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达原理复习总结

雷达原理复习总结
雷达原理复习总结

雷达原理复习要点

第一章(重点)

1、雷达的基本概念

雷达概念(Radar):

radar的音译,Radio Detection and Ranging 的缩写。无线电探测和测距,无线电定位。

雷达的任务:

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来发现目标并对目标进行定位,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感器、探测工具,能主动、实时、远距离、全天候、全天时获取目标信息。

从雷达回波中可以提取目标的哪些有用信息,通过什么方式获取这些信息?

斜距R : 雷达到目标的直线距离OP

方位α: 目标斜距R在水平面上的投影OB与某一起始方向(正北、正南或其它参考方向)在水平面上的夹角。

仰角β:斜距R与它在水平面上的投影OB在铅垂面上的夹角,有时也称为倾角或高低角。

2、目标距离的测量

测量原理

式中,R为目标到雷达的单程距离,为电磁波往返于目标与雷达之间的时间间隔,c为电磁波的传播速率(=3×108米/秒)

距离测量分辨率

两个目标在距离方向上的最小可区分距离

最大不模糊距离

3、目标角度的测量

方位分辨率取决于哪些因素

4、雷达的基本组成

雷达由哪几个主要部分,各部分的功能是什么

同步设备:雷达整机工作的频率和时间标准。

发射机:产生大功率射频脉冲。

收发转换开关: 收发共用一副天线必需,完成天线与发射机和接收机连通之间的切换。

天线:将发射信号向空间定向辐射,并接收目标回波。接收机:把回波信号放大,检波后用于目标检测、显示或其它雷达信号处理。

显示器:显示目标回波,指示目标位置。

天线控制(伺服)装置:控制天线波束在空间扫描。

电源

第二章1、雷达发射机的任务

为雷达提供一个载波受到调制的大功率射频信号,经馈线和收发开关由天线辐射出去

2、雷达发射机的主要质量指标

工作频率或波段、输出功率、总效率、信号形式、信号稳定度

3、雷达发射机的分类

单级振荡式、主振放大式

4、单级振荡式和主振放大式发射机产生信号的原理,以及各自的优缺点

单级振荡式:

脉冲调制器:在触发脉冲信号激励下产生脉宽为τ的脉冲信号。

优点:简单、廉价、高效;

缺点:难以产生复杂调制,频率稳定性差,脉冲间不相干;主振放大式:

固体微波源:是高稳定度的连续波振荡器。

优点:复杂波形,稳定度高,相干处理

缺点:系统复杂、昂贵

第三章(重点)

1、接收机的基本概念

接收机的任务

通过适当的滤波将天线接收到的微弱高频信号从伴随的噪声和干扰中选择出来,并经过放大和检波后,送至显示器、信号处理器或由计算机控制的雷达终端设备中。

超外差接收机概念

将接收信号与本机振荡电路的振荡频率,经混频后得到一个中频信号,这称为外差式接收。得到的中频信号再经中频放大器放大的,称为超外差式。中频信号经检波后得到视频信号。

接收机主要组成部分

接收机主要质量指标

灵敏度S i min、接收机的工作频带宽度、动态范围、中频的选择和滤波特性、工作稳定度和频率稳定度、抗干扰能力、微电子化和模块化结构

2、接收机的噪声系数(重点)

噪声系数、噪声温度的定义

噪声系数:接收机输入端信号噪声比和输出端信号噪声比的比值。实际接收机输出的额定噪声功率与“理想接收机”输出的额定噪声功率之比。

噪声温度:温度Te称为“等效噪声温度”或简称“噪声温度”, 此时接收机就变成没有内部噪声的“理想接收机”

第一章

1、

(a) 要获得100公里的最大不模糊距离,雷达的脉冲重复频率应是多少?

(b) 当目标处于最大不模糊距离上,则雷达信号往返的时间是多长?

(c) 如果雷达的脉冲宽度是, 则在距离坐标上脉冲能量在空间的范围是多少?

(d) 两个相等尺寸的目标如果要被的脉冲宽度完全分辨出来,则二者必须相距多远?

(e) 这部雷达的占空因子是多少?

2、装在汽车上的雷达,用来确定在其正前方行驶的车辆的距离。雷达的工作频率为10G,脉冲宽度为10ns(1ns=1000us),最大作用距离为150m.

(a) 对应于150m最大不模糊距离的脉冲重复频率是多少?

(b) 距离分辨力是多少?

(c) 如果天线波束宽度为6度,则在150m距离上,横向距离(方位)分辨力是多少?

(d) 设天线增益G=30dB,最小可检测信号为5*10^(-13)W,则能够检测150m距离上雷达横截面积为10m^2目标所需要的发射功率是多少?

第二章

1.雷达发射机的分类和主要技术参数指标有哪些?

2.机载多普勒雷达为什么一定要用主振放大式发射机?

3.雷达系统中应用固态发射机有何特点?

第三章

1.某接收机的带宽Bn=500KHz,增益为20dB ,噪声系数为3分贝(dB)。则接收机内部噪声在输出端呈现的额定功率△N是多少?接收机的等效噪声温度Te是什么?(k=*10^(-23) J/K,T0=290K)

2.某接收机的线性部分由传输线、变频器和中频放大器三部分组成。前两部分的额定功率增益分别是G1=,G2=,后两部分的噪声系数分别是F2=6,F3=3。试求总噪声系数。

第五章

1、雷达带宽B=50kHz,平均虚警时间为10分钟,则该雷达的虚警概率是多少?虚警总数又是多少?

2、已知某雷达主要参数:发射功率5MW,天线增益30dB,接收机灵敏度为-90dBmW. 该雷达针对某目标的理论作用距离为200km. 如果想要将该雷达作用距离提高一倍,仅靠增加雷达发射机功率,发射机功率需为多少?如果仅采取提高接收机灵敏度,则接收机灵敏度应为多少?

第六章

1. 测定目标回波延迟时间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2. 脉冲雷达的最小可测距离为多少;最大单值测距范围由什么决定?

3. 脉冲雷达存在测距模糊时,常用的解模糊方法有哪些?

4. 试述雷达自动距离跟踪系统的工作原理。

第七章

1、雷达测角的物理基础是什么?

