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_文献综述

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_文献综述
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_文献综述

第28卷 总第121期科学 经济 社会

Vo.l 28,Su m No .121

2010年 第4期

SCI ENCE ECONOMY SOCI ETY

No .4,2010

收稿日期:2010-06-28

基金项目:辽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L09CJ L033),辽宁省教育厅高校科研基金(2009B038),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文科基地项目

(DUT10RW 103),引进人才科研专题资助(852004)。

作者简介:袁鹏(1981 ),男,四川荣县人,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

我国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袁 鹏,程 施

(大连理工大学经济学院,辽宁大连 116024)

摘 要:论文综述了我国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国内研究文献。现有文献主要集中于研究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关于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方向和程度还存在争论;在能源消费结构的影响方面,多数研究发现煤炭相对比重的下降有利于提高能源效率;对于技术进步和对外开放的影响,基本上也是持肯定的观点。此外,还有少数文献研究了市场经济体制、能源价格、所有制结构等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关键词:能源效率;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

中图分类号:F 0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15(2010)04-0051-04

A Do m estic L iterat ure Revie w about I m pacti ng

Factors of Energy Efficiency

YUAN P eng ,C HENG Sh i

(School of Econo m ics ,D alian University of T echno logy,D ali an 116024,China )

Abstrac t :Th is paper rev ie w s the do m esti c research papers about the i m pacti ng facto rs on t he energy e ffi c iency .The papers m a i nly concen trate on the i m pacti ng facto rs o f energy effi c iency i nc l udi ng i ndustr i a l struct ure ,ene rgy consu m pti on struc t ure ,techno l og ica l progress and open i ng up .W ith regard to the i m pacti ng d irec tion and deg ree of i ndustr ial structure on the energy e fficiency ,t here is still a certa i n controversy ;fo r the i m pact o f energy cons umption structure ,the ma jority of stud i es found a decli ne i n the re l ative share of coal i s conduc i ve t o i m prov i ng energy e ffi c iency ;fo r the i m pact o f techno log i ca l pro g ress and openi ng up ,mo st stud i es also ho ld po siti ve v i ew .In add iti on ,a s ma ll nu m ber o f papers have researched the i m pact o fm arket econom y ,energy pr i ces ,o w nersh i p structure and o ther factors on energy effic i ency .

K ey word s :Energy E ffi c iency ;Industr ial Structure ;Energy Consu m pti on Structure ;T echno log i ca l P rogress ;O pen i ng up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能源消费的规模不断扩大,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可以预期的是,随着经济规模的扩大,能源消费总量还将不断上升,对我国能源安全以及节能减排的压力越来越大。相对世界其他国家而言,我国能源效率还很低,单位GDP 能耗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能源效率的低下

反映了我国能源利用还存在大量浪费的现状,也启示我们提高能源效率对于节能减排,维护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整理近年来国内有关能源效率的研究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影响能源效率的若干因素进行综述,期望于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也为改进能源效率指出一些努力方向。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相关文献对能源效率的度量使用了单一和综合两类指标。单一指标包括能源利用效率和能源消费强度或能源密度。前者反映的是单位能源消费所带来

的产出数量,其值越大代表能源效率越高;后者表示的是单位GD P的能耗水平,其值越大代表能源效率越低,两者正好互为倒数。综合指标考虑到能源与其他生产要素之间的替代,通常利用生产函数来测度综合的能源效率,通常被称为能源技术效率。为行文方便,全文统一采用能源效率这一称谓。本文的行文结构为:第二部分至第六部分分别从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进步、对外开放以及其他因素等几个方面综述针对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国内研究文献,最后部分为结语。

二、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转型和调整的关键时期,由于各产业对能源的需求不同,导致各产业的能源利用效率也会有所差别。理论上,产业结构变化会影响到能源效率,而至于影响的方向和程度,现有研究还存在分歧。

一些研究认为,我国产业结构的演进会对能源效率提高产生很大的正面效应。路正南(1999)的研究表明,产业结构的变动对能源效率改进产生了促进效应,对能源事业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1]史丹、张金隆(2003)[2]认为,各产业对不同能源品种的需求不同,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程度和作用方向是不完全一致的,他们发现第一产业比重的下降对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远远大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上升对降低能源效率的作用,但总体来看产业结构变动提升了能源效率。另外,魏楚、沈满洪(2008)[3]的研究表明 退二进三 为主要思路的产业结构调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能源效率,如果第二产业结构比重下降1%,则能源效率将提高0.14%~0.16%。赵晓丽、欧阳超(2008)[4]的研究表明,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都促使能源效率的提高,但主要的动力还是来自产业结构的调整。

然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提高没有贡献甚至有反向作用。此观点以韩智勇等(2004)[5]为代表,他们将能源强度的变化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发现1980 2000年期间,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的能源效率提高,产业结构的变化反而造成了能源效率的下降。吴巧生、成金华(2006)[6]运用L aspeyres 指数分解方法的研究结果也表明,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变化的影响很小,而且除了少数年份外,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能源效率提高的作用是负面的。王玉潜(2003)[7]运用投入产出分解方法,发现1987 1997年产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能源效率的降低。上述研究都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工业化进程中,具有高能耗特性的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会降低能源效率(董利,2008)。[8]

以上表明,针对三次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影响的研究得出了相反结论。两种结论看似矛盾,其实都有其合理性。因为我国经历了产业结构调整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不同,从而针对不同时段的研究就可能具有不同甚至相反的研究结论。对此,周勇、李廉水(2006)[9]认为,要准确考察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需要统一的方法作较长时间段的分析。他们采用适应性加权迪氏指数法对1980 2003年期间我国能源效率的变化进行分解,发现1980 1990年期间,产业结构因素对能源效率有正向显著作用,而在1991 2003年期间,产业结构因素影响减弱且为反向作用。周勇、李廉水(2006)的研究结论与史丹(2002)[10]的结论是契合的,后者利用结构指数分析了1980 2000年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990年以前产业结构变动提高了能源效率,之后则降低了能源效率。

除了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动会对能源效率产生影响外,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也会对能源效率产生影响。如果只是在三次产业的层面上研究,只能得到较为粗略的结论。刘红玫、陶全(2002)[11]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分类层次的细化,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效率提高的积极作用越来越明显,从一位码到四位码,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效率提高的作用分别为-3%、27%、29%、41%。如果只在三次产业层面上则会低估产业结构效应。由于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学者考察了工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2007)[12]认为,如果不考虑工业内部结构,就得出产业结构对能源效率影响不大的结论,显得过于草率。他们的研究结果表明,近几年,重工业比例的增加对工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很大,特别是2003年工业能源效率下降的78%归因于此因素。李政、麻林巍(2006)[13]通过考察先行工业化国家能源效率的历史变化,也发现能源效率的低点通常发生在 重化工业化 的工业化加速发展期。

三、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一些学者针对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理论上,由于各种能源的转化效率不同,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能源效率。张瑞、丁日佳(2006)[14]利用协整分析方法研究了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消费比重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发现煤炭消费比重与能源效率存在着反向协整关系,而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与能源效率存在着正向协整关系。

最近的一些研究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郭菊娥、柴建等(2008)[15]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效率与一次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相关性极大,能源消费结构的优化对提高能源效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刘畅、孔宪丽等(2008)[16]发现,很多低、中能源强度行业的煤炭消费表现为负增长,石油消费增速较高,能源消费结构的变化促进了这些行业能源效率的提高。同时,高能源效率行业的电力消费增长较快,电力消费比例的提高会使得能源消费结构的改善,从而显著地提高了能源效率。邱灵、申玉铭等(2008)[17]针对能源消费结构与区域能源效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以煤炭消费比重所表示的能源结构对区域能源效率的负向影响程度相当大。具体而言,煤炭消费比重每提高1个百分点,区域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将增加0.009吨标准煤。相似的结论来自于郑畅

(2009),[18]他利用回归分析得到的结论是:煤炭比重的提升会降低能源效率,而电力比重的上升会提高能源效率,从二者的作用程度看,电力比重对能源效率的作用大于煤炭比重。

