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复习题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

劳动经济学复习考点

第一章劳动力需求

1、劳动力的含义(特征):

(1)劳动力是人所特有的一种能力;

(2)劳动力是存在于活的人体中的能力;

(3)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所运用的能力;

(4)劳动力是人在劳动中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总和;

(5)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资源是指能够从事各类工作的劳动力人口,它是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及其平均素质的乘积。

3、论述劳动力需求是意愿和支付能力的统一

答:劳动力需求不能等同于劳动力需要。需求是指购买者在现行价格水平条件下有能力并愿意的购买量。劳动力需求是指企业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下(即劳动力价格)条件下,有能力并有意愿使用的劳动力数量,两者缺一不可。劳动力需求与消费品的需求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购买意愿和支持能力的统一。如消费者对某种消费品的需求,其直接目的是通过物品的消费获得某种满足。但劳动力需求的直接目的则是为了生产剩余,也就是为雇主提供利润。当这种生产剩余的能力为零时,需求量不会再增加。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需求量的大小与价格水平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比较的标准是价格水平。只有在确定的时点、确定的价格水平下,才能谈到需求增加、减少还是不变的问题。因此,劳动力需求的价格尺度就是工资水平。(为论述题时尽量多答)

4、劳动力需求的假设及其含义:

劳动力需求的基本假设包括生产技术的假设、组织目标的假设、市场环境的假设、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

生产技术的假设:或假设技术条件不变,或假设技术条件可变。

组织目标的假设:在生产组织中,生产目标是其根本目标。企业的生产目标也是设计劳动力需求基本模型的一个重要条件。有关生产目标的假设,不外乎有三种情况:利润最大化、人均产量最大化和总产量最大化。

市场环境的假设:分析劳动力需求还要考虑不同的市场状况。市场状况分为完全竞争性市场、垄断性市场和不完全竞争性市场三种。最常见的是假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的状态。

劳动力是否同质的假设:劳动力供给基本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也就是说劳动力具相同的质量。但事实上劳动力的异质性是劳动力市场最主要的特征。

5、劳动力需求弹性(何谓劳动力需求弹性)

劳动力需求弹性是一般需求弹性概念的属概念,也具有一般需求弹性的各种性质。

按绝对值的大小,劳动力需求弹性可以呈现五种状态:

(1)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零。

(2)劳动力需求弹性小于1。

(3)劳动力需求弹性等于1。

(4)劳动力需求弹性大于1。

(5)劳动力需求弹性无穷大。

6、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

影响劳动力需求弹性大小的因素主要体现在派生需求的四个法则之中。派生需求的概念及其法则最初由马歇尔创立,现人们称之为“希克斯—马歇尔派生需求四大法则”,

法则表示,其它因素不变时:

(1)在生产函数上,劳动投入与其他要素之间可替代性越大。

(2)产品的需求弹性越大。

(3)其他生产要素的供给弹性越大。

(4)劳动力成本在生产总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越大。

7、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决定因素

(1)要素替代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从长期看,各要素之间相互替代的可能性越大,劳动力需求弹性也越大。要素之间替代的难易程度受技术经济、制度方面因素的影响。

(2)产品需求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工资水平的上涨会导致产品成本升高,提高产品价格将会带来产品需求的减少,近而导致企业对劳动力需求量下降。

(3)其他生产要素供给弹性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4)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的影响

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重对劳动力需求弹性具有重要影响。

第二章劳动力供给

1、劳动力供给的含义

劳动力的供给,从本质上说,是指劳动力的供给主体(劳动者个人,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是家庭)在一定的劳动条件下自愿对存在于主体之中的劳动力使用权的出让;从量的角度说,是指一个经济体(大至一个国家,小至一个微型企业,一个雇请了保姆的家庭)在某一段时期中,可以获得的劳动者愿意够提供的劳动能力的总和。

深入理解需把握的几个要点:

(1)个体决策

对劳动力供给的基本分析,是建立在对劳动者个体的经济决策分析基础之上的。

(2)个体意愿

劳动力供给的量与质很大程度上受到劳动力供给者主观意愿的影响。

(3)时间要素

劳动力供给的总和不仅包括劳动力的数量,还包括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和强度。

2、劳动力供给假设:

在分析劳动力供给时,一般需要做出下列几个方面的假设:

(1)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

该假设变为劳动者做出有关供给决策时,以追求效用最大化为主要目标。

(2)市场环境的假设。

(3)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设。

3、影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包括哪些?

答:(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3)工资水平;

(4)个人非劳动收入;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6)社会保障制度;

(7)宏观经济状况;

(8)其他因素。

4、经济周期:指经济运行过程中繁荣与衰退的周期性交替。

5、劳动力参与率假说:

1)附加性劳动力假说:在经济总体水平下降时期,由于衰退,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此时,为了保证家庭已有的收入水平,二级劳动力走出家庭,以期寻找工作。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着正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2)悲观性劳动力假说:在就业下降、失业上升时期,一些一级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但仍滞留在劳动力市场,而许多二级劳动力对寻找新的工作机会的前景持悲观态度,因而宁愿退出劳动力市场而不愿作为失业者。因此,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呈反向关系: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6、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消费一定数量的商品或劳务所得到的效用总量或满足总和。

边际效用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消费者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增加效用量或增加的满足,也就是每增加一个单位商品或劳务的消费所得到的总效用增量。

关系:边际效用=总效用的改变量/商品消费量的改变量

总效用曲线:总效用随消费量的增加而以递减的速度增加,达到消费饱和点时,总效用不再增加,曲线为水平状。

边际效用曲线:随消费量的增加而递减,这就是边际效用递减规律。

7、无差异曲线及其特征:

余暇——收入无差异曲线:主体对于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的评价或选择,如果出现这样一种情况:A 种组合与B种组合对他提供的效用相同,他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何种组合的选择顺序在前,此时,A,B两种组合对于主体来说是无差异的。那么,将与A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具有相同效用的所有组合点连接起来,得到的曲线即为无差异曲线。(它表明在曲线上的任何一点所示的劳动收入与余暇的组合,带给主体的效用都一样,均使它不能区别何种组合的效用高或选择顺序在前。)特征:1)在同一平面上存在无数条无差异曲线,同一条无差异曲线表示曲线上所有点之间的效用相同,不同的无差异曲线效用不同。

2)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3)无差异曲线是一条斜率为负值、凸向原点的曲线。

4)主体的偏好不同,无差异曲线的形状不同,即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劳动收入替代余暇的比率。

第三章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和内部劳动力市场

1、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按照均衡市场的覆盖范围,古典均衡分析分为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1)局部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假定其它条件不变时,一种商品的价格只取决于它本身的供求状态,而不受其它商品价格与供求的影响。局部分析法的代表人物是马歇尔。

2)一般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市场上所有市场、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关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一般均衡分析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瑞士洛桑学派的L.瓦拉尔。

2、非均衡概念

非均衡理论认为,在现实中,价格并非像传统理论那样可以随时根据供求关系迅速调整,有时是因为制度的原因被固定或受到限制,有时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因此市场运行的结果是非均衡的,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理想的供给不等于有效的需求,理想的需求也不总等于有效的供给。

3、劳动力市场动态均衡的三种模型

1)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收敛型蛛网)

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的条件下,工资率与劳动力供给量的波动会越来越小,最后能够恢复均衡。

2)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发散型蛛网)

在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条件下,工资率波动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越来越大。当劳动力市场失衡时,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均衡点越来越大,无法恢复均衡。

3)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封闭型蛛网)

当劳动力供给弹性等于劳动力需求弹性时,工资和就业量在同一波动程度上变动起来的工资率和终点的工资率在同一点上重合,形成一个循环。

4、劳动力市场均衡的意义

1)劳动力资源的最优配置。

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有效率的分配。在给定资源与总需求水平的前提下,社会产出亦能取得最高水平。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等于总的边际产品价值,社会可获得最大的产出水平及劳动资源的最优分配。

2)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可以使同质的劳动力获得同样的工资,不存在任何职业的、行业的和地区的工资差别。

3)实现充分就业。

5、使劳动力供求的结合发生障碍或扭曲的因素

1)信息不足2)过度选择3)制度和政策因素。

6、自愿失业与非自愿失业

1)自愿失业:由于存在工资刚性,市场工资率不能随劳动力供给和劳动需求的变化而变化,或者由于存在着工资率方面的法律规定(如最低工资法),使工资率不能下降到法定最低工资率以下。总这是由于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劳动力供给大于劳动力需求而造成劳动力者失业的现象。

