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

大黄
大黄

第一节攻下药

大黄(《本经》)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野生或载培。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习称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北部等地;药用大黄药材习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原植物生于山地草坡或林缘。喜寒凉气候,耐寒,忌高温,对土壤要求较严,一般以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质壤土最好,粘重酸性土和低洼积水地区不宜生长。味苦、性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临床用名有大黄、酒大黄、熟大黄、醋大黄、大黄炭。

【本草汇言】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下瘀血,下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道,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名医别录》:大寒,无毒。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药性论》:使,去寒热,忌冷水,味苦,甘。消食,涤五藏,通女子经候,利水肿,能破痰实,冷热结聚宿食,利大小肠贴热毒肿。主小儿寒热,时疾烦热,饮脓,破留血。

《日华子本草》:通宣一切气,调血脉,利关节,泄壅带水气,四肢冷热不调,温瘴热候,利大小便,并傅一切疮疥痈毒。

《开宝本草》:味苦,大寒,无毒。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本草图经》:本经言大黄,推陈致新,其效最神,故古方下积滞多用之,仲景治伤寒用处尤多。古人用毒药攻病,必随人之虚实寒热而处置,非一切轻用也。染武帝因发热欲服大黄,姚僧坦言:大黄,乃是快药,至尊年高,不可轻用。帝弗从,几至委顿。梁元帝常有心腹疾,诸医咸谓宜用平药,可渐宣通。僧坦言:脉洪而实,此有宿妨,非用大黄无瘥理。帝从之遂愈。以此言之,今医用一毒药而攻众病,其偶中,便谓此方神奇。其差误,则不言用药之失,可不戒哉?

《本草衍义》:损益前书已具。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黄连。或曰:心气既不足矣,而不用补心汤,更用泻心汤何也?答曰:若心气独不足,则不当须吐衄也。此乃邪热,因不足而客之,故吐衄,以苦泄其热,就以苦补其心,盖两全之。有是证者用之无不效,量虚实用药。

《药类法象》:其性走而不守,泻诸实热,大肠不通。下大便,荡肠胃热,专治不大便。

《药性赋》:味苦,气寒,无毒。其性沉而不浮,其用走而不守。夺土郁而无拥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名之曰将军。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大寒。味极厚,阴也,降也,无毒。

入手、足阳明经,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

《象》云:性走而不守,泻诸实热不通,下大便,涤荡肠胃间热,专治不大便。

《心》云:涤荡实热。

《珍》云:热淫于内,以苦泄之。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

《本草》云: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血闭胀,

小腹痛,诸老血留结。

《液》云:味苦寒,阴中之阴药。泄满,推陈致新,去陈垢而安五脏。谓如戡定祸乱,以致太平无异,所以有将军之名。入手足阳明,以酒引之,上至高巅;以舟楫载之,胸中可浮;以苦泄之,性峻至于下,以酒将之,可行至高之分。若物在巅,人亦不及,必射以取之也。故太阳阳明、正阳阳明承气汤中俱用酒浸,惟少阳阳明为下经,故小承气汤中不用酒浸也。杂方有生用者,有面理蒸熟者,其制不等。

《衍义》云:损益前书已具。仲景治心气不足,吐血衄血,泻心汤用大黄、黄芩、黄连。或曰:心气既不足矣,而不用补心汤,更用泻心汤,何也?答曰:若心气独不足,则须当不吐衄也。此乃邪热因心气不足而客之,故令吐衄。以苦泄其热,就以苦补其心,盖一举而两得之。有是证者,用之无不效,惟在量其虚实而已。

《本草》又云:恶干漆。

《本草衍义补遗》:属水属火,苦寒而善泄。仲景用之以心气不足而吐衄者,名曰泻心汤,正是因少阴经不足,本经之阳亢甚无辅,以致血妄行飞越,故用大黄泄去亢甚之火,使之平和,则血归经而自安。夫心之阴气不足,非一日矣。肺与肝俱各受火而病作,故芩救肺、连救肝。故肺者阴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舍也。肝肺之火既退,宜其阴血复其旧。《衍义》不明说,而曰邪热因不足而客之,何以明仲景之意,开后人之妄聩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大黄谓之将军,以苦荡涤。又云:宜下必以苦,大黄之苦寒以下瘀热。又云:肠燥胃强,以苦泄之。大黄、枳实之苦,下燥结而泄胃强也。

洁古云:大黄之性,走而不守,泻诸实热,大肠不通,荡涤肠胃间热,专治不大便。《主治秘诀》云:性寒,味苦。气味俱厚,沉而降,阴也。其用有四:去湿热一也,除下焦湿二也,推陈致新三也,消宿食四也。用之酒浸煨熟,寒因热用也。又云:味苦纯阴。热淫所胜,以苦泄之。酒浸入太阳经,酒洗入阳明经,余经不用酒。又云:腹中实热者,用大黄、芒硝。又云:大黄苦味之厚者,乃阴中之阴,故经云泄下。

《本草纲目》:大黄乃足太阴、手足阳明、手足厥阴五经血分之药,凡病在五经血者,宜用之。若在气分用之,是谓诛伐无过矣。

泻心汤治心气不足吐衄者,乃真心之气不足,而手厥阴包络、足厥阴肝、足太阴脾、足阳明胃之邪火有余也。虽曰泻心,实泻四经血中之伏火也。又仲景治心下痞满、按之软者,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此亦泻脾胃之湿热,非泻心也。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则作痞满,乃寒伤营血,邪气乘虚结于上焦,胃之上脘在心,故曰泻心,实泻脾也。《素》云:太阴所至为痞满。又云:浊气在上,则生撑胀。病发于阳而反下之,则成结胸,乃热邪陷入血分,亦在上脘分野。大陷肠汤、丸皆用大黄,亦泻脾胃血分之邪,而降其浊气也。若结肠在气分,则只用小陷胸汤。痞满在气分,则用半夏泻心汤矣。成无己注解伤寒,亦不知分别此义。

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疸诸火疮。

凡病在气分,及胃寒血虚,并妊娠产后,并勿轻用。其性苦寒,能行元气、耗阴血故也。

《本草经疏》:大黄禀地之阴气独厚,得乎天之寒气亦深,故其味至苦,其气大寒而无毒。入足阳明、太阴、厥阴,并入手阳明经。气味俱厚。味厚则发泄,故其性猛利,善下泄,推陈致新无所阻碍,所至荡平,有戡定祸乱之功,故号将军。味厚则入阴分,血者,阴也。故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通利水谷。其曰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者,概指脏腑积滞既去,则实邪散而中自调,脏自和也。《别录》又云:平胃下气,除痰实,肠间结热,心腹胀满,女子寒热,女子因寒血凝闭而作胀,少腹痛因于血闭,及诸老血留结,皆由通利开导之力所致也。总之,此药乃除实热燥结,下有形积滞之要品。随经随证以为佐使,则奏功珠疾矣。

