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复习(通用版)课时提升作业必修1 第二章 第1讲重力

物理复习(通用版)课时提升作业必修1 第二章 第1讲重力
物理复习(通用版)课时提升作业必修1 第二章 第1讲重力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四)

(40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7分,共70分。每小题至少一个答案正确,选不全得4分)

1.对于相互接触的两个物体之间同一接触面上的弹力和摩擦力,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有弹力必有摩擦力

B.有摩擦力必有弹力

C.摩擦力的大小一定与弹力成正比

D.摩擦力的方向一定与弹力的方向垂直

2.(2013·济宁模拟)如图所示,小球A的重力为G=20N,上端被

竖直悬线挂于O点,下端与水平桌面相接触,悬线对球A、水平

桌面对球A的弹力大小可能为( )

A.0,G

B.G,0

C.,

D., G

3.自卸式运输车是车厢配有自动倾卸装置的汽车,又称为

翻斗车、工程车,由汽车底盘、液压举升机构、取力装置和

货厢组成。如图所示,在车厢由水平位置逐渐抬起的过程中,

有关货物所受车厢的支持力F N和摩擦力F f,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摩擦力F f逐渐增大 B.摩擦力F f先增大后不变

C.支持力F N逐渐减小

D.支持力F N先减小后不变

4.一个长度为L的轻弹簧,将其上端固定,下端挂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

时,弹簧的总长度变为2L。现将两个这样的弹簧按如图所示方式连

接,A、B两小球的质量均为m,则两小球平衡时,B小球距悬点O的距离

为(不考虑小球的大小)( )

A.3L

B.4L

C.5L

D.6L

5.如图所示,用水平力F推乙物块,使甲、乙、丙、

丁四个完全相同的物块一起沿水平地面以相同的速

度匀速运动,各物块受到摩擦力的情况是( )

A.甲物块受到一个摩擦力的作用

B.乙物块受到两个摩擦力的作用

C.丙物块受到两个摩擦力的作用

D.丁物块没有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6.(2013·佛山模拟)如图所示,放在粗糙水平面上的

物体A上叠放着物体B,A和B之间有一根处于压缩

状态的弹簧。物体A、B均处于静止状态,下列说法

中正确的是( )

A.B受到向左的摩擦力

B.B对A的摩擦力向右

C.地面对A的摩擦力向右

D.地面对A没有摩擦力

7.(2013·冀州模拟)木块A、B的重力均为40N,它们与水平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5,夹在A、B之间的轻弹簧被压缩了Δx=2.0cm,弹簧的劲度系数k=400N/m,系统置于水平地面上静止不动,现用F=10N的水平力推木块B,如图所示,力F作用后( )

A.木块A所受静摩擦力大小为10N

B.弹簧的压缩量变为2.5cm

C.木块B所受静摩擦力为0

D.木块B所受静摩擦力大小为2.0N

8.(2013·大同模拟)叠罗汉是一种二人以上层层叠成各种造型的

游戏形式,也是一种高难度的杂技。图示为六人叠成的三层静态

造型,假设每个人的重量均为G,下面五人的背部均呈水平状态,

则最底层正中间的人的一只脚对水平地面的压力约为( ) 3753

A.G

B.G

C.G

D.G

4842

9.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体C置于水平面上,B置于斜面上,通过细绳跨过光滑的定滑轮与A相连接,连接B的一段细绳与斜面平行,A、B、C都处于静止状态,则( )

A.B受到C的摩擦力一定不为零

B.C受到水平面的摩擦力一定为零

C.不论B、C间摩擦力大小、方向如何,水平面对C的摩擦力方向一定向左

D.水平面对C的支持力与B、C的总重力大小相等

10.(能力挑战题)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木块在质量为M的长木板上向右滑行,木块受到向右的拉力F的作用,长木板处于静止状态,已知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1,长木板与地面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2,则( )

A.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μ1mg

B.长木板受到地面的摩擦力的大小一定是μ2(m+M)g

C.当F>μ2(m+M)g时,长木板便开始运动

D.无论怎样改变F的大小,长木板都不可能运动

二、计算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要有必要的文字说明和解题步骤,有数值计算的要注明

单位)

11.(14分)一光滑圆环固定在竖直平面内,环上套着两个

小球A和B(中央有孔),A、B间由细绳连接着,它们处于

如图所示位置时恰好都能保持静止状态。此情况下,B球

与环中心O处于同一水平面上,A、B间的细绳呈伸直状态,与水平线成30°夹角,已知B球的质量为3kg,求细绳对B球的拉力和A球的质量m A。

(g=10m/s2)

12.(16分)如图所示,人重600N,木块A重400N,人与木块、木块与水平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均为0.2,现人用水平力拉绳,使他与木块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滑轮摩擦不计,求:

(1)人对绳的拉力大小;

(2)人脚对A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D。弹力是摩擦力产生的必要条件之一,但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A项错,B项正确;摩擦力有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弹力成正比,但静摩擦力与弹力的大小无必然关系,C项错;弹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摩擦力的方向总是沿着接触面并与接触面相切,D项正确。

2.【解析】选A、B、C。球A处于静止状态,球A所受的力为平衡力,即线对球的拉力F T及桌面对球的支持力F N 共同作用与重力G平衡,即F T+F N=G,若线恰好伸直,则