2)非自愿失业是一种市场非均衡现象,它不是由实际工资率太高而引起的,而是因为产品需求下降时厂商销售发生困难,对劳动力供给造成数量限制情形下发生的失业。

7、U—V分析

U—V分析是从失业(unemployment)与职业空位(vacancies),也就是劳动力过剩和劳动力短缺的关系出发,研究劳动力市场资源分配功能效率问题的分析方法。

8、内部劳动力市场存在的原因:

答:1)员工一般享有较多的在职培训,这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增大,从而引起企业用人政策的变化,即企业不轻易解雇员工。内部劳动力市场能有效地保护企业的人力资本,对员工的情绪和企业的凝聚力有稳定的作用。

2)现在劳动力市场处于不完全竞争状态,企业在调整劳动投入量时,不是任意辞退劳动者而是适当发挥内部劳动市场的机能。内部选用高级空缺职位的人才有利于激励员工。

3)监于社会制度的竞争压力,西方国家政府鼓励企业采取有利于员工的内部劳动力市场。

9、内部劳动力市场的规则

1)人事、劳动管理上的规则。

2)工资、劳动报酬管理上的规则。

3)教育、培训的规则。

4)劳动关系的规则。

第四章劳动时间

1、劳动时间的功能

1)计量功能

2)指示功能

3)保证个人及社会维持和发展的功能

4)人际交往功能

2、制度劳动时间

企业的工作,或多或少需要共同工作。所以企业不可能任由每个劳动者根据自己的情况来调整安排劳动时间,劳动者应该根据企业规定的劳动时间进行工作。

3、超时工作

超时工作是指在法定劳动时间以外继续劳动。超时工作与制度劳动时间内的工作相比,要给付较高的劳动报酬。

4、兼职工作

兼职工作实际上也是一种超时工作。二者区别在于,超时工作是在第一职业的制度工作时间之外,在同一地点为同一雇主提供额外的劳动;而兼职工作则是指在第一职业之外寻找其他的工作。

5、非全日制就业模式的特征:

1)经济性因素在决定非全日制就业态势方面起主导性作用。

2)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多,非市场经济国家非全日制就业者较少。

6、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1)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利用;

2)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

3)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

4)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

5)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6)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第五章生命周期与劳动参与决策

1、何谓生命周期?近几十年来其变化趋势如何?

生命周期是指与就业密切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段,因此也可以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

包括中国在内的很多国家与过去相比,人们的生命周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结婚年龄后移、生育率下降的同时,平均寿命大大延长。人们的平均结婚年龄、生育年龄在延后,平均寿命在延长,生命周期也

在发生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化对人口的劳动参与率与决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平均寿命的延长增加了人们的可支配时间,也延长了许多人参与市场性劳动的时间。

2、就业与就学决策:在生命周期中,人们首先面对的重要选择是就学还是就业。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的发展,在人们对教育的支付能力提高的同时,教育能够吸纳更多的求学者,再加上人们对教育、知识、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等方面认识的发展,选择就业的年龄出现了向后推移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通过不同年龄组劳动参与率的变化和大学入学率的变化显示出来。即是进入社会参加就业,还是继续读书多学知识的决定层面。

3、婚姻的经济性决策

总体上来说,婚姻是不能依当事人个人意愿来决定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自然经济的比重不断下降,大家庭主义的观念逐渐淡漠,婚姻的决策逐渐成为当事人个人的事情。对个人而言,婚姻有许多经济意义。首先,由于婚姻所形成的夫妻共同生活,两人的平均生活费用与独身一人时期相比可能有所下降(规模效用)。其次,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造成两性在家庭内外的生产率上存在着很大差距。在婚姻形成的共同生活中,夫妻双方很容易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婚姻所带来的比较优势逐渐减少。婚姻还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在婚姻中存在着掌握对方信息不完全或判断失误的情况,从而会在心理、和财产支付上给当事人造成很大成本。人们会根据婚姻的成本的大小来规避。

第八章就业与失业

1、就业的含义

劳动就业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劳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简称就业。

实现就业需符合以下条件:

1)就业主体是达到法定年龄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

2)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属于合法社会劳动。

3)就业主体所从事的劳动是有报酬的劳动。

衡量就业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就业人数比率:

就业人数比率=就业人数/(就业人数+失业人数)*10%

2、充分就业的内涵

1)凯恩斯的充分就业概念:“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

始于《就业、利息和货币流通》一书。凯恩斯把失业分为:自愿性失业和非自愿性失业。

2)理论界的充分就业概念:一种充分就业是指劳动力和生产设备都达到充分利用状态;另一种是充分就业并不等于失业率为零,而是总失业率等于自然失业率。

3)统计学界的充分就业概念:在现实中,有些人用某一具体就业水平指标来描述充分就业。

4)从供求方面对充分就业的界定:是指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处于均衡,国民经济的发展充分地满足劳动者对就业岗位需求的状态,即凡是接受市场工资率就业的人均能就业的状态。

1、我国对失业概念的规定

我国的失业调查统计中,失业人员是指在规定劳动年龄内,具有劳动能力,在调查期内无业并以某种方式寻找工作的人员。

1)登记失业人员:失业人员中以到职业介绍机构登记的方式寻找工作的称为登记失业人员,是指有非农业户口,在一定的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登记求职的人员。

2_调查失业人员:由于不少失业人员并不去劳动部门进行登记,而登记为失业人员中又有不少通过各种形式就业,登记失业已不能反映我国城镇劳动力失业状况,而应该对失业率进行抽样调查。

5、自然失业率的界定

自然失业率又称均衡失业率,是指在整个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劳动力供给,也不存在过多劳动力需求的失业率。即在劳动力市场达到均衡、实现充分就业时的失业率就是自然失业率。

6、如何认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自然失业率上升这一现象?

答:与以下因素有关:

1)劳动力结构的变化。劳动力中不同的人口统计组别对失业率有不同的影响。失业率较高的组别在劳动力中占很大份额,自然失业率就会上升。而二战后,妇女和青少年劳动者所占比重不断增大,他们不断地变换工作,从而使失业率不断上升。

2)工资刚性程度增强。刚性工资往往阻碍劳动力市场均衡的实现,从而提高了自然失业率。工资刚性一方面与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有关,工会的工资谈判也会对其影响。

3)失业保险的影响。世界上许多国家向失业者提供不同标准的失业救济金。一方面不利于人们积极地寻找新工作,另一方面延长了失业者搜寻工作的过程,从而导致失业率上升。

4)结构性失业增加。二战后,世界各国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新兴行业对新技能人才需求增加,传统劳动力知识技能已不能满足其需要,短时间内无法通过将大量的失业者培训为市场需要的技术人才。

7、研究就业与失业状况的重要意义

1)就业和失业状况是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好坏的标准之一。

经济规模扩张,就业增加。经济衰退,就业萎缩,造成失业率的波动。

2)就业和失业状况是衡量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指标。

A、从经济增长角度讲,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B、从资源配置角度讲。“奥肯法则”反映出失业与国民经济效率损失之间的关系。

3)就业和失业状况与国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具有密切联系。

A、失业使人们的物质生活蒙受损失。

B、失业者将承担极大的心理负担。

8、影响就业的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来自劳动力供给、劳动力需求和劳动力资源的配置方式三个方面。概括起来影响就业的因素主要有:

1)人口因素。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人口是决定劳动力供给量的决定性因素。人口数量和素质直接决定着就业水平。

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就业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等。

3)制度因素。经济体制、劳动制度对就业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4)心理因素。实际上就是就业意识,如就业意愿、职业评价、择业动机等,它直接指导着人们的就业行为。

9、法国经济学家1803年发表著作《政治经济学概论》提出了著名的“市场法则概论”。

萨伊的就业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在正常情况下,依靠价格机制,国家内部的经济失调会迅速地被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价格的自行运动所消灭。

2)在正常情况下,市场经济会自动实现充分就业,偏离均衡的现象是暂时的,是不正常的,因此失业不是内在的。

3)萨伊法则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动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