简误:经曰:实则泻之。大黄气味大苦大寒,性禀直逐,长于下通,故为泻伤寒,温病、热病实热,热结中下二焦,二便不通,及湿热胶痰滞于中下二焦之要药。祛邪止暴,有拨乱

大黄种子育苗技术

大黄种子育苗技术 大黄一般指的是药用植物的马蹄大黄,是国产大黄,但是欧洲的一般是食用大黄。药用大黄有清热祛湿、凉血解毒、泻火祛瘀的作用。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地区。大黄可以利用种子人工繁殖以后种植栽培。但是需要提供一定的条件,进行栽培管理。那么现在一起来看一下。 1、生长条件 野生在海拔两千米左右的山区,人工栽植必须要在一千四百多高的海拔上进行。不能连作,喜欢冷凉,比较能耐寒,不能耐旱,不能接受高温,高温不能超过30度,但是低温零下10度以上可以存活。需要深层次的土壤,最好是富含有机质,排水也很好的沙壤土。特别注意不能在黏重、酸性土、容易积水的地播种。

2、种子采集 种子会在7月成熟,这时候可以割茎收种,但是一般是看种子变成黑色时候割收。在家里阴干以后之后就可以脱粒,筛选种子,去除杂质,去掉不饱满,残缺种子。采摘种子的植株一定是栽种三年的纯正品种,要延续品种纯正,不然品质降低。

3、播种育苗 种植时候,可以直播,也可以育苗之后移栽。秋季比较适合种植,育苗移栽。建设苗床,宽1.5米,长不限制,把种子均匀撒播在畦面,盖上薄土,大约一到两厘米。之后覆盖一些草保湿。大80%的发芽就可以拿掉稻草。齐苗时候要除草、浇水、间苗。

4、出苗管理 苗期施有机肥三次左右,进入冬季没有发芽的,等到第二年春天发芽再拿掉覆盖草。春播,在第二年春天移栽,秋播在第二年秋天移栽。移栽时,修剪根系。挖穴深30厘米栽植,行距是0.7米,株距是0.5米。覆土不要太深。但秋季移栽覆土可以深一点,避免冬季冻害。 大黄的种子育苗就是以上内容,可以参考了解一下,也可以多总结经验,或者像有经验的人咨询。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浅谈大黄的炮制及功效 大黄,又名将军,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茎。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区,野生或栽培,药材以质地坚实、断面“锦纹”明显、红棕色、稍有油性、气清香、味苦而微涩、嚼之粘牙者为佳。性味苦寒,归胃、大肠、肝、脾经,主要功效是泻下攻积、泻火解毒、活血祛瘀,清泄湿热。 一、古代医籍对大黄炮制的论述 大黄从古至今,炮制品种在20种以上,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其中以生大黄、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2005 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4种炮制品种。大黄作为最常用的中药之一,历来被各医家所重视,从汉代《金匮玉函经》以后的本草医书中大多见有大黄的多种炮制品。大黄的炮制品早在汉代就有记载,酒浸、酒洗用于临床,大医家张仲景的《金匮玉函经》有“大黄去皮、酒洗、酒浸、蒸”的记载。梁代陶宏景的《本草经集注》中有“大黄破如米豆、炒至黑”的记载。说明炒大黄这一炮制品从梁代就诞生了。现存最早的炮制专著《雷公炮炙论》在过去蒸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七蒸七晒”的炮制方法,从而更加完善了熟大黄的炮制技术。到了唐代,产生了醋蒸、湿纸煨大黄的炮制技术。宋代的《银海指南》中有:“大黄切作小块,用泔水浸透,以侧柏叶铺甑,入大黄蒸过晒干”,这是米泔水制大黄的初步诞生。《圣济总录》记载的蜜制、姜制则是大黄炮制技术的又一个进步。元明时代提出了酥制,《普济方》中记载:“绵纹大黄为极细末,陈醋两大碗,砂锅内文武火熬成膏,倾在新砖瓦上,日晒夜露三朝夜,将上药起下,再研如细末用”。同时代的《医林集要》更有独特的主张,提出了童便制、盐制、红花制、当归制、淡醋制等炮制方法。 二、常用炮制方法及功效 (一)生大黄 1.炮制方法:取原药材除去杂质,大小分档,洗净,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切厚片或小块,晾干或低温干燥备用。以其片面黄色,呈槟榔纹及朱砂点,气味浓厚者佳。另外,原药材块大质坚,在水处理过程中,宜采取少泡法,缓缓润透。因大黄所含的蒽甙类能溶于水,尤其在热水中更容易溶解,久泡后影响药物疗效,耗损率可达15%。 2.功效:生大黄苦寒沉降,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趋下行,荡涤肠胃实热、积滞,清除燥结,泻火解毒,药力迅猛。即《本草正义》所言:“大黄,迅速善走,直达下焦,深入血分,无坚不破,荡涤积垢,有犁庭扫穴之功”。用于实热便秘,高热,吐血,跌打瘀肿,烫伤等症效捷。

大黄栽培管理技术

大黄种植技术 】大黄又叫香大黄、川军,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根茎及根加工干燥后入药,有泻实热、下积滞、行瘀、解毒等功效,主治实热便秘、急性阑尾炎、不完全性肠梗阻、积滞腹痛、血瘀经闭等症。 一、生长习性 大黄喜欢凉爽气候,怕高温,适宜生长的温度为15-25度,气温超过28度生长缓慢,持续时间过长会被热死,在海拔1500米以上山区生长良好,4-6月生长较快,7月生长缓慢以至于停止生长,8-9月以后恢复快速生长,植株生长到第三年才开花结果,种子发芽湿度10-13度,最适合15-20度,只要土壤湿润,温度适宜,经过两昼夜可萌发。种子寿命在自然条件下只有一年,怕积水,高温多雨季节易烂根。 二、栽培技术 1、适种范围:在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区种植,生长表现良好。 2、整地施肥:选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腐殖质土、中性微碱性沙质土壤培植。在春季解冻时,按亩施优质农家肥5000公斤以上,把肥料均匀撒入地表,然后结合整地进行耕翻入土,耕地深度30厘米左右,耕平整细。 3、种子处理:大黄主要采用种子繁殖。选择三年生大黄植株上所结的饱满种子,在20-30度的湿水中浸泡4-8小时后,以2-3倍于种子重量的细沙拌匀,放在向阳的地下坑内催芽,或用湿布将将要催芽的种子覆盖起来,每天翻动二次,有少量种子萌发时,揭去覆盖物稍晾后,即可播种。 4、种植方式:有直播和育苗移栽 .繁殖方法 ①种子繁殖。在植株生长良好的留种地,待果实变褐色尚未完全成熟时剪下花茎,晒干并脱粒精选后,贮放在通风良好的竹筐或布袋内。种子最好在当年或次年播种,在室温下贮存2年后的种子发芽率降为58%,超过3年发芽率明显下降,不能作种用。 ②播种期。春播在4月初至6月初;秋播在8月末至9月初,采种后即可播种。 ③播种方法。分为直播和育苗两种方式。 (1)直播方法:在整好的地内,按行距60厘米,株距45厘米,挖深度为3厘米的穴点种,每穴点籽5-6粒,覆土厚度1-2厘米,稍做镇压,使种子与土壤密接,然后在地面撒施敌百虫粉剂,防止害虫危害刚出土幼芽及幼叶,亩种量2-2.5公斤。 (2)育苗移栽:育苗时先把地整成100厘米宽的平畦,向畦内灌水,待水下渗后表土稍松散时,在畦内按行距15-16厘米,开3厘米深的浅沟,将种子均匀撒施于沟内,覆土厚度以不露种子为宜(春播于清明至谷雨期内,秋播在大暑至立秋时,但以秋播为佳,因种子新鲜,发芽率高,幼苗栽后植株生长健壮,产量高)。春季育的苗在次年春分至清明期间移栽,秋季育的苗在次年秋季移栽。移栽时按行距60厘米,挖24厘米宽,深30厘米左右的沟,将挖出的土培成垄,施用农家肥5000公斤以上于沟内,再用铁锹翻一遍,

