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新人教版

1 邓稼先

01 语文积累与综合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鞠躬尽cuì,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槐的。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鞠躬尽cuì( ) 奠.基人( ) 元勋.(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语是“”,这个词语的正确写法是“”。

(3)“已”在《新华字典》中有下面四个义项,文中“死而后已”的“已”意思为(C)

A.已经(跟“未”相对) B.后来;过了一会 C.停止 D.太;过

(4)将下列句子改为反问句,不得改变原意。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2.请从所给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

(1)佩服他、 (仰慕羡慕)他的人很多,不喜欢他的人也不少。

(2)在北京,见到 (阔别离别)了22年的稼先。

(3)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 (颤动颤抖)?

(4)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 (提议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

3.学习本文之后,某班开展了“走近邓稼先”的主题实践活动。请完成下列任务。

(1)少年强,国家强;青春梦,中国梦。请你依据下面一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

青春应立志为国。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青春座右铭: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

(2)假如让你去采访邓稼先,请你在广泛搜集资料的基础上设计两个问题。

(3)请仿照下面的示例,为邓稼先写获奖名片和颁奖词。

示例:科学泰斗——钱伟长

【获奖名片】赤子

【颁奖词】从义理到物理,从固体到流体,顺逆交替,委屈不曲,荣辱数变,老而弥坚,这就是他人生的完美力学,无名无利无悔,有情有义有祖国。

仿写:中国人民的好儿子——邓稼先

【获奖名片】

【颁奖词】

(4)王明抄写了这篇文章,但在抄写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错误,请你按要求帮他修改。

邓稼先则是一个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A】和他谈话几分钟,就看出是忠厚平实的人。他真诚坦白,从不骄人。【B】他没有小心眼儿,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品格。【C】在我所认识的知识分子当中,包括中国人和外国人,他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

①【A】句语意不明,应改为:。

②【B】句中的“”字应加双引号。

③【C】句成分残缺,请修改:。

02 课内精读

阅读课文第三部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回答下列问题。

4.前两段写“我”与邓稼先、奥本海默的关系有何作用?

5.邓稼先和奥本海默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作者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6.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的含义。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

7.结合选文说说邓稼先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03 拓展阅读

追忆“天眼”之父南仁东

9月25日是中国“天眼”竣工一周年的日子。已为“天眼”操劳二十多年的南仁东,却没等到这一天。

“咱们也建一个吧”

“咱们也建一个吧。”国际上提出要建平方公里阵列望远镜,时任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副台长的南仁东则和几位同仁一起提议,可根据我国国情,建造我们自己的大望远镜。

从这句话开始,南仁东把自己与“天眼”牢牢绑在了一起。“这二十几年,南老师没干别的。”南仁东的学生甘恒谦说,这些年,南仁东的努力程度常人难以想象。

为了找到最满意的地点,南仁东从几百张遥感地质图像里挑选出所有接近圆形的洼地,闷头钻进贵州的大山里。他要拄着竹竿翻山越岭,到现场去勘察,这个洼地合不合适,距离嘈杂的闹市有多远。

“那几年南老师几乎踏遍了当地所有的洼地。”甘恒谦说。南仁东爬的山路连那里的农民看了都摇头。

挑剔的南仁东最终相中了最圆的那个大坑——位于贵州平塘县的大窝凼。然后,他正式提出利用喀斯特地形建造大型射电望远镜的设想。为了推动工程立项,南仁东每次向相关部门汇报项目,都至少提前一个小时到达会场。他担心因为一丁点儿意外而迟到。那段时间,经常需要写个三五千字的项目介绍,要得很急。南仁东就和同事一起在办公室,逐字逐句斟酌,常常弄到凌晨。他怕稍有疏漏,影响项目的成败。

对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

夜以继日的付出,让这个恢宏的望远镜工程在南仁东的头脑中逐渐成型。

2007年,FAST终于正式立项。南仁东更拼命了。这个巨大的工程需要攻克太多难关,南仁东常常无暇顾及自己的身体。为了节省时间,中午他总是随便吃点饼干、方便面完事。遇到特别有难度的事,南仁东会长时间沉默不语。FAST开始建造时,大家发现,南仁东总能很快找到问题的关键所在。“南老师对FAST是如此了解,从最初讨论到每一个细节设计,所有关键技术他都了如指掌。”岳友岭说。

