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的目标理论在护理本科生专业思想教育中的应用_杜姗姗

布鲁姆的目标理论在护理本科生专业思想教育中的应用_杜姗姗
布鲁姆的目标理论在护理本科生专业思想教育中的应用_杜姗姗

布鲁姆 教育目标分类学

教育目标分类学 摘要 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1913年2月21日-1999年9月13日)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他提出了掌握学习论,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评价理论。本文对其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分类过程进行了详细而具体的介绍,使师范类学生更好的了解其发展过程、应用等具体情况。 关键字:掌握学习论,教育目标分类学,教学评价理论 一、布鲁姆和他的教学理念 本杰明·布鲁姆(Benjamin Bloom,1913年2月21日-1999年9月13日)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家,芝加哥大学教育系教育学教授,曾担任美国教育研究协会会长,是国际教育评价协会评价和课程专家。 面对布鲁纳结构主义教学论、精英主义观显露出来的弊端,布鲁姆因教育提出了目标分类学说,并于1956年出版著作《教育目标分类学》;六十年代,他提出关于“人类特性”的理论,著有《人类特性和学校学习》;七十年代,他又提出“掌握学习”的学校教学理论,著有《我们的儿童都能学习》、《掌握学习理论导言》。布卢姆提出的关于“人类特性”和学校教学的理论,曾经被列为美国“最有意义的教育研究成果之一”。 布鲁姆在教育中的理论可归纳为三点。 (一)、掌握学习论,学习是为了掌握,在学生已有基础上进行教学。布鲁姆说:“如果提供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和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方面都会变得十分相似。”他认为,学生的学习能力主要是后天的,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发展的。学生学习能力不是先天的,是由于各种外部和内部的因素造成,主要的原因还是在外部的因素,比如学生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二)、教学评价理论,评价,不只是针对最终的学习结果,而是在学习的各个过程中施以评价,从而对学习行为进行相应的矫正与评估。形成性评价可以让教师的更多的目光集中到了学生学习中的问题,而不是学生的达成度,应该是学生的未达成度。再通过反馈、矫正等步骤设计教学过程,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达到既定教学目标。 (三)、教育目标分类学,将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分类,从而确定其制定其具体的学习程度。其教育目标分类学有效的解决了如何正确评估学生学习行为的标准,给当时的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产生巨大的影响。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理论具有两大特征:一是可量化、可测量。为了使教育评价的起点、评价目标客观标准化,他提出目标的可测量性,为之后的

2018年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及具体措施

2018年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目标及具体措施 一、指导思想 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落实《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主课堂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体系。进一步树立全员育人、全时空育人意识,不断提高德育队伍素质。拓展工作思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育人氛围,突出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指导,培养举止文明、品德优良、心理健康、富有创新精神的一代新人,同时加强师德教育,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把德育教育内容拓展为安全育人、知识育人、环境育人。 二、主要工作及目标 1、加强德育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通过德育研究小组的建设,进一步推动我校德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提高。分阶段,有计划地将德育研究小组的学习对校内中队辅导员进行培训,更新德育理念,提高理论与业务素养。以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水平为突破口,全面推动我校德育工作上新台阶。

2、加强学校队室、心理咨询室等阵地建设,丰富校园文化载体。有效利用展廊、展板等阵地建设,丰富校园育人资源,优化学校育人环境,打造校园文化特色,提升校园文化品味。 3、搞好养成教育示范生评比工作,着重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纪律卫生教育为突破口,抓好常规管理,形成良好的校风、班风和学风。加强安全纪律教育,实现校内外学校组织教育活动无安全事故发生的目标。 4、把“大手牵小手、共创新风尚”活动落到实处。 5、坚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少先队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文明礼貌和队风队伍教育,做好“六、一”儿童节表彰工作。 6、加强心理健康辅导,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7、加强法制教育,继续开展自理、自护、普法系列教育活动。 8、办好家长学校,探索家教联合教育途径。 三、具体措施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认知操作类型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的认知操作类型 按照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在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可分成:知道(知识);领会(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1.知道(知识)(knowledge) 是指认识并记忆。这一层次所涉及的是具体知识或抽象知识的辨认,用一种非常接近于学生当初遇到的某种观念和现象时的形式,回想起这种观念或现象。 提示:回忆,记忆,识别,列表,定义,陈述,呈现 2.领会(comprehension) 是指对事物的领会,但不要求深刻的领会,而是初步的,可能是肤浅的。 其包括“转化”、解释、推断等。 提示:说明,识别,描述,解释,区别,重述,归纳,比较 3.应用(application) 是指对所学习的概念、法则、原理的运用。它要求在没有说明问题解决模式的情况下,学会正确地把抽象概念运用于适当的情况。这里所说的应用是初步的直接应用,而不是全面地、通过分析、综合地运用知识。提示:应用,论证,操作,实践,分类,举例说明,解决 4.分析(analysis) 是指把材料分解成它的组成要素部分,从而使各概念间的相互关系更加明确,材料的组织结构更为清晰,详细地阐明基础理论和基本原理。 提示:分析,检查,实验,组织,对比,比较,辨别,区别 5.综合(synthesis)