小苏打制大黄炮制研究

大黄性味苦寒,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等功效;外用可治疗烧伤、烫伤。大黄的炮制方法历代主要有酒炒、醋炒、清蒸、制炭、酒蒸、蜜蒸、醋蒸、九蒸九晒、石灰炒等。其中石灰制大黄能增强祛瘀、止血、收敛等作用,用其治疗烧伤、烫伤、冻伤和臁疮等皮肤破溃疼痛等疗效较好。但由于石灰具有腐蚀性,若处理不当,也会对烧伤、烫伤带来不利的影响。笔者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发现用小苏打代替石灰炮制大黄,不仅可避免石灰的腐蚀性,而且临床收到了较好疗效。本文以大黄的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和大黄素甲醚为含量指标,探讨小苏打制大黄工艺的可行性。1仪器与材料 1.1仪器Waters600E高效液相色谱仪;二极管阵列检测器;电热恒温水浴锅(江苏金坛市宏凯仪器厂);202电子分析天平(日本);KQ-50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超声波仪器厂);640型紫外分光光度仪;SS300-离心机(沪江离心机制造有限公司);ALC ll0.4电子天平(北京多利斯仪器有限公司生厂)。1.2材料大黄饮片系鄄城良海中药饮片厂提供(为同一批次),经菏泽市食品药品监督检验所鉴定,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的干燥根及根茎。小苏打(10%,注射用)系河北华晨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60519)。大黄酸、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对照品均购自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甲醇为色谱纯,冰醋酸为分析纯;色谱用水为超纯水。 2方法 2.1饮片的制备①生大黄:取大黄饮片,低温干燥。②石灰制大黄:取陈石灰1000g除去杂质,过筛,投入锅内用文火炒松,再投入大黄饮片600g,共同拌炒,炒至石灰带桃红色、大黄呈灰黑色时,出锅,筛去石灰,放凉。③小苏打制大黄:取大黄饮片1000g,用10%小苏打混悬液200ml,喷淋拌匀,稍闷润,待小苏打液被吸尽后,置锅内用文火炒干,至色泽加深时,取出放凉。 2.2不同饮片所含成分比较 2.2.1供试品溶液的制备①大黄水提物的制备:取大黄各炮制品500g,加6倍量的水浸泡30min,武火煎煮沸腾后,文火再煎15min,残渣再加6倍量的水,重复上述煎煮过程。合并两次提取液,离心10min取上清液。在<70℃条件下真空干燥,然后粉碎成粉末,过120目筛,4℃避光保存,备用。②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大黄水提物粉末0.30g,精密称定,置于100ml量瓶中,加70%甲醇溶液定容。超声波(40Hz,120W)超声提取30min,用0.22μm微孔薄膜滤过。 2.2.2对照品贮备液的制备精密称取5种大黄游离蒽醌标准品适量,用甲醇分别配成质量浓度为0.59g/L的大黄酸标准溶液、0.12g/L的芦荟大黄素标准溶液、0.11g/L的大黄素标准溶液、0.11g/L的大黄素甲醚标准溶液和0.11g/L的大黄酚标准溶液。 2.2.3标准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5种大黄游离蒽醌标准溶液适量,置于6个10ml棕色量瓶中,加甲醇定容,摇匀备用,得到一系列不同浓度的对照品混合溶液。 2.2.4色谱条件色谱柱为Inertail ODS-3C18反相柱(250mm×4.6mm,5μm);流动相为1%(体积分数)乙酸水溶液-甲醇(8∶92,V/V),pH值4.15;流速1.0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54nm;进样量20μl,理论塔板数按大黄酸峰计算>4000。 2.2.5标准曲线的绘制分别取各梯度混合对照品溶液20μl进样。以各标准品的质量浓度X(mg/L)为横坐标,色谱峰面积Y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各成分的线性范围、回归方程、相关系数以及最低检测限,见表1。 ·中药园地· 小苏打制大黄炮制研究 徐常本1,王志海1,魏东1,刘波2 (1.巨野县人民医院,山东巨野274900;2.山东省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山东莱阳265200) [摘要]目的:探讨小苏打制大黄炮制工艺的可行性。方法:以大黄的有效成分为指标,用HPLC法测定其含量,比较生大黄、小苏打制大黄、石灰制大黄中有效成分的变化。结果:小苏打制大黄的有效成分煎出率较其他方法制备的煎出率高。结论:小苏打制大黄可以代替石灰制大黄用于治疗烧伤、烫伤。 [关键词]大黄;小苏打制;石灰制;炮制研究 [中图分类号]R28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257-358X(2010)09-0634-02 [收稿日期]2010-04-12(下转第639页)

大黄种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大黄种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目录 第一章总论 (3) 一、项目简介 (3) 二、项目业主 (7) 三、编制依据 (7) 四、编制单位 (7) 第二章项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7) 一、项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7) 二、中药材资源 (10) 三、大黄生产开发情况 (11) 第三章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及必要性 (13) 一、项目建设的有利条件 (14)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6) 第四章主要建设内容及指标 (20) 第五章投资概算及资金筹措 (26) 第六章效益评价 (29) 一、财务评价 (29) 二、经济评价结论 (34) 三、社会效益评价 (34) 第七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36) 第八章结论与建议 (37) 附表 (38) 附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简介 1、项目名称:大黄种植项目 2、项目建设地点及内容 2.1某某省某某县 2.2建设内容: 2.2.1组培室彩钢板房1200平方米; 2.2.2净化室及净化系统400平方米; 2.2.3控温控湿系统; 2.2.4给排水系统和300kv双回路供电系统; 2.2.5组织培养设施设备; 2.2.6建成10000平方米智能温室大棚; 2.2.7建设10000亩大黄GAP种植示范基地。 3、项目建设性质:新建 4、项目建设期:五年 5、项目的技术创新: 工厂化大黄组培苗是发展大黄产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一条重要技术措施。