F T=0,F N=G,A对;若球刚好离开桌面,则F N=0,F T=G,B对;也可能F N=F T=,C对;

而D选项中,竖直向上的合力为+G=2G>G,故D错。

3.【解析】选C。车厢相当于斜面(设其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车厢由水平位置逐渐抬起的过程,斜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增大。货物所受车厢的支持力F N=mgcosα逐渐减小,故选项C正确,D错误;货物所受车厢的摩擦力F f不能判断是静摩擦力还是滑动摩擦力,故选项A、B错误。

4.【解析】选C。一个弹簧挂一个质量为m的小球时,弹簧的总长度变为2L,伸长L,劲度系数k=,若两个小球如题图所示悬挂,则下面的弹簧伸长L,上面的弹簧受力2mg,伸长2L,则弹簧的总长为L+L+L+2L=5L。故C正确。

5.【解析】选C。四个物块做匀速运动,故F合=0,所以甲不受摩擦力,乙受到丙施加的向左的摩擦力,丙受到乙、地面施加的摩擦力,丁受到地面的摩擦力,故C项正确。

6.【解析】选D。弹簧被压缩,给物体B的弹力水平向左,因此物体B平衡时必受到水平向右的摩擦力,则B对A的摩擦力水平向左,故A、B均错误;取A、B整体为研究对象,因系统静止,水平方向所受合力为零,地面对A的摩擦力一定为零,故D正确,C错误。

7.【解析】选D。A、B与地面间的最大静摩擦力F fm=μF N=10N,而弹簧压缩2.0cm时产生的弹力F弹=kΔx=8N

2020年2月高中化学红对勾必修2课时作业18

第三节 生活中两种常见的有机物 课时作业18 乙醇 时间:45分钟 一、选择题 1.酒后驾车是引发交通事故的重要原因。交警对驾驶员进行呼气酒精检测的原理是橙色的K 2Cr 2O 7酸性水溶液与乙醇可迅速反应生成蓝绿色的Cr 3+。下列对乙醇的描述与此测定原理有关的是( A ) A.乙醇具有还原性 B.乙醇可发生加成反应 C.乙醇的密度比水小 D.乙醇是烃的含氧衍生物 解析:K 2Cr 2O 7具有强氧化性,乙醇具有还原性,在酸性条件下可以 将Cr 2O 2-7还原成蓝绿色的Cr 3+,与测定原理有关,A 项正确; 发生的反应为氧化还原反应,不是加成反应,B 项错误;乙醇的密度大小与测定原理无关,C 项错误;乙醇可看成乙烷中的氢原子被羟基取代后的产物,是烃的含氧衍生物,与测定原理无关,D 项错误。 2.乙醇能发生如下反应: ①CH 3CH 2OH +3O 2――→点燃 2CO 2+3H 2O ; ②2Cu +O 2=====加热2CuO,CH 3CH 2OH +CuO ――→加热 CH 3CHO +H 2O +Cu 。 由以上反应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D ) A.由反应①②可知,条件不同,乙醇与O 2反应的产物不同 B.由反应②可知,Cu 是乙醇氧化生成乙醛的催化剂 C.由反应①可知,乙醇燃烧时,碳碳键、碳氢键、氢氧键、碳氧键均断裂 D.由反应②可知,乙醇氧化为乙醛时,只断开氢氧键 解析:由反应①可知,乙醇在氧气中燃烧生成CO 2和H 2O,由反应②可知乙醇与O 2在铜作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CH 3CHO 和H 2O,产物不同,故A 正确;由反应②可知,Cu 能参与反应,但前后质量不变,是催化

高一物理必修1全册教案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复习) ★新课标要求 1、通过本章学习,认识如何建立运动中的相关概念,并体会用概念去描述相关质点运动的方法。了解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的意义。 2、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生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并学会用计时器测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3、通过学习思考及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中模型和工具的特点,体会其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重要作用。如质点的抽象、参考系的选择、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等。 4、体会物理学中,相关条件的特征及作用,科学的方法在物理学中的意义,如瞬时速度、图象等。 ★复习重点 位移、速度、加速度三个基本概念,及对这三个概念的应用。 (一)投影全章知识脉络,构建知识体系 1、知识框架图 2、基本概念图解

(二)本章专题剖析 [ 例1 ]关于速度和加速度的关系,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 A. 加速度大,则速度也大 B. 速度的变化量越大,则加速度也越大 C. 物体的速度变化越快,则加速度就越大 D. 速度的变化率越大,则加速度越大 解析: 对于A 选项来说,由于速度和加速度无必然联系,加速度大,速度不一定大,因此A 错误。B 选项,t v a ??= ,速度变化量越大,有可能t ?更大,a 不一定大,B 也错。