是以分析为基础,全面加工已分解的各要素,并再次把它们按要求重新地组合成整体,以便综合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它涉及具有特色的表达,制定合理的计划和可实施的步骤,根据基本材料推出某种规律等活动。 它强调特性与首创性,是高层次的要求。 提示:组成,建立,设计,开发,计划,支持,系统化 6.评价(evaluation) 这是认知领域里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这个层次的要求不是凭借直观的感受或观察的现象做出评判,而是理性的深刻的对事物本质的价值做出有说服力的判断,它综合内在与外在的资料、信息,做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推断。 提示:评价,估计,评论,鉴定,辩明,辩护,证明,预测,预言,支持 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对设计问题的启发 所提问题可以从简单逐渐发展到复杂; 可以按学习目标的要求,分层次提出问题: l分层次提出问题--认知性问题 认知性问题:它是对知识的回忆和确认。 如:“人民陪审员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当汽车向右拐的时候,坐在汽车上你会向哪边倒?” l分层次提出问题--理解性问题 理解性问题:它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规律的理解,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比较和证明某个观点。 如“检察院和法院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说清楚什么是惯性吗?” l分层次提出问题--应用性问题

中小学德育目标与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中指出:“中小学教育阶段是青少年儿童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是对他们进行道德情操、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从小学升入初中是学生时期的一个重要转折,他们正处于从少年期向青年期的转化过程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各个相邻学段,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联系的,它们之间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逐渐过渡的。因此,所谓中小学德育衔接,主要是指小学六年级至初中一年级的德育工作,从目标、内容、方法上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结合的整体,使之既要体现中小学德育的整体性、系统性、层次性,又要体现连续性和发展性,充分发挥我校“九年一贯制”教育的优势,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一.当前我校中小学德育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自建校以来,我校初中和小学的学生就一直在同一个校园里学习、生活。近年来在学校领导的重视下,中小学在德育衔接方面也作出过一些大胆尝试,如组织小学六年级与初中一年级的学生共同参加野外拓展训练(春秋游),共同参观番禺区戒毒所,共同听文明礼仪讲座,联合举办拔河比赛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中小学德育工作在目标、内容、方法、途径、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脱节现象。这也严重困扰着学校德育工作的持续开展,影响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功效。具体说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学六年级学生毕业后,一部分到外校就读初中,一部分留在我校就读初中。对于留下来的学生,初中部的老师通常把他们跟外面进来的初一新生混在一起,统一进行考试,并以此作为依据对学生重新分班。这样我校升入初一的学生就打破了过去的“班级”界限,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班级”,一切又从头开始。于是,“心理适应期”被人为形成。 2.初一年级的老师虽然通过与六年级老师进行座谈、对六年级学生进行家访等途径了解学生的情况,但毕竟所获有限,造成对学生的品行,个性,特长,家庭背景情况的掌握磨合期太长,一般需要一个学期才能基本掌握。从而造成了很多可以避免的事情发生。 3.中小学德育处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时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商,常常“各走各的道,各唱各的调”。表面看来大家都扎扎实实、热热闹闹,实际上固步自封、各自为政,没有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4.郭校长提出,我校德育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培养良好的习惯。但在具体内容和操作上,中小学也是各行其是,缺少良好习惯培养的序列规划。这对“分阶段推进,螺旋式上升”的实施策略和整体效果无疑会大打折扣。 由于我校对中小学德育衔接问题注意不够,往往是因时因势因地因人而异,缺乏一贯性和一致性,造成学生从小学到初中,出现许多不适现象,诸如学习困难,与他人和集体交往不适应,对学校和老师的不适应,对初中教育教学方式的