10、凯恩斯理论从总体来说,是把失业归结为“总需求不足”。他认为,在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流动偏好规律三条心理规律的作用下,出现有效需求不足。凯恩斯将失业分为三种:摩擦性失业、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1)认为有非自愿失业。2)非自愿失业不能通过削减货币工资来解决。3)非自愿失业产生的原因在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不足。

11、凯恩斯的解决对策:

有效需求不足理论构成了凯恩斯主义政策分析的理论基础。因此他提出了医治需求不足、达到充分就业的解决对策。

1)掘弃自由放任政策,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把私人垄断资本主义转变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放弃节约原则,鼓励消费

3)应该采取增加投资与提高消费“双管齐下”的方法刺激需求,在消费水平既定的情况下,应主要实行投资社会化,由国家总揽投资。

4.通过实行增加政府开支、发行公债、赤字财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政策,以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对付经济危机,达到并保持充分就业。

12、、菲利浦斯曲线

英国经济学家菲利浦斯绘制出一条表示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之间关系的曲线。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表示失业率和工资变动率之间此消彼长、相互交替关系的曲线称做菲利浦斯曲线。

菲利浦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彼此是逆相关或负相关的。在失业率高时,相应的货币工资增长率较低甚至为负,而当失业率较低时,货币工资的变动率较大。曲线表明,失业减少,工资增长就快;失业增加,工资增长就慢。

13、配第—克拉克定理

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克拉克研究得出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分布关系的演变规律。

主要结论是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由第二次产业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为:第一产业将减少,第二、三产业将增加。

14、我国就业结构的演变的特点:

1)我国就业结构变化基本上与配第—克拉克定理相符。

2)我国就业结构现状仍然比较落后。

3)我国就业结构的调整。我国的就业结构受到许多非客观因素的调整,不意识地调整就业结构就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个能动力量。

15、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是在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进行。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是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而且是关系到现代化的重大问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1)阶段性鲜明2)速度快

16、摩擦性失业及其特点

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

其特点是:1)行业广且涉及人员多

2)失业期限较短

17、摩擦性失业产生的主要原因

1)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属性;

2)信息是否完善;

3)现行经济制度的影响。

18、结构性失业及其特点: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者的技能结构与现有的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表现在技能结构失衡、文化结构失衡、区域结构失衡、年龄结构失衡等许多方面。其特点是:1)具有明显的群体性;2)失业周期较长;

19、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结构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的构成发生变化引起的,这种失业一般源于以下情况:

1)经济结构变化与劳动力结构变化不匹配。

2)求职者与工作空缺地理位置不匹配。

20、隐性失业及其特征:

所谓隐性失业,是指经济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等于或小于零的现象。

其特征是:1)表面上就业;2)无法准确识别。

21、隐性失业产生的原因

1.与公开性失业相同的原因。

2.不同于公开性失业的原因。主要原因表现在政府出于自身的需要,通过某种制度造成的。

第九章人力资本投资

1、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A、舒尔茨:代表作《人力的资本投资》,1979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他把人力资本的基本观点归纳为以下几点:

1)有技能的人的资源是所有资源中最为主要的资源;

2)人力资本投资的效益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效益;

3)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部分,教育对经济发展有影响;

4)人力资本理论是经济学的重大问题。

B、贝克尔:其代表作是《人力资本》、《家庭经济分析》,1992年获诺贝尔奖。

C、明塞尔:其主要贡献是用人力资本解释个人收入的差别。

2、人力资本的含义

人力资本是一种与物质资本相对应的资本形式,它表现为能为任何人带来永久性经济收入的能力和知识等。从价值的角度看,任何个人对自身进行的知识、技能、智力和健康的投入,如果能够给投入者带来超过投入价值的价值,并由其占有和支配这部分价值而产生更大的投入积极性,那么这种投入所形成的价值便是人力资本。

3、人力资本的特点

1)人力资本是寓寄在劳动者身上的一种生产能力。

人力资本通常是以劳动者所具有的知识、技能、资历和工作经验与熟练程度表现出来的,即表现为劳动者的生产能力

2)人力资本的所有权不具备转让或继承的属性。

4、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1)各级正规教育。

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投资中最重要的形式,包括学前教育和小学、中学、大学等正规教育的费用支出。

2)职业技术培训。

职业技术培训投资是人们为获得与发展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与技巧所发生的投资支出。

3)健康保健。

用于健康保健、增进体质的费用也是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形式。

4)人们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它是实现人力资本价值和增值的必要条件。

5、人力资本投资的特点:

1)投资收益的广泛性。投资主体可以是国家(社会)、企业及家庭(个人)中的任一方。

2)投资收益取得的迟效性和长期性。

3)投资收益的多方面性。除经济效益外,还有社会、文化方面的收益等。

6、劳动力流动的基本假设

劳动力流动是指劳动者相对于劳动力市场条件的差别,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产业之间、职业之间和岗位之间的自愿选择和迁移。

1)劳动力的流动是劳动力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而自愿迁移的行为。

2)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有流动的自由选择性。

7、劳动力流动的条件:

1)劳动力的个人所有权;

2)不同地区和工作之间存在着经济福利方面的差异;

3)社会对劳动者就业给予充分的自主权;

4)社会分工所造成的劳动技巧和工作能力的专门化。

8、劳动力流动的成本包括:

1)交通费;2)搬家费;3)在流动过程中所放弃的收入;

4)离开家庭和朋友所带来的心理损失;5)资历和养老金的损失

9、影响劳动力流动的因素

1)年龄;年龄是影响劳动力流动的一个主要因素。其它条件下同的条件下,年龄越大,流动行为越少。这是由于:

a.年龄越大者收回投资的年限越短

b.年龄较大的人往往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本

c.年龄较大者流动成本高于年轻人

2)家庭;劳动力流动成本会随家庭规模的扩大而成倍增加。

a、未婚比已婚更易流动;

b、妻子就业阻碍着流动;

c、妻子就业时间越长,家庭越不易流动;

d、有学龄儿童的家庭不易流动。

3)教育;教育是同一年龄群体内部影响流动性大小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学历越高,越有可能流动。

4)流动的距离;。

a、距离越远,可能流动的劳动力获得工作机会的住处越有限。

b、流动的实际距离越远,流动费用及流动后探望亲友和家属的交通费、流动的心理成本都会越多。

5)失业率;

a、有失业者存在的家庭比其他家庭更有可能流动。

b、地区的失业率与劳动力流出成正相关关系。

6)职业许可制度;7)国家和地方政策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动;

8)国际环境;9)工会;

10)流入地的环境质量和气象状况。

第十章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

1、歧视的类型:

1)工资收入歧视;2)就业歧视;3)职业歧视。(前三种为后市场歧视)

4)人力资本投资歧视。(前市场歧视)

2、垄断歧视理论:

垄断歧视理论在分析了由于劳动力市场上存在垄断所以产生歧视现象之后,提出了以下观点:

1)男性工资水平将高于不存在歧视情况下的一般工资水平。

2)女性劳动者工资水平比男性劳动者工人和没有歧视时的一般工资水平都低。

3)企业的利润在歧视情况下必须增加。

4)在产品市场完全竞争的条件下,若其他部分对手实施歧视性用人政策而某些企业不这样做,将因其较高的相对人力成本而处于不利地位。

5)市场部分将导致歧视减弱的说法理由不充分,有必要采取公共政策措施对付歧视现象

3、双重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通常,劳动力市场被划分为两大不可竞争性类型:高级劳动力市场和初级劳动力市场。劳动者很难从初级劳动力市场流向高级劳动力市场。在劳动力市场上,大部分妇女和农村转移进城劳动力大都在初级劳动力市场上就业,进而导致了一种长期延续下来的对他们的歧视。

4、统计性歧视理论

统计性歧视理论是将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看做该群体中每一个个体所具有的特征,并利用这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用标准而产生的歧视。

5、我国的就业歧视现象大体有以下几种:

1)性别歧视;

2)年龄歧视;

3)经验歧视;

4)身高歧视;

5)血型歧视和姓氏歧视等。

第十一章政府行为与劳动力市场

1、公共部门就业和工资的决定

1)公共部门就业。在劳动力市场上,非企业公共部门与企业部门一样按照一定的工资率雇用特定的人员,提供义务教育、基础研究、道路交通、信息服务、民事警察等公共物品来满足社会公共产品或服务的需要。公共部门的就业意味着其劳动者将不能从事企业部门的产品和劳务的生产。