岳友岭参与了FAST工程钢索设计部分。FAST上的钢索需要伸缩变形,这就需要计算钢索的耐疲劳程度。岳友岭记得,刚开始大家根据FAST 30年的寿命初步预估,钢索需要承受约600万次拉伸。南仁东却算出了另一个答案:200万次。后来大家经过多次计算模拟,发现南仁东是对的,600万次的估计远远超出寿命所需,是不合理的。

“钢索应该用什么样的钢,钢索接头部分用什么技术解决,用什么样的工艺支撑FAST 的外形,南老师都一清二楚。”岳友岭回忆。在设计FAST馈源舱时,最初有4个塔和6个塔等多种设想,但馈源舱的姿态调整一直不能满足科研需求。南仁东曾提出,设计一个带有流体配重的馈源舱。“这是个非常好的构想,需要极有创造力才行。很难有人想到,用这么简单的设计来应对如此复杂的难题。”甘恒谦说,虽然南仁东的提议因为过于超前而最终未被采用,但这件事让他对南老师在工程方面的造诣佩服得五体投地。

青丝熬成白发

作为首席科学家,南仁东主导和参与了FAST项目每个工程难题,带领FAST渡过一次又一次危机。学生们知道,巨大的“天眼”里,熔铸了南仁东的心血,更熔铸了他的感情。

去年9月FAST竣工仪式上,一段宣传片介绍了FAST二十几年来从无到有的历程。岳友岭从视频中看到了南仁东二十多年前的照片,感慨万千:“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FAST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如今,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已向苍穹睁开“天眼”,而为它把青丝熬成白发的那个人,却永远闭上了双眼。

也许,他只是太累了。也许,他只想化作星辰,与“天眼”长伴!

8.仔细阅读文章,说说“天眼”的建成经历了哪几个过程。【梳理文章情节】

9.文中引用甘恒谦、岳友岭的话,有什么作用?【理解文章内容】

10.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赏析重要语句】

南老师拄着竹竿,爬山越岭为FAST选址时,头发和胡子还是黑的。

11.结合具体内容,说说南仁东具有哪些优秀的品质。【分析人物形象】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1

邓稼先 一、教材分析 《邓稼先》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朗读酝酿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来才能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情怀。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音乐设置情境。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要求。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多方面接受信息,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时数 两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情引入法) 教师先播放1999年9月中央为“两弹一星”有功人员授勋的有关报道,然后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邓稼先,也可以是其他从事过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设计意图:他们忘我的奉献,不慕荣誉与金钱的高尚品德和个性魅力会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愿意了解这些英雄人物。这是我们开始进行课文学习的最好时机。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

第1课 邓稼先》教案设计

邓稼先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回忆性文学传记的特点,多变的语言特色。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3、抓住文章结构进行整体把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阅读法、讨论法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2、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学习文章布局谋篇的特点上。 教学方法:阅读法,讨论法。 教学设计: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背景说明。 1、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

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2、关于邓稼先 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3.关于杨振宁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4、人物传记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 1、注音 挚(友)zhì燕(然勒功)yān (地)壳qiào 校(补)jiào 硕(果)shuò宰割zǎi gē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一课邓稼先 复习要点

01 邓稼先复习要点 一、重点字词 彷徨(páng huáng)鲜(xiǎn)为人知锋芒毕露(lù) 可歌可泣:泣:不出声地流泪。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用于形容英勇悲壮的感人事迹。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很少。为:被。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指不辞辛苦,勤勤恳恳,竭尽全力,贡献出全部精神和力量,一直到死为止。 任人宰割:任:任凭;宰:杀;割:切。听凭别人宰杀与欺辱,没有反抗的能力。比喻个人或国家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任别人侵略,剥削,压迫。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死于战场。 当之无愧:无愧:毫无愧色。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锋芒毕露:毕露:完全显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 家喻户晓:喻:明白;晓:知道。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人所共知。 妇孺皆知:孺:小孩。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二、文学常识 《邓稼先》作者杨振宁,是我国当代物理学家。