2、测角的方法可以分为哪两种?

3、雷达天线波束扫描的方法有哪些,各有什么优缺点?

论雷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及未来展望

论雷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及 未来展望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论雷达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及未来展望 摘要:雷达是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的装置。雷达的发展与使用过程,正是电子技术在军事中应用的缩影,而雷达的未来,更与电子技术息息相关。本文介绍了雷达的发展与应用的历史,重点介绍了相控阵雷达与激光孔径雷达两类雷达的原理与特点,并指出雷达的弱点及未来发展方向关键词:雷达;发展;实战应用;种类;弱点;未来

雷达主要用于对远距离物体的方位、距离、高度做精确检测,可以说是现代军事电子技术的代表。随着不断的发展,雷达在战区的警戒、各种新式武器威力的发挥、协同作战的指挥中的地位愈发重要。 1雷达的发展与应用 雷达的基本工作原理是靠发射探测脉冲和接受被照射目标的回波发现目标。百年的时间里,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雷达也在不断发展。 1.1雷达的发展史 下面是雷达出现前夜相关理论的一系列突破: 1842年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应的多普勒式雷达。 1864年马克斯威尔(James Clerk Maxwell)推导出可计算电磁波特性的公式。 1886年赫兹(Heinerich Hertz)展开研究无线电波的一系列实验。 1888年赫兹成功利用仪器产生无线电波。 1897年汤普森(JJ Thompson)展开对真空管内阴极射线的研究。 这些与电磁波相关的科技是雷达的最基本理论。1904年克里斯蒂安?豪斯梅耶(Christian Hulsmeyer)宣称他的“电动镜”可以传输音频,并能够接受到运动物体的回应。可以说,就是这位德国人奠定了这项技术。然而,在一战期间,德国军官们所注意的是无线电通讯。 接下来雷达的出现就显得顺理成章了。1933年,鲁道夫?昆德(Rudolf Kunhold)提出毫米波长可能可以探测出水面船只及飞船的位置。两年后,威廉?龙格(Wilhelm Runge)已经能够根据飞机自身所发出的信号计算出50公里以外的飞机位置所在,即使是在夜晚或者有雾的时候。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不列颠战役成为雷达正式登场的舞台。法国的迅速陷落,使希特勒有理由相信只需通过空袭便能征服英国。在这一大规模的空战中,纳粹德国空军拥有的飞机数量远远超过了英国皇家空军——2670架对1475架。而英国在雷达方面有优势。1936年1月英国W.瓦特在索夫克海岸架起了英国第一个雷达站。1938年,为保卫英格兰,用七部雷达组成"Chain Home"雷达网,雷达频率30兆赫。雷达网使德国轰炸机还没到达英吉利海峡即被发现,英国也因此取得了英伦空战的胜利。这场胜利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较大的转折点之一。 之后四十年人们更加意识到雷达的重要作用,雷达也因此得到了不断发展,也分出了不同种类。本节余下部分将有选择地概括各个年代的重大进展。 1.1.1四十年代 四十年代初期(在二次大战期间),由于英国发明了谐振腔式磁控管,从而在先驱的VHF雷达发展的同时,产生了微波雷达发展的可能性。它开拓了发展L波段(23q厘米波长)和S波段(10厘米波长)大型地面对空搜索雷达和X波段(3厘米波长)小型机载雷达的美好前景。1941年苏联最早在飞机上装备预警雷达。两年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机载雷达平面位置指示器,预警雷达。时至今日,雷达已成为各式飞机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精确打击和自身防护的必要手段。 1.1.2五十年代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展

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展 机载有源相控阵雷达的发展水平以美国最为先进。在20世纪60年代末即研制出有604个单元的X波段有源阵列天线。在1988年到1991年完成了配装F22战斗机的AN/APG-77雷达的飞行试验,该雷达有2000个T/R组件,对雷达反射面积为1平方米的目标,探测距离设计要求为120—220KM。综合了探测、敌我识别、电子侦察和电子干扰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具有低截获概率(也就是说不易被对方雷达告警器发现)。可以说美国在机载有源相控阵火控雷达技术上已经比较成熟。除了APG-77雷达以外,美国还在原有的PD雷达上进行改进,换装相控阵天线,例如计划给F18E战斗机换装APG79雷达和给F15换装的APG63(V)3雷达等除此之外,英、法、德三国联合研制机载固态多功能有源相控阵雷达,2001年已经完成具有1200个T/R组件的全尺寸样机的试验工作,但是离实用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前苏联在八十年代初即研制出无源相控阵雷达,装备于米格31战斗机上,搜索距离200千米,对战斗机的跟踪距离达到90千米以上,可以同时跟踪10个目标并攻击其中的4个,这在当时已经是比较先进的了。目前俄罗斯正在努力发展有源相控阵雷达,但离实用化也有很大的距离。 目前世界上另一种装机实用化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为日本F-2战斗机所采用的火控雷达,这反映了日本在电子工业上的技术实力。该雷达包含800个T/R 组件,公开的探测距离为80KM(中等战斗机目标)。如果这个数据属实的话,则说明日本虽然在半导体生产技术上比较先进,但是在雷达系统设计上的能力仍嫌不足。 我国从六十年代开始即开展相控阵技术的研究,并于七十年代研制成功7010大型远程相控阵雷达,曾出色的完成了观测美国天空试验室和苏联核动力卫星殒落任务,引起世界重视(相关资料可查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网站文章)。在九十年代又研制出YLC-2全固态相控阵远程警戒雷达(第二届中国国际国防电子展览会上展出)。这些成果都反映了我国在相控阵雷达研制上的进步。不过,相对于一些陆基和舰载的大型雷达来说,机载相控阵雷达的技术难度要大得多,主要难度又集中在小体积T/R组件的研制上。据介绍,607所和电子部14所在机载相控阵雷达的研制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目前,相控阵雷达的数据处理部分已经比较成熟,但是在T/R组件的生产,尤其是成本控制上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据顾诵芬院士在前不久的介绍,国内目前单个T/R组件的生产成本要达到数万人民币,这样,光雷达天线的造价就已经是天价了,而美国目前已经将T/R组件的生产成本控制在四五百美元以下,因此我们的差距还是相当大的。对比美国的发展历程,我们要研制出AN/APG-77级别的雷达,可能要到2010年以后。相对来说,无源相控阵雷达的技术难度要小得多,因此在研制出实用的有源相控阵雷达之前,完全有可能采用无源相控阵雷达作为过渡产品。而且,即使有源相控阵雷达研制成功以后,无源相控阵雷达作为一种低端产品,仍然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 我国在航空电子产品上起步晚,发展慢,一度和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拉得

