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工作要点.

河北省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工作要点.
河北省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工作要点.

河北省2006年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控工作要点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我省发病高峰在夏秋季。2005年我省报告发病数为33例,主要集中在中南部的邯郸、沧州、衡水等地。为落实卫生部《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和《全国乙型脑炎监测方案》的要求,掌握河北省乙脑流行病学特征、疫情趋势、疫苗接种情况和人群免疫水平,及时发现乙脑疫情,采取有效防控措施,控制疫情蔓延,特制定2006年河北省乙脑防控工作要点。

一、流行病学监测

1、病例报告

各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积极督导医疗机构乙脑疫情报告工作,医疗机构对发现的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附件1),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和《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等规定进行疫情报告,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乙脑病例转归的核实。如发现在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时,应按《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管理工作规范(试行)》的要求报告。

2、病例调查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48小时内对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开展个案调查,详细填写乙脑病例个案调查表(附件3),及时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上报至河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并对传染病报告卡内容进行核实与订正,使乙脑个案调查与传染病报告卡内容基本信息一致。6个月后对病例进行随访调查,填写并录入原始个案调查表,保存备查。

1

当出现乙脑暴发疫情时,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在接到疫情报告后12小时内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对疫情进行核实、确定疫情波及范围,及时向同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实施相关控制措施,疫情处理完毕后3天内写出调查处理报告并逐级上报。

3、主动监测和主动搜索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结合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工作,对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开展乙脑病例的主动监测,到相关科室(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和内科或神经内科病房、儿科、病案室等)查阅门诊日志、出入院记录或病案,并记录监测结果。如发现漏报病例,应及时追踪并补报。本年度出现乙脑病例的县(市、区),应对医疗机构开展病例搜索,必要时开展社区病例主动搜索,并记录搜索情况。

二、疫苗接种率监测

各县(市、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开展乙脑疫苗常规接种、应急接种和群体性预防接种情况监测,将接种疫苗种类、接种对象和范围、接种人数等情况填写附件6,上报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月将监测结果(附件6)以电子版形式上报至我单位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三、实验室监测

1、标本采集

医疗机构发现乙脑病例或疑似病例时(附件7),应按《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的要求(附件2、附件8),采集脑脊液和血液标本各2份,转送到本院检验科分离血清,低温(-20℃以下)保存脑脊液、血清标本,立即报告当地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标本检测

2

(1)病例标本检测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医疗机构报告后,当天到医疗机构收集标本并填写标本送检表(附件4),直接将血清和脑脊液标本运送至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检测(附件9),并报告市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检测结果后填入个案调查表,并录入数据库,通过网络进行直报(附件3、)。

(2)健康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省疾控中心负责组织开展人群免疫水平监测。根据我省近3年平均发病水平、人口、地理分布特点、气候、经济条件,拟选择2~3个重点县采集血清开展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

四、资料管理与信息反馈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要各尽职责,由专人负责数据收集、整理、分析、传送工作。建立数据保管、登记制度,各种原始调查表格及各种数据归档保存,同时做好监测网络数据库的备份和保存。要定期开展疫情动态分析,并将分析结果及时上报同级卫生主管部门及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附录

附件1: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病例定义

2: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

3: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病例个案调查表

4:乙脑病例标本送检表

5:健康人群乙脑血清学调查表

6:乙脑疫苗接种统计表

7:乙脑病例诊断流程图

8:医疗机构病例标本采集检测送检流程图

9:各级疾控机构标本运送检测流程图

3

附件1:

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病例定义

一、疑似病例

蚊虫叮咬季节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或于发病前25天内曾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呕吐、嗜睡,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症状和体征的病例。

二、临床诊断病例

疑似病例,同时实验室脑脊液检测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颅内压增高,脑脊液外观清亮,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以多核细胞增高为主,后期以单核细胞增高为主,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

三、确诊病例

疑似或临床诊断基础上,病原学及血清学检测结果符合下述任一项的病例:

1、1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病毒IgM抗体阳性。

2、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病毒IgG抗体或乙脑病毒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病毒IgM / IgG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3、在组织、血液或其它体液中通过直接免疫荧光或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到乙脑病毒抗原或特异性核酸。

4、脑脊液、脑组织及血清中分离出乙脑病毒。

四、排除病例

脑脊液呈非病毒性脑炎表现、或血清学实验阴性、或能够证实为其它疾病的疑似病例应排除乙脑诊断。

病例诊断流程见附件7。

4

附件2: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采集指南

1. 标本采集目的及类型

1.1 标本采集目的主要是进行血清学检验和病毒分离。

1.2 血清学检验所需标本主要为病人的血液和脑脊液以及动物宿主血液。而病毒分离所需标本主要有病人的血液、脑脊液及尸检标本。

2. 标本采集时间

2.1 血液标本的采集:乙脑病例的最终诊断必须依赖于血清学检验,其中较为重要的指标是恢复期血清乙脑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升高。要求尽早采集急性期血标本,最迟不晚于发病后7天,恢复期血标本则在发病后3~4周采集。每份采集2~4毫升。2.2 脑脊液采集:脑脊液采集目的主要是辅助诊断及病毒分离,因此要求尽早采集,一般要求在发病1周内采集。每份采集1~2毫升。

3. 标本采集方法

3.1 脑脊液:按医疗操作规程由医护人员采集。

3.2 尸检标本:取死者脑组织2cm×2cm大小,置于螺口试管中。

3.3 血液:无菌采集血液标本,分离血清。详细登记有关病例的姓名、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以及发病日期、采样日期等。

4. 标本储存及运送

4.1 专人负责保存及运送标本。

4.2 详细填写标本送检表,同时将标本分装,0.5毫升/管。

4.3 需尽快运送至上级单位,应采用冷藏装置(建议使用液氮运送)并在24小时内运达。若短期保存(3天以内),则需冷冻(-20℃)保存。

4.4 标本至实验室后,应尽快接种细胞进行病毒分离,若未能接种则标本需冷冻(≤-70℃和/或液氮)保存。

5

附件3: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

病例编码□□□□□□□□□□□

一.一般情况

1.1 传染病报告卡卡片编号*:

1.2 身份证号*:□□□□□□□□□□□□□□□□□□

1.3 报告日期*:年月日□□□□/□□/□□

1.4 调查日期*:年月日□□□□/□□/□□

1.5 患者姓名**:(患儿家长姓名:)

1.6 性别**:①男②女□

1.7 出生日期**:年月日□□□□/□□/□□

1.7.1(如出生日期不详,实足年龄**:年龄单位:岁月天)□□□

1.8 病人属于**:

(1)本县区(2)本市其他县区(3)本省其它地市(4)外省(5)港澳台(6)外籍□

1.9患者职业**:□

(1)幼托儿童(2)散居儿童(3)学生(大中小学)(4)教师(5)保育员及保姆

(6)餐饮食品业(7)商业服务(8)医务人员(9)工人(10)民工(11)农民(12)牧民

(13)渔(船)民(14)干部职员(15)离退人员(16)家务及待业(17)其他(18)不详

1.10 居住情况:⑴散居⑵集体(托幼、学校、工地)⑶流动人口⑷其他⑸不详□

1.11户籍地**:口

①本县区户口②本省其他县区户口③外省户口

1.11.1 若是非本县区户口,本县居住时间*:□

①<25天②≥25天,<3个月②3~11个月③ ≥1年

1.11.2发病前25天内外出情况,及其外出范围*:□

①到本市其它县②到本省其它市③到外省(标明) ④本省+外省⑤无外出史

1.12 联系人**:联系电话:工作单位:

1.13 家庭现住址(详填)**:省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委会)(门牌号)

二. 发病情况

2.1发病日期**:年月日(病原携带者填初检日期或就诊时间)□□/□□/□□

2.2就诊日期*:年月日□□□□/□□/□□2.3 发病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病例报告单位:

2.5 病例报告单位级别:①村级②乡(镇)级③县(区)级④市(地)级⑤省级⑥其它□2.6 住院日期*:年月日□□□□/□□/□□2.7入院诊断*:①疑似病例②临床诊断病例③实验室确诊病例④其它□

2.8 临床诊断日期**:年月日□□□□/□□/□□2.9 临床分型*:①轻型②中型③重型④极重型□2.10 出院日期**:年月日□□□□/□□/□□2.11 死亡日期** 年月日□□□□/□□/□□