三、中心思想 文章通过记叙邓稼先的生平及事迹,表现了他谦逊朴实、无私奉献、勇敢担当、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品质。 四、写作特点 1、选材精确,主题突出。 2、结构明晰,标题巧妙。 3、引用。 引经据典作用:增强说服力,使语言含蓄典雅,引起共鸣,升华主题,丰富内涵,增添文采。 4、语言描写——“我不能走” 语言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考试题型: 这段话在采用了哪种表达方式?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题语言: (1)显示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 (2)展现人物的性格、品质等; (3)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 (4)预示和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 答题公式: 本段话运用了语言描写的方式,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品质/性格/身份/思想感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鸟》公开课优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鸟》公开课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相关的文学常识,学会有感情地朗读。 2、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探究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 品读文章的语言,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难点: 探究文章主旨并体会作者对自由与美好的向往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大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大家知道诗经是我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诗经第一篇中有这样一句话“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说的是雎鸠鸟在河滩上关关地鸣叫。这说明中国人在很早之前就将鸟写进了诗歌当中。大家还能不能背诵一些其他关于鸟的古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确,古人笔下关于鸟的诗句数不胜数,那么今人笔下的鸟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梁实秋先生的散文——《鸟》(板书课题) 2、作者介绍: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译有《莎士比亚全集》。一生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两千多万字的著作,其散文集创造了中国现代散文著作出版的最高纪录。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的《雅舍小品》,是别具一格而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泛读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列出不懂之处。 2、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抟(tuán)羽翮(hé)蜷伏(quán)栅栏(zhà)饮啄(zhuó)呱呱(g ū)曳着(yè)长喙(huì)丰腴(yú)迷惘(wàng)鸢鹰(yuān)

第1课邓稼先知识梳理

第1课邓稼先知识梳理-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1、邓稼先 1、概括各段大意。 一、铺垫写——写屈辱的历史,突出他的巨大贡献。 二、概括写——生平简介与主要贡献。 三、对比写——表现他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 四、侧面写——用“我”的感情震荡、心中的佩服表现他贡献巨大。 五、特写——表现沙漠创业,精神崇高。 六、总写——高度评价,热情赞颂。 邓稼先是一个忠诚坦白、从不骄人、为祖国国防事业奉献一生的祖国的伟大儿子。 第一段研读: 1、你认为作者列举1898年的历史有什么用意 概述中国一百年前的屈辱史,是为了将邓稼先的贡献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说明他是对中华民族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2、作者写有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有何作用 为了衬托邓稼先,邓稼先是“英雄人物”的杰出代表,为下文写邓稼先作铺垫。 3、与“巨大贡献”形成对比的词是哪个词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鲜为人知”与“巨大贡献”形成鲜明对照,更能表现出邓稼先将一切献给科学、献给祖国而不计较个人名利的思想境界。 阅读第二段,思考 1、邓稼先为什么谢绝恩师好友的挽留,立即回国 因为邓稼先的理想就是为祖国“鞠躬尽瘁”,所以他学成后回国为国效力。 2、张爱萍将军称邓稼先为“两弹元勋”,请你列举几条之所以如此称呼的理由。 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 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3、“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一句中“立即”一词表现了邓稼先怎样的思想品质 热爱祖国。 4、摘录段中语句回答: ①概括邓稼先一生的语句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对邓稼先功绩给予高度评价的词语是:两弹元勋。 ③能表明邓稼先为国防武器做出巨大贡献的语句是: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④能表明“两弹”爆炸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的一句话是: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5、文中哪件事最能说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邓稼先重病坚持工作,临死前还和于敏共同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 建议书,最后病逝。 6、段中写邓稼先二次手术期间和于敏写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建议书这一情节的目的是什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公开课教案 时间:2017年5月25日地点:七年级二班教室 课型:新授课授课人:王鹏飞 授课内容:《带上她的眼睛》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抓住课文叙述的顺序及线索,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课文要点。 过程与方法:1.品味重点语句的含义,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通过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体会人物的品德。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让学生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世界,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 2.通过小说看现实,体会小说中蕴含的现实感和批判意识。 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概括课文要点,珍惜现在生活的世界。 教学难点:理解小说蕴含的人生哲理。 2.悬念伏笔的运用。 教学方法:品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基本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文体介绍。 小说的概念---科幻小说的概念 三.作者简介。 刘慈欣(1963年6月出生),男,汉族山西阳泉人…… 四.字词拼音预习检查,补充。 (详见电子白板) 五.自读课文,相互合作完成以下问题。 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完成填空。 本文是一篇科幻小说,主要写“我”带上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眼睛”去完成她的最后一次地面探索的故事。 2.活动:整体感知故事。 “我”带上女孩的“眼睛”去旅行→_____________回归灰色生活和忙碌的工作→“落日六号”失事,其他宇航员相继去世→________________→自“我”安慰,收束全文。 3.问题:写出本文的线索。 明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暗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感变化 活动:把握人物情感变化,说说“我”对女宇航员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 合作探究 1.活动:试分析文中的“她”是一个怎样的人。 2.作者善于设置悬念,在文中多处埋下伏笔,试举例分析。 3.问题:本文题目是“带上她的眼睛”,但作者却用了不少篇幅写“落日工程”,你怎么看待这部分内容? 4.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角度来写有什么好处? 六.小结: 七.作业: 阅读一篇科幻小说,写一篇读后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11邓稼先(练习3)

