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生态城市道路绿化——以武汉市花山生态新城道路景观设计为例

自然生态城市道路绿化——以武汉市花山生态新城道路景观设计为例
自然生态城市道路绿化——以武汉市花山生态新城道路景观设计为例

城市道路绿化带设计说明

经济技术开发区道路景观绿化设计 城市道路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构成区域文化的灵魂要素。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 一、工程概况 1.工程概况 2.气象概况 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冬夏长春秋短降水和气温的年际和季节变化较大。 路线所经区域的气象概况 温度:年平均气温在15.4℃,冬季一月份平均气温0.4℃,;夏季炎热七月份平均气温26.4℃。年日照总时数为2026.80小时,相对湿度54%。 降雨:年平均降雨量580-608mm多集中在夏秋二季。 蒸发量:年蒸发量平均700-750mm. 日照:年日照2058.2小时辐射总量为114.0千卡/平方厘米。 风:主导风向夏季为西南风,冬季为东北风。 结冻:最大冻深为35cm。 3.区域内土壤条件 的土壤主要为泥质潮土和沙质壤土,PH值8.38。 4.区域内水资源 地下水位较高,埋藏深度一般为2—5米,水量丰富,水质清洁,是西安市重要的水源地。 二、区位分析 是陕西制造业整合的重要平台,是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核心组成部分。将在3~5年内建成工业总产值超1000亿元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位于泾河以北,西铜高速公路以东,园区交通便利,未来发展潜力巨大,目前累计入区项目101个,总投资368.5亿元,已形成商用汽车、重型机械、新材料等为主导的产业格局;总投资150亿元的兵器工业科技产业基地项目建成达产后将新增产值300亿元,未来将重点培育发展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和精细化工产业。 三、规划设计依据 1、相关的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

道路景观论文道路绿化论文

道路景观论文道路绿化论文 浅谈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 摘要:道路绿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随着城市现代化道路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带来了城市现代化和城 市道路建设的突飞猛进,我国道路绿化为适应新的功能要求,在不断 的创新中发展提高,出现了一条又一条绿化带宽阔、层次丰富、林荫夹道、景观多样、芳草如茵、行车通畅、行人舒适的现代化城市道路,形成了多行密植、层次丰富,落叶树与常绿树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用大树绿化城市道路等北京城市道路绿化的特点与特色。 关键词:绿化作用存在问题景观营造 一、道路绿化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功能及在大园林中的作用 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在大部分的城市中,道路的面积约占所有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kevin Ly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把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并指出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导性,其它环境要 素都要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街道不仅仅是连接两地的通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是城市人文精神要素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城市历史文化延续变迁的载体和见证,是一种重要的文化 资源,构成区域文化表象背后的灵魂要素,上海浦东的世纪大道、南京东路步行街、外滩滨江路景区、苏州观前步行街都是成功的范例。因此,加强道路建设,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追求“骨架”与整体的

平衡和谐,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据观测资料,在城市中40m宽的林带能降低噪音10分贝一15分贝,4m宽的绿篱可减弱噪音约6分贝;根据苏联的测定,树木下空气的含尘量比露天广场中的空气含尘量低约42%;又根据北京的测定,多排树木的道路比没有树木的道路能减弱风速约50%。 此外,城市道路是现代化城市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搞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能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 二、道路绿化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了绿化与地下管网、架空线路的矛盾。在埋有地下管网的地段上盲目栽植大型乔灌木,结果使植株生长势减弱,甚至因根系无法伸展,吸取不到所需养分而死亡;在有架空电线的下面盲目栽植毛白杨、垂柳等大型乔木,因产生树线矛盾不得不疏枝,影响了美化效果,更严重的是大风季节,因疏枝不及时,造成线路中断,给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危害。 (二)片面强调绿化,忽视道路的交通功能。在人行道上栽植树型不紧凑的灌木,影响步行或骑车;在较窄的分车带上密植大量的乔灌木,阻挡了行车视线。