然而,董利(2008)[8]的研究结论却明显不同,他运用中国30个省区1998 2004年面板数据分析了能源效率变化趋势,发现能源消费中煤炭消费比重和电力消费比重上升对能源效率均具有正效应。具体而言,煤炭消费比重上升一个百分点导致能源效率提高0.216~0.247个百分点,而电力消费比重上升一个百分点则导致能源效率提高4.97~5.71个百分点。

四、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能源应用技术方面,而且体现在能源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经济系统到产出的全过程之中。比如运输技术的改进可以降低能源损耗,管理制度的优化可以高效配置能源资源。因此,技术进步对能源需求以及能源效率的影响是一种全过程的影响,而不仅仅限于某个环节(李廉水、周勇,2006)。[19]那么技术进步对于提高我国能源效率会产生多大的作用呢?一般都认为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高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也有些研究表明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这类研究主要是通过将能源效率变化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从而考察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齐志新、陈文颖(2006)[20]的研究结果发现,1980年到2003年之间,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决定因素是技术进步,而不是结构调整,无论宏观层面,还是工业部门,都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吴巧生和成金华(2006)[6]的研究也表明,我国能源效率提高主要是各部门能源效率提高的结果,其中工业部门的技术改进是主导因素。王俊松、贺灿飞(2009)[21]采用L M D I方法将能源效率变化分解为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研究结果表明,1994 2005年,中国能源效率提高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但技术进步的贡献在2001年后不断降低。分行业来看,高耗能行业和居民消费业的技术进步是导致我国能源效率提高的主要原因。

还有学者在生产函数的框架内估计了技术进步对综合能源效率的影响。李廉水、周勇(2006)[19]用DEA-M a l m qu i st生产率方法估计了综合能源效率,并且将技术进步进一步分解为科技进步、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三个部分,进而更具体和细致地研究了能源效率变化的技术进步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技术效率是工业部门能源效率提高的主因,科技进步的贡献相对低些,但随着时间推移,科技进步的作用逐渐增强,技术效率的作用慢慢减弱。李世祥、成金华(2009)[22]也采用非参数前沿方法,对中国工业行业的综合能源效率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回归方法估计了技术进步的影响。发现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刚性高耗能技术结构导致工业行业能源效率普遍偏低,而且是能源与资本、劳动之间的替代效应微弱的主要原因。从长期看,技术进步对提高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具有正向作用。

技术进步还存在回弹效应,即虽然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能源效率而节约能源消费,但技术进步也会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从而对能源产生新的需求,部分地抵消了所节约的能源。所以技术进步并不会一定引起能源效率的提高。王群伟、周德群(2008)[23]构建了能源回弹效应测算模型,并结合我国宏观经济层面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回弹效应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同程度的波动,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将技术进步认为是能源效率变动的唯一原因是不恰当的。

五、对外开放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对外开放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的程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有助于中国获取国外资金以及技术和管理经验等。从理论上讲,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有利于该国资源配置的优化、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比较优势的充分发挥,对提高能源效率具有正面影响,但经验研究可能有不同结论。

李未无(2008)[24]从理论层面探讨对外开放影响能源效率的一般机制,然后利用1999 2005年中国35个工业行业的面板数据进行经验研究,结果表明对外开放对提高能源效率具有积极作用。然而,董利(2008)[8]认为对外开放与能源效率的关系较复杂。他的研究结果表明,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方向不同,即进口能够促进能源效率提高,但不显著,而出口则会降低能源效率,单位产出中商品出口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将会导致能源效率降低约0.600~ 0.655个百分点。

贸易结构会直接影响着能源效率,可以预见,如果出口商品中高耗能产品比重较高,则会导致国家整体能源效率较低,而进口产品具有较高的能源效率,则有助于能源效率的改进。刘畅、孔宪丽(2008)的研究表明,高能耗产品出口比例的增加使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下降,具体而言,出口总额中高能产品出口额每增加1%,将平均使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下降4.4%。[16]而沈利生(2007)[25]利用投入产出方法的研究结果却表明,我国的贸易结构对能源消耗是正影响,进口产品的省能多于出口产品的耗能,这有利于提高能源效率。但是近年来这种有利影响正在逐渐减小,对外贸易结构变化开始不利于节能降耗。只要针对性地改变贸易结构,必将有助于节能降耗。

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同样也会对能源效率产生影响。张少军、李东方(2009)[26]运用理论区分了影响能源效率的转移效应和全球价值链的链中学效应,利用中国行业面板数据检验了生产非一体化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转移效应和链中学效应的共同作用,会导致生产非一体化,先是提高能源效率,在到达临界值之后就会降低能源效率,呈现出倒U型关系。

一些学者还分别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FD I、外包对能源效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谢志军、庄辛观(1996)[27]认为,对外开放使得国外先进技术及设备进入了中国,这些先进的技术及设备直接提高了能源效率。张贤、周勇(2007)[28]运用空间回归模型方法计量分析了FD I对能源效率作用的空间关系,结果表明,FD I对能源效率的作用在逐年增强。张少华、陈浪南(2009)[29]利用我国33个工业行业1992 2006年的面板数据,采用PCSE稳健估计方法,发现外包显著提高了我国的能源效率。

六、其他影响因素

除了研究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技术因素和对外贸易对能源效率的影响外,还有一些学者考察了诸如市场化程度、能源价格、所有制等因素对能源效率的影响。

史丹(2002)[10]认为市场经济对提高能源效率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改进企业X效率,二是改善能源的配置效率。X代表造成非配置效率的一切因素。由于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能源的X低效率是普遍存在的,相当大的能源消费并不是生产所必需的,而且是由能源X低效率造成的。另一方面,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我国能源要素的配置趋于合理。能源要素流向投入产出高的经济发达地区,从整体上提高了我国能源效率。董利(2008)[8]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市场化推进能够显著的提高能源效率。

刘红玫、陶全(2002)[11]实证检验了能源价格和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价格杠杆的作用调节着能源的供求,对能源效率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杭雷鸣、屠梅曾(2006)[30]的研究结果表明,能源相对价格的上升对于提高能源效率具有积极的贡献。油价上升提高了石油能源的效率,电价上升提高了电力能源的效率。提高能源价格是改善能源效率的一个有效政策工具。李世祥、成金华(2009)[22]在工业行业层面上也得到了相同的结论,能源价格对提高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具有正向作用,推进能源价格改革是节能减排的重要手段。

刘红玫、陶全(2002)[11]认为,所有制改革会带来管理和运营效率的提高,会对能源效率提高产生积极影响,实证结果也表明国有企业相比其他所有制企业有着更低的能源效率。魏楚、沈满洪(2008)[3]的研究也发现,深化国有经济改革、降低国有经济比重也是提高能源效率的有效手段,如果国有经济所占比重下降1%,其对能源效率的改善作用为0.15%~0.16%。

七、结语

综合来看,国内学者对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结构、能源消耗结构、技术进步、对外贸易等方面。对于产业结构变化对能源效率的效应,虽然还存在争论,但大多数的研究倾向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对能源效率产生了积极影响,特别是在较为细致的产业层面产业结构效应非常明显。不过,在工业部门内部,重化工业化对能源效率起到了负面影响。针对能源消费结构变动效应,多数研究认为煤炭消费比重与能源效率存在着反向关系,石油、天然气消费比重与能源效率存在着正向关系,但也有学者发现煤炭消费比重与能源效率存在着正向关系。绝大多数研究都发现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高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但也有研究者认为由于技术存在回弹效应,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提高具有动态性和不确定性。在对外开放对能源效率的影响方面,学者们倾向于认为对外贸易效应是积极的,但也有个别研究认为对外开放与能源效率的关系较复杂。

综上可见,现有文献较为全面地考察了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从研究结论中我们可以得到提高能源效率的努力方向,包括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推动技术进步,扩大对外开放水平,加快市场化进程,合理使用能源价格杠杆,以及继续所有制改革。然而,现有研究至少还存在三点可以改进的地方:第一,现有关于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多集中于单一因素的研究,未来可考虑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及各因素存在交互作用的情况下各相关变量对能源效率的影响,从而更准确地得出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第二,已有研究通常采用单一指标来表征能源效率,事实上,单一指标是基于单要素的能源生产率,使用这样的单一指标难以真正体现出 效率 因素。未来的研究应该更多地使用基于多要素的综合能源效率指标,这样才能真实反映一定生产要素结构下能源利用的综合水平。第三,现有研究方法主要为结构分解法和经济计量法,并没有将能源效率的经济影响因素放在经济体系内进行研究,难以全面地、准确地度量各种因素对能源效率的边际效应。这方面的改进方向是采用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方法进行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路正南.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能源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99,(12):53~55.

