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

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
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

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

一、可持续的风景园林

“风景园林”这一术语其本身也已承担了一个非常广泛的使用。它被使用在任何能成为人类可关心,操控和建造对象的相关范围或区域,即使这个对象是间断的,转瞬即逝的抑或是精神层面上的。虽然讨论常被限制在针对物质层面场地的应用范畴中,但“风景园林”术语自身则是包罗万象的。《欧洲风景园林公约》定义的风景(landscape)是“一处人们感知中由自然和/或人类因素作用和相互作用结果为特征的场所”——换而言之,万物皆景。然而,任何事物都是关于可持续性和风景园林这一说法也许确实无误,但参与到关于精确地定义风景园林与可持续性的争执,或是去进一步发展并且试图将一方纳入另一方包罗万象的术语的尝试,却似乎是一次徒劳的奔波。另一方面,这却在基础程度上为二者提供了一种颇具成效的回顾视角,并且引发了什么是他们彼此间必须为对方提供的考虑。

可持续性的基本问题是人类消耗的无限增长在结构上是不可能的,鉴于地球有一个有限的承载能力,他是建立在健康的地志、气候与生物(包括人类)连锁系统上。这个问题需要关于在人与人之间(如何通过时间和空间将地球的承载力分配给人们)和物种与物种之间(如何对人类与其它物种利益进行平衡斟酌)的公平探讨。这类关于公平的讨论决定结果(项目概要),随后通过技术和设计策略地使用,使得资源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必须注意到的是在任何情况下,没有关于公平问题的公开讨论并不意味着对于这一范畴考虑的缺失。这仅仅意味着一个默认的态度尚待揭露。

风景园林的根本问题在于,作为自然人和社会人,我们不仅占用空间,而且这样做,我们还会通过合作和排除来占用其他生物的空间。当然占用的空间不是空的几何空间,就好像我们占用的方式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和富于自然资源一样,空间中也充满着特性,记忆与期待。这个居住空间就是我们

所说的“风景”,它滋养了我们的心灵以及我们的身体。我们能以很多不同的方式来“栖息”于“风景”中;象征性如纪念碑,经济性如农业和资源开发,厨房园艺可用来展现私人活动,街道,公园与城市则体现了公共的空间尺度。

1.可持续的风景园林

2.生态学的启示

一、生态学的背景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到20世纪10-30年代,生态学研究渗透到生物学领域的各个学科,形成了植物生态学、动物生态学、生态遗传学、生理生态学及形态生态学等分支学科,研究者从个体、种群、群落等水平对生态学开展了广泛的研究,并出现了一些研究中心和学术团体,使生态学的发展出现了第一个高峰。科技飞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对生物圈的影响和干扰不断加强,人类与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全世界面临着人口爆炸、资源短缺、能源危机、粮食不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的挑战。把人类放在生态系统之中,正确、全面地看待人在生态系统、生物圈中的地位和作用,协调人类作为栖居者又是操纵者之间的关系,达到人类社会在经济生产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二、景观生态主义

当今风景园林的现状以及传统的风景园林随着社会的进步

和发展,中国城乡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大中型城市的景观建设迅猛发展,给风景园林带来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但是从很多现代风景园林和环境设计中发现我国的风景园林没有地区特色,没有民族特色,而且也不关注生态设计和未来设计。甚至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中出现了欧式一条街、欧式花园小区和欧式广场等。在国外,虽然对于未来设计和生态设计已经比较关注,但是生态设计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仍然不是很普遍。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思想却由来已久。“天人合一”就是西周以后,人们强调天与人的关系紧密相联,不可分割的一种观点。明清时候的

“干阑建筑”,它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向来注重于地形地貌、通风采光、人畜分离、寝居藏作等各种环境、功能要素的和谐统一,屋顶雨水汇集于灶屋存水缸;人畜便和生活垃圾也汇集于灰塘。充分体现了尊重自然、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向往“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生态设计的运用生态设计不是一种技术的追求,而是一种观念的变革,它带给人类的不仅仅是提高人类的审美能力,也不仅仅是为了占有设计,而是利用生态设计,科学技术从宏观的角度拯救人类。比如,正在迪拜修建的迪拜旋转摩天大楼,虽然造价不菲,但是意大利建筑师戴维菲舍尔将这个旋转大楼装上太阳能板,大楼每层之间都安装有巨大的风涡轮机,它们将为整个建筑提供足够的电力。这样运用当代科学技术为生态服务的新观念为指导的设计才是保护生态、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生态设计不仅仅满足人的需要又有益于生态平衡,它更加重视的是地球的生存能力,和传统的设计理念想比,它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和优越性,比如它和科学技术综合,改造人类的居住环境。这样,人和自然的关系更加和谐。

风景园林师应该意识到生态设计的重要性,使风景园林设计是一个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设计。在设计的时候要尽量根据当地的地理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把风景园林融入当地的生态系统或者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把风景园林带入理想的,新兴的领域,如用新材料提供自我能源供应系统或是最大限度的将资源转化为人类所需要的,等等。因此生态学这个基础环境科学应引起广大风景园林设计师的关注,并在具体实践中大力推广和应用。

如果风景园林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本身的利益,以人类为中心思考,那么这种唯利是图思维方式会让人类无所顾忌的像自然掠取资源,会麻木的对待自然环境的破坏,这种改造只能带来短暂美好环境,从长远来旅游看其本质是在破坏环境。设计的生态性是一种不以人类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它不是服务于“人”的设计,而是服务于“地球”的设计,是一种整体的宏观的设计思维。我们应该通过生态设计在风景园林中的运用,解决现在的新问题,超越现有的风景园林。

因此,生态设计将是人类实现可持续性发展的理想工具,而设计中的物质性和艺术性,应该是设计中的基本标准,三者结合把风景园林带入一个新的时代,让风景园林在人类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上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也是未来人类的希望之所在。

生态风景园林从本质上说是对土地和户外空间的生态设计,其核心是生态原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生态风景园林是对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是一种最大限度地借助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它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风景园林与生态设计是统一的,使设计能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协调发展。生态风景园林应该是传统设计途径的进化和延续,缺乏文化含义的美感的唯生态设计是不能被社会所接受的。它是现代城市的必需,而不是一种奢侈的摆设。

生态景观是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最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生态景观不是高科技任意堆砌的产物,也不是时尚前卫的时髦儿。生态学思想的引入,使风景园林的思想和方法发生了重大转变,也大大影响甚至改变了景观的形象。风景园林不再停留在花园设计的狭小天地,它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对场地生态发展过程的尊重、对物质能源的循环利用、对场地自我维持和可持续处理技术的倡导,体现了浓厚的生态理念。

1.人居环境生态系统建构

2.人居环境生态系统的内涵

人居环境是指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包括自然、人群、社会、居住、支撑五大系统。

人居环境是人类工作劳动、生活居住、休息游乐和社会交往的空间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以包括乡村、城镇、城市等在内的所有人类聚居形式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它着重研究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从政

治、社会、文化、技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其目的时要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更好地建设符合于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人居环境的形成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人类的生存方式不断变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从被动地依赖自然到逐步地利用自然,再到主动地改造自然。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是各种建筑、园林及其聚集状态组合,是人居与人、自然的关系组合。人居环境=人+建筑内环境+建筑外环境+人与建筑的聚集状态。人类通过人居环境与自然发生联系,而自然则通过其对人类产生影响。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相互联系的载体,三者是紧密相连的。

1.有序和无序的发展

目前在城市的发展规划方面政府职能严重滞后,而且很多是短期行为,没有一个成型的规划。一些领导为了出政绩搞什么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其实都是短期工程。规划中的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给城市带来了隐性后果,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可以讲,由于受历史环境的局限,我们的城市规划由于受政治、战争的需要,发生漂移,这是任何一个专家都无能为力的。但是今天中国的城市规划从无序到有序,从不引人注意到引起广大群众的注意,这是一种进步。城市中的一条柏油路,三年内是自行车碾过,五年内是摩托车碾过,十年后可能是汽车碾过,是四车道还是十六车道?预留的空间除了金钱的因素外,规划师的眼界和想象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人居环境生态系统的构建途径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比较,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和谐性--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自然融于城市等;高效性――生态城市能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可持续性――生态城市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同时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保证其健康、持续、协调的发展;整体性――在整体协调的秩序