11 邓稼先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是()(2分) A.元勋(xūn)邓稼先(jià)妇孺皆知(rú) B.殷红(yān )开拓(tuò)鲜为人知(xǎn) C.燕然(yàn )癌症(ái )鞠躬尽瘁(cuì) D.彷徨(huáng)罗布泊(bō)风悲日曛(xūn) 2.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悲惨孕育锋芒毕露 B.宰割选聘家愉户晓 C.奠基颤抖妇孺皆知 D.仰慕勒功死而后己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任人宰割(比喻侵略、压迫、剥削。)可歌可泣(小声哭,流泪)鲜为人知(新鲜) B.家喻户晓(说明)至死不懈(松懈)死而后已(停止) C.当之无愧(愧疚)截然不同(截止)锋芒毕露(全、都) D.马革裹尸(皮)知人之明(眼力)永恒的骄傲(值得自豪的) 4.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分) 1971年,在他和他的同事们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的时候,别人去和工宣队、军宣队讲理,恐怕要出惨案。邓稼先去了,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这是真正的奇迹。 A.假使可就 B.如果而竟 C.如果可就 D.假使而竟 5.对下列句中破折号作用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2分)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傲?——我始终想不清楚。 A.表示解释说明 B.表示语音的延长 C.表示意思的转折或跳跃 D.表示意思的递进 6.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方法。(4分)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的描述了他的一生。() (2)“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7.文学常识填空。(6分) 邓稼先是我国研制和发展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和新型核武器作出了重大贡献。本文作者美籍华裔家,获1957年物理学奖。 二.整体感悟(10分) 1.相比于一般的人物传记,本文是一个大手笔,这表现在哪些方面?(4分) 2.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句式多变。这种多变的句式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什么作用?(6分) 三.课文精彩语段阅读题(23分)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浩浩乎!平沙无垠,敻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突发的问题必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了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急,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口中学到的:中国男儿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 古今多少奇丈夫 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诞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选文引用《吊古战场文》渲染了一种的气氛,作者引用它的目的是(2分) 2.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请你联系上下文揣测邓稼先此时的心情。(2分)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

初一语文下册11课《邓稼先》的课文内容 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 一百年以前,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时代,恐怕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只举1898年为例: 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 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 法国强占广东广州湾,“租借”99年。 英国强占山东威海卫与香港新界,前者“租借”25年,后者“租借”99年。 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 今天,一个世纪以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这是千千万万人努力的结果,是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创造出来的伟大胜利。在20世纪人类历史上,这可能是最重要的、影响最深远的巨大转变。 对这一转变作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于1945年自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读理论物理,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切除直肠癌的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完整word版)第1课邓稼先同步练习(含解析)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版)同步练习AB卷 第1课邓稼先 A卷基础篇 1.阅读下列文段,给加点的字注音。 浩浩乎!平沙无垠,敻.( )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 )兮惨悴,风悲日曛.( )。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 )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答案:xiònɡàn xūn tǐnɡ 2.下列字形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极端诞生选骋死而后已 B.谣言戈璧仰慕层出不穷 C.癌症决胜胆识妇儒皆知 D.睿智叱咤氢弹锋芒毕露 【解析】选D。A项中“骋”应为“聘”;B项中“璧”应为“壁”;C 项中“儒”应为“孺”。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北大毕业后在长安街头卖肉谋生的才子,经《华商报》首次报 道之后,几乎家喻户晓 ....,掀起了一场关于人才话题的大讨论。 B.让习总书记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精神鲜为人知 ....,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 C.焦裕禄同志之所以能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 ....,就是 ....,.死而后已