大黄成分分析

一、 大黄的化学成分 1. 蒽类蒽醌类 1.1 含总蒽醌1.14%~5.19%,分为游离型和结合型蒽醌两类。 游离型:包括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酸(rhein)等,为大黄的抗菌成分。 结合型:有大黄酸-8-О-β-葡萄糖苷(rhein-8-О-β-glucoside)、大黄酸苷A(rheinoside A)、大黄酸苷B(rheinoside B)、大黄酸苷C (rheinoside C)、大黄酸苷D(rheinoside D)、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苷(physcion monoglucoside)、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aloe-emodin monoglucoside)、大黄素葡萄糖苷(emodin monoglucoside)、大黄酚葡萄糖苷(chrysophanol monoglucoside)等 1.2 双蒽酮类 游离型:有大黄二蒽酮A、B、C(rheidiin A,B,C)和掌叶二蒽酮A、B、C(palmidin A,B,C)。 结合型:有番泻苷(sennoside)A、B、C、D、E、F等,系大黄主要泻下成分。 2苯丁酮苷类 有莲花掌苷(lindleyin)、异莲花掌苷(isolindleyin)、苯丁酮葡萄糖苷(phenylbutanone glusoside)。 二苯乙烯苷类3.

有3,4,3′,5′-四羟基茋-3-葡萄糖苷(3,4,3′,5′ -tetra-hydroxystilbene-3-glucoside)、4,3′,5′-三羟基茋-4-葡萄糖苷(4,3′,5′-trihydroxystilbene-4-glucoside)、4,3′,5′-三羟基茋-4(6″-没食子酰)-葡萄糖苷[4,3′,5′-trihydroxy-stilbene-4′(6″-galloyl)-glucoside]等。药用大黄仅含4,3′,5′-三羟基茋-4-葡萄糖苷。 4其他 尚含鞣质5%~10%,包括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及大黄四聚素(tetrarin),此外,还有挥发油、脂肪酸、植物固醇等。 五、大黄的活性成分 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游离及结合的蒽醌衍生物。1

大黄种植技术

大黄种植技术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高大草本,别名北大黄,以根茎及根部入药,有泻水通便、破积去瘀功能,主治实热便秘、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烫伤等症。 大黄为蓼科多年生高大草本,别名北大黄,以根茎及根部入药,有泻水通便、破积去瘀功能,主治实热便秘、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烫伤等症。种植大黄宜选择高寒山地、土层深厚、富含腐殖质及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可与马铃薯、蔬菜等轮作,种子以当年或次年的好,超过3年的发芽率下降。大黄在春秋季均可种植,一般采取直播和育苗移栽两种方式。播前亩施3000-4000公斤厩肥,深耕30-40厘米,整成宽1.3-1.5米土畦。 直播按行株距55×55厘米开穴,穴深3-4厘米,每穴播种子8-10粒,覆土2-3厘米,亩用种1.5-2公斤。育苗移栽按行距9-10厘米开沟均匀播种,覆土2-3厘米,亩用种5公斤,播种后浇水保持土壤湿润并清除杂草。当苗高9-10厘米时即可在阴雨天移栽,按行株距55×55厘米挖穴,穴深5-6厘米,将苗立放穴内,用细土培实。 大黄出苗后于4-5月可结合培土进行第一次中耕除草,7-8月进行第二次。到第二年5月份要及时摘去从根茎部抽出的花茎,用土盖住根头部分并踩实以防切口进水腐烂。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黄喜肥,种植后每年应追肥2-3次。第一年6月末亩施厩肥2000公斤,第二次于8月末亩施15公斤磷、钾肥或适量草木灰。次年施2次肥,亩施过磷酸钙5公斤、硫酸铵10公斤,由根侧开沟施入。大黄病害主

要为轮纹病、炭疽病、霜霉病、根腐病,主要防治方法是冬季清除枯叶烧毁,依次喷1:2:300波尔多液、40%疫霜灵可湿性粉剂300倍液或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400-500倍液、50%托布津800倍液浇灌病根。大黄虫害主要为斜纹夜蛾,可用90%敌百虫原药稀释800倍液或速灭杀丁乳油稀释1000-1200倍液喷雾。 大黄在栽后2?3年即可收获。在9-10月地上部分枯萎时,挖出根茎及根,除净泥土、茎叶及小根,切段成小片用绳串起悬挂房檐下阴干或用文火烘干,以质坚、气清香、味苦而微涩者为佳。一般亩产鲜根1000-2000公斤。

大黄成分分析

一、大黄的化学成分 1. 蒽类 1.1 蒽醌类 含总蒽醌1.14%~5.19%,分为游离型和结合型蒽醌两类。 游离型:包括大黄素(emodin)、大黄酚(chrysophanol)、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大黄素甲醚(physcion)、大黄酸(rhein)等,为大黄的抗菌成分。 结合型:有大黄酸-8-О-β-葡萄糖苷(rhein-8-О-β-glucoside)、大黄酸苷A(rheinoside A)、大黄酸苷B(rheinoside B)、大黄酸苷C(rheinoside C)、大黄酸苷D(rheinoside D)、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苷(physcion monoglucoside)、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aloe-emodin monoglucoside)、大黄素葡萄糖苷(emodin monoglucoside)、大黄酚葡萄糖苷(chrysophanol monoglucoside)等 1.2 双蒽酮类 游离型:有大黄二蒽酮A、B、C(rheidiin A,B,C)和掌叶二蒽酮A、B、C(palmidin A,B,C)。 结合型:有番泻苷(sennoside)A、B、C、D、E、F等,系大黄主要泻下成分。 2苯丁酮苷类 有莲花掌苷(lindleyin)、异莲花掌苷(isolindleyin)、苯丁酮葡萄糖苷(phenylbutanone glusoside)。 3二苯乙烯苷类