下寻求发展;区域性。

对城市居住环境的改善,其中要注意到的是城市居住取得合理选址问题。注意居住区与城市工业用地的关系。还应确定城市人口承载力,人口承载力不是指城市最大容量,而是指在满足人们健康发育及生态良性循环的前提下人口的最大

限量。既要考虑人口未来增长的可能性又要考虑满足一定生活质量的人口规模合理性;既要考虑固定静态人口的分布规律,又要考虑周期性往返于城市——乡村——城市之间和城市商业区和居住区之间动态人口分布和涨落规律。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避免造成公共服务设施不足,居住空间拥挤,进而造成一系列的城市问题的发生。

对工业的调整,构建生态产业链。在生态城市中,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因此,城市产业规划要构建上台产业链。企业的循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细胞,是城市循环的基本构成单元,相互关联的上下游企业构成的企业群落好比城市肌体的各个器官,履行各种复杂的不同功能,物资、能量、信息在城市的动脉和静脉中流淌、循环,将城市与腹地、城市与郊区、城市与城市联系起来,又如单个生物在生物圈中的功能。城市内部、城市与城市、城市与环境相互贯通、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最终构成自我循环、自我调节、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1.从定性到定量的环境评价

2.定量标准

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环境评价的定量方法一般有决定评价法,经济评价法,两种。

1.定性标准

环境评价的方法一般有统筹学评价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两种。

1.指标体系

比较全面的城市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应包括对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环境效应三部分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为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规划制定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环境质量变异过程是各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如下三个阶段:[1] 1.人类活动导致环境条件的变化。如污染物进入大气、水体、土壤,使其中的物质组分发生变化;2.环境条件发生一系列链式变化。如污染物在各介质中迁移、转化,变成直接危害生命有机体的物质;3.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综合性的不良影响,如污染物作用于人体或其他生物,产生急性或慢性的危害。因此,环境质量评价是以环境物质的地球化学循环和环境变化的生态学效应为理论基础的。

1.可持续风景园林设计策略与方法

2.风景环境规划设计

在影响风景园林的众多因素中,用户、功能性和设计对社会的影响是常常受忽视的3个因素,特别是用户这一“人”的因素。“由于更多地关注经济效益而非设计本身,我们这一代的风景园林师常常忽略了与设计目标人群有关的根本

性思考。风景园林绝非只是把一套套图案和形式套用到硬质和软质景观区域上的过程。”斯蒂芬认为,风景园林应被理解为互动的生活艺术。如同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风景园林应当激发人类情感,并在人们的记忆中留下印记。而记忆的产生源于体验,“我们鼓励设计师设身处地地考虑终端用户及其体验。如果连续10年每天2次在你设计出来的这个空间行走,你会看到什么,感受如何,行走路线如何,这样设计是否切实可行。在这种背景之下做设计,设计师的考虑方式会截然不同。作为设计师,不只对客户而且对社

会整体都负有责任。因此,设计可以不只以开盘日的排场为目标,还应当考虑到整个项目的生命周期。

1.建成环境风景园林设计

2.整合化的设计;

3.典型生境恢复。

4.集约化风景园林设计

设计要强化集约化绿化的观念,积极实施复合生态群落种植形式,综合发挥绿地的景观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向空中要空间,积极推广建筑物、屋顶、墙面、立交桥等立体绿化,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化的覆盖率,推进城市绿化由单一的地面绿化向多形式、多层面的立体绿化发展。

二、人性化的风景园林

现代城市中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而风景园林成为人们释放压力,享受生活的重要场所。风景园林的设计以及建设初衷也应该是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休闲场所。因此,在这样的目的下,人性化理念必须被运用到风景园林设计中才能最大程度满足人们对风景园林舒适度的要求。

1.风景园林环境与行为特征

1. 风景园林环境中人的行为模式;

根据大量实地案例调查,公共空间行为主要分为交通、休憩与健身三大类:

(1)交通行为(穿越行为):是人们公共空间中的必要活动,比如去上学,上班和赶公交、地铁。对于这种行为模式而言,减少穿越时间,缩短行程是最为重要的,归纳影响因素有以下四点: a. 便捷性:穿越场地从A点到B点,人们更喜欢选择直线以缩短路程,因此,在设计场地的穿行通道时,应该考虑到人们的这种行为模式,不应当在其中设置

障碍与高差。 b.识别性:在场地的交通结点,必须给予行人明确的交通标识与方位,以方便行人迅速到达目的地。 c.通道宽度:根据观察,人行道上可通行的密度为每米街宽每分钟通行10-15人,如果密度增加则人群会变成2股逆向的人流,因此,在地铁与车站等交通枢纽周边的景观环境设计穿行通道时,必须根据相应的人流量来确定通道宽度。 d.地面铺装:大量的人流需要坚固耐用的地面材料,同时也有雨雪天的防滑和排水要求。

(2)休憩行为:休憩行为是公共环境中的主要行为方式之一,主要表现为人们坐在座椅或台阶上交谈、观望与缓解疲劳,影响休憩行为的主要因素有:

a.依托:人们在休憩时都趋向于有所依托,无论或站或坐,墙,灌木甚至一颗树都给人以依托感,吸引人们聚集。

b.干扰:人们在选择休憩场地时,趋向于选择那些不容易受到干扰有所遮挡的场所,例如远离主要运动场地和车道,即使人们不得以选择了一个靠近道路的座椅,也常背过身体,避免直接面对道路。

c.光线:充足的阳光也是吸引人们聚集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冬日午后的阳光。

d.场地围合:场地的围合感能给休憩的人群以安全感,根据观察,三面围合的场地最吸引人气,领域感最为强烈。此外,场地宽度L与建筑高度H的比例也影响场地围合感的产生,根据观察,一般比例在1-2时,围合感最为强烈;比例大于2时,感觉场地过于空旷,缺乏凝聚力;小于1时,场地感觉过于压抑,采光也受影响。

e.景观:良好的景观朝向是人们选择休憩地点的一个重要因素,因为这里可以看到更丰富的风景与街景,例如南京火车站站前广场临玄武湖的亲水平台上总是坐满了游人。

f.界面材料:界面材料是指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环境设施的材料,不同的界面材料直接影响到人们行为。

(3)运动行为(健身行为):随着市民健康意识的提高与人口不断老龄化,运动健身越来越成为公共空间的主要活动类型之一,根据观察与统计,影响运动行为的主要因素

有: a.空间:健身运动的开展需要一定开敞的空间,根据活动群体的大小不同,所需要的场地大小也各不相同b.线性道路:线性道路为人们散步与跑步运动提供了天然的跑道,同时道路上不断变化的景致也是吸引人们运动的重要因

素。 c.形状:形状是诱发人们运动的重要因素,根据观察,一些特定的高度(如1M左右)和形状(如高于人们头顶的条形物)常常能诱发人们的压腿和悬吊的动作。

2. 年龄与行为特征;

老年人是室外环境的主要使用人群;中青年人次之;少年儿童使用最少,一般也由成人看护。同时,也可以看出不同类型公共空间使用群体也不尽相同:交通型空间和商业空间中中青年人群数量最多;而社区休闲型与综合型空间中老年人群数量最多。

(1)少年儿童:往往使用公共空间中的空旷地带,主要来源于附近社区。伴随儿童的还他们的家长,他们常常站在广场的一侧,一面观察他们的孩子,一面与其他家长交谈,影响儿童行为的主要因素有: a.场地. b.奇怪的形状。 c.陪伴的家长。