道路绿化设计规范

道路绿化设计规范 1.1 道路绿地率指标 1.1.1 在规划道路红线宽度时,应同时确定道路绿地率。 1.1.2 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1.1.2.1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1.1.2.2 红线宽度大于2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 1.1.2.3 红线宽度在40-2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2%; 1.1.2.4 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1.2 道路绿地布局与景观规划 1.2.1 道路绿地布局应符合下列规定: 1.2.1.1 种植乔木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2m 主干路上的分车绿带宽度不宜小于2.2m;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得小于1.2m; 1.2.1.2 主、次干路中间分车绿带和交通岛绿地不得布置成开放式绿地; 1.2.1.3 路侧绿带宜与相邻的道路红线外侧其他绿地相结合; 1.2.1.4 人行道毗邻商业建筑的路段,路侧绿带可与行道树绿带合并; 1.2.1.5 道路两侧环境条件差异较大时,宜将路侧绿带集中布置在条件较好的一侧。 1.2.2 道路绿化景观规划应符合下列规定: 1.2.2.1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应确定园林景观路与主干路的绿化景观特色。园林景观路应配置观赏价值高、有地方特色的植物,并与街景结合;主干路应体现城市道路绿化景观风貌; 1.2.2.2 同一道路的绿化宜有统一的景观风格,不同路段的绿化形式可有所变化; 1.2.2.3 同一路段上的各类绿带,在植物配置上应相互配合,并应协调空间层次、树形组合、色彩搭配和季相变化的关系; 1.2.2.4 毗邻山、河、湖、海的道路,其绿化应结合自然环境,突出自然景观特色。 1.3 树种和地被植物选择 1.3.1 道路绿化应选择适应道路环境条件、生长稳定、观赏价值高和环境效益好的植物种类。 1.3.2 寒冷积雪地区的城市,分车绿带、行道树绿带种植的乔木,应选择落叶树种。 1.3.3 行道树应选择深根性、分枝点高、冠大荫浓、生长健壮、适应城市道路环境条件,且落果对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城农民市民化问题探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城农民市民化问题探究 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人口的城镇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内容。近年来,许多城市在郊区建立新城,寻求突破性发展。以武汉市花山生态新城为例,对新城农民市民化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标签:新型城镇化;新城;市民化 0 引言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农民社会走向市民社会的转变,中国的现代化也必须经由城镇化来实现。2012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突破百分之五十,这预示着我国开始由原有乡村为主体的时代开始向以城市型为主体的新城市时代转变。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步伐很快,但是城镇化质量不高,城镇化的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以新型城镇化来取代传统城镇化,刻不容缓。 新型城镇化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人口的城镇化即农民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重点和难点。近年来,许多城市根据发展的需要,在城市郊区建设新城,对当地农民进行了就地市民化。然而在实践中,新城农民市民化的结果并不令人满意。本文先剖析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分析新城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应该满足农民的哪些要求,然后以武汉市花山生态新城为例,讨论新城在农民市民化的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不足,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对策。 1 新型城镇化的内涵和对新城的要求 城镇化是指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过程,这个过程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城镇数目的增多,二是各城市内人口规模不断扩大。而“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市现代化、城市集群化、城市生态化、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低碳、绿色、智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将其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新型城镇化”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城镇化是城镇化与产业化的同步。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民的市民化,核心是生产要素集约化,以二、三产业的集聚带动人口的集中。我国传统的城镇化存在着城市化要素集中度低、产业支撑力不足、规划质量不高等问题。其根源在于背离了城镇化规律,城镇化与工业化发展不同步,产业发展落后于城市开发,城市缺少产业支撑,缺少生产要素与人口的有序流动与集中,无法真正实现城市的“集聚效应”。“新型城镇化”坚持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原则,形成产业园区化——园区城市化——城市现代化——产城一体化格局,实现产业与城

道路绿化设计

道路绿化设计 ----- 焦作市人民东路绿化 景观规划设计说明前期分析 道路绿化设计应该解决的问题 1、提供良好、安全的交通环境是首要问题,主要体现引导、诱导视线种植,防眩种植等方面; 2、生态防护问题,体现在遮荫、滞尘、吸收有害气体等方面; 3、城市形象的体现,道路是城市的风景线,道路绿化应该反映城市特色,体现城市形象。 4、充分考虑道路绿化的后期养护,尽力降低养护成本。利用生态学原理,使植物自然更新,最终达到稳定的道路绿化景观效果。 焦作市人民东路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应该注意的主要问题 1、人民东路是人民西路的延伸段,绿化景观设计应考虑与已建成的人民西路的景观协调问题; 2、与周边用地性质的协调问题; 3、人民路是城市主干道之一,道路景观设计应考虑体现城市形象,体现焦作作为旅游城、煤炭城、拥军城等城市特色; 4、节点的处理应考虑节点与整个道路景观的连续性和衔接性。 区位 人民东路(东环路――文昌路段)位于焦作市老城区南部,与新城区毗邻,规划为焦作市城市主干道。 绿化景观设计范围 焦作市人民东路绿化景观设计要求对人民东路(东环路――文昌路段)道路中央12米宽绿化分车带以及慢车道外7米宽绿化带进行绿化景观设计。 现状分析 人民东路(东环路――文昌路段)全长约5300米,道路为两板三带式,道路总宽(含人行道)76米。其中中央分车带花坛宽12米,两侧车道各17米,慢车道外各7米宽绿化带,此绿化带外各8米宽人行道。全线由西往东分别与东环路、文渊路、东二环路、山阳路、文丰路、中原路、云阳路、长林路、西径大道、宁远路、中兴路、文昌路交叉,其中在东二环路与山阳路段之间与瓮涧河交叉,现瓮涧河主要用于城市泄洪。道路周边规划用地为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与商业金融业用地。区内地下水位偏高,种植土基本为回填土,局部需做土壤改良,地形平整。 规划设计依据 1.河南省焦作市规划建筑设计院绘制的《焦作市人民路(东环路-文昌路)道路平面布置图》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 我们现在所生活的大城市中,城市道路是构成优美居住环境和城市功能的基础,是城市社会活动与经济活动的纽带与脉搏,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感受城市景观特色与城市风情的重要窗口。时代车轮将人类带入一个汽车时代、一个崇尚速度与效率的信息社会时,城市道路在城市规划中开始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担负着城市疏散交通的重要功能,是现代化城市必备的重要基础设施。现代化的城市道路,在满足交通等道路使用功能外,搞好道路的绿化美化,能起到防眩光、缓解驾车疲劳、调节心情稳定情绪等作用。因此,调和人与城市发展之间的矛盾,重要的是在于如何把握日益增加的道路景观的关系,并使之更趋于合理化,人性化。 特别是近几十年来由于工业的高速发展,汽车尾气的肆意排放,白色垃圾无处不在,引起城市环境日益恶化,各种疾病产生蔓延,改善城市环境刻不容缓,城市道路绿化建设是其中很重要一点。 1.道路绿化的历史与发展 在我国,最早的道路植物造景出现于公元前5世纪的周期,有沿道路种植行道树的做法了。《周礼》中有“列树”之称,是指周朝由首都至洛阳的街道两侧列植树木供来往的过客遮阳休息。到了秦朝,开始大规模的出现行道树种植,《汉书》中就记载着“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及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树以青松”。以后随着各个朝代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逐渐影响,出现了很多不同的道路植物造景形式,而且植物的种类也开始出现多样化及个性化的倾向在中国的道路环境景观建设中,虽然不断发展前进,也考虑了美学上的因素,但在整体上并未有机的与多方位因素相结合,而只是单纯的行道树种植绿化。 到了现代,随着城市面貌的日新月异,道路环境景观建设才得以全面发展。同时,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新技术新材料的运用也大大风富了道路环境景观建设的形势与手段,多元化的景观因素不断充实着道路景观的建设。城市道路绿化在强调自身的艺术观赏性的同时,也在不断考虑着与周围环境的和谐性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和治愈。 2. 道路绿地系统景观规划应考虑 整合性:地理、水文、自然及人文系统的时空连续性、完整性。 多样性:物种景观建筑文化系统的多样化和异质性 进化性:随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的需求及社会经济地位变化的进化适应能力及自组织、自调节能力 自然性:水、气的自净循环能力、环境安静度、土地和土壤自然度、生命活力 畅达性:水的流动、风的流通、物能的流通、滞竭、再生及与人交流程度 标识性:自然系统与人文系统特性的显示度 和谐性:内与外、形与神、标与本、虚与实、近与远的对立统一 经济性:资源利用效率、成本、市场竞争力 3. 道路景观规划的原则 3.1 功能原则 道路绿地是构成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城市道路绿化主要功能是庇荫、降温、滤尘、减弱噪声、改善道路沿线的环境质量和美化城市。道路空间是提供人们生活、工作、休息、相互往来与货物流通的通道。在交通空间里,有各种不同出行目的人群,在动态的过