2.12出院诊断*:①临床诊断病例②实验室诊断病例③排除病例④未定⑤其它□

三.临床表现

3.1临床症状

3.1.1起病急*:①是②否⑨不详□

6

3.1.2 发热*:①有②无⑨不详□3.1.2.1 如有发热*:①<39℃ ②39℃~40℃ ③>40℃□3.1.3头痛* ①剧烈②轻微③无④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4头晕*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5腹痛*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6腹泻①有②无⑨不详□3.1.7恶心①有②无③年龄小,难以判断⑨不详□3.1.8呕吐* ①有②无⑨不详□3.1.8.1如有呕吐,喷射性呕吐* ①有②无⑨不详□3.1.9精神萎靡*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0易激惹①有②无⑨不详□3.1.11嗜睡*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2烦躁*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3惊厥①有②无⑨不详□3.1.14意识障碍*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5抽搐* ①局部肌肉小抽搐②反复抽搐③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④无⑨不详□3.1.16呼吸衰竭* ①有②无⑨不详□3.1.17循环衰竭* ①有②无⑨不详□3.2 临床体征

3.2.1血压改变* ①升高②降低③正常⑨不详□3.2.2 呼吸节律改变①有②无⑨不详□3.2.3 瞳孔大小改变①有②无⑨不详□3.2.4脑膜刺激征* ①有②无⑨不详□3.2.5 前囱膨隆* ①有②无⑨不详□3.2.6 腹壁反射①有②无⑨不详□3.2.7 提睾反射①有②无⑨不详□3.2.8 病理反射*

3.2.8.1肌张力增强* ①有②无⑨不详□3.2.8.2 巴彬斯基征* ①有②无⑨不详□3.3 并发症*

3.3.1支气管肺炎* ①有②无⑨不详□3.3.2肺不张* ①有②无⑨不详□3.3.3败血症* ①有②无⑨不详□3.3.4胃肠道出血* ①有②无⑨不详□3.3.5尿路感染* ①有②无⑨不详□

3.3.6 其它(请注明):

四. 乙脑疫苗免疫史

4.1乙脑疫苗接种史*: ①有②无⑨不详□4.2接种依据*: ①接种证② 接种卡③家长回忆④其它□4.3若接种,则疫苗种类*: ①减毒活疫苗②灭活疫苗③二者皆有⑨不详□

4.4若接种过乙脑疫苗,则接种次数□

①1次②2次③3次④4次⑤5次⑥≥6次⑨不详

4.5乙脑疫苗接种时间*:

4.5.1乙脑灭活疫苗*:

a.第1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

7

b.第2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

c.第3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

d.第4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

e.最后1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

4.5.2乙脑减毒活疫苗*:

a.第1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

b.第2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

c.第3次接种时间: 年月日□□□□/□□/□□

d.最后1次接种时间:年月日□□□□/□□/□□

4.5.3未接种或未全程接种的主要原因□

①未接到通知②因病未种③无接种人员④家长拒绝⑤经济原因

⑥<8个月⑦未到全程免疫时间⑧其它

五.实验室常规及辅助检查

5.1血清检测

5.1.1 医院实验室检测用血清* ①采集②未采集□5.1.1.1 采集时间*:年月日□□□□/□□/□□5.1.1.2 报告结果时间*:年月日□□□□/□□/□□5.1.1.3白细胞计数(×109/L)* :□□.□□5.1.1.4中性粒细胞比例(%)* :□□.□□

5.1.1.5 实验室检测方法*:□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血凝抑制试验③反向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荧光试验⑤抗体中和实验

5.1.1.6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① 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做此项检查□5.1.1.7 乙脑特异性抗体IgG*:① 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做此项检查□5.1.1.7.1 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 □□□□5.1.2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用第1份血清* ①采集②未采集□5.1.2.1 采集时间*:年月日(可与5.1.1.1相同)□□□□/□□/□□5.1.2.2 报告结果时间*:年月日□□□□/□□/□□

5.1.2.3 实验室检测方法* □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血凝抑制试验③反向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荧光试验⑤抗体中和试验

5.1.2.4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 *:① 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2.5 乙脑特异性抗体IgG *:① 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2.5.1 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 □□□□5.1.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检测用第2份血清:①采集②未采集□5.1.3.1 采集时间*:年月日□□□□/□□/□□5.1.3.2 报告结果时间*:年月日□□□□/□□/□□

5.1.3.3 实验室检测方法* □

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②血凝抑制试验③反向血凝抑制试验④间接荧光试验⑤抗体中和试验

5.1.3.4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① 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3.5 乙脑特异性抗体IgG*:① 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1.3.5.1 乙脑特异性IgG的效价*:1: □□□□5.2 脑脊液检测* ①采集②未采集□5.2.1采集时间*:年月日□□□□/□□/□□5.2.2报告结果时间*:年月日□□□□/□□/□□

8

5.2..3 物理检测* :①无色透明②血性③米汤样混浊④微混⑤其它□5.2.4 生化检测

5.2.4.1细胞数(正常值0~15/μl) * :□□□5.2.4.2蛋白(正常值<0.45 g/l) * :□.□□5.2.4.3 糖(mmol/L) *:①正常②减少③增高□5.2..4.3.1 糖检测值:mmol/L □.□□

5.2..4.4氯化物(mmol/L) * :①正常②减少③增高□

5.2..4.4.1 氯化物检测值:mmol/L □□□5.2.4.5 乙脑特异性抗体IgM* :①阴性②阳性③可疑④未检测□5. 3 病毒分离:①开展②未开展□5.3.1 病毒分离标本①脑脊液②第一份血液标本③第二份血液标本□5.3.2 病毒分离时间* :年月日□□□□/□□/□□5.3.3病毒分离结果* :①阴性②阳性□5.3.4病毒鉴定结果: ①Ⅰ②Ⅱ ③Ⅲ ④Ⅳ ⑨待定□

5.3.5 聚合酶链反应(PCR)结果: ①阴性②阳性③未检测□

六.结论*

6.1最终病例分类**①疑似病例②临床诊断病例③实验室确诊病例④排除病例⑤未定□

6.2如为排除病例,依据为:□

①腮腺炎病毒性脑炎②柯萨奇病毒性脑炎③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脑炎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膜炎⑤其他

被调查人(与患者关系):

调查人:调查单位:

(以下各项随访时填写)

7 随访结果*

7.1随访日期:年月日□□□□/□□/□□

7.2病情转归*①痊愈②好转③有后遗症④死亡⑤其它□7.2.1 意识障碍* ①嗜睡②意识模糊③昏睡④昏迷⑤无□7.2.2 语言迟钝*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不能判断⑨不详□7.2.3 失语*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不能判断⑨不详□7.2.4 痴呆* ①有②无⑨不详□7.2.5 瘫痪* ①有②无⑨不详□7.2.6 扭转性痉挛* ①有②无⑨不详□7.2.7 记忆力及理解减退* ①有②无③年龄小,不能判断⑨不详□7.2.8 耳聋* ①有②无⑨不详□7.2.9 癫痫*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0吞咽困难*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1 视神经萎缩*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2 流涎*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3精神失常* ①有②无⑨不详□7.2.14 其它*

7.3死亡原因* ①呼吸衰竭②循环衰竭③昏迷④抽搐⑤休克□

⑥电解质紊乱⑦其它

9

7.4随访调查方式:□

①调查住院病人②入户调查病人③未见到病人,询问家人④电话询问家人⑤其它

调查人: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个案调查表填表说明

一、请将所选择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内。

二、凡是数字,均填写阿拉伯数字如:0、1、2、3、……。

三、省、市、县国标码:为6位国标码(行政区划代码),前2位代表省,中间2位代表市,后2位代表县,该编码由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统一填写。如吉林省为2 2 0 1 0 0 。

四、病例编号:共11位,前6位为县级国标码,7、8位表示病例发病年份,9~11位为县级单位的病例顺序编号。将编码依次填写在相应栏内。0 0 1 表示第1例病例。

五、所有日期需填写到日,填写公历时间,如入院时间为2004年5月5日, 则在相应的栏目中填写2 0 0 4 0 5 0 5 ;时间不详,则填写9 9 9 9 9 9 9 9,以下相同。

六、报告日期:为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乡卫生院防保科负责调查人员以任何形式(书面、电话或口头)收到病例报告的日期。