因为他始终用党的理论武装自己,坚定理想信念,保持党性纯洁。 D.为期五天的里约残奥会轮椅击剑项目比赛已圆满结束,中国轮椅击 剑队以9金4银4铜的傲人成绩创造辉煌,这是一支当之无愧 ....的“梦之队”。 【解析】选B。“鲜为人知”指很少有人知道,与“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矛盾。 4.仿写句子。 例句:选择了高山,你也就选择了坎坷;选择了宁静,你也就选择了孤单。 仿句:选择了________,你也就选择了________;选择了________,你也就选择了________。 答案(示例):求索磨难长河跋涉 5.阅读课文第五部分“我不能走”,回答问题。 (1)说说选文中下面两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感情。 ①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充满了作者对友人邓稼先的关怀。 ②一个细腻的询问,充满了对老友真诚的关怀与担忧。

11 邓稼先

11 邓稼先 1第一学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时难点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多媒体播放视频原子弹爆炸 同学们,科技发展到今天,世界的航天事业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载入宇宙飞船已发射成功,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能够掌握航天技术的三大国家之一。但是,你们是否知道当年原子弹、氢弹是在怎样的条件下研制成功的?它使中华民族感到自豪和骄傲,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然而,在这伟大和自豪的后面,却又有多少艰苦的奋斗和默默的奉献。被称为两弹元勋的邓稼先先生就是这无数默默奉献者中的杰出代表。 今天,我们学习杨振宁先生所写《邓稼先》,让我们走入他的心灵,去感受平凡中的崇高与伟大,去体会默默奉献中的卓越。 教师:当年中国国防部长张爱萍为邓稼先题写了一首诗,今天让我为大家朗诵这首诗:(教师可映放诗句) 踏遍戈壁共草原,/三十五年前。/连克千重关,/群力奋战君当先。/捷音频年传,/蔑视核讹诈,/华夏创新篇。/君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哀君早辞世,/功勋泽人间。 教师:张爱萍在诗中所赞扬的视名利如粪土,许身国威壮河山的君,就是邓稼先先生。他为中国的国防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是中国人民的最优秀的儿子。 活动2【讲授】 (二)、回顾文章内容 1、作者开篇为什么要写历史?请你们考虑作者写中国近百年的历史,突出的重点是什么?请你们抓住该段最关键的语句。 教师: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是有亡国灭种的危险的时代。这句话回答了作者为什么要先讲历史的原因。实际上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 作者写这段历史,是要说明这段历史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时代。作者所举的例子,只是1898年发生的事情,而在近百年中,中国所受的屈辱和欺凌还远不止此。你们在课外阅读中,在历史课本中,还知道一些近百年中国任人宰割的历史事实。请你们任举一例,向全班讲一讲。 教学设计构想:这一教学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认识中国近代的百年屈辱史,认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无耻侵略,认识旧中国的亡国灭种的危险,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激发学生发奋图强的激情。本课不是历史课,不要求学生全面系统回答,五至十分钟即可。 2、请同学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先写近百年的历史?这与邓稼先有没有关系? 教师明确:有关系。正因为中国近百年的屈辱历史,激发了邓稼先的爱国热情,他才有那样的爱国行动,邓稼先是一个爱国者,正是这段历史,激发了邓稼先让中国站起来的强烈愿望他不仅有这种愿望,而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研制出了原子弹,而使中国进入核大国的行列,使中国具有对抗某些大国核威胁的力量,使中国具有保护自己的军事力量。这段

第1课 邓稼先(课前预习清单)

第1课邓稼先 1.字音字形 元勋 ..(xuǎn pìn) ..(diàn jī) 选聘 ..(yuán xūn) 奠基 昼夜 ..(zhòu yè) 署名(shǔ) 挚.友(zhì) 任人宰.割(zǎi) 鲜为人知 ....(xiǎn wéi rén zhī) 至死不懈.(xiè) 截.然不同(jié) 当之无愧 ....(dāng zhī wú kuì) 锋芒毕露 ....(jū gōng jìn cuì) ....(fēng máng bì lù) 鞠躬尽瘁 2.词语解释 奠基:奠定建筑物的基础,比喻某一事物的产生或确立。 署名:在书信、文件或文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 挚友:交情深厚的朋友。 任人宰割:比喻任凭侵略、压迫、剥削。 引人注目:形容人或事物很具特色,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流泪。形容英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有人知道。鲜,少。 至死不懈:到死都不松懈,比喻对某件事(信念)有着执着的追求,对事业坚持不懈。 鞠躬尽瘁:指勤勤恳恳,贡献出全部精力。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当之无愧:毫无愧色,没有什么可以惭愧的地方。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截然不同:形容差别很大。截然,形容界限分明,像割断的一样。 家喻户晓:家家户户都清楚知道。形容人人皆知。 锋芒毕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好表现自己。毕,全,都。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将士战死于战场。 殷红:带黑的红色。 妇孺皆知:妇女、小孩全都知道。指众所周知。 3.文学常识 (1)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纳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邓稼先》教案新人教版