浅析新形势下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

浅析新形势下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 发表时间:2018-11-26T16:43:26.09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1月中作者:胡燕 [导读] 改革开放提升了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物质文化繁荣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各种负面因素也在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新形势下思想教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搞好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广大医学院校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通过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提出新形势下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新思路,提高中职护理学专业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词 (山东英才学院医学院本科护理学1604班,山东济南 250104) 摘要:改革开放提升了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物质文化繁荣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各种负面因素也在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新形势下思想教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搞好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广大医学院校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通过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分析,提出新形势下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新思路,提高中职护理学专业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思想教育;中职;护理 护理专业是是集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专业。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人们对各种卫生保健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一切都对护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完成病人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后考入的,多数是未成年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养、心理素质状况关系到自身的成长,也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当今的学生已经无法切身体验过去的艰难困苦,部分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差、自控能力弱,道德伦理观念淡薄、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如何面对社会现实、改革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现状 目前在学生的思想教育方面,问题较多,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社会责任感淡化,个人主义盛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当代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现在的中职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娇生惯养,什么事情都是以自我为出发点,社会责任感淡化。同时这些学生心里承受能力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这和护理工作所要求的努力工作、无私奉献的精神相差太远。 2、受外界因素影响比较大 校园周边的各种网吧、歌厅越来越多,部分学生不能严格要求自己,拉帮结派、抽烟、喝酒、打架时有发生。社会上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文化市场一些渲染恐怖、色情、暴力的影视、书刊的充斥,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社会上的各种不良风气无时不刻不在侵蚀着青少年纯洁的心灵。 3、学生当中“读书无用论”有很大的市场 近年来就业压力较大,甚至出现了硕士生卖菜的现象。受社会上各种思潮的冲击,特别是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部分学生对前途很迷茫,总觉得以后找工作靠要家长,学多学少影响不大,学习的积极性差。 二、新形式下中职护理学生的思想教育思路 1、当前的思想教育应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树立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教育新观念。 中共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办学的指导思想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中职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时间只有两年,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很有限,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要学生在工作中自学,现代传媒发达,书本可以传授知识,网络也可以传授知识,那还要教师做什么呢?教师就是要在一个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情境下,给学生传道,教学生做人、立德,这是第一位的。教师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方法和本领,这是其中一项,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立德立志成人,这是教育的本义。 古人云“德胜才是君子,才胜德是小人”,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既要看他的学习成绩,更要考察他的思想素质。“德育为先”是强调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学生的政治思想素质。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基本要求。 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传统政治思想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反思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强调理性的说教,机械的灌输,空洞的讲解,多数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和中学的德育课后,总是认为思想教育课枯燥无味,没有任何用处,对思想教育问题学生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目前多数学校已经连入互联网,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网络具有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信息集合于一体的优点,可以将以往形式单一、直线展开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这样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受,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通过整合课堂、校园网、广播台、校报、宣传窗等资源, 大力加强正面宣传引导, 坚持以集体主义思想陶冶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情操, 让集体主义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电台、进报纸、进头脑, 把集体主义精神渗透到校园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 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构筑起强大的集体主义精神支柱, 自觉抵制各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 3、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自觉远离不良信息。 网络为沟通带来了便利,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起到了的良好作用。但是,网络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面对网络上基于一些德育内容的报道,以及这些报道引发的讨论观点可能并不正确或并不符合学生目前的认知特点,这就必须要求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以此避免这些因素造成不良的影响。此外,互联网上的德育信息资源在某些方面的严重缺乏,这是制约网络德育更好地发展的一个因素,因此应该加强公共网络管理,充实更多更好的德育信息资源,以满足德育工作的需要。 4、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学生不断增强就业的市场意识,理解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引导学生不断增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 20世纪50年代以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实现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确定了一系列目标序列。 (1)认知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布鲁姆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个层次。 ①识记:指对先前学习过的知识材料的记忆,包括具体事实、方法、过程、理论等的记忆,如记忆名词、事实、基本观念、原则等。 ②领会:指把握知识材料意义的能力。可以通过三种形式来表明对知识材料的领会,一是转换,即用自己的话或用与原先不同的方式来表达所学的内容。二是解释,即对一项信息(如图表、数据等)加以说明或概述。三是推断,即预测发展的趋势。 ③运用:指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新的情境、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它包括概念、原理、方法和理论的应用。运用的能力以知道和领会为基础,是较高水平的理解。 ④分析:指把复杂的知识整体分解为组成部分并理解各部分之间联系的能力。它包括部分的鉴别、部分之间关系的分析和对其中的组织结构的认识。例如,能区分因果关系,能识别识别史料中作者的观点或倾向等。分析代表了比运用

更高的智力水平,因为它既要理解知识材料的内容,又要理解其结构。 ⑤综合:指将所学知识的各部分重新组合,形成一个新的知识整体。它包括发表一篇内容独特的演说或文章,拟定一项操作计划或概括出一套抽象关系。它所强调的是创造能力,即形成新的模式或结构的能力。 ⑥评价:指对材料(如论文、观点、研究报告等)作价值判断的能力。它包括对材料的内在标准(如组织结构)或外在的标准(如某种学术观点)进行价值判断。例如,判断实验结论是否有充分的数据支持,或评价某篇文章的水平与价值。这是最高水平的认知学习结果,因为它要求超越原先的学习内容,综合多方面的知识并要基于明确的标准才能做出评价。 在上述布卢姆的分类系统中,第一层次是“识记”,主要涉及对言语信息的简单记忆,不需要对原输入的信息作多大改组或加工。而以后的五个层次与“知道”的不同之处在于:它们是加工知识的方式,需要学习者在心理上对知识进行组织或重新组织。这个分类系统为我们确定教学目标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思考框架。 (2)动作技能学习领域目标分类 动作技能涉及骨骼和肌肉的运用、发展和协调。在实验课、体育课、职业培训、军事训练等科目中,这常是主要的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

