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2课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教案

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2课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教案
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5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22课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教案

第22课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掌握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意义。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总体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阶段特征——战略决战时期。

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通过观看纪录片《大决战》片段,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学习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

学习难点:对于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方面占有绝对优势的国民党军队迅速失败原因的认识。对渡江战役捍卫了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了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的认识。

【学生预习指导】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在课本勾画,补充即可。注意做到要点化、序号化)

一、“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

1.土地改革的目的:解决__土地__问题。

2.实施:颁布__《中国土地法大纲》__,1948年底,解放区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3.作用:满足了农民的__土地__要求,极大地调动了他们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掀起了__参军参战__和____支援前线__的热潮。

二、国共大决战

1.辽沈战役:__1948__年__9__月,__林彪__、__罗荣桓__发动辽沈战役,东北解放军首先攻占__锦州__,乘胜攻克__沈阳__,东北全境解放。

2.淮海战役:__1948__年__11__月,__刘伯承__、__陈毅__、__邓小平__、__粟裕__、__谭

震林__等,率领中原解放军和华东解放军,以__徐州__为中心,发动淮海战役,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3.平津战役:东北解放军和__聂荣臻__指挥的华北解放军联合发起平津战役。解放天津后,中共中央采取了__和平解放__北平的方式,傅作义以民族利益为重,接受了和平改编。华北全境解放。

4.三大战役的历史影响: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__人民解放战争__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

1.概况:__1949__年__4__月,__毛泽东__和__朱德__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4月23日,解放__南京__。

2.意义:南京解放,这标志着__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__。

教学步骤

(一)导:

抗战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探讨国共军事斗争的历史史实。

(二)学:

三大战役与全国解放:

一、“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

土地改革的目的;实施;作用。,

二、国共大决战:

1.辽沈战役:东北全境解放。

2.淮海战役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3.平津战役:华北全境解放。

4.三大战役的历史影响: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奠定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胜利的基础。

三、“百万雄师过大江”:

1.概况:1949年4月,解放军百万雄师强渡长江,解放南京。

2.意义:南京解放,这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南京国民党政权垮台。

(三)帮:

一、合作探究:(发现一个问题,甚至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有价值)

1.经过上面的学习,你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在小组内讨论研究。

2.为什么要用和平手段解放北平?

(1)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2)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保护环境不受破坏;

(3)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二、拓展延伸:(走进历史,感悟历史)

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报告》

(四)测:

1.(2016·郴州中考)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其中解放了东北全境的是( A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2.(2016·盐城中考)邓小平曾说:“这无疑是一次伟大的胜利,这胜利表示了敌人在长江以南的一支最大的组织力量的覆灭”。这里“伟大的胜利”是指( D )

A.辽沈战役的胜利 B.淮海战役的胜利 C.平津战役的胜利 D.渡江战役的胜利

3.(2016·泰安中考)毛泽东曾称赞傅作义是“民族的功臣”“为和平解放各地战事问题和减轻人民的战争痛苦树立了榜样”。上述评价与哪次战役有关( C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2016·福州中考)1949年4月,毛泽东主席得知某战役胜利的消息时,欣然写下著名诗篇《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战役是( D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5.解放战争时期的几次战役,按从北到南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D )

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③平津战役④渡江战役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①②④③ D.①③②④

6.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是 ( A )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国民党军队士气低落

C.苏联的援助和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D.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

【学生学情和教学反思】

集体:

个人: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优秀教案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教学目标 知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事实掌握《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过程方法综合 理解甲午战争引发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借口绞杀义和团出兵侵华,结果签订《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讨论 分析《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情感、态度 价值观爱国 情感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02年前的国耻与苦难,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热爱祖国、坚决反抗外侵的优良传统思想 意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具有野蛮残暴的殖民掠夺性质,义和团对八国联军的抗击,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光荣传统,他们不屈不挠的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因素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和《辛

丑条约》《辛丑条约》主要内容对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组织学生回顾上学期学过的线索,讨论回答问题: 为什么说甲午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马关条约》割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白银2亿两,增辟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领土和主权更遭践踏,中国贫弱更加严重,列强扩大商品倾销,还直接进入中国生产领域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的程度组织学生阅读“导言框”,了解义和团运动兴起的原因:甲午战争后,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深入,一些外国教会也猖狂地欺压中国人民。义和团就是在反教会斗争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 小结、过渡:导言框的歌谣就是当年民众传唱的。帝国主义列强对义和团运动的迅猛发展感到恐慌,他们便拼凑八国联军发动了侵华战争。请大家阅读新课,记住课题和标题。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八国联军侵占北京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19——20页本目的内容,并在《中国历史填充图册》第9页中,用笔描出八国联军的进攻路线。(可在原线旁另画一条平行线条) 指导学生联系地7页图文,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班级