相控阵雷达之弊端

相控阵雷达之弊端 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是舰载雷达的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具有探测目标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隐身性能好等诸多优点。相控阵雷达采用电子稳定平台,通过自适应调度雷达时间和能量资源,改变天线表面阵列所发出波束的合成方式来改变波束扫描方向,可同时完成搜索警戒、精确跟踪、目标敌我识别、导弹制导、目标引导等多种功能。相控阵雷达使用电子扫描方式,通过改变频率或者是改变相位的方式,将合成的波束发射的方向加以变化。电子扫描扫描速率高、改变波束方向的速率快、对于目标测量精确度高于机械扫描雷达。目前,中、美、日、俄、法、意、德、英等国家都装备或正在研制相控阵雷达,其中较为著名的有中国装备于052C导弹驱逐舰和“辽宁”号航空母舰上的346相控阵雷达和装备于052D型导弹驱逐舰上的346A型相控阵雷达;美国装备于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上的SPY-1系列相控阵雷达;日本海军装备在“日向”级“护卫舰”上的FCS-3型相控阵雷达等。多功能相控阵雷达虽然有着诸多的优点,但其与任何武器装备一样,有其利也有其弊。从造价上来说,相控阵雷达的造价普遍偏高,往往是普通雷达的数十倍乃至数百倍,这使得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一般只能装备在一些高端主战舰艇上;从适装舰艇方面来说,由于多功能相控

阵雷达的重量一般较重而体积较大,故此,只能装备于大型舰艇上。从能耗上来说,多功能相控阵雷达的功率较大,长时间开机对舰艇上宝贵的能源资源耗费厉害。在性能上,多功能相控阵雷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对杂波特别是海杂波抑制能力不足、探测隐身目标能力不足、在对抗自卫式噪声干扰能力不足、探测低空及掠海目标能力不足、在强杂波背景时性能下降等。舰载多功能相控阵雷达既有预警雷达的远程警戒能力,又具有火控雷达的高精度。其警戒预警距离超过300千米,全空域搜索数据率在10至20秒。为满足舰载武器系统制导及火控的精度要求,雷达跟踪测量精度不能超过10分,而一般舰载警戒雷达的跟踪测量精度往往在几度以内。综合多方面性能上的考虑及目前的科技水平和经济性,舰载相控阵雷达雷达一般都以S频段作为工作频段。S频段与C频段和X频段相比较而言,波束宽,可用带宽窄,对海杂波的抑制能力不强。为了进行三坐标测量,该类型雷达都采用针状波束,为了提高可靠性,一般都采用工作在饱和放大模式的固态发射机。由于发射机输出功率不可调,故不能象普通对海雷达那样对发射波束进行赋形,导致在低空或掠海工作模式时海杂波更加强烈。在近岸工作时,如果蒸发波导等异常传播效应明显,会有大量远距陆地、岛屿等杂波出现,距离上的多重折叠会进一步增加杂波抑制的难度。而为了保证多任务和多目标能力,此时一般不采用MTD或

雷达原理复习

第一章绪论 1、雷达的任务:测量目标的距离、方位、仰角、速度、形状、表面粗糙度、介电特性。 雷达是利用目标对电磁波的反射现象来发现目标并测定其位置。 当目标尺寸小于雷达分辨单元时,则可将其视为“点”目标,可对目标的距离和空间位置角度定位。目标不是一个点,可视为由多个散射点组成的,从而获得目标的尺寸和形状。采用不同的极化可以测定目标的对称性。 β任一目标P所在的位置在球坐标系中可用三个目标确定:目标斜距R,方位角α,仰角 在圆柱坐标系中表示为:水平距离D,方位角α,高度H 目标斜距的测量:测距的精度和分辨力力与发射信号的带宽有关,脉冲越窄,性能越好。目标角位置的测量:天线尺寸增加,波束变窄,测角精度和角分辨力会提高。 相对速度的测量:观测时间越长,速度测量精度越高。 目标尺寸和形状:比较目标对不同极化波的散射场,就可以提供目标形状不对称性的量度。 2、雷达的基本组成:发射机、天线、接收机、信号处理机、终端设备 3、雷达的工作频率:220MHZ-35GHZ。L波段代表以22cm为中心,1-2GHZ;S波段代表10cm,2-4GHZ;C波段代表5cm,4-8GHZ;X波段代表3cm,8-12GHZ;Ku代表2.2cm,12-18GHZ;Ka代表8mm,18-27GHZ。 第二章雷达发射机 1、雷达发射机的认为是为雷达系统提供一种满足特定要求的大功率发射信号,经过馈线和收发开关并由天线辐射到空间。 雷达发射机可分为脉冲调制发射机:单级振荡发射机、主振放大式发射机;连续波发射机。 2、单级振荡式发射机组成:大功率射频振荡器、脉冲调制器、电源 触发脉冲 脉冲调制器大功率射频振荡器收发开关 电源高压电源接收机 主要优点:结构简单,比较轻便,效率较高,成本低;缺点:频率稳定性差,难以产生复杂的波形,脉冲信号之间的相位不相等 3、主振放大式发射机:射频放大链、脉冲调制器、固态频率源、高压电源。射频放大链是发射机的核心,主要有前级放大器、中间射频功率放大器、输出射频功率放大器 射频输入前级放大器中间射频放大器输出射级放大器射频输出固态频率源脉冲调制器脉冲调制器 高压电源高压电源电源 脉冲调制器:软性开关调制器、刚性开关调制器、浮动板调制器 4、现代雷达对发射机的主要要求:发射全相参信号;具有很高的频域稳定度;能够产生复杂信号波形;适用于宽带的频率捷变雷达;全固态有源相控阵发射机 5、发射机的主要性能指标:

雷达发展史

雷达发展史 雷达的基本概念形成于20世纪初。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雷达才得到迅速发展。早在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已知道电磁波被物体反射的现象。 1922年,意大利G.马可尼发表了无线电波可能检测物体的论文。美国海军实验室发现用双基地连续波雷达能发觉在其间通过的船只。1925年,美国开始研制能测距的脉冲调制雷达,并首先用它来测量电离层的高度。30年代初,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研制探测飞机的脉冲调制雷达。1936年,美国研制出作用距离达40公里、分辨力为457米的探测飞机的脉冲雷达。1938年,英国已在邻近法国的本土海岸线上布设了一条观测敌方飞机的早期报警雷达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作战需要,雷达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就使用的频段而言,战前的器件和技术只能达到几十兆赫。大战初期,德国首先研制成大功率三、四极电子管,把频率提高到500兆赫以上。这不仅提高了雷达搜索和引导飞机的精度,而且也提高了高射炮控制雷达的性能,使高炮有更高的命中率。1939年,英国发明工作在3000兆赫的功率,地面和飞机上装备了采用这种磁控管的微波雷达,使盟军在空中作战和空-海作战方面获得 优势。大战后期,美国进一步把磁控管的频率提高到10吉赫,实现了机载雷达小型化并提高了测量精度。在高炮火控方面,美国研制的精密自动跟踪雷达SCR-584,使高炮命中率从战争初期的数千发炮弹击落一架飞机,提高到数十发击中一架飞机。 40年代后期出现了动目标显示技术,这有利于在地杂波和云雨等杂波背景中发现目标。高性能的动目标显示雷达必须发射相干信号,于是研制了功率、、前向波管等器件。50年代出现了高速喷气式飞机,60年代又出现了低空突防飞机和中、远程导弹以及军用卫星,促进了雷达性能的迅速提高。60~70年代,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等应用到雷达上,使雷达性能大大提高,同时减小了体积和重量,提高了可靠性。 在雷达新体制、新技术方面,50年代已较广泛地采用了动目标显示、单脉冲测角和跟踪以及脉冲压缩技术等;60年代出现了;70年代固态相控阵雷达和脉冲多普勒雷达问世。 在中国,雷达技术从50年代初才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研制的雷达已装备军队。中国已经研制成防空用的二坐标和三坐标警戒引导雷达、地-空导弹制导雷达、远程导弹初始段靶场测量雷达和再入段靶场测量与回收雷达。中国研制的大型雷达还用于观测中国和其他国家发射的人造卫星。 在民用方面,远洋轮船的导航和防撞雷达、飞机场的航行管制雷达以及气象雷达等均已生产和应用。中国研制成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已能获得大面积清晰的测绘地图。中国研制的新一代雷达均已采用计算机或微处理器,并应用了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数字式信息处理技术,频率已扩展至毫米波段。① 尽管雷达在二战时发展迅速,但追根溯源,此前的科学家运用他们的智慧为此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让我们来看下面的简史: 1842年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应的多普勒式雷达。 1864年马克斯威尔(James Clerk Maxwell)推导出可计算电磁波特性的公式。 1886年赫兹(Heinerich Hertz)展开研究无线电波的一系列实验。1888年赫兹成功利用仪器产生无线电波。

二次雷达作用距离及影响因素分析

二次雷达覆盖范围及影响因素分析 民航吉林空管分局 梁志国 严浩 文敏 马纯清 1 引言 航管二次雷达对保证民航飞机安全飞行、航班正常、提高空中交通管制效率具有重要的作用。二次雷达覆盖范围是一项重要指标,这涉及到雷达设备的各项指标(如雷达天线增益、发射机发射功率、接收机带宽、接收机噪声系数等指标)的确定、准确合理的选址、规划和布局。影响雷达实际作用距离的外界因素是非常复杂的,雷达的探测性能要受到雷达站选址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系统的研究了二次雷达辐射信号作用距离以及影响因素、空域覆盖问题。 2 理想条件下二次雷达覆盖范围分析 二次雷达覆盖范围由二次雷达的作用距离决定。二次雷达探测飞机需要询问信号能够有效的到达飞机应答机天线,飞机的应答信号能够有效的到达雷达天线。询问距离要想达到最大,条件就是询问信号到达飞机时的功率刚刚好等于飞机应答机最小可检测信号。询问信号作用距离的公式为 2/1min I I I I Imax 4????????''=P G G P R πλ,其中,I λ为询问信号波长,这里为0.291m ,I P 为询问 信号功率,典型值为2000瓦,I G 为询问信号增益,典型值为27dB ,即天线增 益为501,'I G 为应答机天线的接收增益,因为应答机天线为全向天线,所以天线增益为1,'min P 为应答机的灵敏度,即最小可检测信号,典型值为-71dBm , 即79.4×10-12w 。经计算可以得到询问信号的最大作用距离为2600km 。 应答信号到达雷达的距离达到最大的条件是应答信号到达雷达天线的功率刚刚好等于二次雷达最小可检测信号,应答信号作用距离的公式为 2/1min R R R R Rmax 4????????''=P G G P R πλ,R λ为应答信号波长,0.275m ,'R P 为应答信号功率, 典型值为251W,24dBW ,R G 为雷达接收增益,27dB ,'R G 为应答频率应答机天线

航海雷达-简答题

1试述雷达测距、测方位原理 利用电磁波特性: 直线传播(微波波段) 匀速传播(同一媒质中) 反射特性(在任何两种媒质的边界面) 测距:通过无线电信号往返时间的精确测量,并在雷达显示器内设置一个计时系统实现测距。 公式:s=(c*Δt)/2 物理量:s物标离天线的距离;c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速度,c=300m/us;Δt 无线电波往返于雷达天线与物标之间的时间 示意图: 测方位:在天线缓慢旋转时测量反射信号的最大幅度,即当在某个方向收到物标回波时,只需记下此时的天线方向就可知道物标的方向了。 示意图: 2.试画出船用雷达基本组成框图,并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框图: 船电

