8-9个月开始伊呀学语时,要作出积极的反应,如当他指着玩具发声时,父母就可说:“宝宝要花皮球玩!”用语言说出他的需要。1岁时,要不断鼓励他说出单词、电报式语词,并逐渐要求说出单词句、双词句直到完整语句。婴儿期是口语发展的关键期,从单词句(15-20月)到双词句(18-24个月)到简单句及语法掌握(2-3岁)的语言发展过程,一刻也离不开成人的引导,因为在没有语声的环境里绝不可能发展语言智力。 (三)创设发展语言智力的环境 婴幼儿的语言环境是成人与婴幼儿共同构成的相互交流的情境,成人对婴儿语言智力发展的关注和婴幼儿自身言语活动的自发倾向创造了一个动态的、婴幼儿自己也参与其中的环境。理想的发展语言的家庭环境包括: (1)摆放幼儿感兴趣的玩具、物品和材料,让他们边探索边学习说出它们的名称和功能。 (2)带幼儿走出家门去商店、动物园、公园,从多种场合观察、体验、丰富和充实其经验,增加学习和表达的愿望。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5)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智力的组成:分析性能力、创造性能力、应用性能力(智力差异表现在三种能力不同组合上)内在成分智力成分亚理论(将智力与个体内部世界联系起来) 智力的三个方面智力成分与经验的关系智力情境亚理论(将个体与日常上生活情境联系起来)智力成分的外部作用智力经验亚理论(将个体与个体内、外部世界均联系起来) 元成分:用于决定做什么监督执行的过程,并在完成之后进行评价 成分亚理论操作成分:用于具体完成任务 知识获取成分:用于学习如何将事情完成 经验亚理论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结果:创造能力 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创造、发现、发明、想象、探索) 对现有环境的适应 情境亚理论对现有环境进行调整和塑造结果:实践能力 对不同环境的选择(付诸实践,应用、使用和履行} 评价:在理论上已将传统智力的观念扩大 (6)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 定义:用以达成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能是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 具体说明: (1)成功智力是适应、塑造、选择环境的能力,表现为个体通过调整自己的思维、行为更好地适应他所处的环境的能力,或选择一个新环境的能力 (2)具有成功智力的人能够认识并充分发挥自己个人的优势,同时能够认识自己的弱点并努力加以改正或弥补 (3)在生活中取得成功所需要的一组综合能力 (4)成功只有根据社会文化背景来定义 分析性能力:解决问题、制定决策和批判思维成果质量的能力 创造性能力:超越已知给定内容,产生新异有趣思想的能力 实践性能力:可将思想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加以实施的能力 三种能力之间的关系: (1)创造性能力帮助人们从一开始就形成良好的问题和想法;分析能力用来发现好的问题解决的方法;实践能力可用来将思维及其分析结果以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整合实施 (2)只有在分析、创造和实践能力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 (3)知道什么时候以何种方式来运用智力的三个方面,比仅仅是具有这三个方面的素质来得更为重要

能力结构的理论―考点讲解

能力结构的理论—考点讲解 能力是由多种心理品质所构成的系统,具有复杂的结构。分析能力的结构,对于深入理解能力的本质,合理地设计出能力的测量手段,科学地拟定出能力培养计划,都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学家对人类能力的结构提出了许多假设,大体上可分为三种理论模型:因素说;结构说和信息加工理论。 一、能力的因素说 (一)二因素说 在心理学史上,最早对能力结构进行探讨的是英国心理学家斯皮尔曼(C.E.Spearman,1863—1945)。 他认为人的能力由两种因素构成:“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人完成的任何一种作业都是由G和S两种因素决定的。一般因素是个人的基本能力,也是一切智力活动的共同基础。虽然人们都有这种能力,但每个人具有这种能力的大小却是不同的。特殊因素是个人完成各种特殊活动所必需具备的能力。一个人具有完成某种活动的特殊因素,不一定具备完成他种活动的特殊因素。换言之,各人的S因素既有大小的区别,也有有无的区别。不论个人有几种S因素,这些S因素之间,可能彼此互相独立,也可能彼此有些重叠,但是它们必定都含有一部分的G因素。 (二)多因素说和群因素说 桑戴克(Thorndike,1926)提倡多因素说。他认为智力是许多小的能力的总和,智力中的一般因素是不存在的。他把智力区分为三种成分:对抽象概念的适应能力,对社会关系的适应能力和对机械问题或选择问题的适应能力。 30年代以后,许多研究者在智力测验中都应用因素分析法。塞斯顿(Thurstone,1938)用由56个测验组成的一组测验对218名大学生进行测验,然后用因素分析法求得智力由七种因素构成,被称为群因素论。他把这七种因素称之为七种基本心理能力:(1)词的理解力:了解词的意义的能力;(2)语词运用能力:讲字正确迅速和同义联想敏捷的能力;(3)计算能力:正确而迅速地解答数学问题的能力;(4)空间知觉能力:运用感知经验正确判断空间