2)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公共部门需求的增长与就业量的增加,使其工资水平也不断地提高。一般来说,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实行“比较工资”的原则,即公共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参照相当于企业部门劳动者的工资水平进行制定,因为,确定企业部门劳动者工资水平的主要力量是市场,而公共部门的工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由立法或由行政力量决定。

2、政府税收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政府税收种类较多,按课税对象分为财产税、流转税、所得税等。税率水平及其变动方向对市场主体的经济选择和决策有着非常大的影响。

1)个人所得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定量标准以上的劳动所得课税直接影响劳动力供给。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个人所得税将导致劳动力供给量减少,工资率提高,就业量下降。

2)社会保障税对劳动力市场的影响。

劳动力需求水平因社会保障税而下降,即社会保障税对劳动力需求存在着负影响。

3、劳动力市场的制度结构要素包括:

(一)最低劳动标准。a、最低工资标准。b、最长劳动时间标准。c、其他劳动条件标准。

(二)最低社会保障。

(三)工会。

最代工资标准:又称最低工资率,是指国家依法规定的单位劳动时间的最低工资数额。

4、确定和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综合参与哪些因素:

1)劳动者本人及平均赡养人口的最低生活费用。

2)社会平均工资水平。

3)劳动生产率。

4)就业状况。

5)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5、工会的功能有哪些?

工会在其发展中承担着多重功能,最基本的是与雇主或雇主组织进行集体谈判,参与决定基本劳动条件,并对各项劳动条件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此外,除谋求劳工本身权益的职能外,还兼顾社会整体利益的增进。具体包括:

1)经济性的功能;2)政治性的功能;

3)社会性的功能;4)心理性的功能。

6、人力政策及人力资源开发计划:

人力政策:又称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劳动力进行重新教育和培训,提高其就业适应能力,达到改善劳动力供给结构,提高劳动力市场运行效率等目的的政策。

人力政策的目标:旨在按照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要求,调节和改善劳动力供给,进而改进劳动力市场的劳动力资源配置功能。人力政策主要是针对市场的结构性失业提出的扩大就业的政策,主要依据是人力资本理论。

人力政策包括多种人力资源开发计划,这些计划包括三类:

1)技能训练计划,包括经常性训练和职业训练;

2)职位开发计划,包括学徒扩展计划、企业部门的工作机会和公共部门的职位扩大计划等。

3)就业能力发展计划,包括集中性就业计划、工作刺激计划和职业组合等。

7、现代市场经济国家赋于人力政策的新内容:

1)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2)加强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

3)激励就业的措施;

4)实施创业就业计划;

5)开发临时性就业岗位。

第十二章劳动关系

1、劳动关系的含义

1)广义:可将劳动关系分为三类a、从业关系;b、组合关系;c、分配关系。

2)狭义:指在实现现实的生产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力使用者所结成的一种社会经济关系。

2、劳动关系的基本类型

1)利益冲突型与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

利益冲突型的劳动关系是一种传统型的劳动关系,劳动关系双方存着根本的利益冲突。

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的基本精神是劳动关系双方的利益一体论,其理论基础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

2)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

3)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类型是基于多元化观点对劳动关系运行和利益调整的理论概括。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的运行同时也是现代劳动立法原则的具体体现,是基于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契约自由、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的原则为基础构建的。

3、集体协商制度

集体协商是企业代表或雇主代表与劳动者或雇员群体的代表(一般是工会)为签订集体合同进行商谈,确定劳动条件各方面内容的行为与过程。集体协商与集体合同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集体协商是订立集体合同的必经程序,集体合同是通过集体协商而达成的关于一般劳动条件的协议。

4、劳动关系的社会调整:

1)劳动关系调整的基本原则

各国劳动关系的社会调整均遵循劳动法的规定实施。调整劳动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指调整劳动关系以及与劳动关系密切联系的一些其他社会关系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指导思想。

2)基本原则的特征

A、基本原则是劳动法律中具有指导性、纲领性、规律性的基本准则,而不是劳动法律制度中调整某一具体行为的规定。

B、基本原则反映了劳动法律的性质、价值取向和特点。

C、基本原则对具体的劳动法律规范具有约束力。

3)基本原则的内容

A、劳动者享有平等的劳动权利;

B、劳动者有通过劳动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C、劳动者有休息休假的权利;

D、劳动者有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E、劳动者有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F、劳动者有获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G、劳动者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H、劳动者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参与民主管理的权利。

【参考借鉴】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docx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劳动经济学是经济学的重要分支,是一门研究()的学问。 A、劳动生产率 B、劳动的人 C、劳动资料 D、劳动要素 2、劳动力是指() A、人的劳动能力 B、具有劳动能力的人“人” C、简单的生理劳动 D、劳动 3、劳动供给的无差异曲线向原点凸起,当左边比右边陡峭,这种形状说明……() A、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少 B、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多 C、货币收入越代,闲暇时间越低 D、货币收入高、低,对闲暇时间无影响 4、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存在以下关系() 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 B、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 D、替代效应小于改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 5、人力投资收益是() A、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的收益; B、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的收入; C、国家和家庭收回用于劳动力生产的全部费用; D、劳动生产能力的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的收益和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的收入 6、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劳动力需求应符合() A、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大于工资率 B、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小于工资率 C、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 D、劳动的边际产品收益等于产品生产成本 7、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 A、上市 B、不变 C、难以确定 D、下降 8、周期性失业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生产过程的周期性 B、劳动力再生产的周期性 C、经济周期中萧条阶段的经济下降所造成的劳动力需求不足 D、失业的周期波动 9、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 A.增加 B.减少 C.不变 D.难以判定 10、水平形状的劳动力供给曲线的弹性为() A.0 B.1 C.正无穷 D.不确定 11、长期劳动力需求行为不同于短期的劳动力需求行为在于() A.企业可以调整其资本数量

劳动经济学试题库及答案

《劳动经济》试题集及其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只有一个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将你选定的答案编号英文大写字母填入括号内) 1、马克思的劳动力商品理论认为: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在于()。 A、劳动者具有人身自由 B、劳动者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源和生活资料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劳动生产率的变化 2、在远古时期,在()著作中,热情讴歌了人类的劳动,认为只有劳动才能得到财富、荣誉、家庭和朋友。 A、赫西奥德的《劳动与时日》 B、色诺芬的《经济论》 C、色诺芬的《雅典的收入》 D、柏拉图的《理想国》 3、产业革命后,提出“劳动则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观点的经济学家是()。 A、配第 B、斯密 C、李嘉图 D、萨伊 4、()标志着劳动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进行独立发展阶段。 A、索罗门·布拉姆的《劳动经济学》著作出版 B、20世纪30年代的“凯恩斯革命” C、20世纪40年代,芝加哥学派进行的“劳动经济学革命” D、我国朱九通教授所著的《劳动经济学概论》出版 5、劳动经济学的研究起点是()。 A、劳动力市场理论 B、工资理论 C、人的劳动和人力资源 D、个人职业生涯与职业选择 6、在知识经济时代,就业最重要的一个条件是() A、健康的身体 B、忠实于雇主 C、身怀一技之长 D、具有知识和不断创新的能力 7、按照行为科学家的研究,人的行为链条为()。 A、动机→需要→行为→目标 B、需要→行为→动机→目标

C、目标→需要→动机→行为 D、需要→动机→行为→目标 8、美国行为学家马斯洛把人的需要按由低到高的顺序分为()。 A、安全、生理、尊重、社交、自我实现 B、生理、安全、尊重、自我实现、社交 C、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D、生理、尊重、安全、社交、自我实现 9、在人力资源所包括的几个素质中,()是基础。 A、科学文化素质 B、思想道德素质 C、身体素质 D、技能能力素质 10、狭义的人力资源开发是指()。 A、人力资源的生理开发 B、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 C、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 D、人力资源的智力和技能开发 11、在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诸多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 A、市场工资率 B、非劳动收入 C、家庭性因素 D、个人偏好 12、现代劳动经济学认为,在工时固定的情况下,要实现最大的劳动供给量,最好的办法是()。 A、实行奖励工资 B、实行计时工资 C、实行固定工资 D、进行道德刺激 13、劳动力供给等于()。 A、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 B、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效率 C、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D、劳动力数量+劳动力的时间+劳动力的效率 14、影响劳动力供给的非经济因素有()。 A、市场工资率的高低 B、非劳动收入的多少 C、家庭因素的强弱 D、个人偏好 15、影响劳动力市场最根本、最主要的要素是()。 A、市场性要素 B、组织性要素 C、社会性要素 D、工会、政府 16、劳动力市场的歧视主要可分为()两类。