1)触发电路:每隔一段时产生一个尖脉冲,同时送到发射机、接收机、显示器三部分,使它们同步工作。(触发电路决定工作开始的时间) 2)发射机:触发脉冲到来后,立刻产生一个大功率,微波波段,具有一定宽度的脉冲包络射频(雷达工作频率,微波波段)的信号。 3)发收开关:发射时;将发射机与天线接通,并将天线与接收机断开。接收时;将发射机与天线断开,并将天线与接收机接通。 4)天线:把发射机送来的微波能量聚成细束朝一个方向发射出去,同时只接收从该方向反射的回波。 5)接收机:将天线送来的回波信号,进行混频、放大、检波处理。得到表示目标大小的视频信号。 6)显示器:在屏上扫描出一条径向亮线,用径向亮线上的加亮点或线段,来显示目标的距离,该扫描亮线随天线同步转动,扫描亮线与0°刻度线用来显示目标的方位。 7)雷达电源设备:把各种船电变换成雷达所需的具有一定频率、功率和电压的专用电源。 3.发射机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 ⑴触发脉冲产生器:相当于时钟电路,使雷达各部分同步工作。 ⑵调制器及预调制器:触发脉冲一到,预调制器输出具有一定宽度、一定幅度的正极性矩形控制脉冲去控制调制器,使调制器产生具有一定宽度、一定幅度的负极性高压矩形脉冲加到磁控管的阴极。 ⑶磁控管振荡器:在调制脉冲的作用下产生超高频振荡,经波导送至天线向外辐射。

航海雷达 简答题

1.试述雷达测距、测方位原理 利用电磁波特性: 直线传播(微波波段) 匀速传播(同一媒质中) 反射特性(在任何两种媒质的边界面) 测距:通过无线电信号往返时间的精确测量,并在雷达显示器内设置一个计时系统实现测距。 公式:s=(c*Δt )/2 物理量:s 物标离天线的距离;c 电磁波在空间的传播速度,c=300m/us ;Δt 无线电波往返于雷达天线与物标之间的时间 示意图: 测方位:在天线缓慢旋转时测量反射信号的最大幅度,即当在某个方向收到物标回波时,只需记下此时的天线方向就可知道物标的方向了。 示意图: 2.试画出船用雷达基本组成框图,并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框图: 1)触发电路:每隔一段时产生一个尖脉冲,同时送到发射机、接收机、显示器三部分,使它们同步工作。(触发电路决定工作开始的时间) 2)发射机:触发脉冲到来后,立刻产生一个大功率,微波波段,具有一定宽度的脉冲包络射频(雷达工作频率,微波波段)的信号。 3)发收开关:发射时;将发射机与天线接通,并将天线与接收机断开。接收时;将发射机与天线断开,并将天线与接收机接通。 4)天线:把发射机送来的微波能量聚成细束朝一个方向发射出去,同时只接收从该方向反射的回波。 5)接收机:将天线送来的回波信号,进行混频、放大、检波处理。得到表示目标大小的视频信号。 6)显示器:在屏上扫描出一条径向亮线,用径向亮线上的加亮点或线段,来显示目标的距离,该扫描亮线随天线同步转动,扫描亮线与0°刻度线用来显示目标的方位。 7)雷达电源设备:把各种船电变换成雷达所需的具有一定频率、功率和电压的专用电源。 3.发射机由哪些部分组成?各部分作用是什么? ⑴触发脉冲产生器:相当于时钟电路,使雷达各部分同步工作。 ⑵调制器及预调制器:触发脉冲一到,预调制器输出具有一定宽度、一定幅度的正极性矩形 天 线 显示器 触发电路 接收机 方位同步系统产生的方位信号 收发开关 发射机 雷达电源 船电

雷达发展史

雷达的基本概念形成于20世纪初。但是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雷达才得到迅速发展。早在20世纪初,欧洲和美国的一些科学家已知道电磁波被物体反射的现象。 1922年,意大利G.马可尼发表了无线电波可能检测物体的论文。美国海军实验室发现用双基地连续波雷达能发觉在其间通过的船只。1925年,美国开始研制能测距的脉冲调制雷达,并首先用它来测量电离层的高度。30年代初,欧美一些国家开始研制探测飞机的脉冲调制雷达。1936年,美国研制出作用距离达40公里、分辨力为457米的探测飞机的脉冲雷达。1938年,英国已在邻近法国的本土海岸线上布设了一条观测敌方飞机的早期报警雷达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作战需要,雷达技术发展极为迅速。就使用的频段而言,战前的器件和技术只能达到几十兆赫。大战初期,德国首先研制成大功率三、四极电子管,把频率提高到500兆赫以上。这不仅提高了雷达搜索和引导飞机的精度,而且也提高了高射炮控制雷达的性能,使高炮有更高的命中率。1939年,英国发明工作在3000兆赫的功率,地面和飞机上装备了采用这种磁控管的微波雷达,使盟军在空中作战和空-海作战方面获得优势。大战后期,美国进一步把磁控管的频率提高到10吉赫,实现了机载雷达小型化并提高了测量精度。在高炮火控方面,美国研制的精密自动跟踪雷达SCR-584,使高炮命中率从战争初期的数千发炮弹击落一架飞机,提高到数十发击中一架飞机。 40年代后期出现了动目标显示技术,这有利于在地杂波和云雨等杂波背景中发现目标。高性能的动目标显示雷达必须发射相干信号,于是研制了功率、、前向波管等器件。50年代出现了高速喷气式飞机,60年代又出现了低空突防飞机和中、远程导弹以及军用卫星,促进了雷达性能的迅速提高。60~70年代,电子计算机、、和大规模数字集成电路等应用到雷达上,使雷达性能大大提高,同时减小了体积和重量,提高了可靠性。 在雷达新体制、新技术方面,50年代已较广泛地采用了动目标显示、单脉冲测角和跟踪以及脉冲压缩技术等;60年代出现了;70年代固态相控阵雷达和脉冲多普勒雷达问世。 在中国,雷达技术从50年代初才开始发展起来。中国研制的雷达已装备军队。中国已经研制成防空用的二坐标和三坐标警戒引导雷达、地-空导弹制导雷达、远程导弹初始段靶场测量雷达和再入段靶场测量与回收雷达。中国研制的大型雷达还用于观测中国和其他国家发射的人造卫星。 在民用方面,远洋轮船的导航和防撞雷达、飞机场的航行管制雷达以及气象雷达等均已生产和应用。中国研制成的机载合成孔径雷达已能获得大面积清晰的测绘地图。中国研制的新一代雷达均已采用计算机或微处理器,并应用了中、大规模集成电路的数字式信息处理技术,频率已扩展至毫米波段。① 尽管雷达在二战时发展迅速,但追根溯源,此前的科学家运用他们的智慧为此创造了必要的条件。让我们来看下面的简史: 1842年多普勒(Christian Andreas Doppler)率先提出利用多普勒效应的多普勒式雷达。 1864年马克斯威尔(James Clerk Maxwell)推导出可计算电磁波特性的公式。 1886年赫兹(Heinerich Hertz)展开研究无线电波的一系列实验。1888年赫兹成功利用仪器产生无线电波。 图1赫兹图 2 无线电的产生1897年汤普森(JJ Thompson)展开对真空管内阴极射线的研究。 1904年侯斯美尔(Christian Hülsmeyer)发明电动镜(telemobiloscope),是利用无线电波回声探测的装置,可防止海上船舶相撞。 1906年德弗瑞斯特(De Forest Lee)发明真空三极管,是世界上第一种可放大信号的主动