[2] 史丹,张金隆.产业结构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J].经济理

论与经济管理,2003,(8):30~32.

[3] 魏楚,沈满洪.结构调整能否改善能源效率 基于中国省

级数据的研究[J].世界经济,2008,(11):77~85.

[4] 赵晓丽,欧阳超.北京市经济结构与能源消费关系研究[J].

中国能源,2008,(3):21~24.

[5] 韩智勇,魏一鸣,范英.中国能源强度与经济结构变化特征研

究[J].数理统计与管理,2004,(1):1~6.

[6] 吴巧生,成金华.中国工业化中的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因素

分析 基于分解模型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6,

(6):75~85.

[7] 王玉潜.能耗强度变动的因素分析方法及其应用[J].数量经

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8):43~52.

[8] 董利.我国能源效率变化趋势的影响因素分析[J].产业经济

研究,2008,(1):8~17.

(下转第59页)

捷的清算通道。[4]第三,要寓监管于服务之中,加强对区域资金流动的监测与预警,确保区域金融安全。

(二)提高西部金融资本积累水平

提高西部地区的金融基本的积累水平是另一条根本而有效的途径。第一,增强国家对西部的财政支持,进一步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积极利用外资,进一步扩大我国西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给予更优惠的西部投资外商政策。第二,积极培育和发展西部资本市场。具体而言:深化西部国企改革改制,鼓励并扶持有条件的优秀企业上市,扩大西部地区公司上市规模,发挥其示范和联动效应;发挥优势产业的集聚效应,积极建立全国重点棉花和畜产品基地、石油化工基地和有色金属基地,鼓励面向西部地区的农牧业、能源、矿业资源投资;[5]加强西部地区证券经营机构的建设,在西部大中城市如西安和重庆,可以培育和发展面向西北和西南的区域性的金融中心;设立专门的西部开发银行,建立资金集中体系,建立创业投资公司,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

(三)提高西部金融资本的利用效率

通过提高西部金融资本的利用效率,也有助于提高资源的合理配置。具体而言:第一,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区域化实际,努力挖掘东西区域差异性和比较优势,实现金融资本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的融合,让金融资本在区域流动中更好地发挥配置导向和市场调节作用,从而促进区域统一市场建设、产业梯度转移以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第二,经济发展初期应把有限的资源分配于更有生产潜力和联动效应更大的产业部门,通过这些产业的优先发展来带动其他产业发展,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如工业投入缺乏)问题;第三,鼓励东部地区企业直接到西部投资设厂或参股、控股、联合开发新产品,从而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为西部经济腾飞注入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应鼓励有条件的西部企业到东部沿海开办企业,从而积累发展经济所需的资金及人力资本。

参考文献:

[1] (德)希法亭.金融资本[M].曾令先,胡天寿,译.重庆:重

庆出版社,2008.1.

[2] HM H oc hm an,J D Rodgers.The Am erican Econo m i c Rev i e w,

1969.542.

[3]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0.383.

[4] 高小琼.在金融资本流动与融合中加快区域经济金融的发展

[J].中国金融,2006,(16):16.

[5] 宋军.资本流动对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研究[M].湘潭:

湘潭大学出版社,2006.41.

(曹陇华 编发)

(上接第54页)

[9] 周勇,李廉水.中国能源强度变化的结构与效率因素贡献:基

于A WD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6,(04):22~31. [10] 史丹.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能源利用效率的改进[J].经济

研究,2002,(9):49~56.

[11] 刘红玫,陶全.大中型工业企业能源密度下降的动因探析

[J].统计研究,2002,(9):30~34.

[12] 齐志新,陈文颖,吴宗鑫.工业轻重结构变化对能源消费的影

响[J].中国工业经济,2007,(02):35~42.

[13] 李政,麻林巍.产业发展与能源的协调问题研究[J].中国能

源,2006,(10):5~11.

[14] 张瑞,丁日佳.我国能源效率与能源消费结构的协整分析

[J].煤炭经济研究,2006,(12):8~10.

[15] 郭菊娥,柴建,席酉民.一次能源消费结构变化对我国单位

GDP能耗影响效应研究[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8,

(04):38~42.

[16] 刘畅,孔宪丽,高铁梅.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消耗强度变动及影

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8,(09):1291~1298.

[17] 邱灵,申玉铭,任旺兵,严婷婷.中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分

异与影响因素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8,(09):920~

926.

[18] 郑畅.能源效率的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以长江流

域七省二市为实证[J].江西社会科学,2009,(09):101~

104.

[19] 李廉水,周勇.技术进步能提高能源效率吗?[J].管理世

界,2006,(10):82~89.[20] 齐志新,陈文颖.结构调整还是技术进步?[J].上海经济研

究,2006,(6):8~16.

[21] 王俊松,贺灿飞.技术进步、结构变动与中国能源利用效率

[J].中国人口 资源与环境,2009,(2):157~160.

[22] 李世祥,成金华.中国工业行业的能源效率特征及其影响因

素 基于非参数前沿的实证分析[J].财经研究,2009,

(07):134~142.

[23] 王群伟,周德群.能源回弹效应测算的改进模型及其实证研

究[J].管理学报,2008,(5):688~691.

[24] 李未无.对外开放与能源利用效率:基于35个工业行业的实

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8,(6):7~15.

[25] 沈利生.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变化不利于节能降耗[J].管理世

界,2007,(10):43~50.

[26] 张少军,李东方.生产非一体化与能源利用效率[J].中国工

业经济,2009,(2):66~75.

[27] 谢志军,庄辛观.宏观经济结构与能源密度的变化[J].中国

能源,1996,(5):14~17.

[28] 张贤,周勇.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能源强度的空间效应分析

[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100~106.

[29] 张少华,陈浪南.外包对中国能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研究

[J].国际贸易问题,2009,(6):23~29.

[30] 杭雷鸣,屠梅曾.能源价格对能源强度的影响 以国内制

造业为例[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12):93~100.

(劲 草 编发)

全要素能源效率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全要素能源效率问题研究的文献综述 【摘要】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对中国的能源效率问题所做的研究,他们从全要素效率角度对能源效率进行评价,研究方法不同,结论也有所差异,但研究基本表明我国能源效率在提高。在能源效率的提高政策建议方面,我国应该建立健全能源政策,合理的配置能源,重视可再生资源发展,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能源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加强与国际合作,进一步提升我国的能源利用效率。 【关键词】全要素能源效率;可再生资源;提升技术水平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能源消费规模日益增长,供求矛盾凸显。外延粗放的发展方式使我国目前的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环境污染问题日趋恶化,我国的环境及资源压力不断增加。英国石油公司公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4》显示,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占全世界的能源消费总量的22.4%,是最大的能源消费国。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缓解我国日益严重的能源需求与节能减排的压力,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我国明确提出2015年的能源消耗强度比2010年分别下降16%;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17%。