第17课解放战争练习题

第17课练习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2017·北京西城一模·23)“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下列诗作反映的内容与史实相一致的是() 2.(2016·江西南昌二模·34)阿克顿说:“妥协是政治的灵魂,如果不是其全部的话”。达尔也说:“民主依赖妥协”。下列事件与“妥协”相距甚远的是() A.1689年英国《权利法案》 B.1787年美国宪法 C.1945年国共《双十协定》 D.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3.(2016·全国名校大联考高三第一次联考·12)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1924年兴起的国民革命运动、1946年爆发的人民解放战争构成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三次高潮,满清政府、北洋军阀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相继被推翻。关于这三次民主革命高潮的说法,根本一致的是() A.革命性质和革命任务 B.革命对象与领导阶级 C.领导阶级和革命前途 D.革命结果与指导思想 4.(2018·浙江名校协作体高三第一学期联考·14)今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名称。下列军队的名称按其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②①④③ B.①②④③ C.①③②④ D.②①③④5.(2017·全国卷高考临考冲刺押题卷七·30)1946年,国民党不断进犯各解放区,但在口头上仍说遵守《双十协定》,双方在南京进行谈判。谈判破裂后,国民党对中共人员限期撤离,中共与美方紧急磋商,美国同意麦康内尔执行“鲶鱼行动”,把中共人员安全送回到了延安。材料表明() A.美国改变了对国民党的支持 B.中共赢得了美国的舆论支持 C.中共在内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D.国共关系引起美国高度关注6.(2017·江苏徐州高考考前模拟冲刺打靶卷·10)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载:“当时,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的进攻主要集中在两翼:陕北战场有21个旅,共20万人;山东战场有5 6个旅,共40万人。两翼之间的兵力十分薄弱,想依仗黄河天险阻挡住解放军南下。”为此,解放军实施了() A.全面防御,打退敌人围剿 B.重点防御,粉碎敌人进攻 C.战略反攻,挺进大别山 D.战略决战,发动三大战役7.(2017·湖北天门、仙桃高一第一学期期末·12)《杜鲁门关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声明》(1945年12月)“美国及其他联合国家承认,目前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为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为达到统一中国目标之恰当机构。……自治性的军队例如共产党军队那样的存在,乃与中国政治团结不相符合,且实际上使政治团结不能实现。”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美国反对中国发生内战 B.共产党制定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C.蒋介石不顾人民反对发动内战 D.美国推行扶蒋反共政策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 第5课 练习题及答案

1、义和团运动兴起的时间和地点分别是1898年和山东。 2、义和团运动的性质是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目的是为镇压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 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时间是1900年6月。 5、发动八国联军战争的国家有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6、1900年6月八国联军的的统帅是英国海军司令西摩尔。 7、在八国联军向北京进犯时,义和团与侵略军交战的地点是廊坊。 8、八国联军攻占北京的时间是1900年8月中旬。 9、1900年9月就任八国联军统帅的是德国将领瓦德西。 10、《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是1901年。 1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结果是签订了《辛丑条约》。 12、在《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证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的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3、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14、在中国近代史上赔款最多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15、在《辛丑条约》中允许帝国主义派兵驻扎的铁路沿线是从北京到山海关。 16、在《辛丑条约》中划定使馆界的地方是北京东交民巷。 17、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的历史事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 18、在《辛丑条约》的内容中最能说明清政府已经成为“洋人的朝廷”的是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19、义和团斗争的矛头直接指向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20、义和团奋勇抵抗,迫使八国联军狼狈逃回天津,取得大捷的地点是廊坊。 21、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同慈禧太后一起仓皇出逃的清朝皇帝是光绪帝。 2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奥国是指奥匈帝国。 23、侵华的八国联军中,欧洲国家有五个。 24、义和团运动爆发的主要原因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深。 25、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26、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工具的条约是《辛丑条约》。 27、中国近代史的起止年代是1840年—1949年。 28、鸦片战争期间,清朝的皇帝是道光帝。 29、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依靠的主要物品是鸦片。 30、最早破坏中国关税自主权的不平等条约是中英《南京条约》。 31、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舰队沿海北上的主要原因是清军在福建以北防务空虚。 32、清政府与西方侵略势力公开勾结镇压中国人民开始于太平天国运动。 33、在《南京条约》内容中最能反映英国侵略者本质意图的是开放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 34、《马关条约》和《南京条约》内容上最根本的不同是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17课内战烽火 1.重庆谈判: (1)背景:①国内:抗战胜利后,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国民党阴谋发动内战②国际:美帝国主义为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积极扶蒋反共. (2)目的:①蒋介石:为准备内战进一步赢得时间,欺骗人民②毛泽东: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戳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 (3)时间:1945年8月,毛泽东在周恩来陪同下到重庆同国民党谈判 (4)结果:国共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 (5)影响: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诚意,在政治上赢得了主动 2.全面内战: (1)爆发: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2)防御: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解放区,中共中央主动撤离延安,毛泽东等转战陕北,彭德怀、贺龙等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多次战役,粉碎了敌人的进攻 (3)战略进攻: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大别山根据地的开辟,严重威胁了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 第18课战略大决战 1.三大战役: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2.辽沈战役首先攻占、起到关门打狗作用的地方:锦州 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战役:淮海战役 4.率领北平国民党军队接受和平改编的是:傅作义 5..三大战役的意义: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6.渡江战役:1949年4月,毛泽东和朱德向中国人民解放军下达渡江命令。

