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四蟾蜍心脏传导系、心脏起搏点分析;蟾蜍循环系统的解剖

实验四蟾蜍心脏传导系、心脏起搏点分析;蟾蜍循环系统的解剖
实验四蟾蜍心脏传导系、心脏起搏点分析;蟾蜍循环系统的解剖

实验四蟾蜍心脏传导系、心脏起搏点分析;蟾蜍循环系统的解剖

一.实验目的

1.练习双毁髓法,熟练掌握双毁髓技术。

2.重复练习并熟练掌握蟾蜍的解剖技术。

3.观察蟾蜍的心脏,辨认和心脏相连的血管,并学会画和心脏相连的血管的图。

4.学习双穿线手法使心脏游离。

5.学会心脏搏跳的技术方法。

6.观察蟾蜍的心血管系统,了解两栖类心脏的构造、循环途径及其特点。二.实验原理

1.双毁髓法麻醉蟾蜍:用金属毁髓针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使蟾蜍处于一种麻醉状态,四肢瘫软,从而对蟾蜍进行解剖,露出其心脏。通过对心脏结扎使心脏游离,阻碍循环系统由此可以观察静脉血管。

2.两栖类心脏的起搏和传导系统有静脉窦,窦房沟,房室沟组成。这一类起搏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是各部分的自动节律并不相同,其中静脉窦氏主要起搏点,它的节律性最高,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波动频率和静脉窦的节律相同(即取决于静脉窦的节律),窦房沟和房室沟是潜在的起搏点,正常状态下他们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其自身的自动节律性被主要起搏点的节律所掩盖。因此他们波动的顺序是:静脉窦先波动,然后是心房最后是心室。但是当主要起搏点的兴奋不能传导到窦房沟和房室沟的时候,他们的自动节律可引起心脏的波动。本实验用斯氏结扎法结扎蟾蜍主要和次要起搏点,观察他们的自动节律性。

3.蛙心的结构示意图

4.斯氏结扎图

(A处为斯氏第一次结扎部位,B为斯氏第二次结扎部位)

三.动物器材

1.动物:蟾蜍一只

2.实验仪器:手术刀两把,普通剪刀一把,解剖针一根,蜡盘两个(一个中央有圆孔),镊子两把,大头针若干个。

四.实验步骤

1.双毁髓麻醉蟾蜍: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蛙体,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使之成为“脊蛙”。

2.将剪开体壁的蛙体腹面向上置于解剖盘中,展开四肢,用蛙钉向内斜呈45

度角于腕掌部和附跖部钉入将蛙固定于解剖盘中。骨背面的围心腔内跳动的心脏,用镊子从剪刀处提起并剪开半透明围心膜,轻轻按压即可使心脏暴露于心包腔之外。

3.找到心脏周围与之相连的血管并辨别心脏相连血管,观察各个血管之间的联系与血流方向并作好记录。

4.将蟾蜍的肝脏翻开,可见肝脏后肠系膜内有一条短而粗的血管,即肝门静脉进入肝。由肝门静脉出发,追踪与之汇合的血管并作好记录。

5.用镊子在左右动脉干下穿一线,并将心尖翻向头端,暴露心脏背面,可见三角形静脉窦与心房相连,将该线在白色的窦房沟处做斯氏第1结扎,可见心房,心室立即停止跳动,而静脉窦继续搏动。待心房和心室恢复搏动后,在冠状沟处穿线做斯氏第二次结扎。这时心房和静脉窦仍继续搏动,心室则停止搏动。

五.实验结果

六.实验结论

1)心脏部分:

1.体腔完全隔离,外有囊状心包包裹。心包具有两层囊壁,外面的一层和体腔为界,称为壁层,其表面含有金光闪烁的色素。心包内层靠近心脏,称为脏层,1根后腔静脉。全身各部分的静离着的。在右心房的背壁靠近房间隔的部位,有一个窦房孔,静脉窦的血液由此进入右心房,孔口呈椭圆形,前后两边各有一片唇状瓣膜,瓣膜超心房方向开启。当心房收缩的时候,瓣膜关闭,防止血液回流至静脉窦。左心房内靠近房间隔的背壁,较窦房孔的位置稍微向前,有一个圆形孔,它是肺静脉向着左心房的入口。此处无瓣膜,由于孔道斜穿左心房壁,左心房收缩时候的压力可

以使其立即关闭,也可以阻止血液倒流回肺静脉。

3.心室比两个心房都要大,外形像倒转过来的圆锥体,朝向后面的椎尖叫做心尖。在心室中央有一个空腔,周围是厚的心肌构成的心室壁,心尖部位的肌肉最厚。心室壁的内层结构疏松,状如海绵,向腔的一面具有很多细长的肌肉隆起,将内层分割成为许多裂缝状的小室,处处都和中央的空腔相通。此结构可以减少血液在心室内的混合程度。蟾蜍心室内层的这种结构不是真正的室壁结构。心室基部有一大孔称为房室孔。该孔和左右两心房相通,孔周围有四片瓣膜,腹背两面各一大片,左右两侧各一小片。瓣膜的游离缘都在心室腔内,并受到心室内壁上许多细丝状腱牵拉,当心室收缩时,各瓣膜的游离缘只能闭合,不能反转到心室中去,防止血液倒流。房间隔的游离缘一直到达房室孔处,将孔口分成两部分,是左右心房的血液各循一次,分别心室中。

2)静脉系统

静脉是引导身体各部分微血管中血液回流到心脏的血管。粗大的静脉管中具有瓣膜,并想着血液单一的方向开启,钢之血液倒流。

1.肺静脉:集中左右肺囊的细小静脉,成为左右两肺静脉,筋脉沿两肺囊内测移行,至心脏附近两肺静脉合成一支,直接进入左心房

2.前腔静脉:共一对,左右对称,分别接受同侧头部,躯干和前肢的血液,然后进入三角形的静脉窦前段两犄角中。每根前腔静脉由三大支流(颈外静脉,无名静脉,锁骨下静脉)汇集而成。

3.后腔静脉整个静脉系统中最粗大的一支。后端自两肾之间,接受肾脏,生殖器官和后肢的血液,向前移行,从肝的背面穿过接受肝的血液,一直通入静脉窦的后角。后腔静脉的主要分支有肝静脉,肾静脉和生殖腔静脉。

4.肝静脉:左右各一根,从肝脏通出,开口于后腔静脉接近静脉窦的部位

5.肾静脉:从两个肾脏通出,每侧4-6不等,不一定对称,每根各自通入后腔静脉或者两侧相对的两根先行汇合后再进入后腔静脉。在肾静脉的前段,从后腔静脉的每边又常接受一根或者两根从脂肪体通过来的支脉。

6.门静脉:指来自内脏和身体后部的血液入肝或肾以后,先分散成许多微血管,然后汇集起来,流入后腔静脉。

7.肾门静脉系:来自后肢的血液主要沿着两条静脉回心。一是位于后肢外侧的股静脉,其二是位于后肢内测的臀静脉。这两条粗大的静脉在接近骼关节的部位有骼横静脉相连接。股静脉在到达后肢基部有分成内外两支:内肢为盆静脉,通向腹正中线,外肢为骼静脉,前行不远,即与臀静脉会合臀门静脉。肾门静脉到达肾脏的外缘,又接受一支从体壁来的背腰静脉,然后分出许多小支,一直延伸到肾脏内部,并分散成为微血管。

8.肝门静脉系:大部分后肢中的血液都经肾门静脉返回西藏,只有一小部分由肝运转。此外各内脏的血液也大部分先运入肝中,这样便构成肝门静脉系。

9.腹静脉:由股静脉所分出的内肢即盆静脉,左右两支在躯干后端正中线处合成。腹静脉沿体壁腹正中线前行,到达肝脏腹面的时候即离开体壁而转入体腔深部,分成两支进入肝的左右叶内。腹静脉进入肝脏前,还接受膀胱静脉,体壁静脉和心静脉。

10.肝门静脉:是汇集自胃胰脾肠等静脉而成的。肝门静脉移行只肝脏附近时,和腹静脉合并入肝,此外肝门静脉还有分支单独入肝。

七.问题解答

1.第一斯氏结扎后和第二斯氏结扎后的心室搏动频率是否相同?为什么?