S模式二次雷达浅析

? 49 ? ELECTRONICS WORLD ?探索与观察 3.2 试验中事项 试验开始,按照规定施加环境条件,试件要在试验中工作时,按照规范要求进行性能功能测试。记录测试结果,并进行对比,测试记录应包含试验的条件、时机、性能指标等。3.3 试验中断的处理 试验中断分为允许内中断、和超允许中断。表1,给出了中断分类和参考处理办法。3.4 试验后处理 1)试验后的测试和对比。按照规定要求试件恢复常温,依照规范要求指标进行测试并记录。对试验前中后数据进行比较,确认数据有效性和完整性,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 2)试验报告。出具试验报告,试验报告签署批准完整;试验报告一般须包括:试验目的、要求和判据;试件的唯一性标识(名称、编号、型号等);试验参数、方法、程序;试件的安装图或者连接照片;试验所用的仪器及其型号、编号、校准期,试验场地、试验参试人员;试验测试性能记录;试验条件监视记录;试验结果等。 表1 试验中断处理 试验中断分类及具体情况 参考处理办法 允许内中断 中断期试验条件一直保持正确的量值 不修改持续时间,试验继续进行。 超允许中断 温度冲击、振动、冲击、炮振、 淋雨、爆炸大气、沙尘 欠中断 试验条件低于允许下线从低于试验条件的点重新达到试验条件恢复试验。 过中断 试验条件超过允许最高线 试件损坏停止试验,用新试件重新开始; 若损坏或影响能确定为试件某部分,对其他部分无影响,则可修复该部分 后征得顾客同意后,做完试验。试件未损坏 可继续进行,但若后续试验试件失效则会导致试验无效。 高低温、低气压(高度)、湿热、霉菌、盐雾、加速度根据具体试验,仔细分析中断情况、 综合讨论处理办法 同一试件从新开始该试验; 从最后一个有效的试验循环开始试验。 4.结语 军品环境试验是用来验证和考核军事装备对其预期遇到极端环境的适用能力。航空电子产品有其使用的特殊性,既要满足地面环境、高空环境,还要满足在高速航行过程中各类综合环境的速变,对气候和力学条件均要求较高,因此对航空电子产品提出更高的环境适用要求。环境试验应加强早期投入,在产品研制阶段和设计鉴定阶段应通过大量试验不断改进设计,从源头上提高产品环境使用能力。环境适用性设计是产品设计最重要组成部分,且应先期投入。定型后的应力筛选只要是剔除早期缺陷,例行试验主要是产品质量一致性检验试验。 作者简介:李龙刚(1986—),现供职于西安导航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航电产品的质量检验、试验及工作。 1.S模式介绍 S模式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A/C模式雷达所存在的缺陷。很好的解决了由于空域中的飞行器数量持续增多而引起的异步干扰和同步串扰问题。相比于常规的单脉冲二次雷达,Mode S探测目标分为全呼(All-Call)和选择性呼叫(Roll-Call)两部分。 由于每一架飞机出厂时都会被分配独一无二的24位地址码,也称作飞机 S模式地址,当飞机收到询问脉冲中的信息后,会比较询问数据链中AP字段是否与自己的24位地址码相同。 2.s模式优点 因S模式在自动化系统的应用,优势也越来越明显: (1)解决常规A/C模式二次代码紧缺的问题。由于A码的个数是有限的,而需要分配的飞机数目持续增多,4096个二次代码已经不能满足各个管制区单独的分配,但是在S模式中可以用飞机的24地址码来代替。 地址码数量为2^24个,大约为二次代码的4000 S模式二次雷达浅析 民航青海空管分局 技术保障部雷达室 袁 昕 多倍,可以有效避免因二次代码不足引起的二次代码不够分配、二次代码重复问题。 (2)在不影响获取目标的情况下降低雷达的询问率。 S模式二次雷达询问分为全呼和选择性呼叫,其中选择性呼叫能够根据飞机的 S模式地址来对某一架飞机单独进行询问,只有具有相同地址的飞机才能响应,减少信号干扰或信号处理过程中占用造成的干扰。 (3)相比传统A/C模式可以获得更多的信息。A / C模式雷达仅具有识别和位置信息,而S模式询问脉冲或应答脉冲都含有56/112位数据块。可以为空各种交通管制提供大量信息(飞机的机载导航监视设备性能、气象和环境信息、飞机意图、航路等),其数据部分也加入了校验功能来提高每一位信息的可靠性。 (4)减小雷达自身工作负荷。由于选择性的询问和应答策略,减少应答交织,提高了数据分离的标准。 (5)提高数据精确度。S模式的数据精度从原来的100ft提高到25ft。 (6)增加空空监视功能。采用S模式数据链,可以用于飞机与飞机间的定位和告警提示,也就是空中防撞系统TCAS。 3 s模式的基本原理 3.1 询问模式3.1.1 联合询问模式 联合询问模式能够兼容现有的所有的应答机类型。 相比于传统A/C模式,在P3之后