结果:4月23日,解放南京 作用:标志着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7.胜利原因:中共中央正确的战略部署;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奋战 第19课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 1.状元实业家:张謇 (1)提出“实业救国”的口号 (2)创办的企业:大生纱厂等。 2.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发展阶段:①洋务运动到清末:萌芽②“一战”期间:短暂的春天 (2)原因: 内因: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外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一战”后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卷土重来,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 3.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4.发展特点:①总的来说是比较落后的②从行业看,主要集中在轻工业部门③地区之间发展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大城市④发展短暂而且艰难曲折 20课社会生活的变化 1.近代交通的出现:火车、轮船的传入 2.近代通讯的出现: 有线电报、电话。19世纪70年代以后,中国开始架设有线电报 3.文化生活的变迁: (1)照相、电影传入 (2)报纸出现:最著名的报纸是1872年创办的《申报》 (3)印刷出版机构出现: 著名印刷机构:上海商务印书馆 (4)社会习俗的变化:

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

第17课解放战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本课考纲要求:战略反攻与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及其历史意义。 活动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 (1)背景: ①抗日战争胜利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中日民族矛盾转变为美帝支持的国民 党反动派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矛盾; ②国民党提出重庆谈判: 原因:①迫于国内外要求和平的压力,②尤其是蒋介石内战准备尚未完成(最主要原因) ③共产党应邀,毛泽东亲赴重庆参加谈判 原因:①为争取和平;(最主要原因)②揭露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2)结果:1945年10月10日双方签署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 ⑴《双十协定》内容:和平建国、坚决避免内战、召开政协会议、保证人民权利等 ⑵未达成协议的问题:人民军队和解放区政权的合法地位问题 注意:未能就这些问题达成协议的原因:蒋介石反共反人民的阶级本质。 2、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间 时间:1946年初;地点:重庆 结果: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但国民党很快撕毁了协议,发动内战。 ★抗战胜利后,中国出现了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过渡的阶段,这一阶段政治斗争的基本内容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活动二:人民解放战争 1、解放战争的第一年(1946年6月——1947年6月)(战略防御) 军事上:⑴1946年夏,国民党军队大举进攻中原解放区,标志着内战的全面爆发。 ———人民解放军运用运动战,集中兵力,打歼灭战,粉碎了全面进攻 ⑵1947年春,国民党军队对陕北和山东两个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1

———粉碎国民党对解放区重点进攻 经济上————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1947年),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 A、内容: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B、意义:①土地改革使解放区一亿多无地或少地农民分到了土地,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②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③翻身农民踊跃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可靠保证。 2、解放战争的第第二年(1947年6月——1948秋)————挺进大别山(战略反攻) ⑴简况: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渡过黄河,挺进大别山。 ⑵意义:①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②(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的心脏)打破了国民党军队的中原防御体系,威胁国民党统 治的中心地区南京和武汉。 【能力提升】 1、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千里跃进大别山。 2、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的历史转折点是战略反攻 3、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的基本任务是举行全国范围的战略反攻 4、毛泽东说:“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是指人民解放军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战略反攻) 5、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意图是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6、解放战争时期有一张传单上写着:“蒋军弟兄们:国势已经大改变,打了16个半月内战,老蒋的军队已有100多万被消灭!”这张传单产生于战略反攻开始后 7、“我军第二年作战的基本任务: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域。”“外线”中首先被突破并建立了根据地的地区是中原地区 8、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中原的重大意义是改变解放战争的战略态势 3、解放战争的第三年(1948年9月后)————三大战役(战略决战) ⑴背景:①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重大变化 2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 解放战争》教案一