有3,4,3′,5′-四羟基茋-3-葡萄糖苷(3,4,3′,5′-tetra-hydroxystilbene-3-glucoside)、4,3′,5′-三羟基茋-4-葡萄糖苷(4,3′,5′-trihydroxystilbene-4-glucoside)、4,3′,5′-三羟基茋-4(6″-没食子酰)-葡萄糖苷[4,3′,5′-trihydroxy-stilbene-4′(6″-galloyl)-glucoside]等。药用大黄仅含4,3′,5′-三羟基茋-4-葡萄糖苷。 4其他 尚含鞣质5%~10%,包括没食子酰葡萄糖、没食子酸及大黄四聚素(tetrarin),此外,还有挥发油、脂肪酸、植物固醇等。 二、大黄的活性成分 1 大黄的主要活性成分为游离及结合的蒽醌衍生物。

大黄的炮制及其药理分析

大黄的炮制及其药理分析 08中药2班朱莉莉 摘要:通过对大黄不同炮制方法的研究,分析其药理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参照。 关键词:大黄; 炮制;药理 大黄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功效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常用于便秘、肝炎、胆囊炎、糖尿病肾病和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的治疗。从本草文献可知, 大黄的炮制品种在 20 种以上, 沿用至今的炮制品仍有生大黄、酒大黄、醋大黄、熟大黄、酒熟大黄、大黄炭、清宁片等数种, 其中以生大黄, 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最为常用,2010版《中国药典》收载有以上 4 种炮制品种[1]。由于不同炮制品的加热程度、加入辅料等不同,使其活性成分发生量与质的变化[2],功能及临床疗效亦有差异[3,4] .现就大黄不同炮制品的炮制方法及在药效方面的差异作了总结。 1. 炮制方法[5] 1.1 生大黄取原药材,大小分档,除去杂质, 水适量洗净,时间不宜太长, 以水尽药透为度,切块或片, 焖润至内外湿度均匀, 低温干燥,筛去碎屑备用。 1.2 酒大黄取大黄片或块, 加黄酒 (大黄1 kg用黄酒0.125kg )喷淋搅拌均匀, 稍候使黄酒吸尽, 用文火微炒, 不断翻动, 眼观断面浅棕色时,水分已干,取出摊晾凉, 筛去碎屑。1.3 熟大黄取大黄片块, 用黄酒 ( 100 kg大黄,用黄酒 30kg)拌匀, 置适宜容器内密闭,隔水加热,蒸至内外皆黑为度,取出干燥。 1.4 大黄炭取大黄片或块, 置炒制容器,用武火加热,炒至外表焦黑色, 取出,晾凉. 1.5 醋大黄取大黄片或块,加米醋搅拌均匀(100 kg大黄,用米醋15kg), 焖润至透, 待米醋被吸尽后, 置炒锅内用文火加热炒干,取出晾凉,筛去碎屑。 1.6 清宁片取大黄片或块,加入黄酒(100:30)搅拌,在煮成泥状,取出晒干,粉碎,过100目筛,取细粉,再与黄酒炼蜜混合成团块状,置笼屉内蒸至透,取出 揉匀,搓成直径约14mm 的圆条,于50 ~ 55℃低温干燥,烘至七成干时,装入容器内,闷约 10天至内外湿度一致,手摸有挺劲,取出,切厚片,晾干,筛去碎屑。 2.药理作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6]有(1)泻下作用: 大黄中的二蒽酮类(番泻甙)有强烈的泻下作用,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溃疡出血, 促进胰液、胆汁分泌,杀菌: 大黄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布氏杆菌、鼠疫杆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流感杆菌、真菌有抑杀作用,止血:大黄中含有儿茶素、没食子酸使凝血系统作用加强,降低血脂:降低血液三酰甘油和总胆固醇,抗肿瘤: 大黄素、大黄酸通过抑制肿瘤细胞氧化、脱氢和 DNA 复制,达到抑杀肿瘤细胞的作用,( 7)肾脏保护作用:大黄抑制蛋白质分解,能明显降低血中尿素氮和肌酐含量,大黄中鞣质对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有改善作用, 促进尿素和肌酐排泄,( 8)免疫作用,( 9)抗炎作用,(10)抗衰老。大黄不同炮制品在药效方面的差异概括如下: 2.1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2.1.1 泻下作用 大黄主要化学成分为蒽醌及衍生物, 大部分以结合性蒽苷形式存在, 为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 其中以番泻甙 A 的泻下活性最强,口服大黄浸膏或番泻甙后一般 6~ 10 h即可排泄稀便。致泻作用的部位在大肠,部分蒽苷由小肠吸收, 在体内也可还原成蒽酮,再经大肠或胆囊分泌入肠腔而发挥致泻作用。此外, 其泻下作用可能还有肠壁神经丛参与。虽然泻下作用的直接因素是游离的甙元, 但结合蒽甙的葡萄糖能保护甙元, 使其在胃肠不被水解和破坏。

大黄有效成分的提取

大黄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研究 摘要:中药是一门科学,是科学就会不断发展和扬弃。从《内经》到《神农本草》,到张仲景的《伤寒论》等等,体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中药是人类共同的财富,应该由全人类共享。大黄是一种重要的中药。它有泻热通肠,凉血解毒之功效。通过对中医方剂理论的学习,对大黄有了初步了解。在此,我们开展了对大黄有效成分提取和纯化研究活动。 关键字:大黄、成分提取、纯化研究。 ABSTRACT:Chinese medicine is a science, science is evolving and will be abandoned. "Nei Jing" to "Shen Nong's Herbal," Zhang to "typhoid" and so on, reflects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Chinese medicine. Chinese medicine is the common wealth of mankind, it should be shared by all humanity. Rhubarb is an importan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 has spilled heat-enterovirus, the effectiveness of cooling blood detoxification. 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theory of Chinese medicine prescriptions, with an initial understanding of the rhubarb. Here, we have embarked on the active ingredient extracted Rheum purification and research activities. Key words:rhubarb, component extrac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research. 一引言(Introduction) 大黄为棕褐色或黄褐色干燥粉末,味苦,有大黄特殊气味,易吸潮。溶于水和乙醇。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质坚实,有的中心稍松软,断面淡红棕色或黄棕色,显颗粒性;根茎髓部宽广,有星点环列或散在;根木部发达,具放射