学校德育工作理念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主体性投入要素,在价值创造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它的兴起,正改变着社会形态、社会理念等方方面面,体现在谁拥有更高素质的人才,就意味着谁掌握了知识宝库的“金钥匙”,意味着谁就能在21世纪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这对学校教育及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当前学校德育工作现状 近几年来,学校德育工作总体成绩是可喜的,学生的思想道德正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但是目前比较突出的问题是: (1)德育体制简单化。一是以管代导。导致很多学生在校服从管理,遵守制度,出了校门便“解脱”了,可以为所欲为了;二是主客体颠倒。简单地把学生作为教育对象进行说教,使学生对其产生逆反心理而不愿接受或接受不多;三是目前的德育工作还基本上以学校包办为主,家庭和社会没有和学校形成有机的德育工作体系,尤其是社会环境没有充分净化,所以往往造成“在校教育三年,出校变坏三天”的现象屡屡发生。(2)德育内容过于传统和陈旧。德育的内容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等方面,是德育目标的体现和具体化:一是在确定德育内容上缺乏针对性,不能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而提出适度的要求,缺乏可接受性,尤其是缺少一些高品位且又使人信服的权威读本;二是不能把握德育内容的基础性,不注重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及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不注重引导学生增强守法和用法意识,自学遵守社会伦理规范;三是不能坚持德育内容的一贯性,学校德育工作常常随着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3)德育方法和途径单一和生硬。德育实施者只局限于用一种单一的道德规范体系和价值观去要求受教育者,把对某些现成的道德规范的掌握等同于德育的全部。以“注入式”为主的教育方法和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只能是迫使学生做什么,不做什么,从而使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受到挫伤甚至消失。(二)在知识经济时代,创造型人才不仅要继承传统德育内容,还要结合时代特征拓宽德育空间,深化德育内容 在现有条件下,笔者认为,学校德育可以突出以下主要内容: (1)开展系列教育,推进终身全面素质教育。针对目前中学基本实行封闭管理的实际,可以进行“生活自理,行为自律,学习自治,人格自尊,精神自强”的“五自”教育,确保教学生活学习秩序正常进行;在我校

护理专业剖析

护理专业剖析 一、专业设置和专业培养目标 (一)专业设置背景及意义 1.根据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05-2010年》的要求,2015年我国应达到医生:护士=1:1,每千人口医护人员均为1.5,护士的数量应为23 2.3万,到2015年护士净增10 3.6万;平均每年净增11.5万,考虑到人口老龄化,社区服务扩大等带来的护理人力需求增长,专家论证,我国实际需要的护理人员应比预测的数量更多一些(达到1.25倍),2005--2015年我国护理教育的年平均招生数量应在15万左右,护理人才招生数:中专占50%,大专30%,本科1.5%、研究生0.5%。只有按照这种比例进行卫生人力配置,才有助于改变我国医护比例失调的现状,并有助于缓解护理人力短缺的问题,缩小同国际水平的差距。 2. 据统计,2008年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24个,其中医院39个,卫生院192个,社区服务中心114个,其它卫生机构279个。卫生机构共有床位7141张,其中医院有床位4655张。每千人口(常住人口)拥有医院床位1.51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0861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425人,注册护士2708人。每千人口(常住人口)拥有执业(助理)医师1.75人,注册护士0.88人。 3.从近几年的毕业生的分配情况来看,我院的高职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趋势良好,所以,我院的护理专业的设置,是符合教学及护理人才市场发展需求的。

(二)专业设置 护理专业为高职高专类,专业代码630201,分为两部分教学:1—4学期在学校完成理论、校内实验(实训)学习;5—6学期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医院)完成实训学习,为2+1教学模式。五年制高职为3.5+1.5模式。 (三)专业办学指导思想与培养目标 1.办学指导思想 依据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来建设我院的高职护理专业,形成“以学生为本,以教学为中心”的办学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立足云南、面向全区、辐射东北、走向全国。 2.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思想品德、职业道德,具有扎实的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及较强的专业技能,能够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学、保健、预防工作的高素质护理人才。 知识结构 (1)掌握现代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和常见的危重病症的护理问题。 (2)能够运用护理程序为急危重症病人提供整体护理、监护技能以及有效的健康教育。

小学各学段德育目标及内容(精选)