不相同。第一斯氏结扎后心室的搏动是受心房激动,搏动频率与心房的搏动频率相同。第二次斯氏结扎后,是心室自身的潜在兴奋性作用,使其开始搏动,不受心房控制。

2.为什么说两栖类的循环系统为不完全双循环?

心脏由两个心房,一个心室,静脉窦和动脉圆锥构成。心房内出现完全或不完全房间隔形成左心房(接受从肺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和右心房(从体静脉返回的缺氧血以及皮静脉返回的多氧血),心室内壁具肌肉小梁,且和动脉圆锥中的螺旋瓣能够对血液进行分流。但由于心室不分隔.多氧血和缺氧血不能完全分开,所以这种循环是不完全的。

3.两栖类循环系统上哪些特征表现出对陆生的适应?

1)裸露但有轻微角质化的皮肤:

皮肤较薄.由多层细胞组成的表皮和真皮组成,皮肤表面处于裸露状态,并已出现蜕皮现象,真皮较厚而致密.表现出陆生动物真皮的特征。

2)呼吸的多样化:

a.肺呼吸:具一对结构还十分简单囊状的肺(陆地脊椎动物的重要特征)。肺囊壁具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由肺动脉将回心脏的缺氧血送入肺,而由肺静脉将交换后的多氧血送出肺部返回左心室。由于没有胸廓,其呼吸动作借助于口咽腔底部的升降,将空气压入肺部来完成呼吸动作(咽式呼吸)。与肺呼吸相适应的是内鼻孔的出现,声带位于肺前部,短的喉头气室中(陆生脊椎动物特征之

一)。

b.皮肤呼吸:皮肤湿润,皮下血管丰富,尤其在冬季蛰眠期,皮肤呼吸对生命继续起着重要作用.。

3)不完全的双循环(由于肺呼吸的出现.循环系统发生相应的显著变化.不完全双循环和体动脉内含有混合血液是两栖类的特征)

4)支持和运动系统已基本具备陆生动物的模式:

a.脊柱有了较大的分化,首次出现了一块颈椎和荐椎(具有颈椎和荐椎是陆生动物的特征)。使整个脊柱分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和尾椎(愈合形成棒状的尾杆骨)四部分。颈椎与头骨的枕骨髁(1对)相关节,从而头部有了上下运动的可能性,荐椎与腰带的髂骨连接。从而后肢获得了稳固的支持。

b.首次出现了胸骨,但成体无肋骨。

c.头骨已脱离了肩带的束缚,数块骨片丢失或愈合,骨化程度较低(无尾类尤为明显),颌弓与脑颅为自接式连接(腭方软骨直接与脑颅连接)。

d.典型五趾型四肢的出现。四肢位于躯干侧面,其骨骼中多有愈合现象,由乌喙骨.肩胛骨,上乌喙骨,锁骨组成的肩带不在与头骨愈合。从而使前肢的多样性活动有了可能,由髂骨,坐骨,耻骨组成的腰带与股骨形成髋关节,并与脊柱的荐椎相关节以支撑体重。

八.参考文献

《基础生命科学实验指导》王洪钟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动物学实验教程》孙虎山主编科学出版社《普通动物学实验指导》刘凌云、郑光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陈阅增普通生物学》吴相钰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脊椎动物比较解剖学实验指导》马克勤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蛙心起搏点

蛙心起搏点 实验报告 1.课程名称: 动物机能学实验 2.实验名称: 蛙心起搏点 3.实验目的、要求 1.学习和掌握蛙类手术的操作过程 2.观察蛙心起搏点及各部分自律性的高低 4.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的心脏特殊传导系统都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节律性高低不同,以节律性最高。蛙类及其它两栖动物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正常时,蛙静脉窦的起搏细胞发出的冲动通过特殊的传导系统依次传入心房和心室。 5.实验材料 ⑴.实验动物: 蟾蜍 ⑵.实验器械:蛙类手术器械、记时器 ⑶.实验药品:任氏液 6.实验步骤及原始数据记录 实验步骤 1.取蟾蜍一只,用探针捣毁其大脑脊髓,将其仰卧于蛙板上。用镊子提起腹部皮肤, 剪一小口,之后向两侧锁骨剪开并剪去皮肤,使成为一个倒三角形,剪开肌肉、胸骨及心包膜,暴露心脏。 2.识别静脉窦,心室及心房,并观察各自的收缩顺序,并记录各部分搏动频率。 3.在主动脉下穿一线备用,然后将心尖翻向头端,暴露心脏背面,然后将主动脉干下 的线结扎,以阻断静脉窦和心房之间的传导,次为斯丹尼氏第一结扎,观察心房、心室及静脉窦的搏动情况,并记录各自节律。 4.待心房、心室及静脉窦搏动恢复正常后,再取一线在房室沟作第二次结扎,阻断心 房和心室之间的传导,观察心房和心室的搏动情况,分别记录单位时间内静脉窦、心房和心室的搏动情况。 7.实验结果与分析 ⑴.实验结果 ⑵.分析 心脏在没有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够自动地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征称为心肌的自动节律性。心肌的自动节律性起源于心肌细胞本身。具有自动节律性的组织和细胞,称为自律组织和自律细胞。 心脏的自律性来源于心脏的特定部位,即起搏点。两栖动物的起搏点位于静脉窦。正常情况下,静脉窦的自动节律性最高,然后依次为心房肌、房室结,即静脉窦的自动节律性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

蛙心起搏点观察实验报告 篇一:蛙心起搏点 蛙心起搏点 实验报告 20081217 01:15:25 阅读17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实验目的】 1 了解在体内观察器官生理特点的方法,并确定蛙心起搏点及传导途径 2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节律性高低不同。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由于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分,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抢先占领或超速驱动压抑”控制,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一旦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则潜在起搏点可以自动发 生兴奋,是心房或心室依从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节律而跳动。

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在正常情况下,其 心房和心室在静脉窦冲动作用下依序搏动,只有当正常起搏点的冲动受阻时,“超速压抑”解除,心脏的自律性次之的部位才可能显示其自律性。 本实验利用结扎阻断传导通路的方法来确定蛙心起搏点和传导途径。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 【实验器材和药物】蛙板、蛙类手术器械、刺蛙针;线、小烧杯、滴管、任氏液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暴露心脏蟾蜍或蛙一只,用刺蛙针破坏脑和脊髓后,将其仰卧固定在蛙板上。用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皮肤并沿中线剪开胸骨,可见心脏包在心包中,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出心脏,在窦房沟、房室沟处各预 置一段手术用的丝线 2 观察正常心跳频率 观察它们的跳动次序并计数它们在单位时间内的跳动次数 3 结扎窦房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 找到静脉窦和心房交界的半月行白线(窦房沟)。然后将预先穿入的丝线沿着