(2)中青年人:公共空间内的中轻年人群主要分为两类:a.临时性的人群: 主要为行人与候车人群。他们的行为特征是在公共空间中停留时间比较少,并常常在公共空间边缘活动,而不深入内部。

b.在场地上进行休憩与娱乐健身活动的人群,他们的活动既包括以交谈、观察为主要活动形式的静态活动,根据观察,这类活动人数一般在2-3人以上,所需要的面积可以根据每人1-1.5平方米计算;此外还包括动态活动,以球类运动、轮滑、街舞等为主要形式,参与人数较多(常在4-5人以上)。(3)老年人:老年人一般为分布在附近的住区居民,是公共空间的主要使用者,年龄较为集中在55岁到75岁之间,这个年龄段老人的活动特点是能够独自展开活动,活动类型不受限制。类型分为动态活动(如运动健身),与静态活动(如棋牌聊天等),无论哪类活动都需要较为宽敞的活动场地与适宜的气候条件:

a.动态活动:老年人的动态健身活动可以分为群体健身与个体健身。群体健身往往需要一定规模的场地与相对较有围合感与安全适宜的环境,活动类型包括扇子舞、交际舞、太极拳个体健身一般以太极拳、舞剑或自己运动为主,有的需要一定的器材设备。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场地中没有提供设施的话,老年人常常会利用环境中的一些因素从而对其造成一定的破坏,例如老人的悬吊、压腿动作常常借助树木,从而对树木造成一定的损坏,同时这些行为也容易造成危险。因此在健身型公共场地中提供适宜安全的器材设备十分必

要。

b.静态活动:以打牌、下棋和遛鸟等群体娱乐为主,常常三五成群聚集在一起,并且持续时间较长,因此在公共空间中需要数量较多并耐用的桌椅设施,并有所遮蔽。此外桌椅排布形式要适于交流与活动,根据观察,相对而坐的桌椅形式最适宜诱发各种活动。应该看到老年人动态活动与静态活动两者并不是完全分离的,静态活动与动态活动在公共空间既应该保持一定距离,以便于活动的开展,同时也应彼此靠近以聚集人气。

3. 人的行为心理特征;

公共空间中的人的行为模式虽然多种多样,但追根到底,都源于不同人群的不同心理特征,而行为模式都是这些心理特征的外在表现。根据观察研究,公共环境中不同人群的心理特征差异主要表现为性别差异、年龄差异,从宏观层面上来讲则又可以分为个体心理特征与群体心理特征两大类:(1).性别差异

男性:根据调查,在公共空间中,男性表现处更多的主动性(公开,社交、参与),趋向于外向型的活动,更乐于表现自己,展示自己,在位置选择上趋向于选择开放的空间或空间的中心位置;男性独自行为的比例较高。

女性:女性在公共空间中表现出更多的后退性(安全、舒适、放松),趋向于内向型的活动,喜欢选择比较封闭或空间的边缘;女性多成群或结伴前往公共空间,女性独自活动不多见。

(2)年龄差异

儿童:儿童心理比较活跃,越是人多吵杂的环境儿童越发兴奋,越愿意表现自己。在位置选择上,儿童多选择空旷场地的中心活动,以便获得更大的活动范围。

中年轻人:中年轻人的重要心理特征为对空间的质量提出了要求,寻求在相对独立与安静的环境中进行交流与休憩。老年人:老年人的心理比较特殊,一方面老年人希望处在安静的环境中,不希望受到交通喧哗的影响,同时另一方面老年人也渴望与人交流不愿寂寞,因此在公共空间中老年人常常选择那些既有所遮蔽又能与外界交流的“安全”的场所。

1.设计的预见性与适应性。

景观环境设计的预见性是指景观环境内潜在的不同人群的行为需求进行有效的预见;预见性是从风景园林者角度出发的。风景园林的适应性是指景观环境能够多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行为与心理需求;适应性是从景观环境本身出发的。预见性与适应性重合程度越高说明场地设计与人的行为与心理需求契合度越高,越受使用者的欢迎。

1.环境行为的调查与评价

2.传统的行为调查方法.

实现设计的预见性与适应性,必须要对景观环境中人的行为模式与特征进行调查。环境行为调查的方法,包括定性研究方法和定量研究方法。

(1)定性研究方法主要以行为观察法为基础,以调查问卷为补充,运用观察、描述的方式对环境行为进行调查研究;(2)定量研究方法主要是采用行为地图法,同时在此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得出结论的方法。

(3)问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是行为观察法的重要补充,是景观空间调研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其影响因素是问卷结构设计是否合理以及被调查对象的合作程度。

(4).行为地图法: 1970年环境心理学家伊特尔森等人发展起

来的行为地图法,是一种研究人员将特定时间段特定地点发生的行为标记在一张按比例绘制的地图上的方法,常把不同行为或不同人群用符号标记在图上。行为地图可以由多张特定时间段的地图进行叠加,从而得出更大时间段内的特定场地的人们的行为特征。其特点是:平面标记直接明了,与设计最容易相结合。

(5).统计分析法:统计分析法是行为地图法的重要补充,它在行为地图法的基础上充分利用调查搜集来的大量数据,再运用统计学原理来分析空间环境与人的行为模式以及心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特点:科学性(能在错综复杂的空间环境与极其丰富的环境因素中做出定量分析研究,从而得出各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与总体规律)。

1.数字化仪器与环境调查方法。

2.人性化的风景园林设计

1.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

所谓“无障碍设计”就是要将生活环境中的各种有形障碍移除,使无论长、幼、伤、健人士,每个人都能够畅通无阻、随心所欲地去到每一个公共空间、享用各种资源。无障碍环境」的概念源于北欧,如丹麦、挪威、瑞典等地。1950年代,丹麦人卞麦克逊(NEBank-Mikkelsen)提出了“正常化原则”的观念,每一个残疾人士都应该尽可能的回归一般社会,和一般人一样,过正常化的生活。欧洲各国开会决议对于「身体残障者方便使用的公共建筑物设计及建设加以考虑,于此同时,美国订定出了世界上第一部有关无障碍环境设计基准的式样书。受到此举影响欧洲各国及加拿大相继设立无障碍环境的相关法例。伤残人士和所有人一样,需要过正常生活、有工作、有社交,能够尽展所长贡献社会。但我们平日生活觉得没有障碍的环境,对伤残人士而言可能是四处受阻。而且推广无障碍的生活环境,可不是单单为伤残人士设想;

除伤残人士以外,长者、儿童、孕妇、使用婴儿车人士、长期病患者等均需要无障碍环境设施。尊重不同人士需要的大

原则而设计出来的环境,对不论是否有伤残的个别人士,同样有所裨益。

“通用设计”的理念:以人为本,在设计专业的领域中,解决”人”在生活中可能面对的不便,即所有设计产品或环境,已将各种使用者的元素及需求考虑在内,让不同身形、性别、年虑在内,让不同身形、性别、年龄、怀孕、行动不便、弱能或健全人士,都能方便使用,而不只是考虑到较多数的使用者,或需要因为回应伤残人士而进行改装及特殊设计。事实上,近至国内、台湾等地亦已经开始普及“通用设计”的设计理念。

“通用设计”的理念有以下七大原则:1.公平性: 所有使用者都能使用。2.弹性: 不同使用者均能选择不同的使用方法,如左撇子和右撇子。3.直觉性: 使用方式简单易懂,使用者不需具备专门经验或知识。4.多元知觉性: 针对不同感官弱能人士,使用不同的沟通方式,如图片、语音、触觉等;

5.容错性: 发生错误机会低,并于错误发生时出现警告或保护措施。

6.省力性: 使用时可保持自然的身体姿势,并减少重复的动作。

7.提供充足空间让伤残人士使用辅助工具或其他个人支援。

2.场地设计与行为关怀;

场地设计是对建设基地内所有建、构筑物及室外设施进行的总平面设计和竖向设计。场地设计是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领域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可以这样说,场地设计是营造良好城市空间环境的重要途径。好的场地设计首先要对场地设计条件进行分析,符合场地的自然条件、建设条件、公共限制条件等。其中场地的自然特征主要包括地形、气候、土城地址、水文与水文地质条件。其次要明确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和基本要求。场地总体布局的任务就是根据建设项目的组成内容,性质、要求和场地设计条件,以全局的观点对场地进行总体布局建设。基本要求是使用的合理性、技术的安全性、建设的经济性,合理利用地形,减少工程量,节约用地、建设标准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规划设计中不可置疑的原则。自20

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兴起于西方、至今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环境—行为”学科一直致力于研究使用者心理和物质环境之间的关联,以此营造契合使用者心理的宜人环境。场地环境作为城市空间与建筑空间的重要连接,尊重使用者的心理感受,依据不同的需求营造适宜的环境氛围是场地规划设计中必须注重的基本问题。然而在一些建成的场地中,对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并没有得到真正体现。场地设计往往只是城市环境中的一个部分,设计者应当从城市整体出发,建立起更为整体的价值观念和空间观念,尽可能地以自身的设计推进周边地区的环境改善。德国哲学家谢林曾说:“唯有整体的美才是真正的美”,促进城市的整体和谐无疑是设计者应有的更高目标与职责。从场地周边环境出发整体的考虑问题,往往会引起对该场地价值的重新认识,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良好的场地设计不仅仅在塑造城市景观、完善城市功能等方面具有积极作用,它更是促进城市公众生活的良好媒介,在可能的情况下为公众塑造更多的开敞空间,让不同的群体能够参与到其中。