武汉花山新城简介

武汉花山新城将打造最绿社区 20%建筑将采用国内最高的绿色三星标准,力争获得国际最具影响力的美国LEED绿色认证。昨从武汉花山生态新城绿色建筑实施方案评审会上获悉,立足打造全国生态新城标尺的花山生态新城,将建成千万平方米绿色社区,100%建成绿色建筑。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东至左岭镇,南接武汉科技新城,西临东湖风景区,北抵武汉北湖新城,规划面积66.4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将达20万人,号称全国规模最大的绿色建筑群。 作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改革试验的重点启动项目,新城将结合中部地区气候特征,在城内公共建筑、民用住宅等所有建筑物,利用可再生能源、建筑材料循环利用、中水回用、节能环保等新型生态技术。 去年底,新城全面启动生态保育、港口及保税加工、产业配套、农民安置等十大项目。目前,城内已动建一纵一横两条主干道,完成两个5000吨级泊位的沉桩和靠船构建工程,制定国内首个《生态新城建设指标体系》。3年后,新城将初见雏形。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打造两型社会示范特区 通过1小时高速公路网和半小时城际铁路网的建设,城市圈的时空距离被大大缩短了,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如何体现? 李红云:我们目前正在武汉东郊的花山镇建设一座新城——花山生态新城。省委、省政府要求我们将花山生态新城打造成“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区、示范区和“引爆点”。 花山生态新城是湖北首座“绿色样板城”:在这个67平方公里的小城里,冲厕所用的是中水,路灯用的是太阳能,农田拒绝化肥,路上跑的多是电动车和自行车,城内的产业也都将贴上“绿色”的标签……原有的19个村3万多村民将集中安置变身为社区居民,整理出来的土地将陆续建设生态科技园、国际会议中心、生态湿地公园等功能性项目,整个投资达300亿元左右。在建设过程中,我们“先安置再拆迁”,目前已有1万多名农民迁住生态环境新居,没有一人因为拆迁还建问题上访。 按照总体规划,花山生态新城人口规模为20万人左右,将建成我国内陆首个以“临江滨湖、游憩休闲”为特色,适宜创业和居住的绿色智能化环保型的生态城,并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区的先行先试示范区。 建设中的花山生态新城的示范效应目前已经初步显现,鄂州市已经着手在梁子湖区东沟镇建设梧桐湖生态新区,并与联投集团共同出资组建了一个公司合作开发建设;咸宁梓山湖生态新城已纳入城际铁路贺胜桥“一站一城”项目统筹规划,整合实施。届时,武汉城市圈将会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之后中国又一靓丽的新型城镇卫星群。当然,这只是我们先行先试的一个方面,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工程投资建设和融资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尝试和创新。 武汉花山生态新城位于武汉市洪山区东郊“一江三湖”(长江、北湖、严西湖、严东湖)交汇处,东至左岭镇,南接武汉科技新城,西临东湖风景区,北抵武汉北湖新城,是武汉城市圈东向主轴“武鄂黄”城市带的城镇密集区、武汉市东部的都市发展区。 根据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的宏观战略和实施部署,湖北省政府明确提出将花山生态新城建设成为“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试验的先导区、示范区、引爆点”、“中国中部第一生态城”的战略建设目标。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论文