家兔的解剖

家兔的解剖 一、目的: (一)、通过对家兔的解剖,掌握解剖哺乳类的基本技术。 (二)、通过本实验观察,了解哺乳类有关系统的主要特征。 二、内容: 家兔解剖及观察。 三、材料: 家兔标本、解剖用具、放大镜。 四、操作及观察: 在家兔的耳部找到血管,注射入空气,待兔死后进行解剖。 (一)膈及胸、腹腔的观察 把兔放在解剖盘内,腹面朝上,四肢分开,用剪刀在腹正中部剪开皮肤及肌肉层,沿中线向后到达膀胱的基部。向前剪至胸骨时可见一肌肉质的膈把体腔分成胸腔和腹腔两部分,注意勿剪坏腹腔内的脏器,膈有何功能? 用剪刀刺破隔的一侧,注意空气的进入,用骨钳剪断胸骨两侧的肋骨,移去胸骨,将胸壁向两侧拉开就可看到胸腔内的脏器。胸腔与腹腔内有哪些脏器? 它们均靠系膜悬挂在体腔内。 (二)消化系统: 在口角处做一切口,拉长口裂,观察口腔内齿和舌,口腔顶部有横的褶膜盖在硬腭外面。用放大镜观察口腔内舌的表面,可见许多乳头(内有味蕾)有何功能? 剥开头部的皮肤,观察三对唾液腺(耳壳基部的耳下腺,下颌内侧的颌下腺和舌下腺。) (])耳下腺:位于耳壳基部的腹前方,剥开皮肤即可见。为不规则的淡红色腺体,其腺管开口于口腔底部(不必寻找). (2)颌下腺:在颈部腹中线上,口腔底的基部,将附近脂肪清除,可见有一对椭园形的腺体,腺管开 口于口腔底部(不必寻找)。 (3)舌下腺:位于左右颌下腺的上方,埋在肌肉下。形小、淡黄色。将附近淋巴节(园 形)移开,即可看到扁平长条形的舌下腺,由腺体的内侧伸出一对舌下腺管,伴行颌下腺管开口于口腔底。 (4)沿口角将颊部剪开,清除一侧的咀嚼肌,并用骨剪剪开该侧的下颌骨与头骨的关节,即可将口腔 全部揭开。 2.口腔:口腔的前壁为上下唇;两侧壁是颊部,上壁是腭,下壁为口腔底。口腔前面牙齿与唇之间为前庭。位于最前端的1对长而呈凿状的牙为门牙,上门牙内侧有一对小门牙。后面有短而宽且具有磨面的前臼齿及臼齿。可用家兔的头骨进行对照观察。齿式为:2、0、3、3 2、0、2、3 在口腔顶部的前端。用手可摸到硬腭;后端则为软腭。硬腭与软腭构成鼻通路,口腔底部有发达的肉质舌。舌的前部腹方有系带将舌连在口腔底上。舌的表面有许多小乳头,其上有味蕾。舌的基部有一单个的轮廓乳头。 3.咽部:咽即软聘后方背面的腔。由软腭自由缘构成的孔为咽峡.沿软腭的中线剪开,露出的腔是鼻咽腔,为咽部的一部分.鼻咽腔的前端是内鼻孔。在鼻咽腔的侧壁上有1对斜的裂缝是耳咽管的开口。如用猪鬃探则,此管可通中耳腔。咽部后面渐细,连接食道。食道的前方为呼吸道的入口,此处有一块叶状的突出物称会厌(位于舌的基部)。食物与空气在咽部后面进行交叉、会厌能防止食物进入呼吸道.、 4.消化管和消化腺,

实验六 蛙心起搏点观察和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实验七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目的】 学习在体蟾蜍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观察心脏在兴奋过程中兴奋性的变化。 【原理】 心肌有效不应期约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在此期间给予任何刺激均不会产生兴奋。在心室舒张中、晚期电刺激心室肌,则可在正常节律性收缩之前发生一次收缩,称为期前收缩,并在其后往往有一较长的心室舒张期,称为代偿间歇。 【实验对象】 蟾蜍或蛙 【实验器材和药品】 蛙类手术器械,生物医学信号采集系统,刺激电极,蛙心夹,张力换能器,任氏液等。 【实验步骤与观察项目】 1、标本制备 (1)破坏脑脊髓取蛙一只,用自来水冲洗干净,用探针破坏脑和脊髓,并将其仰位固定在蛙板上。 (2)暴露内脏用粗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的皮肤并沿中线剪开胸骨,打开胸腔,暴露心脏。 (3)打开心包用眼科镊夹起心包膜,用眼科剪沿纵轴方向剪开心包膜。 2、仪器装置连接(如下图所示) 输入 刺激

蛙心与记录仪、换能器的连接装置 (1)打开主机张力换能器及刺激电极与主机相连接。 (2)在心脏舒张时用系有丝线的蛙心夹夹住心尖,心脏经蛙心夹和换能器连接。将刺激电极固定在铁架台上,使其两极和心室紧密接触。(3)选择张力,调节适宜的放大倍数和刺激参数。 3、观察项目 (1)描记正常心搏曲线,辨认收缩期和舒张期。 (2)在收缩期和舒张早、中、晚期分别电刺激心肌,观察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 【注意事项】 1、蟾蜍毁髓要彻底,否则肢体扭动将影响心跳曲线的记录。 2、刺激电极与心室肌接触要良好,一般将电极紧靠心底部一侧为宜。 3、用蛙心夹夹心室肌时,应在心舒时夹住心尖,不可夹得过多戳破心脏而漏血或夹得过少而脱落。 4、实验过程中经常滴加任氏液,使心脏表面保持湿润。 5、刺激心脏前,先检查电刺激是否有效,强度是否适宜。 【思考题】 1、如何证实心肌有较长的不应期?心肌的较长不应期有何生理意义? 2、期前收缩后一定出现代偿间歇吗?为什么? 3、为何心肌有期前收缩而骨骼肌不会出现?

牛蛙和蟾蜍的对比解剖

牛蛙和蟾蜍的对比解剖 1530402121 李婧柔 指导老师戈志强 摘要:蛙和蟾蜍作为同属脊椎动物门两栖纲无尾目的两种两栖动物,在外形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均有很大区别。本文将对于它们结构上的异同情况进行综述。 关键词:牛蛙、蟾蜍、结构异同。 材料:活体牛蛙、蟾蜍 方法:双毁髓法处死,一般方法观察 牛蛙:新蛙亚目蛙科蛙属牛蛙 牛蛙原产于美国东部,因实用价值巨大而自1959年引进我国中部和东部养殖。牛娃体 棕绿色相间,粗糙,有深色点状凸起和条纹,腹部黄绿,头部似其他蛙类呈锐角三角形,皮肤光滑。口端位,吻尖面钝,口裂宽大延伸至头基部。上颌背侧前端有一对外 鼻孔,外鼻孔缘有鼻瓣,随呼吸开闭。眼大而外凸,位于头顶部偏左右,有上下眼睑,且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瞬膜,遇刺激眼球可迅速收回眼窝并以瞬膜覆盖。两眼后具 一对1.5公分左右大小圆形鼓膜。头部后接宽短的躯干部,伏状时十五公分大小,前肢较短,指骨顶端第一节下扣,两指骨、掌骨斜向腹侧生长,四指分离,后肢长而粗壮,有黑色条纹分布,伸展时逾十五公分。五指后三分之二指间有薄蹼。两腿间偏背侧有 一后凸结构,为泄殖腔孔。 观察外观后用双毁髓法将动物处死。按下蛙头,在枕骨间插入解剖针上下捣毁双髓, 在蛙四肢瘫软不回收后将解剖剪插入泄殖腔孔前段半寸的皮肤,剪至下颌骨,继沿腹 向两侧剪开一横口,用解剖针钉皮肤和四肢于蜡盘中。从腹中线左侧剪开腹直肌,并 向前沿胸骨中央剪断肩带。 (图片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525058093.html,/pic/牛蛙 /62782/0/86d6277f9e2f0708fc7d20c7ec24b 899a801f2f9?fr=lemma&ct=single#aid=0&pic =86d6277f9e2f0708fc7d20c7ec24b899a801f2 f9) 剖开蛙肚,可见左右两椭球状肺,剪开肺室,其 中布满肺泡。肺下为肥大的三叶状的肝,红色较 深,左右肝叶中央有一搏动深红色球状组织,为 心脏,分为左右两心房和一心室。在心房和心室 的交界处有明显冠状沟,连有黄色的脂肪体。肝 下有一青黑色的球形胆囊。张开蛙口,上颌边缘 有尖利而细小的一排齿尖向后的颌齿,一肌肉质 舌衍生于下颌内壁近外侧,拉出可观明显分叉。 口腔顶壁前端与外鼻孔相连有两椭圆形小孔,为 内鼻孔。颌角附近有一对大孔——耳咽管孔,直 通鼓膜。口腔通过喉门——食道口——食管直达 胃,胃为食管下端所 连的膨大囊状体,向下连有近身体长度的小肠,尾端为膨大的直肠,直 肠通于泄殖腔,以泄殖腔孔连接体外。