C 选项,加速度a 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速度变化越快,a 越大,所以C 对。 D 选项, t v ??称为速度变化率,t v a ??=,故有速度的变化率越大,加速度越大。所以D 对。故答案应选C 、D 。 点拨:本题往往会误将A 、B 选项作为正确选项而选择,原因是没有弄清楚a 与v 、v ?的关系。而D 选项部分同学却认为不正确而漏选,其原因是没有把握好加速度定义式 t v a ??= 所包含的本质意义,造成错解。 [ 例2 ]甲乙两物体在同一直线上运动的。x-t 图象如图1所示,以甲的出发点为原点, 出发时刻为计时起点则从图象可以看出( ) A .甲乙同时出发 B .乙比甲先出发 C .甲开始运动时,乙在甲前面x 0处 D .甲在中途停了一会儿,但最后还是追上了乙 分析:匀速直线运动的x-t 图象是一条倾斜的直线,直线与纵坐标的交点表示出发时物体离原点的距离。当直线与t 轴平行时表示物体位置不变,处于静止,两直线的交点表示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离原点距离相等。 答案ACD 拓展思考:有人作出了如图2所示的x-t 图象,你认为正确吗?为什么? (不正确,同一时间不能对应两个位移) [例3]如图所示为一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v -t 图像,试分析物体的速度和加速度的特点。 分析:开始计时时,物体沿着与规定正方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初速度v 0= -20m/s ,并且是减速的,加速度a 是正的,大小为a =10m/s 2,经2秒钟,物体的速度减到零,然后又沿着规定的正方向运动,加速度的大小、方向一直不变。

北师大版数学高一必修1 第二章2.1 函数概念 课时作业

[学业水平训练] 1.若函数f (x )的定义域是[-1,1],则函数f (x +1)的定义域是( ) A .[-2,0] B .[-1,1] C .[1,2] D .[0,2] 解析:选A.∵f (x )的定义域是[-1,1],∴-1≤x +1≤1?-2≤x ≤0,故选A. 2.下列对应或关系中是A 到B 的函数的是( ) A .A ∈R ,B ∈R ,x 2+y 2=1 B .A ={1,2,3,4},B ={0,1},对应关系如图: C .A =R ,B =R ,f :x →y = 1x -2 D .A =Z ,B =Z ,f :x →y =2x -1 解析:选B.对于A 项,x 2+y 2=1可化为y =±1-x 2,显然对任意x ∈A ,y 值不唯一,故不符合.对于B 项,符合函数的定义.对于C 项,2∈A ,但在集合B 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数,故不符合.对于D 项,-1∈A ,但在集合B 中找不到与之相对应的数,故不符合. 3.与函数y =x 相等的函数是( ) A .y =(x )2 B .y =3 x 3 C .y =x 2 D .y =x 2 x 解析:选B.A 中,函数定义域为[0,+∞). C 中,y =|x |与y =x 的解析式不同. D 中,函数的定义域为{x ∈R |x ≠0}. 4.已知等腰△ABC 的周长为10,则底边长y 关于腰长x 的函数关系为y =10-2x ,此函数的定义域为( ) A .R B .{x |x >0} C .{x |0y ,即2x >10-2x ,x >5 2 . 综上可知5 2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_测试题及答案2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 02 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 02 = - 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 (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 02 1 (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 =02 2 1 (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 2 202 v v v x +=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 ()2 aT n m x x x n m -=-=?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 1. 研究运动图象 (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 (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 2. 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 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中, 1.“追及”、“相遇”的特征 “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在同一位置时,两物体的速度恰好相同。

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 (1)根据对两物体的运动过程分析,画出物体运动示意图 (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的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 (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 (4)联立方程求解 3. 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应注意的问题 (1) 抓住一个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距离最大、最小,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等;两个关 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 (2) 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注意在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已经停止运动 4. 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 (1) 数学方法:列出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 (2) 物理方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 考点四:纸带问题的分析 1. 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 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特点x=vt ,若纸带上各相邻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断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 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2 aT x =?,若所打的纸带上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之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2. 求加速度 (1) 逐差法 ()()21234569T x x x x x x a ++-++= (2)v —t 图象法 利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的推论,求出各点的瞬时速度,建立直角坐标系(v —t 图象),然后进行描点连线,求出图线的斜率k=a. 一、选择题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 A .位移 B .速度 C .加速度 D .路程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 ,经过2 s 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 ,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 s 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 .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 m/s ,与初速度同向 B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 ,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 C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 D .加速度大小为10 m/s 2,平均速度为10 m/s ,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 2 ,那么,在任一秒内( ) A .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 .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长江作业】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习题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作业7[ 高考]

课时作业(七) [学业水平层次 读下面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2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 A.①—②—③B.①—④—② C.②—③—④ D.③—④—② 2.气象谚语有“露重见晴天” 的说法。与此现象直接相关的箭头是 ( ) A.①B.② C.③ D.④ 【解析】第1题,从图中可知:①是太阳辐射,②是地面辐射,③是大气逆辐射,④是经过大气削弱作用后的太阳辐射,按照大气受热过程可以简单的表述为“太阳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可见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①—④—②,B 对。第2题,“露重见晴天”,说明云层少,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幅度大,水汽因降温快而大量凝结成露,预示着第二天白天为晴天。 【答案】 1.B 2.C 3.“地势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 ℃”,说明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来自( ) A.太阳辐射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D.放射性元素衰变 【解析】据题意可见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由此可见近地面大气的热量来自于地面辐射。 【答案】 B 夏季,在我国南方的一些农村地区,人们白天经常“晒水”(如图),以解决晚上洗澡的热水问题。完成下题。 4.“晒水”时,覆盖在桶口的薄膜的主要作用是( )