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论文 引言 道路绿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就开始在路边种树,有了进行道路绿化的意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命令在所有街道旁都要种上树,地方官吏就遵旨在他出巡行进的道路上,清水泼街,黄土垫道,在道路两侧种植树木。XX作为六朝古都,早在元朝建大都之时,就在“市”的道路两旁种植树木;随着“三海”水系的形成,在河岸路旁也植了树,初步有了绿化与湖光山色相辉映、游乐与园林景观相交融的景色。栽植树木不仅给道路增加了艺术感染力,丰富了道路的园林景观。 解放前我国城市道路狭窄,路面质量差,有的人行道虽宽,但很少植树,只有少数几条道路上种了树,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道路绿化的雏形。解放以后,随着城市现代化道路交通的发展,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带来了城市现代化和城市道路建设的突飞猛进,我国道路绿化为适应新的功能要求,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提高,出现了一条又一条绿化带宽阔、层次丰富、林荫夹道、景观多样、芳草如茵、行车通畅、行人舒适的现代化城市道路,形成了多行密植、层次丰富,落叶树与常绿树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

用大树绿化城市道路等XX城市道路绿化的特点与特色。 一、道路绿化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功能及在大园林中的作用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尽情地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各种文明,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人工设施的充斥、机动车辆的增长、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这些对环境的人为改变,使原有区域的碳氧平衡、水平衡、热平衡等因素随之改变。平衡被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越来越突出地凸现出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步认识到,要在接受大自然赠与的同时,必须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城市中,特别是车辆拥挤的道路、立交桥和交叉路口等这些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大量种树、栽花、种草能起到人为强化自然体系的作用,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功能;吸收有害物质,减轻空气污染的功能;除尘、杀菌、降温、增湿、减弱噪音、防风固沙的功能等等生态效益,应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在大部分的城市中,道路的面积约占所有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kevin Lych 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把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并指出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导性,其它环境要素都要沿着它布置并与它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浅析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浅析 发表时间:2015-11-30T16:44:48.783Z 来源:《基层建设》2015年17期供稿作者:惠凌 [导读]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要将道路景观融入到道路整体中,充分发挥道路景观的重要作用,采用合理的设计策略,保障城市道路景观工程建设质量。本文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策略进行简单分析。 惠凌 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摘要:景观设计属于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道路景观设计时,要将道路景观融入到道路整体中,充分发挥道路景观的重要作用,采用合理的设计策略,保障城市道路景观工程建设质量。本文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策略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城市道路;道路景观;景观设计;设计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道路交通建设规模逐渐扩大。道路景观作为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规模也同时增大。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从引导功能和景观形象等多方面考虑,尽量为城市建设增加感性色彩。 二.城市市政道路景观设计的原则 1.尊重城市历史的原则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尊重历史、继承和保护历史遗产,同时也要向前发展。需要探寻传统文化中适应时代要求的内容、形式与风格,塑造新的形式,创造新的形象。 2.注重安全性的原则 道路绿化景观设计的首要原则,充分考虑行车视距,满足交通安全的需要。利用植物引导视线的功能,设计出具有引导作用的植物空间,树种上选择根系不破坏路基品种。 3.保持整体性的原则 从城市整体出发,城市道路景观设计要体现城市的形象和个性;从道路本身出发,将一条道路作为一个整体考虑,统一考虑道路两侧的建筑物、绿化、街道设施等。 4.因地制宜的原则 利用现有道路绿化成果,并与现有绿化以及道路整体环境融为一体。根据当地气候和道路环境条件的不同,尽可能减少工程量的前提下,选择适合当地生长的树木。 5.道路绿化生态原则 在保证生态适应性的前提下,即植物具有抗逆性强、生长发育正常、病虫害少以及易繁殖等性状,又具有水土保持能力强,生物防护性能好的。 6.连续性原则 道路景观设计就是要将道路空间中各景观要素置于一个特定的时空连续体中加以组合和表达,充分反映这种演进和进化,并能为这种演进和进化做出积极的贡献。 7.科学性与艺术性原则 道路绿化设计与一般的绿地设计有所不同,它是动态的绿化景观,要求简洁明快、层次分明,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享受到“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意境。 8.经济实用性原则 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在达到绿化、美化目的同时,也应充分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选择植物时本着易采购、易施工、易管护及造价低的原则。 9.可持续发展原则 可持续发展原则主张不为局部的和短期的利益而付出整体的和长期的环境代价,坚持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相统一。 三.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策略 1.基本设计策略 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不仅要考虑行人的安全,视觉效果,还要注意交通安全畅通,有引导车流的功能。城市道路景观设计需要从景观和引导功能多方面综合考虑。这样才能给城市注入更多的感性色彩。 城市快速路因为行车速度快,主要承担机动车交通,速度快、流量大、路途广、车距大是这一道路的特征,交叉口多为封闭或立体交叉。景观设计时,就要考虑使用者动态、连续的大宽度视野,应有一种韵律和节奏感,减少行车疲劳。 城市主干道呈现间断流、不连续、短途特点。一般是分出机动车、非机动车、人行道这三种隔断,交叉口大多为平面交叉,由红绿灯控制或者由交警指挥,重要街口是景观带最好的布局地点,这样的地点对景观会有很大的影响,也代表这一地方的特点。道路特点是机动车道行车速度高,在交叉口处行车速度低。那么道路景观的设计上,就要把中央分隔带进行安全性最高化的设计,同时也要考虑非机动车流与行人需求。而对于道路两边的景观设计主要考虑慢速车流与行人边走边欣赏的需要,景观设计要体现细腻、细致、能够品味,同时还要体现整体城市特点,不能破坏城市规划与风格。针对城市主干道的道路景观设计,效果图如下,可以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道路绿化设计规范大全