小学不同年级德育工作目标 一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目标: 教育帮助小学生初步培养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情感;树立基本的是非观念法律意识和集体意识;初步养成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讲究卫生勤俭节约遵守纪律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逐步培养起良好的意志品格和乐观向上的性格。 二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内容: 1开展尊重国旗国徽,热爱祖国文化,爱祖国爱家乡爱集体教育; 2开展热爱科学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教育; 3开展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团结友爱诚实守信教育; 4开展做人做事基本道理和文明习惯养成教育; 5开展“关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护环境教育; 6开展社会生活基本常识及法制安全教育; 7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小学教育阶段德育工作主要方法: 1小学教育阶段德育活动要体现生动性趣味性,动手动脑,丰富情感体验的特点; 2通过节庆活动,组织开展感受家乡变化欣赏自然风光等活动,增强小学生爱国情感; 3开展名人名言和英雄人物事迹教育等活动,激励小学生树立远大人生志向; 4开展学习身边的榜样遵守课堂纪律等活动,规范小学生行为习惯; 5通过传唱新儿歌新童谣做游戏等文体活动,提高小学生基本素质。 四分年段德育工作实施: 由于小学生处于德育工作的基础时期,而低中高年段的学生又各具特点,因而制订了不同的德育实施。 低年级段德育总目标: 懂礼貌,尊敬老师孝敬父母长辈,团结同学;喜欢班集体,愿意为集体服务;热爱校园环境,讲究卫生,爱护公物;遵守学校纪律,听从老师的教导;勤奋学习,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一年级德育工作实施 (一)一年级学生特点: 学生刚入学不久,对小学生活既有新鲜感,又不习惯;对学习感兴趣,注意力不集中,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习惯缺乏规范性。特别信任老师。思维具有直观具体形象等特点。 (二)实施: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实施内容: 一学期 教导处少先队工作: 1稳定一年级学生入学情绪,从各方面帮助家长及学生了解学校的各个方面的要求与规定; 2适时进行文明礼貌教育劳动教育; 3进行上课课间休息等行为习惯的培养; 4组建家长委员会,加强学校老师家长的沟通; 5落实常规检查工作,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班主任工作: 1通过观察谈话家访查看学籍卡等方式全面了解新生情况; 2带领学生参观校园,进行热爱学校,爱护校园环境卫生,爱护公物的教育; 3耐心指导学生坐立走等姿势,特别训练学生上课要专心听讲,读写姿势要正确,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 4教育学生尊敬老师,讲礼貌; 5进行有针对性的班级活动,逐渐形成班集体的凝聚力; 6民主竞争选举班干部。 任课教师工作: 配合班主任做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包括课堂常规作业完成学习用具摆放等的训练。 家庭和社会工作: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教学目标分类[1]

布鲁姆掌握学习理论 学习的分类与评价 一、目标分类 布卢姆认为,一部完整的教育目类分类学,应该包括学生学习的三个基本领域:认知、情感、动作技能。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用学生外显的行为来陈述目标 布卢姆认为,制定目标是为了便于客观地评价,而不是表述理想的愿望,事实上,只有具体的、外显的行为目标,才是可测量的。 2.目标是有层次结构的 布卢姆认知领域目标分类学中包括六个主要类别:⑴知识;⑵领会;⑶运用;⑷分析; ⑸综合;⑹评价。情感领域包括五个主要类别:⑴接受或注意;⑵反应;⑶价值评估;⑷组织;⑸性格化或价值的复合。每个主要类别都包括若干子类别, 由此可见,布卢姆的分类学是将学生行为由简单到复杂按秩序排列的,因而,教育目标具有连续性、累积性。 3.教育目标分类学是超越学科内容的。 布卢姆认为,教育目标分类的方法,是不受学生年龄和教学内容所局限的。可以把教育目标分类学的层次结构作为框架,加入相应的内容,形成每门学科的教育目标体系。 4.教育目标分类学是一种工具。 教育目标分类是为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所以,目标分类本身并不是目的,而是为评价教学结果提供测量的手段,同时有助于对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变化作出各种假设,激发对教育问题的思考。 二、认知与情感的相互作用

认知目标中始终具有情感的成分;情感目标总是带有认知成分,因此,布卢姆把学生的认知状态和情感特征作为学习的前提条件。所谓情感特征,就是指“学生学习新的学习任务的动机”。 三、教学评价 布卢姆侧重对学习过程的评价,并把评价作为学习过程的一部分。布卢姆主张教学中应更多地使用另一种评价方法——形成性评价或形成性测验。 形成性评价的有效的程序是:把一门课分成若干学习单元,再把每一单元分解成若干要素,使学习的各种要素形成一个学习任务的层次,确定相应的教育目标系统;在每一单元教学结束时,都要安排一次形成性测验(有时又称为诊断性测验)。形成性测验常常被用来为学生的学习定速度,保证学生在从事下一个学习任务之前,完全掌握这一单元的内容。形成性测验可起到强化的作用;形成性测验可以揭示出问题所在,“诊断”后应该附有一个非常具体的“处方”。 简言之,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定分数或等级,而是帮助学生和教师把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教学内容达到掌握水平所必备的知识技能上;而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要对学生在一门课上的学习结果作出全面的评定,并把评定成绩告诉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人员。所以,布卢姆指出,评价与评分不是同一个意义。不评分也能够对学习结果作出评价,形成性评价就是一个例子。 学校学习理论的若干变量 布卢姆认为,只要对下列三个自变量予以适当注意,就有可能使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都达到掌握水平。 1.学生已经习得完成新的学习任务需必备的知识技能的程度(即“认知准备状态”)。 2.学生从事学习过程的动机程度(即“情感准备状态”)。 3.教学适合于学生的程度(即“教学质量”)。 一、认知准备状态 布卢姆认为,学生在学习结果上显示出来的差异可以被归结于在学习开始时掌握有关知识技能上的差异。