七、出生日期:如果出生日期为阴历,则应转换为公历日期。如果出生日期不详,则

填写年龄或月龄。

八、职业:如选择职业为①~⑨,则在填写时加0,如①填写0 1。

九、病情转归一项中,“不详”指调查时失访病例。

十、最后一次接种时间:指发病前最后一次接种乙脑疫苗的日期。

十一、2.5项中初诊单位如果是正规医院,应详细填写医院名称,如果是个体诊所,应

注明详细地址。

十三、临床分型

轻型:发热,体温一般<39℃;头痛、呕吐、精神萎糜,神志清楚,无抽搐,病程7~10天。

普通型:发热,体温39℃~40℃;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烦躁、嗜睡、昏睡或浅昏迷,局部肌肉小抽搐,病程约2周。

重型:发热,体温>40℃;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很快进入昏迷,反复抽搐,病程约3周,愈后可留有后遗症。

极重型:起病急骤,体温于1~2天内上升至40℃以上,反复或持续性强烈抽搐,伴深昏迷,迅速出现脑疝及呼吸衰竭,病死率高,幸存者发生后遗症几率较高。

十四、调查表中“*”为必须填写项。

十五、标识“**”项与传染病报告卡填写项一致。

10

附件4: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例标本送检表

注:①病例编码:应与流行病个案调查表一致;

②病例、标本类型等有顺序号的项目在相应的顺序号上画√;无顺序号的在其它栏内注明;

③已免疫次数:免疫次数,包括常规免疫及应急接种等所有接种的总和;

④采集标本同时填写此表,并将标本贴上胶布用圆珠笔填写标签(切记不能用纸标签或钢笔填写以免遇水后脱落或模糊),一起送实验室,每个病例一张;

⑤若不详或有其它项目需要补充,请用文字说明。

11

附件5:

健康人群乙脑血清学调查表

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盟)县(区、市、旗)乡(镇、街道)村

调查人:调查单位:调查时间:20 _ __年_ ___月_ ___日

12

附件6:

年月乙脑疫苗接种统计表

②疫苗接种和受种情况:如接种两种疫苗,可填写两行;

13

③应急接种或群体性预防接种人数包括儿童和成人。

报告人:报告单位:实际报出日期:_ __年_ ___月_ ___日

14

附件7:乙脑病例诊断流程图

16

附件9: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乙脑病例标本运送检验流程图

17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一)单项选择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潜伏期是:(A) A、4-21天 B、15-30天 C、1-3天 D、3-7天 2、流行性乙型脑炎主要通过以下哪种途径传播:( D ) A、借飞沫呼吸道传染 B、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经口传染 C、苍蝇作为媒介污染食物经口传染 D、带病毒的蚊虫叮咬经皮肤入血 3、乙脑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那种组织中:( A ) A、脑组织 B、血液 C、唾液 D、汗液 4、下列哪项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描述是错误的:(C ) A、典型乙型脑炎临床经过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四期 B、根据病情轻重可以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和极重型 C、自愈性疾病,病人无后遗症 D、临床表现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和脑膜刺激征为特征 5、以下那种消毒方法杀灭乙型脑炎病毒最有效:(C ) A、0?C 30分钟 B、干燥 C、100?C 2分钟 D、50?C 10分钟 6、我国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季节是:(B ) A、1月-3月 B、7月-9月、 C、11月-3月 D、3月-5月

7、下列哪项关于流行性乙型脑炎的说法是错误的:( D ) A、感染乙型脑炎病毒后出现病毒血症的人或动物是本病的传染源 B、无直接人传人的证据 C、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婴幼儿易感性最高 D、分离病人血液中的病毒是主要的诊断依据 8、发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病人后,应该采取哪些预防控制措施:( D ) A、对病人实施床边隔离,避免蚊虫叮咬 B、病家周围50米半径范围内灭蚊 C、对疫情发生地1公里半径范围内的学龄前儿童进行疫苗查漏补种工作 D、以上都正确 9、人感染乙脑病毒后,病毒血症期一般持续多长时间:( A ) A、1-3天 B、4-10天 C、11-21天 D、半年以上 10、下列哪项有关乙脑病毒人群易感性的说法是错误的:(D) A、人感染病毒后多呈隐性感染 B、患者以儿童为主 C、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D、显性感染与隐性感染之比为10 :l 11、根据《传染病防治法》,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哪一类法定管理的传染病:(B ) A、甲类 B、乙类 C、丙类 D、不是法定传染病 12、下列哪项是一般人群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有效方法:(D ) A、口服抗生素预防 B、戴口罩 C、开窗通风 D、灭蚊、防蚊 (二)判断题 1、流行性乙型脑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是乙类传染病(V ) 2、流行性乙脑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X ) 3、多数人在感染乙型脑炎病毒之后无症状或症状较轻,仅少数人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V )

流行性乙脑试题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第八章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A1型题 1.乙脑与流脑的临床鉴别,最重要的是: A.意识障碍的出现与程度B.生理反射异常及出现病理反射 C.抽搐发作程度D.皮肤瘀点及瘀斑 E.颅内压升高程度,呼吸衰竭的出现 2.乙脑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 A.中和抗体B.血凝抑制C.补体结合抗体 D.特异性IgM抗体E.Vi抗体 3.一疑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脑脊液检查:压力220mmH2O,WBC200×1 06/L,糖2.8mmol/L,蛋白1.0g/L,氯化物120mmol/L,应考虑为: A.病毒性脑炎B.结核性脑膜炎C.化脓性脑膜炎 D.虚性脑膜炎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况 4.鉴别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的重要依据是: A.高热昏迷惊厥B.季节性C.肠道症状 D.脑脊液常规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 5.下列哪项不是乙脑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A.呼吸道痰阻B.异物阻塞喉部C.肺部感染 D.低钠性脑病E.脊髓病变引起呼吸肌麻痹 6.乙脑极期的临床表现特点应除外 A.高热惊厥B.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C.颅高压表现及呼吸衰竭 D.瘫痪多不对称,肢体松驰,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 E.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 7.乙脑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发病的有关因素应除外 A.机体防御机能B.感染病毒的数量C.病毒的毒力

D.蚊叮咬部位与季节E.血脑屏障的健全情况 8.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颈强直,有呼吸暂停,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糖皮质激素B.镇痉C.速尿D.吸氧E.20%甘露醇 9.重症乙脑患者,病程中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血压上升,肌张力增强,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肾上腺皮质激素B.镇静镇痉剂C.中枢呼吸兴奋剂 C.中枢呼吸兴奋剂D.血管扩张剂E.脱水剂 10.某地区近年来每逢夏季就有一种传染病流行,且多发生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第3~4天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伴抽搐及呼吸异常,经治疗后多数人于病程2周后痉愈,5~20%重症病人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病死率约为3~10%,为预防该病再度流行,在其综合性预防措施中,应以下列哪项为主: A.控制和管理好病人B.控制和管理好病猪C.防蚊和灭蚊 D.注射丙种球蛋白E.防蚊灭蚊和预防注射 11.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流行特征正确概念应除外: A.乙脑主要分布于亚洲 B.温带和热带地区流行高峰常在7~9月,与本地区蚊虫密度高峰相一致 C.气温在35℃以上,雨量多便可出现流行 D.呈高度散发,家庭成员中很少有同时多人发病的 E.发病以10岁以下儿童居多,以2~6岁最常见 12.对乙脑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检测是: A.特异性IgM抗体B.中和抗体C.补体结合抗体 D.血凝抑制抗体E.Vi抗体 13.乙脑中枢性呼吸衰竭的原因有多种,但应除外: A.延髓呼吸中枢损害B.脑水肿C.低血钠性脑病 D.脑疝形成E.脊髓前角细胞病变致呼吸肌麻痹 14.乙脑的病变最严重的部分是:

乙型脑炎防治方案

乙型脑炎防治方案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经蚊子传播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在人或动物间传播。该病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而且部分人留有严重后遗症、终生致残,是严重危害人民身心健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一、病原学特征: 乙脑病原体是黄病毒科的一种嗜神经病毒,病毒颗粒为球形,直径40nm,乙脑病毒对不耐热,56℃30分钟,100℃2分钟或37℃48小时均可灭活,病毒对酸、脂溶剂敏感,对低温和干燥的抵抗力较强。乙脑病毒的抗原性较稳定。该病毒对各种常用消毒剂敏感,用5%碳酸溶液或5%来苏尔与病毒接触1分钟即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我国除青海、新疆、西藏外,全国各地均有流行。自然界中许多家畜、家禽及野生动物均可感染乙脑病毒,成为本病的传染源。猪由于其高的感染率、较长的病毒血症期、较高的血内病毒滴度成为本病最主要的传染源,而人感染后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本病主要由蚊虫叮咬、吸血而传播。主要传播蚊种为三带喙库蚊,其次为淡色库蚊、中华按蚊等。人群对本病普遍易感,隐性受染相当普遍。流行地区人群往往多次隐性感染而产生持久的免疫力,故发病多为无免疫力的儿童。病后可产生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见。我国乙脑主要发生在7、8、9三个月(约占全年病例的90%)。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在已流行过的地区,发病主要在10岁以下儿童,3~6岁儿童发病率最高。近年来,由于儿童广泛接受预防接种,成人和老年人发病率有上升趋势。 三、临床表现与诊断标准: (一)临床表现:

乙脑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多数人被带毒蚊子叮咬后,表现为隐性感染。部分人仅表现为轻微的上呼吸道及消化道症状,只有少数人因感染较重而发生脑炎。乙脑临床的基本症候群为发热、头痛、呕吐、嗜睡、颈强直、肌紧张及各种病理反射,部分病人可表现惊厥、昏迷、呼吸衰竭及循环衰竭等。典型病例可有以下病程经过。 1、初热期起病急骤,体温迅速上升达39~40℃。头痛为此期的主要表现,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倦怠及嗜睡等。持续约3~4天。 2、极期病程第4~10天,主要表现为:(1)高热:多数在39~40℃以上。热度愈高,持续时间愈长则病情愈重。(2)意识障碍:为本病的主要症状,从嗜睡至深度昏迷不等。(3)惊厥或抽搐:是病情较重的表现,特别是小儿重症病人多见。反复发作或持续不止者,一般预后不良。(4)脑膜刺激征及颅内高压表现:患者常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及布氏征阳性。颅内高压表现为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血压升高、脉搏变慢等。婴幼儿仅有前囟隆起。(5)呼吸衰竭:为本病最严重的表现,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多发生于深度昏迷的病人。其中以中枢性呼吸衰竭为主。(6)循环衰竭:仅少数病人可出现循环衰竭。 32~5天内降至正常,神志逐渐清醒,一般2周左右康复。 (二)流行性乙型脑炎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在乙脑流行地区、乙脑流行季节(多在7、8、9三个月),出现发热、头痛、恶心、嗜睡、颈抵抗、抽搐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确诊病例: 1、曾在疫区有蚊虫叮咬史。 2、高热昏迷、肢体痉挛瘫痪、脑膜刺激征及大脑锥体束受损(肌张力增高、巴彬斯基征阳性)。 3、高热、昏迷、抽搐、狂躁进而呼吸衰竭、循环衰竭而死亡。

乙脑防治知识

乙脑防治知识 1.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俗称“大脑炎”,是由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 乙脑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蚊子叮咬了牲畜(禽)或患者后,体内感染了乙脑病毒,当感染了病毒的蚊子再去叮咬健康人时,就会把病毒传入健康人的血液中,并随着血液进入大脑,然后在那里生长繁殖,使人得病。乙脑最容易发生在夏秋季节。严重的患者病死率较高,部分患者可留有严重的后遗症,如偏瘫、面瘫、肢体痉挛、视力障碍、痴呆失语等。 2.什么季节容易发生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多发生在蚊子较多的夏季和初秋,7、8、9三个月是高发时间。但是,依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乙脑的流行季节也略有不同,如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为7~8月,而东北地区则为8~9月,都是因为这个时间蚊子感染力强,加上雨量适中,有利于蚊子繁殖,而天气闷热也使得晚间人们喜欢在户外乘凉,被蚊子叮咬的机会增加。 3.哪些人容易得流行性乙型脑炎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基本上所有人都可能感染这种病毒,但多数人表现为隐性感染,就是虽然感染了乙脑病毒,但却没有什么临床表现;反复多次隐性感染后可以获得较高的免疫力。免疫力低的老人、未接种乙脑疫苗的儿童,以及从乙脑非疫区到疫区的人较易得乙脑。 4.流行性乙型脑炎有哪些症状 乙型脑炎患者多数发病较急,首先出现发热,体温常在37℃~38℃左右,常常伴有头痛,有的有恶心、呕吐以及全身不适症状;婴幼儿可以有惊跳和嗜睡等。大约经过1~3天后,体温上升,病情加重,发热可达40℃以上。除高热外,患者还可以表现为意识障碍、抽搐;婴儿囟门隆起,严重时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如果得病后6个月以上症状不消失,就会留有后遗症。如果发病早期治疗及时,可以减少后遗症的发生,所以一出现症状应该尽早到医院求治。 5.怎样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 乙脑非常险恶,可以造成终生残疾,因此预防非常重要。预防和控制乙脑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 1.灭蚊、防蚊要注意杀灭越冬的蚊子和早春的蚊子。 2.做好对猪、马等牲畜的管理搞好家畜棚舍的环境卫生,降低动物圈带病毒率,从而保护易感人群。 3.预防接种及时注射乙脑疫苗,能提高易感者的免疫力,是预防这种病的最重要措施之一。 4.强身健体平时要注意增强孩子的体质,提高抗病能力。

流行性乙脑试题及答案

传染病学主治考试复习题――第八章?流行性乙型脑炎 A1型题 1.乙脑与流脑的临床鉴别,最重要的是: A.意识障碍的出现与程度 B.生理反射异常及出现病理反射 C.抽搐发作程度 D.皮肤瘀点及瘀斑 E.颅内压升高程度,呼吸衰竭的出现 2.乙脑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 A.中和抗体 B.血凝抑制 C.补体结合抗体 D.特异性IgM抗体 E.Vi抗体 3.一疑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脑脊液检查:压力220mmH2O,W BC200×106/L,糖L,蛋白L,氯化物120mmol/L,应考虑为: A.病毒性脑炎 B.结核性脑膜炎C.化脓性脑膜炎 D.虚性脑膜炎 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况 4.鉴别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的重要依据是: A.高热昏迷惊厥 B.季节性C.肠道症状 D.脑脊液常规 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 5.下列哪项不是乙脑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A.呼吸道痰阻 B.异物阻塞喉部 C.肺部感染