从国内地域分布来看,三大区域间能源效率出现了较大的差异,而且国内省区市能源利用效率也参差不齐。我国正处于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面对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能源需求和环境污染双重压力,提高能源效率、改变消费结构与推进低碳发展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要提高能源效率,首先要对我国的全要素能源效率现状进行科学测度,全社会的产出决定了全要素能源效率是由多种不同的投入要素组合共同作用的结果,揭示影响全要素能源效率的主要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合理有效的能源政策。 二、文献综述 能源效率是减少提供同等能源服务的能源投入。研究终端使用部门不同时期的能源强度变化能够更好地了解能源效率的变化。各种能源强度测度方法得到了发展,并不断地改进测度方法,将经济体系的整体能源强度准确分解为部门内实际能源强度变化效应与结构变化效应。能源效率的指标最先是由Patterson提出,由于仅考虑了能源投入与产出的简单关系,被成为单要素能源效率指标。Patterson最早提出了物理热力学、经济热力学、热力学和纯经济四种能源效率测度指标;史丹提出了经济能源效率指标和物理能源效率指标。王庆一(2001)则将能源效率分为经济能源效率和物理能源效率两类。单要素能源效率指标早期曾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上述指标忽略了能源与资本、劳动等其它投入要素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我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会计研一20101311 黄晓纯 股利政策一直是理论界及实务界研讨的问题,现金股利又是股利分配的主要方式,对现金股利的行为研究非常重要,特别是自米勒和莫迪利安尼1961年提出股利与企业价值无关理论以来,学术界不断对他们的理论提出挑战。用代理理论解释股利政策是现代股利理论研究中的主流观点。学者对现金股利政策影响因素的研究大多集中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股东意愿方面,其中在公司内部因素颇多,多采用实证研究,多选取一些可量化的指标上,如盈利能力、资本成本、现金流量、控股股东、上年的现金股利、资本结构、流动比率、市盈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 刘淑莲,胡燕鸿(2003)以上市公司派现能力和投资机会的角度分析现金分红决策的影响因素为切入点,以2002年6月深沪两地上市的1179公司中,按照25%的比例共随机选取了在2000年底以前上市的299家公司作为样本,并剔除该年已经被ST、PT的股票。提出派现能力假设和投资机会假设,选取了每股收益、净资产收益率、每股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每股净现金流量、每股红利、股利与经营现金流量比例、股利与股权自由现金流量比例、资产负债率、非流通股比例、资产总额12个变量,分析了这些变量与现金分红的相关性,主要采用分类统计和回归分析方法,利用SPSS统计软件和EXCEL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加工处理,以验证我们提出的假设。首先对每股收益、股权自由现金流量、经营净现金流量、每股现金流量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又按照现金分红大小排序,分成11个子样本组,并且按照不同的股利支付比率(EPSR、FCFER)进行分类统计,发现上市公司是通过配股融资和发行新股解决分红现金不足的问题,最后将个样本的均值对个变量进行相关性检验,又得出结论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一般不超过会计收益或账面利润,但相当一部分公司的现金分红超过其股权自由现金流量,其分红的现金来源于配股融资,且中国上市公司现金分红和决策当期的每股收益和资产规模呈正相关,与资产负债率呈负相关。在与现金流量指标的关系上,现金分红和经营现金净流量的关系相对较密切,股权自由现金流指标的解释性很差,以及相对来说,高ROE、高ONCF和高分红的公司,大多为传统产业,高ROE 和低ONCF公司中分红较少的公司一般属于高科技行业,这表明现金分红与投资收益率和投资机会有关。 尹憬(2006)以沪市2004年度发放了现金股利的49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来研究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现金股利发放的因素,假设股权集中度、盈利能力、上年度现金股利的发放情况、公司规模、每股净资产、负债比率为主要因素,即假设股权越分散,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以及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上年度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当年每股现金股利越高,公司规模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高,负债比率越高,每股现金股利越低六大假设,选取了公司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第二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之差来反映股权集中度,用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来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用03年发放过现金股利反映现金股利的持续性,用总资产的对数来表示公司的规模,每股净资产和资产负债率用相应的公式来表示,建立多元回归模型,运用多元回归方法,运用了多重共线性检验、异方差检验、以及自相关检验,在对假设作出判断的基础上,进行了原因分析,最后得出结论,接受假设盈利能力越强,每股现金股利越高,每股净资产与现金股利正相关,负债比例

影响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成本的因素

影响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成本的因素 作者:指导教师:二〇一二年一月

影响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成本的因素 摘要:民以食为天,吃得物美价廉始终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品种、安全等等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在生鲜农产品的运输过程中,随着这些要求指数的提高,成本问题的提高随之而来。由于我国现在的物流效率低下,导致了生鲜农产品不能物尽其值,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损失严重,这样既损害了生产者的利益,也是的消费者为此付出更高的价格。为保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根本利益,增强生鲜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降低物流运输成本势在必行。本文针对几个物流运输成本的影响因素进行简单的理论分析以及简单的数据分析,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得到显著因素,从而通过对各因素的改善降低运输成本。 Abstract: the people,eat too cheap and fine is alway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living standards, the people to fresh produce, breed, practicing the requirement of safety and so on more and more high, but in the fresh produce transport process, as these requirements index rise, the costs of improving follows. Because our country now of the logistics efficiency is low, the lead to the fresh produce can't things out of its value, fresh produce in transport and severe losses, such already damaged the interests of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pay is higher prices. To ensure that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producers and consumers, enhance the fresh produce market competitive power, reduce logistics cost is imperative. In this paper several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cost .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物流运输计量经济学 Key words: Fresh agricultural products logistics transportation econometrics