幼儿的智力发展

1、根据布卢姆的智力发展的速度的规律:5岁是智力发展的速度递减规律. 1岁 4岁 8岁 13岁 17岁 20% 50% 80% 92% 100% 2、谈谈对幼儿教育的认识。对规律的认识及启示,对教育有什么启示?智力开发的方法和内容怎样才是最好的教育? 从布卢姆的智力发展的速度的规律表中,可以看出,幼儿1岁到8岁,是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素质教育的有利时期。所以,我有以下的看法: 现代教育必须注重幼儿教育,小学教育,尤其注意在幼儿期进行素质教育,对于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会有事半功倍的效率。 在进行智力开发研究时,尤其注意要研究幼儿、小学生的智力,进行全面的、多方位的教育,使每个个体的智力都能得到好的发展,既而在德体劳等方面都能很好的发展。 基础教育必须日益关心所有的儿童与少年的最充分的发展,而学校的责任将是寻找能够使每个学生达到他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全面的、适合他的学习方式或方法的指导。教育的功能不再是为了选拔,而是为了发展学生个性,使学生能在一个复杂社会中有效地生活的那些特性。 教育的方法和内容都要全面的、因材施教的、针对性的、灵活多变的,以适合于现代社会的需要。 首先,目标教学的理论依据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思想。 我们知道,目标教学的理论依据是B.S.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掌握学习策略”、“形成性评价”三方面理论。这是布氏学派教育理论中最有价值最生动的部分,这些理论所代表的全新观念,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教育目标观。 对教育目标分类体系,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主要部分。布卢姆参加了前两个分册的编制,第三分册是美国另外两位教育家完成的。认知领域包括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个层次,14个亚类。情感领域的目标有接受、反应、价值的评价、组织、由价值或价值的复合体形成的性格化5个层级13个亚类,动作技能领域有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7个层级10个亚类。 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认知领域是智力活动因素,情感领域是非智力活动因素。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而形成人的个性特征。布氏学派重视研究动作技能对学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答案

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单选题 1.()是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应用,也可以说是最基础的应用。(3.0分) A.文本识别 B.机器翻译 C.文本分类 D.问答系统 2.关于专用人工智能与通用人工智能,下列表述不当的是()。( 3.0分) A.人工智能的近期进展主要集中在专用智能领域 B.专用人工智能形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单点突破,在局部智能水平的单项测试中可以超越人类智能 C.通用人工智能可处理视觉、听觉、判断、推理、学习、思考、规划、设计等各类问题 D.真正意义上完备的人工智能系统应该是一个专用的智能系统 3.()是通过建立人工神经网络,用层次化机制来表示客观世界,并解释所获取的知识,例如图像、声音和文本。(3.0分) A.深度学习 B.机器学习

D.智能芯片 4.(),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3.0分) A.2018年3月15日 B.2018年10月31日 C.2018年12月31日 D.2019年1月31日 5.下列对人工智能芯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3.0分) A.一种专门用于处理人工智能应用中大量计算任务的芯片 B.能够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中大量矩阵运算 C.目前处于成熟高速发展阶段 D.相对于传统的CPU处理器,智能芯片具有很好的并行计算性能 6.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是()。(3.0分) A.步态识别 B.声纹识别 C.文本识别

7.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包括()。(3.0分) A.体感交互 B.指纹识别 C.人脸识别 D.虹膜识别 8.()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主要方法,其应用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3.0分) A.深度学习 B.机器学习 C.人机交互 D.智能芯片 9.立体视觉是()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目的在于重构场景的三维几何信息。(3.0分) A.人机交互 B.虚拟现实 C.自然语言处理

多元智能理论九大智能

多元智力理论传统智力观的超越 、传统智力测验及其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自从1905年法国心理学家比奈和西蒙等人编制出世界上第一个打力剃脸以 来,传槐的鲁力现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帚田。传统的替力观认为,各力具有单一的性质,通过纸笔测验就可以测出人的智力的高低,如果某种能力无法测出,这种能力就是不重要的。 这种智力测验的思想反映在教育活动中就是实施“一元化的教育”一一学生尽可能地学习相同的课程,并且教师尽可能地以相同的方式将这些学科的知识传授给所有的学生。为了使学习的内容便于测量和具有最大范围的可比性,在学校里最受到重视的学科无疑是与容易测量的语言、逻辑推理等智力相对应的学科,而与难以测量的智力相对应的学科,如艺术、体育等,在学校教育中是无关紧要的。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rdner)教授将这种传统智力理论观照下的教育称为“惟一机会的教育”,认为“惟一机会的教学方法造成许多儿童失去自信,认为自己不是读书的料”。他认为智力并不是一个容易被测量的东西,如果一定要去测量智力,那么应当侧重于该智力所要解决的问题或在运用该智力时表现出来的创造力。这样,在加德纳看来,智力是一种或一组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每个人都是具有多种能力组合的个体。由此,加德纳在当时脑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于|1983年|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the Theory of Multiple In tellige nces) 、多元智力理论的基本内容 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提出了人同时拥有七种基本智力,1998 年和1999年他又提出了自然观察者智力和存在智力。这样,多元智力理论认为人同时拥有以下九种基本智力。 1. 言语/语言智