大黄种植技术

大黄种植技术 一、栽培技术 (一)选池、整地选地以疏松、排水良好的沙壤山坡为好,前茬作物玉米、马铃薯等收获后,结合深耕施足基肥,每公顷施既肥 60~75吨。 (二)繁殖方法 ①直播:在初秋或早春进行。直播按行株距70厘米X60厘米穴擂,穴深3厘米左右,每穴播种5~6粒,覆土2厘米左右,用种量22.5~30.0千克/公顷。 ②育苗移栽:在整好地做宽1.2米、长21米的高哇,四边开好 排水沟,横向在睦上开沟条擂,行距12厘米、深5厘米,将种子均 匀撒入沟内,覆土2~3厘米,再覆l层草。发芽出土后揭去覆草, 重视除草、日晒,如光照太强,可用遮阳网,5~6月份施稀人粪尿 追肥。10月下旬在苗行上培土3~5厘米。育苗第2年的4月中旬或 8月下旬移栽。将苗挖出后把幼苗侧根剪去,边挖边栽,注意栽前 注入少量水和早晚移栽,株行距各60厘米,挖穴15~30厘米深,每 穴1株,选壮苗、覆土、埋住芦头,压实土壤,使根与土紧密结合。定植时将种苗根尖端向上弯曲呈L形。 ③子芽繁殖:在收获大黄时,将母株根茎上萌生健壮而较大的子芽摘下种植。过小的子芽可栽于苗床里,第2年秋天再行定植。栽 种时可在伤口涂上草木灰和杀菌剂。 (三)田间管理大黄第1年幼苗小,结合松土要勤除草,在行间种植大豆、玉米,抑制杂草生长。第2年至第3年,在5月上旬、7 月中旬除草松土,并在根部多培士。除施基肥外,每年追肥2~3次。第1年6月追饼肥750千克/公顷、过磷酸钙150~300千克/公顷。 第2年追肥2次,分别于5~6月份在行间开沟施入人粪尿或过磷酸

钙300~450千克/公顷、氯化押150~300千克/公顷,施后覆土、浇水。除留种地外,其余植株的花墓摘掉,打墓应在晴天进行。 (四)常见病虫害病害主要为根腐病,虫害有甥虫。 二、采收与加工 黄栽种2~3年后,在9~10月份地上部枯萎时收集。收时先剪去地上部分,将根茎与根全部挖出,将土抖掉,过大的根茎可切成几块,中、小形的切成片,风干、晒干或烘干。干后装入木箱或撞药设备内冲撞,撞去粗皮,露出黄色即可,可收干货3000~3750千克/公顷。 三、留种技术 选生长健壮、无病虫害、品种较纯的三年生植株,于5~6月份抽花茎时设立支架。7月中下旬部分种子呈黑褐色时,即速割囚,放在通风阴湿处使其后熟,数日抖下作种用,供春播用的种子应阴干储藏。 大黄,即川军,别称将军,是多种蓼科大黄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合称,一般从粗短的根茎种植。大黄长有三角形的大叶,叶柄肥厚。花形细小,聚集成花序,颜色从绿白色到玫瑰红色。在中国地区的文献里,"大黄"指的往往是马蹄大黄;但在欧洲及中东,大黄往往指另外几个品种。 界:Plantae植物界 门:Magnoliophyta被子植物门 纲:Magnoliopsida双子叶植物纲 目:Caryophyllales石竹目 科:Polygonaceae蓼科 属:Rheum大黄属 英文名:Rhubarb

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精)

大黄的研究进展 摘要:通过文献回顾,对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进行了综述。大黄的活性成分大体上分为蒽醌类,多糖类,鞣质。药理作用主要有清除氧自由基作用,对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影响,此外还有抗病毒,抗炎,甚至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结论:中药大黄是一种极有开发价值的药用植物。 关键词:大黄;活性成分;药理作用 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为常用中药,是传统泻下类中药的代表,来源于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干燥根及根茎,具有泻下攻击,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之功效。[1]大黄具多类药效活性成分,其中以蒽醌类,二蒽酮类,茋类,鞣质和多糖研究最多。其药理作用主要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抗炎,保肝及抗衰老等。[2-4]近年来国内外对大黄进行了大量研究,其药理作用不断被认识,临床应用范围逐步扩大,加之人们对中医药的不断认可,使得大黄临床使用量逐年加大,药材价格也随之攀升。[5]现就近年来国内有关大黄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作一综述。 1 活性成分 1.1蒽醌类 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和药用大黄均含有大黄素,大黄酚,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酸等游离型蒽醌类成分。结合型蒽醌类成分有大黄素甲醚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素葡萄糖苷,大黄酚葡萄糖苷,大黄酸葡萄糖苷,大黄酸苷A~D(药用大黄不含大黄酸苷类等成分,[6]大黄还含有大黄蒽类衍生物与葡萄糖结合成的苷类和蒽酮类如蕃泻苷(Senno sideA,B,C,D,E,F等。[7] 1.2 蒽酮类