新能源汽车技术发展文献综述

【摘要】新能源汽车由于其具有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受到了各国政府及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本文总结了美国、日本等学者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及相应政策做的研究分析,同时总结了我国学者对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产业政策和消费者市场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为进一步的研究有所启示和帮助。 【关键词】新能源汽车文献综述消费者市场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对我国汽车产业的升级、减少环境污染和节约能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几年,我国政府开始大力支持和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制定了一系列产业政策、消费政策、税收政策等,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专注,引发了巨大的投资浪潮,极大地促进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关于新能源汽车方面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研究领域也相对有限,本文通过对比总结国内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对我国目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及消费者市场等方面问题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一、国外新能源汽车的相关研究 新能源汽车是低碳的必然选择,也是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新能源汽车产业化发展的直接推动力就是国家制定的战略及相关扶持政策。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高度重视,通过财政支持、税收优惠等手段来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开发和发展,并取得了成就。国外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通常在政府引领下联合大学、研究机构及企业共同展开,主要关注新能源开发技术、产业化、市场化等相关理论的研究,对于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成功也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等国的研究。 美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理论与政策,并主要针对电池汽车和氢能源汽车。John R.Wilson和Griffin Burgh(2003)在氢能源研究报告中分析了氢能源在美国能源独立和安全方面的作用,但是他们指出大规模利用将会面临技术、热动力损失、规模和安全等多方面的问题,同时氢能源配套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发展严重滞后于氢燃料汽车技术,所以美国想要进一步发展氢能源还需要克服很多技术上和经济上的困难。Amble(2011)较全面地研究了近年来美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趋势及政府为保障新能源汽车发展所形成的政策法律体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世界范围内发展新能源汽车须建立统一的生产、安全国际标准体系。2013年美国能源部氢燃料电池技术负责人Sunita Satyapal所说,氢燃料电池技术发展仍有诸多挑战,基础设施是关键,但政府目前还不打算拨款修建加氢站。 日本主要致力于混合动力汽车和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其中有日本学者Max Ahman(2004)重点研究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与发展中日本政府所产生影响,以及在政府支持计划中技术灵活性的重要性,还介绍了日本政府为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所出台的一些综合政策。Yoichi Kaya(2006)实例验证了氢能及其燃料电池的能源利用率和无污染性,指出氢能源引用推广的关键是提高能源转化技术水平、提高燃料效率和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HasishiIshitani(2007)在概括了日本新能源已有产业政策深入探讨了未来纯电动和燃料汽车的技术研发格局和发展方向。Masonori Mond(2007)证实了氢能源环保性能的高效性,阐述了日本氢能加气站的建设运营状况,并提出了日本下个阶段大力发展氢能和燃气电池等基础设施的建议。井志忠(2007)对日本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模式进行研究,总结了日本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动因、政策扶持体系和官产学一体化的研发与应用格局。 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及问题相关研究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始于21世纪初,2001年我国启动了“863”计划后形成了“三纵三横”的开发布局。201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基本上紧随世界发展潮流,新能源汽车产业被定为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针对于新能源汽车的产业发展,程振彪(2010)认为我国新能源汽车和国际相比有着自己的优势部分,如新能源公交车。杨萍、易克传(2011)指出总体来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基础较好,市场前景广阔,但也需要在各个方面加以努力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中整车企业和关键零部件企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文献综述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现状与展望 王利军(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 刘小龙(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 端木沛强(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 景池(合肥工业大学,合肥230000) 【摘要】介绍了无线充电技术的分类、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工作原理以及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技术的应用情况,对比分析电动汽车传统能源供给方式及无线充电方式的优缺点。分析电动汽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特点,并介绍应用于电动汽车的无线充电技术的研发现状。然后以行驶中的充电技术为重点,对将来电动汽车用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进行展望。Abstract:The categories, operating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are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re analyzed by comparing traditional energy supply mode and wireless charging mode. The characteristic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for EV is analyzed. And then the development present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is introduced. Finally,the future of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for EV is described with focus on charging of a moving vehicle on road. 【关键词】电动汽车无线充电无线电力输送电磁感应 Key words:electric vehicle; 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 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0 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环境和能源问题的日益突出,发展和普及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呼声日趋高涨,国内外纯电动汽车( EV) 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PHEV) 的量产和销售也已开始。然而当前电动汽车的普及还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充电技术方面,现在电动汽车的充电方式全部是接触式充电(无论是充电模式还是换电模式) ,非接触式的无线充电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然而,从便利性来看,非接触式无线充电技术更适用。由于电动汽车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远不及汽油,必须经常进行充电作业,且每次充满电都需要数小时。而利用无线充电技术可以省却繁琐的充电作业,甚至可以在汽车行驶中自动进行充电,实现智能化和人性化,同时解决了接触式充电在安全和维护方面的问题。 1 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技术引源于无线电力输送技术。无线电力传输也称无线能量传输或无线功率传输,主要通过电磁感应、电磁共振、射频、微波、激光等方式实现非接触式的电力传输。根据在空间实现无线电力传输供电距离的不同,可以把无线电力传输形式分为短程、中程和远程传输三大类。 1.1 短程传输 通过电磁感应电力传输(ICPT)技术来实现,一般适用于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供电。ICPT 主要以磁场为媒介,利用变压器耦合,通过初级和次级线圈感应产生电流,电磁场可以穿透一切非金属的物体,电能可以隔着很多非金属材料进行传输,从而将能量从传输端转移到接收端,实现无电气连接的电能传输。电磁感应传输功率大,能达几百千瓦,但电磁感应原理的应用受制于过短的供电端和受电端距离,传输距离上限是10 cm 左右。 1.2 中程传输 通过电磁耦合共振电力传输(ERPT)技术或射频电力传输(RFPT)技术实现,中程传输可为手机、MP3 等仪器提供无线电力传输。ERPT 技术主要是利用接收天线固有频率与发射场电磁频率相一致时引起电磁共振,发生强电磁耦合的工作原理,通过非辐射磁场实现电能的高

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制造业能源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引言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民经济逐步表现出对能源的高消费和强依赖的特点,能源巨额消耗对可持续发展施加越来越大的压力。作为应对措施,2005年,我国政府提出了“十一五”期间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即在五年间单位GDP能耗减排要比“十五”降低20%。2006~2008年单位GDP能耗累计共下降10.1%,五年即将过去,节能结果并不令人满意。原因在于现有的节能降耗指标是以行政区域为分解对象按单位GDP能耗为约束目标的,这是典型的区域治理方式,它的局限性在于分解对象没有直接针对能源消耗的行业或企业。为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我国在“十二五”期间有必要以行业或企业为约束对象并分解节能指标。有鉴于此,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各行业的能源效率状况、节能潜力以及影响因素,然后再在此基础上采取对策措施,以确保国家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为了弄清我国行业能源效率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众多学者主要以工业为对象展开研究。唐玲、杨正林(2009)利用DEA方法测算了1998~2007年中国工业行业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探索工业经济转型对能源效率提升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中国工业能源效率的总体水平较低。开放程度高、竞争性强的行业能源效率较高,而开放程度低、垄断程度高的行业能源效率水平低;工业能源效率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呈倒“U”形特征;李世祥、成金华(2008)采用DEA方法,应用不同目标的能源效率评价模型,评价了1990-2006年间中国的能源效率状况,并用“两步法”估计其影响因素。认为工业部门能源效率不高是由能源密集型的工业结构以及生产技术结构所决定的;王少平、杨继生(2006)研究了12个工业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的综列协整关系,得出了我国工业各主要行业的能源消费与行业增长和能源效率之间存在长期均衡,且长期均衡具有显著短期调整效应的结论;庞瑞芝,王卢羡等(2009)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对经济转型期间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分析,指出中国工业部门增长以能源低效为特征,工业部门全要素能源效率和技术效率都偏低,工业增长模式依旧粗放,重化工业化发展水平较低;孙海、王元地等(2009)将能源消耗强度分解为结构份额和效率份额两个因素,分析了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效率提高对能源消耗强度的影

氢能源综述

氢能源的最新研究成果综述---制备、储存以及利用 在法国小说《神秋·岛》中有句话:“我相信,总有一天氢气和氧气会造产生光和热的无尽源泉”。地球上的物质66%是由氢组成的,当石化燃料危机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危机越来越成为关系国计民生和人类未来的重要问题的时候,一个全新的“氢能经济”的蓝图正在逐步形成。氢能是一种完全清洁的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它是利用石化燃料、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来产生氢气,也可通过燃料电池化学反应直接转换成电能,用于发电及交通运输等,还可用作各种能源的中间载体。氢可作为一种储备的能源,如果利用丰富的过剩电能实现电解水制氢,可以建独立的氢供应站,不必区域联网。因此,氢与可再生一次能源相结合可以满足未来能源的所有需求。 1、氢能源的优越性 氢作为能源有许多优越性。水通过光分解可制得氢,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料,又十分低廉,地球的表面有是水,储量很大。氢燃料燃烧后又生成水,是一种燃烧无害、十分清洁的能源。氢在储存、输送上比电力损失小,而且氢燃烧热值高,1kg氢燃烧产生的热量相当于3kg汽油或4.5 kg焦炭的发热量。但是在实际的应用中氢的存储与运输,以及利用太阳能分解水制取氢,一直是制约氢能发展的问题。 2、氢能源的制备与贮存 氢能源的制备 “纯天然的氢能源”目前自然界是没有的。氢能源是一种二次能源。它更像是一种能量的载体,通过某种途径制得,然后再用于另一种途径。氢能源的热值非常高,又不会产生污染(氢气的燃烧产物即为水),因而是理想的二次能源。目前氢能源的制备方法非常多,从传统的电解水制氢,到微生物制氢。课本中已经详细介绍了电解水制氢的方法,因此这里着重介绍生物制氢的方法,以及最近美国科学家最新开发出的用糖来制取氢气的方法。 人们就已经认识到细菌和藻类具有产生分子氢的特性。在生物制氢研究领域,人们以碳水化合物为供氢体,利用纯的光合细菌或厌氧细菌制备氢气,并先后用一些微生物载体或包埋剂,细菌固定化的一系列反应器系统进行了研究。到 20 世纪90年后期,人们直接以厌氧活性污泥作为天然产气微生物,以碳水化合物为供氢体,通过厌氧发酵成功制备出生物氢气,因而使生物制取成本大大降低,并使生物制氢技术在走向实用化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展。任南琪等以厌氧活性污泥为菌种来源,以废糖蜜为原料,采用两相厌氧反应器制备出氢气,开创了利用非固定化菌种进行生物制氢的新途径,由于此技术采用的是混合菌种,在运行中方便操作和管理,大大提高了生物制氢技术工业化的可行性,也成为国际上近来生物制氢技术研究的热点。樊耀亭等以牛粪堆肥作为天然混合产氢菌来源,以蔗糖和淀粉为底物,通过厌氧发酵制备了生物氢气。迄今为止,已研究报道的产氢生物类群包括了光合生物(厌氧光合细菌、蓝细菌和绿藻X非光合生物(严格厌氧细菌、兼性厌氧细菌和好氧细菌)和古细菌类群。 最近,科学家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方法,使用由13种酶组成的混合物,将碳水化合物和水转变成二氧化碳和氢气。实验显示,这一反应在约30℃和1个大气压的条件下即可发生。将二氧化碳抽除后,氢气进入燃料电池产生电力,副产物水可以循环利用。在反应中,氢是主要产物,效率比自然界里厌氧菌分解生物物质产生氢的效率高3倍,每磅氢的成本可能低于1美元。