2019-2020年高一历史《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一 一、教材分析 《解放战争》是历史必修(1)第四单元第17课内容,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讲述抗战胜利后,共产党与国民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解放战争的三个阶段和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它既是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的开始,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本节内容无论是在中国近代史还是今天,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重庆谈判、三大战役的胜利与意义 (2)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敌我双方力量对比表,阅读抗战胜利后国共双方建国方针材料,学生培养读表与阅读解析材料的能力。 (2)通过总结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所做出的努力,学生培养总结归纳历史能力。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学生感知解放战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2)结合三大战役地图,讲授三大战役的经过,体会其中所包含科学的军事战略思想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解放战争胜利的意义、中国共产党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所做出的努力 难点:战略反攻、战略决战的条件;三大战役战略战术 四、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解放战争这一内容有一些了解。对历史人物、战争的细节比较感兴趣。教师可以在这方面设计问题,引起他们的兴趣。 五、教学方法

本节课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采用材料解析、讲授法、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感知历史并不断积累历史知识,能从不同角度发现、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并能对所学内容进行全面的总结和概括。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解放战争》,初步了解解放战争的背景,经过结果,影响。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内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由民族矛盾演变为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此时的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平的策略,为发动内战做准备。面对蒋介石的险恶用心,中国共产党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呢?中国的民主革命道路将走向哪里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部分内容。用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解放战争的背景 一、全面内战爆发的背景 1、内战爆发前各方面的态度 运用课本内容,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材料一:中国的老百姓,足足有三十多年没有享受过和平的日子,一面受敌人的侵略,一面不断内战,……我们对于战后和平的期望,就象饥饿的人等饭吃那样的急迫……我们反对内战,不管用什么法律来解释,我们还是要反对,如果内战,全中国人民都要遭受无穷的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精品教案

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教学分析? 【重点难点】 重点:甲午中日战争的概况,《马关条约》的内容。 难点:《马关条约》对中国的影响;“门户开放”的实质和影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中国东南沿海背景地图前展示闻一多像及《七子之歌·台湾》。 “我们是东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台湾。我胸中还氤氲着郑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点染了我的家传。母亲,酷炎的夏日要晒死我了,赐我个号令,我还能背城一战。母亲,我要回来,母亲!” 这里的“夏日”是指哪个国家?台湾是怎样离开母亲的呢?今天让我妈一起学习第5课:甲午中日战争与“瓜分”中国狂潮。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甲午中日战争 1.教师展示地图:出现清国、朝鲜、日本。 思考:19世纪的清王朝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从不可一世的天朝大国沦为任列强宰割的对象,中国已经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教师指出:此时的日本通过明治维新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不仅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还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日本的对外侵略的野心是什么? 学生回答: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 教师归纳:征服朝鲜、侵略中国、称霸世界。这就是明治维新后日本确定的对外扩张的“大陆政策”。 3.教师讲解:1894年,夹在两国间的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请求清政府“助剿”,处心积虑的日本寻找到了挑起战争的机会。这一年是旧历甲午年,所以称这次战争为甲午中日战争。 4.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甲午中日战争形势示意图》,结合地图作相应的战争进程演示。 1894年丰岛海战,战争爆发 1894年9月,平壤战役 黄海大战,旅顺大屠杀 1895年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 5.教师展示图片《日军在旅顺屠杀中国居民》,并让学生谈感想。 清国 朝鲜 日本