A.增强太阳辐射B.增强地面辐射 C.增强大气辐射D.增强大气逆辐射 【解析】题文“晒水”时,覆盖在桶口的薄膜在白天太阳辐射最强时,强烈吸收太阳辐射。当太阳辐射变弱时,薄膜把吸收的热量以逆辐射的方式又还给水桶,提高了水的温度,D正确。 【答案】 D 下图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5.若该地等压面弯曲是由近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则下面描述正确的是 ( ) A.A地温度高,气压低 B.垂直方向气流:A处上升,B处下沉 C.B地温度低,气压高 D.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 6.若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则此时 ( ) A.为白天,吹海风B.为白天,吹陆风 C.为夜晚,吹海风D.为夜晚,吹陆风 【解析】第5题,图示为近地面等压面分布状况,由冷热不均导致,读图分析,A地气压高,温度低。A错。垂直方向气流,A处下沉,B处上升,B错。B地气压低,温度高,C 错。水平方向气流由A流向B,D对。第6题,若A位于海洋,B位于陆地,则海洋是高压,陆地是低压,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陆地白天升温快,形成低压。风从高压吹向低压,所以为白天,吹海风,A对。 【答案】 5.D 6.A 下图中①、②是等压面,读图回答7~8题。 7.图中a、b、c、d四处气压值最低的是( ) A.a B.b C.c D.d 8.四点中气温最高的是( ) A.a B.b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_测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选择题 1.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 A.位移B.速度 C.加速度D.路程 2.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10 m/s,经过2 s后,末速度大小仍为10 m/s,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则在这2 s内,物体的加速度和平均速度分别为( ) A.加速度为0;平均速度为10 m/s,与初速度同向 B.加速度大小为10 m/s2,与初速度同向;平均速度为0 C.加速度大小为10 m/s2,与初速度反向;平均速度为0 D.加速度大小为10 m/s2,平均速度为10 m/s,二者都与初速度反向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2,那么,在任一秒内( ) A.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B.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C.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4.以v0 =12 m/s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以a =-6 m/s2的加速度继续前进,则刹车后( ) A.3 s内的位移是12 m B.3 s内的位移是9 m C.1 s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D.3 s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5.一个物体以v0 = 16 m/s的初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2,冲上最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则( ) A.1 s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B.3 s末的速度为零 C.2 s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 D.3 s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 6.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 )

2020人教版化学必修2 课时作业15 乙醇

课时作业(十五) [学业水平层次(A)] 1.下列有机物中,不属于烃的衍生物的是( ) A.B.CH3CH2NO2 C.CH2CHBr D. 【解析】烃的衍生物一定含有C、H以外的其他元素。 【答案】 D 2.下列关于羟基和氢氧根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羟基比氢氧根少一个电子 B.两者的组成元素相同 C.羟基不带电,氢氧根带一个单位负电荷 D.羟基比氢氧根性质稳定 【解析】OH-的电子式为,—OH的电子式为 (存在单电子),故A、B、C说法正确;由于—OH中氧原子不是8电子的稳定结构,而OH-中氧原子是8电子稳定结构,故羟基不如氢氧根稳定,D说法不正确。 【答案】 D 3.(2015·唐山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中含有两种官能团的烃的衍生物为( ) A.CH3CH2NO2B.CH2CHBr C.CH2Cl2D. 【答案】 B 4.乙醇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可再生能源,目前新兴起的车所用的乙醇汽油就是加了一定比例乙醇的汽油。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相同状况下,同体积的乙醇气体和乙烯气体都完全燃烧,耗氧量相同 B.在相同状况下,同体积的乙醇气体和乙烯气体都完全燃烧,放出热量相同 C.用乙醇作燃料不会导致“温室效应” D.用乙醇作燃料会导致酸雨 【解析】将CH3CH2OH改写为C2H4·H2O,再跟C2H4(乙烯)比较,可知A项正确、B项错误。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能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的形成主要是由于SO2的过度排放,可知C和D 都错。 【答案】 A

5.(2015·长春高一检测)下列物质不能氧化乙醇的是( ) A.氧气B.酸性高锰酸钾溶液 C.酸性重铬酸钾溶液D.硫酸 【解析】乙醇可被氧气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或乙醛;也可被强氧化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或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氧化成乙酸,但不能被硫酸氧化。 【答案】 D 6.下列方法中可以证明乙醇分子中有一个氢原子与其他氢原子不同的是 ( ) A.1 mol乙醇完全燃烧生成3 mol水 B.乙醇可以制饮料 C.1 mol乙醇跟足量的Na作用得0.5 mol H2 D.1 mol乙醇可生成1 mol乙醛 【解析】A中,乙醇燃烧时,所有的氢原子均参与反应生成H2O;B项无法证明;D中,乙醇氧化成乙醛时,O—H虽参与反应,可C—H也参与反应,也无法证明氢原子的不同。乙醇和足量钠反应,参与反应的氢原子占醇分子中氢原子的六分之一,说明其中一个氢原子与另外五个不同。 【答案】 C 7.(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香叶醇是合成玫瑰香油的主要原料,其结构简式如图所示。下列有关香叶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香叶醇的分子式为C10H18O B.不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 C.不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D.能发生加成反应不能发生取代反应 【解析】A项,依据碳原子结构分析可知,碳原子在有机化合物中形成四个共价键。在键线式中剩余价键被氢原子饱和,由香叶醇的结构简式可得分子式为C10H18O。B项,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能与溴发生加成反应,从而使溴的CCl4溶液褪色。C项,分子结构中含有碳碳双键,能被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氧化,使紫红色褪去。D项,分子结构中碳碳双键可发生加成反应,醇羟基可发生取代反应。 【答案】 A 8.(2015·济宁高一检测)CH3CH2OH、HOCH2CH2OH、HOCH2CH(OH)CH2OH分别与足量的金属钠反应,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相同体积的氢气,则消耗醇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1 B.1∶2∶3 C.6∶3∶2 D.3∶2∶1 【解析】 1 mol CH3CH2OH、HOCH2CH2OH、HOCH2CH(OH)CH2OH分别含—OH的物质的量依次为1 mol、2 mol、