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开课学院及实验室:XXX 2011年4月1日 学院生命科学 学院 班别XXX 姓名XXX 学号XXX 实验课程名称动物生理学实验组别第四组成绩 实验项目名称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指导老师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蛙类暴露心脏的方法,熟悉其心脏的解剖结构; 2.利用结扎法观察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传导系统的自动节律性高低; 3.学习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 4.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脏兴奋性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肌收缩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 心肌的生理特性表现为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其自律性取决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但心脏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高低不同。正常情况下,心脏起搏点窦房结(两栖类动物是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自动节律性兴奋向外扩布,并以此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则静脉窦(窦房结)被称为正常起搏点,而心脏其他部位受窦房结(静脉窦)的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自律性,仅起着兴奋传导的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房结的兴奋因传导阻滞不能控制其他自律组织的活动,或者其他自律组织自律性增高,则心房或心室就会受当时自律性最高的组织发出的兴奋性节律的控制进行活动,这些异常的起搏点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兴奋性会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一系列周期性变化。其显著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早期,在此期间施加任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的再次兴奋和收缩。但在心肌舒张的早期之后(中晚期之内,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给予刺激可使心肌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收缩。而期前兴奋和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所以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时,常常会落在这个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会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如果窦性心律过慢,当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时,窦性兴奋才传到心室,则可引起心室的一次新的收缩,而不会出现代偿性间歇。因此心脏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实现心脏的泵血机能。 三、使用仪器、材料 1.材料:青蛙、任氏液。 2.仪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10g张力换能器、小动物手术器械、支架、蛙心夹、滴管、烧杯、双极刺激电极、蛙板、蛙钉、玻璃分针、秒表等。

蟾蜍的解剖及循环系统的观察

蟾蜍的解剖及循环系统的观察 王超雄131140009 一:实验目的 1)熟练掌握“双毁髓”手术技术 2)熟练使用解剖器械 3)游离蟾蜍心脏,辨别与心脏相连的血管,双穿线备用 4)分析心脏传导系和起搏点;学习斯氏结扎1,斯氏结扎2 二:实验原理 1) 蟾蜍的心脏由两心房、一心室组成;具有体循环和肺循环两条循环途径;幼体期只有一心房和一心室。成体心脏的位置后移,由紧挨头部腹面后移至胸腔,外包围心膜。心房出现分隔,形成左右心房,由静脉窦、心房、心室、动脉圆锥组成,窦房间、房室间、心室与动脉圆锥之间都有孔和瓣膜。 2)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都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位的自律性高低不同。哺乳动物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兴奋并依次通过心房优势传导通路、房室交界区、房室束、浦肯野氏纤维和心室肌,使整个心脏兴奋,表现出统一的收缩和舒张。由于窦房结是控制整个心脏活动的部位,故称为心脏起搏点。其他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控制而不能表现出自动节律性,称为潜在起搏点(异位起搏点)。当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潜在起搏点的自律性就表现出来,使心脏产生异位节律。蛙属于两栖类动物,其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它产生的兴奋传到心房、心室而引起收缩。用结扎不同部位的方法,可观察蛙心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自律性的高低。 三:实验动物与器械 实验动物:蟾蜍(每人一只)

实验器械:解剖盘、毁髓针、剪刀、镊子、大头针、丝线、任氏液 四:实验过程 1)取蟾蜍一只,用双毁髓法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使其仰躺在解剖盘上,用大头针固定四肢。 2)用镊子夹起腹部皮肤,用剪刀小心剪开,用剪刀剪开体腔,将腹壁向两侧分开,暴露心脏。 3)用眼科剪依心轴方向小心剪开心包膜,完全暴露心脏。仔细辨认心脏结构和主要血管。 4)观察并记录心脏跳动频率,并观察静窦脉、心房和心室三者收缩的时间顺序。 5)斯氏第一结扎:用眼科镊经主动脉下方穿一丝线,提起蟾蜍心尖,在心脏背面认准窦房结沟结扎以阻断窦房兴奋传播。观察心脏跳动有无变化。 心房和心室跳动的频率有无变化。 6)斯氏第二结扎:在房室之间用一丝线将房室沟结扎,阻断房室兴奋传导。 观察心脏跳动有无变化。心房和心室跳动的频率有无变化。 7)观察完毕后,处理蟾蜍,清洗实验器械。 五:实验结论

蟾蜍实验报告

蟾蜍的解剖与观察 生命科学院 张茜 111070094 一、实验目的意义 两栖动物绝大多数都是对人类有益的,例如消灭害虫、作药用资源等等。蟾蜍作为医学、生理学重要的实验动物则使用更为广泛。通过观察两栖类外形、皮肤、消化、呼吸、泄殖和循环等系统,了解两栖动物z 在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实验中常用组的准确取材。 重点:了解在摄食方式、营养、呼吸、排泄、生殖及血液循环器官系统的形态特征。难点:理解两栖动物了解两栖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地生活的各个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二、实验对象的获得与麻醉 获得途径主要是由野外捕获或从特种养殖场购买(如牛蛙养殖场)。 抓取方法: 抓住其后腿,有经验者也可抓住其身体或借助一块布来抓,因蛙体表粘滑且蟾蜍体表有毒液分泌。 麻醉:两栖类皮肤有渗透性,放入含麻醉剂的溶液中就很容易麻醉。0.1%的甲磺酸—三卡因(ms—222)水溶液在几分钟内即可麻醉动物,所需时间因身体大小而异。也可用呼吸性麻醉剂,将蛙或蟾蜍放进玻璃罩或标本瓶内,同时放人浸有乙醚的棉花,几分钟后,即可发生作用。 三、实验操作与观察 (一)外形观察 将活蛙(或蟾蜍)静伏于解剖盘内,观察蛙(蟾蜍)的身体,可区分为头部、躯干和四肢三部分。 1.头部 头:呈扁等腰三角形。 眼睛:在头两侧,稍向背部突出,有上下眼睑。 瞬膜:在下眼睑的内侧,为一半透明的薄膜,该膜向上延展可覆盖眼球。 外鼻孔:两眼的前方,近于头的前端的一对小孔 内鼻孔:拉开下颌,在口腔顶壁的前端有一小孔 鼻膜:在外鼻孔外缘的一对瓣状膜 口:头端腹面有一很大的横裂 鼓膜:眼后有一明显的褐色而稍下凹的圆形膜,是中耳腔与外界接触的地方。蟾蜍的鼓膜较小,不明显 耳后腺:蟾蜍鼓膜后上方有一对椭圆形的隆起,是由若干毒腺集合而成的,故又叫毒腺。在受到压挤时,可分泌出一种乳白色的粘稠液,经加工之后即为中药“蟾酥” 舌:在下颌前端内侧着生一柔软粘滑的舌,折向口腔内部,用镊子轻轻将舌拉出展平,可以看到蟾蜍的舌尖钝圆状。舌底有淋巴间隙,分泌的淋巴液可使舌经常保持粘滑轻触其眼睑,观察上、下眼睑是否全动,瞬膜怎样活动 2.躯干部 蟾蜍尚无明显的颈部分化,后端腹中央处有一小孔称泄殖腔孔。 3.四肢 前肢:从近体侧起,依次为上臂、前臂、腕、掌和指。前肢有4指,观察指端形状,是否有爪,是否等长,指间是否有蹼。 婚垫:雄性的第一指(拇指),内侧的一膨大的突起,是由粘液腺集合形成的,便于交配时拥抱雌体,故生殖季节发达。 后肢:由近体侧起,依次分为大腿(或股部)、小腿(或胫部)、跗、蹠和趾五部分。后肢具五趾。注意各趾的长度是否相同,趾端的形状 髁状距:在第一趾(拇趾)内侧的一较硬的角质化突起 4.皮肤