关于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的文献综述

关于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的文献综述 09学前(2)邵冰青00915517 国内外学着对影响师幼关系的因素做了很多研究。幼儿自身特点、家庭、教师的特点以及幼儿和教师的互动环境都影响着师幼关系的形成。 一、与幼儿相关的影响因素 幼儿作为互动的主体,其自身的特点以及所处家庭的特点影响着互动的形成。研究表明,开朗、外向、行为积极地幼儿易与老师形成良好的互动。Fein,Gariboldi,Boni(1993)的研究结果表明,幼儿气质内向或是外向直接关系着他们和老师的互动情况。Brophy,Good认为,教师会格外关心那些与自己亲近的幼儿,而这些幼儿多是积极行动,成绩优异,能够表现自己的孩子。除了幼儿自身的气质外,幼儿与父母的亲子关系也影响着互动的结果。Erickson,Pianta(1989)指出,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幼儿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依恋情况,影响着幼儿的学习与环境适应能力,从而影响到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 二、与老师相关的影响因素 师幼关系还受到教师自身的特征,教师的教育观念等地影响。Rimm-kaufman(2002)的研究显示,教师对儿童的敏感反应是与儿童在课堂的积极调节紧密相关的,并且儿童与更敏感的老师进行互动比与不太敏感的老师互动显示出更多的主动行为。此外,奉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观念的老师更能幼儿形成良好的互动。Kagan,Smith(1988)通过研究得出结论,奉行“儿童中心”的教师比奉行“教师中心”的教师进行互动的时间更长,频次更多,对幼儿行为更为敏感。 三、与互动环境相关的影响因素 国外新进研究表明,班额的大小会对师幼互动发生影响。Rimm-kaufman(2002)研究显示,初期被划分为勇敢的儿童在班额较大的课堂中更容易出现拒绝任务的行为,更可能讲话,更可能向教师提出请求。Blatchford(2003)研究显示,在小班教学中,教师与幼儿的互动更为流畅,更富有个性化,但在大班教学中,幼儿更可能与同伴进行互动,而与老师互动减少。此外,幼儿园处于的环境中的噪音,卫生情况也对师幼互动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贾克(2000)研究表明,幼儿园处于的地区往往噪音级别很高,容易影响幼儿的情绪,老师也更易产生怠倦感。

物流产业构成要素及效率研究论文

物流产业构成要素及效率研究论文 物流产业构成要素及效率研究论文 区域物流产业概念及基本构成 (一)区域物流产业概念及性质。物流产业目前己成为经济运行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是国民经济的“润滑剂”和“助推剂”。区域物流的概念是一个全方位概念,不仅包含地域因素,同时也涉及到各个区域间政治、经济以及文化间的因素。区域物流作为物流产业的一部分,有着物流产业所具有的显著特性。首先,区域物流产业具有基础性,区域物流产业在其运行过程中会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以及消费等环节都有影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基础作用。其次区域物流产业具有服务性,区域物流产业的服务性特征可以从宏微观角度具体分析:从微观角度来说,区域物流产业的服务性体现在具体客户与物流供应者间的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理念;从宏观角度来说,区域物流产业的服务性主要体现在整个地区各个区域间对区域物流产业的供需对比理念。最后区域物流产业具有综合性,物流产业本身包罗万象,不仅横跨国民经济的多个基础性产业, 同时也是一个庞大的纵向经济领域,因而总结来说区域物流产业是综合性产业。(二)区域物流产业基本构成。区域物流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而区域物流产业也是由与物流相关的多种产业构成的,具体来说区域物流产业主要包括配送基础产业、装备 制造业、信息业以及相关物流衍生产业。其中区域物流基础产业是整个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物流产业中运输路线、运输方式、货仓以及终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是发展物流产业的根本;而物流装备制造业则是借助我国的制造业优势来改造传统装备,是提升整个物流系统装备现代化水平的重要产业;而物流信息业则是整个物流产业软实力的象征,它通过电王振江(商丘工学院管理学院河南商丘476000)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子信息技术将具体产品

电动汽车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电动汽车充电对配电系统的影响文献综述题目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负荷的影响学院自动化学院 专业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 姓名 班级 学号 指导教师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汽车的普及,石油的消耗也日益增加,作为不可再生的石油资源,总有枯竭的一天,而且汽车尾气的排放对环境有很大的污染,所以利用电能替代石油,实现汽车尾气的零排放,将是未来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截至2015年一月,从公开信息显示,目前杭州已经建成了70座充换电站、620个充电桩,其中杭州主城区投入运营的充换电站有27个。在杭州市区里,一辆新能源车要找到最近的充电站,只要开4.5公里。 2015年9月,关于充电桩的好消息频频传出,如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提出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国家标准修订稿通过审查,以及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发布《关于加快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我国将基本建成适度超前、车桩相随、智能高效的充电基础设施体系,满足超过500万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北京通信展举行期间,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称:国家准备将充电桩普及的任务交由铁塔公司负责。 国内外电动汽车在近几年的发展情况如下:经过2012和2013年的缓慢起步,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终于在2014年下半年爆发,全年销售已超过30万辆大关,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突飞猛进,比亚迪从2013年的第40名跃升至第七位,康迪电动车也挤进第十名。在201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售量达到40万辆左右。 随着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电网原有装机和线路容量是否能应对新增充电负荷需求,即在不扩大规模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原有电网利用率,增加容纳能力,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充电负荷对电网的负面影响,在分析充电负荷特性基础上,针对电动汽车充电对电网各方面的影响,提出相应对策,将对电动汽车产业化进程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二、主题 由于电动汽车使用一般不受季节变化的影响,并且其变化周期是以天为周期,因此采用典型电网日负荷曲线来分析电动汽车充电站大量接入对电网日负荷曲线的影响电网24小时负荷分布中,每天中有两个负荷局峰,分别是上午十点左右和夜间二十点左右。 我国电动汽车起步较发达国家晚,但研究发展快。各汽车生产商进入研发电动汽车的行列,已经在促进电动汽车各方面技术发展方面取得有益的成见。由于配套设施等主要原因,家用电动汽车并没有广泛的推广开来,现有的电动汽车充电站主要对电动公交车和工程车辆进行充电。同时针对电动汽车充电站运行和电动汽车充电对配电