D.低钠性脑病 E.脊髓病变引起呼吸肌麻痹 6.乙脑极期的临床表现特点应除外 A.高热惊厥 B.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 C.颅高压表现及呼吸衰竭 D.瘫痪多不对称,肢体松驰,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 E.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 7.乙脑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发病的有关因素应除外 A.机体防御机能 B.感染病毒的数量 C.病毒的毒力 D.蚊叮咬部位与季节 E.血脑屏障的健全情况 8.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颈强直,有呼吸暂停,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糖皮质激素B.镇痉 C.速尿 D.吸氧 E.20%甘露醇 9.重症乙脑患者,病程中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血压上升,肌张力增强,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肾上腺皮质激素B.镇静镇痉剂 C.中枢呼吸兴奋剂 C.中枢呼吸兴奋剂 D.血管扩张剂E.脱水剂10.某地区近年来每逢夏季就有一种传染病流行,且多发生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第3~4天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伴抽搐及呼吸异常,经治疗后多数人于病程2周后痉愈,5~20%重症病人留有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点与防治策略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临床特点与防治策略 发表时间:2011-07-08T15:24:09.48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17期供稿作者:陈虹 [导读]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起病急骤,有发热及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型患者病后常留有后遗症。陈虹(云南省临沧市人民医院云南临沧 677000) 【中图分类号】R18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17-0072-01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起病急骤,有发热及不同程度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型患者病后常留有后遗症。因此,及时发现、治疗乙脑,并进行精心、细致的护理,对提高该类患者的治愈率、降低病死率和防止后遗症的发生,均起着重要作用。 1 发病情况 近年来,我国每年的乙脑病例数波动在5000-8000例之间,在决定传染病排序中位于前10位,其死亡数和病死率分别排在第2~6位和第4~8位。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对适龄儿童进行乙脑疫苗尤其是减毒活疫苗的接种,我国乙脑发病率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并长期维持在相对较低水平,90年代以后乙脑报告发病率基本保持在1/10万以下[1]。 2 流行病学特征 我国乙脑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男性明显高于女性。发病地区分布主要集中于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河南;季节分布主要集中在6~9月,人群分布主要集中在散居儿童、学生和托幼儿童。 3 临床特点 临床上以急性发热、头痛起病,迅速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重症者死亡率高,存活者多留有后遗症。临床诊断主要依靠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资料的综合分析,确诊有赖于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查。急性期除一般治疗外,主要是针对高热、惊厥、呼吸障碍等并发症的对症治疗,恢复期及后遗症的治疗重点是康复治疗和功能锻炼。 4 防治策略 4.1预防接种一般认为,乙脑疫苗应按季节接种。但季节性突击接种时间短,接种率低,达不到彻底控制乙脑疫情的目的。因此,应改为常年免疫门诊接种,进而提高接种率,这对预防控制乙脑的发生或流行将起到重要作用[2]。应严格执行疫苗接种操作规范,确保免疫效果。对农村的边远山区要加大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广大群众接受乙脑疫苗免疫接种,从而降低乙脑的发病率、死亡率。 4.2控制传播媒介蚊媒控制不但对于乙脑的防治有着积极作用,也对其他蚊媒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作用。此外,家猪是乙脑病毒的中间宿主,免疫家猪对于乙脑预防有一定作用。 4.3健康教育应大力宣传乙脑预防知识,积极开展防蚊、灭蚊工作,提倡乙脑疫苗预防注射等,让群众充分认识乙脑的危害,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进行本病的知识教育,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4.4预测预警动员全社会参与,加强疫情监测及预测预警。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免疫,并开展免疫接种不良反应监测,提高易感人群的免疫覆盖率。加强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充分发挥各级预防保健网的作用,做好乙脑疫情监测及预测预警工作,进一步预防乙脑的发生与流行。 4.5暴发处理发现疫情后,各级各部门应立即行动起来,采取以应急免疫为主的综合控制措施,对疫区紧邻的区域进行乙脑减毒活疫苗的应急接种。积极向群众宣传防蚊灭蚊常识,对疫点及时喷洒灭蚊剂,消除传播媒介,使乙脑流行迅速得到控制。 5 护理要点 5.1病室管理按虫媒隔离要求进行隔离,病室应有防蚊设备,湿度适宜,让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对惊厥抽搐患者,房间光线应暗淡,防止声音、强光刺激。室内应准备急救药物及抢救设备。 5.2病情观察及护理注意生命体征,尤其以体温及呼吸最为重要。观察患者面色,意识状态及瞳孔变化。观察惊厥发作先兆、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每次抽搐部位和方式。准确记录出入量。对高热患者采用综合措施,以控制体温在38℃(肛温)以下;对惊厥或抽搐患者应分析原因,给予相应护理;对呼吸衰竭的患者做好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人工气道或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护理;昏迷患者采取仰卧头高脚低位,头偏向一侧,保持呼吸道畅通;有肢体瘫痪者,将肢体放于功能位,并进行肢体按摩及被动运动。 5.3饮食护理乙脑患者在不同病期应给予不同饮食以补充营养。初期及极期给予清淡、流质饮食。昏迷及有吞咽困难者可给予鼻饲或静脉输液。恢复期患者逐渐增加有营养、高热量的饮食。 5.4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注意皮肤护理,防止压疮;注意呼吸道及泌尿道感染症状的观察,防止继发感染。观察呕吐物和大便颜色、大便隐血等,早期发现消化道出血。必须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率、尿量的变化,并做好记录,为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5.5康复护理保证患者营养需要,给予鼻饲、针灸、功能锻炼等治疗,并进行指导,帮助患者尽快康复。 5.6心理护理责任护士要热情接待患者和家属,耐心解答家属的疑问,主动进行自我介绍和环境介绍,应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本病知识,使家属对疾病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取得家属的信任,为患者的康复创造条件。对于意识逐渐好转的患者,保持其情绪稳定,避免不良刺激,帮助患者逐渐适应清醒后的环境。对于语言障碍、躯体活动受限者,做好生活护理,协助进行功能锻炼。参考文献 [1]张彦平,冯子健,Leeck.中国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策略[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6,77(4):193-194. [2]孔祥钦等.2003-2004年五华县流行性乙型脑炎发病情况[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21(2):206-207.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流行性乙型脑炎诊疗指南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简称乙脑,是乙脑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损害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临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重症可留下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人群普遍易感,但感染后仅 1/300~1/500的人发病,且以10岁以下儿童发病最高。感染后具有持久免疫力。本病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以蚊虫繁殖、活动猖獗之7、8、9三月发病最集中。近年来在我国广泛的接种乙脑疫苗后,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有明显下降。 【病史要点】 1.流行病学询问当地有无乙脑流行,有无接触蚊虫机会,有无乙脑预防接种史。 2.临床表现询问起病缓急,体温高低及热型(大多急性起病,体温呈逐渐升高趋势)。意识障碍出现的时间、特点、程度及变化。头痛、呕吐、惊厥的发生时间,发作情况,与热程的关系。 【体检要点】 判断意识障碍程度,检查脑膜刺激征,病理反射征,及颅内高压征(婴幼儿前囟饱满及紧张度)存在与否,腹壁、提睾、膝等反射减弱、消失或亢进变化,肌张力高低,眼球活

动与瞳孔变化。呼吸节律变化。球结膜是否水肿。 【辅助检查】 9/L,20)×10分类以中性白细胞总数达(10~1.血常规粒细胞为主。 2.脑脊液常规呈病毒性脑膜炎改变。白细胞计数多6/L,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后以淋巴细胞500)×10在(50~为主。蛋白轻度升高,糖和氯化物正常。 3.脑电图和头颅影像学脑电图一侧或双侧颞叶有弥漫性慢波和尖棘波。脑CT和MRI显示弥漫性脑水肿征象。脑干脑炎者见脑干部位病灶。 4.病原学检查 1)特异性IgM抗体检查血清特异性IgM抗体于感染后4日即可出现,持续3~4周,单份血清即可做出早期快速诊断。阳性率在39%~93.5%之间。脑脊液特异性IgM抗体优先于血清中出现,且持续时间较血清中抗体为久,可用于早期诊断。 2)病毒分离可取血和脑脊液进行病毒分离,极少阳性。尸检脑组织分离病毒阳性率较高。 3) 病毒抗原和基因检查采用免疫荧光法和RT-PCR法可 在脑脊液或尸检脑组织检测到特异性病毒抗原和核酸片段。【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1.诊断根据流行病学资料,结合患儿急性起病,有高热、

流行性乙型脑炎试题

流行性乙型脑炎试题 姓名:得分: 1.乙脑与流脑的临床鉴别,最重要的是: A.意识障碍的出现与程度B.生理反射异常及出现病理反射C.抽搐发作程度D.皮肤瘀点及瘀斑E.颅内压升高程度,呼吸衰竭的出现 2.乙脑病程中最早出现的抗体是: A.中和抗体B.血凝抑制C.补体结合抗体D.特异性IgM抗体E.Vi抗体 3.一疑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者,脑脊液检查:压力220mmH2O,WBC200×106/L,糖2.8mmol/L,蛋白1.0g/L,氯化物120mmol/L,应考虑为: A.病毒性脑炎B.结核性脑膜炎C.化脓性脑膜炎D.虚性脑膜炎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况 4.鉴别中毒性菌痢与乙型脑炎的重要依据是: A.高热昏迷惊厥B.季节性C.肠道症状D.脑脊液常规E.不属于以上任何情 5.下列哪项不是乙脑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A.呼吸道痰阻B.异物阻塞喉部C.肺部感染D.低钠性脑病E.脊髓病变引起呼吸肌麻痹 6.乙脑极期的临床表现特点应除外 A.高热惊厥B.意识障碍如嗜睡昏睡昏迷