实验六 蟾蜍心起搏点观察实验

实验六蟾蜍心起搏点观察 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 一.目的和要求 1.学习暴露蛙类心脏的方法,熟悉的心脏结构; 2.观察心脏各部分自动节律性活动的时相及频率; 3.学习在体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 4.了解心脏的电活动与机械收缩活动的关系; 5.观察心室在收缩活动的不同时期对额外刺激的反应; 6.了解心肌兴奋性的变化及代偿间歇的发生机理。 二.基本原理 1.两栖类动物有两心房,一心室,心脏起搏点为静脉窦。心肌细胞有自动节律性,静脉窦>心房>心室。正常情况下,心脏活动节律服从静脉窦节律,按传导性传导,活 动顺序为静脉窦,心房,心室。 2.心肌的机能特征之一是具有较长的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几乎占整个收缩期。在心室收缩期给以任何刺激,心室都不发生反应。在心室舒张期给以单个阈上刺激,则产 生一次正常节律以外的收缩反应,称为期外收缩。当静脉窦传来的节律性兴奋恰好 落在期外收缩的收缩期时,心室就不再发生反应,须待静脉窦传来下一次兴奋才能 发生收缩反应。因此,在期外收缩之后,就会出现一个较长时间的间歇期,称为代 偿间歇。 三.动物与器材 1.实验动物:蟾蜍 2.实验器材:常用手术器械,蛙心夹,小试管,电极,张力换能器。 3.实验试剂:任氏液,制冰。 四.方法与步骤 1.双毁髓,将蟾蜍腹面向上固定于蜡盘上; 2.用大剪刀在剑突下缘剪一横切口,然后将剪刀口向上挑起,沿胸骨一直向上剪开至下颌骨,暴露心脏,剪开心包膜; 3.将心室向上翻起,分离静脉窦及相应的前、后腔静脉; 4.自己观察静脉窦、心房及心室收缩的顺序颌频率,分别记录正常情况下、40℃情况下、0℃情况下及斯氏第一结扎(沿窦房沟作一结扎)和斯氏第二结扎(沿房室沟 作一结扎)情况下三者的变化,填附表。 5.重新制作一个标本,但只需暴露心脏,剪开心包膜,用蛙心夹夹住心尖部,用棉线将蛙心夹连接张力换能器,调节长度,调整仪器,观察波形; 6.用刺激器刺激心室,观察波形变化,记录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同时记录刺激的位置。

实验四蟾蜍心脏传导系、心脏起搏点分析;蟾蜍循环系统的解剖

实验四蟾蜍心脏传导系、心脏起搏点分析;蟾蜍循环系统的解剖 一.实验目的 1.练习双毁髓法,熟练掌握双毁髓技术。 2.重复练习并熟练掌握蟾蜍的解剖技术。 3.观察蟾蜍的心脏,辨认和心脏相连的血管,并学会画和心脏相连的血管的图。 4.学习双穿线手法使心脏游离。 5.学会心脏搏跳的技术方法。 6.观察蟾蜍的心血管系统,了解两栖类心脏的构造、循环途径及其特点。二.实验原理 1.双毁髓法麻醉蟾蜍:用金属毁髓针破坏蟾蜍的脑和脊髓,使蟾蜍处于一种麻醉状态,四肢瘫软,从而对蟾蜍进行解剖,露出其心脏。通过对心脏结扎使心脏游离,阻碍循环系统由此可以观察静脉血管。 2.两栖类心脏的起搏和传导系统有静脉窦,窦房沟,房室沟组成。这一类起搏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是各部分的自动节律并不相同,其中静脉窦氏主要起搏点,它的节律性最高,正常情况下心脏的波动频率和静脉窦的节律相同(即取决于静脉窦的节律),窦房沟和房室沟是潜在的起搏点,正常状态下他们只起传导兴奋的作用,其自身的自动节律性被主要起搏点的节律所掩盖。因此他们波动的顺序是:静脉窦先波动,然后是心房最后是心室。但是当主要起搏点的兴奋不能传导到窦房沟和房室沟的时候,他们的自动节律可引起心脏的波动。本实验用斯氏结扎法结扎蟾蜍主要和次要起搏点,观察他们的自动节律性。 3.蛙心的结构示意图 4.斯氏结扎图 (A处为斯氏第一次结扎部位,B为斯氏第二次结扎部位) 三.动物器材 1.动物:蟾蜍一只 2.实验仪器:手术刀两把,普通剪刀一把,解剖针一根,蜡盘两个(一个中央有圆孔),镊子两把,大头针若干个。 四.实验步骤 1.双毁髓麻醉蟾蜍:左手食指与中指、无名指与小指分别夹着前肢、后肢,握住蛙体,拇指按住吻端使头部上下活动,两耳后腺间出现一道褶线,此线中点或用金属毁髓针沿头背中线向后移动触到一凹陷处,即枕骨大孔。拇指下压使头前俯与脊柱相连处凸起,同时将毁髓针由凹陷处垂直刺入1mm,再将针从枕骨大孔向前平行刺入颅腔并在颅腔内搅动,彻底捣毁脑组织使之成为“脊蛙”。 2.将剪开体壁的蛙体腹面向上置于解剖盘中,展开四肢,用蛙钉向内斜呈45

兔子解剖实验报告

兔子的解剖实验报告 专业:动物医学 年级:2015级 姓名:王涛 学号:86150233 一、实验日期:2016年12月7日 小组成员:张建刚、冯洋、李金霞 二、实验目的 1、通过对兔子外形的观察和身体的解剖,了解哺乳动物的基本结构和特征。 2、通过对实验的操作,掌握对哺乳动物基本的解剖和观察方法,例如手术刀的使用、兔子的剥皮和静脉采血。 三、实验内容 1、兔子的外形观察,静脉采血和处死方法。 2、处死后的剥皮及器官观察。 四、实验器材 一只健康的成年兔子、两把手术刀、兔子解剖台一个、兔子固定箱一个、镊子一把,一把剪刀、棉花、注射器若干、布条若干、废物缸一个。 五、实验步骤和观察内容

外形:全身被毛,皮毛白色,且绒毛较多;身体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尾;眼睛瞳孔为粉红色,目光呆滞,精神不振。健康状况:良好,四肢健全。 2、静脉采血 将兔子放在兔子固定箱内,采用2.5ml规格的注射器于耳朵处采血,注意:先从耳尖处静脉开始,由耳尖到耳根,四个同学轮流操作,熟悉静脉采血 的基本操作。 采用5ml的注射器,找到兔子心跳最剧烈的位置,注射一管空气,很快就会在兔子体内形成空气栓塞,兔子会剧烈挣扎,全身松弛而死。4、剥离皮肤处理 将已经处死的兔子皮毛润湿, 固定在兔子解剖台上,四肢

和头用布条绑定,沿腹中线皮毛剪开,手术刀和镊子共同操作,四人轮流操作练习,掌握剥皮的基本操作要领。如图所示,观察兔子的各部分肌肉的构造特征。 5、剪开腹壁和胸壁 镊子和剪刀共同操作,剪刀尖应向上翘,避免损伤内脏和血管;剪开后进行观察,如图所示: 肠道:肠管的前段细而盘旋的部分为小肠,后段为大肠。小肠又分为十二脂肠、空肠和回肠;大肠则分结肠和直肠。小肠和大肠交界处有 盲肠,兔的盲肠很发达。 十二脂肠在胃、的幽门之后,弯折并向右行,接近肝脏内一侧有总胆管注入。在其对侧有胰管注入。空肠和回肠在外观上没有明显的界限。十二指肠后端为空肠,再后为回肠。盲肠是介于小肠和大肠交界处的盲囊。草食性动物的盲肠较发达,肉食性动物则退化。结肠的肠管上有由纵行的肌肉纤维形成的结肠带、横结肠 肝 膀胱 盲肠 结肠 胃 十二指肠 直肠 空肠 回肠