1.风景园林设计与行为及精神关怀。

风景园林作为环境设计学的一部分,以协调人和自然的和谐关系为己任。而真正有文化特色,有生命力的作品,除了功能合理舒适协自然外,他应该充分体现出地域,文化和时代的特点。园林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福利社会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我国已进入老龄型社会,目前老龄人口以年均3% 的速度递增,预计再过10 年,我国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1/5.这表明,老龄化将是我国21世纪面临的最严峻问题之一。所以在目前的经济条件下,如何在园林的规划设计和建设中,体现对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关爱,尽可能满足他们生活的基本要求,是当前十分紧迫的研究课题。园林设计中的行为及精神关怀具体体现在以下

(1)园林空间的设计原则无障碍性

指园林环境中应无障碍物和危险物。园林规划设计者必须设身处地地为老弱病残者着想。易识别性:指园林环境的标识

和提示设置。老年人、残疾人易遭危险,这是因为他们身心机能不健全或衰退,致使感知危险的能力衰竭。因此,空间标识的缺乏往往会给他们带来方位判别、预感危险上的困难,随之带来行为上的障碍和不安全。为此,设计中要充分运用视觉、听觉和触觉手段,给予对方以重复的提示和告知。并通过空间层次和个性的创造,以合理的空间序列、形象特征塑造鲜明的标识以及悦耳的音响提示等,提高园林空间的导向性和识别性。

易到达性:是指在园林游赏过程中的便捷性和舒适性。老年人、残疾人行动不便,有重返社会和渴望享受绿色园林环境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这就要求园林场所及其设施具有可接近性。为此,设计者要积极提供参加各处活动的可能性,从规划上确保他们自入口到各园林空间之间至少有一条方便、舒适的无障碍通道,并配备必要设施,且保证他们有通过付出生理上的努力而使行为得以实施的心理满足感。

可交往性:是指园林环境中应重视交往空间的营造及配套设施的设置。老年人、残疾人愿意接近园林自然环境,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这里可以消除一些孤独感和抑郁感,宣泄心中的失落、急躁和烦闷。所以,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上,应多创造些便于交往的围合空间、作息空间等,以便老年人和残疾人相聚、聊天和健身等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和偏好。

(2)风景园林中的细部构造设计应重复考虑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的良好使用;

(3)在园林中的绿化设计要更多考虑老年人、残疾人对绿地、庭园的强烈需求及使用率。

中国园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xx园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就世界范围而言,园林景观行业已被公认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其独特的绿色环保和生态概念已经获得愈来愈多的认同,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园林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就发展现状来看,存在很多问题,并与国际水平相差很大距离,展望中国园林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化、现代化的风景园林,是值得探讨的。 园林业是以建设、维护和调整园林并提供服务为主要技术构成的从业人员及相关物资的集合。而就园林业的起源看,园林业起源于逐渐从农林业分工而独立开来的花卉和苗圃业,经过绿地和庭院建设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包括养护管理及其它服务在内的综合的技术经济系统[1]。中国的园林业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行业之一,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随着WTO进程的推进,加速了园林行业市场化操作,园林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1、我国园林行业的发展现状 1.1行业法制及技术标准体系起步较晚 我国园林行业法制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制定风景园林技术标准,早期的标准主要有:1991年,建设部修订发布了《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表》,列出百余项拟编制的技术标准,已颁布《公园设计规范》、《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等近十项标准。1992年,建设部颁布《城市园林绿化条例》,2002年又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统计,在建设部现有颁布的城市绿化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有26项。我国园林行业国家和地方颁发的法规文件,共368项,其中由全国人大批准颁布的条例4项;国务院令8项;国家建设部颁发的规定类43项、资质标准类11项、技术标准类15项;各省、区、市颁发的法规和标准272项。这些法规和标准是在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建设中逐步建立并巩固、推广,在规范生产、组织生产、指导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园林行业全面提高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法规和标准建立实施,为在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的意义

题目:浅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学号 XXXXXXXXX 姓名 XXX 专业 XXXXXXXXXXXXXXXXXXXXX 指导教师 XXXXXX 摘要:加快园林绿化美化的建设,建设具有多元化,多层次的,具有多姿多彩,五颜六色的城市园林美景。 关键词:城市园林绿化

目录 中文摘要 (Ⅰ) 目录 (Ⅱ) 引言 (1) 1、×××××× (4) ×××××××× (4) ××××××× (10) 2、×××××××××××× (18) ............结语 (113) 参考文献 (115) 致谢 (118) 附录 (121)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和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建设优美的环境已逐渐成为各城市的园林建设的也成为工作的重点。绿化是园林景观的主体,选择与应用好绿化的要素决定了园林景观的最终效果。 1 园林绿化树木的选择 选择合适的树种是城市园林建设的重点,关系到园林绿化的质量和效果。树种选择合理,不仅可大大提高绿化、美化效果,还可以节约建设投入与以后的管理养费用。园林建设树种的选择应满足栽培目的,应能够适应栽植地的立地条件,要选择的树种要来源广、成本低、繁殖和移栽较容易。总之,园林树种的选择应满足目的性、适应性、经济性三个基本的原则。 2 主要绿化树种选择 街道树 是为了满足美化、遮荫和防护等目的,在道路栽植的树木,是城镇绿化的主要部分。一般对街道树种的选择与配置有两种,一是单一树种配置,即一条街道应用一种树种,整齐化并便于管理;另一种则采用多树种配置,主要是因为单一树种可能在结构上具有不稳定的因素。道路绿化应统一的规划,根据道路级别,位置等条件来确定树种。选择树种要具有代表性、能反映城市风貌,避免树种的单一化,一般街道树以种植有一定冠幅的高大乔木为主,常绿与落叶树种比例要适当,既能遮蔽夏季的阳光又不影响冬秀的采光,同时不妨碍交通。 庭荫树 是指树冠浓密,形成较大绿荫的树木,常栽植于庭园、庭院、公园等绿地中,主要为了人们提供一个阴凉、避免日光曝晒和清新的室外休憩声所或作为景点装饰用。 孤植树

中国园林景观行业概况.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和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园林景观行业概况、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和行 业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一、近十年来,政府对园林绿化的投入加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速度极快,城镇化率已从1978年的 17.90%跃升至2016年的57.35%,但是距离发达国家80%的平均城镇化率仍 有较大差距,未来我国城镇化率有较大可能继续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根据世界城镇化趋势的一般规律,我国已经逐步进入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大型城市的规模增长放缓,而居民对城市质量的要求与日俱增。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质量提升、基础设施更新换代等多重需求将逐步释放,共同作用于风景园林市场的扩大。 2006-2016 年我国城镇化率情况(%)

鉴于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政府对城市园林绿化的投入金额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近年来,受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速下滑影响,2015年,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额亦有所降低,但仍达到 2,075 亿元。 2005-2015 年我国城市园林绿化固定资产投资额 二、风景园林行业四大细分领域发展空间较为广阔 风景园林设计主要涉及市政公共园林、休闲度假园林、生态湿地和地产景观园林四大领域。发行人所处行业的市场容量与四大领域的投资建设规模紧密相关,经济的增长和人们生态意识的提高为四大领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进而扩宽了风景园林行业的市场前景。 (1)市政公共园林市场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①城镇化支撑市政公共园林市场继续扩容 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给风景园林行业带来了契机,近年来,政府在园林和绿化方面的投资金额从2005 年的 411 亿元增长到2015 年的 2,075 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17.57%。城市建设逐步向精致化、园林化迈进,市政公共园林的建设需求仍保持在较高水平。 ②旧城区的改造将提升存量需求 我国未来市政公共园林的市场不仅来自于城市化进程所带来的新增市场容量,也同样来自于现有城市化水平下存量市场的再升级。在我国城市中存在大量旧城区、城中村等居住环境较差、利用率较低的区域,由于城市土地资源紧缺,为了改善市容市貌,盘活中心城市的存量土地,旧城区改造和城中村拆迁成为许多城市的建设重点。过去片面地追求经济高增长,单纯追求城市建筑建设的行为导致城市公共绿地用地紧张、绿化面积少,这不符合现代人对城市环境的要求,因此政府也在不断地加大对现有城区绿地的投资力度。 ③园林建设受重视程度不断提高 园林建设已经成为评价一个城市人居环境、生活水平、生态建设等方面的重要指标。发达的城市园林不仅提高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和满足感,而且有利于旅游开发和招商引资。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县区将园林建设作为发展规划的重点之一,不断加大对园林建设的投入。2015 年,全国城市绿地面积已达 266.96 万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1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高到 13.35 平方米。 2005-2015 年我国城市(公园)绿地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情况