[教案]第17课 解放战争

历史人教版(必修)第1模块 第三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第4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周庄高级中学高一历史备课组执笔人唐洪杰 【从容说课】本课教材主要介绍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斗争情况。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最终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伟大胜利的时期。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党再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八路军、新四军挺进敌后开辟抗日根据地。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军民克服困难,坚持敌后抗战,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胜利。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发展壮大了力量。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作出了巨大的努力,但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三年解放战争,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经过战略反攻和决战,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识点:国共两党再次合作;全面抗战路线的制定;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平型关大捷;百团大战;中共巩固根据地和争取抗战胜利的举措;中共七大;抗战胜利和中共力量的发展。重庆谈判和政治协商会议;全面内战爆发和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进攻;土地改革;战略反攻和决战;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国共和谈;国民政府覆灭;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2、技能: 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及抗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的历史地位;中国共产党为夺取民主革命的胜利所采取的各项措施的目的和意义。 运用:探究中国共产党能够在抗日战争的恶劣环境中发展壮大的原因;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 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发掘学生学习的动力。 2、通过矛盾分析、问题探究、实践体验、历史比较、图表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国共产党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敌后抗战,是争取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因而得到了人民的信任,发展了力量。 2、中国共产党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教学重点】抗日根据地的开辟和巩固;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其意义。 【教学难点】国共两次和谈。 【教具准备】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导学案第5课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5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八国联军侵华的基本史实。 2、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分析《辛丑条约》的签定给中华民族造成的严重危害,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3、使学生认识到这是20世纪初帝国主义列强对外侵略掠夺空前野蛮残暴的殖民战争,中国人民不会忘记1900年的国耻与国难:中华民族有着坚决反抗外来侵略的光荣传统,义和团的英勇抵抗,显示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是阻止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难点:《辛丑条约》对中华民族的危害 三、课堂导入: 你了解义和团吗?它是由山东、河北一带民间秘密反清组织义和拳发展而来的。随着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尤其是教会势力的深入,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兴起,英勇抗击八国联军,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义和团团员 四、自主学习:(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自学。时间:15分钟) 1、说出义和团的大体情况。 2、说到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的屈辱史,你一定不陌生。可你知道吗,40年后北京再度被侵略军攻占。这是什么军队犯下的暴行呢?他们为何而来?侵占北京后还干了哪些罪恶勾当? 3、你知道腐败的晚清政府被迫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三大不平等条约吗?除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还有一个叫什么?它是怎样签订的?有什么主要内容?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严重危害?

五、合作探究:采用同桌→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 1、说到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的屈辱史,你一定不陌生。可你知道吗,40年后北京再度被侵略军攻占。这是什么军队犯下的暴行呢?他们为何而来?侵占北京后还干了哪些罪恶勾当? 2、你知道腐败的晚清政府被迫同外国侵略者签订的中国近代史上三大不平等条约吗?除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还有一个叫什么?它是怎样签订的?有什么主要内容?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严重危害? 六、精讲点拨: 1、义和团运动的爆发:义和团运动是中外矛盾激化的产物,“扶清灭洋”体现了当时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2、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异同: 相同点: ①领导阶级、运动主体、斗争方式:都是农民阶级领导的以农民群众为主体、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的农民运动。 ②组织形式:都是利用宗教结社形式来发动、组织群众,都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③结果: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 ④作用: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不同点: ①组织及发展情况:太平天国运动有组织、有纲领,建立了政权,坚持斗争14年,势力发展到18个省;义和团运动没有统一组织,没有纲领,没有建立政权,主力主要在山东、直隶一带发展,时间也仅一年多。 ②主要斗争矛头: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封建为主,斗争矛头主要指向清政府;义和团运动的主要斗争矛头指向帝国主义,曾提出“扶清灭洋”的口号。 义和团运动意义: ①显示了中国人民的巨大力量。 ②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 3、《辛丑条约》给中国造成的严重危害: 要正确认识《辛丑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严重危害。从经济上看,清政府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此条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经济利益,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负担。从政治上看,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反帝运动,这样清政府完全成为洋人的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从军事上看,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扎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便利了侵略者对清政府进行军事控制和直接镇压中国人民的反帝活动。从外交上看,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居住,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国主义列强的武装控制之下。由此可以看出:《辛丑条约》的签订,最终确立了清政府为帝国主义列强忠实走狗的地位,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七、达标测试: (一)、夯实基础: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17课解放战争优质教案

第17课解放战争 【课标要求】 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与国民党在重庆谈判。这一问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认识战后的政治形势和国共两党的意图,所以是难点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须从本单元内容整体分析和认识,知识跨度大、理论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五单元知识点