智力的理论

智力的理论: 一.智力的结构说 1.弗农的智力层次结构理论 2.弗农(P.E.V ernon,1961)提出了智力层次结构理论 2.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⑴吉尔福特(Guilford,1967):提出了一个非常复杂的智力因素理论。他认为每个智力因素可由操作、内容、结果这三个维度确定。 ⑵吉尔福特(Guilford,1982):假设有思考、记忆、发散生产、聚合推理和评价这五种基本的操作。 二.智力的因素论 1.二因素论 斯皮尔曼(C.Spearman,1927)认为智力由两种因素组成:分别为普遍因素(G),特殊因素(S)。 2.群因素理论 瑟斯顿(L.L.Thurstone,1938)提出七种因素或基本心理能力:数字计算(N)、语句流畅(W)、语文理解(V)、联想和记忆(M)、一般推理(R)、空间知觉(S)、知觉速度(P)。 3.卡特尔的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理论 卡特尔(Raymond Cattell,1963)提出了晶体智力和流体智力理论。晶体智力指已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由词汇、社会推理以及问题解决等测验度量。流体智力指一般的学习和行为能力,由速度、能量、快速适应新环境的测验度量。 四.智力的认知理论 1.加德纳多重智力理论 加德纳(1983)认为,智力是复杂而多维的,他提出了一个超IQ测验定义的理论。 加德纳(1986)将智力定义为:是个体能够解决问题或产生符合特定文化背景要求的一个或一组能力。 他提出了八种智力:逻辑——数学、言语、自然主义、音乐、空间、身体运动、人际间(社交)、内心的(自知)。 2.斯滕伯格智力三因素理论 斯滕伯格(R.J.Sternberg,1985,1988)提出了智力的三因素理论,认为智力包括:成分、经验、情境。 3.PASS模型 达斯(J.P.Das)提出了研究认知活动的PASS模型。PASS是指“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 五.真正智力理论 Perkins( 1995) 提出了真正智力理论。他认为智力有三个基本方面: 神经的, 经验的和反的。六.智力的生物生态学模型 Ceci( 1996) 提出了一种生物生态学的智力模型, 这个模型认为多种认知潜能, 背景和知识是个体表现差异的最基本原因。 七.智力的层次理论 Carroll( 1993) 和Horn( 1994) 提出智力层次理论, 认为在智力层次结构中, 位于上层的是更接近于一般能力的能力, 位于下层的是更接近于特殊能力的能力。Carroll( 1993) [ 7] 的智力层次模型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包括很多特殊能力; 第二层包括由多因素组成的能力,; 第三层是一般智力。 1.情绪智力

2020公需课《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发展趋势》答案

1.()是自然语言处理的重要应用,也可以说是最基础的应用。(3.0分) A.文本识别 B.机器翻译 C.文本分类 D.问答系统 我的答案:C √答对 2.()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使计算机具有智能的主要方法,其应用遍及人工智能的各个领域。( 3.0分) A.深度学习 B.机器学习 C.人机交互 D.智能芯片 我的答案:B √答对 3.关于专用人工智能与通用人工智能,下列表述不当的是()。(3.0分) A.人工智能的近期进展主要集中在专用智能领域 B.专用人工智能形成了人工智能领域的单点突破,在局部智能水平的单项测试中可以超越人类智能 C.通用人工智能可处理视觉、听觉、判断、推理、学习、思考、规划、设计等各类问题 D.真正意义上完备的人工智能系统应该是一个专用的智能系统 我的答案:D √答对 4.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不包括()。(3.0分)

A.体感交互 B.指纹识别 C.人脸识别 D.虹膜识别 我的答案:A √答对 5.(),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趋势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3.0分) A.2018年3月15日 B.2018年10月31日 C.2018年12月31日 D.2019年1月31日 我的答案:B √答对 6.()是通过建立人工神经网络,用层次化机制来表示客观世界,并解释所获取的知识,例如图像、声音和文本。(3.0分) A.深度学习 B.机器学习 C.人机交互 D.智能芯片 我的答案:A √答对 7.下列选项中,不属于生物特征识别技术的是()。(3.0分) A.步态识别 B.声纹识别 C.文本识别 D.虹膜识别 我的答案:C √答对

8.()是指直接通过肢体动作与周边数字设备和环境进行交互。(3.0分) A.体感交互 B.指纹识别 C.人脸识别 D.虹膜识别 我的答案:A √答对 9.下列对人工智能芯片的表述,不正确的是()。(3.0分) A.一种专门用于处理人工智能应用中大量计算任务的芯片 B.能够更好地适应人工智能中大量矩阵运算 C.目前处于成熟高速发展阶段 D.相对于传统的CPU处理器,智能芯片具有很好的并行计算性能 我的答案:C √答对 10.立体视觉是()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它的目的在于重构场景的三维几何信息。(3.0分) A.人机交互 B.虚拟现实 C.自然语言处理 D.计算机视觉 我的答案:D √答对 未答标记 1.量子计算加速人工智能的好处包括()。(4.0分)) A.处理速度快 B.所需数据量更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