第七章 德育目的

第七章德育目的 德育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是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表面上看这是道德教育的结果的讨论,但是学校德育活动的结果是有预设性的,所以这一问题实际上可以归结为德育目的的讨论,即道德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应当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一、德育目的及其功能 (一)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 人是目的性的动物。尽管近现代社会人的“机械化”使许多人自觉不自觉地隐入了“机械论”的可悲境地,否认或忘却了人的目的性,但目的性仍然是人与动物的分水岭。由于有了目的,人类的活动就不再是一种无反省的动物性本能而是一种追求理想和完美的创造性实践活动。有了目的即有了活动的目标;有了目的即有了反思活动得失成败并使之趋于完善的标准。作为人类自身的再生产的教育和德育活动当然也具有各自的目的。这就是我们所要讲的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 那么,什么是德育目的? 一般认为,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具体说来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那么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目的就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教育目的与德育目的的关系有三重。第一,德育目的就是教育目的。比如赫尔巴特认为:“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赫尔巴特的观点至今仍有许多人认同。第二,德育目的是德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例如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教育应当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其中“德”的发展是重要的教育目的之一。第二,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予以具体化。道德发展在教育中的只是一个概括性的项目,但在德育目的中它就必须予以较为具体的确认。德育目的作为一种活动结果的期望与预设,具有以下几个特性。 第一,德育目的具有预见性。作为德育活动结果的设定,德育目的确定时已对德育过程诸因素如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手段,以及教育过程诸环节如对道德价值与规范的认知与情感体验、道德内化、道德行为的改善等都有预先的设想。 第二,德育目的具有超越性。德育目的超越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由于道德本身对生活的超越性,德育目的的要求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实的道德水平。二是德育目的产生于德育活动之前,具有时间上的超前特性。关于德育目的应当高于德育对象的现有水平,科尔伯格曾经有过卓越的论述。他说:“不管是以阶段 5 还是以阶段 6 来规定学校道德教育应达到的水平,都不要紧。但可以肯定地说,不能以比这两个阶段低的阶段的道德概念去规定道德教育的目的。”对具体的教育对象而言,虽然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极少能理解超过其所属阶段一个以上的信息”,但是他仍然坚持:“对于年幼的儿童,我们在传授道德信息时确实可能会犯水平过高或水平过低的错误,而犯水平过低的错误比犯水平过高的错误更糟糕,这是因为,在信息水平过低的情况下,儿童会失去对所传递的信息的尊重”。 第三,德育目的具有可能性。即德育目的的制定不仅应具有超越和超前的特点,还考虑到社会发展及德育对象的道德发展两个方面的实际,具有实现的可能。德育目的是一种对德育对象影响的预期。德育影响作为德育主体道德建构的价值环境能否有效实现,要害在于环境的设计能否与主体的接受状态联系起来。不进入主体接受的阈限,德育目的就是妄想。此外,长远或超越性的德育目的既要有现实性,又要有实现它的具体方式,比如将目的、目标进行分解、分层等工作。 此外,由于德育活动具有强烈的价值或意识形态色彩,德育目的也具有全人类的普遍性和历史性、民族性和阶级性。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英国教育学爱约翰·怀特曾经指出:“除非教育工作者对这些教育目的一清二楚,否则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肯定会受损失。”所以教育目的对于具体教育活动意义重

三德育目标和内容

第三章德育目标和内容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当前的德育目标的基本特征,形成关注学生发展特点实施德育的基本观点; 2、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3、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 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重点: 掌握德育课程的类型,学会分析和建设隐性课程,并初步形成德育的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并重的观点。 教学难点: 明确我国当前德育的各项内容,能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初步的分析和思考;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内涵 (一)什么是德育目标:德育目标即一定社会对其公民在品德方面的质量和规格的总要求。 (二)德育目标的作用: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归宿、评价标准 (三)德育目标的类型:(参考:《德育学原理》胡厚福著,1997年3月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对德育目标进行类别的划分,是为了更全面细致地认识德育目标,而不是为了把整体的德育目标和德育活动进行分解。在我们的德育实践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往往是缘于没有全面、清晰地认识德育的目的,无明确的活动方向造成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只问活动的开展,不问活动的目的和效果,其结果就是德育低效或无效,甚至适得其反。 1、从德育目标的抽象程度上分类:这种划分方式,对我们发现德育实践问题的意义最为重大。 (1)观念性目标:是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现出来,是从德育目标的社会价值、发展价值和整体需要出发的,具有指向性和激励性。 (2)指标性目标:是以一系列具体的能以指标形式表现出来的具体目标组成的,是观念性德育目标的具体化,人民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进行比较和检测。 如:“学雷锋,做好事”:学雷锋——学习他的精神(观念), 做好事——可以量化(指标) 两种目标的关系:没有观念性目标,指标性目标就没有方向和依据;只有观念性目标没有指标性目标则无法检测观念性目标的达成情况。 教育实践中普遍存在的德育问题是:重指标性目标轻观念性目标。表现为,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安排了一系列活动,但活动的组织和效果评定却往往违背活动的初衷,即表现出“有活动安排,无活动目的”,或者“开展活动就是活动目的”,比如:做好事只管登记次数、件数,卫生检查只管检查时的整洁度,不管事前的安排、过程中的表现和检查之后的保持,还有包干区的特点等。(有的包干区人流量比较大,卫生难保持,班级师生就有抵触情绪,因为,此时活动的目的就是为了评比,为了能在评比中得到好的成绩和名次,而不是为培养学生的自我服务的意识、劳动的意识和能力等。) 2、从德育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划分类型:远景性、中景性、近景性目标 三种目标实现的时间长短无绝对的普遍适用的标准和尺度。长远目标可以称为总目标,