道路绿化设计规范大全 一、道路绿地率指标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二、道路绿带设计1 分车带绿地设计●分车带绿地包括行道树分车绿带、两侧分车绿带、中央分车绿带、路侧分车绿带●分车带宽度为方便用4·5—6·0m,最小的也有1·2—1·5m,这种最小的宽度只能满足分隔交通的要求。●分车绿带宽度小于1·5m的,应以种植灌木为主,并应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2 行道树绿带●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应小于1·5m。●行道树绿带种植应以行道树为主,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形成连续绿带。●行道树定植株距,应以其树种壮年期冠幅为准。最小种植株距为4m,行道树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最小距离宜为0·75m。●种植行道树其苗木的胸径,快长树不得小于125px,慢长树不宜小于200px。 ●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行道树绿带应采用通透式配置。在此三角区内不能有建筑物、广告牌以及树木等遮挡司机视线的地面物。在视距三角形内布置时,要使其高度不得超过0·65—0·70m,宜选矮灌木丛生花草种植。3两侧分车绿带● 两侧分车绿带宽度大于或等于1·5m的应以种植乔

木为主,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其两侧乔木树冠不宜在机动车道上方搭接。4中央分车绿带●中央分车绿带应阻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眩光,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高度0·6m 至1·5m之间的范围内,配置植物的树冠应常年枝叶茂密,其 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倍。5路侧绿带●路侧绿带应根据相邻用地性质、防护和景观要求进行设计,并应保持路段内的连续与完整的景观效果。●路侧绿带宽度大于8m时,可以设计 成开放式绿地。开放式绿地中,绿化用地面积不得小于该段绿带总面积的70%。路侧绿带与毗邻的其他绿地一起为街旁游园时,其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的规定。●濒临江、河、湖、海等水体的路侧绿地,应结合 水面与岸线地形设计成滨水绿带。滨水绿带的绿化应在道路和水面之间留出透景线。●道路护坡绿化应结合工程措施栽 植地被植物或攀缘植物。三、交通岛绿地设计交通岛即环岛,凡是4条道路交汇的环岛,直径应在40—50m,是最常见的交通广场;交通岛绿化要点:● 为了安全不设人行横道,不许行人进入广场,绿化的装饰性功能超过功能作用,所以常喻为绿状绿化上的明珠。●植物的高度,自圆心向周边逐渐 减低,设在周边的灌木或花坛不宜超过1m广场地面铺设草坪,各式花坛要求花色、图案纹样精美,管理周到,代表该城市的面貌●市中心或人流较多的交通广场可以在其间增设 喷泉、水池、雕塑等,丰富立体景观。●交通岛周边的植物

浅谈道路景观设计

浅谈道路景观设计 道路景观设计是一项新的课题,是道路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通过对道路景观设计的内容、类型等方面的研究,提出设计的建议。对城市道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强调道路景观设计能够提高城市品位、完善城市功能的作用。 标签:道路景观;环境;道路线型 1 道路景观设计的内容 道路景观设计的内容对于不同类型的道路的要求也各不相同。道路是环境不可分割的部分,如风景区的道路就应减少对风景的改造,将道路和周边环境相融合。 道路按照主要特性可以分为四类:流线型线路;街景型线路;山道型线路;乡村型线路。 流线型线路(如图1所示)是指供车辆高速行驶在沿线景观中的线路。这种线路一方面要求道路的组合在满足车辆行驶的同时还要使人赏心悦目,并满足司机和乘客的精神需求,使人感觉精神愉悦,赏心悦目;另一方面,道路的景观设计要和道路周围的设施、绿化环境等相融合,在远处看时,要保证公路是环境的一部分,而不是独立的个体,这样就要求道路的外部景观、内部景观、动景观和静景观都要统一、完美。因此,这种道路设计应该满足人的视觉需求和车辆行驶需求,一般都是城市快速干道和高速公路等。 2 道路景观的构成 2.1 内在因素 道路红线以内的景观成为内在因素,按照功能可以分为三类: (1)实用性:路障、路栅、路钟、路灯、电话亭、垃圾筒、人行天桥等。 (2)审美性:花坛、街道树、雕塑、喷泉等艺术品,地面艺术铺装等。 (3)视觉传达性:海报、路牌、路标、交通标志等。 2.2 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指背景建筑。背景建筑是形成道路空间的重要因素之一,道路两侧建筑的物质功能、构成形式等都决定着道路的特点。而且建筑物的构成要与道路和谐,它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和物质,是衡量城市品位的一个重要标准。