能源效率回弹效应研究文献综述

能源效率回弹效应研究文献综述 作为世界能耗的大国,长期以来,节能减排一直是我国的工作重点。从国际能源利用效率看,当前中国能源利用效率整体偏低,目前的能源利用率只相当于欧盟和日本的1/4,美国的1/3。因此,提高能源效率被认为是实现降低能耗、节约能源和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然而,随着我国的能源效率不断提高,能耗总量也在增长,应证了能耗回弹效应(rebound effect)的存在。鉴于国内对能耗回弹效应的实证研究相比国外仍存在明显不足的情况,回顾和分析了能源效率回弹效应的研究成果,希望对进一步认识能耗回弹效应的作用并借此对如何制定能源效率政策提供帮助。 标签:能源效率;回弹效应;综述 1 引言 近些年,中国能源要素日益趋紧、环境保护压力不断加大,消耗了七成能源的工业却贡献了不到一半的产出,能源效率堪忧。我国的能源发展面临着既要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又要减轻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 相关数据显示,我国的能源消费总量连续多年都位居世界前列。每年一次性能源的消费比重均在90%以上。显然,中国目前仍未完全摆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需要大量的能源消耗作为经济支撑,而受资源约束力的作用,能源产量增幅明显后劲不足。而长期以来,国内学者们较多关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控制能源消费总量问题,而忽视了能源在开发、加工、转换、利用等各个过程中的效率问题,即能源效率问题。因此,在我国大力治理雾霾,倡导低碳理念的大背景下,提高能源利用率已刻不容缓。 从国内来看,能源利用效率整体有所提升,但行业和地区间的能源效率差距较大,高耗能行业和高能源消耗地区的能源效率相对较低。并且,随着能源效率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能耗总量却依旧处于上升趋势。2014年我国的能耗强度下降4.8%,是近年来最大降幅。全年能源消费总量42.6亿吨标准煤,仍比上年增长2.2%。究其原因,能源效率回弹效应的存在使得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更加艰难。 能源效率的回弹效应是指技术进步可以提高能源效率,进而节约能源消费量。但技术进步在提升能源效率的同时,可能会通过替代效应、收入效应和产出效应等机制产生新的能源需求,刺激更多的能源使用,部分地抵消了所节约的能源。其原始思想可以追溯到1865年Jevons在其著作《煤炭问题》中提出的“杰文斯悖论”。对回弹效应的具体理论研究主要基于微观的生产理论和消费理论以及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增长理论。 目前已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运用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多元回归计量模型等方法证明了我国能源消耗上回弹效应的存在,如王志华(2014);李强等(2014);

人民币汇率的影响因素——文献综述

前言 本人毕业设计的论题是《后危机时代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早前有些国内外学者对人民币汇率波动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规划分析,但如今经济已经步入了“后危机时代”,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风险加剧,其波动情况值得关注,并且在美联储启动二次量化宽松政策和各国竞相压低本国汇率的外部情况下,中国人民币汇率问题再次被推到了漩涡中心。因此基于“后危机时代”这个大背景,本文的论述对今后把握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情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根据早前国内外学者对人民币汇率的研究成果,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大胆地将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情况置于“后危机时代”背景下来进行研究,对当前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各种观点进行了全面梳理。本文主要查阅了近几年有关人民币汇率、汇率决定理论及人民币汇率理论的文献期刊。

1 后危机时代 1.1后危机时代的概念 所谓后危机时代(后金融危机时代),就是指随着危机的缓和,而而进入相对平稳期。但是由于固有的危机并没有,或是不可能完全解决,而使世界经济等方面仍存在这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是缓和与未知的动荡并存的状态。 2009年下半年以来,在全球大规模的经济政策刺激下,世界经济逐渐走出衰退,开始缓慢复苏。主要世界组织和预测机构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趋于乐观,连续几次上调预测结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2010年1月26日公布的《世界经济展望》中预测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3,9%,高于该组织2009年10月预计的3.1%;预计2011年全球经济会继续加速增长,预计增幅,预计增幅为4.3%,也高于上次预计的4.2%。其中,2010年美国增长2.7%,欧元区增长1.0%,日本增长1.7%。在金砖四国中,中国增长10.0%,印度增长7.7%,巴西增长4.7%,俄罗斯增长4.0%。全球经济正在进入好于预期的复苏期,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经济增长速度。预计未来几年,发达国家经济将保持平稳低速增长,发展中国家将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测报告中显示,201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2.1%和6.0%,2011年增速将达到2.4%和6.3%。 1.2后危机时代世界经济发展趋势 一是世界市场比危机之前变得更加拥挤。一些主要发达国家在这次危机后会提高储蓄,减少消费。 二是新兴市场将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危机之后,发达国家将有可能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美国、西欧经济不会衰退或者负增长,但会有一段时间的零增长。而发展中国家势头强劲,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达到8%,印度明年要达到9%,拉美国家明年会有5%左右的增长。 三是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都在回归实体经济。金融永远是和风险相联系的,过去片面强调金融,过度依赖金融。现在各国开始认识到,要积极保持和发展实体经济,才是经济的基础。

物流业地区间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我国物流业地区间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及托宾模型的分 析 2011-2-21 摘要:文章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托宾模型,利用省际面板数据对我国物流业地区间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区域物流综合技术效率不高;区域物流效率差异正在逐步缩小;东部地区物流效率较中西部地区略高;物流资源利用率、区域市场化程度以及港口物流在区域物流中的重要性是影响区域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为提高我国物流产业效率,应着力强化各省、市、自治区物流市场化程度,建设全方位、开放、统一的市场和流通体系;提升区域物流技术投入与应用效率,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提高物流资源利用率,合理布局物流产业,防止地区条块分割,促使物流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投资转变,强调区域物流的有序竞争;加快港口物流发展。 关键词:物流业,数据包络分析,Tobit模型,效率 一、引言 物流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物流业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区域经济的效率,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与成长。我国物流业虽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仍然比较薄弱,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分析物流业效率,剖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具体实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在物流业效率研究方法的选择上,帅斌、杜文[1]将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简称DEA)与主成分分析方法(PCA)结合起来对物流业进行综合分析与量化评价。张兴远[2]认为,用DEA模型从宏观角度对物流业发展能力进行评估是适宜的。因此本文选择DEA模型及托宾模型(下文称Tobit模型)对我国地区间物流业效率进行分析并找出其影响因素。在实证研究方面,鞠颂东、李尹松、徐杰[3]采用横截面数据,对西部地区物流总量、物流政策与制度、投资、人力资源、物流企业、物流技术及设施、管理水平等进行比较研究,分析西部地区物流业效率与现状。郭晓平、张岐山[4]选取2005年各地区物流业发展相关指标数据,分别以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量、物流业从业人员数量两项指标为投入,各地区物流业生产总值、物流业从业人员工资总额两项指标为产出,利用改进的DEA模型对各地区物流业效率进行了分析。 目前,尽管研究物流业效率的文章很多,但大多数仅从微观层面进行研究,从区域物流角度进行效率分析的很少。在对区域物流业效率进行分析之前,大多数文献没有很好地定义物流业,特别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物流业,这就导致在选择投入产出指标时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得出的结果与政策建议也不具有合理性。在现有研究中,对影响区域物流业效率的环境变量的分析较少。为此,本文将在定义符合我国国情的物流业基础上,对我国区域物流业效率进行较为充分的分析,对影响物流业效率的因素进行深入讨论。 二、计量模型与实证分析

新能源汽车的研究论文

新能源汽车的研究论文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新能源汽车的研究 测绘工程学院地理信息科学王荣宝 0 摘要 在全球能源短缺,提倡清洁能源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新能源汽车兴起的背景出发,提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挑战和促进我国新能源汽车巅峰相关措施,对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引言 一、新能源汽车概念 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的各种能源形式。新能源汽车是相对于传统汽车提出来的,传统的汽车是以汽油、柴油为燃料,而新能源汽车是指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采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动力系统的汽车。目前在工程上可实现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包括:混合动力、天然气车、纯电动车和燃料电池。同时新能源汽车被认为是现阶段减少空气污染和减缓能源短缺的有效方式。 二、新能源汽车的研究背景 世界性的石油紧缺,开发新能源是未来时期广为关注的研究课题。新能源的研发和应用会直接影响到汽车行业的未来命运,率先生产出新能源产品将成为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伟业。

能源紧缺问题严重,全球石油资源储量的稀缺毋庸置疑。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成为世界汽车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石油价格不断飙升,新能源汽车显示出使用成本低的优势。各大汽车制造厂商也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空间开始加大研发和推广的力度。 全球环境保护的呼声日益高涨,新能源汽车能够满足更为苛刻的环保要求,并且一定程度上抑制温室气体排放。我国在汽车产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同时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以雾霭为主的环境污染已成为我国政府面临的一大问题,因为汽车尾气的排放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一个主要来源。针对汽车尾气污染问题,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针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标准液越来越严格,而为了应对不断严格的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各大汽车厂商目前主要采用改进发动机,提升效率的方法,也面临技术提升难度越来越大。此时,发展新能源汽车,代替常规汽车,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汽车尾气排放问题,从而改善空气质量,保护环境。 三、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意义和目的 汽车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并且汽车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已成为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组成成分。但是,以石油为燃料的传统的汽车工业,在为人们提供快捷、舒适的交通工具的同时,增加了国民经济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加深了能源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随着资源与坏境双重压力的持续增大,发展新能源汽车已成为未来汽车工业发展的方向。