高中物理必修1精品教案全册

绪言·物理学与人类文明 教学目标 通过演示与讲解,让学生对物理学有大致的了解:了解物理学研究哪些问题;了解物理学与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了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所起的作用。通过让学生课后讨论、写读后感的形式,理解为什么要学习高中物理以及怎样才能学好高中物理,为今后深入学习作好思想准备与方法准备。 教具 计算机、大屏幕、投影仪。 教学过程 自我介绍。祝贺同学们升入高中阶段学习。我很高兴能教你们的物理课,我愿意和大家一起努力,为实现你们的理想目标而同甘共苦。第一节物理课是绪论课,题目是:物理学与人类文明。主要讲三个问题:一是了解物理学研究哪些问题;二是了解物理学与其他科学和技术的关系;三是了解物理学对人类文明所起的作用。 1、物理学 物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它起始于伽利略和牛顿的年代。经过三个多世纪的发展,它已经成为一门有众多分支的、令人尊敬和热爱的基础科学。 在远到宇宙深处,近至咫尺之间,大到广表苍穹,小到微观粒子的浩瀚而又精细的时空中,物理学研究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以及它们的性质和运动规律。物理学还研究物质的内部结构,在不同层次上认识物质的各种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作用,以及它们运动和转化的规律。因此,说物理学是关于“万物之理”的学问并不为过。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也是一门崇尚理性、重视逻辑推理的科学。由于自然界并不自动地展现其背后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所以物理学又是极富洞察力和想像力的科学。在物理学研究中形成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本实验方法和精密测试技术,已经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学科,进而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极大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和革命,极大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与人类文明的进步。 2、物理学与其他科学 物理学的发展,促进了技术的进步,引发了一次又一次产业革命。现代物理学更是成为高新科技的基础。 通过大屏幕,投影教材上的图片(图0-1到图0-8)、或播放有关视频、课件(《神奇的太空使者》)。 通过这些精彩的图片、视频或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物理学与社会进步 物理学的发展孕育了技术的革新,促进了物质生产的繁荣,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推动了社会进步。 通过大屏幕,投影教材上的图片(图0-9到图0-11)、或播放有关视频、课件。 通过这些精彩的图片、视频或课件,让学生初步了解物理学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巨大影响,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动力。 4、物理学与思维观念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作业题及答案解析

第2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识记北半球冬、夏季高、低气压分布规律及成因。2.掌握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1.夏季,陆地升温快,气温高,气压低,形成①______中心,海洋相反,形成②____________中心;冬季,陆地降温快,气温低,气压高,形成③________中心,海洋相反,形成④__________中心。 2.北半球的陆地面积比南半球的陆地面积大,而且海陆相间分布,使呈⑤________分布的气压带被分裂成一个个⑥____________。如冬季太平洋上的阿留申低压,亚欧大陆上的亚洲高压。 3.东亚位于⑦____________东部,东临⑧____________,海陆的气温对比和季节变化比其他地区显著,所以季风气候比较明显。 二、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大气环流把热量和水汽从一个地区输送到另一个地区,使⑨_________之间、⑩______之间的热量和水分得到交换,是各地天气变化和?________形成的重要因素。 2.一个地方气候的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________________、 地形、洋流等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3.热带雨林气候是在?______________控制下形成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与?________带有很大的关系;在?__________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下形成了地中海气候。 基础达标练 知识点一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 下图反映的是某月30°N附近气压分布状况,回答1~2题。 1.该气压分布状况的月份可能是() A.1月B.4月C.7月D.10月 2.图中G2气压中心是() A.夏威夷高压B.亚速尔高压 C.印度低压D.冰岛低压 读“90°E附近海平面气压图(单位:hPa)”,回答3~4题。 3.气压最高值出现的纬度和气压值最低处的气压带名称分别是() A.50°N、副极地低气压带B.90°N、赤道低气压带 C.30°S、副极地低气压带D.60°S、赤道低气压带 4.由气压值可推断此时()