航海雷达介绍

目录 目录 .................................................................................................................................................. I 图录 ................................................................................................................................................ I V 表格目录.......................................................................................................................................... V 缩略语 ............................................................................................................................................ V I 1.雷达/ARPA产品概述 (1) 1.1.概述 (1) 1.2.航海雷达/ARPA系统结构图 (3) 1.3.天线收发单元 (4) 1.4.雷达显示单元 (4) 1.5.其他配件 (5) 1.5.1.电缆线 (5) 1.5.2.电源线 (6) 1.5.3.输入信号数据线 (7) 2.航海雷达安装 (9) 2.1.天线收发单元安装 (9) 2.1.1.天线收发单元安装注意事项 (9) 2.1.2.天线收发单元安装步骤 (10) 2.2.显示单元安装 (13) 2.2.1.注意事项 (13) 2.2.2.安装步骤 (14) 2.3.配线 (16) 2.3.1.布线要求 (16) 2.3.2.收发机接线 (16) 2.3.3.电源线接线 (20) 2.3.4.输入信号线接线 (20) 2.4.对外接口 (22) 2.4.1.电源接口 (22) 2.4.2.电缆接口 (22) 2.4.3.输入信号接口 (23) https://www.360docs.net/doc/527691645.html,B接口 (23) 2.4.5.RS-232接口 (23) 2.5.调试和验收 (23) 2.5.1.开机 (23) 2.5.2.日期时间设置 (24) 2.5.3.方位调整 (24) 2.5.4.距离调整 (24) 2.5.5.按键检查 (24) 2.5.6.系统检测 (24) 3.雷达系统操作 (25) 3.1.控制面板介绍 (25) 3.2.雷达界面介绍 (27) 3.3.雷达开机 (28) 3.4.雷达待机 (28) I

雷达的工作原理及相控阵雷达

问:有源相阵控雷达和无源相阵控雷达的区别是什么? h t p:/b s.t i e x u e.n e t/] [ 转自铁 血社区 答:区别就是无源是只有单个或者几个发射机子阵原只能接收,而有源是每个阵原都有完整的发射和接收单元! 机载雷达经历了从机械扫描形式到相控阵电子扫描,再到最新的保形"智能蒙皮"天线的发展过程,电子扫描雷达在作战使用中的优势在哪里?未来的综合式射频(RF)传感器系统的总体特点和关键技术是哪些?您将从本文中得到启发 近50多年来,机载雷达不断采用新的技术成果,性能不断提高,其中重要的有全向多脉冲射频(MPRF)模式和高分辨率多普勒波束锐化(DBS)技术在雷达中的实际应用。目前,由于在信号处理和砷化镓微波集成电路领域技术的进步,雷达作为战术飞机主传感器的地位仍然会继续保持下去。 电子扫描技术的发展 雷达波束天线电子扫描应用的第一步是无源电子扫描阵列(ESA),其主要优点是实现了波束的无惯性扫描,在作战中有助于对辐射能量的控制。现役的此种类型的雷达有美国空军的B1-B和俄罗斯的米格-31装备的雷达,在研的有法国装备其"阵风"战斗机的RBE-2雷达。 有源ESA的出现是技术上的又一进步。它的每一个阵元中都有一个RF发射机和灵敏的RF接收机,在各个发射/接收(T/R)模块内都有一个功率放大器、一个低噪声放大器和用砷化镓技术制造的相位振幅控制装置。有源ESA雷达技术放弃了传统的中心式高功率发射机,除了具有无源相控阵雷达的优点外,还提高了能量的使用效率并具有自适应波束控制、强抗干扰能力和高可靠性等优点。 h t p:/b s.t i e x u e.n e t/] 血社区 [ 转自铁 西方国家第一代有源相控阵雷达系统接近定型的有美国装备F-22和日本装备 FS-X的雷达。英、法和德国共同研制的AMSAR项目也确定使用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技术,为其后续的欧洲战斗机雷达的升级改装做准备。从今天的角度来看,雷达技术未来的下一个发展方向是保形"智能蒙皮"阵列,它把有源ESA技术和多功能共用RF孔径结合了起来,在天线阵元的安排上,与飞机机身的结构巧妙地配合,实现宽波段和多功能。保形天线阵列有高性能的处理器并使用空-时自适应处理技术有效地抑制了外部的噪声、干扰和杂波并能以最优化的方式来探测所感兴趣的目标。虽然有许多相关的技术问题需要解决,但保形"智能蒙皮"技术并非是个不切实际的解决方案,预计在20~25年的时间内就可以达到实用阶段。 在10~15年内,对战术飞机射频传感器(包括雷达)未来所执行的任务来说,最迫切的需要是增加功能、提高性能,并且还要注重经济性和可维护性。美国的"宝石路"计划已经证明,航空电子系统通过采用通用模块、资源共享和传感器的空间重构(重构的设备包括雷达、电子战及通信-导航-识别等射频传感器)可以做到系统的造价和重量减小一半,而可靠性提高三倍。它所确立的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的设计原则已用于JSF战斗机的综合传感器系统(ISS)和多重综合式射频传感器工程的设计中,欧洲类似的用于未来战术飞机的综