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分析

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分析 发表时间:2018-12-14T09:50:12.59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5期作者:王国卫 [导读] 本文概述了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目前城市规划中在园林绿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浙江卫泰建设有限公司 摘要:本文概述了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规划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目前城市规划中在园林绿化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且提出了详细的解决办法,为实现园林绿化和城市建设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现代园林;发展趋势;城市环境 社会在发展的过程中自然资源不断的开发利用,这终究会使其趋近匮乏;自然环境的破坏和污染让人们向往与自然和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就是现代园林艺术所要表现的生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建立和遵守公共规则,同时在此基础上,提高艺术和文化的品位。 1特征 (1)把过去孤立的、内向的园转变为开敞的、外向的整个城市环境。从城市中的花园转变为花园城市,就是现代园林的特点之一。(2)园林中建筑密度减少了,以植物为主组织的景观取代了以建筑为主的景观。丘陵起伏的地形和建立草坪,代替大面积的挖湖堆山,减少土方工程和增加环境容貌。 (3)传统材料的继承与扬弃。 中国园林中应用石材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掇山、置石到园林建筑的营造、石材的应用都比较广泛。除了继承和保留的掇山、置石的功能外,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使石材还广泛应用到各种建筑、道路、小品等构筑物的面层装饰,以及根据需要加工制作成各种景观小品。铺装和花坛的面层材料运用,经过加工处理后的不同色彩和质感的花岗岩板材,使整个环境显得整洁、优雅。因地制宜选用当地石材进行加工和处理,可形成各种园林景观小品[3]。同时,随着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工程材料的出现,作为结构工程材料而应用在园林中的石材已经逐渐地减少了。 (4)新材料、新技术、新的园林机械,在园林中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园林中应用的陶瓷制品,主要有彩釉砖、无釉砖、劈离砖、麻面砖、玻花砖、渗花砖、陶瓷锦砖、陶瓷壁画以及琉璃制品等。琉璃瓦自古以来就被作为园林中建筑物、构筑物的优良装饰材料。此外,近年来不断涌现出的陶瓷制品的种类和品种真可谓应有尽有、目不暇接。而常应用于园林道路广场铺装中,产生较好效果的主要种类有麻面砖、劈离砖等;应用于建筑、小品、景墙立面装饰的材料有彩釉砖、无釉砖、玻花砖、陶瓷艺术砖、金属光泽釉面砖、黑瓷装饰板、大型陶瓷装饰面板等种类。运用不同色彩的陶瓷砖在水池底铺成的图案,大大增强了水池的景观表现力。 混凝土也由于其良好的可塑性和经济实用的优点,受到各方建设者的青睐,除作为结构材料使用的普通混凝土外,可运用在园林建设中的类型和品种也是层出不穷。 除上述出现不久的,或刚研制开发出的材料外,还有一些以前一般少在园林中被运用的材料,也开始在园林中使用了,如金属材料,许多园林中还出现了金属材料加工制作而成的园林小品,在园林环境中也别具一番魅力。 (5)增加生产内容、养鱼、种藕以及栽种药用 _??)_K~和芳香植物等。 (6)强调功能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用生态学的观点去进行植物配置。 (7)体现时代精神的雕塑,在园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 2 发展趋势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既不能生搬硬套中国古典的园林形式,也不能完全依赖于西方园林的造园模式,而是应该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和西方园林杰作中所蕴含的典型特征,遵从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方法、合理借鉴西方的表现形式,取西方园林之长,补中国园林之短,从而将中国文化思想与西方现代观念完美融合,并把握好中西方古典园林设计的精髓。 中国现代园林设计只有以严谨的态度进行改革、创新,才能建设出具有感染力和创造力的现代园林。我们在现代园林建设中既要继承传统,又要有所创新;既要考虑民族文化的文脉,又要考虑时代的发展,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努力创造出具有现代特色而又不失中国古典园林的“魂”的景观。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是世界造园艺术的奇观。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用勤劳和智慧创造出的境界独到、风范高雅的工艺造物,以其沉静典雅、平淡含蓄、心物化一的美学风范,成为世界造园艺术宝库中一朵魅力永恒的奇葩。中国的造园艺术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审美旨趣,它深浸着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蕴,是中国五千年灿烂文化造就的艺术珍品,代表着中华民族内在的精神品格。 西方园林艺术显现出“人工化”的痕迹与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效法自然的艺术特征迥然不同。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主要特征,力求体现出严谨、理性,一丝不苟地按照纯粹的几何结构和数学关系发展,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造园手法。“天,地,人”融汇是现代园林景观未来的发展趋势。现代园林设计发展的多元化是世界性、全球化的进程使全世界共享经济技术进步的成果,也使各个国家和地区更注重自己独有的地域文化特征。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总体概括起来说有:生态自然化、多学科交融、更广阔的范围、文化继承与发展。 当然,具体论述就是以生态学的原理和实践为依据,实现与人的沟通,达到与人愉悦的心情。 (1)强调开放性与外向性,与城市景观相互协调并融为一体,便于公众游览,使形式适合于现代人的生活、行为和心理,体现鲜明的时代感; (2)以简洁流畅的曲线为主,但也不排斥直线与折线,它从西方规则式园林中吸取其简洁明快的画面,又从我国传统园林中提炼出流畅的曲线,在整体上灵活多变,轻松活泼; (3)强调抽象性、寓意性,具有意境,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它不脱离具体物象,也不脱离群众的审美情趣,把中国园林中的山石、瀑布、流水等自然界景物抽象化,使它带有较强的规律性和较浓的装饰性,在寓意性方面延续中国古典园林的传统。(4)讲究大效果,注重大块空间,大块色彩的对比,从而达到简洁明快,施工完毕后即可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 【摘要】城市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城市社会的,城市园林绿化中也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业、工农业、交通业、贸易业、文化教育业、旅游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和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时期,园林绿化的重要性逐步增强,人们的欣赏水平也越来越高。 【关键词】园林绿化城市重要性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改善,对居住和工作环境要求越来越高。园林绿化业迅猛发展,绿化公司日益增多,各地相继出现了很多有特色的园林绿化小区,形式喜人,特别是沿海地区,城市园林绿化市场正在慢慢步入正轨。但在内陆各中小城市中,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等方面却存在不少问题,必须予以重视。 一、园林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园林绿化是城市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环境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城市生态系统中最为活跃的生物多样性因素,城市园林绿化不仅具备环境效益,同时具有休闲娱乐、美学、生态和社会效益。从功效上看可以防止土壤侵蚀,滞尘、涵养水源并保持地下水不受污染,调节温度,减少声、光、视觉污染等,园林绿

化可以使环境更加优美,更有吸引力,能促使人们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缓解精神压力,充分体现城市活力和城市风貌。所以要在城市开展高标准园林绿化带,在近郊建森林公园、风景林、防护林、公益林,以此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合理布置稳定的人工植物群落,是提高城市森林覆盖率的有效措施。要以高大的落叶乔木或常绿乔木为上木,以半耐阴的小乔木或常绿灌木为中木,以耐阴的小灌木作下木,由下木过渡到地被植物,这样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了。 二、城市园林绿化中存在的问题 1.由于绿化建设投资主体多元化,政府主管部门难以掌握,致使一些绿化工程不达标,如住宅小区内绿化,开发商为了达到规划部门30%的绿地率的要求,同时又为了迎合人们现今“择绿而居”的时尚要求,必须要绿化,但为了节约资金,降低成本,就请一些个体户,胡乱种上几棵树,铺点草,算是绿起来了。整个工程未经正规设计单位设计,景观效果差,品位低, 严重影响了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也对经济造成无以挽回的损失. 2.绿化施工队伍参差不齐,难以充分体现工程的设计思想。绿化工程不同于建筑工程,其严谨性、技术性不是很强,这让许多人误认为绿化施工不过是种种树,铺铺草而已,再加上其可观的利润,致使许多素质不高的个体队伍纷纷涌入绿化施工行业,不结合实际,机械地照搬图纸。殊不知:“三分设计,七分施工。”一个良好的景观