家兔的外形与解剖

实验二:家兔的外形与解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家兔外形和内部结构的观察,了解哺乳纲动物的一般特征和进步性特征。 2.掌握哺乳类的解剖方法。 二、实验材料 活家兔、家兔的解剖示范标本、家兔的神经系统浸制标本、家兔的整体骨骼标本,羊的头骨、哺乳动物齿骨等骨骼标本。 三、实验器具 解剖盘、剪刀、骨钳、解剖刀、解剖剪、解剖针、各种镊子、放大镜、注射器、小碗、棉花、吸水纸等。 四、实验内容与操作 (一)兔的外形观察 兔全身被毛。体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等5部分。 头呈长圆形,眼以前为颜面区,眼以后为头颅区。眼位于头两侧,除上下眼睑外,眼前角尚有瞬膜。可用镊子从眼角将瞬膜拉出。眼后有1对长的外耳壳。外鼻孔大而长。鼻下为口,口缘有肉质的上下唇,上唇中央有一纵裂,将上唇分为左右两半,常露出门齿,称兔唇。 颈头后有明显的颈部,但较短。 躯干可分胸部和腹部。背部有明显的腰弯曲。胸、腹部以体侧最后一根肋骨为界。雌兔腹部的3-5对乳头(以4对居多)明显;肛门和泄殖孔位于尾根下方,肛门靠后,泄殖孔靠前。肛门两侧各有一无毛处,可见突起的鼠蹊腺开口。雌兔的泄殖孔纵裂状,称阴门,雄兔的泄殖孔位于阴茎顶端,开口较小。成年雄兔肛门两侧有1对明显的阴囊,生殖时期睾丸由腹腔坠入阴囊内。 四肢出现了肘和膝。前肢短小,肘部向后弯曲,具5指;后肢较长,膝部向前弯曲,具4趾,第一趾退化,趾端具爪。 a

b 尾 短小,位于躯干末端。 (二)兔的内部解剖与观察 1.致死 (1)空气栓塞法。兔耳背外缘的静脉较粗大(图1),易于进针。先用水将进针处擦湿,用左手的食指和中指夹住耳缘静脉的近心端,使血管充血,并用左手拇指和无名指固定兔耳。右手持注射器(针筒内已抽有8-10 mL 空气),将针头平行刺入静脉(图2)。刺入后再将左手食指和中指移至针头处,协同拇指将针头固定。右手推进针筒,徐徐注入空气。若针头刺入静脉内,可见随着空气的注入,血 管由暗红变白。如注入阻力大或血管未变白或局部组织肿胀,表明针头未刺入血管,应拔出重新刺入。注射毕即抽出针头,用干棉球压住针孔,同时注意及时清洗注射器。空气注入后,兔倒地挣扎片刻后窒息死亡。 (2)用水淹死或猛击延脑将兔处死。 将已处死的家兔腹面朝上置于解剖盘上,用水湿润腹中线的毛,用解剖剪在腹部开一小口,再向后将皮肤剪开至泄殖孔前缘,向前剪开皮肤至下颌,然后用镊子提起皮肤,用解剖刀向左右两侧剥离皮肤与皮下肌肉。 用镊子提起腹壁,用解剖剪剪开一小口,再沿腹中线剪开腹壁(向前至胸骨剑突,向后至泄殖孔前缘),打开腹腔,观察消化系统、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 图1 兔耳廓的血管(背面观) 图2 兔耳静脉注射法

蟾蜍心脏起搏点的观察及其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

蟾蜍心脏起搏点的观察及其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 作者:2011222702曾惜组员:2011222709张芮2011222681宋利婷2011222698杨袁虹 实验目的:1、学习在体蛙心心跳曲线的记录方法 2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期前收缩与代偿间歇,了解 心肌兴奋性的特点。 3、了解心肌兴奋性的特点。 4、验证心肌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的特征。 5、熟悉两栖类动物心脏的结构。 6、利用结扎法观察蟾蜍心脏起搏点及心脏不同部位自律性的高低。实验对象:蟾蜍 实验步骤:略 实验结果1: 图1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隙

期前收缩和代偿间歇图1中,所示第1次刺激和第2次刺激,处于蟾蜍心脏的有效不应期内,所以不会产生期前收缩;第3次刺激和第4次刺激在相对不应期内,即可引导出期前收缩,说明这时心肌的兴奋性处于相对不应期或超常期,而在期前收缩之后,出现的较长的心室舒张期,是代偿间歇。 实验结果2: 表1 心脏各部分活动频率的观察 正常情况下,静脉窦、心房和心室的搏动频率均为36次/min ;进行斯氏第一次结扎后,静脉窦搏动频率为34次/min ,心房的搏动频率为30次/min ,心室的搏动频率为27次/min ;进行斯氏第二次结扎后,静脉窦的搏动频率为33次/min ,心房的搏动频率为13次/min ;心室的搏动频率为5次/min 。 说明心脏起搏点静脉窦节律性最高,产生的自动节律性一次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因此静脉窦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起搏的正常部位,称为正常起搏点。而心脏其他部位自律性不强,仅起兴奋传导作用,称为潜在起搏点。 实验条件 静脉窦(次/分) 心房(次/分) 心室(次/分) 结扎前状态 36 36 36 斯氏第一结扎 34 30 27 斯氏第二结扎 32 13 5

蛙心起搏点观察和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

动物生理学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1.学习蛙类暴露心脏的方法,熟悉其心脏的解剖结构; 2.利用结扎法观察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和心脏不同部位传导系统的自动节律性高低; 3.学习蛙类心脏活动的描记方法; 4.通过在心脏活动的不同时期给予刺激,观察心脏兴奋性周期变化的规律以及心肌收缩的特点。 二、实验原理 心肌的生理特性表现为兴奋性、自律性和传导性。其自律性取决于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但心脏各部分的自动节律性高低不同。正常情况下,心脏起搏点窦房结(两栖类动物是静脉窦)的自律性最高,它产生的自动节律性兴奋向外扩布,并以此传到心房、房室交界区、心室,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则静脉窦(窦房结)被称为正常起搏点,而心脏其他部位受窦房结(静脉窦)的控制不表现其自身的自律性,仅起着兴奋传导的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在某些病理情况下,窦房结的兴奋因传导阻滞不能控制其他自律组织的活动,或者其他自律组织自律性增高,则心房或心室就会受当时自律性最高的组织发出的兴奋性节律的控制进行活动,这些异常的起搏点部位称为异位起搏点。 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兴奋性会经历有效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等一系列周期性变化。其显著特点是有效不应期特别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期早期,在此期间施加任

何刺激都不能引起心肌的再次兴奋和收缩。但在心肌舒张的早期之后(中晚期之内,相当于相对不应期和超常期),给予刺激可使心肌产生一次比正常节律提前出现的动作电位和收缩,称为期前兴奋和收缩。而期前兴奋和收缩也有自己的有效不应期,所以当下一次正常窦房结的节律性冲动到达时,常常会落在这个有效不应期内,因而不会引起心肌的兴奋和收缩,会出现一个较长的舒张期,称为代偿性间歇。如果窦性心律过慢,当期前兴奋的有效不应期结束时,窦性兴奋才传到心室,则可引起心室的一次新的收缩,而不会出现代偿性间歇。因此心脏不会像骨骼肌那样产生强直收缩,从而实现心脏的泵血机能。 三、使用仪器、材料 1.材料:青蛙、任氏液。 2.仪器: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10g张力换能器、小动物手术器械、支架、蛙心夹、滴管、烧杯、双极刺激电极、蛙板、蛙钉、玻璃分针、秒表等。 四、实验步骤 1.心肌收缩特性的观察 (1)在体蛙心的暴露:取青蛙,毁髓后固定于蛙板上,上体解剖至充分暴露心脏; (2)连接实验装置:玻璃分针翻转蛙心,蛙心夹夹住心室尖部,连接好张力换能器及生物信号采集处理系统; (3)实验项目:描记正常心搏曲线及在一次兴奋的相对不应期结束时给予刺激观察期前收缩与代偿性间歇。 2.蛙心起搏点的观察 (1)在体蛙心暴露:取青蛙,毁髓后固定于蛙板上,上体解剖至充分暴露心脏; (2)从心脏背面观察静脉窦、心房、心室的搏动顺序,记录正常心搏频率; (3)斯氏第一结扎:在窦房沟处穿线结扎,阻断静脉窦和心房之间的传导;记录心房、心室的复跳时间和蛙心各部分的搏动频率; (4)斯氏第二结扎:在房室沟处穿线结扎记录心室复跳时间和蛙心各部分的搏动频率。