大黄炮制方法对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大黄炮制方法对其主要化学成分的影响 发表时间:2017-01-22T10:43:39.803Z 来源:《心理医生》2016年33期作者:丁加慧 [导读] 临床应用中,应该辩证论治,无论是对患者使用大黄还是大黄炮制品都要酌情酌量,从而发挥出大黄这味中药的最大功效。 (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江苏盐城 224001) 【摘要】有关大黄的炮制历史可追溯至汉代,张仲景在《神农本草经》中对大黄有较为详细的描述,并首次提出了生、熟两种炮制方法。现代中医学认为,随着大黄炮制方法的变化,对其含有的化学成分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带来不同的药理作用。本文在搜集、查阅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大黄炮制方法及化学成分的变化进行探讨,旨在为相关医学研究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大黄;炮制方法;化学成分;影响 【中图分类号】R9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3-0247-02 大黄中大约含有2%~6%的蒽醌类衍生物:大黄酚、大黄酸、大黄素甲醚、大黄素等,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抗菌及抗病毒,蒽醌类衍生物大多为结合态,仅有一小部分是游离态。结合态蒽醌类衍生物可分为两大类:蒽醌单糖苷和双蒽酮苷,具有泻下作用,结合态大黄酸的含量决定了其致泄能力,大黄酸中的鞣质含量在6%左右[1],其中包含大黄四聚素、没食子酰葡萄苷等,属于收敛成分。 1.大黄炮制方法 1.1 大黄炭 用武火将生大黄炒到变为黑色以后,然后取出大黄凉透。大黄碳主要用于便血、大肠内有积滞以及因外伤造成的流血症状,具有止血止泻的作用,适用于崩漏、吐血等症状,经炒、炒炭之后,生大黄的快利之性有所减弱,故能发挥止血功效。 1.2 酒大黄 亦被称为酒军,用100kg大黄片加14kg黄酒,搅拌均匀后闷一段时间,然后用微火炒到颜色变深之后取出放凉。大黄的苦寒泻下功效降低,借助黄酒引药上行,清上焦血分热毒,适用症状为咽喉肿痛、目赤及牙龈肿痛等。 1.3 熟大黄 将大黄块或者大黄片置于笼屉、甄等容器中,隔水蒸到大黄内外全部为黑色,然后取出放凉直至干燥。通过酒蒸,大黄的泻下功效降低,具有活血祛瘀的作用,适用于腹痛、瘀血凝积、跌打损伤等症状。 1.4 生大黄 也就是原生态大黄,清洗干净后闷润切成片便可,生大黄的作用是攻积导滞,适用于便秘、胃肠实热积滞等症状。 2.不同的大黄炮制方法对其化学成分的影响 2.1 对鞣质化合物的影响 已有专家[2]研究出大黄炮制后,其中的化学成分不仅会发生变化,而且有内在的变化规律。应用比色法检验鞣质化合物,发现不同的大黄炮制品,其中的鞣质含量也有明显差异,按照鞣质含量由少至多排列,依次为大黄碳<熟大黄<酒大黄<生大黄。还有学者发明了检测大黄5种饮片中没食子酸雨和茶素含量的方法: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通过梯度洗脱来检测。检测后发现,与生大黄相比,酒大黄、熟片、醋饮片、炭饮片里的没食子酸雨和茶素含量有所增加,尤其是熟大黄增加的最多,质量分数达到了139.3%,而醋饮片、酒大黄中含有的儿茶素非常接近,但是在炭饮片和熟片中就没有检测到。 2.2 对蒽醌类化合物的影响 蒽醌类化合物也是大黄的主要组成成分,大黄生品中含有的蒽醌类化合物主要是结核型,炮制之后才分解为游离型。有研究表明[4],应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检测酒大黄、大黄炭、大黄生品、熟大黄中蒽醌的含量,结合型的检测结果为:大黄炭<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生品;游离型的检测结果为:大黄生品<酒大黄<熟大黄<大黄炭;蒽醌总含量的检测结果为:熟大黄<大黄炭<酒大黄<大黄生品。 也有专家用10种含有大黄的中药材进行研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炮制前后大黄中含有的大黄酚、大黄素进行比较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炮制后的大黄类中药材,其中的大黄酚、大黄素含量均发生明显改变,大部分呈含量上升现象,极少部分呈现出含量降低现象。另外,还有研究是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来检测大黄生品、各类炭品种游离蒽醌与总蒽醌的含量,结果显示大黄生品中的总蒽醌含量为 1.09%[6],经过炮制后,总蒽醌含量有所降低,但是游离蒽醌的含量则会根据炮制程度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另有研究是将4种大黄饮片水提液用于大鼠肠道菌群,并比较代谢转化情况。研究结果发现,在肠道菌群的影响下,没食子酰葡萄糖苷类化合物、蒽醌类化合物以及萘苷类化合物全部可以发生带些转变。转变最具有优势的是蒽醌类化合物,研究中已知的17个代谢物,其中至少有12个是从蒽醌类化合物转变而来的。 2.3 对其它化合物的影响 有学者曾做过这样的研究:把生大黄炮制成醋大黄、酒大黄、熟大黄之后,再应用热浸法将浸出物提取出来,比较同一种炮制品经不同的方法炮制后它的浸出物的浸出率。研究显示,与生大黄相比,熟大黄、醋大黄和酒大黄三种炮制品,无论是水溶性还是醇溶性浸出物的浸出率均有明显提高。 另有研究中医学的专家进行了如下实验:应用水提醇沉法提取醋大黄、熟大黄、酒大黄、大黄炭中的大黄多糖,采取苯酚硫酸比色法检测多糖含量,结果显示醋大黄、大黄炭会导致大黄多糖含量降低,其中醋大黄对大黄多糖含量的影响最为明显,而熟大黄、酒大黄会导致大黄多糖含量提高,其中酒大黄对大黄多糖含量的影响最明显。 3.讨论 “皆去黑皮、或炮或生。”这便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对大黄生、熟两类炮制方式的记载[3]。关于大黄的炮制方法,已有的记载包括九蒸九爆干、醋浸蒸、酒洗蒸、小便浸、米泔水浸、醋炒、蜜水浸培、生姜汁炙、巴豆制、皂荚水煮、灰火煨、培制等等。古代,医学家除了研究了大黄炮制方法之外,还钻研了大黄的炮制机制,正如中医药学著作《本草备药》中提到的“有酒浸酒蒸,生熟之不同,生用更峻” [4],可见在千百年前,人们已经对大黄的有了客观准确的认识:生用大黄相对峻烈,对胃肠无益,熟用大黄则药效平和,醋制大黄具有活血化瘀之功效,酒制大黄能够借助酒力直达病灶[5]。大黄的炮制,历史悠久,发展到今天,人们主要研究的是大黄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的变化情况,以及这种变化会给它的药理作用产生哪些影响。生大黄生性苦寒,对消化酶、淀粉酶、胰蛋白酶的抑制作用明显,但是酒大

大黄的药理作用

大黄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大黄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药用大黄或唐特大黄的根及根茎。性寒,味苦,具有攻积导滞、泻火凉血、活血化瘀、利胆退黄的功效。大黄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类衍生物,以两种形式存在,部分游离,大部分与葡萄糖结合成蒽苷。游离的苷元有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大黄酚等存在。结合状态的蒽苷是泻下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酮苷。双蒽酮苷中的番泻苷是致泻的主要成份。 1 大黄的药理作用 1.1 泻下作用 大黄的泻下作用,古人早已肯定,如《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记载为:“药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大黄经吸收后,结合状态的葸苷大部分未经吸收直接到达大肠,在肠内细菌的作用下,还原成蒽酮或蒽酚,刺激肠黏膜,并抑制钠离子从肠腔转运至细胞,使大肠内水份增加,肠蠕动亢进而致泻,部分蒽苷由小肠吸收,在体内还原成蒽酮(酚),再经大肠或胆囊,分泌入肠腔,并发挥作用。大黄的作用部位主要在大肠,能使中、远段结肠的张力增加、蠕动加快,并对小肠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无影响。但大黄生用导泻,久煎则止泻,主要由于蒽苷久煎可水解为致泻作用很弱的苷元,又因大黄含鞣质较高,故致泻后常可产生继发性便秘。 1.2 抗感染作用 大黄抗感染作用确切,常用于火热上炎、热邪壅盛所致头痛、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丹毒、热毒痤疮、乳痈、肠痈以及赤白下痢等一切实热火证。大黄对多种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菌机理主要是抑制菌体内糖及糖代谢中间产物的氧化和脱氢过程,并能抑制细菌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 1.3 利胆作用 大黄利胆退黄,清化湿热多与茵陈、栀子同用治疗湿热黄胆。大黄还能加强胆囊收缩,使奥荻矢括约肌松弛,从而使胆汁排出增加。 1.4 止血作用 大黄能泻火凉血,引血下行,常用于火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等证。大黄能缩短凝血的时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能使纤维蛋白原增加,血管的收缩活动增强;促进骨髓制造血小板,促进血液凝固,但对正常人的凝血功能无明显影响。 2 大黄的临床应用 大黄常用于胃肠实热所致急慢性或习惯性便秘、热积便秘兼高热、神昏谵语、惊厥发狂者,常配芒硝、厚朴等如大承气汤;兼津液虚亏,配玄参、麦冬,如增液承气汤;改善肌体状态,致使热解,如为下痢赤白,常配以芍药、黄连,如芍药汤;若为寒积便秘常配伍附子、干姜。 大黄治疗实火上炎所致的吐血、衄血以及目赤肿痛、口舌生疮等证,常配以黄连、黄芩如泻心汤。目前用大黄或复方大黄治还应用于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等出血的治疗,机理主要是:其能抑制上消化道的运动,缩短凝血时间,并能促进细胞外液向血管内转移使血液稀释等。