畅游学海敢搏风浪誓教金榜题名。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凌风破浪击长空,擎天揽日跃龙门 邓稼先 一、教材分析 《邓稼先》选自1993年8月21日《人民日报》,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人物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高度颂扬了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献身国防科学的崇高情怀。 二、学生分析 学生对作者和邓稼先了解甚少,学习前应详细介绍;同时讲述核研究的危险性和艰难,为课堂上有表情朗读酝酿情感。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题。 2.抓住文章语言进行整体把握。 3.培养学生在语文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合作学习为主)。 2.小组学习,责任分工。 3.朗读法、讨论法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在名人的感染中升华自己的爱国情怀。 2.树立远大志向,立志报效祖国,唱响“我的中国心”。 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邓稼先生平,学习他伟大的抱负和精忠报国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 1.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方法。 2.在记叙基础上议论、抒情的特点。 五、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 1.朗读法:每一篇文章都有其独特的意蕴,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其中深刻而丰富的思想内涵,在教学中让学生反复读,读出感情来才能体会强烈的爱国情感和献身科学的情怀。 2.情境设置法:在本节课上,充分利用音乐设置情境。 3.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学法 一个差的老师只会奉献,而好的老师则交给学生发现真理。教给学生学法正是实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教”的目标。本节课的教学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决问题的要求。要求学生朗读课文,多方面接受信息,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六、课型 新授课 七、教具 多媒体课件 八、教学时数 两课时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激情引入法) 教师先播放1999年9月中央为“两弹一星”有功人员授勋的有关报道,然后介绍一些与之有关的具体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邓稼先,也可以是其他从事过核武器研制工作的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的事迹。 设计意图:他们忘我的奉献,不慕荣誉与金钱的高尚品德和个性魅力会激起学生们的阅读兴趣,使他们愿意了解这些英雄人物。这是我们开始进行课文学习的最好时机。 (二)资料助读 作者简介 杨振宁,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曾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与邓稼先很小就一同玩耍,结下深厚的友情。成人以后,虽一个在中国,一个

11《邓稼先》导学案附答案

11邓稼先导学案 精彩开篇词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荡气回肠的中国魂。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思路,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揣摩文中关键语句,领会作者融入笔端的深情,学习邓稼先伟大的爱国精神。 3.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表现人物的写作方法。 4.学习本文排比、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句式多变的语言特色。 5.掌握本文以小标题连缀、自成一体、相对独立而又彼此关联的行文特征,学习根据中心的需要选择和剪裁材料的方法,逐步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二十世纪,中华民族经历着伟大而深刻的变迁。伟大的时代造就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科学家……他们对国家民族的贡献是一般人无法替代的,然而,有些人却不为人所知。这些鲜为人知的杰出人物,是更高尚的,也是伟大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就是这样一位高尚的,伟大的人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回忆性散文《邓稼先》。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元勋(xūn)鲜(xiǎn)为人知鞠(jū)躬尽瘁(cuì)孕(yùn)育罗布泊(pō)黯(àn)曛(xūn)铤(tǐng)邓稼(jià)先至死不懈(xiè)选聘(pìn) 无垠(yíng)殷红(yān) 2.解释下面的词语。 仰慕:敬仰思慕。 可歌可泣: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鲜为人知:很少被人知道。 当之无愧:毫无愧疚地接受(名声、荣誉等)。 马革裹尸: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了为止。形容辛勤地贡献自己的一切。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 尽瘁:竭尽劳苦;瘁:辛劳。已:止。 元勋:立大功的人。 家喻户晓:每家每户都明白、都知道。 喻:明白、了解;晓:知道。 截然不同:断然不一样,形容毫无共同之处。 截然:分明地,显然地。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课《邓稼先》课时练习(含答案)