道路绿化设计说明74315

道路景观设计项目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况介绍(项目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项目背景,本设计是一条交通景观型城市主干道,全长292米,绿化总面积为8072平方米,路宽14米,断面形式为两板三带式:绿化带(13米)+人行道(3米)+机动车道(14米)+中央绿化带(3米)+机动车道(14米)+人行道(3米)+绿化带(13米)。本次绿化设计的内容为3米宽中央绿化带、人行道绿化和两侧13米宽的绿化景观带。 (二).目的及意义,道路景观作为城市整体景观环境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将城市景观和道路景观紧密结合。大气、时尚的道路景观风格体现着新通州蓬勃发展的城市风貌。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感的绿篱像是给通朝大街披上了飞舞的彩带,自然搭配的花灌、乔木像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点缀其中,无处不在的洋溢着动感都市的特有魅力。充分考虑满足使用功能在不同地段合理的划分了商业、居住休闲、自然风景绿地等公共开放空间,每个空间在满足交通需求的同时,形成各具特色的景观大道。因地制宜,根据周围环境及人们的使用需要,适当设置与整体城市风格相协调的道路铺装、文化休息、公共服务设施。 二、项目的研究方法、设计思路(设计立意、构思及指导思想) (一).设计立意,设计结合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体现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道路与景观、人文、生态有机结合在一起的理念,结合现有道路现状,我们提出合理的布局及按照“绿化、美化、文化”的建设思路,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元素,以人为本,极力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且性格独特的新景观街区。 (二).构思,本段路的绿化景观设计结合交通型主干道车速快、车流量大的特点,突出景观、生态效益,贯彻“四季常绿、四季有花、错落有致、色彩丰富、简洁明快”的设计原则,达到引导视线、美化环境、组织交通的目的。本次设计运用几何构图形式,形成简洁、明快、具有时代特色的道路绿化景观,为驾乘人员提供优美、舒适、安全的外部环境,使司乘人员有“人在车中坐,车在画中行”的良好感觉。

武汉市青菱生态宜居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

武汉市青菱生态宜居示范区 开发建设实施方案 武汉市洪山区人民政府 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公司 根据2009年3月1日武汉市委、市政府“关于印发《2009年武汉市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工作意见》的通知”(武发〔2009〕6号)精神,建设青菱生态宜居示范区是适应洪山区新时期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发展的需要,促进中心城区人口转移、加快产业布局优化的重要举措,更是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探索城乡一体化模式,实现中部崛起功能配置的需要,对洪山区的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对于武汉市南部沿江地区的发展也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青菱生态新城及生态宜居示范区规划范围 青菱生态宜居新城位于洪山西南部,北起三环线,南至洪山与江夏区边界,东接黄家湖大学城,西至长江及白沙洲,总用地面积约30平方公里,占整个洪山区面积的%。总人口约万人,其中农业人口约万人、非农业人口约万人。

青菱生态宜居示范区位于青菱生态宜居新城的核心区,北为澳洲产业园、西为长江江堤,东临青菱湖、南抵野湖,四环线横贯东西,面积约5平方公里。 二、功能定位与建设目标 青菱生态宜居示范区功能定位为:武汉城市圈内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商务度假、高品质居住、创意产业服务区, 承接主城、呼应东湖开发区和沌口开发区,服务周边的信息、新技术、制造、物流、教育等产业,形成武汉南大门独具特色的环保低碳生态宜居示范区。 建设目标为:充分发挥临江临湖水资源优势与区位交通优势,将青菱生态新城建设成为生态、社会、经济综合协调发展,江岛湖光相融、城市田园相映、水岸森林相依、旅游与居住相宜、生产与生活便利、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型滨江滨湖新城。 三、功能布局 青菱生态宜居新城基于国内外生态城市发展经验和趋势的分析,结合青菱地区的自身条件,坚持“三个面向”的原则,即“面向两个国家级开发区、面向武昌主城、面向南部大学城”的原则,提出本次规划的战略方向为:对接周边区域发展需要,协调城市、生态、经济三者关系,大力发展符合“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创新产业和低碳经济,突出教育特色、水资源特色,引导城市功能区有序发展,建设武汉城市圈城镇发展的示范区和先导区。 围绕区域发展战略规划,青菱生态新城的功能分布设想是:

浅谈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

浅谈城市道路绿地景观设计 关键字:城市景观植物功能道路 摘要: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人们对城市最直接最经常的感受来自于街道,因此道路的景观构成对城市形象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本文试图从道路绿化的作用,目前存在的问题,应该注重的问题以及道路景观和营造等几方面来展开,强调加强道路建设,讲究道路空间的艺术设计,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要害字:道路绿地;分车带 引言 道路绿化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很早就开始在路边种树,有了进行道路绿化的意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就命令在所有街道旁都要种上树,地方官吏就遵旨在他出巡行进的道路上,清水泼街,黄土垫道,在道路两侧种植树木。北京作为六朝古都,早在元朝建大都之时,就在市的道路两旁种植树木;随着三海水系的形成,在河岸路旁也植了树,初步有了绿化与湖光山色相辉映、游乐与园林景观相交融的景色。栽植树木不仅给道路增加了艺术感染力,丰富了道路的园林景观。解放前我国城市道路狭窄,路面质量差,有的人行道虽宽,但很少植树,只有少数几条道路上种了树,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道路绿化的雏形。解放以后,随着城市现代化道路交通的发展,非凡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带来了城市现代化和城市道路建设的突飞猛进,我国道路绿化为适应新的功能要求,在不断的创新中发展提高,出现了一条又一