办学目标和办学理念

教师须知 办学理念: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发展 校训:健康、快乐、笃学、发展 校风:和谐文明,诚信务实 教风:身教、心教、博学、创新 学风:勤学善思,立志成才 办学特色:法制教育 办学思路:以德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 育人目标:德智双馨、文明礼貌、全面发展身心两健 学校办学优势: 1学校整体环境和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变。 2.一批骨干教师正逐渐成熟起来。 3.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完善,教育科研,学科组活动已形成常规化,制度化。 4法制教育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5干部队伍更加成熟,干群关系和谐融洽。 6.学校在社会上具有良好的口碑,和良好的影响。 现代化管理的思考: 一是观念的现代化,干部教师的创新的意识,面对新形势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干部年级组负责制,学校办公平台的建立等) 二是管理队伍的现代化,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党支部的有效监督与教代会的民主协商参与决策(如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等)。 三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现代化管理的关键。(政治学习,人事制度改革、绩效考核机制) 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 使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 体育包括:耐久跑(第一学期),跳绳(第二学期) 艺术包括声乐、器乐、书法、绘画

教师须知 办学理念:构建和谐校园,促进师生发展 校训:健康、快乐、笃学、发展 校风:和谐文明,诚信务实 教风:身教、心教、博学、创新 学风:勤学善思,立志成才 办学特色:法制教育 办学思路:以德立校、科研强校、特色兴校 育人目标:德智双馨、文明礼貌、全面发展身心两健 学校办学优势: 1学校整体环境和硬件设施有了较大的提升和改变。 2.一批骨干教师正逐渐成熟起来。 3.学校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完善,教育科研,学科组活动已形成常规化,制度化。 4法制教育形成我校德育工作的特色。 5干部队伍更加成熟,干群关系和谐融洽。 6.学校在社会上具有良好的口碑,和良好的影响。 现代化管理的思考: 一是观念的现代化,干部教师的创新的意识,面对新形势敢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如干部年级组负责制,学校办公平台的建立等) 二是管理队伍的现代化,实行校长负责制,建立党支部的有效监督与教代会的民主协商参与决策(如学校教职工绩效考核方案的制定等)。 三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现代化管理的关键。(政治学习,人事制度改革、绩效考核机制) 体育艺术“2+1”项目活动,使学生掌握两项体育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体育:百米跑(第一学期)跳绳(第二学期) 艺术:声乐、器乐、书法、绘画

简述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word版本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生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5)培养对学习的兴趣 (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试述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内部学习动机 (1)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 (4)训练归因 影响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内部因素有哪些 (1)需要与目标结构 (2)成熟与年龄特征 (3)性格特征与个别差异 (4)志向水平与价值观 (5)焦虑程度 结合实际,论述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 (2)设置合适的目标 (3)控制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表达明确的期望 (5)提供明确的、及时的、经常性的反馈 (6)合理运用外部奖励 (7)有效地运用表扬 (8)对学生进行竞争教育,适当开展学习竞争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 (2)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兴趣 (3)引导学生将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 (4)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5)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6)通过积极的评价是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

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第五章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 一、基本概念 1、教育目的:教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教育结果和教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的人才质量的规格与标准。 2、德育目的:人们对整个德育的一种主观预期和价值设定,是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带有主观性和理想化倾向,表示“为了什么进行德育”的问题。(课本: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结果和德育活动追求的终极目标,是德育活动所要生成或培养的品德规格。) 3、德育目标:德育活动预先设定的标准,是德育实践所要达到的境地,是德育过程所培养的品德规格,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 二、基本理论 德育目的的类型: 社会本位论:从社会利益出发界定德育目的。 代表人物:涂尔干、凯兴斯坦纳 个人本位论:从受教育者的道德本性和需要出发,强调个人价值的 重要,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体的生存价值 和生命质量,使受教育者成为自由、自主的道德主体。 代表人物:卢梭、杜威 外在德育目的论:强调道德教育的外在功利结果。 内在德育目的论:强调德性修养本身。 理想德育目的论: 道德教育的终极是培养趋近于神的理想人格。 现实德育目的论: 倾向于较为接近生活现实的德育目的。主张从现