蛙心起搏点

蛙心起搏点 实验报告2008-12-17 01:15:25 阅读175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实验目的】 1 了解在体内观察器官生理特点的方法,并确定蛙心起搏点及传导途径 2 理解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实验原理】 哺乳动物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具有自动节律性,但各部分的节律性高低不同。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它自动产生的兴奋向外扩布,依次激动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心室内传导组织和心室肌,引起整个心脏兴奋和收缩。由于窦房结是主导整个心脏兴奋和跳动的正常部分,故称之为正常起搏点;其他部位自律组织受窦房结的“抢先占领或超速驱动压抑”控制,并不表现出它们自身的自动节律性,只是起着兴奋传导作用,故称之为潜在起搏点。一旦窦房结的兴奋不能下传时,则潜在起搏点可以自动发生兴奋,是心房或心室依从节律性最高部位的兴奋节律而跳动。 两栖类动物心脏的正常起搏点是静脉窦,在正常情况下,其心房和心室在静脉窦冲动作用下依序搏动,只有当正常起搏点的冲动受阻时,“超速压抑”解除,心脏的自律性次之的部位才可能显示其自律性。 本实验利用结扎阻断传导通路的方法来确定蛙心起搏点和传导途径。 【实验对象】蟾蜍或蛙 【实验器材和药物】蛙板、蛙类手术器械、刺蛙针;线、小烧杯、滴管、任氏液 【实验方法和步骤】 1 暴露心脏蟾蜍或蛙一只,用刺蛙针破坏脑和脊髓后,将其仰卧固定在蛙板上。用剪刀剪开胸骨表面皮肤并沿中线剪开胸骨,可见心脏包在心包中,仔细剪开心包,暴露出心脏,在窦房沟、房室沟处各预 置一段手术用的丝线 2 观察正常心跳频率 观察它们的跳动次序并计数它们在单位时间内的跳动次数 3 结扎窦房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 找到静脉窦和心房交界的半月行白线(窦房沟)。然后将预先穿入的丝线沿着 4 结扎房室沟,并观察心跳的变化

蟾蜍实验报告

蟾蜍实验报告

蟾蜍的解剖与观察 生命科学院 张茜 111070094 一、实验目的意义 两栖动物绝大多数都是对人类有益的,例如消灭害虫、作药用资源等等。蟾蜍作为医学、生理学重要的实验动物则使用更为广泛。通过观察两栖类外形、皮肤、消化、呼吸、泄殖和循环等系统,了解两栖动物z 在生理学、药理学、毒理学等实验中常用组的准确取材。 重点:了解在摄食方式、营养、呼吸、排泄、生殖及血液循环器官系统的形态特征。难点:理解两栖动物了解两栖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地生活的各个器官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二、实验对象的获得与麻醉 获得途径主要是由野外捕获或从特种养殖场购买(如牛蛙养殖场)。

外鼻孔:两眼的前方,近于头的前端的一对小孔 内鼻孔:拉开下颌,在口腔顶壁的前端有一小孔 鼻膜:在外鼻孔外缘的一对瓣状膜 口:头端腹面有一很大的横裂 鼓膜:眼后有一明显的褐色而稍下凹的圆形膜,是中耳腔与外界接触的地方。蟾蜍的鼓膜较小,不明显 耳后腺:蟾蜍鼓膜后上方有一对椭圆形的隆起,是由若干毒腺集合而成的,故又叫毒腺。在受到压挤时,可分泌出一种乳白色的粘稠液,经加工之后即为中药“蟾酥” 舌:在下颌前端内侧着生一柔软粘滑的舌,折向口腔内部,用镊子轻轻将舌拉出展平,可以看到蟾蜍的舌尖钝圆状。舌底有淋巴间隙,分泌的淋巴液可使舌经常保持粘滑

轻触其眼睑,观察上、下眼睑是否全动,瞬膜怎样活动 2.躯干部 蟾蜍尚无明显的颈部分化,后端腹中央处有一小孔称泄殖腔孔。 3.四肢 前肢:从近体侧起,依次为上臂、前臂、腕、掌和指。前肢有4指,观察指端形状,是否有爪,是否等长,指间是否有蹼。 婚垫:雄性的第一指(拇指),内侧的一膨大的突起,是由粘液腺集合形成的,便于交配时拥抱雌体,故生殖季节发达。 后肢:由近体侧起,依次分为大腿(或股部)、小腿(或胫部)、跗、蹠和趾五部分。后肢具五趾。注意各趾的长度是否相同,趾端的形状 髁状距:在第一趾(拇趾)内侧的一较硬的角质化突起 4.皮肤

青蛙(或蟾蜍)的外形和骨骼系统

实验18 青蛙(或蟾蜍)的外形和骨骼系统 一、目的与内容 (一)目的 通过对蛙(或蟾蜍)外形和骨骼系统的观察,了解两栖类的躯体结构及脊椎动物由水生到陆生的过渡中,两栖类在结构和功能上所表现出的初步适应陆生的特征。 (二)内容 蛙(或蟾蜍)的外形与骨骼系统的观察。 二、材料与用品 (一)材料 活蛙(或蟾蜍)或浸制标本,蛙(或蟾蜍)整体和散装的骨骼标本。 (二)用品 解剖盘、解剖器、显微镜、放大镜。 三、操作与观察 用双毁髓法处死活蛙(或蟾蜍),针尖刺入颅腔毁脑时,针的倾斜角度必须很小。实验材料若为蟾蜍,操作中应注意不宜近距离注视,不要挤压其耳后腺,防止耳后腺分泌物射入实验者眼内;如被射入,则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眼睛。 (一)外形 将活蛙(或蟾蜍)静伏于解剖盘内,观察其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四肢 3 部分。 1 .头部 蛙(或蟾蜍)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吻端稍尖。口宽大,横裂,由上下颌组成。上颌背侧前端有 1 对外鼻孔,外鼻孔外缘具鼻瓣,观察鼻瓣如何运动,思考鼻瓣的运动与口腔底部的动作有何关系。眼大而突出,生于头的左右两侧,具上、下眼睑;下眼睑内侧有一半透明的瞬膜。轻触眼睑,观察上、下眼睑和瞬膜是否活动,怎样活动?当眼睑闭合时,眼球位置有何变动?两眼后各有一圆形鼓膜(蟾蜍的鼓膜较小。在眼和鼓膜的后上方有 1 对椭圆形隆起称耳后腺,即毒腺)。雄蛙口角内后方各有一浅褐色膜襞为声囊,鸣叫时鼓成泡状(蟾蜍无此结构)。 2 .躯干部 鼓膜之后为躯干部。蛙的躯干部短而宽,躯干后端两腿之间,偏背侧有一小孔,为泄殖腔孔。 3 .四肢 前肢短小,由上臂、前臂、腕、掌、指 5 部组成。 4 指,指间无蹼。生殖季节雄蛙(或雄蟾蜍)第一指基部内侧有一膨大突起,称婚瘤,为抱对之用。后肢长而发达,分为股、胫、跗、跖、趾 5 部。5 趾,

试验十六蟾蜍的解剖

实验十六蟾蜍的解剖 一、目的要求: 1.认识蟾蜍的内部结构,从而了解两栖纲的一般特征; 2.学习解剖动物的方法,进而;了解动物体各器官系统的整体和局部的关系. 二、材料与用具: 活蟾蜍、蟾蜍皮肤横切制片、解剖腊盘、手术刀、中、小镊子、解剖针、玻璃针、大、小剪刀、骨剪、棉花、棉线、镜头纸、显微镜 三、实验操作和观察 (一)外形观察: 取活体蟾蜍观察,蟾蜍体分为头、躯干和四肢;体表皮肤裸露,具有疣状突起。 1.头部:具有一对大而突出的眼睛,具有上、下眼睑及瞬膜;眼前有成对的外鼻孔,鼻孔具有鼻瓣;眼后有鼓膜;鼓膜背侧隆起为耳腺(毒腺)。 2.躯干:劲部不明显,躯干背腹扁。 3.四肢:前肢四指,雄蟾蜍第1-3指基部有黑色椭圆形婚疣,交配时用于抱雌;后肢五趾;后肢比前肢长,适于跳跃。 处死之前可观察蟾蜍背侧两腿基部有一对后淋巴心在微微跳动,淋巴心属于淋巴系统。(二)处死: 常用传刺法,即用解剖针从蟾蜍的枕骨大孔插入,破坏其延脑致死。具体操作方法如下:左手持蟾蜍,以左手食指与中指夹住蟾蜍两前肢,用第四指与小指夹住两后肢,拇指在二毒腺之间(即头与脊柱交界处)按压可感知该处有一凹陷,即枕骨大孔,然后用拇指按住头,右手执解剖针由此孔插入3-4毫米后,将针尖向前插入颅腔,并用针搅动破坏其脑,然后将针抽回,再由枕骨大孔处向后插入脊柱神经管,并搅动破坏脊髓,直至后肢僵直,而后又下垂瘫软为止。如一次未能处死,重复以上过程。蟾蜍处死还可以用乙醚麻醉法处死。(三)内部解剖和观察 将蟾蜍处死后放在解剖腊盘中,用剪刀沿腹壁中线稍偏右侧剪开腹壁,向前剪至肩带,向两侧拉开体壁,用大头针固定在腊盘上,观察如下主要器官系统: 1.循环系统: (1)心脏: 位于体腔的前端,肝的腹面,被包围在具有两层囊壁的围心囊中,与体腔完全隔离。心脏可分为一下四个部分: ①心室:一个,圆锥形,壁较厚。 ②心房:与静脉窦连接,壁薄,分左右两个。 ③动脉圆锥:为心室腹面右上角通出的淡色的管子,其后端稍粗大;由动脉圆锥向前分叉为左右两大动脉干。