能源效率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能源效率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文章梳理了我国能源经济学界数十年来对能源效率的概念、分类及影响因素等问题的研究成果,具体阐述了能源效率既有能源经济效率与能源环境效率之分,又有能源物理效率与能源经济指标之别,更有单要素能源效率与全要素能源效率之不同,而全要素能源效率则为学者们所青睐;同时指出,影响能源效率的因素既有技术进步、外商投资、对外开放度等短期因素,又有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等长期因素。 标签:能源效率;概念;分类;影响因素 一、能源效率概念 所谓能源,通常是指可供人类获取各种形式的能量的自然资源。能源可具体它分为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两大种类:前者是指没有经过人类加工的大自然中与生俱来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直接来自太阳的福射能和间接来自太阳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风能、海洋能等新能源;后者则是指依托一次能源的进一步加工和转化从而获取的能源,如通过风力发电获取的电能,加工石油制造的汽油等。 所谓能源效率(Energy Efficiency),是指能源开发、加工、转换、利用等各个过程的效率,是能源投入产出的比例关系,即在增加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前提下所需要消耗的能源量。能源效率生产率往往被用来代表一个国家或者特定地区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能源效率的提高,是指在相同產出下尽量减少能源的使用,或者使用等量的能源创造尽可能多的产出,它对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非常有效。 近年来,有不少学者开始各个角度关注能源效率问题。现有的研究成果将能源效率分为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环境效率两种情况:前者是指能源投入和经济产出的比例关系,后者则考虑到产出中对环境有影响的非期望产出,即能源投入与包括经济和非期望污染的产出之间的比例关系。也有学者提出,如果依据评估对象的范围来划分,则可将能源效率分为能源物理效率和能源经济指标两种:前者是指能源通过加工后转变为一种新能源的投入与产出之比,其指标包括单位产品(或服务能耗)和物理能源效率(热效率);后者主要反映在社会财富创造和建设过程中通过使用能源能够带来多少经济效益的问题。 二、能源效率分类 在现行研究体系下,能源效率按照评价指标体系中投入要素的成分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单要素能源效率和全要素能源效率两大类。单要素能源效率中的投入要素只有能源一种投入,而全要素能源效率中的投入要素不仅包含能源要素,还包括资本和劳动力投入两个要素。 1、单要素能源效率

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2018年5月西部皮革理论与研究 关于企业创新影响因素的文献综述 陈园园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30000) 摘要: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这几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的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本文通过总 结国内有关企业创新的研究成果,从影响企业创新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两个角度总结了现有文献。 关键词:企业创新;宏观因素;微观因素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 - 1602 (2018) 10 -0051 -02 创新是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科技生产能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国 民经济发展的核心。这几年来,中国高度重视创新,提出创新驱动 的发展战略。企业创新作为创新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研究 已经成为了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点。 1宏观因素 蔡竞和董艳(2016)使用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各 城市商业银行的分支机构的数据,结合中国工业企业在2005年- 2007年的数据,对区域银行竞争程度对企业创新行为是否会产生影 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显示,银行业的竞争性市场结构对企业的 研发创新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这种影响在中小企业更为明显。同时,与国有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相比,股份制商业银行可以 更好地推动企业进行研发创新。 史宇鹏和顾全林(2013)在建立理论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了国 家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情况对微观企业中创新投入的影响。结果发 现,公司中存在的知识产权侵权的程度会对公司的研发活动产生较 强的抑制作用,而且通过调查与查处并不能完全消除这种负面影 响。另外,知识产权保护的程度对不同公司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与 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受知识产权保护的影响会更大;高竞争 行业的企业也是。 王文春和荣昭(2014)利用1999 -2007年间35个大中型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数据,研究了房价上涨对新产品的产量和X&D 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如果房价上涨越快,那么本土企业创新的 趋势就越弱。 吴超鹏和唐莳(2016)对中国各省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执法力度 的不同对上市公司技术创新是否会产生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 表明:如果政府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大,那么可以提高企业的创 新能力,具体表现为企业专利研究的产出和研发投入增加;同时,加强知识产权执法是通过降低研发溢出损失以及减轻外部融资约束 着两种方式来促进企业创新的。 倪骁然和朱玉杰(2016)发现,加强劳动保护可以使企业的创 新创新活动增加。他们以2008年《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为基准,建立了双重差异模型。结果显示,在《劳动合同法》实施以后,劳 动密集型企业的创新投入大幅增加。同时,企业的创新产出也显著 增加。另外,本文的结论在创新需求和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以及 在民营企业中更为突出。 苏依依和周长辉(2008)吸收和整合了企业行为论与组织生态 学这两个理论,深入探讨了产业集群是否会对企业创新产生促进作 用。首先,从企业行为理论这个角度来看,集群预期为集群公司提 供了绩效评估的基准,这反过来影响了公司的创新决策。其次,从 组织生态学的角度看,集群生态系统的动态演化将影响集群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感知,从而影响企业的创新决策。同时,他们实证分析 了基于2002 -2003年中关村科技园区高新技术的数据。结果表明,企业绩效低于集群预期,集群企业采用高强度研发的可能性较大。 林炜(2013)运用内生增长模型以及知识生产函数来分析了劳 动力成本上升是否会对公司创新能力产生影响。他利用1998 -2007 年间的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进行研究,计算了制造企业的创新能力对 于劳动力成本的激励弹性系数。结果发现,公司的创新能力与劳动 力成本呈现出正向变动的关系。 张峰等(2016)根据2012年世界银行对中国民营制造企业的 调查数据,研究了非正规部门的灰色竞争是否会对企业创新决策产 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正规部门的存在以及其灰色竞争行为确 实会阻碍正规企业的自主创新,促使正规企业转向模仿。但与此同 时,企业间的合作创新并没有受到影响。同时,非正规竞争的抑制 作用在监管较严的地区更为严重,而在资源丰富或知识产权保护较 强的地区并不是很严重。 江轩宇(2016)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型发展战略和深化我国政府 分权改革的现实背景,讨论了地方国有企业金字塔结构对企业创新 的影响。结果发现,地方国有企业的金字塔结构与企业创新呈现出 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这表明政府分权能够有效提高公司的创新能 力。另外,减轻政策负担,增加创新资源,放宽工资控制,增加创 新意愿等措施也是促进企业创新的有效方法。 2&观因 王姝勋等(2017)采用倾向得分匹配法以及双重查分法,检验 了2006 -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采用期权激励是否会对企业创新产生 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期权激励这一措施增加了公司的专利产量,而且增幅高达30/。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效应在非国有企业以及 期权行权期较长的公司中更加显著。 余琰和李怡宗(2016)分析了以高息委托贷款为代表的影子银 行对企业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年内从事高息委托贷款 使公司未来的专利产出水平和投资水平降低了,同时,未来营业利 润资产收益率较以前更低,而营业外利润资产收益率变得更高。 周黎安和罗凯(2005)运用1985年至1997年的中国省级面板 数据,研究了中国企业规模和创新的地域差别问题。结果发现,在 中国,企业规模能够对创新产生明显的促进作用,但这种关系在非 国有 业更显著。这表明 业 与 业 的关系 立在一定的公司治理结构上。简单的规模化和集团化并不能保证公司 能够 。 鞠晓生等(2013)利用1998年至2008年的数据进行研究,发 现,由于存在较高的调整成本和比较 (下转第53页) 作者简介:陈园园(1994-),女,汉族,江苏盐城人,管理学硕士在读,天津财经大学会计学专业,研究方向:会计理论与方法。 5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