高一物理必修1第二章单元测试题]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选全对得4分,选不全得2分,错选不得分,共计40分) 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物体的末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B .物体的位移必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C .物体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量与这段时间成正比 D .匀加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增加;匀减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减小 2.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有关物体加速度,速度的方向及它们的正负值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必定相同 B .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必定为负值 C .在直线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变大时,其加速度也可能为负值 D .只有在确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的条件下,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才为正值 3.汽车关闭油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下来。在此过程中,最后连续三段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A .1:1:1 B .5:3:1 C .9:4:1 D .3:2:1 4.原来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其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则物体的运动速度将( ) A .逐渐减小 B .保持不变 C .逐渐增大 D .先增大后减小 5.某人站在高楼上从窗户以20m/s 的速度竖直向上抛出,位移大小等于5m 的时间有几个( ) A .一个解 B .两个解 C .三个解 D .四个解 6.关于自由落体运动,下面说法正确的是( ) A .它是竖直向下,v 0=0,a =g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B .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s 内通过的位移之比是1∶3∶5 C .在开始连续的三个1s 末的速度大小之比是1∶2∶3 D .从开始运动起依次下落4.9cm 、9.8cm 、14.7cm ,所经历的时间之比为1∶2∶3 7.甲、乙两车某时刻由同一地点沿同一方向开始做直线运动,若以该时刻作为计时起点,得到两车的x t -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t 时刻乙车从后面追上甲车 B .1t 时刻两车相距最远 C .1t 时刻两车的速度刚好相等 D .0到1t 时间内,乙车的平均速度小于甲车的平均速度 8.在同一地点,甲、乙两个物体沿同一方向作直线运动的速度一时间图象如下图所示,则( ) A .两物体相遇的时间是2S 和6S B .乙物体先在前运动2S ,随后作向后运动 C .两个物体相距最远的时刻是4S 末, D .4S 后甲在乙前面 9. 物体甲的x -t 图象和物体乙的v -t 图象分别如下图所示,则这两个物体的运动情 况是( ) A .甲在整个t =6s 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 B .甲在整个t =6s 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 m C .乙在整个t =6s 时间内有来回运动,它通过的总位移为零 D .乙在整个t =6s 时间内运动方向一直不变,它通过的总位移大小为4 m 10.一个以初速度0v 沿直线运动的物体,t 秒末速度为t v ,如图 2-2所示,则关于t 秒内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 和加速度a 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0() 2 t v v v += B .0() 2 t v v v +< C .a 恒定 D .a 随时间逐渐减小 二、填空题:(11,12每题5分。13题前3空每空2分,后2空每空3分,计22分) 11.某市规定:卡车在市区内行驶速度不得超过40 km/h.一次一辆卡车在市区路面紧急刹车后,经1.5 s 停止,量得刹车痕迹s =9 m.,问这车是否违章? 12.竖直悬挂一根长15m 的杆,在杆的正下方5 m 处有一观察点A .当杆自由下落时,杆全部通过A 点需要______s.(g 取10 m/s 2) 13.在“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打点计时器使用的交流电的频率为50 Hz ,记录小车运动的纸带如图所示,在纸带上选择0、1、2、3、4、5的6个计数点,相邻两计数点之间还有四个点未画出,纸带旁并排放着带有最小分度为毫米的刻度尺,零点跟“0”计数点对齐,由图可以读出三个计数点1、3、5跟0 点的距离填入下列表格中 . 第7题图

最新新课标人教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学案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全册经典教案(含有章节练习)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1.1 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 【学习目标细解考纲】 1.掌握质点的概念,能够判断什么样的物体可视为质点。 2.知道参考系的概念,并能判断物体在不同参考系下的运动情况。 3.认识坐标系,并能建立坐标系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 【知识梳理双基再现】 1.机械运动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变化,也就是物体的随时间的变化,是自然界中最、最的运动形态,称为机械运动。是绝对的,是相对的。 2.质点我们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不考虑物体的 和,把它简化为一个,称为质点,质点是一个的物理模型。 3.参考系在描述物体的运动时,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做参考,观察物体相对于它的位置是否随变化,以及怎样变化,这种用来做的物体称为参考系。为了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需要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 【小试身手轻松过关】 1.敦煌曲子词中有这样的诗句:“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的参考系分别是()A.船和山B.山和船C.地面和山D.河岸和流水 2.下列关于质点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质点就是质量很小的物体 B.质点就是体积很小的物体 C.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上并不存在 D.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是无关紧要的因素时,即可把物体看成质点3.关于坐标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建立坐标系是为了定量描写物体的位置和位置变化 B.坐标系都是建立在参考系上的 C.坐标系的建立与参考系无关 D.物体在平面内做曲线运动,需要用平面直角坐标系才能确定其位置 4.在以下的哪些情况中可将物体看成质点() A.研究某学生骑车由学校回家的速度 B.对这名学生骑车姿势进行生理学分析 C.研究火星探测器从地球到火星的飞行轨迹 D.研究火星探测器降落火星后如何探测火星的表面 【基础训练锋芒初显】 5.在下述问题中,能够把研究对象当作质点的是() A.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的多少 B.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地球上不同区域季节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 C.一枚硬币用力上抛,猜测它落地时正面朝上还是反面朝上 D.正在进行花样溜冰的运动员 6.坐在美丽的校园里学习毛泽东的诗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时,我们感觉是静止不动的,这是因为选取作为参考系的缘故,而“坐地日行八万里”是选取作为参考系的。 7.指出以下所描述的各运动的参考系是什么? (1)太阳从东方升起,西方落下; (2)月亮在云中穿行; (3)汽车外的树木向后倒退。 8.一物体从O点出发,沿东偏北30度的方向运动10 m至A点,然后又向正南方向运动5 m至B点。(sin30°=0.5) (1)建立适当坐标系,描述出该物体的运动轨迹; (2)依据建立的坐标系,分别求出A、B两点的坐标。 【举一反三能力拓展】 9.在二战时期的某次空战中,一英国战斗机驾驶员在飞行中伸手触到了一颗“停”在驾驶舱边的炮弹,你如何理解这一奇怪的现象? 【名师小结感悟反思】 本课时学习了质点、参考系、坐标系三个基本概念,质点是重点,是理想化模型,是一种科学抽象。判断物体能否视为质点的依据在于研究问题的角度,跟物体本身的形状、大小无关。因此,分析题目中所给的研究角度,是学习质点概念的关键。 运动是绝对的,运动的描述是相对的;对同一运动,不同参考系描述形式不同。一般选大地为参考系。坐标系是建立在参考系之上的数学工具。坐标系的建立,为定量研究物体的运动奠定了数学基础。