中国园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中国园林产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就世界范围而言,园林景观行业已被公认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其独特的绿色环保和生态概念已经获得愈来愈多的认同,展现出越来越广阔的市场前景。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园林行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就发展现状来看,存在很多问题,并与国际水平相差很大距离,展望中国园林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如何发展出有中国特色的体系化、现代化的风景园林,是值得探讨的。 园林业是以建设、维护和调整园林并提供服务为主要技术构成的从业人员及相关物资的集合。而就园林业的起源看,园林业起源于逐渐从农林业分工而独立开来的花卉和苗圃业,经过绿地和庭院建设业,目前已发展成为包括养护管理及其它服务在内的综合的技术经济系统[1]。中国的园林业经过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行业之一,在国际上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是,随着WTO进程的推进,加速了园林行业市场化操作,园林行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 1、我国园林行业的发展现状 1.1行业法制及技术标准体系起步较晚 我国园林行业法制标准化工作起步较晚,从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制定风景园林技术标准,早期的标准主要有:1991年,建设部修订发布了《城市园林绿化行业技术标准体系表》,列出百余项拟编制的技术标准,已颁布《公园设计规范》、《城市绿化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风景名胜区规划规

范》等近十项标准。1992年,建设部颁布《城市园林绿化条例》,2002年又颁布了《城市绿线管理办法》。据中国风景园林学会城市绿化专业委员会统计,在建设部现有颁布的城市绿化技术规范、规程和标准有26项。我国园林行业国家和地方颁发的法规文件,共368项,其中由全国人大批准颁布的条例4项;国务院令8项;国家建设部颁发的规定类43项、资质标准类11项、技术标准类15项;各省、区、市颁发的法规和标准272项。这些法规和标准是在我国园林绿化行业建设中逐步建立并巩固、推广,在规范生产、组织生产、指导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我国园林行业全面提高质量管理奠定了基础。同时,这些法规和标准建立实施,为在推动我国园林整个行业系统高度协调统一,使我国园林行业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程序化、科学化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2行业发展迅速,行业内容不断扩大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园林绿化进程突飞猛进。1991年12月,在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上提出,“九五”期间的城市园林绿化工作应有总体的量化指标,如人均公共绿地、绿化覆盖率、绿地率等,并提出创建“花园城市”、“园林城市”等设想。至2006年末,全国655个设市城市,城市建成区绿化绿化覆盖率34.38%,建成区绿地率30.27%,人均公共绿地7.94平方米,分别比“九五”末增长6%、6.01%和3.38平方米。建设部开展“园林城市”的创建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各城市绿化建设的积极性,至今,先后建立了国家城市湿地公园22个,命名了国家园

景观设计学习心得

景观设计学习心得 现代景观设计学的经典之作,西蒙兹的《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里这样说:“……景观设计师的终生目标和工作就是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他们的生活同生活的地球和谐共处……人们设计的不是场所,不是空间,也不是物体;人们设计的是用途和体验——首先是确定用途和体验,其次才是随形式和质量的有意识的设计,以实现希望达到的效果。场所、空间或物体都根据最终目的来设计,以最好的服务并表达功能,最好的产生所欲设计的体验。” “公众参与”是在社会分层、公众需求多样化、利益集团介入的情况下采取的一种协调对策。它强调公众对规划编制、管理过程的参与、决策和管理,强调对话与沟通,协调公众各方利益,力求实现规划项目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世界范围内公众参与规划的研究与实践已开始进入了成熟期,基本上完成了从1960年代的社会运动化向1990年代的理论化和制度化方向的迈进。 公众参与方法以其追求公平、讲求沟通、公正客观的本质特点应当作为有效推动大学校园面向信息社会、可持续地、和谐地发展的重要规划策略。而在我国,尤其是大陆地区,这种方法在大学校园规划领域的研究与实践非常欠缺。立足我国国情,基于信息社会,针对大学校园规划,对公众参与方法展开深入地专门研究,不仅有可能深刻变革我国的大学校园规划理论与方法,创建出支持创新的、生态和谐的校园环境,而且也将有可能对国际公众参与研究领域作出有益的补充和发展。 在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中,“变化是唯一不变的事物”,传统的大学校园总体规划显得过于主观、武断和僵化。实践证明,往往一个小小的改动就会导致整个规划不可行。这就意味着要频繁地修改规划甚至完全重新规划。 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有助于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认为,应当将规划视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让大学校园相关利益群体共同参与、决策和管理这一过程,在专家的引导和协助下共同制定控制性的原则、条例,提出详尽的说明和建议,避免非使用者主观的、武断的错误决策,由不同时期根据实际需要不断提出的局部项目取代僵化笼统的蓝图,逐渐形成整体。这种方法将创造的是有机秩序而不是极权秩序。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避免校方陷入疲于应付地反复立项、重复建设等困境,避免花费大量心血获得的规划图纸很快成为过时的废纸,节约大量人力、物力,无论在规划、建设和使用过程中都将显示出灵活经济、资源高效的策略优势。 由此可见,在我国现代大学校园规划中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直接关系到大学校园环境发展的生态可持续性。 大学校园的城市化是指当前我国部分大中城市大学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若干校园迅速集聚并形成城市化过程中较为特殊的大学园区或称为大学城的现象。具体主要表现为居住、游憩、文化、教育、科研及产业等功能和空间的城市化。大学校园的城市化不仅自发而且自觉地迅速推进。这一进程在城市范围内对教育资源进行重组与开发利用。 上述方面都使得大学校园规划的相关利益群体从以前局限于学校师生拓展到政府、校方、合作办学的开发商、社区公司、社区居民以及在校或“在线”师生等。这使大学校园规划的内涵大大扩展,也增进了大学校园规划问题的复杂性。如何使众多相关利益群体高效共享大学资源,和谐共生?使用公众参与的方法将从根本上帮助协调各方利益,合理配置资源并根据需求的变化及时作出调整,使校园规划真正有助于建设信息社会的和谐校园。 信息社会的基础是连接,人人共享的广泛连接的实现将提供前所未有的技术平台,有可

大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趋势

大园林是园林发展的必然趋势 摘要: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使现代园林工作领域不断扩大,功能越来越多,更受人们重视,面向城郊一体化和全社会的大园林成为园林发展的必然趋势,并对北京市开拓园林工作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二十一世纪;园林;发展;趋势 一、社会经济对园林的影响 园林是人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园林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化、思想观念的演进。在世纪之交,探讨园林发展的趋势,首先要对二十一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园林有重大影响的方面作一些分析: (一)全球注重保护环境与生态 经过工业化、城市化急速的发展,人们猛回首,惊觉我们的环境已经变得如此的恶劣。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初,英国伦敦的光化合烟雾事件,日本的汞中毒,促使人们开始注重环境保护。然而热带雨林继续在消失,臭氧层空洞仍旧不断扩大,濒危生物物种逐年增多,城市化使人们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和文化遗产遭到破坏。人类终于觉悟到我们的地球只有一个,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我们的生活,如果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被毁坏了,经济再发达又有什么意义呢?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各国政府共同签署了《环境与发展宣言》,我国政府也作了承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保护环境、保护资源,使我们的发展“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世界正从自然经济的农业社会和市场经济的城市社会向生态社会的可持续社会过渡。园林作为一个人工的生态系统,不仅要求继续发挥其传统的美化环境和提供休憩场所的作用,还要求在改善生态环境,减低自然灾害,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二)全球经济一体化 信息和交通技术的发展,资本的流动,跨国公司的成立使生产不局限于一地,可以远距离运输原材料,选择劳动力低廉和靠近市场的地方进行生产,形成了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我国实行开放改革,并且即将加入WTO,也把我国的经济融入了全球一体化的行列。园林不仅是一个消费的大市场,也是一个有很大发展前途的大产业,面临着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国的园林在这关键时刻,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展园林大产业,占领园林大市场,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在生产、设计、科研、技术、经营、管理、政策等各方面和国际接轨,是一个很大的课题。 (三)全球进入知识经济的时代 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生物科学、生命科学和微电子学为先导的高科技产业迅速崛起,在许多产品和服务所创造的价值中,知识的含量越来越大,甚至超过原材料和能源消耗。一个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应用基础上的经济时代,即知识经济时代已悄悄到来。我们正面临科学技术重大突破的前夕,这是一个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的知识革命。这场革命将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例如工作与生活的快节奏,弹性工作时间,工作地点分散,信息快速传播,知识更新迅速等。园林,特别是我国的园林,必须急起直追,用科技带动行业的发展,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一个新的变化,适应新的时代需求,才能跻身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被时代发展所淘汰。 (四)呼唤发展民族文化特色 由于信息传播和网络化的发展,造成了文化的国际化、趋同化的倾向加剧。城市和建筑的标准化和商品化,使建筑和城市特色逐步消失,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文脉难以继承,这是一种文化的失落。很多有识之士纷纷呼吁:文化是衡量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尺度,只有文化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科技和经济国际化的时代,更加要求文化的民族化、地方化和多样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球的。园林由于更贴近人的生活,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的积