安徽自考00164劳动经济学-近年案例分析题汇总

全国2008年1月七、案例分析题(本大题10分) 38.根据有关部门调查A国20%的低收入人口所占收入比重为5%,而20%的高收入人口所占收入比重为50%;B 国20%低收入人口所占收入比重为10%,20%高收入人口占收入比重为45%。 要求:(1)根据以上资料,说明哪国贫富差距大?(2分) (2)简述基尼系数的含义。(2分) (3)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理论,说明在生产力不同发展阶段,基尼系数的变化趋势。(6分) 全国2009年1月 38.《劳动合同法》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有关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 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实践中有的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本身就是“霸王制度”,这种单方的规定很难保证员工的利益,因此《劳动合同法》规定,在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不再是用人单位一方说了算,这样更好地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要求:(1)以上内容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什么目标?(2分) (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什么?(2分)这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4分) (3)分析该内容体现的是基础条件中的哪一项?(2分) 全国2009年10月 38.根据下面提供的员工福利方面的资料,回答资料后面的问题。 《经济学家》杂志曾发布一项调查报告,通过对北美、欧洲和亚洲的227位资深经理人的调查,结论是增加员工福利投入的回报率达600%。同时,生产率持续提高,员工福利形式越多,福利支出占薪酬总额百分比也一直持续上升。其中,美国企业为员工提供的福利占直接薪酬之比大约是30%~40%。近50年来,不仅传统的企业福利形式,如举办集体福利设施、发放各种补贴和实物以及服务快速增加,而且包括咨询服务、家庭援助、困难慰问、法律援助等一些新福利项目也在员工福利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企业员工福利增加与企业发展形成了良性循环发展。 问题: (1)企业员工福利支出在近年来有什么发展趋势?员工福利形式有什么样的新变化? (2)简述企业员工福利实物支付方式普遍存在的原因。 全国2010年1月 38.案例:“近些年来由于现行劳动法律、法规规定不完备,一些劳动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维权难。”全国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委员、大连市律师协会劳动和社会保障专业委员会主任王玫说。此前,劳动领域主要存在的问题包括:①1995年实施的《劳动法》对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的法律后果没有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发生争议后,不承认与劳动者有事实劳动关系,不支付经济补偿金;②劳动关系不稳定,劳动合同短期化现象非常严重;③有的用人单位滥用试用期,严重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④有的用人单位设立高额违约金,限制劳动者自由择业;⑤有的用人单位滥用“劳务派遣”,目的是不交或是少交社会保险金,降低用工成本。 要求:(1)以上案例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构建的目标是什么?(2分) (2)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是什么?(2分)这一基础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分) (3)分析案例中说明的问题应如何得以较好的解决,其体现了我国劳动关系调整目标基础条件中的哪项内容?(4分) 全国2010年10月 38.阅读下列案例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 一. 名词解释 1. 劳动经济学 2. 工资刚性 3. 自然失业率 4. 就业弹性 5. 工资指导线 6. 统计性歧视 7. 家庭生产函数 8. 理性经济人 9. 劳动力生产费用 10. 内部劳动力市场 11. 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12. 劳动力参与率 13. 余暇时间 14. 非均衡分析 15. 职业流动率 16. 补偿性工资差别 17. 就业结构 18. 磨擦性失业 19.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 20. 帕金森定律 二. 判断题 1. 劳动力交换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合。 2. 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必然现象。 3.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原理是源于价格或经济关系。 4. 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动的倾向。 5. 从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看,劳动力供给量即劳动力资源数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 6.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 7. 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既有选择性又有流动性,而雇工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 8. 福利按人而论,所以与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量相关。 9. 计划经济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觉悟,而市场经济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 10. 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 11. 对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分析,是劳动经济学的逻辑起点。 12. 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即人力投资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 13.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式是其供给主体和供给客体分属于不同的劳动者。 14. 劳动力价格等于人力资源成本。 15. 劳动力市场即买卖劳动者的市场。 16. 劳动力供需均衡是经常的、永久性的。 17. 劳动投入收益理论,是揭示劳动投入与劳动成本之间的数量关系的理论。

劳动经济学题库

Ky 劳动经济学题库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这种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 A.无限弹性 B.单位供给弹性 D.富有弹性缺乏弹性 C.2.提高劳工的自尊心及责任感,给以他们心理上的满足,使劳工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是工会的() A.社会性功能 B.政治性功能 D.心理性功能经济性功能 C. 3.政府为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财政政策手段是( ) A.扩大政府购买 B.提高税率 D.减少政府投资 C.减少政府转移支付 4.下列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是( ) A.学校老师和学校学生 B.作家和出版社 D.保险公司和投保人 C .餐馆老板和餐馆服务员 5.对于雇员而言,计时工资使其承担的风险较小,基本工资主要取决于( ) A.个人的努力程度 B.完成产品数量的多少 D.劳动时间的长度 C.工作的紧张程度6.强调劳动关系双方在利 益差别的基础上的合作,主张通过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平等协商谈判机制,来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这一主张体现的劳动关系类型是( ) A.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 B.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C.利益冲突型的劳动关系 D.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 7.关于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同一平面上只存在一条无差异曲线 B.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C.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值 D.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越低 8.替代效应会使( ) 1 Ky A.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B.闲暇与劳动时间同时增加 D .闲暇与劳动时间同时减少 C.闲暇减少,劳动时间增加9.在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模型中,当“蛛网不稳定条件”成立时,说明( )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C.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离均衡点越来越近

历年劳动经济学考试试题

做试题,没答案?上自考365,网校名师为你详细解答! 浙江省2009年7月自考劳动经济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6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将年龄在下列哪个区间的人口定义为劳动年龄人口?( ) A.16-55岁 B.16-60岁 C.18-55岁 D.18-60岁 2.下列哪个公式表述是正确的?( ) A.MRP=MR·P B.MR=MRP·MP C.MR=MRP·P D.MRP=MR·MP 3.劳动力买方独家垄断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是( ) A.MRP L<ME L B.MRP L=ME L C.MRP L>ME L D.MRP L≥ME L 4.下列哪位学者的主要贡献是用人力资本解释个人收入的差别?( ) A.贝克尔 B.明塞尔 C.舒尔茨 D.马歇尔 5.下列哪种工资理论认为:如果工资和购买力高,需求则强烈,生产则可持续发展?( ) A.工资基金理论 B.边际生产力工资理论 C.均衡价格理论 D.购买力工资理论 6.下列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 A.实际工资=货币工资 B.实际工资=货币工资/物价指数 C.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指数 D.货币工资=实际工资/物价 7.新《工会法》规定:所有用人单位一律按工资总额的多少拨缴工会经费?( ) A.1% B.2% C.3% D.4% 8.用一个群体的典型特征作为雇佣标准,往往会产生下列哪种歧视?( ) A.雇主歧视 B.雇员歧视 C.统计性歧视 D.垄断歧视 9.下图中哪条曲线表示长期菲利普斯曲线?( )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

劳动经济学试卷和答案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试题A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2006级(普本)《劳动经济学》 期末考试试题(A卷) 学号姓名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15分)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D ) A 工资与社会保障 B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C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D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 2、工资水平上升了30%,企业的雇工数量下降了10%,证明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状况(A ) A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B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C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D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3、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不移动,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变大,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则劳动力供给曲线向移动,均衡工资率。( A ) A 左,上升 B 右,上升 C 左,下降 D 右,下降

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5、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居民家庭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6、按照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个人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是( A ) A 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 B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 C 劳动力参与率不变 D 与工资水平上升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方向相同 7、下列关于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的描述正确的是(A ) A 为补偿由于某些职位劳动环境恶劣而给劳动者带来的精神损失、健康损失 B 为补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负效用

