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分析及对策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分析及对策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分析及对策

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分析及对策

发表时间:2015-12-07T13:50:03.650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5期供稿作者:潘立秀[导读] 广西马山县人民医院药剂科当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表现多样,因此一定采取措施有效处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潘立秀

广西马山县人民医院药剂科南宁 530600 【摘要】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状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选取我院开具的门诊抗菌处方6800张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合理使用现状并提出针对性措施,而后再选取6800张抗菌处方,对比管理前后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结果:管理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为11.70%,明显高于管理后2.90%,对比差异明显(P <0.05)。结论:当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表现多样,因此一定采取措施有效

处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关键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状;对策机体自身防御功能较低且遭受病原体侵袭后需给予抗菌药物,避免疾病恶化加重,并加快机体康复进程[1]。然而医院近年来频繁出现抗菌药物应用不合理现象,导致机体细菌耐药性增强,正常菌群调节受到影响后更易遭受真菌侵袭并导致二重感染。因此对于临床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现象一定要采取积极应对措施,避免加大临床诊治难度。本文为具体分析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状以便制定处理对策,现选取门诊处方13600张,将详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开具的门诊抗菌处方6800张作为研究对象,涉及科室与品种广泛,探讨不合理使用现状并提出针对性措施,而后再选取2014年1月至2014年12月6800张抗菌处方。处方涉及科室为内外科、口腔科、皮肤科以及妇科等,患者年龄为15-84岁,平均年龄(46.2±8.3)岁。

1.2 方法结合抗菌药物使用管理制度分析抗菌药物处方,抗菌药物品种包括针剂、胶囊、平片、分散片以及缓释片等。对其给药途径、药物联用、重复应用、用法用量、无指征用药、溶媒选择失当等进行分析,探讨不合理应用情况,而后制定如下对策:1.

2.1 强化处方管理:医师一定要对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症予以严格掌握,开具处方时需谨慎。临床合理用药中医师作用很关键,强化培训感染性疾病与抗菌药物治疗等知识,使其掌握医院抗菌药物消费具体表现与学科处方网络中协同性的必要性,使其在将抗菌药物处方开具出来时保持明智与合理。经大量研究得知,抗菌药物若能够减少使用可促使耐药性传播减少。比如临床若能减少庆大霉素使用量便可避免生成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减少万古霉素可对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属生成量进行控制。用药前还需直接对医师处方进行干预,并反馈相关信息至医师,比如药师可每周3d对费用较高、长时间与接受多种药物治疗的患者病历进行检查,将用药建议提出,患者接受后不仅可减轻医疗负担,还可避免不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现象。药师不仅要开展每日药物咨询工作,还应经常对处方行不定期抽查,调查分析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情况,及时反馈不良信息,并严格督促改正。

1.2.2 充分发挥药剂师作用:药剂师有丰富的药学知识,因此可大力宣传抗菌药物相关知识,注重滥用危害的宣传,促使患者科学对待抗菌药物,有意识地合理应用。

1.2.3 鼓励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制定相应政策鼓励研发新型抗菌药物,可促使审批程序简化。只要有微生物存在就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在不断推移,以往再有效的抗菌药物也会逐渐失效,因此在对细菌耐药进行遏制时还要对新型抗菌药物予以开发。比如FDA采取的鼓励措施为专利保护、简化审批程序等。

1.2.4 调查分子流行病学:微生物实验室主要作用在于明确致病菌并给出药敏结果,由此医师再开具抗菌处方。结合病原学结果与当地治疗指南有利于合理应用抗菌药物,且当感染暴发时还能够调查分子流行病学,由此协助对细菌耐药状况进行监测。

1.2.5 促使药师水平提升:对抗菌药物作用与不良反应予以充分掌握,选取的抗菌药物应高度敏感于病原体,若使用单种抗菌药物无法起效时避免同时间应用超过两种的抗菌药物。药剂科应对多种形式予以利用,积极培训新药与宣传。同时还需结合患者自身特点比如年龄、体重、自身体质以及肾功能等情况,还有选取药物的药效动力学等对药物剂量予以优化,可采用个体化用药方式。

1.3 统计学方法应用软件SPSS 20.0统计学处理上述数据,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对比为卡方检验,对比以P <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管理前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率为11.70%,明显高于管理后2.90%,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 2=6.311,P <0.05)。管理前后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情况见表1。

3 讨论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