实社会出发确定德育的目标,并在此基础上追求 高尚的道德。 三、基本问题 1、德育目的与德育目标的关系 区别: (1)德育目的是各类教育培养人的品德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德育目的是德育最高理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终极性。 (2)德育目标是教育所要完成的德育任务的具体目标,是德育活动具体努力方向,因教育阶段、对象的不同而不同。 联系: (1)德育目标是德育目的的具体化和规范化,德育目的必须转化为具体的德育目标才能避免其空泛。 (2)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考虑德育目的的总要求,与德育目的相联系,否则会流于琐碎,失去其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2、德育目的与教育目的的关系 (1)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教育目的具有整体性,需要分解为若干方面,德育目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2)德育目的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概括性,需要予以具体化。 3、德育目的的特性(规定性)与功能 特性(规定性): (1)德育目的(应)具有预见性。

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新思路之我见

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新思路之我见 发表时间:2013-07-18T15:15:27.433Z 来源:《医药前沿》2013年第14期供稿作者:陈慧兴[导读]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学生不断增强就业的市场意识,理解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陈慧兴(内蒙古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乌兰察布 012000) 【摘要】改革开放提升了整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在物质文化繁荣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各种负面因素也在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在新形势下思想教育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何搞好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是广大医学院校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难题。通过对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的思想状况分析,提出新形势下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新思路,提高高职高专护理学专业思想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关键词】思想教育高职高专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4-0375-02 护理专业是集科学性、技术性、社会性、服务性为一体的综合性应用专业。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老龄化,人们对各种卫生保健的要求越来越迫切,这一切都对护士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护士不仅要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完成病人的各项治疗护理工作,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当今的学生已经无法切身体验过去的艰难困苦,部分学生自理自立能力差、自控能力弱,道德伦理观念淡薄、缺少必要的法律知识。如何面对社会现实、改革和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解决的重要问题。 1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的思想现状 1.1社会责任感淡化,个人主义盛行。 1.2受外界因素影响比较大。 1.3学生当中“读书无用论”有很大的市场。 2 新形式下高职高专护理学生的思想教育思路 2.1当前的思想教育应以人为本、德育为先,树立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思想教育新观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及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办学的指导思想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师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校的时间只有两年半,教师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很有限,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要学生在工作中自学,现代传媒发达,书本可以传授知识,网络也可以传授知识,那还要教师做什么呢?教师就是要在一个特定的场所、特定的情境下,给学生传道,教学生做人、立德,这是第一位的。教师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获取知识、创新知识的方法和本领,这是其中一项,更主要的是教会学生如何立德立志成人,这是教育的本义。 2.2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加强集体主义观念教育,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 传统政治思想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反思以往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过分强调理性的说教,机械的灌输,空洞的讲解,多数学生在经历了小学和中学的德育课后,总是认为思想教育课枯燥无味,没有任何用处,对思想教育问题学生带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目前多数学校已经连入互联网,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学校开展德育教育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网络具有把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信息集合于一体的优点,可以将以往形式单一、直线展开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形象、生动,这样就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给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受,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强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通过整合课堂、校园网、广播台、校报、宣传窗等资源,大力加强正面宣传引导,坚持以集体主义思想陶冶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情操,让集体主义教育进课堂、进网络、进电台、进报纸、进头脑,把集体主义精神渗透到校园学习和生活的各个层面,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构筑起强大的集体主义精神支柱,自觉抵制各种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的侵蚀。 2.3正确引导学生使用网络,自觉远离不良信息 网络为沟通带来了便利,在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起到了良好作用。但是,网络带来的一些负面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面对网络上基于一些德育内容的报道,以及这些报道引发的讨论观点可能并不正确或并不符合学生目前的认知特点,这就必须要求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以此避免这些因素造成不良的影响。此外,互联网上的德育信息资源在某些方面的严重缺乏,这是制约网络德育更好地发展的一个因素,因此应该加强公共网络管理,充实更多更好的德育信息资源,以满足德育工作的需要。 2.4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使学生不断增强就业的市场意识,理解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引导学生不断增强就业的竞争意识,克服等靠的依赖思想;引导学生打破毕业即就业的观念,要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立业的思想观念,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要摒弃只有正规就业或端“铁饭碗”才算就业的传统观念;引导学生树立职业平等和劳动光荣的观念,摒弃把工作岗位分为高低贵贱的不正确观念;引导学生在求职择业时,要正确把握自己的职业期望值,不能眼高手低,好高骛远,选择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真正使学生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思想。 参考文献 [1]袁伟菊,袁金祥.当前高校坚持与加强集体主义教育刍议[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第16卷第4期,2004年12月. [2]李云海.高职高专学生思想教育理念的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第3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