C.颅高压表现及呼吸衰竭D.瘫痪多不对称,肢体松驰,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E.脑膜刺激征及病理征阳性 7.乙脑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发病的有关因素应除外 A.机体防御机能B.感染病毒的数量C.病毒的毒力D.蚊叮咬部位与季节E.血脑屏障的健全情况 8.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颈强直,有呼吸暂停,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糖皮质激素B.镇痉C.速尿 D.吸氧E.20%甘露醇 9.重症乙脑患者,病程中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血压上升,肌张力增强,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A.肾上腺皮质激素B.镇静镇痉剂C.中枢呼吸兴奋剂D.血管扩张剂E.脱水剂 10.某地区近年来每逢夏季就有一种传染病流行,且多发生于儿童,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第3~4天出现意识障碍,严重者伴抽搐及呼吸异常,经治疗后多数人于病程2周后痉愈,5~20%重症病人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病死率约为3~10%,为预防该病再度流行,在其综合性预防措施中,应以下列哪项为主: A.控制和管理好病人B.控制和管理好病猪C.防蚊和灭蚊D.注射丙种球蛋白E.防蚊灭蚊和预防注射

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知识讲座

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 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知识讲座 活动时间:6月15日 活动地点:四楼多功能教室 参加人员:各班主任、各班学生代表 教育内容: 一、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疾病,经蚊等吸血昆虫传播,流行于夏秋季,多发生于儿童,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惊厥、呼吸衰竭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部分患者留有严重后遗症,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乙脑于1935年在日本发现,故又称为日本乙型脑炎。 二、乙脑的传染源是什么? 动物和人均可作为传染源,主要传染者是家畜、家禽。人被感染后仅发生短期病毒血症且血中病毒数量较少,故患者及隐性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在流行期间,猪的感染率100%,马90%以上,为本病重要动物传染源。 三、乙脑是如何传播的? 主要通过蚊子叮咬传播。能传播本病的蚊虫很多,国内的 - 1 -

主要传播媒介为三带喙库蚊。 四、哪些人群容易感染乙脑? 人群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出现典型乙脑症状的只占少数,多数人通过临床上难以辨别的轻型感染获得免疫力。成人多因隐性感染而免疫。通常流行区以10岁以下的儿童发病较多,但因儿童计划免疫的实施,近来报道发病年龄有增高趋势。病后免疫力强而持久,罕有二次发病者。 五、乙脑的流行特征 本病流行于东南亚及太平洋地区一些国家,有严格的季节性,80~90%的病例都集中在7、8、9三个月内。但随地理环境的不同,流行季节略有上下,华南地区的流行高峰在6~7月,华北地区为7~8月,而东北地区则为8~9月,均与蚊虫密度曲线相一致。气温和雨量与本病的流行也有密切关系。 乙脑呈高度散发性,同一家庭同时有两个患者罕见。 六、感染乙脑后有哪些症状? 乙脑的潜伏期为4~21天,一般10天左右。患者主要表现发烧、剧烈头痛、恶心、呕吐、嗜睡不醒等症状,重者可出现抽搐、昏迷,甚至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常造成患者死亡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感染乙脑后患者症状较重不一,轻者仅出现呼吸道症状或呈一过性发热。重者发病来势凶猛,很快进入极期, - 2 - 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为特征,重症者常伴中枢神经衰竭。病死率可达5%~15%。 七、如何预防乙脑?

流行性乙型脑炎核心知识点(虫媒传播类传染病)

流行性乙型脑炎核心知识点 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由蚊虫(主要是三带喙库蚊)传播人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神经组织引起大脑炎。临床上以高热、意识障碍、抽搐、病理反射及脑膜刺激征为特征,乙脑的病死率和致残率高,是威胁人群特别是儿童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该病在传染病法中定为乙类传染病。 乙脑的传播途径有哪些 由携带乙脑病毒的蚊虫或其他昆虫叮咬入体时传入病毒是构成本病的感染途径。传播的蚊种有库蚊、伊蚊和按蚊中的某些种,而以三带喙库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其他昆虫媒介如蠓和螨也可能是乙脑的传播媒介。 乙脑的传染源有哪些 乙脑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属于蚊类媒介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受乙脑病毒感染的人和动物通过蚊子叮咬传播均可成为本病的传染源。本病最重要的传染源是猪(主要是幼猪),构成猪→蚊→猪或人的传播环节。 哪些人容易感染乙脑 人对乙脑病毒普遍易感,但绝大多数易感者呈无症状的隐性感染,仅有极少数人发病。主要的发病对象是少年儿童。

发病者以10岁以下儿童为主,但随着对适龄儿童免疫预防的实施,我国北方部分地区乙脑病人的发病年龄构成发生变化,开始向大年龄推移。 乙脑的临床表现及后遗症有哪些? 人感染乙脑病毒后潜伏期为4~21天,一般10天左右。病人症状以高热、惊厥、昏迷为主要特征,病程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初期:起病急,主要表现为全身不适、头痛、发热、常伴有寒战,体温38℃~39℃。头痛常较剧烈,伴有恶心、呕吐(呈喷射状)、神志不清或轻度嗜睡,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1~6天。 (2)急性脑炎期:最突出的症状是持续高烧,体温高达39℃~40℃以上,几天后中枢神经感染加重,出现意识障碍,如神志恍惚、昏睡和昏迷、惊厥或抽搐,颈项强直,受影响肢体出现麻痹,有的出现呼吸衰竭而死亡。神经系统检查巴宾斯基征阳性,跟腱反射阳性。 (3)恢复期:在此期神经系统症状逐渐缓解,体温和脉搏等逐渐恢复正常。 约5%~20%的重症乙脑病人留有后遗症,主要有失语、肢体瘫痪、意识障碍及痴呆等,经积极治疗,可有不同程度恢复,昏迷后遗症患者因长期卧床,易并发肺炎、褥疮、尿路感染。癫痫后遗症有时可持续终生。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epidemic encephalitis B;Japanese encephalitis)简称乙脑,是病毒性脑炎中病情最重而且预后较差的一种急性传染病,病死率较高,后遗症多。自应用乙脑预防疫苗以来,发病率已明显降低。 概述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染途径 ·乙脑的早期表现是怎样的? ·得了乙脑有什么危险? ·乙脑和流脑有什么区别?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防疫措施 接种乙型脑炎疫苗注意事项 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染途径 蚊类是主要传播媒介,库蚊、伊蚊和按蚊的某些种类都能传播本病,其中以三带喙库蚊最重要。蚊体内病毒能经卵

传代越冬,可成为病毒的长期储存宿主。 乙脑的早期表现是怎样的?Go Top 突然高烧39度左右,早期精神比较差,有呼吸道的症状,如:咳嗽,表情淡漠,精神不好,抽风,惊厥。乙脑的病情还是很严重的,有各种病的体征,同时孩子吐的比较明显,有些呈喷射样,嗜睡。如果发现孩子有这些症状,应及时到医院。如果孩子比较小,前囟门没有闭合的话,如果前囟比较高,比较饱满,都是乙脑的表现。 得了乙脑有什么危险?Go Top 由于乙脑病毒主要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引起从大脑到脊髓的广泛病变,使人体维持生命的重要中枢受到威胁。因此,孩子得病后,病情常十分凶险,病孩会很快陷入昏迷,伴失语、吞咽困难,甚至出现肢体瘫痪等。一旦抢救不及时,病孩常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虽然大部分病孩经抢救治疗后,大约1~3个月后逐渐恢复正常,但有少数孩子在得病6个月后,仍留有意识障碍、痴呆、失语、瘫痪等严重后遗症,以致造成终身残疾。 乙脑和流脑有什么区别?Go Top 乙脑(流线性乙型脑炎)和流脑(流行性脑脊髓炎)虽然都是中枢神经系统的传染性疾病,临床表现也有一些相同之处,但它们是两种不同的疾病。 首先,乙脑是由乙脑病毒引起的,此种病毒通过蚊虫先

2013乙型脑炎防治工作总结

2013乙型脑炎防治工作总结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范本1 2013年流行性乙型脑炎防治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做好我院乙脑防治工作,今年我们开展了以加强疫情报告管理和免疫接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收到了较好的防治效果,今年全院未报告病例。现将有关防治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组织领导 市疾控中心和各乡镇卫生院成立了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乙脑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将乙脑预防工作做为一项重要工作紧抓落实。 二、乙脑防治工作措施落实 加强乙脑疫情的监测与报告。各级各类医疗卫生单位加强了乙脑疫情的监测和报告管理工作。 开展了乙脑疫苗免疫接种。接种乙脑疫苗是防止乙脑发生和流行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根据我市近年来的乙脑疫情和防止工作现状,我们在开展接种常规乙脑疫苗的同时,市疾控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认真组织开