条绿化带宽广、层次丰富、林荫夹道、景观多样、芳草如茵、行车通畅、行人舒适的现代化城市道路,形成了多行密植、层次丰富,落叶树与常绿树相结合,绿化与美化相结合,用大树绿化城市道路等北京城市道路绿化的特点与特色。 一、道路绿化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功能及在大园林中的作用 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们尽情地享受到现代化带来的各种文明,与此同时也导致了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的密集、人工设施的充斥、机动车辆的增长、自然环境的污染等这些对环境的人为改变,使原有区域的碳氧平衡、水平衡、热平衡等因素随之改变。平衡被破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产生的负面影响,正在越来越突出地凸现出来。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逐步熟悉到,要在接受大自然赠与的同时,必须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城市中,非凡是车辆拥挤的道路、立交桥和交叉路口等这些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大量种树、栽花、种草能起到人为强化自然体系的作用,利用绿色植物特有的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的功能;吸收有害物质,减轻空气污染的功能;除尘、杀菌、降温、增湿、减弱噪音、防风固沙的功能等等生态效益,应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 道路是城市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空间环境,在大部分的城市中,道路的面积约占所有土地面积的四分之一。kevin Ly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把构成城市意象的要素分为五类,即道路、边沿、区域、结点和标志,并指出道路作为第一构成要素往往具有主导性,其它环境要素都要沿着它布置并与它相联系。从物质构成关系来说,道路可以看作是城市的骨

最新道路绿化设计规范大全!

道路绿化设计规范大全! 一、道路绿地率指标 道路绿地率应符合下列规定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 ●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 ●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二、道路绿带设计 1.分车带绿地设计 ●分车带绿地包括行道树分车绿带、两侧分车绿带、中央分车绿带、路侧分车绿带 ●分车带宽度为方便用4·5—6·0m,最小的也有1·2—1·5m,这种最小的宽度只能满足分隔交通的要求。 ●分车绿带宽度小于1·5m的,应以种植灌木为主,并应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 2.行道树绿带 ●行道树绿带宽度不应小于1·5m。

●行道树绿带种植应以行道树为主,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形成连续绿带。 ●行道树定植株距,应以其树种壮年期冠幅为准。最小种植株距为4m,行道树树干中心至路缘石外侧最小距离宜为0·75m。 ●种植行道树其苗木的胸径,快长树不得小于125px,慢长树不宜小于200px。 ●道路交叉口视距三角形范围内,行道树绿带应采用通透式配置。在此三角区内不能有建筑物、广告牌以及树木等遮挡司机视线的地面物。在视距三角形内布置时,要使其高度不得超过0·65—0·70m,宜选矮灌木丛生花草种植。 3.两侧分车绿带 ●两侧分车绿带宽度大于或等于1·5m的应以种植乔木为主,并宜乔木、灌木地被植物相结合其两侧乔木树冠不宜在机动车道上方搭接。 4.中央分车绿带 ●中央分车绿带应阻挡相向行驶车辆的眩光,在距相邻机动车道路高度0·6m 至1·5m之间的范围内,配置植物的树冠应常年枝叶茂密,其株距不得大于冠幅的倍。 5.路侧绿带 ●路侧绿带应根据相邻用地性质、防护和景观要求进行设计,并应保持路段内的连续与完整的景观效果。 ●路侧绿带宽度大于8m时,可以设计成开放式绿地。开放式绿地中,绿化用地面积不得小于该段绿带总面积的70%。路侧绿带与毗邻的其他绿地一起为街旁游园时,其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园设计规范》(CJJ48)的规定。 ●濒临江、河、湖、海等水体的路侧绿地,应结合水面与岸线地形设计成滨水绿带。滨水绿带的绿化应在道路和水面之间留出透景线。 ●道路护坡绿化应结合工程措施栽植地被植物或攀缘植物。