青蛙的解剖

青蛙的解剖 一、实验目的 1、通过青蛙的内部解剖和观察,了解两栖动物消化、呼吸、泄殖、 和神经系统的形态构造和特点。 2、学习脊椎动物解剖技术。 二、实验内容 1、青蛙的外形、皮肤、骨骼和肌肉系统的观察。 2、青蛙的解剖及其消化、呼吸和泄殖系统形态结构的观察。 三、实验材料和用品 青蛙、解剖器、蜡盘、大头针、棉花、乙醚 四、实验操作及观察 观察蟾蜍的外形,进行解剖,观察蟾蜍的各内部结构特征。 (一)外形观察 青蛙皮肤湿润光滑。身体分头、躯干和四肢三部分。躯干后端近背方有泄殖孔。具可活动的上下眼睑,下眼睑有瞬膜。眼后鼓膜一对。外鼻孔一对,有瓣膜。 雄蛙头两侧口角处有一对声囊。前肢细短,四指,生殖季节第一基部有瘤状突起,称婚垫。后肢发达,五趾,具蹼。 (二)消化系统 蛙的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及其附属的消化腺组成,消化道包括口腔、食道、胃、肠和泄殖腔等,消化腺包括肝脏和胰脏。 1.口腔:剪开蛙的口角,使口张大,令口腔全部露出。

内鼻孔:为口腔顶壁前方外侧的一对椭圆形的孔,通过鼻腔与外鼻孔相通。 耳咽管孔位于咽腔的后端,颌角附近有1对大孔,与中耳相通。 喉门位于下颌的后部,为口腔后方的1条纵裂缝。 食道开口咽的最后部位是食管的开口,与咽腔之间无明显界限。 2.食道很短,开口于喉的背面,下端与胃相连。 3.胃位于体的左侧,形状稍有弯曲,前端略粗,后端较细,并有一明显的紧缩分,此即幽门,为胃与小肠的交界处。 4.肠:分小肠与大肠。小肠又由十二指肠和回肠组成,起于胃后,弯向前方的一小段为十二指肠,自十二指肠向后折,经过几次回旋而达大肠的部分为回肠。大肠膨大而陡直,开口于泄殖腔。 5.泄殖腔:较大肠短小,为汇集肛门,输尿管和输卵管(雌蛙)的管道。 6.肝脏位于胸腹腔的前端呈红褐色,由较大的左右二叶和较小的中叶组成。肝脏背面、左右二叶之间有一绿色球形的胆囊,内贮胆汁。 7.胰脏为一不规则的淡红色或黄白色的管状腺,在胃与肠之间。把肝、胃和十二指肠翻折过来指向前方,即可看到胰脏的背面。 (三)呼吸系统

蛙(或蟾蜍)的解剖

实验19 蛙(或蟾蜍)的解剖 一、目的与内容 (一)目的 通过蛙(或蟾蜍)的内部解剖和观察,了解两栖动物消化、呼吸、循环、泄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形态构造及特点;学习一般解剖技术。 (二)内容 1 .蛙(或蟾蜍)的解剖及其消化、呼吸、循环、和泄殖系统形态结构的观察。 2 .蛙(或蟾蜍)神经系统的示范。 二、材料和用品 (一)材料 活蛙(或蟾蜍),蛙(或蟾蜍)神经系统示范标本。 (二)用品 解剖器、蜡盘、大头针、放大镜、棉花、乙醚(或氯仿)等。 三、操作与观察 解剖蛙(或蟾蜍)剪开腹壁时,应沿腹中线稍偏左侧剪,以不致损毁位于腹中线的腹静脉。同时注意剪刀尖应向上挑,以免损伤内脏。将右侧腹壁翻开前,先将腹静脉从腹壁上剥离开。 用双毁髓法(见实验20 )处死活蛙(或蟾蜍),或使其麻醉致死。 麻醉法:将活蛙(或蟾蜍)置于装有浸过乙醚(或氯仿)棉球的广口瓶内,加盖静置至蛙深度麻醉致死。 将已死的蛙(或蟾蜍)腹面向上置于蜡盘中,展开四肢,用大头针于腕部和跗部钉入,以将蛙(或蟾蜍)固定在蜡板上。 (一)口咽腔 为消化和呼吸系统共同的通道(图20-1 )。 1 .舌 左手持镊将蛙(或蟾蜍)的下颌拉下,可见口腔底部中央有一柔软的肌肉质舌,其基部着生在下颌前端内侧,舌尖向后伸向咽部。右手用镊子轻轻将舌从口腔内向外翻拉出展平,可看到蛙的舌尖分叉(蟾蜍舌尖钝圆,不分叉),用手指触舌面有粘滑感。蛙舌怎样捕食?右手持剪剪开左右口角至鼓膜下方,令口咽腔全部露出。 2 .内鼻孔

1 对椭圆形孔,位于口腔顶壁近吻端处。取一鬃毛从外鼻孔穿入,可见鬃毛由内鼻孔穿出。内鼻孔有何功用? 3 .齿 沿上颌边缘有一行细而尖的牙齿,齿尖向后,即颌齿(蟾蜍无齿);在 1 对内鼻孔之间有两丛细齿,为犁齿(蟾蜍无齿)。齿有何作用? 4 .耳咽管孔 位于口腔顶壁两侧,颌角附近的 1 对大孔。用镊子由此孔轻轻探入,可通到鼓膜。 5 .声囊孔 雄蛙口腔底部两侧口角处,耳咽管孔稍前方,有 1 对小孔即声囊孔(雄蟾蜍无此孔)。 6 .喉门 为舌尖后方,腹面的具有纵裂的圆形突起。内由 1 对半圆形杓状软骨支持,两软骨间的纵裂即喉门,是喉气管室在咽部的开口。 图20-1 蛙的口咽腔 7 .食管口 喉门的背侧,咽底的雏襞状开口。观察完口咽腔后,剪开皮肤(方法见实验19 )。然后用镊子将两后肢基部之间的腹直肌后端提起,用剪刀沿腹中线稍偏左自后向前剪开腹壁(这样不致损毁位于腹中线上的腹静脉),剪至剑胸骨处时,再沿剑胸骨的左、右侧斜剪,剪断乌喙骨和肩胛骨。用镊子轻轻提起剑胸骨,仔细剥离胸骨与围心膜间的结缔组织(注意勿损伤围心膜),最后剪去胸骨和胸部肌肉。将腹壁中线处的腹静脉从腹壁上剥离开;再将腹壁向两侧翻开,用大头针固定在蜡板上。此时可见位于体腔前端的心脏,心脏两侧的肺囊,心脏后方的肝脏,以及胃、膀胱等器官,本实验中暂不仔细观察心脏。 (二)消化系统(图20-2 ) 1 .肝脏 红褐色,位于体腔前端,心脏后方,由较大的左右两叶和较小的中叶组成。在中叶背面,左右两叶之间有一绿色圆形小体,即胆囊。用镊子夹起胆囊,轻轻向后牵拉,可见胆囊前缘向外发出两根胆囊管,一根与肝管连接,接收肝脏分泌的胆汁,一根与总输胆管相接。胆汁经总输胆管进入十二指肠。提起十二指肠,用手指挤压胆囊,可见有暗绿色胆汁经总输胆管而入十二指肠。 2 .食管 将心脏和左叶肝脏推向右侧,可见心脏背方有一乳白色短管与胃相连,此管即食管。 3 .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