展以乡镇为单位的新型“乙脑疫苗”集中定点接种工作,集中定点工作坚持知情自愿、定点定时集中接种的原则,建立了有效的免疫屏障。通过以上防治工作的落实,今年全市未发生乙脑病例。 各有关单位利用各种形式,大力宣传乙脑防治知识,努力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提高了群众自我保健意识和防护能力。 总之,今年我市乙脑疫情的到了有效的控制,未发生疫情,防控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疫情监测离上级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以切实保护群众的身体健康。 烟店院区 2013年12月4日 范本2 冷水滩区2013年流脑防治工作总结 冷水滩区地处湖南省西南部,永洲是的北部,湘江上游,毗邻两广,现是永州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区共辖6个街道办事处、一个农业开发区,13个乡镇,355个行政村,总人口50余万,其中农业人口35万;经济相对落后,卫生基础设施较差,群众自我防护意识不强。我国以往的流脑流行菌株以A群为主,B群其次,C群少见,但是近些年来B群和C群有增多的趋

五大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方法

五大流行性乙型脑炎治疗方法 生活中,对于流行性乙型脑炎这种病症了解的人并不多,流行性乙型脑炎被简称为乙脑,是一种病发与脑部神经系统的传染病。夏季是流行性乙型脑炎的高发季节,最容易通过蚊虫叮咬被传播。流行性乙型脑炎在儿童中的发病率较高,应该引起家长的重视。 ★一、隔离:病人应隔离在有防蚊设备的病房内。病室外要采取遮阳设备,病室内应根据当地条件采用降温措施,使室温维持在28℃以下。 ★二、饮食及补液,高热、呕吐、惊厥、汗多或用脱水剂后排尿较多的病人,应超酌情增加液体量,但要防止补液过多加重脑水肿。酌情补充钾盐。 ★三、护理:乙型脑炎的患儿护理尤其重要。对危重患儿需至PICU治疗,昏迷病人注意吸痰,防止褥疮的发生,昏迷病

人防止暴露性角膜炎,可用红霉素眼膏定期涂眼,并以消毒凡士林纱布盖于局部。对反复惊厥的病人,应防止舌咬伤及舌根后倒阻塞呼吸道。尿潴留病人给予膀胱处按压排尿。或留置导尿。气管切开处应按术后常规护理,严防继发感染。对恢复期病人,应保持肢体功能位,加强训练。精心的护理,不仅可减少继发感染和并发症,而且能明显减少病死率及后遗症。 ★四、高热的处理 应给予物理和药物降温、物理降温中,除采用室内外降温措施外,对超高热的病人可用温水洗擦(水的温度较病人体温低2—3℃)、30—50%酒精擦浴、头部冰帽、冷敷大血管处或冷盐水灌肠等。但物理降温要避免引起寒战,体温>38.5℃以上时选用药物降温。 ★五、惊厥的处理

惊厥是由脑实质炎症,脑水肿引起的,应以给予脱水剂和肾上腺皮质激素为主;高热引起惊厥的,应迅速降温;少数病人由脑性低钠血症或低血钙诱发,也应纠正电解质紊乱。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章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 1、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大,呈去强直、有呼吸暂停,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 A.糖皮质激素 B.镇痉 C.速尿 D.吸氧 E.20%甘露醇 2、乙脑病毒入侵人体后引起发病的有关因素应除外: ( ) A.机体防御机能 B.感染病毒的数量 C.病毒的毒力 D.蚊叮咬部位与季节 E.血脑屏障的健全情况 3、乙脑患者早期的特异性诊断检查: ( ) A.腰穿检测脑压 B.脑脊液化验检查 C.头颅CT检查 D.补体结合试验检测乙脑IgG抗体 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乙脑IgM抗体 4、确诊为乙脑,住院第三日血压明显升高,瞳孔不等,颈强直,有呼吸暂停,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 A.糖皮质激素 B.镇痉 C.速尿 D.吸氧 E.20%甘露醇 5、乙脑典型的临床表现分期应除外: A.初期 B.中期 C.极期 D.恢复期 E.后遗症期。 6、流行性乙型脑炎综合性预防措施中,应以下列哪项为主:( ) A.隔离病人 B.防蚊、灭蚊 C.管理动物传染源,如猪等 D.预防接种 E.防蚊、灭蚊与疫苗接种 7、重症乙脑患者,病程中出现双侧瞳孔大小不等,呼吸节律不齐,血压上升,肌张力增强,应首先采取哪项急救措施:( ) A.肾上腺皮质激素 B.镇静镇痉剂 C.中枢呼吸兴奋剂 D.血管扩张剂 E.20%甘露醇 8、下列哪项不是乙脑的常见后遗症: ( ) A.失语 B.强直性瘫痪 C 弛缓性瘫痪 D.扭转痉挛 E.精神失常 9、下列哪项不是乙脑外周性呼吸衰竭的原因:( ) A.呼吸道痰阻 B.异物阻塞喉部 C.肺部感染 D.低钠性脑病 E.脊髓病变引起呼吸肌麻痹 10、流行性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主要通过: ( ) A.借飞沫呼吸道传染 B.粪便污染水源和食物经口传染 C.输血输入乙脑病毒 D.带病毒的蚊虫叮咬经皮肤入血 E.苍蝇作为媒介污染食物经口传染 11、关于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 A.意识障碍时间越长,病情则越重 B.重者可有脑疝表现 C.部分病人出现抽搐、意识障碍 D.病程早期皮肤可见瘀点

上海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上海市流行性乙型脑炎监测方案 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急性传染病,亦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高热、意识障碍、抽搐、脑膜刺激症等,严重者可危及生命或留下神经系统后遗症。病人和猪为乙脑的主要传染源,三带喙库蚊为乙脑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乙脑病毒通常在蚊-猪-蚊之间循环传播。各年龄组人群普遍易感,多发于儿童。乙脑的防制主要以采取免疫接种乙脑疫苗以及灭蚊、防蚊为主导的措施。 我国是乙脑高流行区, 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全国曾发生大流行,70年代以后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近年来维持在较低的发病水平。近几年全国乙脑报告病例数每年在5000~10000例之间,但局部地区时有暴发或流行。本市乙脑发病特征与全国情况相似,曾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大流行,后疫情逐年下降尤其随着大范围接种乙脑疫苗,乙脑发病率明显下降,目前本市乙脑发病率基本上维持在1/ 10万以内,根据近年来本市乙脑的流行特征分析显示成人发病呈上升趋势;儿童以外来流动人员中未接受免疫接种者为主;乙脑发病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病例主要集中在7-9月份,其中7月下旬-8月上旬为发病高峰;发病呈高度散发,多表现为一户或一村发病一例。为加强本市乙脑的监测与防制工作,为制定防治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有效地保护本市市民身体健康,根据国家乙脑监测与防制要求,结合本市实际情况,特制订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一)收集本市乙脑发病情况和相关的流行病学资料,掌握本市乙脑发病规律、特征和发展趋势。 (二)通过对健康人群、宿主动物和媒介蚊虫的监测,掌握健

康人群和宿主动物的感染情况以及蚊虫的带毒状况。 (三)制定防治策略并落实相应措施,评价预防控制的效果。 二、监测网络构成及职责 (一)监测病例定义 1.疑似病例:具备①加②a或②b。 ①流行病学 在乙脑流行地区居住,在蚊虫叮咬季节发病或发病前25d 内在蚊虫叮咬季节到过乙脑流行地区旅行。 ②症状体征 a急性起病,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可伴有脑膜刺激症状。 b急性起病,发热2d~3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如昏迷、抽搐、肢体痉挛性麻痹等中枢神经症状,或发展至中枢呼吸循环衰竭。 2.临床诊断病例:疑似病例加②c。 c脑脊液:压力增高,呈非化脓性炎症改变[外观清亮,蛋白轻度增高,糖与氯化物正常,白细胞增高,多在(50~500)×106/L,早期多核细胞为主,后期单核细胞为主。 3.确诊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加②d或②e或②f。 d一个月内未接种过乙脑疫苗者,血或脑脊液中抗乙脑IgM 抗体阳性。 e恢复期血清中抗乙脑IgM抗体或中和抗体滴度比急性期有4倍以上升高者,或急性期抗乙脑IgM抗体阴性,恢复期阳性者。 f脑脊液、脑组织、血清分离乙脑病毒阳性。 4.暴发疫情定义 在1周内,同一乡镇、街道等发生5例及以上乙脑病例,或者死亡1例及以上。 (二)监测点设置