大黄的高产栽培技术

大黄的高产栽培技术 大黄,别名将军、香大黄、马蹄黄、南大黄等,为蓼科多年生草木植物。地下根茎入药,有泻热攻下、行瘀化积、抗菌消炎等功效。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省,现各地都有引种栽培。 大黄,别名将军、香大黄、马蹄黄、南大黄等,为蓼科多年生草 木植物。地下根茎入药,有泻热攻下、行瘀化积、抗菌消炎等功效。 主产于青海、甘肃、四川等省,现各地都有引种栽培。 一、生长习性。 大黄喜高寒、湿润、凉爽气候,畏高热,,忌连作。以土层深厚、疏松肥沃、富含有机质的砂质土壤为好。 二、整地与施肥。 选地势高、排水好的田块,深耕细作。结合整地,施足基肥:每亩施土杂肥3000kg,尿素20kg,磷钾肥50kgo然后作畦,等待播种。 三、播种。 大黄用种子繁殖,分育苗和移栽两步。播种期分春播和秋播。春播在清明前后,秋播在立秋前后,种子随熟随采随播。播前,先在整好的畦而上开成浅沟,再将种子均匀地撒入沟内,覆土浇水保墻,以利出苗。每亩播种量5kg。播后在适宜温度下7天左右即可岀苗。大黄齐苗后,加强管理,生长一年后即可移栽。移栽时将大黄苗按行株距70—50cm定植在整好的畦而上,浇水保墻以利成活。 四、田间管理。 大黄齐苗后,注意中耕除草,保证畦而无杂草。干旱天气及时浇

水,阴雨天气注意排水。立秋前后应追肥1次;每亩施尿素20kg, 磷酸二氢钾lOkgo大黄移栽后的2—3年易抽苔开花。除留种株植外, 应及早除掉花苔,以防养分消耗。 五、病虫害防治。 1、根腐病:可干发病前用1: 1: 100波尔多液防治;或于发病初期用65%代森镭锌防治。 2、霜霉病:一般于发病初期用乙磷铅或多菌灵防治。③害虫主要有蜗虫,可用甲胺磷防治。地下害虫用辛硫磷、咲喃丹防治。 六、采收与加工。 大黄一般于栽后3—4年的秋季、种子成熟后及时采收。采收时, 先割去地上茎叶,再挖出地下根茎,去净泥土,晒干即可入药出售。

大黄饮片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

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12年4月第27卷第4期CJTCMP,April 2012,Vol.27,No.4 ?803? ?论著?大黄饮片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研究 李丽,肖永庆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中药炮制研究中心,北京 100700) 摘要:目的:通过对大黄生、熟、炭等3种常用饮片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的比较研究,揭示饮片炮制前后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提取及多种柱色谱分离技术,对掌叶大黄进行系统的化学成分研究,在 此基础上对大黄3种饮片进行HPLC指纹图谱定性和主要化学成分的定量分析,并以空白饮片为载体的组分填充模 拟炮制方法,进行大黄饮片炮制前后物质基础变化规律的验证。结果:从掌叶大黄共分离鉴定34个化合物,其中 4个为新化合物。2个检测波长HPLC指纹图谱及17个主要化学成分的含量比较结果证实,熟大黄、大黄炭与生大 黄相比变化显著,泻下作用代表成分蒽醌苷总量分别降低了55%和95%,相反,蒽醌苷元总量分别增加了75%和 46%。另外,熟大黄和大黄炭中没食子酸的含量显著增加,分别为生大黄2.4倍和1.3倍。泻下和解热药理实验结果 显示生大黄作用最强,而熟大黄和大黄炭基本无泻下作用。结论:通过大黄饮片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变化规律的分 析,结合饮片主要药理作用的比较,证实基于传统药性理论的苦寒药性是按照生大黄、熟大黄、大黄炭的顺序逐 步减弱,基于现代药效学研究的泻下作用强度也按同样的顺序逐步降低。其变化规律与其缩合鞣质、蒽醌苷、苯 丁酮苷类化合物含量的递减,没食子酸、蒽醌苷元类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紧密相关,基本揭示了其药性变化与化学 成分变化的相关性。 关键词:大黄;炮制;物质基础;变化规律;指纹图谱;高效液相色谱 基金资助: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No.30730111) Study on the variation rules of material basis of Rhubarb after processing LI Li, XIAO Yong-qing ( Institute of Chinese Materia Madica,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 China )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veal the variation rules of Rhubarb after processing, according to comparison of chemical constituents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in three commonly used pieces from Rhubarb. Methods: we conducted a systematic chemical study on Rheum palmatum L. by organic solvent extraction and chromatographic separation. The HPLC fingerprint and the content of main constituents were used to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respectively. At the same time, a new simulation processing method were used to verify the variation of Rhubarb before and after processing which was taking the blank pieces as the carrier and filled in different chemical constituents. Results: There were thirty-four compounds identified from Rheum palmatum L. including four new compounds. The HPLC ? ngerprint in two detection wavelengths and the contents of 17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among ? ve pieces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s were signi? cantly in the braising with liquor and the charring pieces compare with the crude pieces. The content of anthraquinone glycosides were reduced by 55% and 95%, while the total anthraquinone aglycones increased by 75% and 46% in the braising with liquor and the charring pieces. In addition, the content of gallic acid was sharply increased about 2.4 times in the braising pieces. Diarrhea and antipyretic pharmacological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the crude pieces have the strongest purgative and febrifuge effect; on the contrary, the braised and the charred pieces had no diarrhea effect. Conclusion: The “bitter and cold” property of Rhubarb is gradually decreased from crude pieces, braising with liquor to charring pieces by the chemical and biological analysis. Meanwhile, the diarrhea intensity which based on the modern pharmacodynamic study is gradually reduced by the same order. The change rules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crease in compound tanning, anthraquinone glucoside, butyrophenone glucoside and the increase in gallic acid, anthraquinone compounds. It has revealed relevance between the property change an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changes. Key words: Rhubarb; Chinese herbal pieces; Material basis; Variation rules; Fingerprint; HPLC Fund assistance: The Key Program of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No.30730111) 通讯作者:肖永庆,北京市东城区东直门内南小街16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炮制研究中心,邮编:100700 电话:010-********,E-mail:x.heqi@https://www.360docs.net/doc/529471665.ht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