景观设计实习心得【精品】

通过这次景观设计实习,在设计方面我感觉自己有了一定的收获。实习主要是为了我们 今后在工作及业务上能力的提高起到了促进的作用,增强了我们今后的竞争力,为我们能在 以后立足增了一块基石。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景观设计实习心得,欢迎大家阅读。 作为一名即将毕业的建筑专业学生,社会实践是我们在大学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大 三实习时期我有幸在设计院实习,在将近半年的实习期里,我初步接触建筑设计的一些运作, 熟悉了建筑平面,立面,剖面图的绘制,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负责指导我的是一尾资质很 高的一级建筑师,实习内容主要是 A CAD 、天正建筑等建筑设计软件的运用.在指导师的 教导下,很快我就熟悉了相关的操作,使自己的基础更牢固,技术更全面, 实际操作能力有所 提高,以下就是我的一些实习过程和体会。 3月号,实习的第一天,我早早就到单位了,有独立的办公桌和电脑。可是不知道该做 些什么,后来胡经理简单的讲了些软件的工具再加上在学校里的一些CAD上机课,基本还是 能够做些简单的东西。他让我用CAD软件画一个住宅楼单元的平面图和立面图,终于有事情 做了,于是我就乖乖的做起了图。说实话我以前在学校的时候经常画图,觉得这对我来说没 多大的难度,可是当我以很快的速度完成后,黄工程师指出了很多规范上的不足,然后他就 耐心地告诉我设计的流程和不同建筑种类的设计规范要求。 首先,是对建筑的整个流程的了解。 建筑物的形成、流程如下: 投资商投资--国家审核批准--设计院做出建筑方案--中标--设计院进行建筑设计(包括 建筑物正,立,剖面,水电,供暖的设计)--建设部审核批准--施工单位施工--监理进行审核 --施工完成,交工--装潢公司进行装修--交工-- 由投资商和房产公司进行买卖。 整个过程中,建筑的设计部分占了相当重要的位置。所以设计的时候,每一步都要按照 规定,每一步都要谨慎。设计时也有它的过程: 做建筑方案(必须符合结构要求)--进行平面设计(设计的同时,由结构师就行调整,平面 做法应符合结构要求,调整的同时,结构师进行结构设计,两者属于同步进行,同步完成)-- 立面,剖面设计--水电,供暖,电梯设计。 对这一些方面有了大致的了解后,我们进行了实际操作--绘图。绘图所用程序为 A 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程序具有二维,三维绘图功能。 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建筑物平.立.剖面的二维绘制。绘图,要先对功能进行了解,再就是 熟悉里面各个工具的用法。 绘图的时候也有步骤:轴线--墙体--门窗--楼梯--屋内布置--标注。还要一边绘制一边 修改。 刚开始画一些简单的房屋平面图,学着用快捷键做图。在绘制的过程中也遇到一些困难, 如弧线与直线的交接,图形的闭合,楼梯的绘制,在做这些的时候经常出现错误,影响下一

园林绿化机械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523601380.html, 园林绿化机械设备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作者:朱权 来源:《现代园艺》2011年第24期 摘要:在园林绿化中使用机械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对此,本文分析了园林机械的国内外 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园林绿化机械;绿化机械;园林机械;机械 园林绿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它既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它既要体现生态功能,又要体现经济、文化、娱乐、休闲等功能。因此,园林绿化作业具有涉及面广、行业多、差异大、季节性和时限性强、地域性特殊等一系列鲜明特点。 1 园林机械的国内外现状 园林绿化机械设备的发展已有近百年的历史。20世纪早期,西方发达国家已开始在园林 绿化的繁重作业中应用机械,那时主要使用起重运输机械和农业机械,如用汽车和起重机运输和装卸物料,用拖拉机和犁等进行种植前的土地整理等。 国内园林绿化机械设备的发展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其主要标志是除了园林机械厂、林业机械厂生产园林绿化机械设备以外,一批实力较强的通用机械厂、机床厂也开始生产不同品种的园林绿化机械,部分小型园林绿化机械已开始出口国外。先进的园林绿化机械设备的进口大幅度上升。英国、德国、瑞典、日本等国的一些大公司的园林绿化机械纷纷进入国内市场,经销国内外园林绿化机械设备的公司大量涌现,规模也日益扩大,并已初步形成了全国经销网络。但是总的来看:国内园林绿化机械设备的品种还比较单一,性能、质量和制造水平都还比较落后,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国内园林绿化机械化作业的比重还很小,与发达国家全盘机械化程度相比,差距十分明显。总体上国内目前仍处于园林绿化机械设备发展的初级阶段。 2 国内外园林机械的发展趋势 进入2l世纪,国内外园林绿化机械设备的发展会进一步加快,国内也将会很快实现园林 绿化作业的全盘机械化,国外发达国家的机械化水平则将进一步向更高的层次发展。今后的一段时期,国内外园林绿化机械设备发展将呈现下述几方面的趋势。 一是继续大力开发园林绿化机械设备新产品,向操作自动化、舒适化方向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当草坪修剪机进入家庭庭院时,是以步行操纵推行式为主导产品,到

【完整版毕业论文】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园林论文资料

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园林论文资料我国传统造园艺术确实具有迷人的魅力。不管是谁,只要身临其境都或多或少地为其所感染。而今,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相互之间的影响愈来愈深,纯粹古典形式的中式园林不复存在了。你也许看不到长廊侵雨、有亭翼然的场面,领略不到“留得残荷听雨声”的意境,但是它的一些精髓却留了下来。“虚实相生,以虚为主”追求建筑与自然的融洽统一,重视空间问题,空间意象往往还有象征性、模糊性和抽象意义。而这些现代意义上的概念,早就出现在我国传统中式园林的营建过程中,为世人所惊叹,并逐渐地运用在所谓的现代风景园林之中。 目录 1.中国现代园林的概念 2.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特点 2.1 现代园林的结构布局特点 2.1.1 景区空间的划分和组合 2.1.2 景区空间的序列和景深 2.1.3 观赏点和观赏路线 2.1.4 运用轴线布局和组景的方法 2.2 中国现代园林植物运用的特点 2.2.1 中国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比较 2.2.2 中国现代园林植物配置的特点 2.3 现代园林建筑小品的配置 2.3.1 园林建筑小品的分类及特点 2.3.2 建筑小品的创作要求