劳动经济学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分) 1、劳动经济学就是经济学得重要分支,就是一门研究( )得学问. A、劳动生产率 B、劳动得人 C、劳动资料 D、劳动要素 2、劳动力就是指() A、人得劳动能力B、具有劳动能力得人“人” C、简单得生理劳动 D、劳动 3、劳动供给得无差异曲线向原点凸起,当左边比右边陡峭,这种形状说明……() A、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少 B、货币收入越高,闲暇时间越多 C、货币收入越代,闲暇时间越低 D、货币收入高、低,对闲暇时间无影响 4、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存在以下关系( ) A、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 B、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 C、收入效应小于替代效应时,工作时间减少 D、替代效应小于改入效应时,工作时间增加 5、人力投资收益就是( ) A、劳动生产能力得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得收益; B、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得收入; C、国家与家庭收回用于劳动力生产得全部费用; D、劳动生产能力得提高为用人单位带来得收益与劳动力质量提高为劳动者增加得收入 6、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原则,劳动力需求应符合() A、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大于工资率 B、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小于工资率 C、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等于工资率 D、劳动得边际产品收益等于产品生产成本 7、如果货币工资不变,物价上涨,实际工资() A、上市B、不变C、难以确定D、下降 8、周期性失业产生得直接原因就是() A、生产过程得周期性B、劳动力再生产得周期性 C、经济周期中萧条阶段得经济下降所造成得劳动力需求不足 D、失业得周期波动 9、劳动需求曲线向左下方向移动,说明劳动力需求() A、增加B、减少 C、不变 D、难以判定 10、水平形状得劳动力供给曲线得弹性为() A、0 B、1 C、正无穷 D、不确定 11、长期劳动力需求行为不同于短期得劳动力需求行为在于() A、企业可以调整其资本数量

劳动经济学复习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A. 向前弯曲 B.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D.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A.有正向 B. C.没有 D.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C ) A. 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C.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B ) 影响。 有负向 不确定 B. 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之比 D. 工资率4.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B ) A.大,陡峭 B. 大,平缓 C.小,陡峭 D. 小,平缓 5.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B ) A.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B. 边际技术替代率数值为正 C.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D.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C ) A. 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B. 新增加的工人工资较高 C. 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D. 资本变得相对过剩 11.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 B ) A. “互益”基准 B. “互惠”基准 C. “互助”基准 D. “互利”基准 12. 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 D ) A. 生产费用 B.教育费用 C.工时损失费用 D.社会公共支出 13. 对于等效用曲线特征的描述,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 D )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A.减少,减少 B. C.增加,减少 D.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A.企业 B. C.政府 D. 9.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 A.正相关 C.不相关 10. 技术进步对 A.熟练工 C.技工 B . D. C ) B. D. 减少,增加 增加,增加 ) 来支付。 员工 社会 负相关 不确定 的就业影 响较大。 非熟练工 女工 (B )的。 向后弯曲

劳动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劳动经济学》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劳动力需求中的长期,意指() A.三年以后的时期 B.五年以后的时期 C.与时间长短无关,是根据资本要素可否调整为依据的 D.十年以后的时期 2、若劳动力需求弹性为E D=1,则表示工资率上升1%,劳动力需求量将() A.增加1单位 B.减少1单位 C.增加1% D.减少1% 3、资本供给弹性越小,其价格的上升速率越快,则() A.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B.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C.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大 D.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大 4、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有() A.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B.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C.失业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D.失业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5、在劳动者的效用曲线中,通常得到满足时可有如下结论成立() A.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递减 B.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停止变动 C.最大总效用出现在边际效用为0时 D.边际效用始终是递减的,从没有任何递增的阶段 6、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经济含义是保持主体效用不变的情况下() A. 要增加一些闲暇,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B. 要增加一些闲暇,必须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C. 要减少一些闲暇,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D. 要减少一些闲暇,必须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7、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是() A.局部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 C.静态分析 D.动态分析 8、某一时点受雇劳动者的人数和一定时间段内的总劳动时间分别是() A.存量和流量 B.流量和存量 C.都是流量 D.都是存量 9、费尔德斯坦和弗莱明把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间当作不同的要素代入生产函数中,得到结论认为劳动时间对生产的影响比劳动者人数对生产的影响() A.要大 B.要小 C.一样 D.不能确定谁大谁小 10、若劳动者根据期望总工资收入来决定是否流动,可以预期一般情况下() A. 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B. 工资较低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高 C. 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高 D. 工资较低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11、在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的理论中,他们将子女看做是父母的() A.耐用消费品 B.投资品

完整版劳动经济学 试题及答案汇总

劳动经济学题型及答 1.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的,但( B )是相对过剩的 A.土地资源; B.劳动力资源; C.矿产资源 2.“由于追逐他自己的利润,他经常促进了社会利益”是描述( B ) A.供给创造需求理论; B.看不见的手的理论; C.利润最大 化理论 3.劳动经济学是( A )现象系统化了的理性认识 A.劳动力市场; B.劳动力供求; C.劳动力交换 4.比较明确的劳动力生产部门是( C ) A.工业部门; B.农业部门; C.家庭 5.收入指某个时间内个人和家庭的劳动所得和( B ) A.工资所得; B.非劳动所得; C.劳动报酬 6.劳动是人类使用生产资料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 富和精神财富的( C )活动 A.有价值的; B.有希望的; C.有目的的 7.雇佣调整函数是指企业( C )与最佳目标雇用量之间的函数关系 A.最大雇佣量; B.最小雇佣量; C.现有雇佣量 8.劳动力需求是指一定时间内,在( A )下雇主愿意并且能够雇用到的劳动力数量 A.某种工资率下; B.某种劳动生产率下; C.某种价格比率下 9.企业在雇用劳动力时,企业愿意支付的工资率定义为( B )

A.劳动力供给价格; B.劳动力需求价格; C.劳动力均衡价格 10.长期成本曲线是资本和劳动投入都可变动时,若干短期平均成本的( A )的连辍轨迹 A.最低点; B.最高点; C.相切点 11.等成本线是在总成本和生产要素价格既定的条件下,可以购买到的劳动和( A )的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A.资本; B.土地; C.技术 13.政府补贴政策所产生的经济效应可以从( B )两方面来分析 A.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B.替代效应和规模效应; C.价值形态和实物形态 14.非营利企业潜在利润为正值的含义是( C ) A.要求企业不营利; B.要求企业利润最大化; C.要求企业利润低水平 15.影响劳动力供给的因素主要划分为( A )三大方面 A.自然,经济,社会; B.微观,中观,宏观; C.家庭,企业,国家 16.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与失业率存在( B )关系 A.反向; B.正向; C.平行 ( B ) 形周期变化规律表现的是M劳动力参与率17.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练习题库及答案本科 1. 劳动经济学研究劳动力市场及其运行规律的学科。 2. 工资刚性货币工资水平一般没有向下浮动的可能性。 3. 自然失业率劳动力市场既不存在过多的供给,也不存在过多的需求时的失业率。 4. 就业弹性就业率与国民经济增长率变动百分比。 5. 工资指导线政府提出的关于工资增长比重的权威性建议。 6. 统计性歧视因统计标志的缺陷而使部分劳动力承受不公平的失业比重。 7. 家庭生产函数说明市场劳动时间、家务劳动时间、消费结构及余暇时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式。 8. 理性经济人市场经济下以自利为原则同时又在一定规则下行为的经济主体。 9. 劳动力生产费用指从母亲怀孕起到把子女培养成为劳动力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 10. 内部劳动力市场 指企业中工作岗位上的劳动力供求不通过外部市场,而是通过企业内部原有人员之间进行调剂而实现的一种调整机制。 11. 劳动边际生产力递减规律 在短期分析中,其他生产要素不变,唯一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当等量增加单位劳动投入时,最初会使产量增加,超过一定量时产量开始递减。 12. 劳动力参与率反映一定范围内的人口参加市场性劳动程度的相对数。 13. 余暇时间劳动者在单位时间(24小时)内从事市场性劳动以外的全部剩余时间。 14. 非均衡分析 指在市场不完全竞争、主体非自愿、供求不相等的情况下而又研究市场的大致趋向和稳定状态的分析方法。 15. 职业流动率指某两年中改变职业的就业人数与总就业人数与之比。 16. 补偿性工资差别 对某些职业必须支付较高的工资以补偿不同职业间的非货币差异从而形成的一种职业间的工资差别。 17. 就业结构 指社会劳动力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各地区、各领域的分布、构成和联系。 18. 磨擦性失业 指由于劳动者在要求就业和获得工作岗位之间存在时间差而形成的失业现象。 19. 最低社会保障制度 指以国家和政府为主体,依据法律通过国民收入再分配,对劳动者在暂时或永久丧失劳动能力而发生生活困难时给予物质帮助,以保障基本生活的制度。 20. 帕金森定律 帕金森定律:增加劳动时间可能不会增加工作量,也不会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工作时间可能不会减少工作量,也不会降低工作效率。换句话说,劳动时间的增长和产量的增加并不总是成正比,而呈现单峰形曲线,增加劳动时间有一个限度,超过这个限度,产量反而会下降,这一规律被称为“帕金森定律”。 二. 判断题 1. 劳动力交换是人力资本与物力资本的结合。正确 2. 失业是价值规律调节劳动力供求的必然现象。正确 3. 内部劳动力市场的组织原理是源于价格或经济关系。错误 4. 人均收入最大化目标的企业存在着让劳动力流动的倾向。错误 5. 从劳动力供给的意愿性看,劳动力供给量即劳动力资源数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量。正确 6. 道格拉斯——有泽法则认为丈夫的收入越高,妻子的劳动参与率越低。正确 7. 在劳动力市场上,雇主既有选择性又有流动性,而雇工只有选择性而没有流动性。错误 8. 福利按人而论,所以与劳动者的个人劳动量相关。错误 9. 计划经济假定人具有很高的觉悟,而市场经济假定人是合乎理性的经济人。正确 10. 我国所有的经济资源都是稀缺性的,惟有劳动力资源是相对过剩的。正确 11. 对劳动力市场的一般分析,是劳动经济学的逻辑起点。正确 12. 劳动力的生产费用即人力投资的直接费用与间接费用之和。正确 13. 劳动力市场的供给方式是其供给主体和供给客体分属于不同的劳动者。错误 14. 劳动力价格等于人力资源成本。错误