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第一册全套课时作业第二章 2.2 第1课时

2.2 基本不等式 第1课时 基本不等式 学习目标 1.掌握基本不等式及推导过程.2.能熟练运用基本不等式比较两实数的大小.3.能初步运用基本不等式进行证明和求最值. 知识点 基本不等式 1.如果a >0,b >0,ab ≤a +b 2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其中a +b 2叫做正数a ,b 的算术平均数,ab 叫做正数a ,b 的几何平均数. 2.变形:ab ≤?? ??a +b 22 ,a ,b ∈R ,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a + b ≥2ab ,a ,b 都是正数,当且仅当a =b 时,等号成立. 1.对于任意a ,b ∈R ,a 2+b 2≥2ab .( √ ) 2.n ∈N *时,n +2 n >2 2.( √ ) 3.x ≠0时,x +1 x ≥2.( × ) 4.若a >0,则a 3+1 a 2的最小值为2a .( × ) 一、利用基本不等式比较大小 例1 某工厂生产某种产品,第一年产量为A ,第二年的增长率为a ,第三年的增长率为b ,这两年的平均增长率为x (a ,b ,x 均大于零),则( ) A .x =a +b 2 B .x ≤a +b 2 C .x >a +b 2 D .x ≥a +b 2 考点 基本不等式比较大小 题点 利用基本不等式比较大小

答案 B 解析 第二年产量为A +A ·a =A (1+a ), 第三年产量为A (1+a )+A (1+a )·b =A (1+a )(1+b ). 若平均增长率为x ,则第三年产量为A (1+x )2. 依题意有A (1+x )2=A (1+a )(1+b ), ∵a >0,b >0,x >0, ∴(1+x )2=(1+a )(1+b )≤?? ??(1+a )+(1+b )22 , ∴1+x ≤2+a +b 2=1+a +b 2,∴x ≤a +b 2. 反思感悟 基本不等式 a +b 2 ≥ab 一端为和,一端为积,使用基本不等式比较大小要善于利用这个桥梁化和为积或者化积为和. 跟踪训练1 若02ab ,a 2+b 2>2ab , ∴四个数中最大的应从a +b ,a 2+b 2中选择. 而a 2+b 2-(a +b )=a (a -1)+b (b -1), ∵00时,求12 x +4x 的最小值; (2)当x <0时,求12 x +4x 的最大值; (3)当x >1时,求2x + 8 x -1 的最小值; (4)已知4x +a x (x >0,a >0)在x =3时取得最小值,求a 的值. 解 (1)∵x >0,∴12 x >0,4x >0. ∴12 x +4x ≥212x ·4x =8 3. 当且仅当12 x =4x ,即x =3时取最小值83,

高一物理必修一第二章练习题(含答案)

第二章同步习题 1.一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物体的末速度与时间成正比 B.物体的位移必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C.物体速度在一段时间内的变化量与这段时间成正比 D.匀加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增加;匀减速运动,位移和速度随时间减小 2.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有关物体加速度,速度的方向及它们的正负值说法正确的是 ( ) A.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的方向与速度方向必定相同 B.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必定为负值 C.在直线线运动中,物体的速度变大时,其加速度也可能为负值 D.只有在确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的条件下,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加速度才为正值 3.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其加速度的大小为2 m/s2,那么,在任一秒内( ) A.物体的加速度一定等于物体速度的2倍 B.物体的初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末速度大2 m/s C.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 m/s D.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前一秒的初速度大2 m/s 4.原来作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物体,若其加速度逐渐减小到零,则物体的运动速度将 ( ) A.逐渐减小 B.保持不变C.逐渐增大D.先增大后减小5.汽车关闭油门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最后停下来。在此过程中,最后连续三段相等的时间间隔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 A.1:1:1 B.5:3:1 C.9:4:1 D.3:2:1 6.物体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第1 s内的位移大小为5 m,则该物体( abd ) A.3 s内位移大小为45 m B.第3 s内位移大小为25 m C.1 s末速度的大小为5 m/s D.3 s末速度的大小为30 m/s 7.一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初速度为0.5 m/s,第7 s内的位移比第5 s内的位移多4 m,求: (1)物体的加速度 (2)物体在5 s内的位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课时作业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如实验室用Zn和稀H2SO4(或稀HCl)反应制H2,常用粗锌,它产生H2的速率快。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稀H2SO4形成________,加快了反应,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 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为____极,活动性弱的金属为____极。例如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到稀硫酸中,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______。 3.设计原电池 已知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一般________为负极材料(或在 负极上被___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被还原。例如,利用Cu +2AgNO3===Cu(NO3)2+2Ag的氧化还原反应可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Cu):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反应) 正极(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原反应) 4.化学电源 人们利用原电池原理,将______能直接转化为____能,制作了多种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燃料电池等,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至宇宙火箭、人造卫星、飞机、轮船,小至电脑、电话、电子手表、心脏起搏器等,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电池。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普通锌锰干电池 电池组成:____作负极;位于中央的顶盖带有__________作正极;电解质是______糊。 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 2.充电电池 充电电池是一种____________。充电放电可循环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最早也是使用最广泛的是铅蓄电池,______是Pb,______是PbO2,电解质是________。 封闭式体积小的充电电池——镍镉电池,负极是________,正极是__________,电解质是__________。 另外还有锂离子电池等。 3.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如氢氧燃料电池,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产物是________。 燃料电池与干电池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不是储存在电池内部,而是用外加的设备提供______和________等,使反应连续进行。 电池反应:2H2+O2===2H2O (1)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新高中生物 第二章 第5课时 脂质的种类和功能课时作业(含解析)苏教版必修1