3.中国现代园林的发展趋势 3.1 现代园林的发展思路 3.2 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 3.3 总结现代园林的总的发展趋势 4.参考文献 1. 现代园林的概念 现代园林是由过去孤立的、内向的园转变为开敞的、外向的整体城市环境,即由城市中的花园转变为花园城市。园林中建筑密度降低,以植物为主的景观取代了建筑为主的景观。起伏的地形及草坪的建立,代替大面积挖湖堆山,减少土方工程,增加环境容量。综合运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艺术手段对园林进行科学规划与施工,创造出丰富多样的新型园林。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合更为紧密,强调功能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结合,用生态学观点指导植物配置。 现代园林的研究及理论建设,将综合生态学、美学、建筑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等诸多学科共同发展。具有现代风格,体现时代精神的环境小品在园林中的应用日益增多。[1] 2.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特点 现代园林是有生命的,其本质是一种追求愉悦的纯粹精神活动。中国现代园林发展有如下特点: 1)传统材料的继承与扬弃 石材、水、土、植物等常见又普通的材料在现代园林中不但依然焕发着旺盛的生命力,而且在园林中应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除了继承和保留的掇山、置石的功能外,现代工程技术的发展使石材还广泛应用到各种建筑、道路、小品等构筑物的面层装饰:铺装和花坛的面层材料运用,使整个环境显得整洁、优雅。因地制宜选用当地石材进行加工和处理,可形成各种园林景观小品。同时,随着钢筋混凝土等现代工程材料的出现,作为结构工程材料而应用在园林中的石材已经逐渐地减少了。 2)本土特色与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 既深入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和本土资源环境特点,又认真吸取西方现代风景园林发展的成功经验,抛弃古典园林的历史局限,把握传统观念的启示意义,融入现代生活的环境需求,是我国现代园林真正的发展方向。 3)走生态化园林,建设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代城市园林发展趋势

当代城市园林发展趋势 密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当代城市园林发展走向 专业:园林 姓名:王佳 指导教师: 职称:_________ 答辩日期:_________ 当代城市园林设计发展走向思考 作者:王佳

摘要:我国传统园林发展较早,已有几千年历史,在世界园林上占有很高声誉,但是我国现代园林发展却相对较晚,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得到较为迅速发展。随着社会进步,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活和审美情趣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园林对于满足人们需求已经力不从心,受到了严峻挑战。现代园林分类越来越细,其内涵和外延越来越广,已经超出了传统园林范围。在国外,如美国仅有二百多年历史,但就目前规模与发展速度看,尤其是生态园林超前发展已经达到了令人信服程度。本文从我国城市园林目前发展状况、我国园林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及如何解决、我国园林发展与国外比较还存在哪些差距等方面出发进行研究,提出生态化园林是我国城市园林发展走向。以期能为今后园林发展提供新思路,从而为人们提供更舒适,更人性化园林。 关键字:当代园林; 城市园林; 发展趋势; 生态园林。 Contemporary urban landscape design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 ng

Abstract:Our country tradition botanical garden development early, had several millennium histories, holds the very high prestige in the wo rld botanical garden, but our country's modern botanical garden develop ment actually relative late, only will be later only then obtains a more rapid development in the reform and open policy. Along with society's progress, the people quality of life unceasing enhancement life and the esthetic appeal had the very big change, the traditional botanical garden regarding has met people's need already to lack the ability to do what one would like, has received the stern challenge. The modern botanica l garden classification is more and more thin, its connotation and the e xtension is more and more broad, has already surpassed the traditional botanical garden scope. In overseas, if US only has more than 200 yea rs history, but looked on the present scale and the development speed, the ecology botanical garden development in advance already has achie ved the persuasive degree in particular. Does this article from our count ry city botanical garden at present development condition, which proble ms at present our country botanical garden have and how solves, our c ountry botanical garden development and the overseas comparison also has aspects and so on which disparities to embark conducts the researc h. Will be able to provide the new mentality take the time as the next botanical garden development, thus will provide comfortably, the user f riendly botanical garden for the people. Keyword:Contemporary Landscape; Urban Landscape; Development Trend; Ecological Garden.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 论文

浅谈城市园林绿化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业、工农业、交通业、贸易业、文化教育业、旅游业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数量和面貌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在一片兴旺发达的景象时期,园林城市也就油然而生了。 1.城市园林化的含义 园林城市是在中国传统园林和现代园林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城市发展,适应城市需要,顺应当代人的需要,以整个城市辖区为载体,以实现整个城市辖区的园林化和建设国家园林城市为目的的一种新型园林。它的总目标是“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人居和谐”。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城中有乡,郊区有镇,城镇有森林,林中有城镇,总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渗透,共同提高。 2.建设城市园林的原因 2.1 保护生态与环境的要求 经过工业化、城市化急速的发展,人们猛回首,惊觉我们的环境已经变的如此恶劣,生态失去平衡,大自然饱受蹂躏,空气、水、土壤遭受污染,动植物灭绝,森林消失,水土流失,沙漠化,温室效应等使人类生活品质下降,各种“城市病”随之而起威胁人的健康。这些促使人类觉悟到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我们必须从工业化的黑色道路向可持续发展的绿色道路转折。建设园林城市可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维护生物多样性。 2.2 发展民族文化特色的要求 由于信息传播和网络化的发展,造成了文化国际化倾向的加剧。城市和建筑的标准化和商品化,使建筑和城市特色逐步消失,城市面貌千篇一律,文脉难以继承,这是一种文化的失落。文化是衡量经济和技术进步的真正尺度,只有文化的发展,才能进一步带动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在科技和经济国际化的时代,更加要求文化的民族化,地方化和多样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全球的。园林由于更贴近人的生活,承载着大量历史文化的积淀,反映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建造园林所用材料,如植物、山石等更具有地方特色,因而更有利于产生具有民族化、地方化的效果。中国园林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特点,在发展过程中又产生了许多不同的地方流派和民族风格,对东亚国家和欧洲的园林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这些传统特色要很好地继承和发扬。随着时代的前进,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符合现代人生活需要,又具有民族的、地方的文化特色的园林,是时代对园林工作者的呼唤。 2.3 城市化程度进一步提高 城市化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又会促进经济的发展。据联合国1995 年统计:全世界居住在城镇的人口占全球人口的48.1%,我国1998 年城镇人口约占30%,据预测,到2030 年我国城镇人口可达60%。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将会使小城市增多,大城市扩大。城市是人口大量聚居的地方,城市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市民的身心健康影响至深。因此,园林城市的建设也越来越重要. 2.4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 据统计,我国60 岁以上的老人已达1.3 亿,占总人口的10%;等到2020 年,这个比率将达到16%,进入老年型国家的行列。目前我国已有1/4 的省市率先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包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山东等经济较发达地区。老龄化社会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如退休制度、劳保制度、社会福利政策、医疗保健及保险业,以及居住环境等。老龄化社会对园林也提出了更多的要求:从公园、绿地的分布、服务半径,到园内的布局、设施,都要求能适合老年人散步、健身、娱乐、休闲和交往的需要,以创造一个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环境。 2.5 工作时间的缩短,闲暇时间的增多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劳动生产效率提高,使工作时间缩短,人们的闲暇

城市园林绿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全球及中国城市园林绿化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版) 报告编号:1686056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https://www.360docs.net/doc/523601380.html,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全球及中国城市园林绿化项目可行性分析与发展趋势预测报告(2016版)报告编号:1686056←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3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网上阅读:https://www.360docs.net/doc/523601380.html,/R_NongLinMuYu/56/ChengShiYuanLinLvHuaWeiLaiFaZha nQuShi.html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城市园林绿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和城市环境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园林绿化关系到每一个居民,渗透各行各业,覆盖全社会。我国城市园林绿化企业在计划经济下开始发展,并伴随我国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逐步发展。 我国园林绿化水平在2001年开始迅速发展,一方面,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同时,城市居住舒适感和房地产消费升级的要求刺激了园林绿化率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国家城市规划政策和"园林城市"、"生态城市"等标准也让地方政府在城市建设中重视园林的营造,这是园林行业可能出现"井喷式"发展的外在动力。 园林绿化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系统的健康和活力,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园林绿化事业的地位和社会需求将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带来了园林绿化行业的契机。近年来各级市政部门对市政园林的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十一五"期间,我国园林绿化行业继续发展壮大,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快推动城镇人居生态环境改善。我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在绿化环境方面差距巨大,这也表明园林行业的投资和发展仍将持续。很多发达国家的人均绿地面积都在20-40平米,高的达到了60、70平米。而我国2013年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为12.26平方米;在城市绿化覆盖率方面,美国主要城市的绿化覆盖率在60%左右,2013年我国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9.59%.结合以上两个指标,我们认为我国绿化水平仍明显落后于国外发达国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