劳动经济学期末考试复习题及答案

劳动经济学期末复习题、单项选择题 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A. 向前弯曲 C. 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B ) 的。 B. 向后弯曲D. 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2. 家务劳动的存在对劳动参与( B ) 影响。 A. 有正向C. 没有 B. 有负向D. 不确定 3. 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 C ) A. 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B. 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之比 4. 长期劳动力需求曲线比短期需求曲线的弹性和形状( B ) A. 大,陡峭 B. 大,平缓 C. 小,陡峭 D. 小,平缓 5. 下列关于边际技术替代率的说法,不正确的有( B ) A.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劳动投入和资本投入相互替代的比率 B. 边际技术替代率数值为正 C. 边际技术替代率是等产量线的斜率 D. 边际技术替代率等于可变投入要素的边际产品之比 6. 边际劳动产量最终都要下降,这是因为( C ) A. 新增加的劳动力本身技术较差 B. 新增加的工人工资较高 C. 资本变得相对稀缺 D. 资本变得相对过剩 7. 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C ) A. 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 增加,减少 D.增加,增加 8. 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 B ) 来支付。 A. 企业 B. 员工 C. 政府 D.社会 9. 实际工资与物价指数( B ) A. 正相关 B. 负相关 C. 不相关 D.不确定 10. 技术进步对( C )的就业影响较大。 A. 熟练工 B.非熟练工 C. 技工 D.女工 11. 规范分析方法首先使用什么基准来解决评价问题?( B ) A. “互益”基准 B. “互惠”基准 C. “互助”基准 D. “互利”基准 12. 下列哪一项属于劳动力的生产间接费用?( D ) C. 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D. 工资率

劳动经济学试卷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分,共15分) 1、劳动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 D ) A 工资与社会保障 B 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 C 政府对劳动力市场的宏观调控 D 劳动力资源的开发与优化配置 2、工资水平上升了30%,企业的雇工数量下降了10%,证明该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弹性状况( A ) * A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B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C 劳动力需求弹性小,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平缓 D 劳动力需求弹性大,需求曲线的形状比较陡峭 3、劳动力市场需求曲线不移动,高等教育供给规模变大,其他影响供给的因素不变,则劳动力供给曲线向移动,均衡工资率。( A ) A 左,上升 B 右,上升 C 左,下降 D 右,下降 4、假设劳动力供给曲线不变,在经济繁荣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A )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5、假设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在居民家庭生产率下降的时候劳动力市场形成新的均衡,下列对新的均衡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D ) A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 B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C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 D 新的均衡工资<原来的均衡工资,新的均衡就业量>原来的均衡就业量 6、按照劳动经济学的观点,假设其他因素不变,个人非劳动收入增加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是( A ) A 使劳动力参与率降低 B使劳动力参与率上升 C 劳动力参与率不变 D 与工资水平上升对劳动力参与率的影响方向相同 7、下列关于劳动负效用补偿性工资差别的描述正确的是(A ) A 为补偿由于某些职位劳动环境恶劣而给劳动者带来的精神损失、健康损失 : B 为补偿人力资本投资产生的负效用 C 为补偿职业收入的不稳定而给劳动者带来的负效用 D 为补偿某些季节性生产的不稳定收入 8、在一些落后地区,女孩受教育的机会常低于男孩,使得她们他们在进入劳动力市场后找不到比较好的工作。这种劳动力市场歧视属于( B ) A 后劳动力市场歧视 B前劳动力市场歧视 C 个人偏见歧视 D 消费者歧视 9、劳动力需求右移与供给曲线左移时,会使( C ) A、均衡就业量增加 B、均衡就业量减少 ( C、均衡工资率上升 D、均衡工资率下降 10、劳动者进行劳动力供给决策的目标是( D ) A、收益最大化 B、闲暇最大化 C、长期财富最大化 D、效用最大化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下列关于基尼系数的描述正确的是( ACD ) A 基尼系数越大,代表收入分配越不平均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九及参考答案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库及参考答案 试卷九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 1、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根本原因是() A.工资率B.生产技术 C.货币资本规模D.企业的性质 2、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弹性系数大于1,则该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A.无限弹性B.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D.富有弹性 3、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 A.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和企业 B.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易准确确定的行业和企业C.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 D.产品、经营项目较多和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和企业 4、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企业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表述错误的是(): A MRL=MCL B MRP=MCL C MPL =W /P D MRP= W /P 5、下列关于由劳动要素增加所引起的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及其相互关系说法错误的是(): A TP、AP、MP三条曲线都是先增后减 B 当AP与MP相交时,TP达到最大值 C当 MP达到最大值时,TP曲线出现拐点D AP与MP相交后,AP大于MP 6、造成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上升的因素有( ) A、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需求曲线不动 B、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供给曲线不 C、劳动力供给增加,需求减少 D、劳动力供给增加,需求也增加 7、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 A、摩擦性失业周期长,结构性失业周期短 B、摩擦性失业周期长,结构性失业周期长 C、摩擦性失业周期短,结构性失业周期长 D、摩擦性失业周期短,结构性失业周期短 8、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工资率与总的边际产价值相比,() A、前者大于后者 B、前者等于后者 C、前者远大于后者 D、前者小于后者 9、对于需求弹性大、供给弹性相对较小的商品,对该商品课税,则会导致劳动力需求(): A、下降 B、上升 C、不变 D、不确定 10、从总供给角度来分析通货膨胀成因的通货膨胀类型是() A、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B、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 C、结构调整型通货膨胀 D、惯性通货膨胀 11、一般培训的成本通常由()来支付。 A、企业 B、员工 C、政府 D、社会 12、配第-克拉克定理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二产业从业人员() A、先增加后减少 B、越来越少 C、保持绝对稳定 D、保持相对稳定 13、等成本线的斜率等于() A、劳动和资本的边际产品之比 B、劳动和资本的数量之比 C、劳动和资本的相对价格比 D、工资率 14、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是决定劳动投入经济效益的因素。 A、劳动生产率 B、产品收益率 C、劳动投入费用 D、产品质量