航海雷达与

<航海雷达与A R P A> 第一章基本工作原课 第一节测距测方位基本原理 1.测距 a)利用电磁波特性: 1).直接传播(微波波段) 2).匀速传播(同一媒质中) 3).反射特性(在任何两种媒质的边界面) b)计算公式: S = C( t2 - t1 ) / 2 其中:S:目标和本船距离; t1 :发射时刻; t2 :接收时刻;C:电波速度;为300000公里/秒 为准确测量( t2 - t1 ) ,发射信号包络为矩形脉冲。 2.测向 天线为定向天线,只向一个方向发射,也只接收这个方向的目标回波,实现这个方向的测距。随着天波的转动,实现不同方向的测距。 第二节基本组成及各部分作用 1)触发电路: 每隔一段时产生一个尖脉冲,同时送到发射机、接收机、显示器三部分,使它们同步工作。(触发电路决定工作开始的时间) 2)发射机: 触发脉冲到来后,立刻产生一个大功率,微波波段,具有一定宽度的脉冲包络射频(雷达工作频率,微波波段)的信号。 3)发收开关: 发射时;将发射机与天线接通,并将天线与接收机断开。 接收时;将发射机与天线断开,并将天线与接收机接通。 第二章船用雷达设备 第一节中频电源设备 为满足船用雷达工作、及工作环境的要求,雷达对电源的电压值、频率值及各指标的稳定性均有具体的要求,船舶上存在低频、高频电源干扰,有船电负载多变化大等等现象。采用专门的中频电源,正是为了防止这些干扰和有害的现象。目前;雷达电源有中频逆变器、中频变流机组二种。 第三节雷达发射机 一、主要组成及各部分作用 1:触发脉冲产生器: 相当于时钟电路,使雷达各部分同步工作。 2.调制器及预调制器: 触发脉冲一到,预调制器输出具有一定宽度的小功率正方波,控制预调制器产生的方波的起始时刻,预调制器产生的方波控制调制器,使调制器产生大功率负高压脉冲。有的雷达没有预调制器,预调制器的功能由调制器完成。

相控阵雷达的发射和接收机制分析

毕业论文(设计) 相控阵雷达的发射和接收机制分析 学生姓名:杨雨杭 指导教师:姜国兴(副教授) 合作指导教师: 专业名称:通信工程 所在学院:信息工程学院 2013年5月

目录 摘要 (4) Abstract (5) 第一章前言 (6)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6)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6)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6) 第二章雷达原理 (8) 2.1 相控阵雷达的原理 (8) 2.2 相控阵雷达的特点 (9) 2.3 相控阵雷达的分类 (9) 第三章相控阵天线的分析 (11) 3.1 相控阵天线的简介及应用 (11) 3.2 相控阵天线的基本原理 (11) 3.3 相控阵基本特性 (17) 3.4 相控阵天线馈电 (21) 3.5 多波束阵列天线 (21) 第四章雷达发射和接收机制分析 (23) 4.1 雷达发射机制分析 (23) 4.2固态发射机 (25) 4.3 脉冲调制器 (26) 4.4 雷达发射机的主要质量指标 (26) 4.5雷达接收机制分析 (28) 4.6 接收机工作的考虑因素 (30) 4.7 接收机前端 (33) 4.8本振 (33) 4.9增益控制放大器 (37) 4.10 滤波 (38) 4.11 雷达接收机的主要质量指标 (39) 第五章结论 (41) 致谢 (42)

参考文献 (43)

摘要 在当代,雷达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从事雷达研究和开发的人也越来越多。本论文对雷达的工作原理进行了分析,便于帮助大家了解掌握雷达的基本信息。 本论文第一章主要讲述了研究相控阵雷达的意义,目前国内外此领域的发展现状等。第二章介绍了相控阵雷达的原理、分类、和优缺点。第三章着重分析相控阵天线的特点,与其他天线的比较,以及相控阵天线的原理、算法等。第四章具体阐述了雷达的发射机和接收机,分别讨论他们的各个组成部分,技术指标,工作原理等。最后对于全篇进行了总结,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字:相控阵雷达,发射机,接收机

一次、二次雷达教学系统


雷达 达教 教学系 系统 统简介 介

?
S Skyradar Consortiu C m 北京航通 通天下科技有限公 公司?
北京 京航通天下科 科技有限公司 1?
?


目录?
一、雷达教学系统简介?........................................................................................................... 3 二、一次雷达教学系统简介?................................................................................................... 4 2.1 雷达模式?:?......................................................................................................... 4 2.2 数据捕获和处理系统:?...................................................................................... 5 2.3 雷达收发机及天线系统:?.................................................................................. 5 2.4 相关软件:?.......................................................................................................... 5 三、二次雷达教学系统?........................................................................................................... 6 四、一、二次雷达高级教学系统?........................................................................................... 8 4.1 雷达场分析仪:?.................................................................................................. 8 4.2 雷达记录和分析仪:?.......................................................................................... 9 4.3 雷达控制和分析软件:?...................................................................................... 9

北京航通天下科技有限公司 2?
?

无源有源相控阵雷达原理、电扫阵列及典型雷达系统

相参技术 相参雷达是指雷达系统的发射信号、本振电压、相参震荡电压和定时器的触发脉冲均由同一基准信号提供,使得这些信号之间可以保持确定的相位关系,同时接收的回波信号也可以提取信号的相位信息。 相参技术对主振源信号具有极高的频率稳定度要求和频谱纯度,对天线性能,信号处理器等都具有很高的要求。 相同频率,不同相位的信号叠加效果 移相器

移相器的作用是将信号的相位移动一个角度,相位和频率保持稳定的对应关系是移相器的一个重要特性。 铁氧体移相器 铁氧体移相器的基本原理是利用外加直流磁场改变波导内铁氧体的导磁系数,从而改变电磁波的相速,得到不同的相移量。铁氧体移相器的主要优点是承受功率较高,插入损耗较小,带宽较宽。其缺点是所需激励功率比PIN管移相器大,开关时间在微秒(us)量级。 半导体PIN二极管 PIN二极管开关从“开”到“关”或者相反动作的起始状态达到稳定状态的时间称为开关时间。以半导体PIN二极管作为开关器件的数字式移相器相位转换时间可以达到纳秒(ns)量级。

GaAs FET GaAs FET开关是数控移相器的主要构成元素,它作为一个三端器件,可以通过对栅偏置电压的控制来改变源漏间电阻,从而实现开关动作,转换时间也在纳秒(ns)量级。 相控阵雷达原理 有了信号叠加的原理和移相器,相控阵雷达原理就好理解了,其基本思想:通过移相器改变每个辐射元件发射信号的相位,以提供相长/相消干涉,从而实现波束的电子扫描,在期望的方向上形成窄波束,雷达天线不需要机械转动。 电子扫描阵列很好的解决了机械雷达的机械惯性和扫描需要时间长等问题,实现了波束指向的无惯性快速扫描,为任务的灵活敏捷性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