从行驶视角分析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46

从行驶视角分析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 摘要:以驾驶员的视觉特征作为切入点,基于行驶视角提出城市道路绿化景观 的设计原则,并从景观尺度,人行道绿化带、路侧绿化带和中央绿化带的种植间 距及高度,色彩设计等方面入手得出驾驶视角下的城市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思路。 关键词:行驶视角;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景观尺度;种植间距;色彩 城市道路绿化景观是现代城市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美化、防护、安全、组织交 通等功能,是城市道路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然而,一些因城市道路绿化建设不合理 问题导致交通安全的事件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是由于设计师没有从驾驶员的视 角去考虑道路绿化带的设计。 相对于城市公园、居住区绿地而言,城市道路绿化景观印象主要形成于车行、人行过程中,作为一种线状景观,所有的景物都处于相对的位移变化之中,景观印象及空间感受受到 速度的影响,景观敏感度也随之发生变化。因此,更需要从行驶视角考虑对其效果的影响。 然而,要从驾驶视角出发,研究制定既环保安全,又美观实用的人性化道路绿化景观,必须 先了解驾驶员的视觉特征。 1.简述驾驶员的视觉特征 通常人的视觉分为静态视觉与动态视觉。对于司乘人员而言,在汽车行驶状态下观察外 界事物时,其视觉特性主要表现为动态的。因此,以下主要简述动态视觉的特征。 1.1 视力减弱 视力,它是指人通过视觉器官辨别视野中空间距离非常小的两个物体的能力。通常在静 止状态下测得的视力叫静止视力,而在运动状态下驾驶员所具有的视力叫动态视力。实验表明,动态视力随着运动速度的增加而下降。例如,汽车以60km/h的速度行驶,驾驶员能看 清240m处的交通标志,而以80km/h行驶,连180m处的事物都看不清了。因此,在车辆高 速行驶时,动态视力的降低会使视认距离缩短,影响驾驶员的感知和观察。 1.2 视野变窄 当人处于静止状态时,其水平视野范围在160°~180°;处于动态时则速度越快,视野越小。就驾驶员而言,其视野会随车速增加而变窄。有关试验表明,当车速在40km/h时,其视角 在100°;当车速在120km/h时,其视角将缩小至24°,如表1: 1.3 识别能力下降 随着车外物体的位置变化,司机的识别能力也会发生变化。车速越快,驾驶员对车外慢 而细小的变化就越困难。因此,在驾驶过程中,司机对外界物体的运动的识别能力就会下降。 以上分析得出,驾驶过程中,行进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驾驶员的感知与观察;其视野也 会受到车速的影响,车速越快,视野越小;另外,车速的快慢也直接影响着驾驶员的辨别能力,车速越高,辨别能力越弱,反之亦然。 2.基于行驶视角的道路绿化景观设计原则 城市道路绿化的主要功能是遮荫、滤尘、减噪、美化环境[2]和组织交通。从行驶视角考虑,城市道路绿化的设计原则首先是安全第一,其次要人性化、以人为本。 2.1安全性 城市道路绿化不仅能美化城市,还承担着引导视线及指示性作用。利用中央分隔带、人 行绿化带等进行空间分隔,合理引导车流与人流,维护交通秩序和保证交通安全。并且在立 交出入口及其匝道,应重点考虑绿化对出口缓冲、入口通视及车辆引导的影响,合理引导司 乘人员视线,增加安全系数。 分隔带及交叉口的植物配置需考虑防晕防眩。在符合安全视距的范畴内,栽种低矮灌木 和地被,并合理分配株距,实现安全性与观赏性的双重作用。 2.2 人性化 设计师在进行道路绿化时,应以人的视觉特性为设计基础,充分考虑到行人行进的速度、交通安全及视觉感受[3],提高行人的视觉效果与质量。

浅谈道路景观设计

?12? 北方交通 2010 浅谈道路景观设计 李青军 (辽宁北四达景观园林工程设计建设有限公司,沈阳110003) 摘要:从城市道路景观设计现在存在的问题、注意的问题、营造的问题等全面展开论述。强调城市道路建设中加强道路空间的景观艺术设计是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景观设计;道路;城市中图分类号:U418.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6052(2010)01-0012—03 1 概述 城市道路景观绿化在现代化城市中起着重大作 用,城市人口的密集、机动车辆的增加,自然环境的污染,使自然失去原有的平衡,平衡被破坏对人类生 存和发展起着负面影响,在城市中交通拥挤的路段, 如立交桥、交叉路口等这些环境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大量的进行景观绿化种植设计,达到绿化、美化的效果。来提高整个城市的品位,利用自然植物特有的吸收CO:,放出O:的功能,减轻空气污染,还有除尘、防风、防噪音等功效。生态景观应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根本出路。从物质上看城市道路是一个城市的“骨架”和“血管”,从精神上看城市景观道路是据观测资料,在城市中40m宽的林带,能够降低噪音IO一15dB,4m宽的绿篱可减弱噪音约6dB, 根据苏联的测定,树林下空气的含沙尘量比露天广 场中的空气含尘量低约42%。又根据北京的测定,多排树木的道路比没有树木的道路能减弱风速约 50%。 2道路景观的构成 2.1 内在因素 内在因素主要指道路红线以内的景观,按其功 能,大致可分三类: (1)实用性:路栅、路障、路灯、路钟、坐椅,电话亭、邮筒、垃圾筒、公交站亭、地下道口、人行天桥等; 决定人们关于城市印象的首要因素。 问不小于120h,节省了大量能源。3结语 旅游路设计在环保和绿化方面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融入新的设计理念,强化环保和美化设计,达到路、景合一的和谐境界,可称为安全、舒适、环保的全国示范性公路。沈棋路改扩建,对于开发我省旅游事业、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投资环境、保障世园 。,. 会成功举办,对于沈阳扩大对外开放、提高城市品采用太阳能道路交通发光枥--、心=E-,无光照连续发光时 位、完善城市功能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EnvironmentalDesignintheReconstructionandExpansion Project of Shen——Qi Highway Abstract Theconstructiontechnologyandenvironmentaltechnologyusedinthereconstructionandexpansion project of Shen—Qi Highway are introduced. Keywords Shen—Qi Road;Reconstructionandexpansionproject;Environmental design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