劳动经济学1 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劳动经济学》专科复习题1 一、单项选择题 1、长期劳动力需求与短期劳动力需求中的长期,意指(C) A.三年以后的时期 B.五年以后的时期 C.与时间长短无关,是根据资本要素可否调整为依据的 D.十年以后的时期 2、若劳动力需求弹性为E D=1,则表示工资率上升1%,劳动力需求量将(C) A.增加1单位 B.减少1单位 C.增加1% D.减少1% 3、资本供给弹性越小,其价格的上升速率越快,则( B) A.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B.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小 C.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高,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大 D. 资本对劳动的替代程度就越低,对劳动力需求影响越大 4、附加性劳动力假说认为,在经济总水平下降时期,有(A) A.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B.失业率上升,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C.失业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参与率提高 D.失业率下降,二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5、在劳动者的效用曲线中,通常得到满足时可有如下结论成立(C) A.边际效用为正时,总效用递减 B.边际效用为负时,总效用停止变动 C.最大总效用出现在边际效用为0时 D.边际效用始终是递减的,从没有任何递增的阶段 6、无差异曲线的斜率即边际替代率。边际替代率递减的经济含义是保持主体效用不变的情况下( A) A. 要增加一些闲暇,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B. 要增加一些闲暇,必须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C. 要减少一些闲暇,必须减少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D. 要减少一些闲暇,必须增加越来越多的劳动收入 7、考察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系的一种分析方法是(A) A.局部均衡分析 B.一般均衡分析 C.静态分析 D.动态分析 8、某一时点受雇劳动者的人数和一定时间段内的总劳动时间分别是(A) A.存量和流量 B.流量和存量 C.都是流量 D.都是存量 9、费尔德斯坦和弗莱明把劳动者人数和劳动时间当作不同的要素代入生产函数中,得到结论认为劳动时间对生产的影响比劳动者人数对生产的影响(A) A.要大 B.要小 C.一样 D.不能确定谁大谁小 10、若劳动者根据期望总工资收入来决定是否流动,可以预期一般情况下(A) A. 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B. 工资较低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高 C. 工资较高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高 D. 工资较低的单位员工流动率较低 11、在西方经济学家关于养育子女的经济性决策的理论中,他们将子女看做是父母的(C) A.耐用消费品 B.投资品 C.耐用消费品和投资品 D.替代品 12、如果一劳动者只从事家务等非市场劳动,且未到市场上寻找工作,则他被归入(C) A.就业者 B.失业劳动力 C.非劳动力 D.经济活动人口 13、根据奥肯法则,则国民生产总值下降3%,失业率会(B) 1

劳动经济学题库

劳动经济学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量变动的百分比大于工资率变动的百分比,这种劳动力供给弹性为( ) A.无限弹性 B.单位供给弹性 C.富有弹性 D.缺乏弹性 2.提高劳工的自尊心及责任感,给以他们心理上的满足,使劳工的人格得到健康的发展。这是工会的() A.社会性功能 B.政治性功能 C.经济性功能 D.心理性功能 3.政府为增加总需求,以提高就业水平的财政政策手段是( ) A.扩大政府购买 B.提高税率 C.减少政府转移支付 D.减少政府投资 4.下列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是( ) A.学校老师和学校学生 B.作家和出版社 C.保险公司和投保人 D.餐馆老板和餐馆服务员 5.对于雇员而言,计时工资使其承担的风险较小,基本工资主要取决于( ) A.个人的努力程度 B.完成产品数量的多少 C.工作的紧张程度 D.劳动时间的长度 6.强调劳动关系双方在利益差别的基础上的合作,主张通过规范双方的权利义务和平等协商谈判机制,来保障各自的合法权益。这一主张体现的劳动关系类型是( ) A.利益一体化的劳动关系 B.利益协调型劳动关系 C.利益冲突型的劳动关系 D.利益一体型的劳动关系 7.关于无差异曲线的特征,说法正确的是( ) A.在同一平面上只存在一条无差异曲线 B.在同一平面上,任意两条无差异曲线不相交 C.无差异曲线的斜率为正值 D.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表示效用越低

8.替代效应会使( ) A.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B.闲暇与劳动时间同时增加 C.闲暇减少,劳动时间增加 D.闲暇与劳动时间同时减少 9.在劳动力市场的动态均衡模型中,当“蛛网不稳定条件”成立时,说明( ) A.劳动力供给弹性小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B.劳动力供给弹性大于劳动力需求弹性 C.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波动距离均衡点越来越近 D.劳动力供求和工资率的变动在同一程度上变动 10.从劳动经济学的视角考察,失业是指( ) A.劳动力供求失衡时,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劳动者无工作的状态 B.劳动力供求平衡时,有劳动能力和就业要求的劳动者无工作的状态 C.劳动力供求失衡时,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无工作的状态 D.劳动力供求平衡时,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无工作的状态 11. 个人劳动力供给曲线是( )的。 A.向前弯曲 B.向后弯曲 C.从左下向右上倾斜 D.从左上向右下倾斜 12.劳动力需求曲线不变,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对均衡工资率和均衡就业量的影响为( ) A.减少,减少 B.减少,增加 C.增加,减少 D.增加,增加 13.下列哪个选项属于个人接受教育时的机会成本?( ) A.学费 B.由于上学而放弃的收入 C.超出不上学时的部分生活费用 D.书籍费 14.一般情况下,由于劳动者缺乏有关就业的信息或一时难以找到本人中意的工作而产生的失业是( ) A.技术性失业 B.摩擦性失业 C.季节性失业 D.结构性失业 15.下列假定中,( )不是西方经济理论的前提假设。 A.“理性人”或“经济人”假定

劳动经济学 应用题答案

64.简述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劳动力供给的变动. 答: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是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仅由工资率变动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量的变动。此种变动表现为在同一条劳动力供给曲线上的移动。劳动力供给的变动是指在工资率不变的情况下由其他因素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供给的变动。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表现为劳动供给曲线的位移。 66.与70题答案一样. 67. 缩短劳动时间对经济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 一、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的各个要素得到充分 利用。 二、劳动时间的缩短使劳动产品增多。 三、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节约能源。 四、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扩大就业。 五、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 六、劳动时间的缩短有利于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 68. 为什么说市场机制本身有助于消除雇主偏好 歧视? 答:从短期来看,假设行业中有些企业只雇佣A类工人,另一些则雇佣A、B两类工人,并且A类工人与B类工人生产率相同。从而,在竞争性市场上,歧视B类而只雇佣A类工人的企业成本将上升,在竞争中处于劣势。(2分) 长期来看,具有歧视偏好的企业由于其持续的劣势将会逐渐被淘汰;(2分)而不具雇主歧视偏好的企业会因竞争优势而扩张。(2分)但最终是市场竞争并不能完全消除雇主偏好歧视。(1分) 69. 什么是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两类劳动力的需求交叉工资弹性大于、等于、小于零,分别表示两类劳动力有什么关系? 答: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是一类劳动力的需求量变化百分比与另一类劳动力价格(工资率)变化百分比之比值。它表示另一类劳动力价格变动1% 会导致一类劳动力需求变化的百分比,或者说一类劳动力的需求对另一类劳动力价格变化的敏感性。如果两类劳动力需求交叉工资弹性大于0,表示两类劳动力是相互替代的;等于0,表示两类劳动力是无关的;小于0,表示两类劳动力是互补的。 70. 什么是道德风险?有效劳动供给中道德风险有何体现?如何克服道德风险? 答:道德风险又称隐藏行动问题。广义和道德风险是指市场交易中一方难以观测或监督另一方的行动;狭义的道德风险是指保险机制使投保人缺乏一种自我的约束或自我防范的动力。体现在有效劳动供给中的道德风险主要是指生产过程中由于不便监督或由于监督不力,人们的脑力,体力的支付程度不足,低于实际工资水平。克服道德风险,一是要建立和完善一种监督制衡机制,二是完善和强化劳动报酬激励机制。 71. 什么是特殊培训?什么是一般培训?两者有何显著区别? 答:所谓特殊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只对培训企业具有适用性,或者能使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率比其他企业提高得更多。所谓一般培训,是指员工通过培训获得的业务技术知识、技能,对其所属企业以外的组织同样具有适用性,即接受一般培训的员工可以借此去其他的企业谋职,并获得一个与其当前技能相称的较高的工资率。 特殊培训和一般培训最显著的不同在于,前者只提高当前企业的价值,后者即提高员工的市场价值。 72、简述劳动力流动所涉及的主要成本通常包括: (简、多) 一、交通费。 二、搬家费。 三、在流动过程中所放弃的收入。 四、离开家庭和朋友所带来的心理损失。 五、资历和养老金的损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