基础义务教育资料欢迎使用本资料,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愿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早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 内战爆发时间:1946年 1.重庆谈判(1)时间:1945年8月。 (2)目的:(1) 一方面是为发动内战争取时间,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舆论上获得主动, 和平的罪名强加到中国共产党身上。 (2)为了尽一切可能争和平,毛泽东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 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 (3)概况:1945年10月J0_日,国共双方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即“双十协定”。双方同意以和 平、民主、团结、统一为基础,长期合作,坚决避免内战,建设 (4 )政治协商会议: (1)时间:1946年1月10日。(2) 地点:重庆。 (3)内容:讨论了建立联合政府、和平建国纲领、召开国民大会、修改宪法草案、整编军队等问题,并通过一 系列决议,再一次确定了避免内战、和平建国的方针。 2.国民党发动内战 (1)开 始标志: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违背“双十协定”,撕毁政协决议,全力围攻中_ 原解放区,发动了全面内战。 (2)1947年3月,国民党全面进攻被粉碎,开始发动对陕北解放区与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解放区军民的自卫反击 (1 )面对国民党军队的疯狂进攻和敌强我弱的实际情况,毛泽东提出了“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把不 欢迎使用本资料,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愿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早日为祖国 独立、自由和富强的新中国;召开政治协商会议, 邀集各党派代表和社会贤达协商国是,讨 论和平建国方案。欢迎使用本资料,祝您身体健康'万事如意,阖家欢乐。愿同学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早日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奉献自己的力量

八年级上册第五、六单元历史知识点

第五单元解放战争(1946年---1949年) 第十八课全面内战的爆发 1、重庆谈判:1945年8月、重庆。中共谈判代表: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谈判的背景:国共两党影响政局,中共要求和平,国民党却想独裁。谈判的目的:国民党方面:①为了赢得准备内战时间②缓解国内外反内战呼声压力③把内战责任推给共产党;共产党方面:①尽可能争取和平民主②揭露蒋介石的阴谋。谈判的结果:1945年10月10日签订《会谈纪要》(《双十协定》)。谈判未解决的内容:解放区民主政权和人民军队的合法地位。 2、全面内战的爆发:标志: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中共作战原则: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中共作战战术:运动战。结果:粉碎国民党全面进攻(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 第十九课走向战略进攻 1、陕甘宁解放区粉碎重点进攻:1947年3月中共方针:诱敌深入。毛泽东、周恩来率中央转战陕北,指挥全国各战场作战。彭德怀指挥西北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2、华东野战军粉碎重点进攻:时间:1947年3月;地点:山东孟良崮;共产党指挥者:陈毅、粟裕;作战部队:华东野战军;国民党指挥者:顾祝同;作战部队:(“七十四师”号称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师长-张灵甫)结果: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战略反攻的序幕:1947年6月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 4、解放区的土地改革:①土地改革运动的背景:随着解放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迫切希望获得土地。②土地改革的开展:《中国土地法大纲》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③土地改革的结果:这些规定,满足了农民对土地的要求。④土地改革运动的影响:1.经过土地改革,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2.翻身后的农民踊跃参军,积极支持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第二十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 1、国统区的危机:①国统区危机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全面内战爆发前后,国民党政权把大量的社会财富消耗在战场上,军费激增,财政赤字惊人。 ②国统区危机的表现有哪些? 经济上:国民党政权一面征收苛捐杂税,一面滥发纸币,导致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工商业倒闭,工人失业;农业产量急剧下降,农民破产。政治上:国民党政权坚持独裁统治,制造了一系列血案(五二零血案)。 ③国统区危机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1. 国统区的经济处于崩溃边缘。 2.国统区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2、为什么说人民解放军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 ①国共双方力量对比发生转变②国统区出现严重的危机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五单元知识点汇总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知识汇总 第15课北伐战争 1、中共三大 内容:A正式决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B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把国民党改组为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的革命同盟。 ★2、国民党一大: 召开: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召开。 内容: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新三民主义(国共合合作的政治基础) 意义(地位):标志着国共两党合作的正式建立。(中国革命进入到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3、黄埔军校(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建立:1925年,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在广州黄埔创办。 领导人: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任校长,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 意义:培养出大批军事和政治人才,为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和随后的北伐战争做了准备。 ★4、北伐胜利进军 (1)时间:1926年(2)政府:广州国民政府 (3)目的:推翻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等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 (4)总司令:蒋介石(5)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6)主要战场:湖南、湖北。(7)主要战役:汀泗桥和贺盛桥 (8)先锋:叶挺率领的北伐军先锋第四军独立团。 (9)成果:①消灭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②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③广州国民政府迁到武汉。 5、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原因:高涨的工农革命运动触动了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标志:①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②汪精卫召开分共会议。(标志着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 6、南京国民政府 建立: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 1927--1949年) ★性质: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 ★发展:1928年,张学良宣布“服从国民政府,改易旗帜”。标志着南京政府在名义上统一了全国。 ★7、课本第73页〖问题思考〗北伐战争节节胜利的原因。 (1)国共两党合作,共同推进,各革命阶级的力量空前团结; (2)北伐师出有名,后正义战争,得到广大工农群众的大力支持; (3)北伐作战目的明确,作战方针正确; (4)广大官兵英勇作战,中共党员、共青团员发挥了先锋模范作用; (5)苏联和共产国的大力支持;(6)北洋军阀各自为战,力量分散。 8、〖难点突破〗 1、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起止时间、取得哪些成就? 时间:1924——1927 ★成就:①创立黄埔军校②北伐战争取得重大胜利。 2、北伐战争和第一次国共合作,工农革命运动的关系? 第一次国共合作推动了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工农革命运动促进了北伐的胜利进军,而北伐的胜利又促进了工农革命运动的发展。 ★3、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原因: 主观:①共产党缺乏经验;②丧失了对革命的领导权。③缺乏独立武装力量 客观:帝国主义和国内反动势力的力量强大,远远超过共产党的力量。 3、第一次国共合作失败启示:

八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资料

历史八年级(上册) ★第1课鸦片战争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英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中国廉价的工业原料。 2.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中英贸易逆差。 3.虎门销烟: 时间: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 意义: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 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 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4.(第一次)鸦片战争发生时间:1840-1842年。 5.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 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6.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英《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7.启示:落后就会挨打!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努力提高综合国力。 ★第2课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列强侵华罪行 1.第二次鸦片战争时间:1856-1860年 2.第二次鸦片战争目的:为了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 3.主凶:英法联军,帮凶:美俄。 4.列强侵华罪行: ①英法联军:占领北京后抢劫并火烧圆明园。 ②俄国: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 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 ③美国:华尔的洋枪队,镇压中国的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5.太平天国运动: ①爆发时间、地点、领导人: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 领导太平天国运动 ②定都: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 ③抗击洋枪队:A:1860年,李秀成指挥的青浦大捷,大败洋枪队。 B:1862年在慈溪战斗中,洋枪队头目华尔被击毙。 第三课收复新疆(了解) 1.阿古柏入侵新疆: (1)时间:19世纪60年代(2)支持者:英国、俄国 2.左宗棠收复新疆: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四单元第17课《解放战争》教案

《解放战争》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重庆谈判、全面内战、三大战役、北平谈判和渡江作战; (2)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局特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国民党发动内战的阴谋的教学,培养学生通过分析历史现象揭示事物本质的能力; (4)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5)通过人民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原因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合作与交流中探究问题。教材中提到的探究的重要问题,可以通过学生分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来完成。 (2)采用问题情景教学法。情景的设置可以通过多媒体演示,也可以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来再现历史,然后通过教师提问或者是学生发现问题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3)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习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中共以广大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的利益为重,尽力争取和平。中共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历史的选择。 (2)通过对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史实的讲述,使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屈服的,中共是领导人民抗战的坚强核心,以此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并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爱中共的思想感情。

重点和难点 重点 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三大战役的胜利、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意义 难点 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抗战胜利以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之间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两大政治力量——国民党和共产党,政治信仰不同,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两党从合作走向对抗,从争取和平民主走向内战,决定中国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斗争在政治战线和军事战线上同时进行。 新课学习 一、争取和平民主阶段: 1、重庆谈判: (1)背景:抗战胜利后,蒋介石采取“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烽烟不断,人民一直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民生凋敝、苦不堪言。现在抗战胜利了,苦难应该到头了吧,应该可以在民主和平的环境建设家园了吧。然而遗憾的是,一个人却在磨刀霍霍,积极准备发动内战。这个人就是蒋介石。当然蒋介石也知道民心不可违。正当他为了战争借口冥思苦想的时候美国特使赫尔利向蒋介石献计:“蒋委员长可否给毛泽东发个电报,邀他来重庆共商国是。如果他拒绝,你可以接二连三地发电报邀请他,充分显示你的诚意。如果毛泽东明确表示不来重庆,拒绝和谈,你就可以向全世界宣布,共产党不要和平。你就可以大加讨伐,而不负任何责任。”蒋介石闻听此言,眼前一亮,觉得此计甚妙。决定采取这一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连续三次电邀“特请毛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事关国家大计”。同时摆出一副“大战方告终结,内争不容再有。深望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这样一种关心民生疾苦的嘴脸。 【问题探究】蒋介石喊和平只是一个幌子,为什么蒋介石还要三次电邀毛泽东谈判?其电邀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提示:一方面是迫于舆论的压力。如果毛泽东不去,就借此宣传共产党没有和平诚意,制造舆论欺骗中国人民,把发动内战的责任推到共产党身上;另一反