第1课《邓稼先》课时练习 课时1 基础达标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宰.()割筹.()划鲜.()为人知可歌可泣.()锋芒毕露.()páng huáng()yǎng mù()妇rú()皆知马革guǒ( )尸jū()躬尽cuì() 2.选词填空。 (1)这封短短的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震撼震动)。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起身去洗手间整容。2·1·c·n·j·y (2)“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地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重稳健稳妥)的判断。【来源:21·世纪·教育·网】 (3)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了,大家十分(焦急焦虑焦躁),人们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www-2-1-cnjy-com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A.全班45名同学,追捧“娱乐明星”的大有人在,崇拜像邓稼先这样的科学家的却寥寥无 ...几.。 B.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在中国是家喻户晓 ....的人物。 C.李强同学将在楼梯口捡到一百元钱交给了老师,这种拾金不昧的行为真是可歌可泣 ....。 D.面对主持人的一再提问,某明星终于开口讲述了那段鲜为人知 ....的往事。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良好的心态是“神舟九号”航天员能否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B.邓稼先为科学而献身的精神和品质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C.通过这次灾后重建,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重要性。 D.生活有多广阔,语文就有多广阔。因此,不仅要在课堂上学语文,还要在生活中学语文。 5.将下列句子组成一段意思连贯、句意完整的话,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人格是什么? ②只有恪守纯洁、崇高的人格。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风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反思优秀教案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风筝》优秀教案教学设计 反思优秀教案 21《风筝》教案设计郁南县南江口中学杨荣志教学设想: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初步整体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为进一步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课时安排:两课时课前准备:学生:①布置预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或作评价。②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教师:①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②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③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出问题,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1.课文导入:(完成时间:2分钟)亲情是人世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温馨和美的亲情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也是真挚而令人难忘的。今天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一事。无论是当年管错

了,还是醒悟后的自责及无法补救的沉重,都洋溢着浓浓的手足 之情。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篇文章的强烈的艺术感染力。2. 在课前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把弄不懂的字、词画拿到组里解决, 再把解决不了的自已写到黑板上,大家一起解决。(完成时间:4分钟)3.质疑探究(完成时间:20分钟)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1)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2)读完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提示:为什么“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事隔几十年为什么要讨小兄弟的宽恕?为什么说不许小兄弟放风筝是“对于精神的虐杀”?鲁迅对待自己的错误态度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小兄弟为什么全然忘却,毫无怨恨?(3)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大家一起研讨。个别学生朗读全文,听读课 文后,进行朗读评价。[教师小结]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 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 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 情感。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因初步感知,教师要及时引导,尊重学生独特理解。自主质疑,合作探究(安排时间:17分钟)[问题探究]①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联系下文)②画出描写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光明媚”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什么把往事的回忆放在这样的画面 中展开?(多角度讨论探究)③为什么说“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近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北京天空中荡漾了”?师生讨论后,教师加以评述。[教师小结]作者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所引发的

七年级语文公开课

七年级语文观摩课 课题;端午日 授课时间:2013年10月18日第二节 授课地点:七(2)班 授课人:季仲金 教学目标: 1:掌握“蘸酒”“伶俐”“泅水”等词语。 2:学习运用准确生动,简洁明快的语言进行精彩的场面描写。 3: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感受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 4:感受“力量从团结中来”这一道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精彩的场面描写。 难点:运用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来描写精彩场面。 教具准备:小黑板一块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我国的三大传统节日。 2:有关端午的诗歌。 3:本地的端午节有怎样的习俗?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沈从文。师生共同了解沈从文。 2:指导学生积累词语。(出示小黑板) 3:初读课文,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1)分几个学生朗读,请学生说说湘西一带的人们是怎么过端午这一天的? (2)这几件习俗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文中有哪些相关的词? (3)这几件习俗中哪一件是详写?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读鉴赏赛龙舟的场面描写。 (1)赛龙舟一段文字作者描写了哪几种场景? (2)你觉得当时的气氛怎样? (3)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让当时的场面如此壮观热闹? 2:学习竞追鸭子的场景。 (1)竞追鸭子的目的是什么? (2)作者是怎样表现喜庆气氛的? 四:总结反思,拓展延伸。 1:作者凭着对湘西端午民俗的细致观察和深切感受,描写了龙舟竞渡和追赶鸭子的欢快场面,展现了茶峒人同庆端午的淳朴民风,表现了奋发向上、合作争先的民族精神。 想一想:普普通通的民俗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却显得那样浓厚、热烈、朴素呢? 2:运用多种方法写一喜庆场面。 五:作业布置:

11邓稼先

11.《邓稼先》导学案 设计:钱岗中学学校七年级备课组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理解文章内容,学习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在行文顺序、材料安排方面的特点。 3、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中洋溢的对中华民族,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及文中所表现出的邓稼先的思想品格和奉献精神。 2、对关键语句的理解。 第一课时 【导入课题】 你知道“两弹元勋”是谁吗?他是个怎样的人呢?今天我们就随着他的朋友一起感悟这位不平凡的科学家。 【自主预习案】 【自主学习指导】 1、读课文,初步感知文章内容,了解邓稼先。 2、结合资料了解邓稼先、杨振宁生平。 3、掌握生字词。 提示:关于“两弹一星” 1999年9月18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他们“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追授王淦昌、邓稼先、赵九章、姚桐斌、钱骥、钱三强、郭永怀“两弹一星”功勋奖章。“两弹一星”最初是指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卫星。“两弹”中的一弹是原子弹,后来演变为原子弹和氢弹的合称;另一弹是指导弹。“一星”则是人造地球卫星。 关于邓稼先邓稼先,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关于杨振宁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1922年9月22日出生于安徽合肥,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因与李政道一起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涌现出来的一代杰出物理学家中在理论和实验两方面都有影响的物理学家之一。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长篇传记要写出当时的时代背景、周围环境等。当然,重点是写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短小的传记(小传),只需写人物的主要生活经历和思想状况,甚至可以选写人物生平的几件典型事情。 一.学生自主学习 (一)积累字词 1.读准下面加点字的读音。 邓稼.先___元勋.____至死不懈.___鞠躬尽瘁.___选聘.___ 无垠.___殷.红____彷徨.____鲜.为人知___锋芒毕露.___ 2.根据拼音写汉字 jié__然不同chóu___划yǜn___育妇rú__皆知 马革guǒ___尸céng___出不穷家yǜ___户晓 3.你能根据下面的词义说出成语吗? 1.比喻人的锐气、才能完全显露出来,多用于爱逞强显能,好表现自己。() 2.兢兢业业,不辞辛劳,直到死为止。() 3.每家每户都知道。() 4.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5.值得歌颂赞美,使人感动得流泪。形容事迹英勇悲壮,非常感人。()(二)根据你掌握的文学知识填空。 《邓稼先》的作者是______,美籍华裔____学家,获1957年诺贝尔____学奖。他和邓稼先有长达半个世纪的深厚友情。 (三)速读课文,试用一句话说说“我眼中的邓稼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邓稼先》课文解 析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邓稼先》课文解析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将邓稼先的生平、贡献放在了一个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描写、评价,突出了邓稼先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对民族的伟大贡献。会让读者受到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的感染,学习到邓稼先将个人生命奉献给祖国国防事业的崇高情怀。 本文行文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每一部分均设有小标题,使文章条理清晰,全文共有六部分。第一部分,展示背景。通过列举1898年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瓜分情况,让读者了解中国的百年屈辱史。然而一个世纪后,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就在新中国刚诞生的那一刻,就迎来了海外赤子——邓稼先。 第二部分,简述邓稼先的生平。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经历,特别是对中国核武器设计研究所所做的巨大贡献。 第三部分,写了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的比较,以凸现邓稼先的人品。奥本·海默是一位出类拔萃,锋芒毕露,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原子弹工程领导人。邓稼先是一位能力超群、忠厚朴实,最不要引人注目的人物。因此,作者说,邓稼先是最有中国农民的朴实气质的人,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最有奉献精神的儿子。 第四部分,通过写邓稼先的诚恳周到及领导中国原子弹工程所创造出来的成就,激起了作者复杂的情感,作者为民族而自豪,为稼先而骄傲。 第五部分,高度赞扬了邓稼先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坚定、执著与勇敢。通过回顾学生时代课本中的《吊古战场文》描绘了沙漠戈壁的荒凉与悽惋,同时也指出了从事这项伟大工作需具备超凡的直觉判断、严谨的逻辑思维、果敢的胆识、坚定的信心,以及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又令常人难以想象,且常常伴有生命危险。 第六部分,是一首唱给邓稼先的赞歌和挽歌,同时也是一首唱给祖国的颂歌和恋歌。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