第5课时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目标导航 1.举例说出脂质的种类和功能。2.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一、脂质的种类、组成和特点 1.常见的脂质有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如____________)等。组成脂质的化学元素主要是____、____和____,有些脂质还含有P和N。脂质通常都不溶于水,而溶于脂溶性有机溶剂。 2.脂质分子中________的含量远远高于糖类,而________的含量低于糖类。 二、脂质的作用 1.磷脂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有细胞都含磷脂。 2.脂肪的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固醇类物质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在细胞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中具有重要功能。 三、实验:鉴定生物组织中的脂肪 1.问题与假设 (1)提出问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假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操作 取根尖细胞,用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_________进行解离(使细胞分离开来,便于观察)。再用________________染色。一段时间后,用________________洗去染液,用____________进行观察。 知识点一脂质的种类和功能 1.脂质在细胞中具有独特的生物学功能,下面有关脂质的生物学功能中,属于磷脂的生物学功能的是( ) ①是生物膜的主要成分②是储能的分子③构成生物体表面的保护层④是很好的绝热体,具有保温作用⑤具有生物学活性,对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A.①③B.⑤ C.①D.②④ 2.下列图示中关于动植物糖类、脂质的分类与比较,正确的是 ( )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二章试卷(含答案)

物理必修一第二章测试题 一、选择题 1. a 、b 两个物体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沿同一方向做匀变速直线运动,若初速度不同, 加速度相同,则在运动过程中 ( C ) ①a 、b 的速度之差保持不变 ②a 、b 的速度之差与时间成正比 ③a 、b 的位移之差与时间成正比 ④a 、b 的位移之差与时间的平方成正比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 7.做匀加速运动的列车出站时,车头经过站台某点O 时速度是1 m/s ,车尾经过O 点 时的速度是7 m/s ,则这列列车的中点经过O 点时的速度为 ( A ) A .5 m/s B .5.5 m/s C .4 m/s D .3.5 m/s 3.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时,某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由图可知,纵轴表示的 这个物理量可能是( C ) A .位移 B .速度 C .加速度 D .路程 4. 以v 0 =12 m/s 的速度匀速行驶的汽车,突然刹车,刹车过程中汽车以a =-6 m/s 2的加速度继续前进,则刹车后( C ) A .3 s 内的位移是9 m B .3 s 内的位移是9 m C .1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D .3 s 末速度的大小是6 m/s 5. 一个物体以v0 = 16 m/s 的初速度冲上一光滑斜面,加速度的大小为8 m/s2,冲上最 高点之后,又以相同的加速度往回运动,下列哪个选项错误( B ) A .1 s 末的速度大小为8 m/s B .3 s 末的速度为零 C .2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6 m D .3 s 内的位移大小是12 m 6. 从地面上竖直向上抛出一物体,物体匀减速上升到最高点后,再以与上升阶段一样的加 速度匀加速落回地面。图中可大致表示这一运动过程的速度图象是( A ) 7.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D ) A.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物体越重,下落得越快 B.伽利略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有自相矛盾的地方 C.伽利略认为,如果没有空气阻力,重物与轻物应该下落得同样快 D.伽利略用实验直接证实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8. 甲、乙、丙三辆汽车以相同的速度经过某一路标,以后甲车一直做匀速直线运动,乙车 先加速后减速,丙车先减速后加速,它们经过下一路标时的速度又相同,则( B ) A 甲车先通过下一路标 B 乙车先通过下一路标 C 丙车先通过下一路标 D 三车同时到达 9. 滴水法测重力加速度的过程是这样的:让水龙头的水一滴一滴地滴到其正下方的盘子里, 调整水龙头的松紧,让前一滴水滴到盘子而听到响声时后一滴水恰离开水龙头,测出n 次听到水击盘声的总时间为t,用刻度尺量出水龙头到盘子的高度差为h.设人耳能区别 t O O v t A O v t B O v t C O v t 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