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措施

王坝乡中心小学预防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措施学校是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容易引起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目前,正值夏秋交替,是各种流行性传染病的多发季节。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传染病的预防控制工作,根据卫生部制定的《流行性乙型脑炎预防控制工作指导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各班班主任对学生加强教育。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由蚊虫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夏秋季为乙脑高发季节。为预防和控制乙脑的发生,我校采取如下工作措施: 一、广泛开展以灭蚊为主的爱国卫生运动。 防蚊灭蚊是预防乙脑病毒传播的重要措施。广泛开展的灭蚊和消灭蚊虫滋生地,综合整治环境为重点的爱国卫生运动,积极采取灭蚊防蚊措施,重点做好教室、宿舍、厕所等场所的灭蚊防蚊工作,切断人群感染乙脑机会。 二、对师生进行乙脑疫情防控教育。 学校请卫生院的同志给全校师生作乙脑疫情防控知识讲座,使学生解乙脑病毒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播,同时提高其防蚊灭蚊意识,避免到蚊虫较多的地方和场所去活动、玩耍,使用蚊帐,驱蚊剂等措施防止蚊虫叮咬。 三、尽量避免接触牲畜(特别是猪)。 人和动物(猪、牛、羊、马、鸭、鸡、鹅)都是乙型脑炎的传染源,而猪是主要的传染源,所以学生应尽量远离畜栅(特别是猪圈)

等场所,并告知家长做好住室内外的牲畜棚(特别是猪圈)的灭蚊防蚊措施。 四、各班加强晨检等传染病疫情监测和报告工作。 发现学生被蚊虫叮咬出现发热头痛,喷射性呕吐、嗜睡等脑膜刺激症状时,要立即就诊或送县(市)级以上医治救治,并将相关情况及时报告市疾控中心和上级教育部门。 五、严格遵守《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按照当地政府的统一部署进行。如疫情需要,则应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做好乙脑疫苗接种工作。 王坝乡中心小学 2017.9.4

流行性乙型脑炎

流行性乙型脑炎 教学内容:乙型脑炎的病因与发病机制、护理、治疗及预防。 教学目标:掌握:乙型脑炎的传播途径、常见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熟悉:乙型脑炎的病因及预防;了解:乙型脑炎的发病机制。 乙脑的概念: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炎(以下简称乙脑),其病原体1934年在日本发现,故国际上名日本乙型脑炎,1939年我国也分离到乙脑病毒解放后进行了大量调查研究工作,改名为流行性乙型脑炎。本病主要分布在亚洲远东和东南亚地区,是由乙型脑炎病毒引起的以脑实质炎症为主要病变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传染病。 一、病原学 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呈球形,直径为40-50nm ,核心含核心蛋白和单股正链核心被外膜包裹。病毒抵抗力不强,对温度、乙醚、酸均很敏感。加热至100度时2min;56度时30min可灭活病毒。 二、流行病学 1.传染源:猪是主要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蚊是主要传播途径,三带库蚊是传播媒介。 3.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但以儿童为主。 4.流行特征:集中在7、8、9月,发病年龄2-6岁。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 1.发病过程:感染乙脑病毒的蚊子叮咬人体,病毒侵入局部组织细胞和淋巴结、血管内皮细胞内繁殖,入血引起病毒血症。发病与否,

取决于病毒的数量,毒力和机体的免疫功能,绝大多数感染者不发病,呈隐性感染。乙脑患者与隐性感染者之比为1:(300-2000)。 病变以脑实质炎症为主,神经细胞呈广泛变性和坏死。 四、临床表现 潜伏期4~21天,一般10~14天。分为初期、极期、恢复期、后遗症期。 (一)初期:起病后1-3天,高热、嗜睡。 (二)极期:病程第4~10天,“三关三障一征”:①高热②意识障碍③惊厥④呼衰⑤脑水肿颅内压升高⑥脑膜刺激征⑦运动障碍、反射障碍。 1.高热:体温高达40℃以上,持续4~10天,严重者可达3周。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2.意识障碍:是本病的主要症状。程度不等,可有嗜睡、谵妄、昏迷等,可发生于第1~2天,多发生于第3~8天,可持续一周左右,重者可长达4周以上。昏迷的深浅、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情的严重性有关,和预后正相关。 3.惊厥或抽搐:多见于病程第2~5天;可先有局部抽搐,继之为肢体阵挛性抽搐,甚至全身抽搐,均伴有意识障碍。严重者可导致发绀、脑缺氧和脑水肿,深昏迷,甚至呼吸暂停。 4.呼吸衰竭:呼吸衰竭是本病最严重的表现和主要死亡原因。多见于重症患者,主要为中枢性呼吸衰竭,表现为呼吸节律不规则,最后呼吸停止。脊髓病变导致呼吸肌瘫痪,可发生周围性呼吸衰竭,除

流行性乙型脑炎

二、复习题 ㈠填空题 1. 乙型脑炎病毒属科,属。 2. 乙脑是的自然疫然性疾病。主要传染源是。通过而传播。主要传播媒介是。感染后免疫力维持。 3. 乙型脑炎的预防以,,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 ㈡选择题 1. A1型题 ⑴对于流脑和乙脑的鉴别最有意义的是: A. 发病季节 B. 明显脑膜刺激征 C. 高热、头痛、呕吐、昏迷 D. 皮肤瘀点瘀斑 E. 外周白细胞显著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⑵关于乙脑抽搐的治疗,下列何项是错误的? A.脑水肿以甘露醇脱水治疗为主 B.高热以物理降温为主 C.脑实质病变引起的,首选巴比妥钠镇静剂 D.呼吸道分泌物堵塞者,以吸痰、给氧为主 E.中枢性呼吸衰竭者可用呼吸兴奋剂 ⑶典型乙脑的临床表现中,下列何项是错误的? A.起病急B.发热越高,热程越长,病情越重 C.神志不清可于病程第一天出现D.呼吸衰竭多为中枢性的 E.病程2周后仍可出现新的神经系统表现 ⑷乙脑主要死亡原因是: A.持续抽搐B.呼吸衰竭C.循环衰竭 D.脑水肿、脑疝E.意识障碍 ⑸关于乙脑,下列哪项是正确的? A. 常有家庭聚集性 B. 我国多见于5~10月份 C. 抽搐均伴有意识障碍 D. 病毒分离是临床最常用的诊断方法 E.应早期进行抗病毒治疗

⑹关于乙型脑炎的临床表现,哪一项是错误的? A. 意识障碍时间越长,病情则越重 B. 常有颅内压升高现象,检查有脑膜刺激征表现 C. 部分病人出现抽搐、意识障碍 D. 病程早期皮肤可见瘀点 E. 重者可有脑疝表现 ⑺下列哪一项脑脊液检查结果不符合乙型脑炎? A. 压力增高 B. 外观无色透明或微浑浊 C. 白细胞计数50~500×106/L D. 氯化物正常 E. 糖明显降低 ⑻下列哪一种表现符合中枢性呼吸衰竭? A. 明显呼吸困难 B. 呼吸先快后慢,但呼吸节律整齐 C. 胸式呼吸或腹式呼吸减弱 D. 呼吸节律不规则及幅度不均 E. 发绀 2. A2型题 ⑴男性,12岁,高热伴头痛2天,神志不清半天于7月11日入院,体检T40.5℃, ,P110次/分,R28次/分,昏迷状态,心肺未见异常,肝肋下仅及,脾未扪及,Kernig S征阴性,巴彬氏征阳性,外周血象WBC20×109/L,N92%。本例临床诊断最可能是: A. 败血症 B. 结核性脑炎 C.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D. 流行性乙型脑炎 E. 疟疾 ⑵男性,20岁,外地来穗学生。高热3天,抽搐、意识障碍1天入院,体检T40℃,R30次/分,颈抵抗,Kernig S征阳性,巴彬氏征阳性,四肢肌张力增高,外周血象WBC20×109/L,N92%。尿蛋白(+)。 为明确诊断,下列哪项检查最为重要: A.血培养B.乙脑特异性抗体检查C.脑脊液检查 D.病毒分离E.流行性出血热抗体检查 3. B型题 ⑴ A.发热、头痛、嗜睡、皮肤出血点 B.发热、抽搐、昏迷、休克 C.发热、头痛、腓肠肌压痛、表浅淋巴结肿大“钩体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