第17课解放战争试题及答案

第17课解放战争试题及答案 第17课解放战争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二战后“美国计划将(中国)共产党人以一种西欧共产党所占的地位,纳入一个宪政政估的政治和军事范围之内,敌对的两党共同参加一个以蒋介石为首的.经过改组的联合政府”,材料中所反映的信息不包括 A.美国想帮助中国成立一个真正的民主联合政府 B.美国要共产党交出军队和政权 .美国对华实行扶蒋反共政策 D.美国想以此维护其在华利益 2.在1945年的重庆谈判和1946年的政协会议上,国共两党斗争激烈,国民党指出:你先交出军队,我再给你民主。共产党提出:什么进修中国有了新民主主义的联合政府,解放区的军队就立即交给它。这反映出当时两党斗争的焦点是 A.战争与和平问题 B.军队和政权问题 .建立民主制度的方式问题 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问题 3.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防挖蒋根”的口号,“后防挖蒋根”是指 A.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D.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4.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说:“蒋介石两个拳头(指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这里说的“插上一刀”指的是 A.千里挺进大别山 B.百万雄师过大江 .挺进大西南 D.挥师大西北 5.1948年冬,陈毅在一首诗中写道:“几十万里,民工走不通。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景的重要原因是 A.淮海战役取得最后胜利B.人民解放军占领了南京 .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了城市 D.各个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6.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给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化遗产,如故宫、颐各园、雍和宫等,据所学知识判断,这与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战役有直接关系 A.辽沈战役 B.平津战役 .淮海战役 D.渡江战役 7.(2004上海卷)献记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

高中历史 第17课《解放战争》素材文字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1

第17课解放战争 内战的爆发 1.蒋介石的“假和平、真内战” 材料一 延安毛泽东先生勋鉴: 来电诵悉,期待正殷,而行旌迟迟未发,不无歉然。朱总司令电称一节,似于现在受降程序未尽明了。查此次受降办法,系由盟军总部所规定,分行各战区,均予依照办理,中国战区亦然。自未便以朱总司令之一电,破坏我对盟军共同之信守。朱总司令对于执行命令,往往未能贯彻。然事关对内妨碍犹小,今于盟军所已规定者亦倡异议,则对我国家与军人之人格将置于何地?朱总司令果为一爱国爱民之将领,只有严守纪律,恪遵军令,完成我抗战建国之使命。抗战八年,全国同胞日在水深火热之中,一旦解放,必须有以安辑之而鼓舞之,未可蹉跎延误。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深念足下体念国家之艰危,悯怀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从事建设。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商大计,则受益拜惠,岂仅个人而已哉!特再驰电奉邀,务恳惠诺为感。蒋中正告(八月二十日)。 ──《新华日报》(1945年8月20日) 材料二 奉委座酉佳今一元勇电开:(一)兹派第三战区及第六战区,分别围剿长江南岸;鄂浙皖东及桐柏山区奸匪。(三)卅三集团军之一个军,警备阜阳、沈邱、商城、霍邱间地区,清剿各该地区奸匪。以冯总司令治安率一个军替归孙长官指挥,担任剿匪。(四)该战区除警备交通及剿匪外,并注意防范邻近战区之奸匪流窜。 ──《国民政府军令部战史会档案》(1945年9月) 【解读】日本政府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国内外形势发生急速变化。全国人民热烈欢庆抗战胜利,用各种方式表达对于和平建国的强烈愿望。美、苏间在中国问题上达成某种妥协,希望国共两党举行和平谈判、停止内战。在这种形势下,蒋介石于8月14日、20日、23日接连发出三封电报,邀请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和平谈判,共同商讨“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但与此同时,蒋介石又先后密令各战区进行剿匪的军事部署。 通过两则资料的对比,显示:①蒋介石国民党集团没有来得及接收日军的投降,他们用和平谈判的幌子与盟军统一命令阻挠八路军、新四军对日军的接收,限制中国共产党力量的壮大。②蒋介石国民党集团还没有完成进攻解放区的军事部署,立即发动内战尚有困难。所以一面伪装和平,一面积极准备内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